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璧山来凤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高2024届第三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题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预估难度:0.6区分度:0.21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伟大的转折》用镜头寻觅红军战士的闪光足迹,用艺术丈量惊心动魄的血色距离,力图通过一幕幕以少胜多的浴血搏战、一场场殊死战役的惨烈与凶险,叩问如今的人们:我们当年为什么出发可还记得清?红军在长征路上书写的壮烈史诗可还读得懂?《伟大的转折》植根史实,坚持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尽量对长征的真实状态做历史和艺术的还原——艰难的抉择、艰苦的跋涉、艰窘的生活和浴血的战斗。作品描写的是红军长征最关键的一段时间,即湘江战役后,转战黔、滇、川等地的5个月。应当说,这是我党的一次思想解放,是我党带领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走向胜利与复兴的伟大转折。经过80多年的岁月淘沥、时空化合,长征精神已不仅仅属于一个军队、一个政党、一片地域,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一部分,表现出人类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伟大的转折》真实地再现历史,艺术地揭示历史经验,这是为了坚守和传承留存在历史中的高贵英雄主义精神,以期其成为今天的思想烛照和精神钙质。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这部剧还存在一些不足,有制作不够精良、特型演员的形似与神似拿捏得不够到位等。长征有着说不尽的深厚历史内涵、思想内涵、人文内涵,虽然它在历史的长河中渐渐远去,但艺术创作的长征依旧任重道远。(摘编自李树声《让长征精神成为我们的精神之钙》,《光明日报》2019年11月5日)材料二:80多年前,长征的胜利鼓舞了当时大批进步青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投身革命事业,这直接促进了我们党和军队在抗日战争中的大发展。80多年后的今天,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就是新的长征。长征精神没有丢,不能丢,更不会丢,因为它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正所谓“心有所信,才能行远;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中国人民走过的这些年,又何尝不是一场“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的伟大长征?80
1多年前的长征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自信与文化自信,这种“走自己的路”的自信正逐渐沉淀升华为中华民族前进的强大定力和深厚历史底蕴。正如毛泽东同志后来所说:“我们现在遇到的困难不算很大,有什么了不起呀!比起万里长征,爬雪山过草地,总要好一点吧。”长征的胜利表明,中国共产党人只有高扬理想信念的风帆,保有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必胜信念,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摸索中、自省中、挫折中、成功中获得自信,才能从容应对各种考验,不断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前进。“一个行动胜过一打纲领。”世界上的事情都是干出来的,当年的红军既尊重客观规律,又永葆斗志和毅力,既勇于直面困难,又敢于接受挑战。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长征不常有,长征亦常态。当前,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应明确关键时期还会有许多新的“雪山”“草地”需要跨越,许多新的“金沙江”“大渡河”需要征服。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否则,任何工作都只能受困于“泥沼”,寸步难行。在长征前,红军的三大任务之一就是要向群众宣传,做群众工作,帮助群众建立政权和地方党组织。长征途中,红军用实际行动丰富和发展了党的群众路线。在红军途经少数民族地区时,很多少数民族同胞主动为红军带路、送粮草、救护伤病员。可以说,长征精神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80多年前的长征有终点,中国共产党人、中国人民的长征没有终点。中国梦的具体表现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它归根结底是人民的梦。但幸福不会从天而降,美梦不会自动成真。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摘编自季琳欢《新时期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材料三:长征是“当今时代无与伦比的一次史诗般的远征”。令人感叹的是,长征其实也是“一群年轻人的进发”。因为在这支一往无前的队伍里,大约54%的人是24岁以下的年轻人。在江西信丰,中央红军长征路上牺牲的第一位师长洪超只有25岁;在湖南道县,死守湘江阵地的陈树湘也不到30岁……就是这群胸怀理想的年轻人。在这条淬火成钢的道路上舍生忘死、抛洒热血,谱写了一曲壮丽的青春之歌。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所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走向胜利的密码。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青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
2(摘编自盛玉雷《激扬新长征的青春力量》,《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征精神表现出了敢于牺牲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B.长征精神启示我们,只有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直面困难,接受挑战,才能在新时代阔步前行。C.长征的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D.以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的英雄故事、重走长征路等,都是当代年轻人感受长征的做法。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伟大的转折》采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聚焦红军长征最关键的时间,为我们展现了我党我军的成长轨迹。B.用艺术再现历史,更利于大众接受,也利于传承长征精神,但艺术并不代表历史,只能做到尽量还原。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不仅可以用脚步与先辈对话,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探寻成功的密码。D.新时代的年轻人,依然需要“长征”,只不过“长征”的含义有所变化,它更多地强调精神和价值。3.下列说法中,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闽南师范大学校团委组织团员开展“重走红军路”主题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们体验“红军长征路”,提升新时代青年的思想和精神境界。B.近日,共青团江西省委“创江西”青创AI基地举行电影《红色往事》公益放映活动,这标志着电影《红色往事》“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C.“他们这种长征精神,将成为我人生中重要的一课,我也会坚守和发扬这种精神,走好我今后的人生路。”广西大学生“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结束后,参加的学生这样说。D.“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活动扎实推进,某地组织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活动,沿着红军在当地的足迹重走长征路,从红色基因中汲取营养和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4.请简要说明材料二的论证特点。5.我们应该如何传承和发扬长征精神?请结合材料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答案】1.C2.C3.B4.材料二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进行论证。开头先提出论点“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然后分为“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分论点进行论述,最后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5.①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②积极主动地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思想得到升华;
3③坚定理想信念,不新追求,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奋进;④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只要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就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错误。材料二最后一段“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知,“依靠人民群众,发展群众路线”并不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充分条件,除了群众之外还有其他条件,“只要……就……”表述过于绝对。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年轻人重走长征路……还可以确定未来之路的方向”错误。材料三第2段说的是“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文中是“怎么看待来时的路”,而不是“重走长征路”。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主要论证的观点是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B.强调“重走长征路公益放映万里行”活动正式开始,并未提及长征精神在新时期的意义。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论证特点的能力。材料二说的是新时代长征精神的意义。第1段提出论点,总说长征精神“具有更多新的时代意义”。第2段写“长征途中,‘风雨侵衣骨更硬,野菜充饥志越坚’。革命战士为何有如此英雄气概?答案是他们坚守着共产主义信仰追求”,即“坚定理想信念”。第3段写“长征的胜利启示我们,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绝不能看到困难就畏首畏尾,喊苦喊累,提条件讲难度,向挫折和压力妥协”,即“发扬艰苦奋斗精神”。第4段写“长征精神形成
4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红军是人民的军队,人民群众是红军的胜利之本”,即“依靠人民群众”。第2、3、4段从“坚定理想信念”“发扬艰苦奋斗精神”“依靠人民群众”三个角度进行论述。根据第5段的最后一句“只有把党的战略目标变成群众的自觉实践,不忘密切联系群众,不断调动人民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才能聚合众力、融合众智,以实现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可知,这是再次总结观点,强调长征精神的时代意义。可见,材料二的论证结构是总分总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由原文“对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怎么看待来时的路,往往决定了能否走好未来的路。让人欣慰的是,不断有年轻人回到长征路上,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切身感受这一传奇史诗”可知,重走长征路,用脚步与先辈对话,在心底与先辈共鸣,了解红军英雄们的艰辛;由原文“一名20多岁的网络主播,用直播的形式挖掘红军艰苦卓绝的英雄故事,观察长征路上变化与发展中的今日中国;一名95后大学生在重走长征路时,为过去不了解红军的艰辛而流泪。精神是可以传承的,这条地球红飘带孕育的英雄的基因,感染与召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在这条曲折而顽强的道路上努力奔跑、奋力前进,探寻从胜利走向胜利的密码”可知,积极主动地组织或参加不同形式的红色教育活动,了解更多的红军故事,从中汲取精神营养,使自己的人生思想得到升华;由原文“有人曾提出疑问,今天的年轻人还用‘长征’、还能‘长征’吗?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长征除了是脚步的丈量,更是精神的洗礼、思想的升华”可知,生活中,当遇到困难的时候,想想当年红军长征的不易,鼓励自己勇敢向前;由原文“年的人生目标会有不同,职业选择也有差异,在成长和奋斗中会收获成功和喜悦,也会面临困难和压力。只有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升华人生境界”可知,坚定理想,不断追求,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不断奋进。(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深造白龙涛义盛泰,虞城最大的百货行。老板任蕴清有件宝物,是努尔哈赤戴过的一枚鹿骨扳指。上海双线胶鞋厂老板朱友航用五万双胶鞋来换,任蕴清眼皮未抬:“祖传之物,岂可交易!”朱友航笑哂:“侬这个门槛精①,当成命根子了?”任蕴清真正的命根子是独子任志明。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
5初见明少爷,他身穿英国呢料西装,脚蹬德国爱顿皮鞋,修长的手指将算盘拨拉得噼啪作响。朱友航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个俊朗的少爷。“我认作干儿如何?侬亏不了。我在教育部里有相熟的,可为小赤佬②申请官费留学。”朱友航将茶饮尽,“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任蕴清叹息一声,关掉了留声机。“虞城仄狭地界能做甚大事?”朱友航鼓凸双眼,“做生意也要到上海滩闹腾闹腾。”任蕴清闭了眼,不再理会。晚饭后,两位故交杀完一盘棋,夜幕就拉上了。任蕴清将一把铜锁交与管家,继续下棋。不大会儿,楼上传来茶盏破碎的声音。管家下楼,将一把钥匙交给任蕴清,附耳道:“老爷,明少爷歇了。”朱友航一脸骇然,将棋盘拨拉到地上,骂道:“任老胖,侬腐朽愚钝至极!”说罢拂袖而去。虞城沦陷,市民和溃军潮水般南逃。任蕴清竖起门板,关门歇业,几十号人躲在商行里屏声敛气,听风望雨。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明少爷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是夜,任蕴清向楼上走去。儿子房间里灯火忽闪,任蕴清愣了一下神,推门进去,明少爷慌忙将一卷《中华民国现势图》塞到枕下。“走哪条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切记!”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他稍作踌躇,从袖筒里拿出一个紫檀木盒,递给儿子。明少爷迟疑了一下,接过来,打开,一枚包浆浑厚的鹿骨扳指静静地躺在盒底。他扑通跪地,泪流恣肆,重重地磕了两个响头。“交与朱友航。”任蕴清喉结耸动一下,“可换五万双胶鞋和若干布匹。”言罢,任蕴清起身向门外走去。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翌日一早,明少爷带领管家出城而去。任蕴清站在窗前,眼望南方,倏然,两滴清泪夺眶而出。半月后的一个傍晚,管家踉踉跄跄奔进义盛泰,长跪不起。“老爷,明少爷他——”管家头在地上磕得咚咚作响。
6“莫慌,细细说来。”任蕴清将管家搀起。“前日途经芜湖,明少爷让我去操办饭食。回来,明少爷和货都不见了。”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立住,眼里亮光闪闪,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意爬上嘴角。他招呼来众人,分发了银两和物什,携老伴儿出城而去。1965年劳动节,虞城西大街的供销社家属院里来了一个干瘦的上海老头儿。他打听到了任蕴清的家,小心翼翼地敲门。门开,任蕴清仔细打量眼前的不速之客。“任老胖,我是朱友航。”“朱猴子?”任蕴清一把抓住客人的手,急忙吩咐老伴儿沽酒备肴。饭桌上,任蕴清给朱友航斟满酒,说:“朱兄,多年未见,来,干一杯。”朱友航环顾一周,说:“明少爷呢?快让干儿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岔开话说:“这些年,朱兄一直在上海?”“No,no,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朱友航一脸得意。“儿子有出息!”任蕴清挑起大拇指。朱友航转身从包里拿出了一个紫檀木盒,推到任蕴清面前,说:“物归原主。”任蕴清打开盒子,鹿骨扳指的光让任蕴清眼里霎时起了雾。“明少爷到上海第一天就认我做了干爸,我可是给了干儿双倍的货哟,他几时从上海回的虞城?”任蕴清身子晃了一下:“在芜湖,他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朱友航一脸惊讶地说:“哎哟,那可不得了了,干儿现在在哪里高就?”“……”“最小是个团长了吧?侬赶快让他过来陪我喝酒。”任蕴清端起一杯酒,站起来,走到身后的一个拉了宝石蓝幔子的橱窗前,哗一下拉开幔子: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留在朝鲜了。”任蕴清将酒泼洒在地上。朱友航泪水夺眶而出,浑身颤抖不已,他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挺直腰板,举起右手,庄重地敬了一个军礼。【注】①门槛精:精于算计之人。②小赤佬:上海方言,小子,是长辈对晚辈的爱称。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小说的背景设置在抗日战争和建国初两个特殊时期,讲述了任、朱两个家庭在国家的紧要关头深明大义报效祖国的故事。B.
7明少爷一身英国呢料西装、德国爱顿皮鞋的装扮,显现他注重仪表,养尊处优,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C.明少爷自荐去购买物资,但对父亲询问和指点路线均沉默以对,不作回应,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D.任蕴清和朱友航虽为好友,却在对孩子的教育理念上有很大不同,但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扳指”是小说中的重要物象,它不仅串联了故事情节,“谈扳指、换物资、还扳指”,而且还有深刻的象征意义。B.小说中有两次特写明少爷的眼神,“两道寒光”“凌厉的目光”,这目光中有他对父亲不问国事、只顾一己安危的不满。C.小说结尾处用对话补充交代了诸多人物的结局,使多个人物的形象更加鲜明,同时更好地凸显了小说的主题。D.小说语言风格独特,既有如“侬”“小赤佬”等富于地域色彩的日常口语,也有如“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这样典雅整饬的古语。8.小说写任蕴清对儿子由“锁”到“不锁”的过程,表现了他心理上发生的哪些变化?请简要说明。9.小说的标题“深造”内蕴丰富,试结合文本加以分析。【答案】6.A7.A8.①任蕴清对儿子的态度发生转变,由反对儿子抗日到支持儿子投身救国。②任蕴清的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由只图自保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后决意有所作为。9.①指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如文中所说“去国外留学深造”。②指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③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支持儿子报效祖国,也是深造。【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小说内容的能力。B.“和下文写他投身新四军形成反差”错误,并未形成反差。无论穿什么,明少爷都是那个爱国的明少爷。C.“是因为对父亲一直幽禁他心怀怨恨”错误,文中任蕴清嘱咐儿子走哪条路,不要跟新四军碰上,“任蕴清被儿子凌厉的目光蜇了一下”,更多的是对父亲只图自保的不满并决心离开。D.“最终二人因共同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义而冰释前嫌”错误,二人在教育孩子上的理念不同,谈不上“前嫌”,且这一矛盾早已不存在。
8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鉴赏小说艺术特色的能力。A.“有深刻的象征意义”错误,“扳指”没有深刻的象征意义,文中只是说它是任蕴清祖传的,能换五万双胶鞋。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人物心理变化的能力。任蕴清锁儿子,是因为怕儿子去抗日,“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专事经商”,任蕴清认为“外寇纵横,夷族错落,还是伏处深居,经商置业为好”,“一日,明少爷立窗前南望,目睹日伪罪行,旋即回到柜台,一把将算盘摔得珠子四散。任蕴清将茶盏用力一蹾,瞥向儿子,却碰到了两道寒光。晚上,他亲自给儿子的卧房上了锁”;而不锁儿子是因为“日伪给义盛泰摊派了一万双胶鞋两千匹洋布的任务,一个月期限。自虞城沦陷,朱友航就一次也没来过,任蕴清愁得满嘴燎泡”,当陷入绝境之后,任蕴清明明知道儿子“自荐到上海购买胶鞋和布匹”其实是想为新四军置办,但他还是答应了,并暗示儿子路线“去时,可走陇海线到连云港,再乘船到吴淞口,购货后原路返回,万不可走南京、芜湖水路途经皖南地界,那里正闹新四军哩”,还把祖传的扳指给了儿子,儿子也明白了父亲的心意,含着泪磕头,任蕴清“在门口,他犹豫了一下,抓起铜锁向楼下走去”,这次他没有锁儿子。“锁”意味着任蕴清反对儿子抗日,“不锁”意味着任蕴清支持儿子投身救国;这一变化更意味着任蕴清的家国观念发生转变,由只图自保到国土沦陷、难以自保后决意有所作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的能力。首先理解标题的本意。“深造”的本意是“在学问上进一步的提升”,文中有“去国外留学深造,以明世界大势”,就是这个意思。然后理解标题的深层意。“深造”的深层含义,指的是年轻一辈的自我砥砺。如明少爷“原在河南大学就读,因参加反日游行,被任蕴清拉回家中”,后来在任蕴清的支持下“带着胶鞋和布匹奔了新四军”,最后牺牲在朝鲜战场上,“一帧黑白照片里,身着戎装的明少爷笑得很灿烂,鲜红的烈士证将他的脸映衬得红彤彤的”;又如朱友航的儿子,“上海沦陷后,我随儿子去了美国,他在麻省理工学院任教。五年前,我们举家回国,儿子去了大西北搞科研——去年那朵蘑菇云,就有儿子的功劳”。明少爷和朱家儿子都在国家需要的时候放弃优渥的生活条件,放弃更多学业上的深造机会,为国家大义而英勇投身,这是更有价值的深造。
9“深造”也指老一辈在时代大潮的洗礼下不断升华精神境界,如任蕴清开始反对儿子抗日,后来在看清日本侵略者的真面目之后,暗中支持儿子抗日,报效祖国;如朱友航,本是一介商人,上海沦陷后随儿子一起去了美国,后和儿子一起举家回国,为儿子参与了建设祖国而自豪。这是老一辈人的“深造”。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1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春申君既相楚,是时齐有孟尝君,赵有平原君,魏有信陵君,方争下士,招致宾客,以相倾夺,辅国持权。春申君为楚相四年,秦破赵之长平军四十馀万。五年,围邯郸。邯郸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当是时,楚复强。赵平原君使人於春申君,春申君舍之於上舍。赵使欲夸楚,为玳瑁簪,刀剑室以珠玉饰之,请命春申君客。春申君客三千馀人,其上客皆蹑珠履以见赵使,赵使大惭。春申君相十四年,秦庄襄王立,以吕不韦为相,封为文信侯。取东周。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丛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客有观津人朱英,谓春申君曰:“人皆以楚为强而君用之弱,其於英不然。先君时善秦二十年而不攻楚,何也?秦逾黾隘之塞而攻楚,不便;假道於两周,背韩、魏而攻楚,不可。今则不然,魏旦暮亡,不能爱许、鄢陵,其许魏割以与秦。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楚於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行相事。(节选自《史记·春申君列传》)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B.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C.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D.春申君相二十二年/诸侯患秦攻伐/无已时/乃相与合/从西伐秦/而楚王为从长/春申君用事/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宾客,贵族的门客、策士,也可作客人的总称。文中指的是后一个意思。B.相,辅佐君王的大臣。也称为“相国”“相邦”,是秦及汉朝廷臣的最高职务。C.假道的“假”指借,与《送东阳马生序》中“以是人多以书假余”的“假”相同。D.爱许的“爱”即吝惜、舍不得,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百姓皆以王为爱也”的“爱”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10A.春申君担任楚国宰相时,他礼贤下士,招徕宾客,辅助君王掌握国政,为楚国做出了自己的贡献。B.在接待赵国平原君使臣时,春申君的上等宾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这使赵国使臣自惭形秽。C.有人认为楚国本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是春申君治理楚国,将楚国变弱了,朱英不认同这种观点。D.春申君的门客认为现在魏国割了城池给秦,秦进攻楚就近了,于是春申决定据守在封地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以荀卿为兰陵令。(2)秦兵去陈百六十里,臣之所观者,见秦、楚之日斗也。14.春申君在楚国为相,经历了哪些大事?【答案】10.B11.A12.D13.(1)春中君担任楚国宰相的第八年,为楚国向北征伐,灭掉鲁国,任命荀卿担任兰陵县令。(2)这样秦国军队离(楚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路,我所看到的是秦、楚两国将要每天交兵了。14.①去邯郸帮赵国攻打秦军,胜利返回楚国。②指挥六国联合攻秦,战败而被君王疏远。③楚国迁都到寿春,春申君驻守封地吴,行使宰相职务。【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没有停止的时候,就互相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合纵的首领,让春申君管理合纵之事。“秦攻伐无已时”作“患”的宾语,故不应在“无已时”前断开,排除CD。“合从”是六国联合拒秦的一种战略,中间不能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的含义及识记文化常识的能力。A.“文中指的是后一个意思”错误,文中指的是前一个意思,即贵族的门客、策士。故选A。【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于是春申君决定据守在封地吴”错误,春申君据守在封地吴是楚王的安排,而不是他自己的决定。故选D。【13题详解】
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相”,名词作动词,担任宰相;“为”,替,给;“以”,动词,任命。(2)“去”,距离;“日”,名词作状语,每天;“斗”,交兵。【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信息的能力。结合“邯郸告急於楚,楚使春申君将兵往救之,秦兵亦去,春申君归”可概括出,去邯郸帮赵国攻打秦军,胜利返回楚国。结合“春申君相二十二年……楚王为丛长,春申君用事,至函谷关,秦出兵攻,诸侯兵皆败走。楚考烈王以咎春申君,春申君以此益疏”可概括出,指挥六国联合攻秦,战败而被君王疏远。结合“楚於是去陈徙寿春;而秦徙卫野王,作置东郡。春申君由此就封於吴,行相事”可概括出,楚国迁都到寿春,春申君驻守封地吴,行使宰相职务。参考译文:春申君已经担任了楚国宰相,这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魏国有信陵君,大家都正在竞相礼贤下士,招徕宾客,互相争夺贤士,辅助君王掌握国政。春申君担任楚国宰相的第四年,秦国击败赵国长平驻军四十多万人。第五年,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邯郸向楚国告急求援,楚国派春申君带兵去救援邯郸,秦军也撤退了,春申君就返回了楚国。春申君担任楚国宰相的第八年,为楚国向北征伐,灭掉鲁国,任命荀卿担任兰陵县令。这个时候,楚国又兴盛强大起来。赵国平原君派使臣到春申君这里来访问,春申君把他们安排在上等客馆住下。赵国使臣想向楚国夸耀赵国的富有,就戴上了玳瑁簪子,在刀剑的套子上用珠玉作装饰,请求会见春申君的宾客。春申君的门客三千多人,其中的上等宾客都穿着宝珠做的鞋子来见赵国使臣,使赵国使臣自惭形秽。春申君任宰相的第十四年,秦国的庄襄王即位,任命吕不韦为秦相,封为文信侯。夺取了东周。春申君任宰相的第二十二年,各国诸侯担忧秦国的攻战征伐没有停止的时候,就互相联合起来,向西讨伐秦国,而楚国国君担任合纵的首领,让春申君管理合纵之事。六国联军到达函谷关后,秦军出关应战,六国联军战败而逃。楚考烈王把作战失利归罪于春申君,春申君因此渐渐被疏远了。
12门客中有个观津人朱英,对春申君说:“人们都认为楚国是个强大国家,而您把它治理弱了,这种看法我认为不对。先王时与秦国交好二十年而秦国不攻打楚国,这是为什么?秦国要越过黾隘这个要塞进攻楚国,是很不方便的;要是从西周、东周借路的话,它背对着韩、魏两国进攻楚国,也是不行的。现在的形势就不是这样了,魏国危在旦夕,不能吝惜许和鄢陵了,这也许就使魏国把它们割让给秦国。这样秦国军队离(楚都)陈只有一百六十里路,我所看到的是秦、楚两国将要每天交兵了。”楚国于是就把都城从陈迁到了寿春;而秦国则把卫国迁到了野王,设置了东郡。春申君从此到了封地吴,同时执行宰相职务。(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捣衣诗柳恽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注】①亭皋: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③陇首: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B.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C.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窗前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D.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16.《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答案】15.D16.①想象(或虚实结合):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②用典:“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③对仗(或对偶):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D.
13“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没有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需要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运用想象手法。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用典。“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指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对仗。“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李白《将进酒》中表现了诗人的高度自信和豪放洒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2)唐太宗李世民有一句名言:“以人为鉴,可以知得失。”由此可以联想到《论语》中孔子的话:“_______,______。”(《论语•里仁》)(3)《春江花月夜》中写出个人的生命是短暂即逝的,而人类的存在则是绵延久长,表明诗人虽有对人生短暂的感伤,但并不是颓废与绝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天生我材必有用②.千金散尽还复来③.见贤思齐焉④.见不贤而内自省也⑤.人生代代无穷已⑥.江月年年望相似【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易错字有:材、焉、已。
14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孟子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样的观点出现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实在是。孟子肯定每一个人都有成为圣贤的可能,他认同“人皆可以为尧舜”的观点,甚至直言“何以异于人哉?尧、舜与人同耳”。宋代杨时曾指出《孟子》一书的主旨是要“正人心”。孟子认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他还,指出桀纣之所以失天下是因为失其民,而之所以失其民在于失其心。限于历史条件,在孟子的时代,“普天之下”与“四海之内”几乎是同义词,但先哲毕竟意识到“天下”包括不同的“国家”。今天,地球可以看成是一个村落,我们有理由以“天下”指称人类生存的世界;“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亡;“匹夫”当指生活于其间的每一个人,无论其地位的高低;“有责”即要求每一个人秉持主人公态度,从我做起,推进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采用古希腊晚期斯多葛派的称名,便是“世界公民”。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是先哲讲求的体用不二、。如果每一个人都自觉履行公民职责,我们的国家便会,每一个体也将从中受益。(选自胡家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有删改)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振聋发聩以古为鉴知行合一长治久安B.震耳欲聋以古为鉴九合一匡天朗气清C.振聋发聩以人为鉴知行合一长治久安D.震耳欲聋以人为鉴九合一匡天朗气清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兴亡”兼涉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兴衰B.“兴亡”兼涉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到个体道德修养诸方面的兴衰C.“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兴衰D.“兴亡”兼涉从个体道德修养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衰败20.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B.这样的人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C.近于孟子所说的“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D.孟子所说的人近于“天民”,他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
15【答案】18.A19.C20.B【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两点:仔细审查该词语的语言环境;注意对近义成语的分析辨别。辨析近义成语的关键就是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第一处,震耳欲聋:形容声音很大,耳朵都快震聋了。振聋发聩: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原文没有声音大的语境,故填“振聋发聩”。第二处,以古为鉴:借历史上的成败得失作为鉴戒。以人为鉴:将别人的成败得失作为自己的鉴戒。原文借鉴对象是重要的历史事实,而以人为鉴强调的是别人的成败,故填“以古为鉴”。第三处,知行合一:是指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九合一匡:原指春秋时代齐桓公多次会合各国诸侯,称霸华夏,使混乱不安的政局得以安定。后用以形容有卓越非凡的治国才能。联系上文“高远的境界当落实于日用之常”,语境强调“落实”,而九合一匡形容的是人的治国才能,故填“知行合一”。第四处,长治久安:形容国家长期安定、巩固。天朗气清:形容天空晴朗,空气清新。原文形容的对象是国家,而天朗气清形容的是天空和天气,故填“长治久安”。故选A。【19题详解】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应先浏览选项,排除有明显错误标志的句子,然后按照主谓宾的成分压缩句子,先观察主干部分,是否存在搭配不当、残缺等问题,再分析修饰成分。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多积累病句的典型例句,然后结合病句病因的辨析不同类型病句的特点。题中A项,成分残缺,缺少介词“从”;B项,不合逻辑,按一般逻辑顺序,应从小到大,“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与“个体道德修养”应调换顺序;D项,两面对一面,可将“衰败”改为“兴衰”。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此类试题一般根据上下文的语境,填上与前文或后文相照应的语句即可。题中A项,语序不对,“依当行于天下之道而行之”与“不为世风的偏转所左右”调换顺序,故排除;C项,补写句的前面是讲今天有责的匹夫的特点,据此可知C项无主语,故排除;
16D项,前文话题是今天有责的匹夫的特点,D项说的是“天民”,和前文话题不一致,故排除。故选B【点睛】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对于词语题,第一要辨析词义,包括词语的语义侧重点、词语的词义轻重、词义范围的大小等。切忌望文生义。第二,辨析感情。第三,辨析用法。包括搭配习惯、语法功能、使用对象等方面。21.疫情来势汹汹,防控不可放松。从此次疫情特点来看,一方面波及范围广,潜在风险人员跨地区流动性大,发展趋势具有不确定性;①,本起疫情的病毒为德尔塔变异株,部分病例的呼吸道样本病毒核酸载量高,病毒在暴露人群中引起续发传播的风险高。因此,各地更应抢时间、抢进度,做好社区防控、严格隔离防疫管理等工作,②。必须看到,常态化不等于正常化,低风险不等于零风险。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我国疫情防控形势持续向好,③。但外出旅游仍不能任性而为,放松心情不能放松警惕。出门在外必须遵守当地防疫规定,在人流密集区必须做好防护,身体不适必须及时就医。每个人的行为都具有公共性。你我的“呼吸”,不仅关乎自身的健康,也关乎他人的安危。患者积极配合治疗,涉及排查的人员主动落实个人报告责任,其他人群注重在日常生活中养成良好卫生习惯……每个人做好疫情防控的第一责任人,再凶险的病毒也击垮不了我们,再艰难的战役也终将取得胜利。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答案】(1)另一方面传染性强;(2)遏制疫情扩散(阻止疫情蔓延/切断疫情传播链);(3)人们外出旅游愿望强烈。【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由原文“一方面……分号连接下一句,可知这两个句子是并列的两方面,句式应填“另一方面”,并且根据后文“本病毒核酸载量高”可知这里在说病毒的传染性更强。故这里应填“另一方面传染性强”相关的句子。第二空:由原文“因此,各地更应抢时间、抢进度,做好社区防控、严格隔离防疫管理等工作”可知,此句是一个总结句,是总结前文的一段话,前文的内容是说“德尔塔变异株的严重危害,所以在这里要阻断传播”,故应填“遏制疫情扩散”相关的句子。第三空:由原文“但外出旅游仍不能任性而为,放松心情不能放松警惕”可知这是一个转折句,所以填的句子应该与此句句意相反,此句陈述主题“外出旅游”,所以前空陈述“外出旅游”;又因为后句说不能任性而为,故应填“人们外出旅游愿望强烈”相关的句子。22.《庄子》是成语的宝库,请你根据庄子的下面几段寓言故事写出对应的成语。
17(1)【原文】“西施病心而颦,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颦。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庄子·天运》)(2)【原文】“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泰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3)【原文】纪渻子为王养斗鸡。十日而问:“鸡已乎?”曰:“未也,方虚骄而恃气。”十日又问。曰:“未也,犹应响影。”十日又问。曰:“未也,犹疾视而盛气。”十日又问。曰:“几矣,鸡虽有鸣者,已无变矣。”望之,似木鸡矣,其德全矣,异鸡无敢应者,反走矣。(4)【原文】于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曰:“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且夫我尝闻少仲尼之闻而轻伯夷之义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答案】(1)东施效颦(2)鹏程万里或鲲鹏展翅(3)呆若木鸡(4)望洋兴叹或贻笑大方【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成语的能力。(1)文中的“里之丑人”看到西施皱着眉头,按着心口的姿态很美,于是也开始效仿她,却丑得可怕。后人把这个丑女人称作东施。据此可以分析得出成语“东施效颦”。(2)文中大鹏鸟借着旋风,展翅高飞,一直飞到九万里的高空,前程远大。由此得出成语“鹏程万里”或“鲲鹏展翅”。(3)文中的鸡在经过纪渻子训练后,看上去像木鸡一样,没有了先前的盛气。由此得出成语“呆若木鸡”。(4)文中“望洋向若而叹”是说河神在见到海神后感慨自己的渺小,由此得出成语“望洋兴叹”。“今我睹子之难穷也,吾非至于子之门则殆矣,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是说自己幸亏看到大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而改变自己之前自高自大的态度,否则会被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由此得出成语“贻笑大方”。参考译文:(1)从前西施心口疼痛而皱着眉头在邻里间行走,邻里的一个丑女人看见了认为皱着眉头很美,回去后也在邻里间捂着胸口皱着眉头。邻里的有钱人看见了,紧闭家门而不出;贫穷的人看见了,带着妻儿子女远远地跑开了。(2)有一只鸟,它的名字叫做鹏。鹏的背像泰山,翅膀像天边的云;借着旋风盘旋而上九万里,超越云层,背负青天,然后向南飞翔,将要飞到南海去。
18(3)纪渻子为周宣王驯养斗鸡。过了十天周宣王问:“鸡驯好了吗?”纪渻子回答说:“不行,正虚浮骄矜自恃意气哩。”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听见响声就叫,看见影子就跳。”十天后周宣王又问,回答说:“不行,还是目光犀利并有傲气”又过了十天周宣王问,回答说:“差不多了。别的鸡即使打鸣,它已不会有什么变化。”看上去像木鸡一样,它的德行真可说是完备了,别的鸡没有敢于应战的,掉头就逃跑了。(4)因此河神才改变先前洋洋自得的面孔,面对着海神仰首慨叹道:“俗语说,‘听到了很多条道理,便认为天下莫过于自己是最好的’,说的就是我这样的人了。我曾听说过孔丘懂得的东西太少、伯夷的高义不值得看重的话语,开始我不敢相信;如今我亲眼看到了你是这样的浩淼博大、无边无际,我要不是因为来到你的门前,真可就危险了,我必定会永远受到修养极高的人的耻笑。”四、写作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蚕营造了自己的小世界。蚕在一寸一寸吐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其实,作茧自缚的情况,绝不如想像的那样罕见,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空气中到处都飘荡着纷飞的乱丝……读了这则材料,你有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写一篇议论文,谈谈自己的看法。要求:确定立意,自拟标题,选好角度;不脱离材料及含义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答案】例文:自缚不如突破蚕丝是一寸一寸吐出来的,在吐的时候,蚕昂着头,很快乐很专注的样子。蚕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工作的丝,友情的丝,陋习的丝,嗜好的丝……或松或紧地包绕着我们,令我们在习惯的窠臼中难以自拔。你明知你的茧,是你自己吐出的丝凝成的,你挣扎在茧中,你想突围而出却遇到了困难,这是一种必然。但你却为自己找了种种的借口,你向你的丝退却了。那么,自缚的茧,捆绑的丝,若是被突破了,又会怎样呢?打破了茧的蚕,新锐的声音,陌生的场景……刺激着,扰动着,紧张的挑战接踵而来。李嘉诚说过:“鸡蛋,从外打破是食物,从内打破是生命。”而人生亦是如此,从外打破是压力,从内打破是成长。如果我们能从内打破,突破自己,就能够获得一种成长,一种新生。突破自己,需要勇气。众所周知,蛹化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倘若有人好心帮助它们破蛹而出,蝶的翅膀就会皱缩在一起,难以打开。只有当它们自己突破自己,怀着勇气,忍痛挤过那窄窄的蛹道,翅膀才能够支撑起它们飞行,而人亦是如此。如果我们没有像它们那样怀着勇气,勇敢地迈出痛苦却不得不承受的一步去突破自己,就不会有够硬的翅膀支撑我们在天空中飞翔。因此,当我们怀着勇气去突破自己后,再遇见同样的困难也将毫不畏惧。
19突破自己,需要毅力。从小失明失聪的海伦·凯勒是凭借其顽强的毅力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她在小的时候也曾拒绝过学习盲文,但她最终选择接纳自己并自学了更多的语言和其他知识,成功地突破了自己。突破自己必然是一个艰难的过程,一个盲人学习的过程必然比健全人辛苦,然而无数像海伦一样活生生的例子正摆在我们的面前。因此我们作文要有坚定自己的信念,秉持超人的毅力去完成一个个未知的挑战,突破一道道难关,不断突破自己,超越自己,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撑起一片不一样的天空。这样当我们回首时,才会矫首昂视道:“我无悔!”突破自己,需要思考。鲁班造锯的时候最初无论如何也造不出理想的锯子,直到有一天他被带齿的的植物给划伤了。看着手上的出血口,他陷入了深思。随后,他创新地将这些齿融入了锯子中,果不其然令锋利的锯子锯开了木头。他的思考,他的自我突破令世界上又多了一个有用的工具,因此世人感激他。我们突破自己时也需要不断思考,从细微之处得到启发,刻苦钻研。但不仅仅是如此,我们固然要有一战到底的毅力、入微的观察、仔细的思考,但我们更应该偶尔驻足思考方向是否正确。要知道,路走对了才能成功,倘若错了,停下来就是进步,若能往回走,那我们离成功也就不远了。怀着勇气昂首前行,秉持毅力一战到底,突破自己,让自己获得一种成长,一种新生。不破不立,让我们在这种变化当中,感受到生命充满爆发的张力;让我们突出惯性和舒适的重围,拜托自缚,走向鲜活的未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的能力。审题:这则材料来源于毕淑敏的一篇散文《蚕是被自己的丝裹住的》。材料中说“蚕在一寸一寸吐丝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正是自己的努力劳动,才将自己的身体束缚得紧紧的”“作茧自缚的情况……它们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这是指蚕被自己的丝裹住,蚕也是因为自己的丝而死。同样,人也有自己的“丝”,当人们遇到困难、为自己找借口时,“丝”就会越来越多,它会使你失去信心,使你退缩。如果想要突破自己,就得破茧而出。虽然这样做会使困难接踵而来,但这样才能更好地生存下去。要理解材料的含义,首先是要懂得“广泛地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丝”是什么意思。蚕的丝束缚住了自己的身体,而紧紧地绑缚住人的“丝”,可以是金钱,可以是工作,可以是感情、陋习、嗜好……让我们在习惯的窠臼中,在令人感到安全的舒适圈中难以自拔。因此,理解了何为“丝”,就能以挣脱“丝”、打破“丝”为立意,进行写作。可以写突破自我、超越自我的痛苦和新生;也可以写摆脱现状,努力跳出舒适圈,迎接新的挑战;还可以写不要替自己寻找借口,让自己退缩得心安理得。立意:(1)突破自我,摆脱束缚。(2)跳出自造的“舒适圈”。(3)不要被现状所约束。
20(4)不能自我设限,不怕失败。素材:(1)马云的演讲中有一个互动环节,请听众提问,马云现场解答。有一位少年提出了郁闷了很久的问题:“我努力学习,成绩也算中上等,可是在班里还是默默无闻,没人注意到我。虽说我觉得自己还不是一块金子,但我把自己当金子看待,每天起早贪黑,勤奋努力,我相信是金子总会发光的,可是为什么就是没有得到大家的赏识呢?”马云略一思索,微笑着说:“你给自己的定位不准确呀,你不要把自己定位为金子。”少年问:“那定位成什么呢?”马云说:“你要把自己定位为一粒种子。”接着,他解释说,“是金子固然总会有发光的那一天,但金子是被动的,它不会自动掀掉埋没在它身上的泥土,它需要被挖掘和发现。如果永远没有被人挖掘和发现,金子就会终生被埋没在土壤中,永无出头之日。人生有限,我们耗不起呀!因此,当我们遭遇埋没时,不妨做一粒种子,主动把埋在身上的泥土,当作是激发自己成长的土壤,不断汲取养分,积蓄向上的力量,让自己的梦想生根发芽,用不了几年就会成长为一棵高大的树。你想想,一棵高大的树耸立在眼前,谁会视而不见呢?”(2)1983年,李开复以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之后他进入了卡内基梅隆大学继续深造,并于1988年获得计算机专业博士学位。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学院有着十分自由而良好的学术气氛。在入学之后,计算机学院的上百位教授每人每天作一个报告,介绍自己的研究方向,让学生充分了解,以便决定自己的导师,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研究领域。经过一个月的了解和考虑,李开复决定投身人工智能的研究。这项研究使李开复确信,用统计学的方法研究语言识别比专家系统更具优势。他又回到了自己的研究项目中来,开始了每天长达18个小时的研究,写了至少10万行程序。1987年12月,李开复的研究获得重大突破,采用统计学的方法得到的语言识别率从40%一下子上升到96%以上。1988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国际语音处理的最高学术会议上,李开复的研究成果轰动了国际学术界,从此,所有以传统的专家系统研究语言识别的人全部转向了统计学的方法。(3)齐白石晚年艺术风格多变;绘画师法徐渭、朱耷、石涛、吴昌硕等,形成独特的大写意国画风格,开红花墨叶一派,尤以瓜果菜蔬花鸟虫鱼为工绝,兼及人物、山水,名重一时,与吴昌硕共享“南吴北齐”之誉;以其纯朴的民间艺术风格与传统的文人画风相融合,达到了中国现代花鸟画最高峰。篆刻初学丁敬、黄小松,后仿赵撝叔,并取法汉印;见《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篆法一变再变,印风雄奇恣肆,为近现代印风嬗变期代表人物。其书法广临碑帖,历宗何绍基、李北海、金冬心、郑板桥诸家,尤以篆、行书见长。诗不求工,无意唐宋,师法自然,书写性灵,别具一格。其画印书诗人称四绝。(4
21)著名艺术家梅兰芳的事迹便是一个从突破自我而取得成功的例子。他年轻时想要拜访学习曲艺,师傅却称他不是学戏的料,因为他的眼睛呆板无神,这对讲究“眉目传情”的表演艺术来说,是个大忌。梅兰芳默默地离开,但他并没在捶胸顿足,更没有沮丧颓废,而是去买来了鸽子和金鱼,每天专注于鸽子俊捷的翔姿和金鱼飘逸的游动,让双目随着鸽子和金鱼灵活地遨游于天际水域。日复一日,他终于练就了一双清澈善睐的明眸,在后来的表演生涯中让所有的观众都为之倾倒。(5)贝多芬继承和海顿、莫扎特的音乐风格,成为集古典主义音乐之大成者。于是,鲜花、掌声似乎把他推到了一个不可超越的巅峰。倘若此时的贝多芬被树叶遮住了双眼,也许人们将欣赏不到茶花女的饮酒歌,也许世人就不能聆听到蓝色多瑙河的动人旋律。有幸的是贝多芬突破了自我,冲破了古典主义音乐的束缚,开创了风格迥异的浪漫主义音乐之先河。这便是突破自我的魅力之所在。(6)“牢记生命的理想,别被生活的愚妄蒙蔽了视听。”当“正大综艺”被杨澜主持得风生水起时,她也曾睥睨“群芳”,沉迷于璀璨光环的荣耀;当美誉加身掌声如潮时,她也曾心有畏惧,如履薄冰。“命运的戏谑有时就在于她自我沉迷,在于她内心的惊惧。”做最好的自己,她终于走出心造的“阴影”,擦掉自身的炫彩后素面朝天奔赴纽约。端正心态,审视自我;挑战生命,超越自己,杨澜将生命当成一把锐利的刀,用它斩除了旅程中的荆棘,勇攀新的高峰,已然踏上生命的至美境界。坦然生活,智慧应对,不断超越新的高度时你会不断地取得突破,创造新的辉煌。(7)2013年3月2日,坤博长红科技有限公司总裁崔博割腕自杀。金利斌、高庆昌、卢立强、魏东、裘祖贻、乔金岭……在短短几年里,已经先后有10多位亿万富豪相继自杀。在告别这个世界的最后一刻,这些曾经声名显赫的商界精英想了些什么?他们曾经创造的人生价值和社会财富令人艳羡,却因为一些至今不为外界所知的“心影”而采用“自杀”的极端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综观自杀殒命的商界精英之人生轨迹,他们有过人的智慧、胆识和坎坷的创业传奇,然而,在坐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他们内心却充满了恐惧这恐惧。也许正是来自孤独、他人的误解、精神的迷茫等内心世界的束缚。结构层次:文章开头引述材料,指出了“我们在习惯的窠臼中难以自拔”的现状,并明确地提出了观点“从内打破,突破自己,就能够获得一种成长,一种新生”。接下来,文章分三个层次,层层深入,分别论述了突破需要勇气、毅力、思考;采用了蛹化蝶、海伦·凯勒、鲁班的例子作论据,论证了突破自己后再遇见困难将毫不畏惧、突破自己后方能回首无悔、突破自己后能懂得寻找正确的方向。最后,再次强调突破自己能“让自己获得一种成长,一种新生”,总结全文,回扣题目。
2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