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2-2023学年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选择题)一、单选题(本大题共26小题,共52.0分)1.以下著作中,在史家“三长“说的基础上又提出“史德“的是( )A.刘知B.司马迁C.章学诚D.司马光2.《淮南子•修务训》云:“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宜燥湿肥硗高下,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辟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材料说明( )A.中国农业历史悠久B.神农最早发现百谷C.“播百谷,相土地”就是垄作法D.中国原始农业和医药学同时产生3.“夏、商以来的所谓诸侯,都是古代自然发生的部落,他们的存在既非天子所建,天子自己也不能无故地废去他们。于是周初列爵分土,只索明定一个办法,表示政由己出,所有锡土分茅的荣典,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我们只看当时的封建,便可明白周初的开国方略了。”由此可见( )A.三代分封的诸侯都是位高权重B.周朝代商并继承了商的分封制C.“当时的封建”显示了王权至上D.周的开国方略侧重于广封宗亲4.王国维在《殷周制度论》中说:“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王国维得出这一结论的主要依据是( )A.中国政治文化逐步体系化制度化B.分封制和世袭制等制度出现C.商周之际朝代更替政局剧烈动荡D.中国古代青铜文化达到鼎盛5.《论语》记载:“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表明孔子治理国家的理念是( )A.维护周礼B.实行仁政C.强调教化D.为政以德
11.“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这反映出庄子( )①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②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③否定了各种事物的差别④走上了不可知论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2.中国虽早有“华夷之辨”,但古人在祭祀祖先的时候,往往会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的后裔。这主要反映出古代( )A.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形成B.民族认同意识正在形成C.敬天保民的观念已经形成D.黄帝地位得到各族公认3.《史记•秦本纪》曰:秦武公十年(公元前688年)“伐邦、冀戎,初县之”;公元前350年,商鞅下令“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这说明秦国( )A.县制从边疆推广到内地B.分封等级秩序消失C.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D.郡县行政组织出现4.《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因地形,用险制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材料反映的是秦朝修筑的( )A.灵渠B.阿房宫C.骊山陵墓D.万里长城5.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说:“至秦汉时期,┅┅ 一切贵族家庭都倒下了,原本只有一个家,此刻变作了国家。”秦汉时期得以“化家为国”,其直接因素是当时( )A.世官制转为科举制B.刀耕火种转为铁犁牛耕C.分封制转为郡县制D.百家争鸣转为独尊儒术6.秦统一后确立的政治制度主要包括( )①郡县制②三省六部制③皇帝制度④三公九卿制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7.西汉初年,陆贾在《新语》一书中主张“君子之为治也,块然若无事,寂然若无声,官府若无吏,亭落若无民”,刘邦接受了这一主张。由此可见,西汉初年统治者主张( )A.经世致用B.无为而治C.中央集权D.儒道融合8.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主要表现在( )A.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D.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21.《隋书》记载炀帝“诏发河北[黄河以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此处开的渠应该是( )A.永济渠B.通济渠C.会通渠D.邗沟2.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如丞相卫绾虽然敦厚,但无见识,“自初宦以致相,终无可言”;窦婴、田蚡不以国事为己任,奢侈腐化。为改变此现象,汉武帝( )A.废除了世卿世禄制度B.取消了郡国并行制度C.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D.创立了中央监察制度3.《史记》载汉初六十年,“君臣俱欲休息乎无为”,百姓歌颂:“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一。”材料在实质上( )A.肯定了汉初全面推行仁政思想B.歌颂了萧何、曹参作为祖国的政绩C.认可并肯定了汉初的黄老思想D.从另一方面否定了秦崇法的治国思想4.1950年沈阳市沙岭区沙岭乡的春季种痘工作得到了当地群众的高度赞许。老乡们说:“政府对咱们照顾的太周到了,过去的时候小孩种痘还要花钱,今天连大人种痘都不要钱了”。这则材料作为例证,可用来说明( )A.土地改革成效显著B.人民认同新政权C.基层民主扎实推进D.公共卫生体系完善5.西汉初年,晁错在《论贵粟疏》中说;“因其富厚,交通王候,力过更势,以利相倾……此商人所以兼并农人,农人所以流亡者也。今法律贱商人,商人已富贵矣;尊农夫,农夫已贫贱矣。”晁错这一说法的依据是( )A.政府难以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B.汉初统治者十分重视工商业的发展C.汉初社会经济得以恢复与发展D.商品经济发展使阶级关系发生变化6.西汉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的思想。学生由国家供给费用,只要被认可研究毕业,即被任命担任地方政府的官员。据此可知,当时( )A.平民子弟开始接受教育B.政府官员都来自于太学C.儒学地位得到大大提高D.重文轻武思想非常流行7.有关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的说法,正确的有( )①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②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③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④强化了中央集权A.①③④B.①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8.“孝公用商君……虽非古道,犹以务本之故,倾邻国而雄诸侯。”(《汉书•食货志》)“务本”主要是指( )A.建立县制B.什伍连坐C.奖励耕织D.焚烧诗书
31.董仲舒说:“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董仲舒的目的是( )A.以法治国B.禁止各家思想传播C.独尊儒术D.以思想统一巩固政治的统一2.《贞观政要•求谏》:“人欲自照,必须明镜;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宁。”这段材料反映唐太宗治国措施为( )A.轻徭薄赋,戒奢从简B.简法轻刑,修订法律C.虚怀纳谏,知人善任D.重视教育,培养人才3.“征辟是中国汉代擢用人才的一种制度,“征”是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由政府高官征辟属吏,然后向朝廷推荐。这反映出汉代( )A.皇帝亲自考查选拔人才B.无需通过考查即可任用C.孝廉是入仕的主要依据D.选官方式有一定主观性4.西汉武帝时,官场呈现“刻深吏多为爪牙用者,依于文学之士”的习气。公孙弘“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故连续升迁,至拜相封侯。据此可知当时( )A.“尊儒”与“尚法”结合B.扩大相权以加强君主专制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政治风气呈现开放而民主5.《战国策》记载,“昔(春秋时)齐桓公九合诸侯,未尝不以周襄王之命。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这表明当时( )A.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日益频繁B.周天子的政治地位明显降低C.富国强兵成为诸侯国的追求D.齐桓公通过变法成就了霸业第II卷(非选择题)二、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共48.0分)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材料一史书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材料二如图。材料三“诸侯王死后,除嫡长子继承王位外,其他子弟可分割王国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郡守统辖。”(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承秦制”具体是指汉朝继承了秦朝的什么政治制度?
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汉初在地方上实行什么制度?产生了什么影响?后来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激化,发生了什么历史事件?(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汉朝统治者如何解决王国问题的。1.唐太宗是中国古代的杰出帝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初,上谓监。修。国。史。(史官)房玄龄曰:“当朝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对曰:“史官不虚美,不隐恶,若人主见之必怒,故不敢献也。”上曰:“朕之为心,异 于前世。帝王欲自观国。史。(当朝、当代的历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 闻。”上见书六月四日事(玄武门之变),语多微隐,……即命削去浮词,直书其事。(1)“六月四日事”破坏了中国古代的什么制度?(2)从材料中看,为了保证客观地修史,中国古代有什么规定?(3)唐太宗是如何看待国史的作用的?这产生了怎样的影响?(4)从上面材料来看,唐太宗具有怎样的品质?
5答案和解析1.【答案】C【解析】ABD不符合题意,排除;联系所学可知,清代章学诚在《文史通义》一书中专门撰有史德篇,对“史德”作了精辟的阐释,所以C正确。故选:C。本题考查的是历史与历史学,解答的关键信息是“史德”。本题考查了历史与历史学,考查了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可知,反映的是原始社会晚期神农氏开始教导民众进行农耕生产,说明中国农业历史悠久,故A项正确。神农氏“尝百草之滋味”,但无法推测最早发现百谷,故B项错误。垄作法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期,原始农业不可能使用垄作法,故C项错误。“百草”泛指农作物,因此材料不能体现医药学的产生,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农业经济。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神农乃始教民播百谷,相土地”的主旨,结合神农氏的活动及其作用分析。本题以《淮南子•修务训》记载关于神农氏农业活动的状况为背景材料考查中国原始农业的起源,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答案】D【解析】材料强调周初从“夏、商以来”“自然发生的部落”到“列爵分土”“亲亲奖功的恩赏”,根据以上现象可以看出,周初开国方略是“封建”即广封宗亲。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未涉及夏商周三代分封了哪些诸侯,更不能判断是否位高权重,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改变“夏、商以来”的“自然发生的部落”,继承了商的分封的表述与之不符,排除;C项,王权至上自夏已彰显,也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故选:D。本题关键信息是“于是周初列爵分土,只索明定一个办法,表示政由己出,所有锡土分茅的荣典,都是天子亲亲奖功的恩赏”,体现的是分封制下王族占据主导,结合分封制进行分析即可。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分封制,侧重对材料分析和知识迁移能力的考查,分封制的对象主要分为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4.【答案】A
6【解析】世袭制是从夏开始的,不符合题干中的殷、周之际,排除B;C只是反映了政治,D只是反映了文化一方面,排除;故选:A。本题解答的关键是从“中国政治与文化之变革,莫剧于殷、周之际”切入,结合中国早期政治制度的进行思考。本题考查了中国早期的政治制度,考查了商周政治制度的特点,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A【解析】依据题干材料“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可知,说明孔子重视尊卑秩序,维护周朝礼制,故A项正确。仁政是孟子的主张,故B项错误。教化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C项错误。为政以德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需要掌握孔子维护周礼的思想主张。解题的关键是对“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孔子的思想。考查对孔子维护周礼的思想主张的把握,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6.【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可知,反映的是万物皆为相对辩证,只在于角度不同,天下可以只限于秋毫之大,泰山也有看起来很小的时候,一切都是参照而言,这体现出庄子“齐物”的思想,认为任何事物在本质上是相同的,否定了各种事物之间的差别,必然走上了不可知论的道路,故②③④正确。依据材料“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可知,体现了庄子看到了事物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故①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排除ABC三项。故选:D。本题考查百家争鸣。解题的关键是正确分析材料“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结合庄子的思想主张分析。本题考查对道家庄子思想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7.【答案】B【解析】由材料可知,中国古人在祭祖时往往会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系联系起来,都自认是黄帝族后裔,具有民族认同的意识,B项正确。把本族来源与黄帝族联系起来体现了对黄帝族的认同,但崇拜祖先的宗法观念在此之前就应该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内容只能体现民族认同意识的形成,无法体现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排除C项;
7“得到各族公认”的说法过于夸张,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华夏认同。要求学生结合华夏认同的特征和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华夏认同,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8.【答案】A【解析】A.材料首先涉及到的是对外征伐,是边疆地区,后来商鞅下令,全国都实行县制,说明从边疆地区推广到秦国内地。B.材料看不出等分封等级秩序的消失,实际上,秦国仍然有分封制,比如商鞅被封为商君。C.选项指向不明确,时间从公元前600多年到公元前300多年,不能明确到底是哪一个时间,是中央集权制度开始形成的表现。D.材料只反映出了地方设置县,没有看出郡。故选:A。本题主要考查郡县制,要求学生结合秦朝郡县制度的内容特征来进行分析。解答本题,首先要搞清楚郡县制的特征,其次要认真分析材料,解读材料中的信息特点,学生要有较强的解析材料的能力。9.【答案】D【解析】依据材料“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结合所学可知,秦始皇命蒙恬修筑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城防,蜿蜒万余里,用来抵御匈奴,这就是闻名中外的万里长城,故D正确。灵渠、阿房宫、骊山陵墓不符合“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排除ABC。故选:D。本题考查秦始皇的功绩。解题的关键是抓住关键信息“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结合秦始皇修筑秦长城的目的、秦长城的起止和作用分析。本题以《史记•秦始皇本纪》关于秦长城的记载为背景材料考查对秦始皇巩固统一措施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0.【答案】C【解析】科举制出现于隋唐,故A项错误;秦实行郡县制,取代贵族世袭的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的开始,符合题干,故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故C项错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郡县制,旨在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的能力.中国古代继宗法血缘分封制度之后出现的以郡统县的两级地方行政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8郡县制下的郡守和县令都是有皇帝直接任免,从而使君主有效地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郡县制从根本上否定了分封制,打破了西周以来分封割据的状况,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有利于防止地方割据分裂,有力地维护了国家的统一.11.【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可知,三省六部制是隋朝时期创立的,排除②;①③④都是秦朝开创,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要求学生结合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特征及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12.【答案】B【解析】从材料信息看,陆贾认为君子之治,在于“无事“、“无声“、“无吏“、“无民”,即无为而治,故选B;材料和经世致用无关,排除A;中央集权在材料中不体现,排除C;D不符合史实,排除。故选:B。本题考查无为而治,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作答时考生要紧扣材料关键词,并结合所学知识来分析本题。本题考查无为而治,侧重考查考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和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的能力。考生平时应加强相关习题的练习,不断总结相关知识点,提高自己的理解能力和解题能力。13.【答案】A【解析】据所学可知,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天人感应”,强调皇帝代天治民,如果皇帝顺应天意,天降祥瑞,否则天降灾难,其目的是制约君权,故A正确;“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是荀子观点,B错误;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是君权神授,与“天人感应”没有直接关系,C错误;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孟子观点,D错误。故选:A。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董仲舒的思想。本题为中档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和打击割据势力;对限制君主势力的过度膨胀和防止暴政有一定作用限制。14.【答案】A
9【解析】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大运河分为四段,其中“永济渠”是从洛阳的黄河北岸,引沁水东流入清河(卫河),到今天的天津附近,经沽水(白河)和桑干河(永定河)到涿郡。从材料中的“河北[黄河以北]”“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可以得出,此处开的渠应该是“永济渠”,故A项正确;“通济渠”是在鸿沟和下游的汴河两水基础上加以疏浚的,自洛阳城西引谷水、洛水入黄河,再自板渚(为板城渚口的简称,在今河南荥阳汜水镇东北黄河侧)引黄河入汴河,经今河南开封东南入淮河,故B项不符合;“会通渠”是元朝开凿,不是隋朝,故排除C项;隋朝大运河的“邗沟”是在春秋时期吴国邗沟的基础上疏浚的,从山阳(今江苏淮安) 到江都入长江,故D项不符合。故选:A。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考生需要结合大运河开凿与分段的相关史实来回答。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灌溉工具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素养。15.【答案】C【解析】A.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世卿世禄制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这与题干所给时间不符。B.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时期的地方行政制度为军国并行制。C.依据题干所给材料中“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从身仍低位的士人中选拔人才组成中朝,负责决策,体现的是改革了中央权力机构。D.监察制度在题干所给材料中未涉及。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解答本题需正确解读题干所给材料中“汉武帝亲政后提拔的几位丞相都不堪重任”的主旨,并正确掌握汉武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本题主要考查汉朝加强君主专制的措施,考查学生获取、解读信息及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难度中等。16.【答案】C【解析】依据题干“无为”、“歌颂”等信息可知,材料在认可并肯定了汉初的黄老思想,故C项正确.仁政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而且汉初实行的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故A项错误.B项不是题干的主旨和实质,应排除.秦崇法的治国思想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不是题干材料的实质,故D项错误.故选C.本题考查汉朝的治国思想.需要掌握汉初的治国思想的内容和影响.解题时注意抓住关键信息“无为”、“歌颂”,结合汉初的治国思想的内容和影响解答即可.本题考查汉初的治国思想的内容和影响,考查学生抓住关键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
1017.【答案】D【解析】A.材料说明的是种痘工作的推行,没有体现土地改革,不正确。B.由材料可以看出沈阳当地群众对种痘工作给予肯定,只是对卫生体系方面的肯定,且沈阳群众的态度不能代表全国人民的态度,不正确。C.材料只是说明沈阳群众对种痘工作的肯定,基层民主制度主要是指我国的基层群众性自治制度,是指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形式及其运作方式,材料没有体现基层民主,不正确。D.由材料“过去的时候小孩种痘还要花钱,今天连大人种痘都不要钱了”可知我国种痘工作的普及,公共卫生体系完善,正确。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要求学生结合我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表现和影响来分析。解答本题要搞清楚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特征和影响,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功底。18.【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推动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商人的实力有所增强,反过来又结交王侯、兼并土地,C项正确;A项政策与史实不符,故排除;商人经济实力的增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排除B项;商人社会地位并未因经济实力的改变而发生变化,排除D项。故选:C。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考生需要结合汉初统治政策的影响来分析。本题主要通过中国古代土地制度的演变来考查考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信息、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和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素养。19.【答案】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采取措施提高儒学的地位,是儒家思想逐渐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思想,题干“西汉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的思想”等均是措施的具体表现,故C正确。A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出现,排除。B项“都来自”说法绝对,不合史实,排除。D是宋朝出现的历史现象,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西汉儒家思想演变的情况。关键信息有:西汉创办国立大学(太学),由博士担任教师,传授“五经”和孔丘的思想。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现象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本题适合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
1120.【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商鞅变法以县制取代了封国制度,地方官员直接由国君任免,全国政治、经济、军事权力集中于国君一人,强化了中央集权,故①②③④正确。故选:B。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解题的关键是“商鞅变法在秦国建立县制”,同时注意把握商鞅变法其他内容及其影响。本题为基础题,考查商鞅变法的内容,旨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能力。21.【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务本是指重视农业,其措施是奖励耕织的政策,故C项正确。A项涉及地方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涉及的是严刑峻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涉及的是文化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本题考查商鞅变法。考查商鞅变法的经济内容。解题的关键是对务本含义的理解,结合商鞅变法的内容解答即可。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经济内容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2.【答案】D【解析】从材料“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可以看出董仲舒主张用思想领域里的统一来巩固政治上的统一,故D项正确。ABC三项是内容,不是目的,应排除。故选:D。本题考查董仲舒思想。需要掌握董仲舒思想的目的。解题的关键是对“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且法变可明,民知所从矣”的分析理解。本题考查对董仲舒思想的目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的能力。23.【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主欲知过,必籍忠臣”,“人君必须忠臣辅弼,乃身安国宁”的信息,这说明唐太宗治国措施为广开言路,选用良吏,虚怀纳谏,知人善任,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出轻徭薄赋、简法轻刑和重视教育等信息,排除A、B、D项。故选:C。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太宗治国措施。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对唐太宗治国措施的把握。
12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唐太宗治国措施,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24.【答案】D【解析】A.选项只能反映出材料一部分的含义不完整。B.材料没有体现出征辟制度是否要进行考察。C.察举制下要举荐孝廉,而材料反映的不是。D.从材料可以看出,征辟制度是由皇帝和政府高官决定,所以存在着很强的主观性。故选:D。本题主要考查察举制度,要求学生结合汉朝选官制度的内容和特点来分析。汉朝的选官制度,除了察举制以外,还有征辟制度,但是以察举制为主要的选官方式,其中又以举荐孝廉为最重要的选官途径。25.【答案】A【解析】题干“‘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故连续升迁,至拜相封侯”等信息体现了“尊儒”与“尚法”结合,故A正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不能完全涵盖题干主旨,故排除C;B不合题干主旨,排除;封建君主专制背景下,不存在真正的民主,故排除D。故选:A。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演变情况,依据材料“‘习文法吏事,缘饰以儒术,上说之’,故连续升迁,至拜相封侯”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汉代儒家思想演变的相关知识,旨在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信息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用排除法解决问题,难度适中,26.【答案】B【解析】材料“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是对齐桓公尊王攘夷行为的描述,说明的是天子大权旁落,诸侯势力崛起,B项正确。材料无法得出当时诸侯国战争日益频繁的结论,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富国强兵成为诸侯国的追求,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变法对齐桓公霸业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B。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争霸,考生可结合材料“然则虽尊襄王,桓公亦定霸矣”进行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春秋争霸,侧重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很好地考查了考生的历史素养。
1327.【答案】【小题1】汉承秦制:承袭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如皇帝制度和三公九卿制度;承袭秦朝的郡县制,郡守和县令的任免权归皇帝;承袭秦朝的田租、户赋、徭役、兵役制,西汉发展为编户制度,以加强对人民的管理和控制。【小题2】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诸侯王势力膨胀,给汉王朝的统治和稳定埋下了隐患。事件:引发“七国之乱”。【小题3】措施:汉景帝削藩,平定“七国之乱”;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加强了中央集权。【解析】本题考查了西汉的政治制度,第一问结合所学可从政治、经济等制度来回答;第二问根据所学郡国并行制及其影响回答;第三问结合所学汉景帝削藩政策和汉武帝的“推恩令”进行分析。本题考查了西汉的政治制度,考查了考生依据材料提取信息以及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理解史料的能力。28.【答案】(1)本小问的制度,联系所学史实可知,玄武门之变破坏了中国古代的宗法制,因为宗法制的核心是嫡长子继承制。(2)本小问的规定,根据材料中的“当朝史官所记,皆不令人主见之,何也?”可知,君王不能观看当朝历史。(3)第一小问的作用,根据材料中的“帝王欲自观国史(当朝、当代的历史),知前日之恶,为后来之戒,公可撰次以闻”可知,唐太宗认为国史可以让人看到此前自己的过错,避免以后再犯。第二小问的影响,联系所学可知,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4)本小问的品质,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唐太宗具有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故答案为:(1)宗法制(或嫡长子继承制)(2)君王不能观看当朝历史。(3)作用:国史可以让人看到此前自己的过错,避免以后再犯。影响: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政治清明,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出现了贞观之治的局面。(4)清醒的反思能力和自我批评的精神。【解析】本题考查有关唐太宗的历史,需要掌握宗法制的特点;唐太宗的功绩和影响。本题考查对唐太宗的把握,旨在考查学生解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