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

ID:83394986

大小:41.73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7-15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雅礼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月考试卷八语文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雅礼中学2023届高三月考试卷(八)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香囊,又称为“佩香”“佩帏”或“容臭”,亦即今日人们常说的“香包”“香袋”等,它与琼瑶、玉环、香帕等都是古人重要的佩饰之一。古代的香囊往往用锦缎做成,绣着精美的图案,里面放满植物香料,满是芬芳。那么,古时候人们在香囊里装的什么香料?从唐苏鹗《杜阳杂编》中所记可见一斑:“咸通四年,同昌公主出降······乘七宝步辇,四面缀五色香囊。囊中贮辟寒香、辟邪香、瑞麟香、金凤香。”另一方面,拜考古所赐,我们能看到古人的香囊实物。1975年,福建福州黄升墓中曾出土了7件宋代妇女所佩的香囊。香囊实物近似方形,长5厘米,宽4.8厘米,正面中央绣有鸳鸯一对,上下贴绣莲花荷叶,鸳鸯用钉金包边,花叶用钉铁梗线包边,敷彩,口部用褐色双股线编结6.7厘米长的花穗。香囊内附有一个罗方口袋,口沿缀有彩凤纹附耳,两面均用线扎捏成4行16朵凸起的花朵,非常精巧。从中可见当时上层妇女对香囊的喜爱。两千多年前的先秦时代,《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鸡初鸣,咸盥漱······拂髦,总角,衿缨,皆佩容臭,昧爽而朝。”就是说年轻人清晨起来,去父母处问候,都要随身佩戴香囊等物品,以表示对长辈的尊重。南北朝时期《孔雀东南飞》中有云:“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不仅实现了香袋与香料的早期结合,而且它再也不是妇女装饰的专有品,甚至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和儒雅。唐代妇女的饰物有了进一步的演变,出现了装有香料的“香球”。白居易《醉后赠人》诗云:“香球趁拍回环匼,花醆抛巡取次飞。”到宋代,香囊的使用就更普遍了。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写道:“京师承平日,宗室戚里岁时入禁中,妇女上犊车,皆用二小环持香球在旁,在袖中又自持两小香球。车驰过,香烟如云,数里不绝,尘土皆香。”那香袋里的香料成分一般是雄黄、艾叶末、冰片、藿香、苍术等。明朝初年,文学家宋濂在《送东阳马生序》里提及当时年轻人的服饰:“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可见香囊为当时人所必戴之物。明清章回小说中也经常有小姐送书生香囊私订终身的情节。如古典名著《红楼梦》第七十三回写,傻大姐拾得了一个“十锦春意香袋”,结果闹出了一场抄检大观园的风波。抄检时,又从王善保家的外孙女司棋的箱中搜出包袱,里面是一个同心如意,并一个字贴儿。贴上写“外特寄香袋一个,略表我心”。从中可见,香囊早成了男女感情联系之物了。

1古人多喜欢用香囊、荷包、罗衫、汗巾等贴身之物来表达爱情、传递爱情。清代诗人朱彝尊在他那著名的《风怀二百韵》中就描绘了香囊在男女感情中起到的关键作用:“毫尖渲画笔,肘后付香囊。诀绝分沟水,缠绵解佩璜。”诗中的香囊和玉佩是男女互换的信物,可见其珍重和宝贵。而明邵灿的《香囊记》,更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清代以降,按照民间古老风俗,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上了年纪的老人,则喜欢用五彩纷呈的丝线绣个香袋,挂在孩子们胸前,以示驱邪辟疫。民间在每年端午节前后佩戴香包也自有其道理。时值天气逐渐变热,疾病多发之时,佩一香包,可以起到杀除病菌,消除汗臭,消爽神志的功效。据说,在陕西,这古老的香囊在民间还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当地女儿出嫁,香囊是必备品之一。因为它既实用,可以插针缠线,又美观,可供观赏玩味,更寄托着千百年来人们驱除邪气、渴望幸福、吉祥如意的民俗意愿。(摘编自李学朴《古代香囊里的文化》,《文史博览》2021年第8期)材料二香囊防疫历史悠久,《山海经》载:“熏草,佩之可已疠。”可考证先秦时期已有佩戴香囊的习惯。香囊在战国时期的楚地不仅是美人所佩之物,亦是一种化湿除秽的日常用品。从秦汉至现代,随着香药文化的不断发展,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北方游牧民族大量南迁,给传染病的传播提供了契机。这一时期医家在疫病防治方面已有所建树,《肘后备急方》记载了取桑根挂于门上,或制成香囊佩戴,及将女青捣成屑做成香囊挂于帐中的防疫方法。同时葛洪所创复方“老君神明白散”“太乙流金散”“赤散”也被广泛运用于防疫香囊的制作。这些配方被孙思邈、王焘、刘松峰、沈金鳌等大家改良沿用以适应后世防疫的需求。明清时期外来香药与本土香药交易频繁,使明清香药的使用结构有所改变,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当代医家亦很好地发挥了中医香囊防疫特色,如在SARS的防治中,张专才等将冰片、薄荷、野菊花、苍术等中药做成香囊,加入防疫方案。《备急千金要方》载“三角绛袋盛。一两带心前,并挂门户上”“分一方寸匕置绛囊中带之”,推测香囊配方中药的剂量是根据香囊大小、疫情严重程度调整的,大剂量可在37g左右,少则为1~2g。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与药物配伍、疫病严重程度、个人体质与医者用药习惯等相关。刺激性较大的药物应从小剂量开始使用,体质虚弱者整体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整体药量可适度加大,体现了中医因人制宜的辨治理念,也说明与其他中医防治措施一样,香囊的防疫效果与安全性同等重要,必须引起重视。(摘编自王萍、袁世清《香囊用于防疫的历史与配制要点初探》,《中国民间疗法》2022年8月)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香囊”在古代往往用绣着精美图案的锦缎做成,里面满是植物香料,是重要配饰,也可祛邪辟疫。

2B.“香球”也是一种香囊,由白居易《醉后赠人》和陆游《老学庵笔记》可知,它深受唐宋时期妇女喜爱。C.“香药文化”在文中指的是,在先秦时以单味药为主,在汉代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的香囊制作文化。D.“辨治”在文中指的是因人制宜的治疗理念,比如体质虚弱者药量需酌情减少,体质壮实者则可适度加大。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南北朝以前,香囊是妇女的专属饰品,南北朝以后出入朝廷的命官也要佩戴香袋,以示尊贵儒雅。B.由明邵灿的《香囊记》以香囊为线索,贯穿全剧可证,作为定情信物,已经成为香囊的主要功用。C.明清时期,香药防疫配方与晋唐时代相比发生了变化,本着兼收并蓄的态度,让外来香药唱主角。D.香囊中同一味药在不同配方中剂量不同,正说明了中医防疫措施既注重防疫效果,也注重安全性。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借由考古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古代香囊的具体样貌,也可在一定程度上了解古人的生活喜好。B.如今人们常用艾叶、菖蒲扎成剑形条束,悬挂在门上或床前,是古代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C.两则材料都证明了先秦时代人们有佩戴香囊的习惯,只是援引的史料和介绍的角度有所不同。D.两则材料都采用了举例论证和引用论证,而且皆列举了数据,共同显示了准确严谨的论证风格。4.由香囊的演进历史可以反映出香囊的哪些方面在发生变化?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4分)5.下面这段话应该是出自材料一还是材料二的原文?有何判断依据?(4分)“香囊的佩戴方式一方面与个人喜好有关,另一方面关乎香囊的功效。有学者认为,香囊佩戴于膻中效果最佳。体质较弱或对气味较敏感的人群可将香囊置于枕边或挂于室内床旁,以减轻不适反应。”(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儿子的敌人莫言黎明时分,震耳欲聋的巨响把正在噩梦中挣扎的孙寡妇惊醒了。爆炸的强光像闪电抖动,气浪震荡窗纸,发出嗦嗦声响。她想,大慈大悲的菩萨,保佑我的儿子吧。她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大林前年死在打麻湾的战斗中,小儿子小林正在随军攻打县城。

3炮声停止了,从西南方传来一阵刮风般的枪声,似乎还夹杂着人的呐喊,军号的声音似乎漂浮在枪声和人声之上。她知道,只要有号声,就说明儿子还活着。小林是个号兵。中午时分,又一阵枪声响过,但这一次她没有听到军号。她浑身打着哆嗦,飞快地跑出去。她看到了一些穿着灰色军衣的兵,她知道他们是和儿子一伙的。没等她跑出村子,络绎不绝的担架队就挡住了去路。担架队漫长得像一条河。她哭嚎着,跟着往前跑。一个女卫生员拉住她的胳膊,粗声粗气地说:大娘,您就不要添乱了!她把哭声强压下去,悲哀鼓得胸腔疼痛难忍。黄昏时刻,做完手术的伤兵都抬走了,神情疲惫、胸前血迹斑斑的医生和嗓音嘶哑的女卫生兵也走了,留在场院里的,是死去的士兵。后来,村长和民兵架着她的胳膊把她送回了家。一路上她像撒泼的女孩,身体往下打着坠儿。民兵把她抬到炕上,村长大声说:睡吧,老婶子,小林没死,你就等着享福吧!她嗫嚅着:不,你们骗我,小林死了,小林······她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二她刚刚闭上眼,就听到胡同里一阵喧哗。一个清脆的声音问讯着:“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她大声答应着坐起来,就像一团云从炕上飘下来,随即她就看到,那个昨天见过的女卫生兵提着一盏放射黄色光芒的马灯,背着一个棕色的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还有一条洁白的毛巾,清脆的声音就从她口里发出:“这里是孙小林家吗?”女卫生兵表情严肃。两个青衣民夫抬着担架站在身后,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兵将一把金黄色的铜号递给她:“孙大娘,您的儿子孙小林,在攻打县城的战斗中,光荣地牺牲了!”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烫得手疼痛难忍,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她把烫人的铜号紧紧地接在怀里,就像接住吃奶的婴儿。“孙大娘,您的儿子牺牲在冲锋的队列里,他的死是光荣的。请您赶快验收,我们去送别人的儿子回家。”村长歪过头吩咐民兵队长:“把席子解开,让大婶看看儿子。”一道灿烂的绿光随着席筒的张开流泻出来。她的哭声一下子堵住了。她看到,一个身穿绿衣的士兵鲜明地出现在她的眼前。菩萨啊,她的心激动地跳动着,这不是我的儿子!他们抬来的不是我的儿子!她把头低下去,一直低到离那个士兵很近的地方。她嗅到了像结了冰的糖葫芦散出的甜丝丝的气味。死者很年轻,跟她的儿子同样年轻,肯定也没超过二十岁。一看上去非常柔软的头发遮住了他的额头,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凝着一层深红的蜡光,两道浓眉下,漆黑的睫毛交叉在一起。这是一张年轻漂亮的脸,脸上凝固着甜蜜的微笑。

4女卫生员眼里跳动着惊恐不安的光芒:“这怎么可能?我亲眼看着他卷进席筒的,他没穿敌人的衣服。”民兵队长冷冷地说:“好啊,你们把一个敌人抬了回来!你们把烈士的遗体抛弃了!”女卫生员大喊着:“胡说!”“别急,”村长老练地说,“也许是临时换了套衣服?这种事情打扫战场时经常有。大婶子,你好好认认,这是不是小林?”她把眼睛几乎贴到了青年的脸上,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她将死者额上那缕头发拢上去,看到他双眉之间有一个蓝色的洞眼,边缘光滑而规整,犹像匠人用钻子钻出来的。她默念着:也是个苦孩子啊!她的眼泪如同连串的珠子,滴落在死者手上。这时,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大娘,我不是您的儿子,但请说我就是您的儿子,否则我就要被野狗吃掉。大娘,求求您,您对我好,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她感到鼻子一阵酸热。她把脸贴到士兵脸上,大声哭喊着:“儿子,你就是我的儿子‥‥‥”她找出一条新的毛巾,蘸了热水给他擦脸。她将小林与眼前的士兵进行了对比,越来越感到他们相似,简直就像孪生兄弟。她找出小林的衣裳,给他换上。她想,无论如何也得弄副棺材。她把墙根那个木柜拖出来,将破衣烂衫揪出来。她嘟哝着:“孩子,委屈你了······”三她听到有人在胡同里大声喊叫:“这是孙小林的家吗?”她急忙从炕上爬起来,到了大门外,看到那个女卫生员提着一盏马灯,斜背着一个牛皮挎包-带子上拴着一个伤痕累累的搪瓷缸子和一条洁白的毛巾-急匆匆地走过来。女卫生员身后,两个青衣民夫抬着一副担架,担架上捆着一根粗大的席筒。女卫生员满面悲凄,低声问讯:“这里是孙小林的家吗?”(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一部分开头将“爆炸的强光”比作“闪电抖动”,又写到“嗦嗦声响”,视觉与听觉结合,渲染了激烈残酷的战争氛围。B.孙大娘“迷迷糊糊地闭上了眼睛”,既是因为一路找寻透支了她的精气神,也是因为料想儿子可能已经身亡的现实惨状。C.开头孙大娘向菩萨祈祷,第二部分她在看到尸体后又想“菩萨啊”,前后呼应,展现了她只能寄希望于神灵的蒙昧的精神状态。D.作者有意重复安排“女卫生员来家通知孙大娘”的情节,同样的打扮和语言,强化了小说情节的起伏波澜和悲剧气氛。7.色彩的使用是莫言小说突出的特征。关于画横线部分的色彩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5A.“金黄色的铜号”是鲜亮的暖色,在母亲的心中,它是儿子青春鲜活的生命象征。B.绿色意味着勃勃生机,莫言借助此色,转换情绪,给母亲保留一丝儿子生的希望。C.“深红的蜡光”既吻合前文“冻了的苹果”的比喻,又写出了死者生命力的余晖。D.色彩的描写多次出现,既形成了强烈的视觉效果,也有助于表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8.请结合文本分析孙大娘甘愿将“儿子的敌人”的遗体认作儿子遗体的原因。(6分)9.莫言的风格被定义为“幻觉现实主义”。他说:“作家的责任、本事就是写出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的东西,有变形有夸张有想象有虚构。”请结合文本,谈谈莫言是如何体现这一创作理念的。(6分)二、古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文本一优孟,故楚之乐人也。长八尺,多辩,常以谈笑讽谏。楚相孙叔敖知其贤人也,善待之。病且死,属其子曰:“我死,汝必贫困。若往见优孟,言“我孙叔敖之子也”。”居数年,其子穷困负薪,见优孟。优孟曰:“若无远有所之。”即为孙叔敖衣冠,抵掌谈语。岁馀,像孙叔敖,楚王及左右不能别也。庄王置酒,优孟前为寿。庄王大惊,以为孙叔敖复生也。欲以为相。优孟曰:“请归与妇计之,三日而为相。”庄王许之。三日后,优孟复来。王曰:“妇言谓何?”孟曰:“妇言慎无为,楚相不足为也。如孙叔敖之为楚相,尽忠为廉以治楚,楚王得以霸。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必如孙叔敖,不如自杀。”因歌曰:“起而为吏,身贪鄙者馀财,不顾耻辱,身死家室富,又恐受赇枉法,为奸触大罪,身死而家灭;贪吏安可为也!念为廉吏,奉法守职,竟死不敢为非;廉吏安可为也!楚相孙叔敖持廉至死,方今妻子穷困负薪而食,不足为也!”于是庄王谢优孟,乃召孙叔敖子,封之寝丘四百户,以奉其祀。后十世不绝。此知可以言时矣。(选自《史记·滑稽列传》,有删减)文本二天下有三危:少德而多宠,一危也;才下而位高,二危也;身无大功而有厚禄,三危也。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

6昔者楚庄王既胜晋于河、雍之间,归而封孙叔敖,而辞不受。病疽将死,谓其子曰:“吾则死矣,王必封女,女必让肥饶之地,而受沙石之间。有寝丘者,其地确石①之名丑。荆人鬼,越人②,人莫之利也。”孙叔敖死王果封其子以肥饶之地其子辞而不受请有寝之丘。楚国之俗,功臣二世而爵禄,唯孙叔敖独存。此所谓损之而益也。(选自《淮南子·人间训》,有删减)【注】①确石:坚硬的石头。②荆人鬼,越人:鬼、,指迷信鬼神的活动。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打“✓”。(3分)孙叔敖A死B王C果D封E其F子G以H肥I饶J之K地L其M子N辞0而P不Q受R请S有T寝U之V丘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居,意为“居住”,与“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鸿门宴》)中“居”的意思相同。B.无为,意为“不要做”,与“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老子>四章》)中“无为”意思不同。C.知,通“智”,与“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中最后一个“知”字意思相同。D.让,意为“辞让、谦让”,与“为国以礼,其言不让”(《论语·先进》)中“让”字的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相孙叔敖早就知道为自己的后代留后路,但他优待优孟的初衷不一定为此。B.优孟与孙叔敖的儿子见面后,与他交谈相处,并把他装扮成其父孙叔敖的样子。C.优孟假借妇的口吻推辞楚相之位,这种表达技巧类似《赤壁赋》的“主客问答”。D.孙叔敖让儿子拒绝受封肥饶之地的客观原因是寝丘贫瘠,楚、越民众不中意此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死,其子无立锥之地,贫困负薪以自饮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何以知其然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4.孙叔敖才智过人,从两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有哪些不凡的智慧?试做简要分析。(3分)

7(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野菊[宋]杨万里未与骚人当糗粮①,况随流俗作重阳。政②缘在野有幽色,肯为无人减妙香?已晚相逢半山碧,便忙也折一枝黄。花应冷笑东篱族,犹向陶翁觅宠光。过菊江亭③[明]于谦杖履逍遥五柳旁,一辞独擅晋文章。黄花本是无情物,也共先生晚节香。【注】①糗粮:干粮。首句典出屈原《离骚》“夕餐秋菊之落英”句。②政:通“正”。③菊江亭:今位于安徽东至县,晋时属江西彭泽;陶渊明任彭泽县令时,常来此植菊。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同为咏菊,杨诗所咏之菊于野外生长,于诗所咏之菊则为陶公所养。B.杨诗描写了菊花的姿色、芳香和品性,于诗更侧重表现菊花的品性。C.杨诗中“一枝黄”,于诗中“黄花”,都用借代手法,以色彩代指菊。D.杨诗对邀宠争光的篱边菊不屑一顾,于诗明确表达不喜欢无情之物。16.这两首咏菊诗都提到了陶渊明,但借此表达的情感和志向却不相同,请简要概括。(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念奴娇·过洞庭》中,词人敲击船沿、仰天长啸,抒发出自己的满腔豪情,似乎忘却时间的句子是“,”。

8(2)古人常用“鸥鸟”抒情言志,如黄庭坚在《登快阁》中用“,____________”.表达对自由自在生活的向往。(3)议论文中常借草木来进行比喻论证,以形象地说理,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随着泛黄的卷轴徐徐展开,一队乐手或坐或立,沉吟拨弦、鼓瑟吹笙,衣袂飘飘间,雅乐声①······不久前的国际博物馆日,创意视频《古乐新声越千年》令人②。视频以九种古代乐器演绎流行音乐,视频全平台曝光量超1.1亿次。网友们留言:“穿越千年的时代强音”,“永远会被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动”。方寸遗存浓缩博大文明。一件件浓缩在文物里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把人们吸引着持续走进博物馆。有人选择成为文物摄影师,用镜头穿透时间;有人动手复刻出土成果,在斧凿刀刻中与古人对话;有人数十年志愿讲解,③地科普典籍藏品相关知识:每个人都可以用自己的方式“走近”博物馆。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①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3小题,1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俗话说“榫卯万年牢”。榫卯,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①,凹进去的部分叫卯。一凸一凹,②,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榫和卯咬合,起到连接和稳定的作用。具有遵循力学原理因而实用性极强和外形精致唯美特点的榫卯工艺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众所周知,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松动的余地。这看似是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③。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920.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写成四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简洁流畅,不超过75个字。(3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提示写作。(60分,其中书写5分)王小波:“有的事情一下子过去了,有的事情很久也过不去。”读了这句话,你有什么思考?请自选角度,自拟标题,写作成文,字数800以上。语文参考答案1.C(原文中“先秦时期以单味药为主,如佩兰、艾叶等,汉代则以复方药物防疫为主流”佐证的是“从秦汉至现代,香囊制作也愈有特色”,此处介绍的是先秦到汉代的特色。并不是“香药文化”的内涵。)2.D(A项,《礼记·内则》就规定:“男女未冠笄者······皆佩容臭······”,说明香囊很早就已经不是妇女的专属饰品了。B项,由一部戏剧作品的线索来证明香囊的功用主要是作为定情信物,依据不足。C项,“加入了大量芳香辟秽的药物”不等同于以外来香药为主。)3.B(人们挂艾叶、菖蒲并不能说明是香囊文化,只能说明人们有用香草驱疾辟邪的风俗。那一段文本的侧重点在于老人家喜欢给孩子挂香袋,这才是香囊文化流传至今的表现。)4.①配置药方越加丰富。从香料到药方,从单味药到复方药。②佩戴方式越加多样。从随身佩戴到床边垂挂再到步辇缀满。③佩戴人群越加广泛。从妇女的专属佩饰到朝廷官员等佩戴。

10④佩戴功能越加多元。从带来香味、祛病驱邪到衬托气质到传情达意等。(计分标准:每点1分。)5.应该出自材料反。(1分)判断依据:①此段探讨香囊的佩戴方式与其功效之间的关系,属于科普文,较为专业理性。(1分)②材料一介绍香囊文化、香囊功用,文段内容与之不合。(1分)而材料二从中医角度集中介绍香囊的防疫价值,事例或引用均具专业性和理性。文段内容与之贴合。(1分)6.C(“蒙昧”说法错误,作者对孙大娘持赞美的态度,无批判之意,求神拜佛背后是对儿子的爱,对儿子平安生还的希冀。)7.A(“在母亲的心中,它是儿子青春鲜活的生命象征”说法错误,“她感到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见到铜号而不见人,说明儿子已经牺牲,母亲内心是悲痛和绝望的。)8.①两人同样年轻:“脸色像冻了的苹果”“嗅到一股熟悉的奶腥气”写出了两人均青春年少,曾经富有生命活力,这触动了孙大娘。②两人同样命运悲苦:孙大娘在再次端详遗体时默念“也是个苦孩子啊!”她有感于两人同样惨死于战火之中的不幸命运。③希望通过善待“儿子的敌人”的遗体使得自己儿子的遗体得到善待:“我娘也会对您的儿子好”的话语打动了孙大娘。(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如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9.①变形夸张:“那把军号就像一块烧红了的热铁,······还发出滋滋啦啦的声响”“蓝色的洞眼”均有悖于生活常理,是现实的变形夸张。②想象虚构:“她听到一个细弱的声音在耳边响起”,死者发出请求是想象虚构;小说暗示了第二部分是孙大娘的幻觉,并非现实。③现实:小说立足现实又超越现实,表现了战争年代中超越了敌我界限的博爱和慈悲,揭示了战争给人们带来的幻灭与苦痛。(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10.BLR11.A(A项,文中“居”的意思是指经过的时间,可译为“过了”,与后句中“居”字意思不同。B项,中“无为”的意思是“不要去当楚相”,《<老子>四章》中“无为”指道家的“顺应自然,不要有所作为”,因而意思不同。C项,正确。D项,两句中“让”的意思都是“辞让、谦让”的意思,正确。)12.B(文中是优孟自己装扮成孙叔敖的模样。)13.(1)现在他(孙叔敖)死了,他的儿子没有立锥之地,贫困到要靠砍柴谋生。(计分要点:补充缺省的主语“孙叔敖”“他”;负薪,砍柴、打柴、卖柴;“自饮食”,谋生、凭······生活;句意通顺;各1分。)(2)因此事物中有的损减了却反而使它增加(得益),有的增加了却反而使它减少(受损),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计分要点:第一个“损”,减损、减少;第二个“益”,增加;“而”,却、反而;句意通顺;各1分。)

1114.①善识人,早年能发现乐人优孟的贤能并善待他;②善治国,辅佐楚王称霸;③有远见(知韬晦、谦让),嘱咐儿子请求贫瘠的封地,以保有长久的荫蔽。(每点1分)15.D(“于诗明确表达不喜欢无情之物”理解错误,于诗尾联本意是借“黄花”来赞美陶渊明的气节。)16.杨诗把希望得到陶渊明赏识的庭菊与野菊作对比,(1分)赞美野菊不求关注但不改其清幽本色的品质,表达诗人不趋炎附势,保持天然本色的高洁情操。(2分)于诗表达了诗人对陶渊明品格和文章的赞美之情,(2分)同时也借此(或借陶渊明对菊花的喜爱),表达诗人对高风亮节的追求。(1分)17.(1)扣舷独啸不知今夕何夕(2)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3)示例: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限制条件:①议论文,②说理。诗歌中、用于抒情的都不符合要求。)(每空1分,多字、少字、错位均不计分)18.示例:①声声入耳(悦耳动听、不绝于耳)②耳目一新(眼前一亮、赏心悦目)③孜孜不倦(乐此不疲、不厌其烦)(每空1分)炎【解析】声声入耳:无论是周围环境的声音还是读书的声音都很好听。耳目一新:听到的和看到的都换了样子,感到很新鲜。孜孜不倦(孜孜不懈、孜孜不怠):勤勤恳恳,不知疲倦。19.一件件文物里浓缩的深厚中华文化底蕴,吸引着人们持续走进博物馆。【解析】语序不当,句式杂糅,“把”字句使用不当。改对1个计2分,改对2个计4分。修改其他位置,未造成新的语病不扣分。20.示例:榫卯工艺具有两种/多种特点。(1分)它不仅外形精致唯美,(1分)而且遵循力学原理,实用性极强。(1分)它是堪称媲美京剧的中国国粹。(1分)21.示例:①凸出来的部分叫榫②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③缺点就成了优点(每空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第一空注意格式与“凹进去的部分叫卯”一致,所以可以填:凸出来的部分叫榫。第二空结合后文“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榫和卯咬合······”可知应是“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

12第三空结合前面“这看似是缺点,但一旦······”来判断此句应与前文形成对比和转折。注意表达简洁,不要超过字数。22.示例:因为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加之各个榫卯连接是有一定松动余地的柔性结合,(原因1分)所以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都会互相抵消,形成微妙复杂的平衡。(结果1分,因果关系的关联词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第二段共四句话。第一句主要讲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有一定松动的余地。第二、三句“这看似是缺点”紧承第一句,接着讲“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卵,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卵,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重点内容是“当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构件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第四句接着分析第二、三句论断的原因,即“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这里“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的特点是因,“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是最终的结果。所以最后可以表述为:因为木材有湿胀干缩的“活性”,所以当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整体构件时,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23.简析:作文题基于四省调研考试动态,简化情境,注重思辨。事情易过或难过,当然可能因为事情本身的难易。但作文题意不在此,重点关注事情于人的意义或影响。从利害关系而言,事件于当事人有好有坏;有重要,有不重要。好事易过,坏事难挨;事虽重要而当事人心胸豁达,则事情亦易过;事虽不重要而当事人心胸纠结,则事情也难过去。从情感层面而言,一些事情铭刻于心,或痛苦、或感恩、或怀念,自然久久萦怀。作文训练之外,也希望能借此对事情和人生皆能有所回望和反思。【参考译文】文本一优孟原是楚国的歌舞艺人。他身高八尺,富有辩才,时常用说笑方式劝诫(楚王)。楚国宰相孙叔敖知道优孟是位贤人,待他很好。(孙叔敖)患病临终前,叮嘱他的儿子说:“我死后,你生活一定很贫困。那时,你就去拜见优孟,说“我是孙叔敖的儿子'。”过了几年,孙叔敖的儿子(果然)十分贫困,靠卖柴为生,后来见到优孟。优孟说:“你不要到远处去。”于是,他就立即缝制了孙叔敖(往日穿戴)的衣服帽子穿戴起来,模仿孙叔敖的言谈举止,音容笑貌。过了一年多,模仿得活像孙叔敖,连楚庄王左右近臣都分辨不出来。楚庄王设置酒宴,优孟上前为庄王敬酒祝福。庄王大吃一惊,以为孙叔敖又复活了,想要让他做楚相。优孟说:“请允许我回去和妻子商量此事,三日后再来就任楚相。”庄王答应了他。

13三日后,优孟又来见庄王。庄王问:“你妻子怎么说的?”优孟说:“妻子说千万别做楚相,楚相不值得做。像孙叔敖那样地做楚相,忠正廉洁地治理楚国,楚王才得以称霸。如今死了,他的儿子竟无立锥之地,贫困到要靠打柴谋生。如果要像孙叔敖那样做楚相,还不如自杀。”接着唱道:“出外做官,自身贪赃卑鄙的,积有余财,不顾廉耻。自己死后家室虽然富足,但又恐惧贪赃枉法,干非法之事,犯下大罪,自己被杀,家室也遭诛灭。贪官哪能做呢?想要做个清官,遵纪守法,忠于职守,到死都不敢做非法之事。唉,清官又哪能做呢?像楚相孙叔敖,一生坚持廉洁的操守,现在妻儿老小却贫困到靠打柴为生。清官实在不值得做啊!”于是,庄王向优孟表示了歉意,当即召见孙叔敖的儿子,把寝丘这个四百户之邑封给他,以供祭祀孙叔敖之用。自此之后,十世没有断绝。优孟的这种智慧,可以说是正得其宜,抓住了发挥的时机。文本二天下有三件危险的事情:缺少德性而多宠爱,一危;才能低下而官位高,二危;身无大功而俸禄丰厚,三危。因此事物中有的损减了却反而使它增加,有的增加了却反而使它减少,怎么知道是这样的呢?从前楚庄王已经在邲地战胜了晋国,回国以后准备封赏孙叔敖,他推辞而不愿接受。孙叔敖得了恶疮,将要死去,对他的儿子说:“我就要死了,国君必然要封你。你必须让出肥美之地,而接受沙丘乱石那样的荒地。(楚、越之间)有个叫寝丘的,那里石硬地瘠,而且名声不好。楚国人信鬼,越国人信吉祥,两国没有人认为这个地方对他们有利。”孙叔敖死后,国君果然把肥饶之地封给他的儿子,他的儿子坚辞不受,请求允许赐给他寝丘之地。楚国的习俗,功臣两代之后便要收回爵禄,只有孙叔敖的封地独存。这就是所说的减损了而反使它增加

14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