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联考地理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1学年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浙江“七彩阳光”新高考研究联盟期中联考地理试题考生须知:1.本卷共8页满分100分,考生时间90分钟;2.答题前,在答题卷指定区域填写班级、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及准考证号并填涂相应数字。3.所有答案必修写在答题纸上,写在试卷上无效;4.考生结束后,只需上交答题纸。选择题部分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湖北与西藏纬度相近,但湖北的人口容量远大于西藏,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是()A.自然资源B.开放程度C.消费水平D.文化观念【答案】A【解析】【详解】湖北地形较平坦、热量、水源充足、耕地面积大,土壤肥沃,而西藏位于青藏高原上,海拔高,热量不足,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生产力小。因此,自然资源差异导致湖北的人口容量远大于西藏,A正确。开放程度、消费水平、文化观念都会影响湖北与西藏的人口容量,但不是导致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B、C、D错误。故选A。2.关于世界人口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A.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人口稠密B.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人口稠密C.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凉爽,人口稠密D.城镇人口比例非洲高于亚洲【答案】B【解析】【详解】亚马孙平原地势平坦,气候炎热潮湿,人口稀少,A错误;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平原人口稠密,B正确;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人口稀少,C错误;城镇人口比例非洲低于亚洲,D错误。故选B。【点睛】
1世界上大部分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沿海平原地带。一般来说,高山、高原地区因土层贫瘠、交通不便,加上气候寒冷、风力较大等不利因素,人口较稀疏。但在热带多雨地区,海拔较低的地区往往因气候湿热,多蚊虫等原因而人口稀少,人口稠密区多分布在具有一定海拔的高山和高原上;热带干旱地区,高原、山地由于气候凉爽,降水相对较多,也成为人口分布集中的地区。近年来,我国少数民族流动规模日益庞大,甲、乙、丙、丁为我国主要少数民族跨省流入地。下图显示2016年甲、乙、丙、丁四地的少数民族省际流动人口的主要流出地状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跨省流入地NO.1N0.2N0.3流出地占比%流出地占比%流出地占比%甲(浙江)贵州44.37湖南18.73云南12.71乙广西50.52湖南16.32贵州14.76丙(西藏)甘肃65.57四川11.79青海9.91丁(新疆)甘肃44.14宁夏31.43青海6.313.乙地最有可能的省级行政区为()A.上海B.北京C.福建D.广东4.推测影响少数民族人口迁往乙省的主要因素包括()①经济因素②空间距离③风俗习惯④群体集聚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答案】3.D4.B【解析】【3题详解】表格反应跨省流出地、流入地的位置信息。丙为西藏,甘肃、四川、青海距离西藏较近,成为流入西藏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多的省。同理,丁为新疆,甘肃、宁夏、青海成为流入新疆少数民族人口比重较多的省,且距离越近流入比重越多。由此可推知流入地与流出地距离越近越有利于人口流入。因此,乙与广西、湖南、贵州较近,乙最有可能是广东,D对;上海、福建经济较发达,对各个省的吸引力都很强,四川是流入上海、福建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多的省,而不是广西,A、C错。广西距离北京较远,广西不是流入北京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多的省,四川是流入北京少数民族人口比重最多的省,B错。故选D。【4题详解】
2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乙省为广东省,经济较发达,经济因素是吸引人口迁往的主要因素,①对;空间距离影响人口迁移,距离广东越近的省人口越容易迁往广东,②对;汉族与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相差较大,会制约人口迁往,与题意不符,③错;由于少数民族与迁入地广东生活习惯的差异,人口迁移容易产生群体集聚,④对。①②④对,故选B。【点睛】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自然环境因素(气侯、地形、水源、土壤、自然资源、自然灾害);2、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大的工程建设、城市规模及发展、交通、教育、婚姻和家庭)3、政治因素(国际移民、国家政策、战争、政治中心的变革等)。下图为某城市土地利用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图中甲代表的城市功能区最可能是()A商业区B.工业区C.住宅区D.文化区6.该城市要选择一处建化工区和隔离带,从保护环境的角度出发应选择()A.①甲B.②丁C.③丙D.④乙【答案】5.A6.D【解析】【5题详解】由图可知,甲地位于该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地价最高,形成商业区,A正确。工业区应分布在郊区,B错误。住宅区分布在市中心的外围,而不是中心区,C错误。文化区应靠近环境较为优美的地区,而不是分布在较为喧闹吵杂的市中心地区,D错误。故选A。【6题详解】由图可知,化工区污染大气和水,应分布在盛下风向下风向和河流下游,应建在图示的④地区。为避免污染到城市,应在化工区和城市之间建立隔离带,即在图示的乙地区建立隔离带。综上所述,排除A、B、C选项,D正确。故选D。【点睛】工业区与居住区的位置关系:
3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住房平均成本与地铁内通勤时间随着与市中心距离的变化而变化的曲线图。研究表明,若地铁内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居民在搬迁时会倾向于延长通勤时间,进而获取更好的就业机会或者居住环境;若地铁内通勤时间大于45分钟,居民搬迁时会将缩短通勤时间作为目标之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通勤时间最短的地区最有可能是()A.住宅区B.工业区C.商业区D.仓储区8.据图推断,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的地区()A.与城市中心远B.住房成本高C.道路不太拥堵D.居民收入低【答案】7.C8.B【解析】【7题详解】住宅区分布范围广,一般分布在城市中心地带外围,A错误;工业区一般分布城市外围,B
4错误;读图可知,通勤时间最短的地区位于城市中心地区,图中表明该地区住房平均成本最高,表明地价最高,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区域最可能为中心商务区,C正确;仓储区一般不会布局在城市中心,位于城市外围,D错误。故选C。【8题详解】读图可知,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的地区大致与市中心距离在8千米以内,住房平均成本大于6万元/米,A、B错误:读图可知,通勤时间小于45分钟的地区大致与市中心距离在8千米以内,位于市中心,A错误;住房平均成本接近9万元/米,住房成本高,地价水平高,B正确;交通流量最大,地面交通拥堵一般都比较严重,C错误;能够居住在此地的居民一般收入普遍较高,D错误。故选B。【点睛】城市主要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商业区--面积较小,多集中在城市中心、主干道两侧、街角路口处。住宅区一一面积广,多位于工业用地与商业用地之间。工业区--多分布在城市外缘,处于对外交通干线附近。9.近几十年来,日本出现了房屋空置现象且日趋严重,房屋空置数量和比率的提升不仅降低了居民的生活品质,而且阻碍了日本经济发展。截至2018年10月,日本房屋空置数量和房屋空置率达到了历史最高点。下图为日本房屋空置数量和空置率变化图。完成日本东京城市圈等城市空置房现象并不突出,其主要原因是()A.规划住宅用地较少,地产开发规模小B.处于城市化起步发展阶段,住房紧张C.青壮年劳动力较多,住房需求量较大D.育龄妇女生育年龄较低,数量较多【答案】C【解析】【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大城市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吸引大量青壮年劳动力迁入,住房需求较旺,所以房屋空置率低。东京城市圈等是大都市,人口调密,配套设施完善,规划住宅用地较多,地产开发规模大,A错误;东京城市圈等城市城市化进程快,处于城市化成熟阶段或后城市化阶段,B错误;大都市经济发达,基础设施完善,就业机会多,青壮年劳动力较多,住房需求量较大,C正确;东京等大都市经济发达,人口增长慢,育龄妇女生育年龄较大,D错误。故选C。
5【点睛】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影响:对迁入地来说,人口的增加,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增长了市场需求,有利于经济发展;但是人口的增加,给迁入地的环境增加了压力。交通压力加大,环境污染,就业压力加大等。对于迁出地来说,人口的流失导致经济发展滞后,劳动力分配不均。石库门是清末民初时期出现的深具上海特色的居民住宅区。当时的该类建筑多由国外开发商修建,大量吸收江南民居的样式,以石头做门框,以乌漆实心厚木做门扇,因此得“石库门”。下图为石库门景观。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石库门民居体现了上海()A.传统的庭院式的生活方式B.长江入海口优越地理位置C.中西方地域文化融合D.我国改革开放的窗口优势11.石库门民居蕴含了上海人的()A.老幼尊卑的文化传统B.包容性和开放性C.人与自然融合的价值观D.团结合作的精神气质【答案】10.C11.B【解析】【10题详解】据材料“石库门是清末民初时期出现”、“建筑多由国外的开发商修建”、“吸收了江南民居的样式”等信息说明石库门民居体现了上海中西方地城文化的融合,石库门建筑起源于早期的犹太商人在上海的住宅,脱胎于北京的四合院和江南民居,成型在清末的“太平天国”,因此,石库门在我国改革开放以前就形成,该民居体现了上海中西方地域文化融合,C对,D错
6;石库门民居与上海位于长江入海口优越地理位置关系甚微,B错;石库门民居,是具中国特色的居民住宅,它没有体现中国传统的庭院式的生活方式,A错。故选C。【11题详解】石库门民居体现了中西方地域文化融合,也蕴含了上海人的包容性和开放性的性格,但它没有体现上海人的团结合作的精神气质,B对,D错;四合院体现了尊卑有别的等级观念,而石库门没有体现老幼尊卑的文化传统,A错;西双版纳地区的傣族竹楼、黄土高原的窑洞等顺应自然规律的建筑结构蕴含着人与自然融合的价值观,而石库门没有体现人与自然融合的价值观,C错。故选B。【点睛】石库门是一种融汇了西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民居特点的新型建筑,是具中国特色的居民住宅。这种建筑还基本保持了中国传统住宅对外较为封闭的特征。城市不透水面是指阻止水分下渗到土壤的城市人工地面。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不同年份不透水面比例分布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2.1989年到2015年间,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小的区域距市中心()A.5-10千米B.10-15千米C.15-20千米D.20-25千米13.不透水面的增加可能导致该城市()①地表径流增多②地表气温升高③地下水位上升④生物多样性增加A.②④B.①③C.①②D.③④【答案】12.A13.C【解析】【12题详解】
7由图可知,该城市不透水面比例变化最小的区域应当是1989年与2015年曲线的差值最小的区域,即两曲线离得最近的区域,故从图中可以看出距离市中心大致为5-10千米区域变化最小,A符合题意,排除BCD。故选A。【13题详解】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地表径流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多,地下水位下降,①对,③错;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城市“热岛效应”加剧,使地表气温升高,②对;城市不透水面增加,会导致植被覆盖率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④错。故选C。【点睛】城市化的不断发展,使城市道路硬化面积增大,导致城市地表径流增加,下渗减少,城市容易产生内涝,同时也使生物多样性减少。14.“智慧城市”以运用数字城市技术,实现城市智慧化管理和运行为理念,包括了“智慧交通”、“智慧旅游”、“智慧医疗”等应用,帮助人们克服交通拥堵,保障日常出行,远程求医问药等。“智慧城市”带来的积极影响有()A.降低资源消耗B.促进城市郊区化C.避免“城市病”D.放缓城市化进程【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智慧城市概念的实质就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从而实现城市智慧式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加便捷的生活方式,因此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可以缓解城市交通拥堵,降低资源的消耗,A正确;不会促进城市郊区化,B错误;可以缓解“城市病”但是不能避免,C错误;不会放缓城市化进程,D错误。所以选A。【点睛】“智慧城市”是利用数字技术更好的服务于城市管理和城市生活,为人民的生活提供更多的便利。2021年5月11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七人普”)结果公布,“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人户分离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公民的经常居住地和常住户口登记地二者不一致。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造成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的主要原因有()①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②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③严格的户籍管理④婚姻因素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16.“人户分离”现象包括两种形式,是指“有户(籍)无人”和“有人无户(籍)”,下列地区中,“有人无户(籍)”现象存在相对普遍的是()A.重庆市B.上海市C.河南省D.黑龙江省【答案】15.B16.B【解析】
8【15题详解】由于广大务工人员的户籍与常住地不一致,造成“人户分离”,其主要原因是我国区域间经济水平差异,使大量务工人员到经济发达地区务工,而我国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导致务工人员难以在务工地入户,造成“人户分离”,①、③对,题目主要强调“广大务工人员“人户分离””,因此,与教育水平的区域差异、婚姻因素关系甚微,②、④错。①③对,故选B。【16题详解】“有人无户(籍)”应该为经济发达区,外来务工人员多,但户籍不在当地,上海是我国发达的地区,外来务工人员多,出现这种现象普遍,C对;重庆市、河南省、黑龙江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外出务工人口多,“有户(籍)无人”现象比较普遍,A、C、D错。故选B。【点睛】拆迁搬家、随迁家属和务工经商,这三大原因在人户分离因素中所占比例较大,除这三大因素为,还有工作调动、学习培训、投亲靠友和婚姻嫁娶,但占比较小。浙江省丽水市云和梯田,被誉为“中国最美的梯田”,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南山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7.当地人民因地制宜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改造的自然因素是()A.气候B.地形C.水源D.土壤18.此处在缓坡上修筑梯田最主要目的是()A.保水保土效果好B.修筑难度小C.利于机械化耕作D.增加耕地面积【答案】17.B18.D【解析】【17题详解】
9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区域位于浙西南山区,地形坡度较大,不适宜直接发展种植业,把山地的缓坡改造成梯田发展种植业。因此,梯田主要改造的自然因素是地形,B对;修筑的梯田对当地的气候、水源、土壤影响很小。因此,修筑梯田并不是为了改造气候、水源、土壤,A、C、D错。故选B。【18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位于“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浙西南山区”可知该区域山地、丘陵面积广,平地少,人均耕地少,修建梯田可以增加耕地面积,减缓人地矛盾,D对;修筑梯田可以减轻水土流失,保持水土,但不是该区域修梯田的主要目的所在,A错;梯田是在丘陵山地的坡地上沿等高线方向修筑的条状阶台式或波浪式断面的田地,修筑难度大,B错;山区丘陵梯田,面积非常小,无法采用机械化作,C错。故选D。【点睛】修建梯田,可以减缓坡度,减少地表径流,增加下渗量,利于水土保持,同时也增加了耕地面积。19.广西西林水牛是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其个高体大,肢大肉多,皮厚汗腺不发达,高温时需要浸水散热。过去水牛被当作耕牛使用。西林水牛经历了“役用→役肉兼用→乳肉兼用”的过程。完成西林水牛经历了“役用→役肉兼用→乳肉兼用”过程的主要原因是()A.交通更加便利B.农业科技发展C.地方政策变化D.市场需求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过去水牛被当作耕牛使用,西林水牛经历了“役用→役肉兼用→乳肉兼用”的过程,这个变化过程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乳肉产品需求的增多,而且乳肉产品市场价格高,收益高。因此是市场需求变化的结果,D正确;与农业科技发展、地方政策和交通条件的变化关系不大,ABC错误。故选D。【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条件包括:气候(热量,光照,降水,昼夜温差)、水资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需求,交通、国家政策,农业生产技术,劳动力。其中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各地区由于热量、光照、水分条件的差异形成了农业生产极为明显的地域性。市场的需求量影响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
1020.精确农业是指以“3”空间信息技术和作物生产管理决策支持系统为基础,面向农田生产的精细农作方式。下图为精准农业示意图。下列关于精准农业中“3S”技术的利用,叙述正确的是()A.利用GNSS技术快速获取墒情、苗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息B.利用RS技术整合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C.利用GIS技术采集农田信息,指导农机精准作业D.利用RS技术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依据【答案】D【解析】【详解】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可以精确位置、导航,而不能获取墒情、苗情、土壤养分、病虫害等信息,A错;遥感技术(RS)能较短时间内获得全面资料,以便及时安排防灾、救灾。因此,利用遥感技术能不能整合各种数据资料,建立农田管理信息系统,但能为农业生产提供实时依据,B错,D对;地理信息系统(GIS),能对地理空间数据进行输入、管理、分析和表达,但不能采集农田信息,指导农机精准作业,C错。故选D。二、双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3分,共30分。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两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每小题选两项且选对得3分,每小题选一项且选对得两分,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21.读世界某地局部图。完成导致该地区南部人口密度相对较高的社会经济因素是()
11A.纬度较低,气温较高B.矿产资源丰富C.开发历史悠久D.经济相对发达【答案】CD【解析】【详解】南部纬度较低,气温较适宜,但不是社会经济因素,A错误;矿产资源丰富,但不是社会经济因素,B错误;开发历史较长,经济相对发达,CD正确。故选CD.【点睛】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一定时间内的空间存在形式、分布状况,包括各类地区总人口的分布,以及某些特定人口(如城市人口、民族人口)、特定的人口过程和构成(如迁移、性别等)的分布等,它是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等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自然环境条件(如纬度、海拔、距海远近等)对人口分布起重要作用。22.下图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国际人口迁移情况,箭头表示该地区人口的迁移方向。图中4表示的国家可能是()A.澳大利亚B.美国C.英国D.巴西【答案】AB【解析】
12【详解】二战之前的人口迁移主要从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及新航路开辟,奴隶贸易的角度来分析,二战后主要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角度来分析。图中4表示的国家在二战前后都是以迁入为主,所以4为大洋洲或者北美,AB正确;英国在二战前迁出为主,在二战前迁入为主,C错误;巴西在二战前迁入为主,二战后以迁出为主,D错误。故选AB。【点睛】二战之前的人口迁移主要从殖民主义扩张和资本主义发展,及新航路开辟,奴隶贸易的角度来分析,二战后主要从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角度来分析。为解决老城区无序蔓延等问题,丹麦提出“手指规划”(如下图),即老城区为“掌心”,以新建城区为“手指”。完成下列小题。23.影响新城沿“手指”方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政策B.交通C.资源D.地形24.“手指”间建设楔形绿地有利于()A.美化环境B.防风固沙C.根治污染D.空气流通【答案】23.AB24.AD【解析】【23题详解】结合材料:“丹麦提出手指规划”,可知城市规划方案提出是政策影响,A对;由图可看出,新城延伸方向与轨道交通线路吻合,说明受交通影响,新城沿“手指”方向延伸,B对;资源、地形不是新城沿“手指”方向发展的主要原因,CD错;故选AB。【24题详解】“手指”间建设楔形绿地,既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又有利于城市空气流通,AD对;该地区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湿润,植被覆盖度好,风沙问题少,B错;绿地建设,不能根治污染,C错;故选AD。【点睛】植被具有调节局部气候、稳定大气成分,吸烟除尘、净化空气、美化环境,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等生态效益。
13“城市首位度”指省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经济总量(或人口总量)之比。读2015年我国部分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与人口首位度对比图及武汉市1995~2015年经济首位度及人口首位度变化曲线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5.下列对2015年我国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与人口首位度的分析,正确的是()(双选)A.福州在省内的经济地位最重要B.哈尔滨是人口首位度最大的省会城市C.济南的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在全省最高D.武汉的政治文化职能在全省更加突出26.下列对武汉市二十年来社会经济的发展,叙述正确的是()(双选)A.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相协调B.经济首位度持续上升C.人口首位度持续上升D.与省内其它城市的差距不断扩大
14【答案】25.BD26.CD【解析】【25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城市首位度(人口首位度)指省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之比。读图可知,福州的城市首位度接近比例1,但不到比例1,因此不可能是福建经济总量最大的城市,经济地位在省内并非最重要,A错误;哈尔滨人口首位度接近比例3.5,是图中人口首位度最大的省会城市,B正确;济南的城市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都位于比例1的下方,因此不可能是省内经济总量和人口规模最大的城市,C错误。武汉是湖北省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承担着重要的政治、文化职能,D正确。故选BD。【26题详解】由材料可知,城市首位度(人口首位度)指省份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经济总量(人口总量)之比。读武汉市1995-2015年经济首位度及人口首位度变化曲线图可知,1995-2015年期间,武汉市人口首位度的曲线一直持续上升,而经济首位度的曲线中间有过下降的趋势,B错误,故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之间并没有协调发展,A错误;由于武汉的人口首位度持续上升,导致其与第二大人口城市的差距不断加大,进而导致两个城市间人口规模差距不断扩大,CD正确。故选CD。【点睛】首位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城镇体系中的城市发展要素在最大城市的集中程度。下图为第七次人口普查的结果,少儿抚养比指某一人口地区中少年儿童人口数与劳动年龄人口数之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27.据图推测未来我国()
15A.少儿抚养比将增加B.养老产业不断发展C.制造业水平将提高D.就业压力逐渐增大28.2021年5月,我国实施三孩生育政策,由此产生的影响可能有()A.扩大未来劳动力供给B.改善人口年龄结构C.短期内减少社会福利负担D.缓和代际之间矛盾【答案】27.BC28.AB【解析】【27题详解】由图片可知我国自然增长率很低,少儿占比下降,少儿抚养比将下降,A错误;我国老龄化逐渐现象严重,养老产业不断发展,B正确;养老产业不断发展,同时随着经济和技术的发展,制造业水平提高,C正确;我国老龄化趋于严重,劳动力占比下降,就业压力不断减小,D错误。故选BC。【28题详解】出生人口增加未来劳动力供给增加,A正确;国家放开三孩生育,出生率上升,出生人口增加,老龄化现象得到缓解,改善人口年龄结构,B正确;少儿人口增加,短期内会加重社会福利负担,C错误;代际之间的矛盾有多种因素造成,放开三孩生育并不能缓和代际之间矛盾,D错误。故选AB。【点睛】国家放开三胎的意义:有利于提高出生率,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有利于推动我国消费增长,同时有利于对教育、新生儿用品等相关行业的发展。有着“苦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位于宁夏南部山区,每平方公里只适宜承载22人的土地却要养活142人,导致人民生活极度困难。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6.6万的贫困人口逐步搬迁至宁夏北部新建镇一闽宁镇。读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29.影响西海固地区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为()A.经济因素B.社会文化因素C.自然因素D.政治因素30.关于西海固每平方公里土地上的人数叙述正确的是()A.22人是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B.142人是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C.142人时的状况体现了人口合理容量警戒性特点D.22人时的状况体现了人口合理容量临界性特点【答案】29.CD30.AD【解析】【29题详解】经济发展水平受到区域自然条件,自然资源的影响,当地自然生态环境条件极其不利,使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落后并不是最主要的因素,A错误;通过图示和材料无法得出有关社会文化内容,因此无法判断社会文化是当地迁移的主要因素,B错误;由题可知,西海固有“苦瘠甲天下”之称,土地承载力低,因此该地人口迁移的根本因素在于自然生态环境过于恶劣,C正确;随着扶贫工作的推进,6.6万的贫困人口逐步搬迁至宁夏北部新建镇一闽宁镇,有政策支持,D正确。故选CD。【30题详解】由材料可知,每平方公里只适宜承载22人,22人是该地区的人口合理容量,A正确,B
17错误;人口容量的警戒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人口合理容量警戒性即接近该地人口合理容量每平方公里土地22人,结合材料“适宜承载22人的土地却要养活142人导致人民生活极度困难”,说明每平方公里土地142人远远超出了该地人口合理容量警戒性,C错误;人口容量的临界性是指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故22人时的状况体现了人口容量的临界性特点,D正确。故选AD。【点睛】人口容量的警戒性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人口容量的临界性是指如果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容量相当,表明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非选择题部分三、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30分)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郑州市是河南省省会,随着其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引发了诸多问题。左图为河南省地形图。右图为河南省人口密度图。材料二:下表为河南省东部近50年的降水数据(单位:mm)。平均值最大值最小值全年降水量705.61246.0322.7汛期降水量(6月〜9月)528.4914.9169.41非汛期降水量(10月〜5月)177.2425.472.4(1)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农村到城市,影响其主要因素是____。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____,城镇化过程中引发的诸多问题可能有____、____、____。(2)2017年国家确定郑州市为国家级中心城市。分析郑州市形成的的自然地理区位优势。(3)根据材料一,说明河南省东部村落形态、规模及分布的主要特征。
18(4)结合材料二,分析气候对河南省东部地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影响。【答案】(1)①.经济②.经济发展③.环境污染④.交通阻塞⑤.房价居高不下、建设用地紧张(2)地处平原,地形平坦(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靠近黄河,提供充足的用水(3)东部以平原为主,村落规模较大;多成团聚形、棋盘式格局;分布较集中。(4)有利:降水总量较丰富;6--9月(汛期)降水丰富/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作物生长。不利:降水量汛期与非汛期差异较大(季节变化大),降水总量年际变化较大;农业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解析】【分析】本大题以郑州市城镇化发展及郑州市降水特征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城镇化过程中引发的环境问题、城市区位、农业区位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基本技能能力;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和规律能力。考查学生人地观念、综合思维、区域认知素养。【小问1详解】目前影响我国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因此,现阶段我国人口迁移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农村到城市,影响其主要因素是城乡居民经济收入差异(经济因素);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因此,郑州市的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其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由于城市人口增加和城市面积扩张,导致耕地减少;水资源短缺;加剧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和噪声污染等问题;交通阻塞、就业困难、贫困人口增加、住房紧张等诸多问题。【小问2详解】读图可知,郑州市位于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为温带季风气候,气候适宜;靠近黄河,为工农业、生活提供充足的用水。综上所述,这些优越的自然地理区位条件促进郑州市形成。【小问3详解】河南省东部村落形态、规模及分布的主要特征从地形对聚落规模、数量及格局角度考虑。从河南省的地形图得知,河南省东部大部分海拔低于200m,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形平坦,从而推测村落形态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较小;从河南省人口密度图可知,东部人口密度较大,推测河南省东部的聚落规模较大,且分布较集中;综合来看,平原地形易于聚落建设,推测聚落成团聚形、呈棋盘式格局。【小问4详解】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分析。从河南省东部近50年的降水数据可知,降水量汛期(6月-9月)与非汛期(10月-5月)差异较大,降水大多集中在汛期;
19历史上全年降水最大值1246.0mm和最小降水322.7mm,说明降水总量年际变化较大;季节分布和年际变化的差异这会导致当地的农业生产易受旱涝灾害影响;河南主要是冬小麦,冬春季节降水偏少,会造成小麦减产;全年降水量705.6mm,降水总量较丰富,利于农业发展;6月-9月气温高,降水丰富,雨热同期,利于农作物生长。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材料一:下左图为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右图为新疆棉花主产区分布示意图。材料二:解放前,中国有著名的“三大荒”,如今已经变成了“三大仓”:“北大荒”变成粮仓,“西大荒”变成棉仓、粮仓,“南大荒”变成橡胶林和热带经济作物仓。材料三:我国黑龙江省是世界上水稻栽培纬度最高的地方。这里水稻颗粒饱满,饭粒油亮,香味浓郁,虽售价较高,但仍受消费者喜爱。(1)“北大荒”与“西大荒”农业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分别是____、____,南大荒发展橡胶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是:____,南大荒橡胶种植北界从17°N扩大至24°N,其主要影响因素是____。(2)根据下图分析黑龙江稻米品质优良的原因,将下列正确选项的代号填入对应的位置①____、②____、③____。A.光照充足B.土壤肥沃C.气温低(3)“西大荒”借助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经过几代兵团人的努力,已经成为全国最大的棉花生产基地。其棉花产区主要分布在____(地貌类型)。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此地棉花生产的主要自然区位优势有____、____
20。往年每逢棉花采摘季节,就有大量重庆民工到新疆摘棉花。但近年来,去新疆的重庆采棉大军越来越少,试分析减少的原因____。(4)“北大荒”成为我国的粮仓,其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____(“商业型谷物种植业”或“大牧场放牧业”)。从土地角度,分析其发展农业的区位优势____。【答案】(1)①热量②.水源③.(热带季风气候)雨热同期/水热充足④.农业科学技术(生产技术)(2)①.C②.A③.B(3)①.冲积扇/洪积扇②.光照更充足③.昼夜温差更大④.新疆机械化采棉水平的提高使所需劳动力大量减少;重庆经济发展较快,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4)①.商业型谷物种植业②.土地面积大,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黑土广布,土壤肥沃。【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我国“三大荒地”分布示意图和新疆棉花主产区分布示意图为材料,设置四道小题,涉及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稻米品质优良的原因、棉花生产基地的区位条件、农业地域类型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小问1详解】“北大荒”纬度偏高,农业发展主要限制性因素是热量不足;“西大荒”位于西北内陆,干燥少雨,农业发展缺乏水源;根据橡胶的生长习性,南大荒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发展橡胶生产有利的气候条件是雨热同期,水热充足;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可以扩大橡胶的种植范围。【小问2详解】气温低,可以冻死害虫,病虫害减少;光照条件影响农产品的品质,光照充足,有利于稻米的营养物质的形成;土壤肥沃,微量元素多样,可以减少化肥的使用。【小问3详解】由图片可知,“西大荒”棉花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盆地边缘山麓冲积扇;该地区深居内陆远离海洋,温带大陆性气候显著,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相比,光照更充足,昼夜温差更大;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新疆机械化采棉水平的提高使所需劳动力大量减少,同时,重庆经济发展较快,当地提供大量就业机会,民工回流。【小问4详解】“北大荒”对应的农业地域类型是商业型谷物种植业;从土地角度,包括土地规模和土壤肥力条件,“北大荒”土地面积大,地广人稀,有利于机械化耕作;黑土广布,是世界三大黑土分布区之一,土壤肥沃。
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