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35663
大小:1.92 MB
页数:2页
时间:2023-08-08
《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设...异域想象——以人物瓷塑为例_王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PROBINGINTO探讨探讨PROBINGINTODOI:10.13212/j.cnki.csa.2023.01.116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设计的丝绸和其他的贵重商品,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他们以说是代表欧洲人眼中“中国风格”人物瓷塑的特像,多表现为以神的面目出现的人物形象,例如观就认为中国是一个浪漫、充满神秘色彩的国都,正是征,而其立体的五官、袒露的胸怀、尖头皮鞋和夸张音、寿星、布袋和尚等。观音像一直是欧洲较为流行的异域想象这些游记插图和中国外销艺术品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姿态都与实际的中国乐师形象相差甚远,是欧洲工的宗教塑像之一,她与西方基督教的圣母玛丽亚十分的窗口。因此,“中国风格”是欧洲人想象和理解创匠在借鉴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再加入西方人物形象细节相似,多表现为抱小孩的妇女形象或两侧有童子相一一以人物瓷塑为例造出来的。所创烧出来的中国风瓷塑,这一风格的人物瓷塑是东伴,形象端庄秀丽,给人以亲切之感。除了观音之西方工艺相互借鉴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西方异域想外,其余的罗汉、弥勒等塑像并未传至西方,但是布王瑶二、欧洲中国风人物瓷塑的异域特征象的人物特征。在欧洲各国的中国风人物瓷塑设计当袋和尚的人物形象也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在他们眼中郑州商学院河南郑州451200中国的人物瓷塑造型优美,塑造人物鲜明,引起中,有众多男女老少的人物形象,如商人、农民、工这种袒胸露腹、肥头大耳、笑口常开的形象,象征着了欧洲各个国家的制造商争相模仿,这种喜好早在法匠、音乐师、皇帝、官臣等,都展现了部分中国人的快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与享乐民族欧洲大众【摘要】17至18世纪,欧洲开始流行一种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国传播开来,其中有一类人物瓷塑的头部为活动式,形象特征。以男性为例,早期的西方认为亚洲人也是的观点一致,能够为人们带来轻松的感觉,因此在当风格,这种风格称为“中国风格”。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2]下,大量精美的中国外销艺术品抵达欧洲,成为了当地民众了解被称为“宝塔”(pagode)。中国的神明像,例如观高鼻深目,到洛可可时期开始转变,开始绘制真实东时十分盛行。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的白釉弥勒像中国、感知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并为其提供了异域情调的审美音像、仙人像为欧洲的制瓷工匠带来了创作灵感。欧洲方人的形象,例如头戴锥形帽、细长的八字胡须、小(图2)是德化弥勒佛的仿品,双腿呈如意坐,开怀体验与想象空间。本文主要对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设计陶瓷艺的制瓷工匠创烧了大量关于“中国风格”的瓷器和塑眼睛、髡发等人物特征是欧洲人眼中典型的中国形大笑,右手持扇遮于头顶,大腹便便,双耳垂肩,是术门类中的人物瓷塑进行探析,从造型与装饰两个方面来分析人像,尤其是人物瓷塑,提取特殊的代表性符号,再加以象。若身份为皇帝或大臣,我们可以看到皇帝服饰上弥勒佛的典型形象,深受欧洲市场的欢迎。它们被视物瓷塑的艺术特征,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与设计理念,并希望以此为基点,能从具体层面来反应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形象填充本土元素共同构成欧洲异域想象的特色,呈现出欧有龙的图案,而大臣的官服上则是模糊的动物图案,为是“中国元素”的工艺品,展现了欧洲大众对此形在西方视野中的呈现。洲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人物特征都可以从华托、布歇等洛可可中国风代象的喜爱,欧洲各大瓷厂争相仿制,成为当时欧洲装【关键词】中国风;人物瓷塑;造型;异域想象1.东西方元素的交融与创新表画家的画作中找到。纵观这一时期中国的男性形象饰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中国的佛像人物符合了欧洲大欧洲的陶工从瓷器上展现对中国的认识,通过对主要为:头戴锥形小帽,身穿大袖长袍,身材修长,众的审美趣味,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跟实际是存在17至18世纪中西方不断的贸易往来不仅向欧洲带比中欧两国的人物瓷塑可以清晰地了解欧洲人对中国肩上披着围巾状物,与真正的清朝男性相比还是有一差距的,艺术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但是又来了精美工艺和别致造型的艺术品,同时也促进了技的印象。东方的人物形象受到了欧洲人的喜爱,经常定差距,这样的中国男性形象在欧洲广为流传。17世与真实的形象存在差距。“中国风格”的人物瓷塑是艺与观念的交汇。在此基础上,陶瓷便是理想的载把这些高级艺术品用来装饰烛台、摆钟和桌面饮水纪至18世纪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大量的中国外销艺术时代的产物,18世纪中国陶瓷艺术在欧洲广泛流行,体,不仅见证了制瓷技术的传播,也留下了跨文化交器。1710年迈森皇家瓷厂正式建立后迅速成为欧洲重品运往欧洲,这些艺术品中所绘制的中国人物形象成在洛可可艺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充分吸收中国流的痕迹,呈现东西方对彼此的理解和想象。“中国要的瓷器产地,生产了大量的中国风的瓷器,同时也为欧洲民众感知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开拓了艺术的精华进行审美再创造,表现了注重人性的设计风格”的人物瓷塑可以说是东西方工艺相互借鉴的产受到了洛可可风格的影响,摆脱了早期对东方的单纯艺术家与观众的视野,加以想象与夸张,创造出欧洲[4]理念。18世纪出现了一种动机学说一一享乐主义,认物,展现了西方对中国世界的理解与遐想,是欧洲人模仿。迈森瓷厂生产的人物瓷塑大多取材于中国游人的异域想象,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关心自己,希腊罗马文化为欧异域想象的最佳诠释。记,例如《荷使出访中国记》《中国图说》等书中的洲人遗留的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等文化符号被社会大众插图成为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所接受,艺术家们常用自己的作品歌颂人生的美好,因一、欧洲中国风设计来源此不难看出中国风人物瓷塑设计体现了欧洲审美趣味的欧洲所盛行的“中国风格”是从16世纪末至17世偏向性,这些作品均表现了怡然自得的人物形象,暗示纪初发展而来的,随着海上贸易的频繁往来,中国的陶了欧洲人对中国田园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瓷、漆器、丝绸、家具等艺术品不断进入欧洲人的眼帘。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西方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在欧洲三、结语的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中国热”,尤其是陶瓷领域,中17至18世纪具有“中国趣味”的人物塑像映照出欧国的制瓷技术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且制作的瓷器精致典洲大众的审美趣味与风尚,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欧雅,经久耐用。至17世纪中期,由于明清两代的动荡,开图2白釉弥勒像洲对中国的了解是极为有限的,而此时创作出的艺术品始禁止中外的贸易往来,而此时已有的中国瓷器已经不能2.审美趣味的偏向性常常带有想象与演绎的成分,那悠然自得的人物形象、满足欧洲人的需求,促使欧洲各地的工厂开始进行大量的自马克·波罗时代起,中国一直被西方认为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自身的向往与想象的效仿,随之,欧洲中国风设计开始兴起。“世外桃源”,在许多文本与图像中,遥远的东方百投射,在跨文化交流中,见证了对中国的认识和想象。图1《釉上彩中国乐师像》欧洲中国风设计的主要依据来源于中国的外销艺姓安居乐业。马克·波罗在谈到游览南宋故都杭州术品和欧洲传教士所绘制的中国游记,其中纽霍夫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德国迈森瓷器《釉上时,对中国人悠闲的生活状态印象深刻,他曾提到杭【参考文献】[1]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D].苏州大学,2005.《中国出使记》中的插图成为欧洲中国风设计的主要彩中国乐师像》(图1),这件作品就是典型的东西方州城的百姓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会带上自己的家[2]上海博物馆.东西汇融—一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集[M].上海书[1]元素相结合的产物,作品中所刻画的男性乐师头戴锥[3]素材。在《马可波罗游记》诞生以前,欧洲人对中人与美酒在西湖上泛舟,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充画出版社,2021.形的帽子、留着长胡须以及身着宽松的下装,这些可[3]窦笠嘉.17至18世纪欧洲雕塑中的中国风格[D].江南大学,2019.国的印象来源于从印度商人或阿拉伯人手中高价购买满幸福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是一个具有偶像崇拜的国[4]孙琳.18世纪欧洲“中国风格”人物瓷塑的隐在特征[J].四川戏家,17世纪中后期,法国王室收藏了大量的瓷质佛剧,2017(06):100-102.作者简介:王瑶(199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学历:美术学硕士;单位:郑州商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陶瓷艺术历史与理论。020021
1PROBINGINTO探讨探讨PROBINGINTO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设计的丝绸和其他的贵重商品,早在罗马帝国时期,他们以说是代表欧洲人眼中“中国风格”人物瓷塑的特像,多表现为以神的面目出现的人物形象,例如观就认为中国是一个浪漫、充满神秘色彩的国都,正是征,而其立体的五官、袒露的胸怀、尖头皮鞋和夸张音、寿星、布袋和尚等。观音像一直是欧洲较为流行的异域想象这些游记插图和中国外销艺术品成为欧洲人了解中国的姿态都与实际的中国乐师形象相差甚远,是欧洲工的宗教塑像之一,她与西方基督教的圣母玛丽亚十分的窗口。因此,“中国风格”是欧洲人想象和理解创匠在借鉴中国元素的基础上再加入西方人物形象细节相似,多表现为抱小孩的妇女形象或两侧有童子相一一以人物瓷塑为例造出来的。所创烧出来的中国风瓷塑,这一风格的人物瓷塑是东伴,形象端庄秀丽,给人以亲切之感。除了观音之西方工艺相互借鉴的产物,同时也体现了西方异域想外,其余的罗汉、弥勒等塑像并未传至西方,但是布王瑶二、欧洲中国风人物瓷塑的异域特征象的人物特征。在欧洲各国的中国风人物瓷塑设计当袋和尚的人物形象也受到欧洲人的喜爱,在他们眼中郑州商学院河南郑州451200中国的人物瓷塑造型优美,塑造人物鲜明,引起中,有众多男女老少的人物形象,如商人、农民、工这种袒胸露腹、肥头大耳、笑口常开的形象,象征着了欧洲各个国家的制造商争相模仿,这种喜好早在法匠、音乐师、皇帝、官臣等,都展现了部分中国人的快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这与享乐民族欧洲大众【摘要】17至18世纪,欧洲开始流行一种东方情调的装饰艺术国传播开来,其中有一类人物瓷塑的头部为活动式,形象特征。以男性为例,早期的西方认为亚洲人也是的观点一致,能够为人们带来轻松的感觉,因此在当风格,这种风格称为“中国风格”。在中西方文化交流的大背景[2]下,大量精美的中国外销艺术品抵达欧洲,成为了当地民众了解被称为“宝塔”(pagode)。中国的神明像,例如观高鼻深目,到洛可可时期开始转变,开始绘制真实东时十分盛行。法国塞夫尔国家陶瓷馆的白釉弥勒像中国、感知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并为其提供了异域情调的审美音像、仙人像为欧洲的制瓷工匠带来了创作灵感。欧洲方人的形象,例如头戴锥形帽、细长的八字胡须、小(图2)是德化弥勒佛的仿品,双腿呈如意坐,开怀体验与想象空间。本文主要对17-18世纪欧洲中国风设计陶瓷艺的制瓷工匠创烧了大量关于“中国风格”的瓷器和塑眼睛、髡发等人物特征是欧洲人眼中典型的中国形大笑,右手持扇遮于头顶,大腹便便,双耳垂肩,是术门类中的人物瓷塑进行探析,从造型与装饰两个方面来分析人像,尤其是人物瓷塑,提取特殊的代表性符号,再加以象。若身份为皇帝或大臣,我们可以看到皇帝服饰上弥勒佛的典型形象,深受欧洲市场的欢迎。它们被视物瓷塑的艺术特征,并深入探讨其背后的形成原因与设计理念,并希望以此为基点,能从具体层面来反应中国和中国文化的形象填充本土元素共同构成欧洲异域想象的特色,呈现出欧有龙的图案,而大臣的官服上则是模糊的动物图案,为是“中国元素”的工艺品,展现了欧洲大众对此形在西方视野中的呈现。洲人眼中的“中国印象”,形成独特的艺术特征。这些人物特征都可以从华托、布歇等洛可可中国风代象的喜爱,欧洲各大瓷厂争相仿制,成为当时欧洲装【关键词】中国风;人物瓷塑;造型;异域想象1.东西方元素的交融与创新表画家的画作中找到。纵观这一时期中国的男性形象饰艺术中的重要元素。中国的佛像人物符合了欧洲大欧洲的陶工从瓷器上展现对中国的认识,通过对主要为:头戴锥形小帽,身穿大袖长袍,身材修长,众的审美趣味,但是他们对中国的了解跟实际是存在17至18世纪中西方不断的贸易往来不仅向欧洲带比中欧两国的人物瓷塑可以清晰地了解欧洲人对中国肩上披着围巾状物,与真正的清朝男性相比还是有一差距的,艺术可以说是现实生活的一个缩影,但是又来了精美工艺和别致造型的艺术品,同时也促进了技的印象。东方的人物形象受到了欧洲人的喜爱,经常定差距,这样的中国男性形象在欧洲广为流传。17世与真实的形象存在差距。“中国风格”的人物瓷塑是艺与观念的交汇。在此基础上,陶瓷便是理想的载把这些高级艺术品用来装饰烛台、摆钟和桌面饮水纪至18世纪东印度公司的商船将大量的中国外销艺术时代的产物,18世纪中国陶瓷艺术在欧洲广泛流行,体,不仅见证了制瓷技术的传播,也留下了跨文化交器。1710年迈森皇家瓷厂正式建立后迅速成为欧洲重品运往欧洲,这些艺术品中所绘制的中国人物形象成在洛可可艺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欧洲充分吸收中国流的痕迹,呈现东西方对彼此的理解和想象。“中国要的瓷器产地,生产了大量的中国风的瓷器,同时也为欧洲民众感知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开拓了艺术的精华进行审美再创造,表现了注重人性的设计风格”的人物瓷塑可以说是东西方工艺相互借鉴的产受到了洛可可风格的影响,摆脱了早期对东方的单纯艺术家与观众的视野,加以想象与夸张,创造出欧洲[4]理念。18世纪出现了一种动机学说一一享乐主义,认物,展现了西方对中国世界的理解与遐想,是欧洲人模仿。迈森瓷厂生产的人物瓷塑大多取材于中国游人的异域想象,是东西方文化的交融与创新。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出于关心自己,希腊罗马文化为欧异域想象的最佳诠释。记,例如《荷使出访中国记》《中国图说》等书中的洲人遗留的享乐主义、纵欲主义等文化符号被社会大众插图成为其创作灵感的主要源泉。所接受,艺术家们常用自己的作品歌颂人生的美好,因一、欧洲中国风设计来源此不难看出中国风人物瓷塑设计体现了欧洲审美趣味的欧洲所盛行的“中国风格”是从16世纪末至17世偏向性,这些作品均表现了怡然自得的人物形象,暗示纪初发展而来的,随着海上贸易的频繁往来,中国的陶了欧洲人对中国田园生活的憧憬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瓷、漆器、丝绸、家具等艺术品不断进入欧洲人的眼帘。在大航海时代背景下,西方人对中国充满了好奇,在欧洲三、结语的整个社会掀起了一场“中国热”,尤其是陶瓷领域,中17至18世纪具有“中国趣味”的人物塑像映照出欧国的制瓷技术远远领先于西方国家且制作的瓷器精致典洲大众的审美趣味与风尚,在那个交通不便的时代,欧雅,经久耐用。至17世纪中期,由于明清两代的动荡,开图2白釉弥勒像洲对中国的了解是极为有限的,而此时创作出的艺术品始禁止中外的贸易往来,而此时已有的中国瓷器已经不能2.审美趣味的偏向性常常带有想象与演绎的成分,那悠然自得的人物形象、满足欧洲人的需求,促使欧洲各地的工厂开始进行大量的自马克·波罗时代起,中国一直被西方认为是田园牧歌般的生活可以说是欧洲人自身的向往与想象的效仿,随之,欧洲中国风设计开始兴起。“世外桃源”,在许多文本与图像中,遥远的东方百投射,在跨文化交流中,见证了对中国的认识和想象。图1《釉上彩中国乐师像》欧洲中国风设计的主要依据来源于中国的外销艺姓安居乐业。马克·波罗在谈到游览南宋故都杭州术品和欧洲传教士所绘制的中国游记,其中纽霍夫现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德国迈森瓷器《釉上时,对中国人悠闲的生活状态印象深刻,他曾提到杭【参考文献】[1]袁宣萍.17-18世纪欧洲的中国风设计[D].苏州大学,2005.《中国出使记》中的插图成为欧洲中国风设计的主要彩中国乐师像》(图1),这件作品就是典型的东西方州城的百姓在结束了一天的工作之后会带上自己的家[2]上海博物馆.东西汇融—一中欧陶瓷与文化交流特集[M].上海书[1]元素相结合的产物,作品中所刻画的男性乐师头戴锥[3]素材。在《马可波罗游记》诞生以前,欧洲人对中人与美酒在西湖上泛舟,中国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充画出版社,2021.形的帽子、留着长胡须以及身着宽松的下装,这些可[3]窦笠嘉.17至18世纪欧洲雕塑中的中国风格[D].江南大学,2019.国的印象来源于从印度商人或阿拉伯人手中高价购买满幸福感的地方,同时也是是一个具有偶像崇拜的国[4]孙琳.18世纪欧洲“中国风格”人物瓷塑的隐在特征[J].四川戏家,17世纪中后期,法国王室收藏了大量的瓷质佛剧,2017(06):100-102.作者简介:王瑶(1996—),女,汉族,河南郑州人,助教;学历:美术学硕士;单位:郑州商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陶瓷艺术历史与理论。020021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