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

ID:83238391

大小:1.86 MB

页数:8页

时间:2023-08-08

上传者:139****0482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_第1页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_第2页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_第3页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_第4页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_第5页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_第6页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_第7页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_第8页
资源描述:

《“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_马兵》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第44卷第1期大连大学学报Vol.44No.12023年2月JOURNALOFDALIANUNIVERSITYFeb.2023“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潮的嬗变——以汪曾祺和贾平凹的新笔记小说为起点马兵,钱敏(山东大学文学院,山东济南250100)摘要:论文将“被追认”的汪曾祺和“被预设”的贾平凹作为寻根文学两个松动的起点,梳理“寻根宣言”对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的援引重构,“文化寻根”先驱形象的塑造如何遮蔽其重拾散文传统的文体意图;以及贾平凹笔记小说《商州初录》在“文体寻根”上的示范意义,《商州初录》到《棋王》《遍地风流》所开启的“文体寻根”之路,却在韩少功、王安忆笔下偏离预设,走向文化批判的道路。在两条开端线索中,借以观照寻根思潮内部的分歧与走向——“文化寻根”与“文体寻根”的反复纠偏,从而揭示笔记小说传统的复归如何与寻根思潮“文体寻根”的内面耦合,启发和诱导寻根文学的发生,深度参与了1980年代寻根思潮嬗变和小说文体变革。关键词:新笔记小说;寻根文学;文化寻根;文体寻根中图分类号:I206.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395(2023)01-0023-08收稿日期:2022-08-20作者简介:马兵(1976-),男,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20世纪中国文学研究;钱敏(1998-),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一、新笔记小说概念发生史:《遍地风流》的“文体寻根”脉络中,诱导和启发既是寻根派,也是先锋派了寻根文学的发生。1980年代初期,笔记小说写作就已肇兴。19821980年代,孙犁的“芸斋小说”、汪曾祺的“高年,孙犁在《收获》第2期上发表首批《芸斋小说》,邮系列”、贾平凹的“商州系列”、林斤澜的“矮采用笔记小说的形式书写十年浩劫中的人世沉浮,凳桥风情”和阿城的“遍地风流”等笔记小说大放以“芸斋主人曰”作结,抒发悲慨与明悟。同时期异彩,但相比于其时的伤痕文学、寻根文学、改革汪曾祺在《北京文学》上发表《故里杂记》,紧接文学等文学思潮而言,新笔记小说始终没有构成文着在《人民文学》上发表《故里三陈》《故人往事》《桥坛关注的焦点,包括日后学界的新时期文学史研究边小说》,借笔记小说实现其“信马由缰、为文无法”或“重返研究”等框架中,新笔记小说也非被关注的艺术主张。两位老作家对笔记小说文体的自觉化的热点。目前研究集中在文体特征上,强调对古典用,拉开了当代新笔记小说创作的序幕。随后林斤叙事资源的继承和发展,多为作家个案研究,少有澜的“矮凳桥风情”系列小说陆续发表于《人民文将其整体放置在80年代文学思潮更迭的时代语境学》和《上海文学》,其篇幅长短不一,叙事散漫,下考察其联动性影响,尤其是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弥漫着瓯越风情的神秘与氤氲,在逐渐兴起的地域“文体寻根”现象与寻根思潮的相互建构:在西方文学中独树一帜。在贾平凹笔记小说《商州初录》文学“影响的焦虑”和拉美大爆炸的启示下,1980启示下,1985年阿城的笔记小说《遍地风流》(之年代中期小说文体资源突然内转,中国作家纷纷寻一)发表,以简短凝练的白描勾勒世俗百态。1985求古典叙事资源以激活当代文本,其中笔记小说传年李庆西在《人民文学》第7期发表《张三、李四、统的复归以自由灵活的叙述形态为寻根派指示了文王二麻子——吸烟者传奇三则》,1986年聂鑫森在《上体新变的本土化路径,在《商州初录》到《棋王》海文学》第3期发表《老号手》,1987年范若丁在《钟

124大连大学学报第44卷山》第3期发表《白河纪梦》……一大批新笔记小滞氛围中,新笔记小说的文体价值尚处于现实主义说纷纷面世,对古典笔记传统的继承显示出新时期批评话语的美学盲区,因此对新笔记小说的艺术潜[1]小说文体上的“寻根意识”。能认识不足。汪曾祺“散文化”“抒情化”的小说《受关于新笔记小说的概念,学界普遍认为:新笔戒》《大淖记事》在1980年代初期面世时,甚至遭记小说之所以被称为“新笔记小说”,最重要的原遇了典型论批评话语的误读——“历史真实和生活[7]因就是它直接继承了中国文学史上笔记小说的艺术真实的偏离”。而新笔记小说在80年代中期的文[2]传统。中国文人笔记传统自古有之,一般分为笔体批评热中得到热烈的讨论,与当时寻根文学对文[3]记文、笔记小说、史料笔记。其中笔记小说的影体意识的聚焦密不可分。随着意识形态权威语境的响最大,特点是篇幅短小,兼有笔记和小说两种文陷落,现实主义文学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厄,一批文体特征。作为笔记,取材广泛,记述随意,作为小说,学青年在寻根文学的创作实践与理论声张中声名鹊具有故事性和虚构性,实现散文和小说的混融。作起,实现了文学话语权的更迭。1984年,杭州会议为一种文体类型而非流派,新笔记小说成为80年代更将文学批评聚焦至文学本体,强调文学的内转和一股不容忽视的创作潮流,其概念名目的成形是文文体革新,开启了从政治功利向文学主体性的复归,体批评空间的开创、《雨花》“新世说”专栏的策划、1985年由此成为中国小说变革的分水岭,被视为“小选本编纂的多方联动。说新潮年”和“方法论年”。新笔记小说概念的合法化最终凝定于新笔记小寻根文学的倡导者大多是新笔记小说概念的大说的选本。“1985年呈现出文学新变的局面,此后力推介者,如李庆西、李杭育、阿城等,被寻根文学“追大量思潮选本涌现,选本编纂作为一种批评方式积认”为开端的汪曾祺和贾平凹同样是新笔记小说创极参与到对当代文学演变的推动与文学新潮的建构作的先行者,寻根文学自诞生之初就具有强烈的“文[4]中去。”1989年王世雄主编的《人世奇闻新今古体寻根”意识,这一点在被文化劫持的寻根文学研奇观》出版,被视作新时期最早的新笔记小说选本。究中始终缺乏注意。1985年,作为寻根文学的纲领1992年张曰凯主编的《新笔记小说选》出版,汪曾性文件,《文学的“根”》以地壳和岩浆的隐喻重祺为之作序,强调新笔记小说对宋人笔记平淡隽永申了地域文化“去中心化”的意义,启动了“文化的美学格调的承袭。但选文主题驳杂,风格不一,寻根”的话语机制。此后寻根文学以“礼失求诸野”显示出新笔记小说概念的泛化。1993年钟本康主编的姿态在巫鬼弥漫的山野村落或化外之境寻求民族的《新笔记小说选》出版,试图为新笔记小说作出文化之根,完成了新时期关键的“转折性”叙事:[8]明晰界定,选文经过精细筛选,旨趣突出、质量上由现实政治向文化虚境过渡。寻根文学经典化之乘,加以编者的细致评点。钟本属于“新”字当头后,学界不断破除其文化指向的遮蔽,指出文化寻的丛书系列,强调旧文体创造性转换的关键在于“作根之虚妄,文学寻根之实有,聚焦寻根文学对小说[5]家主体意识和文体观念的觉醒”,将新笔记小说观念、文体、语体革新的审美价值,于是“文化寻根”之“新”与新时期小说文体革新关联起来。从张本口号遮蔽下,寻根文学隐秘的“文体寻根”面向得到钟本,可见新笔记小说概念的演变:由前辈作家到打捞。李庆西在新时期文学十年历史经验讨论会[9]的松散创作过渡到青年作家自觉的文体实验,完成上强调“新笔记小说既是寻根派,也是先锋派。”了从传统美学资源承袭到文体新变的转换。笔记小说传统的复归与寻根文学“文体寻根”的内新笔记小说相关创作在1980年代初期就已出面形成耦合,拉开了1980年代中期小说文体新变的[6]现,其命名与理论批评至1980年代中后期才成形,序幕,二者的复杂联系显然值得深入挖掘。概念生成史中名与实的落差也关联着文学批评现场按照萨义德的区分,“起源”掩盖差异,是唯[10]的骤变。1980年代初期,尽管孙犁、汪曾祺等老作一的;“开端”凸显差异,是复数的。作为被寻家在开笔记小说先风时就出手不凡,奠定极高的美根文学“追授”和“预设”为开端的两位作家,汪学格调,但当时文坛尚沉浸在伤痕文学的单调、停曾祺在寻根宣言《文化制约着人类》中被追授为“地

2第1期马兵等:“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潮的嬗变25域文化寻根”的前辈道长,他的《回到现实主义,这与他沉潜数年、再次复出的晚年心境有关,更牵回到民族传统》也被溯源为寻根思潮最早的讯号;连着他过去样板戏作者的身份敏感和被打为右派的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在杭州会议上被阿城大加赞赏,政治创伤。正如《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成为会上讨论的热点,被预设为寻根文学的创作起的开篇“我愿意悄悄写东西,悄悄发表,不大愿意[15]点,启发了《棋王》和《遍地风流》的创作。然而,为人所注意。”汪曾祺“悄悄”的文学立场与寻汪曾祺、贾平凹与寻根文学始终保持着某种间离,根文学的旗鼓开张仿佛历史的误会。1980年初率先将二者作为松动的起点,重勘汪曾祺、贾平凹与寻进行“去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汪曾祺,作为自我根文学缘起的复杂关联:寻根宣言对汪曾祺“文化创作转型的投石问路,却无意中构成了寻根文学的寻根”先驱形象的援引重构,贾平凹新笔记小说《商前史,获得了“去政治”和“审美化”的断代意义。州初录》所开启的“文体寻根”之路对寻根文学的在“意识形态另起炉灶”的话语运作中,寻根派将启发,能够离析出寻根文学内部的分歧与走向:“文老作家汪曾祺在《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化寻根”与“文体寻根”的反复纠偏。中所宣扬的“传统文化”(文学层面)置换为《文①学的“根”》中所强调的“地域文化”(文化范畴),二、“可疑”的追授:塑造其“文化寻根”的先驱形象,附加在汪曾祺身作为“文化寻根”先驱的汪曾祺上的文化符码打通了新时期文学与现代文学断裂的联系,在文学史的坐标中延展了寻根的谱系,对“地作为1980年代特异性的存在,汪曾祺开寻根文方性”的强化为寻根派“去中心化”意图找到合法[11]学风气之先几乎成为文学史的定论,其寻根文学性来源,也遮蔽了汪曾祺重提传统文论的核心意图。的头雁地位源于寻根宣言对汪曾祺的援引和追授。尽管被定义为1980年代“逆转性”的存在,汪1985年7月,阿城在《文化制约着人类》中提到曾祺身上同样有着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主义文化领[16]“湖南作家韩少功《文学的“根”》一文是对汪曾导的话语印记。汪曾祺携带着“十七年”的文学祺先生等前辈道长对地域文化心理开掘的作品的承记忆重返文坛,后期所创作的《骑兵列传》(《人[12]认。”1988年,季红真在《文化“寻根”与当代民文学》1979.11)《塞下人物记》(《北京文艺》文学》中再次追认汪曾祺与寻根宣言的血缘关系:1980.9)都显示出他与“十七年文学”的复杂联系,文化寻根思潮发端于韩少功发表于《作家》1985年并非文学史的“突转”叙事可以概括。《回到现实4月号上的《文学的“根”》,而最早的潮讯则要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与《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追溯到汪曾祺发表于《新疆文学》1983年2月号上讲话》的互文性不可忽视,正是在“中国气派”和[13]的理论宣言《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国作风”的强烈意识下,“现代派也要中国化”然而理论宣言的援引重构与汪曾祺本身的诸多差异,的本土化自觉为其文学选择埋下伏笔。尽管青年时使得文学史的追授颇为可疑。期亦醉心于现代派技巧,但与新时期极力推崇现代正如李庆西所言:汪曾祺并非自觉的寻根派,主义技法的王蒙不同,他选择了返还古典的路径来从年龄上属于反思文学那一代,在北京文坛也有自修复僵化的现实主义,以古典叙事资源为参照对典己的圈子,但他对寻根文学确实有影响、启发和呼型论、题材论等文学范式进行反拨,破除西方现代[14]应。汪曾祺与寻根派的关系复杂而微妙。实际上,小说观念的强势笼罩。在1980年代的文学语境中,无论盛行的伤痕文学还作为较早关注汪曾祺的研究者,季红真曾有朦是后起的寻根文学,汪曾祺始终保持着谨慎的距离。胧的直觉“他(汪曾祺)的作品中有一个不能用任①汪曾祺的《受戒》《大淖记事》一经面世,就以文学观念和手法上的新颖、新异,带来了强烈的审美陌生化效果。一片赞誉中批评的声音也纷至沓来,面对主流批评的误读,汪曾祺在1982年的北京作家研讨会上进行了发言,《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由此诞生。宣言更像自我的申诉:传统文论应当成为解读其作品的一把钥匙,尤其是被遗忘的散文传统。1985年,韩少功《文学的“根”》作为寻根文学的纲领性文件,以地壳和岩浆的隐喻强调了规范文化与非规范文化的对峙,重申了地域文化“去中心化”的意义。《文化制约着人类》中同样强调了汪曾祺对“地域文化心理”的开掘,将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中宣扬的“传统文艺”置换为“地域文化”。

326大连大学学报第44卷[17]何流行术语分析的潜在结构”,《受戒》《大淖记事》悲剧意识。汪曾祺不仅接续了1940年代京派文学的令人震惊的审美体验在于“故事的消失”。与同时抒情传统,还恢复了历史悠久的笔记小说传统,打期一系列的伤痕文学相比,矛盾与斗争消失淡化,开了以古典为参照的文体向度,此后一批青年作家只剩下片段式的场景。小说的“散文化”造成历史如何立伟、贾平凹等纷纷效仿,开启了新时期文体整体感的“碎片化”,弥漫在小说中的是琐碎细微资源的内转。的日常。自现代小说开始承担塑造民族国家想象共寻根文学对汪曾祺的收编放大其从历史到文化同体的重任,故事就在文本中投射出“国族与公共的“转折性”,塑造了汪曾祺“文化寻根”的先驱形象,①②生活”的维度,“故事的消失”无疑让“转喻”却遮蔽了他对现实主义文学的“过渡”和本土化的开始失效,关联起1980年代的生活话语,带来小说审美自觉。作为一名文体家,汪曾祺以“小说还能观念和文体的革新“我要对小说这个概念进行一次这样写”的实践,从伤痕文学的文学范式中出离,[18]冲决:小说是谈生活,不是编故事”。这种在当为80年代中期此起彼伏的小说新变拉下引擎。尽管时不可归约的小说文体同样能够在《回到现实主义,此时汪曾祺对于“究竟什么是新笔记小说,我也说[19]1回到民族传统》中得到溯源,汪曾祺在宣言中谈及不上来”,但其新笔记小说创作在“文体寻根”自己的文学启蒙:归有光的“语淡情深”,桐城派上的启示性,能够在《商州初录》的联动性影响中的“文气贯通”……强调了中国散文地位之独特,见出。传统文艺理论之高明,对散文传统的拾取无疑是对五四以来欧化小说观念和文体的一次反拨。三、“偏移”的预设:重返文坛后,汪曾祺“散文化”的小说文体实《商州初录》开启的“文体寻根”践也落实到对古典笔记的继承上,持续发力,成为新时期新笔记小说创作的先驱。1981年汪曾祺在《雨重回寻根文学发生的历史现场,另一条开端线花》第10期先后发表了《故乡人》(《打鱼的》《金索时常被文学史忽视:1984年杭州会议上,阿城大大力》《钓鱼的先生》三篇)成为首批新笔记小说加赞赏贾平凹的笔记小说《商州初录》,于是《商的代表,行文简洁,韵味深长。随后《故里三陈》《故州初录》成为会上同行讨论的热点。会议之后,传人往事》《桥边小说》等笔记小说纷纷出现,结构统文化作为议题进入文学视野,韩少功和王安忆在随意,任意描绘,在故人往事的记叙中呈现出传统会议影响下也发生创作转向,《爸爸爸》和《小鲍庄》诗学的浸染。“中国古代小说具有两个传统,唐人以尖锐笔触触及民族文化的腐朽之根,引发广泛关传奇和宋人笔记。唐传奇作为应试举子投给当道的注。随后寻根派纷纷抛出理论宣言,寻根文学由此行卷,主要为了展示文采、博取声名,一般情节曲肇始。1985年,阿城在《文化制约着人类》中再次折、引人入胜,词采华丽。宋代文人笔记一般出于提及“年轻作家开始有肯定的角度表现中国文化心抒发胸臆,与朋友赏玩,无作文的功利目的,因此理,陕西作家贾平凹的《商州初录》,出来又进去,[12]文笔朴素而富有情致,这种平淡隽永的美学格调为反身关照,很是成功,虽然至今未得到重视。”[19]1新笔记小说所继承。”汪曾祺充分把握了宋人笔因此,“寻根”的创作起点可以上溯到贾平凹1983记自然散淡的美学风貌,小说情节多以人物为蔓延,年发表于《钟山》第5期的《商州初录》。随意点染,不断牵连而出,结局以人物的死亡和物正如许子东所言:“倘若没有阿城的三王,象的消失为收束,轻淡节制的行文中酝酿着深沉的《商州初录》在当代文学史上也不会像现在这么重①转引自米家路:《熵焦虑与消失的寓言——论郑义〈老井〉与张炜〈古船〉中的水缘乌托邦主义》,赵凡译,《文艺争鸣》2015年第11期,第140页。詹明信的“民族寓言”强调,第三世界的文化中对于个人故事与私人经验的讲述,在无意识层面受到社会力比多趋力的驱使,最终投射出公共与集体的政治维度。②王汎森:《思想是生活的一种方式——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再思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第99页。王汎森认为在五四的“主义”义理体系中,“转喻”将现实生活中的困惑、苦闷、挫折转换成明确可解的理由,导向有意义的共同行动,于是个人处境与民族国家命运、人类未来联结起来。

4第1期马兵等:“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潮的嬗变27[20]要。”作为寻根文学的奠基之作,《棋王》正是形——“文体寻根”,其中笔记小说以被遗忘的文阿城在贾平凹的语体文体实验启示下,根据在云南学传统指示了新的审美可能,诱导和启发了寻根文的知青经历创作而成。经由杭州会议暴得大名的《商学的发生。在阿城这里,“文化寻根”与“文体寻根”州初录》,由13篇商州的采风笔记组成,笔法上“远是一个整合的命题,肯定传统文化的着力点在于本承明清笔记近袭知堂废名”,结构散漫,记叙随意,土化的文学实践,对古典文学资源的继承能够修补多描绘商州的山川物象、乡野风情,也不乏传奇故事。“文革”带来的文化断裂,因此《棋王》呈现出“文贾平凹在商州山川风物的描摹中,复归了古语的简化寻根”和“文体寻根”的双重形式。阿城幼年时约凝练,含蓄隽永,写人记事不避俗语俚语,明快因政治变故失去学校教育的机会,却在琉璃厂、旧[22]晓畅,平实自然,实现文言、白话、俗语的浑然交融。书店的“白看书画”中完成自我的文化启蒙,独阿城认为《商州初录》对笔记传统的复归,修复了特的知识结构使他对“传统文化的断裂”有着强烈当时刻意模仿西方现代派的翻译腔硬伤,恢复了民的生命体验,拾取那些被中断、被遗忘的文化传统,族化的语言。重新编码知青记忆的《棋王》(《上成为他念兹在兹的文学实践,他在《遍地风流》的海文学》1984.7)同样突破了80年代小说惯用的语卷首语中写道“笔记小说消失了,这也是我为什么[23]言成规,回归了宋明小说的语境,在文言的简洁凝要写笔记小说的原因之一。”作为一名有自我独练上进行雕琢和雅化,质朴飘逸,白描颇具笔力,特风格的作家,阿城对小说文体也有着敏锐的思考入木三分。至1985年《遍地风流》在叙事和结构上“问题在于怎么写,而不在于写什么”《棋王》中都呈现出古典文人笔记随意散漫的文体特征。从《商古典小说语言与现实语言的隔膜,映照着王一生对州初录》到《棋王》《遍地风流》构成了一条清晰现实生活的拒绝和逃避,叙述者“我”与王一生的的“文体寻根”脉络。第三人称叙述形成两种精神世界的碰撞,在相互参1980年代中期文体资源的大量内转与西方文学照中表达出复杂的生命状态。正如汪曾祺的评价“他[21][24]与日俱增的“影响的焦虑”有关。1980年以来,的叙述方法和语言是他自己的”,阿城的“文体西方现代主义小说文本和叙事学理论大量涌入中国寻根”基于接续传统文化的自觉,更表现出对古典文坛,现代派的文学潮流声势浩大,当时卡夫卡、叙述资源和西方叙事学理论的融汇转化。昆德拉、海明威、福克纳等西方文学大师对中国作然而,沿着“文体寻根”的线索梳理1980年代家的影响难以估量。然而,对现代主义技法的模仿寻根思潮,会发现寻根文学的发生存在着某种悖谬:流于表面,欧化语体带来语言的硬伤,也引发强烈贾平凹和阿城的新笔记小说开启的是文体意义上的的质疑,寻根作家也相继表达过“模仿和复制西方寻根,随后的寻根作家韩少功、王安忆等纷纷导向①文学对中国文学的伤害”。曾经有个阶段,中国了文化层面的寻根,走上与五四相近的国民性批判[20]作家大量模仿西方作家的长句子,但后来,又一窝与启蒙道路。寻根文学偏离了阿城最初“文体寻蜂地躲避长句子,因为担心被人判定自己“落伍”。根”的预设,走向“文化寻根”的命题,从重寻传另一方面,寻根作家对西方文学的疏离也有自身局统文化之根脉,到批判“根的腐烂和种的退化”;限,作为知青一代他们普遍缺乏异域文化体验和翻从文学主体性和审美性的复归,到历史主体性的建译实践。在这种创作和审美的双重困境下,向古典构,最终陷入了“文化”的泥沼,丧失了文学的主叙事资源、美学资源汲取养分成为寻根派不约而同体性。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中间物”,寻根文学地文学选择,《商州初录》则在古典话本小说和西的不同走向源于20世纪80年代中国卷入全球化和方近代短篇小说之间找到了另外的传统,即古典笔现代化进程中所遭遇的重重矛盾。中国作家在传统记小说,为寻根文学的创作建立了有效的示范性。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关系困境中的复杂心态:对传阿城的赞赏与实践预设了寻根文学最初的构统的眷恋与批判、对现代的憧憬与疑虑、民族文化①转引自马川国:《我与八十年代》,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1,第208页。韩少功认为“对西方文学的吸收几乎成了模仿和复制,我觉得这都是没有前途的,是伤害文学的。”

528大连大学学报第44卷无根的焦虑、与世界文学对话的渴望……都加剧着花》《白浪街》等篇目开头对山川地势的大篇幅铺展,寻根思潮面对传统文化眷恋与批判、认同与怀疑的有沈从文《边城》余续。以《林莽一条沟》开篇为例:内在分裂。在寻根文学的再解读中,《棋王》隐伏着寻根文学在文化同一性背后复杂的思想脉络,始洛南和丹凤相接的地方,横亘着无尽的山终具有巨大的阐释空间,而作为创作起点的《商州岭,蜿蜿蜒蜒,成几百里地……大凡群山有势,初录》显然缺乏注意,将《商州初录》还原到贾平众水有脉,四面八方的客山便一起向林莽奔趋凹的创作谱系中考察,能够理清贾平凹与寻根文学了……回抱处就见水流,走二十里,三十里,的离合关系,以及《商州初录》被低估的文体变革水边是有了一户两户人家。人家门前屋后,绿和叙事转型价值。树细而高长,那极白净的炊烟也被拉直成一条在贾平凹从“乡村赞歌”到“乡村挽歌”的叙细线。而在悬崖险峻处,树皆怪木,树叶错综,述流变中,《商州初录》以特殊的文化形态与美学使其沟壑隐而不见,白云又忽聚忽散,幽幽冥冥,[28]34样态占据着独特地位,在其创作轨迹中呈现出重要如有了神差鬼使……的转型意义。1978年,贾平凹以清新明丽、洋溢着政治主旋律的乡村赞歌《满月儿》在文坛崭露头角,贾平凹小说开端于对自然景物的描摹,这样的1980年初他却接连写下《晚唱》《厦屋婆悼文》《好结构从《商州》(1983)《腊月·正月》(1984)[26]169了歌》《二月杏》等展现乡村凋敝、色彩灰败的作之后几乎就成为一个定式。其景物大多苍茫广品,揭露着乡土政治创伤,招致质疑与批评:“一袤,气势奇崛、开合游走、变化万千,小说风格由个诗人气质的作家,甚至在阴云蔽日的年代就唱着此前的清新明快,变得缓慢滞重,逐渐苍凉浑厚起[26]172明快的赞歌,现在在一扫阴霾的晴空丽日下,怎么来。这不仅是贾平凹从一名文学青年日趋成熟,倒唱起了忧郁之歌?”“缺乏内在必然联系的真实,寻求自我风格的变更,也是古典诗学日趋深化的影客观表现的不足”“奏出与时代精神不甚切合之音”响。古典诗学将自然造化放在首要地位,自然物象[25]等典型论话语批评纷至沓来如何从主流叙事中出不仅是故事展开的背景,更是叙事的目的之一。刘离使得贾平凹的乡土书写日益焦灼。另一方面,传勰讲“神与物游”;王昌龄讲“自古文章起于无,统文化的助推与掣肘始终是贾平凹的追求与困扰“以兴于自然”;贾平凹也强调“我的生命,我的笔命,中国传统的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就是那山溪哩。”的生活和情绪,这是我创作追求的东西。但是,实风景描写是现代乡土小说的重要表征之一,但[26]8践起来却难么难……”《商州初录》实现了贾平乡土小说发展到“十七年”却发生了变异,风景开凹在艺术变革道路上的突围,这种突围也具有了时始隐匿,消失的风景线从侧面说明了“十七年”文[29]代症候性:作为一代青年作家的历史选择,寻根文学中人的异化。《商州初录》以游客视角叙述,学的核心意图在于对主流叙述的突围“从反思文学以移步换景的手法结构全篇,随行程变化游览商州的主流意识形态上转移开去另设一套话语系统,从的风物人情,风景成为小说叙事构型的枢纽。对地原有的政治、经济、道德与法的范畴过渡到自然、理空间的描摹虚化了线性的历史时间,时代沉浮和[27]历史、文化与人的范畴”,借此重置文化与政治政治风云都被彻底背景化,弥漫在小说中的只有恒的价值秩序,挣脱文学工具论的禁锢。长世相和乡野风情,回归审美本体的观照。《商州与同时期前辈作家孙犁、汪曾祺、林斤澜的笔初录》中“风景的重现”最大的贡献不在于地域文记小说相比,贾平凹在散淡自然、含蓄隽永的美学化的挖掘,而是叙事资源和美学资源上的更新,接韵味上稍显不足,却在山野风情和地方文化的表现续了现代乡土小说的抒情传统。随着社会学、人类上显得情有独钟。值得注意的是,《商州初录》中学的肇兴,地方性到民族性表达范式的转换,极具山川风物的描绘几乎贯穿全篇,占到三分之一的篇地域风情的风景在寻根文学中不断出现,叙述对象幅,尤其是《莽岭一条沟》《桃冲》《龙驹寨》《棣的转变导致语境的变化,从而引发小说叙述内容、

6第1期马兵等:“文体寻根”与新时期寻根思潮的嬗变29方法和风格的变更,走向了审美本体的观照、时间种汇流,也在自我的文化方位下持续深耕。逻辑的打破、价值意义的取消等一系列的新变,完[8]成了新时期小说革新最关键的一步。四、结语《商州初录》借助古典美学资源将“十七年”中隐匿的乡土风景召唤出来,在城市游客的打量下,重勘寻根文学的发生,寻根文学自诞生之初就“风景的重现”已然隐含着城乡裂变的张力。当这隐伏着“文化寻根”和“文体寻根”两条脉络,此群城市游客踏上这片封闭、神秘、落后的商州土地,后寻根文学以强烈的历史冲动参与民族文化主体性“大觉新鲜”几乎是他们的共同感受,乡民们热情的想象性建构,渐渐在文化批判与启蒙的命题中失好客,慷慨大方,也构筑了世外桃源之感。然而,落。新笔记小说所开启的“文体寻根”之路,能够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僻静的山野同样卷入现代化的进揭示出寻根文学被“文化寻根”口号所遮蔽的“文程,在游客们所夹携的庞大城市文明面前,乡人们体寻根”内面,因此将新笔记小说作为一种文学现同样有着“怯怯”的打量。山里人以和路过的游客象与寻根思潮相互建构:重思新笔记小说如何以传握手为荣,并称其为“文明人”,已然隐含着城乡统的复归为寻根文学指示了文体新变的本土化路径,文明的价值秩序,与城里人“自觉骄傲”对应的是寻根派如何推介新笔记小说的名目成形,才能真正乡里人的惶惑。乡村无故事,乡村进入现代境遇才明晰新笔记小说与寻根文学在新时期小说语体文体能成为小说想象力的对象。当贾平凹试图借助古典变革中的文学史价值。笔记回返到宁静自足的桃源故乡,以此抵御城市文明病的侵扰,却惊诧于山野的新变,其乡土写作的参考文献:现代性反思也初露端倪。《商州初录》的文本裂隙[1]樊星.孙犁的“另类”作品及其文学史意义——孙犁的《冯似乎暗示了,在乡野山林所寻得的民族文化之根,前》欣赏[J].名作欣赏,2008(19):30-33.一旦经受历史理性的打量,就会暴露其封闭、稳定[2]张舟子.在传统与现代之间——新笔记小说[M].北京:之中的脆弱和虚幻,所谓的“文化寻根”自有其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4:7.托邦性质。[3]张智华.北京文人笔记研究:兼论北京文人笔记与戏剧自《商州初录》,贾平凹奠定了以古典为向度影视的关联[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7:3.的美学坐标,也开启了乡土叙事的现代化转型。《商[4]徐勇.选本编纂与80年代文学嬗变[J].文学评论,2015州初录》发表后,贾平凹继续写下《商州又录》,(9):187-194.此后一年又写下《商州再录》。此时他已明显感觉[5]钟本康.新笔记小说选:导论[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28]228到“来自外边的流行之风的渗透影响”为了呈社,1993:11.现出这些“粘乎不清”的思考,《商州再录》越写[6]李云侠.1980年代新笔记小说的兴起及其文学史意义[D].越长,超出原有篇幅,于是将长的单独发表,短的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9:6.则按统一格式归入《商州三录》(百花文艺出版社[7]国东.莫名其妙的捧场——读《受戒》某些评论有感[J].1986年出版)。《商州三录》不断溢出笔记小说的作品与争鸣,1981(7):65-67.文体边界,显示出贾平凹对乡土叙事的思考趋于复[8]张清华.历史神话的悖论和话语革命的开端——重评寻根杂,也暗示了历史新变的叙述已溢出古典的向度,文学思潮[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6):不再是单纯的乡村赞歌,充斥着现代性的矛盾与迷82-97.思,如何叙述故乡的“变”与“不变”成为此后创[9]李庆西.文学的当代性[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作的核心脉络。贾平凹在1985年先后创作的小说《远1988:70.山野情》《天狗》《人极》《黑氏》等都围绕传统[10]萨义德.开端:意图与方法[M].章乐天,译.北京:文化与现代文化的复杂矛盾展开,触及民族文化的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4:10.心理积淀,与寻根文学后期的文化批判主题实现某[11]张诵圣.开近年文学寻根之风——汪曾祺与当代欧美小

730大连大学学报第44卷说结构观相颉颃[J].当代作家评论,1989(5):66-67.根文学”的再思考[J].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2]阿城.文化制约着人类[N].文艺报,1985-7-6.2018(5):122-126.[13]季红真.文化“寻根”与当代文学[J].文学自由谈,[22]吴景明.抒情传统与中国现代性——作为寻根经典的“三1991(3):63-65.王”[J].文艺争鸣,2021(3):76-80.[14]李庆西,夏烈.李庆西访谈录[J].当代作家评论,2006[23]阿城.阿城精选集:阿城致诺埃尔·迪特莱的信[M].(4):154-156.北京:燕山出版社,2011:13.[15]汪曾祺.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M]\\汪曾祺全集[24]汪曾祺.人之所以为人——读《棋王》笔记[N].光明日报,(第3卷).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289.1985-3-21.[16]屠毅力.汪曾祺的灰箱——从现实主义转换看其在1980[25]刘建军.贾平凹小说散论[J].当代作家评论,1985(1):年代文学中的位置[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1):17-24.162-173.[26]雷达.贾平凹研究资料[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17]季红真.初识汪先生[J].新文学史料,2020(2):20-23.2006.[18]汪曾祺.桥边小说三后记[M]\\菰蒲深处.杭州:浙江[27]孔范今,施站军,路晓冰.中国新时期文学思潮研究资文艺出版社,2000:311.料(上)[C].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6:227.[19]张曰凯.新笔记小说选[M].北京:作家出版社,1992.[28]贾平凹.商州三录[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86.[20]许子东.寻根文学中的贾平凹和阿城[J].文艺争鸣,[29]魏宏瑞.消失的风景线——十七年(1949—1966)乡2014(11):9-14.土小说中的风花雪月[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1]吴景明.“文学”的失落与“根”的迷失——关于“寻2011(4):147-151.[责任编辑:丁勇]"StylisticRoot-Seeking"andtheEvolutionoftheRoot-SeekingIdeologicalTrendintheNewEra——TakingWangZengqiandJiaPingwa'sNewNoteNovelsasStartingPointMABing,QIANMin(CollegeofLiterature,ShandongUniversity,Jinan250100,China)Abstract:ThispaperfocusesontheworksbyWangZengqiandJiaPingwaasstartingof"root-seekingliterature",anddemonstratesthesignificanceofWang'sBacktoRealismandBacktoNationalTraditionaswellasJia'sTheFirstRecordsofShangzhou.However,the"stylisticroot-seeking"hasalsoevolvedculturalcriticism.Thepaperrevealshowthereturnofthenotenoveliscoupledwiththe"stylisticroot-seeking",inspiresthe"root-seekingliterature",anddeeplyparticipatesintheevolutionoftheroot-seekingideologicaltrendandthenovelstylechangeinthe1980s.Keywords:newnotebooknovels;root-seekingliterature;culturalroot-seeking;stylisticroot-seeking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