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益阳市六校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益阳市2022-2023学年六校期末联考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王国维认为:“殷、周间之大变革,自其表言之,不过一姓一家之兴亡与都邑之移转;自其里言之,则旧制度废而新制度兴,旧文化废而新文化兴。”“新制度”包括①王位世袭制②分封制③嫡长子继承制④郡县制A.①②③B.②③C.②③④D.①④【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所述为西周开创的新制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基本的政治制度为分封制和宗法制,宗法制的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由此可知②③正确,故B正确;世袭制开始于夏朝,①与题意不符,故A、D均不正确;郡县制全面推广是在秦朝,④不正确,故C不正确。2.汉初,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宗室大臣平定“诸吕之乱”后,商议新帝人选,经再三讨论,认为代王刘恒在高祖刘邦在世诸子中,“最长,仁孝宽厚,太后家薄氏谨良”,决定迎立刘恒为帝,是为汉文帝。这一做法A.反映嫡长子继承制得到执行B.旨在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C.推动仁孝成为选帝主要标准D.表明相权对皇权构成威胁【答案】B【解析】【详解】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汉初的“诸吕”属于外戚,所以大臣在迎立刘恒为帝时的标准是刘恒本人的仁孝以及太后薄氏的谨良,所以这一做法是为了预防外戚干政的重演,故选B;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不是嫡长子,排除A;仁孝只是选帝的标准之一,这一做法也不是为了确立选帝的标准,排除C;材料未涉及相权与皇权的矛盾,排除D。
13.万历新政十年间,张居正主持国政,推行一系列经济、政治等方面的整顿和改革措施。《明史》记载:“居正为政,以尊主权、课吏职、信赏罚、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张居正的这些举措A.对专制皇权构成了威胁B.削弱中央和地方的守旧势力C.利于提高行政办事效率D.对制约相权起到一定的作用【答案】C【解析】【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洪武十三年废除丞相之后,明朝缺乏一个管理庞大官僚系统的行政中枢,导致国家机关办事效率低下,极度依赖于君主本人的勤政和明断,同时,官僚系统内部的相互制约和监督逐渐演变成相互推诿和相互倾轧。据材料中的“一号令为主。虽万里外,朝下而夕奉行”可知,张居正改革利于行政办事效率的提高,故选C。4.下面是关于古希腊官员任职资格审查的案例。由此可知,古代雅典案例1被告因曾在三十僭主骑兵队中服役,没有出任议员的资格案例2被告被指控在三十僭主时期参与了颠覆民主政体的活动,不能出任执政官案例3被告在三十僭主乱政时逃离了雅典,没有和雅典民众一起抵制僭主的暴力,没有出任议事会议员的资格A强化民众责任意识B.重视官员政治立场C.培育官员权利观念D.民主主体范围狭小【答案】B【解析】【详解】据表中“曾在三十僭主的骑兵队中服役”“参与了颠覆民主政体的活动”“乱政时逃离了雅典”可知,上述三个案例都是参与了三十僭主时期的不当活动而被取消任职资格的,这说明古代雅典重视审核官员的政治立场,故选B;任职资格审查是针对官员的,其目的是要求官员积极维护民主政体,强调官员的责任意识,而不是民众的责任意识,排除A;材料没有涉及官员权利的相关规定,排除C;雅典民主范围狭小是指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能参与雅典民主政治,材料反映的是官员任职资格审查,与民主范围狭小无关,排除D。5.
2据媒体报道,首相约翰逊表示为了完成英国脱欧,将采取多种手段,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而亲欧派议员声称,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届时如约翰逊拒绝下台,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这些情况说明A.首相需顺应民意以维护内阁稳定B.英国政治传统可能出现弹性变化C.欧盟一体化改变了英国内外政策D.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必要时甚至暂停议会”“将提出对政府的不信任案并力促其通过”“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除了将他解职外别无选择”可知,首相为了脱欧而暂停议会,议会对政府提出不信任案弹劾首相,面对议会和首相的制衡和僵局,原本作为权力象征的女王通过自身的政治影响力解除首相约翰逊,说明英国作为权力象征的“向来保持中立的女王”通过自身政治影响力打破僵局,英国政治传统有所变化,故B选项说法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面对英国政治体制的制衡和僵局,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王打破僵局,没有体现首相维护内阁稳定的问题,故A选项错误;材料内容没有体现英国内外政策改变的问题,故C选项与材料无关;根据材料内容可知,向来作为权力象征而中立的女王面对僵局而对首相解除职务,不能体现英王对行政权的影响力逐步上升,故D选项错误。6.下表是出席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人数统计图(共662人)。从中可以获悉A.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B.中国共产党在会议中处于领导地位C.新政协会议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职能D.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得以确立【答案】A【解析】【详解】从材料中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的出身来看,说明的是新政协会议具有广泛的代表性,A正确;BC与材料无关,排除;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我国第一届政协会议的召开确立了政治协商会议制度,但与题干内容无关,D排除。故选A。7.
31979年7月,五届人大二次会议通过相关决议和法律,规定县以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设立常务委员会;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以上举措A.确立多党合作、民主协商制度B.完善制度以保障人民的政治权利C.正式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县和县级的人民代表大会由选民直接选举产生;将原来人大代表选举中采用的等额选举改为差额选举。”可以看出,我国的制度在不断的完善,故B项正确;材料与多党合作无关,排除A;C项是1954年;D项是要到20世纪末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8.如图为中国封建时代某种选官制度的选才程序。此图可反映出A.九品中正制扩大了政府的统治基础B.九品中正制的选才程序具有严谨性C.九品中正制的选才标准是依靠门第D.察举制的选拔机制已经日臻完备【答案】B【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材料选官制度经历了由郡小中正荐举、州大中正审核、吏部评等次并任官的流程,反映了九品中正制下人才选拔程序的严谨性,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以门第为主要依据,普通百姓被排除在外,故不能扩大统治基础,排除A项;材料不能直接反映九品中正制的选拔依据,排除C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九品中正制,并非察举制,排除D项。故选B。9.下表是中英两国在19世纪中叶前后考试的(局部)内容的对比,考试内容的差异反映的实质是项目英国文官制度(机械性·文书助理级考试)中国科举制(乡试考试)考试内容
4必考:英语、数学、普通知识。任选一门:经济、地理、历史、德文、法文。四书文三篇,五言八韵诗一首;经文五篇;策问五篇,并问经史实务、政治。A.海洋文明与农耕文明的差异B.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C.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D.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答案】B【解析】【详解】通过对比19世纪中叶即工业革命时期,中英两国选官时考试的内容,从英国侧重数学等实用知识,中国突出经书、诗赋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从本质上反映了工业文明与农业文明的差异,B项正确;海洋文明在材料中没有体现,A项错误;材料不能说明中国向西方学习从器物到制度的升华,C项错误;英国选官制度是科举制的继承和发展在材料中没有体现,D项错误。10.据《史记》记载,春秋时期,楚国国君熊通要求提升爵位等级,遭到周桓王拒绝。熊通怒称现在周边地区都归附了楚国,“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乃自立,为(楚)武王”。这表明当时周朝A.礼乐制度不复存在B.王位世袭制度消亡C.宗法制度开始解体D.分封制度受到挑战【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内容可知,分封制下诸侯获得封位都要得到周天子的认可,根据“而王不加位,我自尊耳”可知楚王自立为王的做法是对分封制的破坏,说明当时分封制度受到挑战,故选D;A项说法过于绝对,礼乐制度依然存在,排除;王位世袭制始终存在,并没有消亡,排除B;材料没有体现宗法血缘关系,不能说明宗法关系开始解体,排除C。故选D11.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诏书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据粗略统计,《汉书》诸帝纪保存西汉诏书约180篇,这些诏书共征引经文35次;《后汉书》诸帝纪保存东汉诏书约120篇,共征引经文约50次这说明汉代A.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B.君主的政治举措皆发自经典本义C.君主施政拘泥于儒学的基本原则D.儒学对专制皇权形成了制衡机制【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汉代君主尊儒习经后,制诏诰令中征引儒经之风渐盛”,
5即通过儒学思想巩固君主专制,说明汉代将儒家治国之道与君主政治相结合。故答案为A项。B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C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12.查士丁尼认为:“市民法(又称公民法)与万民法有别……每一民族专为自身治理制定的法律,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即该国本身特有的法。至于出于自然理性而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因为一切民族都适用它。”据此可知,“市民法与万民法有别”在于A.制定主体不同B.法律地位不同C.适用对象不同D.理论依据不同【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分析:根据题干“是这个国家所特有的,叫做市民法”“为全人类制定的法,则受到所有民族的同样尊重,叫做万民法”可知是指适用对象不同,故C项正确;A不对,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B不对,材料并无涉及:D不对,从程度上看,不是主要区别。13.在吐鲁番地区考古中发现大量唐代文书,其中公文书内容涉及土地、户籍、赋役、军事、诉讼和馆驿等,私文书内容多为借贷、买卖契约等;此外还发现《千字文》等蒙书。这反映了当时A.西域地区全面接受中原文化B.唐朝有效加强对西域的管理C.唐朝实行大一统的文化政策D.西域社会经济文化发展较快【答案】D【解析】【详解】题干中涉及到了两个信息:一个是吐鲁番地区发现了唐代大量文书,由公文书内容可知当时唐朝政府对这个地方管辖有效,由私文书可知当时的经济发展尤其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了一定程度;一个是吐鲁番发现了《千字文》等蒙书,说明当时该地文化有了一定发展;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故选D;A表述过于绝对,也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C属于以偏概全,没法反映题干的全部内容,故排除。点睛:“有一分材料说一分话”,这是历史学习最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在选择题里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我们很容易被题目中的某个信息所左右,就先入为主的认为这就是正确选项,但很有可能这只说到了材料中的一部分信息;殊不知,看全题干所反映的信息再对照答案进行比对,完全与材料原意相符的选项才是正确答案。14.关于中国古代边疆治理,下列史实与结论对应正确的是( ) 史实结论A
6《史记》记载:“然张张骞凿空,其后使往者皆称博望侯,以为质于外国,外国由此信之”促进了西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B唐蕃会盟碑记载:“于贞观之岁,迎娶文成公主。”标志着西藏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元史》记载:“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D《清高宗实录》记载:1762年,设“总统伊犁等处将军”,“节制南北两路,统辖外夷部落,操阅营伍,广辟屯田。”说明了清代对疆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A.AB.BC.CD.D【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若元,则起朔漠,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而天下为一”,并结合所学可知,元朝崛起于北方,经过东征西讨、南征北战,并西域,平西夏,灭女真,臣高丽,定南诏,遂下江南,完成了统一,标志着统一多民族国家疆域基本奠定,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促进了西北边疆与中原的经济文化交流,排除A项;唐蕃会盟增进了汉藏的友好关系,西藏正式归属中原政权是在元朝设置宣政院后,排除B项;清朝伊犁将军,主要是加强对新疆地区的管辖,不能说明清代对疆域进行了有效的管辖,排除D项。故选C项。15.下图所列章节中涉及到的“国际新秩序”是指第一章德国对欧洲统治的追求(1914—1918)第二章巴黎和平与国际新秩序第三章西方世界20年:幻觉时期第四章30年代的西方世界:幻想破灭A.凡尔赛——华盛顿体系B.雅尔塔体系C.布雷顿森林体系D.多极化格局【答案】A【解析】
7【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涉及到的时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政治格局的演变,结合所学知识我们可知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国际新秩序是由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构建起来的。故答案为A项。BCD项,雅尔塔体系是“二战”以后的国际关系基础,布雷顿森林体系是1944年构建起来的,多极化格局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两极格局体系内出现的,都与材料所列出的时间段不符,排除。16.周恩来曾说:“中国的民族发展在地区上是互相交叉的……汉族曾经长时期统治中原,向兄弟民族地区扩张;可是,也有不少的兄弟民族进入过内地,统治过中原。这样就形成各民族杂居的现象。”据此可知,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主要因素是()A.民族团结平等的历史传统B.各民族反侵略的政治需要C.民族共同繁荣的经济任务D.民族杂居交融的现实国情【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题干信息可知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间早就形成交错杂居的现象,这就是中国长久以来的现实国情,基于这样的国情,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平等,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到各民族要反侵略,排除B项;材料与经济任务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7.在联合国维和行动开展70周年之际,为感谢中国等主要维和人员派出国,联合国使用多种语言制作了一批图片和音视频作品,“谢谢中国,感谢您的服务和牺牲”是维和驻地民众对中国维和部队的深厚情谊。目前,中国已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A.始终坚持反霸维和的外交方针B.开始确立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C.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D.努力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答案】C【解析】【详解】联合国感谢中国等主要维和人员派出国,维和驻地民众对中国维和部队情谊深厚,中国成为联合国五个常任理事国中派出维和部队最多的国家,这些表明中国坚持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C项正确;中国始终坚持的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伊始,就确立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针,B项错误;中国派出维和部队是履行职责,不是要构建“稳定均衡的国际关系格局”,D项错误。18.1858年中英《天津条约》签订后,凡进口洋货运销中国内地,或出口土货从内地运销国外,除在口岸海关缴纳进口或出口正税外,另缴2.5%的子口税,便可免除口岸与内地之间所经常关、厘卡应征的一切内地税捐。子口税制度()A.便利了列强对华经济侵略B.削减了海关税收征课所得C.严重冲击着中央财政收入D.导致关税自主权开始丧失【答案】A
8【解析】【详解】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子口税制度使进口洋货不受內地税捐的阻碍而得以畅销于内地城镇,也使洋商更大规模地搜刮原料,这是协定关税的扩展,便利于列强的商品输出和对外经济侵略,A项正确;子口税本身并非关税,而是国内税的一部分,排除B项;子口税由海关征课,属于中央财政收入的组成部分,会增加中央财政收入,排除C项;早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结束后,中国关税自主权就已经开始丧失,排除D项。故选A项。19.1949年英镑危机引发一场世界范围内的汇率结构调整,下表为部分国家汇率调整情况。国家货币单位币值每货币单位合美分%旧新英镑区印度卢比30.2252130.5澳大利亚镑332.422430.5南非镑40328030.5加拿大元10090.9099.1欧洲法国法郎0.36690285722.1联邦德国马克3023.8120.6意大利里拉0.17390.157219.6非基金成员国葡萄牙埃斯库多43.47813这一调整()A.加剧了国际贸易赤字产生B.源于国际经济结构性不平衡C.对美国货币霸权构成挑战D.激化了西方国家的内部矛盾【答案】B【解析】
9【详解】根据材料“部分国家汇率调整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镑危机是指英镑国际信用的下降,英国是最早发展起来的资本主义国家,英镑成为世界贸易最重要的货币,二次大战后,英国的经济贸易实力严重削弱,英镑地位每况愈下,而把英镑作为储备货币的国家,越来越多地抛售英镑,抢购黄金和其他硬币,迫使英镑不断进行贬值来调整对其他同家汇价,1949年,英镑大幅度贬值,对美元汇价一降再降,这些国家调整汇率是因为英镑的世界货币地位下降,根源在于国际经济结构的不平衡,B项正确;贸易赤字无从体现,排除A项;此时美元正在建立其世界货币地位,排除C项;D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20.在西方国家的福利制度中,社会公正这一概念始终包含着两重含义,彼此相辅相成:一是机会的平等,即制度的平等问题;二是国家保护人的转移支付,即再分配作用问题。下列对西方国家福利制度的理解正确的是A.实施社会福利,保障了社会平等B.国家福利可理解为保障就业和收入C.“保护人的转移支付”是为了削减贫困D.福利制度提高了人们的工作积极性【答案】C【解析】【详解】“保护人的转移支付”进行再分配,缩小贫富差距,削减了贫困。故C项正确。福利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创办并资助社会公共事业,实行和完善一套社会福利政策和制度,对社会经济生活进行干预,以调节和缓和阶级矛盾,但不是保障了社会平等,故A项错误。国家福利可理解为保障就业和收入说法错误,福利制度的标准是保障基本生活水平。故B项错误。社会福利制度培养了懒汉,降低人们的工作积极性,故D项错误。二、综合题(共4题,共50分)2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国际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材料二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直接代表皇帝监察十三州的高官乃至诸侯王。采用逐步将外廷权力转移至内廷的方法,文书、奏章、政令一概由内廷官吏执掌。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摘编自林永光《试论汉武帝的治国为政之道》
10(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此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治理国家的主要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措施的意义。【答案】(1)变化: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法家思想的影响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2)措施: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意义: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解析】【详解】(1)变化:根据材料“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可分析出由土地和心理层面的统一到制度层面的统一从天下共主到中央集权。原因:根据材料“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可分析出封建经济的发展,各地区经济联系加强民族融合推动了国家认同感的增强中原文化传播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法家思想的影响夜市、中央集权体制建立的推动也是其原因。(2)措施:根据材料“武帝时,令各地诸侯王在封地之内分封弟子,由中央政府给予名号。划分全国为十三州,每州设刺史一人,”可分析出政治上实行推恩令,并设刺史监察地方;根据材料“在全国各地设盐官38处,铁官48处,均统归大司农管辖,直属中央政府。”可分析出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意义:结合材料在中央设立中朝经济上盐铁官营,有利于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加强中央集权;推恩令的推行巩固与发展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22.女性与社会回首一百多年以前的中国,我们想象中的中国女性裹着小脚,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道德规范羁绊而闭守家中。梁启超认为,女性强弱和国家强弱成正比。女性不是天生衰弱,其衰弱是由于缠足和不受教育这两点。他批判女性缠足,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的必要性。1900年《清议报》登载了日本的《男女交际论》,“女权”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从清末到民初,“女权”到处传播。女性论者认为她们也拥有“人权”,重点是女性如何贡献国家,主张“尽与男子一样的义务”,“摸索新角色”,“拒绝做女国民”。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的讨论汇聚到是否应该拥有参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原则被写进宪法。现代中国女性因积极参与社会活动,就业率高而受世界瞩目。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女性占全国就业者的45.3%。——摘编自(日)须藤瑞代《中国“女权”概念的变迁》
11依据材料和所学,解读中国历史上女性地位的变迁。(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在古代,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地位低下,成为家庭附属品,缺乏独立人格,不利于女性发挥作用。晚晴时期,民族危机严重,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兴起,受西方思想影响,提倡女性废除缠足、接受教育、为国奉献等,女性开始得到解放,女性地位逐渐提高。民国时期,君主专制结束,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女权意识进一步提高,女性开始争取参政权利,地位进一步提高。女性积极参与社会活动,为国家做出一定贡献。进入现代,新中国建立后妇女地位得到法律的保证,享受各种政治权利,随着改革开放和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女性受教育程度与个人素质普遍提高,就业率大大提高,接近男性,为社会创造了更多财富,中国女性的地位与作用为世界瞩目。总之中国女性由地位低下,到逐渐解放,再到受世界瞩目,折射出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等发展状况,反映了中国社会的进步。【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女子无才便是德”……其衰弱是由于缠足和不受教育这两点……极力主张女子受教育……“女权”一词在中国首次出现……1911年辛亥革命后,“女权”的讨论汇聚到是否应该拥有参政权……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男女平等原则被写进宪法……按2000年的人口普查,中国女性占全国就业者的45.3%。”结合所学知识从古代儒家思想影响、近代民族危机产生、社会变革推动思想解放、新中国成立推动女性地位提高等角度对女性地位变迁的历史背景进行阐述,并从中国由古代到近现代女性地位变迁折射中国社会进步的层面进行总结叙述即可。23.阅读图标,回答下列问题。(1)依据上图,指出与中国建交国家数量发展的趋势。(2)指出1950年前后与中国建交的主要国家类型。(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76年至1979年,中国外交发展的表现及原因。(4)依据上图,指出当下中国外交逐渐呈现出怎样的外交布局?
12【答案】(1)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增加较快。(2)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新独立的民族国家;西方资本主义国家。(3)表现: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正式建交等,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原因: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力发展(“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调整了外交政策;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外交关系的发展。(4)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材料可分析得出总体呈现增加趋势,其中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增加较快。【小问2详解】结合“一边倒”可分析得出社会主义和人民民主国家;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小问3详解】表现: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20世纪70年代,中国外交打开了新的局面;结合可分析得出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中日年中国重返联合国正式建交等,中国迎来建交高潮。原因: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发展,国力发展(“两弹一星”的成功研制);结合文革的结束可分析得出中国结束了“文化大革命”,调整了外交政策;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也促进了外交关系的发展。【小问4详解】结合所学可分析得出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2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以后,英国出版了大量的著作和刊物来介绍中国的科举制度。据统计,1870年以前,记载中国科举制的西方文献至少有120种以上。19世纪中叶以后,英、法、美等国已出现了建立平等择优的文官制度的内在要求和必然趋势,而中国的科举制为他们提供了很好的示范。1888年9月,英国著名的权威刊物《威斯敏斯特评论》刊载的一篇题为《中国:新的起点》的文章开头指出:“如果说中国政体中还有什么特别之处会受到欧洲人无条件的赞美的话,那么便是科举制。”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后,官吏任用制度仍受封建恩赐的影响,或实行个人赡徇制,或实行政党分肥制。而工业革命的完成使英国急需一个清廉高效的政府为其经济扩张出谋划策,选拔有效的人员班子来充实政府的职务,改革的呼声越来越高。——摘编自梁宁森《科举制:英国文官制度的起源》材料二1855年和1870年英国政府相继发布了两个枢密院令,英国近代的文官制度最终建立。1855
13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任命三人文官委员会,负责“测验被推荐到王国政府文官低级职位上的年轻人的资格条件”,“审查这些候选人的年龄、身体、品德是否合格,对考试审查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1870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1876年,英国政府又以枢密令的形式作出规定,将第二级别的文官细分为成年级和学童级,成年级按普通商业教育所要求的科目,通过竞争性考试从十七至二十岁的候选人中征募;1890年,又将第一级划分为三级,按大学毕业考试类似的科目通过竞争性考试从二十至二十四岁的人中征募。文官制度改革后,其社会效果很快显露,舆论界认为:“总的说来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有能力、很有声誉的班子。同时,全新的节约和勤奋精神得到贯彻。”——摘编自吴湖《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演变》(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确立的背景。(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的特点。(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文官考试制度对英国的影响。【答案】(1)背景: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旧的官吏任用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介绍科举制的文献大量出现。(2)特点:公开竞争;分级考试;择优录用;录用机关独立工作,不受外力干涉;注重德才兼备。(3)影响:有利于选拔高素质人才;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解析】【小问1详解】背景:根据所学,从经济、政治、旧制度的弊端角度概括,得出有英国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与发展;工业革命的完成;旧的官吏任用制度阻碍了社会的发展;根据“1870年以前,记载中国科举制的西方文献至少有120种以上。”得出介绍科举制的文献大量出现。【小问2详解】特点:根据“一切文官职务的任命,都必须根据文官委员会委员们的规定,通过公开竞争考试。委员们在财政部的监督下,有权独立决定被录用文官必须具备的合格条件”得出公开竞争;根据“英国政府又以枢密令的形式作出规定,将第二级别的文官细分为成年级和学童级,成年级按普通商业教育所要求的科目,通过竞争性考试从十七至二十岁的候选人中征募”得出分级考试;择优录用;根据“1855年的枢密院令规定,任命三人文官委员会”得出录用机关独立工作,不受外力干涉;根据“审查这些候选人的年龄、身体、品德是否合格,对考试审查合格者颁发合格证书,分配到用人部门。”得出注重德才兼备。【小问3详解】
14影响:根据所学可得出有利于选拔高素质的人才;有利于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