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2023届四川省达州市普通高中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达州市普通高中2023届第一次诊断性测试语文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班级、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2.答客观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3.答主观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考试结束后,只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北魏郦道元所撰《水经注》,是中国古代地理名著。该书是对汉代《水经》的注释与补充,篇幅却达原书的20倍。《水经注》不仅详细记载了1000多条河流,还记录了与之相关的山川古迹、风土人情、人物掌故、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歌谣俗谚,可谓中国古代社会地理图景的再现,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在战乱频仍的北魏全凭传抄流传,可见其受欢迎程度。清初学者刘献廷称此书为“宇宙未有之奇书”,沈德潜称此书“不可无一,不容有二”,以示历史上难有与之比肩的作品。《水经注》吸引着数代学者研究,并形成了一门独立的学问---郦学。清乾隆年间的全祖望、赵一清和戴震,被誉为“郦学三大家”,近代对《水经注》研究贡献较大的学者有王国维、胡适等。不仅如此,海外学者也充分认识到了《水经注》的学术价值。1918年,日本著名汉学家小川琢治撰写《水经与水经注文》,全面介绍《水经注》并给予极高评价,他的学生森鹿三成为在日本名气和成就最大的郦学家。1905年,法国汉学家沙畹发表《魏略所见之西域诸国考》一文,称《水经注》“是一本具有极高价值的地理文献”。《水经注》为什么在国际学术界具有如此高的学术地位?
1首先,郦道元为水著述是因为中华知识体系中的史书传统,而为河流撰史则将观察对象从人类自身向自然世界延伸。春秋战国时期的《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的典故,书中涉及35条水道的分布,东汉时《水经》出现,郦道元延续了前人的书写传统,并非首创。这一传统一方面缘于水在农业文明中有着重要地位,另一方面来自古代“天人合一”宇宙观下“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的自然关怀。在西方,柏拉图开启的人与自然“二元论”,将人与自然视为对抗关系,这也是西方知识体系中没有较早出现《水经注》《洛阳伽蓝记》等为河流、庙宇撰写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其次,中国传统人文学科按照经、史、子、集四个分类,往往把史学提高到与经学并驾齐驱的地位,有“六经皆史”之说。由一本书形成“郦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水经注》包含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词章学等,还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这与西方文化是截然不同的。按今天的围书分类法,《水经注》仅是地理专著,读者也就难以体会它的价值。最后,西方相关著述直至19世纪才出现。西方启紫运动后,社会学科组织分化、学科分科趋于细窄化、学科知识专业化,各学科之间的联系逐渐被切断。法国人文地理学科的形成,影响了之后对西方史学界起革命性作用的法国年鉴学派。20世纪30年代后,年鉴学派《莱茵河》《菲利普二世时期的地中海和地中海地区》为代表的一系列著作,逐渐以河流水道作为线索书写历史。作为反思与修正,年鉴学派开创的史学范式推崇“总体史”,强调打破学科界限,以史学整合社会科学的研究。跨越十余个世纪,年鉴学派的观念与魏晋南北朝时期郦道元的书写不谋而合。这一“巧合”的背后,是中西思想、文化的差异。更为重要的是,“郦学”显示了中国独有的史学引领的中华传统知识体系,这对如今构建中国学派、形成中国学术话语体系有着宝贵的启发意义。(摘编自《文情俱胜<水经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为中国古代地理名著,《水经注》不仅在篇幅上远超《水经》,且对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作了最全面的再现。B.郦道元为河流撰史,既体现出了中国古代农业文明中“水”的重要性,又缘于传统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C.因为《水经注》这本书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所以《水经注》能在学术界形成“郦学”。D.《水经注》影响了法国人文地理学科的形成,对打破学科界限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给年鉴学派提供了依据。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篇引出论述对象,接着论证了《水经注》的国内国际学术地位及其原因。B.文章将中西方思想文化进行比较,显示了史学引领下中华传统知识体系的特点。C.文章引用中外学者的评论,有力地论证了《水经注》的学术地位以及学术价值。D.文章以年鉴学派的反思与修正为例论证了中华传统知识体系对西方学术的影响。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郦道元将观察对象从人类自身向自然世界延伸,体现了“观象于天,观法于地”的自然关怀。B.西方没有较早出现为河流、庙宇撰写历史著作的主要原因在于他们将人与自然视为对抗关系。
2C.如果仅把《水经注》归类为地理专著而忽略其史学意义,它的学术价值就无法被读者体会到。D.学科分科趋于细窄化、学科知识专业化等现象人为设立了学科壁垒,不利各学科的整体研究。(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在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中,亭台楼阁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亭”的历史很早。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是边塞哨所一类的建筑。战国时期,在国与国的边境上都设有这种亭,置亭长,任务是侦察敌情,防备敌人。到秦汉时,这种亭演变为一级行政机构的所在,在乡村每十里设一亭,十亭为一乡,亭设亭长一人,管理当地治安和民事纠纷。刘邦起义前就是“泗水亭”的亭长。大约在秦汉以后,这种十里一亭的政治作用消失了,亭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出现了“十里长亭,五里短亭”。再看“台”:《尔雅》曰:“四方高而台。”实际上,把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也叫“台”。传说中的黄帝住在“轩辕台”。三国时曹操所建的“铜雀台”,名噪古今,算得上中国第一名台。另外,还有“越王台”、“戏马台”、“歌风台”和“拜将台”。三看“楼阁”:二者并无多大区别,都是指两层以上的房屋建筑。它们的区别在于,“阁”通常在四周开窗,或设置栏杆回廊,而“楼”则三面为墙,一面开窗。旧时皇宫里常把楼阁建于台上,作为宰相等人办公处,因而有“内阁”之称。(选编自北方有陶《中国古代的亭台楼阁》)材料二:把亭台楼阁修在山上,登高而望远,从上往下看,山,高低起伏,水,蜿蜒曲折,此情此景还暗示着想象中君临天下俯瞰大地的一种视觉效果。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读书于雨雪之夜,使人神清;舒啸于丘阜之巅,使人性迈。闭眼沉思也好,举目观望也罢,同样进入的是登临送目的境界,思绪自然信马由缰。那山高水远的意境与怡悦古人体会甚深。天下好山水,必有楼台妆;山水与楼台,又须文字留。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总是文化历史高度的意象,这些去处,往往点缀名人名文,则相得益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这种忧患意识让人热血沸腾,只可惜历代的统治者并不领情,豪杰的抱负也就屡屡落空,“睹物兴情”,登高远望,面对亘古不变的山川河流和浩淼无穷的宇宙苍穹,人的力量显得微弱渺小,不值一提;面对自然,人的弱点和不足暴露无遗,人在自然力量面前是那样的相形见绌。这样以来,人生的短暂感、自我的渺小感等种种悲观消极的情绪在人的内心便自然产生,所以说,亭台楼阁中也饱含了文人墨客一种怀才不遇的情感,这种情感内涵丰富,里面蕴藏的忧国忧民、哀时伤世的思想主题对中国文化人和中国文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选编自青砖雕刻《亭台楼阁分析》)材料三:古亭台楼阁是共同的社会财富,其保护工作应当由社会群众共同参与。地方政府要综合利用多种途径,开展亭台楼阁的保护宣传工作,在社会上形成一种“全民参与”的保护意识。例如,利用地方电视台或当地报纸、广播,宣传地方文物古建筑的保护意义,激发人们的参与意识,从而降低甚至杜绝破坏古亭台楼阁的行为。方面也与破坏成本偏低有间换联系。分面与环现影响,城市建议建筑企业为了降低工程成本,不愿意花费资金迁移古亭台楼阁,,在城模化建设中,但是这种违法行为并没有得际情况,尽快出台内容科学、执行到位的古亭台楼阁保护法规,对于违法破坏古亭台楼阁的必须依法给予惩罚。另外,对于古亭台楼阁保护工作突出的个人或单位,也应当给予一定的物质或精神奖励,形成带动和示范效应。对古亭台楼阁修革的本质就是对古建筑遗迹的保护,但是在修茸和保护过程中要注意既有所保留又有所割舍,尽可能在小规模改造的前提下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修葺,以确保它们能够一代又一代的保存下来,让后人能够有幸目睹古代文明的辉煌成就,同时实现古亭台楼阁在现代社会的新生。古亭台楼阁作为非物质文化的载体,一旦失去将不复存在。因此,如何保护我国的古亭台楼阁尤为重要。面对现代城市建设和古建筑保护之间的矛盾,我们应当积极寻找解决办法,在保证对古亭台楼阁进行保护的同时又能科学合理地开发它们的潜在价值,促进经济的发展。(选编自古建家园《浅谈中国古建筑的保护与修缮》)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最早的亭与边防和军事有关,后来成为人们远行送别的休息场所,台是指高出平地的一块较为平坦的地方。B.楼阁都是指与两层以上房屋建筑。但是“阁”的使用价值比“楼”大得多,宰相的办公处就称为“内阁”。
4C.古人登临亭台楼阁,极目远望,往往进入山高水远的境界,睹物兴怀,油然而生个人和家国的复杂情感。D.古人留下的亭台楼阁为江山增色,名人触景生情的名文为名胜添彩,这种文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6.对古亭台楼阁应该如何保护?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6分)文学类文本阅读(本要共3小题,15分)完成7分题。我的母亲老舍母亲的娘家是北平德胜门外,土城儿外边,通大钟寺的大路上的一个小村里。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但是与我同辈的兄弟们,也有当兵的,作木匠的,作泥水匠的,和当巡察的。他们虽然是农家,却养不起牛马,人手不够的时候,妇女便也须下地作活。对于姥姥家,我只知道上述的一点。外公外婆是什么样子,我就不知道了,因为他们早已去世。至于更远的族系与家史,就更不晓得了;穷人只能顾眼前的衣食,没有功夫谈论什么过去的光荣;“家谱”这字眼,我在幼年就根本没有听说过。母亲生在农家,所以勤俭诚实,身体也好。这一点事实却极重要,因为假若我没有这样的一位母亲,我以为我恐怕也就要大大的打个折扣了。母亲出嫁大概是很早,因为我的大姐现在已是六十多岁的老太婆,而我的大外甥女还长我一岁啊。我有三个哥哥,四个姐姐,但能长大成人的,只有大姐,二姐,三姐,三哥与我。我是“老”儿子。生我的时候,母亲已有四十一岁,大姐二姐已都出了阁。由大姐与二姐所嫁入的家庭来推断,在我生下之前,我的家里,大概还马马虎虎的过得去。那时候定婚讲究门当户对,而大姐丈是作小官的,二姐丈也开过一间酒馆,他们都是相当体面的人。可是,我,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才睁眼看见她的老儿子——感谢大姐,把我揣在怀中,致未冻死。一岁半,我把父亲“克”死了。兄不到十岁,三姐十二三岁,我才一岁半,全仗母亲独力抚养了。父亲的寡姐跟我们一块儿住,她吸鸦片,她喜摸纸牌,她的脾气极坏。为我们的衣食,母亲要给人家洗衣服,缝补或裁缝衣裳。在我的记忆中,她的手终年是鲜红微肿的。白天,她洗衣服,洗一两大绿瓦盆。她作事永远丝毫也不敷衍,就是屠户们送来的黑如铁的布袜,她也给洗得雪白。晚间,她与三姐抱着一盏油灯,还要缝补衣服,一直到半夜。她终年没有休息,可是在忙碌中她还把院子屋中收拾得清清爽爽。桌椅都是旧的,柜门的铜活久已残缺不全,可是她的手老使破桌面上没有尘土,残破的铜活发着光。院中,父亲遗留下的几盆石榴与夹竹桃,永远会得到应有的浇灌与爱护,年年夏天开许多花。
5哥哥似乎没有同我玩耍过。有时候,他去读书;有时候,他去学徒;有时候,他也去卖花生或樱桃之类的小东西。母亲含着泪把他送走,不到两天,又含着泪接他回来。我不明白这都是什么事,而只觉得与他很生疏。与母亲相依为命的是我与三姐。因此,她们作事,我老在后面跟着。她们浇花,我也张罗着取水;她们扫地,我就撮土……从这里,我学得了爱花,爱清洁,守秩序。这些习惯至今还被我保存着。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舅父与表哥们往往是自己掏钱买酒肉食,这使她脸上羞得飞红,可是殷勤的给他们温酒作面,又给她一些喜悦。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母亲必把大褂洗得干干净净,亲自去贺吊——份礼也许只是两吊小钱。到如今如我的好客的习性,还未全改,尽管生活是这么清苦,因为自幼儿看惯了的事情是不易改掉的。姑母常闹脾气。她单在鸡蛋里找骨头。她是我家中的阎王。直到我入了中学,她才死去,我可是没有看见母亲反抗过。“没受过婆婆的气,还不受大姑子的吗?命当如此!”母亲在非解释一下不足以平服别人的时候,才这样说。是的,命当如此。母亲活到老,穷到老,辛苦到老,全是命当如此。她最会吃亏。给亲友邻居帮忙,她总跑在前面:她会给婴儿洗三——穷朋友们可以因此少花一笔“请姥姥”钱——她会刮痧,她会给孩子们剃头,她会给少妇们绞脸……凡是她能作的,都有求必应。但是吵嘴打架,永远没有她。她宁吃亏,不逗气。当姑母死去的时候,母亲似乎把一世的委屈都哭了出来,一直哭到坟地。不知道哪里来的一位侄子,声称有承继权,母亲便一声不响,教他搬走那些破桌子烂板凳,而且把姑母养的一只肥母鸡也送给他。可是,母亲并不软弱。父亲死在庚子闹“拳”的那一年。联军入城,挨家搜索财物鸡鸭,我们被搜两次。母亲拉着哥哥与三姐坐在墙根,等着“鬼子”进门,街门是开着的。“鬼子”进门,一刺刀先把老黄狗刺死,而后入室搜索。他们走后,母亲把破衣箱搬起,才发现了我。假若箱子不空,我早就被压死了。皇上跑了,丈夫死了,鬼子来了,满城是血光火焰,可是母亲不怕,她要在刺刀下,饥荒中,保护着儿女。北平有多少变乱啊,有时候兵变了,街市整条的烧起,火团落在我们院中。有时候内战了,城门紧闭,铺店关门,昼夜响着枪炮。这惊恐,这紧张,再加上一家饮食的筹划,儿女安全的顾虑,岂是一个软弱的老寡妇所能受得起的?可是,在这种时候,母亲的心横起来,她不慌不哭,要从无办法中想出办法来。她的泪会往心中落!这点软而硬的个性,也传给了我。我对一切人与事,都取和平的态度,把吃亏看作当然的。但是,在作人上,我有一定的宗旨与基本的法则,什么事都可将就,而不能超过自己划好的界限。我怕见生人,怕办杂事,怕出头露面;但是到了非我去不可的时候,我便不得不去,正象我的母亲。从私塾到小学,到中学,我经历过起码有廿位教师吧,其中有给我很大影响的,也有毫无影响的,但是我的真正的教师,把性格传给我的,是我的母亲。母亲并不识字,她给我的是生命的教育。
6当我在小学毕了业的时候,亲友一致的愿意我去学手艺,好帮助母亲。我晓得我应当去找饭吃,以减轻母亲的勤劳困苦。可是,我也愿意升学。我偷偷的考入了师范学校——制服,饭食,书籍,宿处,都由学校供给。只有这样,我才敢对母亲提升学的话。入学,要交十元的保证金。这是一笔巨款!母亲作了半个月的难,把这巨款筹到,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她不辞劳苦,只要儿子有出息。当我由师范毕业,而被派为小学校校长,母亲与我都一夜不曾合眼。我只说了句:“以后,您可以歇一歇了!”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儿女的生命是不依顺着父母所设下的轨道一直前进的,所以老人总免不了伤心。我廿三岁,母亲要我结了婚,我不要。我请来三姐给我说情,老母含泪点了头。我爱母亲,但是我给了她最大的打击。时代使我成为逆子。廿七岁,我上了英国。为了自己,我给六十多岁的老母以第二次打击。在她七十大寿的那一天,我还远在异域。那天,据姐姐们后来告诉我,老太太只喝了两口酒,很早的便睡下。她想念她的幼子,而不便说出来。七七抗战后,我由济南逃出来。北平又象庚子那年似的被鬼子占据了,可是母亲日夜惦念的幼子却跑西南来。母亲怎样想念我,我可以想象得到,可是我不能回去。每逢接到家信,我总不敢马上拆看,我怕,怕,怕,怕有那不祥的消息。人,即使活到八九十岁,有母亲便可以多少还有点孩子气。失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有母亲的人,心里是安定的。我怕,怕,怕家信中带来不好的消息,告诉我已是失了根的花草。去年一年,我在家信中找不到关于老母的起居情况。我疑虑,害怕。我想象得到,如有不幸,家中念我流亡孤苦,或不忍相告。母亲的生日是在九月,我在八月半写去祝寿的信,算计着会在寿日之前到达。信中嘱咐千万把寿日的详情写来,使我不再疑虑。十二月二十六日,由文化劳军的大会上回来,我接到家信。我不敢拆读。就寝前,我拆开信,母亲已去世一年了!生命是母亲给我的。我之能长大成人,是母亲的血汗灌养的。我之所以能成为一个不十分坏的人,是母亲感化的。我的性格,习惯,是母亲传给的。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节选自老舍《我的母亲》)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本开始写到母亲村里一共有四五家人家,都姓马。大家都种点不十分肥美的地,以及他们的职业,是为衬托“母亲劳作的辛苦”。B.文中“我给家庭带来了不幸:我生下来,母亲晕过去半夜”“我把父亲“克'死了”,这表明“我”给母亲带来了灾难并犯下了过错。C.有客人来,无论手中怎么窘迫,母亲也要设法弄一点东西去款待。遇上亲友家中有喜丧事,她亲自去贺吊。足见母亲的好客和善良。
7D.“她一世未曾享过一天福,临死还吃的是粗粮。唉!还说什么呢?心痛!心痛!”,运用反复手法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深的愧疚。8.母亲给了“我”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9.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三次写到了“泪”,请分析它们的不同含义。(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4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耶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B.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C.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8D.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此霸王之资”中的“资”与“持千金之资币物”(刘向《战国策·荆轲刺秦王》中的“资”含义相同。B.文中“天下莫能当也”和“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司马迁《史记·鸿门宴》)中的“当”含义不同。C.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中的“诚”和“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D.“社稷”是指土地神和谷神,古时君王都要祭祀土地神、谷神。后来就代指国家,如“民为贵,社稷次之”。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3分)A.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楚王诏令。C.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D.楚威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5分)(2)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5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九日登高王昌龄青山远近带皇州,霁景重阳上北楼。雨歇亭皋仙菊润,霜飞天苑御梨秋。茱萸插鬓花宜寿,翡翠横钗舞作愁。谩说陶潜篱下醉①,何曾得见此风流。
9九日齐山登高杜牧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②何必独沾衣。注释:①《晋书·陶潜传》:“尝九月九日出宅边菊丛中坐,久之,满手把菊,忽值(王)弘送酒至,即便就酌,醉而归。”②牛山,春秋时期齐景公登牛山感到终有一死而悲哀下泪,后遂以“牛山悲”而喻为人生短暂而悲叹。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诗和杜诗都以登高为题材,借重阳佳节的特有秋景来抒发诗人的个人情怀。B.王诗叙事真实浪漫,情趣横生,杜诗则在伤感中不乏豪迈,旷达中亦有苦涩。C.两首诗的尾联都运用典故,杜诗借齐景公牛山涕泣之事来安慰自己不必失落。D.王诗写景细致入微,展现了登高远眺的热闹景象,杜诗所写秋景则满目萧条。15.这两首诗同为登高题材,但二者所表达的感情却不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离骚》中,屈原以“,”两句诗表现了自己即便是在芳香与污浊混杂的环境里也要保持品格的高洁。(2)在《师说》中,韩愈用“,_”两句凝练地概括了“士大夫之族”不愿从师的荒谬说法。(3)在《陋室铭》中刘禹锡以“,”两句写出了陋室环境的清静和主人的安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名垂青史的文人多如牛毛,被后人格外喜欢的诗人亦①,但往往诗文作得好的,人并不可爱;人品相当不错的,诗文却不过尔尔。而像苏东坡这样诗文书画和人品道德都趋于完美都富于魅力者实在是②.所以,我总觉得自从有了苏东坡后,除去李白之外的其他中国文人都在他的光照对比下显得黯然失色。
10在中国,如若游历名山名水,如若中秋月下饮酒,人们往往会③地提到苏东坡,仿佛离了苏东坡,山、水、月都会大为逊色。历史上最具文化意义的山是庐山,将庐山写得最有意味的是苏东坡(“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最具文化意义的水是西湖,将西湖写得最为传神的也是苏东坡(“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而中秋自有了苏东坡大醉而作的“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后,其他便都“余词尽废”。无论苏东坡是在思亲,或在怀旧,无论他自品孤傲,或自作潇洒,无论他心情畅快,或心情苦闷;④,但凡他有所作,其作品都几乎可列入同类作品“之最”。苏东坡之让无数的后人被崇故和偏爱的原因,除了因为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曲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一个人能活得如此举足轻重,那该是件多么有趣的事。17.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4分)答:①②③④18.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4分)19.下列选项中引号用法和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A.贾母向林黛玉介绍王熙凤时说,她是这里有名的泼皮破落户,南方俗称“辣子”。(曹雪芹《林黛玉进贾府》)B.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鲁迅《拿来主义》)C.我痛苦地想,难道给关了几年的“牛棚”,真的就变成“牛”了?(巴金《怀念萧珊》)D.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王国维《人间词话》)(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20~21题。什么是单位?单位是我们显示自己存在的舞台,是我们提升身价的增值器,是我们安身立命的客栈。如果你是小草,单位就是你的地;如果你是小鸟,单位就是你的天;如果你是一条鱼,单位就是你的海。单位是一个团队,团队需要团结。,谁的力量就大。尤其要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对自己有意见的人。要真诚做人,,因为吃亏是福。要尊重每一个人,只有尊重别人,才能得到别人的尊重。尊重人是搞好人际关系的前提,,在打交道中趋利避害。20.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21.下列选项与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所用修辞手法相同的--项是()(3分)
11A.孤帆远影碧空尽B.一片冰心在玉壶C.桃花潭水深千尺D.道是无晴却有晴
12四、写作(60分)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为人处世中示强还是示弱,是一种谋略,更是一种生存之道。《曾国藩家书》中说,见强示强,见弱示弱。可见凡事没有定论。示强,意味着嫉妒的风险,但同时意味着能够获得在人际交往中的主导地位,获得他人的尊重,因为人都有跟随依附他人的倾向。示弱,能够规避被嫉妒的风险,但可能被视为弱者,从而被欺负,因为人性都有看不起弱者、欺负弱者的倾向。大至国家、民族、社会,小至单位、家庭、个人,都必须处理好这一对矛盾。读了上面材料,请你结合自己的学习、生活经验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用规范汉字书写,不少于800字2023达州一诊语文答案1.B解析:A项扩大范围,原文第一段说的是“可谓中国古代社会地理图景的再现,是中国古代最全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并未说对中国古代社会科学作了最全面的再现。C项表达不全。原文说的是“由一本书形成“郦学”,其重要性不仅在于《水经注》包含文献学、历史学、地理学、词章学等,还体现了史学对其他古代人文学科的引领作用。”表明形成郦学的重要性条件有两个,而选项中只提到了一个。D项无中生有。2.D解析:D项文章举年鉴学派的反思与修正只是强调了中西方在这一观点上出现了不谋而合。3.C解析:C项表述绝对化,原文是“按今天的图书分类法,《水经注》仅是地理专著,读者也就难以体会它的价值。”4.C解析:C项对楼阁的理解颠倒了5.B解析:B项无中生有,没有比较6.①加大保护宣传力度,强化文物保护意识。②建立健全保护法规,确保奖惩制度落实。③合理开发潜在价值,科学修葺古建文物。(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7. 答案B解析:“我”给“母亲”带来了灾难并犯下了过错,理解错误。灾难和过错并不是“我”带来的。8. ①母亲的勤劳、爱清洁、守秩序等美德给了“我”一生良好习惯的影响;②母亲的善良、乐于助人、认真等优点培养了“我”独特的性格;③母亲内心坚强,临危不乱等品质给了“我”精神和生命的教育。9. ①“她的泪会往心中落”写出了母亲的坚强和隐忍;②“而后含泪把我送出门去”,写母亲艰难筹款的辛酸和不舍(或者“对儿子“选择”的支持也可);③“她的回答只有一串串的眼泪”写母亲对儿子学业有成、能帮衬家庭的欣慰和感动。(每点2分,大意对即可)
1310.B解析:此句意思为:如果这样,楚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治理;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这件事。由此可知选B。11.A解析:A项,“霸王之资”中的“资”为“资本”“依托”,“持千金之资币物”中的“资”为“财物”。B项,阻挡,抵挡;对等,比得上。C项,果真,如果;确实,实在。D项,正确。12.D解析:D项,“山东诸国”错,原文是“韩、魏迫于秦患”;“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于文无据,且楚王并非不同意“合纵联盟”。13.(1)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有上百万的披着铠甲带着武器的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物资可供十年使用。(“地方”“带甲”“支”及定语后置句式“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各1分,大意1分)(2)我自己料想(估计,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自料”“当”“内”“恃”各1分,大意1分)【参考译文】苏秦替赵国组织合纵联盟,去游说楚威王,说:“楚国是天下的强国,大王是天下的贤王。楚国西边有黔中、巫郡,东边有夏州、海阳,南边有洞庭、苍梧,北边有汾陉一带的重镇郇阳,全国土地方圆五千里,有上百万将士,千辆战车,万匹战马,粮食物资可供十年使用,这是建立霸业的资本。凭借楚国这样强大和大王这样贤能,天下没有谁可以抵挡(阻挡)。秦国在天下最担忧的莫过于楚国,楚国强盛秦国就被削弱,楚国衰弱秦国就变强大,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所以替大王作最好的考虑,不如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如果大王不组织六国合纵联盟,秦国必然会从两路进军,一路出兵武关,一路攻下黔中。如果这样,楚都鄢、郢必然会引起震动。我听说:‘平定天下,在它还未混乱时就要着手治理;做一件事在未开始时就要做好准备’。祸患临头,然后才去发愁,那就来不及了。所以,我希望大王及早谋划这件事。如果您真能听取我的意见,我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四时都来进贡,奉行大王诏令,将国家、宗庙都委托给楚国,还训练士兵,磨快兵器,听凭大王使用。如果大王能听从我的计策,那么,韩、魏、齐、燕、赵、卫各国的歌女和美人必定会充满您的后宫,赵国、代郡的良马、骆驼一定会充满您的马厩。因此,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就可以称王;连横联盟成功,秦国就会称帝。现在您放弃称王、称霸的大业,反而落个‘侍奉别人’的恶名,我私下认为大王采取这种做法不妥当。 “秦国贪婪暴戾如同虎狼,有吞并六国的野心,秦国是诸侯的仇敌,而主张连横的人都想以割让诸侯土地去讨好秦国,这实在是人们所说的‘奉养仇敌’的做法。作为人臣,以损失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为代价,交结强暴如虎狼的秦国,还去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秦国侵略的祸患,这是没有顾及可能到来的灾祸啊。至于对外依仗强秦的威势,对内胁迫自己的国君,用来达到割让土地的目的,这又是人臣的大逆不道、对国君不忠诚,没有比这更严重的了。所以,合纵联盟成功,诸侯就会割地听从楚国;连横联盟成功,楚国就得割地听从秦国。合纵与连横这两种谋略,相差太远了,区别太大了。对这两种情况大王到底如何取舍呢?因此,我国国君赵王特派我献此计策,想坚定地遵守盟约,听凭大王的决定。”楚王说:“我的国家,在西边与秦国接攘,秦国有夺取巴蜀两地,吞并汉中的野心。秦国贪婪暴戾如同虎狼,不能和它亲近。而韩、魏两国被秦国的威势所胁迫,又不能和他们深入地谋划,如果和他们深入谋划,恐怕他们反而会投入秦国的怀抱。这样,计谋还没有实行,楚国就会危急了。我自己考虑,(单)凭楚国来对抗秦国,未必能够取得胜利。在国内与群臣谋划,也不值得依靠。我睡不安稳,吃不香甜,心神不定就如同旗子飘荡不止,最终没有什么依托。现在您想统一天下,使诸侯安定,使危国保存,我愿意带领我的国家参加合纵联盟。”14.答案D。解析:杜诗笔下的秋景也是意境高远,秋高气爽,并非满目萧条。15.①王诗重在抒发诗人重阳登楼的欢悦之情,也暗含诗人的思乡之愁。前三联借青山、菊花、金梨、茱萸等景物展现了重阳登高的热闹景象,尾联用一典故表达诗人的欢悦,而第三联的下句却直接点“愁”,流露出诗人的思乡情怀;
14②杜诗表面上写自己的旷达之情,毋须怅恨和伤感,但字里行间依然掩不住人生失意、壮志难酬的悲伤。颔联中“尘世难逢开口笑”写自己的落寞失意,接着用“但将”“不用”两句来自我安慰,结句直接用典,开解自己。(每点3分)16.(1)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17.①不计其数(不胜枚举不可枚举数不胜数不可胜数举不胜举恒河沙数等)②凤毛麟角(寥寥无几寥寥可数寥若晨星屈指可数)③情不自禁(不能自已不由自主自然而然不约而同)④总而言之(要而言之一言以蔽之归根结底)18.苏东坡让无数的后人(为无数的后人所)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因为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或者:苏东坡让无数的后人(为无数的后人所)崇敬和偏爱,除了他的才华盖世,还由他的既智慧又仁厚、既旷达又幽默、既儒雅又豪放、既富于正义又富于情感的天性所致。(“让”与“被”重复累赘,“原因……因为”杂糅,“原因……所致”杂糅)19.D解析:A项,表特定称谓;B项,讽刺否定;C项,表特殊含义;D项,表引用。20.①谁团结的人多②不要怕吃亏③什么人(任何人)都可以打交道或者尊重人才好打交道(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21.答案:B解析:A是借代,B是比喻,C是夸张,D是双关。22.作文。参照高考作文阅卷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