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与此同时,目前,学术界大量工作聚焦于功率自感知通信协议、功率自感知通信算法、节点数据融合和聚合技术,旨在优化各单元工作时间,降低系统功耗。增加电池容量,通过无线充电、极速充电、太阳能和生物充电等技术缓解该问题,但这些充电技术大多处于研究阶段,尚未大规模商用。通讯模块数据传输几乎是所有智能硬件正常工作的必备条件,可穿戴设备也不例外。可穿戴设备中使用的无线传输技术主要包括蓝牙、Wi-Fi、蜂窝网络。其中蓝牙功耗低,但传输速度和距离有限,Wi-Fi、蜂窝网络能够满足大容量的数据传输,但功耗更高,不利于设备的续航。根据具体场景,多种通信方式搭配使用,才是使可穿戴设备性能最优的解决方案。显示屏通过触显屏进行人机交互是当前大部分智能硬件采用的交互方式。除此之外,还有语音、姿势、眼动等新的交互技术。语音交互的实现主要依赖于语音识别技术,随着语音识别技术的日趋成熟,其在可穿戴设备及其他智能硬件中的使用也会越来越广泛。姿势交互是通过采集人体不同部位的姿势,利用计算机图形学相关技术,转化为计算机指令,以达到交互的目的,目前使用的主要是手势交互。眼动交互则是依靠计算机识别、红外检测或者无线传感器等方式,实现设备的控制和交互。不同于手机、Pad,可穿戴设备能够提供的屏幕面积有限,因此,语音交互、姿势交互和眼动交互等不局限于屏幕的交互方式将会在可穿戴设备中有更多的应用。操作系统可穿戴从附属设备逐渐转变为具有自主功能、能够独立工作的智能硬件产品,可穿戴专用的操作系统也就此诞生。各大可穿戴厂商在推出自家产品的同时,也都搭载了自研的操作系统,努力构建可穿戴系统生态:苹果的Watch OS,华为的 Lite OS 和鸿蒙系统,三星的Tizen 以及小米推出的MIUIForWatch。从智能手机的发展经验来看,融合、统一才是操作系统发展的趋势。当前可穿戴设备操作系统主要分为实时操作系统、AndroidWear、Tizenh 和iOS。其中实时操作系统对硬件的要求较低,多被手环等产品选用,后三者主要用于智能手表和智能眼镜。由于操作系统碎片化,不同设备搭载着互不兼容的开发平台,各类应用与信息不能共享。可穿戴设备的操作系统目前尚处在群雄争霸的状态,后续如何发展还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