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

ID:83049457

大小:282.12 KB

页数:95页

时间:2023-09-20

上传者:无敌小子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1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2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3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4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5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6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7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8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9页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_第10页
资源描述:

《宋蜀华《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考研复习资料导言一、民族学的学科定义民族学一词源于古希腊文,由Ethnos(族体、民族)和Logos(科学)两字组成,英文称Ethnology,顾名思义,民族学是以民族及其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民族是一个历史范畴,有其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规律,故民族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氏族、部落、部族、民族等族体,以动态的观点研究其历史发展规律,以及经济结构、社会组织、习俗信仰等物质文化、社群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全部内容。民族学是一门理论和应用并重的科学。二、民族学和人类学的关系民族学和人类学(Anthropology)关系密切。广义而言,人类学是研究有关人类知识的学问,研究人类体质的称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类社会和文化的称社会人类学或文化人类学,当前也合称为社会文化人类学,研究人类语言的称语言人类学,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分支学科。由于各国学术传统的差异,对人类学的名称及各分支学科有不同的理解。在欧洲大陆和前苏联,人类学一词仅作狭义的解释,即专指对人类体质方面的研究,面对人类社会文化方面的研究则称为民族学,在英国学术界倾向于将这部分内容称为社会人类学;而在美国则称为文化人类学,然而不管是社会人类学还是文化人类学,它们研究的对象、范围、理论和方法,都基本上等同于民族学,彼此间也经常互相通用。三、民族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届蔡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发展,是民族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民族学同时产生的文化进化论,开创了对文化的科学研究。进化论学派的代表人物摩尔根,根据大量的民族志资料,分析并提出了社会进化的观点,受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高度评价。尽管后来因为自身的缺点和其他学派的抨击而沉寂一时,但后来新进化论派的崛起,表明人类社会进化的基本观点仍然不可动摇。继之而起的传播学派、历史学派、功能学派、心理学派、结构主义学派等等,对社会文化的研究也提出了各自的理论观点。这些学派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或补充了前人之不足,或提出了新的观点,对社会文化的研究做出了不同程度的努力和贡献。从学科史的角度讲,各学派理论都反映了其时代背景和学术背景以及各学派学者本身的世界观。二战以后,先前那种在一个时期存在着二两个影响最大的学派的局面结束了。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人类学方面的新思潮不断浮现,出现了所谓新心理人类学、象征人类学、解释人类学、认知人类学、文化符号论等等不同的理论观点。另一方面,民族学者在田野调查研究的实践中,创造出的一套研究方法,如跨文化比较研究、社区研究、主位和客位研究等,作为一般的研究方法,对不同的学派均有其实际意义。四、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我国早在先秦时期就积累了丰富的民族学资料,但民族学作为一门科学却是在20世纪初由西方传入的。当时,从西方传来了两种不同的思想体系,一种马克思主义的,另一种是非马克思主义的。蔡和森可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先驱,早在20世纪20年代初,他既根据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在上海大学讲授“私有财产和家庭制度的起源“,后来又把讲稿修订、补充,以《社会进化史》的书名出版。此书对于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传播起过巨大的影响,关于后者,西方民族学各理论学派传入我国的途径,一是五四以后一批青年学者如蔡元培、

1吴文藻、潘光旦、杨堇等,赴欧美留学,归国后利用所在大学和学术机关,宣传介绍西方民族学。二是译述出版各理论学派的主要著作,如摩尔根的《古代社会》、卫斯特•马克的《人类婚姻史》、马林诺夫斯基的《文化论》等。这些书籍的出版,使民族学知识走出了校园和学术机关,在更广阔的范围内得到传播。大半个世纪以来,先后传入我国的民族学理论流派有:进化学派、传播学派、美国历史学派、法国民族学派和英国功能学派等。其中功能学派在我国的传播,可说是后来居上。五、中国民族学的理论传统早期留学归国的民族学者,在研究上并未拘泥于各自学派的思想观点。他们虽在研究上各有侧重,但都能合作共事。这一特点和优点,在抗日战争时期的大后方表规尤为突出,往往在一个学术机关或大学兼有出身于不同学派的学者。尽管如此,由于理论倾向和研究对象或重点不同,总的说来,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传统:一种是早年留学欧美的学者及他们的弟子,受欧美较早学派的影响,理论上较偏向于历史学派,主要研究对象是中国少数民族,研究其传统文化和生活习俗,偏重于民族志的描述,亦较重视解释历史,但不太重视理论概括。这些大学和学术机关多在我国南方,而以中央研究院力量最集中。另一种则以燕京大学为主形成的研究传统,理论上偏重于较晚传入的功能学派,重视实际应用,研究对象兼顾汉族农村和少数民族。南北两方形成各自的特点。六、新中国成立后的民族学及其发展方向新中国成立后,中国民族学在经历了曲折的道路后获得了显著的发展。首先,中国民族学的研究对象得到进一步确认。中国各民族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共同创造了中国的历史与文化,形成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因此,把中国各民族首先是少数民族作为研究对象,是中国民族学的主要任务。但是,对汉族的研究,特别是对汉族和兄弟民族关系的研究也是十分重要的。还有世界民族也是中国民族学者的研究领域。其次,中国民族学确立了以历史唯物论和辩证唯物论的指导思想。我国丰富的历史文献、考古资料以及民族志资料,无不证明民族社会发展有规律可寻。但是以历史唯物论为指导思想,必须结合我国民族的实际状况,具体分析,并进行学科本身的理论建设。对于西方民族学的理论主张和研究方法要取其精华,去其精粕。要认真探索适合中国的更加有效的研究方法。中国的民族学研究要为中国各民族服务,必须符合中国的国情,才能植根于中国土壤,换言之,必须中国化。在中国化过程中,通过继承(中国固有的经验)、引进(对我们有用的经验)和创新,引出新的方法论,则不仅是单向的中国化,而且可对国外民族学和文化人类学研究复杂的民族社会做出贡献。本书分上下两编。上编为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包括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当代西方民族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和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下编为民族学研究方法,括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历史文献研究法、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和跨学科综合研究方法。每章之末附有思考题及主要参考书目。

2上编民族学理论概括与探索第一章20世纪中期以前的西方民族学理论第一节文化进化论文化进化论是19世纪中叶西方民族学界产生的第一种民族学理论,进化论主要用比较研究的方法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程,认为人类的社会文化和生物进化一样,也是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逐渐地发展,全世界所有的文化都要经历这种循序进化的阶段,造成这种普遍性的最终原因在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一、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并非偶然,而是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1.18世纪欧洲社会思想家有关学说的影响在18世纪欧洲一些著名思想家的学说中,关于社会进化的思想已有了比较明确的表述。例如,意大利史学家、哲学家维柯,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孔多塞,以及伏尔泰、卢梭、狄德罗、圣西门、康德等。这些思想家们的进化观念在西方思想界已造成了一个关于社会是不断发展进步的声势,19世纪的文化进化论,实际上也正是对这些思想家们进化思想的继承和进一步发展。2.民族学本身思想脉络的影响自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至18世纪,欧洲各国的传教士、商人、探险家等为民族学积累了大量资料。到18世纪,已经开始出现了一批用比较方法和进化的观点撰写的民族学著作。这些用进化思想撰写的民族学著作无疑为19世纪中叶系统文化进化论的产生确定了方向。例如:法国传教士拉菲托的《美洲野蛮人风俗与远古风俗之比较》;英国人亨利•霍姆《人类简史》;苏格兰史学家罗伯逊《美洲史》等。3.生物进化论的影响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系统地阐述了生物进化的思想,认为通过自然选择,所有生物都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向高级、从种类较少到种类较多地发展着。达尔文的进化论在当时产生了轰动性的效应,整个欧洲思想界都受到了深刻的影响。在达尔文进化论学说的影响下,西方学术界出现了许多用进化论来解释和说明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学者。如:巴斯蒂安、泰勒、摩尔根、弗雷泽等。二、文化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学术思想在进化论学者中,最有影响和代表性的是斯宾塞、泰勒、摩尔根和弗雷泽。他们的进化学说,各有特点。1.斯宾塞的进化论思想斯宾塞是英国哲学家、社会学家、民族学家。在达尔文《物种起源》发表之前就发表了《进化假说》《进化之规律和原因》,提出了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概念被达尔文誉为他的先驱之一。代表作:《综合哲学》《社会学原理》。斯宾塞认为:和一切生物都在自然选择和适者生存的原则下进化一样,人类社会也在同样的原则下,由较简单形式向较复杂形式进化,各文化虽不处在同一时代,但都遵循着同样的程序。同时代的文化尽管发展速度不同,但遵循一定的发展规律不可逾越。2.泰勒的进化论思想

3泰勒被誉为英国人类学创始人,代表作有《原始文化》《人类早期史研究》《人类学》等。泰勒认为,人类的文化史就是人类的技术经济、精神生活自我运动发展史。同时代的不同社会可以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的文化既是过去阶段的产物,又对未来阶段的形成起到一定作用。他把人类的文化分为蒙昧、野蛮、文明三个阶段,并认为全世界的文化都要经历这三个阶段。根据这个道理,泰勒认为,在现代阶段的文明民族中,仍有古代文化的遗存,如:传说、谚语、风俗、迷信、巫术等。而这些遗存正是先进社会由落后社会演变而来的证据。泰勒另一个有名的论断是“万物有灵”。泰勒在研究过程中,对精神文化,尤其是宗教信仰的发展特别感兴趣。他认为:处于低级阶段的原始人通过对做梦、晕倒、死亡等现象的探索,得出了人有灵魂的思想,进而得出万事万物都有灵魂、世界有阴间、阳间以及鬼神、上帝等比较复杂的宗教观念。因此,他认为,万物有灵实际上是野蛮人和文明民族的宗教哲学基础,后世的宗教正是在万物有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泰勒在民族学研究方法上做出了三方面的贡献:第一,提出了“残存法”,即通过研究当代生活中的古代文化遗存,探索历史发展过程;第二,发展了“比较法”,即通过对民族志资料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对各种文化特征进行分类,理清文化发展的基本脉络和阶段;第三,在文化先行的研究中采用了统计学的方法,探讨文化现象之间的关系。1.摩尔根的进化论思想摩尔根是美国著名的民族学家,发表有《易洛魁联盟》《古代社会》《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等。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全面表述了他的进化论思想。他采用了比较研究的方法,通过对印第安和世界其他部落以及希腊、罗马等古代史的研究,阐述了人类社会从蒙昧时代经过野蛮时代到文明时代的发展历程,并指出人类社会最终将进入没有私有财产的境界。他的这部著作受到了马克思、恩格斯的高度赞赏摩尔根于1871年发表的《人类家族的血亲和姻亲制度》。在本书中,摩尔根通过对原始社会婚姻制度和亲属关系的探讨,发现了人类早期社会组织原则及其普遍发展规律。摩尔根于1877年出版的《古代社会》,是一本在科学界影响巨大的著作,它受到的赞扬最多、最高,但受到的攻击和批评也最多、最激烈。《古代社会》一书的主要内容为四大部分:①摩尔根探讨了人类社会发展阶段:他一共划了7个阶段,并把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作为划分社会阶段的标志:第一,低级蒙昧社会;第二,中级蒙昧社会:始于鱼类食物和用火知识的获得;第三,高级蒙昧社会:始于弓箭的发明;第四,低级野蛮社会:始于制陶术的发明;第五,中级野蛮社会:东半球始于动物饲养;西半球始于灌溉和石头建筑;第六,高级野蛮社会:始于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第七,文明社会:始于标音字母的发明和文字的使用。②讨论了氏族制度的发展摩尔根认为,氏族组织显示了人类的一种时代最古、流行最广的制度。无论亚洲、欧洲、非洲、美洲、澳洲,其古代社会几乎一律采取这种政治方式。氏族制度是社会赖以组织和维系的手段。它开始于蒙昧阶段,经过野蛮阶段的三个时期,一直保留到政治社会建立时止,它是古代社会的基础。③讨论了家庭与婚姻的发展他指出了家庭和婚姻在人类历史中依次的发展阶段:第一,血缘家庭:是从乱婚状态发展而来的第一种家庭形式,禁止父母与子女间的婚姻,允许直系与旁系兄弟姐妹之间的婚姻;第二,普那路亚家庭:几个姐妹共几个丈夫,或几个兄弟共几个妻子的集团婚姻;

4第三,对偶家庭:与固定的配偶同居,可随时离异;第四,父权制,即一夫多妻制家庭;第五,“一夫一妻”制家庭。④讨论了财产的发展过程摩尔根提出了财产的三种继承法,并且认为这三种继承法分别与人类社会的三个阶段,即野蛮时代的低、中、高三阶段相适应。第一,是在本氏族成员中分配财产;第二,是在同宗亲属中分配财产;第三,是由子女独享继承权。另外,摩尔根像其他进化论学者一样,把人类发展阶段的一致性归因于“人类心理的一致性”,认为"人类的主要制度是由几个原始的思想胚芽发展成的”,“它们的发展。早已被人类心智的天然逻辑所注定”。1.弗雷泽的进化论思想弗雷泽被称为“迟到了的进化论学者”,因为他是19世纪90年代以后才开始发表他的进化论作品,而此时进化论已开始受到许多学者的怀疑。他的主要著作有《金枝》《关于帝王制度早期历史的讲演》《社会人类学的范围》《图腾崇拜和族外婚制》等。①弗雷泽把原始人的诸多文化现象单纯归结为人类纯理性活动的产物。他提出了一个人类思想方式的一般发展过程公式:巫术一宗教一科学。即认为,人类智力发展经历了三个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阶段:a.巫术阶段在此阶段,巫术观念占统治地位,人们认为,只要遵循一定的仪式和程序,就可以呼风唤雨,用舞蹈引诱野兽、远距离伤害敌人、博得爱情等。b.宗教阶段在此阶段人们把超自然能力归于精灵和神,并开始崇拜它们,以求消灾弥祸,求福祈祥。c.科学阶段人类认识到世界上主宰事物进程的不是自己,也不是神而是自然规律,只要掌握这种规律,遵循科学的操作程序就能改造世界。②弗雷泽认为,巫术与科学在认识世界的概念上,两者是相近的。二者都认定事物的演替,是完全有规律的和肯定的。2.进化论学派的意义和局限性①意义:进化论学派的出现对民族学的产生和迅速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并且对当时欧洲学术思潮的进步起了相当大作用。他们有力地批驳了受宗教势力支持并长期垄断思想界的特创论和退化论,对把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桎梏下解放出来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局限性:a.他们在解释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时候,只考虑文化现象的发展顺序,而不考虑文化现象的其他联系和规律。为了充实自己的发展顺序,在没有全面和充分地考察各民族社会文化状况的情况下就把他们放在他们发展顺序中的某一阶段,从而成了别人攻击的把柄。b.进化论学派大多数人都把欧洲的文化当作人类社会文化发展的最高阶段,而把其他民族的文化都冠以蒙昧、野蛮、落后的帽子,因而不免有欧洲中心主义的思想。c.进化论学者都把人类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一致性和在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地点出现相同文化现象的原因归诸为人类心理的一致性,显然是忽视了生产、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地理与生态环境等客观因素的作用。

5第二节文化传播论文化传播论是19世纪与20世纪之交产生的西方民族学理论。文化传播论的学者们反对进化的概念,认为人类文化的类似性可以用文化传播的概念来解释,即认为每一种文化现象都是在某个地点一次产生的,一且产生后,便开始向各个地方传播。各民族的文化并不都是自己创造的,而是从世界上传播着的各种文化现象中“借用”了某些东西;在一定的地区内,若干文化特质(或因素)构成一定的文化圈。民族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作为文化历史基本内容的文化传播和文化圈。因此,文化传播论学者们被统称为“播化学派”或“文化圈学派”和“文化历史学派”O文化传播理论分德奥文化传播论和英国文化传播论两派。一、德奥文化传播论德)文化传播论的先驱是拉采尔。拉采尔在19世纪后半叶提出的三个概念即迁移、借用和分布,为后来的文化传播论学者们提供了理论基础,因而被奉为该派的先驱,但该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则是德国民族学家格雷布纳和奥地利天主教神甫施密特。1.格雷布纳的传播论格雷布纳是德国民族学家,主要代表作《民族学方法论》《大洋洲文化圈和文化层》。格雷布纳反对用进化的眼光看待人类的社会文化现象,认为民族学研究的唯一主题就是文化现象的传播和借用,他认为只有少数几个地区较优秀的民族才能创造文化,而其他民族只能从这些优秀民族中借用。他还认为,只要各个民族之间具有类似的文化特质,不管他们相隔多远,都可以断定他们历史上有过传播关系,因而可以划在一个文化圈内。为了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他提出了“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前者指从文化事务的形式、结构和作用上来判断文化特质的类似性,后者从类似文化特质的数量多少来判断文化的传播关系。2施密特的传播论施密特是奥地利民族学家、语言学家。主要著作有《神灵的起源》《民族学的文化历史法》《地球上的语系和语圈》。思密特进一步发展了格雷布纳的文化圈思想,在“形的标准”和“量的标准”基础上又提出了“连续标准”和“亲缘关系程度标准”。前者指在两个远隔重洋或地域上不连续的两个文化之间,只要找到与这两个文化具有相似文化特质的岛屿居民,便可以断定这两个文化之间过去有过联系;后者是指在相互隔离的两地文化之间,只要文化特质的形式十分相似而数量较多,便可以断定,两个文化之间曾有过传播关系。但施密特的文化圈理论与格雷布纳的文化圈理论又有很多不同,这就是他非常强调文化圈的进化发展。施密特关于文化进化的思想与摩尔根的进化论是有很大区别的,比如,他主张:a.一夫一妻制早在最古老的文化阶段业已存在;b.父权制“先于”母权制,后来这两种制度才平行发展;c.私有财产是社会的永恒基础;d.原始一神教是最古老的宗教等。施密特这些主张的最根本目的,实际上是为了论证自古以来就存在一神教的信仰,在他看来,诸如巫术、万物有灵、拜物教、太阳神话和月亮神话等都是在原始文化的基础上不断掺杂进来并一层层沉积起来的形式。施密特的著作和观点在天主教学者中引起了热烈的反响和支持,从而在他周围形成了一个追随者和崇拜者集团。天主教会也高度评价了施密特的“科学”功绩。施密特对我国的学术界也曾有过一定的影响。二、英国文化传播论英国文化传播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有里弗斯、史密斯和佩里。

61.里弗斯文化传播思想的形成与发展里弗斯原是心理学家、精神病理学家,1898年参加剑桥大学组织的托雷斯海峡人类学考察队,遂对民族学发生了兴趣。著有《托达人》《美拉尼西亚人社会史》等。里弗斯的理论立场有过几次变化,他早年是进化论者,中年是文化传播论者,晚年时埃及中心说的极端传播论者。①早年是进化论者a.里弗斯早年非常赞成摩尔根关于亲属制度的研究成果,认为这是对人类学的极大贡献。b.里弗斯纠正了摩尔根把马来西亚氏族制度划在最早的氏族制度中的做法,认为这是一种反映异族禁婚的衰退和氏族制度解体的较晚氏族类型。c.里弗斯还创造了系谱分析法,以补摩尔根研究的不足。②中年是文化传播论者中年里弗斯认为,文化的接触与混合在社会进化中有相当重要的位置,部落间的接触现象是文化历史过程中的主动力。③晚年是埃及中心说的极端传播论者当史密斯和佩里提出埃及中心说的极端播化论之后,里弗斯的思想又一次转变,成了史密斯和佩里的支持者。2.史密斯的埃及中心论史密斯是英国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主要代表作有《古埃及人》《早期文化的移动》《文化的传播》。斯密斯认为,埃及是世界最早出现文明的地方,世界上其他地方发现的高级文化现象都是由古埃及传播过去的,尼罗河是全世界文明的发明中心。3佩里的埃及中心说£密斯的弟子佩里又进一步发挥了他的泛埃及说。佩里认为,古代埃及人是航海民族,称为“太阳之子”,他们为了找寻贵金属和其他珍宝就四处航行,在他们找到所需珍宝的地方,就停留并定居了下来,把他们的文化发明也都传播了过去,这些文化因素与当地土著居民的文化混合起来,形成了世界上形形色色的文化。

7第三节历史特殊论历史特殊论是20世纪初,以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博厄斯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派的基本主张,该理论以实证主义为其方法论的哲学基础,不做原则性的理论概括,主张对具体的文化现象进行收集整理和分析研究,认为每个民族的文化都有其自身的独特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因他们宣称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的主要目的是:①重建人类发展的历史;②确定历史现象的类型和它们的顺序;③探讨变迁的动力,故被称为历史学派。又因为该派许多人物都长于批评,因此又被称为批评学派;还因为他们强调文化特质的传播研究和文化区研究,故又被划入文化圈或文化历史学派。一、历史特殊论的基本立场1.博厄斯在1888年发表的《民族学家的任务》一文中强调,民族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社会生活现象(即语言、习俗、迁徙、身体特征等)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构成包括一切民族在内的人类历史。每个文化集团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因此,必须在每个民族的特点中来研究每个民族。民族学应当是文化史的一部分,最终目的是揭示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他的这些观点成了历史学派的主要学术主张。2.他对进化和播化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认为他们的理论与方法根据都不够,不能令人信服。她认为19世纪中叶的进化论是简单的进化主义,过早地进行理论概括和推测,缺乏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资料不充分,细节没有核实,是不科学的研究结论。3.博厄斯也反对关于文化传播是人类文明发展主要因素的说法,尤其反对埃及中心说。他认为传播学派只是抓住了文化的表面传播现象,是没有实证基础的推测。二、“文化区”和“年代区域”概念博厄斯在博物馆整理民族志资料、搞陈列品分类时发现,各地区都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物质文化,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来划分地理区域。初步看上去,博厄斯的文化区概念与播化学派的“文化圈”概念差不多,但博厄斯不以为然。他说,提出文化区概念的最初目的只是为了便于物质文化特征的分类,并不是按照文化区把人分成许多集团。以物质文化为根据的文化区与以宗教、社会组织等其他文化方面为根据的文化区并不一定相符,与语言族群的分布亦不一定相合。只有将相连地区文化特质的分布绘成地图,证明各种文化形式的关系,文化有意义。1.“文化区”概念各地区都有与其他地区不同的独特物质文化,因此,可以根据不同的文化特征来划分地理区域。2.“年代区域”概念①“年代一区域”概念是指文化的时间性和空间性。②针对某些人认为文化中心区的文化特征最明显,离中心越远特征便越不明显,甚至不能代表此文化区的文化特色的模糊观念,博厄斯指出,某种文化目前发达的地区不一定就是历史上此种文化的发源地或中心。③文化的年代和区域之间有一种关系,即时间越长,区域便散布得越广。最古老的事物,

8无论语言、习俗、礼仪等所留下的遗迹往往不在原中心发源地而在偏远的地区。三、种族平等的主张和文化价值观1.主张种族平等博厄斯是坚决反对种族主义的斗士。在这方面发表了许多论文和著作。典型的有《原始人的心智》《人类学和现代生活》。①他搜集了大量的资料说明,人类不同种族尽管在外表体质形态上有所不同,但在天赋上和生理功能上没有什么差别;在脑的大小结构上,种族内部的差异要大于种族与种族之间的差异。他还用大量的历史事实和文化成就方面的资料驳斥了北欧种族优越论。②博厄斯认为无论过去和现在,对各民族文化发展水平和速度产生影响的是历史条件,而决不是各个种族能力上的差异。他提倡任何一个民族都应该尊重其他民族。③博厄斯反对当时美国政府的干涉、侵害别国和民族的政策,谴责某些种族主义者强制推行美国的文化和政体;主张由各民族自主解决内部事务。2.文化价值观向任何一个民族或部落都有它自己的逻辑、理想、世界观和道德观,不应该用自己的一套标准去衡量其他民族的文化。②每一个民族都有他自己的尊严和价值观,民族文化没有高低优劣之分。③衡量文化没有绝对的标准,尺度是需要的,但不能只有西方文明这一个尺度。四、语言学方面的贡献1.博厄斯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每一种语言都有它自己的一套语音、形态的意义和结构、词汇的特点。描写一种语言只能根据它自己的结构来描写,而不应该按照诸如希腊、拉丁语的结构来描写。这一主张被称为“描写语言学”或“结构主义”理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有助于研究无文字民族的语言以及一些鲜为人知的语言。2.博厄斯把社会生活划分为有意识和无意识两大类的做法对语言学也产生了影响,一些语言学家们将这种方法应用于语言学研究上,从而促使了结构语言学派的形成。3.1911年,博厄斯还组织出版了最早的印第安人语言资料手册,搜集了几十种语言资料,他为该书所写的序言一直被列为语言学的经典著作。4.博厄斯还于1920年创办了美国最早的语言学刊物《国际语言学杂志》,其他语言学杂志是在该刊物出版5年之后才陆续出现的,该杂志对语言学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五、体质人类学方面的贡献1.博厄斯认为,遗传变异不是固定的因素,它对环境有一定的适应性,但这种适应性有一定的限度,到一定的时候就稳定了下来。这是博厄斯对人类学、动物学和遗传学上的重要贡献。2.博厄斯不仅是一位著名的人类学家,而且也是一位杰出的教育家。①他非常善于吸引青年力量来从事科学研究,并十分关切他们的工作,经常竭尽全力来帮助他们出成果。因而多年来他造就了一大批非常出色的民族学和人类学家。②他的学生们后来又从不同方面发展了他的思想,有的甚至形成了新的学术派别。例如:克•罗伯发展了他的文化类型的概念;威•斯勒发展了他的文化区概念;本尼迪克•特发展了文化模式的概念,终而成为心理学派的主将之一;米德发展了个人与文化关系的研究,也成了心理学派的主将之一;罗维则侧重研究了社会组织,赫茨科维茨发展了文化价值学说,从而自成一文化相对论学派;戈登威泽则发扬了博厄斯长于批评的风格,同进化论和播化论进行了激烈的辩论;雷丁发扬了博厄斯的深入细致、治学严谨的风格,提出“自传”式调查研究原则,即逐字逐句地记载印第安人个人生活事件的故事,编撰了大部头的著作《温尼贝哥印第安人传记》等,正因为博厄斯的学生们都发展了自己的兴趣,探索各自的新领域,所以自20世纪20年代之后,美国历史学派实际上已开始分化,到了1942年博厄斯去世,象征性的代表人物没有了。然而博厄斯的学生们在师承他的基本观点的基础上各自有进一步的发展和新的建树

9第四节文化功能论文化功能论是20世纪20年代英国出现的功能学派的基本理论。该理论认为,人类学研究的主要任务是杷文化作为一个有机统一体来考察,弄清楚这个有机统一体中各组成部分对整体所做的贡献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文化功能理论是马凌诺斯基和拉得克利夫布朗于1922年发、表的《西太平洋的探险队》(马)和《安达曼岛人》(拉)两部专著中同时提出来的,他们虽然都主张用功能的观点来分析研究土著社会的文化,但在学术思想上仍有许多不同之处,在英国民族学和人类学界各自形成了自己传统的学术圈子。一、马凌诺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马凌诺斯基是英国功能人类学派创始人之一。代表作《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他的主要学术思想如下:1.反对进化论、传播论和历史学派①反对进化论马凌诺斯基认为,进化学派把文化的发展看作一连串的、依一定秩序演化的阶段,是一种假设,他们对这种假设不加深究。他承认种种工具的变更都经过一连串的发展阶段,但婚姻和宗教信仰却不能用进化的规律来说明。人类文化中的各种制度是变动的,但不是骇人听闻的转变,而是因其功能的增加而引起的形式上的分化。②反对传播论和历史学派马凌诺斯基把历史学派和传播学派看作是一回事。他认为该派也是多少靠他们的猜度,来重构相同的文化如何在地面上传播的历史。他们把文化分割成较小的部分以作为传播单位是不能接受的,不能把文化看作一堆偶然集合起来的“特质”,因为文化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物质文化、社会制度、文化价值观念不是同样性质的发明,因而不能同样地传播或移植。马凌诺斯基认为这些学派的结论都建立在“认识不足'’的基础上。因此,人类学的最重要工作是首先弄清楚文化内部各要素及其相互间的功能关系。2.关于文化的功能理论马凌诺斯基在《功能理论》一文中把功能主义的基本原理概述如下:①文化基本上是一种当作手段的器具,人类在用它来满足需要的过程中,和用它来对付他们所面临的具体问题时,使自己处于有利的地位;②它是一种物体、活动和态度的体系,其中每一部分始终都作为一种手段而存在;③它是一个整体,其中的各个组成部分都是互相依存的;④这些活动、态度和物体都围绕着重要而又生死攸关的任务贯穿在诸如家庭、氏族、地方社区、部落之类的机构中以及诸如组织起来的经济合作队,政治、法律和教育之类的活动中;⑤就动态的眼光看活动类型而言,可把文化分解成诸如教育、社会管理、经济、知识体系、信仰和道德以及创作和艺术表达形式等一些方面。他认为,功能人类学的主要任务,就是研究一切制度、风俗、器具及思想的功能。3.需要理论需要理论是功能理论的基础。马凌诺斯基认为,人是动物,因此,首先要解决的是满足基本的生物需要。他进一步说,人类在谋取食物、盖房、制衣等以满足需要时,便为自己创造了一个新的、第二性的、派生的环境,这个环境就是文化。满足基本需要和派生需要的手段是“组织”(或“机构”“制度”),组织的总和构成文化。因此,文化就是满足需要的手段。文化在满足人类需要的过程中创造了新的需要,这就是文化最大的创造力与人类进步的关键,文化把人类提高于禽兽之上,并不是给人类尽其所能有的东西,而是指给他们看到其奋斗所能追求的目标。

101.对实地调查工作的贡献马凌诺斯基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两年实地工作,为长期深入的实地调查开创了先例。他除了在特罗布里恩德群岛的实地调查外,还多次对美洲印第安人和非洲班图诸部落等进行了实地考察。他的贡献不仅是对这些民族的考察成果,更重要的是他设计了一套实地调查方法,这套方法至今还为英美人类学界所推崇。二、拉得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理论英国著名的功能人类学派领袖人物之一。代表作:《安达曼岛人》《原始社会的结构和功能》《社会人类学方法》《对于中国乡村生活社会学调查的建议》等。他的学术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对进化论和传播论的杰度布朗对进化论的态度比马凌诺斯基等人缓和,他认为19世纪进化论思想是健康的,他尤其赞成斯宾塞的进化论学说,认为20世纪反进化论潮流中对进化论的批评是不客观和不全面的,包括博厄斯在内,对进化理论都有所误解或者了解得很不够。他又认为进化论学者们过于匆忙地做出了结论,他们关于文化单线发展的假设已为事实所驳斥。对传播论的许多观点布朗也不赞同,他认为文化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一个民族从他相邻民族接受一些文化元素,但也拒斥另一些元素。接受和拒斥都是由这一文化本身体系的性质所决定的。2.结构功能论布朗对功能的解释是:功能就是一部分活动对整个活动所做的贡献。某种特殊社会惯例的功能,也就是它对于全部社会生活和社会体系所做的贡献。他同马凌诺斯基一祥认为,在一个社区内,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密切地相互关联,而结成为一个整体。因此,在研究任何一个方面时,必须研究它与其他各个方面的关系。每一种社会活动都有它的功能;而只有发现它的功能,才能了解它的意义。与马林诺斯基不同,布朗在强调功能研究的同时,还强调社会结构的研究,因此别人把他的理论称作结构功能论。他认为,一个社区的社会生活基础,便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结构,也就是将个人联结成为集体的一套社会关系。社会和社会生活的延续,必须依赖结构的延续。社会结构与社会功能二者合并起来,就是社会体系。这概念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外界的适应,另一方面是内部的完整。社会体系靠着个人利益的和谐、联合与协调而将人类连在一起,社会结构就是这种内部完整的产物,任何社会活动的功能,就是它对于适应和完整的贡献。3方法论(6在研究方法上,布朗力主用自然科学的方法。他认为自然科学的特征就是实验推理法的使用。实验的方法就是调查和推理的方法,采用这种方法,一般理论就可以通过对事实的细心观察而得到系统检验。②布朗极力主张比较法的使用。他的比较法实际上是一种间接的实验法。布朗主张的比较法主要有两种:a.横向的研究,即把历史上某个时期的或当代不同社区的社会文化进行比较,但不涉及变迁问题;b.纵向的研究,即研究文化变迁问题,通过考察,比较同源文化的各地方差异发生的起因与历程。③布朗对实地考察工作十分重视,他强调对一个地区应反复进行实地调查。马凌诺斯基革命:指的是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中的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这种田野调查方法的创新,被誉为“马凌诺斯基革命”。

11第五节心理人类学20世纪30年代初,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法的彩响下,美国一部分人类学和民族学家转向文化与个人心理关系的研究。他们认为,文化塑造了各民族的“基本人格”,而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文化的命运,各民族文化的差异正是由于基本人格的差异造成的。文化是抽象的东西,而个人才是真正的客观现实,因此研究每个民族的文化必须从研究该民族的个人开始。由于参与人数众多,并且其中又不乏有一些著名的人物如萨皮尔、本尼迪克特、林顿、卡迪纳、杜有伊斯、米德等,因而形成了心理人类学派。一、弗洛伊德的影响与心理学派的产生1.弗洛伊德的主张弗洛伊德是著名奥地利精神分析学家。他在研究和治疗精神病的过程中,成功地采用了催眠疗法和暗示疗法,发现这类病因总是由这种或那种被压抑或从意识中被排斥的冲动所引起的某些“动态创伤”。―他认玄在我们》一个人中间,都在进行着“满足原则”和“现实原则”之间的斗争。所谓满足原则,就是满足自己的欲望和意愿,而“现实原则”则是由于外部环境的限制,这些欲望不能或很难得到满足,于是,这种冲动就被排挤到“无意识”领域,这种被排斥到无意识领域的冲动,一旦找到迂回的出路或出口,便表现为各种精神病患者。后来弗洛伊德又发现,通过对梦的解析,也能发现隐藏着的“动态创伤”。他发现,梦景是愿望的实现。、色情*式在梦中具有一种被扭曲的象征形式。儿童时期男孩色情冲动的目标是母亲,父亲则是情敌,而女孩色情冲动的目标则是父亲。弗洛伊德把这种现象称为“奥狄浦斯情结”。这种情结从五岁起症状消失,进入潜伏期,随着或年的到来童年被压抑的冲动就以神经病理学的形式表现了出来。弗洛伊德《释梦》实际上已超越精神病学范围,介入解释文化现象的领域。他认为,民族学资料所记述的“原始各族的心理”和以心理分析所阐明的“精神病患者心理”有某种本质上的共同点。因此,可以根据精神病医院所取得的心理分析资料来说明诸如外婚制习俗,某种亲属的“回避”、各种禁忌、巫术、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图腾和禁忌》则是弗洛伊德的民族学专著。在该书中,弗洛伊德用心理分析法解释了图腾与禁忌的原因。他认为,图腾体系可能是从奥狄浦斯情结的条件产生的。因为在儿童时代,父亲是情欲的对手,也是仿效的榜样,动物则是父亲的第二形象,把对父亲的敬畏转移到动物上,动物便成了畏惧和崇拜的对象。而原始各族也正是把图腾对象称为“自己的祖先和祖宗”。可能人们思想中普遍存在杀害和吃掉父亲的愿望。原始氏族杀死并庄严地吃掉的图腾正是父亲的替代者,为了消除敌视父亲和相互嫉妒的口实,人们确立了禁止同本氏族女性发生婚姻和性关系的戒律,这便是外婚制的产生2.弗洛伊德的影响与心理学派的产生弗洛伊德的理论对美国民族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一些著名的人类学家,纷纷撰文提倡,都极力主张在人类学研究中使用精神分析法。在他们的推动和影响下,美国大批民族学工作者把注意力转到了印第安人的心理研究和收集他们的自传及个体行为材料上。他们组织了一系列由民族学家、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学家参加的综合调查队。在此期间,他们发表了大量有关心理分析方面的研究成果和调查报告,从而在美国形成了一股心理人类学派的势力。二、卡迪纳与林顿的心理人类学理论卡迪纳是整个心理人类学派的主要领导人。卡迪纳和林顿合作的最具代表性著作是《社会的心理学新领域》.在该书中,他们提出了“基本人格”的概念。

12“基本人格”的主要意思是指同一民族的人,童年的经历也都差不多,所以“人格”也就大体相同,这就形成了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这种基本人格又决定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形式和命运。基本人格不同,文化便呈不同形式,民族命运也就不同。他们的基本观点如下:1.一个人在早期童年(5岁以前)所经历的事情,对其人格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因为这时起作用的不是意识和意志,而是“无意识”(下意识)和“本能”。2.四、五岁以后,人格便告形成,人的心理开始“僵化”,而且,在以后的整个一生中差不多不再发生变化,人的心理决定人的行为、命运和成败,也决定了他对自己孩子的教育过程。3.下一代的心理是在与上一代同样的因素下形成的,因而也产生了同样的基本人格,这样的过程一代一代永无止境地重复着,就像基因遗传一样,把基本人格和文化代代相传下去。4.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教育孩子方式,因而也就有不同的基本人格和文化形式。5.要改变一个民族的文化,只要改变他们对儿童的教育方式,尤其是五岁以前的儿童教育方式,就可以相应地改变这个民族的基本人格,从而达到改变整个民族文化,包括整个社会制度和宗教制度的目的。三、本尼迪克特的文化模式论本尼迪克特是美国著名的女人类学家,主要代表作:《文化模式》《菊与刀》《种族、科学和政治》。本尼迪克特在《文化模式》一书中提出,人格是有文化决定的。根据各文化的个人心理和行为特点,她描述了三种文化模式:日神型、酒神型、妄想狂型。①日神文化,即新墨西哥的普韦布洛人他们特别看重社会安宁,鄙视暴力,个人溶化于集体之中,不追求个人权势,具有人类统一性和宇宙统一性的世界观,不把世界看作是善恶斗争的场所。②酒神型文化,即美洲西北海岸的夸库特耳人他们喜爱强烈感情和心醉神迷,特别重视个人荣誉,他们的理想就是要在大胆、虚荣和傲慢方面超过别人,与其失败受人嘲弄,毋宁自杀。③妄想狂型文化,即美拉尼西亚群岛的多布人在他们看来,阴险和叛妒是善行,嫉妒是美德,对财产具有可怕的排外性。认为其他人和大自然对他都怀有敌意,他们的全部生活就是要跟无情的敌人作斗争。四、米德的个人与文化关系研究米德是美国著名女人类学家,博厄斯的女弟子,心理人类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主要代表作:《萨摩亚人的成年》《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和气质》。米德的主要心理人类学思想是认为,人类各文化中的男女性格差异不是由生理上的性别差异造成的,用体质上的种族差异、地域或饮食上的差异、自然选择的理论也都解释不通。米德也认为人格是由文化决定的。她认为人类的天性具有较大的可塑性人格的差异取决于社会条件,尤其是个体发展的早期条件。也就是培养儿童的文化环境特别重要,因为每一代男性和女性都要在文化机制的作用下,适应他们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其实,米德的文化决定人格的观点早在1928年出版的《萨摩亚人的成年》一书中就有了体现,她在该书中否定了心理学家们关于男女青春期一到就会伴有心理上的紧张、心绪不宁,常会导致肇事、挑衅、犯罪及政治上或社会上的扰乱等问题的说法,而以萨摩亚少女青舂期并不存在紧张和美国少女中的挫折情况说明,青春发动期与心理变化虽有不可避免的关系,但仍是受文化制约的。她的《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一书则是这一思想的更进一步发展。

13第六节法国社会学年刊派法国社会学年刊派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主要代表人物是杜尔干及其继承人莫斯。该派因杜尔干1896年创办《社会学年刊》杂志而得名。杜尔干曾任法国波尔大学和巴黎大学教授,在社会学、民族学、哲学和教育学等方面都很有研究。他的主要著作有:《社会分工论》《社会学方法论》《论自杀》《宗教生活的原始形式》等。一、杜尔干杜尔干认为民族学是一种叙述性的学科,而不是理论的科学,而社会学则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括民族学。尽管他本人没有亲自参加过实地调查,但他对民族学的调查资料非常重视,能利用别人的民族学调查资料提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在学术立场上,杜尔干并不反对摩尔根,他同意进化论关于人类社会是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观点,但不同意进化论用人类心理一致性来作为解释人类社会文化发展一致性的原因,他认为,社会不是个体的简单总和,而是他们结合的一种体系:它是具有自己特征的一种待殊现实。应当严格用科学的、实证的方法来研究。杜尔干在民族学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是两个方面,即宗教和社会组织。1.宗教a.在宗教研究方面,他提出,最原始的宗教就是氏族宗教,图腾信仰则是氏族宗教的主要形式,它与氏族外婚制密切相关,凡持同一图腾信仰的人即是同一氏族的人,不能互相结婚。个人图腾和性别图腾则是在氏族图腾之后出现的图腾形式。b.在讨论宗教信仰的起源问题上,杜尔干不同意关于宗教信仰起源的万物有灵论和自然主义理论,他主张,任何宗教崇拜的对象,即任何的“神”(广义上),都不过是统治人类的社会力量的化身。社会、社会环境才是宗教观念产生的唯一根源。2.社会组织a.在社会组织研究方面,杜尔干基本上赞同摩尔根的观点。认为先有原始群,然后有氏族,而氏族又是先有母系氏族,后有父系氏族。家族则是在氏族之后才出现的。b.杜尔干主张,根据各个具体社会的结构特征来划分社会类型或社会种类。每个社会都是由更简单的社会构成,因此应把最简单的社会作为分类的基础。原始群是最简单的社会,任何社会都只是同一原始社会的一定组合。他的这些主张成了后来“结构主义”学说的基础。二、莫斯莫M是杜尔干的继承人,他比杜尔干更重视民族学研究,他在巴黎民族学研究所中专门讲授民族学调查研究方法。主要著作有《民族学概论》《赠礼》《社会学与人类学》等。①莫斯虽未亲自去民族地区作实地调查,但他却十分重视实地考察。②莫斯十分重视物质文化,尤其是生产技术的研究。他根据爱斯基摩人冬天集中过大家庭生活,夏天分散过小家庭生活的特点,得出了社会生活是受物质条件决定的结论。③莫斯的《赠礼》一书在民族学界有很大影响,该书实际上是论证早期人类社会的经济联系。他认为,馈赠实际上是一种交换方式。后来的一些西方学者认为,莫斯的赠礼研究对后来产生的功能学派和结构学派都有影响。④莫斯在巴黎民族学研究院培养了许多民族学骨干,其中最著名的是列维-斯特劳斯,但列维斯特劳斯后来却成了结构主义人类学派的创始人。

14课后习题详解1.文化进化论的思想渊源是什么?答:文化进化论之所以是民族学的第一种理论,有三个方面的思想基础。2.格雷布纳文化传播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3.何谓埃及中心论?4.博厄斯的学术贡献主要有哪些?答:博厄斯的学术贡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5.马凌诺斯基的文化功能理论是什么?6.什么是布朗的结构功能论?7.心理人类学的基本主张是什么?答:心理人类学的基本主张主要有:第二章当代西方民族学理论第一节结构主义结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西方出现的人类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主义实除上是一种方法论,他们认为各民族的表面社会结构之后都

15隐藏着一种真正的社会结构,人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用建立模式的方法去分析、说明和揭示这种真正的结构,并进而揭示人类的思维结构。一、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生涯和思想背景1.列维•斯特劳斯的学术生涯①列维•斯特劳斯1929年获法学硕士学位,通过学习心理学、逻辑学以及在社会学年刊派代表人物莫斯影响下的社会学和民族学等课程后,于1932年获得在大、中学教哲学的证书。②在法国一所公立中学当了两年教员之后,于1934年至1939年在法国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到巴西中部进行了考察。③1941年至1945年在美国纽约社会研究新校和高等学术自由学校任教,1946年到1947年任法国驻美大使馆文化参赞,1947年回法国任人类博物馆副馆长,1950年任法国巴黎高等学术实习学校原始宗教讲座主任,1959年任法兰西学院社会人类学教授,自1961年起任《法国人类学评论》杂志主编。2.列维•斯特劳斯的思想背景①列维•斯特劳斯在学术上受到多种思潮和学科的影响,如法国社会学年刊派、英国拉得克利夫•布朗的结构功能论、美国历史学派、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布拉格结构语言学、现象学、符号学、地质学和马克思主义等。根据他本人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地质学、精神分析学和马克思主义。②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理论是受到语言学的结构主义理论启发而发展起来的。在布拉格结构语言学派代表人物雅克布逊的影响下,列维-斯特劳斯认为,可以把音位结构分析法运用到人类学的亲属制度研究中,于是就写了《语言学与人类学上的结构分析》,于1945年发表在美国纽约语言学协会会报《世界》上。从此便开始了他用结构主义方法进行人类学和民族学研究的新阶段。1947年他又以《亲属关系的初级结构》为题,撰写了他的博士论文,并于年发表。他的研究逐渐受到了欧美学术界的重视,吸引了许多同情者、追随者和批评者,使他的名声越来越大,并因而在欧美掀起了一股结构主义热。二、列维•斯特劳斯的主要学术思想结构主义讨论的中心主要是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结构问题,如亲属关系、家庭婚姻等。列维•斯特劳斯在讨论这些问题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社会结构观。一般学者都认为社会结构就是拉得克利夫-布朗所说的一套社会关系网,这套社会关系网在各民族社会中是实际存在的,是人们都能意识到的社会状况。如舅甥关系,叔侄关系,氏族集团之间的互相通婚关系等。但列维-斯特劳斯不这么认为,他把社会结构说成是一种从具体的民族学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逻辑结构,是一种为分析和说明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模式。他说,“社会结构”一词与经验主义实体无关,而与在经验主义实体之后建立起来的模式有关,决不能把社会结构归结为在特定社会中描述的社会关系总和,……宁可说是运用到任何社会中的研究方法,类似于其他学科中流行的结构分析法。对列维-斯特劳斯的这些观点,许多人类学家,包括拉得克利夫-布朗都表示难以理解,只有英国人类学家利奇表示理解。他说,人类学家描述的结构仅是存在于他们心中逻辑构思的模式,对社会结构制度的说明,就是用一个概念化的模式来陈述集团之间关系和组成集团的个人之间关系的正确状况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列维,斯特劳斯说,人类学家在土著民族中进行社会调查时,提供情况的当地人往往会有意或无意地向人类学家们提供不正确的甚至是错误的情况。一种可能是当地人对人类学家有戒心或敌意,他们不愿将真实情况告诉人类学家,便随口编一些不真实的情况提供给人类学家。另一神是他们对自己社会的结构状况并不真正理解,因此,往往以不正确的理解向人类学家叙述情况。因此,这就需要人类学家进行冷静的结构分析,即用模式的帮助去

16解释社会关系。人类学家的任务就在于考察社会结构的无意识基础,就是要通过正常意识到的有意识层,越来越深入地达到无意识层(即发现社会的深层结构),要在纷乱的规矩和习俗背后发现存在于不同空间和时间中并真正起着作用的结构系统,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研究除上述的亲属关系领域之外,还表现在图腾制度、神话、原始思维等方面。三、利奇的结构主义思想利奇是英国的人类学家,代表作《列维-斯特劳斯》«利奇认为,人类学家描述的结构仅是存在于他们心中的逻辑构思模式,所谓对社会制度的说明,就是用一个概念化的模式,来陈述集团之间关系和组成集团的个人之间关系的正确状况。第二节新进化论新进化论是美国40至50年代形成的人类学(民族学)理论。他们一方面恢复19世纪以摩尔根为代表的文化进化论的名誉,另一方面又提出了与19世纪进化论不同的进化学说,因而被学术界称为新进化论。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怀特、斯图尔德和英国考古学家蔡尔德。一、怀特的新进化论怀特,美国著名人类学家,主要代表作《文化科学》《文化进化》《文化体系的概念》等。1.怀特与摩尔根怀特早在30年代反进化论浪潮席卷欧美的时候,就坚持不懈宣传摩尔根的学说,并编辑出版摩尔根的作品。但他并不完全继承摩尔根的学说,而且在某些问题上是不同意摩尔根意见的。主要表现在:第一,他否定摩尔根关于人类进化过程中心理作用的观点,认为只有技术才是文化发展的原因;第二,他不同意摩尔根关于亲属称谓是某些血缘婚和群婚的反映,而认为它是人们之间的行为与态度的反映,并认为人类不存在杂交阶段,一夫一妻制是一开始就存在的;第三,他不同意摩尔根把波利尼西亚人和澳大利亚人放在蒙昧中级阶段的做法,而认为他们实际上已处在野蛮高级阶段。2.怀特的能量进化说在衡量进化阶段的尺度问题上,怀特认为,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是进化的根本原因,而技术和工艺就是利用能量来为人类服务。因此,能量因素是测量所有文化进化阶段的尺码,即判断文化进化阶段的高低,可依据各文化每人每年所利用的能量总量的大小来确定。文化的进化正是利用能量的技术效力提高的结果。怀特把这个观点概括成:ExT—P。公式中的E表示能量(Energy),T表示利用能量的技术手段(Technological),P表示能量和技术服务于人类需要所产生的产品或成果(Product)。这个公式表明,人类文化能利用的能量总量越多,技术与工艺越高,文化产品也就越多、越丰富,文化发展的阶段也就越高。3.文化学主张怀特认为文化(包括制度、技术和意识形态)是一种独特的事物,是超有机体的、时间上持续的事物。它有自己的组织原则和运动规律,因此,只能用文化来解释文化,而不能用生物学的或个人心理的事实来解释文化。二、斯图尔德的新进化论

17斯图尔德也对19世纪的进化论表示同情,他公开表示,反进化论的浪潮支配人类学理论的时间太长,以致对真正社会文化科学的发展起了阻碍作用。他相信,人类学的中心目标应该是发现随着时间推移而表现出来的文化规律,并应从因果关系方面来加以解释。但斯图尔德又提出了与19世纪进化论很不相同的理论主张。他的理论主张主要是文化生态学和多线进化论。1.文化生态学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的主张主要认为,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物质环境对其所实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习俗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为一定环境下的居民会用一定的技术去开发自然资源,因而也就会结成一定的劳动组织模式,而劳动组织模式又会影响到社会结盟的方式。越是简单的、早期的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影响就越直接。地形、动、植物群的不同,就会使人们采用不同的技术和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斯图尔德还提出了一套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程序:第一,分析开发技术或生产技术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第二,分析用特殊技术手段开发特殊地区的行为模式;第三,弄清行为模式在开发环境中对其他文化方面影响的程度。2.多线进化论斯图尔德认为,19世纪的进化论是单线进化论,怀特的进化论是普遍进化论,这两种进化论都欠全面,因此,他在文化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线进化论。他认为,正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因此,尽管可能会达到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但各社会仍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各民族社会文化是多线平行地发展的,环境和历史的不同,使各社会的变化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三、蔡尔德蔡%德是英国著名的考古学家。主要著作:《人创造自身》《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西方文明的曙光》《社会进化》等。他30年代曾访问过苏联,对苏联采纳摩尔模观点印象很深。后来,他利用考古学资料论证了技本进步引起社会结构和政治结构进步的客观事实,从而支持了摩尔极思想。1936年,蔡尔德在《人创造自身》一书中首次提出了与考古学上的石器、青铜器、铁器时代相对应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三个阶段的学说。1942年,蔡尔德在《历史上发生过的事件》一书中采用了摩尔根关于蒙昧、野蛮和文明的三段分期法,把旧石器和中石器时代同蒙昧阶段相对应,把新石器时代同野蛮阶段相对应,把城市发展一他称作城市革命一一同文明的开端等同起来,蔡尔德关于技术在向文明过渡中作用的观点在西方学术界有很大的影响,也为人类学者广泛接受。四、萨林斯和塞维斯萨林斯和塞维斯是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共同学生,主要著作:《进化与文化》。萨林斯和塞维斯他们对怀特的学说和斯图尔德的学说进行了综合,他们说,怀特的学说与斯图尔德的学说是不矛盾的,因为怀特的进化论是一般进化论,斯图尔德的进化论是特殊进化论,这两种进化在实际中都是存在的。①一般进化就是由少量的能量转换过渡到大量的能量转换,由低级综合体过渡到高级综合体,由具有较小的普遍适应性过渡到具有较大的普遍适应性;②特殊进化就是文化按照多种路线所进行的系统发展的、分叉性的历史转化,就是各种文化的适应性变异。第三节新心理人类学新心理人类学是60年代美国出现的人类学、民族学新思潮,他们除了继续进行战前心理人秀学理论中的文化与人格研究之外,又开展了一些新课题的研究,如人的学习、感知、智力发展等心理过程的研究,认同的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变迁与民族性研究等。

18在一批人类学家的积极活动下,产生了两门新的学科一一心理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主要代表人物有许娘光、怀廷、劳恩斯伯格和古德纳夫、华莱士等。一、心理人类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以文化与人格为主题的研究一度低落。但是,到了60年代,美国一批人类学家又掀起了一股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又逐渐兴盛起来。这一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便是许煨光先生。1.许淳光许娘光是出生于中国的美国人类学家。代表作《心理人类学》,许娘光在《心理人类学》一书中指出,学术界对“人格”一词的不恰当提法,导致人们把它看作一种完完全全的实体和某种具体的终极产物,而不是将它视为个人在其一生中,和其社会、文化互动的过程;人们认为这种终极产物将按照这样或那样的方向行动,但却忽视了人格是处在不断运转的社会文化场景之中。因此,他建议将“文化与人格”研究改为''心理人类学”他的建议得到了一部分人类学家的同意。2.怀廷美国耶鲁大学教授怀廷是心理人类学的一位颇具代表性的人物。怀廷曾是战前美国心理学派的积极人物之一。50年代初,当心理人类学理论衰落后,他仍坚持文化与人格研究。①1953年他与查尔德合作发表了《儿童训练与人格:一项跨文化研究》一书。在该书中,他主要关心的仍是文化与人格交互作用的传统课题。该书着重考察了社会对儿童戒律的松与严对人们解释与治疗疾病的影响;他们认为,无论哪一社会,对人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潜在焦虑的习俗越强的行为系统,对人在解释疾病的习俗中,将疾病归诸这种行为系统有关事件的可能性就越大。②1958年怀廷又与其他学者合作,就人格的形成问题进行了研究,发表了《青春期男子成年礼仪的功能》,该文认为,母子之间的同床而眠的安排必然会导致男孩对母亲的强烈依赖关系,这也可能孕育了儿子对父亲的仇视态度,尤其是在父亲想要恢复和妻子的性关系,并因而取代儿子的位置时更是这样。③怀廷在1961年发表的《社会化过程和人格》对上述观点又进行了某些修改。他发现,母子同眠的安排与一夫多妻制有很大的关系。有几个妻子的父亲不必将儿子视为竞争对手,甚至在许多社会中,男人是从不与妻子睡在一起的。④怀廷在1964年发表的《气候对某些文化行为的影响》一文中又补充说,男人与妻子分床睡,母子同床与较长的哺乳期与赤道雨林地区炎热的气候和蛋白质的缺乏有关,因而也与该地区盛行成年仪式有关。⑤怀廷还对美国西南部的祖尼、摩门、得克萨斯三社区的价值观念的形成,如母亲对孩子攻击伙伴行为的态度,孩子对性别、年龄的态度等进行了探讨,发表了《价值观的习得》一文,在学术界亦颇有影响。3.进行心理人类学探讨的其他美国人类学家的研究成果:①利凡的《儿童心理学的跨文化研究》;②W•杨的《男性成年仪式的功能:对一假设的跨文化验证》;③K•布朗的《女性成年仪式的跨文化研究》;④E・斯莱特等的《心理矛盾和自恋:跨文化研究》等。二、认知人类学的发展认知人类学又称'‘民族科学”“新民族志民族语义学”等,这一学科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W•古迪纳夫和E•劳恩斯伯格等在50年代提出,到了60年代因受人类学界的广泛注意而形成气候。他们的主张主要有:1.认知人类学家们认为,要真正客观地反映所研究民族的文化,就必须站在所研究民族成员的立场上,也就是要持主位的观点来研究各民族的文化。因此,认知人类学实际上是一种文化分析方法。

191.认知人类学家们认为,只有弄清楚各族人民在日常生活中所必须理解和运用的一切规则、原则和类别,才能避免人类学家的先入之见和文化偏见,才能真正反映出各民族文化的本来面貌。2.认知人类学认为每一种文化的概念范畴都反映在该文化语言的语义范畴里,因此,要想了解各民族的认识过程,最好的捷径就是通过语言。第四节文化相对论一、文化相对论文您相对论是战后美国出现的民族学思想。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人类学家赫斯科维茨。该学说认为,每一民族的文化都具有其独创性和充分的价值,都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并与其经济条件相适应的。文化价值没有共同的等价物,不能用欧美的道德观念作为评价其他民族文化的尺度,人类学应该维护每个民族独立发展的权利。二、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观点1.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博厄斯指出,各种族的智力是同等的,无文字民族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在逻辑过程方面同样都是完善的。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去评估他们。他对关于“原始民族文化价值不充分”的说法予以了充分的反驳。2.赫斯科维茨的文化相对论赫斯科维茨将博厄斯的思想加以系统化。他的文化相对论主张主要体现在1948年出版的《人及其劳动》一书中,该书于1955年改名为《文化人类学》重新出版。赫斯科维茨文化相对论的主要观点有:①赫斯科维茨认为,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某一种文化特征尽管在各民族中所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价值是相同的,都能为本群体服务。②文化谈不上进步和落后,文化是特定社会中组成人们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每个族群的文化都有自身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他们通过文化传承的屏幕,辨认物质世界的事实。③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文化价值与商品完全不一样,它没有共同的一般等价物,对不同文化价值及其所造成的文化背景的估价,应是相对的。a.文化相对论是一种哲学,它承认由各个社会为引导人们的生活而产生的价值,虽然它们彼此之间有区别,但应理解它们对于靠他们生存的人所具有的价值;b.文化相对论是有关文化价值性质的哲学。④赫斯科维茨还指出,文化相对论的最核心之处是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和睦来自对不同特点的尊重,来自互相尊重,强调多个而不是一个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对每个文化价值的肯定。应以寻求了解和协调为目的,而不是毁坏与我们不相吻合的东西。课后习题详解1,什么是结构主义?答:结构主义理论是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西方出现的人类学理论。(1)结构主义实际上是一种方法论,他们认为各民族的表面社会结构之后都隐藏着一种真正的社会结构,人类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用建立模式的方法去分析、说明和揭示这种真正的结构,并进面揭示人类的思维结构。(2)结构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①结构主义讨论的中心主要是世界各民族的社会结构问题,如亲属关系、家庭婚姻等。列维•斯特劳斯在讨论这些问题中提出了与众不同的社会结构观。列维•斯特劳斯把社会结构说成

20是一种从具体的民族学材料中抽象出来的逻辑结构,是一种为分析和说明问题而建立起来的模式。②列维・斯特劳斯在分析亲属关系名称和亲属关系系统时,曾提出其基本结构或基本单位有4种类型:兄妹关系,夫妻关系,父子关系,舅甥关系,其他所有亲属系统都建立在此基础之上。列维•斯特劳斯强调指出,对亲属关系结构的分析,必须把重点放在人类的意识上,而不是放在客观的血统联系上或者亲族关系上。③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主义研究除上述的亲属关系领域之外,还表现在图腾制度、神话、原始思维等方面。1.怀特的能量进化说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答:怀特的能量进化说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点:在衡量进化阶段的尺度问题上,怀特认为,技术与工艺的进步是进化的根本原因,而技术和工艺就是利用能量来为人类服务。因此,能量因素是测量所有文化进化阶段的尺码,即判断文化进化阶段的高低,可依据各文化每人每年所利用的能量总量的大小来确定。文化的进化正是利用能量的技术效力提高的结果。怀特把这个观点概括成:EXT-P。公式中的E表示能量(Energy),T表示利用能量的技术手段(Technological),P表示能量和技术服务于人类需要所产生的产品或成果(Product)。这个公式表明,人类文化能利用的能量总量越多,技术与工艺越高,文化产品也就越多、越丰富,文化发展的阶段也就越高。2.文化生态学和多线进化论是什么?答:(1)文化生态学①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的主张主要是认为,人类生存于其中的物质环境对其所实行的社会文化制度和习俗有着关键性的影响。因为一定环境下的居民会用一定的技术去开发自然资源,因而也就会结成一定的劳动组织模式,而劳动组织模式又会影响到社会结盟的方式。越是简单的、早期的人类社会,受环境的影响就越直接。地形、动、植物群的不同,就会使人们采用不同的技术和组成不同的社会组织。②斯图尔德还提出了一套文化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其中最主要的是三个程序:a.分析开发技术或生产技术与环境的相互关系;b.分析用特殊技术手段开发特殊地区的行为模式;c.弄清行为模式在开发环境中对其他文化方面影响的程度。(2)多线进化论斯图尔德认为,19世纪的进化论是单线进化论,怀特的进化论是普遍进化论,这两种进化论都欠全面,因此,他在文化生态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线进化论。他认为,正因为不同的自然环境下产生了不同的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因此,尽管可能会达到大致相同的社会文化发展水平,但各社会仍会有自己的特殊性,因此,各民族社会文化是多线平行地发展的,环境和历史的不同,使各社会的变化朝着不同的方向进行。他把自己的这一主张称为“多线进化论”。3.何谓新心理人类学?答:新心理人类学是60年代美国出现的人类学、民族学新思潮。他们除了继续进行战前心理人类学理论中的文化与人格研究之外,又开展了一些新课题的研究,如人的学习、感知、智力发展等心理过程的研究,认同的文化差异研究,文化变迁与民族性研究等。在一批人类学家的积极活动下,产生了二门新的学科——心理人类学和认知人类学。(1)心理人类学美国心理学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遭到了世界各国人类学家和民族学家的反对和批判。于是,以文化与人格为主题的研究便一度低落。但是,到了60年代,美国一批人类学家又掀起了一

21股心理人类学的复兴运动,使这一领域的研究又逐渐兴盛起来。这一运动的发起人之一便是许烟光先生。(2)认知人类学认知人类学又称“民族科学”、“新民族志”、"民族语义学”等,这一学科最初由美国人类学家W•古迪纳夫和E•劳恩斯伯格等在50年代提出,到了60年代因受人类学界的广泛注意而形成气候。1.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观点有哪些?答:文化相对论是战后美国出现的民族学思想。文化相对论的基本观点主要有:(1)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博厄斯指出,各种族的智力是同等的,无文字民族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的民族,在逻辑过程方面同样都是完善的。每种文化都有其自身的价值,不能用欧洲中心主义的观点去评估他们。他对关于“原始民族文化价值不充分”的说法予以了充分的反驳。(2)赫斯科维茨的文化相对论①赫斯科维茨认为,一切文化的价值都是相对的,某一种文化特征尽管在各民族中所表现的形式不同,但其本质是一致的,价值是相同的,都能为本群体服务。比如各种不同类型的社会组织和团体,秘密结社,各种仪式集团、男人集会所、军事组织、手工业行会等,它们都起到对内团结本群体、对外表现为一个整体的作用。②文化谈不上进步和落后,文化是特定社会中组成人们行为、习惯和思维模式的总和,每个族群的文化都有自身世代相传的价值观,他们通过文化传承的屏幕,辨认物质世界的事实。因而时间、距离、重量、大小和群体现实的概念都是该族群约定俗成的结果。③每一种文化都是一个独立的体系,不同文化的传统和价值体系是无法比较的,文化价值与商品完全不一样,它没有共同的一般等价物,对不同文化价值及其所造成的文化背景的估价,应是相对的。④赫斯科维茨还指出,文化相对论的最核心之处是认为社会的稳定和和睦来自对不同特点的尊重,来自互相尊重,强调多个而不是一个生活方式的价值,是对每个文化价值的肯定。应以寻求了解和协调为目的,而不是毁坏与我们不相吻合的东西。

22第三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民族学产生于19世纪中叶,其主要标志是这一时期西方民族学机构的先后建立以及在达尔文生物进化论影响下民族学古典进化学派理论方法体系的产生。民族学真正成为科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以之指导并运用于民族学研究之后才实现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创立之前、已经出现的欧洲各国民族学大都是出于资本主义殖民政策的需要,以了解亚、非、拉等殖民地各民族社会情况,为进行有效的殖民统治服务的。因此他们的民族学通常认为是研究欧洲以外落后的没有文字民族的。在他们看来,这些民族没有文字,也就没有文化、没有历史,故称之为“自然民族”“原始民族"或'‘野蛮民族"。而那些有文字的民族、欧洲殖民者本国的民族,则属于“文明民族”,是历史学或社会学研究的对象。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族学家,长期以来便形成了一种猎奇的专门寻找落后文化遗迹的习惯。这种把人类整体分裂为''文明民族”与“野蛮民族”、“原始民族"''落后民族''的做法,显然是为推行殖民主义的民族歧视、压迫政策服务的,是极端反科学的。尽管某些民族学家的主观意图并非如此。1.真正的民族学真正的民族学就是一门“以民族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它把民族这一族体作为整体进行全面考察,研究民族的起源、发展以及消亡的过程,研究各族体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或者说,它“是研究现代各民族发展规律的社会科学,它不仅要研究‘野蛮民族',也要研究‘文明民族',包括资产阶级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学说的理论观点,有个逐步充实和深化的过程。①马克思、恩格斯早期的科学研究涉及到民族学内容的并不多,但凡涉及到的,无不闪烁着全新的理论光芒。a.马克思1844年发表在《德法年鉴》的《论犹太人问题》,文章在深刻批判布鲁诺•鲍威尔在犹太人问题上的唯心主义和神学谬论中,第一次用阶级观点分析了民族与民族问题。b.1845年恩格斯的《英国工人阶级现状》,1847年马克思、恩格斯的《论波兰》以及其后的论印度问题、中国问题等等,都既饱含着对世界众多受侵略、被奴役、被压迫民族的无限同情,更以阶级观点阐明了民族和民族问题的实质,这是对已有民族学理论的巨大突破和创新。c.1847年12月至1848年1月,马克思和恩格斯合写《共产党宣言》包括了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各个部分,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看作一个整体,因此民族这个历史范畴,马克思和恩格斯也作了深刻地揭示和论述。第一,论证了资产阶级民族是在工业发达基础上,打破自给自足状态之后形成起来的:第二,《宣言》揭示了民族问题产生的根源和实质,提出了解决民族问题的根本途径;第三,《宣言》指出,由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各民族间的隔绝和对立必将日益减少,所以全世界无产者联合不仅是必要的,也具备了一定的客观条件。《共产党宣言》的基本思想和有关民族和民族问题的上述理论,为民族学这门学科真正成为科学奠定了基础,指明了方向。②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理论的基本阐述,对民族学探讨民族共同体不同形态以及他们所处的社会历史阶段,具有指导意义。d.1845〜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合著的《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

23理,论证了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论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客观规律。文中第一次提到了决定人类早期历史关系的三个因素:第一,生产物质生活资料是“一切历史的基本条件”;第二,人类满足需要以后引起新的需要的产生;第三,人类自身的生产,即增殖。b.1884年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第一版序言中,再一次强调了这个理论,将其归纳为两种生产,即生活资料以及生产工具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的生产。c.《德意志意识形态》还论述了每个民族生产力、社会分工发展的不同阶段决定着所有制各种不同形式的原理。这些不同形式包括:第一,原始社会男女自然分工,决定了氏族、部落所有制,亦即第一种所有制形式;第二,自然分工发展为社会分工,产生了城乡对立,促使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出现了私有制和国家,这就是第二种所有制形式——古代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第三,随着社会分工的发展,出现了第三种所有制形式一一封建的或等级所有制;第四,资产阶级所有制是第四种所有制形式。③19世纪60年代以后,马克思涉及民族学论题的笔记和著述日见丰富。1879年到1882年间,马克思在研读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关于原始时代的民族学论著基础上,仅做出摘要和详尽分析的著述,就目前已知的已有十余部,总篇幅达三万页之多。这些著述皆堪称是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专门著述。④恩格斯''执行遗言",于1884年完成了《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这部名著。《家庭、私有制和国家起源》首先是一部重要的科学社会主义的著作。但该书为阐明马克思主义著名的唯物史观学说而运用的资料、研究的角度,都是民族学的。因而,它又是一部光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著作。我们认为,《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问世,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创立的重要标志。1.拉法格、普列汉诺夫继马克思、恩格斯之后,另两位国际工人运动的著名活动家拉法格、普列汉诺夫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研究方面,也有一定造诣。①拉法格所著《财产的起源与进化》一书,被认为是对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的补充。②普列汉诺夫的《论艺术》,被誉为是''第一部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始艺术的民族学著作。”4.列宁、斯大林列宁、斯大林在领导俄国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多民族的社会主义国家的斗争中,为宣传马克思主义革命理论,正确地解决国内民族问题,他们在许多著述中,对涉及到民族学领域的问题,都有科学的论述。而且也正是在他们的领导下,世界上第一个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派一苏维埃学派才得以产生。二、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一经创立,它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以及学科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围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与资产阶级民族学的显著区别,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1.关于民族社会形态理论社会形态亦称社会经济形态,它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的一个科学概念,最早出现于马克思、恩格斯1845〜1846年合写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民族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否承认并开展对它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一切资产阶级民族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①社会形态,又称社会经济形态,是指社会经济结构,即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上占主导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②马克思、恩格斯在创立历史唯物主义学说,研究社会形态过程中,十分重视运用民族学资料,总是把民族共同体与社会形态研究紧密相连。

24③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向人们揭示的是,自古至今,世界上的民族虽然千差万别,但各民族的发展都是沿着人类历史发展的共同规律进行的,都是由低级向高级,从一个阶段向另一阶段前进的;同时,每个民族在一定时期内,不管这个民族认识与否,客观上都处于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即属于一定的经济形态之中的。④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就是把通过直接调查、观察获得材料,再结合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研究各民族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并着重从总体上去研究与之相应的社会经济形态特点,和各民族的相互关系,以及这些特点和关系的变化与发展规律。1.关于科学的原始社会史理论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原始社会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一切资产阶级民族学相区别的又一特征。科学的原始社会史理论,既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内容,科学社会主义的基础,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①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研究首先是从原始农村公社土地公有制问题的探讨入手的。马克思揭示出原始公社土地所有制与农村公社土地所有制的本质差别,从而科学地解决了原始土地所有制问题,为科学原始社会史的创立奠定了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②1884年恩格斯著名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问世,标志着科学原始社会史的真正确立。《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最大量、最集中的篇幅还是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原始社会的发生、发展和解体的历史过程所作的生动而又详尽的科学阐述,深刻地揭示了原始社会的发展规律。正因为如此,此书问世,才被认为是科学的原始社会史确立的标志。2.关于“两种生产”理论“两种生产”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条基本原理,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又一块重要的理论基石。“两种生产”,是指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①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的序言中对“两种生产”理论作出了全面、科学的阐述,即:“根据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历史中的决定因素,归根结蒂是直接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但是,生产本身又有两种。一方面是生活资料即食物、衣服、住房以及为此所必需的工具的生产;另一方面是人类自身的生产,即种的蕃衍。一定历史时代和一定地区内的人们生活于其下的社会制度,受着两种生产的制约:一方面是劳动的发展阶段的制约,另一方面受家庭发展阶段的制约。”这就是通常所说的“两种生产”理论。②马克思、恩格斯的上述“两种生产”理论主要是向我们阐释:a.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的自身生产,是社会生产这一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二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相互渗透。b.没有人类自身的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就失去了前提、主体和目标,就不会有人类社会。c.没有物质资料的生产,人类自身则无法生存。d.实际上,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正是这两种生产矛盾运动的结果。③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对现实社会的普遍指导作用。马克思主义“两种生产”理论对我们今天的现实社会仍然发挥着作用。当今世界,人们对物质资料生产发展的重视及其突飞猛进的状况自不待说,而人类自身生产,即人口问题也同样引起人们越来越强烈的关注。3.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解放原理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民族现状,揭示民族问题根源与实质,提出解决民族问题,实现民族解放的科学理论和正确途径,是马克思、恩格斯对民族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又一显著特征。①马克思1844年在《德法年鉴》中发表的《论犹太人问题》是最早关于民族问题及民族解放

25与人类解放关系问题的论述。文中第一次用阶级观点分析犹太人,是对民族学史研究的创耕O②1848年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发表的《共产党宣言》包括了马克思主义的各个部分,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视为一个整体,因此,民族这个历史范畴马克思、恩格斯也作了深刻地揭示和论述。③19世纪中叶的欧洲,波兰和爱尔兰是两个民族问题最突出的地区。马克思、恩格斯在一系列文章中,深刻地分析了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阐述了无产阶级对民族解放运动的政策。④马克思、恩格斯对后者的“民族一一殖民地问题”十分关注。他们的文章对殖民主义者贪婪、残暴行为的深刻批判,对殖民地人民反抗斗争予以的巨大支持,同时,资本主义国家无产阶级支持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争取国家独立,也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历史使命。⑤影响a.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等论述,不仅科学地解决了民族解放运动与无产阶级革命的关系,奠定了民族问题是社会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民族解放运动是无产阶级革命总问题的一部分的理论基础。b.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民族问题和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等论述,也阐释了只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才能彻底解决民族问题,才是各族人民获得彻底解放道路的光辉思想,从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又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成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又一特征。⑥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理论上的其他特征a.氏族与家庭史理论;b.私有制产生理论;c.民族形成理论等。第二节苏维埃民族学一、苏维埃民族学的产生与发展苏维埃民族学通常亦称苏维埃民族学派,它是在十月革命后的苏联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民族学派。1.十月革命前十月革命前,民族学在俄国已经走过了自己的一段发展历程。①从18世纪起,领土迅速扩张的俄国,出于政治需要,首先在国内开展了大规模的民族调查,出版了诸如《堪察加地方志》等一批俄国国内民族志资料。②19世纪前期,一些旅行家、传教士又搜集了许多关于太平洋诸岛的民族学调查资料,以及中亚和中国部分地区的民族学调查资料。③19世纪后半期,在俄国革命民主主义者和马克思主义思想影响下,俄国形成了几个民族学派,其中以莫斯科的阿努钦和柯瓦列夫斯基学派为最著名。2.十月革命后最初20余年间十月革命后最初20余年间,是苏联民族学“积蓄人力和资料并解决有关苏联各族人民经济、文化建设的迫切任务的时期。”同时,也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逐步建立苏维埃民族学新体系的时期。①十月革命后,苏联民族学一方面接受革命前俄国民族学的遗产,另一方面,根据苏共的民族政策和新的社会制度所提出的目标,要求开展对各民族经济、文化、生活等为主要内容的调查研究,进行民族识别,培养民族工作干部,以及帮助少数民族创制文字、统一方言、编写历

26史等工作。②20年代后期,全国性民族学杂志《民族学》(后改名《苏维埃民族学》)以及《民族学研究院博物馆汇集》等丛刊和各地区的一些民族学出版物相继问世,它进一步推动了民族学知识在苏联的普及。③30年代中期,民族学界针对部分学术观点中存在的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学思想影响问题,开展了对西方民族学派理论观点的深刻批判。在批判中,苏维埃民族学坚持并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为理论武器,从而进一步树立了自己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形象。④苏联民族学家也在民族社会制度和社会文化等方面,开展了集中深入地研究,发表了一系列有关苏联各民族社会组织和历史民族学研究的著作,这些著作多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解释各民族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取得了可观的成绩。3.卫国战争开始后卫国战争开始后,民族学工作者曾将自己的研究转移到与战争和战后事物密切相关的问题,如批判种族主义,宣传民族团结等。①1947年,民族学家托尔斯托夫发表了《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的文章,首次提出“苏维埃学派”的名称。a.该文详细介绍了苏维埃学派民族学的建立发展过程,总结了30多年来所取得的成就。b.它标志着苏联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理论方法上的日益成熟。自此,苏维埃民族学派又迈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②从50年代起,苏联民族学研究集中在了强调国内“民族一体化”和加强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上,并先后出版了18卷本的《世界民族志》和20卷本的《国家与民族》等大部头著作。③从70年代末开始,苏联民族学又重视起民族学理论与方法的研究,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研究世界各地的民族发展过程。同时,也大力开展了民族学与其他各学科间的交叉研究等。4.90年代初,90年代初,随着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解体,苏联民族学也因之面临危机。①政治意识形态上的大变革所带来的传统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上的变化,使原先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苏维埃民族学派不复存在。②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由于'‘没有统一的民族政策,没有科学的概念和调节社会生活各层面的种种机制”,族际冲突不断发生,民族关系日趋恶化。③因各国经济不振而导致研究经费严重不足。二、苏维埃民族学的特点与历史贡献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开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与西方民族学相比较,其特点和贡献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关于原始社会史的研究苏维埃民族学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原始社会史学说,并以大量民族学实地调查资料,进一步印证了人类原始社会由低级向高级的规律性发展过程,坚持把它看成是整个人类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并在发表的大量论著中,对有关原始社会的许多重要问题作了明确阐述。2.关于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研究“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是苏联民族学在理论与方法研究上的一种新探索。①“经济文化类型”a.概念“经济文化类型,是指一定的经济与文化特点的综合体,它在历史上形成于处在相似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并居住在同样自然地理条件下的不同民族中。”具有相近生产力水平和相似地理环境的不同民族,可能具有相近的经济生活和相似的物质文化、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这就构成了相同的经济文化类型。b.苏联学者认为,前资本主义时代形成的经济文化类型大体可分为三类:

27第一类以狩猎、采集或部分捕鱼为主。该类型的特点是单纯的“攫取”天然产品,故产品难以有剩余,此时的人类就不可能越出原始公社制的藩篱。第二类以锄耕(或手耕)农业和畜牧业为主。该类型显然比前一类型经济要稳定些,劳动生产率也高些,有可能积累剩余产品,并产生早期的阶级关系,手工业可能脱离农业并有相当高的发展水平。第三类以犁耕农业为主,劳动生产率有较大提高,剥削程度也随之加深。C.经济文化类型研究的主要特点第一,这种划分可以显示出人类文化的多样性;第二,这种划分有利于各种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第三,这种划分还说明,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方式的演变,经济文化类型也会随之变化,因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始终是第一位的,是决定经济文化类型的。②“历史民族区”a.概念“历史民族区”(又称“历史文化区"),是指''一个由于共同的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长期交往和相互影响而在居民中形成类似文化生活(民族的)特点的人们居住区。”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在每一个历史民族区内的各种居民有相似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通常除语言外,似乎很难看出该地区内各民族间的界限。第二,这一概念是一个历史范畴,无论是从文化特点,还是从历史文化区的界限来看,都有其相对的稳定性,既非一成不变,又有在每一个具体历史时期内的确定性。b.评价第一,历史民族区的划分对于确定民族分类是有帮助的,它可作为对已有的语言谱系分类法的补充。第二,学术界也认为,历史民族区的“划分标准过于简单了,不能涵盖不同地理地貌、不同经济,但又密切交往的毗邻民族地区。”1.关于民族起源与民族共同体历史类型等民族理论方面的研究①关于民族起源的研究苏联民族学十分重视民族起源问题的研究,从30年代起,它几乎成了苏联民族学的中心课题。在研究中,一方面强调与(体质)人类学的结合,另一方面也十分重视对各种形式的种族主义,如生物种族主义、心理种族主义等的批判。②关于民族共同体历史类型的研究苏联民族学关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类型研究是从60年代后期开始的。经过60年代的探讨,最后出现的较为一致的看法认为:作为一个有着完整结构体系的“民族”,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为民族体和民族社会机体两种类型。a.民族体即广义的民族;b.民族社会机体仅指一个国家范围内的民族共同体。苏联民族学界的3TH0C理论表明,他们在民族共同体理论的研究上取得了重要的进展。2.关于对世界民族的研究从50年代起,苏联民族学开始面向世界,大力开展对国外民族学的研究,并陆续产生了一批重要的研究成果。比如:①由奥尔德罗格、波捷欣主编的《非洲民族志》,由克诺罗卓夫主要执笔编写的《美洲民族志》以及《世界民族志》等,在国内外都有很大影响。②另一个引人注目的成果是由布鲁克编绘的世界民族分布图。它能够让人们在同一张地图上

28,不仅可以了解世界各地民族成分的分布情况,而且还可知道各民族的人口密度和语言系属等,它不啻是一件科学研究的创新。1.关于对西方民族学的批判①苏联民族学是在俄国民族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西方民族学的影响,尤其是功能学派和种族心理学派的影响较深。②为了建立崭新的苏维埃民族学,苏联民族学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旗帜,从30年代起,就开始了逐步地对西方民族学错误观点的批判。50年代,曾出版了《为帝国主义、种族主义服务的资产阶级民族学》(论文集)。但不足的是很多批判文章流于概念化、公式化,缺乏深刻性和说服力。第三节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一、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早期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民族学早在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初期,就与西方各种民族学流派一起涌入了中国,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得到了传播和发展。(1)最早将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介绍到中国来的是蔡和森。1922年至1923年,蔡和森以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蓝本,开始在上海大学社会学系讲授《私有财产和家族制度的起源》。22)1934年,吕振羽研究我国原始社会的著作《史前中国社会研究》一书出版,这是我国较早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原始社会的著作之一。(3)李大钊、瞿秋白、李达、邓初民、翦伯赞、侯外庐等,也都撰写过有关文章,为宣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做出过贡献。(4)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提倡调查研究之风,对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进行深入调查、剖析,其中包括对少数民族社会的调查,并在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和经验,从而为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作了准备。(5)在1938年召开的六届六中全会上,根据马克思主义的民族理论和中国的实际,具体制订了党的民族政策,成立了诸如陕甘宁边区回民文化促进会、蒙古文化促进会等相应的组织机构。同时,组织实施了对国内少数民族的实地调查研究。(6)所有这些,都为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立积累了经验,创造了条件。当然,直到1949年新中国建立之前,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并不占主导地位,但是,它却代表着中国民族学的发展方向。二、新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建立和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开辟了广阔前景。新中国民族学的发展道路是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全国各族人民的革命和建设实践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正因如此,它赋予了中国民族学的特色如下的特色:首先,继承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的民族学,同时,对西方资产阶级民族学也加以研究,批判地吸收其中的合理的部分。第二,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服务,为各民族的发展进步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服务。新中国的民族学,按照内容和发展状况,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1.建立与初步发展阶段(1949〜1958)①1949年新中国建立后,民族学工作满腔热情的投入到国家的社会主义革命建设中。他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用以在改造世界观的同时,指导自己的研究工作。这种努力在短期内就取得

29了显著成效。在这一时期,我国民族学学科建设在其它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绩。②这一阶段,民族学完成了两项大规模的田野调查工作,成果尤为突出。第一,民族识别调查从1953年起,民族学工作者开始了民族识别调查工作。其成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I.民族识别工作的结果,使我国目前的55个少数民族中,除历来被公认的以外,有40多个民族至此有了自己明确的族属。II.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和少数民族当家作主权利也因此得到了顺利推行和落实。第二,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从1956年到1958年,民簇学工作者开展了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再一次取得了巨大成果。其主要表现在两方面:I.解放前我国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性突出,占全国人口约6%的少数民族,还保留着前资本主义的各种社会形态。这一研究成果为党在民族地区制订并实施相应的民主改革政策,使处于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顺利实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提供了科学依据。II.发扬中国民族学与历史学研究紧密结合的传统,在数千万字调查资料的基础上,着手整理编写了少数民族简史、简志、自治地方概况三套丛书初稿和调查资料300多种,并于1959年起陆续付印。为科学研究和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出了贡献。2.停滞阶段(1958〜1978)①由于极‘'左"思潮的影响,从1958年开始,对西方资产阶级理论的批判与国内出现的一系列疾风暴雨式的政治运动纠葛在了一起,使之走上了非正常轨道。对资产阶级民族学的批判很快则变成了民族学本身就是资产阶级的,因而要全盘否定。②对50年代作为学习样板的苏联民族学斥之为修正主义的,而修正主义的实质就是资本主义的,同属批判之列。民族学被加上了复辟资本主义的罪名,民族学教学和研究机构被迫停止工作,民族学作为一门学科实际上已被取消。民族学研究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3.重建与再发展阶段(1978年以后)1978年2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民族学得到了肯定,亦即重新获得了合法地位。自此,民族学又走上了一个重建与再发展的新阶段。①1980年10月,中国民族学研究会正式宣布成立(1984年改名为中国民族学学会),翌年5月,在厦门又成立了中国人类学学会。学会的成立,为全面推动民族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起了促进作用。②1983年,中央民族学院正式创建了我国第一个民族学系,下设民族学、民族文物博物馆、民族理论三个专业。③80年代后期以来,云南大学历史系、云南民族学院历史系都先后设置了民族学专业,中南民族学院设置了民族学系,北京大学设置了社会学人类学研究所和文化人类学、民俗文化研究中心。上述机构大多都是以教学、培养各级各类民族学专门人才为主,同时也从事科研活动。④在研究机构方面,经过十余年的努力,目前从中央到地方基本上已经建立起了民族学研究网络。⑤民族学有自己的全国性辑刊《民族学研究》(已出11辑)和《民族学通讯》(已出133期)。另外,从中央到地方的更多定期刊物,都设有民族学栏目,为研究者发表学术成果提供了条件。十余年间,民族学单独或与其他学科合作研究,已获得了丰硕的成果。三、对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发展道路的认识与思考新中国民族学在近半个世纪里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却又十分充实和充满希望的道路。1.教训值得吸取,成就值得自豪,而新的任务、新的目标更具挑战性,它需要民族学工作者在诸多方面继续做出不懈努力。比如:①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原因,有些过去已经开展的研究,或尚存在着缺陷,或力度远远不够。像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研究的深度问题,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全面

30性问题,汉民族研究的滞后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与协调问题,等等。②有些过去未十分强调,但却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如,应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性质,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体系的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民族学研究所取得的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1.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当加强与国际民族学、人类学界的交流,结合中国的实际,批判地吸收各派民族学、人类学的合理部分,以充实和丰富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2.我们决不能不加分析和选择地照搬西方民族学理论,让中国生动、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去削足适履;更不应以西方民族学理论去否定中国民族学研究早已取得的举世公认的成就。第四节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一、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产生的历史时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1.“西方马克思主义”的含义“西方马克思主义”是指现代西方社会出现的一股打着“重新解释”、“修改”、“补充”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社会思潮。该思潮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60年代起,广泛流行于西方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①1929年,西方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空前严重的经济危机,在这个恐怖的灾难性时期,“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矛头,由原来对第三国际转向了对法西斯主义,从人道主义和人性论出发,开始对资本主义社会企图从经济、政治、法律、心理等方面进行全面地分析批判。在这一批判中,形成了著名的“法兰克福学派”。②二战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广泛流行并形成高潮a.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法国的萨特为代表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以阿尔都塞为代表的“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以意大利的德拉一一沃尔培为代表的“实证主义的马克思主义”等等。b.这种局面出现的社会根源二次大战后,法西斯主义遭到了历史性惩罚,一批社会主义国家得以建立,亚非拉等地民族解放运动不断高涨,长期遭受殖民统治的国家纷纷独立,帝国主义的殖民主义体系全面崩溃,人民革命运动和进步力量迅速发展。所有这些,都不断改变着国际及各国内部的政治力量对比。c.面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变化发展及其难以克服的弊病,西方社会的一些人企图到马克思主义里面来寻找出路。然而,这些人由于对社会主义的现实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缺乏正确理解,这些不正确的理解结合他们各自不同的利益要求,从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③20世纪60年代起,“西方马克思主义”在欧美等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得到了广泛流行。席卷北美、西欧的这场风潮的产生,当然首要原因在于资本主义世界固有矛盾的加剧和资产阶级政府所奉行的政策。但是,打着马克思主义旗号的各种激进理论与思潮则起到了重要的先导作用。④“五月风暴”以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学派解体了,一些人的思想也从极"左”转而向右。他们不仅研究人与人的关系,研究国家、政权、革命的问题,而且重视研究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于是,社会科学一体化,跨学科研究便成为一种新趋势。⑤在上述“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发展过程中,“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始终是其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西方主要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派与思潮1.法国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

31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出现,在西方被认为是“发生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领域的一场革命”。该派的代表人物有莫里斯•戈德利尔、伊曼纽尔•特雷等。①主要特征该派把战后兴起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捏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学术旗帜。②莫里斯•戈德利尔a.代表作:《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展望》。b.戈德利尔认为,马克思正是用结构主义方法,根据深层结构的逻辑来解释资本的,以一方薪酬另一方利润的结构形式出现的可见生产机制后面隐藏着不可见机制,即一方的利润实际上是另一方的无偿劳动的一部分。这与列维-斯特劳斯的结构观念类似,因而把马克思主义与结构主义二者联合在一起是可能的。c.60年代,戈德利尔从全面修正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观点的总体需要出发,在巴黎召开的一次重新讨论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会议上,提出了被视为对大会做出贡献的观点:第一,关于历史是分阶段直线发展的观点不仅站不住脚,而且事实上从未被马克思持有过;第二,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论述的重要性并未过时;第三,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的任务是要以新知识和新学说为基础,建立有关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全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③伊曼纽尔•特雷a.特雷的《马克思主义与原始社会》一书集中反映了他的主要观点。第一,该书的前半部分主要是对摩尔根及其在科学贡献上的评价;第二,后半部分着重阐述并分析了克洛德、梅拉索对一个西非部落所进行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在书中,他认为摩尔根对人类原始社会的研究在前期运用的是结构主义理论,是社会结构研究的伟大先行者之一。b.在后期所写的《古代社会》一书,使特雷从结构主义者转变为进化论者,并对此予以了抨击。④戈德利尔和特雷观点的实质他们观点的实质,是在于通过否定马克思、恩格斯对原始社会的研究,进而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取而代之的是,以结构主义理论构建起一套前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社会结构模式,并认为这才是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重建与创新。2.西德法兰克福学派西德法兰克福学派,亦称''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颇具彩响的学派之一。①代表人物: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库塞、弗洛姆和哈贝马斯、奥菲等,其中以马库塞一度在西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而颇具典型。②其民族学思想方面的主张表现为“弗洛伊德式的马克思主义”或“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爱欲与文明》可称是其理论的代表作。③赫伯特•马库塞与爱欲解放论a.马库塞的民族学思想是力图把马克思主义与弗洛伊德主义综合起来。马库塞对弗洛伊德主义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对西方现实社会的革命和人类解放问题上。他认为一场真正革命的目标是人类的自由和幸福,而这种自由幸福不是仅仅夺得政权和使经济生产资料社会化能够实现的。b.爱欲解放论的主张第一,该理论认为,性欲及其升华了的性爱,是人类本能的欲望,它“是一种永远不能完全

32顺从于任何社会的永恒的和爆炸性的力量。”任何存在着剥削的工业社会,不仅存在着对本能的某些“基本压抑”,同时还存在着强加给本能的“剩余压抑”。第二,马库塞所希求的爱欲解放,不仅仅是从个体的人出发的,而是同反资本主义的政治目标联系的,是在要求建立一个没有压迫、没有统治的社会。C.爱欲解放论的实质马库塞的爱欲解放论实质上是一种人性解放论。第一,他试图将精神分析学说应用于革命的批判,使爱欲与文明的冲突同社会矛盾结合,以揭示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不幸的根源;第二,用弗洛伊德的本能压抑论补充马克思的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的分析;第三,将性本能解放同马克思的废除异化劳动,建立新型的''自由平等生产者的联合”等关于人的解放思想捏合在一起,以构建自己的弗洛伊德式马克思主义人类学理论体系,并以此指导社会变革;第四,其理论是唯心主义乌托邦式的,其实践也必然难逃失败的命运。2.美国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当属美国著名民族学家马文•哈里斯。①在诸多学术著作中,《文化唯物主义》堪称是其理论思想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他自称自己的理论是以马克思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论断为核心的。但是,他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面不够全面,所以他要加以“补充”和“发展”。②哈里斯在其《文化唯物主义》一书的开篇便申明,“文化唯物主义是或渴望是一种科学的研究策略。”并认为,“科学研究策略的总体目标是依靠强有力的、相互联系和简练的理论,来说明可观察到的实体和事件,而这种理论可以通过经验的检验纠正和改进。文化唯物主义的目的特别在于说明世界上所发现的社会文化差异和相似的起源、保持和变化。”③按照哈里斯的“策略”,社会的生产关系、所有制、阶级关系都变成了一些数据、从属的变量。生产关系移到结构一栏,便从属于技术、经济、人口和环境等一些被哈里斯视为决定性的因素,成为被动的不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在这里,哈里斯显然与历史唯物主义背道而驰。④哈里斯另一个与马克思主义相悖的重要观点就是他全盘否定辩证法,否定辩证法在唯物论中的地位。实际上,他是在否定结构和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思想,是对辩证法这一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的阉割。3.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可以莫里斯•布洛克,其中《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一书可称作是其“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观点的代表作。布洛克的观点有:①布洛克认为,马克思、恩格斯除了研究资本主义社会之外,对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各种形态也作了深入考察。因此,人类学与马克思主义在研究领域上多有重合,二者几乎在同时形成各自的理论体系,所以相互之间有借鉴和影响。②布洛克在介绍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中与民族学有关的部分时,他指出马克思、恩格斯在研究前资本主义社会时,提出了自己不同于前人的理论。③布洛克强调要“立足当代发展水平上审视"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在民族学中的地位。a.布洛克指出,由于一些西方民族学者对进化论持保留态度,民族学田野调查又提供了不少新材料,因此,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人类历史按生产力不同发展水平分期的论点,引起西方学术界的一些异议。b.布洛克在引述了这些异议之后,又指出了恩格斯的部分论点是能够为人类学家接受或可以成为讨论基础的。c.布洛克也对马克思的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十分推崇。他认为,马克思并不相信会有一个适用于全人类的进化图式,马克思所设想的进化路线未必只有一条。而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提出的直线进化五阶段论,就显然与马克思的主张相抵触,因此是错误的

33,应当批判的。课后习题详解2.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及其主要特征。答: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及其主要特征,主要表现为:①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创立民族学真正成为科学,是在马克思、恩格斯创建了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以之指导并运用于民族学研究之后才实现的。②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基本特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一经创立,它从指导思想、理论基础,以及学科基本理论和研究范围等许多方面,都表现出与资产阶级民族学的显著区别,其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a.关于民族社会形态理论民族社会形态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是否承认并开展对它的研究,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一切资产阶级民族学相区别的重要标志之一。b.关于科学的原始社会史理论坚持以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的科学原始社会史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学与一切资产阶级民族学相区别的又一特征。c.关于“两种生产”理论d.关于民族问题和民族解放原理e.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在理论上的其他特征氏族与家庭史理论;私有制产生理论;民族形成理论等。3.苏维埃民族学的主要特点与历史贡献。答:作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苏维埃学派,在数十年的发展中,开创了许多重要的研究领域,取得一系列相当可观的研究成果,与西方民族学相比较,其特点和贡献主要表现在:(1)关于原始社会史的研究(2)关于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研究(3)关于民族起源与民族共同体历史类型等民族理论方面的研究(4)关于对世界民族的研究(5)关于对西方民族学的批判4.中国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发展道路的认识与思考。答:新中国民族学在近半个世纪里走过的是一条曲折却又十分充实和充满希望的道路。(1)教训值得吸取,成就值得自豪,而新的任务、新的目标更具挑战性,它需要民族学工作者在诸多方面继续做出不懈努力。比如:①由于历史和社会等原因,有些过去已经开展的研究,或尚存在着缺陷,或力度远远不够。像民族识别的遗留问题,少数民族社会形态研究的深度问题,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的全面性问题,汉民族研究滞后问题,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与现代化进程的冲突与协调问题,等等。②有些过去未十分强调,但却是相当重要的课题,如,应如何坚持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性质,努力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理论体系的问题。众所周知,新中国民族学研究所取得的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从根本上说,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下取得的。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性等原因,在学科理论的研究与建设方面还远未达到系统和全面。(2)因此,在改革开放的今天,我们应当加强与国际民族学、人类学界的交流,结合中国的实际,批判地吸收各派民族学、人类学的合理部分,以充实和丰富我们自己的理论体系。

34(3)但是,我们决不能不加分析和选择地照搬西方民族学理论,让中国生动、丰富的民族学资料去削足适履;更不应以西方民族学理论去否定中国民族学研究早已取得的举世公认的成就。2.如何看待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答:西方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是现代“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的组成部分。它产生于二战后的西方世界,其思想影响在20世纪60年代前后达到高潮。当时兴起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派与思潮主要有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法兰克福学派、文化唯物主义学派、社会生活辩证法思潮等。他们实际上是一些打着“重新解释”、“修改"、“补充”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旗号的资产阶级思潮在民族学、人类学界的代表。(1)法国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学派法国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出现,在西方被认为是“发生在马克思主义人类学领域的一场革命”该派的主要特征就是把战后兴起的结构主义人类学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思想捏合起来作为自己的学术旗帜。其代表人物有莫里斯•戈德利尔、伊曼纽尔•特雷等。(2)西德法兰克福学派西德法兰克福学派,亦称“新马克思主义”学派,是西方“马克思主义”流派中颇具影响的学派之一。其代表人物有霍克海默、阿多诺、马库塞、弗洛姆和哈贝马斯、奥菲等,其中以马库塞一度在西方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中影响很大而颇具典型。其民族学思想方面的主张表现为“弗洛伊德式的马克思主义”或“心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爱欲与文明》(1955)可称是其理论的代表作。(3)美国的文化唯物主义文化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当属美国著名民族学家马文•哈里斯。哈里斯是美国战后民族学新进化学派代表人物怀特和斯图尔德的学生,后执教于哥伦比亚大学人类学系并出任过系主任。在诸多学术著作中,《文化唯物主义》(1979)堪称是其理论思想的代表作。在这本书中他自称自己的理论是以马克思关于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一论断为核心的。但是,他又认为马克思主义的某些方面不够全面,所以他要加以“补充”和“发展”。他自称是马克思主义者,也被西方民族学者视为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代表人物之一。然而,学术界评论认为,文化唯物论是试图包罗新进化论、结构主义和历史唯物论的折衷主义。(4)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英国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可以莫里斯•布洛克为代表。布洛克是现代西方人类学、民族学界颇有影响的中年学者之一,他有着较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在非洲、美洲等地进行民族学、人类学田野工作的经验。现任伦敦大学经济学院人类学高级讲师。其学术成果颇丰,其中《马克思主义与人类学》(1983)一书可称作是其“马克思主义民族学”观点的代表作。

35第四章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第一节民族学中国化的缘起一、民族学中国化的历史背景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国家。自先秦时代开始,我国就有许多著作记录和描写各民族和族群的情况。这些著作都是中国古代民族学资料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的民族,以及这些民族与现代民族的联系提供了十分可贵的资料。然而,作为一门学科,民族学是从西方传来的。通常西方民族学学科被认为是在19世纪中叶形成的。西方民族学学科形成之后,在其后几十年建立起了进化论、传播论等理论模式,开始形成一整套规范。马克思主义也充分批判地吸收了西方民族学进化学派的理论,引用民族学资料,建立起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和社会发展学说。中国民族学正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从西方引入的。19世纪后半期,中国遭受帝国主义侵略。为了自强富国,中国一些仁人先哲提出“中体西用”的口号,企图在延续传统文化的前提下,部分地学习西方科技与文化。20世纪初,持别是“五四”运动之后,许多国外民族学著作逐渐翻译介绍到中国来。在此前后,一批中国学生陆续前往西方各国和日本留学,其中一些人系统地学习了民族学、文化人类学知识。他们回国之后,成为中国民族学学科建立初期最早的一批研究骨干。一些著名大学纷纷设立社会学系。在当时的社会学系中,大部分都开设有与民族学有关的课程。1926年,中国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在《一般》杂志上发表了题为《说民族学》的论文,他提出“民族学''这一术语,明确了学科定义,回顾了民族学的发展历程,对学科进行了界定。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之后,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其中第一组为民族学组,由院长蔡元培亲自兼任组主任。国民政府在南京建立之后,1928年中央研究院成立社会科学研究所,其中第一组就是民族学组。自此之后,蔡元培组织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一面继续介绍西方民族学理论和著作,一面开展了一系列的民族学实地调查,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民族学研究和学术机构纷纷转移到西南地区。他们以西南少数民族社区作为主要的田野调查点,相继出现了一批民族学、人类学的代表性作品。这一时期民族学研究对民族地区政治、经济问题的关注,催生了“边政学”的诞生。二、中国化问题的由来①民族中国化的命题是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蔡元培先生在创建中国民族学的过程中,在《说民族学》等著作中,就提出发展中国独立学术的设想,并且派遣学者赴各地进行调查,试图建立中国的民族学体系。②''民族学中国化”,是指将外来的民族学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能够在中国应用,并发展成为有本土内容的学问的过程。③民族学中国化,首先是在西方民族学学术思想介绍和引进到中国来的前提下进行的,是把本来非中国的东西中国化。中国化是以吸收外来学术思想与文化为前提的,正是外来学术思想与文化传入中国,才带来中国化的问题。④西方民族学理论和方法要在中国生存下去,就必然依赖于中国化,就必须对中国的社会文化进行解释。当民族学在中国得到初步发展之后,中国学术界提出民族学中国化的主张是符合学术发展规律,顺应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⑤中国民族学的产生和发展,与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进行中西文化交流是分不开的。此外,民族学又具有特殊性,因为民族学本身是一门重视田野工作,强调实地调查的科学,比较其他社会科学学科来说,中国化的呼声就更强烈,学者们对此问题思考更多,中国化的意见和看法也更多样化。

36@"民族学中国化”的发展过程a.民族学中国化的论题是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提出的,孙本文、吴文藻等人较早提出类似口号,并在当时成为学术主流。b.50年代之后,大陆一些民族学家尽管也在努力进行学术实践,但民族学的曲折经历使人们不敢提西方学术传统,淡漠了中国化的努力方向,“中国化”的主张也不再被人提起。c.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恢复和发展民族学的过程中,许多学者又打出了人类学或民族学中国化乃至建立中国体系民族学的旗帜。但是,一些老一代学者或思想已经有较大变化,或对历次运动心有余悸,另外一些学者的学术训练背景不同,关于中国化的论说与过去有了很大的差异。d.80年代,台湾和香港学者不满足于利用西方的现有理论,开始提倡人类学等社会及行为科学学科的中国化或本土化。e.90年代以后,随着认识的深化,人们对中国化的解释也有一些新的见解。第二节民族学中国化的理论概括来看,建设中国民族学体系或者实现民族学中国化可以说有四种设想,具体表现为:一、以综合的道路发展中国学术这种意见主张利用外国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择其善者,根据中国实际,综合而成中国化的民族学。代表人物有孙本文、黄文山等。1.孙本文①主张a.1930年,孙本文在中国社会学社第一次年会上演讲时提出了建设一种中国化的社会学的主张。他认为在中国社会学的建设时期,应当依据有系统的计划,努力切实地进行。第一,要有系统的介绍世界名著及欧美重要学说及方法,厘定译名,编辑社会学词典,编纂大学社会学教本及参考用书:第二,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学史料;第三,实地研究中国社会之特性;第四,他还提出应当进行实际问题研究,开展各大学分工合作,集中全国人才,训练大学高材生等发展中国社会学的任务。b.孙本文认为,在理论上必须对国外学科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综合的吸取,再根据中国的现实加以检验与修改,由是取得思想上的独立。中国社会学体系的基本观点是社会整体、结合、有机和演进。研究任何社会现象、社会问题,都要从整个社会来观察,不应有所偏废。第一,在理论上,他秉承美国文化社会学派的见解,又进一步发挥,把社会学扩展到民族学领域。将自原始至现代的人类社会都纳入其研究范围,突破了西方社会学只研究现代民族,民族学只研究原始民族的传统。第二,在方法上,他也主张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应当各取所长。c.孙本文提倡文化社会学,他的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对于民族学中国化也有重要意义。在孙氏的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中,包括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的意见。他提出:第一,”为了要明了过去历史的背景,须注意历史给予我们的固有文化,因此必须对于中国文化加以全盘的研究。”第二,”要保持中国的民族精神,并求所以发扬光大。”第三,”应注意中国目前社会的实际需要。”

37②评价a.局限性孙本文不仅没有拿出对这些实际问题研究的成果,而且也没有进行过更多的理论探讨。他虽然也提出要在中国进行实地研究,但在总体上来看,他的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探索是想要在书本上建立起宏大的体系,他本人偏重于理论建设,又没有组织起实地研究的力量,其社会学中国化的理论缺乏具体实践相辅,尽管详备,却只能成为空中楼阁。b.积极作用孙本文的这种中国化的主张,是在以西方民族学理论在中国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学术背景下提出的,是在过去部分中国学者主张综合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认真思考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于西方学术思想认识的深化。当时,有许多中国民族学家与孙本文这种综合国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国民族学建设的想法不谋而合。1.黄文山黄文山在80年代时提出,为了使固有文化与西洋文化调适和交流,为了加强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必须以民族学家的文化理论为根据,而文化理论的产生又要以事实为根据,所以中国民族学最重要的工作在对于全国民族作有计划的实地调查,而对于各文化区的实地材料,尤其需要作有系统和详尽的搜集。①主张a.要以学术公开之态度,存比较推求之虚心;b.在方法上,撷取西洋近数十年来进化派、历史派、功用派方法学之菁英,而去其糟粕;c.在资料上,参考欧美日本无数民族调查之成绩与先例,以为解释及整理我国民族文化之张本;d.在综合上自应对于中国民族文化之性质、功用、法则,全盘加以说明。②评价批评者认为,他的文化学体系基本上是一种纯理论的构拟,把理论上的排列和组合作为学术发展的最迫切任务。不过,应当说黄氏的文化学建设也是在学术体系和理论上力争创新的努力之一,应当被视为借鉴国外民族学等学科学说促进中国民族学发展的成果。二、借助某一学派理论建立中国化体系这种观点试图以经过比较择出的某一学派的国外民族学理论为张本,实现民族学中国化。代表人物为吴文藻等。吴文藻早在30年代中期,在大力介绍国外社会学、民族学理论的同时,积极倡导以英国功能学派社会人类学为主要理论背景,并结合了美国芝加哥学派人文区位学的社区研究。1.主张①为了在中国建立“比较社会学”的基础,1940年,吴文藻开始主编《社会学丛刊》,在该丛刊总序中,提出借鉴功能学派的观点和方法,实现包括民族学在内的社会学中国化的思想。a.以吴氏所认为的“社会人类学中最先进亦是现今学术界最有力的”功能学派的理论作为指导思想,并把它用于中国实地研究,通过实地研究,检验和修改理论,然后再得出一种新的能植根于中国的民族学理论。b.同时,组建一支独立的民族学研究队伍,使他们能够在经过中国实地调查检验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独立的科学研究著作。②吴文藻主张,应当应用类似自然科学上的方法——即比较法,对于各地现存的社区,作系统而精审的观察,进行社区、文化、制度的比较研究。a.研究应有系统性,应有规划。按照他所说,要对于社会与社区、文化与文明、组织与制度、结构与功能,以及人与人的社会关系等普通社会学基本学理,分别加以介绍和发挥。同时,注意特殊社会学的研究,以使普通社会学有根基。b.既研究文化的功能方面,又探讨团体的制度方面;既从事历史上社会制度的专题研究,又作当代社会变迁的研究。

38C.更将努力推进本着理论而进行的实地调查工作,作为建立“社会学中国化”的基础。应当要求的是理论与事实的完全契合,一方面给理论以健全的基础,一方面给事实以科学的结构。1.评价①吴先生的民族学中国化的主张选取功能学派理论作为理论依托的张本,是在反复比较国外各种学说的基础上作出的,并非对于某一学派由于师承关系而产生的特殊偏好。②这种“专刊社会学”发达之后,“比较社会学”才有真正立足之地。这种民族学中国化思想并非对功能学派的照搬,而以主张在中国实际中检验、修正和发展理论为其重要特色。③吴文藻的主张比过去的空谈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并有在田野调查、人才培养和队伍建设等方面推行的一套实际措施作为实现民族学中国化的保证,反映了对于学术问题更加深刻而具体的思索。三、批判继承建构中国学科这种设想主张吸收国外民族学理论合理之处,建立本质上与欧美不同的中国民族学。代表人物有岑家梧、马长寿等。1.岑家梧①主张岑家梧在40年代初提出,中国需要建立一种中国民族学,在观点、方法和内容上都与西方民族学有别,成为中国自己的独立的民族学。他认为,中国文化的唯一出路是综合。综合是要把自己固有的文化发扬,同时又吸收他族文化的精华,灌注新的血液,二者经过有机的综合,中国文化才能达到更高的发展。他认为:a.从观点上讲西方民族学研究有很多不适用于中国,如人种不平等说、低文化总是为高文化所消灭和征服的理论、中国文化西来说等都是错误的,我们不仅不能采用,而且应予驳斥。b.就方法上讲第一,中国民族学的背景是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中华民族的文化是集合各族文化形成的,整个中华民族是有不同文化融合而成的统一体。采用比较法不是为了猎奇,而是在各族文化中求同,指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和不可分割性。第二,在具体的研究方法上,也包括了体质人类学方法、比较法、传播论方法、历史研究法等。a.应当对于各族文化区进行详细的调查研究,划定各族文化区域,认识各族的文化特质,进而研究各族文化的互相传播、同化的现象,说明中华民族文化的形成过程。b.必须对各族历史进行深刻的研究,用历史的事实说明各族都是中华民族重要的一员,有着不可分离的关系。c.就内容上说第一,求出中华民族文化的统一性,还要从文化的进化和传播观点来指出中华民族文化发展变化过程是趋向同一,凝结为一个中华民族的整体。第二,应该根据文化区的观点来指出各区文化的特殊性,明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第三,根据文化辐合交替的观点,指出中华民族发展的趋势。汇合各区文化的精华,使整个中华民族更加充实和壮大,使将来中华民族文化达到多样统一的尽善尽美境界。②评价没有因袭国外学者的一般见解,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综合西方学者的民族学理论,根据中国的国情,来建设中国民族学的道路。这种意见的提出,正是中国学者在对中国现实考察分析之后,吸收西方学术研究的具体方法,又力求摆脱西方学术理论和方法的束缚的结果。2.马长寿①主张a.在国内接受过民族学系统训练的马长寿也提倡建立中国的民族学或人类学。他认为,

39中国边疆有异于列强殖民地的性质,综括有下列特点:第一,中国边疆并非中国的殖民地,中国只有边疆,没有殖民地:第二,中国人移民与列强以资本为手段,武力为后盾的殖民运动相异,中国移民所至之处,只有事业的组合,而无政治的力量;第三,中国是列强的一个变形的殖民地或“次殖民地”;第四,中国的边疆问题是内政问题,而不是民族问题;第五,中国边疆早已解决了民族间的接触问题和文化间的接近问题,中国民族早已经接触,中国文化早已经接近。b.人类学是一种既为自然科学又为人文科学的综合学问。c.中国的人类学,固然不能放弃人类所共同的一方面,但尤应注重中国人独有的一方面。d.他认为一方面要修正应用人类学,另一方面要将一些人类学原则,如文化相对论、文化动力论等在中国加以应用,以求适合中国边政的特殊情况。②评价他的见解比较岑氏的观点在中国特点的认识上略显简单,但视野则更广阔一些。这种意见对今天我们认识中国民族学的发展规律,依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四、强调特殊形成中国特色这种看法则强调建立中国特色的民族学。1.背景①20世纪50年代初期a.中国大陆民族学开始接受前苏联的学术影响,基本上接受了苏联的民族学概念、理论和学科体系。b.在学术界,西方民族学被认定为资产阶级民族学,20世纪前半期的中国民族学被批判为资产阶级文化买办的民族学,苏联的民族学后来也被说成是修正主义民族学。②80年代初民族学得到新生,人们又可以重新公开地讨论学科理论与方法。部分学者认为,在民族学的定义、研究对象、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上,要有自己的理论,既区别于欧美的民族学,又区别于苏联的民族学。③80年代以后有学者主张“我们应当走自己的路,发展中国式的或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学。”2.主张在参考借鉴西方和苏联民族理论的同时,从中国数千年来自己解决民族问题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现实经验教训的总结中,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理论,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同时认为,每一种理论和学说都有其产生的特定社会背景和历史文化系统,中国各民族之间的传统关系和历史文化内涵在西方和原苏联民族学理论中是没有的。因此,必须建立中国自己的民族学理论。3.评价这种观点与第三种意见有相似之处,但出现于不同的情境,更强调中国特点,比较第三种意见又进了一步,以至于旗帜鲜明地提出走中国的特殊道路。同时,这种见解强调为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服务,实用色彩表现得更加强烈。五、民族学中国化理论的发展民族学中国化的主张经历了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1)这种发展表现在学者个人认识的不断深化。①孙本文a.孙本文在《当代中国社会学》一书中,提出,在理论社会学方面,建立中国化的社会学,重要工作有三:整理中国固有的社会史料、实地研究中国社会的特性、系统编辑社会学基本用书。他还对每一方面的工作进行了具体的阐述。孙氏在中国化问题上工作任务重要性的不同

40认识,是认识深化的结果。b.孙本文认识到,必须从多方面对现实社会作详尽精密的调查与研究,才能彻底了解我国社会的本质。因而,在发展之后的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中,他明确提出了要建设一种适合于中国国情的应用社会学,详细研究中国社会问题,加紧探讨中国社会事业于社会行政,切实研究中国社会建设方案。c.孙本文又把社会学人才的训练作为中国理论和应用社会学建立之外的第三项任务。②吴文藻1文藻提出的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也由于费孝通、林耀华等人的努力,在40年代后期不仅翻译了国外名著,也发表了许多中国的田野调查著作,还进行了一些类型概括的尝试。(2)民族学中国化的主张在不同时代思潮的带动下,同时也在几代中国民族学家的传承中不断得到深化。①对于中国化的简单认识,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同仁注意到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对于中国化有了更深层次的思考。近年来,大陆一批中青年民族学学术骨干提出了一些在台湾和香港也被提起的问题,如中国学者如何加入国际学术界对话、西方的社会科学概念是否可以用于中国现实、中国本土概念是否可以被翻译和人类学研究中的误读等。②民族学中国化不是中国民族学从对于西方学术理论的简单引进和接受照搬,而是全面地分析西方人类学的理论,并将理论精华用于中国实际的进步。中国化的系统意见是那些曾经系统学习过西方民族学理论的学者提出的,他们在提出中国化的同时,也翻译介绍了大量西方民族学学术思想,并紧紧跟踪国际学术潮流。因而,他们提出的民族学中国化是在掌握西方民族学理论的基础上,摆脱西方学术之争,将理论用于经过广泛调查了解的中国各民族文化实际的产物,是在对西方理论在理解的基础上,加以思考的结果。第三节民族学中国化的实践一、开展广泛的田野调查20世纪前半期,以燕京大学师生为主的一批学者认为可以在中国有实际作用的国外民族学最新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实际,对理论加以实践的检验,也就是说十分重视实践对于民族学中国化的作用,使得民族学中国化不再是纸上谈兵,而真正开始投入具体的运作。(1)自20世纪20年代末开始,中国民族学家陆续对少数民族地区和汉族社区进行民族学田野调查。(2)在各大学和其他研究机构工作的民族学家(其中也包括在中国长期从事研究的外国学者)也进行了大量田野调查,足迹遍布全国各地。(3)抗日战争爆发后,许多民族学研究和教学机构转移到西部地区。他们在抗战期间开展了对西部少数民族的大量田野调查,调查较为深入。关于各民族情况的介绍和调查报告大量出版,人们对少数民族有了更多地了解。(4)许多民族学家在20、30年代读书和刚刚开始进行研究时,就认真思考过民族学方法论和方法,即怎样进行实地研究的问题。(5)中国各民族根本利益的一致性,使得学者与研究对象的距离并不遥远,学者们有可能获得较为正确的认识。(6)在田野工作中,许多人注意到了具体问题调查与描述,在著述中注意采用西方学术界运

41用较多的资料整理方法,注意到文化的各个方面和文化的整体,观察和较为准确地报告所见到的种种现象,调查结果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通用性。(7)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50年代,运用民族学知识进行的较大规模的调查研究工作主要是民族识别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两项。中国民族学家们以不懈的努力形成了重视实践的传统,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也坚持了田野调查,经过不断积累,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基础。二、努力开拓民族学的应用途径在20世纪前半期,民族学理论开始和实践结合,唤起了国人对民族学的高度重视。抗战时期成为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学发展的高潮。(1)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前,中国共产党就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对于中国民族问题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2)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我国民族学家将民族学在应用方面的作用进行较多的发挥,他们积极地参加了中央访问团、少数民族地区民族民主建政、民族识别、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等项工作。①民族民主建设为了向广大少数民族群众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团结少数民族上层,配合民族民主建政,吸取经验,了解少数民族同胞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自1950年7月起,派出一批中央访问团,到全国各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访问工作。②民族识别进行民族识别,是针对当时民族状况不清的现实情况而提出的。当时提出这项任务的宗旨是保障各少数民族实现民族平等,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事业,促进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③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根据有关“抢救落后”的指示,1956年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民族委员会组织之下,开始进行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调查研究为政府制定少数民族地区社会改革方针政策提供了依据。(3)在《国务院科学规划委员会1956—1967年哲学社会科学规划纲要》(草案)中规定,民族学的任务是:研究少数民族的族别问题、社会性质的演变、文化和生活的特点和少数民族的宗教等。强调民族学方面的工作要为政治服务,以实际应用为主。(4)80年代之后,许多中国民族学家强调民族学应当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进行了少数民族地区区域资源开发、少数民族人口发展、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等方面的调查研究,发表了许多论著。中国民族学学会和中国人类学学会先后就传统文化与民族繁荣发展、人类学与应用为题召开学术讨论会。三、着力学科规范建设中国民族学家们在上述两个方面的实践同时,也进行了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国外学科理论的翻译介绍、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研讨、民族学文物的搜集等学科建设工作。1.人才培养①自20世纪20年代前后,一些大学的社会学系就开始担负起培养民族学人才的重任。以后,随着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各校加强了民族学教学的投入。抗战时期,许多大学和研究机构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努力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培养民族学专业人才。②在教学活动中,1949年以前,一些学校先后请著名学者到校讲课,开拓了学生的眼界,使他们能够与国际一流学者直接交流。同时,选派了一批在国内得到民族学初步训练的学生,到国外去进一步深造。这些方式使得一批中国民族学家更快地成才,许多人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的学术带头人。2.机构建设①各省区先后建立起来民族学研究机构,教学、研究机构的建立使学科的新发展有了可靠的

42依托。②学科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之后,建立将学者们联系在一起的学术团体,对学科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③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民族学在中国得以重新恢复和发展。1.学科理论和方法的研讨在民族学学科建设工作中,一些学者致力于学科理论和方法范式的建立。自蔡元培介绍民族学时,中国民族学就开始引进了国际通行的范式。①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学家在研究中学习和吸收国外研究范式和经验方面较为成功。②中国人类学界保持了与国际人类学界的学术交流。③许多学者能够将西方人类学的最新理论与中国人类学研究实践相结合。许多学者程度不同地采纳了辩证法、整体论、进化论、唯物论、文化相对论等各种较有见地的理论认识,用来分析中国民族、社会与文化。④中国学者的研究能够面向世界,使中国化的内容也成为世界化的组成部分。2.国外学科理论的赛译介绍①50年代中期,组织翻译介绍了苏联民族学的理论和研究成果,并邀请苏联专家切博克萨罗夫到中央民族学院讲学。②80年代中期以后,一些出版社组织翻译了一批国际民族学名著,学科基本知识有了更大的普及,人们借此进一步了解了国际学术新动向。通过走出去、请进来,中外学术交流日益频繁,开始了新的学术对话。(5)90年代以来,特别是邓小平南巡讲话发表以后,思想进一步解放,学科的发展也迈出了更大的步子。①在学术理论上,表现出了多元化的趋势,各种理论能够较为公平、更加深入地展开讨论,学术空气渐渐活跃。②新的范式正在建立,在了解国外学术发展新动向的同时,当代中国民族学也开始逐渐被国际学术界所了解。第四节中国民族学的学科特点民族学中国化的历史为我们提供了广泛的思索和宝贵的经验,对于建设现代中国民族学,特别是面向21世纪的中国民族学具有重要意义。一、中国民族学的经验(1)民族学中国化问题上的研究和实践活动,既应当注意以往的、包括20世纪前半期的讨论与实践,也应看到台湾和香港学者的贡献,更需要重视大陆学者的最新研究和学术活动趋势。(2)民族学在中国的发展经历了曲折的历程,了解中国民族学的发展过程,对于认识学科发展规律、总结历史经验、促进学科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①应当保持和发展已有的特点,吸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I;②注意学习其他国家已经形成的学术传统,修正我国学科发展中存在的弊端。二、民族学在中国的特点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积累了新的经验和不少教训I,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学的一些特点。3.重视历史资料的运用

43①中国历代有关民族的研究著作不胜枚举,历史资料的丰富是举世无匹的,这些古代民族志资料提供了历时性研究的广泛资源。②中国的历史学对民族学影响较大,许多中国民族学家都经过了较好的历史学训练,把史学功底视为必备的素质,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史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志资料。1.用民族学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从丰富的史籍中搜辑出大量材料,作出新的解释,是中国民族学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研究——o①民族学作为独立学科诞生之后,许多学者为了更好地说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凭借相当好的历史学功底,在研究课题中,将中国古史中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加以稽考和分析,并往往把有关的研究列为卷首。②通过历史发展线索的探索,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实中研究对象一些基本特点的形成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民族文化,更客观地说明民族文化的特征,展示民族文化的全貌。③民族学家参与各民族历史的研究,也给中国民族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和观点,促进了民族历史的研究。2.综合取向①综合取向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学界富有传统的特点之一。中国民族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在学习国外经验、发挥个人研究特长的同时,在研究中强调综合取向,跳出了西方学术界固有的学派派别的圈子,没有片面地突出或标榜某一学派,有意贬低其他学派。②中国各地在发展民族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域的特点有利于研究解决各区域的特殊问题,有利于中国民族学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同区域的学术界同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联系将会较以前有所加强。3.中国民族学在调查与研究实践中,注意到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联系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宗教学等方法在研究中均有采用。这些方法的使用,扩大了研究范围,增加了研究角度,对文化的解释、民族起源、分布和演变历史的追溯都颇有裨益。中国民族学兼容并蓄的传统,与兄弟学科密切合作的经验,对以后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相互吸收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三、国际学术界对中国民族学的评价中国老一代民族学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与西方学者不同,在得到系统训练之后,他们为国际民族学界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成果。正是由于中国民族学具有自己的特点,在国际学术界中才能够占有一席之地。一些中国学者的研究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高度评价。(1)中国民族学家将研究从“原始民族”或“初民社会”转向具有文字、社会分化的中国社会,对国际民族学界曾经产生很大影响。(2)中国老一代民族学家由于社会文化背景与西方学者不同,在得到系统训练之后,他们为国际民族学界提供了富有启发性的成果。

44课后习题详解1.如何界定“民族学中国化”?答:民族中国化的命题是到了20世纪30年代提出来的,具体为:(1)蔡元培先生在创建中国民族学的过程中,在《说民族学》等著作中,就提出发展中国独立学术的设想,并且派遣学者赴各地进行调查,试图建立中国的民族学体系。(2)以后在建设中国本位文化和中国化运动的历史背景中,一些学者不满足于对西方民族学的简单移植,以不同的角度提出发展中国自己的学科体系的设想。这种想法又被一些处于学术前沿的民族学家发展为民族学中国化的主张。(3)“民族学中国化“,是指将外来的民族学理论和方法转化为能够在中国应用,并发展成为有本土内容的学问的过程。2.你赞同哪种民族学中国化的观点,为什么?答:我赞同以综合的道路发展中国民族学的观点,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这种观点主张利用外国的研究理论和方法,择其善者,根据中国实际,综合而成中国化的民族学。主要代表人物有孙本文、黄文山等。以孙本文为例,以综合的道路发展中国民族学具有以下几个优点:1.孙本文认为,在理论上必须对国外学科理论进行全面的研究和综合的吸取,再根据中国的现实加以检验与修改,由是取得思想上的独立。①在理论上,他秉承美国文化社会学派的见解,又进一步发挥,把社会学扩展到民族学领域。将自原始至现代的人类社会都纳入其研究范围,突破了西方社会学只研究现代民族,民族学只研究原始民族的传统。②在方法上,他也主张不能完全照搬国外,应当各取所长。2.孙本文提倡文化社会学,他的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对于民族学中国化也有重要意义。在孙氏的社会学中国化的主张中,包括建设中国本位文化的意见。他提出:①“为了要明了过去历史的背景,须注意历史给予我们的固有文化,因此必须对于中国文化加以全盘的研究。”②“要保持中国的民族精神,并求所以发扬光大。”③“应注意中国目前社会的实际需要。”3.孙本文的这种中国化的主张,是在以西方民族学理论在中国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的学术背景下提出的,是在过去部分中国学者主张综合的认识基础上进行认真思考的结果,反映了人们对于西方学术思想认识的深化。当时,有许多中国民族学家与孙本文这种综合国外人类学理论与方法,进行中国民族学建设的想法不谋而合。4.民族学中国化与世界化的关系如何?答:民族学中国化是世界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具体表现为:1.在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学家在研究中学习和吸收国外研究范式和经验方面较为成功。①吴文藻、杨望、孙本文、戴裔埴等人积极地介绍西方民族学理论,使中国学者可以更好地认识和把握学科理论。许多基本学术概念、重要理论框架、研究方法都介绍到中国学术界。一些学者在反对全盘照抄西方学说的同时,对于各自认为可以在中国应用的国外学说吸收较快。如功能学派理论在中国的传播,美国历史学派的见解得到许多学者的赞同,文化学的提出在中国也有知音。同时,中国人类学界保持了与国际人类学界的学术交流。②许多学者能够将西方人类学的最新理论与中国人类学研究实践相结合。许多学者程度不同地采纳了辩证法、整体论、进化论、唯物论、文化相对论等各种较有见地的理论认识,用来分析中国民族、社会与文化。2.20世纪前半期,中国民族学家们由于在学术概念、规范上的训练较为严谨,与国际学术界

45交流较多,许多著作用西文发表,更多地受到国际学术界的注意。《江村经济》《金翼》《凉山夷家》等许多著作至今依然经常为欧美研究中国的学者们所引用。总之,中国学者的研究能够面向世界,使民族学中国化的内容也成为世界化的组成部分。4.民族学在中国发展出了哪些特点?答:中国学者根据中国社会文化的特点,积累了新的经验和不少教训,逐渐形成了中国民族学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为:1.重视历史资料的运用①中国历代有关民族的研究著作不胜枚举,历史资料的丰富是举世无匹的,这些古代民族志资料提供了历时性研究的广泛资源。②中国的历史学对民族学彩响较大,许多中国民族学家都经过了较好的历史学训练,把史学功底视为必备的素质,他们能够熟练地运用史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民族志资料。2.用民族学的理论分析历史问题从丰富的史籍中搜辑出大量材料,作出新的解释,是中国民族学早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研究—,①民族〉作为独立学科诞生之后,许多学者为了更好地说明民族文化发展的大致脉络,凭借相当好的历史学功底,在研究课题中,将中国古史中非常丰富的历史资料加以稽考和分析,并往往把有关的研究列为卷首。②通过历史发展线索的探索,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实中研究对象一些基本特点的形成过程,从另一个角度解释民族文化,更客观地说明民族文化的特征,展示民族文化的全貌。③民族学家参与各民族历史的研究,也给中国民族史研究带来了新的方法和观点,促进了民族历史的研究。3.综合取向①综合取向可以说是中国民族学界富有传统的特点之一。中国民族学在其发展过程中,许多学者在学习国外经验、发挥个人研究特长的同时,在研究中强调综合取向,跳出了西方学术界固有的学派派别的圈子,没有片面地突出或标榜某一学派,有意贬低其他学派。②中国各地在发展民族学的过程中形成的区域的特点有利于研究解决各区域的特殊问题,有利于中国民族学界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不同区域的学术界同行,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条件下,联系将会较以前有所加强。4.中国民族学在调查与研究实践中,注意到民族学与其他学科的结合与联系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社会学、经济学、法律学、宗教学等方法在研究中均有采用。这些方法的使用,扩大了研究范围,增加了研究角度,对文化的解释、民族起源、分布和演变历史的追溯都颇有裨益。中国民族学兼容并蓄的传统,与兄弟学科密切合作的经验,对以后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相互吸收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46下编民族学研究方法第五章民族学实地调查法第一节实地调查方法及意义一、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内涵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二、民族学实地调查的意义1.在西方民族学中,民族学实地调查被通称为人类学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对一社区及其生活方式从事长期的研究,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根据。因此,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记述民族学''的架构的源泉。2.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实地调查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3.民族学的材料主要不是来自现成的书本,也不是取自官方的文件,更不是得于实验,它的基本来源只有一个:民族学实地调查。4.民族学实地调查是学科生命力之所在,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可以这样说:没有实地调查,也就没有民族学。5.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学科的传统方法,不仅是本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民族学方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基本动力。三、民族学的产生及发展历程1.在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出现之前,有关民族学的资料,是通过非专业民族学家大量积累起来的。2.19世纪中叶,专业民族学家出现。1874年,由英国不列颠科学进步协会编印发行了民族学田野考察专业手册《人类学的记录和询问》,这是民族学学科产生的一个标志。3.民族学草创初期,民族学家们便以搜集资料为目的到民族地区考察。当时,并不是所有的民族学家都重视实地调查,西奥多•魏茨的《自然民族的人类学》,是当时有关非欧洲各族全部现有资料的最大型的总汇。4.美国民族学家摩尔根是对亲属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的开创者,在民族学调查方面也有开拓性贡献。1851年他发表了被誉为世界上关于印第安人的第一部科学著作《易洛魁联盟》。5.大约自19世纪70年代末,开始出现了由专业人员撰写的第一批民族学专业著作和田野调查记录。6.19世纪90年代后,西欧和美国的民族学出现了新阶段的象征,一支受过专业训练的民族学家的队伍形成,民族学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地建立,民族学专业杂志和集刊遍及西方各国。这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工作不断扩大与完善的结果。19世纪后几十年和20世纪初,随着实地调查的深入,民族学迅速发展起来。田野调查研究和出版物不仅数量剧增,科学水平也有很大提高。7.20世纪上半叶,功能学派的理论和实践对民族学实地调查的方法论产生了重大影响。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指出:民族学者进入某一民族地区,有可能使该民族的社会文化受到影响、发生变化,这就是观察者对观察对象的介入问题。

478.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马凌诺斯基革命”出现。“马凌诺斯基革命”,是指对民族学实地调查方法的创新,即开创了“参与观察”式的田野工作的新局面。这是民族学实地调查发展过程的一次变革,一次飞跃,奠定了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的基石。9.中国民族学的产生及发展①自1928年起,蔡元培主持的中央研究院民族学组开展了对我国的一些少数民族进行了实地调查。②直至1949年,中国民族学家所做的工作有两大项,一是介绍西方民族学,二是从事本国的民族学实地调查。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的实地调查在“民族研究”、“民族工作”的领域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并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新中国的民族学实地调查最突出的成果有两项:a.民族识别基于全国民族识别工作的成果,国务院先后公布了中国共有55个少数民族。通过科学研究和民族自愿原则决定民族成分,是中国民族研究工作的创举,引起国际民族学界的广泛注意和较高的评价。b.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民族学工作者参加了人民政府组织的各种访问团或工作队,到少数民族地区进行调查,为进行民主改革以及制订民族政策提供科学依据。解放后民族学实地调查打下了中国民族学研究的扎实基础。第二节实地调查的特点1.社会性和多元性:民族学以民族为研究对象,就要关注民族社会的方方面面,就要对该民族的社会全貌进行描述,因而具有社会性;民族社会是一个整体,在整体研究中,民族学工作者面临的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因而具有多元性。2.文化性和生活性:民族学研究的一项最主要的内容是文化,在民族学领域内,文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具有文化性;但是民族学只侧重于研究具有强烈生活性的非主流文化,因而具有生活性。3.历史性和现实性:民族学通过对生活在现代社会中的原始落后民族的调查研究,重新构建起民族乃至人类社会的历史,因而具有历史性;民族学的调查研究还表现为为社会现实服务的现实性。4.实践性和探索性:民族学只有通过不需的走出书斋,不断进行田野调查的实践,才能推动民族学学科的发展,因而具有强烈的实践性;民族学的实地调查是一个不断探索的过程,在调查中所获得的资料既可以证明调查前的假设,也可以推翻调查前的假设,这个过程具有鲜明的探索性。5.艰苦性和变化性:民族学实地调查,对于调查者来说都是在陌生的、偏僻的、具有族际差异的地方进行,其艰苦性不言而明;民族学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学科,民族社会在变、调查对象在变,调查方法和手

48段在注定要随之变化,因而具有变化性。第三节实地调查的类型一、自观和他观这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人类学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法。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肯尼斯派克认为语音学中的语音分析缺少结构性和深入性,而带有规律性和模式性;音素分析则强调结构性和深入性,但缺少规律性和模式性。他将音素分析法和语音分析法引进文化人类学领域,“自观方法”和"他观方法”。1.内涵①自观的方法是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②他观的方法是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2.意义向明了“自观”,可以克服“族际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如实地反映真象,不带“偏见”,但并不能把握本质。②自观方法和他观方法是互补的,并不是互相排斥的。在调查中运用好这两种方法,才会得出真实而深刻的见解,才会分析出表层现象后面的深层结构,才会总结出规律性的东西出来。③领会自观与他观方法,对于中国民族学工作者来说尤有特殊的意义。经过专门训练的本民族的学者研究本民族文化,无疑具有“自观”和“他观”相结合的优势。二、宏观和微观1.物理学上的内涵①在物理学中,宏观物体一般指空间线度大于10—10厘米的物体,由极多的原子组成,肉眼能见的物体都是宏观物体;②微观与宏观相对,微观粒子一般指空间线度小于10—10厘米的粒子,包括分子、原子和各种粒子。2.民族学上的内涵民族学调查中借用宏观和微观的概念,来表示调查视野范围的大小,这是从调查的视野范围上划分出的两种方法。①宏观调查一般来说,比较大的区域性调查或跨区域调查都是宏观调查。②微观调查微观调查又称“微型调查”,就是在一定的地方,在少数人可以直接观察的范围内进行的调查,是民族研究的基础。一般以村镇为单位的社区调查,属于微型调查。a.“微”是指深入到生活的实际,而不是统统地一般化的叙述,要做到有地点、有时间、有人、有行为,这样才能说是“直接的观察”。b.“型”是指把一个类型的代表,解剖得清清楚楚。通过比较不同的“型”,就能逐步形成全面的宏观的认识。3.两者的关系宏观调查要“大兵团作战”,少数几个人难以胜任;微观调查既可以组织“小分队”,也可以单枪匹马,独立完成;只有两者的有机结合,才能对文化进行整合。三、社区和个案社区和个案都是在微观范围内的调查,是传统的民族学的两种典型调查方法。1.社区①产生渊源:社区研究方法是从民族学中对原始民族调查研究中产生的。

49②内涵:社区是民族学调查研究中的一个基本单位,是人类学家用以指一群互相依赖的家族,在一个队群或聚落、或较大的聚居区,营共同生活。他们有共同的领土、语言、社会经济体系及文化遗产的。③基本要素:人民;人民所居处的地域;人民的生活方式或文化。④意义:社区是一个变量,有大有小,在实际的调查中,社区都是微型的区域,在调查者有可能进行直接观察的视野范围内。1.个案宿产生源泉:个案法最初是心理学的一种研究方法,是指搜集关于一定个人的家庭情况及社会地位、教育影响、职业经历、作业成就、健康条件等历史资料,加以分析,从而探究其心理特性的形成和发展过程。②内涵:个案法以个人或家庭为调查研究单位,通过对个案的调查,探求一个社区群体文化的构成。③意义:民族学借用文化个案研究,以个体为调查对象,其目的在于通过个体去发现整体;个案调查是社区研究的一个重要侧面。四、定性和定量1.产生源泉①“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出自于化学;②定性分析的功能在于鉴定物质中含有哪些元素、离子或功能团等,但不确定其含量;③定量分析的功能是专门测定物质中各种成分的含量。2.定性.在民族学中,定性调查研究在于确定性质;②定性十分重要,在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基础上进行的少数民族社会性质研究工作基本上采用的是定性的方法。3.定量①定量调查研究在于确定数量。②定量趋势,是同它的方法手段的科学化同步发展的,其核心是现代科学技术及其方法论与社会调查研究的结合。五、专题和综合4.专题①内涵:专题调查,是指选择某一方面具体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全面的或比较的调查和研究。它与民族志调查的不同之处在于研究性更突出。②要求:专题调查对调查者的素质要求却比较全面,需要多学科的交叉;专题调查以深入细致去弥补已有调查资料的不足;专题调查要求调查者深入到更多的实地,涉入现场,获取属于自己的第一手资料;专题调查还要求调查者具有创新意识、开拓精神,探寻那些前人没有发现或随时代变化新出现的课题。5.综合①内涵:民族学运用整体论的观点,打破学科封闭,与其他学科交叉协作,进行综合调查研究。②我国的民族调查在综合调查研究方面的经验a.50年代全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是一次成功的大规模的综合调查研究;b.80年代,在区域性调查中,综合调查被广泛采用;c.中国西南民族研究会组织的六江流域民族综合考察包括民族学、民族史、语言学、考古学、宗教学、经济学、人口学、体质人类学、血型研究等多学科,取得了重大成果,也为在新形势下在民族地区进行综合研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

50第四节实地调查前的准备一、课题选择1.类型课题是由于调查者的工作所决定的。①指令性课题,即调查者从单位接受明确的调查研究任务;②自选择课题,即研究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所选择的课题。2.条件©调查者自身的能力;②客观条件;③调查地点M对象等方面的原因。3.申请科研基金项目申请各种科研基金项目,是解决调查研究经费的重要途径。认真填写资助项目《申请书》,是申请成功与否的关键。《申请书》最重要的栏目是“课题设计论证”及“完成项目的条件和保证”两栏。资助项目《申请书》的填写,具体包括:①课题设计论证a.同类课题国内外研究状况;b.本课题拟研究的主要问题、重点和难点;c.研究方法;d.学术价值;e.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f.预期效益。②完成项目的条件和保证a.负责人和主要成员曾完成和组织完成过哪些重要研究课题,成果水平的社会评价;b.完成本课题的研究能力、时间保证和其他条件;c.资料设备;d.科研手段;e.项目分工。③申请课题的题目a.申请课题的题目必须符合“课题指南”的要求;b.课题指南中的题目仅仅是研究范围,不是具体的题目;c.申请者所申报的题目应更明确、具体。④课题论证进行课题论证要做到具体可信、简要明了,忌空洞模糊、拖泥带水。⑤表格的填写填写申请表格要一丝不苟,字迹清晰整齐。二、文献准备进行实地调查前,首先应熟悉所去地区的地理情况、历史和社会,在进入调查区以前,进行“入乡问俗”。为此,查阅地方志书是调查前必需的一项工作。1.查阅地方志书①查阅地方志书是调查前必需的一项工作,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最方便的指南。②调查者在深入实地前,一定要查询一下该地有无新方志,通过新方志,可以使调查者做到心中有数,对深入调查大有好处。2.文献资料

51①50年代至60年代初,中国的民族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和语言调查,获得的调查资料累计3000多万字,这是中国民族学调查的最可宝贵的资料。②1979年以后,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主持编辑了《民族问题五种丛书》,包括《中国少数民族》《中国少数民族简史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自治地方概况丛书》《自治地方概括》《中国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丛刊》,它们分别介绍各自治地方基本情况,实际上是具有方志性质的手册,对于了解某一民族区域自治地方的概况很有帮助。③查阅准备调查地区或民族的前人调查资料,是调查者最重要的文献准备。三、物质准备在进入调查地区之前,要根据调查时间长短及调查地区的条件,应准备好必要的准备和物品。一般情况下,必要物品具体包括:1.地图所去地区及附近地区最新且较详明的行政区划图、交通图、地形图等。2.摄影设备照相机的功能越齐全越好,至少保证能在光线不足的房间里拍摄。3.录音笔4.测量绘图工具5.记录表格这种表格由调查者事先设计并印好。6.证件①个人的工作证、身份证、有关单位的介绍信;②为应急需要,带几张空白介绍信是必要的;③去边疆地区,事先应准备好边境通行证。7.生活用品8.药品9.礼品四、调查提纲1.内涵调查提纲是调查者在实地调查前根据调查目的、任务、对象编制的调查纲目。有了提纲,才能心中有数。2.类型根据调查目的、任务不同,调查提纲的形式内容分为两种,即纲目性提纲和问卷式提纲。①纲目性提纲纲目性提纲实际上是调查者准备了解的各方面内容,有了提纲,可以按照一定程序去工作,避免混乱和遗忘。它既是工作计划,又是备忘录。其要求为:a.纲目性提纲是粗线条的,罗列准备调查的主要内容,尽管是粗线条的,也要具体。b.民族地区有许多生动的新鲜的材料是任何人的提纲都无法包容的,因而在调查时一定要灵活运用提纲,随时修改补充提纲,必要时可以完全抛开提纲。②问卷式提纲在民族调查中,问卷式提纲实际是问答式提纲,因为民族地区的调查对象由于语言、文化等方面的障碍,填写问卷表格行不通,只能用面对面的问题来完成问卷表格。其要求为:a.问卷式提纲即问卷表格,精心设计问卷表格十分重要。问卷表格要求简单具体明了。b.问卷式调查提纲可以在调查前设计,在调查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修改补充,也可以在调查过程中设计。

52第五节实地调查的具体方法一、观察与参与观察1.观察民族学工作中特别注重观察,并以此为收集第一手资料的最基本方法。其要求为:①作为民族调查的观察,不是随便看看,也不是“走马观花”,而是有目的地细致观察,包括对静态的物的观察和对动态的人的观察:a.当地的自然地理、人工建筑等均要尽收眼底,这是对静态的物的观察;b.对当地的日常活动、生活礼仪、人际交往等更要留心,这是对动态的人的观察。②观察要深入、更要全面,特别对于某项活动,要“眼观六路”,就是说看的全,又要自始至终,把握全过程。2.参与观察民族调查强调参与观察,又被称为“局内观察法”或“居住体验法”,是一种高层次的观察法。①先决条件在一个地方长期住下去,至少要一年时间,要求调查者学会被调查民族的语言,”入乡随俗”,参与当地人的生活,像一个“尽量合格的当地人”。②中国民族学参与观察的现状a.在中国,“参与观察”一般说来并未很好实行,尽管50年代民族学工作者曾以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方式进行民族调查,但由于受各种条件的制约,所做到的“参与”是有限的;b.进行中国民族学参与观察,我们具备国外所无法企及的优越条件,但也必须面临着自身难以逾越的各种现实条件的障碍;c.中国民簇实地调查工作的改革需要创造条件,克服障碍,实践参与调查,是一个重要突破口。二、个别访问1.内涵民族学调查强调“直接”性,即深入实地,面对面地接触调查对象。2.意义个薪访问,是获取第一手资料的一个主要方法。3.要求①访问的对象以个人或一个家庭为单位;②内容既可以围绕访问对象自身的情况,也可以了解其他问题;③对访问的对象要精心选择,或者有阅历,或者是知情人,或者具有典型性;④访问可以是正式的,约定时间,拟好提问提纲,有目的地了解某一方面的问题,也可以是非正式的,采用无拘无束的拉家常的形式;⑤个别访问最忌死死板板的问答,聊天式的谈话往往最有收效;⑥个别访问不拘于少数人,也不能希求一次便有大收获;⑦访问中,访问者可以对不清楚的地方提出疑问,但不要驳斥甚至批评对方;⑧忠实记录是个别访问的准则,访问者不能凭自己意愿或依据其他来源的资料对访问记录进行篡改;⑨访问时可以用笔做记录,也可以使用录音机,但要灵活掌握,有时记录或录音会影响调查对象的情绪,这时就不要采用,可以在访问后追记;⑩在不懂被访对象语言的情况下,要找翻译,翻译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调查材料的质量。三、调查会1.意义

53①开调查会是国内各种调查的一种最常用的方法;②在民族地区,调查会已是一种易于被接受的形式。1.要求①调查会之前,应例行听取当地主管部门领导的介绍,包括熟悉当地情况和取得地方领导的支持,这是我国民族学调查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程序;②开调查会,应得到当地主管部门的支持和配合;③参加调查会的人选也需周密考虑,尽量避免让彼此间人际关系极不融洽的两个人参加一个调查会;2基层调查会,到会的人不宜多;⑤调查者要善于引导发言者把话题集中在所调查的问题上,但要注意打断或制止任何一个发言都会造成不良影响;⑥每开一次调查会,都要做详细记录,会后及时整理。四、问卷法1.内涵问卷是社会学调查研究中观察研究中采用的一种由调查对象填写的表格。问卷设计出提问及一组答案,由答问者从中选择一种答案作为回答,这种手段用于抽样调查。2.用途用于抽样调查;用于观察和访问中。3.形式大多情况下,并不采用填写问卷表的办法,而是由调查者直接向调查对象进行口头提问。4.主要目的了解被调查者对某一问题关心的程度、态度及心理状态。五、谱系调查法1.内涵谱系调查法,又称谱牒分析法,指对被调查人的家谱、族谱和亲属制度的调查分析,对于调查家族制度、婚姻制度以及民族迁徙等都有价值。谱系调查由现今一家一户的姓氏和名称、亲属称谓、直系和旁系的姻亲关系为出发点,一代一代地上溯到不能记忆为止。2.记录方法进行这种调查,要掌握必要的语言学和语音学知识,谱系调查法有专门一套记录方法(参见下图).-(5~△=OO-△531246说明:口我,个人(性别不定*当作参考中心△男人。女人=夫妻关系I父子关系n同胞关系□1.父亲2.母亲3.父亲的兄弟4.母亲的姐妹5.父亲的姐妹6.母亲的兄弟7.兄弟8.姐妹9.父亲的兄弟的儿子10.母亲的姐妹的儿子11.父亲的兄弟的女儿12.母亲的姐妹的女儿13.父亲的姐妹的儿子14.母亲的兄弟的儿子15.父亲的姐妹的女儿16.母亲的兄弟的女儿

54六、自传调查法1.意义自传调查法是以个人为对象,全面记录其生平经历,不仅可以反映出一个人全部历史,而且反映出他们家族史、行业史以及民族史的某一侧面。2.要求①取得被调查者的信任,使他能吐露真情,谈出秘密,是这一方法取得成功的关键;②同一类型的人,要选择多个对象;③对同一对象,也要进行多次调查,真实的材料,往往得之于最后几次调查。七、定点跟踪调查法1.内涵定点跟踪调查法,是指在某一社区建立固定调查点,对于一个群体进行有间隔性的长期的持续不断的观察,以研究这一群体在总体上或局部上发生的演变,并从中发现历史演变的特点、原因和规律。2.要求作为一个研究者或研究单位,应该建立一、二个固定的社区调查点,每隔一、二年下去调查一次,经过多年积累之后,再做比较分析,这种方法值得提倡。八、文物文献搜集少£民族文物与常规文物不同,它存在于少数民族的现实社会生活之中,只要具有民族学研究和民族博物陈列价值,都可以视为民族文物。其要求及注意事项为:1.民族文物要有一定的代表性和类型性,即富有民族特点;2.搜集民族文物要按政策办事,不能强取硬索,更不能采取其他不正当手段;3.不要因搜集民族文物刺伤民族感情;4.搜集民族文物要做好文物登记卡,妥善保藏;民族学实用调查法多种多样,不论哪一类型的调查,单用一种方法都是不行的。作为一个专业民族学工作者,应该熟练掌握各种方法,在实际工作中运用自如。只有在实际调查实践中,才能达到这一点。第六节实地调查的记录和调查报告实地调查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调查报告,而实地调查记录的优劣,对于完成调查报告有着直接的影响,因而,在调查过程中,认真做好调查资料的记录十分重要。一、调查记录方式在现代民族学实地调查中,调查资料的记录有以下三种:1.影视记录①拍摄照片,自然要抓住调查主题所规定的内容;②调查地点的生态环境、社会风貌也不应遗漏;③对于某些重要内容,要从不同角度多拍摄,有的要拍摄细部的特写,不但要拍摄整体,还要注意细部;④调查过程也应该用照片记录下来;⑤重大的发现,一定要拍摄照片,以为证据;

55⑥照相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要准确记录下来,以免日后遗忘,造成张冠李戴的错误;⑦照片印洗以后,要进行编号,以便于使用;有用的照片的底片也要编号,妥善保存。1.录音记录访问调查者时,采用录音是当今民族学调查中最普通的一种方法。录音,本身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应长期保留。要求:录音的时间、地点、内容及讲述人的姓名、身份等,均应写在录音带标签上,或由调查者口述在录音带的前后。2.文字记录文字记录仍是民族学调查的最基本的方法。文字记录应灵活多样,比较实用的方法有:①笔记用来记录报告人谈话内容及调查者观察的各种情况及看法;②实录在参与某种仪式或重大活动时按时间顺序记述下来的全过程,要求详细具体;③讲述记录重要的专项内容时,以第一人称语气如实地记录整理;④注意必须原原本本地记录,不能随意改动,更不能添枝加叶;⑤可以用笔记大意,采用整理录音的方法;⑥调查日记是一种流水帐式的记录方式,也是备忘录,把逐日活动情况记录下来,对于调查工作总结及撰写调查报告都有好处。二、关于调查报告调查报告是反映调查研究成果的一种常用文体。1.民族学实地调查报告的特色①资料性;②学术性。2.类型①记录式调查报告;②综合性调查报告。3.综合性调查报告①内涵综合性调查报告是在搜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经过分类整理,认真分析而形成的科研成果。②基本格式a.导语(或前言)导语部分主要说明调查的缘由、调查者的队伍组成、调查时间、调查内容、调查地点及向有关人员表示的致谢语等。导语要简短精练。b.正文正文是有关调查的内容,多采取分门别类的方法展开。正文以叙述和分析调查材料为主,调查者的观点寓于材料的运用及分析之中。c.结语简明扼要地阐述调查者的看法和体会,也有的调查报告略去这一部分。⑤)篇幅要求综合性调查报告的篇幅没有固定的限制,可以是一篇文章,也可以是一本专著。4.要求①需要以艰苦扎实的调查为前提;②需要认真深入的分析加工的整理过程;③调查报告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以叙述为主,语言上的要求是朴实无华,准确无误,应避免空洞的议论,切忌抒情;④撰写调查报告是民族学研究的一项基本功,只有在不断的实践过程中,才能提高撰写调查报告的功力。5常用方法宿利用表格进行资料分析,是调查报告中常用的一种方法;

56②调查报告中采用绘图的方法,对于说明情况会起到文字所不具有的作用。课后习题详解1.民族学实地调查的意义何在?答:民族学实地调查,指经过专门训练的民族学工作者亲自进入民族地区,通过直接观察、具体访问、住居体验等方式获取第一手研究资料的过程。它的意义在于:1.在西方民族学中,民族学实地调查被通称为人类学田野工作。田野工作是对一社区及其生活方式从事长期的研究,是人类学最重要的经验,是人类学家收集资料和建立通则的主要根据,即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家获取研究资料的最基本途径,是“民族志"''记述民族学”的架构的源泉。2.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研究的基础,被看作是“现代人类学的基石”,是民族学研究最主要最基本的方法。3.民族学的材料主要不是来自现成的书本,也不是取自官方的文件,更不是得于实验,它的基本来源只有民族学实地调查。4.民族学实地调查是学科生命力之所在,是学科发展的基本动力,可以这样说:没有实地调查,也就没有民族学。5.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学科的传统方法,不仅是本学科发展的推动力,也对其他相关的学科发生着重要影响。在社会学的研究方法中,民族学方法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6.民族学实地调查是民族学理论创新和方法创新的基本动力。7.什么是“自观”调查?什么是“他观”调查?答:自观调查和他观调查是本世纪60年代在美国人类学领域中兴起的一种新的研究法。美国语言学家、人类学家肯尼斯派克认为语音学中的语音分析缺少结构性和深入性,而带有规律性和模式性;音素分析则强调结构性和深入性,但缺少规律性和模式性。他将音素分析法和语音分析法引进文化人类学领域,形成“自观方法”和“他观方法”。1.自观方法是指站在被调查对象的角度,用他们自身的观点去解释他们的文化。明了“自观”,可以克服“族际差异”所造成的障碍,如实地反映真象,不带“偏见”,但并不能把握本质2.他观的方法是指站在局外立场,用调查者所持的一般观点去解释所看到的文化。3.请编写一份问卷式调查提纲。答:(略)4.利用假期进行一项专题调查,并撰写一份调查报告。答:(略)

57第六章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第一节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含义及不同观点一、民族学与比较方法的关系1.民族学者在观察异己社会文化时有意无意地与自己所处的社会文化相比较。而对这些多种多样的异己社会文化的认识,理所当然地要使用比较的方法。2.民族学确立为一个不可动摇的独立的学科,与比较方法的运用是分不开的,所有的民族学研究都在有意或无意地使用着比较方法。因此,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民族学研究本身就是比较研究。3.哪怕是对一个单一社会文化的民族志的描述,其使用的概念、采用的视角和描述的对象,不可否认都是以民族学的背景知识为基础的。而民族学的知识正是对不同社会文化比较研究的成果。可以说,比较方法贯穿于整个民族学研究过程中。二、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含义在民族学的研究领域,有两种不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广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凡是对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在广义上均可以成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构想,是民族学中促进这种广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一种尝试。而《非洲政治体系》则是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一项重要研究成果。狭'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特指默多克等人的比较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跨文化比较研究。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的特点是,利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运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全球规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社会结构》是狭义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主要代表作,它集中体现了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优劣。《社会结构》与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本身一样,一直是民族学界针对跨文化比较法的一个争论焦点。三、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不同观点1.默多克a.以默多克为中心的美国耶鲁大学的学者们,为了使这种跨文化的比较研究的方法更容易操作和使更多的人采用这种方法,他们对已有的民族志的资料进行整理。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地区,进行项目分类,建立了著名的“人类关系区域档案”。b.默多克认为,民族学是关于人类行为的科学。而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可以验证有关人类行为的某种假说,从不同项目(变量)间的相关关系得出一般性的法则(或理论)。默多克把这种方法运用于他所著的《社会结构》等著作和论文中而闻名国际学术界。c.默多克为了进一步完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还提出了选择信赖度高的民族志资料和克服样本片面性的方案。2.利奇①英国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利奇认为民族学中的统计概率几乎没有什么意义,原因在于:a.社会科学中用于比较的资料,与自然科学的资料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民族志中被描述的文化环境是不可控制的。b.由于人类行为在规范与实际行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因而随观察者的不同,民族志的描述也存在很大的差异。②在结构主义者看来,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不是建立某种理论或检验某种假说的方法,而仅仅是解释人类文化基本结构的手段。3.列维•斯特劳斯①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的基本结构》,采用完全不同的视角,考察了多种不同的社会文化

58。②列维•斯特劳斯认为,亲属结构是一种女性的交换体系,他考察多种不同的社会文化是为了解释他的已有的这种假说,而不是为了通过比较研究来归纳出某种理论或法则,也就是说,他比较研究的目的是解释他的亲属结构的理论。因此,一般来说,并不认为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结构》的研究是跨文化的比较研究。1.李亦园①李亦园指出,(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基本前提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其资料做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这一前提并非仅仅是由于人类学家着眼于全人类不管是原始或文明的文化之偏好,而是有其理论上的重要意义。②他认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但可以免去单一文化狭窄范围的有限,同时又可以使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宽广的人类行为的幅度。第二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一、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拉德克利夫•布朗不但创立了民族学的结构-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为推动民族学的比较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比较方法的应用。他甚至把自己的研究称之为“比较社会学”研究。为了促进民族学的比较研究,即他的比较社会学研究,他付出了毕生的精力。“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最初是由法国著名社会学家杜尔干在他的《社会学方法论》一书中提出的。但是,由于他把比较社会学等同于社会学本身,因而当初比较社会学并没有得到广泛的传播。拉德克利夫•布朗不同于杜尔干,他不但第一个建立了一门有别于社会学本身的比较社会学,而且在大学里第一个开设了比较社会学的讲座。二、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概念拉德克利夫•布朗在他晚年为比较社会学下了一个简明的定义:如果我们要获得人类社会的科学知识,这些只能通过对一些不同类型的社会进行系统考察和比较才能获得,象这种比较研究,我们称之为比较社会学。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可以说深受杜尔干以及法兰西社会学派的影响,其影响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三、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的方法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是通过他区别民族学和社会人类学或区别旧派社会人类学和新派社会人类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拉德克利夫•布朗是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历史的方法和通则的方法进行区别的。在他看来,民族学或旧派社会人类学使用的是历史的方法,它的兴趣在于对原始民族的历史进行构拟,并对其人种和语言进行分类;社会人类学或新派社会人类学用的是通则的方法,它的目的是探索制约人类社会行为的普遍规律。拉德克利夫一布朗所提倡的正是这种寻求普遍规律的新派社会人类学。在他看来''这些规律只有采用比较方法,即对多种不同文化进行比较才能发现”。四、需要功能主义与结构功能主义拉德克利夫•布朗和马凌诺斯基一同被认为是功能主义社会人类学的创始人。功能主义的基本观点是,构成文化或社会的各要素之间紧密地相互关联而构成一个整体。功能主义者的基本

59观点虽然一致,但在其方法论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比如:马凌诺斯基的功能论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构成整体的各个部分(或要素)只有在与整体的关联中才具有意义。因而,他反对从作为整体的文化中抽出个别文化要素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但是,作为整体的文化间,在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时,又很难进行有效的比较。拉德克利夫•布朗则不同,他提出了“社会结构”的概念,使不同社会间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在方法论上成为可能。在他看来,每个社会都有其结构,而这种结构是可以直接观察到的人与人之间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网络。拉德克利夫•布朗的“社会结构”的构思,为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的比较研究,提供了在方法论上可操作的重要概念。五、社会结构社会结构是拉德克利夫•布朗比较社会学的关键性概念,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研究,实际上就是社会结构的比较研究。在他的主持和影响下,有不少有关社会结构比较研究的名著问世,拉德克利夫•布朗和福德合编的《非洲亲属和婚姻体系》和福蒂斯和埃文思•普里查德合编的《非洲政治体系》是最有代表性的两部精品。六、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与默多克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对比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与默多克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相比,在方法论上至少有两个方面的明显不同:第一,比较研究的资料,来自执笔者亲身的实地调查;第二,比较研究的对象限定在特定区域(即非洲)若干不同的民族社会。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这种跨文化比较研究,在规模上远远不能与默多克等人的全球规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相比。但是,这种小规模的比较研究,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默多克等人在方法论上遇到的问题。由于规模限定在非洲这一特定区域的若干民族社会,因此研究者通过亲身的实地调查来收集可供比较的资料,在方法论上成为可能。这就保证了调查资料的质量,避免了默多克等人所遇到的样本资料的品质问题。同时由于拉德克利夫•布朗等人的比较研究,并没有像默多克那样把全球纳入比较研究的范围,因面也就避免了样本选取的片面性问题和高尔顿氏问题可以说,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方法就是社会人类学(民族学)的比较方法。拉德克利夫•布朗去世之后,社会人类学界不再使用“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但他的理论思想则被后人所继承和发展,比较方法仍然是今日社会人类学的主要方法。

60第三节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有两种不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广义的和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凡是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社会(或文化)所进行的比较研究,在广义上均可以认为是跨文化比较研究,如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比较社会学以及福蒂斯和埃文思•普里查德等人的比较研究均属于此列。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也就是通常所说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特指默多克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默多克等人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利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采用统计分析的手段,进行世界规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可以说,默多克等人的跨文化的研究是完全依赖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来进行的,因此,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建立和完善,也是默多克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一、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及其运用1.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概念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简称HRAF。该档案在默多克等人的倡议下,1949年正式建立于美国耶鲁大学。实际上,建立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工作开始于30年代中期。1935年默多克在进行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时,为寻找合适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样本资料,在他的建议下,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成立了以广泛搜集和分类民族志资料并建立一个档案库为目的的附设机构。1937年,这个机构正式启动。其第一项工作就是,1938年完成并出版了一本民族志资料的分类索引:《文化资料大纲》.默多克等人根据这本分类索引,收集和分类民族志资料,在1949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立了民族志资料的档案库一一人类关系区域档案。2.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发展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最初在二十所大学的共同支持下,成立为独立于耶鲁大学之外的法人组织,并形成了由二十所大学组成的民族志资料档案库的网络组织。这个组织最初把经过编码的民族志资料编印成册,提供给所支持的二十所大学。从而形成了由二十所大学组成的民族志资料档案库的网络组织。目前这个组织有了很大的发展,其加入的成员遍布世界各个重要研究机构。亚洲个别研究机构也加入了这个网络并获得其卡片式档案版,如日本国立民族学博物馆、京都大学等。3.利用和查阅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工具书:《文化资料大纲》《世界文化大纲》①《文化资料大纲》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是根据《文化资料大纲》一书的编码系统建立的。《文化资料大纲》为文化项目由大到小逐次设计代码(code),如把“性训练"编在"社会化(socailization)这个大的项目(code86)中的第四个小项目一"性训练"(sextraining)项目(code864)之中,因此,“性训练”的代码就是864。根据这个编码系统,收集、分类和筛选民族志资料。把入选的民族志资料逐页进行复制,然后按码归档,放入已标好号码的卷柜中。在使用这个档案时,首先查阅《文化资料大纲》,找出你想要查阅的文化项目的代码。然后从褚有这个代码的抽屉中找到这个档案中你所要了解的文化项目的所有有关资料比如查阅“性训练”的有关内容,只要找到标有864号码的抽屉即可,这里存放着该档案中所有有关性训练的资料。②《世界文化大纲》

611954年默多克等人编辑出版了又一本分类索引,即《世界文化大纲》。这本索引对全世界的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进行分类编码,以供研究者更方便地选择不同区域和民族文化进行跨文化的比较研究。该索引把全世界的文化分为八个区域,即亚洲、欧洲、撒哈拉以南非洲、中东、北美、大洋洲、俄国和南美。每个区域又可以分为若干小区域,每个小区域又可以继续分为各自不同的民族文化。研究者可以根据不同的研究需求,选择不同的民族文化进行比较研究。③《文化资料大纲》和《世界文化大纲》的作用a.积极作用两本索引书是利用和查阅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必备工具书,研究者可以查阅到档案中的任何文化项目在不同地区或民族文化中的资料,对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b.消极作用对很多研究者来说,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利用起来还是有一些不便之处。搜索资料的时候很费时间,况且并不是每一个研究机构都藏有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因此这个档案的利用率和普及率是很有限的。④《民族志图表》默多克等人为了弥补档案的利用率和普及率是很有限的缺陷,于1967年编辑出版了《民族志图表》。该书把世界民族文化单位与文化项目用图表的形式横竖排列起来,对研究者查阅十分方便。这本书把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基本资料浓缩为一本书,把各区域、各民族单位的各个文化项目的情况用符号表达出来,建立为“微缩的人类关系区域档案”。《民族志图表》所提供的资料虽然比较简单,但使用起来快捷,而且有利于在世界范围内普及和利用。二、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法1.民族学的比较研究类型根据采用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既有以邻接的几个民族或一定文化区域为对象的比较研究;也有以整个人类社会为对象的比较研究;又有文化的单一项目的比较研究和文化多侧面的比较研究。2.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倾向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可以说是世界规模而且是涉及文化多侧面的比较研究,在论述他的方法时,我们必须注意到他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倾向:①关注普遍性事物a.默多克在概括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初期论文中,确信所有人类的文化,虽然在表面上呈现多样性,但在其深层却包含着共性,而且他认为只有这种共性才是使科学分析成为可能的根本立足点。b.在思考方式上他也特别强调从个性到共性或普遍性,或者通过个性强调普遍性。②重视理论与事实的结合a.默多克的理论中有明显的从资料的积累出发构筑理论的倾向,而不是由特定问题的解决来建立理论。b.可以说,对事实的尊重和资料的重视的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3.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泰勒。泰勒在1889年发表的“社会制度发展的研究方法”一文中,基于多达350个民族单位的资料,对社会制度各要素之间的相关关系进行了分析,被认为是运用跨文化比较法的最早的成果之一。进入20世纪之后,霍布豪斯等一些人对生业形态和社会组织进行了比较研究。再往后就是默多克等人的研究了。他们的研究使跨文化研究获得了飞跃性的发展,进入了确立期,也使得以往的方法在以下几

62个方面获得改进:第一,不是使用到手的所有资料,而是从中提取具有代表性的样本;第二,尽管还不太完善,但系统地使用了数学统计的技术;第三,对其分析概念进行精确的定义;第四,最重要的一点,是使原来的个体性的研究向群体性的研究转换,建立了“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建立这种档案的目的在于使研究资料共有化以及使这种档案制度在各大学普及。他们的努力,使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进入了兴盛期,从而使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可以运用的对象和领域不断被拓宽。1.默多克跨文化研究与传统民族学的关系默多克在进行跨文化研究时,仍然沿用传统民族学的概念体系,尽管他发明了诸如核心家庭、氏族等概念,但没有超出传统民族学的框架。但是,默多克的分析方法却与以往的民族学有很大的不同,其特点表现在:引用统计分析的手段,对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资料进行定量分析。2.默多克的统计分析的内容及方法默多克的统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频度分析;相关分析(Q系数);假设检验(X?值)。默多克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化现象同时出现的频度来确定它们之间的关联程度,以此来验证以往的理论或提出新的理论假设。他用Q系数分析不同文化现象的相关程度,再用x2值检验有关相关关系的理论假设。3.默多克的跨文化研究的目的默多克的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并不是发现和解释不同社会的文化差异,而是通过对代表全世界的数百个社会的文化变量的统计分析,提出和验证民族学的理论,充实和发展民族学的理论体系。4.评价默多克的跨文化研究默多克的这种尝试的确为民族学的理论体系增添了不少光彩。他用这种方法,不但验证了以往学者提出的理论,而且还提出和验证了不少新的理论假设。默多克不但在分析方法上,而且还在理论上对民族学所做的贡献是不可否认的。默多克把多达数百个社会的文化现象以表格的形式一同展现出来,并进行统计学的定量分析,验证其理论假设。这样的研究方式在默多克之前的学者的研究中是没有的。应该说默多克为民族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手段。然而,默多克的跨文化研究法还存在不少方法论上的难题。尽管默多克及其他的继承者们在不断地完善这种方法,但仍然没有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难题。因而默多克的跨文化研究法始终没有发展为民族学的主流方法。尽管如此,作为一个研究手段,他的方法还会在民族学研究领域占有一席之地。三、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几个方法论问题1.比较的单位的问题①社会与文化概念上的混乱在“社会结构”中,作为统计的单位被选择的是250个“社会”。但在以后的研究中,默多克比较的单位由“社会”变为“文化”,而在《民族志图表》中,又重新使用“社会”。在他的表述中,既有把这两个概念区别使用的时候,也有把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的时候,缺乏明确的连贯性。②两个概念混乱使用,与两个问题有关:a.比较单位的界限,即界定可识别的单位的问题;b.比较的层次问题,即如何操作在民族志资料中内在的抽象度的差异问题。2.高尔顿氏问题高尔顿氏问题,是一个有关对样本单位之间的比较的可能性和历史关联性的疑问。在某种习

63惯或文化特性通过传播分布于广袤地域的情况下,跨文化的相关关系在多大程度上一方面反映功能性的关联,另一方面反映文化的传播和继承的历史关联,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1.样本的片面性问题默多克把研究重点主要放在技术比较落后的单纳的社会,而对工业社会的资料有所忽视。2.民族志资料的品质问题①统计时使用的民族志资料,是由不同的调查者在不同的场景下带着不同的目的描述下来的。②调查者的知识背景、价值观和资料的记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③民族志的作者,既包括受过专业训练的职业民族学家,也包括没有受过民族学专业训练的其他人士。他们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和偏差。④在跨文化比较研究中,为了扩大比较的范围,不能不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民族志资料。四、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事例评述1.《非洲政治体系》的分析框架《非洲政治体系》。这本书是社会人类学比较研究的名著。我们可以把这本书视为广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代表作。(1)《非洲政治体系》的地位1940年由福蒂斯和埃文思-普里查德合编的《非洲政治体系》一书,可以说是从社会结构角度对不同社会进行比较研究的名著。它与拉德克利夫-布朗和福德合编的《非洲亲属和婚姻体系》一同被誉为展示社会人类学比较方法的典范之作。(2)主要内容这本书里收录了由埃文思-普里查德、福蒂斯、奈德尔等八位著名学者对非洲八个不同社会政治制度研究的论文。这八个社会是:祖鲁、恩瓜托、边巴、巴尼安廓列、凯达、罗郭利、塔连思和努尔等社会。(3)分析框架①根据政治制度的不同,把非洲八个社会分为两种类型,即A和B。a.A类社会是那些具有集权化的权威、行政机构和完备的司法制度,即具有政府的社会。在这种社会中财富、特权和地位的差别是与权力和权威的分配是相对应的。属于这一类型的社会是:祖鲁、恩瓜托、边巴、巴尼安廓列和凯达等社会。b.B类社会是那些不具有集权化的权威、行政机构和完备的司法制度,即不具有政府的社会。在这类社会中没有明显的身分、地位和财富的差别。属于这一类型的社会是:罗郭利、塔连思和努尔社会。c.如果把具备形成政府的诸制度的社会群体定义为国家的话,那么A类社会就是原始国家;B类社会就是无国家社会。②对这两种类型的社会所处的条件和其他结构性要素的特征进行比较研究,从而确定了这两种政治体系的形成与其他要素的相关或不相关关系,同时也进一步阐明了两种类型的社会在其他方面所显示的不同结构特征。a.他们也承认,并不是所有具有国家组织的社会一定是大规模的,而无国家的社会一定是小规模的。b.不建立中央集权政府而毫无障碍地维持生活的社会,在人口规模上是有限度的。换句话说,中央集权化权威的存在和行政机构的建立,是社会统一为具有众多人口的政治体系的必要条件。c.在谈到人口密度时,他们强调不能把人口规模与人口密度相混淆。人口规模与政治的发展过程多少有点关联。③比较了两类不同社会的与政治体系相关联的其他方面的特征。a.在A类社会中,政治组织和亲属关系不发生紧密的关系,作为政治体系,国家是由不同层次的行政组织为基础而组成,不同地域社会与不同行政组织相对应。

64b.在B类社会中,政治组织与亲属关系有密切的联系,这类社会的政治组织是由那些作为血缘亲属的世系群为基础而组成,不同地域社会与不同的世系群相对应。(4)评价①在两位编者研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对社会类型的划分;②他们对政治体系的分类,针对的只是非洲八个社会,但这种分类方法,同样适合于其他各种社会的分类;③他们的分类角度,是根据结构性要素之一的群体的角度划分的,也就是根据是否有专门发挥政治统治作用的功能群体一一国家、行政组织来划分的。A类社会中具有这样的功能群体,独立于亲属群体而存在。在B类社会中,这种功能群体还没有从亲属这一基础群体中分化出来,而与亲属群体融为一体。1.《社会结构》的评析1949年出版的《社会结构》是由默多克完成的跨文化研究的经典之作,该书是以全世界250个社会的民族志资料为基础而研究亲属理论的著作。(1)《社会结构》的主要内容采用统计学的定量分析的方法,对居住形式、继嗣规则和婚姻形态等要素间的相关关系进行分析,涉及内容主要有家庭、亲属群体、亲属称谓、性规则和乱伦禁忌等,均为历来被看成是亲属理论中的中心课题。(2)研究背景默多克在开始这项研究时,学术界虽开始反思诸如父权、母权等概念,但还未出现更成熟的取而代之的有效概念和术语。为此,默多克开始了《社会结构》这一具有广泛包容性的亲属理论的研究。(3)评价①积极方面a.默多克的研究,并没有刻意建构抽象度更高的理论,而是试图通过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把民族学中使用的分析概念更加精确化和把社会现象的分类方法更加系统化。即使是今天,在讨论民族学的概念和术语时,经常参考的就是这本《社会结构》。b.尽管默多克所提出的一些概念和分类方法被后来的研究大幅度地修正,但他致力于提高社会结构研究的科学性和严密性的努力获得了学术界高度的评价。②消极方面a.默多克的研究过于包容性,不可否认地弱化了全书整体的理论连贯性。b.本书缺乏统一的理论架构,因而被统计分析所证明的功能性关系的理论解释也只停留在各自独立而互不关联的状态。这种情况与默多克所用概念的特点有密切的关系。与拉德克利夫•布朗使用诸如连带、对立等高度抽象的概念不同,默多克使用的很多概念只能说是表述文化特性的抽象度很低的概念。(4)默多克理论与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功能主义的不同①在《社会结构》中,的确把分析构成社会的各要素间的相关关系作为主要焦点。但由此联想默多克的理论与英国社会人类学的功能主义的渊源关系是不正确的。原因主要有:a.默多克对英国的功能主义持有怀疑态度。b.英国学者对默多克的《社会结构》的反映极其冷淡。②有关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关系问题,默多克的理论与功能主义有明显的不同:a.默多克所提出的相关关系只不过是一种不完全的相关关系,把各要素与社会整体分离并忽视要素间脉络关系;英国学者利奇认为,问题的关键不是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关倾向一般化为理论,而是寻找联系这些要素的结构和功能关系。b.有关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关系问题,默多克强调两者并不总是相互矛盾,而是相辅相成地建构理论;英国派民族学者巴恩斯指出默多克进化论模型不考虑时间性而收集起来的样本社会分解为不同要素,在通过重构而推测社会变化过程的方法,与十九世纪的进化论没有什么区别

65,缺乏说服力。课后习题详解1.何谓广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和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简述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不同观点。答:(1)广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的含义广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即所有的民族学的比较研究。狭义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即默多克等人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引入统计分析手段的全球规模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它早在19世纪末就被英国民族学大师泰勒所提出。但一直到本世纪30年代以后才正式运用于多种不同文化的比较研究而引起学术界的广泛注意。(2)跨文化比较研究的不同观点①英国著名的结构主义人类学家利奇认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并不是建立某种理论或检验某种假说的方法,而仅仅是解释人类文化基本结构的手段,因此民族学中的统计概率几乎没有什么意义.②列维•斯特劳斯的《亲属的基本结构》,采用完全不同的视角,考察了多种不同的社会文化。其目的就在于解释他的亲属结构的理论,并认为亲属结构是一种女性的交换体系。③李亦园对跨文化比较研究的重要性说明的尤其简洁明了,指出(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基本前提是利用全世界各种不同文化为样本,以其资料做比较研究,以便验证对人类行为的假设。④李氏以怀廷指出跨文化的比较研究不但可以免去单一文化狭窄范围的有限,同时又可以使研究者发现更多更宽广的人类行为的幅度。2.拉德克利夫•布朗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贡献是什么?他倡导的比较研究有何特点?答:(1)拉德克利夫•布朗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面的贡献拉德克利夫•布朗不但创立了民族学的结构一功能主义的理论和方法,而且为推动民族学的比较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拉德克利夫•布朗的民族学(社会人类学)的最大特点就是强调比较方法的应用。甚至他把自己的研究称之为“比较社会学”研究。他为了促进民族学的比较研究,即他的比较社会学研究,付出了他毕生的精力。”比较社会学”这个名称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2)拉德克利夫•布朗倡导的比较研究的特点①比较的目的是发现存在于那群现象中的普遍规律,获得人类社会的科学知识;②比较研究的对象限定在特定区域若干不同的民族社会,并对一些不同类型的社会进行系统考察和比较;③在方法上,拉德克利夫-布朗提倡寻求普遍规律的新派社会人类学的通则方法;④比较研究的资料,来自执笔者亲身的实地调查;⑤比较研究的规模比较小。3.什么是人类关系区域档案(HRAF)?它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是什么?答:(D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含义人类关系区域档案(HRAF),即1935年默多克在进行母系社会与父系社会的相关关系的研究时,为寻找合适的样本资料,在他的建议下,在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成立了以广泛搜集和分类民族志资料并建立一个档案库为目的的附设机构,1937年,正式启动,后来默多克根据1938年完成的民族志资料分类索引一一《文化资料大纲》,收集和分类民族志资料,最终在1949年于美国耶鲁大学建立了民族志资料的档案库——人类关系区域档案。(2)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在民族学研究中的主要作用具有两面性:①积极作用

66研究者可以查阅到档案中的任何文化项目在不同地区或民族文化中的资料,对进行跨文化的研究提供了很大方便。②消极作用对很多研究者来说,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利用起来还是有一些不便之处。搜索资料的时候很费时间,况且并不是每一个研究机构都藏有人类关系区域档案,因此这个档案的利用率和普及率是很有限的。1.默多克跨文化比较研究法有哪些特点?在方法论上存在哪些问题?答:(D默多克跨文化比较研究法的特点默多克的跨文化比较研究是世界规模而且是涉及文化多侧面的比较研究,其特点包括:①关注普遍性事物默多克确信所有人类的文化,虽然在表面上呈现多样性,但在其深层却包含着共性,而且只有这种共性才是使科学分析成为可能的根本立足点,在思考方式上他也特别强调从个性到共性或普遍性,或者通过个性强调普遍性。②重视理论与事实的结合默多克的理论中有明显的从资料的积累出发构筑理论的倾向,而不是由特定问题的解决来建立理论,对事实的尊重和资料的重视的态度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生涯。因此他的立场,很容易与事实的收集和一般化这一人类学的古典分类体系联系起来了。(2)默多克跨文化比较研究法在方法论上存在的问题①比较的单位的问题在“社会结构”中作为统计的单位被选择的是250个“社会”。但在以后的研究中,默多克比较的单位由“社会”变为“文化”,而在《民族志图表》中),又重新使用“社会”。在社会与文化的概念使用上出现混乱,缺乏明确的连贯性。②高尔顿氏问题高尔顿氏问题,是一个有关对样本单位之间的比较的可能性和历史关联性的疑问。默多克的跨文化的比较研究掩盖了比较单位之间可能存在的历史渊源关系。一旦存在,统计结果就并非是一种功能关系,而是历史传承或文化传播的结果,被统计分析所证实的理论假设的真实性值得怀疑。③样本的片面性问题默多克把研究的重点主要放在技术上比较落后的单纯的社会,而对工业社会的资料有所忽视。对前者来说,在统计分析时可适用的资料方面,其重要程度有明显的差别。同时,根据比较的要素的不同,在地域分布上也存在倾斜的情况。④民族志资料的品质问题统计时使用的民族志资料,是由不同的调查者在不同的场景下带着不同的目的描述下来的。由于调查者的来源、知识背景、价值观和资料的记述方式有很大的不同,容易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导致资料难免会有一些错误和偏差。

67第七章历史文献研究法一、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历史学与民族学的关系历史学就是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并通过这种人类社会发展过程的研究来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民族学主要研究当代的不同民族、集团或社区的文化特点,以及这些文化特点形成的原因。和许多其他学科一样,民族学也是从搜集和积累事实开始的。通过以上描述,我们可以看出,民族学与历史学在研究对象和范围上的异同。相同点在于,他们都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并且都希望通过这种研究建立有关人类社会的规律或特点的理论。但从时间上看,民族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和说明当代人类社会,而历史学的重点则是人类社会的过去。在研究方法上,双方的主要区别在于,民族学是读"社会”,历史学则是读“文献”。二、初民社会与现代社会最初,民族学研究的仅仅是那些无文献的民族和社会,当时西方的民族学家们称之为“初民社会”。以后,研究对象也包括有文献的民族和社会。西方民族学家们称之为“文明社会”或“现代社会”.现在,民族学逐渐以现代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15、16世纪的殖民开拓使欧洲人与非西方文化、尤其是各地土著民族的原始文化相接触。与欧洲相比,这些殖民地很多还处在原始社会或初级阶级社会,于是就被欧洲人称为“初民社会”。通过对他们直接或间接的调查研究,欧洲早期的民族学家很快发现,对于这些无文献的初民社会的研究,与那些有文献的文明社会并非毫无关系。于是学者们就据此来解释和复原欧洲人的组员处于原始社会时的状况。并购拟出文明社会处于无文献的原始社会的历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在政治上相继独立,经济、文化上也得到发展。民族学的研究重点从无文字社会扩大到有文字社会。民族学历史文献研究方法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西方国家的殖民地在政治上相继独立,在经济和文化上也得到很大发展,以殖民地的“初民社会”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民族学,就面临由此而产生的危机。于是,西方的学者们就不得不扩大其研究的范围,逐渐将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了现代的民族和社会,特别是西方社会本身也成为研究的重要对象。在此以前,在此以前,一些西方学者曾把人类文化分为两个范畴:无文字的各族文化和有文字的各族文化。认为民族学研究前一种文化,而研究后一种文化的属于历史学。现在,当民族学的研究重点也转向了有文字的民族文化以后,他们仍然是不同的两个学科。但是,却使它与历史学,持别是与历史文献有了更密切的关系。因为任何一种文化,任何一个民族都是有历史的。对于任何一种当代文化现象的研究和解释都离不开历史的背景。当民族学家研究那些无文字也无历史文献的民族时,只能依露实地调查。而当我们研究有历史文献的民族时,这些历史文献自然就成了我们研究和分析当代文化的不可缺少的材料。否则我们对实地调查材料的分析,就会缺少历史的深度。三、民族学中的历史主义工言史文献的搜集和利用在民族学中日益显出其重要性之后,一部分民族学家开始特别重要并强调历史在民族学研究中的地位,他们第观点被称为民族学中的历史主义。这些民族学家的共同特点是将有关民族或社区的历史研究提高到及其重要的地位,并明确将这种研究划归民族学研究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但由于强调历史重要性的民族学家们世界观的歧异,对民族学中的历史研究又有不同的解释。最具代表性的是以博厄斯为代表的美国历史学派和前苏联的苏维埃学派。

68博厄斯提出人类学研究的三大目的和任务是:重建人类历史、提示社会发展规律并探讨变迁的动力。博厄斯提出''历史特殊论”:每个文化集团或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都有着自己独特的历史进程。苏维埃学派认为,民族学是历史学的一部分,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对民族学中历史研究的不同解释①以博厄斯为代表的历史学派博厄斯是继摩尔根之后近代美国人类学、民族学的奠基人。他提出了人类学研究的三大目的和任务,即重建人类历史、提示社会的发展规律和探讨变迁的动力。他提出的重建人类历史,就是认为人类学、民族学的一般任务,即“研究社会生活现象的全部总和”,这种研究总的来说应当构成“人类的历史”,是全人类从冰河时期直到现代的一切历史时期的历史,而且必须在每个族的特点中来研究该民族。从研究的目的和任务出发,博厄斯主张用历史的方法取代比较法。**“历史特殊论”第一,每个文化集团和民族都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历史,都有自己独特的历史进程,否认人类历史发展有共同的规律,否认不同民族和集团的历史有相似的进程。第二,人类历史的动态变化主要是由于横向的文化的传播,即不同民族、集团、社区之间的横向的相互影响,不同意有纵向性的由低级向高级的共同的进化规律,不承认人类历史发展有普遍性的理论。第三,重视历史对当代民族文化形成中的作用,认为彼此不同的、无共同的规律的历史才造成了各个民族文化的不同特点,正是每个民族历史的特殊,造成了今日文化的特殊。第四,孤立地研究每个民族的历史。②前苏联的苏维埃学派苏维埃民族学认为,自己是把世界各族人民当作人类全部历程中的创造历史的主体来研究的。在民族学与历史学关系方面,苏维埃学派反对将历史学与民族学对立起来。他们认为自己是通过每一个族的历史来说明它的文化中每一个因素的历史意义的。苏联民族学自我确定为一个带有特殊的史料范围和特别的课题的历史科学部门,是研究一切民族的'代表民族特征的‘文化,并'从这种文化中'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苏维埃学派以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特点。苏维埃学派重视各个民族的族源和原始社会史的研究。并明确原始社会史属于历史学范畴,不同意将原始社会史划归非历史或史前史的说法。苏维埃学派对英国功能学派和美国的心理学派进行了尖锐的批判,认为它们是反历史主义的。苏维埃学派提出“历史民族区”概念,他们根据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将世界划分为16个大的历史民族区,每一个历史民族区内的各族居民有相似的文化,历史民族区是在历史上形成的。总之,由于对历史的重视,苏维埃学派认为,民族学是历史学的一部分,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与之相反,在美国和中国的人类学界,有很多人将民族史的研究归入民族学的范畴。

69第二节如何解释人类社会一、不同学派就是不同的角度民族学的任务,就是要对人类社会各种不同的文化进行解释。但是在解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上,产生了很多持不同观点的学派。人类社会需要人类学家们从多种不同的角度来进行观察与研究,不同学派正是代表了不同的角度。没有哪一种学派能全部取代其它学派,每个学派的研究都是有价值的。对于人类社会的文化,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进行综合的观察和研究。也就是各种学派都各有所长,都从某一个特定的角度,揭示了人类社会的面貌。不同学派的产生,又与他们所研究的对象和所处的时代有直接的关系。二、中国民族学界重视历史中国的民族学,由于它是以研究中国社会为主,于是其研究方法和角度,就带有中国社会的特点。这个特点就是,中国的民族学研究重视历史,重视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利用。在对当代的社会和文化进行阐释时重视从历史传统和历史文献中探讨这些事物的渊源和本质。中国民族学界重视历史传统的原因①中国的历史悠久,中华民族的文化自古以来连续发展,从未中断。因此,中国各民族、地区的文化都有深远的历史渊源。②中国的历史文献数量极多,浩如烟海。加上几千年来史学家们不断地对历代的文献进行考订整理和研究,使得中国的历史文献和著作,从数量和质量上都堪称世界第一。③中国的历史文献,内容极为丰富。④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地看待事物。a.马克思主义民族学的要求历史地、并联系具体历史经验来看待每一个现象。b.根据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客观世界分为人类社会和自然界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历史地发展的。c.不管从事自然科学还是人文与社会科学的研究,都必须以历史的、发展的眼光去进行考察,民族学自然也不例外。三、什么是历史民族学历史民族学是民族学的一个流派、一个分支,或者更确切地说是一种方法。中国的历史民族学应以利用历史文献、特别是历史民族志资料来阐述一个时代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主要特点。即:一般是为了利用历史文献解释现实社会而不是为了诠释历史本身。原苏联民族学家将历史民族学定义为“民族学的特殊部分”,并称“历史民族学”作为民族学的特殊部分。包括许多亚学科,分别研究民族起源、民族历史、已消失的民族的民族志、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的起源和历史、经济文化类型和民族的形成和演化。所以,基于以下两点:一、民族学是与历史学相互独立的学科;二、历史民族学是民族学的一个学派,一个分支。我们认为历史民族学就是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释当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的一个学派。它可以称为一个学派,但更确切地说是一种角度、一种方法。中国的历史民族学应以利用历史文献来阐释当前社会文化现象为主要特点。

70第三节历史文献的范围与种类关于历史文献的种类,我们可以大致地将其分为四类:一、史书类史书类,即历代的各种史书,包括正史、杂史、别史、野史、专史、通史、断代史等。二、档案文件类档纂文件主要指历代由官方立卷归档保存的原始文件。我国档案的建立,始自商代。周代就已有了专门保管档案的机构,主要用来方便统治者迅速建立起统治秩序。三、史部以外之群籍中国古代的各种图书,自晋代以后,就被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除了史书类的史部之外,其它三部的文献,尽管不是史书,却可作为史料来引用,因此也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献。四、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中国各种少数民族古文字的文献十分丰富,是研究少数民族历史和文化十分宝贵的材料。主要包括藏文、白文、傣文、西夏文、古彝文、东巴文、方块壮字、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女真文、于闻文、焉耆文、龟兹文、满文、察合台文等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第四节历史文献的搜集与整理一、较强的现实性民族学研究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利用有较强现实性的原因:民族学研究利用历史文献,一般是为了利用历史文献解释现实社会而不是为了诠释历史本身。因此,民族学研究对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利用就有较强的现实性。二、利用目录和类书在这浩如烟海的文献中搜集寻找所需要的史料,要求我们首先熟悉各种文献目录,并能利用这些目录。我国历代学者在整理文献和古籍的过程中,编辑了许多目录。例如:最早的目录书是西汉刘向、刘歆父子的《辑略》《六艺略》《诸子略》《诗赋略》《兵书略》《术数略》和《方技略》,合称“七略”。从《隋书•经籍志》开始,“七略”六分法被改为经、史、子、集四类。熟悉这些目录学著作,我们就可以按图索骥,较快地找到自己所需要的历史文献。类书是我国历代编纂的一种百科全书式的资料汇编。汇辑各种历史文献的原文,再加以分类编纂,是查阅各种专门知识和材料的工具书。如果我们研究某一个方面的问题,需要查找有关的历史文献时,利用类书,就十分方便。三、文献的整理我们需要的文献材料,往往散见于各种书籍之中,很多古籍中甚至往往只有一鳞半爪、只言片语。有的记述又互相矛盾,或同一事物在不同时间、地点的记述又名称各异。如果只看这一两件单独的材料,会感觉无足轻重,但如将若干同类材料汇集于一处时,则可以反映出很重要的问题。因此就需要我们利用类型学和比较等方法对这些材料进行汇集、归类和排序等整理工作。

71第五节历史文献的考释分析与使用历史文献在利用之前,需要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的校勘、考证、注释、分析等工作。一、历史文献的考释凡重要的古籍文献,往往有多种版本,我们应选择较好的版本。文献古籍经过精校,即成善本,善本有两种意义:一为前代佳刻精抄,版本较早,是文物意义的善本;二为经后代学者细心校勘,刊正讹误缺漏,是学术意义的善本,我们在选择版本时,这两方面都要兼顾。但是,仍有大量的历史文献并未经过专的校勘、考证和注释,我们在使用之时,就必须自己去做这些。与此同时,我们不可能对所有需要阅读的文献材料都亲自逐条去做校注的工作,但一定要有相应的辨识能力。二、历史文献的分析1.去伪存真①古人囿于当时的认识水平,对所见所闻的描写往往带有偏见甚至完全错误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利用历史文献之前,往往要对这些材料进行去伪存真的分析。②对历史文献的分析,不能囿于古人的见识,一定要有新的眼光,这样才能够透过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描述,得到真实的历史信息。2.由表及里对历史文献的分析,不仅要去伪存真,还要由表及里,即不仅仅停留于了解和还原史实,还要对史实的性质有深入的认识。当对历史的现象和事件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以后,我们将自己所研究的现实社会放到这个历史背景中去进行观察,才可能找到两者间深层的、本质上的而不是表面的联系。3.由古及今三、历史文献的使用1.历史文献使用的要求①掌握全面的材料历史文献对某一事物的记述,往往或语焉不详,或支离破碎,分散于不同的书籍中。因此在利用文献来还原和分析历史时,应尽可能全面掌握材料。不仅要掌握中文的有关文献,还要掌握外文的文献。将其综合起来分析,才可能认识历史的真面貌。②分析比较不同材料不同民族的文献对同一事件的性质有截然不同的描述。因此,我们在利用历史文献时,不仅要注意将中外文的同一类材料综合起来分析,还要尽量注意把本国内不同民族文字的材料和观点归纳起来对比分析。2.历史文献在民族学研究中有哪些用处①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比较全面广泛地掌握有关的历史文献,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当代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②历史文献,对于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些现实的现象,只有到历史中才能找到答案。

72课后习题详解1.历史学与民族学有哪些异同?答:历史学与历史学在很多方面相互交叉、相互借用,没有明确清晰的界限,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之处。(1)相同点两者都以人类社会为研究对象,并且都希望通过这种研究来建立有关人类社会的规律或特点的理论。(2)不同点①内涵不同历史学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并阐述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学科。民族学是研究当代的不同民族、集团或社区的文化特点,以及这些特点的形成原因的学科。②研究对象不同历史学主要研究人类有文字以来的历史,也就是距今至多七千年左右的历史,以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为研究对象;民族学主要研究民族的产生和发展。③时间领域不同民族学研究的重点在于分析和说明当代的人类社会;历史学的重点则是人类社会的过去。④着眼点不同历史学把研究的时间作为整个历史的一个部分,作为一个过程来看,着眼于事情的前因后果,在历史上的影响和意义,总是从纵向去看事物;民族学主要是分析当代的某一种文化的特点和意义,主要是横向地将其与其它文化进行比较,通过横向的比较来找出其特点,并且主要着眼于其在当代社会中的意义。⑤研究的方法不同民族学家主要研究的是当代社会,活的人和事,它主要通过实地的调查来搜集资料,民族学家的工作主要是'‘读社会";历史学主要着眼于人类社会的过去,这些材料主要存在于各种历史文献之中,因此历史学家的工作主要''读文献”。2.什么是历史民族学?答:关于历史民族学的概念,古今中外的学者有不同的解释。(1)原苏联的民族学家,基于把民族学列为历史学的一个分支,认为历史民族学是民族学的特殊部分,并包括许多亚学科,分别研究民族起源、民族历史、已消失的民族的民族志、民族习俗和文化传统形式的起源和历史,经济文化类型和历史民族区的形成和演化。(2)我国以“民族学是与历史学互相独立的学科和历史民族学是民族学的一个学派,一个分支”这两个理论为基点,认为历史民族学,是主要从历史的角度来观察、分析和解释当前人类社会的文化现象的一个学派,并且应以利用历史文献来阐释当前的社会文化现象为主要特点□3.中国的历史文献主要包括哪些种类?答:(1)史书类史书类即历代的各种史书,包括正史、杂史、别史、野史、专史、通史、断代史等。(2)档案文件类档案文件主要指历代由官方立卷归档保存的原始文件。我国档案的建立,始自商代。周代就已有了专门保管档案的机构,主要用来方便统治者迅速建立起统治秩序。(3)史部以外之群籍中国古代的各种图书,自晋代以后,就被分为经、史、子、集四部。除了史书类的史部之外,其它三部的文献,尽管不是史书,却可作为史料来引用,因此也都是珍贵的历史文献。(4)少数民族古文字文献

73主要包括藏文、西夏文、古彝文、东巴文、白文、傣文、方块壮字、突厥文、回鹘文、契丹文、女真文、察合台文、满文、于阑文、焉耆一龟兹文等。1.历史文献在民族学研究中有哪些用处?答:民族学的研究,离不开对民族历史的研究,二如今,研究民族历史大多依赖留存至今的历史文献。(1)民族学研究历史文献,一般是运用历史溯源法,由今到古,逆时间的顺序而上,以解释现实社会中的某一问题、某一现象为出发点,找出这个问题或现象的历史渊源,是为了利用历史文献解释现实社会而不是为了诠释历史本身。因此,历史文献的搜集和利用对民族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性。(2)在研究某一问题时,比较全面广泛地掌握有关的历史文献,还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当代一些社会现象的认识和理解。(3)历史文献,对于民族学研究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可以帮助我们加深对现实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有些现实的现象,只有到历史中才能找到答案。

74第八章民族学中的跨学科综合研究法第一节民族学的跨学科研究一、跨学科综合研究是由民族学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1.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看民族学研究的对象是民族及其文化,这里所说的民族是指广义上的民族。在时间序列上,它既可以研究处于原始社会阶段的氏族、部落,也研究处于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现代民族;在空间序列上,它既研究生活在冰天雪地中的因纽特人,也研究生活于亚马逊腹地的印第安人。由于研究的民族及其文化千差万别,这就要求民族学工作者具有广博的知识、必要时与其他学科学者进行合作。2.从民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看民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文化,这里所说的“文化”是广义的文化。它包括由社会传承下来,人们后天习得的各种知识,其内容涵盖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无法要求民族学家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专家,因此,在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时,就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3.整合与整体观人类学与别的研究人类的科学的基本区分在于人类学强调普遍性的观点、整体性的观点、整合的观点、以及文化相对论的观点。这几种观点是当代人类学的核心观念。“整合”是指“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发挥其功能上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倾向”。它强调文化不是杂乱无章的堆积,而是由各种组织、器官和系统构成的。各文化因子相互协调,以发挥整体功能。而整体论是“人类学上看问题的一种观点。主张在研究社会或历史现象时必须对与之有关的所有各类现象即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有所了解。”当我们以这种观点来研究某一文化现象时,必须注意到它与其它文化因素的联系,以及它在整个社会文化系统中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不得不经常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二、边缘学科由于民族学经常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因此会与其他学科产生一些边缘学科或交叉学科。4.双向研究问题边缘学科有一个研究重心、研究倾向或研究角度问题。这实际上也涉及到学科的分类。民族语言学又可称为语言学的边缘学科,语言民族学又可称为民族学的边缘学科,二者从不同的角度来研究自己的客体。5.边缘学科的命名与分类①根据研究目的与对象进行分类a.以人口研究为目的,对各民族人口进行综合研究的学科,应归入人口学体系;b.以民族研究为目的,对各民族人口分析来研究民族共同体的,应归入民族学体系。②学科命名应是“偏正词组”,前面是修饰词,后面是中心词。学科分类以中心词为准。a.民族语言学的中心词是“语言学”,故应归入语言学体系;b.语言民族学的中心词是“民族学”,故应归入民族学体系。

75三、应用人类学与跨学科综合研究1.应用人类学由于应用人类学的研究课题不是由人类学家或民族学家自己确定的,所以它的范围极其广泛,几乎涵盖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这种应用性的研究,自然需要广阔的知识背景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由此还会产生一批边缘学科。2.跨学科综合研究①跨学科综合研究将成为一种趋势我国在50年代所进行的民族识别工作以及我国一些民族学家现在所从事的应用项目研究都属于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这种以课题为中心的多学科综合研究,将是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势。②如何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综合研究为了更好地进行跨学科的综合研究,一方面需要民族学家在精通本专业的基础上尽量扩大自己的知识领域,做到“一专多能”;另一方面,也需要我们对民族学自身做出规范,使其研究步骤与研究方法更具操作性,以便于同其它学科的交流与合作。第二节民族学与体质人类学一、学术体系与体质人类学定位当代世界各国不同的学科分类体系,影响了人们对于民族学与体质人类学关系的理解。①在前苏联所体现的欧洲大陆体系中,体质人类学被称为人类学,是生物学门下的一个学科,包括人体形态、人类起源和人种学三个领域。它与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构成关系紧密但又相互平行的学科集群。②在以美国为典型的北美体系中,体质人类学则是整体的人类学这门学科中的四个分支之一。其他三个分支为文化人类学(即民族学)、考古人类学和语言人类学。③1949年以前,我国民族学(人类学)兼受北美和欧陆两个来源的影响而一度并行:中央研究院及北方各大学多实行欧陆体系,南方一些大学则采用北美体系。④1952年中国大陆院系调整后,统一实行从前苏联引进的欧陆体系。港台除中央研究院外基本实行北美体系。⑤1978年大陆改革开放后则出现如下局面:中国科学院所属机构和国家民委所属院校沿用欧陆体系。国家教委直属的中山、厦门、云南等大学恢复原先的北美体系。⑤近年特别是1995年以来,各地的民族学(人类学)机构显示出向北美体系趋近的动态。东亚各国也都有此取向。我们所理解的北美人类学(或谓广义的民族学)四个分支的关系略如下表:生物人类学!史前考古《原始社会史)进化论与遗传学.!历史考古、法展学、灵氏类学等!环境考古等体质人类学!考古人类学语宫人类学!民族学《社会文化人类学)

76认知人类学!经济人类学(含生态、技术、人口等)民族语义学!政治人类学《含民族理论、民族关系等)历史语言学!宗教人类学(含民间信仰、精神生活等)结构论N学!婚姻家庭及亲属研究二、体质人类学对民族学研究的作用体质人类学对民族学研究有认识和实践两方面的作用。1.认识作用①整体论的基石生物一文化整体论是当代人类学(民族学)基础理论中的关键概念。它主张把研究对象(文化、民族、社区)视为一个整体。要通过整体及其内部关系来认识局部,也要通过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等角度来认识整体。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研究对象(人与文化)时,既要有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观点,也要有生物和生态学观点。这样的整体论与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观大致相符。它也能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系统参照。②人性普同的基础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因此,必须理解人和人性。我们要理解人性,就不能不从体质人类学入手。根据目前的认识,我们认为人是具有双足直立行走和自由运用象征符号能力的动物。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学习、掌握和创造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文化事物的能力。这些结论都是基于体质人类学知识而得出的。③文化概念的基线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文化,因此我们就要理解文化的含义。进而,就要了解文化的生物学基础。初生婴儿及其出生以前的状态就是文化的生物学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理解文化是人类后天习得,可以跨时空传播的有序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后天习得是说人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虽然习得文化的能力确实是人类特有的,因而是与生俱来的;有序是说各种文化都有其模式而不是随意和杂乱无章;有系统是说文化的相关部分形成整体,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及同一整体内的部分相互关联。④跨学科的桥梁民族学(人类学)是兼跨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综合学科。体质人类学是民族学伸向自然科学的手臂。学习民族学最终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总要用到多学科的知识。体质人类学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进而加深我们对本学科的理解。2实践作用体质人类学的实践作用表现为理论、操作和材料三个方面:①理论方面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是生物进化论。生物进化论关于人类起源和生物进化的阐释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对世界上的诸多事物具有极大的解释能力,是民族学工作者必要的理论装备之一。此外,体质人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方法,也是民族学从业者获取知识和进行交流的基础。②操作方面体质人类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形态、结构、功能等,都是民族学中的常用概念。体质人类学在分类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研究,也与民族学同其原理。学习和参照体质人类学对这些概念的定义和使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概念的本来含义。③材料方面体质人类学的发展,特别是它关于人类进化和人类变异方面的新资料和新结论,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论据或参照。

77第三节民族学与语言学将语言学列为人类学(广义民族学)四分支之一,是北美学术体系的产物。它是美国德裔著名人类学家博厄斯为研究北美原住民的文化史而做的设计,也因此取得了令人钦羡的成果。现行的语言人类学或语言民族学是人类学研究语言与文化关系的分支,是从民族学人类学向语言学延伸的交叉学科,旨在通过研究语言或借助语言学的成果,深化对人类文化的认识。从中国学术体系的现实出发,我们认为民族学与语言学关系的理解是:尽管它们互动深刻,但仍是两个独立学科。一、民族学视野下的语言现象广2的语言指人类为了传播信息并与他人共享文化和个人经验而发展出的各种有序符号体系。狭义的语言则指这样一套有声的有序符号体系。只有人类能够利用语言而将文化跨越时空地代代相传。其他动物纵能学习和使用符号,也没有创制和传承符号的能力。此外,语言还是人类文化的核心内容。它不仅是交际的手段和工具,而且是人类文化本身,因而是民族学研究的主要对象之一。1.为了认识语言的实质,要区分语言和言语、符号与信号、音系、音素和音位。①语言和言语我们平时所说所听的都是言语而非语言。真正的语言是存在于交谈双方的头脑中的那套包括语音、词法、句法和语义在内的,组织、传递和复原意义的规则,或结构。这样看,它与指导人类行为的文化规则颇为相似。索绪尔认为,言语是以语言系统为基础的表述和领悟行为。②符号与信号生物界的信息交流行为略可分为两类:利用信号与利用符号。所有动物都能运用信号交流信息,但只有人类能创造和使用符号。信号与符号的区别是:信号是内在而非任意地以一物体或事件指代另一物体或事件。信号的含义由交流者的本能和信号的内在性质决定。它的形意体系封闭,能指等于所指。信号可以不学而能和不言而喻;符号虽然也以一物或一事指代另一物或一事,但它的含义不是内在固定而是任意赋与的。它的形意体系开放,能指往往多于所指,交流者要通过学习才能领会其含义。此外,符号的所指与符号本身不必有物理相似性。这种联系是任意赋与的。由于符号的含义不固定,所以它的内容能比较快地发展变化。信号与符号的联系:符号不全是语言文字,但语言文字全是符号。③语言学中的音系、音素和音位语言学中的音系、音素和音位等概念也与民族学研究有关。a.一种语言所用的全部(标准)发音构成该语言的音系。b.音系中的最小发音单位是音素。c.语言学家把一些音素筛选出来作为标准音,是因为它们在相应语言里有区分意义的作用。这种能够区分意义的最小的发音单位又称音位。d.音素与音位的区别在于:音素涉及的是发音的标准与否而音位涉及意义明确与否。二、民族学视野下的语言学语言学是对人类的语言体系(包括手语和体语)和结构,语言反映的意义体系及不同意义体系之间关系的研究。除了记音、拟音、分类技术等的工具性意义外,语言学对于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至少有下列意义:1.对认识的启发语言学加深我们对人与文化关系的理解;2.对方法论的完善喜言学成果给民族学人类学带来方法论上的改进;例如:客位与主位的观察方法。

781.对文化核心的揭示人是有机体而社会文化是超机体;文化观念的传承传播都靠语言文字;格尔茨认为文化是指导人们行为的符号体系,而语言则是认识文化核心即观念世界的必由之路。2.实证材料的来源语言反映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文化经历和价值观;基本词汇能反映生计类型及生态环境;借词能反映文化或族群接触;地名能反映文化或族群的历史分布;人名能反映一种文化的信仰、追求和价值取向;语言谱系能表示族群之间的历史渊源。3.文化多元与文化变迁的指标同一语言中的方言差别是文化多元的表征之一;社会语言学则既能揭示文化的共时差别又能标示其历时变迁。三、语言、文化与世界语言值得重视,是因为它与人类的思维,与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密切相关。4.思维、语言与现实人类不%生活在自然和社会中,也生活在由语言所构成的观念世界里。在认知世界的过程中,一切现象都已同化于语言。人们用语言所领悟和表象的事实已经是观念现实而严格意义上的客观现实。现实世界通过语言得到反映,也因之受到扭曲。这是萨丕尔假说的主要论点。萨皮尔•沃尔夫假说的思想源头可以追溯到博厄斯的文化相对论,萨丕尔假说的本质是语言相对论。语言相对论是对语言反映现实还是创造(观念)现实这一问题做出的解释。它包含两个论点:第一,语言作为形成世界意象的积极要素,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人们对世界的认识;第二,非本土语言终将难以表述本土的社会现实,因为人们的世界意象会随着语言体系的不同而变化。语言相对论提出的两个很有实践意义的命题:一是,本土文化的内容要用本土语言才能得到充分表述;二是,源于特定文化中的概念,如果移植到另外一种文化中用另一种语言去讲,其意义就会不同,因为它在人们心目中唤起的意象不同。5.语言、分类与世界分类是深化认识的前提。受生物学特点的制约,我们对于世界的认识不是全息的,共时的,只能通过分类和排序逐步进行。我们一般是依照母语设定的线条来分解世界,将其组成概念并赋与意义。如果说语言是分类的剪刀,那么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剪裁方案。我们在认识世界的时候,对语言作用和语言相对论的理解不能强调过分。因为世界毕竟还有物质性的一面,人类也毕竟还有普同性,有赖于这些普同性,文化才即能传承又能传播。沃尔夫本人也认为人类在语言和文化方面还是有共性的。只是这种共性应该在研究尽量多的语言之后得出。因此,他承认熟悉更多语言体系的人可能更接近于''科学”。我们对语言相对论的理解,应该在人类共性的前提下做出。文化人类学视野中的语言学,应能增加我们对文化的复杂性和人性共同性的理解。6.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与民族学的一致性和不同①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的一致性它们都是以人、人性、文化为对象,都强调生物文化整体论和比较研究方法,都以实地的调查、测量和田野工作为获取资料的重要手段,也都注意从系统、类型、结构、形态和功能等方面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把握。②体质人类学、考古学、语言学和民族学的不同三个相邻学科在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技术和规范上比民族学更为严谨、成熟和系统,而民族学在理论综合上又比三个相邻学科有更宽和更高的视野;民族学要使自己更为科学并在社会上有更大的用武之地,就有必要借鉴三个相邻学科的成果。三个相邻学科要使自己的成果有更大的学术效应和解释能力,也应该关注民族学的研究命题

79和理论归纳并将本学科的研究与之衔接。第四节民族学与考古学一、考古学的学科属性在欧陆和北美的学科分类中,考古学被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分别归入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范畴,这实质上是两种不同研究取向的反映。前者以恢复历史记忆、重建史学传统为目的,即所谓“证经补史”。他们主张考古学终究是历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在欧洲考古学可分为史前考古和历史考古两个部分,历史考古当然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是利用实物资料来恢复历史;史前考古被认为是欧洲历史的延伸。后者强调考古学的终极目的在于探索人类群体行为规律及文化进步法则,是实现人类学整体性认识的途径之一,因此是人类学的四个分科之一。我国国家学科分类中,考古学属于历史学,是历史学的组成部分。大多数高校的考古学专业也都属于历史系,唯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二校的考古学专业属于人类学系。由于考古学是通过古人遗留下来的物质遗存(包括遗迹和遗物)来研究过去人类文化的学料,因此,它被看作是与文献历史相对的“实物历史”是有道理的。不过,两种研究取向早有遂渐融合之势,分类的差异只是在沿袭以往的传统而已。二、民族学对考古学发展的促进考古学和人类学一样,是19世纪的产物,从它在欧洲产生的那一天起就与民族学结下不解之缘;借助社会进化理论考古学使自己从古物学的樊篱中解放出来,成为近代新兴科学之一。自那以后,考古学始终借助人类学有关人类及文化的理论不断发展自己,在史前史的领域,考古学主要是借助民族学关于落后地区的民族志经验发展起来的。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民族考古学就是民族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民族考古学就是运用民族志类比分析法从现代社会的民族志资料中去寻求解释理解过去事件和过程的方法。民族考古学通过对现代社会的物质生产、物质生活及物质遗存形成过程的考察,以建立现代人类群体行力与物质遗存的关系,然后用这种“关系”来分析考古所发现的遗存,尝试恢复过去人类群体的行为。民族学的资料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直接观察获得的,所以民族学家不仅看到了具体的实物,同时也看到了这些实物的使用过程、实物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实物的''意义”。考古学的实物资料只能通过考古发现和发掘来获得,这些“死的”材料在被发现或发掘之前早已全部或部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只靠考古学本身无法使这些实物的“行为过程”重现。民族考古学可以从考古遗存、民族志资料和历史文献所包含的信息中追溯出人类的创造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民族志资料提供了可验证的关于资料分析以及资料间相互关系等方面的信息,对人类行为的观察有助于建立有关一个特定区域内人类行为与文化模式的理论假设,为实验考古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线索。'综上,民族M的方法对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80年代以后,无论是历史学取向抑或人类学取向的考古学研究有逐渐合流的趋势,研究方法与内容的“打通”对学科的发展是有益处的。三、考古学方法在民族学中的应用考古学对民族学的彩响也是非常明显的。在早期,主要表现为民族志工作中对物质文化的重视,一方面,搜集物质文化的兴趣是来自考古学的鼓励;另一方面,部分物质资料是为验证考古资料而收集起来的。后来,民族学把考古学处理实物遗存的方法引入民族学,用聚类、排比和对比的方法分析某一地区或族群的“活的”实物资料,加深了对物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在历时性的分析中,考古学获得的知识常被引用,作为特定区域历史资料的有机部分,如关

80于族源的研究。随着环境考古学的成熟,其与生态人类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第五节民族学与社会学一、民族学与社会学的关系1.联系:民族学与社会学是两门关系密切的学科。在研究对象和方法上有许多相似之处。首先,从研究对象来看,两门学科的研究对象都是人类,都是从综合的角度研究入类的社会文化现象,探索人类社会文化的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和规律。正因为如此,两门学科自19世纪产生以来一直在互柑渗透、互相影响、互相交叉和重合,以致许多民族学家或人类学家本身也是社会学家,在欧美的许多大学中往往把这两门学科合在一起建系。其次,从研究方法来看,两门学科都有全方位考察人类社会文化现象的特点,都侧重于研究当代人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在研究手段上,两门学科都吸收了自然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或人文科学的研究方法,尤其是社会学,运用了许多自然科学的标准化和科学定量分析手段,这是民族学需要学习的地方。2.区别:尽管两门学科关系密切,民族学也并不等于社会学,两者之间还是有很多差别。首先,从研究的范围来看,民族学要比社会学更广泛一点。社会学主要研究文明社会的社会现象,而民族学不仅研究文明民族的社会文化现象,而且研究所有发展阶段民族的所有社会文化现象。其次,在研究方法上,由于民族学不仅研究作为社会文化的人,而且还要研究作为生物现象的人,因此,必须较多地借助诸如生物学、医学等自然科学的知识和手段,而社会学由于较少涉及作为生物现象的人类,因而也就较少运用这些学科的知识和手段。二、社会学方法对民族学的意义1.国外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趋向20世纪以来,由于社会学在研究手段上大量采用了自然科学的标准化和定量化的方法,使得这门学科日趋完善和严密。当代国外社会学发展的主要趋向大致如下:①以・库利、PA・索罗金等人为代表的功能主义,主要研究社会组织的特性和人们之间的关系。他们着重社会制度的分析,研究社会结构的类别及其功能特性,K.勒温等人的小群体研究也包括在其中。②以J・M・鲍德温和J・杜威为代表的符合相互交往论。他们的理论核心是主张精神和自我是在人与人之间亲密交往、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形成的。因此,该派侧重于交往和人际关系研究。③以S・弗洛伊德和C•G•容格及其弟子们为代表的心理社会学派,基本上是用心理学的理论来阐述社会学问题。④以C・W•米尔司和K・曼尔姆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决定论派。他们自称为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但实际上他们阐述的是机械唯物论和经济社会学观点。⑤以J・L•莫雷诺和K・勒温为代表的数理模式论派,这一派代表了社会学的最新思潮,他们强调用测量、计算和数学模式等数学方法描述和调查人的行为。2.当今的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体系当今的社会学经验研究的方法体系内容极其丰富。一般包括以下三类:①一定社会学学派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方法和思想方法属于第一类的如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维贝尔学派理解方法,实证主义学派的实证论方法,以及各社会学学派都使用的历史方法、比较方法等。它们是社会学经验研究方法的第一层次。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形式属于第二类的有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个案调查、抽样调查、重点调查等),各式的社会实验以及实地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它们是社会学经验以及的第二个层次。③各种经验研究技术和手段

81第三类即第三个层次,它包括各种调查、以及技术,如问卷设计技术、抽样技术、统计技术、资料处理技术(如用计算机处理社会调查研究资料的技术)等。1.民族社会学民族学家们把民族学和社会学加以综合,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民族社会学”。北京大学的马戎教授在《民族关系的社会学研究》一文中,从研究对象和方法的角度对民族社会学的特点作了以下概括:①强调现实而非历史,即主要关注现实的民族问题;②强调民族集团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各个民族集团自身;③注意结合集团与个人两个层次;④比较注重各种因素的综合研究;⑤在尽可能综合和忠实描述的基础上,力图解释种种关系的形成与发展;⑥注意吸收、借鉴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与手段,;⑦注重实证研究;⑧结合政策研究;⑨结合社区发展研究;⑩关注一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民族关系总的发展趋势。马戎教授尽管是从民族关系研究的角度来界定民族社会学的,但为民族社会学的研究提出了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新视角。毫无疑问,民族学在吸收了社会学方法并与社会学综合而成的民族社会学后,在研究的领域、视野、路子等方面比民族学和社会学都要宽得多。这也充分说明,一门学科必须敞开自己的大门,充分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与方法,才会使自己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第六节民族学与人口学一、民族学中人口研究的意义1.人口学人口学是研究历史上各个社会阶段人口发展过程及其规律性的一门综合性学科。这种研究有数量和质量两个方面。狭义的人口学只从数量角度研究人口自身的再生产过程(自然方面),又称为形式人口学;广义的人口学不仅对人口的数量和质量并重,而且注意到人口与社会、经济、民族等其他方面的联系,在西方又称为人口科学。本节所述的人口学是指广义的人口学。2.从民族学角度研究人口的意义①加深对民族的认识各民族人口的数量、质量及其变化,在相当程度上决定着民族的存在与发展。民族学研究民族形成、发展和消亡的规律,人口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民族人口研究将使我们对民族共同体的认识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仅以人口数量而言,便对民族学研究具有很大意义。3使民族学研究更加定量化和精确化传统上民族学不大重视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而人口学则对此非常重视。在研究民族现象时适当使用人口统计方法搜集和分析资料,不但能增加论述的科学性,而且可以促进民族学中的定量研究,使它更加精确和科学。③在某些方面促进人口学的发展人口学研究的困难之一,就是很难找到流动少与外界交往不多的小规模群体,即所谓的封闭人口。深入研究封闭群体人口,有助于我们了解人口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

82从民族学角度研究人口需要综合运用民族学和人口学的原理与方法。这种取长补短的研究,必将在理论、方法上乃至体系上,极大地促进两门学科的发展。二、中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1.解放前,少数民族受到歧视,甚至不被承认,因此很少有人过问和研究他们的人口状况。只有少数学者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实地调查。2.解放后,党和国家非常重视民族问题。为了确定我国的民族成份,在50年代初期进行了民族识别工作。这为统计各民族人口数字,提供了科学依据。3.“文化革命”结束之后,人口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人口研究也从主要集中于汉族地区转而开始注意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78〜1986年)这一阶段处于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弄清少数民族人口的基本情况,如数量变化、地区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这一阶段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重视人口质量研究:强调民族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方面的研究;从人口学角度分析民族人口问题的文章较多,但对各民族的特点重视不够,较少从民族学角度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4第二阶段(段87〜)这是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繁荣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可谓硕果累累。1987年由甘肃省人口学会出面创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杂志,这对推动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壮族人口》等一系列民族人口学著作相继问世,标志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在此期间曾多次召开学术研讨会,使民族人口研究的水平不断提高,影响日益扩大。此外,一些较大规模的科研项目也相继完成。③今后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的趋势1.微型化随着民族人口研究的发展,笼统地从整体上研究一个民族,已无法使我们的研究更加深入。今后更多的将是对某一民族的局部的微观调查。才能使我们更为深刻地概括出各民族人口的特点。2.多元化①内容多元化现在即有人研究原来的老课题,也有人研究涉外婚姻、饮酒对人口素质的影响以及人口流动与民族关系等新问题,研究的题材更加广泛多样。②研究方法和参与学科的多元化。民族人口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客体,对少数民族人口进行跨学科,多角度的综合研究,是今后发展的一种趋势。3.国际化①内容的国际化,我国有不少民族跨境而居,近年来海外有些学者开始注意到对他们进行对比研究。此外,我国有些人也开始对国外民族人口进行研究。不过,这种研究刚起步,相信今后会有进一步的发展。②参与研究的单位或人员国际化。9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成果的增多,影响的扩大。,不少海外机构和个人表示愿意与我们合作,共同开展这一领域的研究。三、苏联民族人口学1.前苏联在民族人口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①对苏联及世界上的各民族人口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列表和绘制民族分布图加以说明。②对国内民族人口数字的变动,两种语言并用、异族通婚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并把民族同化、聚合、分解等民族变化过程,作为民族学的重点项目加以研究。③正式建立了民族人口学,并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中的民族文化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2.与中国的民族人口研究相比,苏联民族人口学有如下几个特点:①从民族学角度分析各民族人口动态。即研究民族因素对民族人口变动的影响。②强调人口数量的研究。他们不仅统计国内的民族人口,而且利用国外资料分析推算世界各

83民族的人口,并相应建立了一套方法。1982年出版《世界上的居民》一书,这是世界民族人口方面最完整最系统的一本重要著作。四、西方人类学中的人口研究西方研究人口起步很早,但研究大都是经济学、社会学和地理学方面的,人类学一则产生较晚,二则对此也不甚重视。1.20世纪60年代里出现了三种互不联系的发展,它们促进了生物人类学中的人口研究.①对天然灵长类动物群(大猩猩等)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新资料。于是有人试图通过这些资料,来研究早期狩猎一采集部落的人口状况。②人类群体遗传学在一般综合进化理论方面的发展,显示出一种对小规模非西方群体的人口资料的需要。③对人类生态学的强烈兴趣,衍生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群体问人口学特征的差别。2.在民族学的理论流派中,朱利安•斯图尔特的多线进化论,十分重视人口。他用文化生态学的方法来分析文化变迁,认为文化是人类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而要了解各种文化如何运行,它们的相似之处与差异,”人类学家必须调查人口、工艺技术、社会组织和外部环境(包括气候、地形、自然资源以及其他人群)的相互关系”。3.文化人类学中的人口文献可分为三类:①关于人口(规模密度和分布)与政治及社会进化阶段的功能关系。这是些理论性的文章。②以描述的方式重建美洲土著与欧洲人接触初期的人口状况(规模、密度和分布)。③研究特定群体的人口结构。主要是分析现代人群,但也有少数通过考古发掘研究过去某一时点的人口。4.殷国颜,麦吉特和伯德赛尔研究了澳大利亚地方集团和方言部落的人口规模和人口密度,论述了这两个因素与婚姻类型和资源利用的关系。5.库克、勃若和辛普森发表了大量有关中美人口的论文。他们利用西班牙统治时期的各种普查及税收统计,当时的人口,并绘制成人口曲线。在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详尽的方法论方面的阐述。6.库克在《史前考古学》一书中,对考古学上的人口资料和人口研究,进行了总结。7.还有一些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对生育率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如:尚不掌握现代节育技术的原始民族中的低生育率问题;用人类学资料阐述人类人口发展与技术变迁的关系;生育类型转变的其它理论模式等。第七节民族学与生态学在民族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中,民族学与生态学两门学科的交叉研究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一、人类文化与生态环境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它的主要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生物种群与群落、生态平衡等诸方面,研究的主体是生物。近二三十年来,生态学研究对象逐渐以生物为主体发展到以人类为主体,从主要研究自然生态系统发展到研究人类生态系统,于是人类生态学成为生态科学中最活跃的一个分支学科。人类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依赖于自然界。人类在漫长艰苦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人类受环境的限制,同时又给环境巨大影响。人类在自然界中占有着特殊的位置,即只有人类才能改变自然、征服自然、利用自然为人类服务。因为人类具有任何其它动物所没有的特征——劳动。人类通过劳动创造了自己的文化,

84再通过文化求得自己在自然界中的生存和发展,所以就某种意义而言,我们可以将文化看成是人类适应自然的一种手段。由于适应和改造环境所创造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均与其所处自然环境有关,无不受生态平衡规律所制约,因而只有保护好生态环境,人们的生产、生活以及文化创造才能顺利进行,否则就会受到影响,以至带来人为的灾祸。二、民族学视野下的生态人类学生态人类学是本世纪60年代开始兴起的一门人类学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来源于地理学、环境决定论、生物学模式和J.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其中文化生态学与生态人类学的关系更为密切,是生态人类学理论产生的直接源泉,因此,两者在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上没有明显的差别。1.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思想文化生态学的概念是美国人类学家朱利安•斯图尔德首先提出来的,他首次将生态学的观点应用到人类学研究当中。斯图尔德认为文化生态学是从人类生存的整个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交互作用研究文化产生、发展、变异规律的一种学说。他认为:①人类是一定环境中总生命网的一部分,并与物种的生成体构成一个生物层的亚社会层,这个层次通常被称为群落,如果在这个总生命网中引进超有机体的文化因素,那么,在生物层之上就建立起了一个文化层。这两个层次之间交互影响、交互作用,在生态学上有一种共存关系。这种共存关系不仅影响着人类一般的生存和发展,也影响着人类社会文化的创造活动。②人虽然是总生命网的一部分,但人是社会化了的动物,在体质上是受文化活动影响的。因此,人并不是仅仅以有机体的本质进入生命舞台的,而是带着文化的因素出现的。文化因素既影响总生命网,也受总生命网的影响。2.文化生态学的优越性①文化生态学在寻求用各种环境的因素交互作用以解释不同区域文化特征方面无疑有其独到的见解;②特别是从整体的观点,研究人口、居住条件、亲属结构、土地使用及其它资源的利用与技术发展等相互关系方面,比之那种孤立地考虑文化因素增长的观点,有很大的优越性。③正是从这一点出发,我们说文化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较之那种仅仅把文化看成是人类创造、发展积累起来的一系列象征符号的理论,更富于唯物主义的观点。3.生态人类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生态人类学是研究人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将人的适应和介入放进自己的研究领域,通过生产方式来说明人的生活。4.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生态人类学,即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①重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的研究要全面理解人类的文化,就必须重视生态环境。②重视文化适应的研究仅仅看到人类的生产活动对某类环境适应这一点是不够的,为了进一步探讨文化适应的特点,我们应该考虑文化适应的现象、文化适应的成果等。③重视生计经济的研究俗话说民以食为天,食是人类生活资料中最重要的一环,所以生态人类学需要重视生计经济的研究。5.中国的生态文化区北方和东北游牧兼渔猎文化区;黄河中下游旱地农业文化区;

85长江中下游水田农业文化区;南方山地耕猎文化区;西南火耕旱地作物兼事狩猎文化区;康藏高原农作及畜牧文化区;西北绿洲人工灌溉农业文化区;海南岛黎族和台湾高山族岛屿文化区。第八节数理统计方法在民族学中的应用一、历史背景与社会学、心理学等人文学科相比,民族学不大重视统计资料和统计学方法的运用。这种倾向在早期民族学著作中更为明显。1.20世纪50年代前,文化人类学的统计分析中,几乎都与跨文化比较有关。2.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变。据统计,在4种主要的人类学杂志中,1945年只有2篇统计方面的文章,1957年增至20篇,1965年达到40篇。这说明统计方法越来越受到民族学界的重视。原因有三方面:①二战以后民族志方面的材料急剧增加,人们需要一种较为科学的方法去判断这些资料的准确性与可靠性;②借助统计学方法人们可以发现一些实地调查中不易觉察的模式;③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建立为人们在跨文化研究中运用统计分析法提供了便利条件。3.50〜60年代,在田野调查中搜集统计数据开始变得普遍起来。这时的调查研究多以问题为中心,重点放在考察文化的具体方面。4.70年代以后,文化人类学家开始更多地使用多变量分析技术。原因有两方面:①由于对文化内部各变项的新兴趣以及基金会和学术刊物对精确性的需求,②易学易用的统计软件包使不熟悉数学的人类学家在短时间内便能掌握复杂计算的技术。5.自80年代以来,许多文化人类学家在田野调查中使用便携式计算机。尽管这些机器主要用于文字处理,但它们也有助于提高录入数据和统计分析的速度。6.我国对统计资料与统计方法的运用①我国民族学无论解放前后都在相当程度上受到国外民族学的影响,因而传统上也不甚重视统计资料与统计方法的运用。近十几年这种情况有了很大变化,许多研究民族的论著越来越重视统计方面。②我国民族学要走向现代化,研究手段和研究方法也必须现代化。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在这方面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应认真借鉴国外民族学的经验,有意识地在今后的调查研究中加以运用,逐步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研究道路。―昆海学中运用侨计方法的索义1;吏民族学研究更加精确、更为科学,并逐步走上定性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道路;2.可以用来发现某些在实地调查中常常不易察觉的文化模式;3.使用计算机对人类关系区域档案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极大促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4.研究发达的较大民族时,传统的民族学方法不够,统计学方法可以使它们如虎添翼;5.随着时代的发展,多学科携手共同研究某一地区或某一专题已成为一种趋势;6.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在民族学中推广使用计算机,促进民族学自身的现代化。7.运用统计方法发现模式发现文化模式是民族学一项重要内容。统计学方法可以从大量统计资料中得出一般趋势。三、跨文化比较研究跨文化比较法是指“在人类学研究中对照检验不同文化中的资料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的方法”。

86最早提出这种方法的是E・B•泰勒。然而真正现代意义上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则始于本世纪30年代。1.1937年,耶鲁大学人类关系研究所开始创建人类关系区域档案,这是一套经过分类整理和系统编码的世界民族志资料。尔后他们又不断增加样本文化的数量,改进编码的方法。目前该档案收入的文化单位已达1000多个。该档案为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了极大的便利。2.利用HRAF进行的跨文化比较研究可分为两大类:①利用计算机对档案中的各种文化变量进行相关分析,找出那些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以便今后作进一步的分析研究。如特克斯特用计算机将400个社区中526个变量的一切交差相关建立起所有可能的四重表格。他先除去统计学上没有意义的和虚假的联系,然后设法找出所有具有统计学意义的相关关系。这类研究可以提出许多有用的假设,从而引起人们进一步的研究。②先提出一种假说(假说可以来自实地调查,也可以来自某种理论),然后在HRAF中抽样调查,以检测该种假说是否具有普遍性。检测已经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似乎更具普遍性。如民族学家曾利用HRAF检验过这样的两种理论:a.当社会在它们的环境里产生出更大的技术控制(更为复杂、有效的器具)时,职业的专门化就逐步增大了;b.当一个社会变得更为复杂时,亲属关系就变得不太复杂和不太重要了。c.通过遍及全世界的文化统计调查,人们发现前者是正确的而后者则不尽然。事实上社会复杂程度和亲属关系系统呈现出一种曲线关系:在社会复杂性的最高和最低程度上亲属关系群体变得较少和较简单,在社会复杂性中等程度上则较大和较复杂。③后一类研究即检测已经提出的各种理论假说,似乎更具普遍性。④在利用HRAF进行跨文化比较中也存在一些问题。a.如何界定“一种文化”,这涉及到样本文化的代表性。实际上,这也是人类学中最复杂最众说纷纭的一个问题。很难保证样本文化就是“一种”单独的文化。b.由于文化的独特性,如果用标准范畴对其进行编码,就会不可避免地歪曲文化本身的结构,从而影响到资料的准确性和比较的可靠性。c.在分析统计结果时,尽管相关关系不是因果关系,许多学者仍企图把他们的发现作这样的解释。五、统计分析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民族学中主要运用两种不同类型的统计,描述统计和推论统计。前者如求平均数、众数等,后者则需要从样本中推断出总体的某些特征。由于民族学自身特点,它在使用统计方法时,也遇到了一些特殊问题,具体表现如下:1.测量尺度①将社会现象量化之后,才能进行统计分析。量化过程实际上就是分组计数的过程。我们知道,在社会统计学中,根据测量的层次不同,将变量(社会现象)分为定类变量、定序变量、定距变量和定比变量四种。②对于宗教、习俗等现象,我们通常只进行定类分组。③至于估计的每户年收入,虽然从统计学角度来看可以当作定距变量,但我们最好将它作为定序变量来使用。④民族学调查的特点一方面是被调查者的文化素质;一方面是调查者与被调查者的关系,都可能影响到数字的准确性,从而使其只具有相对意义。2.抽样①在较大社区进行调查时,我们有时想获得总体情况,但却无法对每一个调查对象进行访谈,于是便需要搞抽样调查。为了保证统计分析的可靠性,一定要随机抽样。但在民族学的实地调查中,往往很难做到这一点。

87②在民族学实地调查时,一定要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设计抽样方案。(3)统计推论①对于在两个密切相关的变量中,常常会有第三个变量起作用这种情况,我们可采用详析模式进行分析。②统计分析与实地调查相结合,才能做出令人信服的判断。第九节民族学的影视表现与研究一、影视民族学1.定义影视民族学是用电影(胶片)或电视片(录像磁带)的拍摄与制作为手段以表现民族学原理,从而展示和解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建立比较文化的工作。在学术界,影视民族学最常见的作品形式是民族志电影(录像),亦包括照片与照片分析,以及由数字照相(录像)机一电脑构成的新的多媒体表现系统之利用,均属于影视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2.民族学家和影视民族学的区别和联系①从民族学发展史对文字与影视手段利用情况看,民族学家一般优先做的是,在复杂的田野工作之后,通过使用自己熟悉的理论和分析方法,把参与观察和调研过程转换成符合逻辑的新的文字理解形式。②影视民族学寻求对文化的另一种理解形式,即透过摄像机镜头所建构的图像的理解。③文字与影片画面的最大区别之一是,文字要表现或反映场景必须对场景进行抽象与概括,而画面除了在拍摄时带有主观选择外,它是场景直接和具体的表现。④但人们有时发现,一幅画面的含义一万句话也说不尽,同样,一句话的寓意可能超过一万幅画面。意即文字和影像以不同的符号系统传达与交流信息,是不可比拟的。3.影视民族学的特质民族学特有之处是挖掘带有文化底色的人的本质,那些情感,象征,隐喻,直觉,信仰等人类特性,并非完全能由科学所解释。二、国外民族志电影在从静态的照片胶片发展到动态的民族志电影形式,要追述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1.早期的学者,探险家和殖民地行政官员都为研究和布展制片,但由于摄制生疏或意图不大大局限了早期影片的利用。早期民族学家的胶片拍摄虽以素材片为主,但已作为民族志电影的孕育阶段成果而载入史册。2.1922年6月1日,弗来贺提关于爱斯基摩人的《北方的那努克》获得了成功,后来一直奉为民族志电影的早期经典。《北方的那努克》以最早的影视民族志作品形式出现,成为文字作品外的另一种文化表述手段,弗来贺提把电影放给被摄人物观看,从而得到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他和被摄对象的沟通的初期实践,后来成了民族志电影的理论精髓之一。3.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式的民族学研究,在本世纪20年代才真正得到普及。1922年发表了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德曼岛人》和马凌诺斯基的《西太平洋的探险者》,这些作品提供了民族学调查与撰述的一种常规模式,他们两人实际上在三四十年代一直支配着英国的学术界。4.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为民族志电影开了新路。①他们同时使用照相机和摄影机,一方面发表文字与照片相结合的学术作品,如《巴厘人的性格》;一方面把两万多英尺胶片编成了六部片子。②米德和贝特森试图系统肯定这样的事实,即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从而电影的运用成了民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5.6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便携式16毫米电影摄影机和同期音设备,新的技术有力地融入了学者的社会文化表现思路之中。

886.50至60年代,美国许多研究机构组织和制作民族志电影,主要面向大学生和作为资料片观看。三、国内民族志电影国内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制作与研究情况,具体表现为:1.本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和电影工作者良好地合作摸索,确定了“如实记录''的基本拍摄原则,并将这类影片称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记录片”。在实际上,由于有民族学家参与,其学术上的基本要点仍能反映在这些影片的编辑之中。2.中国学者在40多年前的社会政治与学术环境条件下,撰写了大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同时配合记录影片,十分重要,就总体情况而言,其作品共同的不足之处是,详生计方式、社会组织,略精神文化。3.这是我国民族志影片发展的重要开端。从那时起,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各类主题的记录片和民族志影片制作以各种组合形式延续至今,其相关作品累积应不少于500部。其特点为:①分别由大学、研究所和电视台摄制,近年来也有不少民间的影视公司和独立制片人参与其间;②由于专业摄影机使用胶片拍摄之昂贵,相当多的民族志片已由高质量的摄像机完成;③由于摄制原则不一,学术性的、宣传性的、商业性的、文学性的目的混合在一起;④近年来民族志式的拍摄常为影视圈所接受,一些记录片明显带着民族学知识的影响;⑤由大学、研究所潜心制作的民族志影片由于经费短缺,数量很少;⑥多年来由于扩大了学术交流,视听与摄制技术不断改进,影片质量有了提高。课后习题详解1,跨学科综合研究对民族学有什么特别意义?答:跨学科综合研究是由民族学的自身特点所决定的,跨学科综合研究对民族学的意义具体表现为:(1)从民族学的研究对象看民族学的研究对象是“民族”及其文化。在必要时与其他学科进行合作研究,能够对民族学研究的民族及其千差万别的文化进行全方面、全方位的了解,并且更加丰富民族学工作者的知识、更加开阔他们的视野。(2)从民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看民族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文化,其内容涵盖了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各个方面。我们无法要求民族学家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专家,因此,在对文化的某一方面进行深入探讨时,就需要跨学科的综合研究。跨学科综合研究,可以使民族学家对某些方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探讨,从而获取更多信息。(3)跨学科综合研究①可以让文化的各个方面在发挥其功能上相互联系成为一个整体的倾向,使各文化因子相互协调,以发挥整体功能。②跨学科综合研究,使研究者在研究社会或历史现象时必须对与之有关的所有各类现象即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生物、心理、社会和文化方面有所了解。”2.试举例说明体质人类学对民族学研究的作用。答:体质人类学对民族学研究的作用,具体表现为:

89(1)认识作用①整体论的基石生物一文化整体论是当代人类学(民族学)基础理论中的关键概念。a.它主张把研究对象(文化、民族、社区)视为一个整体。人类学要通过整体及其内部关系来认识局部,也要通过自然生态和社会文化等角度来认识整体。b.这就要求我们在面对研究对象(人与文化)时,既要有社会文化和历史的观点,也要有生物和生态学观点。C.这样的整体论与中国传统中的天人合一观大致相符。它也能为我们进行跨文化比较研究提供系统参照。②人性普同的基础a.民族学(文化人类学)是研究人与文化的科学,因此,必须理解人和人性。我们要理解人性,就不能不从体质人类学入手。b.根据目前的认识,我们认为人是具有双足直立行走和自由运用象征符号能力的动物。人性是人类所特有的学习、掌握和创造包括语言在内的各种文化事物的能力。这些结论都是基于体质人类学知识而得出的。③文化概念的基线a.民族学%J研究对象是文化,因此我们就要理解文化的含义。进而,就要了解文化的生物学基础。b.初生婴儿及其出生以前的状态就是文化的生物学基础。有了这个基础,我们才能理解文化是人类后天习得,可以跨时空传播的有序和有系统的行为规则。第一,后天习得是说人的文化不是与生俱来,虽然习得文化的能力确实是人类特有的,因而是与生俱来的。第二,有序是说各种文化都有其模式而不是随意和杂乱无章,例如根据西方文化模式,我们可以预测两个初次见面的人经介绍后一般会握手致意。第三,有系统是说文化的相关部分形成整体,且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及同一整体内的部分相互关联。④跨学科的桥梁a.民族学(人类学)是兼跨自然、社会和人文学科的综合学科。体质人类学是民族学伸向自然科学的手臂。b.学习民族学最终是为了解决人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时总要用到多学科的知识。体质人类学可以使我们接触到多学科的视角和方法,进而加深我们对本学科的理解。(2)实践作用体质人类学的实践作用表现为理论、操作和材料三个方面:①理论方面a.体质人类学的理论基础是生物进化论(包括综合理论和新的综合理论)。生物进化论关于人类起源和生物进化的阐释不仅逻辑严密,而且对世界上的诸多事物具有极大的解释能力,因而是民族学工作者的必要理论装备之一。b.体质人类学的基本内容和理论方法,也是民族学从业者获取知识和进行交流的基础。②操作方面a.体质人类学中的一些概念,如形态、结构、功能;比较、对照、综合;环境、文化、互动等,都是民族学中的常用概念。b.体质人类学在分类基础上进行的比较研究,也与民族学同其原理。学习和参照体质人类学对这些概念的定义和使用,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这些概念的本来含义。③材料方面体质人类学的发展,特别是它关于人类进化和人类变异方面的新资料和新结论,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论据或参照。

90a.各个地方人类种群的测量和化验结果不仅提供古今相关、人性普同的证据,而且能说明各个民族本身的在来源和表现型上的多样性。这种多样性帮助我们理解文化群体与生物学群体的不同,纠正将民族“种族化”的倾向。b.体质人类学材料还能揭示中国古往今来人类、环境与文化的互动。3.信号与符号的区别何在?为什么说理解符号意义是理解文化概念的核心?答:(1)信号与符号的区别①信号是内在而非任意地以一物体或事件指代另一物体或事件。信号的含义由交流者的本能和信号的内在性质决定。a.它的形意体系封闭,能指等于所指。b.动物的反射性动作或本能行为(包括人类婴儿的哭笑)都是信号。信号可以不学而能和不言而喻。②符号虽然也以一物或一事指代另一物或一事,但它的含义不是内在固定而是任意赋与的。a.它的形意体系开放,能指往往多于所指,交流者要通过学习才能领会其含义。b.此外,符号的所指与符号本身不必有物理相似性。这种联系是任意赋与的。由于符号的含义不固定,所以它的内容能比较快地发展变化。(2)如何理解符号意义是理解文化概念的核心文化的创造性、先进性、特殊性,最终都要转变为符号的形式,才得以保存、理解、传播、发展。文化具有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属性。精神文化的主要内容是符号、规则与观念。符号是高度浓缩的文化表征。①文化的典型象征就是文化符号。a.文化符号是经过历史积淀形成的、被人们普遍认同的典型表征形象。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b.文化是人们有意识的行为创造的,但一种文化现象上升和抽象化为一种文化特有的表征符号,却是一个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变革中,经过有意识或无意识的不断选择、淘汰最终定型的。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一个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②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对文化自身特质的文化自觉过程,也是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标志。a.文化符号就是文化自觉的符号化。凡是没有符号化的文化现象,都是偶然的、分散的、表象化的,不能产生文化的一致性。b.文化符号是文化群体共同认可的文化标志,是文化共同意识的表征。人们可以在文化符号中找到现实中的自我和想像中的自我。③文化符号的形成有助于文化继承与传播。a.文化符号是浓缩和抽象化了的人们的活动成果,有助于文化继承。教育就是承传文化符号。语言文字,国旗国徽,英雄人物等都是符号化了的生活,接受了这一切,也就接受了中华文化。b「同时,文化的传播是通过文化符号实现的。没有文化的原始民族缺乏文化符号化的充分能力与手段,通过长期耳濡目染,□□相传,也能传承文化。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传播,必须上升到符号层面,才能充分实现。4.我国考古学与民族学相结合的研究有什么特点?答:我国考古学与民族学相结合,既有民族学对考古学发展的促进,也有考古学方法在民族学中的应用,其特点具体表现为:(1)民族学对考古学发展的促进自19世纪以后,考古学始终借助人类学有关人类及文化的理论不断发展自己,在史前史的领域,考古学主要是借助民族学关于落后地区的民族志经验发展起来的。①本世纪60年代以来兴起的民族考古学就是民族学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

91a.民族学的资料是通过对人类行为的直接观察获得的,所以民族学家不仅看到了具体的实物,同时也看到了这些实物的使用过程、实物与人类行为之间的关系,即实物的“意义”。b.考古学的实物资料只能通过考古发现和发掘来获得,这些''死的”材料在被发现或发掘之前早已全部或部分失去其原有的“意义”,只靠考古学本身无法使这些实物的“行为过程”重现。C.民族考古学”正是在发展了旨在研究物质文化遗存与当代族群进化过程的关系中帮助考古学家在力图揭示当代落后民族的行为与考古遗存之间的关系这一重要问题上对过去传统研究中往往缺乏说明的层面努力做出合乎史实的解释,使更多的学者树立了如下的信念:民族考古学可以从考古遗存、民族志资料和历史文献所包含的信息中追溯出人类的创造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②民族学的方法对考古学的发展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80年代以后,无论是历史学取向抑或人类学取向的考古学研究有逐渐合流的趋势,研究方法与内容的“打通”对学科的发展是有益处的。(2)考古学方法在民族学中的应用①在早期,主要表现为民族志工作中对物质文化的重视。a.搜集物质文化的兴趣是来自考古学的鼓励;b.部分物质资料是为验证考古资料而收集起来的。②后来,民族学把考古学处理实物遗存的方法引入民族学,用聚类、排比和对比的方法分析某一地区或族群的“活的”实物资料,加深了对物质文化的认识和理解。③在历时性的分析中,考古学获得的知识常被引用,作为特定区域历史资料的有机部分,如关于族源的研究。随着环境考古学的成熟,其与生态人类学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3.民族学有无借助社会学的必要?答:民族学与社会学是两门十分相近的学科,但又有许多值得民族学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民族学有借助社会学的必要,这是因为:(1)社会学由于引进了统计学、数学、数理模式和计算机技术,运用了自然科学的标准化和科学定量分析手段,使其在社会科学领域内成为紧跟科技进步的学科,这也正是民族学要向社会学学习的地方。(2)当今的社会学经验研究已形成了一个有极其丰富内容的方法体系。这个体系包括以下三类:Q一定社会学学派认识和分析社会现象的理论方法和思想方法。包括马克思主义社会学的矛盾分析法、阶级分析法,维贝尔学派理解方法,实证主义学派的实证论方法,以及各社会学学派都使用的历史方法、比较方法等。②具体的研究方法和形式。包括各种形式的社会调查(个案调查、普遍调查、抽样调查、典型调查、重点调查),各式各样的社会实验以及实地观察法、文献法、问卷法、访谈法等。③各种经验研究技术和手段。包括各种调查、以及技术,如问卷设计技术、抽样技术、统计技术、资料处理技术(如用计算机处理社会调查研究资料的技术)等。(3)民族学家们通过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吸取,并把民族学和社会学加以综合,提出了一门新的学科,即“民族社会学”。4.简述国内外民族人口研究状况。答:(1)我国民族人口研究状况“文化革命”结束之后,人口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人口研究也从主要集中于汉族地区转而开始注意少数民族地区。这一时期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可大致划分为两个阶段:①第一阶段(1978〜1986年)这一阶段处于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的起步阶段,主要任务是弄清少数民族人口的基本情况,如数量变化、地区分布、存在的主要问题等。这一阶段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a.

92重视人口质量研究;b.强调民族人口政策与计划生育方面的研究;C.从人口学角度分析民族人口问题的文章较多,但对各民族的特点重视不够,或者说较少从民族学角度分析和探讨这些问题。②第二阶段(1987〜)这是少数民族人口研究繁荣发展的阶段,取得了很大成绩,可谓硕果累累。1987年由甘肃省人口学会出面创办了《中国少数民族人口》杂志,这对推动少数民族人口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此后,《中国少数民族人口》、《壮族人口》等一系列民族人口学著作相继问世,这标志着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研究无论在深度还是广度上,都大大向前迈进了一步。(2)苏联民族人口研究状况前苏联在民族人口学方面主要做了以下几项工作:①对苏联及世界上的各民族人口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并列表和绘制民族分布图加以说明。②对国内民族人口数字的变动,两种语言并用、异族通婚等情况,进行了详细统计,并把民族同化、聚合、分解等民族变化过程,作为民族学的重点项目加以研究。③以科兹洛夫为首正式建立了民族人口学,并对出生率和死亡率中的民族文化因素进行了详细的探讨。(3)西方民族人口研究状况①20世纪60年代里出现了三种互不联系的发展,它们促进了生物人类学中的人口研究。a.对天然灵长类动物群(大猩猩等)的研究,产生了一大批新资料。于是有人试图通过这些资料,来研究早期狩猎一采集部落的人口状况。b.人类群体遗传学在一般综合进化理论方面的发展,显示出一种对小规模非西方群体的人口资料的需要。□c.对人类生态学的强烈兴趣,衍生出一种新的分析方法,它使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群体间人口学特征的差别。②在民族学的理论流派中,朱利安•斯图尔特的多线进化论,十分重视人口。③库克、勃若和辛普森发表了大量有关中美人口的论文。他们利用西班牙统治时期的各种普查及税收统计,当时的人口,并绘制成人口曲线。在这些研究中可以发现详尽的方法论方面的阐述。④还有一些学者从人类学角度对生育率问题做了深入的探讨。如:a.尚不掌握现代节育技术的原始民族中的低生育率问题;b.用人类学资料阐述人类人口发展与技术变迁的关系;c.生育类型转变的其它理论模式等。3.试论在中国如何进行文化生态学的应用研究。答:民族学视野下的中国生态人类学,即文化生态学的研究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重视生态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关系研究①人类的生产,是离不开一定的自然环境的,所以地理位置、气温、雨量、动植物和矿物资源等条件,又制约着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恰如恩格斯所言:“政治经济学家说: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其实劳动和自然界一起才是一切财富的源泉,自然界为劳动提供材料,劳动把材料变为财富。”②因此,要全面地理解人类的文化,就离不开扮演这些文化的舞台一一生态环境。(2)重视文化适应的研究①仅仅看到人类的生产活动是对某类环境适应这一点,是不够的。它解释不了为什么在相似或相同的区域中人们会采用完全不同的方式,或者不同的区域中采用相同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探讨文化适应的特点,我们应该考虑文化适应的对象,包括对人类生存关系最大

93的食物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可靠性,以及使用同一资源的其它人类集团的活动等因素。②我们也应该考虑文化适应的后果,即某些人类社会群体的消亡,其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是不能适应改变了的客观条件(社会的和自然的)或采取了错误的适应方法,也是应当重视的一个原因。因此,探讨一下不同的适应方法造成的不同后果,对于我们更好地处理一些民族社会问题,是有参考价值的。(3)重视生计经济的研究自有人类历史以来,人类花费的精力最多的活动,就是获取食物的活动。由于生态环境的不同和技术水平的差异,人类获取食物的方式也有多种。就民族学的观点来看,这种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①即分工不显著的、以满足自我消费为目的的“生计经济”和有高度专业分工的。包括狩猎采集经济、农业经济和畜牧业经济。②以商品生产为目的的“工业化经济”。即工业革命以后的欧美资本主义经济。由于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家所研究的社会,大多数均是生计经济的社会,所以生态人类学的研究也就集中在这一类型的经济上。3.民族学中如何运用统计方法?这对民族学研究有什么意义?答:在民族学中有意识地运用一些数理统计方法,将给民族学带来许多新变化,其意义是多方面的,具体表现如下:(1)使民族学研究更加精确、更为科学,并逐步走上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道路。传统的民族学方法以定性研究为主。通过搜集和整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来判定研究对象的社会形态、婚姻制度、经济类型等等。统计资料如果运用得当可以反映许多问题。一些较为抽象的概念经过量化处理就变得具体明确,更便于研究。(2)可以用来发现某些在实地调查中常常不易觉察的文化模式。(3)使用计算机对人类关系区域档案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可以极大地促进跨文化的比较研究。(4)汉族是世界上第一大民族,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中国民族学不研究它而留给外国的汉学家们,不能不说是个缺憾。然而研究比较发达的大民族仅靠传统的民法学方法是不够的。如怎样抽样选点进行调查,如何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等等。统计学方法可以在研究汉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遗产等方面协助他们,如怎样抽样选点进行调查,如何利用现有的统计资料等等。使他们如虎添翼,在新的领域中自由驰骋。(5)与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其他学科相比,民族学在运用数理方法上是比较落后的。有意识地加强这一方面的研究,无疑会极大地促进民族学与相关学科的合作,并可预期一批新兴的边缘学科将会产生和发展起来。(6)数理统计方法的运用有利于在民族学中推广使用计算机,促进民族学自身的现代化。4.什么是影视民族学?简述国外和国内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制作与研究情况。答:(1)影视民族学的含义影视民族学是用电影(胶片)或电视片(录像磁带)的拍摄与制作为手段以表现民族学原理,从而展示和解释一个族群的文化或建立比较文化的工作。在学术界,影视民族学最常见的作品形式是民族志电影(录像),亦包括照片与照片分析,以及由数字照相(录像)机一电脑构成的新的多媒体表现系统之利用,均属于影视民族学的教学与研究领域。(2)国外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制作与研究情况①早期民族学家的胶片拍摄虽以素材片为主,但已作为民族志电影的孕育阶段成果而载入史册。

94②1922年6月1日,弗来贺提关于爱斯基摩人的《北方的那努克》获得了成功,后来一直奉为民族志电影的早期经典,是民族志电影的理论精髓之一。③以田野调查为基本方式的民族学研究,在本世纪20年代才真正得到普及。1922年发表了拉德克利夫•布朗的《安德曼岛人》和马凌诺斯基的《西太平洋的探险者》,这些作品提供了民族学调查与撰述的一种常规模式,他们两人实际上在三四十年代一直支配着英国的学术界。④20世纪30年代,贝特森和米德为民族志电影开了新路。a.他们同时使用照相机和摄影机,一方面发表文字与照片相结合的学术作品,如《巴厘人的性格》;一方面把两万多英尺胶片编成了六部片子。b.米德和贝特森试图系统肯定这样的事实,即电影可以实现文字调查报告不能表现的东西,从而电影的运用成了民族学的一个组成部分。⑤60年代人们开始使用便携式16毫米电影摄影机和同期音设备,新的技术有力地融入了学者的社会文化表现思路之中。⑥50至60年代,美国许多研究机构组织和制作民族志电影,面向大学生和作为资料片观看。(3)国内民族志电影的拍摄、制作与研究情况①本世纪50年代,我国学者和电影工作者良好地合作摸索,确定了“如实记录”的基本拍摄原则,并将这类影片称作“少数民族社会历史科学记录片”。②中国学者在40多年前的社会政治与学术环境条件下,撰写了大量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报告,同时配合记录影片,十分重要,就总体情况而言,其作品共同的不足之处是,详生计方式、社会组织,略精神文化。③这是我国民族志影片发展的重要开端。从那时起,围绕中国少数民族各类主题的记录片和民族志影片制作以各种组合形式延续至今,其相关作品累积应不少于500部。其特点为:a.由大学、研究所和电视台摄制,也有不少民间的影视公司和独立制片人参与其间;b.由于专业摄影机使用胶片拍摄之昂贵,相当多的民族志片已由高质量的摄像机完成;c.由于摄制原则不一,学术性的、宣传性的、商业性的、文学性的目的混合在一起;d.近年来民族志式的拍摄常为影视圈所接受,一些记录片明显带着民族学知识的影响;e.由大学、研究所潜心制作的民族志影片由于经费短缺,数量很少;f.多年来由于扩大了学术交流,视听与摄制技术不断改进,影片质量有了提高。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