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宁波市镇海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模拟检测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3年5月镇海中学学科模拟试题语文试卷考生须知:1.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学校、班级、姓名、试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3.所有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卷。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其三,诗性智慧。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
1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他们一方面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正所谓“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正是这种“求趣”而轻“载道”、无拘无缚、自在自得的散文观和人生态度,使得晚明小品明心见性,可近可亲,独具一格。因此,我们建构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不能一味强调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而忽视其劳作之后可以借此休闲的功能。(节选自吴周文、陈剑晖《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有删改)材料二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格”在辞典释义中有“表现出来的品质”的含义,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散文自有“人格”魅力。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到合理阐释。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换言之即“文”与“人”之间没有中介,“文”是作者——“人”的直接呈现,因而,“人”的个性也就在“文”中直接呈现出来。“自由”不是指散文没有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而是说作为散文直接源头的“人”是自由的,人心是包罗万象的宇宙,这颗“心”是“散”的,也就是自由的。正是与“人”——作者直接相通,散文的真实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个真实不必是事实的真实,更非虚构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诗意实际上是“人”“心”达到的最高境界及在文中的显现。人与文的合一某种程度上显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气一体和体用不二的传统智慧。中华文化不强分主客、本末和体用,而是强调圆融统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解模式和文化传统。中国文论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是将人品与文品合一,强调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气质的关系。风格作为一种“体”,文章风格与作家才性是“表里必符”的关系。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节选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卮言”是自由自在之言,是应对象之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中国散文“自由无待,随物赋形”的精神。B.作者的精神气象,也就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影响着散文的“人格”。
2C.与“载道”散文相比,“言志”散文更侧重“寓教于乐”,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和愉悦,其教化效果更好。D.散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是人与文的合一,“文”可直接呈现“人”的个性,“人”的个性亦可从“文”中直接感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古代士大夫都很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孟子就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其中“人格”是决定性因素,“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C.散文的“真实”不是事实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也就是说,文章表现的是作者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情感。D.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而“知人论世”的文论传统与“人文一体”的精神是相通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B.王充《论衡·超奇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C.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D.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4.朱自清曾说,现代“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重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可从“旧来的散文学里”吸纳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5.“崇尚自然,物我合一”的散文精神,在苏轼的散文中也有体现,请以《赤壁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答案】1.C2.D3.A4.①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崇尚自然,物我合一”“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②既注重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也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③以“人—文”为核心,坚守“人文一体”,追求散文的个性、自由、直实、诗意等。5.①“崇尚自然,物我合一”是指反对以人为中心,以平等的角度与自然界中的“物”展开交流,以达到“物”和“我”的融合、统一。②描写泛舟夜游赤壁,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开阔景象,开阔景象使人心胸舒畅,仿佛凌空驾风而行,飞升成仙。客观物象与人的心境相融合,起到了衬托和借景抒情的作用。
3③把自己融入天地当中,“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生,都是无穷无尽的,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C.“其教化效果更好”错。原文为“‘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载道”散文与“言志”散文,各具特色,在教化效果上无高下之分。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错误。原文“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可见是通过“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来提升文章的“情趣”。B.“‘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错误。原文“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并不是说“人格”的高低决定“文格”的高低,“人格”的高低决定的是散文的好坏。C.“不是事实的真实”错,原文是“不必是事实的真实”。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A.意思是“孔融风韵气度高雅超俗,有过人之处,然而不善立论,词采胜过说理”。并不是“人与文的合一”。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一段“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其三,诗性智慧……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可知可以吸纳中国散文传统“天人合一”的“原型”精神,即“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崇尚自然,物我合一”“诗性智慧”和“造气”“造势”之内功。
4结合材料一第二段“‘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可知应既注重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也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结合材料二第二段“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到合理阐释”可知应以“人一文”为核心,坚守“人文一体”,追求散文的个性、自由、直实、诗意等。【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一段“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可知“崇尚自然,物我合一”是指反对以人为中心,以平等的角度与自然界中的“物”展开交流,以达到“物”和“我”的融合、统一。“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描写泛舟夜游赤壁,天光、水色连成一片的开阔景象,开阔景象使人心胸舒畅,仿佛凌空驾风而行,飞升成仙。客观物象与人的心境相融合,起到了衬托和借景抒情的作用。“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把自己融入天地当中,从不变的角度看,万物与我合一,天地与我同生,都是无穷无尽的,从人生无常、生命短暂的怅惘中解脱出来,表达了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落魄汪曾祺到我们认识他时,他开了个小馆子,在我们学校附近。大学生都是消化能力很强的人。初到昆明时,大家的口袋里还带着三个月至半年的用度,有时还能接到一笔汇款,稍有借口,或谁过生日,或失物复得,或接到一封字迹娟秀的信,或什么理由都没有,大家“通过”一下,就可以派一个人做东请客。有人说,开了个扬州馆子,那就怎么也得巧立名目去吃他一顿。学校附近还像从前学校附近一样,开了许多小馆子,开馆子的多是外乡人,山东、河北、江西、湖南的,都有。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
5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盘花纽扣,纽绊拖出一截银表链。雪白的细麻纱袜,浅口千层底礼服呢布鞋。细细软软的头发向后梳得一丝不乱。左手无名指上还套了个韭菜叶式的金戒指。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这个馆子不大,除了他自己,只用了个本地孩子招呼客座,摆筷子倒茶。可是收拾得干干净净,木架上还放了两盆花。就是足球队员、跳高选手来,看看墙上菜单上那一笔成亲王体的字,也不好意思过于嚣张放肆了。半年以后,店门关了几天,贴出了条子:修理炉灶,停业数天。重新开张后,饭铺气象一新,一早上就坐满了人,人来人往,川流不息,扬州人听从有人的建议,请了个南京的白案师傅来做包子下面,带卖早晚市了。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但是今天是新开张,他一定觉得很兴奋。他的脑袋里升腾着希望,就像那蒸笼里冒出来的一阵一阵的热气。听他用力抽打着面团,声音钝钝的,手掌一定很厚,而且手指很短!他的脑袋剃得光光的,后脑勺挤成了三四叠,一用力,脑后的褶纹不停地扭动。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我看了看墙上钉着的一个横幅,写了几个美术字:“绿杨饭店”(不知是哪位大学生的大作),心想:三个月以后,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活该!——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半年过去,很多人的家乡在不断“转进”(报纸上讳言败退,创造了一个新奇的名词)的战争中失去了。滇越铁路断了,昆明和“下江”邮汇不通,大学生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很多学生在外而兼了差,教中学的,在拍卖行、西药铺当会计的,当家庭教师的,各行各业,无所不有。昆明每到中午十二点要放一炮,叫做“午炮”,据说放那一炮的也是我们的一位同学。有的做了生意,而且越做越大。还有一些对书本有兴趣,抱残守阙,除了领“贷金”,在学校吃“八宝饭”(糙米中有砂粒、鼠矢种种东西),靠变卖衣物维持。附近有不少收买旧衣的,背着竹筐,往来吆唤。其中有一个中年妇女,嗓音极其脆亮,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有——旧衣烂衫找来卖!”学生的变化,自然要影响到绿杨饭店。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代表这个饭馆的,不再是扬州人,而是南京人了。
6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他抓紧机会,稳扎稳打,他知道钱是好的,活下来多不容易,举手投足都要代价。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他的床是睡觉的,他的碗是吃饭的。他不幻想,不喜欢花,他不聊闲天,不上茶馆喝茶,而且老打狗。没有多少时候,绿杨饭店就充满了他的“作风”。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的主顾有些变化,但生意没有发生太大影响。在外兼职的学生在拿到薪水后会来油油肠子。做生意的学生,还保留着学籍,选了课,考试时得来答卷子,平时也偶尔来听听课。抱残守阙者,有时觉得“口中淡出鸟来”,就翻出几件值一点钱的东西拿到文明新街一卖——最容易卖掉的东西是工具书,《锌源》《牛津字典》……有一个四川同学家里寄来一件棉袍子,他约了几个人一同上邮局取出来,出了邮局大门,拆开包裹,把一件全新的棉袍搭在手臂上,就高声吆唤:“哪个买这件棉袍!”然后,几个馋人,一顿就把一件新棉袍吃掉了。昆明冬天不冷,没有棉袍也过得去。绿杨饭店的生意好过一阵,好得足以使这一带所有的饭馆为之侧目。这些饭铺的老板伙计全都对它关心。别以为他们都希望“绿杨”的生意坏。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果然,过了一个高潮,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时间很快过了两年了。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一九四六年(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落魄”,即潦倒失意,在本文中不仅指扬州人所经营饭馆的落魄,更指在烽火硝烟中众多背井离乡小人物的落魄,表达了作者对时代洪流和人生浮沉的思考。B.“他穿了一身铁机纺绸褂裤在那儿炒菜……”作者通过对扬州人穿着的详尽刻画,写出了扬州人对做菜的讲究,显示出他的生活情趣和精神追求。C.扬州人“无处像一个大师傅”,而南京人“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绿杨饭店“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叙述者在“像与不像”的评价中流露褒贬之意。D.“他们的命运既相仿,又相共”的“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7.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7A.抱残守阙者为求果腹,起初只卖衣,后来也卖书,这一对比以小见大,刻画出战时异乡生活的不易以及学生内心深处的坚守与投降。B.“这几个字一定会浸透了油气”,作者由对食物的反感联想到日后绿杨饭店的风雅不再。与前文对“成亲王体字”的极高评价形成鲜明的对比。C.本文语言幽默风趣,例如在刻画南京人时,运用反语、谐音、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对人物进行调侃、讽刺、批判,令读者忍俊不禁又掩卷深思。D.文章以双线结构阐述战时扬州人在昆明所开饭馆逐渐沦落的过程,又以顾客、学生的双重身份记叙见闻,以扬州人落魄之路对照叙述者在昆明的学生生活。8.《落魄》以“我”的视角聚焦扬州人饭馆的变迁,从个体反思自我、折射群体,意味深长,请简要分析。9.汪曾祺师承沈从文,小说“淡而有味”,请结合本文加以赏析。【答案】6.D7.C8.①“我”见证了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闲适的扬州饭馆,变成了肮脏、数衍、沉沦、走下坡路的饭馆,先前的情趣追求荡然无存,流露出“我”对扬州人饭馆落魄的愤懑惋惜之意。②但“我”并不仅局限于扬州人个体的变迁,而是从彼及己,反思自我,将自己置于一种与扬州人的文化对照关系内,反思自己在战时环境下更应保持自我追求、坚守故土文化。③折射群体,以小见大,从扬州人折射自五湖四海来到昆明的饭铺老板伙计,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人们的坚守与投降以及难以逃脱命运碾压的无奈。9.淡而有味: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传达深厚情感。①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的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②淡化人物性格,赞美人际关系和谐:人物没有具体名姓,仅以故乡“扬州”“南京”或其他特征指代,扬州人风雅,但没有鲜明性格特征,大学生之间、饭铺老板之间没有激烈冲突,关系淳朴融洽,展现了人情美。③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具有抒情性:在叙事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例如“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语言幽默质朴,臧否分明。【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D.
8“‘相共’指的是人们在朝不保夕的战时环境的冲击下,都会先选择生存目标,而搁置精神追求”说法错误,从前文“他们知道,‘绿杨’的生意要是坏,他们也好不了”可知,饭馆老板伙计们他们的命运是休戚相关的。故选D。【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C.“运用反语、谐音、大词小用、庄词谐用等手法”说法错误,“周身上下,无一处不像一个当行的白案师傅,跟扬州人的那种‘票友’风度恰成对比”运用反语,“那个南京人,第一天,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中“成功”是大词小用,“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中“冲寒冒露”是庄词谐用,本文没有运用谐音的手法。故选C。【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文本信息的能力。结合“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猪肝面,加了一点菠菜、西红柿,淡而无味”“这个饭馆原来不大像一个饭馆,现在可完全像一个饭馆了,太像了”“绿杨饭店走了下坡路了,包子里的豆芽菜、豆腐干越掺越多,卖出去的包子越来越少”“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可知“我”见证了扬州人饭馆在短短两年间从文雅、讲究、闲适的扬州饭馆,变成了肮脏、数衍、沉沦、走下坡路的饭馆,先前的情趣追求荡然无存,流露出“我”对扬州人饭馆落魄的愤懑惋惜之意。结合“在昆明,只要不说本地话,任何外乡口音的,都可认作大同乡。一种同在天涯之感把掌柜、伙计和学生连接起来”“周身上下,斯斯文文。除了他那点流利合拍的翻锅执铲的动作,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可知“我”并不仅局限于扬州人个体的变迁,而是从彼及己,反思自我,将自己置于一种与扬州人的文化对照关系内,反思自己在战时环境下更应保持自我追求、坚守故土文化。
9结合“大学的学生,有的干脆弃学经商,在外地跑买卖,甚至出了国,到仰光,到加尔各达。有的还选了几门课,有的干脆休了学,离开书本,离开学校,也离开了绿杨饭店。在外兼职的,很多想到就要成家立业,娶妻生子,不再胡乱花钱。风翥街冷落了许多。开饭馆的江西人、湖南人、山东人、河北人全都风流云散,不知所终”可知文本折射群体,以小见大,从扬州人折射自五湖四海来到昆明的饭铺老板伙计,从我折射内迁来到昆明的大学生,写出了时代洪流中人们的坚守与投降以及难以逃脱命运碾压的无奈。【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淡而有味:在平淡自然的散文化叙事中,展现世俗人情,传达深厚情感。不重紧张激烈的情节冲突:“不知道什么道理,那一顿早点没有给我留下什么印象”“从作风的改变上,你知道店的主权也变了。南京人攒了钱,红利、工钱,加了自己的积蓄,入了股,从伙计变成了股东”“绿杨饭店还开着。绿杨饭店犹如一面镜子,照出种种变化。镜子里是变色的猪肝、暗淡的菠菜、半生的或霉烂的西红柿。太阳光如一匹布,阳光中游尘飞舞”,小说对扬州人饭馆的变迁进行了片段式的叙事,没有完整曲折的故事情节,和散文“形散”的特点类似。淡化人物性格,赞美人际关系和谐:“这位扬州人老板,一看就和别的掌柜的不一样……周身上下,斯斯文文……他无处像一个大师傅,像吃这一行饭的”“白案上,那位南京师傅集中精神在做包子。他很忙,顾不上想什么”“他一大早冲寒冒露从大西门赶到小南门去买肉,因为那里的肉要便宜一点;为了搬运两袋面粉,他可以跟挑夫说很多好话,或骂很多难听的话;他一边下面,一边拿眼睛瞟着门外过去的几驮子柴,估着柴的干湿分量;他拣去一片发黄的菜叶,丢到地下,拾起来,看一看,又放回案板上”,人物没有具体名姓,仅以故乡“扬州”“南京”或其他特征指代,扬州人风雅,但没有鲜明性格特征,“学生来吃饭,掌柜的、伙计(如果他们闲着),就坐在一边谈天说地;学生也喜欢到锅灶旁站着,一边听新闻故事,一边欣赏炒菜艺术”,大学生之间、饭铺老板之间没有激烈冲突,关系淳朴融洽,展现了人情美。小说语言平淡舒缓,具有抒情性:“我对猪肝和美术字一向都没有好感”“我一生很少听到这样好听的叫卖声音”“就从他的后脑勺上看出这是属于那种能够堆砌‘成功’的人,一个非常现实的人”,在叙事中不时穿插议论和抒情,语言幽默质朴,臧否分明。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论王安石天下之患,不患材之不众,患上之人不欲其众;不患士之不欲为,患上之人不使其为也。夫材之用,国之栋梁也,得之则安以荣,失之则亡以辱。然上之人不欲其众,不使其为者,何也?是有三蔽焉。其尤蔽者,以为吾之位可以去辱绝危,终身无天下之患,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
10,此一蔽也。又或以谓吾之爵禄贵富足以诱天下之士,荣辱忧戚在我,是否可以坐骄天下之士,而其将无不趋我者,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又或不求所以养育取用之道,而諰諰然以为天下实无材,则亦卒入于败乱危辱而已,此亦一蔽也。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然而,用心非不善,而犹可以论其失者,独以天下为无材者耳。盖其心非不欲用天下之材,特未知其故也。且人之有材能者,其形何以异于人哉?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上之人苟不能精察之、审用之,则虽抱皋、夔、稷、契之智,且不能自异于众,况其下者乎?世之蔽者方曰:“人之有异能于其身,犹锥之在囊,其末立见,故未有有实而不可见者也。”此徒有见于锥之在囊,而固未睹夫马之在厩也。驽骥杂处,饮水食刍,嘶鸣蹄啮,求其所以异者盖寡。及其引重车,取夷路,不屡策,不烦御,一顿其辔而千里已至矣。当是之时,使驽马并驱,则虽倾轮绝勒,败筋伤骨,不舍昼夜而追之,辽乎其不可以及也,夫然后骐骥騕褭与驽骀别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故不以天下为无材,尽其道以求而试之耳。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夫南越之修簳,镞以百炼之精金,羽以秋鹗到之劲翮,加强驽之上彍之千步之外,虽有犀兕之捍,无不立穿而死者,此天下之利器,而决胜觌武之所宝也。然而不知其所宜用,而以敲扑,则无以异于朽槁之梃也。是知虽得天下之瑰材桀智,而用之不得其方,亦若此矣。古之人君,知其如此,于是铢量其能而审处之,使大者小者、长者短者、强者弱者无不适其任者焉。其如是,则士之愚蒙鄙陋者,皆能奋其所知以效小事,况其贤能、智力卓荦者乎?呜呼!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或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而子独言其求而用之者,何也?”曰:“天下法度未立之先,必先索天下之材而用之;如能用天下之材,则能复先生之法度。能复先王之法度,则天下之小事无不如先王时矣。此吾所以独言求而用之之道也。”噫!今天下盖尝患无材。吾闻之,六国合从,而辩说之材出;刘、项并世,而筹划战斗之徒起;唐太宗欲治,而谟谋谏诤之佐来。此数辈者,方此数君未出之时,盖未尝有也。人君苟欲之,斯至矣。今亦患上之不求之、不用之耳。天下之广,人物之众,而曰果无材可用者,吾不信也。10.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共3处)。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字词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特未知其故也”的“故”与课文《鸿门宴》里“故遣将守关者”中的“故”意义不同。B.“及其引重车”的“引”与课文《兰亭集序》里“引以为流觞曲水”中的“引”意义不同。C.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敲,短者为扑,与课文《过秦论》里“执敲扑而鞭笞天下”中的“敲扑”意义相同。D.
11合从,指战国时期齐、楚、燕等六国联合与秦抗衡,与课文《谏逐客书》里“遂散六国之从”中的“六国之从”意义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及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认为,君主对人才任用存在三种偏见,而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即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B.王安石认为古时的君主明白要按正确的方法使用人才,于是他们仔细考量人才的才能并谨慎使用,做到因材而用。C.王安石认为当下社会形势严峻复杂,一定要先寻求人才来使用,这样才可能廓清乱世纷繁,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D.王安石从教之、养之、取之、任之等方面详细阐述了他的人才观,充分表现了这位矢志改革的政治家的远见卓识。13.把文中画横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1)材之得失无补于治乱之数,故偃然肆吾之志,而卒入于败乱危辱。(2)惟其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利害得,治国而国安利,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14.请结合文本分析本文与《答司马谏议书》在行文构思上的相同点。【答案】10.后之在位者/盖未尝求其说而试之以实也/而坐曰天下果无材/亦未之思而已矣11.C12.A13.(1)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2)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14.①两文均采用了驳论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②《答司马谏议书》敏锐地抓住司马光五点责难的实质,点明其为名实之争(思想和政治路线的根本分歧),逐条反驳,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③《材论》开篇提出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然后并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量才为用、人才应运而出等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盖”表揣测,一般放在句首,故其前面要断开;
12“也”在此处为句末语气词,故其后断开;“而坐曰”翻译为“而只是说……”,并不是具体引用谁的话,故其后不断;“亦……而已矣”,翻译为“也不过是……罢了”,故其前面断开。【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A.正确。“故”:原因。句意: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故”:……原因,之所以。句意:之所以派遣将领守(函谷)关。可见,两句中的“故”意义不同。B.正确。“引”:拉。句意: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引”:引导,引来。句意:(把水)引来作为飘传酒杯的环形渠水。可见,两句中的“引”意义不同。C.“长者为敲,短者为扑”错误,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扑,短者为敲;“意义相同”错误,“敲扑”:敲打。句意:用它来敲打。/“敲扑”:古时行刑用的棍杖,长者为扑,短者为敲。句意:用残酷的刑罚来奴役天下的百姓。D.正确。句意:六国实行合纵政策。/句意:于是瓦解了六国的合纵联盟。可见,意义相同。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原因是一样的”错误,“此三蔽者,其为患则同”翻译为“这三种偏见所产生的危害是相同的”,而非“原因”;另外“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错误,原文的意思是“这三种偏见可以探讨其中失误的原因,就是认为天下没有想要的人才”,而不是说作者认为“天下没有自己想要的人才”。故选A。【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无补于治乱之数”,状语后置句,“于治乱之数无补”;“补”,补益、好处;“数”,运数;“偃然”,安然或任意;“肆”,放纵或展开;“卒”,最终。(2)“治”,能处理好;“画策”,出谋划策或谋划;“安利”,使动用法,使……安定;“异于人”,状语后置,“于人异”;“此其所以异于人者也”,判断句。【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中的艺术手法的能力。
13王安石在《材论》中先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然后分别加以驳斥,表达了“索天下之才而用之”的政治改革家的宏图大略。王安石在《答司马谏议书》中对司马光加给作者的“侵官、生事、征利、拒谏、怨谤”五个罪名逐一作了反驳,并批评士大夫阶层的因循守旧,表明坚持变法的决心。可见,两文均采用了驳论式论证思路,即驳斥对方的错误论点,并在驳斥敌论中树立起自己正确的观点。《答司马谏议书》立论的论点是针对司马光认为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的指责,指出“儒者所争,尤在于名实。名实已明,而天下之理得矣”,从而说明变法是正确的。批驳司马光的攻击名实不符,全是谬论,论证改革派变法的正确性。文章逐条驳斥司马光的谬论,揭露出司马光之流保守、腐朽的本质,表示出作者坚持改革,绝不为流言俗语所动的决心。《材论》开篇就指出“是有三蔽焉”,具体摆出了当时在人才问题上的三种社会偏见,这三种偏见也正是作者在《材论》中要分别驳斥的三种错误观点。从“精察之、审用之”“试之之道,在当其所能而已”“人君苟欲之,斯至矣”可知,然后并从在实践中考察人才、量才为用、人才应运而出等三个角度层层递进地驳斥了天下无人才的偏见,阐述了“索天下之材而用之”的观点。参考译文:天下所忧虑的事,不是忧虑人才不够多,而是忧虑在上者不希望人才众多;不是忧虑人才不为国效力,而是忧虑在上者不让他们效力。人才的作用,是用来作为国家的支柱,得到了,国家可以安定而繁荣,失去了则使国家灭亡且受外辱。然而统治者不希望能人多,不让官员有所作为,这是为什么呢?这里有三个偏见。其中最突出的偏见,就是认为自己身处高位,可以免除屈辱、断绝危害,一辈子也不会有忧患,人才的得到或失去对国家太平或混乱的运数没有补益,所以任意(安然)地放纵(展开)我的志向,而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动乱、危亡、耻辱的结局,这是一个失误。又或者说:“我所赋予的官位财务可以吸引国家的能人,他们的光荣耻辱担心悲伤都是我说了算,我可以骄傲地看着国内的能人,而他们都将依附到我身边”,则也会最终使国家进入失败混乱受辱的危机,这也是一个失误。又有的人不探求所以培养和选用人才的方法,而是忧心忡忡地认为天下实在没有人才,那么最终同样会陷入败亡混乱危险屈辱的境地,这也是一种偏见。这三种偏见,它们的危害是相同的。不过,当中的用心不是不好,而且还可以讨论失误的原因的,就是认为天下没有人才那种吧。他们心中并非不想任用天下的人才,只是不知道其中的原因罢了。
14况且有才能的人,他的外表与一般人有什么不同呢?他们遇到事情能够处理好,出谋划策能够得到好处,治理国家能够使国家安定,这就是他们和别人不一样的原因。所以,在位者如果不仔细地考察他、慎重地任用他,那么即使具有如皋、夔、稷、契那样的才智,尚且不能使自己较一般人突出,何况是才智比不上他们的呢?世上目光短浅的人还说:“一个人如果身怀不凡的能力,就像锥子放在布袋里一样,它的尖端立刻就能显露出来,所以没有怀才而看不出来的人啊。”这只是看到了锥子放在布袋里,而本来没看到马在马棚里的情景。劣马与良马混杂相处,一样地喝水吃草,嘶叫跺蹄子咬牙齿,从此之中寻找马的本领的人大错了。等到它拉沉重的车子,走平坦的道路,不用屡屡鞭策,不让人费力地驾驭,缰绳晃一晃,千里的路程已经走完了。当这时候,如果让劣马并驾齐驱,即使跑得车轮倾斜、缰绳断掉、筋累骨伤、昼夜不停追赶,还是远远的赶不上,这样良驹和劣马才能分辨出来了。古代的君主知道这种情况,所以不认为天下没有无才的人,于是就想尽办法来寻找并且考察试用他们罢了。试用人才的方法,就是让他们做适合他们的工作罢了。南越长长的竹子作箭杆,用百炼的精钢作箭头,用秋鹗的劲翮作箭尾,搭在强弓上之后把弓拉满,能射到千步远的地方,即使是凶猛的犀牛,没有不立刻被射穿而死的。这是天下锐利的武器,武力决定胜负的法宝。但是如果使用不恰当,用它来敲打,那么和枯朽的棍棒就没有什么不同了。由此可以知道,即使得到天下奇异杰出的人才,而不按正确方法使用,也和上述情形相似。古时候的君王明白这个道理,于是仔细估量他们的才能并且谨慎仔细地使用他们,使大小、长短、弱强的才能都能符合他们担任的职责。既然这样,那么愚昧浅陋的人也能用尽他们所掌握的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何况那些才德兼备、智力非凡的人呢?唉!后世在位的君王没有探究考察这个道理并且在现实中使用,反而说天下确实没有人才,这是没有好好想过罢了。有人问:“古时候的人是用教育的方法来造就人才的,然而你只说了人才的寻求和使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说:“在天下的法律制度还没设立之前,就一定要先寻求天下的人才来使用;如果能使用天下的人才,那么就能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能够恢复先王的法律制度,那么天下的小事也会像先王那个时代了,何况是教育造就人才的大事呢?这就是我为什么只讲寻求和使用人才。”哎!如今天下忧患没有人才啊。我听说,六国实行合纵政策,而辩论游说的人才出现;刘邦、项羽并起争雄,而出谋献策、勇敢善战的人才涌现;唐太宗想要治理好国家,而多谋善议、敢于谏诤的人才来辅佐。这些人才,都是在那些名主还没出现之时所没有的。如今君王想要找人才,而人才担心不被君王寻求和任用。天下之大人才众多,却说没有人才,我不相信这种说法。(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雨中登岳阳楼望君山二首①黄庭坚其一投荒万死鬓毛斑,生入瞿塘滟滪关。未到江南先一笑,岳阳楼上对君山。其二满川风雨独凭栏,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注:①崇宁元年(公元1102)黄庭坚遇赦返回江西故乡,行至岳阳楼所作。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15“投荒”句写诗人历尽坎坷,“鬓毛斑”与陆游“镜中衰鬓已先斑”写法类似,同样强调了诗人年华易逝。B.“生入”句写诗人劫后重生,化用了班超典故,班超从军西域,年老思归,有“但愿生入玉门关”的话。C.“满川”句中的“川”指洞庭湖,而“风雨”既指现实中的风雨,也暗指了作者所处的恶劣的政治形势。D.“银山”句写出了君山在满川风雨之中,被水雾蒙上了一层银色,成了“银山”,更显出君山的空濛。16.本诗与杜甫的《登岳阳楼》题材相同,而诗人登楼所见所感却并不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答案】15.D16.①杜诗登楼所见的是洞庭湖,“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描绘了洞庭湖分断吴楚、吐纳日月,写出它极其恢宏的气象,诗人由登楼引发了对老病孤独之身世的感慨,并寄托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②黄诗登楼所见的是君山,“绾结湘娥十二鬟”描绘了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诗人冒雨登楼抒发了放逐归来的欣喜之情,寄托了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能力。D.“‘银山’句写出了君山在满川风雨之中,被水雾蒙上了一层银色,成了‘银山’”错误。“银山”句的意思是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愜意)。“银山”指波浪,而非君山。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从颔联“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可知,杜诗登楼所见是洞庭湖,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向东南方向极目眺望,只见洞庭湖水茫茫一片,一眼望不到头,而吴地则被挤向了远远的东边,楚地则被远远地挤向了西边、南边。这景象,就好像洞庭湖水向东南伸展,把本来连在一起的吴地和楚地,一下子分裂成为两块。可见,这两句是写洞庭湖,境界宏阔。结合后两联“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可知,诗人由登楼引发了对老病孤独之身世的感慨,并寄托了对国家安危、时局动荡的忧思,深刻地显示出了杜甫晚年时精神痛苦的状态。
16从“岳阳楼上对君山”“绾结湘娥十二鬟”“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可知,黄诗登楼所见的是君山。诗人站在岳阳楼上对着君山,看到君山众峰的形状好像湘水女神盘结起的十二个发髻,写出了君山的灵秀之气。诗人感叹自己不能面对湖水,只在银山堆里看君山。暗含设想如能在湖风扑面白浪掀天的波心浪峰上,细细观赏君山,当是非常惬意。结合注释①“崇宁元年(公元1102)黄庭坚遇赦返回江西故乡,行至岳阳楼所作”的写作背景,诗人历经磨难,长途漂泊,在风雨中独上高楼,借“生入瞿塘滟滪关”“可惜不当湖水面,银山堆里看青山”,抒发了放逐归来的欣喜之情,也寄托了不畏磨难、豁达洒脱的情怀。(三)名句名篇默写(本题共1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夸张手法,通过写人仿佛能触摸星辰以及人内心的惶恐来写蜀道之高。(2)《谏太宗十思疏》中,“________________”语出《周易·谦卦》:“谦谦君子,卑以自牧也。”而“________________”则语出《周易·比卦》:“王用三驱。”(3)“旌”,泛指旗帜。在古诗文中,它常是盛大军容的一部分,比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扪参历井仰胁息②.以手抚膺坐长叹③.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④.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⑤.摐金伐鼓下榆关⑥.旌旆逶迤碣石间/舳舻千里,旌旗蔽空【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的时候要注意如下词语:“扪”“仰”“胁”“膺”“摐”“旆”“逶迤”“碣”“舳舻”“蔽”。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最近一段时间,淄博烧烤爆红网络。“小串+小饼+大葱”三位一体的“灵魂吃法”,令众多网友①,也将淄博持续推上热搜。烧烤到处有,淄博为什么这么火?有人说,“一桌一炉一卷饼”是灵魂;有人说,“沉浸式”的吃法太上头;有人说,小炉子代表温度、小饼代表包容、小葱代表豪爽……撇开这些外在的形式,真正令人迷的也许是那②的烟火气。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最③的,往往就是那些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场景。现在的“淄博烧烤”不止代表了一张城市名片,更是一种烧烤美食。往小了说是千千万万个淄博市民共同维护的家乡,往大了说更是加深“好客山东”口号的凝聚力和影响力。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答案】18.①.欲罢不能(垂涎欲滴、垂涎三尺)②.平淡无奇③.引人入胜(心驰神往)
1719.现在的“溜博烧烤”不只是一种烧烤美食,更是(更代表了)一张城市名片。【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说淄博烧烤非常吸引人,让人非常想吃,可以用“欲罢不能(垂涎欲滴、垂涎三尺)”。“欲罢不能”:正在做某事,想要停止却不能停止下来。“垂涎欲滴”:形容非常馋想吃的样子,也比喻看到好的东西,十分羡慕,极想得到(含贬义)。“垂涎三尺”:形容嘴馋到极点;亦形容羡慕到极点,极想据为己有。第二空,结合语境“烟火气”“琐碎而真实的生活场景”,此处是说日常的生活气息,可以用“平淡无奇”。“平淡无奇”: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第三空,结合语境,此处是说最吸引人的地方,可以用“引人入胜(心驰神往)”。“引人入胜”:十分吸引人的,使人沉醉的优美的境界,多指山水风景或文艺作品吸引人。“心驰神往”:形容思想集中在追求和向往的事情或地方上,一心向往。【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原句的语病有:一、搭配不当,“不止……更是……”要改为“不只是……更是……”。二、语序不当,“一种烧烤美食”要放在“不只是”之后;“代表了一张城市名片”要放在“更是”之后,可以改为“更是(更代表了)一张城市名片”。20.《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讲述了大雪之后大观园烧烤的情节。综合下列信息,请在横线处写出《红楼梦》中人物的姓名并分析人物性格。①:“那里找这一群花子去!罢了,罢了,今日芦雪广遭劫,生生被云丫头作践了。我为芦雪庵一大哭。”湘云冷笑道:“你知道什么!‘是真名士自风流’,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我们这会子腥的膻的大吃大嚼,回来却是锦心绣口。”(1)时间:冬天大雪之后具体地点:大观园芦雪庵烧烤食物:鹿肉主要参与人物:_______、一个戴玉的哥儿________)、一个挂金麒麟的姐儿史湘云、宝钗、宝琴等(2)结合划横线内容分析史湘云的人物性格。【答案】(1)①.林黛玉(黛玉);②.贾宝玉(宝玉);(2)湘云自夸“是真名士自风流”,体现她率直爽快,潇洒随性、狂放不羁。【解析】【小问1详解】
18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基本内容、主旨或观点的整体把握能力。“我为芦雪庵一大哭”符合林黛玉多愁善感的性格特征,故①处为林黛玉。“一个戴玉的哥儿”指的是贾宝玉,贾宝玉的通灵宝玉是他出生的时候含在嘴里的,是他从娘胎里就带着的。【小问2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经典名著的人物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你们都是假清高,最可厌的”,直接表达自己对黛玉等人“假清高”“可厌”的看法,体现率直爽快;“腥的膻的大吃大嚼”的举止,自夸“是真名士自风流”,可看出潇洒随性、狂放不羁。(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比起当代生活的“快”,传统阅读的“慢”显得有些格格不入,不过书籍中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只有坚持“慢”才能获得。学习知识可以越来越快,①。如果囫囵吞枣地读,我们读沈从文的《边城》只能读出个“这个男人叫傩送,这个女人叫翠翠”,但是《边城》真正的魅力是无法被“编程”的。②,而且值得反复读。所有能够速读的作品基本都是速朽的,而所有美妙的书籍都值得并且只值得慢慢地读。从某种程度上说,慢阅读也是为了与自己相遇,与自己对话,让每个人能感受到自己。读书的目的,除了能获得娱乐体验,③。迅速获得知识方面的典型自然是人工智能。在ChatGPT依然热门的时刻,我们总要为之降降温。之前扎克伯格试图用元宇宙来提供人工智能的教育服务,但遭到了各种质疑,其中之一是:如果算法提供给每个人他们适合学习的知识,那人们怎么才能学到自己本来不想学,但是应该学习的知识?教育的目的是塑造全面的人,人工智能可以提供给人的所有知识,都可以让人类被人工智能代替。而正是那些不能被代替的部分,让人可以称之为人。所以也可以这样说,阅读正是为了让人成为人。21.下列句子中的引号,与画波浪线处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有人认为,一些年轻人之所以如此傲娇,是因为没有遭到社会的“毒打”。等步入社会,棱角自然会被磨平。B.汉语的谐音,如何谐得巧妙,切合得自然,做到“物虽胡越,合则肝胆”,则需要智慧和体悟的参与。C.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D.
19一些“短视”的商家,趁节假日从旅客身上大捞一笔,做一锤子买卖,实则是断了当地旅游业发展的后路。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答案】21.A22.①但是体会情感却要越来越慢②好书不仅要慢慢读③还能获得教育/还能获取知识【解析】【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材料中“编程”引号表示特殊含义。A.表示特殊含义。B.表示引用。C.表示反语。D.表示强调。故选A。【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情境补写的能力。第①空,语段强调要进行慢阅读,即慢慢仔细体会书籍中很多真正有价值的内容,学习知识可以快,但对书内容体会要慢,故可填写“但是体会情感却要越来越慢”之类的句子。第②空,此句与下句“而且值得反复读”构成递进,前提是好慢慢读,再反复读,故可填写“好书不仅要慢慢读”之类的句子。第③空,此句为启下句,关涉的内容为“迅速获得知识方面的典型自然是人工智能”,句式为“还能……”,故可填写“还能获得教育/还能获取知识”之类的句子。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近来,“特种兵式旅游”“大学生军训式旅游”等词条在众多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大学生们开始流行这种“3天爬五岳”“2天玩3城”式的旅游。这种在年轻群体中爆火的旅行方式,以快节奏和“集邮式”打卡为特征——日行数万步,花最少的时间和费用,游览最多的景点。但有人认为,“特种兵式旅行”本来就违背了旅行的初衷,旅行的意义是寻求路途上身心的放松和“沉浸式”的人文体验,而不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也有网友认为,什么样的旅游方式其实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的就好……
20对此,你有哪些感悟,请结合材料谈谈对你人生的启示。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式的材料作文题。材料主要由“特种兵式旅游”“大学生军训式旅游”等词条在众多社交媒体上成为热门话题引出。实际上这里面包含三种观点,一是快节奏和“集邮式”打卡旅游;二是旅行就是要放松和“沉浸式”,走马观花不可取;三是旅游方式只要适合自己就好。以上的三种观点,任选一种,但是要注意“谈谈对你人生的启示”,也就是说从旅游迁移到人生。有些人的人生追求的就是快节奏,他们总是感觉时间不够用,有“时不我待”之感,于是他们不能停下追求的脚步,永远在奋进的路上。有些人则注重对人生的享受,他们过的是慢生活,他们不是走马观花,更不是总在奔波,而是更注重享受生活的滋味,更注重这个过程。这样的人生与前者是截然不同的。而第三种观点则是说,不同的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取适合自己的方式,也可以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采取不同的人生方式。在写作的时候,我们可以选择其中的一个观点。比如首段先明确自己的观点:放迈脚步,享受惬意人生。文章的主体可以写享受慢生活的人生是什么样的,也就是说慢人生是什么样子的;接下来可以谈慢人生有什么样的好处;最后就是怎样才能做到慢人生。文章结尾照应开头,重申观点。立意:1.慢生活才能享受惬意人生。2.快节奏让人生更充实。3.选择适合自己的人生。
2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