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

ID:83087090

大小:73.96 KB

页数:15页

时间:2023-08-11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6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7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8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9页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试卷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材料一: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左传》的“君子曰”,《史记》的“太史公曰”,《资治通鉴》的“臣光曰”等,都是史论结合的代表。同时,在史书注释、书目提要中也都包含丰富的评论。这些史论结合的精彩之论代表了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下功夫深入发掘和总结。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凡是研究过司马迁史学思想的人都知道,其史论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比如,他对当时国家经济发展状况就非常关切。在《平准书》和《货殖列传》里,司马迁试图从经济发展中探寻社会发展的原因。在《货殖列传》中,他在分析人类社会物质生产情况时说:“故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之,商而通之。此宁有政教发征期会哉?人各任其能,竭其力,以得所欲。故物贱之征贵,贵之征贱,各劝其业,乐其事,若水之趋下,日夜无休时,不召而自来,不求而民出之。岂非道之所符,而自然之验邪?”这段论述一方面说明物质生产的历史有其自身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另一方面说明社会分工是由生产和交换的需要决定的,而社会生产的发展又是由于人们为满足物质需要而从事工作的结果。这些论点表明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且力图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这可以说是一种朴素的唯物史观。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其实除了这两种形式,司马光在书中还常常借历史人物之口来发表议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其史论内容十分丰富而且十分深刻。以“臣光曰”中关于治国用人方面的一些史论为例。司马光提出“为治之要,莫先于用人”,认为一个国家能否治理得好,关键在于能否选拔一批得力的人才,所以他在《资治通鉴》中非常注意并突出叙述了举贤用能的史实。在用人问题上,他主张用人唯贤,反对用人唯亲。他说:“臣闻用人者,无亲疏、新故之殊,惟贤、不肖之为察。”怎样才算是“贤”呢?司马光认为必须以德为本、德才兼备:“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资治通鉴》关于用人方面的精彩之论还有很多,其他方面的史论更是不胜枚举。对于史书注释,许多人认为这纯粹是史料性的东西,没有什么理论含量。这是对史书注释的误解。比如,元代学者胡三省不仅对《资治通鉴》在文字方面作了详细注释,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而且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比如,《资治通鉴》记梁武帝称:“我自非公宴,不食国家之食,多历年所;乃至官人,亦不食国家之食。”这自然是十足的欺人谎言。对此,胡三省在注释中加以无情揭露:“帝奄有东南,凡其所食,自其身以及六宫,不由佛营,不由神造,又不由西天竺国来,有不出于东南民力者乎?”这就以人所共知的事实揭穿了梁武帝的骗人鬼话。尤其可贵的是,胡三省说出了这样一个真理,即国家上下衣食住行,无不出于“民力”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他在《资治通鉴注》中还特别强调历史的善恶惩劝作用,认为《资治通鉴》正是一面很好的镜子,所以他在注释中不厌其烦地指出:“《通鉴》书之以为后世戒。”“后之守国者,尚鉴兹哉!”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一大特点,也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摘编自仓修良《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材料二:史学何为?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是中国当代老一辈史学大家的史学追求,也是当下和今后史学研究者应该追求的目标。20世纪以来,我国涌现出一批宣传和运用唯物史观研究历史、服务现实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大家,如郭沫若、胡绳、侯外庐、范文澜、夏鼐、白寿彝、刘大年等。近些年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伟大的时代必然高度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反观人类历史,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只有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才能解决时代面临的历史问题,才能回答历史之问和时代之问,才能开创新时代中国史学发展新局面。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要以习近平同志关于历史科学的重要论述为根本遵循,努力推出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研究成果,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史学研究不能缺席,也不会缺席,必将有更大作为。(摘编自高翔《新时代史学研究要有更大作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的史论,表明了司马迁已经认识到物质生产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索社会发展的原因。B.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常通过三种形式发表史论,其关于用人问题的论述,包含以德为本的思想。C.近年来兴起的环境史、灾荒史、医疗史、乡村史、城市史等研究,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D.材料二站在时代的高度,揭示了新时代中国史学研究的指导思想和根本遵循,为史学研究指明了方向。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以“君子曰”“太史公曰”“臣光曰”为代表的史论结合的内容,能代表我国传统史学的理论积累,需要我们深入发掘与总结。B.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2史论结合是传统史学的优长,是史学发挥社会功能的重要基础,它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提供充足养料。C.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便是“史学何为”这一问题的答案。D.只有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才是真正的史学家。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史书注释中对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以及对以前的历史的很多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如果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就会误解胡三省对《资治通鉴》中注释的意义。C.经世致用是当代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述往事,思来者”应是中国当代及以后史学研究者的共同追求。D.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有助于把握人类历史发展规律,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说明史学研究在当下的意义。(4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仲尼之将丧冯至仲尼自从春天去了以后,意味的阑珊,情绪的萧索,更甚于前年西狩获麟、《春秋》绝笔的时候了。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把我的哲学思想都借着这部古书表现出来,留给我的弟子们-咳,他们真是可怜,像是船没有舵,荒野浓雾中没有指南车呀。哪知到了现在,转瞬间就快要两年了,《易经》,一点儿没有着手;《春秋》,也有刻在竹板儿上的,也有涂在一卷一卷的树皮上的,错错乱乱地在他的房里堆积着,向来不曾有过一个人来过问。就是那张古琴,伴着他流浪他乡,十四年总在身边的,现在挂在壁上,不但着了许多灰尘,并且结上许多蜘蛛网了。他每每在黄昏时节,倚着窗子望落日,领略着自然间的音乐,正在忘机物我、融会一切之际,房子里便会发出来一种苍茫的音调,使他回转头来,目光懒懒地落在那张琴上,他这般伤感地自语,不知说了多少次了:---当年从我困于陈蔡的故人们,死的死了,不死的也多半在远方,只剩下这张琴,寂寞无语的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3现在呢,泰山依旧是那样嵯峨,可是旧日的气概一点也没有了,耳边只是缠绕着一个樵夫的哭声,凄凄婉婉地。心里忽地一片苍凉,宇宙都似乎冰化了一般,一个久已消逝了的泰山樵夫的影子,有如白衣的神显现在黑漆的夜色中,又回到他的意念之内了。---樵夫啊,你是世间的至圣!当我们在泰山的幽径里相遇时,你哭得是恁般地苦闷,岩石为之堕泪,鸟兽为之惊心。我这愚蠢的人啊,我那时不但不能领会,还要问你为什么哭。樵夫啊,你说,你自伤,所以这般哀泣······茫茫天空,恢恢地轮······万物的无着无落,是这样锐敏地感动了你······你深入了人生的真髓、宇宙的奥秘;我直到今日,才能了解你!他的头脑眩昏,目光放出许多火花-泰山也似乎旋动起来,地在震动,远方的河水在沸----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两手托着颐。---赐呀,你来了?来得怎么这么晚呢?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赐呀,你来得怎么这么晚呢!---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寂寞呀······赐,你日日锱铢为利,你好久不到我这里来了……子贡本来是因为货殖的事,由这里经过,顺便看看先生,并且想问一问他近来对于政治上的意见。哪知出乎意料,先生说出这样悲痛的话,是他从来没有听过的。---先生,可是病……---我哪里有什么病,只是昨夜做了一个梦。咳,这样的梦也不止一次了。你说,前面的泰山,有崩堕的那一天吗?---先生,梦是无凭的;泰山是不会崩颓,如同哲人永不陨亡一样……仲尼皱纹消瘦的颊上,缀了两颗绿豆大的泪珠了。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等到浮云散开了以后,一只雄鸡高踞在树巅,叫起来了。---赐呀,这是什么在叫?仲尼低着头。一切都在白昼的梦里迷迷蒙蒙的。---先生,是一只雄鸡。---啊,一只羽毛灿丽的雄鸡呀!他抬起头,对着那只鸡望了许久。假如仲由还在,恐怕又要把它射下来,把它的羽毛插在他的冠上;把它的血肉来供我的馐馔。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我抱着我的理想,流离颠沛,一十四年-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4卫呀,楚呀,陈呀,······没有一个地方能够用我一天,种种魔鬼的力恐吓着我,讽刺着我,压迫着我,四海之大,没有一个地方容我的身躯,终于不能不怀着惆怅回到我这儿时的故乡。故乡真是荒凉呵,乡音入在耳里,泪便落在襟前了。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儿时的门巷变成一片瓦砾,生遍了鬼棘向我苦笑。防山侧父母的坟茔已经被人踏平。我哪里还有读易奏瑟的心情呢。我为什么回到这个故乡来呢?我早就应该······我为什么不死在匡人手里?为什么不死在陈蔡人的手里?那时候的死,是怎样地光荣!怎样地可以自傲!那个时候,有颜回在我身边,仲由在我身边,百十个弟子在我面前,在弦诵声中死去,韵调是怎样地悠扬,怎样地美丽呀!现在,不肯“先我死”的颜回也死了,勇健的仲由也死了,百十个弟子都各自走上自己的路了。死也要有死的时候。仲尼一气说尽了多少天积蓄着的抑郁,两目像着了疯狂,两手按胸,不住地咳喘,淤塞着,再也说不下去了。子贡想用旁的话路岔开,却找不出适当的词句。仲尼依然坐在门前。他怕走进房内,同怕阴森的坟墓一样。远远近近,静悄悄使人听到万籁中极细微的呼吸……正是傍午的时分。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春光已逝,目睹沾满灰尘、结上蛛网的古琴,以及未能完成的著述,孔子意味阑珊,情绪低落。B.文中画横线的两处文字内容相同,语气不同,传递的情感丰富,有对子贡晚来埋怨之意,更多是对其到来的期盼和欣喜。C.高踞树巅的雄鸡唤起了孔子对子路的回忆,他为其命运悲叹,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D.“故乡真是荒凉呵”,“没有一个人不说我是陌生人,没有一个人对我不怀着一些异殊的意味”,说明孔子虽身在故乡,内心却是孤独的。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泰山樵夫这一形象的设置可以让孔子此时的情感有了具体的抒发对象,两者在很大程度上形象相似,情感相通。B.文中“杖,被掷在一边,颓然坐在阶上了”和《百合花》中新媳妇为通讯员的遗体盖上被子时“气汹汹地嚷了半句,就扭过脸去”都运用了动作细节描写,表现人物丰富的心理。C.子贡的形象与仲由的形象互为衬托,同时和孔子形成鲜明对比,衬托出孔子对理想的执着坚持。D.小说回忆与现实交织,如困于陈蔡、流离楚卫等回忆性片段,让读者更好地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人物的内心世界。8.结合文本和你对孔子的了解,分析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泰山”意象的深刻意蕴。(6分)9.《仲尼之将丧》是冯至““抒情诗”的历史小说”代表作,孙犁称赞《哦,香雪》“从头到尾都是诗”,请结合这两篇文本,简要分析它们“诗”化的共同特点。(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5过秦论(下)贾谊秦并兼诸侯山东三十余郡,缮津关,据险塞,修甲兵而守之。然陈涉以戍卒散乱之众数百,奋臂大呼,不用弓戟之兵,锄櫌白梃①,望屋而食,横行天下。秦人阻险不守,关梁不阖②,长戟不刺,强弩不射。楚师深入,战于鸿门,曾无藩篱之艰。于是山东大扰,诸侯并起,豪俊相立。秦使章邯将而东征,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秦地被山带河以为固,四塞之国也。自缪公以来,至于秦王,二十余君,常为诸侯雄。岂世世贤哉?其势居然也。且天下尝同心并力而攻秦矣,然困于阻险而不能进,岂勇力智慧不足哉?形不利,势不便也。秦小邑并大城,守险塞而军。诸侯起于匹夫,以利合,非有素王之行也。其交未亲,其下未附,名为亡秦,其实利之也。彼见秦阻之难犯也,必退师。安土息民,以待其敝,收弱扶罢,以令大国之君,不患不得意于海内。贵为天子,富有天下,而身为禽者,其救败非也。秦王足已不问,遂过而不变。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三主惑而终身不悟,亡,不亦宜乎?当此时也,世非无深虑知化之士也,然所以不敢尽忠拂过者,秦俗多忌讳之禁,忠言未卒于口而身为戮没矣。故使天下之士,倾耳而听,重足而立,拑口而不言。是以三主失道,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也。天下已乱,奸不上闻,岂不哀哉!先王知壅蔽之伤国也,故置公卿、大夫、士,以饰法设刑,而天下治。其强也,禁暴诛乱而天下服;其弱也,五伯征而诸侯从;其削也,内守外附而社稷存。故秦之盛也,繁法严刑而天下振;及其衰也,百姓怨而海内畔矣。故周五序得其道,千余岁不绝,秦本末并失,故不长久。由此观之,安危之统相去远矣。野谚曰:“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师也。”是以君子为国,观之上古,验之当世,参以人事,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故旷日长久而社稷安矣。(有删改)【注】①锄櫌(yōu)白梃(tīng):指农具。此处借以形容武器之粗劣。櫌,碎土平田用的农具。白梃,白木棒。②阖(hé):关闭。★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B.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C.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D.子婴立/遂不悟/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山东虽乱/秦之地可全而有/宗庙之祀未当绝也★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国国君,按规定要服从王命,定期朝贡述职。B.匹夫,古代指平民中的男子,也泛指平民百姓。C.大夫,在夏、商、周时是职官等级名,后来成为对有官位者的通称。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6D.五序,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秦朝吞并了六国,占据着险要地势,修治武器。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却所向无敌。B.子婴连一般君主的才能也不具备,虽然选取了能力中上的辅佐之臣,但也难免秦朝的败亡。C.秦国从秦缪公到秦始皇的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这与秦国险固的地势有密切的关系。D.秦朝丢失了从周代而来的合乎根本大道的治国传统,所以不能长治久安。13.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1)章邯因以三军之众要市于外,群臣之不信,可见于此矣。(4分)★(2)察盛衰之理,审权势之宜,去就有序,变化有时。(4分)14.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秦灭亡的原因。(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青玉案·至宜州次韵上酬七兄①黄庭坚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第四阳关云不度。山胡②新啭,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忧能损性休朝暮。忆我当年醉时句。③渡水穿云心已许。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④【注】①本词作于崇宁三年(1104),这一年黄庭坚被贬宜州。②山胡:一种善鸣的鸟,画眉科噪鹛属。③本句后有原注:旧诗云:“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该句出自黄庭坚元丰六年(1083)所作《夜发分宁寄杜涧叟》。④这两句化用了王勃《滕王阁诗》中的句子“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者极目回望,只见云烟迷茫,唯有归鸿高翔远引。此时作者难免想象,要是能随归鸿北去,早日度越关山,到达宜州就好。B.“第四阳关”化用了王维“西出阳关”句意,极言此地之荒僻遥远,行云都不再飞渡,而人还得践涉渡越此关。C.王勃的原诗用画栋珠帘、朝云暮雨来描摹滕王阁的胜景,凸显其雄奇高峻,本诗则借以描写想象中的暮年生活图景。D.本词体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无论是云烟归鸿,还是山胡子规,其实都是作者情感的载体。16.本词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过秦论》中,“,”两句形象地描写了秦始皇派遣得力的将领、士兵守卫要塞,盘问过往行人的情景。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7(2)《屈原列传》中,表现屈原的文辞描述的是寻常事例,但它的意旨却极为博大;列举的事例浅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远的句子是:“,”。(3)《孟子》有“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名句,欧阳修在《五代史伶官传序》中,意思与之相近的句子是:“,”。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三星堆考古研究团队宣布,将8号“祭祀坑”新发现的顶尊蛇身铜人像与1986年2号“祭祀坑”出土的青铜鸟脚人像残部拼对成功。这件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世称中国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的文物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惊熹”。“这不是人像,应当是神像。”现场专家无不惊叹。这件合体成功的青铜器预示三星堆“祭祀坑”的许多器物有可能是“一家子”,到底还有多少青铜器可以拼合,还有多少惊喜是我们所不知的,我们完全可以①。金面具残片、青铜大立人、青铜神树·····沉睡数千年,一醒惊天下!三星堆“盲盒”越拆越多,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和震撼。得益于新技术手段的加持,全民开启了一场“沉浸式考古体验”,这也是一次中华文明走出历史课本的生动“路演”。五千年灿烂的中华文明从来不缺乏②的故事,“霸屏”的三星堆正在持续带给我们惊喜。考古“上新”、传统文化“圈粉”的背后,正是③与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犹如一棵参天大树,枝繁叶茂、硕果累累。历史探源既是寻根,更是瞭望,无论走多远都不要忘记为何出发。找到了根,我们也就有了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请将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4分)20.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果子作为非果腹物品,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食物。随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烹饪方法、制糖工艺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宋朝时期的绝大部分人,对饮食的需求不再满足于充饥,而①。因此,一类统称为“果子”的甜食,开始作为人们在茶余饭后、饮酒会友时,或配做茶点、或下酒小吃、或单独享用的舌尖美味。但是,②,而是指一类丰富多样的甜味糕点和蜜制食品。鲜花团子,豆儿果,碧涧豆儿糕等中式甜品,因其色泽天然美丽、外观湿润迷人,特别是口感柔软、味道浓郁而令人垂涎,很容易吃完一个还想吃另一个。很多人都有疑问,③?这些中式糕点,虽然没有经过高温烘焙或油炸,避免了丙烯酰胺、反式脂肪酸等有害物质的污染,但主要成分基本为淀粉、糖和脂肪,像月饼一样属于高能量、低营养密度食品,吃多了可快速升高血糖,对身体健康非常不利。要知道,果子不是果腹的食品,更没有必要当作满足口舌之欲的必备,故不可贪嘴多吃。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821.下列出自原文的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错误的一项是(3分)()A.随着宋代经济、文化的繁荣昌盛,烹饪方法、制糖工艺等得到了长足的发展。B.因此,一类统称为“果子”的甜食,开始作为人们在茶余饭后、饮酒会友时,或配做茶点、或下酒小吃、或单独享用的舌尖美味。C.鲜花团子,豆儿果,碧涧豆儿糕等中式甜品,因其色泽天然美丽、外观湿润迷人,特别是口感柔软、味道浓郁而令人垂涎,很容易吃完一个还想吃另一个。D.要知道,果子不是果腹的食品,更没有必要当作满足口舌之欲的必备,故不可贪嘴多吃。22.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6分)四、作文(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论迅速》中说,有些人只追求表面上的快速,把本未结束的事草草了结,其结果是一件本需做一次的事,却不得不回头重复多次。鲁迅先生在《补白(三)》一文中论及战斗时谈到,即使慢,纵令落后,驰而不息,一定可以达到他所向的目标。2022年4月,面对新冠疫情多点爆发的局面,中国政府果断提出,抗疫工作应以快制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至关重要。以上论述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长郡中学2022-2023学年度高二第一学期第二次模块检测语文参考答案1.C(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体现了史学研究对现实社会的关怀和经世致用”错误,材料二原文是“有很多成果就是史学研究对社会关怀的体现,也是史学经世致用的表现”,不是“······等研究”体现。)2.D(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从而认识人类的命运”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9错,原文是“真正的史学家都将认识人类的命运作为自己学术活动的出发点,力图通过对社会关系、人与自然关系等的反思,总结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历史结论”。“认识人类的命运”是出发点而不是结果。)3.C(本题考查概括并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项,材料一只说“对以前的历史学家、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有很多评论,这些评论都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未说“辨析史事上记载的讹误和前人注释的错误”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B项,错在假设关系不准确。把史书注释当成纯粹的史料,未必就会误解胡三省的注释的意义。D项,材料二中是“史学研究应该站在时代的制高点上”,而不是“史学研究作为当今时代的制高点”。)4.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②接着,选取《史记》资治通鉴》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史书,详细阐述如何“史论结合”;③然后,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④最后,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论述思路的能力。论述类文本一般是引论部分提出问题,本论部分分析问题,结论部分总结问题。根据第一段开头“我国传统史学有许多优长之处,史论结合便是其中之一”可知,文章首先提出史论结合是我国传统史学的优长的观点。第二段“关于《史记》中的史论,我们比较熟知的是“太史公曰'……”,第三段“再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所发表的史论,一般都认为有两种形式:一是“臣光曰',二是引前人的史论……”具体列举有代表性的史书,阐述如何“史论结合”。第四段,以胡三省注评《资治通鉴》为例,阐述了史书注释的意义。最后一段“对于这一优良传统,我们应认真加以研究和总结,使我国史学发展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为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提供充足养料”是总结全文,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的意义。5.①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②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③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④构建中国特色史学体系,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的论述思路可知,材料一最后一段是在解释发挥史论结合优长对当下的意义,可概括第一点答案:以史为鉴,认真研究、总结史论结合的传统,在面向未来的同时不忘本来。材料二开头阐释史学的含义,“史学的重大使命是探索社会变迁的内在逻辑与规律,为文明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可概括第二点答案。材料二最后一段阐述当今时代重视对历史的总结和传承的做法,根据“从对历史的深入思考中汲取智慧,发挥史学传承文明、启迪未来,知古鉴今、资政育人的作用”可概括第三点答案。“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历史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努力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史学智慧”可概括为第四点答案。6.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却又为其杀害生灵的行为而痛心”理解错误。依据原文“可怜他金星随着太阳一般,傍着我车尘劳碌于卫楚陈蔡的路上,一日不曾离开过我;同我一块儿受着隐士们的嘲笑、路人们的冷遇。我又何益于他呢?他终于很惨怛地死了”可知,孔子对仲由一直追随自己而自己却没有给仲由什么好处而感到痛心。)7.C(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作品的体裁特征和表现手法的能力。“互为衬托”“形成鲜明对比”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0分析错误。文章描写了子贡形象和仲由形象,但作者写这两个人物并不是互为映衬的关系;且子路的形象与孔子并未形成对比,文章写子路一直追随孔子,为了实现孔子的理想而奋斗。)8.①“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泰山的嵯峨表现孔子年轻的形象,泰山的崩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2分)②“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与政治理想。“登泰山而小天下”显示孔子年轻时平治天下的抱负,“泰山其颓”暗示孔子政治理想的破灭。“蒙上云霭的泰山”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作品艺术形象的能力。①首先,文章主要介绍了泰山的两种情况:泰山的巍峨和泰山的倾颓。孔子年轻时执着于理想,在外奔波十四年,有着万人敬仰的“圣人”尊称;而周游列国传播思想却处处碰壁的情形又体现出孔子身处低谷的无奈,尤其是到了晚年,孔子有颓废的倾向。文中反复出现泰山,正是以泰山的巍峨表现孔子年轻时的形象,以泰山的倾颓预示孔子的人生将丧。②其次,依据原文“二十年前,奔走齐鲁之间,追慕着古代的风光,正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实现在这乱世上最热衷的时期。一天独自一个人登上泰山的高峰,澄滓太清,齐鲁俱磅礴于茫茫大气之内,自己不觉得胸怀高朗:-啊,当初登上东山,觉得鲁小,现在立在泰山顶,天下并不大呀”,泰山象征着孔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理想,“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说的是孔子年轻时对自己政治理想的高度自信,而孔子本人也有着平治天下的伟大抱负。而孔子一直担心泰山会倾颓,“赐呀,你看这座泰山呀。你说它有时要崩颓吗?”其实是预感到自已人生将尽,而自己的政治理想一直没有实现,弟子们死的死,没有死的也在走自己的道路,“泰山其颓”暗示出孔子政治理想在当时难以得以贯彻执行。而文章结尾“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蒙上云霭”则寄托了对未来的担忧。由此可见,“泰山”寓意孔子的人生。9.①小说情节没有激烈的冲突,没有曲折的故事,《哦,香雪》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折射出边远山村火车开通后的新变化,《仲尼之将丧》着重叙写了孔子和子贡见面交流的场景。②通过重点刻画人物心理来塑造人物形象,有较强的抒情性(可在文中摘录举例)。③环境描写充满诗化的意境,如《哦,香雪》中对铁轨的描写,《仲尼之将丧》对屋外云、山的描写。(每点2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探究文章体裁特点和审美意蕴的能力。①从情节看,这篇小说没有明显的故事情节,“他远远望见一个衣冠齐楚的人,渐渐辨别了知道是子贡以后,慈母见了远方归来的游子一般,两目射出消逝了的旧日的光芒,迎上去,紧紧地握着子贡的手”“子贡慢慢地扶着先生又坐在台阶上,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子贡站立在先生的身旁”着重叙写了孔子和子贡见面交流的场景。《哦,香雪》是一篇充满诗情的小说。它没有严密的故事,没有曲折的情节,小说主要写了四个情节:姑娘们对“北京话”的议论;姑娘们与旅客做生意;香雪渴望有一个铅笔盒;香雪得到心爱的铅笔盒,夜走三十里路。捕捉了几个小的生活场景,折射出边远山村火车开通后的新变化。②从刻画人物看,本文对人物的心理描写使用了大量篇幅,如“那时他满心满意地想,世态是一年不如一年,我的《春秋》写到这里也尽够了。天啊!你总还可以多给我几年的生命吧;我要努力在我这未来的几年以内,把我们先哲传下来的一本《易经》整理一番……”等,这样就有较强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充满诗化的意境。《哦,香雪》精心塑造了香雪这一典型形象,写了一个生活在封闭、落后、贫瘠的山村少女对现代文明的向往,对于人物性格的塑造不以情节冲突来描写而是着重从心理描写来塑造。③从意境看,本文“这时候太阳转到南方,被几片浮云遮护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1泰山的余脉,又蒙上一层薄薄的云霭了”对屋外云、山的描写充满诗化的意境。《哦,香雪》有诗的形象、诗的韵律、诗的语言。在作者笔下,无论是山、水、月色、草木、小溪、隧道,还是两条纤细的铁轨,都充满了深深的情意,它们有灵性,它们懂得香雪的心思和愿望。10.D(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译: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根据语境,“藉使”表示假设关系的连词,不能分开,故可以排除A、B两项;“庸主之才”是偏正短语,中心词是“才”,二者不能分开,可以排除C项。)11.D(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识的能力。D项,“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即公、侯、伯、子、士”错误。周王朝设置五等爵位,应该为“公、侯、伯、子、男”。)12.B(原文“藉使子婴有庸主之才,仅得中佐”,是作者假设的情况。)13.(1)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用要挟的方式跟诸侯做交易。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因”,趁机,1分;“要市于外”,状语后置句,“于外要市”,1分;“要市”,用要挟手段做交易,1分;“信”,忠实;句意1分。)(2)明晓兴盛衰亡的道理,详察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察”,明白,通晓,1分;“宜”,适宜,适当,1分;“去就”,取舍,1分;句意1分。)14.①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②秦二世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③子婴不才,孤立无亲,无人辅佐。④忠臣不敢进谏,智士不敢出主意。(任答3点给满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文章信息的能力。题干问的是秦灭亡的原因,具体作答时,可从君主和臣下两方面来分析。从君主的角度分析时,可从秦王、秦二世、子婴三人的行为、处境等方面总结,如“秦王足己不问,遂过而不变”是说秦王“自满,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如“二世受之,因而不改,暴虐以重祸”是说秦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如“子婴孤立无亲,危弱无辅”是说秦王子婴“孤立无亲,危弱而没有人辅佐”。从臣下的角度分析时,可抓住关键句“忠臣不敢谏,智士不敢谋”等进行总结。【参考译文】秦朝兼并了诸侯,崤山以东有三十多个郡,修整好各地的关隘,占据各地的险要地势,整备精良的武器装备,守护着这些地方。然而陈涉凭着几百名散乱的戍卒,振臂大呼,不用弓箭矛戟等兵器,仅仅靠着锄把和木棍,(虽然没有给养,)只要看到有人家住的房屋就能吃上饭,纵横驰骋天下,所向无敌。秦朝险阻之地防守不住了,关卡和桥梁来不及关闭,长戟刺不了,强弩射不了。楚军深入境内,鸿门一战,竟然连像篱笆那样的阻拦都没有遇到。于是山东大乱,诸侯纷纷起事,豪杰相继立王。秦王派章邯率兵东征,章邯趁机凭借众多兵力,在外面用要挟的方式跟诸侯做交易。大臣们不忠实,从这件事就可以看出来了。子婴登位,最终也不曾觉悟。假使子婴有一般君主的才能,仅仅得到中等的辅佐之臣,崤山以东地区即使混乱,秦国的地盘还是可以保全的,宗庙的祭祀也不会断绝。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2秦国地势有高山阻隔,有大河环绕,形成坚固防御,是个四面都有险要关塞的国家。从秦缪公以来,一直到秦始皇,二十多个国君,经常在诸侯中称雄。难道代代贤明吗?这是它的地理形势造成的呀!况且天下各国曾经同心合力进攻秦国,然而被险阻困住不能前进,难道是因为勇气、力量和智慧不够吗?是地形不利,地势不便啊。秦国把小邑并为大城,在险要关塞驻军防守。诸侯们出身平民,是为了利益联合起来,并没有一般占据王位者的德行。他们的交往还不亲厚,他们的下属还未亲附,名义上是说灭秦朝,实际上是为自己谋求私利呀。他们看见秦朝的防御是难以进犯的,就必定退兵。如果能安定本土,让人民休养生息,以等待他们的衰败,收养弱小,扶助疲敝,那么凭着能对大国发号施令的君主,就不用担心在天下实现不了自己的愿望了。贵为天子,富足拥有天下,自己却遭擒获,这是因为他们挽救败亡的策略错误啊。秦王满足一己之功,不求教于人,一错到底而不改变。二世承袭父过,因循不改,残暴苛虐以致加重了祸患。子婴孤立无亲,自处危境,却又柔弱而没有人辅佐。三位君主一生昏惑而不觉悟,秦朝灭亡,不也是应该的吗?在这个时候,世上并非没有深谋远虑懂得形势变化的人啊,然而他们不敢竭诚尽忠,纠正主上之过的原因,就是秦朝的风气多有忌讳的禁规,忠言还没说完而自己就被杀戮了。所以使得天下之士,只能侧着耳朵听,双脚紧靠着站着,闭上嘴巴不敢说话。因此,三位君主迷失了路途,忠臣不敢进谏善言,智士不敢出主意,天下已经大乱,坏消息不让皇上知道,这难道不可悲吗?先王知道壅塞不通就会伤害国家,所以设置公卿、大夫和士,来整饬法令,设立刑罚,天下因而得到治理。强盛的时候,禁止残暴诛讨叛乱,天下服从;衰弱的时候,也能靠春秋五霸为天子征讨,诸侯也顺从;它削弱的时候,也能内部加强守护,外部交好其他国家而使社稷得以保存。所以秦朝强盛的时候,繁法严刑,天下震动不安;等到它衰弱的时候,百姓怨恨,天下背叛。周朝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顺序合乎根本大道,因而延续了一千多年不断绝。而秦朝在根本的和次要的方面皆失,所以统治不能长久。由此看来,安定和危亡的纲纪相距太远了!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过去的经验教训不忘记,就是以后做事的借鉴)。因此君子治理国家,考察于上古的历史,验证以当代的情况,还要通过人事加以检验,从而了解兴盛衰亡的道理,明辨形势是否适宜,做到取舍有序,变化适时,所以历时长久,国家安定。15.A(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到达宜州就好”错误,作者并不希望早日到达宜州,宜州为作者贬谪之处,地方遥远,作者是无奈前去。“目送归鸿”,表达的是对家乡的思念。)16.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词的上阕以“目送归鸿”和“子规言语”写出了身处异乡难以排遣的思归之愁。②贬谪远地的悲伤。作者被贬宜州,“云不度”写出了被贬路途遥远艰难,表达了仕途坎坷、前途黯淡的伤感。③强自开解的豁达。虽然境遇艰难,作者仍然告诉自己“忧能损性休朝暮”,表达了一种理性的自宽。④对闲适生活的期待。最后两句用“西山雨”“南浦云”来描绘想象中闲适的暮年生活,表达了期待与向往。(每点2分,答对三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作者思想感情的能力。“烟中一线来时路。极目送、归鸿去”“子规言语。正在人愁处”,此处写了“路”“鸿”“云”“子规”,从“一线”“归”“不度”等词语,可以判定所写景物为哀景,借助这些哀景表达了愁情。词人风尘仆仆地长途跋涉,来到这远离京城的异地,他首先回顾的是来时的道路,而这路已为茫茫的烟尘所笼罩,只留下若有若无的一线痕迹,鸿雁能归而己不能归,表达了思念家乡的愁苦之情。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3“第四阳关云不度”,极言此地之荒僻遥远。“阳关”本在陇西,“第四阳关”形容此地比“阳关”还要遥远好多倍,以至天空的行云都不再飞渡,而人还得渡越此关,表达了贬谪远地的悲伤。“忧能损性休朝暮”,这是一句诉诸理性的语言,词人说忧愁能损伤性情,休要朝朝暮暮为它所困扰纠缠。“忆我当年醉时句。渡水穿云心已许”,他想起醉中曾经写过的诗句:“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词人愿自己常常处于酣醉状态,这样就可以从忧中解脱,而让满川风月去替他人忧愁。“渡水穿云心已许”是一句认命之词,词人千里迢迢渡水穿云漂泊异地已不止这一次,对于坎坷的命运心中已早该默认了,表达了一种理性的自宽。“暮年光景,小轩南浦。同卷西山雨”,他自知已到暮年时光,那么便让它与自己所在的南浦小轩一同去领受西山来的风雨吧。“同卷西山雨”中的“同”字把抽象的暮年光景与具象的“小轩南浦”合二为一,便使抽象意念具体化,体现以豁达的态度迎接人世风雨的深层意识,表达了对闲适生活的期待。17.(1)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2)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3)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每空1分)18.示例:①拭目以待/翘首以待②精彩绝伦③博大精深(每空1分)【解析】拭目以待:形容殷切期望或密切关注事态的动向及结果。精彩绝伦:精彩美妙到了极点。博大精深:(思想、学说等)广博高深。(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19.示例:这件文物名为“鸟足曲身顶尊神像”,堪称中国青铜文明“巅峰之作”,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惊喜”。(4分)20.①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中华文明比作一棵参天大树,将文明包含的丰富内容比作枝叶,将凝结成的文明成果比作果实。(2分)②形象生动具体地写出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源远流长的特质,(1分)③表达了创作者对中华文化的积极肯定与充分赞美。(1分)21.C(“鲜花团子,豆儿果,碧涧豆儿糕等中式甜品”中间应改为顿号,即“鲜花团子、豆儿果、碧涧豆儿糕等中式甜品”。)【解析】顿号表示并列的词或词组之间的停顿,基本用法如下:①用于并列词语之间。示例:造型科学、技艺精湛、气韵生动,是盛唐石雕的特色。②用于需要停顿的重复词语之间。示例:他几次三番、几次三番地辩解着。③用于某些序次语(不带括号的汉字数字或“天干地支”类序次语)之后。示例:我准备讲两个问题:一、逻辑学是什么?二、怎样学好逻辑学?④相邻或相近两数字连用表示概数,通常不用顿号。若相邻两数字连用为缩略形式,宜用顿号。示例1:飞机在6000米高空水平飞行时,只能看到两侧八九公里和前方一二十公里范围内的地面。示例2: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二、三产业的基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14⑤标有引号的并列成分之间、标有书名号的并列成分之间通常不用顿号。若有其他成分插在并列的引号之间或并列的书名号之间(如引语或书名号之后还有括注),宜用顿号。示例1:“日”“月”构成“明”字。示例2:《红楼梦》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是我国长篇小说的四大名著。22.示例:①有了更为丰富的渴求/有了更为丰富的需求②宋朝的果子不是指水果③果子吃多了有没有坏处(每空2分)【解析】第①句,由空格前面“不再满足于充饥”,空格后面“果子”的出现可以推知,新食物的出现不是为了充饥,而是在果腹之外有了更多元的需求。第②句,空格后的句子中有关联词语“而是”作提示,空格处必然包含了“不是”一词;上一句已经出现了讨论的中心话题“果子”,“指”字更加直观地提示了此处要对“果子”进行对象或类别上的区分。第③句中有疑问号,句子本身应是疑问句。空格后面的内容都是指向贪吃果子带来的坏处或不利影响。23.审题:这是一道思辨性材料作文题。第一段材料,培根这句话的意图是想要论述“急求速成是必须谨慎的,须知狼吞虎咽将令人消化不良”这一观点,之所以追求表面快速,把事情草草了结的人其实并不快,是因为他只是看似把做事的过程经历了一遍,但却并非做得成功而有效,完美地实现了结果,因此他需要一遍遍去重复从开始到结果的过程。譬如在赛跑中,优胜者并非步子迈得最急或脚抬得最高者,而是最早到达终点的人。因此,这里否定快,是为了否定“欲速则不达”,而非否定“快”本身。第二段材料,鲁迅此言的意思是不怕一时的慢,而要看是否能坚持到终点,达到所向的目标。所以,材料一和材料二看似讨论了“快”与“慢”的相对关系,其实讨论的还是如何到达终点这一话题的一体两面。对第三段材料的理解,可以从“为什么要快/慢”的角度去分析。面对新冠疫情暴发的危局,中国政府之所以追求以快制胜,是因为这个时候只有快才能最大程度地保护好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拖得越久,走得越慢,结果就越来越不容乐观。所以,本次作文题并非仅仅是讨论“快慢”,否定一方而肯定另一方的问题,而更应该看作是实现目标的路上,为什么要快/慢,应该怎么去快/慢的论题。写作中,应该充分结合上述三则材料的内涵,综合分析在向目标进发的前行途中,我们不能一味求快而粗制滥造导致数次返工适得其反,而应该有“纵令落后,驰而不息”的乌龟赛跑精神,也不能一味地否定效率,而应当根据所向目标的要求当机立断。而对于目标的阐述,我们既可以选择自己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真实经历,也可以结合时事热点中的快慢思考来进行阐释。立意:①求快也要求好。②纵令落后,驰而不息,虽慢必达。③快与慢的选择应据结果而定。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