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湖南省郴州市苏仙区多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线上期末联考历史(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苏仙区高一上学期多校线上期末联考历史试卷一、选择题(共20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下面是我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示意图,考古发现这些遗迹具有中华文化的共同属性。这说明A.中华文明多元一体B.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第一次高峰C.中华文化的地域性D.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我国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广泛,黄河流域、长江流域等均有分布,以黄河中下游居多,且考古发现这些遗迹既各具特色,又具有中华文化共同属性,这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点,故A项正确;材料只反映了我国青铜器出土地点的分布情况,无法说明“青铜时代是人类文明的第一次高峰”,故B项错误;中华文化包括文学、艺术、思想等方方面面,材料只涉及青铜器出土地点分布,故C项错误;中华文明的起源具有多元一体的特点,材料无法体现“长江流域是中华文明最早的发祥地”,故D项错误。2.“教民亲爱,莫善于孝;教民礼顺,莫善于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这一思想产生的制度渊源是A.宗法制B.禅让制C.郡县制D.察举制【答案】A【解析】【详解】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制度,材料“教民亲爱,莫善于孝”突出的是血缘关系,二者相符,A选项正确。禅让制属于原始社会推举首领的制度,与材料无关,B选项排除。郡县制属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产物,并不强调血缘关系,C选项排除。察举制属于汉代的选官制度,与材料无关,D选项排除。3.
1秦朝的三公为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是“百官之长”。“掌丞天子。助理万机”。秦朝设左、右丞相。且以右为尊。丞相的工作职责是()A.主管军事系统B.协助皇帝处理政事C.负责监察系统D.代替皇帝处理政事【答案】B【解析】【详解】由材料“掌承天子,助理万机”,可见丞相协助皇帝处理政事,B项正确;主管军事的是太尉,排除A项;负责监察系统的是御史大夫,排除C项;皇帝大权独揽,皇权至上,故丞相虽然位高权重,但不可能代替皇帝处理政事,排除D项。故选B项。4.《资治通鉴》记载:西汉初期,匈奴“往往入盗于汉边,不可胜数;然尚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对上述材料的理解正确的是()A.战争阻断了各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B.匈奴接受了汉族先进的生产方式C.经济交流是各民族人民的共同心愿D.汉朝和匈奴之间以和平交往为主【答案】C【解析】【详解】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西汉时期的民族关系,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题干中描述的是西汉初期虽“入盗于汉边”,但是“贪乐关市(边境贸易),嗜汉财务,汉亦关市不绝,以中其意”可知汉、匈奴之间的交往是共同的愿望,符合题意的是C项,A项中“阻断了”表述错误;B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5.考古发现了不少西汉纸,如西汉初期的甘肃放马滩纸、西汉中期的陕西灞桥纸和甘肃悬泉纸、西汉晚期的甘肃旱滩坡纸等。《后汉书》则记载蔡伦“用树肤、麻头及敝布、鱼网以为纸”。从以上现象我们可以得知A.造纸术应是由西向东传播B.纸是西汉主要书写用品C.造纸术的发明不晚于西汉D.蔡伦改进造纸术不可信【答案】C【解析】【分析】西汉初期众多地方出现纸,说明造纸术发明不晚于西汉时期,故C正确;材料没有说明造纸术的外传,故A错误;纸在魏晋时期是主要写品,故B错误;《后汉书》记载具有可信性,故D错误。【详解】6.下图是一张残缺的中国古代某时期的政治制度体系表。对这张体系表所反映的政治制度,理解正确的是()
2①各部门职责分工明确、相互协作和分权制衡②相权被分化,君权加强③门下省官员和御史都有一定的监督权力④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④D.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试题解析:近代“分权制衡”指的是权力的制约和平衡,最终避免专制,因此中国古代的三省六部制不符合近代的“分权制衡”理论,④错误,但三省之间体现了分权与制衡的表述正确,①正确,故选B。7.唐初,“均给天下民田”达到了“力业相称,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唐中叶以后,“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人从私契”成了土地转移、让渡的基本方式与基本原则。这一转变A.打击了地方贵族的势力B.稳固了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C.受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D.是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的表现【答案】C【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有钱则买,无钱则卖”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唐朝中叶之后,土地买卖成为土地转移、让渡基本方式,这一转变是当时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因此C选项正确。土地的自由转让和买卖有利于地方贵族势力的扩大,A选项错误;土地转让和买卖会导致土地兼并,不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不能稳固封建政权的经济基础,B选项错误;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与材料时间不符,D选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8.北宋丁骘《请禁登科进士论财娶妻疏》中言:“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衣冠之家随所厚薄,则遣媒妁往返,甚于乞丐,小不如意,弃而之他。”这说明A.北宋官商勾结政治腐败B.买卖婚姻得到官方认可C.婚姻嫁娶推动经济发展D.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窃闻近年进士登科,娶妻论财,全乖礼义”可以看出,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社会观念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嫁娶是以财产多少为标准,更注重家庭的经济实力,故反映出商品经济冲击传统观念,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人们社会观念的变化,而不是官商勾结,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官方的态度,排除B项;材料没有反映婚姻嫁娶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
39.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如《论语训蒙口义》《易学启蒙》《小学》《四书集注》等;特别是《小学》《四书集注》,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这反映出A.宋代重视道德教化的通俗化普及化B.朱熹认为只有儿童才能接受天理C.道德教化应以书院教育为主要方式D.宋代官方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朱熹的著述中,童蒙读物占很大比重,一直被元明清统治者作为正统教材”可知统治者重视道德教化,A选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朱熹的观点,B选项排除;材料中未涉及道德教化的方式,C选项排除;材料中没有指明宋代开始重视儿童启蒙教育,D选项排除。10.《清史稿》记述,清代内阁“沿明旧名,例称政府”,但“内阁实权,远不逮明”,“内阁宰辅,名存而已”。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A.清朝前期以武立国B.六部分掌行政权力C.贵族特权不断削弱D.新的权力机构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试题分析:依据所学知识,清朝前期以武立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明朝废丞相权分六部,就已经实现了六部分掌行政权力的局面,清初贵族利益的代表机构为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内阁无关,内阁权力的削弱主要是由于南书房和其后军机处的设置,所以A、B、C说法不正确,所以选D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专制时代晚期的政治形态·军机处的设立11.中英《南京条约》规定:“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这一条款说明中国()A.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迫打开B.沦为英国的殖民地C.关税自主权遭到严重破坏D.司法主权遭到破坏【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材料“自今以后,大皇帝恩准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大清沿海之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等五处港口,贸易通商无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南京条约》规定割让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等五处为通商口岸,并且准许英国人民带同所属家眷寄居,《南京条约》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长期封闭的国门被迫打开,A项正确;《南京条约》签订之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但并未成为英国的殖民地,B项表述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材料内容没有涉及到关税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司法主权遭破坏”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A项。12.
4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天津之后,要求清政府的军队不得驻守天津。因此袁世凯从自己的新军中调拨了3000人,军装换警装后进驻天津。之后,慈禧颁旨,令全国各地都效仿袁世凯设立的警察及其制度。材料表明中国近代警察的出现①缘于列强统治中国的需要②脱胎于传统的衙役③受到西方列强侵略的影响④是军警结合的产物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由于八国联军攻占北京、天津之后,要求清政府的军队不得驻守天津,所以袁世凯想了个办法,有了中国最早的警察,可知警察的出现与西方侵略有关,是军警结合的,故D选项符合题意。近代警察的出现不是列强统治中国的需要,而是中国为了反对列强的统治,AB选项排除。脱胎于传统的衙役的说法与材料无关,C选项排除。13.《万国公报》对近代中国知识分子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学者统计了其中发表的相关文章(如下表)。由此推断主题时间1880—18891890—1899年1900—1907年禁缠足(篇)31117兴女学(篇)5617介绍外国妇女(篇)21922合计103656A.《万国公报》是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B.晚清知识分子通过报刊实现了言论自由C.民族危机日益严重,报纸数量急剧增加D随社会发展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和所学知识可知,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刊是《昭文新报》,排除A。B项说法过于绝对化,不符合史实,排除。题干是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增长最快,而不是报纸数量急剧增加,排除C。根据题干表格可以知道,介绍外国妇女的文章增长最快,说明知识界对妇女问题渐趋重视,D
5项正确。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D。14.江西这片红色的土地拥有“人民军队的摇篮”“中国革命的摇篮”“共和国的摇篮”的美誉,与之相对应的历史事件是A.八七会议、秋收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B.南昌起义、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建立、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的建立C.井冈山会师、工农武装割据理论的形成、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D.湘赣边秋收起义、红军长征、遵义会议【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江西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被誉为“人民军队的摇篮”;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江西井冈山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的正确道路,因而井冈山以“中国革命的摇篮”而享誉海内外;在江西瑞金成立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是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国家形态的工农民主专政的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锥形,被称为“共和国的摇篮”,因此B选项正确。A选项错误,八七会议召开于湖北汉口,不是江西;C选项错误,井冈山会师时人民军队已经创建;D选项错误,遵义会议召开于贵州,不是江西。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15.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它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坚持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有利于毛泽东思想走向成熟。这个关键点是A.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B.“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式形成C.遵义会议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D.七大把毛泽东思想正式写入党章【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毛泽东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一个艰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有一个关键点:它结束了“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可知,这是1935年的遵义会议,C项正确;毛泽东发表了《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是在大革命时期,A项错误;“工农武装割据思想”的正式形成于井冈山时期,B项错误;把毛泽东思想正式写入党章是1945年的中共七大,D项错误。16.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未宣言,居心无二。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上述言论的背景是()A.社会各界达成抗日共识B.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C.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开始全面侵华
6D.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各界”,排除A项;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排除B项;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排除C项。故选D项。17.某次大战前夕,朱德总司令指出:“我们正以全力与敌人进行决战。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向来是敌人找我们决战。今天形势变了,是我们集中主力找敌人决战。东北决战已把敌人消灭了,现在,正在徐州地区进行决战。”此次大战是A.台儿庄战役B.百团大战C.辽沈战役D.淮海战役【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二十年来的革命战争”可知自国民大革命失败后的二十年即为1947年后,1947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开始了主动出击的战略反攻。1947年以后的“东北决战”应该是辽沈战役,那么徐州地区的决战就是淮海战役,答案为D,排除C;根据以上分析战役应该是在1947年以后,故1938年的台儿庄占战役和1940年的百团大战不符合题意,排除AB。18.在各级人大召开的基础上1953年1月组成以毛泽东为主席的宪法起草委员会。3月,全国政协邀请各界民主人士500余人进行15次座谈宪法草案初稿。此后.公布了经过修改的宪法草案后.全国有1.5亿人参加讨论。材料表明A.新政权建立充分体现民意B.新中国体现依法治国理念C.新中国制宪程序的民主性D.人民普遍参与新中国立法【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内容可以看出,宪法在制定的过程之中多次修改,材料强调的是宪法制定程序的民主性特征,C项正确;材料不是强调充分体现民意,排除A项;在当时中国还没有步入法治国家,排除B项;人民普遍参与的说法不准确,排除D项。故选C项。19.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刘少奇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刘少奇同志的英名,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波澜壮阔的奋斗历史紧密相连。”下列事迹按时间先后排序准确的是①积极投身反对“二十一条”的斗争,写下“誓雪国耻,毋忘国耻”②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③代表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④在中共七大上做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A.①②④③B.①④②③
7C.②①④③D.④①②③【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反对“二十一条”斗争是1915年,袁世凯为复辟帝制取得日本的支持,与日本签订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制定《中国士地法大纲》为解放战争胜利提供物质力量和群众基础,是1947年;代表党中央科学分析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后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1956年在中共八大上;在中共七大上做的报告对“毛泽东思想”作出完整概括和系统阐述,是1945年;因此按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应为①④②③,故排除A、C、D项。故选B20.1984年北京停用牛奶供应证1987年北京停用侨汇券1991年北京停用糖票1992年北京停用肉票、蛋票、肥皂票、居民购货证1993年全国各地基本取消粮票,票证时代彻底终结上表反映了A.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B.中国入世市场资源供应充足C.分配制度出现根本变化D.实现了由富国到强国的目标【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表格可知,从1984年开始,中国计划经济时期实行的“票证”制度逐步被废除。在商品供应极为匮乏的年代,国家为了保障供需平衡,对城乡居民的吃穿用等生活必需品,实行计划供应。改革开放后,生产力大幅提高,商品流通走向了市场化,票证失去了意义,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新秩序,故选A。我国是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时间不符,排除B;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分配制度以按劳分配为主,排除C;目前我国依然是发展中国家,排除D。二、非选择题(共40分)2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中央集权制度作为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突出特色,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材料一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
8材料二……郡县之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合古今上下皆安之,势之所趋……分之为郡,分之为县,俾才可长民者皆居民上,以尽其才,而治民之纪,亦何为而非天下之公乎?……故秦、汉以降,天子孤立无辅,祚不永于商、周……郡县者,非天子之利也,国祚所以不长也;而为天下计(利)【则】害不如封建之滋也多矣。……——(清)王夫之《读通鉴论卷一》材料三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工律》中这样的内容:"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即使在官营手工业系统,这样讲究标准化的要求,也是值得重视的。《工律》还规定,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o秦汉魏晋南北朝卷》材料四两千多年来,不管王朝如何更迭,不管哪个民族掌握政权,这种政治制度和统治形式都一直延续下来。它既有助于打破民族间的隔阂和地区间的分裂割据状态,又有助于每个民族内部和不同民族之间的政治凝聚力的形成。这是中国各地区、各民族有如百川归海、日益统一的政治基础。——张岂之《中国文明史十五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秦朝地方行政架构的特点。(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郡县之制"的历史作用及其"垂二千年而弗能改矣"的根本原因。(3)根据材料三,概括秦朝统一度量衡的措施,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4)综上,谈谈你对中央集权制度的认识。【答案】(1)秦朝地方行政机构是与秦朝中央行政机构相配套的,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2)历史作用:有利于社会安定;任用有才能的人管理百姓,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克服了分封制的弊端,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根本原因:适应了小农经济发展的需要。(3)措施: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作用:有利于公平交易,促进商品贸易的繁荣和统一市场的形成;有利于提升政府的公信力,加强中央集权。(4)中央集权制度是与小农经济相适应的政治制度,符合中国历史发展趋势,它有效维护和巩固了国家统一,有助于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形成,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解析】【详解】(1)特点:从材料一中的“秦朝郡县制结构示意图”可知其特征是机构完备,结构严密,各司其职,相互制约,工作效能高。
9(2)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郡县制的作用可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统一、促进经济发展、以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原因:可从封建国家的经济基础这一角度进行分析即可。(3)措施:根据材料“为器同物者,其小大、短长、广亦必等”可归纳出对器物有标准化的要求;根据材料“县和工室由官府有关机构校正其衡器的权、斗桶和升,至少每年应当校正1次”可归纳出政府机构对衡器要定期校正。作用:可从促进公平交易、经济发展及加强中央集权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4)认识:结合上述分析可知,关于认识可从维护国家统一、提升中华民族凝聚力及延续中华文明等方面进行分析即可。22.明至清中叶出现社会阶层变化与人口危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首先表现在争夺土地上,以地权分化为其主要内容。这种分化通过权势占夺和私人买卖两条途径得到实现。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林金树《明代中后期农村的贫富两极分化》材料二康熙帝在其统治的后期,已经明显地感到庞大的人口对社会形成的压力。人口增长过快,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流迁。由于中国各地区人口的分布极不均衡在经济发达较早的腹地,人多地少的矛盾更为尖锐。并由此引发出新的问题,即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的流迁。人口稠密区的劳动者,由于生活压力,被迫离开地少人多的故乡,迁往土旷人稀的边疆及少数民族地区,在那里定居生活,繁衍后代。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流动,严重冲击着社会旧有的制度和统治,人口压力与阶级矛盾相交织,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定。——张岂之《中国历史·元明清卷》(1)分析材料一中农村贫富分化的原因,并概括其社会影响。(2)材料二中出现了什么现象?与材料一中相比,二者有何共同点。【答案】(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私有观念;权势力量争夺土地。影响:扩大了社会贫困人群;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统治危机。(2)现象:人口激增;人口流迁。共同点:都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引发社会危机。【解析】【详解】(1)“原因”,依据材料一信息“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人们的私有观念亦空前强烈,农村贫富两极分化空前迅速……争霸社会财富的主要势力,由内廷皇族集团转为外廷官僚集团,由中央转向地方,以缙绅为代表的各地官豪势要趁机而起,大肆争夺土地,积聚财富”概括得出: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经济的繁荣、私有观念盛行、权势力量争夺土地等。“社会影响”,依据材料信息“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扩大了社会贫困人群、激化了社会矛盾、引发统治危机等角度分析。(2)“现象”,依据材料二信息“人口增长过快,直接造成全国范围内的人口大规模流迁”得出:人口激增、人口流迁。“共同点”,依据材料一信息“
10从明代中后期开始,随着生产力的空前发展、商品经济的空前繁荣……这种分化扩大了贫困群体,激化了人际关系,加剧了社会矛盾,明王朝也陷入无法摆脱的危机之中”和材料二信息“人口的长时间大规模流动,严重冲击着社会旧有的制度和统治,人口压力与阶级矛盾相交织,使得社会更加动荡不定”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都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都引发了社会危机等角度比较。23.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八大报告所阐述的一些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因为有“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作借鉴,所以比较适合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我国经济工作的实际。——石仲泉等《中共八大史》(1)依据材料一概括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材料二八大的路线是正确的。但是……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八大以后,我们取得了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成就,同时也遭到了严重挫折。——《邓小平文选》(2)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共八大对当时国内主要任务是怎样阐述的?材料三(中国共产党十一层)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就是准确地,完整地学习和运用毛泽东思想嘛。基本点还是那些。从许多方面来说.现在我们还是把毛泽东同志已经提出、但是没有做的事情做起来,……把他没有做好的事情做好……。当然,我们也有发展,而且还要继续发展。——《邓小平文选》(3)材料二中提到八大路线,“没有能够在实践中坚持下去”,社会主义建设遭到“严重挫折”。指出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及原因。【答案】(1)“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主要任务:集中力量尽快把我国尽快地从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3)表现:“大跃进”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人民公社化运动,生产关系与生产力不适合,影响农民生产积极性。原因:急于求成,忽视经济发展规律,在经济建设上犯了左倾错误。【解析】【详解】(1)从材料中“‘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的借鉴、“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可知,中共八大方针形成的重要背景是“一五”计划的经验与教训;社会主义改造的完成。(2)考查学生对课本基础知识的掌握,比较简单,根据所学进行回答即可,八大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50年代我国经济工作遭到“严重挫折”具体表现:1958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大跃进”运动、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其出现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忽视了客观的经济发展规律而造成的。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