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疆乌鲁木齐市八中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乌鲁木齐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卷面分值:150分)(命题范围:必修上)一、基础积累1.下列词语中加线的字音及词语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慰藉(jiè)潭柘寺(zhè)一椽(chuán)熨帖(yù)坍圮(tānpǐ)窸窸窣窣(sū)B.执拗(niù)包扎(zā)一蔸(dōu)稻菽(jiāo)谆谆告诫(zhūn)残羹冷炙(zhì)C.炽热(zhì)籼稻(xiān)校勘(jiào)上阕(què)万户候(hóu)挥斥方遒(qiú)D.憎恨(zèng)编纂(zuǎn)稗益(bì)蹩脚(bié)臻于至善(zhēn)如鲠在喉(gěng)【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识记现代汉语常用字字音、字形能力。B.“稻菽”中的“菽”应读“shū。C.“炽热”中的“炽”应读“chì”;“万户候”中的“候”改为“侯”。D.“憎恨”中的“憎”应读“zēng”;“稗益”中的“稗”改为“裨”。故选A。2.下面各句中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乘风雪,历齐河乘:冒绛皓驳色绛:大红;驳,杂。B.酾酒临江酾酒:斟酒纵一苇之所如纵:放任C.唤渠朝餐歇半霎渠:水渠薄言掇之掇:拾取,摘取D.君子不齿不齿:不与同列山不厌高厌:满足【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的能力。C.渠,他。句意:呼唤他们歇息一会吃早饭。故选C。3.下面加点字的词类活用分组正确的一项是()①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②则群聚而笑之③圣益圣,愚益愚④歌窈窕之章⑤小学而大遗 ⑥顺流而东也⑦舞幽壑之潜蛟⑧苍山负雪,明烛天南⑨侣鱼虾而友麋鹿⑩其阴,济水东流A.①④⑧/②⑥⑩/③⑤/⑦⑨B.①④⑥⑧/②⑩/③⑤/⑦/⑨C.①⑥⑧/②⑩/③④⑤/⑦/⑨D.①④⑧/②⑩/③⑤⑥/⑦⑨【答案】B【解析】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名作动,捕鱼打柴。句意:何况我和你在江中的小洲上捕鱼打柴。②名作状,成群地。句意:就成群地聚集在一起讥笑他们。③形作名,圣人、愚人。句意: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④名作动,歌咏,歌唱。句意:歌咏窈窕之章。⑤形作名,小的方面、大的方面。句意: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了。⑥名作动,向东进发。句意:顺着长江向东进发。⑦使动,使……跳舞。句意:使深谷中的蛟龙起舞。⑧名作动,照亮。句意:青山上覆盖着白雪,雪光照亮了南面的天空。⑨意动,以……为伴侣,以……为友。句意: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⑩名作状,向东。句意:泰山的北面,济水向东流去。①④⑥⑧名作动/②⑩名作状/③⑤形作名/⑦使动/⑨意动故选B。4.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全属古今异义的一项是()A.①凌万顷之茫然②挟飞仙以遨游B.①大风扬积雪击面 ②望美人兮天一方C.①白露横江②多平方,少圜D.①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②日月照耀金银台【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古今异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①茫然:古义,旷远的样子;今义,完全不知道的样子。句意:越过那茫茫的江面。/②遨游:古今同义,都是远游、漫游。句意:想要携同仙人携手漫游。B.①积雪:古今同义,都是指覆盖在陆地和海冰表面的雪层。句意:这时大风扬起的积雪扑面打来。/②美人:古义,指所思慕的人;今义,美貌的人。句意:眺望美人(君主)啊,却在天的另一方。C.①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句意:白茫茫的水汽横贯江面。/②平方:古义,平的,方形的;今义,数学名词。句意:(山石)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D.①不必:古义,不一定;今义,用不着、不需要。句意: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超过学生。/②照耀:古今同义,表示强烈的光线照射。句意:日月照耀着金银做的宫阙。故选C。5.下列各项句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A.举酒属客名属教坊第一部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圣人无常师C.绛皓驳色,而皆若偻顺流而东也D.下有红光动摇承之哀吾生之须臾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劝请;隶属。句意:举起酒杯劝客人喝酒。/名字隶属教坊乐团第一队。B.都是名词,老师。句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圣人没有固定不变的老师。C.连词,表并列,又;连词,表修饰。句意:或红或白,颜色错杂,又都像鞠躬的样子。/顺着河流向东驶去。D.代词,它;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句意:下面有红光晃动摇荡着托着它。/哀叹我们的一生只是短暂的片刻。故选B。6.下列句子全都含通假字的一项是()①列缺霹雳,丘峦崩摧②多平方,少圜③须臾成五采 ④余始循以入⑤客喜而笑,洗盏更酌⑥虽有槁暴,不复挺者⑦爱而不见,搔首踟蹰⑧契阔谈讌,心念旧恩⑨整顿衣裳起敛容⑩山川相缪,郁乎苍苍⑪君子生非异也⑫浩浩乎如冯虚御风A.①②⑥⑦⑨⑩B.②③④⑥⑦⑫C.②③⑤⑦⑩⑪D.①②⑦⑧⑪⑫【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通假字现象的理解能力。①列,通“裂”;句意:电光闪闪,雷声轰鸣,山峰好像要被崩塌似的。②圜,通“圆”;句意:(山石)大多是平的、方形的,很少有圆形的。③采,通“彩”;句意:一会儿又变成五颜六色的。④没有通假字;句意:我起初沿着中间的山谷进山。⑤没有通假字;句意:客人高兴地笑了,洗净酒杯重新饮酒。⑥有,通“又”;句意:即使又被风吹日晒而干枯了,木材也不会再挺直的原因。⑦爱,通“薆”;见,通“现”;句意:故意躲藏让我找,急得搔头徘徊心紧张。⑧讌,通“宴”;句意:彼此久别重逢谈心宴饮,重温那往日的恩情。⑨没有通假字;句意:然后整理一下衣服起身站立,收敛(深思时悲愤幽怨的)面部表情。⑩缪,通“缭”;句意:山河接壤连绵不绝,目力所及,一片郁郁苍苍。⑪生,通“性”;句意:君子的资质秉性跟一般人没有不同。⑫冯,通“凭”;句意:浩浩淼淼好像乘风凌空而行。排除有④⑤⑨的选项。故选D。7.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A.固一世之雄也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B.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C.何为其然也D.月出于东山之上【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例句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游”;句意:我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A.判断句,“也”表判断;句意:本来是当世的一位英雄人物。B.被动句,判断句,“于”表被动,“此非……者”表判断;句意:这不正是曹孟德被周瑜所围困的地方么?C.宾语前置句,正常语序是“为何其然也”;句意:箫声为什么这样哀怨呢?D.状语后置句,正常语序是“月于东山之上出”;句意:月从东山后升起。故选D。8.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专家强调,必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的理念,形成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意识,构建与生态文明相适应的发展模式。B.今明两天,我国西北地区东南部、黄淮、江淮等地气温将下降6~8℃,部分地区降幅超过10℃以上。C.我们希望通过举办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活动,唤起每一个善良的人对和平的向往,避免历史悲剧不再重演。D.因发热患者增多,安徽省省立儿童医院已进入门诊超负荷状态,为使就诊更有序,决定采取分时段挂号,如果由此给您带来不便,敬请谅解。【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B.“超过”“以上”重复,可删去“以上”。C.否定不当,“避免”与“不再”连用导致表意错误,可删掉“不再”。D.成分残缺,“采取分时段挂号”缺宾语中心语,应为“采取……的方法”。故选A。9.下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六艺”指《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种经书,也可指礼、乐、射、御、书、数这六种技艺。“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指前者。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很多句子被后人引用。《赤壁赋》中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C.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是古体诗,杜甫的《登高》为近体诗。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D.新闻评论是新闻媒体对当前重大的新闻事件或重要的社会问题发议论、讲道理、明是非的一种议论文体,它是新闻媒体发挥正确的舆论导向作用的重要社会公器。《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一文正是对社会热点“工匠精神”所蕴含的时代意义的评论。【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B.“‘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等都引用了《诗经》中的句子”错误,“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引用的是曹操的诗。故选B。10.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登泰山记》:“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游褒禅山记》:“所谓华阳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B.我国古代为了观测天象及日、月的运行,选取二十八个星官作为观测时的标志,称为“二十八宿”。斗牛: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二十八宿中的两个。C.古代农历每月初一叫“晦”,十五叫“望”,月末那一天叫“朔”。“七月既望”中的“既望”指农历每月十六日。D.我国古代的纪年法有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帝王年号纪年法、干支纪年法等。“壬戌之秋”中的“壬戌”属于干支纪年法。【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C.“农历每月初一叫‘晦’”“月末那一天叫‘朔’”错。农历每月的初一叫“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叫“晦”。故选C。二、现代文阅读(一)论述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人们习惯用史料来描述文学史的高峰状态,而在当今大数据时代,我们可尝试用大数据来显示和验证,并透视数据背后的文学史意义,进而反思数据存在的问题和展望未来努力的方向。作品多的诗人词家,是否影响力大、知名度高?根据综合影响指数排名,唐代诗人影响力第一的是杜甫,其次为李白、王维,而作品量居第一的白居易,影响力排在十名之外。宋代词人作品量和影响力第一的都是辛弃疾,苏轼和周邦彦分别居第二、第三。高居宋诗影响力榜首的是苏轼,作品量雄居榜首的陆游紧随其后。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数据不仅标示谁第一、谁领先,还蕴含更深层的文学史意义,可以探究其背后隐藏的历史过程和变化动因,揭示规律性认识。比如,通过检视和分析唐诗名篇崔颢《黄鹤楼》的各种数据,可以发现第一接受者李白的评价和创作比拼发挥了重要作用。可见,除作品自身的艺术含量外,故事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评价也是名篇生成的重要因素。数据能具体显示诗人词家名声的高下。提到唐诗宋词的名家,人们习称“李杜”“苏辛”,似乎李优于杜、苏胜于辛。但综合影响指数表明,杜甫高于李白、辛弃疾强于苏轼。更令人意外的是,最受追捧的词人不是苏辛而是周邦彦。在一百首和三百首宋词名篇中,周邦彦各占15首和40首,占有率远高于苏、辛。数据可以明确展示名篇名家影响力的时代变化。宋明以来,崔颢诗作《黄鹤楼》和苏轼词作《赤壁怀古》的影响长盛不衰,故分别成为唐诗宋词的第一名篇。而陈子昂《登幽州台歌》、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等名篇佳作,到近现代才广受注目,故综合影响力排名靠后。岳飞《满江红》、陆游《卜算子·咏梅》等也都是到现当代才被发掘出的名篇。数据还反映出诗人影响力与作品量的关系。杜甫、李白的诗作量名列前茅,辛弃疾、苏轼的词作量也是第一、第二。由此可以说,影响力大的诗人,其作品量往往也很大,但不能说作品量大的诗人就一定影响力大,比如前文提到的白居易。由此可见,精品名作多才是成为影响力大的诗人的决定性因素。虽然数据能在一定程度上描述显示文学史的发展面貌和进程,揭示隐藏在历史背后的真相与意义,但数据也有明显的局限性。一是效度有限,只能说明文学史的部分问题,而无法有效解决所有问题。二是信度受限,无论是人工挖掘还是机器自动提取,受人的认识水平和技术水平的制约,数据的信度会有优劣高下的差异。由于指标种类少,目前衡量名篇名家的数据还不充分完备,尤其缺少内质型数据,因此需要持续不断地挖掘和充实。挖掘数据的难度,不仅在于到哪里找数据,更在于要找哪些数据。文学史上从来没有数据意识和数据存量,什么样的数据对衡量一个时代或一个时期的文学繁荣程度、评价作家作品的优劣高低有用有效,这既是实践操作问题,也是理论认识问题。大数据时代的文学数据,需要分类分层建立起文学史数据的指标体系,以确保数据的信度和效度。有了完整的指标体系,才有目标和途径去寻找发掘数据,才有可能借助人工智能技术,让计算机自动分析提取数据,不断扩大数据的种类和体量。在此基础上,通过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得海量数据,不断满足大数据时代学术研究的需求。(摘编自王兆鹏《大数据里的唐宋诗词世界》)1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我们既可以通过史料了解唐诗宋词世界的华茂繁荣,也可尝试用大数据对此进行显示和验证。B.数据显示,诗词名篇的影响力不仅和其作者的作品量有很大关系,也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C.无论是从操作层面,还是从理论层面,我们都需要重视数据对评价作家作品优劣的有效性。D.建立起完整科学的文学史数据指标体系,有助于解决数据在信度和效度方面存在的问题。1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采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纵向展开,逻辑上逐层递进。B.文章第四段列举数字,表明人们经验判断与数据反馈的实际情况有出入,具有说服力。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C.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篇,突出了数据在描述文学史发展进程、揭示历史真相方面的作用。D.文章在论证时,既能多角度阐述数据的功能,也能客观指出数据的局限性,颇具辩证性。1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名篇生成与故事传播、意见领袖评价关系密切,离开“李崔比拼”,《黄鹤楼》不可能流传。B.《春江花月夜》如能提前受到关注,张若虚在唐诗领域的综合影响力可能会超过“李杜”。C.《蜀相》《登岳阳楼》《阁夜》等众多经典诗篇的传诵,成就了杜甫在唐诗领域的非凡影响力。D.增加内质型数据指标,可以解决数据效度和信度问题,可使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得海量数据。【答案】11.B12.C13.C【解析】【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B.“诗词名篇的影响力”错误。张冠李戴。应是“诗人词家”的影响力和其作者的作品量有很大关系,而非“诗词名篇”。故选B。【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C.“文章大量引用名家名篇”错误,文章没有“引用”名家名篇的“诗句”,只是“列举”了名家名篇的“篇名”,采取的是举例论证的方法。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说法绝对。故事传播和意见领袖的评价是名篇生成的重要因素,但“作品自身的艺术含量”也是考虑因素,不能说离开了“李崔比拼”《黄鹤楼》就“不可能流传”。B.于文无据。“张若虚在唐诗领域的综合影响力可能会超过‘李杜’”文中没有体现。D.逻辑混乱。指标体系不健全,影响数据信度和效度问题的解决,但完整的指标体系不只包含内质型数据指标。另外,“增加内质型数据指标”与“计算机自动提取获得海量数据”没有关系。故选C。(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又见鹭鸶陈忠实①那是春天的一个惯常的傍晚,我沿着水边的沙滩漫不经心地散步。绕过一道河石垒堆的防洪坝,我突然瞅见了鹭鸶,两只,当下竟不敢再挪动一步,便悄悄在沙地上坐下来。哦!鹭鸶又飞回来了!②在顺流而下大约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30米处,河水从那儿朝南拐了个大弯儿,弯儿拐得不急不直随心所欲,便拐出一大片生动的绿洲,靠近水流的沙滩上水草尤其茂密。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曲线优美到无与伦比的脖颈迅捷地探入水中,倏忽又在草丛里扬起头来;两只峭拔的长腿淹没在水里,举止移步悠然雅然;一会儿此前彼后,此左彼右,一会儿又此后彼前,此右彼左;断定是一对儿没有雄尊雌卑或阴盛阳衰的纯粹感情维系的平等夫妻……③于是,小河的这一片便呈现出别开生面令人陶醉的风景,清澈透碧的河水哗哗吟唱着在河滩里蜿蜒流淌,两个穿着艳丽的女子在对岸的水边倚石搓洗衣裳,三头紫红毛色的牛和一头乳毛嫩黄的牛犊在沙滩草地上吃草,三个放牛娃三对角坐在草地上玩扑克,蓝天上只有一缕游丝似的白云凝而不动,落日正渲染出即将告别时的热烈和辉煌……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④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上学和放学涉过河水时,鹭鸶在头顶翩翩飞翔,我曾经妄想把一只鸽哨儿戴到它的尾毛上;大了时在稻田里插秧或是给稻畦里放水,鹭鸶又在稻田圪梁上悠然踱步,丝毫也不戒备我手中的铁锨……难以泯灭的鹭鸶的倩影,现在就从心里扑飞出来,化成活泼的生灵在眼前的河湾里。⑤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水流逐年衰枯稻田消失绿地锐减,这鸟儿瞧不上越来越僵硬的小河川道了?也许是乡民滥施化肥农药污染了流水也污浊了空气,鹭鸶感到窒息而逃逸了?也许是沿河两岸频频敲打的锣鼓和震天撼地的炮铳,使这喜欢悠闲的生灵心惊肉跳恐惧不安拂尾而去?也许是那些隐蔽在树后的猎手暗施的冷枪,击中了鹭鸶夫妻双方中的雌的或雄的,剩下的一个悲怆遁逃?⑥又见鹭鸶!又见鹭鸶!⑦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这两只鹭鸶飞到北岸的哪个村庄里去了呢?在谁家门前或屋后的树上筑巢育雏呢?谁家有幸得此可贵的信赖情愫呢?⑧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明白自己实际是在重演那个可笑的“守株待兔”的寓言故事,然而还是忍不住要来。鹭鸶的倩影太富于诱惑了。那姿容端庄的是一种仙骨神韵,一种优雅一种大度一种自然;起飞时悠然翩然,落水时也悠然翩然,看不出得意时的昂扬恣肆,也看不出失意下的气急败坏;即使在水里啄食小虫小虾青叶草芽儿,也不似鸡们鸭们雀们饿不及待的贪婪相。二三十年不见鹭鸶,早已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一见便不能抑止和罢休。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⑨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大约走出五华里路程,河川骤然开阔起来,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⑩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⑪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⑫我在一块河石上悄然坐下来,隔水眺望那一对圣物,心头便涌出了脍炙人口的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14.对本文艺术手法和思想感情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③段描写河边令人陶醉的风景,是为了突出鹭鸶的美。B.不见鹭鸶二三十年,作者深深留恋,却不存再见的企冀和奢望。C.第⑧段画线句运用比拟。D.沿着河流上下寻觅鹭鸶,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15.第⑥段“又见鹭鸶!又见鹭鸶!”在文中有何作用?16.联系全文,鉴赏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的好处。【答案】14.D15.运用反复的手法,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从回忆到现实景色,承上启下;照应题目。16.引用《诗经》名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思想感情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D.“作者忐忑不安地想要知道鹭鸶的归宿”理解肤浅,以偏概全,作者寻觅鹭鸶是为了唤回“信赖”,这才是文章的主旨。故选D。【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重要情节、语段的作用的能力。“又见鹭鸶!又见鹭鸶!”运用了反复的手法,且连用两个感叹号,表达了惊喜之情。结合上文,作者描写见到了鹭鸶的情景,“两只雪白的鹭鸶就在那个弯头上踯躅,在那一片生机盎然的绿草中悠然漫步”“这些平常见惯的景致,全都因为一双鹭鸶的出现而生动起来”,这些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鹭鸶的喜爱;然后写“不见鹭鸶,少说也有二十多年了”,并回忆了小时候与鹭鸶“朝夕相处”的美好,以及不知为何鹭鸶突然离去的遗憾。而此刻,再次见到鹭鸶,作者感到无比惊喜,因此连用两个“又见鹭鸶!”强烈地表达了作者阔别多年又见鹭鸶的惊喜;第⑥段在文章中间部分,从结构上看,上文写对鹭鸶的回忆,“小时候在河里耍水在河边割草,鹭鸶就在头前或身后的浅水里,有时竟在草笼旁边停立……”“至今我也搞不清鹭鸶突然离去突然绝迹的因由,也许是……”;下文写现实中的景色“落日已尽红霞隐退暮霭渐合。两只鹭鸶悠然腾起,翩然闪动着洁白的翅膀逐渐升高,没有顺河而下也没见逆流而上,偏是掠过小河朝北岸树木葱茏的村庄飞去了”。此段承接上文对鹭鸶的回忆,同时为下文写现实的景色做了过渡,承上启下;同时也照应了题目。【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引用的作用的能力。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文章结尾引用《蒹葭》诗句“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蒹葭》本是一首情诗,表达了诗人对“伊人”的渴慕、思念和追求。而此文作者对鹭鸶也同样具有这样的情感,上文描写作者寻找鹭鸶,“我便天天傍晚到河湾里来,等待鹭鸶。连续五六天,不见踪影,我才发现没有鹭鸶的小河黯然失色”“我随之改变守候而为寻找,隔天沿着河流朝下,隔天又逆流而上,竟是一周的寻寻觅觅而终不得见”“我又决定改变寻找的时间,在晨曦中沿着河水朝上走”,鹭鸶一直在作者心中。因此引用《蒹葭》诗句,呼应了作者寻觅鹭鸶的过程;作者第一次再见鹭鸶,看到它们飞向村庄,发出感慨,“鹭鸶和人类同居一处无疑是一种天然和谐,是鸟类对人类善良天性的信赖和依傍”;经过不懈的寻找,终于又见到了鹭鸶,“河对岸有一大片齐肩高的芦苇,临着流水的芦苇幼林边,那两只鹭鸶正在悠然漫步,刚出山顶的霞光把白色的羽毛染成霓虹”“哦!鹭鸶还在这小河川道里”“哦!鹭鸶对人类的信赖毕竟是可以重新建立的”,结尾引用《蒹葭》中的诗句,以美好的意境寄托了作者人鸟同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理想;诗句来自古老的《诗经》,是《诗经》中脍炙人口的名篇,引用诗句增强了文章的文学色彩和抒情韵味。(三)名篇名句背诵17.补写下面名篇名句的空缺处。(1)《荀子·劝学》中举例论证借助外物的重要性时说,终日殚精竭虑思考,却“____________”,踮起脚极目远望,也“____________”。(2)苏轼《赤壁赋》中概括了曹操的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之盛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运用侧面烘托方法写琵琶女年轻时曾技艺高超、美丽出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李煜《虞美人》中,春花秋月之外,“____________”也是勾起作者故国之思的景象;而“____________”,则是作者无尽愁绪的形象描绘。(5)辛弃疾《永遇乐》中描写庙宇下神鸦社鼓的热闹景象,意在指出人们早已忘却亡国的耻辱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直接表现“不事权贵”主旨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不如须臾之所学也②.不如登高之博见也③.舳舻千里④.旌旗蔽空⑤.曲罢曾教善才服⑥.妆成每被秋娘妒⑦.小楼昨夜又东风⑧.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⑨.佛狸祠下⑩.一片神鸦社鼓⑪.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⑫.使我不得开心颜【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写法,“臾”“舳”“舻”“旌”“蔽”“妒”“佛”“摧”“事”。三、古代诗文阅读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一)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魏将与秦攻韩,无忌谓魏王曰:“秦与戎狄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同知也,非有所施惠积德也。今夫韩氏以一女子承一弱主,内有大乱,外安能支强秦、魏之兵,王以为不破乎?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秦非无事之国也,韩亡之后,必且更事。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是受智伯之祸也,秦不敢。伐楚,所行者甚远,而所攻者甚难,秦又弗为也。故曰,秦必不伐楚与赵矣,又不攻燕与齐矣。韩亡之后,兵出之日,非魏无攻矣。秦故有怀,城垝津,以临河内,河内之共、汲莫不危矣。秦有郑地。得垣雍,决荥泽而水大梁,大梁必亡矣。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之久矣。然而秦有叶、昆阳与舞阳邻,听使者之恶也,随安陵氏而欲亡之。秦绕舞阳之北以东临许,则南国必危矣。南国虽无危,则魏国岂得安哉?且夫憎韩不爱安陵氏,可也,夫不患秦,不爱南国,非也。异日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梁也,千里有余,有河山以阑之,有周、韩而间之。从林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五入囿中,边城尽拔,而国继以围。又长驱梁北,所亡平秦者,山南、山北、河外,河内。秦乃在河西,晋国之去大梁也尚千里,而祸若是矣,又况于使秦无韩而有郑地,无河山以阑之,无周、韩以间之,去大梁百里,祸必百此矣。夫存韩安魏而利天下,此亦王之大时已。通韩之上党于共、宁,使道安成之关,出入者赋之,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共有其赋,足以富国。韩必德魏。韩必不敢反魏,韩是魏之县也。魏得韩以为县,则卫大梁,河外必安矣。今不存韩,则天下之西乡而驰奏,入朝为臣之日不久。”(节选自《战国策·魏策三》,有删改)18.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B.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C.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D.韩亡/秦尽有郑地/与大梁邻/王以为安乎/王欲得故地而今/负强秦之祸也/王以为利乎/19.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戎狄,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依照方位,大致是东夷,南蛮、西戎、北狄。B.亲戚,文中指与自己有至亲关系的父母兄弟等,现指和自己有血亲或姻亲的人。C.“且夫憎韩不爱安陵氏”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师说》)两句中的“爱”字含义相同。D.“是魏重质韩以其上党也”与“援疑质理”(《送东阳马生序》)两句中的“质”字含义不同。2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将与秦联合攻打韩国,无忌游说魏王,认为秦有虎狼之心,不讲信用,不重礼仪,以利益为先,天下人共知。B.韩国国君幼小,国内有大乱,无力抵抗秦魏大军;韩国灭亡,秦国占有郑地,与大梁为邻,魏国会遭受祸患。C.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魏与秦历史上交战七次,五次被打到国内,边境城池被占领,一片狼藉,韩国的存在对魏国来说至关重要。D.保全韩国,在通使之道设立关卡收取赋税,可使魏国富足,韩国成为魏国的一部分,从而捍卫大梁,河外就会安宁。2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若道河内,倍邺,朝歌,绝漳,滏之水,而与赵兵决胜于邯郸之郊。(2)王之使者大过矣,乃恶安陵氏于秦,秦之欲许之久矣。【答案】18.B19.C20.C21.(1)如果取道河内,背着邺城、朝歌,横渡漳水和滏水,而在邯郸的郊外与赵军决一胜负。(2)大王的使者犯了大错,竟然在秦国诋毁魏的附属国安陵氏,秦国想占领许地已经很久了。【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韩国灭亡了,秦国全部占有了原属于郑国的土地,就将与大梁为邻了,大王认为能安全吗?大王想要收回原来失去的土地,而今却遭受强秦的祸患,大王认为这样有利吗?“尽有郑地”和“与大梁邻”的主语都为“秦”,即“秦尽有郑地”和“秦与大梁邻”,两句均主谓宾结构齐全,之间应该断开,排除AC;“王欲得故地”主谓宾结构齐全,后面断开;“而今”是“负强秦之祸”的时间状语,应断在后句,排除D。故选B。【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和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A.正确。B.正确。C.第一个“爱”意为“爱惜”。句意:再说憎恨韩国、不爱惜安陵氏。/第二个“爱”意为“疼爱”。句意:(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爱”字含义不同,选项说法错误。D.第一个“质”意为“抵押、交给”。句意:这是因为韩国把它的上党交给了魏国作为重要的抵押。/第二个“质”意为“询问”。句意:提出疑难,询问道理。“质”字含义不同。选项说法正确。故选C。【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魏与秦历史上交战七次”有误,文中是说“从林军以至于今,秦七攻魏”,选项扩大了时间范围。故选C。【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1)“道”,取道;“倍”,背着;“决胜于邯郸之郊”,状语后置句,“于邯郸之郊”作“决胜”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邯郸之郊决胜”,在邯郸的郊外与赵军决一胜负。(2)“过”,犯错;“乃”,竟然;“恶”,诋毁;“恶安陵氏于秦”,状语后置句,“于秦”作“恶安陵氏”的状语后置了,正确语序是“于秦恶安陵氏”,在秦国诋毁魏的附属国安陵;“欲许”,想占领许地。参考译文:魏国将要同秦国一同去攻打韩国,无忌对魏王说:“秦国与戎狄习俗相同,有虎狼一样的心肠,贪暴好利不守信用,不知道礼仪德行,假如有利可图,就不管亲戚兄弟,像禽兽一般。这是天下人所共知的,根本不是施恩惠、积德性的国家。现在韩国靠一个女子辅佐一个幼主,国内出现大的混乱,对外又怎能抵抗强大的秦、魏军队,大王还认为攻不破韩国吗?韩国灭亡了,秦国全部占有了原属于郑国的土地,就将与大梁为邻了,大王认为能安全吗?大王想要收回原来失去的土地,而今却遭受强秦的祸患,大王认为这样有利吗?秦国绝非不爱滋事的国家,韩国灭亡以后,必定将会再生事端。如果取道河内,背朝邺邑、朝歌,渡过漳水、滏水,在邯郸的郊外同赵国军队决一胜负,这将遭到智伯遭到的大祸,秦国又不敢。去进攻楚国,要走的路太远,要进攻的目标又太难,秦国不会去做。所以说,秦国一定不会进攻楚国和赵国,又不会进攻燕国和齐国。韩国灭亡之后,秦国出兵的时候,除了魏国再没有可以进攻的了。秦国本来有意,再在垝津筑城,来近逼河内,河内的共、汲等地没有不危急的了。秦国占领郑地,取得垣雍,掘开荥泽水淹大梁,大梁一定会失守。大王的使者犯了一个大错,竟向秦国中伤安陵氏,秦国很久就想占领许地了。然而秦国的叶阳、昆阳与魏国的舞阳为邻,秦国听了使者的中伤之言,随后就将灭亡安陵氏了。秦军绕过舞阳的北面向东逼近许地,那么魏国的南方就危险了。南方即使没有危险,魏国难道就能得到安宁吗?再说憎恨韩国、不爱惜安陵氏,还算可以,而不担心秦国占领南方土地,就不对了。以前,秦国还在河西之外,晋国距离大粱有千余里,靠有河山遮挡,又有周、韩在中间隔开。从林乡之战一直到现在,秦国七次进攻魏国,五次攻入国中。边境的城邑都被攻破,接着国都被围困。秦军又长驱直入魏国北部,被秦国侵占的地方,有中条山南、中条山北,黄河以南、黄河以北。秦国还在河西之外,晋国故都绛与安邑一带距大梁还有千里之遥,而祸患达到如此程度,更何况让秦国没有韩国的阻隔而据有郑地,失去了河山的遮挡,失去了周、韩的阻隔,距离大梁只有百里的路程,祸患一定超过这百倍了。再说能够保存韩国、安定魏国而对天下有利,这也是大王施展抱负的大好时机。沟通韩国上党到共、宁两地的交通,使道路畅通后,随之而设立关卡,出入的人交纳赋税,这是因为韩国把它的上党交给了魏国作为重要的抵押。魏国同韩国共分赋税,足可以使国家富强,韩国一定感激魏国,韩国一定不敢反对魏国,韩国将是魏国的一个县了。魏国得到韩国作为自己的一个县,那么卫地、大梁、河外一定安全了。现在不保存韩国,天下诸侯会面向西方争着奔向秦国,入朝称臣的日子不会太远了。”(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小寒食舟中作①杜甫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带鹖冠②。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注】①此诗是杜甫(712~770年)于770年春羁留长沙时所作。②鹖冠,隐士之冠。2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吃着冷食,透露出漂泊中勉强饮酒过节的心情。B.颔联写诗人因为年老眼花故有雾中看花之感。“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诗人年迈多病舟中观景的实际。C.近看舱前蝴蝶翩翩起舞,穿空而过;远看鸥鸟轻快飞翔,时而落在湍急的江流上。D.全诗写景先由远到近,后由下到上,由近到远,转换非常自然,境界小巧别致。23.“愁看直北是长安”,说说全诗表现了诗人的哪些“愁”。【答案】22.D23.①异乡漂泊之愁。②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③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优民之愁。④报国无门、壮志难酬之慨。【解析】【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赏析的能力。D.“境界小巧别致”错,“云白山青万余里”,写景所展示的境界是阔大的。故选D。【2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本题由题目“舟中作”及注释“羁留长沙”,说明作者诗人在异乡水上行船,羁留长沙,透露出漂泊异乡的愁苦,由此可总结出:异乡漂泊之愁。由“佳辰强饮食犹寒”“老年花似雾中看”,说明小寒时节,勉强吃一点饭,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犹如隔着一层薄雾,由此可总结出“年老体衰、穷困潦倒之愁”;由“愁看直北是长安”以及写作背景,诗人的经历,可总结出:时局动荡、前途不明、忧国忧民之愁。“云白山青万余里,愁看直北是长安”,尾联两句总收全诗。“万余里”将作者的思绪随着层叠不断的青山白云引开去,为结句作一铺垫。“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这一句将舟中舟外,近处远处的观感,以至漂泊时期诗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忧伤感怀全部凝缩在内,而以一个“愁”字总结,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推崇工匠精神已成为社会共识。“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专注、“干一行专一行”的①____、“偏毫厘不敢安”的②____、“千方锤成一器”的卓越追求……全国劳动模范,许多人就是实现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如此一流技艺,源自从99%到99.99%的极致追求,源自从一天到一生的心无旁骛,映照着沉潜专注背后的钻劲和匠心。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高超娴熟的技能、精雕细刻的理念,最终要落实于奋发进取的干劲。从“嫦娥”奔月到“奋斗者”潜海,从港珠澳大桥飞架三地到京张高铁③____……大国重器、超级工程的诞生,离不开工匠们接续奋斗的实干,刻印着劳动者远望苍穹、探索深海、焊花闪烁、刀锋起舞的身影。24.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5.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26.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比兴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答案】24.①精益求精②一丝不苟③风驰电掣25.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践行工匠精神的杰出代表,他们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26.以汗水浇灌鲜花使之绽放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是“兴”;以鲜花”来比“事业”,以“汗水”来比“实干”,以“鲜花绽放“来比“事业兴旺”,这是“比”。效果:生动形象表现实干精神对于事业兴旺的意义。【解析】【2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处,结合语境“专一行”可知,此处强调对技艺要求高,应使用“精益求精”。“精益求精”,形容追求好上加好,永无止境。第二处,此处“偏毫厘不敢安”说的是认真细致,应使用“一丝不苟”。“一丝不苟”形容办事认真;连最细微的地方也不马虎。第三处,此处是形容京张高铁的建设速度,应使用“风驰电掣”。“风驰电掣”形容速度飞快。【2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第一处,“全国劳动模范,许多人就是……”中途易辙,改为“全国劳动模范当中,许多人就是……”;第二处,“实现……精神”搭配不当,应是“践行……精神”;第三处,“托起一流的产业,做出一流的产品”语序不当,应先“做出一流的产品”,再“托起一流的产业”,【2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能力。考生首先要回顾“比兴”这一手法,把握其构成,然后结合画线句具体分析。“比兴”由“比”和“兴“组成。“比”是比喻,是对人或物加以形象的比喻,使其特征更加鲜明突出;“兴”就是起兴,即借助其他事物作为诗歌发端,以引起所要歌咏的内容。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5就画线句来看,“鲜花因汗水而绽放,事业因实干而兴旺”,先说汗水浇灌让鲜花绽放,以之引出实干使事业兴旺这一内容,有比也有兴。“鲜花“汗水”都是喻体,“事业”“实干“都是本体,把“事业”比作“鲜花”,把“实干“比作“汗水”,把“事业的兴旺”比作“鲜花的绽放”,生动形象展现实干之于事业的意义。27.阅读下面语段,根据要求写作。进入高中新生活的第一学期,我们是在疫情时代的线上学习中度过的。没有常规安排中流汗呐喊的军训生活,没有想象中热火朝天的劳动场景,也没有步入新环境,结识新朋友的新奇激动,但我们的学习在紧张有序的进行,我们的锻炼在按时遵规的打卡,我们的生活在有条不紊的继续。我们在知识中遨游,在居家中思考,在和父母家人长时间的“亲密”相处中成熟……我们的高一生活有很多相同之处,但更多的是不同的精彩瞬间。请以“我的生活”为题,展现你高中生活的独特、精彩之处。要求:写人记事,综合述评;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800字以上;书写正确工整美观。【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这是一道半命题类材料作文题。在我们以往的印象中,高中生活,是紧张而充实的。高中的课程与初中相比较多,并且课课都十分重要。高中生活想必是有些紧张的,课堂上一次次精彩的回答,课后各种工作快速、有序地进行着。每天都能因过得充实,有所收获而感到快乐。高中生活是有趣的,丰富多彩的。在学习过程中多多发现学习的乐趣,探寻适合自己的高中学习方法等。这些,是我们所能想象到的高一生活的相同之处。但是,一场疫情,却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不同的体验。一切好像都如从前一样丰富多彩,但一切又都切实地发生着变化。全民抗击疫情行动中,“云学习”成为了我们新的学习记忆。博物馆“云展览”、教学“云课堂”武大“云赏樱”、环保“云植树”、清明“云祭祀”……在这许许多多不同的精彩瞬间里,有疫情带来的特殊回忆,但对我们自身而言更多的是对学习自制力、规划力、自理能力的考验,对为人处世而言更多的是学会珍惜与家人相处的时光。所以,针对“我的生活”这一命题,可以从自己的网课学习去展开,叙述自己在高一这个对学习有更高要求的新阶段,在网课学习中尝试了怎样特殊新颖的学习方式,经历了怎样艰难曲折的意志力挑战等,并由此对自己的学习习惯、人生规划等产生了哪些新思考。也可以从自己与家人一起封控居家的经历展开,叙述往日各忙各事的家人们,有了更多相处的时光之后,做出了哪些不一样的举动,有了怎样特殊的共处经历等,从而引发自己对于亲情等的思考。写作时注意叙事详实,并在写人叙事之外还能适当进行抒情或议论的升华思考。立意:1.我的网课生活。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62.我的居家带娃生活。3.我的隔离下厨生活第17页/共17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