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春季联赛历史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安徽省示范高中培优联盟2023年春季联赛(高二)历史试卷一、选择题1.《礼记·大传》关于“同姓不婚”原则强调“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据此可知,周朝提倡此原则旨在()A.优化血统遗传B.维护父系权威C.扩大统治基础D.继承商朝婚制【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周朝时期(中国)。礼记中强调的“同姓从宗,合族属;异姓主名,治际会”意为同姓治理依照大小宗,来联合同姓族人,而与异姓联姻,则可以借婚姻之名交接异姓族人会合之事。因此周朝提倡“同姓不婚”原则目的是扩大姬姓统治基础,C项正确;优化血统遗传从材料中无法得出,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扩大统治基础,无法得出维护父系权威,排除B项;商朝婚制不考虑姓氏问题,“同姓不婚”原则是在周朝才在礼法上确定下来,排除D项。故选C项。2.《秦律十八种·田律》规定,春二月,毋敢伐材木山林及雍(壅)堤水。不夏月,毋敢夜草为灰,毋毒鱼鳖,置罔(网),到七月而纵之。这一规定说明秦朝()A.存有可持续生态的理念B.重视执行重农政策C.注意保护国家公共资源D.律法强调轻罪重罚【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秦朝田律的规定,春天二月,禁止人们砍伐山上的树木,不能堵塞水道,不准将草木烧成灰烬,不准毒杀鱼鳖,不准放置捕捉鸟兽的陷阱,到七月禁令才解除,这体现了秦田律中保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理念,A项正确;材料强调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并未强调国家重视农业,排除B项;草木、鱼鳖等不属于国家公共资源,排除C项;材料中仅仅体现了秦朝的禁令,并未体现出如何惩罚,排除D项。故选A项。3.西汉立国之初,听民私铸钱币,遂有将铅、铁等掺入铜钱内铸作“伪金”者。公元前144年,汉景帝颁行《铸钱伪黄金弃市律》,禁止民间私铸货币,只准郡国铸币。这一法律导致()A.金属货币的流行B.治国理念的转变C.王国问题的突显D.盐铁专卖的出现
1【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该法律允许郡国铸币,郡国获得了铸币权,导致王国势力膨胀,威胁中央统治,C项正确;在此法律颁布之前,民间私铸钱币盛行,该法律禁止民间铸私币,无法推导金属钱币的流行,排除A项;题干材料并未体现治国理念的转变,排除B项;材料中“盐铁专卖”政策出现于汉武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4.在中国西北地区,出土了大量双翼马形象的隋唐织锦。专家认为,这种丝织艺术是通过粟特人经商、移民等途径将希腊的珀伽索斯文化传播到中古中国。这一观点可以佐证()A.希腊化时代的到来B.文化之间交流与互鉴C.官营手工业的发达D.隋唐中外人口的迁徙【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唐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西北地区出现了大量双马翼形象的织锦,并且这种含有希腊风格的织锦艺术是通过粟特人传播来的,体现了文化之间的交流与借鉴,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时间段为隋唐时期,而希腊化时代公元前323年至公元前30年,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材料内容无法判断织锦纺织机构的属性,排除C项;材料只提及粟特人传播了含有希腊风格的织锦艺术,并未体现出中外之间的人口迁徙,排除D项。故选B项。5.宋初,朝廷规定凡正长官批发的公事,要经过“通判签议连书,方许行下”;至道三年,在路一级设帅、宪、仓、漕等司,各司互不统属,直接对中央负责。这些措施缘于()A.推动监察转型B.通畅交通贸易C.增设中枢机构D.戒免节镇之祸【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末五代时期,藩镇割据严重,节度使专横跋扈。宋初在地方设置诸多平行机构相互牵制,是为了避免节镇之祸,D项正确;帅、漕、宪、仓等司不属于监察机构,排除A项;帅、漕、宪、仓等司属于政府的建制,无法便利交通,排除B项;宋朝中枢机构为“二府三司”,帅、漕、宪、仓只是地方行政机关,排除C项。故选D项。6.如表是明朝前期部分进口货物交易情况统计表。对表中数据解释合理是()
2货物名称苏木胡椒乌木檀香计量单位斤斤斤斤规定价格500文3贯500文500文与琉球贸易价格10贯30贯——与暹罗贸易价格5贯25贯40贯10贯与满剌加贸易价格20贯40贯10贯注:1贯=1000文;“—”表示数据缺失。A.明朝货物通货膨胀B.中国稀有资源短缺C.商品走私现象严重D.朝贡贸易厚往薄来【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中所给的价格与钱币兑换价格可知,明朝给予其他国家的价格远远超出其所值,体现出厚往薄来的特点,D项正确;材料中的“规定价格”为明朝国内的交易价格,处于正常的水平,并没有出现通货膨胀的现象,排除A项;材料中仅仅体现了部分进出口货物,无法推断出中国稀有资源短缺,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排除B项;题干材料表明这些货物为进出口货物,属于国家承认的合法贸易品,不属于走私,排除C项。故选D项。7.清前中期,设置了海疆缺、烟瘴缺、苗疆缺、沿边缺等类型的职官,并发展为“拣选题补”、“俸满优升”的边缺制度,以激励贤员赴任边疆。该制度()A.利于保障边疆治理深化B.改变清朝选官用人标准C.适应边疆内陆经济交流D.加速边疆少数民族汉化【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前中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清朝激励内地的官员前往边远荒僻之地就任,内地官员的治理水平较高,有利于促进边疆治理的深化,A项正确;材料中仅仅体现了政府鼓励官员赴任边疆,未体现清朝的用人标准的变化,排除B项;材料主旨讲清朝边疆官员选拔制度,未体现出边疆与内地的经济贸易往来,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清朝的边疆官员管理,并未反映出促进少数民族汉化,排除D项。故选A项。
38.如图是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白银流向示意图,白银的流向变化反映出()A.自然经济受到严重冲击B.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C.外国商品竞争优势减弱D.鸦片战争赔款数额巨大【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晚期。考查清朝末年中国自然经济的瓦解。鸦片战争前,中国自然经济为“自给自足”,白银不会出现明显的外流。鸦片战争后,闭关锁国被打破,大量质优价廉的外国货物涌入中国,白银外流,同时严重冲击了自然经济,A项正确;半封建在政治上表现为封建地主阶级已不能完全掌握和行使统治权:经济上表现为资本主义经济产生并逐步发展起来;思想文化上表现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冲击,看不出中国半封建化程度加深,排除B项;白银的外流能够体现出外国商品较强的市场竞争力,排除C项;鸦片战争的赔款数额无法解释50年代白银的大量外流,排除D项。故选A项。9.如图为1860—1894年中国近代工业分布密度图。图中分布密度特点形成的原因是()A.中国产业结构比例严重失调B.洋务官员忽视西北发展
4C.近代工业化受限于西方技术D.民族资本主义资金不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60—1894年(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工业起步晚,技术十分有限,不得不依靠列强的工业技术,而西方列强大多在东南沿海地区活动,这正体现出中国近代工业化受制于西方的技术,C项正确;本题的设问类型为原因类,而中国产业结构失调是分布图的信息体现,与设问不符,排除A项;洋务官员中也有主营西北边防,如左宗棠,当时工业也不是完全为洋务企业。排除B项;民族资本主义资金不足与工业分布区域没有直接关系,排除D项。故选C项。10.辛亥革命前后,很多报刊辟有“社论”,“社说”,“时论”等栏目,且篇幅所占比例在全报的1/3左右。部分报纸还设有专门副刊,如《中国日报》的“鼓吹录”、《国民日报》的“黑暗世界”、《申报》的“自由谈”等。由此可见,该时期的报刊宣传()A.冲垮了传统封建礼教B.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C.有助于西方习俗传入D.蕴含着丰富的时代精神【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辛亥革命前后(中国)。据材料“鼓吹录”、“黑暗世界”、“自由谈”等信息,充分体现出辛亥革命前后人们思想的变化,追求民主自由、抨击黑暗的封建制度,D项正确;新文化运动时期宣传动摇了中国的封建礼教,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出新闻界的宣传做法,无法得出社会各界对这种宣传的看法,排除B项;材料中报纸的宣传内容并不能得出对西方的习俗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1.1927年3月,毛泽东《湖南农民运动考查报告》一文刊发,引起广泛关注。该报告目录()章题节题主要内容第一章农村革命第一节农民问题的严重性考察收获很大,农民问题至为关键第三节打倒土豪劣绅,一切权力归农会农会树立政治权威,打击地主阶级第四节糟得很与好得很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
5第二章革命先锋第一节“痞子运动”农民运动惩办土豪劣绅是正当行为第二节革命先锋贫农是农民运动的先锋队A.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持续发展B.改变国民党对农民运动的错误认识C.明确农民阶级掌握革命领导权D.为中国革命道路选择提供理论支撑【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由材料中“农民问题至为关键”“农民运动不可否认,而应充分肯定”“农民运动惩办土豪劣绅是正当行为”“贫农是农民运动的先锋队”等内容,可见报告看到了农民阶级的伟大力量,肯定农民运动的作用,结合所学可知,这为中共结合中国国情,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提供了理论支撑,D项正确。1927年4月和7月的两场政变,标志着国民大革命失败,推动“持续发展”表述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该报告的目录内容,并没有体现对国民党的影响,且结合所学,毛泽东的《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的刊发并没有改变国民党对农民的错误认识,排除B项;据材料,这份报告十分重视农民阶级的作用,但革命领导阶级是无产阶级,农民阶级是无产阶级的同盟军,排除C项。故选D项。12.1939年12月,八路军政治部编辑出版的《抗日战士政治课本》中,首次对中华民族是“中国境内各民族的总称”进行了明确的表达。课本写到“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四万万五千万人民是共同祖国的同胞,是生死存亡利害一致的。”这些论述表明()A.国共第二次合作前景不明B.政策宣传侧重基础教育C.抗战相持阶段的形势严峻D.抗战激发民族团结意识【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39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得出结论:抗日战争的背景下,《抗日战士政治课本》明确了中华民族的含义,并认为中国各民族生死利害一致,这说明抗战激发了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国共第二次合作前途的相关信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军队政治课本重视对中华民族概念的阐释,并未涉及中小学基础教育,排除B项;本题时间段处于抗战防御阶段,并非抗战相持阶段,排除C项。故选D项。13.如图是漫画家朱宣咸于1958年创作的漫画《历史的镜子》,作者的意图是()
6A.居安思危,捍卫和平B.表明立场,武力对抗C.中朝携手,睦邻友好D.历史为鉴,独立自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58年(中国)。据材料“1946—1949”、“1950—1953”时间信息中可知,所指为解放战争与抗美援朝战争。位于漫画背后的持枪军人,则对来犯者表明态度,警示其吸取历史失败的教训。再联系漫画发表的时间1958年,可知是“居安思危,捍卫和平”,A项正确;漫画家的意图是保卫和平,并非着重强调对抗,排除B项;漫画不能得出“中朝携手,睦邻友好”政策,同样也不能得出中国独立主权外交政策,排除CD项。故选A项。14.如表为1984年川、冀、鄂、闽等省百户“万元户”基本情况调查表,表中信息说明()A.城市经济改革取得重大成效B.工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C.传统经济结构发生显著变化D.南北地区经济差距依然明显【答案】C【解析】【详解】
7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84年(中国)。根据表格中给出的“种植业”、“养殖业”、“工农产品加工”、“交通运输业”、“综合经营”等可知,1984年中国行业分布和发展情况明显变化,说明传统经济结构发生了显著的变化,C项正确;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1984年10月下旬才开始,根据时间可知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中未给出速度比较息,无法体现出“工农业发展的速度相对较快”,排除B项;材料仅涉及到四川、河北、湖北、福建等省“万元户”的情况,无法综合得出南北方的经济差异,排除D项。故选C项。15.十八大以来,中国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这表明新时代中国外交活动()A.带动发展中国家的崛起B.积极谋划亚太地区和平稳定C.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D.履行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和本质题。时空是十八大以来(中国)。据材料“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等信息可以看出,中国在努力构建新型国际关系,C项正确;新中国参与的外交活动不仅涉及发展中国家,还包括许多西方发达国家,排除A项;新中国不仅参与涉及亚太地区的外交活动,还着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促进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排除B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国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职责,排除D项。故选C项。16.辑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的《苏美尔王表》记录了最早的国王们的统治顺序和年代,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最早的国王们的统治时期异乎寻常的长;有些国王考古证据丰富、完整,但在王表中却无一字记载。这说明()A.文献史料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B.文献史料须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C.传世文献记载为真实历史的存在D.西方史学家治史更重视考古发现【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公元前21世纪前期(西亚)。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苏美尔王表》中记录的国王们的统治顺序和年代存在许多常识性问题,说明在研究历史时,不能仅仅依赖文献史料,文献史料与考古材料相互印证才更能证实文献史料的真实性与价值,B项正确;据材料,《苏美尔王表》存在许多问题,说明文献史料不是历史解读的必要依据,不能过分依赖,排除A项;据材料,《苏美尔王表》中的问题,表明文献记载并非真实历史存在,排除C项;材料并未体现西方史学家的历史研究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817.公元前91年,意大利爆发了反叛罗马的内战。公元前90年,罗马元老院无奈之下通过《尤里乌斯公民权法》,规定将公民权授予所有效忠于罗马的意大利人以及放下武器的自由民。该规定()A.缓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B.彰显法律地位高于一切C.扩大了法治建设社会基础D.确立了罗马的民主政体【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罗马(世界)。根据材料可知,罗马法律规定将公民的权力授予在罗马的意大利自由民,扩大了罗马的公民基础,扩大了法律建设的社会基础,C项正确;罗马公民权的发放并非是缓解贵族与平民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法律的地位,排除B项;该民权法属于罗马法律的变化,与罗马民主政体的确立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8.如表所示为255年夏季进入阿克苏姆王国加巴扎港口船只情况的统计。由此可知。()数量(艘)来源国/地区9印度7大法拉桑岛(今属沙特阿拉伯)15巴勒斯坦22埃及A.成为中亚地区强国B.贸易文化往来频繁C控制了太平洋商路D.传承了古埃及文明【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55年(非洲)。根据材料可知,港口船只的数量可以反映出阿克苏姆王国的贸易状况,船只多说明其贸易文化往来频繁,B项正确;夏季不同国家与阿克苏姆王国来往船只的数量无法说明阿克苏姆是中亚地区的强国,排除A项;材料中无法判断阿克苏姆王国控制了太平洋的商路,排除C项;材料强调阿克苏姆王国的贸易,而选项强调文明传承,排除D项。故选B项。19.11—15世纪,从波罗的海到黑海,整个欧洲国王、贵族、主教和修道院院长都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给予城市和市民法律意义上的权力许可。这一做法()
9A.推动西欧近代转型B.激化王权与教权的斗争C.完善西方法律制度D.缘于东方宗教自由主义【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1—15世纪(欧洲)。据材料“纷纷给他们的城市颁发特许状”,可知欧洲的国王、贵族等纷纷给予城市和市民法律意义上的权力许可,这有利于市民阶级的兴起和城市的发展,有利于推动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A项正确;材料未提及国王与贵族之间的关系,排除B项。材料仅显示国王颁发的特许状,这无法完善西方的法律制度,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及东方宗教信息,排除D项。故选A项。20.斯塔夫里阿诺斯认为新航路时期“在文化上,这是一个眼界不断开阔的阶段。整个地球上,一些民族正注意到其他民族和其他文化。总的来说,欧亚大陆诸古代文明给欧洲人的印象和影响较后者给前者的印象和影响更深。”据此可知,新航路的开辟()A.加剧了文化的冲突B.扩大人类视野认知C.开启真正的全球史D.完善世界地理知识【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新航路开辟后的世界。题干中强调“新航路的开辟是一个眼界不断开阔的过程”,通过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和其他大洲的人们认识到了彼此的文化,开阔了眼界,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不同文化之间的冲突,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材料的侧重点在于人类文化视野的扩大,并非强调全球史的开启,排除C项;材料并不是强调地理知识的完善,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21.18世纪末,西班牙首相佛罗里达布达卡伯爵提出了“防疫带”的概念,通过加强边境管制措施,以防止法国著作的涌入。在遥远的俄罗斯,叶卡捷琳娜大帝为避免“感染”而赶走了所有已在法国定居的俄国国民。这些做法从侧面反映出()A.欧洲反法同盟步调一致B.思想革命冲击保守势力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显露D.西欧国家政治矛盾尖锐【答案】B【解析】
10【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8世纪末(欧洲)。据材料“以防止法国著作的涌入……赶走了所有已在法国定居的俄国国民”,可知18世纪法国的启蒙思想获得了广泛的传播,追求自由民主,反对封建专制,因此封建国王纷纷抵制启蒙思想的传入,这股思潮冲击了保守势力,B项正确;西班牙没有参加反法同盟,材料的主旨也没有涉及反法同盟,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封建专制势力对先进思想的抵制与恐惧,不能得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国家对国家的抵制,俄国与西班牙反对的是法国启蒙思想的进入,排除D项。故选B项。22.如图为苏联经济学家康德拉季耶夫制作的世界经济增长与衰退的波动周期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两次工业革命促成了三个经济波峰的到来B.人类的大规模战争往往发生在经济萧条期C.人类的生产组织形式在波峰时期均有突破D.最后的波峰凸显苏联计划经济的突出成就【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710年-1950年(世界)。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第一次工业革命时间为18世纪60年代至19世纪40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时间为19世纪70年代至20世纪初,在这两个时间段内,经济增长较快,形成两个高峰,并直接促成了20世纪40年代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到来,促进第三个经济峰波的形成,A项正确;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于图中的第四个经济高峰,排除B项;两次工业革命之间也有一个经济小峰波,但生产组织形式并未有突破,排除C项。最后的峰波是受到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23.根据1958年美苏签订的交流协议,双方进行了展览交流,“目的是展示国家的成就”。美国展出的主要是较高的生活水平,丰富的消费品;苏联的展品主要以喷气式飞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国家农场等。这反映出()A.美苏关系的缓和B.冷战思维的影响C.第三产业的发展D.全球经济的复苏【答案】B【解析】【详解】
11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美苏冷战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双方开展展览交流的目的是展示国家的成就,向对方展示自己的优势,从双方展示的产品可以看出,美苏受到了冷战思维的影响,B项正确;1958年美苏关系比较紧张,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第三产业为服务业,材料并未体现,排除C项;美苏不代表全球的经济状况,无法得出全球经济复苏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B项。24.历史推论离不开对史实的正确解读,下列选项中,史实与推论之间逻辑关系正确的是()史实推论A2012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给予巴勒斯坦观察员国地位世界多极格局开始形成B2015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美元失去国际贸易结算功能C2017年,美国宣布永久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经济全球化趋势出现逆转D2012~2014年,美国利用丹麦的信息电缆监视法、德等国的高级官员社会信息化是把双刃剑A.AB.BC.CD.D【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2012~2014年,美国利用丹麦的信息电缆监视法、德等国的高级官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的上述举措危害了法国、德国的国家安全,说明信息化是一把双刃剑,D项正确;世界多极格局开始形成是在20世纪50年代,排除A项;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货币篮子体现了国际贸易结算的多元性,而非美国失去国际贸易结算功能,排除B项;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说明全球化出现了异动,但是不等于全球化趋势逆转,排除C项。故选D项。二、非选择题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根据史料记载,较早进行栽培并向外传播扩散的是亚洲棉。公元前6世纪,印度棉纺织品被销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的港口,希腊商人再将这些棉纺织品从埃及和波斯贩运至欧洲,罗马商人后来也参与其中,使得棉纺织品成为一种令社会上层垂涎的物品。公元10世纪后,印度棉纺织业逐渐突破家庭生产,作坊制日益普遍,甚至出现职业织工,专门为国内外的贸易供货,并形成特色棉纺织产业,如孟加拉因优质的细平布而闻名。——摘编自曹瑞臣《棉花的全球传播》材料二17
12世纪下半叶,欧洲从印度进口棉花原料进行仿制。英国在吸收亚洲棉纺技术、美洲染料基础上,创新发展出了印花技术,并带动本国棉纺织业飞速发展。1860年以后,英国越来越依赖世界殖民地区的市场,并已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1786年,在丰厚利润的刺激下,棉花种植很快推广到美国大片地区。1793年,惠特尼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将轧花的生产效率提高了50倍。19世纪,联邦政府侵略性地获得了许多适宜棉花种植新领土。为了大规模扩大生产,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直到1861年美国内战爆发,棉花产业和奴隶制携手并进、同步发展,美国成了新兴的棉花帝国。——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材料三在成功地摆脱殖民化后,印度、中国等国开始积极地发展工业资本主义。当地的资本家更是将棉花视为民族主义振兴的象征。风水轮流转,当棉花在亚洲再度兴起之时,欧洲的棉花产业开始走向衰落。此前的棉花产业中心——曼彻斯特、米卢斯、巴门和洛厄尔——到处都是废弃的工厂……棉花帝国,至少由欧洲占主导地位的部分已经崩溃了。——摘编自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古印度棉纺织业发达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美国成为棉花帝国的共同原因,并分析其历史影响。(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棉花帝国流转的历史启示。【答案】(1)背景:棉花原材料丰富;欧亚地区贸易发达;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生产模式专业化。(2)共同原因:技术创新;生产效率高;依赖劳动力,政府重视棉花经济;发展海外贸易,拓宽国际市场。历史影响:推动了近代棉纺织工业的发展,引发工业革命;加剧了国际分工,加大了资本主义国家对亚非拉掠夺;密切了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加速全球化。(3)启示:践行创新机制,加快技术、文化、制度创新;加强区域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民族独立,提升综合国力,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答满三点)【解析】小问1详解】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较早进行栽培……是亚洲棉”可知棉花原材料丰富;根据材料“被销往红海和波斯湾沿岸的港口,希腊商人……罗马商人后来也参与其中”可知欧亚地区贸易发达;根据材料“棉纺织品成为一种令社会上层垂涎的物品”可知国内外市场需求旺盛;根据材料“印度棉纺织业……甚至出现职业织工……并形成特色棉纺织产业”可知生产模式专业化。【小问2详解】
13本题是背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第一小问共同原因,根据材料“英国在吸收……创新发展出了印花技术”、“建造了一种新轧花机器……生产效率提高”可知技术创新;生产效率高;根据材料“英国……世界殖民地区的市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联邦政府”、“种植园主购买大量奴隶”可知依赖劳动力,政府重视棉花经济;发展海外贸易,拓宽国际市场。第二小问历史影响,根据材料所给的时间节点可知英国棉纺织业的发展催生了工业革命;根据材料“世界殖民地区的市场”和“适宜棉花种植新领土”可知棉纺织业的发展使得英美等国向世界各地寻找棉花的销售地和种植地,推动了国际分工,在这一过程中伴随着的是英美的殖民扩张与掠夺;根据材料“已成为世界棉花网络的中心”可知英美在向外倾销棉纺织品、掠夺资源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地促进了世界经济的交流,推动经济全球化进程。小问3详解】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材料棉花帝国流转的历史过程中分析得出技术创新、民族独立以及应对经济全球化态度等分析,可知践行创新机制,加快技术、文化、制度创新;加强区域合作,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坚持民族独立,提升综合国力,秉持可持续发展理念。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明代小说空前繁荣,小说中的“异国印象”也蔚然可观,极富时代特征。书名异国举隅故事情节细节摘编《西游记·比丘国救子》比丘国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比丘国救助群童的故事(比丘国国王听信国师谗言)用1111个小孩的心肝做药引……谁家不爱自己的孩子,可是都怕国王,连哭都不敢哭了。《拍案惊奇·转运汉遇巧洞庭红》吉零国、波斯文若虚国内经商破产后出海贸易,异国奇遇,一夜暴富(吉零国捡到龟壳)每肋中间节内有大珠一颗,乃无价宝也!《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金莲宝象国燃灯佛祖历凡为金碧峰,随郑和、王景宏张天师下西洋文字全无,(案件)官不能决(竟让争讼的双方)骑水牛过鳄鱼潭,理屈者,鳄鱼出而食之。《唐书志传通俗演义》高丽国唐大伐高丽,太宗亲征(太宗亲征的消息传到高丽)举国“人人失色,面面相觑,皆不敢言”。
14根据材料,概括明代小说中的“异国印象”,并指出其所折射的时代特征。如何认识文学作品的史学价值?【答案】印象:政治黑暗;商机遍地;制度落后;卑弱小国。时代特征:君主专制加强,社会矛盾激化;商品经济的发展、世俗风气兴起。闭关锁国,国外信息缺失;贵华贱夷,天朝上国心理。史学价值:具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反映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社会风貌;但同时含有艺术加工成分,带有主观性,所以对其研判应坚持审慎和求真。【解析】【详解】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影响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明代(中国)。第一小问概括“异国印象”,由材料中“小孩的心肝做药引……都怕国王”、“出海贸易,异国奇遇,一夜暴富”、“文字全无,(案件)官不能决”、“举国“人人失色,面面相觑,皆不敢言”,可见异国政治黑暗、商机遍地、制度落后、卑弱小国。第二小问指出时代特征,据所学,文学作品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本国的政治经济面貌,因此须充分利用“异国印象”与当时社会面貌的关系。据材料,通过国王的残暴行为可知君主的权力极盛,社会矛盾较为尖锐;通过遍地的商机可知此时的商品经济比较发达;明清小说的兴盛本身就是文学世俗化的一种表现。第三小问认识文学作品的史料价值,据所学,分析的时候应一分为二、辩证看待。一方面,由前两问可知,文学作品创作源头来自于社会生活,也可以折射出时代特征,故有一定的史料参考价值;另一方面,结合所学,文学作品含有艺术加工成分,在研习时需要注意对其审慎和求真。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回望一百多年来中国仁人志士对现代化的认知与实践,虽有横向的多元竞存和纵向的历时演进,但始终贯穿着一种超越情怀与回归意识。在现代化理论视域下,中国是后起型国家,但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有一种超越情怀。在历史上常常看到一种悖反现象:越是强调西化式的现代化,就越有反弹的倾向,这就是传统与现代、回归与超越的张力。——摘编自张宝明《中国式现代化路径的历史审思》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现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超越与回归”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结合自身特色,突破西式现代化,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
15阐述: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仁人志士开始从鄙夷西方到学习西方,试图用欧美国家的经济、制度、文明来推动中国走向现代化。其中,诸多人士在学习西方的同时,也兼顾中国优秀文化资源的吸收。20世纪20年代,欧游归来的梁启超目睹了欧战后的西方世界,便曾撰文质疑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强调中国发展不能无限崇拜西方,也要回归本土。井冈山革命时期,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汲取历史文化传统中民本、德治、和谐等要素,突破西式现代化路径,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创造性阐发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综上,近代以来,中国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创造性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解析】【详解】本题是论述题之探究结论论证题。时空是近现代史(中国)。据材料“在现代化理论视域下,中国是后起型国家,但近代以来中国的现代化一直有一种超越情怀”,得出论题:近代以来中国结合自身特色,突破西式现代化,创造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阐述:需从洋务派、维新派、革命派、中共党人等活动来说明中国的现代化之路,认识到兼顾中国文化资源的重要性,并举出中国吸收西方文化并结合自身实际与传统的例子,如“梁启超撰文质疑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强调中国的发展不能无限崇拜西方”、“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革命道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集合历史文化传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阐发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即可。最后总结,得出近代以来,中国在借鉴国外发展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历史传承与文化传统,创造性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