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

ID:83028685

大小:875.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9-19

上传者:老李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河南省豫南九校2023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豫南九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考试时间∶90分钟试卷满分∶100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1978年湖北省随州市出土的青铜器曾侯乙尊盘。中国历史通俗读物《文物三字经》书中用“战国墓,曾侯乙,失蜡法,细如坐”这十二字赞美曾侯乙尊盘。据此可知,战国时曾侯乙尊盘∶现收藏于湖北省博物馆,尊高33.1厘米、3口宽62厘米,盘高24厘米,宽57.6厘米,深12厘米。在尊盘上,盘踞着上千只蜷曲的怪兽∶蟠虺,是蜷曲的专小蛇蟠螭是没有双角的龙虾花的花园A.青铜铸造工艺已极其高超B.湖北二带的手工业比较发送C.分封宗法制开始走向瓦解D.社会出现了明显的贫富分化2.公元前280年,秦将白起率军突然在楚国腹地出现,随后其兵峰席卷了汉水流域,进军中,“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材料这一现象A.得益于合纵连横之术的巧妙运用B.源自商鞍变法激起的巨大内驱力C.激起儒家学派的愤怒和强烈反抗D.凸显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3.下表为西汉政府与南越的相关史实。由此可见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时期史实汉高祖时期汉高祖十一年,派遣大夫陆贾出使南越,劝赵佗接受汉王朝的封王,归化中央政权汉文帝时期赵佗除帝号复归汉朝,但是在南越国内,赵佗一直窃用皇帝的名号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A.消除了地方与中央对立B.体现了民族平等政策C.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统一D.促进了南越经济繁荣营业中星4.关于宋太祖之死,流传最广的是“烛影斧声”

1之说(被谋杀),但由于缺少关键证据,其死因至今没有定论。现代学者根据《宋史》中记载的宋太祖体胖、中年后少运动、死前处于醉酒且情绪激动等细节,推断宋太祖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这表明A.多元史观的新颖视角颠覆传统认知B.现代科学为史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C.历史真相的还原得益于医学的进步D.历史疑案对史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5.元朝中央采取一省制,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这说明元朝一省制A.使皇帝成功将大权收回B.一定程度上背离了初衷C.利于中央机构不断完善D.造成地方割据局面出现6.近代以来学者通过对明清时期徽商财富流向研究,将其财富流向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建牌坊、修祠堂,二是买房置地、修造园林,三是艺术情结、纵情声乐,四是结交官府、逢仰权贵。徽商财富的流向A.瓦解了传统的四民观念B.有利于明清社会的转型C.导致社会消费观念更新D.致使社会资本投向畸形7.英国人宓吉(1833-1902)说道“任何一个规矩的中国人都不会卷入其中,他们所做的仅仅是焚烧、杀戮和毁坏。除此之外,他们几乎别无所做……他们遭到所有乡村民众的憎恶……他们占据了南京八年之久,而这里却毫无重建的迹象画他们关注劫掠,仅仅依靠劫掠来维持生存……”材料中描述的这一事件A.沉重打击了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B.粉碎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迷梦中国共产C.促使近代中国民主革命发生转型D.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8.1862年3月,安庆内军械所技术专家徐寿和华蘅芳仅靠在《博物新编》里见过的一张蒸汽机图片和对一艘外籍小火轮的观察推敲,就开始了蒸汽机研发工作。二人在无图纸、无原料、无技术、无经验的困境中,历时三月,神奇般的制造出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这一传奇业绩A.迈开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B.是“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实践C.引发西方对中国的技术封锁D.凸显中华民族深厚的智慧积淀9.1864年8月总理衙门颁布条例∶“各关所有外国人帮办税务事宜,均由总税务司(英人赫德)募请调派,其薪水如何增减,其调往各口以及应行撤退,均由总税务司作主。……客口税务司、总办、扦子手、头目四项、若有不妥,由总税务司一人作主撤退”。这种英人控制中国海关的现象,其直接影响是A.便利了列强对华拓展市场B.刺激了民族工业的产生C.导致了经济结构开始变动D.削弱了清政府统治地位10.1911年11月18日,天津《大公报》主笔唐祖绳发表《论今日政体上之解决》,提出将中国建成中华联邦帝国,即在保留清帝的基础上承认各省为自主自治的联邦,由各联邦公举代表到北京组织国会,编订宪法,组建政府,外交、军事、财政、交通等要务均由国会议决,交政府执行。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中国A.政体走向受到关注B.南北议和尚未形成C.君主专制依然盛行D.共和观念难以推行11.下面表格内容反映的是“一场战争的两种视角”军事口号政治倾向社会思潮

2《北洋画报》的“南征”视角“赤”与“反赤”以武安国求新反旧《良友》的“北伐”视角“革命”与“反革命”文武合流“普遍参与”的现代社会据表格内容可知此时A.中国舆论呈多元化B.南京国民政府摇摇欲坠C.土地革命正在开展D.全民抗日救亡运动兴起12.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时装公司,为了迎合‘摩登女性’的心理,不断地把服装加长裁短,或是贴花加边,以新奇时尚"。材料可以说明A.中国妇女传统形象发生根本改变B.近代服装的中西合壁特点C.中国女性的社会地位得到了提高D.时尚是商业发展的催化剂13.下图为抗战时期延安的木刻版画,此画意在宣传A.抗日救亡运动兴起B.抗日力量的人民性C.国共合作彻底决裂D.妇女是抗战的主体14.1947年7月至1948年2月,东北解放区实行土地改革。在此过程中,针对地主隐匿财产、粮食等现象,群众提出“深入斗争挖财宝,澈(彻)底摧毁封建势力”的口号。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A.有力的支持了解放战争B.彻底发除了封建剥削制度C.是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D.实现了土地公有制的改造15.“毛(毛主席)说话简略,语平气和,头脑似乎随时都在思考成沓的问题……但说重要观点时语惊四座。他的风采、睿智折服了我,那双眼睛似乎把我看透了,我像个犯错误的小学生面对严厉的老师,半句假话都不敢说。”这段外国政要的访华回忆留存于A.《尼克松回忆录》B.《撒切尔夫人回忆录》C.《杜鲁门回忆录》D.《赫鲁晓夫回忆录》16.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先后制定和实施了四条基本路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一化三改”)、“高速度为灵魂”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会办路线。这“四条路线”A.反映了中共政策的务实性B.受到国内、国外因素的影响

3C.都始终以经济建设为中心D.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17∶古代雅典创立的“贝壳放逐法”与现代的弹劾制度有所不同,受到弹劾而被放逐者不认为是犯罪,既不判刑也不没收财产,而只是被驱逐出境,10年为期,不准返回。由此可知,“贝壳放逐法?的确立高爵斯客出版于武办阳∶康西区到鲁A.实现了权力的制约与制衡B.利于保证民主不受侵犯C.旨在使雅典民众参与政治D.有助缓解雅典阶级矛盾18.下表是某学者归纳的涉及近代英国的一系列重要的人与事,表格内容颁布《至尊法案》——击溃无敌舰队——圈地运动——都铎王朝时代——霍布斯与洛克的启蒙思想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颁布《航海条例》——光荣革命与《权利法案》——牛顿经典力学——英法殖民争霸——工业革命A.凸显出思想先行才能成就霸业B.在后来的法国大革命中被复制C.在《海国图志》中均留下记录D.说明英国具备领先世界的潜能19.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德国,工人与工人之间决不行举手礼,但遇到长官却得恭谨的鞠躬行礼致敬,人们对皇帝充满爱戴与景仰。由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德国A.工人阶级尚未登上政治舞台B.治国理念具有落后性C.兼具传统色彩和现代化气息D.皇帝的权力至高无上20.下图是1912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州剥牡蛎的童工,从左至右分别是6岁的Josie,6岁的Bertha,10岁的Sophie,她们每天凌晨四点就开始工作,脸上是与年龄不符的沧桑,手上都是伤口。当时美国工厂雇用童工现象非常普遍、据此可知,当时A部分半手工产业非常适合童工劳作B.美国采用机器生产的区域开不均衡C.美国资本主义发展具有贪婪野蛮性D.贫富差距问题在美国南部尤为严重21.俄国二月革命前后只有八天时间,先后发生工人罢工与和平示威,而后才发展为武装起义;而十月武装起义也是在合法斗争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材料说明十月革命

4A.是俄国历史上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B.是和平合法斗争与武装起义的结合C.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D.完成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22.长期以来,苏联农业的发展是由机器拖拉机站即国家来决定的,一切计划安排都得接受以国家身份行事的机器拖拉机站的制约。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种改组A.扩大了集体农庄自主经营权B.摆脱了斯大林模式的束缚C.促使私有制经济成分的大增D.忽视了农村经济发展规律23.两次世界大战之间亚非拉的现代化改革运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即这些区域的现代化进程即使在同一时代条件下,因长期的历史、民族、文化、宗教、心理、习俗的不同,在改革的目标、内容、形式、方法等方面仍表现出自己的特色。上述观点A.认为现代工业文明并不能模式化B.反映西方殖民文化善于颠倒黑白C.是非常典型的“西方文明中心论”D.从唯物史观的视角审视民族主义24.由于欧盟成员国之间的贸易往来愈来愈容易,欧元的启动引起的欧盟内部企业的优胜劣汰,区域内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向大型化、联合化的欧洲跨国集团发展。由此可知,欧盟的发展A.旨在促进成员国之间的合作B.推动了世界多极化格局的发展C.开启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D.提升了欧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二、非选择题(共52分)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材料一大萧条对美国西部脆弱的资源依赖型经济的打击极为沉重,美国总统罗斯福在西部经济濒临崩溃之际推行新政。罗斯福新政期间建立的联邦紧急救济署和第二次新政期间建立的公共事业振兴署、重建金融公司、国家青年署等其他新政机构,使联邦救济政策向西新。倾斜。同时向西部各州注入大量资金,西部17个州获得的资金总额超过124.95亿美元,名列联邦资金在美国各地区分配的前茅。联邦政府的这些公共工程项目,满足了西部人民当时最迫切的需要,给予了他们基本生活保障。传统观点认为“联邦政府是西部的某种身外之物”。然而y大萧条深深地震撼了西部,数百万西部人发现他们要在简单的生存方面依赖联邦政府。——摘编自邱建群《论罗斯福新政与美国西部经济的崛起》材料二在国民政府颁布废两改元政策后,国民党财政部便实行“法币”政策。英国此次对南京国民政府颁布的币制改革采取积极支持态度。南京国民政府的改革币制消息传至日本后,日本朝野上下之间所表现出的态度与英国的态度恰恰相反,日本对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政策提出了强烈的反对意见,他们认为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政策是不可能取得什么进展的,他们设想了南京国民政府币制改革的种种困难。——摘编自王丹《1931——1937年南京国民政府的币制改革》(1)依据材料一;概括罗斯福拯救西部经济的措施,并指出这些措施的影响。(12分)(2)依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两国对中国币制改革态度截然相反的主要原因,从中得出怎样的认识?(8分)26.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0分)

5材料一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材料二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10分)(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10分)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材料科举制是在以德取人、以能取人基础上突出以文取人的一种全新的选官制度,是一种公开考试、公平竞争、择优录取的人才选拔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从隋代开始实行,经历了1300多年之久。科举制度自隋唐以来,一直是作为历代政府最基本的选官制度,富有极顽强的生命力。不管怎样改朝换代,不管有多少人用多少理由去抨击它,反对它,它都在不断地逐步完善和日益强化。其根本原因,就是科举制度本身的公平取士原则一直在起着主导作用。——摘编自《浅谈古代中国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及所学中国古代史的相关知识,围绕材料中的一条或几条信息;自拟论题并进行阐释。(要求∶论题明确,阐述时要有史实依据)

6豫南九校2022—2023学年上期第二次联考高三历史参考答案1.A【解析】据材料“战国墓,曾侯乙,失蜡法,细如丝”及对曾侯乙尊盘的介绍,说明了当时青铜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故A项正确;不能仅从当时青铜制造业发达说明手工业比较发达,排除B项;C项中"开始"说法错误;从材料中无法得出D项。2.B【解析】结合材料“士卒,以军中为家,将帅为父母,不约而亲,不谋而信,一心同功,死不旋踵”及所学知识可知,商鞅变法实行军功爵制度,促使秦军的战斗力大大增强,故B项正确;合纵连横之术是战国时期外交家的策略,排除A项;C项与材料信息无关;秦国粮草枯竭极力谋求速胜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73.C【解析】由西汉政府要求南越归化汉朝到汉武帝时期“平定南越,设置九郡,实行与内地一样的制度法令”,说明西汉政府对南越的措施旨在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A夸大了这一措施的作用;B、D项从材料中无法得出。4.B【解析】材料中现代学者从医学的角度分析宋太祖的死因是心脑血管疾病,这说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为历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故B项正确;材料介绍的是史学研究的不同方法,排除A项;医学的发展只是提供一个研究的视角,并不能完全还原历史的真相,排除C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5.B【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设置一省制旨在加强君主专制,但自始至终都没能成功将大权收归皇帝或中书省的手中,故B正确,A错;由材料“然而元朝的军事机构拥有独立且很高的权限,再加上各地宗王享受着半自治的特权,因此文官系统无法对他们进行节制”,说明元朝一省制的设立不利于中央机构的完善,排除C;元朝在地方推行行省制,使得地方割据难以形成,排除D。6.D【解析】材料反映了徽商的财富流向使大量资本投向非生产领域,这是一种畸形的社会资本,不利于社会的转型,故D正确,排除B;明清时期传统的“四民观念”即士、农、工、商等级观念并未瓦解,A排除;材料中徽商财富的流向仍然是传统的消费观念,不会导致社会消费观念的更新,排除C。7.A【解析】依据材料“他们遭到所有乡村民众的憎恶……他们占据了南京八年之久,而这里却毫无重建的迹象”及所学可知,这一事件说的是太平天国运动,太平天国运动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A项正确;B是义和团运动的影响,C是五四运动的影响;D是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8.D【解析】洋务运动时期技术专家在没有图纸、技术帮助和原料等情况下研制出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体现出中国人高超的智慧和钻研能力,故D项正确;洋务运动兴办近代企业,开启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步,排除A项;材料中未体现“师夷长技以制夷”,排除B项;C项与事实不符。9.A【解析】中国海关由英国人把持,并且一应事务均由其做主,这便利了列强对华倾销工业品,因此A项正确;这与民族工业产生没有直接联系,B项错误;经济结构开始变动始于鸦片战争,C项错误;D项所述内容夸大了材料现象的影响。10.A【解析】依据材料时间“1911年11月18日”可知是中华民国建立前期,针对清政府即将退位,采取什么样的政体成为当时争论的焦点,A项正确;其他选项均不符合事实。11.A【解析】表格中《北洋画报》代表的是北洋军阀的喉舌,《良友》代表的是南方国民政府的喉舌,从表格中对战争的两个视角评判说明当时中国舆论呈多元化,A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建立于1927年,排除B项;土地革命开始于1927年10月,排除C项;全民抗日救亡运动发生于1937年,排除D项。

812.D【解析】材料中为了迎合民众消费的心理,服装公司推陈出新,说明了时尚是商业发展的催化剂,D项正确;A与史实不符;B、C从材料中无法得出。13.B【解析】依据图片内容及所学知识可知,画面展示的是妇女和儿童“保家卫国”,体现了抗日力量的人民性,故B项正确;抗日救亡运动兴起于1931年,排除A项;抗战时期国共两党是合作关系,排除C项;D项说法错误。14.A【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东北解放区的土地改革,有利于调动人民参战的积极性,有力地配合了解放战争的进行,A项正确;建国后推行的土地改革彻底摧毁了封建剥削制度,排除B项;解放战争获胜的根本是正义战争符合人民的利益要求,C项排除;D项是通过建国后三大改造实现的,排除D项。15.A【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发展。依据材料“毛(毛主席)说话简略”“外国政要的访华回忆”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1972年尼克松访华会见毛泽东,故A项正确;撒切尔夫人上台是1979年,此时毛泽东已经去世,排除B项;杜鲁门统治时期对华实行冷战政策,排除C项;赫鲁晓夫执政时期中国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苏联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不符合材料“我像个犯错误的小学生面对严厉的老师,半句假话都不敢说”,排除D项。16.B【解析】结合材料及所学可知,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因为国内、国际因素的影响在不同时期对基本路线做出了适当调整,同时及时发现并改正自己存在的问题,故B正确;“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党在整个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基本路线”不是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无法体现中共政策的务实性,排除A、C;D从材料中无法得出。17.B【解析】“贝壳放逐法”实际上就是利用民主反对专制的一种方式,这一措施有利于保证民主不受侵犯,B项正确;雅典并没有实现真正的权力制衡,排除A项;雅典参与政治的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排除C项;“贝壳放逐法”不能缓解阶级矛盾,排除D项。18.D【解析】结合表格内容及所学可知,表格中列举的近代英国一系列事件都是促使英国走向近代化和成就霸业的重要因素,故D项正确;英国成为近代霸主并不是因为思想先行,材料中政治和军事排在前列,排除A项;法国大革命与英国崛起的路径不同,排除B项;《海国图志》中并没有收录近代英国崛起的所有事件,排除C项。19.C【解析】由材料“遇到长官却恭谨的鞠躬行礼致敬,人们对皇帝充满爱戴与景仰”可知,人们对长官、对皇帝服从、迷信崇拜,说明当时的德国是一个旧传统浓厚的国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德国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中走在了世界的前列,从经济上讲是个发达的现代化国家,故答案为C;1844年德意志西里西亚织工起义标志着德国工人阶级已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故排除A

9;材料中未提及治国理念及皇帝权力,排除B、D。20.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资本主义发展。材料图片显示美国工厂中使用童工的现象,说明在美国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具有野蛮性,故C项正确;使用童工体现出资本主义的野蛮性,不是半手工产业非常适合童工劳作,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美国南卡罗来纳州与其他州的比较,故排除B、D项。21.B【解析】由材料“而十月武装起义也是在合法斗争的外衣掩护下进行的”,反映了俄国十月革命是和平合法斗争与武装起义结合的典范,故B正确;A、C说法正确,但与材料主旨不符D是二月革命的历史意义。22.A【解析】赫鲁晓夫改革时期把机器拖拉机站的机器和设备卖给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将机器拖拉机站的技术员分配到各个集体农庄去工作。这一措施打破了过去由集体统一管理的方法,扩大了集体农庄的自主权,A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没有摆脱斯大林模式的束缚,排除B项;材料中是扩大农庄自主权,不是私有制成分增加,排除C项;赫鲁晓夫的做法符合经济发展规律,排除D项。23.A【解析】材料中强调的是现代化改革运动带有明显的地域性特征,说明现代工业文明并不能模式化,故A项正确;材料说明现代化模式发展问题,不能说明西方殖民文化善于颠倒黑白,排除B项;材料没有强调“西方文明中心论”,排除C项;唯物史观强调的是经济基础的作用,材料属于现代化史观,排除D项。24.D【解析】材料“欧元的启动引起的欧盟内部企业的优胜劣汰,区域内的企业更加倾向于向大型化、联合化的欧洲跨国集团发展”,说明欧盟的发展提升了成员国在经济全球化的竞争力,有利于提升欧洲在国际上的竞争力,故D正确;成员国间的合作促进了欧盟的发展,排除A;欧当今世界多极化格局尚未形成,排除B;1951年煤钢联营共同体建立开启了欧洲经济一体化进程,排除C。25.【答案】(1)措施∶设置救济机构;兴办公共工程;政策倾斜,注入资金,实施贷款。(6分,每点2分)影响∶救济了西部人民,拯救了破产的家庭和个人;改善了西部人民的生活状况;影响了西部人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6分,每点2分)(2)原因∶日本,发动侵华战争,希望中国继续混乱,不愿意中国统一,因此反对中国币制改革;英国,通过国民党继续控制中国,与美国争夺在华特权,获得在中国的殖民主义利益,因此主张中国改革。(6分,每点3分)认识∶国家利益是对外政策的出发点;帝国主义国家发展的不平衡,导致在华势力发生变化。(2分,每点1分)26.【答案】(1)原因∶国家目标不同;“四大警察”理念的驱使;美苏之间安全感缺失;两极力量不均衡;意识形态、社会制度、国家利益的差别。(6分,任答三点即可)表现∶新中国成立之初实行“一边倒”外交思维;20世纪50年代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及“

10求同存异”的思维;20世纪70年代,美中联合抗苏等。(4分,任答两点即可)(2)问题∶强权政治;资本失衡;贫富分化;民主失真;生态失衡。(4分,任答四点即可)中国方案∶承担大国责任;加强国际合作;推动国际制度改革;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积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6分,任答三点即可)27.【答案】论题∶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重要的选官制度。(2分)阐释∶隋朝时期,隋文帝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办法来选官。隋炀帝时期,正式设立进士科,科举制形成。到了唐朝,科举制成为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最主要的选官制度。唐朝时期,首创殿试和武举宋朝时期,殿试成为定制,并创立糊名法,考试侧重时务。明清时期,科举制发展为八股取士制度。科举制的推行,为统治阶级笼络了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具有相对公平公正性;但是科举制也束缚了知识分子思想。(10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也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