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晓霞-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

吴晓霞-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

ID:6478035

大小:41.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01-15

吴晓霞-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_第1页
吴晓霞-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_第2页
吴晓霞-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_第3页
吴晓霞-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_第4页
吴晓霞-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_第5页
资源描述:

《吴晓霞-民族音乐学理论与方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阿坝羌族社会舞蹈文化浅析齐昕(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41)摘要:阿坝州是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阿坝羌族社会舞蹈文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有着不同的传承状况。本文主要以三个不同时间阶段为脉络,梳理阿坝羌族社会舞蹈文化的特征,分析其形式以及传承发展、变异与交融之间的关系,挖掘阿坝羌族社会舞蹈更为深刻的文化含义。关键词:阿坝羌族;舞蹈文化;浅析作者简介:齐昕(1987-),女,汉族,湖南湘潭人,西南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少数民族艺术研究生。1.绪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以下简称阿坝州)①位于我国青藏高原东南缘,四川省北部,北与青海、甘肃两省相邻,东、南、西三面分别与省内的绵

2、阳市、德阳市、成都市、雅安市及甘孜藏族自治州接壤,是川西北的高寒地区。阿坝州全州辖13个县②,2009年末户籍总人口89.2万人,是四川省第二大藏区和我国羌族的主要聚居区。现今聚居在岷江上游阿坝州的羌族主要分布在茂县、汶川、理县、松潘等县。阿坝州羌族大部分地区属于农耕经济文化类型,高原牧耕的生态环境,粮食作物主要有适宜山地栽种的玉米、土豆、荞麦、青稞、小麦、油麦、花椒等,其中以玉米、土豆为最多,是村民的主粮。在1949年我国解放前,阿坝地区处于封建农奴制度统治下,生产力经济水平较低下,物质生活生产条件较差,交通工具也比较落后,村寨之间交往不多,各自固守与传承了其舞蹈文化。

3、舞蹈者(群体与个体)大多数不是职业艺人,舞蹈常常带有即兴性。舞姿的形态和动律、节奏的变化以及整个舞蹈的起始至终间的反复次数都因人而异,其舞蹈形式大体上有自娱性舞蹈和仪式性舞蹈两种类型。1942年随着《延安文艺座谈会方针》的开展,我国全面展开了文艺整风运动,这次座谈会对文艺的发展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解放后,阿坝羌族地区开始设立了文艺团体。于1950年,成立了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民族歌舞团(前身属国务院三边歌舞团),把羌族的舞蹈搬上了舞台上,更广泛地传播和继承了羌族舞蹈文化。当时歌舞团在各个村寨进行的巡演受到了羌民们的热烈欢迎与好评,1958年2月20日州歌舞团在刷经寺举行了

4、首次公演,歌舞团的活跃带动了羌族舞蹈的崛起:阿坝羌族各村寨掀起了跳舞的热潮,在逢年过节等节日及结婚、丧葬等仪式中人们都要跳起来,舞蹈作为羌族人民生活中一种祭祀与娱乐的方式,与羌族人民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种自娱性、仪式性群体舞蹈文化活动,到了“文化大革命时期”-7-(1966-1976年)被迫中止了。直至1977年开始重新走上了阳光之路,唱出了心声、跳起了喜舞。本文,将阿坝社会羌族舞蹈文化分两个部分进行分析与归纳。在第一部分阿坝羌族社会舞蹈文化概述章节里,分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第二阶段:1949—1976年、第三阶段:1976年以后等3个不同的时期,讲述阿坝羌族

5、舞蹈文化的发展状况。在第二部分阿坝羌族社会的舞蹈形式及传承发展章节里,分别以自娱性舞蹈、仪式性舞蹈和自娱、仪式性舞蹈的交融等3个部分,阐述羌族舞蹈在传承至今过程中的变异、交融等特征。通过分析与研究阿坝羌族舞蹈在不同时期中的传承现况以及变异与交融中的舞蹈文化特征,回顾与展望阿坝羌族社会舞蹈文化的形成及未来。2.阿坝羌族社会舞蹈文化概述2.1第一阶段(1949年以前)1949年建国之前,古羌从泰缅地区缘横断山脉猎食进入康青藏大高原顶部③。汉代以前曾先后活动在长江中游、黄河流域、河西走廊、西域绿洲、青藏高原、陇南及川西北等地区。汉代以后,西北部的羌人经过魏晋南北朝时期和是隋唐时

6、期两次较大的迁徙,来到岷江上游地区,当时岷江上游已定居着被称为西山(成都平原以西,岷江上游诸山的统称)诸羌人的羌人部落。隋唐时期,由于吐蕃王朝向东扩展,河湟一带的羌人相继内迁,其中一部分到了岷江上游的茂州一带。在经历了数次迁徙及民族大融合后,作为古代羌族的一支后裔,生活在阿坝州汶川、理县、茂县、松潘等县,这些人逐渐成为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主体民族④,继续继承和发扬古代羌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在1949年之前,羌民族在历史的变迁中不断地历经着战乱与频繁迁徙,最终融合于岷江上游的阿坝州地区。在这个过程中,羌族人民一直将他们的本民族的舞蹈文化及特色传承并保留下来。尽管古羌人完全从事的

7、是游牧生活,但在特定的环境,他们都要跳舞,他们在各个“祭祀”仪式中手舞脚踏,最后逐渐形成一套程序与模式;在日常的休闲庆贺时,他们也以舞蹈娱乐。这一时期,羌族地区群众在生产、生活、节庆、婚嫁、丧葬、祭祀等活动中都要跳萨朗、舞皮鼓。解放前的阿坝羌族地区尽管处于封建农奴制度统治,社会经济发展落后,但也正因为其村寨与村寨、村寨与外界之间交往不多,得以各自固守与传承了其舞蹈文化,使得羌族舞蹈保留了浓郁多彩的民族文化。2.2第二阶段(1949—1976年)解放后的阿坝地区,羌族人民开始了崭新的生活,文化艺术事业蒸蒸日上,羌族舞蹈也得到了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