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荷塘月色
1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清新可爱的荷花。②“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妩媚多姿的荷花。③“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高洁脱俗的荷花。荷花一、新课导入。
2夜深人静之时,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心里颇不宁静二、整体感知。
3听朗读录音,结合预习,梳理作者荷塘赏月的游踪。(离)家→煤屑路(荷塘周围)→(月下)荷塘→(荷塘)月色→荷塘四周→江南采莲→(回)家
4家小径小径
5作者从家里出来,心情发生了那些变化?请划出表现情绪变化的相关语句,看看作者的感情经历了一条怎样的变化轨迹。“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便觉是个自由的人”“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忽然想起来采莲的事情来了”——“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情感变化:不宁静——寻宁静——得宁静——失宁静
6家小径求宁静颇不宁静得宁静失宁静小径文章的线索:暗线:情感变化明线:空间变化(圆形结构)
7三、初步赏析。1、课文那些段落具体描写荷塘?在此前后写了什么?快速浏览相关段落,划出所提及或描写的事物。2、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3.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8作品结构分析缘起:(不宁静)第一段:独游荷塘的时间、地点和缘由。去荷塘:(求宁静)第二段:通往荷塘的小路、树木、月色。第三段:行在小路时的感受。(追寻清冷、幽僻的环境)观荷塘:(得宁静)第四段:荷塘美丽的景色。第五段:塘中的月色。第六段:荷塘四周的景物。离荷塘:(失宁静)第七、八、九段:联想古代江南采莲的旧俗第十段:在思乡与遐想中踱回家门。
92、第三自然段表达了什么心情?“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的“另一世界”是怎样的世界?如何理解“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一句的作用?3.作者为什么会“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
104.此时此刻的作者为什么会惦着江南呢?5.当作者返回家中,他的心境如何?“不宁静”最终得到解脱了吗?
11四、布置作业。本文有“白话美术文”的美誉,你认为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最美?选择其中一段品读,领略朱自清先生笔下荷塘月色的美。
12第二课时一、检查作业。1.朗读课文,同学相互评价。2.交流自己对相关语段的赏析。
13二、品读第四段。斯人独处,朱自清先生于荷塘暂得于己。带着满腔的期待和淡淡的喜悦,朱自清来到了荷塘边,他眼中的荷塘夜景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1.第四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月下荷塘的哪些景物?荷叶、荷花、荷香、荷韵、流水
14月下荷塘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流水动静结合
152.朱自清先生用了218个字描绘荷塘,为了精炼,我把这段文字精简到69个字:看荷塘上面,有很多叶子,叶子中间还有些白花,有的开着,有的还没开。风吹过,叶子和花有一点抖动,有时还传来些荷香。叶子下面是流水,但看不见。比较这两段文字,你认为哪个表达效果好?探究讨论:前后位4个同学为一组,选择一个方面对比分析,然后推举一个代表发言。
16(1)“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是田田的叶子。”(用舒缓的语调朗读)(2)“袅娜”(开的正艳)、“羞涩”(含苞待放)赋予荷花一种少女的柔美与娇羞。采用博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在淡淡的月色中,荷塘里的一切是朦胧而不真切的,因而荷叶间零星点缀的白花,“明珠”(温润透亮),“星星”(忽明忽暗、晶莹闪烁微风拂过,动态美),而窈窕妍媚的美人刚出浴时免不了有一种“犹抱琵琶”的羞涩与一种洗铅华的清纯,用此来比喻那些“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花蕾,充满静谧、优雅的韵味。(指导学生读出荷花的迷人)。
17(3)通感“微风过处……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似的。”通感,指“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外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指感觉的沟通、感觉的转移,也叫“移觉”。其实这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所以前提是两种事物有相似点,和比喻不同的在于它能打通两种感觉。歌声来自远处的高楼,它会时断时续、隐隐约约,而“荷香”则伴着阵阵微风,时有时无、如丝如缕,放在一起,香中有声,声中有香,怎么不让我们陶醉呢?(能否读一读,我想听一听你是如何陶醉其中的)。
18(4)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缓缓流淌,“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小结:①月下荷塘的总体特点是素淡、宁静,寄寓了作者淡淡的喜悦之情。②作者集中运用了拟人、比喻(博喻)等修辞手法,多侧面展现了月下荷塘的宁谧、素雅之美。花叶婀娜,荷香如歌,流水脉脉,此时的作者还依然颇不宁静么?
191.请一位同学来朗读第五自然段。其他同学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荷塘上的月色的?先写月光,再写月影,最后写光与影。三、品读第五段。
202.(朦胧淡雅)月光是无形的,作者怎么描绘它呢?(叶子和花,薄薄的青雾,淡淡的云,树影,斑驳交织的光影)你欣赏的是哪一处描写呢,找出来谈谈你的理由。注意使用贴切的动词:泻、浮、洗、画。
21泻
22照
23浮轻飘柔美“浮”写出了雾的轻飘状态,突出了恬静朦胧,一个水气迷蒙、月色轻笼的境界呼之欲出。
24画“画”——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一般,富有情趣,表现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253.月光朦胧、柔和的原因是什么?“酣眠”和“小睡”分别比喻什么?作者为什么说“这恰是到了好处”?原因是天上有一层淡淡的云。“酣眠”比喻朗照,“小睡”比喻淡淡的云遮住了满月的意境。这种柔和的恬淡正合作者此时的心境,所以说“这恰是到了好处”。
26荷塘月色如此迷人,朱自清还不能完全摆脱了心灵的苦闷?为什么感叹“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写作背景:朱自清是一位爱国知识分子,他积极参加民主运动。本文写于1927年7月,当时正值大革命失败,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中。他曾在一封信中写道:“心里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要明白些什么,但似乎什么也没有明白。”受阶级的局限,朱自清没勇气正视血淋淋的现实,只能用消极态度表示不满和反抗。《荷塘月色》正是通过“我”在荷塘月夜的独步,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在时代的政治低下寂寞、苦闷、彷徨无路的情绪和出污不染、洁身自好的情操。四、走进作者的情感世界。
27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著名的诗人、散文家、学者、民主战士。作为学者,他潜心治学,谨严求实,想走一条逃避现实的道路;作为民主战士,他追求光明与真理,为之上下求索,但也会在革命处于低潮时苦闷彷徨;作为诗人,他常常流露出一种“游丝”般的怅惘和希望幻灭的苦痛;作为散文家,他善于通过典雅清丽的语言,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六、赏析朱自清散文风格。
282.能够徜徉于文字中的人是丰富而优雅的儒者,能够沉浸于美中的人是诗意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智者。⑴本文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作者欣赏荷塘月色前后心情的变化好似一条经线,对荷塘月色的景物描写犹如一条纬线。引导学生从“游踪”和“情感”两个方面全面梳理文本。
29现实(行踪)带门出去走在路上月下荷塘塘上月色江南旧俗推门进来塘的四周颇不宁静(情感)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淡淡喜悦淡淡哀愁无限慨叹惦记江南无法回避荷塘月色
30⑵参考下面的名家评论,探究朱自清散文的风格。①他的散文,仍能够贮满着那一种诗意。(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言》)②朱自清的文体美,是有自己的个性特点的,有人曾将它概括为一个“清”字。我想,这个“清”字,不只是指文字的清秀、朴素,恐怕连人格的高洁、思想的纯正、感情的真挚都包含在里面才是。(佘树森《中国现当代散文研究》)
31五、布置作业。1、用博喻、通感的修辞手法分别写一个句子。2、王国维先生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荷塘月色》这幅淡雅、朦胧的荷香月色图诉说着怎样的情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