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3126242
大小:58.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24-08-30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十二).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语文试卷姓名:_____________年级: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__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解答题判断题计算题附加题总分得分评卷人得分一、现代文阅读(共1题,共5分)1、阅读《潮州与韩愈:谁成就了谁?》,完成下列小题。潮州与韩愈:谁成就了谁?张锐强很早就知道中国的版图上有潮州这个地方,就因为那首著名的唐诗——《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其诗首联气势确实凌厉:“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作者韩愈因谏阻唐宪宗要迎佛骨进入大内供奉,险些身家不保。奏章上达天听之后,皇帝雷霆震怒。多亏他的老领导裴度等人讲情,皇帝这才决定将死刑改成降级降职处分,韩愈遂由刑部侍郎贬谪为潮州刺史。如果不是众人竭力劝谏,那么中国文学与广东潮州的历史恐怕都要重新书写。唐宪宗的改判放了韩愈一条生路,同时也放了潮州历史一条生路。否则的话,今天这种文化意义上的潮州是否存在,真的很难说。由于独特的贬官文化现象,某个文人与某个地区经常会结上难解的缘分。比如苏轼、白居易之于杭州,柳宗元之于柳州。但是像潮州这样,将韩愈无限尊崇甚至不惜神化的,却并不多见。如今潮州有韩山,韩江,韩木,昌黎路,昌黎小学等。韩愈的影子无处不在。一句话,从文化上讲,韩愈已经和潮州水乳交融。潮州不是潮州市长的潮州,也不是潮州人民的潮州,而是韩愈的潮州。“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这是赵朴初老先生在《访韩文公祠口占》中对51岁的韩愈在刺潮八个月所做贡献的评价。潮州人不仅仅是尊崇韩愈的问题,已经将其神化,在宋代便建立了韩文公祠。回过头来再说那首让我记住潮州的诗,其题目说得很清楚,是写给侄孙韩湘的。韩愈幼年丧母,由兄嫂抚养成人,因此那侄孙与亲孙子差不多。听说韩愈遭贬,就赶来护送。结果就是这么一个人,因为护送韩愈南迁有功,最后竟然也被神化成了八仙之一的韩湘子。其连带作用,居然就有这么大。可以说,潮州对韩愈的尊崇,比杭州给予苏轼和白居易的待遇还要高。那么,韩愈在潮州任职期间,究竟又完成了何等惊天动地的伟业或者善举呢?韩愈的学生皇甫浞说,按唐代惯例,被贬谪的中央官员到地方后基本不理政事。只有韩愈来到潮州,还像那些凭资历升迁上来的地方官员一样勤勉有为。据记载,韩愈知潮期间确有德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驱鳄鱼,办教育,劝农桑,释奴婢。试卷第9页共9页 四事之中,后面两个历史记录不多,前面两个比较详细,尤其是驱鳄鱼,特别富有传奇色彩。一天,韩愈在潮州东门外的鳄溪前摆好香案,点燃香火,令手下将肥猪肥羊各一只扔进溪里,然后拿出亲手撰写的《鳄鱼文》,义正词严地对鳄鱼宣战:鳄鱼,我知道你也不容易,老吃不饱饭,不得已经常以我的子民为食。这事呢过去我不知道也就算了,既往不咎;现在既然我是潮州的一把手,就不能不过问。给你们送去猪羊各一只,都是绿色无公害食品,你们可以放心吃,吃饱后滚得远远的。再让我碰到,别怪韩某不客气!那天晚上,雷电暴风笼罩鳄溪,放眼望去能看到的地方全部干涸,溪水整整西迁六十里。从那时起,潮州人及其牲畜挨鳄鱼咬的历史,一去不复返。此事是有正史记载的。兴州学的举措,比驱鳄鱼更靠谱。贬来潮州不久,他一方面荐举地方俊彦赵德主持州学,一方面花大力气兴办乡校。办学缺资金,韩愈就“出己俸百千以为举本,收其盈余,以给学生厨馔”。百千之数,大致相当于韩愈八个多月的俸禄。也就是说,他把治潮州八个月的所有俸禄,都捐了出来,以便给学生提供免费教育,甚至吃饭都不用花钱。应该承认,一个没犯错误却被错误地贬谪到边远山区的官员,能够做到这一点,确实难得。因此后世都愿意把潮州的文气归因于此。潮州八景中有一景曰“韩祠橡木”,橡木亦称韩木,传说为韩愈手植,今已不存。自宋以来,关于韩祠橡木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它开花之繁稀,预示着潮州士子登科人数之多寡。这个传说,是韩愈以儒学兴化直接结出的果实。一句话,潮州教育是韩愈奠定的基础。北宋文学家苏轼在《潮州韩文公庙碑》文中评价韩愈“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这几句评语是韩愈一生的写照。北宋张载的“横渠四句”(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用在韩愈身上,再恰当不过了。(注)①“道济天下之溺”,指关注民生,关注现实,有忧国忧民的情怀。【1】文章以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开篇,有何好处?【2】文中划线处苏轼对韩愈的四句评价,其中哪几句与本文的内容相关?请结合文章加以说明。【3】你认为潮州和韩愈谁成就了谁?请结合文章内容说明理由。【考点】【答案】【1】示例:①“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交代了韩愈被贬的经历。②引出下文对韩愈的叙述(或“交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③以诗句开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或“吸引读者”)。【2】道济天下之溺:韩愈在潮州捐俸禄兴州学、兴乡学,将儒学在潮州奠定基础,使得潮州得以教化,造成了潮州文气旺盛、人才辈出的局面。忠犯人主之怒:韩愈上书谏阻唐宪宗迎佛骨进入大内供奉,结果惹得宪宗皇帝发了雷霆之怒,险些身家性命不保。【3】示例:潮州和韩愈互相成就。韩愈成就了潮州:韩愈给潮州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形成了纯正的民风,厚重的文化氛围,使潮州从荒蛮走向文明;潮州也成就了韩愈:潮州百姓对韩愈的无限崇拜,不惜神话,及种种纪念形式,使韩愈形象更加伟大,影响日趋深远,成为了士大夫的杰出代表。【解析】【1】考查开头段落的作用。内容上:1)交代时间、地点、背景或开门见山,奠定全文……感情基调2)点题,引出下文……内容,渲染……氛围,衬托……,为下文……做铺垫(或埋下伏笔),点明或引出叙写的人、物、事、景。(结合景色描写的作用)3)描述某场景、现象,为后文的议论、抒情做依托,相互照应。4)下文作对比、反衬,使后文内容更突出。突出或衬托……5)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或引发读者思考)。6)开篇点题。揭示主题。结构上:首尾呼应、照应题目、统领全文、引起下文、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结合文章内容,“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交代了韩愈被贬的经历,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韩愈被贬和潮州的关系。以诗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开篇,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试卷第9页共9页 【2】考查内容理解。“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①;忠犯人主之怒,勇夺三军之帅。”这几句评语意思是韩文公倡导的文风使从东汉到隋代已经衰败了八代的文风重又振作起来,他提倡的儒家道统拯救了沉溺于佛老思想的天下人心,他的忠谏触犯皇帝使之大怒,而他的智勇却胜过了三军的统帅。文章并未分析韩愈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所以“文起八代之衰”和文章不相符。文章也未分析韩愈的将帅之才,所以“勇夺三军之帅”不合适。“韩愈知潮期间确有德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驱鳄鱼,办教育,劝农桑,释奴婢”。韩愈在潮州捐俸禄兴州学、兴乡学,将儒学在潮州奠定基础,使得潮州得以教化,造成了潮州文气旺盛、人才辈出的局面。所以“道济天下之溺”和文章相符合。唐宪亲同唐朝许多皇帝一样,迷信佛教,这年正月,他派宦官杜英奇率三十名宫女手持香花,将凤翔法门寺护国真身塔内所藏的一枚佛骨,迎入皇宫,供奉三天,然后送还。这件事情在全国引起极大的轰动,王公大臣、平民百姓争先恐后,奔走施舍,有的老百姓甚至倾家荡产,以求供佛。韩愈是儒家的忠实信徒,素不喜佛教,于是上书宪宗皇帝,谏阻供奉佛骨,说佛是夷狄之教,中国上古所未尝有,那时帝王们多长寿;自从后汉明帝时期传入中国,帝王们寿命短促,国家乱亡相继,事福求佛,反而得祸。因此,他主张弃佛骨,永绝根本。唐宪宗得书后大为震怒,要将韩愈处以死刑,虽经众大臣求情,怒犹不解说:“韩愈说我奉佛太过,我可以不计较他,可他说东汉奉佛之后,帝王都短命,这话太恶毒了,我决不轻饶!”的确,韩愈的话无异暗示宪宗也活不长,宪宗能不发怒吗!由于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处罚太重,这才改判为贬任潮州刺史。所以“忠犯人主之怒”和文章相符。【3】考查文章内容。潮州和韩愈是互相成就。韩愈成就了潮州,体现在韩愈知潮期间确有德政,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驱鳄鱼,办教育,劝农桑,释奴婢。潮州教育是韩愈奠定的基础。韩愈给潮州奠定了扎实的文化基础,形成了纯正的民风,厚重的文化氛围,使潮州从荒蛮走向文明;潮州也成就了韩愈,体现在“潮州八景中有一景曰“韩祠橡木”,橡木亦称韩木,传说为韩愈手植,今已不存。自宋以来,关于韩祠橡木流传着一个神奇的传说:它开花之繁稀,预示着潮州士子登科人数之多寡。这个传说,是韩愈以儒学兴化直接结出的果实”。潮州百姓对韩愈的无限崇拜,不惜神话,及种种纪念形式,使韩愈形象更加伟大,影响日趋深远,成为了士大夫的杰出代表。二、名句名篇默写(共1题,共5分)2、古诗文默写。人生的际遇往往身不由己,但人生的态度可以自主选择。同样身处逆境,下列诗人的思想境界非常值得称颂。杜甫流落成都时居无定所,他能够推己及人,发出“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呼吁。刘禹锡被贬到巴山楚水,提出充满哲理的“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见解。苏轼被贬密州,在中秋之夜思念亲人之际,能对天下人发出“但愿人长久,________”(《水调歌头》)的祝愿。欧阳修被贬滁州寄情山水之时,身为太守的他抱有“________,醒能述以文”(《醉翁亭记》)的胸怀。文天祥兵败被俘,在押解途中发出了“________?________”(《过零丁洋》)的千古绝唱。这些诗人不仅给我们留下了灿烂的诗词文化,更给我们树立了崇高的精神丰碑。【考点】【答案】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沉舟侧畔千帆过千里共婵娟醉能同其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解析】默写题作答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文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符合题意的诗文句子;三是答题内容要准确,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写错字。注意“庇、畔、婵娟、汗青”的正确书写。三、诗歌鉴赏(共1题,共5分)3、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甲)推敲岛初赴举,在京师。一日于驴上得句云:“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始欲着“推”字,又欲作“敲”字,炼之未定,遂于驴上吟哦,引手作推敲之势,观者讶之。时韩退之权京兆尹①,车骑方出,岛不觉行至第三节,尚为手势未已。俄为左右拥止尹前。岛具对所得诗句云云,“推”字与“敲”字未定,神游象外,不知回避。退之立马久之,谓岛曰:“‘敲’字佳。”遂并辔而归,共论诗道,留连累日,因与岛为布衣之交。(宋·阮阅《诗话总龟》)试卷第9页共9页 (注)①京兆尹:国都所在地区的行政长官。(乙)题李凝幽居(唐)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________,________。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1】(甲)文中加点的词语“布衣之交”的意思是()A.年岁差别大、行辈不同的朋友B.旧时结拜的异性兄弟C.在逆境中结交的朋友D.不拘地位高低、平等相处的朋友【2】(乙)诗中,横线处填写的诗句正确的选项是()A.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B.移石动云根,过桥分野色【3】(乙)诗中,到底是用“推”字好,还是“敲”字好,还是有争议的。两个字比较而言,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合适呢?请说出理由。【考点】【答案】【1】D【2】A【3】选择一:“敲”比“推”好示例一:“敲”字以动衬静,就像“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的意境。在万物入睡、沉静得没有一点声息的时候,敲门声更是显得夜深人静。“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推”只体现动作,不像“敲”既有动作,又有声音,意境深远。示例二:是别人家的门而非自家的门,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从礼貌的角度讲,“敲”字比较妥当,“推”字显得鲁莽,何况还不知道这门是拴着的还是闭着的。如果是闭着的还好说,一推即开;如果是拴着的,推也推不开。选择二:“推”比“敲”好示例一:“推”显出环境的静,只有推才不打破静的气氛。而“敲”则显得突兀了。“敲”的气氛没有“推”的那么冷寂。从上句“鸟宿池边树”来看,“推”比“敲”要调合些。“推”可以无声,“敲”就不免剥啄有声,惊起了宿鸟,打破了岑寂,也似乎平添了搅扰。人没有权利去打扰在池边休憩的鸟类,这才是该诗所体现的境界。示例二:“推”固然显得鲁莽一点,但是它表示孤僧步月归寺。门原来是他自己掩的,他自掩自推,足见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敲”就显得他拘礼些,也就显得寺里有人应门。他仿佛是乘月夜访友,他自己不甘寂寞,那寺里假如不是热闹场合,至少也有一些温暖的人情。示例三:“敲”字在这里显得响亮张扬,不如“推”字低调,更符合夜深人静的气氛。孤僧推门,可见门是浮掩着的,表明这山野小庙,只有他一个,即使还有个小沙弥,此刻也睡着了,人睡着了而夜不闭户,不上栓,除了佛像烛台,竹床冷磬,别无长物,不怕贼偷。月下推门,顶多吱呀一声,一切复归沉静,池边树上,宿鸟不惊。岂不强似在四周静谧中,剥啄敲门?虽两三声,惊动宿鸟,一片鸟鸣人语,预示后头还有节目,比如诗人接着寻来,跟这位方丈夜话?……诗中这一联两句,在全诗八句中,只是一个夜景的镜头,不宜过分铺陈,横生枝节,恐怕还是不要再“以动景写静”的好。【解析】【1】考查词语意思。布衣之交意思是平民间的友谊。故选D。试卷第9页共9页 【2】考查名句默写。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故选A。【3】考查内容理解。一、“敲”字扣题。贾岛诗歌原题为《题李凝幽居》,由题目可知,僧人是赴约而来,不是归寺;去别人家拜访,自然要“敲”门的。二、“敲”字紧应尾联“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从“幽期不负言”来看,僧人是应约而来,到李凝幽居来的;从“暂去还来此”来看,僧人还会再来。三、“敲”字剥啄有声,以动衬静,更显环境的清幽孤寂;而“推”字太沉闷,写幽静太直接,缺乏诗味。四、“敲”字富有层次感,在冷寂的月下,在空荡荡的院落中,回荡的敲门声使周围的环境更显岑寂;“推”字只能写出一个人的落寞孤寂,句意直白,动作呆板机械。五、“敲”字意境悠远深邃,节奏分明,响中寓静,颇显空灵;而“推”字平实直接,毫无诗味。出句“鸟宿池边树”是写静,对句就应写动,而“推门”写动的效果怎样都不能与“敲门”写动的效果相比的。“推”只写僧人的行为,而“敲”字不光有行为动作,还有以动衬静的音响效果。进一步说,“鸟宿池边树”以生动的自然画面写万籁俱寂,“僧推月下门”写人的精神便觉无力,人物有些无精打采,而且意境不佳,给人的感觉太实,与颈联“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中的“分”“动”等动词表现的意境相比气力全无,诗味寡淡。六、李凝即是隐士,李凝幽居毕竟还是人间俗世,只是俗世间的清幽之处,“敲”字表现的是有人或无人的意境,能显出“一些温暖的人情”,有人间烟火味儿,有友谊的温热在里面,令人向往。而“推”字只能表现出僧人独来返寺,寂寞而入,四下里死寂无声,毫无反应,一片阴森恐怖气氛,让人感觉鬼气十足,不寒而栗。七、“打”“拍”等词,既失之粗鲁无礼,又现场面杂乱,与诗歌意境和人物身份很不协调,当然不能选用。四、名著阅读(共1题,共5分)4、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填空。痛苦与磨难往往成为伟人内在的驱动力。《名人传》中的三位艺术家就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取得了惊人的成就:德国音乐家贝多芬为欧洲革命创作的《____交响曲》,将交响曲带到一个前所未见的境界,成为了浪漫乐派的创始作品,也是古典主义的先驱作品;意大利雕塑家____(人名)的成名作——雕塑《大卫》,成为了西方美术史上最优秀的男性人体雕像之一;____(国籍)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长篇小说《战争与和平》,成为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作品,具有极大的世界影响力。英国作家朱利安·赫胥黎评价说,仅凭《战争与和平》这一部作品,托尔斯泰就可以雄踞世界文坛的奥林匹斯山巅。看来,痛苦与磨难在无意间也成为了很多艺术家攀上艺术高峰的基石。【考点】【答案】《英雄交响曲》(《贝多芬第三交响曲》)米开朗琪罗俄国【解析】考查名著阅读。《名人传》是法国著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罗曼·罗兰创作的人物传记作品,它包括《贝多芬传》、《米开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传记。被称为“三大英雄传记”。贝多芬的代表作有《英雄交响曲》等。米开朗琪罗的代表作:雕刻方面的有《大卫》、《摩西》等等。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国小说家、哲学家、政治思想家,也是非暴力的基督教无政府主义者和教育改革家。五、作文(共1题,共5分)5、题目一:以“特殊的经历”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目二: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如茶文化、汉字文化、戏曲文化、美食文化等,请在“_____文化”中的横线处填上你喜爱的某一文化样式,构成你的作文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任选一个题目,写一篇文章。将题目写在作文纸第一行。(2)不少于600字。选题目二,不限文体(诗歌除外)。(3)作文中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考点】【答案】外婆的秦腔那年,我才两三岁,外婆已五十多岁了,她最爱的是那黑灰色的城墙角下骤然响起的秦腔。外婆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是北方黄土地上孕育出来的勤劳子孙,秦腔是她抒发内心情感的唯一方式。试卷第9页共9页 外婆常说:“俺们种地的,都粗惯了,哪有什么细腻可言。”外婆有一摞很厚的手抄的戏词谱,那布满老茧的手写出的却是一手隽秀飘逸的好字。她虽然已近花甲之年,满脸沟壑,却偏偏喜欢唱二八佳人的喜怒哀乐。当婉转缠绵的小旦腔从外婆的口中流出时,哪儿有半点儿苍老之意?当时,我最喜欢外婆那一铁盒子各式各样、花花绿绿的旦角头饰。我总是抓起一把,笨笨地往头上乱七八糟地凑,自得其乐。外婆与那些热爱秦腔的乡邻们组织了一个自乐班,吹拉弹唱样样都有,生旦净丑行当俱全。农闲时,他们便聚在一起“热闹热闹”。于是,那墙根下的西瓜虫、斑驳的青石砖、砖缝间翠色欲滴的苔藓和顽强的小蘑菇都是我的玩伴,而那时而低吟浅唱,时而悠扬清脆,时而粗犷豪放,时而撕心裂肺的秦腔便成了背景音乐。锣鼓快板震耳欲聋,每每散场时,外婆浓浓的笑意与满面的红光便久久留在那被岁月侵蚀过的沟壑分明的脸上。每每想起,不由得让我嘴角上扬。后来,到了上学的年纪,外婆随我到城里和父母一起生活。随着学业的加重,我与外婆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少了。她除了叮嘱我好好学习外,就没什么可说的了。有时想让她开心点儿,就有一搭没一搭地哼两句秦腔给她听。外婆最稀罕的就是那台打开就必须满屋子转着找信号的收音机,她却用它听戏,听新闻,走到哪里带到哪里。有一次,她在我吃饭时用收音机放戏给我听,还说:“这是当年的名丑,只可惜走得太早,人啊……”我拿手机播放流行歌曲给她听,问她:“好听吗?”她摇摇头说:“听不懂。”我便关掉手机陪她听戏。“你还记得吗?”“记得什么?”“我给你讲的那些戏呀?唉呀,可有意思啦,怎么都忘了呢?”亲爱的外婆,我怎么会不记得幼时那并排地躺在土炕上的祖孙俩啊?我常会问那戏里讲的是什么,外婆便耐心地讲给我听。她是爱我的,只是越来越不知道该和我说些什么;我也是爱她的,可不知说些什么才能让她高兴,所以我常会借着戏文和她搭讪。忽然有一天,她回来跟我说:“城墙底下也有唱戏的自乐班,我去唱了一次,人家还老叫我呢……”说话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我知道,外婆终于在这个城市里找到了属于她的精神家园,就犹如“撑一把青竹伞,赴一场旧时约”。教师评语生活在西北黄土高原上的人们早已把生命融入了秦腔,每一个音符都闪烁着珍珠般的光芒。习作中的外婆就是这样一个痴迷于秦腔的人,从农村到城市,无论走到哪里,秦腔都与她相伴。秦腔是外婆的爱好,也是外婆的精神家园,她的喜怒哀乐都融入其中了。【解析】“特殊的经历”作文。作文步骤:审题(把握写作方向)——补题——立意(确定写作主题)——选材(丰满文章血肉)——结构(构造文章骨架)——出彩点——提纲——行文。什么是“特殊的”?什么样的“经历”是特殊的?怎样感受到这“特殊的经历”的?有何感想?本义是“经历”,喻义是“某种特殊的感受”。必须叙写一个中心事件,或围绕一个中心叙写一组事件,在此基础上生发出自己的内心感受。而且,只有事件叙写得“厚实”,生发的感受才会“真切”。那种通篇无事、跟着感觉走的文章只会给人以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之感。中学生的生活一般都是风平浪静的,很难“惊世骇俗”,很难给人以“超级震撼”。那么,要想在“平凡的世界”里生发出让人怦然心动的感受,就必须用敏锐的触觉去捕捉,用细腻的笔触去描写生活中那些让人的心灵为之一颤的场景、画面、镜头,让读者的心弦在你柔柔地拨弄下产生出共鸣,这样才能收到“平凡的人给我以最多感动”的构思之效。所以要善于多向思维,让思维的触角伸向不同的层面。还要把握好题目的引申含义,学会从深处补题,巧妙以大化小。例如,我们可以叙写关爱他人,关注生命的动人一幕。也可逆向写作弊、说谎、挨批,则文章的新鲜度、吸引力就更不同凡响。另外,要明确“特殊”是这个题目的中心词,是文眼,它并非指简单的感觉,而是指一个人做某事的内心感受。因此,写作文时,一定要注重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试卷第9页共9页 “______文化”作文。一、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时,要学会筛选。传统文化灿若星河,唐诗宋词、书法篆刻、京剧脸谱、皮影艺术、中华武术,还有传统节日的各种风俗礼仪等等,数不胜数。写作时,首先要选择自己熟悉的文体,并能从自己的生活中撷取相关素材,不能一知半解,更不能张冠李戴胡乱搭配。二、运用传统文化素材写作时,要学会融合。传统文化素材仅仅是素材,而作文则是作者丰富情感的表达,二者只有天衣无缝地结合在一起,才能打动读者。至于立意,同学们可以写自己学习某项传统文化的过程或者体验,可以写对某项传统文化正慢慢消失的担忧,也可以写某项传统文化所传递的亲情、友情等等。此外,同学们还可以采用“反弹琵琶法”立意,表现出拯救某些民俗文化的紧迫感、危机感,激发大家保护传统文化的主人公意识。这种写法往往会使你的作文熠熠生辉,受到读者的青睐。六、(共2题,共10分)6、阅读《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选段,完成下列小题。(甲)小石潭记柳宗元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乙)岳阳楼记范仲淹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的意思。(1)水尤清冽____(2)往来翕忽____(3)春和景明____(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____【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2)浮光跃金,静影沉璧。【3】《小石潭记》和《岳阳楼记》都写于作者被贬官之后,面对同样的遭遇,柳宗元以物喜、以己悲,看到小石潭四周竹树环合、寂寥无人的景象,他感到(1)“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却有着不因自己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的胸襟,《岳阳楼记》抒写的是他(2)“________,________”的远大抱负。【考点】【答案】【1】(1)尤:格外(2)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3)景:日光(4)尝:曾经【2】(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2)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3】(1)凄神寒骨悄怆幽邃(2)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解析】试卷第9页共9页 【1】考查文言词汇的解释。(1)水尤清冽:水特别清澈。“尤”:特别、格外。(2)往来翕忽:来来往往,轻快敏捷。“翕忽”:轻快敏捷的样子。(3)春和景明: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景”:日光。(4)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我曾经探索了古代贵族的思想。“尝”:曾经。【2】.考查文言文翻译句子的能力。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翻译文言语句要抓住句子中的关键词汇,运用“增、删、调、换、留”等译文的基本方法,做到译句文从字顺,符合现代汉语语法规范,句意尽量达到完美。(1)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也没有。重点字词:“可”:大约。(2)波动的光闪着金色,静静的月影像沉入水中的玉璧。“璧”:璧玉,注意字形,不要写成“壁”。【3】考查重点语句。《小石潭记》“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在世界感到忧虑之前担心,在世界快乐之后又开心,所以这一句是作者的政治抱负。译文甲:从小丘向西走一百二十多步,隔着竹林,可以听到流水的声音,好像人身上佩带的佩环相互碰击发出的声音,心里十分高兴。砍倒竹子,开辟出一条道路(走过去),沿路走下去看见一个小潭,潭水格外清凉。小潭以整块石头为底,靠近岸边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来,露出水面,成为水中的高地,成为水中的小岛,成为水中的不平岩石,成为水中的悬崖。青翠的树木,翠绿的藤蔓,遮掩缠绕,摇动下垂,参差不齐,随风飘拂。潭中的鱼大约有一百来条,都好像在空中游动,什么依靠都没有,阳光直照(到水底),(鱼的)影子映在石头上。呆呆地(停在那里)一动不动,忽然间(又)向远处游去了,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和游玩的人互相取乐。向小石潭的西南方望去,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水流像蛇那样蜿蜒前行,一段明的看得见,一段暗的看不见。两岸的地势像狗的牙齿那样相互交错,不能知道溪水的源头。我坐在潭边,四下里竹林和树木包围着,寂静寥落,空无一人。使人感到心情凄凉,寒气入骨,幽静深远,弥漫着忧伤的气息。因为这里的环境太凄清,不可长久停留,于是记下了这里的情景就离开了。一同去游览的人有:吴武陵,龚古,我的弟弟宗玄。跟着同去的有姓崔的两个年轻人:一个名叫恕己,一个名叫奉壹。乙:至于春风和煦,阳光明媚的日子,湖面风平浪静,天色湖光相接,一片碧绿,广阔无际;沙鸥时而飞翔,时而停歇,美丽的鱼儿在湖中游来游去;湖岸上的小草和沙洲上的兰花,香气浓郁,草木茂盛。而有时大片烟雾完全消散,皎洁的月光一泻千里,(月光照耀下的)水波闪耀着金光;无风时静静的月影好似沉入水中的玉璧,渔夫的歌声一唱一和,这样的乐趣哪有穷尽!(此时)登上岳阳楼,就会有心胸开阔,精神愉悦,忘却荣辱得失,举起酒杯面对和风,喜气洋洋的感觉!啊!我探索了古代贵族的思想,也许与上述两种情绪不同。为什么?由于异物和个人利益和损失的好坏,他们不高兴或悲伤;那些在法庭上的官员担心的是人民;那些不是法庭官员的人都担心国王。这也令人担心成为朝鲜官员,并担心自己在野外。在这种情况下,那么,什么时候开心?那必须说“在世界感到忧虑之前担心,在世界快乐之后又开心”吗?啊!(如果)没有这样的人,我和谁在一起?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shì)”或“谥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一般文人学士或隐士的谥号,则由其亲友、门生或故吏所加,称为“私谥”,与朝廷颁赐的不同。试卷第9页共9页 谥号用字有严格的规定,一般以《逸周书·谥法解》为参照,朝廷欲赐大臣谥号,往往援例此书办理。早期谥号多用一个字,如周平王、秦穆公、魏安王;也有用两个字的,如赵惠文王等。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忠烈公等。古代谥号是有一定制度规则的,一般而言,文臣谥曰“文”,武臣谥曰“武”。东晋的王导,谥号是“文献”。整个东晋,只有他一个人谥“文献”。到了唐朝的时候,魏征、陆象先、宋璟等人得到了“文贞”的谥号。“文贞”是对文臣最大的褒奖,是极美的谥号,朝廷不轻易授予。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在中国的历史上,宋代以降,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宋代的夏竦被拟定要谥为“文正”的时候,司马光第一次提出:“‘文正’是谥之极美,无以复加。”司马光认为“文”是道德博闻,“正”是靖共其位,“文正”是文人道德的极至。经过他的宣扬,“文正”从此以后被认为是人臣极美的谥号,皇帝一般是不肯轻易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如范仲淹、曾国藩。所以,“生晋太傅①,死谥文正”也就成了历代知识分子的至高追求。(注)①太傅:中国古代职官。始于西周,为国王的辅佐大臣与皇帝老师,三公之一,正一品位,为辅弼国君之官,作为重臣参与朝政,掌管全国的军政大权。【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卿大夫(dài)给予(ɡěi)褒贬(bǎo)避讳(huì)B.卿大夫(dà)给予(jǐ)褒贬(bāo)避讳(wéi)C.卿大夫(dà)给予(jǐ)褒贬(bāo)避讳(huì)D.卿大夫(dài)给予(jǐ)褒贬(bǎo)避讳(huì)【2】根据文意,文中划线词语解释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援例:求援以降:以后B.援例:引用以降:国家破灭C.援例:求援以降:国家破灭D.援例:引用以降:以后【3】“为”字的第二笔是“丿”,“臣”字的第二笔是(____),“此”字的第五笔是(____)【考点】【答案】【1】C【2】D【3】竖撇(直接写出笔画即可)【解析】【1】考查字音。大(dà)和小相对,大(dà)夫是古代官职,位于“卿”之下,“士”之上。大(dài)夫意思为医生。“给予”的“给”一般读jǐ。褒(bāo)是形声字,衣为形,保为声。褒奖、褒扬、褒义词中的“褒”都读bāo。“讳”是一个汉字,读作huì,本意是指违言,不说,避忌。有顾忌而躲开某些事或不说某些话。故选C。【2】考查字词释义。援例:引用成例:援例处理。我们不能援这个例。以降:以后,表示时间在后。故选D。【3】考查笔画笔顺。臣的笔顺:横、竖、横折、横、竖、竖折/竖弯。此的笔顺:竖、横、竖、提、撇、竖弯钩。故“臣”字的第二笔是(丨),“此”字的第五笔是(丿)。试卷第9页共9页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