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3492292

大小:37.9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6-21

上传者:老李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西安市莲湖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莲湖区2021~2022学年度高一第二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90分钟;2.答卷前,考生需准确填写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并认真核准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3.第1卷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第Ⅱ卷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书写,涂写要工整、清晰;4.考试结束后,监考员将答题卡按顺序收回,装袋整理;试题卷不回收。第I卷(选择题共48分)一、选择题(本大题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原始社会的刀耕火种到春秋战国时期的铁犁牛耕,从用于播种的耧车到结构更为完备的曲辕犁。这些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发展的特点是A.自给自足B.世界领先C.精耕细作D.男耕女织【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铁器牛耕的使用和推广,耕作工具的不断进步,反映了我国古代农业精耕细作的特点,所以C正确;“自给自足”与材料内容不符,所以A错误;材料没有涉及与其他地区的比较,无法得知是否领先世界,所以B错误;材料未体现“男耕女织”,所以D错误。2.据《宋书》记载,刘宋时期“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充仞八方,丝锦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表明当时A.北方人民大量南迁B.南方商业更加发达C.江南地区得到开发D.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材料“荆城跨南楚之富,扬部有全吴之沃,鱼盐杞梓之利”体现的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得到开发,这主要和北民南迁有关,C项正确;北民南迁是原因,非表现,排除A项;南方商业更加发达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排除D项。故选C项。

1【点睛】3.考古工作者在关中地区的富平、陇县、扶风、咸阳、长安、渭南等地,先后发现大批的汉代铁制农具,其中有铧、锵、犁、锄、铲、镰等。这说明A.铁农具逐渐普及全国B.冶铁技术得到发展C.小农户个体经营出现D.铁犁牛耕方式成熟【答案】B【解析】【详解】柑橘材料可以看出,当时出现了多种类型的农具,说明当时的冶铁技术有一定的进步,B项正确;A项错在“普及”,排除A项;通过材料无法判断当时出现了个体经营的小农户,排除C项;通过材料信息无法得出耕作方式的发展程度,排除D项。故选B项。4.宋朝立法活动频繁,涉及民商问题的大规模立法活动成为了宋朝立法新的特征,如:舶来品专卖法、钞法等。这一特征的出现反映了当时A.政治中心的南移B.榷场贸易的兴起C.对外交往的频繁D.商品经济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宋代经济。考查考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根据材料信息“涉及民商问题的大规模立法活动成为了宋朝立法新的特征,如:舶来品专卖法、钞法等。”联系所学知识,宋朝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高峰,D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经济立法,经济立法新的特征不能指向政治中心的南移和对外交往的频繁,排除A、C两项;宋与辽夏金各政权之间的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榷场贸易是商业发展的一个方面,B项以偏概全,排除B项。故选D项。5.康熙时期,苏州阊门外的踹坊工匠“从前数有七八千余”,到雍正七年增至万余人,“皆系外来单身游民”。这一变化A.表明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B.加剧了当时的人地矛盾C.反映出资本主义开始萌芽D.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答案】D【解析】【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工匠数据大量增加,而且是来源于外地,这种变化主要是受到清代废除人头税的影响,即摊丁入亩政策的影响,因此得益于赋税制度的调整,D项正确;材料不能说明匠籍制度已经被废除,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人地矛盾,排除B项;明朝已经开始出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6.新航路开辟后,欧洲的手工制品运到美洲出售,换回南美洲的贵金属、蔗糖和烟草;中国生丝、瓷器等货物也通过澳门运往印度果阿,再转运到欧洲各国进行贸易。这说明A.罪恶的“三角贸易”已经形成B.人口迁移与物种交换的加快C.商品的世界性流动得到加强D.以欧洲为中心世界格局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南美、中国之间的贸易,使得商品能在更大地域范围内流动,C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奴隶贸易,排除A项;人口迁移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B项;欧洲中心格局才刚刚开始,确立还言之过早,排除D项。故选C项。7.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的特许证。特许证中规定,东印度公司及其后继者有权在15年的任期内,享有完全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这一规定对于当时英国经济发展的最大意义在于A.垄断了英国海外贸易B.促进自由主义的发展C.加强了资本原始积累D.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1600年,伊丽莎白女王授予东印度公司特许证,使东印度公司获得了独占东印度贸易的自由和特权,这有利于东印度公司的发展,便利了东印度公司的掠夺,从而加强了英国的资本原始积累,C项正确;“垄断了英国海外贸易”的说法过于夸张,排除A项;当时自由主义尚未兴起,排除B项;东印度公司获得特权,并不意味着英国能获得广阔的海外市场,排除D项。故选C项。8.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者主要是工程师或熟练工人,如凯伊、瓦特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多数是科学家,如贝尔、爱迪生等。这一变化反映了()A.电力成为主要动力B.科技对工业革命贡献提升C.劳动者的素养提升D.资本主义大工厂制度建立【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第一次工业革命发明者主要是工程师或熟练工人,如凯伊、瓦特等;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发明者多数是科学家,如贝尔、爱迪生”明显可以看出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科学技术对工业革命的贡献能力进一步提升,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技术发明者大多是科学家,B项正确;A项不符合题干的要求,排除A项;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D项在第一次工业革命时已经建立,排除D项。故选B项。9.1870年至1913年,国际上原料和工业制成品的贸易额都增加了两倍多,发达国家和初级产品生产国的国际分工更加明确,各国之间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这表明

3A.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世界市场发展过程中区域发展不平衡C.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D.国际分工是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国际贸易额增加,国际分工日益明确,世界各国联系更加密切,世界大多数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市场中各国之间联系的密切而非发展的不平衡,排除B项;C项与题干无关,排除;世界市场最终形成的前提是交通、通信工具的推广,排除D项。10.1878年,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清政府成立了直隶开平矿务局,每月出煤五六百吨,除分供各厂、局及中外轮船之用外,可兼顾民用。这一时期,各省兴办的煤矿在十处以上,以台湾基隆、直隶门头沟等地较具规模。据此可知,当时()A.重工业成为民族工业的主体B.清政府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C.发展近代工业成为社会共识D.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近代化【答案】D【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为解决轮船招商局的燃料问题,洋务派设立的开平矿务局带动了近代采矿业兴起和发展,反映出洋务企业助推了经济近代化,D项正确;近代中国重工业一直比较薄弱,并未发展为民族工业的主体,排除A项;直到甲午战争失败后,清政府才放宽了民间设厂限制,排除B项;材料不足以说明发展近代工业成为了社会共识,排除C项。故选D项。11.1920年,中国农村手织布所用机纱占需求总量的比重为86.9%,1936年为43.02%,机制布用纱的比重由1920年的不足5%增长到1936年的42.04%。这说明,当时中国()A.机器织布业得到长足发展B.广大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C.纺织业生产技术较为落后D.深受国际经济大危机影响【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农村手织布所用机纱的比重不断下降,而机制布用纱的比重迅速上升,说明机器织布业得到长足发展,A项正确;机器织布业的发展无法说明农民的生活水平下降,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纺织业生产技术,排除C项;经济大危机给中国经济带来的是破坏性影响,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12.

4民国成立后,洋布、洋伞、洋鞋、呢帽之类的洋货在上层人物的身上以及他们的屋里一天天增多。四川新繁县“服公务者,多用西装、短制中山服”,就连边远的东北呼兰县“服西服,履革履者亦日多”。这表明当时A.民主共和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B.西方文化对社会生活影响加深C.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很激烈D.中国传统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洋货在国人生活中日渐增多,连边远的东北呼兰县“服西服”者也日渐增多,这体现了西方文化对中国社会生活的影响,B项正确;民主共和的观念是否深入人心无法从材料信息看出,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冲突,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洋货在中国的增多,而且材料没有洋货与传统纺织品的对比信息,无法得出“中国传统纺织业遭到沉重打击”,排除D项。故选B项。13.1894年,全国官、商各(电报)线总计约达46492里,基本形成了一个“东北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的电报网。有线电报的进步()A.便利了不同地区的联系B.致使区域发展逐渐失衡C.推动了民族工业的发展D.进一步巩固了清朝统治【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东北则达吉林、黑龙江俄界,西北则达甘肃、新疆,东南则达闽、粤、台湾,西南则达广西、云南”,连成了一个“殊方万里,呼吸可通”的电报网,明显可以看出有线电报的发展促进了不同地区联系的加强,A项正确;材料没有看出区域经济发展的失衡,排除B项;材料看不出民族工业的发展,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出巩固清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14.竹枝词以活泼多样的形式记载了历史变迁,其中一首如是说:“轮随铁路与周旋,飞往吴淞客亦仙。他省不知机器巧,艳传陆地可行船。”这反映了A.中国铁路最早出现于上海B.先进科技逐步被国人接受C.国人思想愚昧制约了社会进步D.近代中国东西方文化冲突加剧【答案】B【解析】【详解】从材料词句中可以看出,国人已经认识到先进的交通工具所带来的使便利,反映出先进科技逐步被国人接受,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看不出哪里更早,排除A;CD项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15.1929年4、5月间,苏联政府通过了大力支持整村整乡实行集体化的决议,从下半年开始,在全国就出现了整村整乡、整区、整州农民全部加入集体农庄的运动。到1934年,农业集体化运动基本完成。这一做法的目的是

5A.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B.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C.突破高度集中计划经济模式D.确保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苏联实行农业集体化的主要原因是因为随着工业化的高速发展,对粮食的需求量大幅增加,而农业生产越来越不能适应工业发展的需要,所以这一做法的目的是为了适应工业化快速发展的需要,故选B;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和确保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不是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排除AD;农业集体化正是计划经济模式的表现,排除C。16.1933年,美国政府以蓝鹰为标志图,发动了“蓝鹰运动”。规定每件商品生产出来之后只有被全国复兴管理局贴上蓝鹰标志才可以进入市场。这一做法是为了()A.引导企业的生产管理有序开展B.加强国有企业的竞争力C.用政府力量加速金融业的复兴D.鼓励企业扩大生产规模【答案】A【解析】【详解】“蓝鹰运动”是罗斯福新政时期采取的规范企业行为的举措,目的是为了改变企业生产管理无序的状态,A项正确;蓝鹰运动主要针对私营企业,排除B项;该运动不是金融领域的举措,排除C项;当时的经济危机是生产过剩现象突出,因此蓝鹰运动的举措之一是为了限制生产,排除D项。故选A项。17.二战后,西方国家的工人持有本公司的股份成为普遍现象,普通工薪阶层也开始大量将闲散资金投入股市甚至外国股市,这种现象A.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B.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C.是资本家新的剥削方式D.加速了全球化发展进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普通工薪阶层的资金进入股市转化为企业资本,工人的薪水以股份的形式抵扣,都扩大了企业的资金来源,但这和企业管理水平无必然联系,谈不上剥削,也不能加速全球化进程,故A项正确;经营者革命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水平,排除B项;资本家新的剥削方式与材料无关,排除C项;材料与全球化发展进程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8.赫鲁晓夫上任后,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业企业制定计划的自主权,并以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定计划。由此说明,赫鲁晓夫

6A.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B.使苏联彻底摆脱困境C.放弃了计划经济模式D.进行了农业管理改革【答案】D【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改革农业计划制度。扩大农业企业制定计划的自主权,并以农产品商品量为出发点制定计划”可得出赫鲁晓夫改革以农业为突破,试图改变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D项正确;ABC项太绝对,排除ABC项。故选D项。【点睛】19.1953年,《人民日报》出现了12次“共同富裕”,主要集中在“向农民宣传总路线”专栏,鼓励“大家联合起来,用大规模生产和新的农具、农业机器,使大家能够共同富裕”。这A.体现了人民公社运动的成果B.推动了土地改革完成C.适应了社会主义改造需要D.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答案】C【解析】【分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能力、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人民日报在1953年宣传“共同富裕”,倡导农民大规模生产,这适应了农业社会主义改造的需要,故选择C项;1953年并未进行人民公社,故排除A项;土地革命的实质是将生产资料由地主土地私有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并未提倡农民联合,故排除B项;D项与史实不符,故排除。故选C项。20.1979年5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等部门选择8个企业进行试点,其基本内容有改企业基金制为利润留成制;企业在产品生产、销售、试制、资金使用、人事安排、职工奖惩等方面拥有部分权利;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建立职工代表大会。这次试点(  )A.旨在扩大企业的自主权B.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C.形成了有计划的商品经济D.开启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1979年5月”“改企业基金制为利润留成制”“拥有部分权利;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体现了这次时代主要是为了扩大企业的自主权,故A项正确;B项是指十一届三中全会;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是从1984年开始的。点睛:材料“1979年5

7月”“改企业基金制为利润留成制”“拥有部分权利;企业实行党委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是解题的关键信息。21.1978年我国对外贸易伙伴只有40多个国家,随着20世纪80年代末我国提出“市场多元化”战略的实施,至目前贸易伙伴已达220多个,贸易市场多元化的格局逐步形成。此格局的形成A.说明产业结构调整完成B.推动了沿海城市的开放C.推动了上海浦东的开发D.反映了对外开放的深入【答案】D【解析】【详解】对外贸易市场的多元化体现了我国对外交往的多元化,这是对外开放进一步深入的结果,D项正确;A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沿海城市开放是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上海浦东开发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这与材料信息中的时间不符,排除BC项。故选D项。22.1986年中国正式提出恢复在关贸总协定地位的申请,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同年,中国正式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接触。这表明新时期中国A.积极参与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B.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C.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已经形成D.积极投入经济区域集团化浪潮【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最终于2001年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1991年中国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全面开展同亚太经济体的合作”“中国正式同东南亚国家联盟(东盟)接触”等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为了赢得良好的经济发展环境,不断加强睦邻友好建设,不仅参加世贸组织,还加入亚太经合组织,同时加强与东盟国家的交流,体现了这时期中国积极参与多边经济组织和机制,A项正确;世界贸易组织中既有发达国家,又有发展中国家,因此“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互利合作”的表述错误,排除B项;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依然在不断深化过程中,排除C项;世界贸易组织不属于区域集团组织,排除D项。故选A项。23.1992年《马斯特里赫特条约》正式签署后,某学者指出,它将一体化领域延伸至社会、文化教育和外交与安全领域,建立了欧洲联盟并进行了相应的机构和决策机制调整。该学者意在强调A.经济全球化助推贸易自由化B.西欧统一市场逐渐形成C欧洲一体化向纵深方向发展D.区域集团化呈现多样化【答案】C【解析】

8【详解】材料“它将一体化领域延伸至社会、文化教育和外交与安全领域”体现的是欧盟从经济一体化向社会、文化教育和外交与安全领域等领域发展,说明的是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C项正确;材料与经济全球化无关,排除A项;材料与欧洲统一市场形成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区域集团的多样化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24.学者指出,当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中间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这表明A.技术扩散不受到任何国家控制B.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技术发展C.国际自由贸易推动了技术扩散D.跨国公司是技术扩散的唯一动力【答案】B【解析】【分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跨国公司是经济全球化的载体,当代跨国公司在对外直接投资中,往往会有意无意地将一定的技术转移给中间供应商,帮助他们改善生产技术,甚至为之提供工人的技术培训,技术扩散有利于世界经济技术发展,这表明全球化推动了世界经济技术发展,B项正确;材料未体现技术扩散不受到任何国家控制,排除A项;材料与国际自由贸易无关,排除C项;“跨国公司是技术扩散的唯一动力”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B项。【点睛】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宋朝时期,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大批农民参与到商品经济活动中,曾一度出现了难以阻挡的“全民经商”的态势。个体小农除了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出现了所谓的“小农、小工、小商一体化趋势”。“今时农民多困穷,农业利薄,其来久矣,当藉他业以相补助者,殆不止此。”甚至许多农民以出卖劳动力为生,为商人负担贩运,农民卷入市场活动的现象也十分普遍。——摘编自王权《小农经济的前世今生》

9材料二:明代以生产粮食为主、家庭纺织原料为辅的自给自足性质的单一经营格局被逐渐突破。种植较广的经济作物,首推棉花和桑树,江南和华北都形成了大面积植棉区,蚕桑业则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龙眼等经济作物。在经济作物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和城镇发展导致的非农业人口增长趋势的促动下,粮食生产也逐步被纳入市场网络,出现了粮食生产中心的移动。如江南原为粮食丰裕地区,但到明代中后期由于棉、桑等作物的广泛种植,致使粮食严重匮乏,只得从湖广、四川等地大量输入。——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朝小农经济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农业生产发生的变化。【答案】(1)原因:宋朝商品经济发展;小农生产经营方式选择多样化;农业利薄,农民贫困;田制不立,不抑兼并,造成人多地少。(2)变化: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广泛种植经济作物;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粮食生产纳入市场网络;生产中心发生转移;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解析】【小问1详解】根据“宋朝时期,小农与市场的关系十分密切”可得出可知商品经济发展。根据“个体小农除继续从事传统的粮食生产外,还大量地种植经济作物,进行家庭养殖,以及季节性地从事兼业活动”可知生产经营方式多样。从所学知识中可知宋代不抑兼并,所以推动农民成为附庸劳动力。【小问2详解】材料二中明代的小农经济已经处在向近代资本主义经济转变的关键时期。所以各种商品经济的发展特点都已经出现。从材料中“单一经济格局被逐渐打破”可知,突破了单一的自给自足性质的经营格局。从“蚕桑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闽粤等地大力发展甘蔗、荔枝等经济作物”可知广泛种植经济作物。根据“长三角、珠三角、闽粤各地作物不同”可知出现专业化、区域化趋势。从“江南粮食从湖广、四川输入”可知粮食生产的市场化、生产中心转移等。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0-/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英国的近代城市化运动并无先例可循,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英国的城市化开始之前,英国经济的重心集中在伦敦和伦敦的周围区域内,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推进,原有的经济发展很好的城市却逐渐衰落,新的城市都建立在西北部地区,而英国的人口和经济投资也向北移动。——摘编自齐爽《英国城市化发展研究》材料二: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1843年、1893年、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分别为5.1%、6%和1.6%

10,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例如,西安人口由曾经的百万减少到1920年的20万,兰州人口从1901年的55万,减少到1921年的32万。在铁路沿线及其辐射区域,一大批新兴城市和集镇拔地而起,那些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增添铁路这一新的运输手段,而更加兴盛起来。——摘编自马先标《百余年近代中国城市化历史回顾与探讨》(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城市化进程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城市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产生的背景。【答案】(1)特点: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速度快、规模大;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2)特点:起步晚,水平低,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发展不均衡;受交通业发展影响。背景: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新式交通畸形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中国近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工商业经济不发达;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解析】【小问1详解】特点:根据材料“英国近代的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革命进行的”可分析出工业化与城市化同步;根据材料“从1750年到1850年间,英国的城市化水平从10%提高到了500-/0。1861年,全英国就已经有16个城市人口超过了10万。到了1911年,人口过10万的城市增加到了42个。”可分析出速度快、规模大;根据材料“此时的英国又是处在自由资本主义阶段,政府多奉行自由放任的政策,对经济并不干预,对城市建设也没有规划”可分析出有着自发性,政府较少干预;根据材料“样的城市化发展就产生了区域的非均衡性”可分析出城市化分布区域不均;结合所学可分析出移民是城市化的重要参与者。【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材料“1843年、1893年、1949年中国城市人口占比分别为5.1%、6%和1.6%,与世界城市化平均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可分析出起步晚,水平低,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根据材料“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但内地城市发展停滞、衰落,”可分析出发展不均衡;根据材料“那些沿江沿海港口城市由于增添铁路这一新的运输手段,而更加兴盛起来。”可分析出受交通业发展影响。背景:根据材料“鸦片战争后,近代中国城市化有所发展”可分析出中国近代遭受西方侵略,自然经济逐渐解体;结合所学可分析出近代中国民族工商业的发展;根据材料“人口主要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沿海地区人口城市化色彩浓厚”可分析出新式交通畸形地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结合所学可分析出中国近代以自然经济为主,工商业经济不发达;结合近代中国史实可分析出近代中国社会动荡,缺乏安定的社会环境。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1材料一:在1921年3月的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列宁提出了以实物税代替余粮征集制。列宁引入了“商业原则”,广泛扩大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让企业自主经营、自负盈亏,普遍推行经济核算制。同时贯彻物质利益的原则,对企业用有关的经济指标评价其生产成果,对工人实行“按劳分配”政策和奖罚制度。列宁第一次创造性地提出了“租让制”,即把国内的土地、森林、矿山和企业租让给外国资本家,这样,不仅能引进外国的资金、技术和设备,而且是“最好的学习方法”。在保持社会主义国有经济占主体地位的前提下,要允许其他非国有经济成分的存在。材料二:邓小平的中国农村经济改革,重点放在废除压抑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所谓“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制度、普遍推广承包责任制、集约化经营、发展乡镇企业等问题上。邓小平通过创办经济特区和发展“三资”企业,全方位和长时期地利用外国的资金、技术和信息,使开放的广度和深度显著提高,取得了辉煌的成功,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领头雁和催化剂。邓小平则把非公经济当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能与公有制经济长期共存和相互促进。——以上材料均摘编自方东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理论比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和邓小平改革开放的相同点,并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答案】(1)意义:①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②巩固了工农联盟;③扩大工业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2)相同点:①在农业上,维护农民利益,促进农业的发展;②在商业上,扩大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③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都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④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前提下,使用市场手段发展经济;启示:①改革要适合国情;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的利益为主;③改革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解析】【详解】(1)关于苏俄实行新经济政策的意义,依据材料并结合我们所学的知识,可以得出,新经济政策利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维护了广大农民的利益,扩大企业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新探索。(2)关于相同点,需要学生对材料一与材料二进行分析。材料一中提到,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提高了农民积极性;材料二中提到,我国推广承包责任制,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故两者的共同点在于,维护农民,以人民为中心,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也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在商业上,两者通过释放企业活力来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生产力;依据唯物史观,新经济政策与改革开放给我们带来的启示,主要是改革需要符合国情,需要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维护人民的利益等;此题比较灵活按分答题,言之有理即可;

12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33年6月,世界货币会议召开,以解决汇率和贸易问题。美国在会议中的角色至关重要,而罗斯福声明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新政也没有能够完全治愈危机……1939年总产量仍然低于1929年的水平。这与国际贸易状况密切相关……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摘编自(美)R.R.帕尔默《现代世界史:1870年起》材料二: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实力在急剧增强,欧洲统一大市场在迅速发展,美国和加拿大为了加强北美地区性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1992年,美、加、墨签署《北美自由贸易协定》。1994年,该协定生效,北美自由贸易区成立。其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加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进一步加强它们在墨的优势地位,扩大在墨的市场;而墨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国内商品出口到美国。——摘编自王斯德《世界当代史(第三版)》(1)根据材料一,概述二战后世界贸易复苏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美国和加拿大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的背景及北美自由贸易区运行模式所呈现的特点。【答案】(1)原因:二战后,西方国家吸取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教训,认识到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西方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达成了关贸总协定,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2)背景:日本实力的急剧增强;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迅速发展(或日本与西欧的崛起对美国霸主地位提出挑战);美国加为了加强北美地区性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或美国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取得世界经济主导权的重要性)。特点:三国间相互弥补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使其长处得到充分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

13原因:根据材料“美国当务之急是恢复国内经济,拒绝承担国际责任,国际合作的努力宣告失败”可分析出二战后,西方国家吸取战前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教训,认识到国际协调与合作的必要性;根据材料“二战以后,形成了布雷顿森林体系和关贸总协定”可分析出西方国家建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维持世界货币体系的正常运转;根据材料“各国在互惠的基础上进行大幅度削减关税壁垒的谈判,相互给予“最惠国待遇”,推动了全球贸易的自由化进程,成为战后恢复和发展国际贸易的基础,促进了战后的经济繁荣”可分析出达成了关贸总协定,降低关税,减少贸易壁垒,促进了战后世界经济的发展与繁荣。【小问2详解】背景: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日本的实力在急剧增强”可分析出日本实力的急剧增强;根据材料“欧洲统一大市场在迅速发展,”可分析出欧洲统一大市场的迅速发展(或日本与西欧的崛起对美国霸主地位提出挑战);根据材料“美国和加拿大为了加强北美地区性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开始谈判签订“自由贸易协定””可分析出美国加为了加强北美地区性的竞争能力和各自经济发展的需要(或美国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取得世界经济主导权的重要性)。特点:根据材料“其运行的基本模式是美、加利用其发达的技术和知识密集型产业,通过商品和资本的流动进一步加强它们在墨的优势地位,扩大在墨的市场;而墨则可利用本国廉价的劳动力,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并将国内商品出口到美国。”可分析出三国间相互弥补各自经济发展中的不足,使其长处得到充分发展。

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