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北省十堰市普通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生物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六校协作体高二年级3月考试生物试卷一、单选题1.下图是某自然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示意图,其中a、b、c、d构成生物群落。下列分析错误的是()A.图中a、b都表示消费者,d表示生产者B.若缺少c,生态系统物质循环将会受到较大影响C.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进行循环D.增加碳固定量、减少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答案】C【解析】【分析】由图中双箭头可知d为生产者,且a、b、c、d构成生物群落,即初级消费者a,次级消费者b,c为分解者;大气中的CO2进入生物群落主要是依赖于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碳元素从生物群落回到大气中主要依赖于生物的呼吸作用产生的CO2,故碳在非生物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详解】A、根据分析,a是初级消费者,b是次级消费者,d为生产者,A正确;B、c是分解者,能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若缺少分解者,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将会受到较大影响,B正确;C、碳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主要以CO2的形式进行循环,C错误;D、为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我国政府在2020年的联合国大会上宣布,中国于2030年前确保碳达峰(CO2排放量达到峰值),力争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CO2排放量与减少量相等),这是中国向全世界的郑重承诺,彰显了大国责任。从全球碳循环的主要途径来看,增加碳固定量、减少碳排放量是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重要举措,D正确。故选C。2.如图是11种昆虫A﹣K的栖息环境特性(Y轴)与寄主植物(X轴)的关系图,图中Y轴中点连线(虚线)表示对栖息环境无所偏好。根据图中的关系,下列选项中错误的是()
1A.仅两种昆虫可能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B.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昆虫种类比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花序的少C.昆虫G较H对栖息的环境要求高,昆虫H较昆虫G食物种类多,有食物的季节也较长D.取食山柑科的昆虫主要是生活在潮湿环境,偏好阳光充足的环境的昆虫有两种【答案】D【解析】【分析】根据坐标图看,以十字花科植物叶片为食的昆虫有H、I、J,以十花科植物花序为食的昆虫有A、B、C、D、F、G;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的昆虫仅为J、H两种;偏好阳光充足环境的昆虫有E、F、G三种。【详解】A、同时以山柑科和十字花科植物为食的昆虫仅为J、H两种,A正确;B、以十字花科植物叶片为食的昆虫有H、I、J,以十花科植物花序为食的昆虫有A、B、C、D、F、G,故取食十字花科植物叶片的昆虫种类比取食十字花科植物花序的少,B正确;C、昆虫G只生活在无遮蔽干燥环境中,而H两种环境均可生存,昆虫H的食物范围有十字花科的叶片及山柑科植物,而G只以十字花科的花序为食,故昆虫H较昆虫G食物种类多,有食物的季节也较长,C正确;D、取食山柑科的昆虫有H、J、K,其中J、K主要是生活在潮湿环境,而H的生存环境较广泛,偏好阳光充足的环境的昆虫是G,D错误。故选D。3.增强文化自信,从了解古诗词开始,许多古诗词,不仅隽永典雅,而且寓意深远,常包含一定的生物学道理。下列古诗寓意中,主要体现非生物因素对生物影响的有几项()①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③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2⑤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A.两项B.四项C.五项D.六项【答案】B【解析】【分析】1、环境中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环境因素,分为非生物因素和生物因素,非生物因素包括:光、温度、水、空气、土壤等。2、生物因素是指环境中影响某种生物个体生活的其他所有生物,包括同种和不同种的生物个体。【详解】①“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是非生物因素空气对生物因素鲤鱼的影响,①符合题意;②“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意思是忽然间宛如一夜春风吹来,好像是千树万树梨花盛开,体现了环境对生物的影响,②符合题意;③“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生态因素主要是光照不同造成的,③符合题意;④“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明环境影响生物的生长开花等,海拔每升高1千米气温下降6℃左右,因此山上的温度比山下低,山上的桃花比山下的开的晚,④符合题意;⑤“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描述的是种内互助的现象,⑤不符合题意;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落红可以被微生物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利用,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功能,⑥不符合题意。综上分析,B正确,ACD错误。故选B。4.下列与草原动物不相适应的生物特点是()A.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B.具有挖洞的习性C.草原上啮齿目动物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D.常见两栖类和水生动物【答案】D【解析】【分析】草原上的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一般都具有很强的奔跑能力等特点,这是共同进化的结果。【详解】AB、草原上视野开阔,动物大多数具有挖洞或快速奔跑的行为特点,AB正确;C、草原上啮齿目动物很多,几乎都过着地下穴居的生活,以防御和逃避敌害,这是与草原环境相适应的,C正确;
3D、由于缺水,草原生物群落中,两栖类和水生动物非常少见,D错误。故选D。5.中科院康乐院士团队通过分析飞蝗的体表和粪便挥发物,发现了飞蝗群聚信息素—4-乙烯基苯甲醚(4VA)。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利用基因编辑技术获得飞蝗OR35蛋白缺失突变体,发现其触角和锥形感觉神经的生理反应显著降低,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飞蝗幼虫活动能力强,可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B.4VA通过负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C.OR35可能是4VA的特异性受体D.用人工合成的4VA诱杀蝗虫以降低其K值【答案】C【解析】【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标志重捕法和样方法。(1)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广采用标志重捕法。(2)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或者不活动采用样方法。2、生态系统的反馈调节:正反馈调节和负反馈调节。(1)正反馈调节:生态系统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不是抑制而是加速最初发生的变化。(2)负反馈调节:生态系统某一成分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一系列变化,抑制最初发生的变化。【详解】A、飞蝗幼虫活动能力弱,可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A错误;B、4VA能够响应蝗虫种群密度的变化,并随着种群密度增加而增加,因此4VA通过正反馈方式调节蝗虫种群密度,B错误;C、题目信息“OR35缺失突变体的飞蝗对4VA的响应行为丧失”据此可推测,OR35可能是4VA的特异性受体,C正确;D、利用人工合成的4VA可以诱捕飞蝗,从而降低其种群密度,但不能降低其K值,D错误。故选C。6.种群研究的中心问题是种群的数量特征及其变化规律。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若种群的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则种群数量在近期一定会保持稳定B.与数学公式相比,曲线图模型能更精确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C.一种生物迁入新环境后,在一定的时期内就会出现“J”形指数增长D.天敌等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
4【答案】D【解析】【分析】种群的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其中,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对种群数量起着决定性作用;年龄结构可以预测一个种群数量发展的变化趋势。【详解】A、年龄结构是对种群数量的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除了与出生率和死亡率之外还与其他因素有关,如迁入率和迁出率等,A错误;B、曲线图与数学公式相比,优点是更直观地反映出种群的增长趋势,局限性是没有数学公式精确,B错误;C、一种生物进入新环境初期,如果适应环境,而且没有天敌和资源较丰富等原因,在在一定时期内出现“J”型增长,若不适应该环境,则不会出现J型增长,C错误;D、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的作用强度与该种群的密度有关,如天敌、食物等因素,D正确。故选D。7.如图是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的概念图,下列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①表示“S”形曲线,在自然条件下,种群的环境容纳量是固定不变的B.②表示种群密度,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理想状态时,种群增长的数学模型为Nt=N0·λt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特征,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答案】A【解析】【分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的集合体,其特征有出生率和死亡率、年龄结构、种群密度、性比率、分布型等。种群密度是指某个种群在单位空间或面积内的个体数量,是种群最基本的特征;出生率和死亡率是决定种群密度大小,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增大,出生率小于死亡率,种群密度减小;种群的年龄结构是指各个年龄组个体数量在种群中所占的比例关系,可以分为增长型、稳定型、衰退型,可以预测种群未来数量的变化。
5【详解】A、①表示“S”型曲线,其K值表示种群在长时期内种群能维持的数量,K值大小取决于环境,若环境条件恶化,K值减小,A错误;B、②表示种群密度,是种群数量最基本的特征,黑光灯诱捕法和标记重捕法均可用于调查种群密度,B正确;C、食物、天敌等外因处于理想条件状态时,种群呈指数增长,数学模型为Nt=N0λt,C正确;D、年龄结构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内因,能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增长型的种群未来很可能会增长,D正确。故选A。8.有研究发现,哺乳类动物对辣椒中的辣椒素极其敏感,但是鸟类由于体内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而感觉不到辣味。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辣椒果实鲜红的颜色能传递物理信息,其中含有的辣椒素可传递化学信息B.吃过辣椒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C.鸟类缺乏对辣椒素敏感的受体是自然选择的结果,有助于鸟类扩大食物范围D.哺乳类和鸟类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一定会导致两者在同一群落中占据不同生态位进化【答案】D【解析】【分析】1、非条件反射是指人生来就有的先天性反射,是一种比较低级的神经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如脑干、脊髓)参与即可完成。2、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经过一定的过程,在大脑皮层参与下完成的,是一种高级的神经活动,是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方式。3、生态系统的信息分为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生态系统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诸如植物的生物碱、有机酸等代谢产物,以及动物的性外激素等,这就是化学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和异种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即生物的行为特征可以体现为行为信息。【详解】A、颜色属于物理信息,辣椒素属于化学信息,A正确;B、条件反射是人出生以后在生活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哺乳类动物再次看到辣椒后不敢取食,该种行为属于条件反射,B正确;C、鸟类没有辣椒素敏感受体,可以更多的以辣椒为食物,利于扩大其取食范围,C正确;D、生态位是指一个物种在群落中的地位或作用,包括其所处的空间位置,占用的资源的情况,以及与其他物种的关系等。对辣椒素的敏感度不同,只是两种生物不同适应性的一方面体现,不足以区别两者的生态位,D错误。故选D。
69.许多农业谚语涉及生物学原理在农业生产实践中的应用。相关解释错误的是()A.“肥料不下,稻子不大”:作物生长所需的有机物主要来源于肥料B.“犁地深一寸,等于上层粪”;犁地松土有利于根部细胞对矿质元素的吸收C.“稀三萝,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合理密植可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净光合速率D.“农家两大宝,猪粪、红花草(豆科植物)”:红花草根系上的根瘤菌起到固氮肥田的效果【答案】A【解析】【分析】土壤松土,促进根细胞呼吸作用,有利于主动运输,为矿质元素吸收供应能量。【详解】A、有机物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之后转变为无机物能被植物吸收利用,而植物不能利用其中的有机物,A错误;B、犁地松土有利于增加根部细胞有氧呼吸,为根部吸收矿质元素提供能量来源,进而促进根部对矿质元素的吸收,B正确;C、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说明合理密植可提高单位面积农作物的净光合速率,原因是合理密植可以充分利用光能等资源,C正确;D、由于豆科植物与根瘤菌互利共生,豆科植物为根瘤菌提供有机物,而根瘤菌具有固氮的作用,从而达到肥田的效果,D正确。故选A。10.为保护鸟类多样性,某地依据如图所示将荒草地改建为湿地公园,以作为鸟类的栖息地。下列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B.将荒草地改为湿地公园后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初生演替C.将荒草地改为湿地公园供鸟类作为栖息地,是保护鸟类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D.从水岸高地到深水区,物种丰富度逐渐提高【答案】C【解析】【分析】1、生物群落的结构类型: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
72、群落是一个动态系统,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称为群落演替;人类活动往往会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详解】A、图中由深水区到水岸高地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属于群落的水平结构,A错误;B、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存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由此可知将荒草地改为湿地公园后所发生的群落演替类型为次生演替,B错误;C、将荒草地改为湿地公园供鸟类作为栖息地,是就地保护,是保护鸟类多样性的一项重要措施,C正确;D、分析题图可知,从水岸高地到深水区,物种丰富度逐渐减弱,D错误。故选C。11.下列关于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的相关实验表述,错误的是( )A.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和黑光灯诱捕法都可以用来调查种群密度B.若调查池塘中鲤鱼的种群密度时渔网网眼过大,则估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明显偏小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D.制作生态缸时,应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避免阳光直接照射【答案】C【解析】【分析】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1)样方法:调查植物和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的动物。(2)标记重捕法: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2、大多数土壤动物身体微小,不适于用“样方法”或“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在这类研究时,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即用一定规格的捕捉器(如采集罐、吸虫器等)进行取样,通过调查样本中小动物的种类和数量来推测某一区域内土壤动物的丰富度。【详解】A、样方法、标记重捕法和黑光灯进行诱捕的方法都是常见的用来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A正确;B、捕捞所用渔网的网眼过大,会导致捕获的个体只是个体较大的个体,所以该种方法调查的只是鲤鱼种群中个体较大的部分的数量,故调查结果会比实际结果偏小,B正确;C、调查土壤中小动物类群的丰富度常采用取样器取样的方法,而丰富度的统计方法常用记名计算法和目测估计法,C错误;D、设计并制作生态缸时,应将生态缸置于室内通风、光线良好的地方,但要避免阳光直接照射,D正确。故选C。12.《东观汉记·光武纪》:“商贾重宝,单车露宿,牛马放牧,道无拾遗。”放牧指人类将驯化的草食性
8家畜(比如牛、羊、马等)放到户外环境自由进食野生植物或其他多细胞自营生物的行为,是畜牧业的重要一环。为了研究羊草草原不同放牧强度最佳载畜量,科研人员开展调查与研究。科研人员在不同放牧强度下,检测了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结果如下表所示。下列关于的说法错误的是()地上生物量(g/m2)地下生物量(g/m2)对照组1706.3轻度放牧1455.2中度放牧1205.9重度放牧883.1注:生物量是指在某一时刻调查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上的有机物量A.治理草地沙化和制定合理载畜量的措施遵循了自生和协调原理B.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放牧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减少C.食草动物和草之间良好的互利共生关系促进了两者的协同进化D.该草原生物群落中存在水平结构和垂直结构【答案】C【解析】【分析】生物量,是指某一时刻单位面积内实存生活的有机物质(干重)(包括生物体内所存食物的重量)总量,通常用kg/m2或t/hm2表示。【详解】A、种植抗旱抗风沙的植被和制定合理载畜量,利用了自生原理(有效选择生物组分并合理布设、提高生物多样性程度)和协调原理(选择适合本地环境的树种、考虑畜牧养殖的环境容纳量),A正确;B、研究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放牧会导致地上生物量减少,中度放牧使植物将生物量向地下部分转移,B正确;C、食草动物和草之间为捕食关系,C错误;D、该草原群落中存在水平结构(从水平方向看群落的组成和外貌)和垂直结构(从垂直方向看群落的组成和外貌),D正确。故选C。13.某丘陵区退耕后,依次出现了陈蒿群落、杂草群落、狗尾草群落、长芒草群落等不同的群落类型,此后长期处于稳定状态。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上述退耕地发生的变化属于群落的初生演替B.人为干扰有利于群落维持平衡,阻止群落演替
9C.随着演替的进行,长芒草群落终将变成森林群落D.长芒草群落时期的总初级生产量大于狗尾草群落【答案】D【解析】【分析】总初级生产量对生产者(一般为绿色植物)来说是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日光能。在单位时间(一年或一天)里,生产者所固定的全部太阳能量或生产者生产出来的全部有机物的量,叫做总初级生产量。【详解】A、上述退耕地原来有生物定居,因此属于次生演替,A错误;B、人为干扰不一定有利于群落维持平衡,也不一定能阻止群落演替,B错误;C、该地区为丘陵区,最终的状态由当地环境决定,不一定能变成森林,C错误;D、总初级生产量由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固定的光能转变而来,长芒草群落时期光合能力强,因此其总初级生产量大于狗尾草群落,D正确。故选D。14.下图是巴拿马热带森林与英吉利海峡的生物量金字塔,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图1中有一条食物链B.图1中C1的生物量实际上就是C1总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积累量C.图2表明英吉利海峡各营养级之间的生物量呈倒金字塔型D.图1与图2形成差异的原因是海洋生态系统主要以捕食食物链为主【答案】C【解析】【分析】1、能量金字塔:以每个营养级生物所固定的总能量为依据绘制的金字塔,能量金字塔中,营养级别越低,占有的能量越多,反之,越少。能量金字塔绝不会倒置。2、数量金字塔: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为依据绘制的金字塔。但会出现有的生物个体数量很少而每个个体的生物量很大的情况,所以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103、生物量金字塔: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量绘制的金字塔。但某些单细胞生物的生命周期短,不积累生物量,而且在测定生物量时是以现存量为依据的,所以在海洋生态系统中会出现倒置现象,即出现浮游动物数量多于浮游植物,但这并不是说流过生产者这一环节的能量比流过浮游动物的要少。【详解】A、生物量金字塔是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量绘制而成的金字塔,一个营养级可能有多种生物,无法判断图1中有一个食物链,A错误;B、图1中C1的生物量实际上是C1净生产量在某一调查时刻前的现存量,B错误;C、在海洋生态系统中,由于生产者(浮游植物)的个体小,寿命短,会不断地被浮游动物吃掉,所以某一时刻调查到的浮游植物的生物量,可能低于浮游动物的生物量,这时生物量金字塔的塔形就颠倒过来了,呈现倒金字塔型,C正确;D、图1与图2形成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图2海洋生态系统中生产者的生活史比消费者要短得多,导致图2出现倒置金字塔,D错误。故选C。15.下列关于生态系统功能的叙述,正确的是( )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可以提高能量传递效率C.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不是独立进行的D.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化合物【答案】C【解析】【分析】1、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能量的固定、储存、转移和释放,都离不开物质的合成和分解等过程。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着食物链(网)流动;能量作为动力,使物质能够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往返。【详解】A、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物质是可循环利用的,信息传递往往是双向的,且不能循环利用,A错误;B、能量传递效率是指相邻两个营养级的同化量比值,充分利用秸秆中的能量可以提高能量利用率,但不能提高能量传递效率,B错误;C、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二者是同时进行的,彼此相互依存,不可分割,C正确;D、在生态系统中,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化学元素不断地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进行循环的过程,所以参与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是组成生物体的各种元素,D错误。
11故选C。16.生态养殖模式包括立体养殖、食性互补养殖等模式。上菜下鱼是一种常见的立体养殖模式;鱼类与甲壳贝类肉食性鱼类与植食性鱼类混养是常见的食性互补养殖模式。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立体养殖和食性互补养殖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和资源B.“上菜”可以吸收鱼塘水中的无机盐,控制鱼塘水体的富营养化C.食性互补养殖模式促进了鱼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D.上下负立体养殖模式可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提高能量的传递效率。【答案】D【解析】【分析】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单向的。在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只能从第一营养级流向第二营养级,再依次流向后面的各个营养级,不可逆转,也不能循环流动。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输入到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流入下一个营养级,能量在沿食物链流动的过程中是逐级减少的。【详解】A、由题意可知,立体养殖和食性互补养殖,使鱼类与甲壳贝类、肉食性鱼类与植食性鱼类混养,可充分利用群落的空间和资源,A正确;B、上菜下鱼的养殖模式中,其中"上菜"可以充分利用鱼塘水中的无机盐,鱼类也能以藻类为食,所以有利于控制鱼塘水体的富营养化,B正确;C、食性互补养殖模式提高了鱼塘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速度,促进了鱼塘生态系统中物质的循环利用,C正确;D、不同营养级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一般维持在10%到20%之间,上下负立体养殖模式可加快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D错误。故选D。17.如图是自然界中碳循环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碳以的形式通过丙的自养代谢进入生物群落B.碳在丙→乙→甲这条食物链间的传递形式为有机物C.图中的乙能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12D.①②③均包括细胞呼吸将碳返回到无机环境的过程【答案】B【解析】【分析】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也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消费者和分解者都能通过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生产者和消费者的代谢废物及遗骸都会被分解者分解。【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丙与大气中的CO2双向循环,丙属于生产者,故碳以CO2的形式通过丙的自养代谢进入生物群落,A正确;B、甲是分解者,丙→乙→甲不能构成食物链,B错误;C、乙是消费者,消费者可以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C正确;D、丙是生产者,乙是消费者,甲是分解者,三者均有呼吸作用,可以将碳返回无机环境,D正确。故选B。18.某生物兴趣小组以表层土壤(深5cm左右)为实验材料,研究土壤微生物在适宜温度下的分解作用,单独处理土壤的情况见下表,处理后的土壤再与落叶混合进行实验。以下有关的叙述错误的是()分组1组2组3组4组土壤处理灭菌不灭菌灭菌不灭菌湿润湿润较干燥较干燥A.该实验有2个自变量,遵循了对照原则,但没有遵循单一变量原则B.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优选同种植物的新鲜落叶C.该小组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D.预期结果是2、4组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1、3组中的落叶几乎不被分解【答案】A【解析】【分析】生态系统的成分包含生物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成分(气候、能源、无机物、有机物)。分解者是指生态系统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等具有分解能力的生物,也包括某些原生动物和腐食性动物(蚯蚓、蜣螂等)。它们能把动植物残体中复杂的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释放到环境中,供生产者再一次利用。【详解】A、该实验的变量有两个,分别是灭菌与否及土壤的干燥程度,在湿润条件下1、2形成对照,在干燥条件下3、4形成对照,所以1、3分别是两组对照实验的对照组,该实验遵循单一变量原则,A错误;
13B、为了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应优选同种植物的新鲜落叶,作为实验材料的落叶(可能存在微生物)也应进行灭菌处理,B正确;C、1和2组的自变量为是否含有土壤微生物,2和4组的自变量为土壤的干燥程度,因此该小组探究不同土壤湿度条件下,土壤微生物对落叶的分解作用,C正确;D、预期结果是1、3组的落叶不被分解(灭菌后,没有微生物),2、4组中的落叶被不同程度的分解,D正确。故选A。19.图表示某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图中属于次级消费者的生物有食草鸟、蜘蛛、蟾蜍B.图中的猫头鹰占有4个营养级C.图中的蜘蛛和蟾蜍存在两种种间关系D.如果蛇的数量突然减少,食草鸟和蜘蛛的数量可能会减少【答案】A【解析】【分析】分析题图:图示为某草原生态系统的食物网,其中草是生产者,其余生物均为消费者,该生态系统含有4条食物链,即草→食草鸟→猫头鹰、草→昆虫→食虫鸟→猫头鹰、草→昆虫→蜘蛛→蟾蜍→蛇→猫头鹰、草→昆虫→蟾蜍→蛇→猫头鹰。【详解】A、分析题图可知,属于次级消费者的是食虫鸟、蜘蛛、蟾蜍、猫头鹰,食草鸟属于初级消费者,A错误;B、猫头鹰在不同的食物链所占营养级不一定相同,在该食物网中,猫头鹰占有第三、第四、第五、第六共4个营养级,B正确;C、蜘蛛和蟾蜍之间既有捕食关系,还有种间竞争关系,C正确;D、如果图中蛇突然减少,猫头鹰可以从其他食物链获取食物,则食草鸟数量可能减少,而蛇减少后蟾蜍的数量会增加,蜘蛛和蟾蜍存在捕食和竞争关系,其数量可能减少,D正确。故选A。
1420.我市对万福河湿地公园进行一体化保护和修复,退耕还湿,改善水质,根据地形地貌,分段规划,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等湿地长廊。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湿地修复中,应选择具有不同生态位的净化能力强的多种水生植物B.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C.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主要利用群落演替理论D.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该设计主要体现生态工程的循环原理【答案】D【解析】【分析】群落演替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初生演替是指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是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次生演替原来有的植被虽然已经不存在,但是原来有的土壤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有植物的种子和其他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详解】A、在湿地修复过程中,选择净化能力较强的多种水生植物,还要考虑各自的生态位差异,及它们的种间关系,A正确;B、不同的区域分段建成经济林带、观赏林带、油葵带、荷花带,体现了群落的水平结构,B正确;C、人类对受到严重破坏而退化的生态系统进行修复时,使该地发生次生演替,增加物种数目,主要利用的是群落演替理论,C正确;D、适当引入本地植物可增加物种多样性,体现该生态工程的原理为物种多样性原理,D错误。故选D。二、综合题21.江南最大的天然湿地——下渚湖,河水清澈,水草丰茂,白鹭点点,形成了独特的湿地景观。(1)湿地中阳光、清风、芦苇、游鱼、白鹭等共同构成了一个_____;其中植物种类多样,如水中有沉水植物、浮游植物、挺水植物等,堤岸边有杨、柳等,这反映了群落的_____结构。这样的分布使群落种群的_____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资源。(2)利用下渚湖湿地独特的物种组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当地政府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路线,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直接价值和间接价值。经济效益的提高又可以为湿地群落的维护提供资金支持,说明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的_____。(3)在食物链“植物→食草鱼→白鹭”中,与食草鱼相比,白鹭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最可能的原因是_____。调查发现该白鹭种群摄入的能量流动情况如下表所示:单位J/(hm2·a)
15摄入量同化量呼吸量6.0×1085.0×1083.5×108该白鹭种群同化的能量中约_____%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4)技术人员依据泥鳅可以利用残饵、鱼粪为食和循环经济原理,将稻田养河蟹和稻田养泥鳅两个生态系统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稻护蟹,蟹吃饵料、杂草、昆虫,泥鳅吃残饵、蟹粪,泥鳅粪肥田的“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来源是_____。泥鳅吃蟹粪,泥鳅粪肥田,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大大提高了能量的_____。该生态系统具有明显的经济与生态效益,请分析原因_____。(5)我国承诺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CO2的排放不再增长,达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净零排放)的目标。下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循环示意图。①“碳中和”是指通过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CO2排放总量,实现相对“零排放”,达到“碳中和”时,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_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②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还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主要原因是_____【答案】(1)①.生态系统②.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③.生态位(2)演替速度和方向(3)①.食草鱼摄入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②.30(4)①.生产者(水稻等)固定的太阳能和饵料中的化学能②.利用效率③.河蟹为水稻除虫、除草,有利于减轻农业污染,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动物的粪便减少了化肥的使用(5)①.大于②.碳循环具有全球性【解析】【分析】1、群落的结构主要包括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1)垂直结构:①概念:指群落在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现象。②原因:植物的分层与对光的利用有关,动物分层主要是因群落的不同层次提供不同的食物,其次也与不同层次的环境有关。
16(2)水平结构:①概念:指群落中的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格局或片状分布。②原因:由于在水平方向上地形的变化、土壤湿度和盐碱度的差异、光照强度的不同、生物自身生长特点的不同,以及人与动物的影响等因素,不同地段往往分布着不同的种群,同一地段上种群密度也有差异,它们常呈镶嵌分布。2、生物多样性的价值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重要调节作用的价值(生态功能);潜在价值:目前人类不清楚的价值。【小问1详解】生态系统是生物群落与他的无机环境相互形成的统一整体,题目描述中既有生物,又含非生物环境,故构成生态系统;水中有挺水植物、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这体现了群落在垂直方向上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堤岸边有杨、柳等,这些反映了各个种群在水平状态下的片状分布,垂直分层和水平结构使群落种群的生态位重叠较少,有利于充分利用光照、水分、营养物质等资源。小问2详解】直接价值是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故利用下渚湖湿地独特的物种组成和优美的自然环境,增加了当地农民的收入,提高了经济效益,属于直接价值;人类活动可以影响群落演替的速度和方向。【小问3详解】食草鱼摄入有机物含大量纤维素,不易消化吸收,大量能量随粪便排出,故与食草鱼相比,白鹭的同化量和摄入量的比值明显较高;同化的能量中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的能量的百分比=(5-3.5)/5=30%。【小问4详解】稻-蟹-泥鳅田生态系统不仅有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还有饵料中的化学能,都是该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来源;泥鳅吃蟹粪,泥鳅粪肥田,这有利于能量高效利用,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河蟹为水稻除虫、除草,有利于减轻农业污染,也减少了农药的使用,动物的粪便可以转变为无机盐供植物吸收利用,减少了化肥的使用,因此都提高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小问5详解】①达到“碳中和”时,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应等于CO2排放总量,而CO2排放总量除包括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外,还包括化石燃料的开采和使用过程中排放的CO2,故图中X1过程吸收的CO2总量大于Y1、Y2、Y3和Z4过程释放的CO2总量。②碳循环具有全球性,故建立绿色低碳循环体系需要世界各国共同参与。22.回答下列问题:(1)某果园生态系统,苹果树下进行了间种草菇的试验,利用高湿度、低风速,等环境条件,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区别该群落与其他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是_____。(2)
17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_____功能。(3)草菇在该生态系统成分中属于_____。由此可知,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设计人工生态系统的意义是_____。(4)内蒙古某草原由于长期处于过度放牧和采挖虫草,生态系统遭到了破坏。研究发现,在所有恢复草原的方法中,施肥是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当地政府禁止过度放牧和采挖虫草后,草原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属于_____演替,使得群落具有更复杂的空间结构,可吸引更多的动物前来觅食、栖息,动物带来新的种子,植被得到快速恢复,这是正反馈调节机制。该草原次级生产量的大小取决于_____(填字母)。A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B.初级消费者的同化量C.净次级生产量D.分解者的生物量(5)科研人员在初春时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对该草原的影响,结果如表所示。组别植被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植物地上生物量g·m-2对照组(不施肥)6.511.46205.21农家肥组(有机质为主)7.531.54215.17氮肥组(尿素为主)12.921.94300.05①分析表中结果可知施氮肥更有利于草原的植被恢复,理由是_____。②结合草原的气候条件,分析两种施肥处理效果不同的原因是_____。③该草原恢复到一定水平后,又面临着严重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原产北美洲麝鼠和白苋种群数量短期内大幅增加,除缺少专食性天敌的制约外,原因还有_____(至少答出2点)。④草原毛虫是该地区的主要害虫。研究表明引进其天敌治理效果更好,属于_____防治。(6)现如今很多城市都在进行“抢人”大战,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_____,进而增加人口密度。【答案】(1)物种组成(2)物质循环(3)①.分解者②.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4)①.次生②.A(5)①.与对照组相比,氮肥组地上生物量、植被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增加量均高于农家肥组②.草原含水量相对较低,初春温度也相对较低,分解者分解作用弱,有机质丰富的农家肥不能得到有效的分解,无法得到有效利用③.食物和空间条件充裕、气候适宜④.生物(6)年龄结构
18【解析】【分析】1、演替的类型:(1)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2、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维持或恢复自身结构与功能处于相对平衡状态的能力;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强调的是生态系统维持生态平衡的能力;(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3)特点: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有限的。【小问1详解】区别该群落与其他普通果园群落的重要特征是群落的物种组成。【小问2详解】苹果树的落叶可为草菇提供营养,栽培草菇剩下的基质又可被果树根系吸收利用,这种生产模式体现了物质的变化,体现了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小问3详解】草菇属于分解者,这种立体农业模式的体现的意义是帮助人们将生物在时间、空间上进行合理配置,增大流入某个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小问4详解】次生演替是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当地政府禁止过度放牧和采挖虫草后,草原植被得到一定的恢复,属于次生演替;次级生产是除生产者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量,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表现为动物和其他异养生物生长、繁殖和营养物质的贮存;次级生产量的大小取决于生产者的净初级生产量,故选A。【小问5详解】①表中结果显示,施氮肥组会导致高寒草甸区植被丰富度指数、物种多样性指数,以及植物地上生物量均高于对照组和农家肥组,说明氮肥对高寒草甸区的植物地上生物量、物种多样性及植物丰富度有更好的促进作用,更有利于草地的恢复。②草原耗水量相对低,初春草原温度也较低,低温降低了微生物对农家肥中有机物的分解作用,因而与氮肥相比,农家肥的肥料利用率下降,因而施用氮肥效果更好。③该草原恢复到一定水平后,又面临着严重的外来生物入侵问题,原产北美洲麝鼠和白苋种群数量短期内大幅增加,除缺少专食性天敌的制约外,原因还有食物、空间充足,环境适宜,抗逆性强等。④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的方法包括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引进天敌进行防治属于生物防治。
19【小问6详解】引进高素质的大学毕业生,从种群数量特征角度分析其目的是,通过引入年轻人最终改变该城市人口的年龄结构,进而增加人口密度。23.微囊藻是水华爆发过程中常见的一种蓝藻,分泌藻毒素,危害渔业生产,对微囊藻的发生和治理,科学家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请回答下列问题:(1)水体富营养化,主要指水体中的_______________元素过多,引起蓝藻等生物大量繁殖。(2)微囊藻的发生受到温度的影响较大,下表所示为某湖泊蓝藻总量、微囊藻占蓝藻的比例随温度变化的统计表。温度(℃)蓝藻总量(×107/mL)微囊藻占比(%)101.525153.245204.360257.4723016.597①微囊藻与其他蓝藻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______。②在江苏,微囊藻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_______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__。(3)经研究发现,部分细菌能抑制蓝藻生长甚至杀死蓝藻,称为溶藻菌。科学家筛选出了溶藻菌菌株HJC-D1,将不同浓度HJC-D1培养液加入微囊藻培养液中,观察培养液叶绿素a浓度变化(反映微囊藻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若要有效抑制微囊藻生长,所需HJC-D1最小浓度是_______________。(4)
20溶藻菌的溶藻方式有直接溶藻(在溶藻过程中活菌直接进攻蓝藻)和间接溶藻(通过分泌某种代谢产物溶解蓝藻)两种,为验证“溶藻菌HJC-D1通过间接方式溶藻”,设计如下实验,请完善实验设计表:实验步骤目实验步骤要点取材与分组取_______________的微囊藻培养液,均分为A、B、C三组实验处理A组加入适量含溶藻菌的HJC-D1培养液B组加入等量溶藻菌HJC-D1培养液的无菌过滤液C组加入_______________藻类培养将A、B、C三组培养液,在_______________条件下培养相同时间测定相关数值测定A、B、C三组培养液中_______________实验结果预测:_______________(5)除溶藻菌外,还可以通过在水华多发水域中饲养_______________(写出两类,2分)等生物,达到治理水华的效果。【答案】(1)氮、磷(或N、P)(2)①.竞争②.夏季③.高温时蓝藻数量大、微囊藻占蓝藻比例高(3)5%(4)①.生长状况良好(或生理状况相似)②.等量无菌培养液(或等量未培养过HJC-D1的培养液)③.相同且适宜④.微囊藻种群密度(或叶绿素含量)⑤.A、B两组微囊藻种群密度均明显低于C组(答案必须体现出不同组之间的比较)(5)水生植物、(滤食性)鱼类等(其他合理答案,如其他滤食性生物也可)【解析】【分析】水体富营养化是指水体中氮、磷等植物营养物质的富集,引起藻类及其他浮游生物迅速繁殖,导致水体溶氧量下降,进而引起水生生物衰亡、水质恶化的现象。【小问1详解】含氮、磷化合物的生产、生活污水使水中某些藻类植物大量生长,使水体富营养化。【小问2详解】微囊藻与其他蓝藻竞争阳光等环境资源,所以两者属于竞争关系。由表格可知,温度为30℃时蓝藻数量大、微囊藻占蓝藻比例高,故微囊藻危害最严重的季节是夏季。小问3详解】由图中曲线可知,加入5%和10%浓度HJC-D1培养液时,微囊藻叶绿素a含量相比最低,有效抑制微囊藻生长,故所需HJC-D1最小浓度是5%。
21【小问4详解】为验证“溶藻菌HJC-D1通过间接方式溶藻”,本实验的自变量是溶藻菌的溶藻方式,对照组、实验组是直接溶藻(在溶藻过程中活菌直接进攻蓝藻)和间接溶藻(通过分泌某种代谢产物溶解蓝藻)两种,因变量为微囊藻种群密度;取生长状况良好(或生理状况相似)的微囊藻培养液,均分为A、B、C三组;A组加入适量含溶藻菌的HJC-D1培养液,B组加入等量溶藻菌HJC-D1培养液的无菌过滤液,C组加入等量无菌培养液(或等量未培养过HJC-D1的培养液);将三组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后,测定A、B、C三组培养液中微囊藻种群密度(或叶绿素含量);预测实验结果为A、B两组微囊藻种群密度均明显低于C组。【小问5详解】除溶藻菌外,还可以通过在水华多发水域中种植水草等水生植物,可以与浮游藻类竞争光照等资源,制约了浮游藻类的数量;投放(滤食性)鱼类如鲢鱼、鳙鱼等可以捕食藻类,制约浮游藻类的数量。【点睛】本题考查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治理的相关内容,需要考生具备一定的识图分析能力。
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