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474667
大小:416.79 KB
页数:8页
时间:2023-05-19
《湖南省株洲市攸县第三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 Word版无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南攸县三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期期中考试化学试题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O:16Cl:35.5C:12Al:27Na:23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1.“全碳气凝胶”是浙江大学的科学家们研制出的一种材料,取名“碳海绵”,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轻的材料。“碳海绵”可任意调节形状,弹性也很好,被压80%后仍可恢复原状。它的内部有很多孔隙充满空气,它对有机溶剂有超快、超高的吸附力,能吸附溶液中的阴离子,是已被报道的吸油力最强的吸油材料。下列关于“碳海绵”的说法错误的是A.“碳海绵”放在水中会沉入水底B.“碳海绵”净水原理与胶体吸附净水原理相似C.用激光笔照射“碳海绵”可能看到一条光亮通路D.“碳海绵”是理想催化剂载体材料2.关于CuSO4溶液和Fe(OH)3胶体描述正确的是A.两者颜色不一样B.两者外观上都不透明C.两者都能产生丁达尔现象D.两者分散质粒子大小相同3.下列物质不属于电解质的是A.H2SO4B.NH3C.CuCl2D.KNO34.下列物质在指定条件下电离方程式正确的是A.NH4HCO3在水溶液中的电离:NH4HCO3NH+HCOB.Al2O3加热熔化:Al2O3=2Al3++3O2-C.H2S在水溶液中的电离:H2SS2-+2H+D.Cu(OH)2在水溶液中电离:Cu(OH)2=Cu2++2OH-5.常温下,下列各组离子在同一溶液中一定能大量共存的是A.盐酸溶液中:Mg2+、Na+、、B.烧碱溶液中:K+、、、Ba2+C澄清石灰水中:Cl-、K+、、D.KMnO4溶液中:H+、Na+、Cl-、6.铋(Bi)元素价态为+3时较稳定,铋酸钠(NaBiO3)溶液呈无色。现取一定量的硫酸锰(MnSO4)
1溶液,向其中依次滴加下列溶液,对应的现象如下表所示:加入溶液①适量铋酸钠溶液②过量的双氧水③适量KI•淀粉溶液实验现象溶液呈紫红色紫红色消失,产生气泡得到蓝色溶液则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②中产生的气体为O2B.③中Mn2+做氧化剂C.氧化性:NaBiO3>KMnO4>H2O2>I2D.还原性:Mn2+>Bi3+7.某飞船以N2H4和N2O4为动力源,发生反应:2N2H4+N2O4=3N2+4H2O,反应温度可高达2700℃,,对于该反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该反应属于置换反应B.N2H4是氧化剂C.N2O4发生氧化反应D.N2既是氧化产物又是还原产物8.下列有关氯水的叙述正确的是A.氯气可使干燥的pH试纸先变红,后褪色B.氯水放置数天后,溶液的酸性逐渐减弱C.新制的氯水一定含有Cl2、H2O和HClO三种分子D.将氯气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可制得漂白粉9.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后滴加酚酞,酚酞先变红后褪色。某小组欲探究其原因,进行以下实验: ①取反应后溶液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产生大量气体;实验②、③中红色均不褪去。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过氧化钠与水反应产生的气体为O2B.过氧化钠与水反应需要MnO2作催化剂C.实验②、③证明使酚酞褪色的不是氢氧化钠和氧气D.过氧化钠与水反应可能生成了具有漂白性的H2O210.某些离子的检验及结论一定正确的是A.加入氯化钡溶液有白色沉淀产生,再加入盐酸沉淀不消失,一定有B.加入稀盐酸产生无色无味气体,将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变浑浊,则一定有C.用光洁铂丝蘸取某无色溶液,在无色灯焰灼烧观察到黄色火焰,则一定含Na+,可能含K+
2D.某溶液加入稀盐酸酸化的AgNO3产生白色沉淀,则原溶液中一定含有Cl-二、选择题(本题包括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每小题有一个或两个选项正确。全部选对的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得2分,有选错的得0分)11.如图中a、b、c、d、e、f为含Cl元素的物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a溶液的酸性比d强B.b、c均能用于自来水消毒C.f露置于空气中会转化成dD.a的浓溶液与e反应生成3个b分子,转移的电子为6个12.某实验小组通过下图所示实验探究Na2O2与水的反应: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②中的大量气泡主要成分是氧气B.③中溶液变红,说明有碱性物质生成C.④中现象可能是由于溶液中含有强氧化性物质造成的D.⑤中MnO2的主要作用是降低了水中氧气的溶解度13.X溶液中含有下表所示离子中的5种,且其离子个数相等。向X溶液中加入足量稀盐酸,有气体生成,反应前后阴离子种类不变。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阳离子Na+、Fe3+、Ba2+、Fe2+、Mg2+、Al3+
3阴离子OH−、NO、HCO、CO、SO、Cl—(已知硝酸根对应的还原产物为一氧化氮)A.X溶液中含有3种阳离子、2种阴离子B.原溶液中一定含有Mg2+C.X溶液中至少含有HCO和CO中的一种D.生成气体的离子反应方程式为3Fe2++NO+4H+=3Fe3++NO↑+2H2O14.下列实验方案中,能测定Na2CO3和NaHCO3的混合物中NaHCO3质量分数的是A.取ag混合物充分加热,减重bgB.取ag混合物与足量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全部被碱石灰吸收,质量增加bgC.取ag混合物与足量NaOH溶液充分反应,加热蒸干,得到bg固体D.取ag混合物与足量B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干燥,得到bg固体三、填空题(此题包括5小题,共54分,除标记的外,每空2分)15.按要求填空:(1)在、、、S、、中,只有氧化性的是_______。(2)某同学写出以下三个化学方程式(未配平):①②③其中你认为一定不可能实现的是_______。(填序号)(3)下列三个氧化还原反应中,氧化性最强的物质是_______(填化学式)。①②③若溶质中与共存,为了氧化而不被氧化,除单质外,还可用上述反应中的_______作氧化剂。16.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4(1)3S+6KOHK2SO3+2K2S+3H2O,被氧化的S和被还原的S质量比为_______。(2)下列实验方案中,能测定Na2CO3和NaHCO3混合物中NaHCO3质量分数的方案有_______。A.取a克混合物与稀硫酸充分反应,逸出气体用碱石灰吸收,增重b克B.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稀盐酸充分反应,加热、蒸干、灼烧,得b克固体C.取a克混合物与足量Ca(OH)2溶液充分反应,过滤、洗涤、烘干,得b克固体(3)NH3催化还原氮氧化物可用于烟气中氮氧化物脱除,反应原理如图所示:①该反应还原剂为_______。②写出烟气中NO2与足量氨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4)“地康法”制取氯气的总反应方程式4HCl+O2=2H2O+2Cl2,其反应原理如图所示:反应I:CuO+2HCl=CuCl2+H2O反应Ⅱ:..反应Ⅱ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17.已知无水FeCl3在空气中遇水易潮解变质,加热易升华。实验室利用如图所示实验装置制取无水FeCl3(夹持装置略去),FeCl3在收集器中得到。回答下列问题:
5(1)仪器a的名称是___________。(2)溶液X、Y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装置D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3)实验结束时,应先熄灭___________(填“A”或“D”)处酒精灯;E中冷水的作用是___________。(4)装置F的作用是___________;装置G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18.回答下列问题:(1)已知具有氧化性,能够和氨气反应生成两种单质,请写出在加热条件下和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在一定条件下,和可发生反应:,在上述过程中被__________(填“氧化”或“还原”),中的化合价是__________价。(3)由、、、、、组成的一个氧化还原反应体系中,发生的反应。①该反应中,被氧化的元素是__________。②将以上物质组成一个正确的离子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在中,若有参加反应,则被还原的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___。19.已知制备胶体的反应原理为:FeCl3+3H2OFe(OH)3(胶体)+3HCl,现有甲、乙、丙三名同学分别进行制备Fe(OH)3胶体的实验Ⅰ、甲同学直接加热饱和FeCl3溶液;Ⅱ、乙同学向25mL沸水中逐滴加入FeCl3饱和溶液;煮沸至液体呈红褐色,停止加热Ⅲ、丙同学和乙同学一样,但是溶液出现红褐色后忘记停止,继续加热较长时间。试回答下列问题:(1)判断胶体制备是否成功,可利用胶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操作方法及现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Fe(OH)3胶体是不是电解质:_______________(填“是”或“不是”)。(3)丁同学检查实验结果发现___________(填甲、乙或丙)的烧杯底部有沉淀。(4)丁同学利用所制得的Fe(OH)3胶体进行下列实验:①取部分胶体将其装入U
6形管内,用石墨作电极,接通直流电,通电一段时间后发现阴极附近的颜色逐渐变深,这表明Fe(OH)3胶体的胶粒带___________电荷。②取部分胶体向其中逐滴滴加硫酸溶液,开始产生红褐色沉淀,这是因为_________;继续滴加,沉淀减少最终消失,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③欲除去Fe(OH)3胶体中混有的NaCl溶液的操作名称是__________。
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