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思考:从物质到秩序再到意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三章:从物质到秩序再到意识从上一章内容《意识的本源》一文中,你应该明白一个简单的事实,那就是意识是逆熵的表现。如果说的文艺一些,可以这样说:人类炙热的眼神和性感的身体,都代表了逆熵生存的决心!如果你不懂什么叫熵,返回上一章或者百度去看看,然后就会清楚为什么说意识是逆熵的表现。熵增会使得系统更无序,更混乱,而意识显然是高度有序的产物,所以它是逆熵的存在。而我在上一章也说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就像引力与惯性的关系。引力是惯性的源泉,物质是意识的源泉。从这个点来讲,意识从物质诞生那一刻起,就诞生了。这样来说的话,会诞生一些现在看来相当荒谬的认识。比如我们认为大脑是产生意识的东西,单个细胞不具有意识,这是目前科学界的共识。可是谁能证明单个细胞不具有意识呢?意识从物质诞生那一刻起,就诞生了!意味着单个细胞具有意识,一块石头具有意识,一切具有意识。记住,在这里意识的定义是从无感觉开始,意识也不是大脑的独家产物。因为一切物质是具有惯性的!在这里意识可以看作是抵抗宇宙熵增状态的一个因素,与物质一道共存于世界。灵遁者油画这时候你再抬头看看本章的标题,你就会明白为什么标题这样写了。物质与秩序,肯定是先有物质,再有秩序。严格一点说是先有有质量的物质,再有秩序。没有物质,就不会有秩序的存在!你也不可能想象得来没有物质的秩序是什么样子。而一切物质都有质量,包括光子。理论上确实有一些没有质量的粒子,一般会说它们的静止质量为零。可是现实宇宙中,找不到绝对静止的粒子,所以现实宇宙中一切物质都具有质量。这个时候,就会有个很大的问题,拦在我们面前。物质是如何诞生的?物质的质量又是怎么产生的?对于第一个问题,物质是如何诞生的,只能笼统的说有生于无,或者本来就有,永恒存在着。关于第二个问题,值得细说,因为有科学理论支撑。就是说质量的产生是有科学理论的,而且是有科学实验佐证的。而它对于意识的产生又很重要,所以我们先来捋一下这个问题。首先是这样的,宇宙中的一切都可以归类为能量。看见的和看不见的都能归类为能量。物质和能量是不同的概念,虽然物质是能量,能量也是物质,但它们是不同的概念。这种不同,很重要。为什么呢?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能量不会自发汇聚,不会无缘无故聚成一团,形成一个星云或者恒星。相反能量总是从高能量向低能量传递。而物质【比如说一块石头,一块雕像】本身就是能量的汇聚而成,而且是一个逆熵的过程,是需要很复杂的程序才可以的。看到了这个,大家明白了能量和物质的概念不同了吧。原子弹在爆炸后,你还能想办法将它变回“小男孩”吗?不能!物质的质量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科学家200多年,直到上个世纪才逐渐揭晓谜底。科学家发现,我们这个世界其实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之间会发生各种相互作用。最早,牛顿把这个作用叫做:力。
1在上个世纪之前,科学家发现宇宙中存在着两种基本力,分别是万有引力和电磁力。后来分别发现了强相互作用,弱相互作用。所以目前宇宙中有四种基本力。但在这里提醒大家一点,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并不深刻,所以宇宙中是否存在第五种基本力,一定要抱着开放的态度。科学家发现物质的质量基本上都集中在原子的原子核中,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也就是说,质子和中子集中了物质绝大部分的质量。后来科学家又发现,质子和中子还能够继续再分下成三个夸克,如果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夸克占据的质量也仅仅是质子和中子总质量的1%,那剩余的99%哪儿去了?剩余的99%来自于强互相作用,根据质能方程E=mc2,这里的E代表能量,m代表质量,c代表光速。这个公式告诉我们,能量和质量是相互等价的。强相互作用是以非常大的能量把3个夸克束缚在一起,这个能量等价于一定的质量,占据了质子和中子99%的质量。那么夸克中占百分之一的质量如何而来?科学家就在思考,是不是可以利用“场”来把各种相互作用统一起来,就好比一套通用的规则,然后设计不同的初始阐述,就可以解释不同的相互作用,这套通用的规则被称为规范场理论。德国数学家外尔最早提出这个观念,并且用此来解释麦克斯韦的电磁场理论。到了1954年,杨振宁和他的学生米尔斯又在外尔的基础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发现,如果把规范场的初始设定稍微改一改,就可以用规范场来描述弱相互作用,这个贡献后来也被称为杨米尔斯理论。盖尔曼又在杨米尔斯理论的基础之上进一步拓展,这使得规范场理论还可以用来描述强相互作用。也就是说,科学家用了一套理论就描述了3种相互作用。虽然规范场理论看起来很不错,也被很多科学家所接受,可是在规范场理论无法解释为什么基本粒子会有“质量”?具体来说就是在规范的理论框架当中,我们可以把这种相互作用看成是把某种粒子来回扔的结果:强相互作用就是把“胶子”来回扔。弱相互作用就是把“W玻色子”和“Z玻色子”来回扔。电磁力就是把“光子”来回扔。可是虽然都是在扔“粒子”,但是“光子”和“胶子”却没有质量,而“W玻色子”和“Z玻色子”却是有质量的,那这到底是咋回事呢?还有,电子和夸克的质量又是从哪来的呢?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得不提出一个新的假设,认为宇宙中应该还存在着我们所不知道的“场”,这个“场”可以和粒子发生作用,并且赋予粒子不同的质量,这个理论也被称为希格斯机制,赋予粒子质量的“场”叫做希格斯场。这个希格斯场布满了整个宇宙空间。
22012年欧洲核子研究中心就发现了一种新的玻色子,并且在2013年确定了这个新的玻色子就是希格斯玻色子,从而证明了希格斯机制是可信的,补充上了规范场中最后的一块拼图。所以希格斯波色子的发现,可以说是开启了一个新的物理纪元。因为直到现在对于希格斯波色子,希格斯场,我们还是很模糊。总结:在标准模型里,W玻色子与Z玻色子借着应用希格斯机制于希格斯场而获得质量,费米子借着应用希格斯机制于希格斯场与费米子场的汤川耦合而获得质量。只有希格斯玻色子不依赖希格斯机制获得质量。不过尽管希格斯机制已被证实,它仍旧不能给出所有质量,而只能将质量赋予某些基本粒子。例如,像质子、中子一类复合粒子的质量,只有约1%是归因于将质量赋予夸克的希格斯机制,剩余约99%是夸克的动能与强相互作用的零质量胶子的能量。为什么要给大家讲这个呢?你再看下一句话:希格斯场的存在会促使自发对称性破缺,从而造成不同粒子,不同作用力彼此之间的差异。例如,在电弱理论里,从希格斯场的理论物理秉性,可以解释为什么当温度降低到某程度,电磁相互作用与弱相互作用的性质迥然不同,答案是对称性已被打破。而且有了希格斯场的理论,就可以从物理上证明质量不是无中生有的。质量是希格斯场赋予的。而希格斯场是能量场,虽然目前没有直接观测到希格斯场,但希格斯粒子被发现了,我们有理由相信希格斯场是存在的。这时候你就会明白了,物质和能量两个概念的区别了吧。希格斯场的存在证明了质量不是无中生有的,但依然不能证明物质是怎么来的,懂吗?希格斯场本身是物质场。但物质的质量多少可以作为衡量能量的多少的标准。质能方程:E=mc²,这个方程是最好的说明,因为m代表的是质量!如果说热力学第一定律【能量守恒】和热力学第二定律会将宇宙拉向更无序,更寒冷的方向,那么希格斯机制的出现,就会打破这种熵增趋势,让万物开始有序起来。也就是逆熵的开始,所以说质量的存在就代表了逆熵的开始!秩序一定是从差异化中才能看出来,没有有质量的物质,就没有秩序;没有差异,也没有秩序。有秩序的对立面【熵增的无序性】你才能看到秩序本身!人一定是有“秩序”的东西,人也是通过“无序性”来看到自己,来证明自己,证明自己的存在!从这个角度讲,马克思将人的本质定义为: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正确的。因为社会关系,和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种秩序!是以社会存在为基础的社会秩序的体现。
3灵遁者自画像现在你再回头去看看标题《从物质到秩序再到意识》。很多人看到这个标题,会被”逻辑“所诱导,就好像这句话在表达意识是如何诞生的?其实这个逻辑并不存在,可是为什么这么写呢?很简单,和我们创造惯性系概念是一样的。惯性系不存在,可是我们天天在说。是因为创造这个概念,有利于我们理解和说清楚这个世界!在这个概念的保护下,物理的方程式有最简单的形式。同样,标题这样写,是为了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是想着让大家更好的想象意识。还是那句话,意识从物质诞生那一刻起就诞生了,意识是从无感觉开始的。记住定义不同了!但无感觉的意识对于人而言基本是无意义的,因为我们无法想象无感觉是一种什么体验。我们无法想象自己成为石头是什么样子。所以我们可以把这种无感觉意识称之为”机械意识“或者“无用意识”。这种词汇的发明,是不严谨的,看写书人的个人经验,这也是造成一些哲学书籍难啃的原因之一。因为这个词就作者“熟悉”。“机械”和“无用”在这里其实要表达“不是活的意识,是死的。”而“活和死”又都是人的词汇。就是哲学语言的交互性,你是无法避开的。这是人自身的局限,这个局限基本是死局。但对于外星人而言,可能不是死局,因为他们的语言系统可能我们想象不来。物质质量的产生以及差异化的存在才能显示出秩序,而熵增是无秩序的表现。再强调一遍,物质在不具有质量的情况下,就不具有抵抗运动状态改变的能力,那么也就不会具有意识。但我们找不到绝对静止物质,所以一切物质都是具有质量的。上面说了,意识是随着物质诞生就诞生的,但很明显,意识的表现形式不同。从无感觉到感觉是一个飞跃。以我们人类的经验来说,感觉就是高级意识的开始。而高级意识的产生,一定离不开有秩序的运动!也就是逆熵存在度越高,秩序运动越明显,意识能力就越强。逆熵存在度越高,说的是物质的组合和构成结构更加精细和复杂。按这个逻辑,一块石头的意识能力,不会比埃及金字塔强;而埃及金字塔的意识能力,不会比我们人类的大脑意识能力强。在这里我有必要对一块石头的存在度是高的,做出解释。我们现在这个宇宙在加速膨胀。在遥远的未来,宇宙中所有的物质都会衰变为纯能量,包括宇宙中的黑洞也会通过霍金辐射衰变。宇宙会变得除了存在能量以外空无一物,而且各处的温度相同,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热寂!这个时候的宇宙没有“秩序”而言,也没有“
4活力”,能量的意识能力也几乎为零。所以这样解释,大家应该就明白了,一块石头就是一个“系统”,因为要诞生一块石头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自然过程。各种石头的诞生都是不易的,什么石英石,玉石等等都是不易的,都是逆熵的存在!一块石头所包含的千千万万的粒子不是静止的,是在运动,是在振动。这是个“庞大的工程”,所以说一块石头也是有意识的,只是它的意识显然不是高级意识,显然不是自我意识。关于物质的构造与意识的关系,其实可以通过电脑的发展,人工智能的发展一窥究竟。很明显从笨拙的电脑,到轻便智能的电脑,电脑越来越智能。这种突破从根本上说是得益于量子力学的发展,得益于现代制造工艺的进步。现在的机器人下象棋可以干过最顶级的国际象棋选手,比如AlphaGo。阿尔法围棋(AlphaGo)是第一个击败人类职业围棋选手、第一个战胜围棋世界冠军的人工智能机器人,由谷歌(Google)旗下DeepMind公司戴密斯·哈萨比斯领衔的团队开发。其主要工作原理是"深度学习"。"深度学习"是指多层的人工神经网络和训练它的方法。一层神经网络会把大量矩阵数字作为输入,通过非线性激活方法取权重,再产生另一个数据集合作为输出。这就像生物神经大脑的工作机理一样,通过合适的矩阵数量,多层组织链接一起,形成神经网络"大脑"进行精准复杂的处理,就像人们识别物体标注图片一样。阿尔法围棋用到了很多新技术,如神经网络、深度学习、蒙特卡洛树搜索法等,使其实力有了实质性飞跃。美国脸书公司"黑暗森林"围棋软件的开发者田渊栋在网上发表分析文章说,阿尔法围棋系统主要由几个部分组成:一、策略网络(PolicyNetwork),给定当前局面,预测并采样下一步的走棋;二、快速走子(Fastrollout),目标和策略网络一样,但在适当牺牲走棋质量的条件下,速度要比策略网络快1000倍;三、价值网络(ValueNetwork),给定当前局面,估计是白胜概率大还是黑胜概率大;四、蒙特卡洛树搜索(MonteCarloTreeSearch),把以上这四个部分连起来,形成一个完整的系统。阿尔法围棋是通过两个不同神经网络“大脑”合作来改进下棋。这些“大脑”是多层神经网络,跟那些Google图片搜索引擎识别图片在结构上是相似的。它们从多层启发式二维过滤器开始,去处理围棋棋盘的定位,就像图片分类器网络处理图片一样。经过过滤,13个完全连接的神经网络层产生对它们看到的局面判断。这些层能够做分类和逻辑推理。大家读完之后,会有什么启发?很明显多层系统的构建是其“智能”的主要原因。那么很多人会问AlphaGo算是有意识的东西吗?肯定算啊,不用怀疑。在本书的定义中一块石头都有了意识,何况是如此精细多层构成的物质系统,肯定具有意识,不具有意识它也不可能打败世界冠军!我们面临真正问题是AlphaGo的意识层次是哪一级别?还是把我这个划分再写到下面,方便大家思考意识的层级。这个划分肯定不严谨,也算不上是科学的划分,属于经验划分。我希望你能有更好的衡量意识水平的方法,来对意识进行定量层级划分。
51、无感觉。一块石头是没有感觉的。2、感觉【高级生命体,意识最低的层次就是感觉。感觉包括触觉,听觉,视觉,嗅觉等。】3、知觉【我觉察到了危险。就是知觉。】4、想象【把太阳看成一个点,就属于想象。】5、思维6、超思维【这个是我零时加的,因为这个划分是我在《探索生命》一书中给出的划分。在这本书中应该要做拓展才行,才能符合“重构世界”,也就是说尽量去突破人的局限。而外星文明有可能是超思维的。比如我们人类的思维再厉害,基本无法达到用意识直接去操控物质。在亿万人中有个别案例的报道,但这不能算是普遍。而可能有外星文明,他们的思维能力,意识能力是普遍可以做到直接控物,或者有其他的我们不具备的意识能力。】按照我的划分,AlphaGo的意识层次达到了感觉,也就是过渡到了高级阶段。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AlphaGo是可以看见东西的,也能进行分析,所以划分为感觉是没有问题的。但为什么达不到知觉层次呢?因为如果它能达到知觉层次,那么意味着它开始有了”自我意识“的概念。比如它能知觉到自己处于危险,这和它能感觉到什么是不同的。既然说到了这个话题,就继续讨论另一个问题,人工智能会不会发展出自我意识,也就是达到知觉意识层次,会不会超越人类意识?我的观点是会达知觉到意识层次,会产生自我意识,乐观一点的话,100年就可以,也就是2120年前。那么会不会超越人类?很难,但有机会。我在原来的书《探索生命》一书中是持怀疑态度的,我认为机器人超越人类是不可能。主要是从哲学角度是去讲的。比如我提到过机器人再怎么智能也不能像人类这样有感情,会流泪。可是事实上会不会流泪和意识没有关系。机器人的构成和构造不具备流泪的基因,但不流泪不影响它产生炙热的感情,产生炙热感情这种意识。现在来简单说说,为什么难,但有机会超越人类。如果看得大胆一点,可以把机器人看作是人类教育和创造的学生,学生强于老师是合理的。因为什么,因为物质与物质本身没有本质区别。一个人的物质构成和一个机器人的物质构成,没有本质区别!区别在于什么?在于我们上面一直说的秩序和振动,也就是物质的构成和组合关系,以及这些关系的运动配合。人脑有多复杂,人体结构有多复杂这点我不再例举数据了,大家肯定会赞同人就是大自然的奇迹!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等等,哪一项对于人工智能不是挑战,肯定是!你再读读下面的关于大脑的简单知识:大脑(brain)包括端脑和间脑,端脑包括左右大脑半球。端脑是脊椎动物脑的高级神经系统的主要部分,由左右两半球组成,在人类为脑的最大部分,是控制运动、产生感觉及实现高级脑功能的高级神经中枢。脊椎动物的端脑在胚胎时是神经管头端薄壁的膨起部分,以后发展成大脑两半球,主要包括大脑皮质、大脑髓质和基底核等三个部分。大脑皮质是被覆在端脑表面的灰质、主要由神经元的胞体构成。皮质的深部由神经纤维形成的髓质或白质构成。髓质中又有灰质团块即基底核,纹状体是其中的主要部分。
6端脑由约140亿个细胞构成,重约1400克,大脑皮层厚度约为2-3毫米,总面积约为2200平方厘米,据估计脑细胞每天要死亡约10万个(越不用脑,脑细胞死亡越多)。人脑中的主要成分是血液,血液占到80%,大脑虽只占人体体重的2%,但耗氧量达全身耗氧量的25%,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脑的血液为2000升。脑消耗的能量若用电功率表示大约相当于25瓦。读完你是什么感觉?血流量占心脏输出血量的15%,一天内流经脑的血液为2000升!而我们好像根本没有感觉血液这么快的在流动,可事实就是,血液在体内如万马奔腾般向前,一刻不停!每个人是由140亿级大脑构成的,又高负荷运转的“机器”,人工再现这样一个“机器”,不可想象,所以很难很难。而且还别忘了,如果进化论是正确的话,我们还进化了多少万年呢。这个过程是无法模拟的!如果人类起源像米勒实验所展现的那样,起源于海洋的话,整个进化过程更是像神话一样精彩。关于更多人工智能的发展,我们应该乐观,智能家居时代,智能驾驶,智能工作都会成为现实,会很快成为现实。所以国内的一些公司布局这些,肯定是对的。比如我看到有人说百度押宝AI是错误的,这样说是目光短浅。押宝人工智能肯定没有错。谷歌,阿里,腾讯等都在大资金投入,必然会促进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甚至是指数级跳跃,所以我们应该乐观看待人工智能的发展。虽然人的进化过程是奇迹,但人工智能是人的奇迹,超越人类是有机会的。人成为奇迹需要时间,那么人工智能超越人类,也是时间问题。按照人类科技发展的速度,如果要给你一个时间的话,我会给出500年的时间。500年内,人工智能将全面超越人类,这不是一个玩笑。因为它们站在了一个更高的时代,更高的起点。当它们发展到知觉意识层次的时候,它们的自我学习力是我们无法比拟的,所以它们超越人类是可能的。就拿今年话题说的最多的芯片制造工艺来说,就让我们很多普通人不敢想象。有人把芯片工艺制造有这样一个难度比喻,说制造芯片就好比在一颗米粒上绘制清明上河图。我们熟悉的,华为手机现用的麒麟980芯片,是全球首款采用7nm制程工艺的手机芯片,形象点描述,就是在指甲盖大小的尺寸上,集成了69亿个晶体管。69亿个是什么概念呢,你自己想象。这也是我为什么说人工智能有超越人类智能的条件。机器人的构成可以有多复杂,取决于技术的进步,而这也是意识产生的关键点。假如有多个类似有麒麟980芯片组成的系统,进行多层次设计于机器人,会产生什么效果?假如可以做出5nm集成了690亿个晶体管电路的芯片,又会是什么效果,这些我们现在都没有实现,但可以想象,那种效果一定是惊人的。更复杂,更精细的构成;更趋于同步,同趋于配合的交互振动,一定能产生让我们叹为观止的意识能力。而且还有一种发展可能——脑机结合!就是人脑与人工智能的结合,必然是一个超越人的存在。
7问题来了?这时候人是人还是机器人?再这样问大家一个问题,假如机器人意识能力超越了人类,也具备了人的感情,你会拿它当人对待吗?会与之通婚吗?你好好思考一下这些问题,这些问题我这一章里面不回答了。你自己去思考,来告诉我答案。如果你实在想不到答案,那么下一章,我来告诉你答案。再简单说一下,关于意识与振动,也就是物质构成之间的交互运动。有一个人叫查尔默斯,他和加州大学圣芭芭拉分校心理学教授乔纳森·斯库勒(JonathanSchooler)一起发展了“意识共振理论”(resonancetheoryofconsciousness)。一切皆振动,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地运动、振动。就算是看起来静止的物体,实际上也在以不同的频率振动、振荡、共振。共振是运动的一种,其特征是两种状态之间的振荡。如此,整个自然界都在不同尺度上振动着。有这种振动才有交互,才有交互作用发生。当振动着的不同物体聚集在一起时,有趣的事情就发生了:一段时间之后,它们常常会开始以相同的频率一起振动。它们“同步起来”了,以有时看似神秘的方式,这种现象被称为自发自组织。数学家史蒂芬·斯特罗加茨(StevenStrogatz)在他2003年的书《从混沌到有序》中列举了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和神经科学领域的各种例子来阐释“同步”(他用这个词代表共振),其中几个例子是:当某些种类的萤火虫聚集在一起时,它们会开始同步闪烁;科学家至今没有彻底弄明白其中的原理。当相同功率和频率的光子同步时,激光便产生了。月球的自转与它围绕地球旋转的轨道同步,所以我们总是看到同一月面。鱼群在海底同步运动形成大圆球,以抵抗入侵。数以百万计的鲑鱼跨越几千里游回出生地产卵。物理中的超导现象,超流体现象,顺磁现象,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费米子凝聚态等。以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为例子说一下,形象地说,这就像让无数原子"齐声歌唱",其行为就好像一个玻色子的放大,可以想象着给我们理解微观世界带来了什么。这一物质形态具有的奇特性质,在芯片技术、精密测量和纳米技术等领域都有美好的应用前景。所以研究共振或者粒子同步运动会帮助我们深入理解意识的本质以及宇宙的普遍规律。神经科学家也在他们的研究中发现了同步。人脑中的神经元以可测量的频率大规模放电,哺乳动物的意识也被认为通常与各种神经元同步有关。例如,德国神经生理学家帕斯卡·弗里斯(PascalFries)就探索了大脑中各种放电模式的同步方式,以及它们如何产生不同种类的人类意识。弗里斯主要关注三种波:γ、β和θ波。这些字母代表大脑中电振荡的速度,是借助置于颅骨外部的电极测量出来的。当神经元群通过电化学脉冲相互交流时,就产生了这些振荡。将这些信号的速度和电压取平均值,就得到了可测量每秒特征循环的脑电波(EGG)。
8γ波与大规模协调活动相关,比如感知、冥想或聚焦的意识;β波与最大的脑活动或唤醒相关;θ波则关乎放松和白日梦。根据弗里斯的观点,这三种波型的协同工作会产生各种类型的人类意识,或者说,至少能够促使它们产生。读到这里,你没有提问吗?脑电波与意识之间的关系究竟如何,目前仍未达成定论。各位这就是这个问题,脑电波是脑活动行为测量的衡量指标,本身脑电波与意识没有必然关系。它是一种脑活动的表象,懂了吗?所以妄图通过脑电波来研究意识的本质是不行的。可以通过脑电波来研究意识的状态,意识的表现,仅此而已。再次强调,意识是逆熵的存在,这毋庸置疑。所以有质量的物质存在是前提,物质的构成越复杂,越精细;彼此之间的互动和振动更融洽,意识的层级就必然越高。也就是意识的存在度越高,抵抗熵增的能力也越强。生命在于运动,更在于探索。当你们看到这些文字的时候,我希望你们不要去想我推翻了谁,我从来也不这样想。你们去想我拓展了谁的理论,我在试图解决什么问题,就去想这些问题就行了。然后再去想,我哪个观点靠谱,哪个不靠谱?这样你才能进步,这样我也能进步。人有局限,所以没有完美的理论。第四章:意识是人的总和的表征读到这一章,你应该意识到这样一个问题:该如何定义意识?因为在本书中意识不再是大脑独有的产物,意识是广泛存在的。所以如果不对意识做出定义,那么此文就不完整。如果是你,你会如何给意识做出定义,思考1个小时吧。我们一起来给意识下定义吧,根据前面三章的内容,我们知道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就像引力和惯性的关系。惯性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意识也是客观存在的现象。引力是惯性的源泉,物质是意识的源泉。“源泉”这个词不代表谁能决定谁,这个逻辑关系本质上不存在。以人的经验来说,你可以认为存在物质决定意识的逻辑,因为没有物质的意识是不能想象的;没有意识的物质很多人会认为是可以想象的,其实也是不能想象的。也就是说意识不以人存在为前提存在!意识是以物质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但牢牢记住,物质和意识其实不可分。而且大家也知道了,意识是秩序的表现,意识是逆熵的存在。
9灵遁者油画在第三章中,我说过赞同马克思关于人的定义。即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人是意识体!所以关键词是:意识和体。从根本上来说意识和体其实是不能分离的。物质一旦诞生,意识紧随其后。有人就会说,死人是没有意识的,活人才有。如果你读了前面的章节,你不会问这个问题。因为一开始我们就将物质和意识都定义为一种客观存在。但理论要能有用,就必须更具体化,所以意识是一种客观存在的定义,要进行具体拓展。根据上面的分析,我是这样定义意识: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所以人的意识的定义可以是: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理解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定义,一定要理解社会关系是以社会存在,物质存在为前提而存在的。定义还没有结束,那么此刻应该如何定义物质?在这里肯定是哲学上的定义。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大家看看列宁关于物质的定义:物质指在人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列宁指出:“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有着无限多样的形态,无穷的变化发展,但归根结底都是客观实在的外在表现,都是物质的外在表现。意识只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的一种外在表象。其实的列宁的定义很权威了,但我们和列宁的定义有出入的地方有两个点。第一个是不再承认意识是独立于物质的客观存在,正如我们从来不说惯性是独立于物质而存在的,我们不这样表述;第二个意识不再是高度发展的物质的表象,没有任何“高度发展”的物质也具有意识。强调和总结,客观存在的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人的意识的定义是: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表本征。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上一章我们问了一个问题,不知道你怎么回答的。假如机器人的意识能力超越了人类,也具备了人的感情,你会拿它当人对待吗?会与之通婚吗?答案其实很简单,机器人的意识能力超越了人类的话,就具备人的本质!所以拿机器人当人看是正确的。尽管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看法,但整体你不得不承认它的意识能力。至于会有人与之通婚吗?肯定会有,就比如外星人来地球生活了,外星人与地球人通婚吗?通常意义上只要不夸物种属性,也就是生理和意识都能融洽的前提下,肯定会有人与之通婚。定义了意识之后,我们正式来谈谈意识,人的意识。相较于人的意识而言,一块石头,一条河流,一颗树,一只蚂蚁的意识能力当然是低层次的。
10意识层次由低到高的划分:无感觉,感觉,知觉,想象,思维,超思维。很多人一定会好奇,一块石头怎么发出意识的?其实这个问题在前面的章节中已经回答了,万物有它沟通的方式,“沟通”本来就是一种意识能力,相互作用也是一种意识能力的体现,相互联系也是一种沟通。万物有辐射,所以一块石头与人一样,广义上来说,它在与宇宙中的任何东西在沟通。宇宙中也遍布着场,把这些场比作海洋的话,一块石头就像一个小虾米,而人就像海豚。意识有高低层次之分,小虾米肯定是低层次,海豚肯定是高层次,就这么简单。但是你要有这样一个认识,低层次的意识能力,以一块石头来说,是没有自我意识,也就是没有主观能动性。没有自我意识,就没有自我改变,就没有自我能动性!那么一块石头的命运就总是“被动”的。所以同样作为逆熵的存在体,我们人类可以自豪一些,因为我们具有自我意识,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改变很多事情。所以我们有时候会觉得我们处在了“命运”和“非命运”的中间。你其实可以从人的本质的定义中,就能找到答案。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就是说人是以社会存在为前提的存在,也就是说你脱离不了存在的命运。比如说你扔不下你的肉体,这是自身局限,这是你存在的基础。你如果把这个当作命运的话,人确实会陷入命运和非命运的尴尬之间。但从逻辑上来讲,如无必要,勿增实体。把存在当作局限,是无必要的,所以不要这样做。你如果这样做,得出了的东西,必然是困扰你的。所以应该以非命运来看待人生。这个时候仔细阅读过前面章节的朋友肯定要提出疑惑了。第一个疑惑是我明明说人是一种局限,写这本书的原因也是想着不以人的角度去看,尽量去做突破,可是现在却说不要把自己存在当作局限。各位,你能这样问,说明你真的是认真看了也思考了。无论我怎么试图突破人的局限看问题,我其实也是以人的角度在看问题。没办法,我就是人!但人确实有一个很神奇的地方就是想象力。你无法以光速运动,但好像你可以想象自己以光速运动。这会你明白了吗?我们的大脑中,始终存在有希望,就是突破自身局限的希望!我们不是石头的存在,也是“命运”,石头不是“人”,也是它的“命运”,但我们可以想象我们是石头,这个就有意思了。所以确实无法突破人自身的局限来写一本“非人”的著作,但可以试图去写,靠想象去写。第二个疑惑,你可能是自己想不到,我来给你提示。看过我科普作品的人都知道,我是赞同世界是确定的。是不是说我相信命运论?不是,世界是确定的,最好的理解是世界是可以认识的,世界是可以想象的,世界是可以触摸到的;世界不是虚无,世界不是荒谬,世界不是不可认识的。再举一个例子说吧,怕大家不好理解,就是说世界是确定的,不是说所有一切都是安排好的,如果都是安排好的,这才叫命运论!而我们说的世界是确定的,是说世界万物沟通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而这些作用和沟通方式,是能为我们所认识的。万物的意识和我们的意识是想通的,以意识来认识意识有何不可?
11意识与意识的不同之处,只在于高低层次之分,只在于被动和主动之分。这个就像物质与物质的不同之处,只在于存在形态和结构不同,被动和主动不同,它们之间没有存在上的不同!所以说世界是确定的,和人生的非命运论并不冲突。再次强调,以人为局限来看人生,人确实无法破局。人们把这个叫做命运,无可厚非,把这个叫迷信。由此你可以发现,宗教的产生在于为命运做解释,也在试图破局。这种解释让人从“自己是自己的牢笼”中得到解脱,从而找到精神寄托,感觉不再迷茫。所以我有时候,会劝一些生活迷茫,有轻生念头的人,去信佛之类的。因为我无法劝他你重新回到学校去学习,去认识这个世界。读到这里,你其实就能发现,即使我也是有无力感的,因为不能突破人的局限这事情太让人头疼了。这个是方方面面的,语言,身体……由此你想象不来,处于高维度或者能超思维意识的人,他们的世界是怎么样的。这个就有点像夸父追日,累死也无法做到的事情。但太阳就在你眼前,就像一个大红苹果,不咬上一口你觉得这辈子都遗憾。回答了上面提出的两个问题和困惑,我们回到人类的意识这个话题。为什么写哲学书,很明显,我们不是为了指导一块石头,不是为了教育一块石头,而是为了教育正在看此书的你。知道人类为什么研究不清楚人吗?知道人类为什么研究不清楚大脑吗?因为理解人的方式和研究的方式不同。换一个角度,你就能得出很多你不愿意相信的答案,但其实这些答案才是事实。把下面这几个定义,再好好看一遍。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人的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本征。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从上面意识的定义我们可以得出一些简单的结论,以我们自己为例,虽然人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和整体,整体功能是大于部分功能的,这个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学过。但不能证明部分功能不具有意识能力。也就是意识不止产生于大脑,产生神经元活动,人体的皮肤系统可以产生意识,人的心脏可以产生意识,与人的大脑产生意识本质是一样的。各位这就是改变简单的定义,能得出的简单的答案。你是不是不相信,没关系。起初我也不相信石头是有意识的!但别忘记,意识的定义早已不是原来那样的定义了。其实我们可以从生理和物理,找到此哲学推论的支撑点。我来说几个。鸡被斩头之后,还能蹦跶半小时,你怎么解释?科学怎么解释?它能蹦跶半小时的时候是有意识的,还是无意识?
12鸡的头掉落后能存活的最经典案例莫过于Mike(theheadlesschicken)(1945年-1947年),是一只被斩掉头部后,但依然生存了18个月的公鸡。许多人认为这不过是骗局,因此其主人把它带到位于盐湖城的犹他大学检查并证实这不是骗局,Mike真的是一只被斩首并且依然生存的鸡。星期一,住在美国科罗拉多州Fruita市的农夫奥臣,他宴请岳母共餐,他妻子自围栏带回一只五个半月大的公鸡作食物。由于他的岳母喜欢吃鸡颈,于是他斩鸡头时意外留下公鸡的一只耳朵和大部份脑干。这只鸡竟然没死﹐依然活蹦乱跳。因此奥臣留下了麦克的性命,免于它成为岳母的盘中之物。尽管奥臣的补救手段拙劣,但无头鸡麦克能平衡、笨拙地走到栖息处;它甚至想整理羽毛。可没有了头,麦克永远不能再整理羽毛了。麦克没有死之后,杀鸡凶手奥臣决定永远照顾麦克,他通过滴眼药水的小瓶以牛奶和水混合物哺养麦克,间中也加上小粒的粟米等五谷类。假若不幸地,麦克的食道出入口偶尔被黏液堵塞,奥臣家人会使用注射器清除。麦克的头去掉了,不过仍能走到高高的鸡笼而没有跌下。它也会鸡啼,但只能从喉头发出微弱的哑然声响,无法在黎明高声啼鸣。麦克虽然头被砍掉了,但重量没有停止增加;奥臣宣称麦克断头时只有大约2磅,到它死亡之时,竟增加到几乎8磅重。无头鸡麦克不死的消息传开,人们不禁啧啧称奇,公众要看到麦克,必须交25分美元的入场费用,它为主人奥臣赚得4500美元一个月。麦克还是各种杂志和报纸报道的主题。很多争取动物权益者大肆批评奥臣,认为他应该给麦克一个了结,而非让它继续活受罪。在1947年3月,麦克因黏液堵塞死亡。无独有偶,蛇被砍下头之后,也不会立刻死亡。如果在砍下头之后,你触摸蛇,它有感觉,那说明什么?那说明头不是唯一产生意识的器官,虽然我们承认脑部是意识的中枢,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再看看下面一个新闻: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类的心脏也许有某种“思考和记忆功能”!这正是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患者突然性格大变、继承了心脏捐赠者性格的原因。据统计,每10例接受换心手术的病人中,就有1人会出现性格改变现象。 据美国侨报报道,40岁的退休货车司机杰姆·克拉克从来都不是一个多愁善感的人,他从不曾给妻子玛吉写过一封情书,因为他15岁就离开了学校,文法差得要命。所以当去年的一天,杰姆突然坐到桌子前,开始给妻子写下一行行的情诗、表达细腻的情绪时,连他自己都感到了震惊。 原来杰姆在半年前刚刚接受过心脏移植手术,他确信自己写诗的“怪癖”来自那颗移植的心脏,因为捐赠者一家都爱写诗。
13 美国加州心脏研究协会的专家也深信心脏并非一个“泵”那么简单,他们最近发现一种能够具有长期记忆和短期记忆的神经细胞的确在心脏中工作,并且组成了一个微小但却复杂的神经系统。“心脏具有记忆”的观点目前仍未获得主流医学界的认可,但许多接受心脏移植的病人都深信,没有任何其他理论可以解释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一连串怪事。科学家在心脏中发现的智慧,与脑部所显现的智慧有所不同。以IQ和EQ来比喻的话,心脏智慧比较像EQ而非IQ。加拿大东岸哈里法克斯市达豪斯大学(DalhousieUniversityinHalifax)的阿默博士(Dr.AndrewArmour)在《神经心脏学》中提到,心脏里已经发现至少存在有4万个神经细胞,在密集研究后,阿默博士在1991年提出了「心脑」的观念。研究发现,心脏中的神经细胞数目,与脑中掌管情绪和其他基本行为反应之较低等中枢的细胞数目相当,也就是说,心脏似乎拥有自己的头脑。心脏里的神经细胞不光只是接收来自头脑的命令,还可以直接影响杏仁核、丘脑、皮层等脑内结构。在某些情况下,心脏还能传令给头脑。菲尔斯研究中心(TheFelsResearchInstitute)的博士夫妻档一约翰和碧翠丝.莱西(Drs.JohnandBeatriceLacey)发现,心脏不但会忽略所接收到的讯号,还能够反过来告诉脑部何种反应才是正确的。心脏对脑部功能的干预,最常出现在脑部处理情绪和行为的区域。这样看来,在面对环境变化或处理事件时,心脏似乎是调节情绪处理的核心,这样的心脏确实很有智慧。换一个角度,我们同样可以看到,心脏应该在情绪管理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头脑是由内而外逐渐成形的,胚胎先形成脑最基础的脑干部分,然后杏仁核、海马回、再来是其他的情绪中心,负责思考功能的脑部是最后才形成的。也就是说,头脑中负责思考的部分,在成形时是以情绪部分的脑部为基础的。这种发展模式也正吻合儿童发展过程,小孩子在进入理性思考阶段前,用的是更为情绪性、直觉性的思考模式。心脏影响脑部各个情绪中枢,构成了我们身为人的情绪与行为基础,并进而影响了脑部负责更高层思考功能的区域。而且研究表示体内电磁场最强的地方正位于心脏,强度是脑部的千倍!心脏所发出的电磁场不仅覆盖了体内所有的细胞,甚至在距离身体3公尺处,都还能以高斯仪器测量的到。问你一个问题,为何男人看到美女会心动?紧张或者心跳加快?其实就是说心脏对于情绪意识的产生至关重要。举个例子,你与某人第一次见面,你喜欢不喜欢他,其实不是通过理性分析的,而是通过感性分析的,也就是通过心脏意识或者磁场来感受的。当然如果你懂一些其他比如面相分析的方法,那么你会同时用感性和理性来分析。
14我在天涯看到过一位女士讲述自己的经历,很多人回复有类似的经历。她是这样表述的:我小学的经历,小学1-3年级成绩都很好,不存在偏科,数学经常能考一百分,但在4年纪的时候,老师帮我调换了座位,自从我和A男坐在一起后,感觉整个大脑就开始混沌起来,数学应用题居然全部不会做了,真的是很奇怪的事情,反正坐在一块后,我能感觉得原来清晰的思维突然被什么东西克制住了,大约坐在一起一年后,换同桌,数学能力奇迹般的又恢复了。当时简直无法理解,后来只是刻意的疏远了那位同学。然后她还说了一个事情:初中同学B女,性格很好,和我很合得来,也很喜欢和我交朋友,对她印象很不错,但是我和她玩在一起就是会发生一些匪夷所思的倒霉事情,总之,倒霉事情会特别的多,各种不顺。然后也会有曾经在A男身上发生的事情,只要她坐在我旁边,上课的思维会觉得被什么波段莫名干扰。最后,只能渐渐疏远了。这两个案例严格一点,不能成为佐证,因为属于个人回忆叙述,和新闻报道相比,可信性要下降很多。但为什么放上来呢,是我发现好多人有这样的经历。他们多会把这说成被某人的气场所克制,这是最多的说法。从我们上面的理论来说,是意识相左,不统一的表现,可以理解为“被克制”,但本质上没有这样的逻辑。再继续看看下面关于心脏的新闻研究,相信你会有更多启发。科学家一般都相信大脑是身体里面唯一拥有神经元(储存资料和记忆的神经网络的器官),但最新的资料显示,心脏实际上也是一个腺体,能够生产影响人类情绪的激素。以往一般都相信大脑是唯一能生产促进爱心和增进人与人之间感情的内分泌激素oxytoxin(催产素)的地方,但是现在我们确知心脏也能生产这种激素,不仅如此,它还生产其他的激素。科学家John和BeatriceLacey的研究发现,心脏能够不受大脑与自主神经系统的约束独立做出决定,特别是当它处于和谐统一状态(平静平和)的时候,它甚至能够促使大脑遵循它的电频率信号。一颗处于和谐状态的心脏是一个强力的电磁发送与接收器,很多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验:当我们和自己心爱或关怀的人在一起的时候,如果他们的心情低劣或正在为某些问题烦恼,很多时候我们都也会感觉到(那种氛围)。Pearsall叙述了这么一个故事:有一位病人前来接受血管照相的心脏检测,他的妻子便留在办公室和我聊天。突然间那位女士显得痛苦非常,她弯下腰,双手抱住胸膛,大声说:“糟了,他的心脏病发作了,Joe的心脏病刚才发作了!”我连忙叫医护人员前来协助,送她到心脏科部门接受治疗。当我们推着她经过检验室时,她的丈夫正好从里面被护士推出来。夫妻各自躺在病床上,关切地望着对方,一位护士看出妻子的焦虑,就安慰她说:“不用担心,他没事,刚才在检验室里出了一点状况,他的心脏停了几秒钟,但是我们已经帮助他恢复心跳了,他不会有事的。”
15和接受器官移植的病人一样,一些具有心灵感应能力的人似乎也可以感受到其他人的情绪。最新的科学研究发现,细胞也可以远程传递讯息,特别是传递情绪方面的感觉。美国陆军情报与安全司令部(INSCOM)曾经做过一个非常特别的实验,证实两组细胞就算相隔很远,还是能够呈现相同的反应。科学家从自愿参与研究的人口中刮出一些白血球,对它们进行离心处理後,再把它们装入试管中,然后植入心理测试棒。捐献器官者坐在另外一个房间观看电视节目,当他看到打斗和杀戮的镜头时,测试棒显示试管中的细胞呈极端兴奋的状态,虽然这些细胞是放置在走廊另一端的房间里。在另一次试验中,科学家将细胞与捐献细胞者分开50英里的距离,测试的时间也定在取出细胞样本的两天後进行,所取得的结果还是和第一个试验相同。这些细胞样本与它们的主人保持着一种科学家称为非本地non-local的能量联系,它们似乎能够“记得”自己的发源地。科学家相信,这些细胞是透过电磁频率的方式相互沟通,而我们的心脏便是人体里最强大的电磁通讯器。研究员RollinsMcCraty和他的同事使用仪器测量心脏的电磁场,发现心脏的电场比大脑的电场强60倍。心脏所发出的信号非常强大,我们全身都被包含在这个电磁场内,这也就是为什么心脏有能力协助身体和细胞维持和谐健康状态的原因了。(注:心磁比脑磁大了约1,000倍。脑部磁场10的负7次方mG,心脏磁场10的负4次方mG。)心脏所发出的电磁信号非常强大,可以延伸到体外影响其他人,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具有深厚修行功力的高僧和精神导师们可以散发出让周围的人都可以感受到的安祥与慈爱的高频率,也可以解释大德高僧火化后为何可以产生舍利子。MacCraty和他的同事所作的另一个试验是测量两个距离相近(数尺)的人的生理讯息,发现到那些具有高度心脏和谐人士的心跳节奏能够影响另外一个人的心跳节奏,令他们的心跳节奏变得更和谐。如果按照Pearsall的研究取得的结论来看,心脏不仅传递有关情绪的信息,也能够传递一些较为具体的资讯,就如心脏移植病人的个案一样。在他从心脏移植病人那里搜集的故事中,有些就如天方夜谭一般奇异。某些病人在接受了谋杀遇害人的心脏移植後,能够清楚地接收到与受害者相关的一些影像和明确的讯息。说一个我自己的感受,拿跑步来说,很多热爱跑步的人知道,跑完步神清气爽,感觉会非常不错。跑步与其说是大脑得到了锻炼和释放,不如说是心脏得到了锻炼和释放,然后才使得我们愉快!为什么我们说心灵,而不只是说“脑灵”。
16再以爱情来说,你喜欢一个人多是感性的,多是心脏的直接感受,而当你考虑要不要嫁给他的时候,你会用大脑理性分析。这个时候是感性战胜理性,还是理性战胜感性,不同的人不同的选择。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发现更多的没有文化,没有受过高等教育的女孩和男孩早早结婚了【我说的是中国的情况,国外不了解】。反倒那些受过高等教育,喜欢研究,喜欢理性分析的人,往往难以做出选择,就是他们不够感性而已。说的简单点,就是爱情其实很简单,不要想那么复杂。一旦开始权衡利弊了,那就复杂了!而且你们知道吗?古埃及在制造木乃伊的时候,会把大脑丢掉,把心脏留下,因为他们认为人的灵魂都在心脏中。还有你看过恐怖电影吗?看恐怖电影最受刺激的不是大脑,我自己感觉是心脏。一个镜头的突然出现,最受刺激的是心脏,然后才是大脑。各位,更多关于心脏研究的案例和新闻报道,我就不一一列举了。这时候你会意识到,人体不止有一个大脑,应该有“两个大脑”。如果你这样你又错了,因为人体不止有“两个大脑”,可能是三个,四个……比如我再说一个大家熟悉的器官——皮肤。你知道人体最大的器官是什么吗?就是皮肤。皮肤分表皮和真皮两层,表皮在皮肤表面,又可分成角质层和生发层两部分。已经角质化的细胞组成角质层,脱落后就成为皮屑。生发层细胞不断分裂,能补充脱落的角质层。生发层有黑色素细胞,产生的黑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线损伤内部组织。表皮属复层扁平上皮,真皮则是致密结缔组织,有许多弹力纤维和胶原纤维,故有弹性和韧性。真皮比表皮厚,有丰富的血管和神经。皮肤下面有皮下组织,属疏松结缔组织,有大量脂肪细胞。皮肤还有毛发、汗腺、皮脂腺、指(趾)甲等许多附属物。简单的读了上面的关于皮肤的介绍,你怎么想?人首先最直观的意识层次就是感觉。那么我问你,你感觉到到石头硬,或者感觉到风吹在身上了,是皮肤感觉到了,还是大脑感觉到了。如果让我说的话,皮肤感觉到了,大脑才能感觉到了,也就是皮肤系统有直接的意识能力!再说一个点,这个是科学研究,就是皮肤会呼吸,大概是肺呼吸能力的六十分之一。爱贴面膜的女生,不知道你们有这种感觉没有,敷面膜的时候,感觉面部堵塞了。所以其实化妆画厚厚的妆容,本身是不自在的。好在你只在脸上画,你如果全身画的话,这种不自在,不舒服感会更强。
17关于皮肤也有很多不解,大家看看我找到的新闻故事。2007年10月美国麻省秋风正好,一个30多岁的女人躺在床上,她患了带状疱疹,这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疾病,脖子、腰部长出一颗颗水泡,剧烈的神经性疼痛不断地袭击大脑。医生告诉她,没关系,全美1/3的人都得过带状疱疹,你不会有事儿的。几天以后,这位M女士痊愈了。但她又来到了医生的诊所,她又有了新困扰。她的眉心很红,病好以后,总感觉眉心很痒,总是忍不住去抓。医生查不出问题,就说,痒可能是心理作用,别去想它,过段时间就好了。结果,在接下来的几年中,M女士很崩溃。眉心的幻痒从来没有消失过,她把眉心位置那块皮肤都抠穿了。任何药物都不管用,就连她睡着了也会不停的抓这个位置。有一天,她半夜惊醒,感觉有什么东西从眉心流了出来,顺着脸颊往下淌。原来,她把颅骨抓穿了,手抠到了脑子里,流出来的东西是脑脊液……十多年后,M女士终于能够控制抓痒这个动作了,但幻痒没有消失过。医生们很困惑,她眉心的那块皮肤,所有的神经纤维都已经被摧毁了,那这种幻痒又从哪里来呢?M女士的病例被记载在《人体简史》这本书当中,至今都是未解之谜。但有科学家猜测,幻痒可能来自皮肤,皮肤是有“自主”意识的生命,这个生命中,可能还蕴含着很多未知信息。很显然,如果按照我们的定义,科学家的猜测就不是猜测,而是事实,皮肤就是有意识能力的。皮肤移植在今天是司空见惯的,但之前却不是。时间回到1940年,德军的“黑寡妇”在英伦三岛上狂轰滥炸,无数的英国军民被烧伤、炸伤。野战军营里,连动物学家、兽医们都被赶鸭子上架。这当中有一个来自巴西的少年天才,彼得·梅达沃(PeterBrianMedawar),牛津大学动物学博士。他正在与死神赛跑,发誓要攻克皮肤移植的难题。梅达沃发现,不管移植手术多么成功,病人的身体总会排斥外来皮肤。而且排斥后再移植,第二次的排斥速度比第一次更快。唯一不排斥的方法,就是把病人自己不太重要地方的皮肤割下来,移植到伤口上,用来保命。皮肤增殖非常快,一般只要1~2周,伤口上就能长出新的皮肤。医生们要做的就是保证病人,在这1~2周内不会死于感染。战争结束后,梅达沃得到了两样东西:一个诺贝尔奖,一个医学难题。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从皮肤排斥现象中发现了免疫排斥的原理,成为了“器官移植之父”
18;医学难题则是,医生们能不能找到一种不被人体排斥的东西,移植到伤口上,防止感染。这一找,就找了60多年。直到最近几年,巴西医生们发现,移植罗非鱼皮不会有排斥反应,移植后还不需要更换鱼皮,大约8~12天后,揭下鱼皮,伤口就已经愈合,新的皮肤长出来了。除了人类,动物竟然也一样,也不会排斥罗非鱼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当中原理科学家们还在进一步研究中,而且科学家还发现,绿藻也可以,而且绿藻产生的氧气还能加速皮肤生长,这太诡异了。上面我们说皮肤会呼吸,其实有一些动物就是直接用皮肤呼吸的。比如低等无脊椎动物中,从原生动物到环节动物,均没有专门的呼吸结构分化出来,直接用体表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实行一种简单的皮肤呼吸。皮肤呼吸的动物(如蚯蚓、草照虫等),体表通常是裸露的,富有微血管,没有鳞甲等爬行生物,体表多有翻液等保持湿润。皮肤可以移植,就好像皮肤像韭菜一样,能重新生长。皮肤是目前唯一一个可以被人造的器官。取下你身上的一块皮肤,提取胶原蛋白,然后在培养皿上,科学家就能培养出一块新的皮肤。有一个叫傅田光洋(MitsuhiroDenda)日本科学家,他就用这种培养皿当中的皮肤做过很多新奇的实验。他将皮肤分别暴露在干燥环境(湿度10%以下)、普通环境(湿度40%~70%)和潮湿环境(湿度80%以上)当中。结果发现,干燥环境中,皮肤的角质层会变厚,屏障功能增强。普通环境中,皮肤迅速适应了环境。潮湿环境中,皮肤开始“偷懒”,角质层变薄,屏障功能减弱。这些皮肤它们没有连通任何其他机体组织,但它们能自主感知环境、适应环境,还能有序的自我增殖。这被看作是典型的生命特征。傅田根据这类实验,提出了“皮肤经络假说”,他认为经络就是一种现代科学家还没有意识到的皮肤信息。其实关于经络,我们在前面的章节提到过。经络系统是客观存在的,而且是非常灵敏的。还有皮肤为什么会出现排斥现象,血液为什么会出现排斥现象……各种生理排斥现象都可以用“意识相左”来回答,就是不匹配。这个不匹配不是大脑神经告诉我们不匹配,而是皮肤,而是血液系统直接告诉我们的。还有比移植皮肤更诡异的故事,那就是皮肤中的感官细胞。感官细胞,种类很多,能帮我们感受冷暖、压力、运动等等,它们共同构成了我们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叫做五感,前四感基本都有完善的科学解释。但触觉很难解释,甚至有科学家怀疑,神秘的第六感,也来自皮肤中的这些感官细胞。
19比如迈斯纳小体(Meissner’scorpuscles),主要集中在指尖、嘴唇、舌头和下面,它极其敏感。能够分辨十万分之一克的触碰,和1Hz以下的极低频震动,这简直比最顶尖的宇宙射线接收器还敏锐。科学家甚至还观察到,迈斯纳小体能够分辨爱与不爱,在测试中,如果测试者被爱人触摸,她的大脑活动会立刻反应出来愉悦。如果被陌生人触摸,大脑会立刻反映出毛骨悚然。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种熟悉的感觉,因为在上面说到心脏的时候,我们说过类似的感受。除此之外,还有对压力敏感的默克尔神经末梢(Merkelnerveending)、对拉伸敏感的鲁菲尼小体(Bulbouscorpuscle)等等。科学家现在对这些感官细胞了解非常有限,也许以后还能发现更多、更神奇的感官原理,可以用来解释目前的很多玄学现象。比如,会画画的盲人,有一个叫做渡边江梨子的日本人,她两岁的时候失明了。往后的几十年里,她基本靠触觉来理解世界。大概10多岁的时候,她喜欢上了游泳,她说,虽然她在水中感觉身体没有触碰到任何东西,但是她可以感受到一种神奇的漂浮感。有一天,她把这种神奇的漂浮感画了下来,这竟然是一幅人在水中游泳的写实画。江梨子的画惊动了学术界,专门研究盲人绘画的约翰教授(Dr.JohnKennedy)说,江梨子的画和别的盲人绘画不一样,并不是后天训练的技巧,而是某种真正的“触觉眼睛”。因为江梨子的画中竟然有透视,一个盲人是如何理解透视的?教授说,他曾经在很多盲人那里尝试过,想教会他们什么是透视,结果都没有成功。最著名的盲人画家,也是经过大量的训练和纠正,才勉强画出了不自然的透视。但是江梨子不同,她画的透视很自然,俯视的游泳图中,就像是从高空亲眼看见自己正在游泳一样。科学无法解释这种现象,只能推断,江梨子的触觉神经和视觉神经产生了某种微妙的互通,皮肤具有了某些“看见”的能力。还有美国麻省总医院,有一位乔医生(JoelSalinas),他患有罕见的“联觉症”(Mirror-touch
20synaesthesia)。简单的说,就是他看到你被扇耳光,他的脸也会疼,看到你被拥抱,也能感到温暖。不光是活人,卡通人也行。他小时候看到动画里,卡通人舌头被粘住,自己的舌头也会非常难受,看到卡通人被车撞,自己也会感到剧烈的冲击。还有一次,在医科大学里,他参与一个少年的脑外科手术,他亲身体会到了大脑被手术刀切开的感觉。虽然很痛苦,但这种感同身受的罕见病也让他成了名医。再给大家说一个例子,是关于大脑的。你可能听过裂脑人实验,你觉得这个实验给你的启发是什么?神经解剖学和脑生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脑分成左、右两半球,左脑半球接收来自人体右侧的感觉信息,触觉、视觉等,并控制人体右侧的动作;右脑半球则接收来自人体左侧的感觉信息,并控制人体左侧的动作。人的语言功能,包括说话、书写和计算等能力是左脑半球负责的;右脑半球则具有描述空间结构,想象,知觉和临摹等能力。大脑两半球之间由大约两亿条神经纤维组成的胼胝体连接沟通,构成一个完整的统一体。在正常的情况下,来自外界的信息,经胼胝体传递,左右两半球息息相通。人的每一种活动都是两半球信息交换、综合的结果。这个胼胝体是一种大脑中重要的白质带,它的主要成分是髓磷脂(也就是脂质)。裸露在外的胼胝体呈现出白色,其中包含大约2至2.5亿个神经纤维,这些神经纤维被一层髓磷脂构成的髓鞘包覆着。它的作用,就是控制着神经元共享信息,并协调左右脑之间正常工作。需要说明的是,胼胝体这种生理构造,只有部分哺乳动物才拥有,像鸟类、爬行类、两栖类都是没有的。值得注意的是,胼胝体的发育成熟与否,和人的自我控制能力,以及精神疾病的发作有着相当密切的关系,比如精神分裂、自闭症和阅读障碍等等。而且,胼胝体的发育是和年龄密切相关的,其中的白质只有到了成年时才会发育完善。有一些人的胼胝体天生就发育不完整,这样的患者往往在幼儿时期就会出现痉挛、手眼协调差、轻度视觉障碍,轻度智力低下等情况,同时还有一个明显的迹象,就是幼儿很晚才能把头部抬起。目前而言,胼胝体发育不全属于先天疾病,没有办法治疗。
21同时,还有另外一些患者,尤其是癫痫患者,为了阻止癫痫发作的脑电活动从一个脑半球传递到另一个半球,会采取一种特殊的办法来治疗。这种办法,就是将他们的胼胝体切除,以此来阻断两侧脑半球的通路。这就是用人为的方式,制造一位“裂脑人”。根据一份临床报告显示,大部分病例在实施了胼胝体切除手术后,第一周都会出现无法说话、拒绝进食的状态。同时还会出现四肢乏力。肢体活动障碍甚至是瘫痪的症状,一般需要一个月左右才能恢复。虽然初期看起来有点吓人,但是进行过手术之后,他们的癫痫症状大都减轻,很快就停止发作了,而康复出院之后,病人心理状态也没有出现什么明显变化,大都情绪稳定,生活可以自立,有些人甚至还能继续上班工作。左图为灵遁者油画。早在1836年,法国神经学家马克·达克斯(MarcDax)就发现,一位大脑左半球神经损伤的病人,出现了右半身偏瘫,并丧失了语言能力。通过长期研究之后,他总结出:这种失语症可能与人脑的左半球密切相关。可惜的是,达克斯一年之后就去世了,他的研究无人知晓。与左脑相对的,是当时对于右脑的研究却并不发达。直到近一个世纪之后,才有一些医学家发现大脑右半球损伤,会引发一侧空间识别困难,以及无法识别人脸的症状。因为对右脑的了解所知甚少,甚至在当时有着这样的主流观点:人类的左脑才是进化得更高级的,左脑有着全面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而右脑则是落后的。这样的观点,直到一位脑神经大神的横空出世,以及他那著名的“裂脑人”实验的诞生,才终于消失在学术圈的尘埃之中。这位大神就是著名的美国神经心理学家兼神经生物学家——罗杰·沃尔科特·斯佩里(RogerWolcottSperry)。斯佩里向裂脑人左脑输入举手或屈膝的命令,结果,病人的右侧身体服从了命令,而左侧身体却不听指挥。把裂脑人的双眼蒙上以后,用手接触他身体左侧的任何部分,他都说不出被接触的部位。斯佩里将一张年轻女人照片的左半部和一张小孩照片的右半部,拼成一张照片;然后让裂脑人注视照片的中心,使这张照片的左半部正好置于裂脑人的左半视野,右半部置于他的右半视野,要他指出和说出看见了什么,结果,他左手指着青年女子的照片,嘴里却说看见了小孩的照片。在这里,人体的左侧和右侧各行其是了,思维发生了分裂,在一个人身上好像出现了完全不同的两种思想。据此,斯佩里认为,裂脑人具有两个精神,是两个人。问题的关键在于,右半球究竟有没有自我意识?人们历来认为,自我意识是左半球的专利,而与右半球是没有的。为了进一步说明问题,斯佩里设计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把他自己、家属、著名的政治家和艺术家的照片投射到他的右脑。当他看到年轻姑娘、芭蕾舞演员的照片时,他用左手拇指朝上表示喜欢;当他看到希特勒的照片时,使用左手拇指朝下表示不喜欢;对于尼克松的照片,他迟疑片刻后左手拇指平指,表示无所谓喜欢不喜欢;而看到自己的照片时,却谦逊地将左手拇指向下。于是,斯佩里得出结论:右脑半球确实能作为一个意识系统。
22斯佩里的裂脑人实验在学术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加拿大达鲁思大学的普塞蒂教授、英国爱丁堡大学的别罗夫教授等都赞同和支持斯佩里的观点。通过各种裂脑人实验,斯佩里得出了一个结论:人类左右两个分离的大脑半球,都具有各自的高级认知功能,左右半球在接受测试时,都显示出了自己的感知、想象、抽象思维的功能,并且都有着自己的学习过程和记忆链,更关键的是,这些都和另一个半球的意识与经验无关。各位看到这里,你应该明白了,一个人的意识是多种复杂的结果,一个人就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所以你才会发现人是复杂的,人的思维,人的决策……都不是靠单一意识来做决定的。你看着镜子里面的自己,觉得这就是你;可是有时候,你也觉得自己对自己很陌生,你了解自己。看过我量子力学《见微知著》的朋友,一定还记得我在书中关于电子双缝衍射实验的解释,我把观测效应解释为一种定向观测,来解释有观测的实验为什么结果和之前不同。其实很简单,状态的改变一定是有原因的,有“力”的作用或者干扰。这时候就可以认为它是人的意识或者物的意识所干扰,这种干扰对电子有很大的影响,只是这种干扰在宏观物体面前不明显。有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意识”直接以一种特殊物质形态去干扰的这个系统;第二种就是意识不是一种物质形态,它作为物质的表征而干扰这个系统,就好比科里奥利力对于世界的影响,就是这个道理。在《见微知著》中我当然没有直接说是意识干扰,因为当时我还没有那么大胆。而现在我说了,我觉得这并不是大胆,这很可能是事实。我希望你们去思考我关于意识的定义,或者修改我关于意识的定义,拿出一个更精准的来。更能解释当前各种科学问题,也更能解决当下哲学的困境问题。很多哲学家的书,我其实都没有系统的读过,最系统去读的还是马克思。其他的尼采,海德格尔,康德,费尔巴哈等等哲学家的著作,我读过篇章,没有系统读过。但我倒似乎清楚了,无论是什么主义,存在主义也好,虚无主义也好,超人也好,唯物论也好……都不能代表今天。今天是属于我们的,我们应该根据今天的情况,发展和拓展他们的认识。但记住,他们的思考很了不起,而且他们大多数过了并不富裕的一生。北宋大家张载的名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这句话真的很有振奋人心的力量。有人把哲学比喻为黑暗中的灯塔,有人说哲学是爱智慧。可是他们忘了,如果这个世界上没人的话,就不会有爱智慧,也不会有灯塔。那么哲学是什么呢?哲学就像月亮,就像地上的一块石头,就像浩如烟海中的一点光。把下面这几个定义,再好好看一遍。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物质逆熵存在的本征。人的意识的定义:意识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的本
23征。也可以表述为:意识是人的总和的本征。物质的定义:物质是意识存在的本源。今天我还去看了电影《金刚川》,回来的路上我在想,中国人一定要爱国,因为从清末到抗美援朝结束,才换来了今天。中国人没有胆小鬼,地球人也没有胆小鬼。因为历史确实是残酷的,而地球人都活到了现在。人类的起源,意识的产生都是这么让人觉得不可思议。人又是那么脆弱,是意识让人变得百折不挠。然而人的意识也不是最强大的,在烈火中,人死去,意识层次降维,人就不再是原来的人了。想象一下当年日本广岛和长崎爆炸的两枚原子弹,真的是不能想象。可能离爆炸源近的人,都没有意识到自己要死亡,就感觉眼前刺眼,身体一痛,然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可能千分之一秒内,他甚至会错觉以为自己睡着了或者遇到了别的什么奇异的事情了。人的定义: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这句话读起来并不觉得血腥,也不觉得伟大,更不会觉得悲伤,就好像很平常的一句话,但真的理解它,确是那么难以置信。摘自独立学者,作家,艺术家灵遁者哲学书籍《重构世界》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