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213938
大小:5.81 MB
页数:8页
时间:2023-08-09
《六大剧种简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六大剧种简介(一)昆曲昆曲是我国古老的戏曲声腔和剧种,原名“昆山腔”,清代以来被称为“昆曲”“昆剧”。昆曲是明代中叶至清代中叶戏曲中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表演体系完整,基础深厚,遗产丰富,在我国文学史、戏曲史、音乐史、舞蹈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很多剧种都是在昆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昆曲有“中国戏曲之母”的雅称,并于2001年5月18日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口头遗产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名单,是全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昆曲的音乐属于联曲体结构,简称“曲牌体”。它所使用的曲牌,大约有1000种以上。曲牌的来源,不仅有古代的歌舞音乐,如唐宋时代的大曲、词调,宋代的唱赚、诸宫调,还有民歌和少数民族歌曲等。它以南曲为基础,兼用北曲套数,并以“犯调”“借宫”“集曲”等手法进行创作。昆曲的表演有它独特的体系、风格,最大的特点是抒情性强、动作细腻,歌唱与舞蹈的身段结合得巧妙而和谐。在演唱技巧上,昆曲注重声音的控制,节奏速度的徐疾以及咬字发音,并有“豁”“叠”“擞”“嚯”等腔法的区分以及各类角色的性格唱法。由于以声若游丝的笛为主要伴奏乐器,加上赠板的广泛使用,字分头、腹、尾的吐字方式,以及它本身受吴中民歌的影响而具有的“流丽悠远”的特色,昆腔音乐以“婉丽妩媚、一唱三叹”著称。昆曲的表演,是一种歌、舞、介、白各种表演手段相互配合的综合艺术,形成了载歌载舞的表现形式。在念白上,主要以中州韵白为主,丑角还有一种基于吴方言的地方白,如苏白、扬州白等。昆曲的角色行当划分得十分细致,各个行当都在表演上形成自己的一套程式和技巧,这些程式化的动作语言在刻画人物性格、表达人物心理状态、渲染戏剧性和增强感染力方面,形成了昆曲完整而独特的表演体系。昆曲剧目共保留了来源于南戏、传奇作品和少量元杂剧的400多出折子戏。现昆曲《牡丹亭》·1·
1存辑录折子戏的曲谱有《纳书楹曲谱》《遏云阁曲谱》《六也曲谱》《昆曲大全》《集成曲谱》《粟庐曲谱》等。《审音鉴古录》是较早的身段谱。关汉卿的《窦娥冤》、王实甫的《西厢记》、洪癉的《长生殿》、汤显祖的《牡丹亭》、孔尚任的《桃花扇》都是昆曲名剧,演出较多的有100多出,如《浣纱记》(寄子)、《宝剑记》(夜奔)、《鸣凤记》(吃茶、写本)、《牡丹亭》(闹学、游园、惊梦、寻梦、拾画、叫画)、《玉簪记》(琴挑、秋江)、《渔家乐》(藏舟、刺梁)、《长生殿》(定情、酒楼、絮阁、惊变、哭像、闻铃、弹词)。(二)京剧京剧是中国最大的戏曲剧种,是中华戏曲大家庭中最完整、最成熟、最具代表性的剧种,同时最富有戏曲综合性、虚拟性、程式性的基本艺术特征,其剧目之丰富、行当之齐全,表演艺术家之众、剧团之多、观众之广、影响之深均为全国之冠。京剧音乐属于板腔体,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京剧剧目有5800余个,其中绝大多数是传统剧目。一类是徽班原有剧目,以及汉调剧目或徽、汉共有剧目,如《大回朝》《罗成叫关》《击鼓骂曹》《四进士》《李陵碑》等;一类是从梆子戏移植过来的剧目,如《铁弓缘》《玉堂春》《穆桂英挂帅》等;一类是昆腔的剧目,如《思凡》《闹学》《游园》等。其他还有一些唱“”“纽丝”的小戏,如《打面缸》《小放牛》等。也有相当数量是京剧艺人和民间作家陆续编写出来的。京剧《贵妃醉酒》京剧集百家之大成,取长补短,兼容并蓄,流派纷呈,按行当分类,老生从清朝后期至今有“老三鼎甲”的程派(程长庚)、张派(张二奎)、余派(余三胜),有“新三鼎甲”的孙派(孙菊仙)、谭派(谭鑫培)、汪派(汪桂芬),自成一家的还有王派(王鸿寿)、汪派(汪笑侬)、刘派(刘鸿声)、余派(余叔岩)、高派(高庆奎)、言派(言菊朋)、马派(马连良)、谭派(也称“新谭派”,谭富英)、麒派(周信芳〔麒麟童〕)、李派(李春来)、唐派(唐韵笙)、杨派(杨宝森)、奚派(奚啸伯)等;旦角有著名梅(梅兰芳)、尚(尚小云)、程(程砚秋)、荀·2·
2(荀慧生)四大流派;小生行当有叶(叶盛兰)派、姜(姜妙香)派;老旦流派有李(李多魁)派;花脸流派有金(金少山)派、侯(喜瑞)派、裘(裘盛戎)、袁(袁世海)派。各派都是名家辈出,各具特色,深受赞誉。《贵妃醉酒》《锁麟囊》《白蛇传》《龙凤呈祥》《赵氏孤儿》《四郎探母》《打龙袍》《智取威虎山》等都是久演不衰的经典剧目。(三)秦腔秦腔又称“西秦腔”“梆子腔”“桄桄子”“乱弹戏”“西安乱弹”“大戏”等,主要流行于我国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秦腔是一个相当古老的剧种,起源于陕西宝鸡一带,“形成于秦,精进于汉,昌明于唐,完整于元,成熟于明,广播于清,几经衍变,蔚为大观”,堪称敢与昆曲争高下的中国戏曲的鼻祖。因陕甘一带属于古代的秦地,所以它被称为“秦腔”或“西秦腔”,又因它的击节乐器是枣木梆子,所以又称“梆子腔”。而梆子、锣鼓打击的时候,发出咣咣的声音,所以又将它称为“桄桄子”。清康熙年间,梆子腔就已经初具规模,成为一种新兴的戏曲声腔。它一方面盛行于山陕地区,另一方面,向外地流传到北京、河北、河南、湖北、江西、广东、福建等十多个省份。梆子腔流传到各地后,也逐渐与当地的方言土语等相结合,演变成为具有当地特色的梆子腔,从而形成了一个风格多样的梆子腔系,如山西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山东梆子、莱芜梆子等,所以说秦腔是京剧、晋剧、豫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鼻祖。清代中叶是秦腔的鼎盛时期,魏长生率领的秦腔戏班在北京城大胜京腔,从而使秦腔得到了更广泛的流传,几乎传遍了全国。辛亥革命之后,以“易俗社”为代表的新型剧社,编演了大量新戏,内容大多是表现才子佳人的生旦戏及丑角戏,秦腔就此进入城市,有了固定的演出剧场,这也促进了秦腔艺术自身的变革发展。新中国成立后,秦腔艺术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不仅挖掘、整理了一批传统剧目,如《三滴血》《火焰驹》等都被拍成了电影,并不断推出新剧目,涌现出大批名家新秀,使秦腔这一艺术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扬。秦腔唱腔为宽音大嗓、直起直落,既有浑厚深沉、悲壮高昂的风格,同时又兼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的特点。秦腔的唱、念以陕西关中方言为基础,同时也融入了我国汉唐时期的一些诗、词、曲的语言,有专属于北方豪迈、高亢的感觉。第一次听秦腔的观众可能会被演员或高亢激昂或悲戚苍凉的“吼”劲所震撼,或者说是被“吓”到。秦腔的唱腔属板式变化体,有六大板类,声腔分为“欢音(花音)”和“苦音(哭音)”两种。“苦音”的特点是深沉哀婉、慷慨激越,表现悲愤、凄楚、怀念的感情;“欢音”的特点是欢乐、明快、刚健、有力,表现欢快喜悦、爽朗热烈的情感。伴奏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是管弦乐器伴奏;武场是打击乐器伴奏,主要击节乐器是梆子。打击乐锣鼓曲共有200多支,分为“开场”“动作”“板头”三大类。秦腔的表演,“唱”“工架”“特技”都非常讲究。它的表演技艺质朴、粗犷、细腻、深刻、优美,以情动人,富有夸张性,生活气息浓厚,程式严谨,技巧丰富,各类角色都有独特的技艺。·3·
3秦腔的传统剧目丰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有神话、民间故事和各种公案戏。备受观众喜爱的曲目有《游龟山》《窦娥冤》《赵氏孤儿》《三娘教子》《铡美案》《玉堂春》《血泪仇》《斩秦英》《火焰驹》《三滴血》《周仁回府》《生死牌》等。秦腔名家马友仙、肖玉玲、$宗翰、李爱琴、康少易、刘随社、李淑芳、任哲中、全巧民等都是戏迷非常喜爱的演员。秦腔《三滴血》(四)豫剧豫剧又称“河南梆子”“河南讴”“靠山吼”,为河南省的主要地方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河南、河北、山西、山东、甘肃、新疆、西藏等地,是我国第一大地方剧种。豫剧从声腔系统来分析,属梆子腔系。它大概是西秦腔等梆子腔流传到河南后,结合当地语音及民间音乐而产生的一种戏曲。清乾隆时期,河南已经流行梆子戏。清代中叶以来,河南梆子作为“汴人相沿之戏曲”而流行于民间。豫剧在流传过程当中,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分别是开封的“祥符调”、漯河的“沙河调”、商丘的“豫东调”、洛阳的“豫西调”。这四支流派又分两个体系———豫东调体系和豫西调体系。其中,豫东调体系包括祥符调、沙河调、豫东调。辛亥革命后,豫剧开始进入城市演出,在开封、郑州、信阳、洛阳、商丘等地相继在茶社和戏园中出现了豫剧的班社表演,一些较有名气的茶社纷纷邀请豫剧班社去演出。20世纪20年代末到30年代,豫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河南开封的相国寺建立了永安、永乐、国民、同乐四个豫剧剧场,一时间豫剧名家云集开封。1935年年初,豫剧艺人樊粹庭带头成立了“豫声戏剧学社”,废除了一些旧戏班的不合理制度,对豫剧的表演和舞台美术等方面进行了改革和提高,陈素贞演出了樊粹庭创作的新剧《义烈风》《霄壤恨》《涤耻血》等。1936年,著名演员常香玉到了开封,在“醒豫舞台”演出豫剧。永安舞台的马双枝、王润枝、杨金玉、彭海豹等也演出了一大批剧目。豫剧各名角的竞相演出,使“豫东调”和“豫西调”合流,由此也促进了豫剧的发展和进步。1938年,日军侵占了开封,演出团体集体师西安,以西安为中心,在西北地区的城乡演出,从而扩大了豫剧的流传范围影响面。新中国成立后该剧种正式定·4·
4名为“豫剧”。豫剧的音乐丰富多彩,欢快奔放;唱腔酣畅,吐字清晰,唱词口语化,通俗易懂。豫剧的唱腔有独特的板式结构和比较完整的音乐程式,唱词一般都用“三三四”格律的十字句,或“二二三”格律的七字句。豫剧的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唱腔特色。豫东调体系的唱腔、发音多用“假嗓”,音域较高,属于“上五音”;豫西调则用“真声”,音域较低,属于“下五音”。在音乐上,豫东调体系的音乐较激越明快,豫西调的音乐则显深沉低回。豫剧的伴奏有“一鼓二锣三弦手,梆子手钹共八口”的说法,伴奏曲牌有“唢呐曲牌”和“丝弦曲牌”两种,共约三百首。豫剧的传统表演程式有着浓厚的河南地方特色,经过长期的艺术实践和不断的改革创新,表演艺术由粗到细、粗中有细,由俗到雅、雅俗共赏,日益完善。豫剧的角色行当有“四生、四旦、四花脸”之分,有着不同的表演分工和表演要诀。在豫剧早期,生行占据首要地位,后来女角最终在豫剧中占了主导地位,先后涌现出了以常香玉、陈素贞、崔兰田、马金凤、阎立品、桑振君为代表的六大名旦,奠定了豫剧在全国地方戏曲中的地位。豫剧的传统剧目有1000多个,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历史小说和演义,如封神戏、三国戏、瓦岗戏、包公戏、杨家将戏和岳家将戏;还有很大一部分描写婚姻、爱情、伦理道德,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对花枪》《三上轿》《宇宙锋》《桃花庵》《春秋配》等。1949年以来,整理、改编的传统戏有《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创作改编的现代戏有《朝阳沟》《刘胡兰》《李双双》《人欢马叫》等。其中《花木兰》《朝阳沟》《七品芝麻官》等几十部均摄制成影片。改革开放以来,豫剧紧跟时代步伐,又涌现出了许多新作品和现代戏,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豫剧《穆桂英挂帅》(五)越剧越剧是在全国很有影响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主要流行于浙江、上海、江苏等地。越剧起源于浙江省嵊县,其前身是落地唱书,在经历了小歌班、绍兴文戏男班、绍兴文戏女班、女子越剧等几个阶段后,从1938年开始,正式称为越剧。20世纪·5·
540年代,越剧进入【尺调腔】时期后,出现了袁雪芬等一批勇于改革、积极创新的著名演员。她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博采众长,不断丰富越剧唱腔和表演程式,创造了自己独特的风格,逐渐形成了各具艺术特色的越剧流派。在越剧发展过程中,诞生了特色鲜明、风格不同的流派,精彩纷呈。旦行主要有袁(袁雪芬)派、傅(傅全香)派、王(王文娟)派。袁派影响很大,戚雅仙、吕瑞英、金采凤、张云霞等都师承袁派而后又自成了一家;小生有范(范瑞娟)派、尹(尹桂芳)派、徐(徐玉兰)派、毕(毕春芳)派、陆(陆锦花)派、竺(竺水招)派;老生有张(张桂凤)派、徐(徐天红)派、吴(吴小楼)派、商(商芳臣)派。越剧的表演长于抒情、以唱为主,表演真切动人,极具江南地方色彩。越剧的演员初由男班演出,后全部为女班演出,新中国成立后改为男女合演。唱腔属板式变化体,唱词的句式包括“七字句”“带冠七字句”和“十字句”等,音乐的基本板式为【中板】。越剧声腔清悠婉丽、优美动听,不同流派有着不同的唱腔风格,“袁派”柔婉细腻;“尹派”辗转缠绵;“范派”淳厚质朴;“傅派”俏丽圆美;“徐派”高亢洒脱;“戚派”朴素流畅;“陆派”婉约柔和。越剧的伴奏,开始只采用笃鼓、檀板击节,后加梆腔并向乐队伴奏发展,在吸收了绍剧的音乐成分后,丰富并创立了自己的板式。越剧的腔调包括【四工调】【尺调】【弦下调】等。越剧的角色分为六大行当,包括小旦、小生、老生、小丑(又称小花脸)、老旦、大面。越剧经典剧目众多,像《沙漠王子》《碧玉簪》《盘妻索妻》《盘夫索夫》《白蛇传》《柳毅传书》《孔雀东南飞》《追鱼》《珍珠塔》《何文秀》《祥林嫂》《打金枝》《浪荡子》《血手印》《情探》《赖婚记》《西厢记》《春香传》《拜月记》《九斤姑娘》《双珠凤》等都盛演不衰,经典唱段深入人心。尤其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堪称是越剧名片,人物形象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越剧《红楼梦》(六)黄梅戏黄梅戏旧称“黄梅调”“采茶戏”,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的前身是湖北省黄梅县的民间采茶调,也称“黄梅调”。·6·
6黄梅戏的形成与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清朝乾隆末期到辛亥革命前后,流传于皖、鄂、赣三省之间的采茶调、江西调、桐城调、凤阳歌等,受当地【青阳腔】【徽调】的影响,与高跷、旱船等民间艺术形式相结合,形成一些故事情节简单的“小戏”,进而又形成故事情节完整的“本戏”。第二个阶段是从辛亥革命后到新中国成立前,黄梅戏演出活动已呈现出职业化的特点,开始从农村草台走向城市舞台,并与京剧合班演出。因受越剧、扬剧、淮剧、评剧的影响,黄梅戏在演出的内容与形式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移植、编排了新剧目,改进了唱腔,取消了梆腔,开始吸收借鉴京剧的表演形式等。第三个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到现在,使之成立了几十个专业黄梅戏剧团,对传统黄梅戏进行加工整理,改编了一批传统剧目,创造了一些新的唱腔,丰富了伴奏乐器,成为了安徽省的地方大戏。黄梅戏的舞台语言为安庆地方语言,唱腔淳朴流畅、明快抒情。它的唱腔,根据传统习惯和曲调的结构、旋法、曲趣、使用等,基本分为三大声腔系统:花腔、彩腔和主调。花腔是黄梅戏的“小戏”中所有唱腔和部分“大戏”插曲的总称,具有健康、明快、朴实和优美等特色。彩腔是在黄梅戏的班社职业化后,演员向观众“讨彩”时使用的,因此得名。彩腔曲调欢快流畅,在花腔小戏中曾广泛使用,它既可单独使用,也可以与其他曲调联用。随着黄梅戏艺术的发展,彩腔逐渐被用在“本戏”中,又吸收了花腔中的音调,并派生出【数板】。主调又称正腔,是黄梅戏传统正本大戏里经常使用的唱腔,分为男腔与女腔。伴奏在早期为“三打七唱”,三人演奏打击乐器并参加帮腔,堂鼓一人兼奏竹根节和钹,小锣一人,大锣一人,传统锣鼓点有着质朴、凝练的特色。抗战时期,增加了京胡,并试用二胡和高胡伴奏。新中国成立初期,高胡被确定为主奏乐器。黄梅戏表演质朴细致,以真实活泼著称,雅俗共赏,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黄梅戏的表演艺术可分为“小戏”与“大戏”两种类型。“小戏”的表演只有一两个角色,多采用载歌载舞的形式,生动活泼而富于情趣。“大戏”的表演,在初期也有歌舞成分,呈现出自然朴实的特色。生角或旦角上场时,会表演“手巾花”“扇子花”等舞蹈,并且把生活动作运用到表演之中,如在戏中表现纺纱、行船、推车和挑菜等动作,十分生动细腻。黄梅戏由农村进入城市后,表演黄梅戏《天仙配》·7·
7艺术得到了提高,吸取了其他剧种的长处,有了“水袖”“甩发”和“跌扑”等表演程式和技巧。新中国成立后,黄梅戏吸收了话剧和电影的表演艺术,在人物塑造等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和进步。黄梅戏的优秀剧目有《天仙配》《牛郎织女》《槐荫记》《女驸马》《孟丽君》《夫妻观灯》《打猪草》《蓝桥会》《王小六打豆腐》《小辞店》等。其中《天仙配》《女驸马》和《牛郎织女》因被搬上银幕,在全国都有很高的知名度。著名演员严凤英、王少舫凭借《天仙配》,使黄梅戏天下闻名。著名演员马兰、吴琼、韩再芬、黄新德、张辉等为黄梅戏的推广普及也做出了一定贡献。·8·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