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

ID:83321495

大小:45.14 KB

页数:19页

时间:2023-04-08

上传者:老李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江苏省扬州市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江苏省扬州中学2021-2022学年度高二第二学期期中试题语文试卷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答题前,请将学校、姓名、考试证号等认真填写在答题卡上并贴上条形码。2.所有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选择题用2B铅笔填涂,主观题答案必须用0.5毫米书写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卡交给监考人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中国古典戏曲随着从元代杂剧到明代传奇的发展,以大团圆结尾的固定构成逐渐增多,尤其是进入明万历年间以后,以才子佳人恋爱为题材的作品大量出现,并且形成了必定是才子科举合格得以与佳人团圆的固定模式。据伊维德考证,明代刊印的元代戏曲,大部分都对原戏进行了改编,其中最重要的改编之一,就是把结尾都改成了大团圆。这种“俗套”的结尾模式在当时就曾受到许多精英文人的批判,戏曲家卓人月说:“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最早将戏曲艺术的团圆结局与中国人的精神气质挂钩的,大概是王国维,他说:“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著此乐天之色彩。始于悲者终于欢,始于离者终于合,始于困者终于亨,非是而欲餍阅者之心,难矣。”新文化运动之后的精英知识分子,也普遍认为“团圆的迷信”充分暴露出中国人不敢正视现实、直面矛盾,缺少悲剧意识的国民性弱点,是一种自欺欺人的“瞒和骗的文艺”。不过,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与其说是出于审美的目的,不如说是出于启蒙的目的。无论是启蒙文学还是革命文学,最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唯其不满,才有必要且有可能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以激发其奋起改变其现状。而大团圆故事却被认为是粉饰现实、麻痹斗志的文学,这是有悖于启蒙目的和革命目的的,因此遭到精英知识分子的嘲讽和批判,这一点也不奇怪。

1还有一个吊诡的现象,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从文学鉴赏的角度看,越是理性的知识群体,越倾向于现实主义的文学作品;越是感性的口头文学爱好者,越倾向于非现实的幻想故事。民间故事和乡村演剧都是幻想色彩浓郁的通俗文化形式,甚至有学者认为,民间故事是刻意与社会现实保持着陌生化的距离。弗洛伊德也说:“许多事情就是这样,如果它们是真实的,就不能给人带来娱乐,在虚构的剧作中却能够带来娱乐。”由此可见,精英知识分子的现实主义标准与民间文学非现实的幻想性之间,本身就是相互垂直的两套体系,当你用了这一套体系的标准去衡量另一套体系的时候,就只能得出“无价值”的结论。越是太平时期,市民社会越发达,文化市场的力量越大,市场需求就越倾向于大团圆故事。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所以说,“对于戏曲中的‘大团圆’,尽管鲁迅等新文艺人士深恶痛绝、屡加痛斥,却始终无法动摇其民间根基”。问题是,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摘编自施爱东《故事法则》)材料二易卜生是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奠基人。在易卜生之前,欧洲各国剧坛上流行的是浪漫主义佳构剧。佳构剧是为职业剧团在大剧场进行商业演出而编写的作品,具有很强的娱乐性,多为轻喜剧或闹剧。佳构剧最大的特点是善于编织情节,因而发展了戏剧的结构艺术,不足之处是对社会人生的认识肤浅。佳构剧的人物是类型化的,为情节服务。而“有生命力的剧本和没有生命力的剧本的差别,就在于前者是人物支配着情节,而后者是情节支配着人物”。佳构剧反映了19世纪中后期中产阶级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掩盖了资本主义所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用戏剧揭露这些矛盾和危机,最成功的就是易卜生。在《玩偶之家》里,他写了娜拉个性意识的觉醒,撕破了蒙在家庭关系上的那层温情脉脉的面纱,展示了中产阶级的冷酷和自私。也许易卜生笔下的人物还不如契诃夫、奥尼尔写得厚实丰满,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为现实主义戏剧奠定了坚实的价值基础。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他认为,创作必须从观察和体验出发,写亲眼所见的、精神上经历过的东西。“现代文学的秘密正在于这种经历过的经验”。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他的作品大大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各种诽谤、谩骂、攻击、威胁接踵而至,有的说作家不道德,有的说作品不真实,艺术上一无是处,以至于英、美、法国的商业剧院长期不敢上演其中的某些作品。即使上演,也被篡改得一塌糊涂。《玩偶之家》“在德国演出时,易卜生被迫写了一个所谓‘大团圆的结尾’,以免别人不经他同意就加以随意改写,这一结局便是娜拉既想离开丈夫又舍不得孩子,结果弄得心力交瘁,最后猛然倒在了地上”,这种情形让人不由得想起1830

2年雨果《欧那尼》上演时,发生在法兰西大剧院的那场冲突。不过那次斗争的双方是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这次却变成了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摘编自董健等《戏剧艺术十五讲》)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精英知识分子对大团圆的批判和否定,主要不是出于审美的目的,而是出于启蒙的目的。B.启蒙和革命文学要想借助通俗文学形式唤醒民众,必须确立对社会现状的“不满”主题。C.处于贫富不同阶层的人们,往往对戏曲大团圆故事的态度不同,前者嫌腻,后者热衷。D.能够满足普通民众的文化市场需求和美好愿景,是大团圆故事的民间根基难撼的原因。2.下列文学主张,不属于批判“大团圆结局”的一项是()A.惟我填词不卖愁,一夫不笑是吾忧。举世尽成弥勒佛,度人秃笔始堪投。(李渔《风筝误》卷末收场诗)B.凡是历史上不团圆的,在小说里统统给他团圆;没有报应的,给他报应。互相欺骗——这实在是关于国民性底问题。(鲁迅《中国小说史略》)C.大团圆结局、悲剧之喜剧结局使本已走向寂灭之境的个体又重新回到生活之欲,这意味着重陷于“眩惑”的泥坑。(黄霖《20世纪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史》)D.他闭着眼睛不肯看天下的悲剧惨剧,不肯老老实实写天工的颠倒残酷,他只图说一个纸上的大快人心。这便是说谎的文学。(胡适《文学进化观念与戏剧的改良》)3.下列对材料的综合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侧重分析中国古典戏曲“大团圆结局”的成因;材料二侧重介绍以易卜生为代表的西方近代现实主义戏剧的演进。B.材料一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大团圆结局与民族精神气质具有表里关系的观点。C.无论是中国的民间故事、乡村演剧还是欧洲的佳构剧,都突出故事或者戏剧的娱乐性,故而容易虚构情节,带有幻想成分。D.两篇材料都运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将“精英阶层与下层百姓”、“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对照展开,有利于分析的深入。4.请依据材料二,简要概括易卜生的戏剧创作主张。5.联系易卜生被迫写“大团圆的结尾”这一事实,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观点有了哪些新的发现?【1~5题答案】【答案】1.C2.A3.B4.

3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主张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揭露资本主义带来的社会矛盾和道德危机)。5.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大团圆的结局”除了满足普通民众美好愿景的文化心态,也可能来自于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回避。【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多个信息进行比较、辨析的能力。C.“前者嫌腻,后者热衷”错误,根据“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越是贫苦的下层百姓,越是热衷大团圆故事”可知,前者热衷,后者嫌腻。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A.主张“不卖愁”,鼓励“笑”与娱乐,让观者成为大肚能容的弥勒佛,并非直面现实的态度。故选A。【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的能力。B.“连续引用卓人月、王国维、新文化运动的相关论述,都印证了……”错误,根据“今演剧者,必始于穷愁泣别,而终于团圆宴笑。似乎悲极得欢,而欢后更无悲也;死中得生,而生后更无死也,岂不大谬也”可知,卓人月并无此意。故选B。【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根据“但他们都是一些有个性的人,或为伸张个性而斗争的人。有个性才有价值。易卜生重新确立了个性在戏剧创作中的核心地位”可知,尊重人物个性,将个性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核心;根据“在审美上,易卜生一反佳构剧向壁虚构的创作方法,确立了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从经验出发,使易卜生发现了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可知,主张从经验出发、从生活出发、从人物出发的审美方式,直面各种社会和家庭问题。【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的能力。

4材料一中说“我们在多年的文化学习中,逐渐习得了这些文化精英的启蒙判断,认定了大团圆结局与所谓‘民族心理’之间的表里关系,普遍将大团圆故事模式误作中国特产,以为对大团圆的追求‘反映了整个民族和社会群体的文化心态和民族心理’”,易卜生最终被迫把《玩偶之家》改写为“大团圆的结尾”,说明大团圆的故事模式的确并非“中国特产”,把大团圆结局归因于我们的“民族心理”不够恰当;材料一中说“往往越是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越是嫌腻大团圆故事”,而材料二中易卜生的作品反映“佳构剧作家看不到或不愿正视的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最终被迫改写“大团圆的结尾”,说明生活富足的精英阶层(如欧美中产阶级)在不愿直面自身存在的道德危机时,也会接受“大团圆的结局”;材料一中说“对于普通民众来说,他们需要在平淡的生活中注入一些幻想的亮色,不仅需要故事,而且需要能满足他们美好愿景的好结局的故事”,而材料二中因为反映各种家庭和社会问题,易卜生激怒了欧美各国的中产阶级观众,最终改写“大团圆的结尾”,说明“大团圆的结局”除了满足普通民众美好愿景的文化心态,也可能来自于对现实社会矛盾的回避。(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魔鬼心里的上帝雨果(前情提示:叛军首领朗德纳克侯爵被围困在图尔格城堡,他要求以被他劫走、作为人质的三个小孩来交换,请蓝军司令官戈万放了他,戈万断然拒绝。可是朗德纳克得到别人帮助,从地道逃了出来……)母亲已经攀着荆棘滚进沟里。她披头散发,身上被刺伤,流着鲜血。西穆尔丹和盖尚都在沟里,像塔里的戈万一样束手无策。士兵们无能为力,绝望地围在他们身边。炙热难忍,但是谁也感觉不到。大火还在继续,令人畏惧。人们看见在烧得通红的窗口有三个金发脑袋。拉杜对天挥挥拳头,仿佛在用眼光寻找什么人,说道:“这叫行善吗,老天!”母亲跪着亲吻桥拱,一面呼喊道:“发发慈悲吧!”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只听见孩子们在喊叫:妈妈!妈妈!人们恐慌万状。突然间,在与孩子们相邻的另一扇窗口,在大火的朱红色底幕前,出现了一个高高的人影。所有的头都抬了起来,所有的目光都凝住了。一个男人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他的身影在火焰中发黑,但是满头白发。人们认出这是德·朗德纳克侯爵。他消失了,不久后又出现。

5这位可怕的老人在窗口摆弄一个很长的梯子,这就是放在图书室里的救火梯。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拉杜站在下面,惊喜万分,伸手接过梯子,紧紧抓住它,喊道:“共和国万岁!”侯爵回答说:“国王万岁!”拉杜低声说:“你愿意怎么喊都行,胡说八道也可以,反正你就是仁慈的天主。”梯子放好了。燃烧的大厅和地面建立了联系。二十个人跑了过来,拉杜一马当先,他们很快便从上到下站到了梯子上,背靠着梯级,像是上下传递石头的泥瓦工。这是木梯上的人梯。拉杜站在梯头,挨近窗口,面向大火。分散在欧五南地和斜坡上的军队惊喜交加,涌向高原、沟壑和塔顶平台。侯爵再次消失,然后再次出现,手里抱着一个孩子。掌声雷动。这孩子是侯爵随手抱起的,他是胖阿兰。胖阿兰喊道:“我怕。”侯爵将胖阿兰递给拉杜,拉杜又递给身后下方的士兵,士兵又递给另一位士兵。害怕地叫嚷的阿兰就这样被传递下来,一直传到梯房,与此同时,侯爵又消失了一会儿,然后将勒内·让抱到窗前,勒内·让又哭又闹,当他从侯爵手中转到拉杜手中时,他还踢打拉杜。侯爵又返回满屋是火的图书室。若尔热特一个人呆在那里,他朝她走过去。她微笑。这个铁石心肠的人感到眼睛湿润,问道:“你叫什么名字?”“若尔热特。”她说。他将她抱在怀中,她仍然微笑。当他把孩子交给拉杜时,他那如此高傲、如此隐秘的心灵竟被天真无邪的孩子迷住了,他亲吻了她。“这是小姑娘!”士兵们说。若尔热特便在一片欢呼声中被一双双胳膊传下来,直到地面。人们在鼓掌、跺脚,老兵们在抽泣。她对他们微笑。母亲站在梯子下面,气喘嘘嘘、懵懵懂懂,面对意外的惊喜如痴如醉,因为她从地狱跃进了天堂。过度的快乐会损伤心灵。她伸开双臂,先抱住胖阿兰,再抱住勒内·让,最后拖住若尔热特,她狂热地亲吻他们,接着便大笑起来,晕倒在地。响起了高呼声:“都得救了!”确实,都得救了,但老人除外。但谁也没有想到他,他本人多半也没有想到自己。

6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仿佛在给大火一点时间来决定去留。接着他便不慌不忙地、慢慢吞吞地、高傲地跨过窗栏,头也不回地直立在梯子上,背靠梯级,面对深渊,背靠大火,像威严的幽灵一样默默走下楼梯。梯上的人们赶紧下来,在场的人都不寒而栗,面对这个自天而降的人仿佛面对异象一样,感到一种神圣的恐惧,纷纷后退。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人们在黑暗里惊恐地盯着他。他每走近一步,就似乎又高大一分,梯子在他死亡的脚步下颤抖,发出响声,仿佛是骑士的石像再次进入坟墓。当侯爵走下最后一个梯级,踩上地面时,一只手抓住了他的衣领。他转过身来。“我逮捕你。”西穆尔丹说。“我同意。”朗德纳克说。【注】本文选自雨果的长篇小说《九三年》,有删节。《九三年》创作于法国大革命时期,小说围绕封建势力旺岱叛军首领朗德纳克、资产阶级革命代表西穆尔丹等人物,生动地展现了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生死斗争的历史画卷。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A.当朗德纳克把梯子滑到沟底时,拉杜呼喊“共和国万岁”,侯爵回答“国王万岁”,拉杜的回应却低声无力。这表明拉杜已屈服于朗德纳克的威势,赞同他的立场。B.小说以朗德纳克侯爵挽救了三个孩子的性命,自己却被西穆尔丹逮捕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小说戛然而止式的结尾,引起读者对战争和人性的思考。C.“他在窗前呆了几分钟,若有所思。”众人都得救后,朗德纳克思绪复杂,有成功救人后如释重负,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担忧,有束手就擒抑或葬身火海殉道的抉择。D.当三个孩子被困火海之时,“母亲”全然不顾自身伤势,撕心裂肺地呼救;当孩子得救后,因过度兴奋晕倒在地。这表现小说最为重要的题旨——歌颂母爱的伟大。7.本文火场救人的场面与《巴黎圣母院》“一滴水,一滴泪”的场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下列表述不够恰当的一项是()A.本文中塔楼窗口和《巴黎圣母院》中的行刑台都成为了叙述的焦点,这里既发生着戏剧性的情节变化,也展现了人性复苏和人道精神。B.朗德纳克侯爵面对孩子的微笑感到“眼睛湿润”,伽西莫多面对艾丝美拉达“给水喝”而流泪,都是由于自身曾经伤害过对方而产生的悔恨之泪。C.两个场面都运用了“美丑对照”原则来写,《巴黎圣母院》主要运用人物以及人物之间形体、心灵的对照展开,本文则通过人物自身的恶行善举前后对照。D.两个场面都具有浪漫主义的传奇色彩,艾丝美拉达的善举可以使围观群众的态度发生反转,本文中侯爵的举动可以让对手肃然起敬。8.

7“细微之处见精神”。这篇小说的描写颇为细腻,请从场景描写、人物动作描写、神态描写中任选两个方面举例分析。9.本节选部分以“魔鬼心里的上帝”为标题颇有深意,请结合文本探究其内涵和作用。【6~9题答案】【答案】6.B7.B8.参考示例:①场景描写:“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对火场的细致描写,为故事的发生提供特殊背景,营造了紧张气氛,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作铺垫。②人物动作描写:“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一连串的动作描写,迅速娴熟,突出了朗德纳克沉着冷静的性格和临危不乱的精神品质。③人物神态描写:“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运用比喻手法描写人物神态,既体现了朗德纳克侯爵的坚毅和威严,也歌颂了无情战火中人性的伟大。9.“魔鬼”意味着人性中的凶残、邪恶和冷酷,“上帝”则预示着善良、正直和仁爱。小说中的朗德纳克是旺岱叛军首领,自觉维护腐朽没落的封建势力,对资产阶级革命而言有“魔鬼”的一面,但在连绵的战火中,面对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遭到威胁时,却能跨越心里的藩篱,挺身而出,救人于火海中,闪耀着善良、正直和仁爱的光辉,说明这个魔鬼心里也有上帝。以此为题,是对本节选部分的贴切概括,既表现人性复杂,更彰显了歌颂人性善良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主题。【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A.“表明拉杜已屈服于朗德纳克的威势,赞同他的立场”不正确,不是被威势屈服,更不会赞同其立场,是对朗德纳克仁爱救人的敬意和赞许;C.“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担忧”错误,根据“他便不慌不忙地、慢慢吞吞地、高傲地跨过窗栏,头也不回地直立在梯子上,背靠梯级,面对深渊,背靠大火,像威严的幽灵一样默默走下楼梯……”可知,朗德纳克镇定,威严,“有对死亡的恐惧和未来的担忧”与人物性格不符,与他具体的表现相左;D.“这表现小说最为重要的题旨——歌颂母爱的伟大”错误,对母爱的歌颂不是本文所要着力展现的主旨。故选B。【7题详解】

8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能力。B.“都是由于自身曾经伤害过对方而产生的悔恨之泪”错误,“悔恨”不足以涵盖“眼泪”里的所有情感,比如还有感动等。故选B。【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场景描写:例如“大火的劈啪声中夹杂着低沉的爆裂声。图书室里书橱上的玻璃裂开了,哗啦啦地掉了下来。显然屋架要坍了。谁都无能为力。再过一会儿,一切都将倒坍。大难临头”,细致地描写了大火燃烧时的场景,在这样一个危急的时刻,“出现了一个高高的人影”,他“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场景描写为故事的发生提供特殊背景,为小说主人公的出场作铺垫。人物动作描写:例如“他去墙边找到梯子,将它一直拖到窗前。他抓住长梯的一端,像竞技者一样灵巧自如地将它搭在窗栏边沿往外滑动,一直滑到沟底”,“找”“拖”“抓”“搭”等动词,突出了朗德纳克在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动作那么迅速娴熟,表现了他沉着冷静、临危不乱。人物神态描写:例如“此时,侯爵正沉着地钻入眼前的黑暗。他们在后退,而他却在靠近。他那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上没有一丝皱痕,幽灵般的眼神里没有一丝闪光”,“大理石一般苍白的面容”“幽灵般的眼神”运用比喻手法,刻画了朗德纳克侯爵救完孩子后,面对被捕时的平静的神态,体现了他的坚毅和威严,突出了人性的伟大。【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的含义和作用的能力。内涵:抓住标题“魔鬼心里的上帝”中的关键词来理解含义。“魔鬼”与“上帝”是一组相反的词语,联系故事情节,可以对应人性中相反的两个方面,即“恶”和“善”。朗德纳克侯爵是封建势力叛军首领,劫走三个小孩作为人质,这表现了他凶残、邪恶和冷酷,这是他“魔鬼”的一面;他“站在楼上,站在图书室里,烈火之中”“侯爵再次消失,然后再次出现,手里抱着一个孩子”,他冒着大火,挽救了三个小孩,身上又闪耀着善良、正直和仁爱的光辉,说明这个魔鬼心里也有上帝。作用:从主旨上看,这篇文章主要叙述主人公挽救三个小孩的情节,来表现他“上帝”的一面,彰显了歌颂人性善良和人道主义思想的主题。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帝幼善音律,故伶人多有宠,常侍左右;帝或时自傅粉墨,与优人共戏于庭,以悦刘夫人,优名谓之“李天下”。尝因为优,自呼曰“李天下,李天下”。

9优人敬新磨遽前批其颊,帝失色,群优亦骇愕。新磨徐曰:“理天下者只有一人,尚谁呼邪?”帝悦,厚赐之。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进每奏事,常屏左右问之,由是进得施其谗慝,干预政事。自将相大臣皆惮之。初,胡柳之役,伶人周匝为梁所得,帝每思之;入汴之日,匝谒见于马前,帝甚喜。匝涕泣言曰:“臣之所以得生全者,皆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就陛下乞二州以报之。”帝许之。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帝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当为我屈意行之。”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时亲军有从帝百战未得刺史者,莫不愤叹。初,罗贯为礼部员外郎,性强直,为郭崇韬所知,用为河南令。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崇韬奏之,由是伶宦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帝问主者为谁,宦官对属河南。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诏杀之。(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B.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C.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D.其尤蠹政/害人者景进为之首/进好采闾阎鄙细事闻于上/上亦欲知/外间事遂委进以耳目/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缙绅:即搢绅,把笏板插在带间是旧时官宦的装束,后用为官宦的代称。B.藩镇:唐代在边境及重地所设置的节度使,掌管当地军政大权,五代沿袭。C.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D.榜掠:捶击,拷打。和《苏武传》中“斧钺汤镬”一样,皆为古代刑罚。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后唐庄宗宠幸伶人,曾经因演戏的缘故,庄宗自己喊自己“李天下,李天下”,一个叫敬新磨的戏子突然上前打了他一耳光,庄宗却接受了他的解释,转怒为喜,封赏了敬新磨。B.优伶出入皇宫,欺侮官员,大臣们敢怒不敢言,有的反向他们献媚,争相巴结;后唐庄宗重用景进,景进乘机进谗,群臣都害怕他。C.

10后唐庄宗滥施封赏,他将刺史封给伶人周匝的恩人。郭崇韬劝谏说任命优伶为刺史,这是要失掉天下人心的,但郭的意见没被采纳。D.河南尹张全义告诉皇后罗贯占着高位却不尽责,于是唐帝亲自前往寿安察看罗贯负责修筑的坤陵,发现这里道路泥泞,桥梁多数也毁坏,勃然大怒,将其打入牢狱。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为政不避权豪,伶宦请托,书积几案,一不报,皆以示崇韬。(2)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3)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司马迁《屈原列传》)14.欧阳修认为后唐庄宗失败的原因主要在于“人事”还是“天命”?请结合《资治通鉴·后唐纪》选文加以分析。【10~14题答案】【答案】10.B11.C12.D13.(1)他处理政事从不回避那些有权有势之家,伶人宦官们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堆满了桌子,他一个也不给回答,把这些书信全部拿去让郭崇韬看。(2)(他们)砍下树木作武器,举起竹竿当旗帜,天下豪杰像云一样聚集,回声似的应和他,担着粮食如影随形地跟着。(3)聪明通达的人,不会被外界事物所拘束,能够顺应时世的转移变化。14.①在于“人事”。②他宠幸伶人,任其干预政事,失去天下心;听信谗言,杀害忠良。【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的断句能力。句意:害政害人最严重的,景进是第一个。景进喜欢采集一些民间小事说给后唐帝听,后唐帝也想知道一些外面的事情,于是把景进当作自己的耳目。本题中,“蠹政”“害人”为两个并列短语,关系紧密,不可分开,排除CD;“景进为之首”,“景进”主语,“为”谓语,“首”为宾语,本句主谓宾齐全,结构完整,前后断开,排除A。故选B。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掌握文化常识的能力。C

11.“教坊: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其功能与汉代的乐府机构一致”说法错误,乐府才是负责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诗并配乐。教坊是古时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唐代开始设置,专掌雅乐以外的音乐、舞蹈与百戏等的教习、排练及演出等事务。所以教坊与汉代的乐府机构功能不一致。故选C。【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D.“河南尹张全义告诉皇后罗贯占着高位却不尽责,于是唐帝亲自前往寿安察看罗贯负责修筑的坤陵”错误。从原文“河南尹张全义亦以贯高伉,恶之,遣婢诉于皇后,后与伶宦共毁之,帝含怒未发。会帝自往寿安视坤陵役者,道路泥泞,桥多坏……”来看,张全义认为罗贯很高傲,讨厌罗贯,从而派奴婢告诉皇后,皇后和伶人宦官们一起诋毁罗贯,而不是因为“罗贯占着高位却不尽责”;唐帝亲自前往寿安察看罗贯负责修筑的坤陵的原因不是因为罗贯被诋毁,而是恰巧。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得分点:(1)“请托”,以私事相托;“报”,回复,回答;“以示”,给……看;(2)“斩”,砍;“揭”举起;“云”,名词用作状语,像云一般;“响”,名词用作状语,像回声一样;“赢”,担负,肩挑;“景”,通“影”,像影子一样随从。(3)“圣人”,聪明通达的人;“凝滞于物”,被动句,“于”表被动;“推移”,随时随地变化。【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由“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可知欧阳修认为在于“人事”。由“诸伶出入宫掖,侮弄缙绅,群臣愤嫉,莫能出气;亦反有相附托以希恩泽者,四方藩镇争以货赂结之”可知他宠幸伶人,任其干预政事,失去天下心;由“帝怒,下贯狱;狱吏榜掠,体无完肤,明日,传召杀之”可知听信谗言,杀害忠良。参考译文:

12庄宗自幼精通音律,因此伶人深得他的宠爱,常常陪侍在他身边;庄宗有时就自己在脸上涂上一些粉墨,和伶人一起在后宫庭院里嬉闹,以此来讨得刘夫人的欢心,他还为自己取了个艺名叫“李天下”。曾经因演戏的缘故,庄宗自己喊自己“李天下,李天下”。一个叫敬新磨的戏子突然上前打了他一耳光,庄宗顿时脸色大变,众戏子因此都惊骇不已。敬新磨慢条斯理地解释说:“治理天下的人只有一个,你还在那呼谁呢?”庄宗随即转怒为喜,厚厚地封赏了敬新磨。优伶们常出入于皇宫,捉弄欺负士大夫,大臣们非常愤恨,但又不敢对他们生气;反而有人依附或拜托他们求得后唐帝的恩泽,四面八方的藩镇官员们也争相贿赂、巴结。害政害人最严重的,景进是第一个。景进喜欢采集一些民间小事说给后唐帝听,后唐帝也想知道一些外面的事情,于是把景进当作自己的耳目。景进每次去后唐帝那里报告事情,后唐帝都要让左右的人们退下去后才问他,因此景进也乘机说别人一些坏话,干预政事。从将相大臣往下的官员们都害怕他。当初在胡柳战役中,伶人周匝被梁人生擒,庄宗常常思念他。等到后唐军攻入汴梁的那一天,周匝在马前谒见庄宗,庄宗非常高兴。周匝在庄宗面前哭诉道:“臣之所以能够得以保全到今天,全仰仗梁教坊使陈俊、内园栽接使储德源的鼎力相助,希望陛下能够封赏给他们两个州,用以回报他们对我的恩情。”庄宗当即答应了他的请求。郭崇韬在一旁劝说道:“陛下应当封赏那些与您共同夺取天下的人,这些人全都是英豪忠勇之士。如今大功刚刚告成,这些人中还没有一个得到封赏,现在却要首先任命一个伶人担任刺史,恐怕陛下会从此失掉天下人的心。”庄宗对崇韬说:“我已经答应周匝了,这让我不好意思见到这三人。你的话虽然刚正,但你还是为我委屈心意去做吧。”最终封陈俊为景州刺史、储德源为宪州刺史。当时亲军中有跟从后唐帝转战南北而没有封得刺史的人无不愤怒叹息。起初,罗贯任礼部员外郎,性情刚直,被郭崇韬赏识,任用他去当河南县令。他在任河南县令期间,处理政事从不回避那些有权有势之家,伶人宦官们请求托办事情的书信堆满了桌子,他一个也不给回答,把这些书信全部拿去让郭崇韬看。郭崇韬把这些事上奏给后唐帝,因此那些伶人宦官们对罗贯恨得咬牙切齿。河南尹张全义也认为罗贯很高傲,十分讨厌罗贯,派奴婢告诉皇后,皇后和伶人宦官们一起诋毁罗贯,后唐帝听了虽然内心很生气,但还没有发作出来。正好这时后唐帝自前往寿安察看修筑坤陵的人们,这里的道路泥泞,桥梁多数也毁坏。后唐帝就问主管这里的是谁,宦官们回答后唐帝说是河南县令罗贯。后唐帝听了十分生气,下令把罗贯抓入监狱。监狱吏们用棍子打他,打得罗贯体无完肤。第二天,后唐帝下诏要把罗贯杀死。(节选自《资治通鉴·后唐纪》)唉!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推究庄宗得天下和他失天下的原因,就可以知道了。(节选自欧阳修《伶官传序》)(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自贺陆游胎发茸茸绿①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流觞内史招同社②,扛鼎将军与卜邻。曾冠六鳌③非俗吏,已开九秩④是陈人。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⑤第二春。

13【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九秩:九十岁。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侂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胎发茸茸”言年龄之小,“绿映巾”写为官之貌,首句描绘了自己年轻出仕时的形象。B.“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看似平常的话语中暗含着失落叹惋之情。C.三、四句回忆当年曾与志趣投合的高官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的情景。D.“非俗吏”与“是陈人”对仗严密整齐,通过今昔对照,也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16.本诗以“自贺”为题,“贺”中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15~16题答案】【答案】15.B16.①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诗人回归乡村之后,对自己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感到非常满意。②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③高兴、期盼之情。尾联写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高兴不已,期待能够收复失地,于是饮酒自乐,甚至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意思对即可)【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失落叹惋之情”错。“归耕”一词表明诗人晚年归家田居的境况,表明诗人对归乡生活的满足之情。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能力。(1)首联后句是说诗人晚年回归乡村田居的境况,“归耕犹是太平民”意思是诗人回到家后过着躬耕田园的生活,做一个太平自在的农民,表达诗人对自己晚年过着太平、安适、自在的生活的满意、满足。(2)颔联,“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意为任职期间,和志趣相同的高官在一起饮酒享乐,与定邦安国的将军比邻而居。颈联,“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意为,诗人说自己也曾经不是平凡的官吏,但是现在却已经是归耕田园的旧人了。“非俗吏”与“是陈人”,今昔对照,流露出诗人盛时不再的感慨。中间这两联诗人回忆起自己年轻的时候也是国家的股肱之臣,与担负大任的文官武将志同道合,交往密切,不禁引以为豪,心潮澎湃。对过去辉煌的自豪之感。(3

14)尾联,“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写诗人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又可以看到北伐成功后,朝廷迎来自己的兴盛。尾联表达了诗人听闻朝廷北伐抗金的消息后,期待能够收复失地的高兴、期盼之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过秦论》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北逐匈奴获得胜利,文中“_____,____”两句就是对此事件效果的概括。(2)《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诗句是:“_____,__。”(3)《李凭箜篌引》中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用自由的想象,借助瑰丽的月宫世界来表现音乐的美妙的诗句是:“____,_____。”【17题答案】【答案】①.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②.却匈奴七百余里③.飞湍瀑流争喧豗④.砯崖转石万壑雷⑤.吴质不眠倚桂树⑥.露脚斜飞湿寒兔【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默写时需要注意以下字词书写:藩、喧、豗、砯、壑、倚、斜。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6分)18.下列选项中加点字解释完全正确一项是()A.危乎高哉:高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污染追亡逐北:败逃的军队B.謇朝谇而夕替:贬斥平伐其功:自夸,炫耀会盟而谋弱秦:弱小C.却匈奴七百余里:使退却抑本其成败之迹:表转折氓隶之人:低贱的人D.复举剑拟之:比画推此志也:推许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应当【18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B.“弱”:使……弱,削弱。句意:集会结盟,商议削弱秦国。C.“抑”:或者。句意:或者说推究他成功与失败的事迹。D.“当”:定罪,判处。句意:谋杀单于亲近的大臣,判处死罪。“推”,推究。句意:推究这种志行。故选A。19.下列文言文句式归类划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15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③是以见放④恐年岁之不吾与⑤忽奔走以先后兮⑥莫不欲求忠以自为A.①④⑥/②/③/⑤B.①④/②⑤/③/⑥C.①⑥/②/③⑤/④D.①④⑥/②⑤/③【19题答案】【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特殊句式的能力。①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信臣精卒陈利兵而何谁”。句意:可靠的官员和精锐的士卒,拿着锋利的兵器,盘问过往行人。②定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人又谁能以察察之身”。句意:人们之中又有谁愿意让洁白的自身。③被动句,“见”被动句标志。句意:所以被放逐。④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恐年岁之不与吾”。句意:担心岁月不等待人。⑤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为“忽以先后奔走兮”。句意:前前后后我奔走照料啊。⑥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为“莫不欲求忠以为自”。句意:没有不想要寻求忠臣、贤臣来辅佐自己的。①④⑥宾语前置句;②定语后置句;③被动句;⑤状语后置句。故选A。(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就文学艺术的诸种门类而言,哪两者的关系最密切?我们发现,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诗与音乐最初是结合在一起的,①,但一直互相渗透、互为表里。它们有相近的本质,表现人的心灵世界,都要在时间的流动中展开。正是由于诗歌与音乐的相近与相通的原因,使诗人较之于其他类文人,更能受音乐触发进而把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为诗。②,仅唐代就有韩愈的《听颖师弹琴》、白居易的《琵琶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杰作。当今时代,虽然有许多写音乐的诗歌,但都难以与青年诗人许劲草推出的《音乐女神》相比,这部书可以说是诗与音乐结合诞生的宁馨儿。③,一类是听乐记感,一类是音乐礼赞。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正是由于诗歌与音乐相近与相通的原因,所以诗人较之于其他类文人,更能受音乐触发进而把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为诗。

16B.正是由于诗歌与音乐的相近与相通,诗人较之于其他类文人,更能受音乐触发进而把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为诗。C.正是由于诗歌与音乐相近与相通的原因,诗人较之于其他类文人,更能受音乐触发进而把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为诗。D.正是由于诗歌与音乐的相近与相通,使诗人较之于其他类文人,更能受音乐触发进而把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为诗。21.在上文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22.请分别写一句话,用“最”字对上述各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强调。每句不超过20个字。【20~22题答案】【答案】20.B21.①后来虽然分了家②古代描写音乐的诗很多③其中的诗分两类22.①诗歌与音乐最密切;②诗人最易与音乐产生共鸣;③《音乐女神》的音乐和诗结合得最好。【解析】【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文中画波浪线句子语病有:一是句式杂糅,“正是由于诗歌与音乐相近与相通的原因”句式杂糅,去掉“的原因”;二是成分残缺,滥用介词“使”,使整个句子缺少主语,去掉“使”。故选B。【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17第一空处,由下句“但一直互相渗透、互为表里”可以推知“诗”和“音乐”已是独立的个体,但是还有联系;再由上句“诗与音乐最初是结合在一起的”可判断,此处应填“后来分了家”,再联系后文的“但”可知这里应用“虽然”,应填“后来虽然分了家”。第二空处,由上句“正是由于诗歌与音乐的相近与相通,诗人较之于其他类文人,更能受音乐触发进而把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为诗”可知,有描写音乐的诗存在;由下句“仅唐代就有……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等杰作”可知,历朝历代描写音乐的诗歌就有很多,这是作为例证来证明前面观点的。所以此处应填的内容为“古代描写音乐的诗很多”。第三空处,由上句“当今时代,虽然有许多写音乐的诗歌,但都难以与青年诗人许劲草推出的《音乐女神》相比,这部书可以说是诗与音乐结合诞生的宁馨儿”可知,《音乐女神》是一部描写音乐的诗歌集;再结合下句“一类是听乐记感,一类是音乐礼赞”可知,介绍了这部诗歌集的分类,所以此处应填的内容为“其中的诗分两类”。【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压缩语段的能力。题干要求“分别写一句话,用‘最’字对上述各段的主要意思进行强调”。第一段:根据相关句子“哪两者的关系最密切”“诗与音乐最初是结合在一起的”“但一直互相渗透、互为表里”可知,本段论说的是音乐与诗歌之间最密切的关系,所以第一段意思强调为“诗歌与音乐最密切”。第二段:根据相关句子“诗人较之于其他类文人,更能受音乐触发进而把对音乐的感受升华为诗”,可知本段论说的是诗人更容易受到音乐的触发而写出诗,所以第二段的意思强调为“诗人最易与音乐产生共鸣”。第三段:根据相关句子“虽然有许多写音乐的诗歌,但都难以与青年诗人许劲草推出的《音乐女神》相比,这部书可以说是诗与音乐结合诞生的宁馨儿”可知,在许多写音乐的诗歌中,只有青年诗人许劲草推出的《音乐女神》中的诗与音乐结合的好,所以第三段的意思强调为“《音乐女神》的音乐和诗结合得最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惠特曼在《自己之歌》里说:“我手掌上一个极小的关节可以使所有的机器都显得渺小可怜”。这句话大大肯定了人类的自我价值。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各种各样的机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在许多领域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有人认为人类过于依赖机器,会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失去自我价值;也有人认为,各种便民机器的出现本身就是人类创造价值的体现。对此你怎么看?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发表你的观点。

18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23题答案】【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引语类材料作文题。材料以惠特曼的《自己之歌》发端,引出了人类的自我价值这一话题。而在材料后半段,则重点讨论了机器是否会损害人类的自我价值这一话题。对此,材料也展示了人们的不同看法。有人认为机器带来的便捷性会使人类过度依赖其而逐渐丧失劳动能力,因此而失去劳动带来的自我价值;而有的人则认为机器的产生,本就是人类智慧价值的体现,因此机器的产生,在给人们带来劳力便捷的同时,更能锻炼人们的智慧,提升人类的智慧价值。因此,本次作文题的重点并不仅仅是对自我价值的讨论,而是应该将其与当今工业经济急速发展、机器给人类带来了极大的劳动便捷这一背景下讨论机器与自我价值的问题。需注意,不管是认为机器消除人的劳动,损害人劳动的自我价值,还是机器减轻人的低级劳动,使人有更多精力发展自己的智慧劳动,判断人是否具有自我价值的最终意义,在于人是否依然拥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科幻小说《机器之门》中的主人公罗伯特所说:“躯体只是表象,思想才是本质的存在。”立意:1.机器能减轻低级劳动,让人有更多精力实现高级劳动。2.自我价值的最终意义在于人的独立思考。3.只要有热爱劳动之心,自我价值便永不会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