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

ID:83068866

大小:81.57 KB

页数:12页

时间:2023-07-04

上传者:187****6550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1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2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3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4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5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6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7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8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9页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_第10页
资源描述:

《氯乙烯合成工艺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前言氯乙烯单体(VCM)几乎全部(98%以上)都用来生产聚氯乙烯(PVC)。余下的则用于生产聚氯乙烯氯化物和氯化溶剂。传统工艺的电石法精馏氯乙烯质量已不能满足PVC树脂的生产要求,受其工艺流程及精馏塔塔型的限制,原氯乙烯精馏装置规模小,产品质量较差,尾气放空量大,造成氯乙烯、乙炔流失量大,导致生产成本较高,环境污染严重。最初的氯乙烯生产全部以乙炔为原料。60年代后期,随着乙烯装置大型化及乙烯氧氯化技术的成熟,乙烯法在经济和环保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乙炔法迅速被乙烯法取代。迄今为止,全世界氯乙烯装置93%以上采用乙烯法,在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以全部淘汰了乙炔法,仅在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仍占有相当比重。目前国内比较先进而又经济可行的成熟工艺技术是电石乙炔法本设计用美国ChemStations公司开发的流程模拟软件ChemCAD软件对电石乙炔法制备VCM进行了工艺模拟设计与计算,计算主要包括物料衡算和热量衡算,用计算所得到的相关数据对此工艺中所涉及到的设备进行选型,主要包括塔的选型、换热器的选型、泵的选型等,然后用PDSOFT三维软件对车间设备进行布置,为工业生产提供参考。1

1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1总论1.1概述1.1.1意义与作用氯乙烯(简称VCM),是无色的、易液化的气体。易聚合,也能与丁二烯、乙烯、丙烯、丙烯睛、酷酸乙烯、丙烯酸醋和马来酸醋等共聚。主要用于制备PVC,也用于制备偏二氯乙烯、冷冻剂等。氯乙烯单体几乎全部(98%以上)都用来生产聚氯乙烯。余下的则用于生产聚氯乙烯氯化物和氯化溶剂。通过对二氯乙烷(EDC)裂解后脱除HCL,以及干燥精制可获得制造PVC级的VCM。由于资源结构的特点,世界上只有我国的氯碱行业有电石法生产PVC,其他国家都是通过乙烯法生产PVC,即乙烯直接氯化、氧氯化生产EDC,进而裂解生产VCM制造PVC。其中96%VCM均用于生产PVC。聚氯乙烯(简称PVC)是五大热塑性合成树脂之一,以其价廉物美的特点,占合成树脂总消费量的29%左右,仅次于聚乙烯居第二位。由于PVC树脂具有优良的耐化学腐蚀性、电绝缘性、阻燃性、质轻、强度高且易加工、成本又低,因而PVC制品广泛用于工业、农业、建筑、电子电器及人们生活中的各个领域。PVC硬质制品可代替金属制成各种工业型材、门窗、管道、阀门、绝缘板及防腐材料等,还可作收音机、电话、蓄电池外壳及家俱、玩具等。PVC软质品可制成薄膜做雨披、台布、包装材料及农用薄膜,还可制成人造革、电线、电缆的绝缘层。另外,PVC树脂作为氯碱工业最大的有机耗氯产品,对氯碱工业的碱、氯平衡和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PVC主要用于建筑业,制造管材、门窗和墙板等。作为第一大用户,建筑业约占聚氯乙烯消费总量的76%。其它方面的用量相对较少。包装薄膜和容器约占消费总量的6%,电气配件、电线电缆包皮约占消费总量的4%,涂料和粘合剂约占消费总量的4%,其他约占消费总量的10%。1.1.2氯乙烯生产的国内外现状及发展前景(1)国外发展概况氯乙烯(VCM)的合成始于1835年,由法国化学家Regnault用氢氧化钾的乙醇溶液将二氯乙烷脱氯化氢制得,并于1838年观察到了它的聚合体,这次的发现被认为是PVC的开端。1902年,Biltz将1,2-二氯乙烷进行热分解也制得氯乙烯,但当时由于聚合物的科学和生产技术尚不成熟,他的发现没有导致工业生产的结束。Klatte于1912年通过乙炔与氯化氢的催化加成反应制得了氯乙烯,成为工业上氯乙烯合成的最初工艺,但在沿用将近30多年后,由于乙炔生产的高能耗而逐渐趋于淘汰。从1940年起,氯乙烯的生产原料,乙炔开始被乙烯部分取代,首先将乙烯直接氯化成1,2-二氯乙烷(EDC),再加以热裂解制得氯乙烯,裂解产生的氯化氢仍被用在乙炔-氯化氢法中。混合气体法制备氯乙烯采用石脑油作原料,将石脑油用燃烧气体裂解后,制成含乙炔和乙烯的混合气体,该混合气体先1

2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后与氯化氢和氯气反应,制成易分离的氯乙烯和1,2-二氯乙烷经热裂解制成氯乙烯,日本吴羽化学公司将其工业化生产。将该法中的原料从石脑油换成石油,则成为原油裂解法,可得到高浓度的乙炔、乙烯的混合气体,而且可从副产物的芳香族的焦油、沥青的物质中制造热煤油或碳纤维等物质,具有综合的经济效益。1955-1958年,美国的化学公司研究的大规模乙烯氧氯化法制备1,2-二氯乙烷取得成功。至此以后,乙烷全部取代乙炔成为制备氯乙烯的原料。至目前为止,大多数工厂都采用乙烯直接氯化(DC)和乙烯氧氯化(OXY)制备1,2-二氯乙烷(EDC),再将EDC加以热裂解得到氯乙烯单体(VCM)的联合切平衡的DC-EDC-OXY-EDC-VCM法来制备氯乙烯。联合平衡法充分利用廉价的原料,基本上不生成副产物,目前西方世界90%以上的氯乙烯产量是用该法生产的。近年来,世界VCM的生产稳步发展。2004年全世界VCM的总生产能力为3392.0万吨,2009年增加到4422.8万吨,生产主要集中在亚洲、北美和西欧3个地区,2009年这3个地区的生产能力合计达到3864.9万吨,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87.38%。其中亚洲地区的生产能力为2296.9万吨,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51.93%;西欧地区的生产能力为657.0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4.55%;北美地区的生产能力为911.0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0.60%;非洲地区的生产能力为46.0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04%;中东欧地区的生产能力为256.1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5.79%;中东地区的生产能力为129.8万吨,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93%;中南美洲地区的生产能力为126.0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85%。FormosaPlasticsGroup公司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VCM生产厂家,生产能力为309.7万吨/年,约占世界VCM总生产能力的7.00%;其次是OccidentalPetroleum公司,生产能力为260.9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5.90%;再次是DowChemical公司,生产能力为207.0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4.68%。其中采用乙炔法工艺路线的生产能力为1074.6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24.30%;采用二氯乙烷高温分解工艺的生产能力为2731.1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61.75%;采用乙烯和二氯乙烷工艺路线的生产能力为617.1万吨/年,约占总生产能力的13.95%。预计2009-2014年,世界VCM的生产能力将以年均约2.1%的速度增长,到2014年总生产能力将超过4918.0万吨。(1)国内发展概况1954年,沈阳化工研究院开始聚氯乙烯的研究。1958年,锦西化工厂(现锦化化工集团公司)建成了第一套年产3000吨规模的生产装置,紧接着北京、天津、上海等地也相继又建成四套年产6000吨的装置。60年代各省市又陆续新建了一批,聚氯乙烯工业得到了较快速的发展,1987年聚氯乙烯生产能力已达到64.54万吨,1990年产量77.7万吨,2001年生产能力约为360万吨/年,2005年我国大约有聚氯乙烯生产厂79家,2009年增加到1307.7吨,约占世界总生产能力的29.57%。2004-2009年生产能力的年均增长率约为21.06%。随着韩华(宁波)、甘肃新川、陕西金泰、宁夏英力特等多套新建或扩建装置的建成投产,预计到2014年,我国VCM的总生产能力将达到约1508.7万吨。九十年代中期以前,原料氯乙烯单体主要采用电石乙炔法制得。七十年代中期,随着3

3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我国石油化工的迅速发展,国内开始建设乙烯氧氯化法制氯乙烯装置。1976年10月,北京化工二厂引进的年产8万吨由乙烯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装置建成投产。1979年又引进了两套年产20万吨乙烯氧氯化生产装置,分别建在山东齐鲁石化公司和上海氯碱总厂。2004年电石法工艺路线占我国PVC能力的60%以上。电石是我国PVC生产最主要的原料之一。2004年国内电石产量654万吨,其中西南地区产量为111.53万吨,约占全国的17.05%,其中四川产量为66.53万吨,占全国的10.17%。(1)氯乙烯生产工艺的发展前景由于传统的电石乙炔法制氯乙烯需要消耗大量电能,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我国在几家较大的氯乙烯生产厂引进了日本、欧洲的平衡氧氯化生产工艺,该工艺由于具有成本低、质量高、污染小、易于大规模生产等优点,是目前世界上比较通用的氯乙烯生产工艺。但是,平衡氧氯化法生产氯乙烯需要大量消耗石油中的乙烯,随着石油资源的日益短缺和对氯乙烯供不应求矛盾的日益尖锐,这一工艺也暴露出它的弊端。最初的氯乙烯生产全部以乙炔为原料。60年代后期,随着乙烯装置大型化及乙烯氧氯化技术的成熟,乙烯法在经济和环保等方面占有明显的优势,在世界范围内乙炔法迅速被乙烯法取代。迄今为止,全世界氯乙烯装置93%以上采用乙烯法,在工业发达国家如日本,以全部淘汰了乙炔法,仅在我国及其它发展中国家仍占有相当比重。随着聚氯乙烯的发展,氯乙烯的生产工艺技术也不断完善,特别是乙烯工业的快速发展,VCM的生产越来越趋向于采用大型的乙烯氧氯化法生产工艺技术。在国内,除上述已投产的5套乙烯氧氯化法生产装置以外,上海天原化工集团公司将在上海化工园区新建,30万t/aVCM装置,齐鲁与台塑合资新建20万t/aVCM装置,DOW化学公司与天津合资拟建20万t/aVCM装置,北二化拟扩20万t/a,锦西拟扩20万t/a等等。由此可见,进一步扩大VCM装置的生产能力,引人先进的计算机生产管理系统,不断改善VCM生产工艺和设备,是国内外VCM生产的发展方向。因此,我国VCM生产的发展应该在引进国外先进工艺技术的同时,结合实际,合理确定发展规模,尽可能降低成本,讲求效益,从而进一步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1.1.2氯乙烯生产工艺概述目前世界上有5种氯乙烯(VCM)生产方法,即电石乙炔法、乙烯氧氯化法、电石乙炔—二氯乙烷联合法、混合烯炔法及石油(或天然气)乙炔法。电石乙炔法是生产氯乙烯最早工业化的方法,主要利用乙炔和氯化氢为原料,用HgCl2做催化剂进行加成反应,生成氯乙烯,该法的优点是设备工艺简单,投资少,产品纯度高,缺点是电石耗电大,使成本上升,反应中使用的催化剂污染较严重。电石乙炔法是生产氯乙烯最早工业化的方法,设备工艺简单,投资少,产品纯度高。反应基本原理:乙炔和氯化氢在以氯化汞为活性组份,以活性碳为载体的催化剂上气相反应生成氯乙烯。3

4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主反应:CaC2+H2O=C2H2+Ca(OH)25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22CH+HCl¾H¾g¾2c®lCH=CHC1+124.77kJ5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副反应:C2H2+H2O=CH3CHOC2H2+HgCl2¾¾®ClCH=CHCl+HgCl2CH2=CHCI+H¾C¾®l3CH2CHCl乙烯氧氯化法是利用乙烯和氯化氢氯化生成二氯乙烷,二氯乙烷热裂化生成氯化氢和氯乙烯,氯气、氧气、和氯化氢反应生成二氯乙烷的方法,整个过程中氯化氢始终保持平衡,该法的主要优点是利用二氯乙烷热裂解所产生的氯化氢作为氯化剂,从而使氯得到了完全利用。CH+Cl¾F¾eC3l¾®CHCl+117KJ/mol2422425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C2H4+2HC+l1/2¾OCu¾C2l¾®C3H+Cl2H+O263KJ/mol5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5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22C2H4Cl2®C2H3+ClH-Cl79KJ/mol5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电石乙炔—二氯乙烷联合法:重质油裂解制取含乙烯25-30%的混合气,经分离用二氯乙烷吸收除去C3以上的组分,将分离后稀乙烯气送氯化塔,乙烯和氯气加成生成粗二氯乙烷,粗二氯乙烷经过闪蒸,除去低沸物、高沸物和水制得精二氯乙烷,在管式炉中二氯乙烷热裂解成氧乙烯和氯化氢,经分离获得氯乙烯,副产氯化氢通往电石法氯乙烯工序合成氯乙烯。混合烯炔法是将石脑油进行火焰裂解,或把原油作过热水蒸气裂解所得的含乙炔和乙烯的混合气,经简单净化处理后除去其中的C3以上馏分、沥青及焦碳等杂质,然后与氯化氢混合后通过氯化汞触媒,乙炔与氯化氢反应生成氯乙烯,分离出氯乙烯后的混合气再与氯气反应生成二氯乙烷,二氯乙烷精制、裂解得氯乙烯和氯化氢。石油(或天然气)乙炔法是将石油或天然气进行高温裂解所得含乙炔的裂解气提纯得到高浓度乙炔,然后和氯化氢合成氯乙烯,该方法己工业化。虽然基建投资费用较高,但最终产品成本比电石乙炔法及联合法都低。1.1.1氯乙烯产品的性质及特点1.1.4.1氯乙烯的物理性质氯乙烯的英文缩写为VCM,其分子式为CH2CHCl,其分子量为62.5。氯乙烯为无色有醚样气味的气体,易燃易爆,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微溶于水,溶于乙醇、乙醚、丙酮等多数有机溶剂。氯乙烯的主要物理性质如表1-1所示。5

5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表1-1氯乙烯的主要物理性质Table1-1Physicalpropertiesofn-butylalcohol性质数值沸点-13.9℃(标准大气压)自燃点472℃闪点-17.8℃熔点-153.69℃引火点密度-78℃0.901g·ml-1(25℃)Cp/Cv蒸汽压燃烧热1.1833027mmHg207.9kcal·mol-1(25℃)临界温度158.4℃临界压力熔解热折光率5672.8KPa1172kcal·mol-11.4046(n=D20)爆炸上限3.6%爆炸下限26.4%1.1.4.1氯乙烯的化学性质氯乙烯是分子内包含氯原子的不饱和化合物。由于双键的存在,氯乙烯能发生一系列化学反应,工业应用最重要的化学反应是其均聚与共聚反应。(1)均聚反应氯乙烯分子内的双键很活泼,在光照、受热、有机过氧化物等引发剂存在条件下,双键打开发生均聚反应。(2)共聚反应为了改进氯乙烯树脂的性能,可在氯乙烯聚合过程中加入其它单体形成共聚产物。氯乙烯能和多种单体进行共聚反应。1.2设计依据(1)2013年青岛科技大学设计指导书。(2)《化工工厂厂初步设计文件内容深度规定》HG/T20688-2000。(3)《化工装置设备布置设计规定》HG20546-92。(4)《化工装置管道布置设计规定》HG/T20549-1988。1.3厂址的选择1.3.1厂址选择的原则厂址选择对于整个设计工作来说,是十分重要的环节。它是基本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根据国名经济建设计划和工业布局的要求选择和确定工厂的建设位置。一个工厂的厂址选择是否合理,将对建厂的速度,建设投资,对项目建成后的经济效益,社会5

6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发挥,对轻化工业的合理布局有深远影响。在厂址的选择中,不仅要考虑自然条件还需要顾及原料合成品的供销,运输情况,燃料、水、电、气的供应,劳动后备力量的来源,施工条件。(1)厂址应符合国家工业布局,城市或地区的规划要求;(2)厂址宜选在原料、燃料供应和产品销售便利的地区;(3)厂址应靠近水量充足、水质良好的水源地;(4)厂址应尽可能靠近原有交通线(水运、铁路、公路),即交通运输便利地区;(5)厂址地区应具有热、电的供应;(6)选址时注意节约用地,不占用或少占用良田。厂区的大小、形状和其条件应满足工艺流程合理布置的需要,并应有发展的余地。(7)选址注意当地自然条件,并对工厂投产后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做出预评价;(8)厂址应避开低于洪水位或在采取措施后仍不能确保不受水淹的地段;(9)厂址附近应建立生产污水和生活污水的处理装置。1.2.2厂址的评价(1)优越的地理位置烟台临港工业区位于烟台市福山区西侧,距福山城区15公里,距烟台市区25公里,距烟台市火车站、码头、飞机场均为25公里。北部与烟台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交界,西北与蓬莱市接壤,西部与栖霞市相邻,区位条件优越,沈海高速、绕城高速及802省道、中古路、烟台西部外环、古张路穿越境内,交通极为便利。见图1-1厂址方位图。7

7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图1-1厂址方位图Figure1-1Directiondiagramoflocationoffactory(1)优越的建设条件烟台临港工业区是区委区政府提出的集中精力突破的三大板块之一,也是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的以先进装备制造和新兴产业为重点的西部特色化高科技园区。烟台西外环是烟台西郊主要通道,是临港工业区连接园区服务中心的唯一道路。该路沿高谷河生态景观带贯穿南北14个村庄,全长约4800米。烟台西外环的修建必将推动临港工业区快速启动和全镇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建设贯穿镇区的磁阳路,道路长达3900余米,宽度为30米。磁阳路的贯通将极大地方便园区南北交通联系,为整个园区的发展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随着工业园区的日益成熟,园区支路也将逐步建设。届时,整个园区的纵向骨架道路将基本建成,形成进出方便、快捷的交通网络,构成较为完善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2)完善的基础设施按照配套施工要求,园区的水、电、天然气、热力、通信宽带等配套设施完善,基础设施达到七通一平,满足企业生产需求。园区道路建设主网三纵十二横(主干道40-50米)均与市区干道相连,交通发达。道路承重均在60吨以上,主干道承重达到100吨以上。园区内设有环卫处、园林处,可保证园区内的环境卫生、提高绿化建设水平,为企业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园区紧邻福山城区,沈海高速公路自东向西、绕城高速自南向7

8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北穿越园区,省道802自西向东穿越园区的南部。园区距烟台火车站、烟台港和烟台莱山机场均25公里,中古路直通正在建设的烟台港西港区,八角深水港区及在建的烟台潮水国际机场。对外交通十分便利,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对外交流。(1)良好的投资环境园区属低山丘陵地貌,地势北高南低。周边有磁山、马山、打山、洪均顶等连绵高山群峰为屏障;犹如一条“青龙”环抱围护。西侧高谷河、清洋河、义井河等多条河流横穿过,与远山近丘朝相呼应,形成“山环水抱”之势,生态环境宜人。本工艺中原料丙烯易得,可以从中国石化在烟台的分公司通过管路输送到本厂。结合厂址选择原则,并综合考虑产品运输,投资政策等条件,工厂最终选在烟台临港工业园。1.2设计规模与生产制度1.2.1设计规模设计规模:1×105t/y,按照8000小时开工计算,产品流量12500kg/h;设计要求:VCM纯度99.99%;1.2.2生产制度实行“四班三倒制”的生产制度。1.3原料与产品规格1.3.1氯乙烯生产原料要求规格原料:乙炔气:C2H2³98.5%,含S£50mg/L,P£50mg/L,H2O£1%;氯化氢气:HCl³99.5%,其中不含游离氯,三氯乙醛£50PPM;1.3.2产品氯乙烯的规格产品:VCM单体>99.5%,C2H2<0.001%。无可见杂质,工业用合成氯乙烯符合下列技术要求,见表1-4。9

9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表1-4氯乙烯技术要求Table1-4N-butylalcoholtechnicalrequirements项目指标优等品一等品合格品色度(铂—钴色号)≤密度<(20℃)g·ml-15100.901~0.99915纯度%(质量比值)≥99.699.5水分(质量比值)≤0.10.15硫酸显色实验(铂—钴色号)102535蒸发残渣%(质量比值)≤0.0030.0050.012工艺设计与计算2.1工艺原理2.1.1丁醛生产工艺原理2.1.1.1概述电石与水反应产生乙炔,除杂质后与氯化氢混合、干燥后进入转化器。反应在转化器管内进行,列管内内装入以活性炭为载体的氯化汞(含量一般为载体质量的10%)催化剂。常压下进行反应,反应为放热反应,管外用加压循环热水冷却,保证温度控制在100~180℃。乙炔转化率达99%,氯乙烯收率在95%以上。副产物是二氯乙烷(约1%),也有少量乙烯基乙炔、二氯乙烯、三氯乙烷等。2.1.1.2化学反应生产工艺中,乙炔和氯化氢在转化器内合成氯乙烯的反应:(1)在氯化汞催化剂存在下,乙炔与氯化氢加成直接合成氯乙烯。CH2CH2+HCl—→CH2=CHCl+124.8kJ/mol原料乙炔和氯化氢制备方法(2)电石气制备乙炔方法:CaC2+2H2O—→C2H2+Ca(OH)2+127.2kJ/mol(3)氯化氢的制备方法:氯碱车间的氯气和氢气通入合成炉。H2+Cl2—→2HCl+44.126kcal9

10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副反应的发生:C2H2+H2O=CH3CHOC2H2+HgCl2¾¾®ClCH=CHCl+HgCl2CH2=CHCI+HCl¾¾®CH3CHCl22.1工艺路线的选择生产聚氯乙烯(PVC)的主要原料氯乙烯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有3种:电石法、乙烯氧氯化法及二氯乙烷/氯乙烯(EDC/VCM)法。从本质上讲,EDC/VCM法实际上是乙烯氧氯化法的后段工序。所以氯乙烯的工业生产方法主要是电石法和乙烯法。乙烯法生产技术复杂,投资大,且原料乙烯的供应较困难,需大量进口,受国际原油市场的影响较大。目前,世界上先进国家已完全淘汰了电石法PVC。目前,从国内十大PVC生产商的工艺和原料路线的现状分析,我国PVC生产中乙烯法、电石法和EDC/VCM法基本各占1/3,呈现三足鼎立之势,是世界各大PVC生产国中仅有的兼有乙烯法、电石法、EDC/VCM法3种装置共存的国家。电石法PVC在中国能够生存是有其深刻的历史和现实原因的。由于目前中国PVC生产的原料路线、资源分布和环境要求的不同,尤其是电石法PVC的工艺技术已十分成熟,资源有保证。因此,电石法PVC在国内还可以生存相当长时间。近几年以来,特别是美国9·11事件以来,随着国际局势的紧张,国际原油、天然气价格暴涨,导致了以乙烯工艺路线的PVC成本增加,从而突显了我国电石法PVC的成本优势。2004年我国的电石法PVC主导了全国的PVC市场,出现了一个暴利时代。于是国内再度掀起了电石法PVC的投资与装置扩建的热潮。在目前电石法PVC利润空间比较大的时候,新建装置一定要防止低水平的重复建设,要广泛吸收同行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真正做到高起点、高水平。从经济效益出发,本设计根据以上国内情况,选择了电石乙炔法生产氯乙烯。2.2工艺流程简述原料气乙炔和氯化氢的脱水,乙炔经过石墨冷凝器和氯化氢气体按一定比例在混合器中混合后进入石墨冷凝器中,用-35℃盐水间接冷却到-14℃左右,进入酸雾捕集器,用硅油玻璃棉捕集酸雾使之生成盐酸,放入盐酸贮槽。除去酸雾的干燥混合气体进入预热器,由流量计控制由上部进入串联级转化器组,以反应器列管中充填的氯化汞/活性碳为催化剂使乙炔和氯化氢反应转化为氯乙烯单体,合成反应中放出的热量通过循环热水泵循环热水移去,最终乙炔转化率可达到99.8%。主要操作条件和技术指标反应器温度:130-180℃;摩尔比:C2H2:HC1=l:(1.08~1.10)11

11青岛科技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催化剂反应温度:180℃;空间速度:30~50h-1。催化剂规格如下:活性碳:85-90%(质量);颗粒度:f3´(6-9)mm;氯化汞:8-15%(质量)外观黄或黑色;堆密度:0.65±0.05g/ml。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