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态心理学

变态心理学

ID:83211223

大小:1.08 MB

页数:110页

时间:2023-08-09

上传者:不会吐泡的鱼
变态心理学_第1页
变态心理学_第2页
变态心理学_第3页
变态心理学_第4页
变态心理学_第5页
变态心理学_第6页
变态心理学_第7页
变态心理学_第8页
变态心理学_第9页
变态心理学_第10页
资源描述:

《变态心理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成果21世纪应用心理学书系梁宝勇主编变态心理学吉峰编著南开大学出版社南开大学出版社天津

1目录1目录第一章绪论…………………………………………………………1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一般概念……………………………………1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8第三节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简介……………………………19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28第一节心理动力学观点…………………………………………28第二节行为主义观点……………………………………………40第三节认知心理学观点…………………………………………44第四节人本—存在主义观点……………………………………49第五节生物学观点………………………………………………54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59第一节认知过程障碍……………………………………………59第二节情感过程障碍……………………………………………86第三节意志行为障碍……………………………………………91第四节意识障碍…………………………………………………98第五节心理障碍的综合征………………………………………103第四章心理障碍的诊断学……………………………………106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一节心理障碍的检查方法……………………………………106第二节心理障碍的诊断…………………………………………114

22变态心理学第五章器质性心理障碍………………………………………121第一节阿尔采默病………………………………………………121第二节脑血管病所致心理障碍…………………………………138第三节躯体疾病所致心理障碍…………………………………147第六章精神活性物质所致心理障碍…………………………152第一节酒依赖和酒中毒性心理障碍……………………………152第二节阿片类物质所致心理障碍………………………………178第七章精神分裂症………………………………………………189第一节概述………………………………………………………189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理…………………………………………192第三节临床表现…………………………………………………199第四节诊断和鉴别诊断…………………………………………210第五节治疗………………………………………………………213第八章心境障碍…………………………………………………220第一节概述………………………………………………………220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理…………………………………………221第三节临床表现…………………………………………………228第四节诊断和预后………………………………………………234第五节治疗………………………………………………………239第九章神经症……………………………………………………244第一节概述………………………………………………………244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二节惊恐障碍…………………………………………………245第三节广泛焦虑障碍……………………………………………253第四节恐惧症……………………………………………………258第五节强迫症……………………………………………………267

3目录3第六节躯体形式障碍……………………………………………277第七节神经衰弱…………………………………………………286第十章癔症………………………………………………………295第一节概述………………………………………………………295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理…………………………………………296第三节临床表现…………………………………………………298第四节病程和预后………………………………………………303第五节诊断和鉴别诊断…………………………………………304第六节治疗………………………………………………………305第十一章应激相关障碍………………………………………309第一节急性应激障碍……………………………………………309第二节创伤后应激障碍…………………………………………313第三节适应障碍…………………………………………………317第十二章心理因素相关生理障碍……………………………323第一节进食障碍…………………………………………………323第二节睡眠与觉醒障碍…………………………………………331第三节性功能障碍………………………………………………333第十三章人格障碍………………………………………………335第一节概述………………………………………………………335第二节病因………………………………………………………336第三节临床表现类型……………………………………………339第四节诊断和预后………………………………………………344南开大学出版社第五节治疗………………………………………………………347第十四章性心理障碍……………………………………………350第一节概述………………………………………………………350

44变态心理学第二节病因和发病机理…………………………………………351第三节临床类型和临床特点……………………………………354第四节治疗………………………………………………………360第十五章心理发育障碍………………………………………362第一节精神发育迟滞……………………………………………362第二节广泛发育障碍……………………………………………377第十六章童年与少年期行为与情绪障碍…………………385第一节多动障碍…………………………………………………385第二节儿童情绪障碍……………………………………………400第十七章心理障碍的治疗学…………………………………406第一节个别心理治疗……………………………………………406第二节药物治疗…………………………………………………425第三节各种治疗方法的选择与综合应用原则…………………428南开大学出版社

5第一章绪论1第一章绪论变态心理学是心理科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学科领域,是普通心理学的重要补充。它所研究的主要问题对于个人、对于社会,均具有重要作用。这些问题中,有些是十分常见的,例如情绪困扰和心理应激有关的障碍;有些是相对少见的,例如精神分裂症和其他精神病性障碍。在本章节中,我们重点讨论变态心理学这门学科的定义、研究对象与任务,以及人们对于异常心理现象认识的历史演进过程。第一节变态心理学的一般概念变态心理学(AbnormalPsychology)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是研究人类各种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发生、发展、变化的原因及其规律的科学。这里的“异常心理现象”包括人的心理活动的各个方面:既有心理状态和心理过程的异常改变,又包括能够反映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和整体特征的个性或人格的异常。变态心理学也被称作病理心理学(PathologicalPsychology)和心理病理学(Psychopathology)。“病理心理学”这个术语,主要为欧洲南开大学出版社一些国家所采用;在这些国家,病理心理学家通常偏重于对各种类型的心理过程障碍的研究,其研究工作的范围比变态心理学要窄一些。“心理病理学”这个术语多年来一直被作为变态心理学的代名词而使用,但严格地说,两者还是有所不同的。一般而言,心理病理学更加

62变态心理学偏重于对心理障碍的原因和发病机理的科学探讨。一、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变态心理学有一些传统的研究内容和课题,其中包括:①心理异常的实质;②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③心理异常的表现特点与分类;④用来解释异常心理现象的心理学理论等。目前,这些传统课题仍然被作为变态心理学的主要论题,但是在深度上和各课题所涵盖的范围上都在不断地加深和扩展。(一)心理异常的实质心理异常是在大脑生理生化功能障碍和人与客观现实关系失调的基础上产生的对客观现实的歪曲的反映。对心理异常的看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即使到了现代,不同的理论学派对此也有着不同的看法。例如,行为主义理论偏重外在行为而不去关心内部的心理状态;而精神分析理论中则主要以无意识中的冲突来解释心理异常。有关心理异常的实质,应从如下两个方面去理解:首先,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异常的心理活动可能是大脑机能障碍的表现。这种障碍可有其物质基础,如脑器质性障碍、癫痫等,即所谓的“内源性精神病”;再如精神分裂症等,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病人的侧脑室有明显的扩张。即使应激相关障碍也有着体质、生化变化的基础。其次,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异常的心理可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歪曲的反映。所有症状都来源于客观现实,取材于现实生活。例如,在青少年的妄想内容中,主要是孙悟空、外星人等,而老年人的妄想内容则较易与“文革”中的经历有关。南开大学出版社(二)正常与异常的判断标准正常心理与异常心理的差异是相对的,并没有绝对的界限,并且受文化的影响很大。因此,正常与异常心理的判断标准也是相对的标准。主要有以下几种。

7第一章绪论31.经验标准。研究者根据自身的经验和体验来鉴别常态和变态,或以一般人对正常心理与行为的经验作为出发点或参考点。这种标准会因人而异,主观性较大,不同研究者之间的差异也较大。另一种情况是根据病人自己的主观体验去判断正常和异常。例如,神经症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是不适感和内心痛苦,主诉是判断其病情和严重程度的重要根据。但此标准不适用于缺乏自知力的重症精神病病人和某些人格障碍病人。2.医学标准。有些心理异常现象是由于脑或躯体的器质性病变伴发。对于这类异常,可通过各种医学检查来判断。例如,颅内感染所致精神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内脏器官疾病所致精神障碍等。但是,大部分的心理异常现象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至少目前还没有找到病变的原因。例如,神经症。因此,医学标准也有局限。3.统计学标准。对人群的各种心理特性进行心理测试的结果通常是呈正态分布,处于平均数正负两个标准差区间的人数约占总人数的95%,我们将这部分人定为正常,而把远离平均数的两端视为异常。因此,决定一个人的心理正常和异常,就以其心理特征偏离平均值的程度作为依据。由于对心理特征进行了量化,比较客观也便于比较,所以统计学标准有一定的实用价值。当然,选用心理测验应注意其信度、效度、适用范围、对测验结果的解释和社会文化的制约等因素。心理异常是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要多少量的积累才算异常?统计学标准只能显示其当前心理,不能显示其追踪结果,为其不足之处。如IQ在140以上只能在当前视为天才,视为超乎正常的智力。如追踪下去,一些人会降为正常智力,如昙花一现,其中少数人甚至沦为精神病。4.社会学标准。一个社会中大多数人遵循的一般行为规范及道德标准称社会常模。正常情况下,人的行为总是与环境相协调的,人南开大学出版社的行为应符合社会准则,根据社会的要求和规范行事。按此标准,一切严重违反社会常规的行为不是犯罪就是变态。以上对心理异常的判定方法各有其利弊。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倾向于将社会利益和个人利益结合起来,将各种标准的作用结合起来,

84变态心理学来确定心理异常。基于此,可将心理异常定义为:由于器质性或心理原因,个体不能按社会认为适当及可接受的方式行动,以至本人或社会遭受有害后果。其实,如果心理和行为的异常发生了质的变化,其正常与否的判断并不困难,但许多情况下的变化只是程度上的不同(量的变化),很难有一个绝对的界定标准。比如一个人反复洗手,以至于手部皮肤损伤,却仍然说自己的手不干净,显然是不正常的,但是,我们却很难确定一个人一天洗几遍手就是不正常的。而大多数心理异常者从外显行为和内部情感体验上讲,与其他人并无多大区别。我们大家有时也会表现出一些看来与心理异常类似的行为和体验,只不过在持续时间和强度上有所差异。因此,判断一个人的心理是否正常,除了综合以上四条标准外,还要进行纵向和横向的比较来判断。横向的比较是指与其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客观环境中的大多数人去比较,看其行为能否为常人所理解,有无明显的离奇的行为。纵向比较是指与其一贯的心理状态、人格背景和行为方式相比较,看是否发生了令人无法理解的改变。(三)心理异常的类别与范畴心理异常一词是对许多不同种类的心理、情绪和行为失常的统称。其中某些障碍专有所指,如精神分裂症就是指那些严重损害了理解客观现实能力的疾病,另有一些障碍则表现为明显的行为反常,如酗酒、严重的恐怖发作或抑郁。但不管表现什么症状,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都会损伤个人的能力。心理异常有很多的类别,下面将对此作一简要介绍,具体的表现与症状的含义将在后面的章节中详细介绍。1.严重的心理异常。常见于重性精神病病人的心理异常,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以及反应性精神病等。其主要特点为:①重南开大学出版社精神病症状,包括幻觉、思维障碍、妄想、情绪障碍以及意志行为障碍等。②社会适应能力丧失,从专门的工作、技能到一般的人际交往和饮食起居都受到严重的影响。③明显的人格改变,即心理异常者与他们以往的人格特点有着明显的不同。原来很勤奋、有条理的人可能

9第一章绪论5变得懒散、不修边幅;原来热情、善良的人可能变得冷漠、孤独等。④没有自知力,这是重精神病病人的显著特点,也是区别于其他心理异常的重要特点。严重心理异常的人尽管存在重精神病症状,以及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和人格改变,但他们对这些问题并无批判能力,不认为自己存在任何障碍,因此不会主动求治。2.轻度的心理异常。常见于神经症病人,包括焦虑症、强迫症、恐怖症等。其主要特点为:①轻精神症状,包括头痛、头昏、睡眠障碍;易激惹、情绪波动、注意力不易集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紊乱等。②部分的社会适应不良,包括社会工作过程中负担加重,日常人际关系紧张等。③部分的人格改变。这种变化会因人而异,虽不如严重的心理异常那样严重,但仍会对心理异常者有着明显的影响。④有自知力。与严重的心理异常不同,轻度心理异常者对自己的心理异常有批判能力,并且一般能主动求治。3.心身疾病,又称心理生理疾病,是指病因或发病过程与心理因素明显有关的一类躯体疾病。其特点表现为躯体上或生理上的疾病;但也有一些躯体疾病没有明显的躯体症状,但其病因或发病过程都与心理因素有着明显的关系。4.心身障碍,又称心理因素相关的生理障碍。它与心身疾病的区别在于,心身障碍主要表现为躯体功能障碍,但无病理形态学变化的基础,也无明显的精神活动障碍。心身障碍包括进食障碍、非器质性睡眠障碍、非器质性性功能障碍等。5.器质性精神障碍,包括脑器质性损害(大脑外伤、颅内感染、肿瘤等病变)所致的心理异常;大脑发育不全时的心理异常,即由于先天的或儿童期的疾病所引起的精神发育受阻,特别表现为智力及社会适应能力低下;躯体疾病所致心理异常,如躯体感染所致心理异常。6.行为偏离和人格障碍,其特点表现为从青春期或儿童期发展南开大学出版社起来的持续存在的人格偏离正常。这些人不能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表现为情感和意志方面的障碍,但思维和智能并无异常。由于人格的偏离正常,他们不能正常工作、学习和生活,其后果往往是贻害社会和损伤自身。

106变态心理学7.药物依赖及儿童、青少年障碍,包括酒精及药物依赖,儿童精神障碍,老年期障碍等。二、学科性质与相关学科领域作为研究异常心理现象或异常行为的一个心理学分支学科,变态心理学可以被看作是带有应用性质的基础学科。之所以说它是“带有应用性质的”,是因为变态心理学是基础(普通)心理学向临床心理实践扩展的产物,是为临床实践服务的。之所以又说它是“基础学科”,是因为变态心理学不同于直接服务于心理障碍病人的临床精神病学,变态心理学主要向临床精神病学提供有关的理论、假说和研究资料;此外,还因为变态心理学是许多带有临床应用性质的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孵化器”。20世纪中叶以来,直接或间接地由变态心理学分化出或增强了许多领域,如临床心理学、康复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社区心理学,以及心理治疗与心理咨询等。现在,这些领域已经分化为同变态心理学相关的学科领域。除上述学科外,同变态心理学密切相关的学科还有普通心理学、精神病学和心理卫生学等。普通心理学是以健康的成年人的正常心理现象及其规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心理学基础学科,它为包括变态心理学在内的所有心理学分支学科提供基本的心理学知识、理论和技术。据此,我们可以将普通心理学视作变态心理学的基础学科。从另一个角度看,变态心理学研究异常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从而可以为普通心理学提供新的研究课题,也可以验证普通心理学的某些理论,从而促进普通心理学的学科发展。似乎可以说,这两个学科分别站在由正常和异常行为构成的同一条连线的两端来探讨同类别的心理现象;也只南开大学出版社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加全面地认识异常复杂的心理现象。精神病学作为医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主要涉及精神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变态心理学可以被看作精神病学的基础学科之一,可以为精神病学提供关于心理障碍发生原因和发生机理的理论解释、防治

11第一章绪论7原则,以及评估与诊断方法;而精神病学则可以通过临床实践来检验变态心理学所提出的许多理论观点,并扩展与丰富变态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心理卫生学是专门探讨如何预防精神疾病、维护与增进人的心理健康、提高人的心理素养的学科。它同变态心理学一样,都服务于人的心理健康事业,有不少共同的研究课题。两个学科的不同之处在于,心理卫生学往往侧重于依据个体心理发展的规律和不同阶段所面临的问题,探讨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的科学原则与方法;而变态心理学则通过研究心理障碍,为精神疾病的防治提供建议。其他相关学科领域,如临床心理学、健康心理学、行为医学、社区心理学和咨询心理学(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同变态心理学都有相互重叠或交叉的研究课题,也都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渊源和研究重点,这里不再一一赘述。在这里,我们需要对几个重要的术语或概念作出适当的说明,这些术语包括异常心理现象、异常行为、心理障碍、精神障碍、精神疾病和精神病。在本书中,我们将异常心理现象和异常行为作为同义语使用。至于什么样的心理和行为可以算作“异常”,通常需要依据一些标准作出判断。心理障碍(PsychologicalDisorders)是一个使用最广泛的术语,但对于“什么是心理障碍?”这个问题,不仅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同外行之间有不同的说法,就是在心理卫生专业人员内部看法也不尽相同。在本书中,我们将心理障碍视作心理状态、心理过程或人格较明显地偏离正常,以行为适应不良或违背社会规范或个人心理痛苦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情况。在我国,精神障碍(MentalDisorders,有时也译作为“心理障碍”)、南开大学出版社精神疾病(Mentalillness)和精神病(Psychoses)均属于医学概念,意指按照某些医学(精神病学)诊断标准已经进入疾病状态的情况。精神障碍和精神疾病含义大致相同,可以互相替换使用,但目前人们较多地使用前者。精神病指精神障碍中较严重的一组情况,病人的心

128变态心理学理功能严重受损,已经达到自知力严重缺失、不能应付日常生活要求和保持同现实适当接触的地步。传统上将精神病分为器质性和功能性两大类:前者包括脑器质性精神病、中毒性精神病等;后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等。神经症和人格障碍则属于较轻型的功能性精神障碍。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精神疾病诊断与分类手册》(DSM)已经不再使用精神病(Psychoses)和神经症(Neuroses)作为诊断分类的名称。在本书中,就所涵盖的心理健康问题的范围来说,“心理障碍”要比“精神障碍”宽泛一些。三、变态心理学的任务20世纪下半叶以来,随着社会的变革和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当代人不太需要去对抗饥寒交迫的窘境和有伤身体的危险,但是他们必须对付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表、交通堵塞、噪声、拥挤、竞争和其他人为的紧张情境。在这种情况下,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预防和减少心理障碍,便成为一项十分迫切而又重要的工作。归纳起来,变态心理学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各种异常行为的表现形式与特点,预言其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可能的后果,揭示异常心理发生的原因、影响因素和机理,从而为预防、评估(诊断)和治疗心理障碍提供依据。第二节变态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作为科学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变态心理学需要利用科学的方法来南开大学出版社搜集资料、验证假设和进行推理。科学的进步离不开对有关现象的观察、测量、记录和数量化。在此,我们介绍几种变态心理学研究中较常采用的研究方法:个案研究、相关研究、流行病学研究、实验研究。

13第一章绪论9一、个案研究个案研究是对单一个体的详尽描述与分析。之所以要进行个案研究,是因为群体的研究不能发掘出人生的实际感受,以及活生生的、具体的和个人的感受。对于心理障碍的诊断与治疗以及关于心理障碍的理论的提出,个案研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一)变态心理学的典型个案研究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史中,有许多经典的个案研究。例如,布洛依尔(J.Bruer,1842~1925)同弗洛伊德(SigmundFreud,1856~1939)在他们合著的《癔症的研究》中,便报道了对于一个被称作“安娜·O”的癔症病人的个案研究。弗洛伊德试图用无意识心理冲突机制来解释一些临床病理现象,仅在1909年至1911年间,他就发表了多个个案研究资料,其中有恐怖症(“小汉斯”)、强迫症(“害怕老鼠的男子”)和精神分裂症(“施莱泼博士”)等。正是基于这些个案研究,弗洛伊德提出了他的心理分析理论。一般而言,行为主义理论家注重于实验研究,但他们也有一些精彩的个案研究。例如,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华生(JohnB.Watson,1878~1958)便通过对一个11个月大的男孩的个案研究证明,恐怖症可以由经典条件反射而获致,也可以依据学习原理来消除(“小艾伯特实验”)。个案研究的类型有很多。大部分个案研究是关于个体生活传记的详尽描述;有些个案研究基本上是历史的、回顾性的,目的在于揭示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这些个案研究可能依据同当事人及其知情人的会见以及有关当事人的文字记载。也有一些个案研究属于对个体治疗南开大学出版社过程的深层次分析,一般包括当事人的详细的背景资料和对于治疗的反应。治疗者希望从中搜集信息,以便帮助其他治疗者治疗类似的病人。此外,个案研究也可以是前瞻性的和实验性质的。

1410变态心理学(二)个案研究的应用价值1.了解和帮助有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的人典型的个案研究往往从对受试者的详尽描述开始,内容包括精神检查和心理测查的结果、会见的一般印象和个人的心身发展史等。这很像临床心理评估和心理诊断过程。其次,研究者要描述对病人进行心理治疗的方法以及治疗的效果。这样的个案研究具有启示和示范作用,有助于临床治疗者了解和帮助有心理问题的人。2.获得假设,供进一步研究许多新发现的疾病或心理障碍的诊断标准与治疗方法,往往是从个案研究开始探索的。一般过程是由个案研究得到初步看法或假设,而后通过其他研究予以验证。有时候,个案研究也可以用来验证某些假设。例如,人们假定人类言语能力的发展有“关键期”(大约从1岁到青春期以前)。如果一个人在此期间脱离正常的人际交往环境,他便不可能获得言语能力。这个假说由于伦理上的原因不可能采用隔离手段来验证。但是,心理学家对“狼孩”的个案研究却为此假说提供了最好的检验。3.描述罕见心理现象的有效手段有一些心理病理现象极少见,不可能找到一组病人来进行研究。但对罕见病例的个案研究则是完全可行的,而且可以从中获得许多有价值的资料。4.提供反证,促进科学思考个案研究有时可能会发现违背人们普遍接受的原理的情况。例如,几十年前人们曾经普遍认为,人脑是作为一个单一的单元而活动的。然而对“裂脑人”(为减轻严重的癫痫发作而被手术切断大脑两半南开大学出版社球之间神经联系的人)的个案研究发现,病人的大脑两半球可以独自完成一些不尽相同的认知任务。这一发现促使我们重新思考我们关于大脑两半球功能活动的看法。

15第一章绪论11(三)个案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尽管个案研究可以提供丰富的临床资料,但其研究设计不如实验研究那样严格。在个案研究中,许多变量没有得到控制,也有许多替代性解释不能消除,因此往往难以作出因果推论。此外,个案研究常常借助于回顾性调查,例如,查阅早年的医疗档案,调查熟悉当事人过去的人,或者直接了解当事人。当让当事人回忆过去的事件,特别是童年时的经历时,当事人在记忆上会有空白。而且,人们有时候会歪曲自己的过去以避免痛苦的记忆,或者只是为了给医生一个有利的印象。有时候,研究者自己也可能不经意地歪曲受试者的报告或鼓励受试者歪曲其历史,以便符合自己对受试者的印象或理论观点。还有一点,就是不宜由个案研究得出概括性结论。因为对某一个病人有效的心理疗法不一定对患有同一心理障碍的所有病人都有效;同理,一个病人的疾病过程不一定能代表同患此病的其他人的情况。二、相关研究相关研究是利用相关分析技术来考察两个变量(一个通常是受试者的某种特征,另一个通常为“作业”)之间是否有联系及其相互关联的紧密程度的一类研究的总称。变量间相互关联的程度,通常用相关系数(r)来表示。r的数值范围在-1至+1之间。若r小于0,为负相关,意味着两列变量值的变化方向相反;如果r大于0,为正相关,说明两列变量值的变化方向相同;如果r=0,为零相关,意味着两个变量完全没有联系;如果r=1或r=-1,则为完全的正相关或完全的负相关。相关系数r的绝对值越是接近1,由一个变量预测另一个变量的准确性越高;反之,预测的南开大学出版社准确性越低。(一)相关研究的常用设计相关研究通常采用自然组设计,即从现有的自然人群中选择受试

1612变态心理学者,以考察两个自然发生的变量间的关系。这一点使得相关研究不同于实验研究。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系统地改变一个变量,控制所有其他因素,同时观察这种变化对其他变量的影响。例如,脑与行为的关系是变态心理学要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研究者可以脑外伤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可能发现某一脑区的损伤同某种行为障碍有关联。这样的研究属于相关研究,因为在这里,脑损伤和行为障碍都是“自然”发生的,而不是研究者操控的。假如研究者换一种方法,有计划地毁损动物脑的某一个区,以观察动物行为的变化,这便是实验研究了。在心理病理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类自然组设计是“案例组—对照组设计”(Case-controlDesign),即将患有某种心理障碍的病人同未患此障碍的正常人所组成的对照组相比较。(二)相关关系与因果关系两个变量间存在相关关系,不一定预示这两个变量间存在着因果关系。这是因为它们可能只是伴生的或协变(Covariation)的,两个变量的变化可能都是由第三个未知的变量所造成的。例如,一项调查发现,某地区中暑病人的比例同柏油路面的柔软程度呈正相关。仅凭常识,我们不会推断这两者间有因果关系。因为我们想到,这两者都是由第三个变量——气温过高造成的:气温过高既造成路面变软,又导致中暑人数的增多。此外,还有一种情况是由一个中介变量导致两个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即变量X的变化导致变量Z(中介变量)的变化,变量Z的变化又导致变量Y的变化,从而使得变量X同变量Y相关。即使假定两个变量间有因果关系,仅凭相关研究往往也难以断定哪个为因,哪个为果。例如,一项研究考察了认知歪曲同抑郁症状间南开大学出版社的关系,发现两者呈正相关关系。有人因此得出结论:认知歪曲是造成抑郁症的原因。然而,对这一研究结果可以作完全相反的解释:正是由于一个人患了抑郁症,才使他产生认知歪曲。

17第一章绪论13(三)相关研究的价值和局限相关研究最适合于达到了解和预见的目的。首先,相关研究可以帮助我们初步了解可能造成心理障碍的变量(因素),研究者可以将所得的相关模式同已有的因果模式相比较,提出病因假设。其次,相关研究也为许多心理评估方法的评价奠定了基础。例如,心理测验的重测信度(Test-retestReliability)和分半信度(Split-halfReliability)以及某些效度评价,还有两个独立观察者对受试者行为所做评估间一致程度的确定等。第三,相关研究可以考察变量之间相互关联的程度和方向,并可以从一个或几个已知变量预测另一变量。第四,相关研究不要求对变量实施操控,允许研究者在较大范围内确定要研究的变量及其水平,也不要求随机分派受试者。这些优点都使相关研究成为很有价值的研究。相关研究的最大局限性是难以证实因果关系。但现在人们已经探索出一些方法,允许研究者谨慎地由相关研究作出因果关系的推论。例如,采用纵向(前瞻)性相关研究设计。前瞻性相关研究要求在一段展开的时间内不同的时点研究同一组受试者,从而可以较准确地指明协变事件间的时间次序。在变态心理学中,最重要的纵向相关设计是“高危设计”(High-riskDesign),这种设计被用来追踪研究那些在遗传上或行为上有高度患病危险的人。三、流行病学研究流行病学研究是通过考察人群中某种心理障碍的患病情况(包括患病人数和分布情况)来探索病因、拟定防治对策和检验防治效果的一类研究。南开大学出版社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具体地分为描述性研究、分析性研究和实验(干预)性研究等。描述性研究通过对某一疾病在不同人群、不同地域、不同时期分布特点的描述,揭示此病的流行规律,并为提出病因线索的假设和防治对策的建议提供依据。分析性研究则通过病例对照研究

1814变态心理学和定群研究法,以便进一步明确某种疾病的影响因素。流行病学的实验性研究,既可以是在特定人群中引入或消除某一因素以观察有关疾病的变化,也可以是药物和其他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的现场实验。(一)发病率与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的主要手段是流行病学调查(“流调”)。流调工作开始前,应当有一个周密、科学的调查设计。调查设计中应当包括调查的目的、对象与范围、调查方法、调查的详细内容,以及统计分析的指标与手段等。此外,也应当在调查工作开始前确定参加调查的工作人员,并对他们进行培训,还要制定工作流程和进度计划等。流调研究最常用的统计分析指标是发病率和患病率。发病率指在一定时间内(例如一年内)某种疾病或障碍在一定人群中新病例出现的概率。在对流调结果进行分析时,发病率可以反映病因的强度和预防的效果。发病率可以用下面的公式计算:一定时间内新发病例数发病率=×100%同期平均人口患病率指在某一特定时间某病病人人数(包括新旧病例)占总人数的百分比。在流行病学研究中,患病率可以被用来评价预防和治疗性干预的效果。流调中,可以用下式计算患病率:某病现有病人人数患病率=×100%被调查人数一种疾病的患病率同该病的发病率及病程的长短呈正比:患病率≈发病率×平均病程(二)流行病学研究的价值与局限性流行病学从群体的角度研究疾病和健康现象,探索从健康演变为南开大学出版社疾病的影响因素和同疾病转归有关的因素。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告诉我们各种疾病或精神障碍的发病与患病情况(包括人数与分布情况),帮助我们确定特定疾病的发病是否同其他因素(如年龄、性别或另一种疾病的患病)有关,从而有利于我们推断其病因。例如,流行病学研

19第一章绪论15究发现,抑郁症病人经历的负性事件显著多于无此障碍的人。这一发现已经导致一个假说的提出:生活应激可以在脆弱个体身上触发抑郁发作。流调采用普查、抽查、筛查和爆发调查等方式。普查法费时费力,因工作量大而不易控制质量,且有时限于条件不可能实施。抽查(抽样调查)可以避免普查法的弊端,但却可能出现一个严重的问题——样本的代表性问题。为了使样本有适当代表性,必须保证总体人群的每一个成员都有相等的机会进入样本。为此,调查对象的分布必须均匀,抽样必须随机,所抽出的样本必须足够大。四、实验研究在严格控制的条件下,实验者系统地操纵或改变一个或几个变量(称“自变量”),观察、测量和记录其他变量(称“因变量”)的伴随变化,以考察它们之间的关系。这种研究,称作实验研究。实验研究是科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最适合用来检验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一种研究方法。(一)实验研究的程序变态心理学实验研究程序包括提出问题和假设,确定操纵策略和控制方法,实施实验,对结果进行整理与统计分析,以及提出推论等。这里只讨论其中几个关键的问题。1.提出假设假设是对行为的试验性的解释,它试图回答“如何”和“为什么”这样的问题。假设是发现的结果,而发现是一种创造过程。从科学的角度看,所提出的假设必须是可以检验的,否则是无用的。南开大学出版社2.给出操作定义必须为假设中所包含的概念确定操作定义,即用可观察、可测量的“操作”来加以限定。例如,依据抑郁量表的得分给抑郁下操作定义:得分很低,意味着无抑郁;得分很高,意味着严重抑郁。如此,

2016变态心理学便可以保证大家能够同样地理解抑郁的含义。3.确定控制方法(1)确定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技术:自变量(IndependentVariable)是由实验者操纵以测量其影响的变量或因素,因变量(DependentVariable)是被假定会受到自变量操纵的影响的因素,是实验者要测量的东西(通常是受试者行为上的某种变化)。在实验研究中,通常采用三种控制技术:操纵、保持条件恒定和平衡。(2)消除期待效应:在心理实验中,实验者和受试者都可能期待从实验中获得某种结果,这种期待有可能相应地影响他们的行为,使实验结果向着所期待的方向变化。这种现象称作“期待效应”,是必须尽可能设法减少和消除的。控制期待效应,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是设“安慰剂对照组”,这种控制方法可以用来估价药物和各种心理疗法的治疗后果(包括有效性和不良反应等)。在药物疗效的评价研究中,对照组接受的“安慰剂”(Placebo)是没有药物活性的糖丸;而在心理疗法的疗效评价中,对照组所接受的可能只是实验者的注意。控制期待效应的另一种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双盲(Double-blind)法,使观测者和受试者都不知道受试者受到什么处置。心理治疗研究难以实施完全的双盲控制,应当由“盲目的”观测者来观察、测量和记录病人治疗前后的有关变化。4.统计推理实验研究的一个重要目的是基于对具体样本的研究提出关于总体的一般性的推论,这个目的要靠统计推理来实现。统计推理从接受一个虚无假设开始,即假设自变量没有影响,而后采用概率论来确定。假如虚无假设是正确的,获得本实验结果的可能性如果小于5%,则拒绝虚无假设,断定自变量有显著影响。如果研究结果不能证实假设,南开大学出版社研究者便可能对假设所依据的理论加以修正,从而形成新的假设和进行新的研究。在使用统计推理时,要避免误用,要注意使用它的前提条件。此外,统计显著性不一定有临床意义,这一点在前面已经说明。

21第一章绪论17(二)实验设计变态心理学的实验研究设计,可以分成三大类:前实验设计(PreexperimentalDesigns)、准实验设计(Quasi-experimentalDesigns)和真实验设计(TrueExperimentalDesigns)。就因果关系推论的效度而言,准实验研究高于前实验研究,而真实验研究又高于准实验研究。1.前实验设计在变态心理学研究中,最广泛采用的前实验设计是不设对照组(控制组)的“前测—操纵—后测”(pretest-manipulation-posttest)式的设计。在这里,只有一组受试者,他们在接受某种操纵(例如某种心理治疗)之前和之后各进行一次测试。如果发现两次测试的结果有显著的差别,人们便可能会将这种差别归因于实验操纵的影响(例如,作出该心理疗法有效的推论)。然而,这种因果关系推理的效度要受到下列因素的威胁:受试者的测试经验、再测验所造成的改进、测验动机、受试者的流失、向上的统计回归(例如,病情的自然恢复)、受试者的选择与处理间的相互作用,以及其他没有得到控制的因素。目前,在心理治疗、药物治疗和心理病理学的研究中偶尔还可以见到前实验设计。前实验研究实际上不能算作真正的实验研究,也不能用来检验变量间是否存在着因果关系。这类研究的价值是十分有限的。2.准实验设计准实验设计是指那些未能满足真实验设计严格要求的操控设计。这类设计允许提出某些因果关系的推理,但是其效度较真实验设计要低。典型的准实验设计包含对照组,但对照组与实验组在某些有关的方面不完全相当或匹配。之所以不相当或不匹配,往往是由于实验组可以接受的受试者有限。其结果是,实验操纵便会同受试者的某些属南开大学出版社性相混淆。在变态心理学的临床研究中,最常见的准实验设计是给在一个或几个方面不同的两组(或几组)受试者同一实验操纵,而后比较其影响。例如,随机选取两组受试者,一组为患有某种心理障碍的病人,

2218变态心理学另一组由没有心理障碍的正常人组成。然而,这么做并不能保证这两个样本除了病理情况以外其他方面都是相当的。而且,实验操纵可能同受试者的选择相互作用,引起样本内、样本间的混淆。其结果便会严重损害关于病理情况对实验操纵影响的各种推理的效度或真实性。变态心理学常用的准实验设计有:不相当的独立组设计、匹配组设计和时间序列设计(TimeSeriesDesigns)。3.真实验设计真实验设计不仅要求设立对照组,而且要求对照组同实验组相当或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也就是说,除了被作为自变量而加以操纵的因素以外,在所有同因变量有关的方面,实验组和对照组都相当。这一点被看作是真实验研究的绝对必要条件。由于两组相当,所以可以有把握地将两组间在因变量测量中得到的不同结果归因于实验操纵。在所有各类研究中,真实验研究是最能有效地检验变量间因果关系的一类研究。判断一个实验设计是真实验设计还是准实验设计,主要看受试者是如何选择和分派的。因为选择和分派的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实验组和对照组的相当程度。大多数可以接受的真实验设计方法,要求随机地选择和分派受试者;对于随机化来说,没有完全适当的取代办法。然而,由于伦理上的考虑和受试者的限制以及其他原因,有时难以做到随机化。自然,随机化仅仅是对大多数真实验设计的基本要求,而不是唯一的要求;在某些情况下,即使完美的随机化也不能抵消由于实验操纵而引入的混淆因素的影响。变态心理学研究中较常采用的真实验设计有独立组设计、随机化的区组设计和平衡的重复测量设计。尽管从检验变量间的因果关系的效度上看,真实验研究最为有南开大学出版社利。但在许多情景下,随机分派是不可能的。何况,临床研究所关注的往往是病人的现有属性,如当前的疾病体征和症状。因此,在变态心理学的临床实验研究中,还是以准实验设计为主。

23第一章绪论19第三节变态心理学研究的历史简介异常心理现象自古就有,但人们对它们的科学认识却经历了一个十分漫长的历史过程。下面我们简要回顾一下这个过程,希望能够借此增强大家对心理障碍的理解。一、原始社会关于史前和原始社会人们如何看待与处理心理异常,我们知之甚少。据已有的资料推测,原始社会的中国人、埃及人和希伯来人都相信万物有灵,异常行为被视作超自然力量遥控的结果。例如,星球的运动、神灵的报复或惩罚、邪恶的灵魂附体等,据说都会使人精神失常。在中国、埃及、希腊和希伯来的古文献中,都已经发现关于魔鬼附体和神灵惩罚或报复而使人行为异常的记载。对于异常行为的这种超自然主义的解释一直延续了许多世纪,其残余影响之大,直到今天我们仍然可以感受得到。同这种心理障碍病因观点相对应的治疗方法,便是祈求和驱邪。祈祷、念咒、巫术和用草药调制的泻药,成为当时广泛采用的治疗手段。如果这些方法无效,便可能采用更为极端的手段,使精神错乱者的身体成为连魔鬼都感到厌恶的居所,从而离开病人的肉体。这些极端的驱邪手段包括鞭打、饥饿、烧灼、投石击打和置于特制的笼子里快速旋转等。南开大学出版社二、古代中国和古希腊在我国,产生于春秋战国末年的中医学典籍《黄帝内经》便提出了“天人合一”、“天人相应”和“形神合一”的观点,主张将人同宇

2420变态心理学宙万物联系起来、从心身相互作用的角度来探讨人的疾病和健康问题,其中包括精神疾病和心理健康问题。此外,《内经》中还提出了“内伤七情”、“外感六淫”的自然主义的病因学说。在治疗方面,则主张对病人“辨证施治”、“养心调神”和“因人因时因地而宜”。这些朴素的观点和主张至今仍有一定的意义。在希腊,关于自然主义观点最早的记载见于医生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约前460~前360)的著作。他认为,人类所有的疾病,包括精神疾病在内,都是由于自然的原因造成的,而不是超自然的力(如魔鬼附体)所致。具体地讲,他声称心理障碍是由于体液失衡所致。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粘液、黄胆汁和黑胆汁。它们在人体内的不同比例形成了人的不同气质和性格;它们的失衡便造成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他呼吁对精神错乱者进行较为人道的治疗,包括运动、良好的环境、适当的饮食和温水浴等,也包括放血和使用泻药等病人不太欢迎的方法。值得进一步指出的是,希波克拉底还提出“治病先知人”的主张。他认为,知道病人是什么样的人,比知道某人患什么病更为重要。此外,他还提出“一是语言,二是药物”的治疗建议。所有这些观点、主张和建议,不仅使人类对于心理障碍的认识有了第一次飞跃,而且为后来的心理治疗(谈话疗法)起到了开拓性的作用。变态心理学史学家将希波克拉底的贡献概括为三点:①实际观察并尽可能客观地记录了心理障碍病人的行为表现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开创了经验描述的先河;②提出了关于心理障碍的第一个生物病因理论;③第一次尝试对异常心理状态进行统一的分类。希波克拉底的人道治疗主张得到同时代的著名哲学家柏拉图(Plato,前429~前347)的大力支持。这位哲学家认为,对精神紊乱南开大学出版社者的照料应该是家庭的责任,病人不应该为自己不合理的行为负责任或受到惩罚。这种思想最后导致古希腊文明时期精神病病人收容机构的建立和对病人人道的对待。

25第一章绪论21三、中世纪与文艺复兴时期随着古希腊文明的衰落和古罗马帝国的兴起,希波克拉底思想的影响在一些地方延续了好几个世纪。然而到了中世纪,欧洲的情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中世纪是狂热的宗教迷信盛行的时期,对异常行为的超自然解释和对精神病病人的残暴对待均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在此期间,精神病病人被视作撒旦的同伙,拥有能够引起洪水、瘟疫和对人造成伤害的超自然力量。因此,行为严重失常的人受到残酷的对待。那时人们认为,拷打、折磨病人,不给病人东西吃,是在惩罚魔鬼。文艺复兴时期(15世纪至17世纪)一直被人们看作西方文化中的光辉篇章。然而,正是在这一时期,对精神病病人的残酷“治疗”在“巫师”审判中达到顶峰。据说当时在欧洲有10万人被作为巫师处死,其中大多数为精神病病人。因此,这个时期被变态心理学史家称作精神病病人的悲惨年代。四、18世纪至19世纪世界上第一个专门收容精神错乱者的医院于15世纪初出现在西班牙,随后欧洲的许多城市纷纷仿效,建立起许多精神病医院。至16世纪,精神错乱者的收容机构迅速增多。尽管这些收容机构或精神病院的开设者怀着良好的动机和愿望,但由于资金短缺和工作人员缺乏同情心,病人的生活条件和治疗情况大多是极其糟糕的。许多医院同监狱没有什么差别,病人被锁进阴暗、潮湿、肮脏的小屋子里,吃不饱、穿不暖,遭受着非人的待遇。这种南开大学出版社情况一直持续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此后才开始在少数医院内有所改善。世界上第一个精神病院改良者是意大利佛罗伦萨一所精神病院的监管人VincenzoChiarugi。1789年他公布了一些规章,强调要人道

2622变态心理学地对待精神病病人,规定要为病人提供工作和娱乐条件,禁止使用(除非绝对必要)限制病人人身自由的装置。在变态心理学史上,精神病院的最著名的改革者是Jean-BaptistePussin。从1784年到1802年,他主管巴黎一所大型医院的一个医疗区,在这个医疗区里,住院的病人绝大部分是难以治愈的精神病病人。他制定了一些新的规章,包括禁止打病人,解除束缚病人的锁链等。这一改革遭到许多人的反对,但却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使多年来一直被认为不可治愈的病人的病情有了明显的改善,甚至可以离开医院回家同亲人团聚。皮内尔(PhilippePinel,1754~1826)扩展了Pussin的改良运动。1793年他成为该医疗区的主任医师。他认为,精神病病人不过是由于严重的个人问题而失去理智的普通人;若像动物一样地对待他们,这不仅不人道,而且还会妨碍他们的复原。他放弃以往许多粗暴的治疗方法,解除对病人的束缚,为病人提供阳光、新鲜空气和娱乐。他还花费大量的时间同病人谈话,倾听病人的诉说,给病人以安慰和忠告,同时记录同病人的对话,并开始为每一位病人建立个案史资料卡。这一措施是一项极为重要的革新,因为它可以使医生了解各种心理障碍在不同阶段的特征性表现,从而为心理障碍的分类、病因研究和治疗奠定基础。稍后,美国精神病学之父拉什(BenjaminRush,1745~1813)在美国掀起了另一场改革运动。他相信,精神疾病是由于过度兴奋造成脑部血管内血液过多所致,因此主张采用放血疗法和冷水浴来解除血管内的压力。同时,他要求采用各种人道疗法,包括送给病人小礼物等。他坚持雇用善良和聪慧的工作人员,以便能给病人阅读报刊书籍、同病人谈话和参与病人的活动。随着皮内尔等人的改革运动的展开,他们倡导的新措施最终扩展为所谓的“道义疗法”(MoralTherapy)。这种治疗的目的是恢复病人南开大学出版社的“道义”,其主要手段是为病人提供一个适当的环境条件使之能谈出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平和地生活和从事某些有益的活动。简言之,将精神病病人看作是有额外问题的普通人,将他们当人对待。据资料记载,在19世纪上半叶,尽管道义疗法是欧美一些精神病院能够为病人

27第一章绪论23提供的唯一的治疗措施,但却使70%住院精神病病人的病情获得改善或康复。然而,随着精神病院和住院病人的日益增多,道义疗法却逐步走向衰落。其原因主要是资金短缺和社会对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导致工作人员(特别是赞成道义疗法的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医学模式的兴起,医学模式早期的成功使精神病学家认识到,应该将精力集中于生物学研究而不是创造道义疗法所要求的环境。因此,到了19世纪后半叶道义疗法便被监管治疗取代。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20世纪中叶新的抗精神病药物进入临床。五、现代变态心理学的奠基自19世纪晚期开始,随着新型精神病院的开设,对异常心理现象的研究迅速扩展,各种理论层出不穷;与此同时,也涌现出许多新的研究和分类方法。在这种形势下,变态心理学作为一门科学的学科便呼之欲出。1.对异常行为的实验研究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WilhelmWundt,1832~1920)创办了世界上第一间心理实验室,这在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中是关键的一步,因为冯特所倡导的研究方法不久便被用于对异常行为的研究。冯特的学生克雷培林(EmilKraepelin,1856~1926)后来也建立了一间实验室,主要用于变态心理学或心理病理学研究。在这间实验室中,克雷培林和他的学生曾经探讨过心理病理同运动、疲劳、情绪、言语及记忆间的关系,还研究过药物对不同类型的心理失常的影响。克雷培林因此成为实验心理病理学的奠基人。1906年Prine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份专业杂志《变态心理学杂志》(南开大学出版社JournalofAbnormalPsychology),专门用来发表实验心理病理学研究成果。时至今日,这份杂志仍然是实验变态心理学领域内的最为重要的学术刊物之一,提供本领域内目前最为重要的发现。

2824变态心理学2.从生物学原因理论到医学模式从远古时代开始,便有人猜测心理障碍可能是由某些生物学因素引起的。然而,这种朴素的生物源理论往往被强大的超自然主义观点淹没。直到18世纪末、19世纪初,心理障碍的生物源理论才开始逐渐引起人们较为广泛的注意。德国精神病学家格莱辛格(WilhelmGriesinger,1817~1868)于19世纪中叶首次系统地提出了生物学原因的理论,克雷培林则提出心理障碍的器官理论(认为脑的病变在心理障碍中起核心作用)和心理障碍的第一个综合的分类系统。克雷培林认为,像躯体性疾病一样,精神疾病也可以按照病理变化加以分类。每一种病理变化都有不同的器质性原因和一套独特的症状(称作“综合征”);一旦这些症状出现,便可以按照分类系统作出诊断。而一旦作出诊断,便可以预见其病程与后果。与此同时,心理障碍的神经病学与遗传因素也开始引起人们的注意。通过上述诸理论家的工作,心理障碍的医学模式(更确切地说,应该称作“生物医学模式”)便逐渐形成了。医学模式主张,心理障碍是由多种生物学因素(包括大脑的病变、遗传因素、有害物质的侵入、不良体质和全身性的疾病等)引起的,因此应该像躯体性疾病一样进行诊断,并须采用生物学手段(例如药物和手术等)来治疗。医学模式的提出大大促进了对异常行为的生物医学研究,从而造就了它的早期的辉煌成果。人们发现,许多严重的精神疾病同大脑特定部位的病变有关。1905年,有人发现一种神秘的综合征——全身性麻痹有生物学原因。这种综合征表现为身体和心理功能的渐进性和不可逆转的衰退,伴有明显的人格改变、妄想与幻觉,如不给予适当的治疗,病人会在几年内死亡。研究发现,这种综合征实际上是由于梅毒螺旋体进入人体后破坏了神经系统所致。这一发现对心理卫生人员南开大学出版社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从而进一步确立了生物医学模式的崇高地位,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未曾动摇。3.心因性理论的奠基生物医学模式不能为一些心理障碍提供完整的解释和有效的治

29第一章绪论25疗,除了生物学原因外,心理障碍可能也同其他因素有因果关系。一些研究发现,心理障碍主要不是由生物学因素引起的,而是由诸如情绪、应激这样的心理因素引起的。由此,便导致心因性理论的提出。(1)麦斯莫尔与催眠术现代心因性理论发端于一位富有传奇色彩和争议的人物麦斯莫尔(FranzAntonMesmer,1733~1815)。麦斯莫尔是一位奥地利医生,18世纪末,他来到巴黎,尝试利用当时关于磁和电学的一些科学发现来研究心理状态。他提出“动物磁性说”,认为星球的运动控制着宇宙磁力流的分布,而这种磁流的移动决定了人的身心健康与疾病。他相信,这一原理可以用于癔症(当时在妇女中常见)的治疗。他的治疗方法是,让病人进入一个安静、温暖、昏暗的房间内,围坐在一个大盆的周围。盆中放着盛有各种液体的瓶子,由瓶子中伸出长长的磁铁棒。待病人安静、坐好后,开始放轻音乐。麦斯莫尔在音乐声中手持磁棒一边从病人身边走过,一边用磁棒和手触摸病人身体的不同部位,以便重新调整他们身上“磁流”的分布。许多病人经过这种治疗后症状显著改善,以致该疗法在巴黎引起轰动。这种情况迫使当地成立了一个专门委员会进行调查,调查结论表明该疗法无效,一些病人所获得的改善实际上是由于暗示所致。然而,即使是参加调查的医生在其调查报告中也承认麦斯莫尔对变态心理学的贡献,即发现暗示能治疗心理障碍。麦斯莫尔作为催眠术(又称“麦斯莫尔术”)的第一位实践者,开创了一种新的心理治疗方法——催眠疗法,即一种通过人工诱导使人进入精神恍惚、易受暗示的心理状态的治疗方法。(2)南希学派同巴黎学派的论争麦斯莫尔去世后,两位在法国东部南希行医的医生李保特(Ambrose-AugusteLiebesult,1823~1904)和伯恩海姆(Hippolyte-MarieBernheim,1840~1919)重新考察了催眠术。他们发现,癔症既可以南开大学出版社用催眠法治愈,也可以借助催眠诱发。基于此,他们提出了一个关于心理障碍的心因性理论。该理论认为癔症实际上是一种自我催眠的形式,依此类推,其他的心理障碍也可能完全由心理因素引起。该理论赢得了一些追随者,由此形成了“南希学派”。

3026变态心理学南希学派形成后不久,便受到以著名的神经病学家夏克特(Jean-MartinCharcot,1825~1893)为首的一组巴黎医生的攻击。夏克特也试过催眠术,但没有获得成功。因此,他推断癔症是由器官病变引起的。这两个学派之间的论争成为现代心理学史上最重要的学术争论之一。最后,南希学派获胜。这场论争的影响已经扩展到关于其他心理障碍的诊断和治疗,而不限于癔症;其结果是进一步巩固了心因性理论的地位。(3)心理分析理论的开创弗洛伊德于年轻时代从维也纳来到巴黎师从夏克特,在这里他逐渐掌握了李保特和伯恩海姆的催眠疗法。回到维也纳后,他同布洛依尔(JosefBreuer,1842~1925)医生一起工作。那时候,布洛依尔也正在试验使用催眠术。此前几年他一直在治疗一位女病人(心理学史上后来称“安娜·O”)。这位女病人患有癔症性瘫痪,不能进食,并有各种视觉和言语障碍。也许是由于机遇,布洛依尔发现,在催眠状态下她能不加防御地谈出自己的心理问题,之后症状便得到明显缓解。布洛依尔很快便意识到这种情绪发泄和贯通的治疗价值,便将这种做法称作“宣泄法”(CatharticMethod),又称“谈话疗法”(TalkingCure)。弗洛伊德和布洛依尔一起对这种谈话疗法作了深入的研究,不久他们便确信,癔症和其他心理障碍是由无意识冲突(在催眠条件下能被引出)引起的;一旦被贯通,这些冲突便会失去保持症状的力量。1895年他们出版了《癔症的研究》一书,提出了无意识理论,这一理论成为心理学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后来弗洛伊德放弃了催眠术,因为他发现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被催眠;通过一种后来被称作“自由联想”的技术,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待了解到病人的无意识冲突后,弗洛伊德依据他的关于无意识的理论,向病人作出解释,使病人逐渐南开大学出版社理解自己的无意识冲突,从而达到领悟。弗洛伊德称这种形式的治疗为“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影响越来越大,逐渐成为心理动力学观点的基础,对20世纪的学术思想和西方文化产

31第一章绪论27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心理障碍的心因说的地位因此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加强,变态心理学学科由此而走向更加成熟。随后,关于心理障碍的行为主义理论、人本-存在主义理论和认知理论等心因性理论陆续被提出和精炼,心理障碍的生物源理论或生物学观点以及人际与社会文化观点也获得一些研究的支持。从而,在变态心理学领域内出现了多种理论观点并存的繁荣局面。目前,尽管除了心理分析学派以外,其他各派心理学观点已被现代心理学的主流所吸收,走向折中和整合的道路,但它们都为变态心理学的发展作出了实质性的贡献,而且还在继续影响着人们对异常心理现象的评估、解释与防治。南开大学出版社

3228变态心理学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主要涉及异常心理现象发生的原因、发病机理以及关于预防和治疗的主张等基本问题。这些理论观点对于心理卫生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设计预防和干预计划,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变态心理学的主要理论观点有心理动力学观点、行为主义观点、认知观点、人本—存在主义观点和生物学观点。本章我们重点介绍这些理论的基本观点及对心理障碍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第一节心理动力学观点心理动力学是弗洛伊德基于临床实践(特别是治疗癔症病人的实践)而提出的一个学说。该学说最初是作为探讨神经症的病因与治疗的一种特殊的方法而提出的,至20世纪20年代逐渐扩展到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并由一种无意识心理学体系发展成为无所不包的人生哲学。该学说包括无意识学说、人格结构学说、性动力学说、释梦学说和心理防御机制学说五个部分。南开大学出版社一、主要学说介绍(一)无意识学说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活动分为三个层次:意识、前意识和无意识

33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29(又称潜意识)。它们好比漂浮在海水中的一座冰山。海平面以上的部分称作“意识”,代表着被人感知到的心理活动,例如主动或有意识的感知、记忆、思考和体验活动。潜藏于海水中的部分被称作“无意识”,指当时未被人觉察到的心理材料或心理活动,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出生后被压抑的欲望、童年时代所遭受的精神创伤与内心冲突等。冰山在海平面时隐时现的部分被称作“前意识”,代表无意识中那些能被召回到意识或容易被回忆起来的经验。弗洛伊德认为,上述三个层次或水平的心理活动之间存在着剧烈的冲突。无意识所代表的各种本能(特别是性本能)冲动、冲突、欲望和被压抑的经验,总是威胁着要进入意识;而在意识领域内,它们是不可接受的,并且是会引起焦虑的。于是,前意识便在其间起着稽查作用:祛除不适当的无意识内容,并将它们重新潜抑到无意识之中去。于是,一个人便不会觉察或回忆起这些东西。然而它们并没有消失掉,当心理控制放松的时候,它们便可能会涌入意识。无意识为人们的行为提供基本的动力,是人们行为的真正动机之所在,对人的心理活动和心身健康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力。(二)人格结构学说弗洛伊德将人格划分为三个相互作用的部分,即本我(id)、自我(ego)和超我(superego)。1.本我本我是人格中最为原始、最为隐秘和最不易把握的部分,它处于无意识的深层。本我的内容,一方面来自于本能,本能从躯体流入本我,在本我中获得最初的表达,并为本我提供能量(libido,力比多),使其充满各种欲望。另一方面来自于被自我潜抑的内容,例如早年的精神创伤。南开大学出版社本我构成了人的生命力的内在的核心,但它同外界没有直接的交流,因此只能通过媒介才能认识它。本我代表人的本性的自然性或动物性的一面,它没有组织、没有意志约束,它的能量易变、流动不定。本我不遵循逻辑,不知道善恶

3430变态心理学与是非,不关心社会的要求、价值和道德,它只是寻求直接满足。本我服从于“不可抗拒的”快乐原则。2.自我自我是在本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人格组织中专司管理和执行的机构。它负责保持人的心理活动的完整性,协调人格结构中各部分之间的关系以及自身同外界环境之间的关系。自我贯穿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自我的无意识部分负责对本我的压抑与防御,前意识部分则涉及对以往经验的利用。自我占据支配地位的部分处于意识水平,负责同现实的接触,并接受现实的影响和超我的监督。自我的意识部分通过感受器官接受刺激,通过记忆储存经验,通过思考对现状和已有的经验进行估价、对行为后果进行预测,通过活动以适应外界条件或使外部世界产生有利于自身的变化。因此,自我遵循现实的原则行事。3.超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离并发展而来的,是人格结构中最为道德的部分,也是人心理的高级的和超越个体的部分。“超我是一切道德限制的①代表,是追求完美的冲动或人类生活较高尚行动的主体。”超我直接来自于父母、在儿童身边的其他重要人物及社会典范的影响,超我所体现的是文化传统以及传统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理想。超我的目的是通过自我来压抑本我的冲动或欲望。超我的基本功能是观察和监督自我,并依据自我的所作所为和思想意图对自我实施奖励和惩罚。这一功能由超我的两个部分来完成,即自我理想和良心。自我理想是衡量自我为善的尺度,它指出自我应该做什么;自我理想直接来源于童年期因顺从父母、按照父母的标准行事而得到的父母关爱或奖赏。而良心是衡量自我为恶的尺度,它指出自我不该做什么;良心直接来源于童年期因违背父母所设定的行为标准而失去的关爱或南开大学出版社受到的惩罚。超我按照社会文化标准和道德规范行事,它遵循道德或至善的原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引论新编》,安徽文艺出版社,1987年版,第52页。

35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31则。道德原则不讲合理性,只讲应不应该,这一点使它不同于通过理性思考来实现的现实原则。同时,道德原则不是取消快乐原则,而是要通过自我理想的形式将本能欲望加以升华,引向建设性的方向,成为文化创造和道德理想追求的动力来源;或者,通过良心的形式对本能欲望不适宜的满足进行压抑或内心的惩罚。通过以上的分析可见,三种人格结构之间存在着复杂的互动关系。自我与本我间的关系:一方面,自我来自于本我,接受本我的本能要求,并力求满足本我的避苦趋乐的欲望。另一方面,自我又要依据外界现实和超我的要求对本我加以控制或约束。自我是超我、现实同本我之间的中介者。弗洛伊德曾经将自我同本我间的关系比拟为骑手和马之间的关系,马为行动提供能量,骑手确定行动的方向并指引马到达目的地。所不同的是,骑手本人有力量来驾驭马,而自我则须使用从本我借来的力量。自我同超我间的关系:超我从自我中分化出来,反过来又监督、评判自我的活动,为自我提供行为规范。如果自我违背行为规范,超我便惩罚自我,使之产生自卑感或内疚感;如果自我遵循行为规范,便会受到超我的奖赏,从而产生自尊、自豪和自我价值感。由此可见,作为中介或缓冲因素,自我在超我、本我和现实之间起着重要的协调作用。自我一方面要同时满足超我、本我和现实这三者的要求,又要抵御它们的过分要求、维护自身的自主性和安宁。当本我和超我威胁到自我的控制的时候,一个人便会感到焦虑。自我被削弱、自我力量被耗竭,是许多心理障碍的根源。(三)性动力学说性本能是心理分析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论题。这里的“性”已经南开大学出版社不仅限于生殖器,而是含义更为广泛的概念。弗洛伊德特别关注性本能的心理动力学作用,认为它是驱使人的活动乃至创造的一种潜在的力量。他将这种内在的力量称作“力比多”。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的发展实际上是性心理发展的过程。性心理

3632变态心理学发展或称“心理—性发展”(psycho-sexualdevelopment)要经历若干个不同的发展阶段或时期;在每一时期,身体都有一个“动欲区”(erogenouszone)成为“力比多”兴奋和贯注的中心,儿童借此满足其性和攻击的欲望。同时,在每一时期,儿童都被迫去处理个人满足欲望的内驱力同社会环境所强加的限制之间的冲突。本能欲望得不到满足或者过度满足都可以引起焦虑,而焦虑又可以在成年期导致适应不良行为。性心理发展的大致过程如下:1.口欲期:从出生时开始,在此期口唇是本我努力争夺的主要中心。婴儿不仅通过口唇的吸吮、咀嚼和吞咽等活动来满足其进食和维持生存与成长的需求,而且可以满足“力比多”和攻击的冲动。此时,母亲的乳房、奶瓶、橡皮奶头乃至玩具,都可以成为对婴儿口唇的刺激物。弗洛伊德认为,如果婴儿在此期的需要得不到适当的满足(例如,由于断奶过早)或者过度的满足,便可能使人形成“口欲性格”,在成年期表现为过度的依赖性、不现实和富于幻想、执拗,以及过度的“口欲习惯”(例如贪食、嗜烟酒和好挖苦人等)。2.肛欲期:通常开始于一周岁以后,此时“力比多”兴奋和关注的中心转向肛门,幼儿主要从保留和排泄粪便的动作中获得满足。幼儿的这种“自体享乐”同父母的大小便训练之间有时会形成冲突,大小便训练是发展中自我的第一个困难的要求。如果在此期发生问题,幼儿便会体验到强烈的焦虑。这种焦虑如果持续存在,便会妨碍幼儿的心理发展,使其心理或行为“固着”于肛欲期,到成年时便会表现出固执、吝啬、整洁、过于节俭和学究气等。这种性格被称之为“肛欲性格”;据推测,这类人容易罹患强迫症。3.性器官欲期:此期大约从三岁开始到五六岁止,性欲区转向生殖器。此时儿童发现可以从抚弄生殖器中获得性欲满足,这一发现南开大学出版社导致此期儿童开始发展强烈的自我感、独立感和自主感,这同前两个时期儿童的极端依赖形成鲜明对照。这个期间对于儿童的心理发展极为重要,因为此期正是俄狄普斯情结(Oedipuscomplex)活跃、儿童开始由自恋转向他恋的时期。

37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33关于俄狄普斯的故事,有几种说法。按照其中的一种说法,俄狄普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一位王子,他在寻根的过程中坠入了同其母的爱情,遂杀了他的父亲,娶其母为妻。弗洛伊德借用这一神话传说来指在此期儿童中一种较常见的情况,即将同性别的父母视作对手,嫉恨同性别的父母而依恋异性别的父母,将异性别的父母作为爱的至高无上的对象。弗洛伊德最初认为,俄狄普斯情结以同样的方式影响男童和女童,但后来他改变了这一看法。他认为,这种恋母忌父情结使男孩意识到父亲的阉割威胁,由此便会产生阉割焦虑(castrationanxiety),这种焦虑又会因为男孩看到女孩没有阴茎而得到增强。为了减轻这种焦虑,男孩最终压抑了这种乱伦的欲望;他转而认同于父亲,并内化父亲(通常也是社会)对乱伦和攻击的禁忌,从而为超我的确立奠定基础。女童的情况要复杂一些。女孩对父亲异常深情,父亲成了自己性爱的主要对象,而母亲则被视为多余的人,并希望取代母亲的位置。女孩的这种恋父嫌母的本能倾向被称作“爱勒克特拉情结”(Electracomplex)。这一情结在女孩发现自己没有阴茎的时候达到高峰,女孩是由于“阴茎嫉妒”(penisenvy)才将性兴趣转向父亲的。但这种欲望显然也是不可接受的,这便促使女孩最终倒退到以前的、对母亲的依赖性认同。因此,正常的性心理发展使男孩和女孩最终都经历了对同性别父母的认同。在此过程中,他们结合了父母的价值观、性取向和其他特点,使超我得以发展。弗洛伊德认为,如果一个人的性心理发展停滞于这个时期,就会形成所谓“阳具崇拜型人格”,到成年时行为卤莽、易冲动,本来胆小怕事却偏要从事所害怕的活动,以显示自己的胆量,掩盖自己的恐惧。南开大学出版社弗洛伊德认为,俄狄普斯情结得不到解除是所有神经症的根源。4.潜伏期:潜伏期大约从6岁开始到11或12岁之间,在此期间儿童的性冲动似乎处于平静、蛰伏状态,故而得名。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一段时间儿童没有重要的潜意识驱力迫使自我去满足,本我的压

3834变态心理学力小,也较少有内心冲突的困扰,因此潜伏期是一个增长才干、学习和积累知识的大好时机。潜伏期并不意味着性心理发展的中断或消失,而是儿童在外界影响下性欲被暂时“冻结”。潜伏期可能隐藏着两种发展倾向:一种是被积累起来的性能量脱离性目标本身而转向其他方面,升华为更高的文明行为;另一种是性能量被压抑使得性活动倒退,回复到性发展的初期,形成神经症和性心理障碍。5.生殖期:大致相当于青春期,在此期性的兴趣再次被唤醒,“力比多”的发展再次进入高潮。此时,性器官的发育已经趋向成熟,性欲开始朝着生殖这一生物学目标飞速发展;性爱的对象不再指向自身和异性别的父母,而指向家庭之外的异性。这种异性之恋是性成熟的标志之一;另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健康的功能活动,即在性、社会和精神等诸方面都达到成熟和较完美的境界。具有这些特征的人,被称作“生殖型人格”者。(四)释梦学说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人的一种重要的心理活动,是潜意识欲望的表达。为了说明梦是愿望的表达,弗洛伊德将梦分为外显的内容(显梦)和内隐的内容(隐梦)两个部分。显梦指做梦者醒来时能够回忆起来的梦的内容,它们既可以来自于本我的各种本能冲动或被压抑的欲望,也可以出自自我。隐梦指借助于外显的内容而被隐匿地表达出来的梦的无意识内容和真实的含义,是梦的实质之所在,其重要性远远超过显梦。任何梦境,不管如何零散与荒谬,都有其内隐的内容和含义。就内容来说,显梦和隐梦往往是很不同的,这是梦的稽查作用和歪曲的结果。之所以需要对梦的内容进行稽查,是因为梦中的许多潜意识愿望往往反映了人的一些恶念。人在睡眠时自我能量减少,稽查虽然有所松懈,但这些潜意识愿望仍须经过伪装或歪曲以后方能进入南开大学出版社前意识,因此便造成了貌似荒谬的显梦。显梦是梦的工作的结果。所谓“梦的工作”(dreamwork),指将隐梦变成显梦的过程,即伪装潜意识的愿望混过稽查的过程。弗洛伊德认为,梦的工作是在无意识系统内进行的。梦的工作有以下四种主

39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35要方式:一是凝缩,即将隐梦浓缩,使显梦变得简单,成为隐梦的一个缩写;二是置换,就是使显梦的成分与隐梦的成分在重要性、强度、大小和性质等方面予以换位,使其不具任何相似性,以便瞒过稽查;三是象征手法,就是将梦的思想转换为视觉形象,象征性地表现出来;四是润饰,使显梦看起来似乎合乎逻辑一些,并且具有连贯性,不那么荒唐或混乱。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向一个人潜意识的“皇家之路”。这意味着,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梦境来更好地了解他的潜意识。由于隐梦代表梦的实质或真实含义,因此我们必须由显梦进入隐梦,即经由与“梦的工作”相反的路线,对显梦作出解释。这便是“释梦”,即翻译出显梦中出现的景物、情节和过程的象征意义,并结合做梦者过去的历史、当前的经历与生活境况等推测出梦的真实含义。弗洛伊德进一步认为,梦与神经症症状都是潜意识愿望的替代性满足,因此有共同的机制。通过释梦,可以较早地发现神经症,也可以为神经症的治疗提供许多有价值的信息。(五)心理防御机制学说可以说,心理防御机制是“自我”为了化解“本我”和“超我”之间的冲突,保持心理平衡而采用的无意识的心理防御手段。通过这种手段使“本我”得到一定满足而不触犯“超我”,不致引起“自我”的焦虑和恐惧。常用的心理防御机制包括:压抑、合理化、投射、补偿、退化、否认等。作为心理调适的方法,防御机制具有适应意义;正是借助于防御机制,一个人才得以经常维持其心理康宁。然而,如果一个人无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试图依赖防御机制,而不直面或主动应对,那么防御机南开大学出版社制的这种应用便是适应不良的。因为问题往往不会由于防御而不复存在,并且防御是要消耗能量的。如果一个人大部分的自我力量被消耗到防御上,势必使自我没有足够的能量去做它应该做的其他重要的事情,例如,感知、思考、推理和问题解决等。在这种情况下,一个人

4036变态心理学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心理障碍症状。因此,心理分析理论家认为,对防御机制极端的或毫无变通的应用不仅会妨碍人准确地考察现实和从根本上解决所面对的问题,而且会成为心理障碍的一个根源和表现形式。例如,过分地采用固着和抵消机制,一个人便容易发展成为强迫症;过分的压抑易造成分离性障碍;过分的转换则易导致躯体形式障碍。二、心理动力学对心理障碍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弗洛伊德相信,无论是正常人还是有心理障碍的病人,在其内心深处都经常存在着“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斗争或冲突。所有人的行为都是由不合理性的“本我”冲动驱动或激发的。行为正常者同行为异常者之间的区别基本上是程度上的,而不是性质上的。正常同异常只是位于同一个连续体上的两个极端。行为正常的人三种人格结构是平衡的,“自我”有力量控制“本我”的本能、抵挡“超我”的过分谴责。心理健康的人的某些原始的冲动可以通过可接受的途径予以表达,这样可以减少“本我”的压力,也可以减少“自我”(压抑余下的冲动)的负担。而心理失常的人,其“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失去平衡。弗洛伊德认为,人的大多数心理痛苦和心理障碍源于童年时代。一个人在童年时代性心理发展过程中所受到的精神创伤或痛苦以及内心冲突等,尽管可以被忘却,但它们并没有消失,而是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这些被压抑的东西可以对一个人的人格、身心健康、婚姻与家庭生活,乃至工作和学习产生深远的影响。当被现实生活事件重新激发的时候,它们便会引起“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关系的失衡和心理冲突的加剧。如果心理冲突持续存在,便会引起越来越严南开大学出版社重的焦虑和越来越刻板的防御,从而严重损害一个人正常的功能活动,这便是神经症。在极端的情况下,“自我”丧失对“本我”的控制能力,便会发生精神病。在弗洛伊德看来,焦虑既可以来自外界的威胁,更可以来自内在

41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37的威胁与冲突,即“本我”的冲动意欲进入意识的威胁及其同“自我”的压抑之间所形成的冲突。癔症往往与童年期所遭遇的与性有关的精神创伤密切相关,是个体心理倒退到性器官欲期的表现,癔症症状有时具有“惩罚”的意义。例如,一个男青年手不能动,这可能是对他手淫这种被禁忌的恶习的惩罚。强迫症同肛欲性格有关,是由于不适当的大小便训练导致“力比多”倒退和固着于肛欲期的心理发展水平所致。强迫症病人的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往往代表被压抑到潜意识之中的某种意念或冲动。恐怖症则被视作恐惧反应的无意识转移,即从小时候曾经造成过创伤性恐惧体验的刺激物转移到一个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新刺激物。至于成年人的各种性心理障碍,弗洛伊德相信都是童年期性心理发展异常所致。在性心理发展过程中,由于受到某些挫折或创伤,“力比多”病态地固着于或倒退到较幼稚的或原始的水平上。反社会性人格障碍的根源则是超我发育不良或未确立所致。三、后弗洛伊德思想家及其对经典心理分析理论的修正后弗洛伊德思想家指那些在基本概念、原则和方法等方面同弗洛伊德的思想体系有联系,但同时又对经典心理分析理论作出精炼、不同程度修正和扩充的思想家。其中,第一代和第二代后弗洛伊德思想家又称新弗洛伊德主义者。(一)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观点后弗洛伊德思想家中的代表人物主要有荣格、阿德勒、霍妮、沙立文、哈特曼和埃里克森等。1.荣格(CarlJung,1875~1961)创立了分析心理学(Analytic南开大学出版社Psychology),将人格分成自我、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个部分,依据内倾和外倾两种态度类型和感觉、直觉、思维与情感四种功能类型,将人的性格分成八大类型,并提出荣格心理疗法。

4238变态心理学2.阿德勒(AlfredAdler,1870~1939)认为,人的行为的主要动机不是性驱力而是为了获取个人目标和克服“自卑情结”。他将不能达到目标以及由此而造成的自卑感看作是心理问题的主要根源。他特别关心个体目前的生活情况,尤其是同他人的关系,而不是早年的经验。3.霍妮(KarenHomey,1885~1952)注重人际关系、文化因素、基本的焦虑和实际生活环境问题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认为基本的焦虑引起亲子依恋关系的削弱,从而导致人际交往中的神经质倾向。她拒绝弗洛伊德的妇女心理学观点,也不赞成死亡本能、阴茎嫉妒和“力比多”的说法。她将自我分成真实的自我、理想的自我和现实的自我三种基本的存在形态,创立了霍妮疗法。4.沙立文(HarryStackSullivan,1892~1949)注重人际关系在心理障碍中的重要作用,提出人际关系理论和沙立文疗法。5.哈特曼(HeinzHartman,1894~1970)创立“自我心理学”(EgoPsychology),在心理分析理论和认知心理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扩大了心理分析的目标,强调自我的适应机能和自主性。6.埃里克森(ErikErikson,1902~1979)首次提出“自我同一性”的概念,将自我同一性的发展视作人终生的心理社会性发展,并区分出八个发展阶段;创立了新的自我心理学。(二)对经典心理分析理论的修正后弗洛伊德思想家对于经典心理分析理论最主要的修正,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1.由强调本我转向强调自我的作用,由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2.由强调性驱力或“力比多”,转向重视个人实现与社会关系;南开大学出版社3.由注重童年期的精神创伤,转向当事人的现状和进行中的发展。

43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39四、对心理动力学理论的评价(一)心理动力学理论对变态心理学的贡献身为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和他的许多学生所创立的心理动力学理论主要依赖于他们对心理障碍(特别是神经症)的研究;该理论来自临床实践,并在临床心理治疗的实践中加以验证、修正和完善。因此,心理动力学理论为变态心理学的奠基、发展和走向成熟作出了历史性的伟大贡献。具体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点:1.在消除心理障碍的神秘性和超自然解释、确立心因性理论的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为心身医学和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确立奠定了基础;2.开创了全新的研究领域和深层次心理疗法;3.指出正常与异常行为之间存在连续性,创造了新的心理评估技术(例如投射技术);4.对现代心理学和西方文化产生广泛影响,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关于心理问题的概念。(二)心理动力学理论的局限性1.心理动力学理论仅仅依据临床观察和个案研究,大多数看法缺乏科学的、客观的实验验证和实验支持。2.在理论的构建中,仅仅依赖推理,对无意识心理现象的解释存在过多任意性和主观臆断。3.仅研究没有代表性的病人,却提出关于儿童心理发展和有关正常人的理论;受所处社会文化环境的严重制约,许多理论带有明显南开大学出版社的文化偏见和泛性论色彩。4.对心理现象作出还原论和决定论的解释,将人的高级心理活动简单地归结为低级的生物物理运动;在人性问题上持过分悲观的看法,将人视作由动物本能驱动的、无力自控和自我了解的个体。

4440变态心理学第二节行为主义观点行为心理学是从20世纪初开始,通过华生、巴甫洛夫(IvanPavlov,1849~1936)、桑戴克(EdwardLeeThorndike,1874~1949)和斯金纳(B.F.Skinner,1904~1990)等诸多心理学家的工作而创建的一个心理学派别。虽然作为一个正式的心理学流派,行为主义已经消亡;但新行为主义的精神仍然方兴未艾,对变态心理学仍然具有重要影响。一、基本的学习方式人出生后获得的新行为(包括适应行为和适应不良行为)都是通过学习得来的。学习的基本方式包括: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1.经典条件反射:在用狗进行的研究中发现,当给一只饥饿的狗展示食物时,狗便会分泌唾液。巴甫洛夫将这种在出生时便可发生的反应(见到食物后分泌唾液)称作“非条件反应”(UCR),将这种能直接引发UCR的刺激物(食物)称作“非条件刺激物”(UCS)。巴甫洛夫发现,如果在展示食物以前先响起铃声(铃声在这里称作“中性刺激”),几次配对展示后,狗单独听到铃声也会分泌唾液。此时,一个经典条件反射(ClassicalConditionedReflex)便形成了。在这里,铃声已成了食物即将出现的信号,此时被称作“条件刺激物”(CS);而听见铃声便分泌唾液,这种反应是在实验中习得的,称作“条件反应”(CR)。条件反应和非条件反应一起,构成了“应答行为”(南开大学出版社RespondentBehavior),即在对特定刺激的反应中自动或反射式发生的行为。巴甫洛夫的这一重大发现是革命性的。以前人们一直认为,人类对环境的反应是复杂的主观过程的结果,然而巴甫洛夫的这一发现提

45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41出了一种可能性,即我们的许多反应也可以是一个简单的学习过程(条件作用)的产物。2.操作条件作用:在巴甫洛夫特别是桑戴克工作的基础上,斯金纳提出操作(或工具式)条件作用(OperantConditioning)的概念,即人和动物为了达到某种合意的结果而作用于环境的过程。在一个典型的实验中,将一只饥饿的老鼠放入一个被称作“斯金纳箱”的装置中,老鼠在箱内到处探索。一次偶然的机会,它跳到一个杠杆上将杠杆压了一下,一粒食物自动地落到盘子里。老鼠从杠杆上跳下吃了这粒食物。随后,它又到处探索。这中间只要它压一次杠杆,便会得到一粒食物。逐渐地,老鼠减少了无效探索,越来越多地按压杠杆。最后,老鼠终于学会通过按压杠杆来获取食物,一个操作条件作用便完成了。在这里,实验动物通过作用于环境(按压杠杆)以达到合意的结果(食物),斯金纳将这种行为称作“操作行为”(OperantBehavior)。与应答行为不同,所有的操作行为都是条件作用的结果。在操作条件作用中,反应的后果决定了该反应再次发生的可能性,动物学会将反应同某种后果联系起来,并指导未来的行为。斯金纳证实,上述发现也可应用于人类的日常生活,人类的许多行为也是由行为后果控制的。3.观察学习: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Learning)是指通过观看其他人的行为和行为的后果(得到奖赏还是受到惩罚)而获得新行为的过程。以班都拉(AlbertBandura)为代表的社会学习理论家认为,人类大多是在社会交往中通过对榜样的示范行为的观察与模仿而进行学习的。与操作条件作用不同,人在观察学习中,可以不必作出外部反应(如模仿动作),也不需亲自体验强化,只要直接观察他人的行为,或南开大学出版社通过观看电影、电视中人物的行为,便可获得新的行为。这是在替代性强化基础上发生的学习,故又称为替代性学习。

4642变态心理学二、行为主义对心理障碍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同适应行为和技能一样,适应不良或异常行为也可以通过学习而获得。所不同的是,适应不良行为通常是在人无所觉知的情况下,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条件作用和观察学习的方式获得的,是“情境使然”。以恐怖症为例,从病人的病史中有时会发现“创伤性”的经历。一个本来无害的中性刺激物(例如白兔),由于同创伤性刺激先后出现而建立起联系,于是便逐渐变成恐惧反应的条件刺激物。这是经典条件反射式的学习过程。行为心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华生的著名的“小艾伯特”实验,便是这么做的。他通过将小白鼠同强噪音配对呈现,使一个本来喜欢玩小鼠的11个月大的婴儿患上小白鼠恐怖症。此外,在恐怖症的习得中也包含操作条件作用,因为病人恐惧时会作出逃避反应,而逃避会导致恐惧体验减轻。这种减轻回过头来又会强化病人的逃避反应(这种强化为负强化,符合操作条件作用的原理)。有些恐怖症病人的病史中没有同恐怖相关的创伤性经历,这并不意味着其恐怖症同学习无关,对此可以用“预备性条件作用”学说给予解释(Seligmanetal.,1984)。行为理论家并没有声称所有的心理异常都唯一地是学习的结果,而只是认为学习可以有重要贡献;不管心理异常的原因是什么,重新学习都有助于改变适应不良行为。三、对行为主义观点的简要评价南开大学出版社(一)行为主义心理学对变态心理学的贡献1.为心理障碍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解释。尽管不是所有的心理障碍,至少某些适应不良行为可以合理地利用学习理论来解释。而且,这些解释大多数有实验依据,这有助于消除人们对于异常行为的

47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43偏见。当然,学习仅是造成心理障碍的诸种因素中的一种。2.客观的研究方法。与其他心理学观点不同,行为观点基于严格控制的心理实验所发现的事实,而不只是依据推理。行为理论家依据可观察、可测量的证据来描述行为,从而使研究更加客观和精确。即使使用推理,他们也依据具体的行为加以限定。行为研究的客观性已成为当代心理学研究的方法论基础。3.为心理障碍的治疗提供了一种较有效的治疗方法。许多研究已经证实,行为疗法可用于广泛的心理障碍,如各种焦虑障碍(包括恐怖症、惊恐障碍、强迫症、广泛性焦虑障碍和急性应激障碍等),抑郁症,睡眠和品行障碍,还有诸如过食、酗酒和吸烟这样的不良行为,以及心身疾患(如高血压、紧张性头痛和雷诺氏病)等。此外,行为技术也已被用于教育和工商业管理等部门,甚至被用作管理国家的方法,并已作出实质性的贡献。(二)对行为观点的批评意见行为观点同变态心理学的其他观点是直接对立的,这使得它在有些问题的认识上处于极端的地位。对行为观点的批评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过于简单化。行为观点过于简化了人生,特别是将人简化为一些小的、可测量的单位,把人降为“一只较大的白鼠和一台较慢的计算机”(Bugental,1967),忽视人性、人的意识和人的主观能动性,忽视对心理现象的研究。早期的行为治疗家忽视作为病人症状基础的内在病理变化以及态度、信念、认知评价和情感等因素的作用,认为消除了症状也就等于治好了病。以上观点都受到激烈的批评。受这些批评的影响,在行为理论家内部出现了一个新的派别——认知行为学派。南开大学出版社2.环境决定论。与人本—存在主义强调人的自由意志和道德责任的观点截然相反,行为理论家坚持环境决定论或“刺激—反应”(S-R)模式,认为人的大多数行为是两种条件作用的结果。一个人一生做什么、不做什么,不取决于人的自由意志,而取决于环境中的刺

4844变态心理学激,因为一个人的条件作用的历史已经为他设计好了做什么事情和如何去做。按照这种说法,所有的司法机构、宗教和道德法规都失去了存在的依据,因为行为主义者认为人没有自由意志,也不能为自己的行为负责。3.关于“控制”问题。斯金纳等行为主义者认为,人的所有的行为都是由环境强化物控制的;并进而指出他们能够识别出控制人行为的那些因素。这些说法在西方引起一些人的忧虑:一旦这些知识落入不负责任的人手中,便可能对社会和人民造成危害。此外,行为主义者只强调环境强化物的控制作用,排斥心理过程。这一做法已经被证明是错误的。管理工作的实践表明,只有将外界强化物转化为内部奖赏,它才能对行为起强化或激励作用。行为治疗的结果也表明,没有来访者的合作和积极参与,行为治疗技术是无效的。第三节认知心理学观点认知心理学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其主要理论基础是信息加工理论。其核心主张是:人的行动与其说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不如说是个体对这些刺激的心理加工的结果;异常行为是适应不良认知的产物。因此,认知理论家主张采用认知疗法帮助来访者摆脱心理障碍。一、艾利斯的ABC理论与治疗主张艾利斯(A.Ellis)认为,人天生有非理性思考的倾向,心理问题或苦恼(C)与其说是由外界事件(激发事件,A)引起的,不如说是由人们在不合理信念(B)的基础上对这些事件的反应引起的。因此,南开大学出版社心理障碍的决定因素是不合理的信念。同时,艾利斯又指出,人可以用理性战胜非理性。心理咨询和治疗工作者应当采取主动指导的方式,启发来访者识别自身存在的不合理信念及其在心理障碍中所起的核心作用,并鼓励病人直面、对抗或清除不合理信念,采用合理的信念取

49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45而代之,从而达到认知、情绪和行为改变的治疗效果。这便是理性—情绪疗法。二、贝克的认知歪曲与认知疗法贝克(A.T.Beck)是当代最著名的抑郁症认知治疗的研究者。他认为,心理障碍常常同特殊的、歪曲的思考方式有关。例如,抑郁症病人歪曲的思考方式通常表现为对自己、对世界和对未来的悲观主义看法;而焦虑障碍病人的歪曲思想常常围绕着所谓“危险”的威胁。通过对大量病人的研究,贝克归纳出一些常见的认知歪曲,其中包括:夸大(把小事看得远比实际重要)、过度概括(由微不足道的证据推出广泛的结论)和选择性概括(只注意某类证据,同时忽略其他同样有关的证据)等。这些认知歪曲表现为消极的自动思想(例如,“如果我不能做得完美,就不会有人喜欢我”),当事人对此并无觉察。因此,贝克主张帮助来访者识别出这些消极的自动思想,训练他们区分事实和信条(推测出来的东西),并将信条、假设和预断作为“假说”予以严格的检验,同时利用一些行为技术(例如,家庭作业,自我监测等)。这便是贝克的认知疗法。三、其他认知因素及同认知有关的因素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与心理动力学和行为观点不同,认知观点由一些“微型”理论构成,这些微型理论都强调认知因素在心理障碍中的作用,但它们所关注的具体的认知因素又各有不同。下面我们简要介绍除了上面讨论过的两种认知因素外,认知理论家认为重要的其他认知因素。1.认知评价与归因方式南开大学出版社认知理论家认为,人生会遭遇各式各样的事物,只有那些对当事人有意义的事物才会引起心理反应。而一种事物对一个人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认知评价。正如著名的希腊哲学家埃比克提图

5046变态心理学(Epictetus,50~135)所言:“困扰人精神的,与其说是繁杂的事物,不如说是人对它们的看法。”著名的应激研究专家、加拿大生理学家塞里(H.Selye)曾对经常处于工作应激困扰中的经理们说过:“问题不在于发生了什么,而在于你如何看待它。”这些话的涵义是很明显的:在心理刺激同心理(情绪)反应之间往往有一个十分重要的对刺激的认知评价过程;正是这一认知评价过程,决定了一个人的情绪反应。认知评价假说可以很好地解释为什么同一事物会在不同的人身上引发出截然不同的心理反应乃至心理障碍。同艾利斯的“不合理信念”说相比,消极的认知评价可能是心理痛苦的更为直接的原因;而不合理信念则可能通过导致消极的认知评价而间接地导致心理痛苦,从而可视作心理痛苦的“根本原因”。影响人对事物的认知评价的个人因素,除了信念外,还有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当时的需要与动机、性格与气质以及应对能力等。归因(Atribution)作为一种认知评价形式,在这里指为自己身边发生的生活事件寻找原因的过程。一个人的归因方式或归因风格反映了他对这类事物的信念,受制于他的人格特征。有关归因方式同心理障碍之间关系的研究,集中在以下三个归因维度上:总括的/具体的、稳定的/不稳定的和内部的/外部的。例如,一位大学一年级新生进入大学的第一次考试便不及格,他对这一生活事件的解释或归因必将影响他的情绪反应。“我门门功课学得都很吃力,我脑力不及别人,今后恐怕难免不及格了。”“只有这门课不是我专长的学科,老师出题又太偏太难,否则我能考好。”上面的两句内心独白代表了两种不同的归因风格,前一种归因比后一种归因对人的自尊、自信更具伤害力。如果一个人习惯于将失败归于总括的、内部的和稳定的原因,那么他便更易于产生失望和无助感,最终便易于罹患抑郁症。南开大学出版社2.预期一个人在采取某种行动之前,对该行为将会产生什么结果的预测,显然会影响他的行动决心。班都拉(A.Bandura)将这种预测称作“后果预期”。他又区分出一种“效能预期”(EfficacyExpectancies),

51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47指对一个人能否成功地进行那一行动的预测。他认为,效能预期是应对行为的主要决定因素,一个人的效能预期主要取决于由早先经验中所获得成就的反馈。在应激条件下,一个人实际的应对能力固然重要,但真正对心理应激反应强度产生更大影响的是他的后果预期和效能预期,特别是效能预期。预期水平高于实际的应对效果,不管实际效果如何好,均被视作失败,从而导致消极的情绪反应。反之,预期水平过低,有时会使人失去对目标的追求和努力,加剧自卑感。由此可见,预期不仅影响人的应对行为,而且影响人的心理反应。面对挑战、威胁或压力,一个人能否对自己的实际能力和应对效果作出适当的判断和预测,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自我概念。3.信息加工与注意信息加工是一个涉及人脑如何接收、贮存、解释和使用环境信息的认知研究领域。认知理论家将人脑的信息加工分为两种:一种为自动加工(automaticprocessing),指无需注意,便自动地依据信息作出反应的加工方式,这种反应发生迅速,且一旦习得便长期保持稳定;另一种信息加工为控制加工(controlledprocessing),指在整合信息和计划反应的过程中需要逻辑推理和思考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理论家认为,许多心理障碍可视作不适当的自动加工的结果。各种不合理性的信念和认知歪曲,大都同这种不加逻辑推理的自动加工有关。因此心理治疗者的一项重要工作便是帮助来访者学会思考,将自动加工转换成控制加工。注意指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人不可能注意作用于感官的所有信息,只能接收最为重要的信息而过滤掉其余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是人不可缺少的一种适应功能。认知理论家认为,有些心理障碍可能是由于选择性注意的失败造成的。例如,精神分裂症的许南开大学出版社多症状,如幻觉和妄想,便可能派生于选择性注意的破坏,致使人脑被信息淹没。研究发现,抑郁症病人更易注意消极的刺激;大多数心理障碍的病人有以自我为中心的注意增强倾向,即整天花大量时间反复思考自己和自己的问题。然而,疾病与注意障碍,何者为因、何者

5248变态心理学为果,目前尚不清楚。4.自我概念与自我图式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个人对自己的看法,涉及一个人对自己的认识评价。自我图式(Self-scheme)指一套关于自己的认知概念,它能组织和指导同自己有关的信息的加工过程。一个人的自我图式同他的自我概念和认同密切相关。大多数人的自我图式和自我概念是积极的,即将自己看作是有一定能力的、成功的和讨人喜欢的。这种自我图式和自我概念是具有适应意义的,因为它可以激励我们追求远大的目标,维护自尊自信;在遭遇挫折时,引导我们看到自己的成就,将失败归因于某些外界的、暂时性的因素,从而恢复心理平衡。然而,消极的自我图式或自我概念则是适应不良的,因为它会削弱我们的斗志和动机,使我们将注意力集中于失败,从而使我们陷入难以自拔的“应对失败→自卑感增强→情绪痛苦加剧→认知功能下降→应对失败”的恶性循环之中。如果当事人没有很强的自我心理调节能力、得不到高质量的社会支持(包括专业性帮助),便会发生心理障碍。贝克认为,抑郁是由于一个人的自我图式受到无价值、罪过和剥夺的主题控制所致;焦虑也是由歪曲的自我图式引起的,其特点是“威胁”和“不确定性”作为占据支配或控制地位的主题。因此,认知理论家主张采用认知疗法来改变病人的自我图式。一种常用的认知疗法是认知重建法,治疗者借此教病人学会通过改变对生活事件的解释来修正他们的自我概念;经过反复地“敲打”,最终形成新的图式和较适应的行为。四、对认知观点的简要评价南开大学出版社(一)认知观点的贡献认知观点对变态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首先是为心理障碍(尤其是心境障碍)提供了一种新的理论解释。认知因素在一些心理障碍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核心作用,这一看法已经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

53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49的支持。今天,即使持心理动力学观点和行为观点的心理学家也不否认认知因素的作用。与此相应,认知观点对变态心理学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为心理障碍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认知疗法。认知疗法包括20世纪60年代中期由艾利斯创造的理性—情绪疗法、70年代以后由贝克提出的认知疗法、Meichenbaum(1977)创造的自我指导训练和应激免疫训练、Goldfried(1974)等的系统理性重建法,以及Spivack(1974)等的问题解决法等。一些研究表明,在抑郁症的治疗中,认知治疗的疗效要好于传统的心理分析和行为治疗。(二)批评意见对认知观点的主要批评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研究方法欠科学,仅依靠推理提出理论;2.关于认知改变同心理障碍之间的关系的推断缺乏科学效度,有可能误将继发原因当作原发原因或因果关系完全倒置;3.无视其他因素的作用,适用范围有限。此外,人本心理学家反对认知理论家使用计算机作为人心理活动模型。他们认为,人脑不同于冰冷的机械的计算机,人积极主动地选择和加工信息,而计算机只能被动地接收和加工信息。人的心理活动具有主观能动性,人有个性和创造性,因此关于人的认知的研究要比计算机研究复杂、深奥得多。第四节人本—存在主义观点人本—存在主义观点是由一些既不满于心理动力学理论,又不赞成行为主义心理学观点的心理学家提出的主张。这些心理学家以现象南开大学出版社学和存在主义哲学为理论基础,构成了心理学中的所谓“第三种势力”。

5450变态心理学一、人本主义心理学观点(一)对人性的积极看法罗杰斯(CarlRogers,1902~1987)将人的所有行为都看作是由一个单一的因素激发的,这就是“实现趋向”,一种保护和提升自己的意愿。他将探索和实现个人潜能的过程,称作“自我实现”。自我实现是人的最高的精神追求,但一个人在何种程度上能够自我实现,这取决于他的自我意向同他对自己内外经验的总的知觉之间的和谐一致的程度。从发展的角度看,自我实现的决定因素是童年期的经验。随着儿童自我意识的发展,便会形成积极关注的需要,即得到父母慈爱和赞赏的需要。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关注是要附带条件的。一个孩子要得到爱,他必须行为得体,符合父母的“价值条件”(conditionsofworth)。如果这些条件不多,且很合理,那么儿童便会接纳其种种经验;如果这些条件极为苛刻或不一致,那么便会使儿童排斥大部分经验,从而严重妨碍其自我实现。这正是心理障碍产生的根源之所在。如果外界的价值条件越来越多地控制一个人的行为,那么他的行为同他的真实的自我之间便会出现脱节。此时人们会自动地利用认知歪曲来加以掩饰,否认自我同现实之间存在的冲突。这种歪曲可导致人格的解体。马斯洛(AbrahamMaslow,1908~1970)也认为,人的行为来自于自我实现的动机,心理障碍是由于自我实现驱力受阻所致。马斯洛的独特贡献,是他提出“需要层次说”。关于这个学说,读者可参阅“普通心理学”及相关读物。南开大学出版社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相信,在自然演化过程中,人类已经获得了一些高于其他动物的潜能或品质,包括友爱、自尊、创造性以及对真、善、美和公正等价值的追求。这些潜能或品质在社会生活中表现为人的高级需要,在人的低级需要得到适当满足后,这些高级需要便可成

55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51为支配人的动机和行为的优势力量,促使人充分地实现其潜能。因此,人本主义心理学家认为,如果允许不太受限制地自由发展,那么一个人便不仅会变成有理性的、社会化的人,而且会成为富有建设性的或自我实现的人,即不仅专心于满足自己的生物学需要,而且还要实现自己的高级的潜能。(二)对心理障碍发病机制的理论解释可以说,人与其他动物的最主要区别是人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或内驱力。当一个人自我实现的内驱力受阻、自我实现的需要得不到满足的时候,一个人便可能会产生心理障碍。换句话说,心理障碍是在不良社会环境影响下使人偏离自我实现方向所致。再进一步分析,造成自我实现内驱力受阻碍的原因,一是由于个人的行为同其真实的自我之间不协调一致(罗杰斯的观点),二是由于一个人的基本的需要得不到满足(马斯洛的观点)。二、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存在主义心理学派生于欧洲的存在主义哲学,它强调人在现代世界上真实生活的困难。它认为,在获得大量由现代技术所提供的物质享乐的同时,人们已经抛弃了自己的价值观,失去了个人责任感。人们不选择,一味追求享乐,其结果是否定真正的自我。这种情况是一种被称作“异化”(Alienation)的精神上的死亡。处于这种情况下的人会经常感到生活毫无意义,不相信自己所从事的一切具有任何价值,对微不足道的小事也会感到惊恐不安。他们将人视作生物学需求的载体和一定社会角色的扮演者,对人生持虚无主义的态度。他们常常怀有某种期望,但又感到自己无法作出选择和努力,只是被推着走;似南开大学出版社乎一切都被安排好了,反抗是徒劳的,以至长期无精打采,什么都无关紧要。这种以“存在的空虚”为特点的心理障碍被称作“存在神经症”(ExistentialNeurosis),是当代人最常见的心理障碍。目前在西方较有影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有梅、弗朗克尔和

5652变态心理学莱因。梅(RolloMay,1909~1994)是美国著名的存在主义心理学家。他接纳心理动力学的许多观点,如神经症、压抑和防御等,但他认为,要了解一个人,不能依据某种理论模型或诊断标签,而只能依据一个人的主观感受。他认为,心理障碍往往是个人所采用的一种策略,借此来防范知觉到的威胁伤害个人的主观感觉;个人不再继续冒风险和应付挑战,而是倒退到安全无忧的自我感受状态。要摆脱这种状态,必须帮助心理障碍者超越自我。为此,治疗家应当首先完全肯定来访者,并从他的角度来看待他,将来访者的潜能展示出来。弗朗克尔(ViktorFrankl)是一位在奥地利出生的精神科医生,1942年至1945年间曾同父母、兄弟和妻子一起被关入纳粹集中营。他观察到,那些能够对抗绝望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能从痛苦中找到某种精神上的含义。这一观察使他得出结论,人除了有生物和心理方面的需要外,还有第三个方面——精神生活。精神生活是最为重要的方面,但传统心理学却忽视了它。弗朗克尔认为,人的行为的首要动机不是寻求快乐或权利的欲望,而是寻求意义的意愿,即努力为令人苦恼的、复杂的和有限的存在状态找到某种理由。人只有通过评价,才能找到自身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只有通过工作、爱他人、爱这个世界和直面自己的痛苦,才能发现价值。每个人都会受到生活的追问,人只能以负有责任作为回答。弗朗克尔将这一追求价值的过程视作一种道德义务,这是人与其他动物的根本不同之处。正是这种寻求意义、追求价值的动机促使我们去劳作,将周围的一切变成对我们有用的东西。如果一个人无法找到生活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便会陷入空虚、苦闷乃至绝望之中,造成心理障碍。为了帮助人们摆脱这种状态,弗朗克尔设计了一种他称南开大学出版社作“意义疗法”(Logotherapy)的治疗策略,让来访者直面其为目前的生存状态所负有的责任,帮助来访者选择价值。由于生活本身是有意义的,来访者总会重新找到自己存在的价值,从而摆脱心理障碍。莱因(R.D.Laing,1929~1989)认为,我们活在世上的一个核

57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53心的事实是人际交往的经验,其中有许多是具有伤害性的。现代社会人际沟通的虚伪性促使人用虚假的我掩盖着真实的、内在的我,切断了“我”同“真我”之间的联系,使我们失去了真我。当一个人面对强烈的人际关系的压力时,有可能难以保持社会要求他扮演的那个虚假的自我,从现实中退出来,投入到个人的内心世界中,这意味着这个人进入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状态。三、对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观点的简要评价从变态心理学的角度看,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的最大贡献是为心理咨询和心理治疗提供了一些重要的原则和有价值看法,包括真诚(genuineness)、通感(empathy)、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来访者;还有对人性的较积极的看法,如相信每个人都是有价值的,来访者有能力自己改变自己;将关注的重点放到当前而不是遥远的过去,更多地关注来访者的心理成长而不仅仅是治疗心理障碍和调适;将来访者视作一个整体,强调整体性,而不仅仅是他的心理障碍。此外,人本—存在主义心理学也为人的潜能运动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动力。“发现自我”“开发潜能”“发展自我”等愿望,在今天仍在促使许多人积极参与到相关的训练中,例如各种类型的交朋友小组、敏感训练小组、心理剧和马拉松小组等。人本—存在主义的变态心理学观点已经得到了一些研究的支持。例如,对终末期病人、自杀者和厌食症病人的研究已经证实,他们的心理状态同其价值观和自我超越密切相关。这一点对咨询和治疗也是有启示意义的。对人本—存在主义观点的主要批评集中在方法学上。首先,它所提倡的心理疗法较少具有可操作性,其中理念的东西多于技术性的东南开大学出版社西。其次,它对来访者的心理问题的判断与探究方法缺乏科学的准确性和客观性,甚至怀疑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是否适用于对人行为的研究,也怀疑心理治疗是否能用科学的标准作出评价。

5854变态心理学第五节生物学观点现代科学研究证明,脑是人类心理活动的物质基础,控制着个体的心理和生理活动。脑的结构和生理生化过程的异常一般会有相应的异常心理表现,持续的、强烈的心理刺激或机体生物学变化对脑的结构和功能也可以产生不同的影响。由于研究手段日新月异,脑成像技术、脑电生理检测技术、遗传学检测技术、分子生物学技术等新技术相继问世,为心理障碍或行为异常的生物学机制的研究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取得了许多突破性进展,因此该领域的研究已成为当今前沿研究的热点。一、心理障碍的遗传因素大量的家系、双生子、寄养子遗传因素调查及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心理障碍具有遗传倾向;心理障碍的种类不同,遗传性大小也不一样。家系调查结果显示,有精神分裂症家族史者,患病率为17.5%,较一般人群高6倍多;父母双方均是精神分裂症者,子女发病率较一般人群高80~100倍。单纯抑郁症病人一级亲属患病的危险性是一般人群的1.5~3倍。心境障碍病人一级亲属患病危险性则高得多,为一般人群的10倍以上。自杀也有家族聚集现象。一般来讲,血缘关系愈近,发生心理障碍的危险性愈高。双生子和寄生子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症同卵双生子同病率约为50%,心境障碍同卵双生子同病率为72%,均比异卵双生子高。有研究者报道,心境障碍寄养子的亲生父母的患病率为31%,而正常对照的亲生父母的患病率南开大学出版社仅为2%。细胞和分子遗传学研究证明,染色体显性遗传或单基因遗传性心理障碍如先天愚型(Down’sSyndrome,21染色体三倍体)等很少见。绝大多数心理障碍属多基因遗传方式。目前已经找到了一些心理障碍

59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55的易感基因位点,例如,心境障碍的易感基因被定位在第11号染色体上。上述研究结果说明,多种心理障碍具有遗传性,即通过致病基因将心理障碍的易感性传给下一代。然而由于多基因遗传研究方法过于复杂,因此要找到所有这些致病基因尚需时日。遗传性是先天的既得性和后天获得性两方面相互作用形成的,决定了某些心理障碍的易感倾向的大小,但遗传性是否显现,不仅取决于致病基因的存在,而且还取决于某时段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尤其是心理社会因素的影响。因此,谈到遗传性,总离不开致病基因。致病基因和心理社会因素二者之间不能顾此失彼,只是在研究思路上,强调首先要找到致病基因;再研究心理社会因素如何激活这些基因,以及基因激活后如何引起大脑生物学和心理功能的改变;最后通过调控环境因素,减缓或终止基因激活,达到预防心理障碍的目的。二、脑损伤与心理障碍脑在先天和后天受到损伤后,在认知、情绪、意志这三个心理过程和智力、人格等个性心理特征上会有异常表现,且不同部位或性质的脑损伤,异常心理表现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额叶不同部位损伤,会有相应的注意力障碍,感觉忽视,能动性障碍和计划性、持续行为、时间整合、记忆与语言等特征性异常表现;范围较广泛的额叶损伤会出现严重的智力、情绪和人格障碍。颞叶不同部位损伤会表现出特征性的听知觉障碍(如幻听等)、非言语材料认知障碍(如面容失认症,Prosopagnosia)及记忆和情绪障碍等。顶叶不同部位损伤会表现出相应的特征性异常行为,如失读症、失写症、计算不能、命名性失语或感觉性失语、空间定向障碍和体像障碍等。枕叶不同部位损伤则主要表现为视知觉障碍,如幻视、视觉失认症等。近年来神经心理学关于南开大学出版社大脑两半球功能偏侧化和协调活动的研究结果为解释多种心理障碍的心理病理机制提供了客观依据,尤其在学习障碍、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及攻击行为的研究中发现了大量双脑协调活动失调的证据。尽

6056变态心理学管如此,目前脑损伤与绝大多数心理障碍的确切关系仍未十分明了。三、神经生化与心理障碍理论上,异常的心理活动应该具有脑的相应的生化物质改变作为基础。近年来这方面的研究已经取得许多证据。1.乙酰胆碱(Ach):是胆碱和乙酰辅酶A在某些酶的作用下合成的一种神经递质,广泛分布于人体中。脑内Ach浓度异常可引起运动、本能行为、情绪、学习与记忆及睡眠障碍,也与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及攻击行为等心理障碍的发生有关。2.多巴胺(DA):作为生物合成过程的中间产物,DA和DA受体在脑内有广泛分布。DA能系统广泛参与情绪和思维等心理活动。精神分裂症的DA学说是精神分裂症主要发病学说,认为精神分裂症同过多的多巴胺活动有关。此外,有些经常被滥用的药物(如兴奋剂)也是作用于多巴胺系统的。3.5-羟色胺(5-HT):由吲哚和乙胺两部分组成,中枢与外周的5-HT系统相互独立。5-HT参与个体本能行为、睡眠调节,与情绪活动关系尤为密切,抑郁时脑内5-HT含量降低,安非他命可促进5-HT的释放。4.去甲肾上腺素(NA):NA参与个体睡眠与觉醒、学习记忆和情绪等心理活动。NA系统活动增强时可出现躁狂症状,减弱时可导致抑郁。5.r-氨基丁酸(GABA):系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心理功能方面主要具有抗焦虑作用。那些用来控制焦虑的镇静药物便是通过增加GABA的活性而发挥作用的。6.脑啡呔:为具有神经活性的多肽类神经递质,作用于脑内的南开大学出版社鸦片受体,是人体的“天然药物”。脑啡呔与情绪活动、学习记忆过程有密切关系。

61第二章心理障碍的理论模型57四、神经内分泌与心理功能大脑本身就是一个内分泌器官,机体神经系统与内分泌系统在结构上互为一体,构成神经内分泌网络,相互调节,统一支配,维持机体内环境的平衡。人体重要的神经内分泌联系有: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下丘脑—垂体—性腺轴。心理活动通过大脑皮质与下丘脑神经纤维联系对神经内分泌功能产生影响,形成心理神经内分泌系统。神经内分泌系统活动异常可导致许多心理障碍。例如,甲状腺机能亢进可伴有继发性焦虑性障碍,甲状腺机能低下可伴有继发性抑郁症。肾上腺肿瘤可导致肾上腺素能神经活动亢进症状,如情绪激动、精神兴奋等。另一方面,心理障碍也可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活动异常,例如,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和焦虑性障碍均伴有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异常指征,但大多数心理障碍与神经内分泌异常活动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尚未明了。神经内分泌系统在心理应激反应的调节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在应激状态下,HPA轴被激活,导致体内多种应激相关激素分泌增加,如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因子(CRH)、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糖皮质激素、皮质醇、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等,从而引起一系列生理变化,包括血压、血糖上升,抑制炎症,蛋白质分解,抗体增加等。同时,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和下丘脑—垂体—性腺轴被激活,使分解代谢类激素(如甲状腺素、生长激素)分泌增加,而合成代谢类激素(如胰岛素、睾丸素等)分泌减少,使机体能量重新分配,以满足应对应激的需要。这里需要强调的是,一般情况下,应激状态下南开大学出版社的这些神经内分泌活动改变是生理性的,但如果应激刺激过于强烈、应激持续时间过于持久,则可引起神经内分泌功能衰竭,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持久的病理性改变,最终促使心理障碍或心身障碍的发生。

6258变态心理学五、对生物学观点的评价(一)生物学观点的贡献心理障碍的生物学研究是近年来变态心理学方面进展最快的研究领域,也是目前多学科合作研究的前沿方向,其研究成果为人类探索心理障碍发生的奥秘及提供快速有效的生物学治疗方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二)对生物学观点的批评意见人的大脑和心理功能异常复杂,过去20年来在心理功能的生物学基础的研究道路上,尽管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基本的思路主要是还原论方法,从研究单一的脑内结构或生化过程来推断人的复杂心理功能,或把动物的研究结果照搬于人类,其结果往往相互矛盾,欠缺科学严密性。少数采用整合论方法的研究,因未打开脑内活动“黑箱”,始终未能揭示心理活动的脑内机制。还原论与整合论的结合是未来该领域研究的趋势,目前才刚刚开始。同时许多心理障碍的生物学研究存在着伦理问题,如脑移植问题,亟待通过立法途径加以解决。此外,生物学因素不是造成心理障碍的唯一原因。生物学观点忽略了心理社会因素的重要作用,从而不能为心理障碍提供完整的科学解释和全面有效的防治措施。南开大学出版社

63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59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人类的正常心理活动,可以按心理学概念分为认知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心理障碍的症状学也按以上三个过程来分类,即认知过程障碍、情感过程障碍和意志行为过程障碍。本章按这一分类,将心理障碍的常见症状类型及其表现形式分别进行描述。第一节认知过程障碍一、感觉障碍人们借助于视、听、嗅、味、触等感官及内感受器可感知外界事物和躯体内部器官的活动状况。感觉是对外界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是人类最初级的心理过程,而其他一切较高级复杂的心理活动,归根结底都是在感觉所获得的材料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活动,首先就是从感觉开始的。感觉障碍在心理障碍中并不多见,现择其主要的几种列举于下。南开大学出版社(一)感觉过敏感觉过敏是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以及躯体上的某些轻微不适感的感受性增高。例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风吹的声音感到震耳,开关门的响声就好像射击声那样强烈,普通的气味感到异常浓郁而刺

6460变态心理学鼻,皮肤的触觉和痛觉也都非常敏感,甚至连衣服或被单接触到身体时也感到难以忍受。这类症状多见于神经衰弱、癔症、感染后的虚弱状态等。(二)感觉减退与上一症状相反,对外界刺激的感受性减低,如对强烈的疼痛或者难以忍受的气味,都只有轻微的感觉。症状严重时,对外界刺激不产生任何感觉(感觉消失)。感觉减退较多见于入睡前瞌睡状态、抑郁状态、木僵状态,或在某些意识障碍时以及瘾症和催眠状态。感觉消失较多见于瘾症。感觉减退及消失常见于神经系统器质性疾病。但是,在心理障碍患者中,其特点在于,这类症状可不存在神经系统器质性损害的特征。如癔症病人所表现的感觉减退或消失,不符合神经系统的生理解剖。又如,病人的手或脚呈现手套或袜套式的感觉缺失,或出现以躯体中线为分界的某一侧皮肤感觉的减退或消失,但是神经组织的分布范围不符;同时,这类感觉障碍的部位以及范围大小或界限,常常可以通过暗示作用而改变。(三)感觉倒错感觉倒错是指对外界刺激可产生与正常人不同性质的或相反的异常感觉,例如,对凉的刺激反而产生了热感。用棉球轻触皮肤时,病人产生麻木感或疼痛感。这一症状多见于癔症。(四)内感性不适(体感异常)内感性不适是指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舒适的或难以忍受的感觉,且都是异样的感觉,往往难以表达。例如,感到某种牵拉、挤压、撕南开大学出版社扯、转动、游走、溢出、流动、虫爬等特殊感觉。内感性不适的特点是不能明确指出体内不适的部位。因而,与内脏性幻觉不同。这些不适感常引起病人不安,是构成疑病观念的基础。内感性不适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状态及颅脑创伤所致心理障碍。

65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61二、知觉障碍人们在正常情况下所看到的并不单纯是不同形态或不同颜色,而是一本书或一张画;听到的不仅是高低不一或音色不同的声响,而是人的歌唱或机器的轰鸣声。这些都是通过知觉的作用而获得的认识。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知觉障碍是许多心理障碍的主要症状,常见的有错觉、幻觉和感知综合障碍。(一)错觉错觉是歪曲的知觉,也就是把实际存在的事物歪曲地感知为与实际完全不相符合的事物。例如,把挂在门后面衣架上的大衣看成躲在门后的人;一个装置在天花板上的圆形灯罩被看作悬挂着的人头等。正常人也可以产生错觉,如在照明不良、声源减弱等视、听条件不佳的状态下,或在疲乏、精神紧张、恐惧等时候,都可以产生错觉。如成语中描述的“杯弓蛇影”,“草木皆兵”等。正常人的错觉是偶然出现的,一般通过验证,能很快被纠正和消除。心理障碍患者的错觉按各种不同的感官,可分为错听、错视、错嗅、错味、错触及内感受性的错觉,临床上以错听和错视较为多见。(二)幻觉幻觉是一种虚幻的知觉,是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病人却感知有它的存在。如无人在现场时,病人听到有责骂他的声音,或看到某人在窗外。幻觉是一种常见的知觉障碍。在临床上,幻觉可按照不同的感觉器官分为听幻觉(幻听)、视幻觉(幻视)、嗅幻觉(幻嗅)、味幻觉(幻味)、触幻觉(幻触)和内南开大学出版社感受器幻觉。1.听幻觉。这是最常见的幻觉形式。幻听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患者能听到各种不同种类和不同性质的声音,如讲话声、呼喊声、歌唱声、无线电广播声。最多见的是言语性幻听,患者所幻听到的声音

6662变态心理学常比较清晰,并能清楚地辨别是男是女,是熟识的或是陌生的人,以及明确地指出声音的所在地点。说话的方式也不一致,有的是个别人的声音,有的是几个人或一群人的议论声。一般多为直接对病人讲话,有时是听到一些人在讨论或评论病人的缺点和问题。谈话内容以斥责、讽刺、嘲笑、甚至威胁、辱骂或命令性质的较多见。因而常常引起病人极端苦恼、愤怒和不安,甚至产生兴奋、激动或自伤及伤人行为。有时病人听到为他辩护、表示同情、赞扬的话,可以独自微笑或洋洋自得。有时幻听命令他做某种事,如拒绝服药、进食,殴打别人,让他自杀或损伤自己身体的某部分(命令性幻听),这些命令往往无法违抗而必须遵照执行,因此会产生危害社会的行为。案例:女,19岁,精神分裂症。近几天听到宿舍外有她的老师谈论她的声音,如说她不爱学习,破坏团结,应给以批评等。患者找不着谈论她的人,而认为老师不愿意跟她见面。虽然没有一个人听到这些声音,但患者坚信他们来了,因此常向窗外回答说,“我要和你们辩论,我太冤枉了”等。2.视幻觉。幻视也较常见,内容也较丰富多样,形象可清晰、鲜明和具体,但有时比较模糊。幻视中所出现的形象可以是个别的人物或整套的景物。形象有时比实物大(视物显大性幻视),有时则又比实物小(视物显小性幻视)。幻象按是否活动或内容是否改变,可分为所谓的“稳定性幻觉”和“舞台样幻觉”两类,前者形象不活动,后者则像舞台和电影形象那样活动而多变。较常见的是客观现实中存在的形象;但有时,尤其在谵妄状态下,可见到一些凶恶恐怖的鬼怪、猛兽等。病人对幻觉的态度也不同,有的病人好像只是一个旁观者,有的则是直接参与者。因而他们所表现的情感反应和行为举动也有所不同。南开大学出版社幻视多见于意识障碍时,但在意识清晰状态下(如精神分裂症)也不罕见。幻视常与其他感官的幻觉一起出现,但多数情况下幻视持续时间较短,对病人行为的影响也较幻听为小。3.嗅幻觉。多见的是一些使病人不愉快的难闻气味,如腐烂食

67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63品、尸体、烧焦物品、粪便或化学药品的气味。其强度不一,有的病人闻到非常浓重的气味,甚至使其窒息。在精神分裂症中,幻嗅往往与其他幻觉和妄想结合在一起。如病人坚信他所闻到的气味是坏人故意施放的,从而加强了迫害妄想对病人的影响。在颞叶损害的病例中,幻嗅常是首发的症状。4.味幻觉。幻味在心理障碍中较少见,病人尝到食物中有某种特殊的或奇怪的味道,因而拒绝进食。幻味常和其他的幻觉和妄想合并出现。5.触幻觉。常见的是麻木感、刀刺感、通电感、虫爬感等。在可卡因中毒的病例中,幻触常与迫害妄想并存而构成为所谓“可卡因狂”。这类幻觉除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外,也见于脑器质性精神病。6.内脏性幻觉。内脏性幻觉可产生于某一固定的器官或躯体内部。病人能清楚地描述自己的某一内脏在扭转、断裂、穿孔,或有昆虫在胃内游走。这类幻觉常可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结合在一起。此一症状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抑郁症。7.运动性幻觉。这是关于本体感受器如肌肉、肌健、关节等运动和位置的幻觉。如一位病人虽确知自己睡在床上,但有一种像坐在轿子里被抬着走的颠簸的感觉。有的病人虽然沉默不语,但本人却感到自己的唇、舌在运动,在讲话。此类幻觉称为“言语运动性幻觉”。此外还有两种特殊形式的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对诊断精神分裂症有一定价值。其一是思维鸣响或思维化声,又称思维回响。当病人想到什么,就听到(幻听)说话声讲出他所想的内容,也就是说幻听的内容就是病人当时所想的事。例如,病人想喝水即出现“喝水!喝水!”的声音;想看书即出现“看书去”的声音。病人看书的时候也听见有声音跟着他将书的内容念出来。病人对声音的体会是“自己的思想变成了声音”。南开大学出版社这类症状的特征是,当时所存在的是幻听,而其内容却正是他所想而又尚未说出来的思想;这是一种知觉障碍而不是思维障碍,应与内心被揭露感加以区别。这种幻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其二是机能性幻听。其临床特征是幻觉(通常是幻听)和现实刺

6864变态心理学激同时出现,共同存在而又共同消失,但二者并不融合在一起(此点与错觉不同)。例如,病人听到外界某个真实存在的声音的同时,又出现与此无关的言语性幻听。当现实刺激作用中止后,幻觉也随之消失。引起机能性幻听的现实刺激的声音一般多是单调的声音。如钟声、流水声、刮风声、雨声,以及脚步声、鸟叫声、车轮滚动声等。病人在听到这些声音时同时所出现的言语性幻听,其内容一般较单调并较固定。机能性幻听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案例;女,18岁,精神分裂症。病人在听到刮风和打雷声的同时,听到在高空与风雷同源处又有人在讲:“要下雨了!要下雨了!”打开水龙头或拉厕所水箱时,在听到流水声中夹杂着声音:“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在脚步声、钟表声、电扇声中听到“顶牛、顶牛、顶牛”的声音。这些幻听声音的节律与钟表等声音的节律相一致,同时存在并共同消失。另有一种幻觉称为反射性幻觉,即当某一感官受到现实刺激,产生某种感觉体验时,另一感官即出现幻觉。例如,当病人听到关门的响声,便看到一个人的形象(幻视);又如病人听到别人打喷嚏声时,感到自己头部某一部位产生疼痛。这种幻觉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这是共感(Synesthesia)的一种病理表现。共感是指兴奋由一个感官扩散到另一感官,以视、听的感官产生共感最常见。共感主要见于癔症,有时也可见于癫痫发作先兆阶段。(三)感知综合障碍感知综合障碍是另一类较常见的感知觉障碍。病人在感知某一现实事物时,对作为一个客观存在的整体事物的感知是正确的,但是对这一事物(包括病人躯体本身)的某些个别属性,例如形象、大小、南开大学出版社颜色、位置、距离等,却产生与该事物的实际情况不相符合的感知。感知综合障碍临床上常见的类型有以下几种。1.视物变形症。此类病人感到某个外界事物的形象、大小、颜色以及体积等出现改变。例如,一位病人看到他父亲的脸变得很长,

69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65眼睛很小,像两粒瓜子那样,鼻子很大,脸色是灰白色的,像死人的颜色那样难看,整个形象变得非常可怕。病人看到外界事物外形增大了(视物显大症)或变小了(视物显小症)。病人看到家里养的小猫像动物园里的老虎一样大,而他的父亲在他看来却比他七八岁的弟弟身材还要矮小。2.空间的知觉障碍。病人感到周围事物的距离发生改变,如事物变得接近了或离远了。有的病人不能准确地确定周围事物与自己之间距离,感到有的东西似乎不在它原来的那个位置上。在候车时汽车已驶进站台,但病人仍觉得距离自己很远,而把汽车错过。病人想把杯子放在桌子上,但由于实际上桌子距离尚远,因而杯子掉在地上。3.周围环境改变的感知综合障碍。病人感到周围的一切似乎都是不活动的,甚至是僵死的;或者相反,感到周围一切都在急速、猛烈地变化着。另外,病人还可觉得周围事物变得似乎是不鲜明的,模糊不清,缺乏真实感,这种现象称之为非真实感。病人诉说:“我感到周围的东西似乎都变了,好像隔了一层东西似的!”“好像都是假的。”此症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中毒性或颅脑创伤所致精神病等。4.对自身躯体结构方面的感知综合障碍。体形障碍是指病人感到自己整个躯体或它的个别部分,如四肢的长短、轻重、粗细、形态、颜色等发生了变化。病人感到身体变得很轻,一阵风似乎就能吹到天上去;感到自己身体变得特别高大,好像巨人一样;感到手臂变得很长,一伸手似乎就达到隔壁院子里。有些初期精神分裂症病人不断地照镜子(所谓“窥镜症状”),看到自己的脸形变得非常难看,两只眼不一样大,鼻子和嘴都斜到一边,耳朵大得像猪耳。虽然病人还知道是自己的面孔,但模样却产生了改变。如提醒病人用眼睛衡量时,体形障碍可以暂时消失,但不用目测时,体形障碍则重复产生。这些症南开大学出版社状可见于精神分裂症、脑肿瘤、癫痫性精神障碍、脑炎等。三、思维障碍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它使人们不仅能反映由感觉器

7066变态心理学官所直接感知的事物,而且能够反映出事物间的内在联系。这是通过对事物的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来进行的,是一种用推理或判断间接地反映事物本质的认识活动。思维障碍的表现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以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两类。思维形式方面障碍以联想过程的障碍为主,表现为联想过程加快或减慢、表象和概念之间的非规律性的结合等。思维内容的障碍则主要表现为妄想、超价观念及强迫观念等。(一)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1.思维联想活动量和速度方面的障碍(1)思维奔逸。这是一种兴奋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主要指思维活动量的增多和转变快速而言。病人联想过程异常迅速,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其思维有一定的目的性,但常常为环境中的变化所吸引而转移其话题,不能贯彻始终(随境转移),或按某些词汇的表面毗连(同音押韵),或因某些句子在意义上的相近(意联)而转换主题。病人表现健谈,说话滔滔不绝,口若悬河。病人自觉脑子特别灵,反应特别快,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那样,不假思索即可出口成章,如从事写作时,则颇有“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之势。病人思维过程的逻辑联系非常表浅,结论虽不荒谬,但往往肤浅、轻率而不深刻,给人以缺乏深思熟虑或信口开河之感。由于思维常转换主题,不能贯彻到底,往往一事无成,缺乏客观效果。此类症状多见于躁狂症。案例:男,20岁,学生,诊断躁狂症。病人进入诊室则喜形于色地向医生自我介绍地说:“我叫××。”医生问:“看样子你很高兴。”病人马上接着说并挥动手臂:“我当然很高兴,因为我脑子非常好使,并有使不完的劲儿,为了表示我对你们的感谢,我送给你们一首诗:‘白衣战士为人民,人民当家做主人,救人治病是楷模,个个都是好南开大学出版社医生。’”接着用歌曲唱出上述内容,并且唱完一曲,又唱起了抒情的流行歌曲。这时一位胖胖的老医生走进来,病人马上停止唱歌,转向老

71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67医生:“××大夫,我一看您就知道您有吉星高照,可长寿百年……”(2)思维迟缓。这是一种抑制性的思维联想障碍。与上述思维奔逸相反,思维迟缓病人以思维活动显著缓慢,联想困难,思考问题吃力,反应迟钝为主要特点。因此病人言语简短,语量减少,速度缓慢,语音低沉。从谈话过程中可以看出,病人回答问题非常困难,虽然作了很大努力,一个话题半天也讲不出来,即使写两个简单的字条,几小时也写不出什么来。病人有强烈的“脑子变得迟钝了”的感觉,并为此而苦恼、着急。此类症状常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3)思维贫乏。这类症状在外表上虽与上述症状相似,但本质则不相同。其主要特点是思想内容空虚,概念和词汇贫乏,平时不主动说话对一般询问也往往无明确应答性反应,或仅简单地答以“不知道”或“没有什么”。病人叙述“脑子空虚,既没有什么可想的,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但对此漠然处之。思维贫乏往往与情感淡漠、意志缺乏相伴随出现,构成为精神分裂症的三项基本症状。思维贫乏也可见于痴呆状态。(4)病理性赘述。这类症状以思维过程中主题转换带有黏滞性、停留在某些枝节问题上而抓不住主要环节为其主要特征。病人在叙述事物时在个别细节问题上,不厌其烦地作不必要的、详细的、累赘的描述,以致使一些无意义的繁文缛节掩盖了问题的主要内容。病人表现讲话嗦,半天讲不到主题上。当医生要求病人回答简要一些,或回答问题的中心所在时,病人仍固执地非按照自己的思维过程赘述下去不可。此种思维联想障碍多见于各种脑器质性损害所致的心理障碍,最典型的是癫痫性精神障碍。在这种病理性赘述的思维障碍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分析综合和概括推理能力下降,以致分不清主次,抓不住事物的中心环节等,这便是器质性智能障碍的特点。南开大学出版社案例:男,成年,癫痫性精神障碍。脑电图显示蝶骨电极各导联有阵发性高波幅慢波。当医生询间病人为何跛行时,病人答:“我家在襄阳樊城的襄樊,在湖北省山区,那个地方解放前可苦了。我父母亲都死了,还有一个

7268变态心理学哥哥在襄樊。山区交通不方便,可是我住在那个地方生活已经习惯了,也不觉得不方便。后来我又去成都了,就是四川省的那个成都,坐船得好几天才能到,我是走着去的。刚去的时候生活很不习惯,可是也没有办法,在四川又参加了修康藏公路,要经过好多出名的地方,有二郎山,你知道么?这个歌子可好听了,头几年谁不会唱呢,我给你唱一段。”(唱……)“四川这个地方和湖北差不多,都是山区,那年反动派就是在解放前把我打了一顿,腿慢慢就成了这个样子……”病人在回答医生“腿行动为什么不方便?”这一问题时,不必要地、详细地叙述如何从故乡到四川的经过,还一边叙述一边补充沿途的插曲,节外生枝地辅以歌曲。2.思维联想连贯性方面的障碍(1)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在精神分裂症早期,病人思维活动可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题的叙述不够中肯,也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可发展为破裂性思维。(2)思维破裂。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病人的言谈或书写中,虽然单独语句在结构和文法上正确,但主题与主题之间,甚至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旁人无法理解其用意所在。如问病人:“你叫什么名字?”病人答:“你上课,水流哗哗地响,人民都兴高采烈,我的眼睛不好,可能是感染的,有两个问题不懂,我想参加运动会,但手指甲不好……”病人对他的回答丝毫也不觉察有错误,甚至给出更荒谬的解释。病情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甚至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词的杂乱堆积,称“语词杂拌”(wordsalad)。此类症状见于精神分裂症,为该病所具有的特征性思维障碍,对诊断很有意义。南开大学出版社(3)思维不连贯。表面上与破裂性思维十分相似,但产生的背景不同,它是在严重的意识障碍的情况下产生的,病人的言语较上者更为杂乱,语句片断毫无主题可言。

73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69案例:男,63岁,因老年性痴呆入院。病人意识模糊,对周围事物无反应。医生站在床前,患者视若无睹。病人两手不停地在空中乱动,语量多,前后不连贯,如“你什么情况……一家是一家,那不行,那没办法,我爸爸的爸爸……”医生问:“你姓什么?”病人答:“姓徐,各地方,在那处变成人。一条腿分几处跑,那个,好家伙,多吃点……allright,啊呀!炸弹,yes……”此类症状多见于感染中毒,颅脑创伤所致意识障碍、癫痫性精神障碍。(4)思维中断。思维中断指病人无意识障碍,又无明显的外界干扰等原因,思维过程在短暂时间内突然中断,或言语突然停顿。这种思维中断并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可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有时病人感到在思考的过程中突然出现一些与主题无关的意外联想,即思想插入。部分病人可对这些不自主的思维过程作出妄想性的解释。此类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5)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这是指思维不受病人意愿的支配,强制性地大量涌现在脑内。内容往往杂乱多变,且出乎病人意料以外,有时甚至是他所厌恶的。症状往往突然出现,迅速消失。思维云集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流行性脑炎和颅脑损伤伴发的精神障碍。案例:男,27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自诉说“脑子很乱,自己怎么也控制不了自己,思想太乱了,想的事毫无意义,毫无系统,由东到西,由西到东,一件事刚想一点,又出现另外的事”。强制性思维可与思维中断相交替出现。3.思维逻辑性方面的障碍(1)象征性思维。病人以一些很普通的概念、词句或动作来表示某些特殊的、除病人自己外旁人无法理解的意义。此种表现称象征性南开大学出版社思维,它是形象概念与抽象思维之间的联想障碍。如一位女性精神分裂症病人,入院时穿红毛衣、红裤子,不肯更换衣服;睡眠时拆掉病房暖气片的木架,抱着暖气片睡,并且以红毛线将自己与暖气片系结

7470变态心理学起来。病情好转后,病人的解释是:“红色代表共产党,暖气片是指工人阶级。拆掉木架,是知识分子不应该摆架子。抱着暖气片睡表示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团结起来。”它是思维联想过程分裂的另一种表现形式。这类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2)语词新作。病人创造一些文字、图形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有时把几个无关的概念或几个不完全的词拼凑成新的词,以代表某种新的含义。例如;“罗”(指一昼夜),“%”(意思是离婚)。这类症状常与破裂性思维同时出现,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3)逻辑倒错性思维。这是以思维联想过程中明显的逻辑障碍为主要特征,其特点是推理过程十分荒谬,既无前提,又缺乏逻辑根据,更突出的是推理离奇古怪,不可理解,甚至因果倒置。该类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亦可见于偏执狂以及某些病态人格。案例:男,22岁,精神分裂症。病人记录本人思想情况如下:“自己想到进化时,觉得人是由动物进化的,所以人不应当吃猪肉;又想动物是植物进化的,因此,又觉得吃蔬菜也不应该;以后又想植物是从土里长出来的,所以觉得不应该站在地上,有时候觉得自己走了一万里地就比别人进化了一些。”(4)诡辩性思维。这是思维联想过程中表象和概念在逻辑论证上的联想障碍。它的特点是认识内容空泛,缺乏现实意义和确切的根据,所议论的课题,常是一些想入非非的事情。病人却无限制地运用一些空洞缺乏意义的词句,高谈阔论,侃侃而谈,拒不接受别人的批评和意见,给人一种牵强附会,似是而非,进行诡辩的印象,但语句的文法结构是正确的。这类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案例:男,24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认为自己在哲学上有创新见解,写了“关于辩证逻辑的若干问题”的文章,现摘录其中一段如南开大学出版社下:“辩证逻辑的定律:A范围:我们判定某事物是可知的,并能够说明其性质,我们就需要了解并抓住它的主要矛盾方面。也就是说,抓住了事物的本质。就掌握了向对立面的转化,既看到了事物的本身,

75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71又看到了他事物的新事物的出现,就会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例如我们说鸡蛋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鸡子。当我们抓住了它的主要矛盾方面,明确说明它是鸡蛋本身,是一种蛋白的形式,就有着变成鸡子的条件,所以只要抓住鸡蛋的特征,也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方面。……关于变成鸡子的问题上,我们了解形成鸡子的一切现象,就可以从普遍性上找出特殊性。从一事物到他事物。所以说它有了一切现象。经过了解,也就完成了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分析过程,也就是抓住了主要矛盾。”4.思维活动形式的障碍(1)持续言语。这是与病理性赘述症状比较近似的一种思维联想障碍,但持续言语时思维的特点不仅是粘滞,甚至会在某一概念上停滞不前。病人单调地重复某一概念,或对于某些不同的问题,总是用第一次回答的话来回答。如医生问:“你今天来做什么?”病人答:“看病。”以后医生又接着提出其他许多不同的问题,但病人仍依然持续地回答“看病。”持续言语症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或脑器质性的精神障碍。(2)重复言语。这是指病人常重复他所说的一句话的最末几个字或词。此时病人意识到这样是不必要的,但自己却不能克服,也不因当时环境影响而产生变化。例如,病人说:“这是一个什么问题,问题,问题。”该症状多见于脑器质性及癫痫性精神障碍。(3)刻板言语。这是指病人机械而刻板地重复某一无意义的词或句子。如病人老重复“给我做手术吧!给我做手术吧!……”(4)模仿言语。这是指病人模仿周围人的话,周围人说什么,病人就重复说什么。如医生问:“你叫什么名字?”病人同样说:“你叫什么名字?”又问:“你今年多大?”病人模仿说:“你今年多大?”上述症状常与刻板动作、模仿动作同时存在。这种症状常见于精神分南开大学出版社裂症紧张型。(二)思维内容的障碍妄想是思维内容障碍中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症状,是一种在病

7672变态心理学理基础上产生的歪曲的信念、病态的推理和判断。它虽不符合客观现实,也不符合病人所受的教育水平,但病人对此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以亲身体验和经历加以纠正。妄想的内容可以十分荒谬,逻辑错误也十分显而易见。如某麻痹性痴呆病人扬言他的父亲在太阳里割草,他有一千个孩子。但妄想内容也可比较接近现实。如某病人几年来坚信周围人的举动是针对他的,是故意气他,因此不出门不上班。妄想内容一般都与个人经历、社会和文化背景有关。有时明显反映了现实生活的内容。常见的妄想有以下几种:1.关系妄想。又称牵连观念,病人把周围环境中一些实际与他无关的现象,都认为与他本人有关。把别人所说的话、报纸上的文章、不相识的人的举动,都认为与他有一定的关系。关系妄想常与被害妄想交织在一起。例如:某病人坚信别人咳嗽、吐痰、关门、谈笑,以及收音机的广播、报上的文章,都是别有用心地针对他的,或在“暗示”、“影射”他。案例:女,36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病情好转后,病人对医生叙述如下:“10月30日我上班,一走进办公室就看见几个人在谈论,我感到他们是在议论我。我听不清楚他们说些什么,但我愈听愈觉得他们是在说我,他们是在指桑骂槐地讽刺我,所以我哭起来了。同事们都来劝我,问我有什么不舒服。我认为他们在故意嘲笑我,因此,一直哭到下午。那时我心里非常紧张,感到草木皆兵,把所有的事都跟我自己联系起来。有一次,人民日报发表一篇社论,谈论发展养猪,我当时认为这篇社论也是说我,它说的猪指的是我。还有一次,看见马路上有标语‘不要让小孩玩火’,‘不要让小孩一个人过马路’,我也认为是说我,不让我在家里烧火做饭,不让我过马路,因此,我那时没有过马路就回来了。现在想起来是可笑的,但当时我坚信自已的想南开大学出版社法是正确的。”2.特殊意义妄想。可在上述关系妄想的基础上产生,病人认为周围人的言行,平凡的举动,不仅与他有关,且赋有特殊的意义。

77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73案例:病人×××,女,58岁,精神分裂症。20年来,病人坚信周围人用微妙不可言传的方法,测验她的心理活动。此外,病人感到周围人的言行都是针对她的。有人唱《红梅赞》,她认为是在用死亡威胁她;有人唱《在一个美丽的地方》是引诱她放弃斗争;别人给她看一本名叫《恐怖谷》的书,她认为是“暗示”她将遭到惨杀。一次到某地被招待去参观烈士陵园,病人认为这是“暗示”她如何选择前途。此种妄想结构多较抽象和脱离现实,常见于精神分裂症。3.被害妄想。此症状是最常见的妄想之一。病人无中生有地坚信周围某些人或某些集团在进行对他不利的活动,对他进行打击、陷害、谋害、破坏,如饭里放毒、跟踪监视,或策划某种阴谋等。它往往以怀疑开始,进而出现关系妄想,发展为被害妄想。被害妄想常与幻觉有关联,并可以与其他妄想,如夸大妄想、钟情妄想等同时存在。该症状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及偏执狂。案例:男,48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病人于5年前开始觉得脑子不好,不能集中注意力,并经常失眠。病人认为这是别人“暗害”自己的结果。妻子或别人搬动花盆、家具和看表等动作,病人都认为是故意刺激他的,使他脑子起反应,而不能够集中注意力。吃饭时发现筷子上有黑点就认为是有人下过毒药,并且还认为有人在饭里和汤里放了“原子粉”。患者虽然从来未见过“原子粉”是什么东西,但每次吃饭后都感到胃里难受,头背发麻发凉。病人认为这是“原子粉”的作用。病人还认为他上颌牙齿发白而下颌牙齿发黑也是“原子粉”的作用,因而3年来一直未敢刷牙。4.影响妄想(物理影响妄想)。病人认为自己的精神活动(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均受外力的干扰、控制、支配、操纵,或认为南开大学出版社有外力刺激自己的躯体,产主了种种不舒服的感觉。甚至认为自己的内脏活动,诸如消化、血压、睡眠等也都是受着外力的操纵或控制。病人对这种体验往往解释为是受某种仪器(如电子计算机、脑电波等)

7874变态心理学的影响。在某些病例内,这些影响体验伴有明显的不自主感、被控制感,构成精神自动症的组成部分之一,也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之一。案例:男,30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病人常常觉得自己不能自由控制本人的思想活动,如突然感到必须赶快往外跑,或者马上出城等。但为什么要这样做,病人自己也莫名其妙。有时,病人感到四肢的活动是不由自己支配的,深信有人在控制、操纵他,并且肯定在科学很发达的现在,人家这样做是完全可能的。但究竟是谁和用什么方法,他还不知道。5.夸大妄想。这种症状多发生在情绪高涨的背景上,内容常因时间、环境、病人的文化水平和经历而有很大不同。如认为自己是伟大的发明家、科学家、国家领导人,全世界的财富和权力都由他一个人掌管。这种症状常见于麻痹性痴呆、躁狂症和精神分裂症。案例:男,43岁,商人,无文化,麻痹性痴呆夸大型。病人自称是“超级司令”,有90个军,有一千架飞机,有无数坦克、大炮、步枪等;说中国是他解放的;他曾留学过许多国家,会说好几国外语;他有巨额财富,有好几个银行,家里有几百个佣人,有300个儿女等。6.罪恶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犯了严重错误和罪行,以致国家和人民遭受了不可弥补的损失,认为自己罪大恶极,死有余辜,应受人民惩罚,以致坐以待毙,或绝食自杀。病人要求劳动改造或请罪等手段以赎其罪。这类症状常见于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7.疑病妄想(即臆想妄想)。病人毫无根据地认为自己患了某种严重躯体疾病,是不治之症。通过一系列详细的检查和多次反复的医学检验,都不能纠正病人的这种病态信念。此类妄想可以幻触或内脏南开大学出版社感受器感知障碍为基础,严重时,病人诉说“内脏已经烂了”,“肺已经不存在了”,“我本人已不存在了,只剩下一个躯体空壳了”(虚无妄想)。疑病妄想常见于精神分裂症、老年期抑郁症和脑器质性精神病。

79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75案例:女,32岁,精神分裂症。病人于1953年3月因感腹内不适,作针灸治疗。当时针刺有疼痛,患者觉得“筋断了”,以后经常为此着急。同年产后症状加重,感到体内“许多肌肉都断裂,并掉进肚子里去了”,“有些筋已经在肚子里烂了”。从此,整天卧床不起,饮食大小便都需要母亲照顾。病人还“感觉血从血管里流出来了”,因此,“全身肌肉都发干了”,自称“全身只有一层皮包着”。不久,病人又感觉头部肌肉也“断裂”了,因此不能转头和抬头。8.嫉妒妄想。病人坚信爱人对自己不忠实,另有外遇,因此对爱人行为加以侦查和跟踪。男病人的嫉妒妄想多见于慢性酒中毒伴有性功能减退的病人,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反应性精神病及偏执性精神病等。案例:女,25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18岁结婚,夫妇感情一直很好。其夫作风正派。半年来病人坚信丈夫有外遇,丈夫上班,病人便尾随其后,见丈夫眼望过路女人就吵闹,说丈夫爱上了那个女人。丈夫上班时,病人便在机关门外等候,后来甚至坐在丈夫办公室门口,一见丈夫和女同志谈话就大怒,说他们在谈情说爱。丈夫开会,病人也要求在一旁看着。后来竟跟自己的母亲也吵起来,说母亲夺走了她的丈夫,和丈夫有暧昧关系。9.钟情妄想。病人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即使遭到对方严词拒绝,仍毫不置疑,反而认为对方是在考验自己对爱情的忠诚,仍旧纠缠不已。10.被窃妄想。这类妄想多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老年期抑郁症等。病人认为自己所收藏的东西被人偷窃了。它可能与老年人的心理、生理特征,如对人的不信任、猜疑以及记忆减弱有关。11.内心被揭露感,又称被洞悉感,读心症。病人认为他所想的南开大学出版社事已经被人知道,虽然病人说不出是怎样被人探知的,但确信已经尽人皆知,甚至搞得满城风雨,所有的人都在议论他。案例:男,26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3年来病人认为有一组人

8076变态心理学通过“电波、人造卫星,培养我做第三代接班人”。病人坚信他想的事别人都知道:“这是因为电波把自己脑子里想的事变成声音告诉了别人,所以我想什么,别人都知道。”“我想什么,别人马上就有反应。我想吃饭,别人就用筷子敲碗。我心里想×××是坏人,他就用不满的眼光看我,好像说:‘我不坏。’广播、报纸和人们的言语行动,都和我的思想是一致的。”12.变兽妄想。病人确信自己变为某种动物如狗、猪等,并有相应的行为异常,如吃草,趴在地上等。案例:男,49岁,精神分裂症。病人叙述说:“自己是无脑动物,生下来就是一个妖怪。”“根据是自己没有大脑,五官和四肢都不全,这些只有自己才能感觉出来。”病人入院后四天没有睡过觉,“因为我是妖怪,可以不睡”。妄想是心理障碍无可置疑的一种表现。因此,明确妄想的存在,对心理障碍的诊断十分重要。在许多心理障碍中,妄想往往是主要的临床症状,也是诊断的主要根据。但是,同属一种妄想,由于病因和疾病性质的不同,病前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其他各方面特点的影响,在不同的心理障碍中,其妄想的内容、结构和发展上可有明显的差别。因此,研究不同疾病中妄想的特点也十分重要。思维内容障碍还有其他表现形式,如超价观念、强迫观念等。超价观念。这是指由某种强烈情绪加强了的,并在意识中占主导地位的观念。这种观念一般都是以某种事实作为基础,由于强烈情绪的存在,病人对某些事实作出超过寻常的评价,并坚持这种观念,因而影响其行为。这种错误见解的产生,与其说是逻辑上的障碍,不如说是强烈的情绪影响所造成的,因此在逻辑推理上并不荒谬,而接近正常思维。从内容上讲是某些现实的反映。这些概念实在与切身利益南开大学出版社有关,如自身的健康,亲人的安危、荣誉、发明创造等。如个别发明家、艺术家,存在对个人天才的超价观念,他们的想法虽然与事实不相符合,但往往因为他们过于迷恋于自己的理想而不易纠正。因而超

81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77价观念在一定程度上讲,是一种片面性的判断,往往见于病态人格。强迫观念。即强迫性思维,是指某一观念或概念,多次重复地出现于病人的思想,且伴有主观的被迫感觉和痛苦感。病人完全明白这一思想是不必要的或荒谬的,并力图加以摆脱,但它却违反病人的意愿而纠缠不休。强迫性思维可表现为某一种想法,某几句话,诗歌或片断的旋律。有时某些事件的回忆,计数,可作为强迫观念内容出现(强迫性回忆,强迫性计数),有时是研究某些病人明明知道是毫无意义而且荒谬的问题,但不能加以控制,即所谓的“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疑虑则多见于优柔寡断、自信心不强而又对自己要求苛刻的具有精神衰弱性格特点的病人。病人经常怀疑自己对事件处理是否正确,甚至无关紧要极其平凡的生活小节,明知微不足道,却无法摆脱。强迫性疑虑的病人,常反复检查自己的行为。此种强迫检查是一种继发现象。案例1:男,32岁。强迫性穷思竭虑。病人诉说:“我从小就爱钻牛角尖,但最近这种倾向加重。对一些很荒谬的问题,也花了很多时间去钻研,感到没有这种必要性,但一钻起来就难以控制,这样使学习受了严重影响。例如考试前,我正在准备功课,因为渴了,拿起茶杯喝了一口水,我又钻牛角尖了,这个东西为什么叫茶杯,为什么不叫别的名字,有什么根据,我于是想出很多理由来证明茶杯叫做茶杯是正确的。这个问题刚解决,别的问题又来了,茶杯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从什么时候开始叫茶杯的,到底是谁首先取这个名字……”这样就耽误了好几个钟头。案例2:男,30岁,强迫性回忆。病人数年来逐渐产生了一种病态,老是回想刚过去的事,如上街一趟回家,就老想:从家里是怎么出门的,出去都做了些什么,是怎么上电车的,在车站上等车时都看南开大学出版社见了些什么,听见了些什么,等等。如果正在想的时候,被人打断了,病人就必须从头再想一遍。这种情况使病人苦恼。有时强迫现象以一种对立观念的形式出现。例如,病人在送葬时,

8278变态心理学突然出现想笑的念头,甚至很难控制。参加群众集会时,病人脑子里突然闪现某些与现实要求相反内容的口号和词句。病人当时意识到是错误的、不允许的,但不能摆脱,致使病人十分恐惧不安。四、注意障碍注意是指意识对一定事物的指向性。外界的任何事物以及我们自己的心理活动和行为,都可能是注意的对象。注意不是一个独立的心理过程,但它参与一切心理活动。因此,注意障碍总是和某些心理过程障碍相联系。在大脑器质性损害时,注意障碍是最常见的本质损害。精神分裂症、情感性精神障碍等也有明显的注意障碍。注意障碍大致可分为三方面:①注意程度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增强、注意减退;②注意稳定性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转移、注意涣散、注意固定;③注意集中性方面的障碍,包括注意狭窄、注意缓慢。(一)注意增强注意增强是指在某些心理障碍状态下,病人特别易于注意某种事物。注意增强有两种:一种是注意指向外在的某些事物,例如,具有妄想观念的病人,常围绕着一个有系统的妄想过分地注意看他所怀疑的人的一举一动,甚至某些微小细节都保持高度注意和警惕;另一种是指向病人本身的某些生理活动,如神经症病人的疑病观念,这些病人常过分地注意自身的健康状态或那些使他忧愁的病态思维内容,其他任何事件都不易转移他们的注意力。由此可以看出,注意的增强可加强或促进心理障碍症状的发展。因而,注意增强在临床上具有一定的重要意义。南开大学出版社(二)注意减弱注意减弱即主动及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减弱,或称为注意的松懈(注意迟钝)。病人的注意难于在较长时间内集中于某一事物,同一时间内所能掌握的客体的范围显著地缩小,注意的稳定性也显著下降。

83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79由于注意力不易集中,影响病人的记忆,可出现记忆的减退。这在疲劳状态、神经衰弱、大脑器质性精神病以及伴有意识障碍的疾病中较为多见。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的明显减弱并不都一致。有的病人如精神分裂症病人主动注意明显减弱,但被动注意仍很好地保存,如周围所发生的事件很容易引起病人注意而成为他们妄想的内容。(三)注意缓慢注意缓慢指病人注意兴奋性的集中的困难和缓慢,但是注意的稳定性障碍较小。病人在回答第一个问题时完全正确,但对他接连不停地提出第二、第三个问题时,他的回答就显得缓慢。这主要是由于注意的兴奋性缓慢和联想过程的缓慢,多见于抑郁症。(四)注意涣散注意涣散为主动注意明显减弱,即注意不集中。病人不能把注意集中于某一事物并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以致注意很容易分散,即使看了很长时间的书,结果仍不知所云,就像没读过一样。这种症状可见于神经衰弱和精神分裂症。(五)注意狭窄注意狭窄是指病人的注意范围显著缩小,主动注意减弱。当病人集中注意于某一事物时,其他一般易于唤起注意的事物并不引起病人的注意。该症状多见于朦胧状态和痴呆病人。(六)注意固定注意固定指人的注意稳定性特别强,见于健康人和精神病人。例南开大学出版社如,某些发明家和思想家,固定注意于一定的观念,牢固的观念控制了他们的整个意识,特别是这种思考与相当强烈的情绪反应有联系时。精神病人如抑郁状态,以及具有顽固的妄想观念的病人,将注意总是固定于这些妄想观念上。有强迫观念的病人,也存在此种状态,病人

8480变态心理学觉察到这种注意的集中以及固定性却无法转移,故称之为强制性注意。健康人与病人注意固定的不同在于,健康人可通过意志努力转移注意,而病人却无法转移。(七)注意转移注意转移主要指被动注意的兴奋性增强,但注意不持久,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例如,处于兴奋状态的躁狂症病人,注意力易受周围环境中别的新现象所吸引而转移(随境转移),以致不断改变话题和活动内容,而这种注意力又不能持久,外界的偶然变动又会将病人注意力吸引到另一方面去。急性躁狂时,病人言语的不联贯性主要由于注意的对象不断转换、思维联想太快所致。辨别时要和破裂性思维相区别。五、记忆障碍我们既往感知过的事物,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在大脑中重新反映出来,就是记忆。记忆障碍大致可分为两方面:记忆量方面,包括记忆增强、记忆减退和遗忘等;记忆质方面,包括错构症、虚构症和潜隐记忆等。(一)记忆增强记忆增强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增强,表现为病前记不得且不重要的事都回忆得起来。例如,病人回忆起他童年的某些事件,做过一些什么游戏,又和谁表演过什么舞蹈等,即使是非常细致的情景都能清楚无遗地被回忆起来,或者有些在他正常时已经完全丧失了的回忆,此时也能重新恢复。躁狂症特别是轻性躁狂症病人,在类似联想和接南开大学出版社近联想的基础上,产生对某些既往生活事件详情细节的追忆。有系统妄想的病人,能回忆起既往生活中有关的细节。有自责自罪妄想的抑郁症病人也可有此现象。有一位抑郁症病人,认定他的罪行是他八岁时将一个小孩摔倒的事,但他痊愈后,就再也不能回忆起这些经过。

85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81(二)记忆减退记忆减退是指识记、保存、再认和回忆普遍减退,临床上比较多见。早期往往是回忆减弱,特别是对日期、年代、专有名词、术语、概念等的回忆发生困难,可表现为近、远记忆减退;有的可表现为由近而远的记忆减退。这种症状多见于神经衰弱、脑动脉硬化和其他脑器质性损害的病人,也可见于许多老年人。(三)遗忘遗忘症也被称之为“回忆的空白”,是指那些局限于某一事件或某一时期内经历的遗忘。它不是记忆的普遍性减弱,故不是记忆减退,而是一种回忆的丧失。遗忘症的几种不同表现如下。1.顺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在疾病发生以后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件。遗忘的时间和疾病同时开始,同向发展。例如,脑震荡、脑挫伤的病人,对他在当时受伤后的一段时间内所经历的事,如他如何受伤,如何住院,如何抢救等经过都不能回忆。2.逆行性遗忘:即回忆不起疾病发生之前某一阶段的事件。病人回忆不起在受伤前他在什么地方,正在做什么事情。遗忘可能是完全的或部分的,但大多只涉及较短的一段时间。此类症状多见于脑卒中发作以后、颅脑创伤并伴有意识障碍时,以及自缢后经抢救意识恢复时,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严重的精神创伤后或一氧化碳中毒时。3.进行性遗忘:主要见于老年性痴呆。受其影响较大的不是直接的识记和保存,而是再认和回忆,即病人除有遗忘外,同时伴有日益加重的痴呆和淡漠。南开大学出版社有的病人同时具有逆行性和顺行性遗忘症,也可由一种过渡到另一种,主要见于颅脑创伤的病人。案例:男,43岁,精神分裂症偏执型,颅脑外伤。病人于1995

8682变态心理学年8月开始多疑,怀疑周围的人不相信自己,继之出现关系妄想及被害妄想,同年12月12日跳楼自杀,头部受伤,昏迷数小时,经急救后意识稍清醒,但仍不能辨认周围的人,并有恐惧、不安、躁动等表现。当天被送去某医院住院治疗,后于26日转精神病院。转院后表现对医生、护士不满意,常借故破口大骂。入院五天后患者突然变得非常安静、合作,自觉如梦初醒。患者对于自己头部受伤以及被送来住院一事觉得惊奇(逆行性遗忘和顺行性遗忘)。自诉不知道怎么到这里来的,对入院后吵闹、骂人等表现毫不记得,但能够回忆起近几天来报纸上的主要消息。远事回忆尚可,能够回忆起自己成长经过以及工作履历,但不很确切。对近几年在什么机关工作却想不起来,想不起自己的上级是谁,经提醒后病人能回忆。关于1995年12月以后的病情,如何启发、提醒也想不起来。4.心因性遗忘:是由沉重的创伤性情感体验引起,疾病产生的原因往往与病人犯了某种严重错误或罪行有关。遗忘的内容只限定于与某些痛苦体验有关的事。(四)错构错构是一种记忆的错误,如病人将过去生活中所经历过,但并不是他所指的那段时间内发生的事件,说成是当时发生的事实,并予以相应的情感反应。错构症可见于精神发育迟滞、酒中毒性精神病、脑器质性疾病和外伤性痴呆。(五)虚构虚构也是一种记忆的错误,是指病人在回忆中将过去事实上从未发生的事或体验,说成是确有其事。病人就以这样一段虚构的事实来南开大学出版社填补他所遗忘的那一片段的经过。虚构症常见于酒中毒性精神病(柯萨可夫精神病)、外伤性或中毒性精神病、麻痹性痴呆。

87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83(六)潜隐记忆潜隐记忆或称歪曲记忆。这是指病人对不同来源的记忆混淆不清,相互颠倒。病人把自己过去看过或听到过的,或是在自己梦中体验过的事物的回忆,认为是自己实际体验过的事物。如病人把早已为别人创造发明的科学技术成果认为是自己的创造发明。潜隐记忆分为两种:一种是把别人经历过的事回忆成是他本人实际经历过的事;另一种是把实际上病人本人经历的事物回忆为是听到过,或看到过,或读到过的事情。(七)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似曾相识症和旧事如新症病人体验新事物时,有一种似乎早已体验过的熟悉感(似曾相识症),或对已多次体验过的事物产生似乎从未体验过的生疏感(旧事如新症)。以上两种症状一般认为是和记忆障碍,特别是识记障碍有关,多见于癫痫病人。六、智能障碍智能障碍可表现为全面性或部分性的智能减低,程度严重时称为痴呆。智能障碍主要有两种类型:先天性智力低下和后天获得性痴呆。(一)智力低下这类障碍基本上因为病人在胎儿期、出生时或婴幼儿时期,大脑的发育由于遗传、感染、中毒、头部创伤、内分泌异常或缺氧等因素而受到阻碍,以致大脑发育不良,使智能的发育停留在一定的阶段。这类现象见于心理发育迟滞的病人。关于心理发育迟滞的临床表现,南开大学出版社详见本书第十五章。(二)痴呆痴呆是一种综合征,可见定向、记忆、理解、计算、学习等能力

8884变态心理学以及判断力的障碍,并伴有影响脑功能的器质性情况,常见于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麻痹性痴呆及脑炎后遗症等。病人往往作出错误的判断和推理,学习和工作困难,有时甚至连生活也不能自理。此外,在病人的其他心理活动方面,如情感和意志过程,往往由于痴呆的影响而出现轻重不等的失调,逐渐丧失社会性的情感,而原始的情感和本能意向占优势。一般来说,病变多为进行性的,常不易恢复或不能完全恢复,但如治疗适当,也可阻止继续发展,病情有可能得到改善。根据人脑损害病理变化的严重程度以及病变所涉及的范围大小的不同,痴呆状态又可区分为下列两类。1.全面性痴呆。在这类病人中,大脑的病变主要呈现为弥散性器质性损害,如老年性痴呆、麻痹性痴呆等。这类痴呆既涉及智能活动的各个方面,也往往影响病人的全部心理活动,常出现人格的改变。病人缺乏对其疾病的分析和判断能力(即自知力)。定向力也可发生障碍。2.部分性痴呆。这类痴呆由于病变所侵犯的只是某些限定的区域,例如大脑血管的周围组织,因而使智能产生部分的障碍如记忆力减退,理解力削弱,分析综合困难等。但其人格的基本特征一般仍保持良好,并具有一定的批判和自知的能力,定向力也比较完整。这类痴呆常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外伤性痴呆等。但当疾病发展至严重阶段时,临床上往往与全面性痴呆难以区别。在临床上,往往还可以见到另一些与痴呆类似的表现,但其本质则迥然不同。这类智能障碍主要由于严重的精神创伤而产生,因而在大脑的组织结构方面并无任何器质性的损害,病变的性质基本上是功能性的,所以预后比较好,其智能障碍通过适当的治疗和处理,在短南开大学出版社时期内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这种情况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心理障碍,主要有以下两类:一是所谓“心因性假性痴呆”。病人对一些非常简单的问题的回答很荒谬,如2+1=9,但可以看出他的回答并未超出问题性质的范围,

89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85还是作为加法计算的,称为近似回答。又如病人把自己说成是30岁,而他父亲却只有18岁。在生活中,他却能解决比较复杂的问题,如下象棋、打牌等,一般生活也能自理。这类假性痴呆多见于癔症或在强烈精神压力或创伤作用下产生的心理障碍。二是所谓“童样痴呆”。此时病人主要表现为类似一般儿童那样的稚气,他学着幼童说话的声调,自称才三岁,逢人就喊“叔叔”、“阿姨”,这类现象多见于癔症。七、自知力自知力是指病人对其本身心理障碍程度的认识能力,即能否察觉或识辨自己有病和心理状态是否正常,能否正确分析和判断,并指出自己既往和现在的表现与体验中哪些属于病态。自知力也称为洞悟力或内省力。自知力完整的病人,通常能认识到自己患了病,知道哪些是病的表现并要求治疗。如神经症病人大多具有完整的自知力,他们主动就医,诉说自己的不适,要求给以诊治,并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精神病患者一般均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在病程的不同阶段,自知力完整程度也随之而变化,且此种变化常有一定规律性。精神病初期当精神症状开始出现时,有时病人的自知力尚保存,他还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精神状态的变化。随病情的发展,病人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了判断力,否认它们是不正常的,甚至拒绝治疗。此时称为自知力丧失(或缺如)。随着病情的好转,自知力也逐渐有所恢复。病人开始对部分精神症状能认识到是不正常表现,但是,这些认识还是很肤浅的,也是不完整的,此时可认为病人已具有部分自知力。在多数情况下,精神症状全部消失后,自知力也逐渐恢复。自知力丧失在临床上可作为判断精神病的指标之一。自知力完整程度及其变化,南开大学出版社又往往被看作是判断精神病恶化、好转或痊愈的一个标准,自知力完整是精神病病情痊愈的重要指标之一。

9086变态心理学八、定向力定向力或称定向能力,指一个人自己对时间、地点及人物,以及对自己本身的状态的认识能力。定向力一般有下列两方面的内容。(一)周转环境对周围环境的认识,包括以下三点:(1)时间:了解当时的钟点,上午或下午,白昼或夜晚,星期的日数,日期,月份、季节、年份等;(2)地点:了解当时所处的地点,如学校、医院、工厂等;(3)人物:了解在其周围环境中其他人物的身份,以及与病人的关系等。(二)自身状况对其自身状况的认识,如本人姓名、年龄、职业,等等。确定定向力主要是通过询问上述几方面的情况,了解和观察被检查人的反应和他们的行为而加以判断。定向障碍一般在大脑器质性疾病中较为多见,而且往往也是意识障碍的一个重要标志,但也可能与意识障碍无关。例如,精神分裂症或从深睡觉醒的人,或昏迷后意识恢复清醒的人,都可有一短暂时间丧失定向力。航海遇难者,流落至陌生地方,虽无意识障碍,也暂时丧失空间定向力。第二节情感过程障碍南开大学出版社当人们在感知事物时,不论是对来自躯体内部的感觉,还是对外部世界的感知,必然会伴随着相应态度和外部表现,如面部表情,身体表情和声音表情等。这种喜、怒、哀、乐等体验和表情,总称为情感活动,它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主观态度。

91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87情感分为正性情感(如高兴)和负性情感(如悲伤)两类。较常见的情感障碍可分述如下。(一)情感高涨在情感高涨时,病人的情感活动显著增强,总是表现得欢欣、喜悦、轻松愉快、兴高采烈、洋洋自得;讲话时眉飞色舞,喜笑颜开,表情丰富、生动;对一切都感到非常乐观,好像从来没有什么优愁和烦恼;对任何事都有兴趣,自负自信,甚至过分夸张。但是,这种情感的高涨并不一定是很稳定的,病人易激惹,稍有不遂则勃然大怒,遇悲哀事则伤心流泪,但转瞬即逝,迅速恢复原状。病人常有良好的自我感觉,感到无比舒畅和幸福。值得注意的是,以上所描述的乐观情绪具有很大的感染力,由于它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仍保持完好,故上述种种活动的表现都能为一般人所理解,容易引起周围人的共鸣。这一症状是躁狂症的典型表现之一,故这一点在与精神分裂症病人的兴奋状态鉴别的不同很有意义。(二)欣快欣快一般是指在病人患有器质性精神病如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痴呆及麻痹性痴呆等疾病时出现的快乐心情。这类症状表面上与情感高涨颇相类似。虽然病人经常乐哈哈的,也有似乎十分满意和幸福愉快的体验,但是由于智能障碍的影响,使它和情感高涨有本质的不同。此时病人即使很高兴,但其面部表情却给人以呆傻、愚蠢的感觉。同时病人自己也说不清高兴的原因,而且表现的内容也比较单调刻板,因而难以引起正常人的共鸣。这一点在和情感高涨鉴别时应加以注意。南开大学出版社(三)情感低落情感低落是负性情感增强的表现。它和情感高涨恰恰相反,病人情绪低沉,整日忧心忡仲,愁眉不展,唉声叹气,重则忧郁沮丧,悲观绝望,感到自己一无是处,以致觉得人生趣味索然,大有“度日如

9288变态心理学年”,“生不如死”之感。外界一切都不能引起他的兴趣,仅增悲伤。病人因而常自责自罪,甚至出现自杀观念和自杀行为。这种情感低落经常伴有思维缓慢,言语及动作减少,意志要求的减退,反应迟钝。但整个精神活动与周围环境仍有密切联系。这一症状为抑郁症的典型表现之一。(四)情感脆弱情感脆弱是指一般在细微的外界刺激甚至并无十分明显的外因影响下,病人的情感容易引起波动,反应也迅速,有时还较强烈,常因无关重要的事件而感动得伤心流泪或兴奋激动,无法克制。此症状常见于癔症、神经衰弱或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五)情感暴发情感暴发是一种在精神因素作用下突然发作的、暴发性的情感障碍。病人表现哭笑无常、叫喊吵骂、打人毁物等。有时捶胸顿足,嚎陶大哭;有时则又兴高采烈,载歌载舞,手舞足蹈、狂笑不已;有时则又满地打滚,表现极为粗暴。整个临床表现杂乱无章,变化很大。但有几点是比较突出的:这类症状发作持续时间较短,情感色彩异常浓厚,并且常伴有撒娇、做作、幼稚以及演剧式的表情和动作。病人对周围情况的感知并无障碍,意识也颇清晰,但严重时也可出现轻度障碍。一般来说,病人的暗示性较高,癔症性格特征也颇为明显,故常为癔症的主要精神症状之一。(六)易激惹易激惹是一种剧烈但持续时间较短的情感障碍。病人一遇到刺激或不愉快的情况,即使极为轻微,也很容易产生一些剧烈的情感反应。南开大学出版社病人极易生气、激动、愤怒,甚至大发雷霆,与人争吵不已。这类症状常见于癔症、神经衰弱、躁狂状态、躯体性(如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器质性精神病。

93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89(七)情感迟钝情感迟钝指病人对平时能引起鲜明情感反应的刺激却表现较平淡,并缺乏与之相应的内心体验,多是细微的情感逐渐丧失。如病人变得对亲属不体贴,对同志不关心,对工作不认真,情感反应不鲜明、不生动。这些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和某些器质性精神病的早期,如继续发展,则成为情感淡漠。(八)情感淡漠情感淡漠病人对外界任何刺激均缺乏相应情感反应,即使一般能引起正常人的极大悲伤或高度愉快的事件,如生离死别、久别重逢等也漠然处之,无动于衷;对周围发生的事漠不关心,视若无睹;面部表情冷淡呆板;内心体验极为贫乏或阙如,与周围环境失去情感上的联系。它是精神分裂症晚期经常出现的症状,也可见于严重的器质性痴呆的病人。(九)情感倒错情感倒错是针对认识过程和情感活动之间丧失其协调一致性而言。此时病人的情感反应与思维内容不协调,当他听到某个能引起一般人感到悲痛的事件时却表现得非常高兴愉快。例如,某病人当接到父亲突然遭受意外而死亡的电报时却哈哈大笑。有的病人在谈论别人施用各种残酷手段对他进行迫害而使身体感到非常痛苦时,却显得好像没有什么事似的,甚至面带笑容地诉说自己的不幸遭遇。这一症状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尤其在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更为多见。(十)表情倒错南开大学出版社表情倒错是指情感体验与表情之间不协调、不配合或相反的表现。例如,病人在外表上痛哭流涕,显得很难受似的,但其内心却并无相应的悲伤体验,或相反,心里却很高兴。此类症状常见于精神分裂症,尤其在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病人中更为多见。

9490变态心理学(十一)病理性激情病理性激情是一类突然发作、非常强烈但又较短暂的情感障碍。一般地说,病人既不能意识到由此产生的冲动行为的后果,也不能对其发作加以控制。这种行为往往表现为残酷的暴行,以致严重地伤害别人。在这类症状发作时常伴有一定程度的意识障碍,因此事后可能出现遗忘。这类症状多见于癫痫、较严重的颅脑外伤或中毒性精神病,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十二)强制性哭笑强制性哭笑是一类在脑器质性精神病的病例中较常见的症状。病人在没有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下,突然出现不能控制或带有强制性的哭或笑。此时病人呈现为一种奇特的、愚蠢的、与其情感内容完全不相符合的面部表情。病人既缺乏任何的内心体验,也说不出为什么这样哭和笑。(十三)矛盾情感矛盾情感是指同一病人对同一件事情同时产生两种相反的、互相矛盾的情感体验,这是一类在精神分裂症中具有一定特征性意义的症状,它意味着情感活动本身的不相协调和不配合。例如,病人对其亲人既是爱又是恨,既喜欢又讨厌,但病人对此既不自觉又不能加以分析和批判,并不因此而感到焦虑和痛苦。(十四)病理性心境恶劣病理性心境恶劣是无任何外界原因而突然出现的低沉、紧张、不南开大学出版社满情绪的发作。一般持续1~2天。病人易激动,无故恐惧,提出各种要求,诉说各种不满,处处不顺心。常见于癫痫。

95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91第三节意志行为的障碍人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为了达到既定目的而采取的制定和执行计划、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行动,称意志活动。人的意志通过活动来完成,因此,意志与活动是密不可分的。意志和行为障碍在心理障碍中较常见,由于意志和行为的密不可分性,因此,意志的障碍多从外显的、可观察的行为来加以描述。一、意志的障碍意志障碍包括两个方面: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的变化和主要表现在质的方面的变化。(一)主要表现在量的方面的变化在量的方面,比较常见的意志障碍有以下两种症状。1.意志增强。这是指一般意志活动的增多而言。这类症状的产生往往与其他心理活动有密切的内在联系,或以其为基础,或受其支配和影响。在躁狂状态情感高涨时,病人对其周围环境中的一切事物都很感兴趣,觉得什么都有意义,因而什么事都去参与或进行干涉,终日忙忙碌碌,不能保持片刻的宁静,精力充沛,丝毫也不感到疲劳。但他们的活动经常可以因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改变其目的和行为的指向,以致做事有始无终,不能贯彻到底,结果一事无成。由于病人在思维、情感和意志活动之间的紧密关联,以及与环境之间的统一性仍基本保持完好,因此,病人的活动还是能为人们所理解的。此外,南开大学出版社在精神分裂症中,可以见到另一类意志增强的表现,病人因受到妄想的支配而不断到处控告或抓住他所怀疑的问题紧紧不放,追查不休,虽然所有这些都缺乏任何客观的根据,甚至内容荒谬,矛盾百出,但病人却坚信不疑,始终顽固坚持,无法纠正。还有一些则主要表现在

9692变态心理学食、性等本能意向的要求方面,行为动作增多,无明显的目的性,尤其当青春型或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处在兴奋状态时更为突出,给人以一种与环境不协调的感觉。以上两类意志增强的现象,因其本质的不同而出现在两类完全不同的疾病,在鉴别时应加以注意。2.意志减退。和上述现象相反,病人的意志活动显著减少,由于情绪低落对周围一切兴趣索然,以致意志消沉,不愿参加外界活动,对一切都懒于料理,因而经常独处一隅,整日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平时则行动缓慢,工作学习好像感到非常吃力,甚至不能进行,严重时即使日常生活也不能自理。尽管这样,病人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并无脱离的表现。同时,病人自身的这些变化,一般还是能意识到的,自知力可能少部分保存。这类病人并不缺乏一定的意志要求,但总感到自己做不了,或因为情绪低沉觉得什么都没有意义而不想做。因此,病人的一般活动就较其正常时有明显的减退。这类症状常见于抑郁症,并构成该病“三主症”(即思维迟缓、情感低落、意志减退)的表现之一。(二)主要表现在质的方面的变化在质的方面,较常见的意志障碍有以下三种症状。1.意志缺乏。尽管在这类症状中一般所表现的意志活动也很少,但与意志减退有本质的不同。此时病人对任何活动都缺乏明显的动机,没有什么确切的企图或要求,不关心事业,也不要求学习和工作,缺乏应有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行为被动,即使个人生活方面也变得极端懒散,不注意卫生,不洗澡,不理发,甚至连最基本的清洁梳洗也置之不顾,经常独处,行为孤僻,退缩,与周围环境不相协调,严重时对生活本能也缺乏一定的要求,但病人对此既缺乏自觉,也完全不能意识到这是不正常的,因此毫不在意。这类症状常与思维贫乏、情感南开大学出版社淡漠同时出现,构成精神分裂症常见的基本症状之一。一般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单纯型或晚期阶段的精神衰退,也可见于器质性精神病的痴呆状态。2.意向倒错。这主要是指向病人的意向要求与一般常情相违背

97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93或为常人所不允许,以致病人的某些活动或行为使人感到难以理解。例如,病人伤害自己的身体,吃些正常人所不能吃、不敢吃或厌恶的东西,如肥皂、脏土、大便、草木、虫粪等(又称异食症)。有时这种行为可以在某些幻觉和妄想的支配下产生,病人往往对此作出一些荒谬的解释。这类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和偏执型。3.矛盾意向。病人对同一事物却同时产生对立的相互矛盾的意志活动,而病人对此毫无自觉,不能意识到它们之间的矛盾性,因而从不自动地加以纠正。这也是精神分裂症病人意志障碍的表现之一,而且具有该病的本质特征。二、运动及行为的障碍这类障碍不仅多见,而且表现也很突出,尤其对患者本人的健康安全,对周围环境、社会秩序等的影响和危害更大。这类障碍的症状表现不一,影响也不相同,但是,对症进行诊断、治疗却是很值得重视的。现选择临床上最常见的几种有关运动行为方面的障碍简述如下。(一)兴奋状态兴奋状态是精神病临床上很重要的一类症状,一般所谓的兴奋是指整个精神活动的增强而言。因此,就其内容来说,它涉及精神活动的每一个方面。由于疾病性质不同,它们可以有很多不同的表现。有的以情感失调为中心,伴有言语和活动的增多。有的则以动作行为的异常更为突出,而言语的增多却并不显著。虽然影响的程度并不是一致的,但因为知觉、思维、情感和意志都可以产生一定的障碍,所以,从表面上来看就可能有许多颇为类似之处。为了避免混淆,应该注意从它们本质方面去加以区别,就不致造成鉴别上的困难。南开大学出版社以下是最主要的几类兴奋状态。1.躁狂性兴奋。这是情感性精神障碍躁狂状态的主要表现(也可见于某些药物如阿的平及合霉素中毒时精神障碍),有人称之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在这类兴奋状态中,包括有情感高涨、思维奔逸

9894变态心理学和意志增强的“三主症”现象。同时还常伴有一种自身感觉良好的舒适感。其临床特征为:兴奋遍及精神活动各方面,但以情感高涨更为突出,并且往往以此为主导而影响和支配其他方面的活动。病人的精神活动在知、情、意各个过程本身和三者之间,以及与其周围环境保持完整、互相协调和配合。同时,病人的意志活动和表情,也与当时他的思想、内心体验和愿望相一致。所以病人的言语和行动都比较易于理解,也往往容易引起别人的共鸣。案例:男性,22岁,躁狂症。患者整天忙碌不停,主意多而不断改变,做事虎头蛇尾,有始无终。如病人到了大病室,见病友则一一握手,并问姓什么,态度轻松愉快,面带笑容,患者看到几位病友打扑克牌,要求参加,提议打“百分”,还没有打完则又说改为玩“顶牛”,玩一次则不玩了,说要给大家唱“空城计”,唱了一声,就要求喝水。病友给他送水来了,患者正给大家讲“空城计”的故事,忘了喝水。故事还没有讲完则说唱“打刘表”更好听,唱了两三句,又说唱一个“小放牛”……2.青春性兴奋。这类兴奋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青春型,又称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在临床表现中,病人的动作、行为和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动作和行为既无明显的动机和目的,也缺乏一定的指向性,以致杂乱无章,不可理解;本能意向(食欲,性欲)增强,严重时可出现意向倒错;此外,在整个临床表现中都具有一种特殊的愚蠢、幼稚、做作、冲动、荒谬和离奇的特点。因此,即使病人载歌载舞,显得很欢乐似的,也不能引起旁观者情感上的共鸣。3.紧张性兴奋。这类兴奋主要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也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一种。其临床表现为:兴奋常突然发作,南开大学出版社强烈、粗暴、冲动、杂乱,但又单调而刻板,往往无端攻击他人,伤人毁物,既无明显的原因,也无确切的指向和目的,使人无法捉摸,以致难于防御,一般持续时间较短,往往与紧张性木僵交替出现。4.器质性兴奋。这是一类因大脑器质性病变而出现的兴奋状态,

99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95多见于脑动脉硬化性精神病、老年性精神病、慢性脑外伤性精神障碍和麻痹性痴呆等疾病,也属于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的一种。这类兴奋状态的共同特点是:动作行为多且杂乱,并带有冲动性,甚至可出现攻击性行动;平时常有一种好做无目的动作的倾向。这类病人一般有不同程度的智能障碍,严重时出现痴呆现象和人格异常。思维活动缓慢迟钝,反应时间较长,语量增多,但嗦琐碎(病理性赘述),并常出现重复言语或持续言语。情感脆弱而不稳定,易激惹,常出现欣快,有时可见强制性哭笑。(二)木僵状态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木僵状态可以分以下几类。1.紧张性木僵。这是在紧张性综合征中最常见的一类运动抑制的表现。木僵程度不一,轻时病人的言语、动作和行为显著减少,缓慢,举动笨拙;严重时运动完全抑制,缄默不语,不吃不喝,往往保持一个固定不变的姿态,僵住不动。任何刺激(如针刺皮肤等)都不能引起相应的反应或躲避(防御反射)。由于吞咽活动也受到影响,病人不咽唾液,而任其沿口角外流,以致口腔黏膜往往发生糜烂。大小便即便潴留也不主动排出。白天一般多卧床不起,但往往在夜深人静时可稍有活动或自进饮食,询问时也可低声回答。有时病人的肢体可任人随意摆布,如将四肢抬高并弯曲成不同的角度,即使摆出一个极不舒服的姿势,也可保持很久而不变动,这种现象称为“蜡样屈曲”。有时将病人头部抬高离开床面,他持续在一个好似枕着枕头的姿势躺着,即使很长时间,他也不自动纠正,即所谓“空气枕头”。此时病人的意识一般清晰,对外界变化仍能感知。他完全知道别人对他的摆弄,但却不能加以抗拒。当病人摆脱木僵状态后,均能回忆并叙述这些经过。这类现象见于精神分裂症紧张型。南开大学出版社2.心因性木僵。这是一种在急速而强烈的精神创伤作用下所产生的反应状态。例如,亲人突然死亡,意外灾祸或严重威胁生命的其他事件。临床上表现为一种普遍的抑制状态。病人的活动大大地减少,呆滞、缄默、拒绝饮食,甚至呈现僵住状态;躯体方面常伴有植物神

10096变态心理学经系统功能失调的症状,如心跳加速、面色潮红或苍白、出汗、瞳孔散大等。有时可见某些轻度的意识障碍。一般来说,当环境改变或外因消除后,木僵的症状即可消失,病人对此常不能完全回忆。3.抑郁性木僵。这类木僵常由急性抑郁引起。病人可缺乏任何自主行动和要求,反应极端迟钝,以至经常呆坐不动或卧床不起,且缄默不语。在反复劝导或追问下,病人有时对外界刺激尚能作出相应的反应,如点头或摇头,或微动嘴唇,低声回答。此外,病人的情感活动无论在表情、姿势方面和他内心体验都是相符合的,这一点是精神分裂症紧张性木僵病人所没有的。4.器质性木僵。较上者少见。常见于脑炎后、脑瘤侵入第三脑室、癫痫、脑外伤或急性中毒等。除病史外,一般还可在神经系统或躯体及化验检查中发现相应的阳性结果,并且也可见到一些意识障碍及痴呆的现象。(三)违拗症违拗症指病人对于别人向他提出的要求不仅没有相应的行为反应,而且加以抗拒。临床上主要有以下两种表现。1.主动性违拗。病人作出与对方要求全然相反的动作。如医生要求病人张口检查时,病人却反而紧紧地闭嘴;当要他闭嘴时,他却张开嘴。2.被动性违拗。病人对别人的要求一概加以拒绝,不肯履行要求他做的任何事。(四)被动服从被动服从恰恰和违拗症相反、病人被动地服从医生或任何人的要求和命令,甚至一些不偷快的、无意义的、使他难受的动作也绝对服南开大学出版社从。(五)刻板动作刻板动作和刻板言语一样,病人持续地、单调而重复地作一个动

101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97作,尽管这个动作并没有什么指向性和意义。它常和刻板言语同时出现。(六)模仿动作模仿动作是和模仿言语有同样性质并经常同时出现的一种症状。病人毫无目的,毫无意义地模仿周围人的动作。(七)作态作态又称装相。病人作些愚蠢而幼稚的动作和姿态倒并不离奇,但使人感到好像是故意装出来似的。例如,病人尖声怪气地与人交谈,或用脚尖走路等。(八)离奇行为、古怪动作离奇行为、古怪动作是指病人的行为离奇古怪,不可理解,常无故做些挤眉弄眼、装怪样、作鬼脸等奇怪的表情和动作。例如,病人突然钻到床下,满地乱爬,装狗叫,一会又拿起痰盂扣在头上,脸上不断装扮着许多古怪的模样。(九)持续动作持续动作和持续言语一样,当周围人向病人提出新的要求后,病人仍依然重复地做刚才所做的动作,它经常和持续言语同时出现。(十)强制性动作强制性动作指在精神分裂症尤其是具有精神自动症的病人中,可以见到不符合其本人意愿且又不受他自己支配而带有强制性质的动作。病人往往没有强烈的摆脱愿望,因此缺乏痛苦的体验。南开大学出版社(十一)强迫性动作强迫性动作是一种违反本人意愿,反复纠缠出现的动作,病人清楚地知道做这些动作完全没有必要,并努力设法摆脱,但徒劳无益。

10298变态心理学例如,病人长时间地反复洗手,甚至把手洗破了也无法控制;又如病人明明把门关上了,却老觉得没有关好,几次三番回去检查,明知无此必要,但无法摆脱。病人往往为此感到非常痛苦,对治疗的要求也迫切。这类症状常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早期。第四节意识障碍意识一般地讲可以看成是觉醒状态下的觉知,包括对客体的觉知和把自己与其他个体及客体相区别的觉知。在临床精神病学中把意识理解为人们对客观环境的认识(周围环境意识)以及对主观自身的认识(自我意识)两大类别。因此,意识障碍可分为对环境的意识障碍和自我意识障碍两种。一、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对周围环境的意识障碍包括对周围环境的清晰度、意识范围、以及意识内容的变化等三种类型。(一)以意识清晰度降低为主的意识障碍1.嗜睡。此时意识的清晰度水平降低较轻微,在安静环境下,病人经常处于嗜睡的状态,呼叫或推动病人肢体,病人可立即清醒,并且也能进行一些简短而正确的交谈或做一些简单的动作,但刺激一消失就再次入睡。此时,吞咽、瞳孔、角膜等反射均存在。2.意识混浊。这是一种意识受损状态,是由完全清醒到昏迷这一连续体上的轻度阶段,常见于器质因素所致的意识混浊状态的早期南开大学出版社阶段,病人多处于半睡状态,对外界刺激阈限增高,除强烈刺激以外难以引起反应。此时,注意、记忆、理解都困难,但角膜对光反射存在。3.意识错乱。这是一种伴发于急、慢性脑器质性疾病的意识受

103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99损状态,表现为定向障碍、精神活动缓慢、情感平淡、缺乏主动性、注意力不集中,轻度时检查可引起合理的反应,但是加重时便不能保持与环境的接触,严重时可过渡到昏迷状态。4.昏迷。昏迷是指病人意识完全丧失,无自发运动,对任何刺激都不产生反应。此时,许多反射,如吞咽、防御,甚至瞳孔对光反应均可消失,并可引出病理性反射。(二)以意识的范围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朦胧状态。它的临床特点是意识范围的缩小或狭窄,同时又伴有意识清晰度水平的降低。意识活动集中于较狭窄而孤立的范围以内,病人只对这部分体验能够感知。由外表来看,病人尚能保持相当正常的行为,可能完成某种连续的行动,但是对这一范围以外的事物的感知、判断则有困难,甚至给予不正确的评价。病人在此种状态下,还可出现定向力障碍,片断的幻觉、错觉和妄想,并可在幻觉、妄想支配下产生攻击或危害周围人的行为。意识朦胧状态一般是发作性的,往往突然产生,突然中止,持续时间一般不长,通常为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有的可长至数日,但较少见。发作后一般多陷入深度睡眠,意识恢复后常伴有完全性遗忘,少数病例可有部分性遗忘。个别病例的幻觉、妄想在意识障碍终结以后的第一分钟内仍可保留,以后才完全消失。此种情况称为晚发性遗忘症。朦胧状态在临床上较多见于癫痫性精神障碍及癔症,但在反应性精神病、颅脑损伤、感染中毒以及躯体疾病中都可见到。2.走动性自动症。这是意识朦胧状态的一种特殊形式。它以不具有幻觉妄想为临床特点,病人在意识障碍中可执行某种无目的性的、且与当时处境不相适应的、甚至没有意义的动作。例如,在室内或室外毫无目的地徘徊,刻板地执行简单的日常活动如开门、关门。此种南开大学出版社现象都是突然开始,持续短暂而又突然消失,清醒后丧失回忆。临床上较多见的类型有以下两种。(1)梦游症(或睡行症)。病人多在入睡后1至2小时突然起床,此时仍未觉醒,但刻板地执行某些简单的、无目的性的动作,如到室

104100变态心理学外徘徊或作某些简单的劳动等。发作时间可持续数分钟至十分钟左右,发作后又上床安静入睡。次晨醒来,对曾经发生的情况茫然无所知、完全遗忘。此种症状多见于癫痫,也可见于癔症。儿童在夜间产生的朦胧状态较多为夜惊和梦游症。(2)神游症。多产生于白天或在晨起后突然发作,病人无目的地外出漫游或到外地旅行,有的把衣服、金钱赠送他人,或进入陌生人的住所或闯入禁区。症状一般持续数小时、一日或更长时间,常突然清醒,对发作中经历事件可有部分回忆。此症多见于癫痫,也见于癔症、反应性精神病、颅脑创伤所致精神障碍。案例:男性,24岁,学生。于某日晨五时起床后上厕所,突遇一只猫,感到惊恐,旋即走出校门,向农村走去。上午七时,他到一老大娘家,见到老大娘称呼“亲娘”,并在大娘家吃饭,将粮票送与大娘即返回,至下午六时返校。被发现时,病人衣帽不整,头部有撞伤伤痕。经调查,病人在5~6岁时有癫痫痉挛发作史,遂诊断为癫痫性神游症。(三)以意识内容改变为主的意识障碍1.谵妄状态。这是一种病因学上非特异性的脑器质性综合征。其特点为意识障碍,此时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同时产生大量的错觉和幻觉,以幻视为多,言语性幻听较为少见。幻觉内容多为生动而逼真的、形象性的人物或场面,如见到昆虫、猛兽、神鬼、战争场面等。在这些感知觉障碍影响下,病人多伴有紧张、恐惧等情绪反应和相应的兴奋不安、行为冲动且杂乱无章;思维方面则言语不连贯,不断喃喃自语;对周围环境定向可丧失。谵妄状态多在晚间加重,持续时间可有数小时至数日不等,一般与病情变化有关。意识恢复后,病人对南开大学出版社其病中经历可有部分回忆,也可完全遗忘。2.梦样状态。这是伴有意识清晰度水平降低的一种梦境样的体验。病人似乎处于梦境之中,这种体验又常与幻觉和其他想象性的体验相结合,有时也可伴有妄想性质的幻想性体验。这种梦境的内容多

105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101反映现实生活的某些片断,并与富于情感色彩的幻想交织在一起。病人经常沉溺于这种体验的幻想世界中,而与周围环境丧失联系。一般说来,病人往往成为梦幻事件的实际参加者,但有时则以旁观者身份出现。此外,在梦样状态中,病人常出现假性幻视和幻听。这种状态可持续至数周或数月之久。二、自我意识障碍自我,一般是指“一个人精神活动内在联系的组织者”。健全的自我是能够认识自己的能力,即感觉、忍受并适当处置本人体验和本能要求,确定自我界限,在此基础上与他人建立联系。自我意识障碍在临床上可表现多种多样,下面列举几种类别。(一)人格解体人格解体是针对自我与周围现实的一种不真实感觉来讲的,对自我的不真实感即指狭义的人格解体。它可以单独产生。而对周围环境的这类感觉则称之为非真实感。人格解体多是突然产生,并常伴有昏厥感和面临灾难的惶恐紧张感。有的病人描述这种现象说,他自己与周围环境之间似乎存在某种空隙,其间好似放置了一个玻璃屏幕,透过它去看世界感到周围事物似乎是虚无飘渺的。K.A.Jaspers认为,人格解体是丧失存在意识的一种临床表现,病人不能觉察本人的精神活动或躯体的存在,丧失了一种“自我”的感觉。例如,一位病人声称:“我脑子变得不是自己的了。”没有“我”了,我的一切行动都不是表演而是真的,但“我”不是真正的自己在行动。目前把人格解体看作是一个综合征并在神经症中单独列出一种类型,在精神分裂症和南开大学出版社抑郁症、颞叶癫痫、器质性精神病中,都可以伴发人格解体症状。神经症、抑郁症的人格解体一般是较固定的,多为单一的,可与精神分裂症时的人格解体症状加以区别。

106102变态心理学(二)交替人格交替人格是指同一病人在不同时间内可以表现为两种完全不同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体验,在不同时间内可以交替出现。这种症状多见于癔症,也可见于精神分裂症。案例:女,34岁,精神分裂症。某日病人声称她是葛老太太(病人的母亲),并说:“你说我是谁?我老了,73岁了!牙也没有了,头发也白了!”护士说她不是葛某。病人说:“你们连我葛老太太也不认识了,你们弄错了,刘某是我死了的女儿,我来代她受罪住院。”两天后,病人又转回来声称是自己刘某而否认是葛老太太,表示前两天确实认为自己就是七十三岁的母亲,但不知道是什么原因。(三)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双重人格和多重人格是统一性意识障碍的表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癔症。病人在同一时间内表现为完全不同的两种人格,称为双重人格。例如,在同一时间内既以甲的身份、言语、思想、行为出现,同时又以乙的身份、言语、思想、行为出现。有的同一病人出现两种以上的人格,称为多重人格。(四)人格转换人格转换是指病人否认原来的自身,而自称是另一个人或者某种鬼或神,例如癔症性亚文化性附体状态。案例:女,46岁,癔症。由于内心矛盾,突然出现癔症性痉挛发作,痉挛后意识呈朦胧状态,说:“我是西天的狐狸大仙下凡了”,又南开大学出版社称“黄鼬附我体了”,“你们都快叩头吧!”约两小时后,意识逐渐恢复正常。

107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103第五节心理障碍的综合征心理障碍往往并不是以个别零散的精神症状表现出来,而常是以综合征(症状综合或症候群)形式表现出来。综合征所包括的若干症状,并非毫无规律性的结合,而是具有一定的内部联系或某种意义上的关联性。例如,躁狂状态的情感高涨,以及思维奔逸和活动增强,所谓的“三联症”即是愉快心境所常同时具有的表现。综合征还常常是同时或先后出现和消失。这种具有重要意义的特点对确诊是有重要意义的。较常见、较重要的心理障碍综合征有以下几种。一、幻觉—妄想综合征幻觉—妄想综合征的特点是以幻觉为主,多为幻听,幻嗅等。在幻觉背景上又产生迫害、影响等妄想。妄想一般无系统化倾向。这类综合征的主要特征在于幻觉和妄想彼此之间既密切结合而又相互依存,互相影响。这一综合征较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但也见于器质性心理障碍和其他心理障碍。二、精神自动症综合征精神自动症综合征是一个较复杂的综合征,它包括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等多种精神病理现象。其临床特点是在意识清晰状态下产生的一组症状,其中包括假性幻觉,以及患者思想、意志不受本人愿南开大学出版社望控制的不少症状。精神自动症的典型表现是患者感到本人的心理活动丧失了属于自己的特性(即一类自我意识障碍表现),而认为这是由于外力作用的结果。概括地说,精神自动症综合征的主要临床特征,即是存在异已感、强制感和不自主感这样三个特点。

108104变态心理学三、科萨柯夫综合征科萨柯夫综合征的临床特点:独特记忆障碍,以近事遗忘非常突出,往往是患者刚说过的话,或刚做过的事,随即遗忘。患者同时又有时间定向力障碍,对病期中发生的事件常是丧失回忆能力,对任何新的印象一般都很快遗忘,对日期最难辨明。这一综合征常与记忆错误结合在一起。例如,患者以虚构的事件填补记忆的空白,就是一种典型的表现。这一综合征最初认为只见于慢性酒中毒,以后确定为一种综合征。如颅脑损伤、脑挫伤可伴发这一综合征,各种传染病、中毒、内分泌疾病、脑肿瘤、老年性精神病也都可伴发这一综合征。四、紧张症性综合征紧张症性兴奋状态,其临床特点是情绪激昂、热情奔放,行为带有冲动性,此种类型的兴奋又称冲动性兴奋状态,严重病人在极度兴奋时,可产生狂暴性的攻击行为,如无目的乱跑,捣毁身边的东西,攻击所有企图接近他的人,对所有的人都表现暴怒和对立。紧张症性木僵状态,往往发生于上述兴奋状态之后,也可单独地产生。临床特点是丧失活动能力、缄默无语、不活动、肌张力增高。对任何刺激,如疼痛、冷或热刺激,甚至面临危险时照旧保持无活动状态。木僵状态根据病因可区分为:(1)功能性木僵状态,包括心因性木僵、抑郁性木僵。其特点为起病急速,由强烈沉重的精神刺激或创伤引起,病人虽不活动,不言语,但仍与周围环境保持一定联系,如患者的眼神或视线与周围人可能保持某种联系,视线随周围人的体南开大学出版社位或活动改变而移动。(2)器质性木僵,指中枢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所导致的木僵状态,例如大脑基底动脉、大脑前动脉血栓、脑干损伤、煤气中毒等。高热患者可引起急性致死性紧张症。

109第三章心理障碍的症状学105五、情感综合征情感综合征是以情感增强或减弱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综合征,通常有两种表现:①躁狂状态,主要表现为情感高涨、思维增加和活动增多为主的症状。根据症状特点和性质又可有所谓的谵妄性躁狂、梦样躁狂和暴怒性躁狂之分。②抑郁状态,与躁狂状态相反,表现为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性抑制三主征,严重时可有急性抑郁和抑郁性木僵。南开大学出版社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