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3095958

大小:111.28 KB

页数:8页

时间:2023-08-11

上传者:老李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安康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4页。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座号、考生号、县区和科类填写到答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2.第Ⅰ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第Ⅱ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城内相应的位置;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能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第Ⅰ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图1、图2所示分别为出土于瑶山墓地(属良渚文化,约公元前30世纪至前26世纪)的玉钺和夏朝晚期(公元前18至前16世纪)的青铜钺。在良渚遗址中,凡有玉钺出土的基葬,规格都是最高级别的;在全国各地的青铜时代遗址中,迄今发现与图2所示大小相近或比之更大的青铜钺不到10例。这些文物的出土印证了距今四五千年前的中国()A.已经初具国家形态B.部落战争非常频繁C.祭祀活动规模宏大D.刑罚制度较为残酷2.商朝统治区分内外服,内服是商人本族的活动区域,外服是商族以外的方国。各方国基本保持原有的社会结构,除对商王承担应尽的义务外,有很大的自主权。有的方国还经常与商处于战争状态。据此可知,与商朝内外服制度相比,西周分封制的重大发展在于()A.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B.遏制封国间的相互攻伐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D.建立起有效的官僚体制

13.公元前541年,地处江南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出使中原诸国。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这表明当时()A.文化中心开始逐步南移B.吴国深受儒家礼仪影响C.华夏文化认同趋向加强D.礼乐制度得到各国维护4.春秋战国时期,儒家主张“仁政”“德治”,宣扬礼乐文明;法家希望通过法律的手段达到至德社会,强调君臣共同守法;道家则从“法自然”的角度反对战争。这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A.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B.施行仁政的基础在于重德C.思想领域趋同倾向日益明显D.百家争鸣推动了社会进步5.秦朝建立后;统一车轨、文字、货币和度量衡,修建驰通、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并且迁徙六国贵族豪强到关中、巴蜀等地,这些举措()A.密切了南北经济的交流B.加强了对基层百姓的控制C.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D.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6.西汉建立后,刘邦以“秦钱重,难用,更令民铸荚钱”,荚钱重三株,只及秦钱的四分之一,其文仍为“半两”。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曾“行八株线”,文帝时“更铸四株钱”,其文皆仍“半两”,铸币权时放时收。此可推知,西汉时期()A.社会现实影响货币政策B.形成钱重与钱文不一的传统C.民间铸币利于国家稳定D.币制改革严重制约经济发展7.下表所示为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探究活动时所搜集的部分史料。他们所探究的课题最可能是()史料出处汉高祖“使陆贾即授玺绶,它(南越王赵佗)稽首称臣”《汉书·高帝本纪》汉武帝时,兴兵消灭原朝鲜卫氏政权,“遂定朝鲜为真番、临屯、乐浪、玄菟四郡”《汉书·西南夷两粤朝鲜传》“乐浪海(今日本海)中有倭人,分为百余国,以岁时来献见云”《汉书·地理志》A.汉高祖和汉武帝时的变法和改革B.两汉地方政治制度的形成与发展c.西汉时期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D.中国古代的赋税制度与社会治理8.北镇拓跋珪即位后,采纳汉臣崔宏建议,自谓黄帝之后;据《魏书》记裁,拓跋珪追溯的初祖是受封北土的黄帝嫡孙;拓跋珪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至涿鹿黄帝庙祭祀,统治者这样做的主要目的是()A.以汉文化取代鲜卑文化B.强调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性C.保证统治政策的连续性D.通过文化认同确立正统地位9.隋唐时期,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执行,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三省六部制的实行()A.完善了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B.彻底解决了官僚体制的弊端C.保障了社会走向公平与公正D.使得政治决策走向民主开放

210.640年,灭高昌国(今新疆吐鲁番附近)后,唐太宗不顾“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高昌故地设州县,并“每岁调发千余人,防遏其地”。这()A.成为西域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B.促进了民族交融C.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D.恢复了丝绸之路11.中国古代科举制下,除娼、优、隶、卒等“贱民”外,其他人均可参加考试。而这部分人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非常小,且他们的身份是可以改变的,其后代也是可以应举的。据此可知,科举制()A.提高了民众整体素质B.侧重考生的道德品质C.实现了考试的平等性D.有利于社会结构变动12.唐朝前期推行租庸调制,以人丁为单位,缴纳固定数额的谷物、布帛和代役税。唐朝中期改行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除征收谷物外,原来征收的布帛等实物改为折钱计征。这一转变()A.提高了商人的政治地位B.完成了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C.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D.加强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13.下表是唐朝部分著名诗人的诗作摘抄。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唐朝()诗作来源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李白《南陵别儿童入京》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高适《塞下曲》男儿生世间,及壮当封侯。战伐有功业,焉能守旧丘。杜甫《后出塞》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王之涣《登鹳雀楼》A.诗人在性格上狂放不羁B.诗歌以蔑视权贵为主要内容C.诗歌达到历史最高水平D.社会风貌呈现开拓进取精神14.北宋时期,掌管枢密院的长官绝大多数是文人,只管军事,没有实际指挥权,在发展过程中,曾长期不设枢密使及副使,主官称知枢密院事。宋代统治者此举的主要目的是()A.坚持重文轻武的原则B.对地方机构进行节制C.推动中央官制的成熟D.制衡权力以加强皇权15.通过普遍招募方式组建军队的做法开始于唐玄宗时期。北宋统治者则将募兵发展为一种有意识的“养兵”政策,提出“饥岁冀急于防民之盗,而防盗莫先于募民为兵”“不收为兵,则恐为盗”。这一措施的实行()A.提高了军队士兵的素质B.导致财政状况日益恶化C.确保了北宋王朝的安宁D.彻底解决民众疾苦问题16.元代行省重大事务的议事程序如下;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一做法()A.便于实现对朝政的控制B.对行省长官的权力有所制约C.杜绝了官僚之间的内斗D.使行省议事的效率大幅提高第Ⅱ卷

3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倡导实行“仁政”,省刑罚,薄税敛,争取民心。他认为这样就可以无敌于天下而达于一统,反对以暴力为手段的兼并战争。他的“仁政”思想建立在性善论的基础之上,他认为人天生就有仁、义礼、智四种“善端”,它们是不学而能、不虑而知的。“仁政”思想还带有民本主义倾向。因为“政在得民”,所以“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荀子特别强调礼在调节社会关系方面的作用。他认为人性本恶,所以要用礼治来约束,做到“明分使群”,各人都确定自己在杜会中的具体位置,各尽职责,共同构筑出良好的社会秩序。君主集权和统一是荀子理想社会的重要标志,他认为君主治国重在礼义教化,应当“平政爱民”,但法治、刑罚也是治国的必要手段。他还认为天是没有意志的自然存在。人类既应该顺应自然界的规律,同时也可以通过主观努力改造自然,“制天命而用之"。——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材料二民本思想滥觞于殷商至西周。到了春秋,孔子提出了“仁”的学说,主张“为政以德”,孟子集西周以来民本思想的大成,提出了“仁政”学说,主张“民贵君轻”。此外,这时期的儒家还提出了“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民事不可缓也”“治国之道,必先富民”等民本思想。——摘编自游唤民《先秦儒家民本思想论》(1)根据材料一,比较孟子和荀子思想的异同。(10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时期民本思想发展的原因。(4分)18.(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时期政治体制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新型官僚制度的出现。官僚之称,古已有之,官者管也,是指国家职事人员;“同官为察”,察、僚相通,是指同署办事的官吏。在不同历史时期,官僚的形态是不相同的。在春秋以前,官僚位在贵族之下,类似于后世的管家和管事,各守其职,各司其事,一般不参与国家政务。到了战国时代,各国经过以否定宗族政治为主要内容的变法运动,先后完成由宗族国家向封建专制国家的转变。官僚制度形成,它是和传统贵族世官制相对而言的新的政治制度,是指根据个人的能力、学识、才干提拔、任免、使用官吏的制度,宗族血缘关系不再作为官吏升迁进退的依据。官僚成为独立的阶层。依照国家法令或国君的旨意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国家机器的运转主要通过官僚进行。封建官僚制度最终确立。——摘编自李学勤主编《春秋史与春秋文明》材料二

4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完成了统一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专制主义君主集权的王朝,表现出了强烈的“大一统”观念。秦始皇在最兼并东方六国后,一方面北击匈奴,一方面用兵岭南,使其地“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据河为塞,并阴山至辽东”,实现了空前的疆域一统。秦始皇在都城咸阳附近营建了许多宫殿,宫殿布局取法于天上的紫微宫,这俨然是人间上帝的居处,天下一统的象征。他采取这些措施,和他采用皇帝的名号一样,就是要表示,他在人间的权力与上帝在天上的权力相当,这些都是为了显示皇帝的无上权威。为了巩固统一,结束六国异制的局面,秦始皇还“法度衡石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以秦律为基础,参照六国律,制定了全境通行的法律。秦始皇以战国时期秦国官制为基础,把官制加以调整和扩充,建成了一套新的政府机构。秦始皇在兼并六国的过程中广泛地推行郡县制,将地方完全置于中央的控制下。中央集权的制度从此确立。——摘编自范晓剑、冀列《秦朝的大一统观念与史学》(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新型官僚制度与之前相比有何变化。(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嬴政“大一统”观念在帝国政治实践中的表现。(6分)19.(14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汉初,官吏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中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如果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到武帝时,采纳董仲舒的建议,令郡国每年举孝、廉各一人,除孝廉一科为察举取士的主要科目外,武帝还不定期设立茂才、贤良方正、文学等科,以广泛地吸收地主阶级优秀人才,并于元期五年(前124年)在长安设立太学。——摘编自晁福林《中国古代史》材料二隋炀帝是中国科举制的创始人,他认为由刺史荐举多弊端,于是今士人自行报名,策试进士。唐代取士之类别有三;由学馆者曰生徒,由州县者曰多贡,由天子自诏者曰制举。我们所谓的科举制,专指乡贡。乡贡每年举行一次,任何人均可投牒自进,设立的科目很多,诸如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等。自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开始由礼部主持乡贡考试。登科之后如欲为官,尚需经过吏部的“释褐试”,中试后方可任官。——摘编自李定一《中华史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汉官员选拔制度发生的变化及其影响。(8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时期与唐代的官员选拔制度的不同之处。(6分)20.(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隋代和唐初中唐及晚唐北方水利水利建设遍及黄河流域及西北各地,西汉时期的水利工程几乎全部恢复,并修建了一些新的灌区。最突出的是引黄灌溉的成功和关中水利的恢复,关中的农田水利,虽然都是在前代基础上进行的恢复和改建,但渠系较前更密,这些工程大大提高了原有水利工程的灌溉能力北方战乱,水利建设停滞,进而衰退,从天宝十四年(755年)以后的二十多年中,黄河流域几乎没有兴修新的水利工程,大量的水利工程失修或废弄,与此同时,很多地方人口急剧减少,幸存的一些水利工程灌溉能力也在下降南方水利太湖地区大规模修筑湖堤和海塘,用以抵挡海潮和湖水的泛滥和侵袭,以土塘为主的南北海塘系统已初步形成,南方的灌溉工具除戽斗、桔槔、辘轳等继续使用外,还比较广泛地使用了水车太湖流城、洞庭湖流域和潘阳湖流域基本上达到了水旱无忧、旱涝有收的目的。其中太湖地区在全国的粮食供应中都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南方稻区,水库已得到了比较普遍的使用——《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

5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前后关联,史论结合。)高一历史参考答案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CCADACDABDCDDBB17.(1)异:孟子强调“仁政”,荀子强调礼治:孟子主张性善论,荀子主张人性本恶;孟子主张“民贵君轻”,荀子强调君主的重要性;孟子很少谈及天道观,荀子有明确的天道观主张。(6分,答出三点即可)同:孟子和荀子都继承、发展了孔子的思想;都体现了民本思想;他们都希望建立一个统一的社会。(4分,答出两点即可)(2)各诸侯国为争霸需要而寻求治国理念,为民本思想发展创造了宽松环境;随着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逐步形成;针对礼崩乐坏的社会现实,发扬传统“民本”思想。(4分)18.(1)从依据宗族血缘进行选拔到依据个人的才学和能力进行任免;从贵族的家臣到国家的官吏;从不参与国家事务到行使管理国家的职责。(6分)(2)灭六国,实现全国疆域的统一;首创皇帝制,皇权至上;法令制度统一;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废分封、行郡县制。(6分)19.(1)变化:从按军功爵位选任和选自郎官到自下而上举荐为官。(2分)影响:一定程度上选拔了一批优秀人才,提高了官员素质;有利于扩大封建统治基础。(4分)但是,察举制是由下而上推荐人才为官的,易滋生腐败,产生宗派行为,形成地方集团,从而威胁到中央集权。(2分)(2)汉武帝时的察举制以推荐任官,唐代的科举制以考试任官;察举制以德、才为选拔依据,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拔依据;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读书、考试、做官密切结合。(6分)20.示例:论题:隋唐时期农业经济重心逐渐南移。(2分)阐述:隋代和唐代前期,北方的黄河流域和西北地区恢复了前代的水利工程,并且加以改进,有利于增加农业产量,更多地提高北方农业生产力,这一时期,南方的水利工程则处于逐渐发展时期,农业工具的推广使用在原来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创新。中唐及晚唐时期,北方社会动荡造成水利工程受到严重的破坏,农业生产能力下降,而南方先进的水利工具被进一步推广,较多的水利工程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这使南方的农业生产在全国举足轻重。由此可见,隋唐时期中国农业经济的重心逐渐南移。(10分)(注: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有玉钺出土的墓葬,规格都是最高级别的,青铜钺的出土量也较少,结合所学可知,“钺”作为陪葬的礼器,地位高且数量少,已经成为权力的象征,说明此时的中国已经出现明显的阶级分化,已经初具国家形态,A项正确。材料中“钺”是作为一种陪葬的礼器,而不是兵器或刑具,所以不能体现部落战争的频繁,也无法体现刑罚制度的残酷,排除B、D项;材料中“钺”是作为一种陪葬的礼器,而不是祭祀时的用具,所以无法体现祭祀活动的规模,排除C项。2.C

6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的内外服制之下,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限,而西周的分封制,是较商朝内外服制更进一步发展的制度,以血缘关系为纽带,更有利于控制地方,加强对地方的管理,C项正确。材料与疆域的扩大无关,排除A项;B项表述过于绝对,排除:当时并没有建立官僚体系,排除D项。3.C解析:根据材料“被视为‘文身断发’蛮夷之地的吴国派公子季札……对于各国贵族视为‘文明’象征的乐舞与诗歌,皆能一一点评,得其精髓”可知,季札熟知当时中原诸国的礼乐文化,表明中原文化已传播到江南,而季札也改变了中原诸国对江南的认识,有利于华夏文化认同,C项正确。此时文化中心并没有开始逐步南移,排除A项;儒家学派创立于春秋末期,B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说法太绝对,与史实不符,排除。4.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儒家、法家和道家的主张虽然不同,但他们都是要建立一个稳定的社会秩序,说明追求有序稳定成为社会要求,A项正确。施行仁政只能代表儒家的观念,排除B项;“趋同”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内容无法体现社会的进步,排除D项。5.D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采取的各项政治、经济、交通等举措,有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D项正确。秦朝的这些举措并非专门针对南北方,排除A项;统一度量衡和文字等内容并非仅仅针对基层社会,排除B项;“颁行法律,编制户籍,整顿社会风俗”等与边疆地区的开发无关,排除C项。6.A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币制改革,改变了秦币,并放权民间铸币。结合所学可知,汉初经济调敝,为了恢复发展生产,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材料中的货币政策正是其体现。由此可知,西汉时期社会现实影响货币政策,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西汉初年货币政策实行的效果,无法得出“形成钱重与钱文不一的传统”,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民间铸币的影响,排除C项;材料中的币制改革有利于汉初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非制约,排除D项。7.C解析:材料反映了汉高祖对岭南地区的政策、汉武帝时对朝鲜的政策以及西汉时与日本的交往,因此最符合的主题应是西汉时期的边疆治理与对外交往,C项正确。“变法和改革”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西汉时的中日交往不属于“地方政治制度”,排除B项;三条史料均不涉及赋税制度,排除D项。8.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魏拓跋硅即位后自谓黄帝之后,之后拓跋硅及继任的三位皇帝亲往或遣使祭祀黄帝庙,其目的是通过文化认同确立北魏的正统地位,故D项正确。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没有涉及传统文化教育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统治政策,排除C项。9.A解析:根据材料“门下省负责审核诏令,有不妥者驳回”“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宰相之职”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决策的合理性,完善了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故A项正确。B项“彻底”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说法过于绝对,排除;君主专制背景下不存在真正的民主开放,排除D项。10.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唐太宗消灭了高昌国,不顾及“糜费中华”等反对意见,在原有的高昌国设立了州县管理,结合所学可知,高昌国位于新疆地区,属于少数民族统治区域,唐太宗设立州县管理,有利于促进民族交融,B项正确。西汉在西域设立西域都护府,标志着西域正式纳入中国版图,排除A项;“实现了边疆与内地治理一体化”表述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未涉及丝绸之路,排除D项。11.D解析:根据材料“他们的身份分是可以改变的,其后代也是可以应举的”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有利于社会结构变动,D项正确。由材料“除娼、优、隶、卒等‘贱民’外,其他人均可参加考试”可知,“提高了民众整体素质”表述错误,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道德品质,排除B项;据材料“他们的身份是可以改变的,其后代也是可以应举的”可知,科举制没有实现考试的平等性,排除C项。12.C

7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唐代赋税改革放松了对人身的控制,使得商人得到较大的活动自由,并且“折钱计征”,促进了货币的流通,这些都有利于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古代中国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和商业受到压制,所以赋税制度的变革并不能反映商人政治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唐代赋税依然征收谷物,此时并没有完成实物税向货币税的过渡,排除B项;“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说明唐代放松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13.D解析:材料涉及的诗作多体现了建功立业、积极进取的态度,这说明唐代社会风貌具有开拓进取的精神,D项正确。A、B项符合李白的诗作,排除;C项表述绝对,排除。14.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北宋时期枢密院长官是文人,没有实际指挥权,而且曾长期不设枢密使及副使,主官称知枢密院事,意在限制枢密院权力过大威胁皇权,即通过制衡权力来加强皇权,D项正确。重文轻武是举措而非目的,排除A项;材料涉及的是中枢机构的变动,其并非为了节制地方,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到中央官制的发展程度,排除C项。15.B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政府为了防止民变,将灾民募为国家兵员,这样必然导致国家财政负担加重,财政状况不断恶化,B项正确。扩充兵员和提高士兵素质并不存在因果关联,排除A项;北宋的举措形成了冗兵冗费,不利于王朝统治,排除C项;将灾民招募为兵员并不能有效解决民众疾苦,排除D项。16.B解析:根据材料“其一,长官拟定所议之事:其二,官员同堂议论:其三,长官综合所议做出裁决;其四,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可以看出,行省的重大事务须有行省长官与其他官员同堂议论,并且还须所有议事官员联名签字画押,这体现了对行省长官权力的制约,B项正确。材料中的做法对行省长官的权力有所制约,不容易实现对朝政的控制,排除A项;“杜绝了”说法过于绝对,排除C项;材料中的做法主要是对行省长官的权力有所制约,不能体现行政效率的提高,排除D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