资源描述:
《湖北省七市(州)高三下学期教科研协作体联考(语文)B卷试题(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机密★启用前试卷类型:B湖北省七市(州)高三3月联合调考语文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颤动(chàn)联袂(mèi)道观(guān)锲而不舍(qiè)B.处方(chǔ)仲裁(zhòng)敛衽(rèn)翘首以待(qiáo)C.鸡肋(lèi)不啻(cì)彤云(tóng)条分缕析(lǚ)D.践别(jiàn)晕车(yùn)翡翠(fěi)意味隽永(jùn)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倥偬娴静见往知来树倒猢狲散B.皈依埂塞心无旁骛八字没一撇C.诧异骀荡要言不烦废力不讨好D.畅销猎奇举步维艰快刀斩乱麻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近年来,不良文艺增多,并逐渐大行其道。有的走向了低俗文艺、媚俗文艺、恶俗文艺,甚至为黄色文艺。这些“伪文艺”人们的鉴赏视野,刺激人们的感官娱乐。当这些“伪文艺”文艺阵地后,文艺生态受到很大破坏,优秀作品主导文艺创作的生态格局。A.堕落充斥蚕食岌岌可危B.沦落充塞鲸吞岌岌可危C.堕落充塞蚕食摇摇欲坠D.沦落充斥鲸吞摇摇欲坠4.下列各项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对于思想品德,现行高考政策中,除全国性加分项目外,还包括了地方性高考加分项目,从2015年1月1日起,将减少地方性的大部分扶持性加分及全部鼓励性加分。B.自去年开始限制“三公消费”以来,公务机市场就迎来了寒冬,公务机订单的违约率大幅增长,客户取消订单或者推迟交付的案例在中国屡见不鲜。C.开展重点地区社会治安集中整治是一项多部门参战,时间紧,任务重,各参战部门不能各行其是,各自为阵,单打独斗。D.无论张大千怎样模仿石涛,都会或多或少带有一两分自己的味道,这种味道仅从局部观察是很难体会到的,必须从大局品味,即“远观其气”。
1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和文学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A.《孟子·离娄(下)》:“言无实不祥。不祥之实,蔽贤者当之。”意思是说话没有事实根据是不好的。这种不好的后果,应该由妨碍贤人得到重用的人来负责。B.《头发的故事》中“头发”代表着中国人民心中长存已久的封建思想。辛亥革命之后,民众除了革去头上的辫子外,社会状态是换汤不换药,没有实质性的变化,也就是说封建思想在中国人心中是难以除去的。C.《哈姆莱特》中丹麦王子哈姆莱特因父王暴死回国奔丧,他的叔父克劳狄斯继承了王位,和王子的母亲乔特露德结为夫妇。在官外,人们纷纷传播新王编造的谎话:说老王在花园睡觉时被毒蛇咬死。王子对父亲的死因深信不疑。D.列夫·托尔斯泰是19世纪俄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战争与和平》是他的具有史诗和编年史特色的鸿篇巨制,其中塑造的娜塔莎是一个出身贵族,充满浪漫幻想又多愁善感的经典的女性形象。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8题。漫谈“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品格赵建成孔子在后世被尊为圣人,享有至上的尊荣,然而在其所生活的时代,他却是处处碰壁,甚至发出了“知我者其天乎”的感慨。《论语》记录了时人对孔子的评价: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这个晨门与《论语》中其他的隐士都是勇于避世、果于忘世的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对孔子的评价虽在一定程度上含有一些讥诮的意味,是对孔子的否定,但对孔子的认识却十分深刻,非常准确地概括了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即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又具有悲剧美的意蕴。孔子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为的是实现他的政治理想。而在礼乐崩坏的春秋时代,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因此这只能是一件无法完成的伟业。但孔子并没有放弃,靠的就是这种“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原因之一也正是这种精神。“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它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的原始先民时期,是对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中国古代神话的一些著名篇章如《山海经》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可以看作这种文化品格的最早源头。这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反映的却是中国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可以说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先声。然而,这种文化品格的确立是由孔子完成的,是他为之注入更为深厚和丰富的内涵,并通过具体的行动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知其不可而为之”
2是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自信。孔子为匡人所困,他说,文王去世后,周代的文化不都体现在我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后来的人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若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可见,孔子是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的,这既为他提供了自信的力量,也使他的内心充满了责任感和使命感。对于孔子而言,他的一切行动不是建立在预判了结果的基础之上的,而是从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出发,去做他该做的事。当然在做之前,他可能已经预见了事情的结果,但这并不会影响他应有的行动。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沐浴而朝,告于鲁哀公而请讨之。衰公命其告夫季孙、孟孙、仲孙三子。孔子又告夫三子,不可。两次“告”的结果,孔子是早就知道的,但“以吾从大夫之后,不敢不告也”。子路也曾经说过,君子出仕,要尽其应尽之职责,而其政治主张行不通,早就知道了。这种对于形势的认识,应来自孔子。为与不为,都是一种人生选择,但孔子所确立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是一种更高的精神境界。朱熹《论语精义》曰:“……夫可不可在天,而为不为在己。圣人畏天命,故修其在己者,以听之天,未尝遗天下。圣人亦不敢忘天下。虽知其不可,得不为哉?”宋钱时《融堂四书管见》卷七亦云:“知其不可而不为者,晨门之所以贤;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者,夫子之所以圣。晨门但知晨几,而不知夫子之为夫子者也。”他们都看到了这种文化品格的可贵之处与重大意义。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代代相传,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在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身上集中体现出来。屈原和文天祥便是其中尤为特出者。“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些诗句是他们高洁品格、高尚人格的光辉写照。他们的言行是“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突出表现,尤其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影响深远。今天,“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摘自2014年9月15日《中国社会科学报》有删改)6.下列对“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孔子确立了“知其不可而为之”文化品格的内涵,在孔子身上,这种品格体现为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也是一种文化的自信。B.孔子之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被众多优秀的代表人物继承,特别在国家和民族面临危亡的重大关头,起到了重大的精神支撑作用。C.“知其不可而为之”是孔子一生的主流精神,他编订六经、广收门徒、周游列国,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重大的影响,靠的就是这种精神。D.“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起源于上古时代,中国古代神话中的“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刑天舞干戚”等正是这种文化品格的前奏。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A.晨门讥诮孔子,一定程度上否定了孔子;但他说孔子“知其不可而为之”,也肯定了孔子坚韧不拔、锲而不舍的追求精神和奋斗精神。B.“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精神反映了上古时期原始先民的意志品质,是中国古代民族精神的继承和发展,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C.陈成子弑其君齐简公,孔子“告”鲁哀公,要求出兵讨伐,哀公也同意出兵,让他“告”季孙、孟孙、仲孙三子,结果不被三子许可。D.宋代钱时认为晨门“贤”在“知其不可而不为”,但晨门不了解也不可能像孔子那样“知其不可而不可以不为”,因而晨门成不了“圣人”。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对于“为”与“不为”,孔子不是站在个人得失上所作出的功利性选择,而是“听命于天”,“不敢忘天下”,因而具有更高的精神境界。B.孔子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文化品格,培养了中国士人主动承担历史责任的勇气,直到今天,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C.孔子在其所生活的时代处处碰壁,主要原因是他总以文王、周公的继任者自居,他的自信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只要符合他所信奉的道德标准,即使在做之前明知会失败,他仍会毫不动摇,这也正是其人生悲剧所在。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汪沨,字魏美,钱塘人。少孤贫,力学,与人落落寡谐,人号曰汪冷。举崇祯己卯乡试,与同县陆培齐名。甲申后,培自经死,沨为文祭之,一恸几绝,遂弃科举。姻党欲强之试礼部,出千金视其妻,俾劝驾,妻曰:“吾夫子不可劝,吾亦不屑此金也。”尝独身提药裹往来山谷之间,宿食无定处。沨故城居,母老,欲时时见沨,其兄澄、弟沄亦弃诸生服,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然沨能自来,家人欲往迹之,不可得。嗣因兵乱,奉母入天台。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当是时,湖上有三孝廉,皆高士,沨其一也,当事皆重之。监司卢高尤下士,一日,遇沨于僧舍,问:“汪孝廉何在?”沨应曰:“适在此,今已去矣。”高怅然,不知应者即沨也。高尝舣舟载酒西湖上,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墙遁去。沨不入城市,有司或以俸金为寿,不得却,坎而埋之。里贵人请墓铭,馈百金,拒弗纳。徙居孤山,匡床布被外,残书数卷,键户出,或返或不返,莫可踪迹。遇好友,饮酒一斗不醉。魏禧自江西来访,谢弗见。禧留书曰:“吾宁都魏禧也,欲与子握手一痛哭耳!”沨
4省书大惊,一见若平生欢。临别,执手涕下。沨尝从愚菴和尚究出世法,禧曰:“君事愚菴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沨曰:“吾甚敬愚菴,然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此吾所以不屑也。”康熙四年秋,终于宝石山僧舍,年四十有八。(节录自《清稗类钞·隐逸类》有删改)9.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康熙四年秋,终于宝石山僧舍终于:终老在,死在B.一见若平生欢欢:好朋友C.家人欲往迹之,不可得迹:找到……的踪迹D.举崇祯己卯乡试举:推举,推荐10.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现汪沨高士风范的一组是(3分)①独身提药裹往来山谷间,宿食无定处②奉母徙城外。沨时来定省③海上师起,群盗满山谷,复返钱塘④约三高士以世外礼相见,惟沨不至⑤里贵人请墓铭,馈百金,拒弗纳⑥君事愚菴谨,岂有意为其弟子耶?A.①②③B.②④⑥C.①④⑤D.③⑤⑥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魏禧专程从江西来拜访汪沨,开始汪沨也不愿见他,后来看到书信才知道是魏禧,见面后两人很谈得来,以至于舍不得分别。B.监司卢高很敬重包括汪沨在内的湖上三高士,曾想以世外礼约见他们而不得,有一次卢高当面遇见汪沨,他骗卢高说汪沨刚走。C.汪沨的妻子不但不劝说汪沨参加科举考试,并且拒绝接受亲戚乡党们的金钱,这说明汪沨的妻子和他一样也是一个有气节的人。D.甲申年明朝灭亡后,跟汪沨齐名的陆培自缢而死,汪沨写文章祭奠他,悲痛得几近于死去,从此就不再参加科举考试了。12.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1)姻党欲强之试礼部,出千金视其妻,俾劝驾。(3分)(2)已,知其在孤山,以船就之,排墙遁去。(3分)(3)然今之志士,多为释氏牵去,此吾所以不屑也。(3分)13.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3分)(汪沨)临殁,举书卷焚之诗文无一存者起视日影曰可矣书五言诗一章投笔就寝而逝。(选自《清稗类钞·隐逸类》)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8分)无俗念·灵虚宫梨花词
5丘处机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葩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舒高洁。万化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材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注】①姑射真人:《庄子·逍遥游》云:“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1)怎样理解上阕中“冷浸”中的“冷”字?(4分)(2)词中说“洞天方看清绝”,请简析作者采用怎样的手法表现梨花之“清绝”的?(4分)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限选其中的5个小题作答,如答题超过5个,按所答的前5个小题计分。)(5分)(1),任重而道远。(《<论语>十则》)(2)瀚海阑干百丈冰,。(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3),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孟子《寡人之于国也》)(5),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6)怀良辰以孤往,。(陶渊明《归去来兮辞》)(7),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8)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6-19题。神针墨中白泗州人喜食鱼,善捕鱼。人常下水,会受风寒,年纪大,腿脚胳膊会酸痛。有病就要治,汴河桥头的许三楼就能医。许三楼治病,很少开药,他常告诫人说,是药三分毒,人生病,是身体中了邪气。有人就医,问清病因,许三楼便拿来细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去。一般扎针七天,准好。许三楼每天太阳偏西准时关门。如来晚了,不管是平民乞丐,还是达官贵人,对不起,明天再医。也有破例时候,一次,钱家当铺少爷上树掏鸟窝摔下后昏迷不醒,钱家人急抱孩子找许三楼。听见哭声,许三楼快步出屋,钱家人一见,扑通跪下,求他救人。许三楼猛一转身说,拿针来。说着话,接过银针,一二三四,银针瞬间扎下,不一会儿,孩子嘴角开始抖动,许三楼脸上露出笑意,紧接着,五六七,又飞快扎下三根银针,孩子睁开眼睛。钱家送来白银百两,可许三楼只收十文钱。
6还有一次破例。新来知府白一品腿酸疼不能站立。师爷上门请许三楼。许三楼认真对师爷说,家中病人多,实不敢离开半步,还请知府上门才好。师爷回去告诉知府,白一品没有生气,坐轿去见许三楼。白一品亲自登门,许三楼握针出门迎接,并示意知府不要下轿,就坐在里面扎针。一二三四……十二根银针扎上腿,白一品顿感觉疼痛减轻许多。半个时辰过后,许三楼将白一品腿上银针起了,告诉他明天还来,要接连针七天,才好。针腿时,透过轿窗,白一品看到前来找许三楼看病的人排着长队。第二天中午,白一品到许三楼家门外和百姓一起排队。看见等候在外的白一品,许三楼心想,都说新知府清正廉明,关心百姓,看来是真的。自己昨天破例针腿没错,知府离开腿哪行哟?许三楼走到知府面前,要为他扎针。白一品摇头说,等吧。白一品坚持排队。许三楼很感动。第三天再针腿时,白一品发现自己是第一个,等腿针好,看病的人才陆续赶来。几天都这样。七天后,知府腿好了。白一品开心说,这下不用坐轿啦。说着话,他从怀中掏出七十文钱,许三楼也不拒绝,伸手接下。傍晚,许三楼收拾好银针,正准备关门,忽然从汴河桥飞奔一匹马来,跑到门前,从马上跳下一个红脸大汉。来者双手抱起许三楼准备将他送上马背。何事?许三楼也不惊慌。随俺上山治病。不带针,去何用?红脸大汉一听,放开他。许三楼进屋拿把银针,顺从地坐到他身后,双手紧紧抱着红脸大汉后腰。白马急驰。半袋烟工夫,马已跑到重岗山。进了山门,红脸大汉下马一看,傻了,身后坐的人不是许三楼,是个十岁男童。男孩告诉他说,自己是许三楼的五公子,父亲坐上马后,准备亲自前来,可想到明天还有许多病人来扎针,无奈临时改变主意,让其前来,还请谅解。你也会针?红脸大汉满脸疑问。男童点头,一脸认真。红脸大汉半信半疑将他领到母亲身边。问清病情,男童拿过银针,一二三四……瞬间针已扎好。感觉如何?红脸大汉抱着母双肩,不放心地问。舒服。见母亲闭上双眼很享受,红脸大汉悬着的心才放下来。连针七天,母亲腰不疼了。红脸大汉拿出金银珠宝,男童谢了,只取七十文钱,下山。知府得知消息后,去找许三楼,让他帮助劝说山匪孙飞虎,把劫去的救济粮归还给府衙。许三楼点头说,试试看吧。重岗山寨。红脸大汉热情款待五公子。那可是救命粮。山上的弟兄也等米下锅呀……五公子告辞。孙飞虎一直送到山下。临别,孙飞虎左脸上停落一只苍蝇,他刚想伸手拍。只听五公子说,去。话音刚落,孙飞虎就看到眼前立着根细银针,针尖上的苍蝇正挣扎拍打着翅膀。有的钱该拿,有的米不能吃呀。丢下这句话,五公子飞身上马。
7瞅着一路扬起的尘土,孙飞虎禁不住摸了摸左脸,感觉脸有点木。孙飞虎发现嘴歪时,满山正飘着细雨。汴河桥头,一个蒙面人找到许三楼,求见五公子。五公子出远门了。何时回来?你的脸不是受一般风寒,要马上针。许三楼答非所问。半个时辰,取针。许三楼交代说,嘴歪最怕风寒,如你用心医治,也不必前来扎针,每天此时只须面向阳光,双手抚心,我便在家为你下针,十天,准好。歪嘴人将信将疑骑马回山。想到一路上遇到那么多讨饭灾民,再摸下自己的歪脸,他叫人把救济米全部送还给府衙后,这才安心下来。中午十二时,孙飞虎面南朝泗州城许三楼家方向坐好,他刚把双手放在心口,就觉得左脸上,仿佛真有银针一根接着一根扎下,半个时辰后,孙飞虎感觉左脸上针又被一根根拧下。隔水隔山又隔城的,许三楼真能在他脸上扎针?孙飞虎不信。不过,许三楼没有骗他,十天后,他的歪嘴真的恢复了原形。(选自《小说月刊》2013年第4期)16.下列对这篇小说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4分,两项都对得4分,答对一项得2分,有错项得0分)A.全篇以自然、生动的叙述,交代了许三楼和五公子治病救人的经历,故事算不上复杂,但情节扣人心弦。B.小说开头关于泗州人喜食鱼、善捕鱼的环境描写,具有交代事情发生的背景、渲染气氛的重要作用。C.五公子不仅医术精湛,而且医德高尚,五公子深受父亲的影响,面对金银珠宝时,也只取七十文钱。D.文章通过白一品亲自登门以及坚持排队的细节描写,刻画了清正廉明、自尊心强、关心百姓的形象。E.小说结尾处银针显露出神奇的功效,实则与前文“人生病,是身体中了邪气”相照应,使人觉得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17.“五公子”这一形象在小说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18.“许三楼”有哪些性格特点?请简要分析。(4分)19.小说以“神针”为题非常妙,请从标题含意、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小说主题的角度加以探究。(8分)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20.“微博”已成为新的文化现象,不少人都选择通过“微博”方式和自己的粉丝互动,或者发表自己对于社会文化热点的点评。“微博”产生了大量的经典语录,为网民津津乐道。请以“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8为主题,写一则微博,要求凸显个性,令人回味,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超过40字。(4分)21.中学语文教材中的许多文学意象,常常引发我们丰富的联想和想象。请从下列意象中选择一个作为对象,写一段话描绘你所想象的情景。要求:①体现意象特征;②句式不限;③至少运用两种修辞手法。④字数不超过60字。(4分)羽扇纶巾梧桐细雨大漠孤烟渔舟唱晚22.下图是一则漫画,请你用两句话概括该漫画的内容。要求①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②押韵;③字数不超过30字。(4分)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2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60分)有网友在微博上曝光了一组图片,显示为几名医护人员在手术室内摆拍,可以看到后面手术台上躺有病人。“医生手术室自拍”经网络和部分媒体的传播迅速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为此,西安市卫生局通报了此事的调查处理结果,称该照片发生在民营二级甲等医院西安凤城医院,拍摄于2014年8月15日,经过连续7个小时的手术,保住了一位40多岁农民工的左腿,在完成手术后,因手术室即将搬迁,医务人员拍照留念。根据通报,涉事医院及医生被处以多项行政处罚,其中包括对常务副院长记过处分、留职察看一年,分管副院长免职等决定。请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和感悟,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自定,标题自拟。要求:立意明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9语文B卷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选择题 37分(1-11每小题3分,16题4分)题号123456789101116答案BDABCCDADCBBD一、语文基础知识(共15分,共5小题,每小题3分)1.B(A道观guàn;C不啻chì;D意味隽juàn永;2.D(A鉴往知来B梗塞C费力不讨好)3.A【堕落:(思想、行为)往坏里变,贬义词。沦落:被驱逐流落;陷入不良的境地,多用于指人。充斥:充满,塞满(含厌恶意)。充塞:塞满,填满。蚕食:像蚕食桑叶那样一点儿一点地吃掉,比喻逐步侵占。鲸吞:像鲸一样地吞食,形容大量侵占。摇摇欲坠:形容非常危险,就要掉下来或垮下来。岌岌可危:形容十分危险,快要倾覆或灭亡。】4.B(A“减少地方性全部鼓励性加分”搭配不当,应改“减少”为“取消”。C残缺成分,应在“多部门参战”后添加“的工作”。D“无论张大千怎样模仿石涛”语序不当,应把“无论”放在“张大千”后。)5.C(王子对父亲的死因表示怀疑。)二、现代文(论述类文本)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6.C(原文说孔子不放弃其政治伟业“靠的就是这种精神”;而题目中表述的对象是“孔子在中国的历史与文化中产生如此重大的影响”,“这种精神”则只是原因之一。)7.D(A“也肯定了孔子……的精神”错。B项“因而是一种十分可贵的文化品格”强加因果关系。C项“哀公同意出兵”错,从文意看,哀公其实也不许。)8.A(B“仍是我们应该遵守的行为准则”错,应为“仍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和力量源泉”。C“使各国的当政者感到了威胁,从而不敢接纳他”错,应为“他的政治主张并不为各国当政者所采纳”。D“孔子的一切行动都不计后果”错,孔子行动“不预判结果,并非不计后果。”)三、古代诗文阅读(共34分,共7小题)9.D(举:参加乡试及第成为举人)10.C(②说汪沨的兄弟把母亲移居城外,汪沨定期探望母亲。③说海上起战乱,山中到处是盗贼,他返回钱塘住。⑥是魏禧对汪沨恭谨地对待愚菴和尚的疑问。)11.B(卢高以世外礼约见湖上三高士不得见错,三人中只有汪沨没有到。)12.(1)(他的)亲族想强求他参加礼部的考试,拿出千两银子看望他的妻子,让她促请汪沨起行。(3分,“试”、“俾”及句意各1分)(2)后来,知道他在孤山,乘船去拜访他,汪沨推倒土墙逃走了。(3分,“就”、“排”
10及句意各1分)(3)可是现在的有志之士,大多被佛家吸引过去,这是我感到不值得的原因。(3分,被动句式、“不屑”及大意各1分)13.临殁,举书卷焚之,诗文无一存者。起视日影,曰:“可矣!”书五言诗一章,投笔就寝而逝。(3分,每处0.5分,断句超过6处,每多一处扣0.5分,扣完本小题分为止。“投笔”后面断开不扣分。)14.(8分)(1)(4分)①用“冷”字既让人有了微寒的感觉,也烘托出夜色的宁静。②赞美了梨花的高洁,表达了作者超凡脱俗的品质。③“冷”是一种色调,写出了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的优美情态。(答对两点即可,每点2分)(1)(4分)①“冷”字也有冷清的意思。(1分)②“冷”是一种色调,写出了梨花悄悄地绽放在月光溶溶的夜色中的优美情态。(1分)③用“冷”字既让人有了微寒的感觉,也烘托出夜色的宁静。④赞美了梨花的高洁、脱俗,冰清玉洁。(1分)(2)(4分)①以月光皎洁、花似雪明之景相映衬,给人一种高洁、脱俗的感受。②用“天姿灵秀”的姑射真人的典故来写梨花,表现了梨花的冰清玉洁与静若处子的仙姿。③用“不与群芳同列”“下土难别”等对比,写出了梨花的孤傲脱俗。(答出其中两点即可。)15.(5分,8个小题,从中任选5个小题作答即可)(1)士不可以不弘毅(2)秋云惨淡万里凝(3)别有幽愁暗恨生(4)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5)东篱把酒黄昏后(6)或植杖而耘耔(7)岩扉松径长寂寥(8)揾英雄泪四、现代文(文学类、实用类文本)阅读(共20分,共4小题)16.(4分)BD(A项“环境描写”以及“渲染气氛”错误,开头的叙述有为下文治病救人埋下伏笔的作用。C.“自尊心强”系无中生有。)17.(4分)①推动情节发展。以五公子医治红脸大汉母亲的腰疼串起小说后半部分,让我们了解孙飞虎把救济米全部送还给府衙,使故事情节的发展更趋自然。②映衬主要人物。通过对五公子的描写映衬许三楼,许三楼有医术精湛、淡泊名利、关心民众疾苦的性格,使其形象更加鲜明、更加生动,从而使其在读者的脑中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③深化作品主题。作为许三楼幼子的五公子不但继承了父亲的精湛医术,而且传承了父亲的高尚人品,既增添了小说的思想深度,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回答两点即可)18.(4分)①医术精湛:许三楼问清病因,找准穴位,用细银针扎进去,一般七天准好。医治钱家当铺少爷和白一品均淋漓尽致地体现。②
11淡泊名利:医治好钱家当铺少爷,钱家送来白银百两,许三楼不为利益所诱惑,只收十文钱;七天后,知府腿好了。当白一品从怀中掏出七十文钱,许三楼也不拒绝,许三楼没有因为白一品知府的身份,去巴结和讨好,而是伸手接下。③关心民众疾苦。当知府找许三楼劝说孙飞虎归还救济粮,许三楼并没有推辞,设法让孙飞虎把救济米归还府衙。(回答两点即可)19.(8分)①标题含意:表层含义,许三楼、五公子的精湛医术能救死扶伤;深层含义,能解孙飞虎等人的心结,关心民众疾苦,救民于水火之中。②人物形象:小说中所有人物之间的关系都是以神针为纽带连结合起来的(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是借助神针来表现的),神针使许三楼、五公子等人物形象鲜活,跃然纸上。③情节结构:整个故事的发生、发展、高潮和结局都是围绕神针进行的。以神针为线索,使故事情节发展一波三折。④小说主题:借“神针”来赞美许三楼、五公子妙手回春的医术,也表达对他们关心民众疾苦的高尚品德的褒扬。五、语言文字运用(共12分,共3小题)20.答案示例(4分)仓颉灵感不老,美丽中文不灭;千年文脉不朽,灿烂文明不绝。(排比,反复)21.答案示例:(4分)羽扇纶巾:江风咆哮,卷起万丈狂澜。巍峨的战船上,一抹修长的身影,俊逸如竹。面对百万敌军,他轻摇羽扇,强敌瞬时鸟兽散。梧桐细雨:黄昏时分,绵密的雨丝无情地拍打在梧桐树叶上,细雨点点,是丢不掉的孤单,是斩不断的愁绪,是道不出的落寞。大漠孤烟:风静沙落,广袤的戈壁滩如无边黑夜。远处一缕轻烟犹如擎天之柱,划破了无边的死寂,捎来生命的气息,又平添无限凄凉。渔舟唱晚:夕阳西下,落日余晖映照在彭蠡之滨,远处青山朦朦,白帆点点,随风飘来阵阵渔歌声,浪涛沸腾栖息的梦幻,收一网红霞回眸家乡。22.答案示例:(4分)4G业务广告远比网络覆盖跑得快,用户使用4G网络业务需等待。六、写作(共60分,共1小题)23.立意参考:(一)从医院医生的角度:
121、医涉事生在病人还没有离开时拍照,是“对生命的轻视”;缺乏职业道德、职业操守和职业精神;医生的拍照行为应该考虑社会的影响;医生的行为不合理,但合情;未考虑医患关系。院方存在管理漏洞和医风建设问题。2、手术成功,医生高兴,理所应当。医生手术成功后的喜悦是善意的。医生的劳动应尊重。医生并非不尊重生命。医生治病救人后的行为无关医德。(二)从行政部门的角度:1、严厉快速,对社会负责;惩前毖后,教育后人。2、处罚过当,以处罚推卸管理责任;被媒体绑架,缺乏担当;行政部门缺乏引导教育。(三)从媒体的角度:1、应当起到喉舌和监督作用;为媒体的正义呼声叫好;网络时代的媒体监督理更有效。2、媒体恶意挑拨医患关系,对人性善良的忽视暴露了不少网络媒体还缺乏作为大众媒体所应具备的社会责任心。媒体为博取公众眼球而恶意炒作。媒体应当张扬社会正能量。媒体的效益与责任。医生用手术刀救人,媒体却可以用手中的笔伤人。(四)从公众的角度:1、面对社会丑恶现象要有正义感;要勇于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关注社会,担当责任。2、对传闻要做出理性的分析判断,不可轻信。眼看未必是实;公众不要成为媒体和舆论的奴隶。胸怀悲悯,理性宽容。附:文言参考译文汪沨,字魏美,是钱塘人。少年时失去父亲,家里贫困,努力学习,性情孤傲,很难跟人合得来,人们称他为汪冷。考中崇祯己卯年乡试的举人,跟同县陆培齐名。甲申事件(李自成攻陷北京)后,陆培自缢而死,汪沨写文章祭奠他,竟痛哭到几乎气绝,于是放弃科举考试。他的亲族想强求他参加礼部的考试,拿出千两银子看望他的妻子,让她促请汪沨起行,汪沨妻子说:“我的丈夫不能被劝服,我也看不起这些银子。”(汪沨)曾经独自一人提着药包在山谷中来往,吃住没有固定的地方。汪沨原来在城里居住,母亲年老,想经常见到汪沨,他的哥哥汪澄、弟弟汪沄也放弃了生员的身份,迁徙到城外侍侯母亲。汪沨时常来向母亲问安,可是汪沨能自己来,家里的人想要找到他的踪迹,却不能找到。随后因为战乱,把母亲转入天台山侍侯。海上战事又起,山里到处是盗贼,又返回钱塘。在这时,湖上有三个孝廉,都是高洁之士,汪沨就是其中之一,当权的人都很敬重他们。监司卢高尤其礼贤下士,有一天,卢高在僧舍里遇到汪沨,问:“汪孝廉在哪里?”汪沨回答说:“刚才在这里,现在已经离开了。”
13卢高很失望,不知道回答的人就是汪沨啊。卢高曾经在湖上划船装着酒,邀约三个高士用世外的礼节相见,只有汪沨没到。不久,知道他在孤山,乘船去拜访他,汪沨推倒土墙逃走了。汪沨不进入城市,有的官员用自己的俸金给他祝寿,他不能推却,挖坑埋掉它。家乡的显贵的人请他写墓志铭,送给他百两银子,他拒绝不接受。迁徙到孤山居住,除了筐床和布被之外,只有几卷残破的书籍,锁上门出去,有时返回有时不回,没有人知道他的踪迹。遇到好友,喝一斗酒也不醉。魏禧从江西来拜访他,推辞不见。魏禧留下信说:“我是宁都的魏禧,想和先生握手痛哭一场啊!”汪沨察看书信后非常吃惊,初次见面就好像一生的老朋友。临分别时,相互拉着手流泪。汪沨曾经跟从愚菴和尚探究出世的方法,魏禧说:“您待愚菴这么恭敬,难道有做他弟子的想法吗?”汪沨说:“我很敬重愚菴,可是现在的有志之士,大多被佛教拉拢过去,这是我感到不值得(加入佛教)的原因。”康熙四年秋天,汪沨终老在宝石山僧舍,终年四十八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