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庞巴维克:资本主义证论》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简装书库•政治、法律(政治理论)资本主义证论(02)[奥]庞巴维克
1第二篇作为生产手段的资本第一章引言在阐明作为生产的工具或用具或手段的资本的理论时,我们不得不叙述和说明在财货的经济生产中资本的出现及其结果。我们所要说的一切围绕着两个问题:资本是怎样产生的?以及它的生产性工作的性质是什么?第一个问题涉及到资本的形成和累积的理论;第二个问题涉及到资本的生产功能。读者已经涉猎了许多种资本理论和定义,当他在我们目前要探讨的问题上遇到类似的不同意见的时候,大概不会再感到惊奇。当然,大家对资本在生产中异乎寻常地有用这一点是没有异议的。但我想这是经济学家们所能同意的唯一的论点。只要再追问一下,这种有用性究竟指什么,或者,资本的协作,其性质究竟是什么?ーー大家就不再一致了。一个人认为资本的效用在于使劳カ得以运用;另ー个人认为在于储存或代替劳カ;第三个人认为在于实施劳カ;第四个人颂扬它使人们能控制自然力;第五个人说它使工人能“在企业的开端与结束之间放进一段时间的间隔”。像劳德代尔这些人把它和土地与劳カー起当作一个独立的、原始的生产要素;另一些人,像季德,称它为ー个独立的但仍只是ー个派生的要素。克兰瓦赫特只把它看作是ー个“条件”;凯雷又把它看作是生产的“工具”或“用具”。的确,我们的理论家们甚至对这种有用的生产辅助物是怎样产生的都没有一致的看法。如果我们具体地问:ー架飞机、一把犁或ー只蒸汽机是怎样造出来的?ーー他们或许可能很正确地详细地说明这些资本的具体部分是怎样产生出来的。但当他们耍把所看到的东西概括起来,他们就分道扬键了。一个人说资本起源于储蓄;另ー个说不是的,它一定是被生产出来的;而第三个说它是这两者共同产生出来的。经济学家们在这些问题和类似的问题上的意见不一致,比起他们在利息理论上的不一致来更能引起人们的惊奇。这里的问题是非常不同的,也是基本上较容易的。在利息理论上,困难是在于对确实很混乱的事实拾以正当的解释,而在这里除了正确地叙写事实外,没有别的工作了;而这些事实也是大家异常熟悉的。我们说过,大家知道ー架飞机或一部蒸汽机是怎样造出来的。同样每个人都正确地知道ー架飞机、一部机器、一把犁,或ー种原料在生产中做了些什么工作且是怎样做的。只要把那些东西的特点排除掉,而把那些东西的普通的共同具有的东西用适当的词句描写出来,则资本形成和资本功能的理论就差不多已经写成了。为什么经济学家在这种简单的工作中失败了呢?这是由于他们不让事实来说明自己。不是简单地实事求是地叙述这些事实,而是想像出了许多解释或者加了许多解释进去;突出了一点,忽略了另一点,而第三点被忽视了,至于根本不存在的第四点却加了进去。如果每个人把自己的特殊见解具体地加进事实中去,则每个人从它们中得出某种不同的东西,还有什么惊奇的呢。在我看来,在这样ー种情况中,理论家最重要的责任,就是要避免上面谴责过的那些过错。为了确定不移地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将明确指出(即使仅在外表上)这样ー个区别:事实的叙述和事实的解释之间的区别。因之,在下一章里我们将详细叙述资本主义
2生产的过程。对事实真相有了一个确切的认识之后,在关于资本的生产功能和关于资本形成理论的各章中将有解释和说
3明。
4第二章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本主义生产的过程我们已经在前面提纲式的讲过了。其中有些方面还需要在这里更精确地检查一下。我将一面回顾以前所说的,一面在需要时作些补充说明。人们的一切生产,目的在于获得消费用的财货。这些消费品必须以物质形态存在着,因而也受自然规律的支配。我们知道,为了获得它们,我们必须设法使各种积极力量很好地配合起来,以便达到预期的结果。因此我们得到的一件产品,它是按照自然规律产生出来的,也将按照自然规律继续存在下去。现在,比较仔细地来看看人们能对这种生产性的结合使用的力量的性质。它是由两个数量上很不相同的成分组成的ーー第一,自然界无尽期地发挥人生活在其中的自然界中,包藏着永不静止的大量能量。万有引力使这个地球保持球形:使每样东西紧贴在地面上:使雨落在地上,把江河之水引向大海:使潮水时起时落:不停地在地壳的每一点上起着压カ、重量等作用。太阳给地球带来光和热,产生了无穷无尽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其中植物的生长特别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方面是由于它的神秘性,一方面是由于它对人类的重要性。至于分子、电子以及每个原子对邻近原子不断地发挥的化学作用和反作用,那更是无穷无尽的了。这种不借助人力而由自然界不断发出的能量的总和,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人类生产资源的一部分:这个非常重要的部分我们视它为天然资源。这是人们只要可能,可以随心拿用的ー个无穷宝库。目前只动用了其中很小的一部分。现在,自然能还有更大的一部分在结合的过程中自行消失,这一部分从人类的目的论的观点看来似乎是无用的或甚至是有害的。潮水的起伏,河流和瀑布的冲カ,大气的流动,巨大的电カ,磁力,以及万有引力ーー这些蕴藏在地球内部的能量,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人们利用了。其他能量,如上地的生长カ,利用得多一些,但离充分利用还很远。农业科学的稳步前进,不但使我们有希望可以从土地上获得越来越多的效用,也使我们怀疑这方面的进展还远远没有到底哩。我们已经看到,我们所以能控制这些自然力,乃是通过我们生产资源中的另一部分,我们自己的人力。我们拿出自己的劳カ以各种巧妙的形式同自然作用结合起来。所以在生产中我们所得到的一切是两种(只有两种)根本的生产カーー自然和劳动ーー的结果。这是在生产理论中最确定不移的见解之一。人们有着大量随手可用的自然作用,可以把自己的人力和它结合起来。自然界自己起的作用,以及人和它ー起起的作用ーー这是各种财货产生的双重来源,也是它们能产生的唯一来源。第三种基本来源是没有插足之地的。这两个因素就是在生产工作中技术上起一切作用的东西。但在经济上还必须指出另ー个很有启发性的限制。作为人类生产活动的基础的大量自然资源中,有一部分应特别引起经济学家的注意,那就是自然界中只有有限供应的那些有用物品。的确,在自然界中的物质和能量是不会缺少的:碳和氮、氧和氢般说来,大部分的“原素”ーー本来不比电カ、磁力、化学能和万有引力少ー些。但适合于人类需要的这些元素的某种自发结合,可能相对地稀罕:像有用的植物和矿物,能供利用的水源,肥田等等。自然界中这种有限的賜品和能量给我们带来了特殊的经济重要性。不经济地使用它们乃是愚蠢的。像
5空气、水、阳光等取之不尽的技术要素,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和任意浪费,不会使生产遭受损失。但有限制的那些技术要素必须小心处理,
6必须储存起来,必须充分地加以利用。换句话说,在较大范围的技术性天然资源之中,它们是人类的特殊的经济性的天然资源。因为所有,或几乎所有的自然的有限的蜴物或能量都是和土地结合着的,我们可以无危险地把土地,包括它的一切活动或使用,作为这种经济性天然资源的代表。对土地的使用来说,劳动的运用是它的对立物。劳动差不多全部是带有经济性的。这是部分由于体力供应按人类对它的广泛的需求来看是这样的稀少,以致最勤勉的劳动也不能充分满足人类对财货的需求,更谈不到大量超过这个需要了;部分地是由于从因此,自然和劳动是生产的技术要素,土地和劳动的使用则是经济要素。后者是进行生产的人利用自然,利用自然的肥沃土壤和无限力量来取得高利的本领。只有土地和劳动的使用オ是要求经济处理的カ量,因为在技术上也是必要的无偿的自然力的合作是毫无问题并无需代价就可以得到的。唯有能支配土地的使用和劳动的服务的人,才能得到所想望的经济产品;而不能支配它们的人,就得不到这种产品。如果生产技术相同的话,拥有一倍或一半这种支配权的人,就得到ー倍或一半的产品。因此,在生产中,只有土地和劳动オ是同经济社会有关和必须加以考虑的力量。总之,土地和劳动ーー或者更确切地说,土地的使用和劳动的服务ーー是最重要的经济生产カ。那末,人用什么方法来使用这两种基本的生产カ呢?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们暂时回到熟悉的生产方法上来。要用这两种生产要素来制造人类消费的财货,人们可以采用下面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它可以把ー些经济生产カ互相结合在一起ーー或者把它们同无代价的自然力的活动结合在ー起,使所想就一般经验讲,“劳动时间愈久,照例,工作就愈感到吃カ”,参阅杰文斯:《政治经济学原理》,第2版,第185页;和戈森:《论人类交换法则及由此产生的人类行为准则的发展》,1885年版。我相信这就是事实说明得十分清楚的情况,而洛贝尔图坚持和反复强调,劳动是对人类经济有关的唯一原始力量,并从这里得出结论说ー切财货在经济上都可以认为完全是劳动的成果的时候(《关于我国形势的认识》,第一讲,《近代地产信用缺乏的说明和救济》,第二版,第160页,《社会问题解说》,第69页),正是对上述情况的深刻理解。如果今天我们听任一块肥沃的土地闲置着,或者听任一座矿山或水利资源原封不动不加开发;总之,如果我们不是在经济上对上地作有价值的利用的话,我们就等于直接作违背我们福利的事,也正如我们不经济地浪费劳动ー样。望的财货作为结合的结果而立即出现,例如在海边采集贝类。他也可以采取迂迥的方法,用他所支配的生产要素,首先制造另ー种财货,然后依靠它的协助,再生产他所需要的财货;例如,先去制造渔船和渔网,然后再去捕鱼。我们已经知道,前一种生产方法等于德国人所说的“不用资本的”(Kapitallos)生产,而后者则与资本主义的生产相同;而在间接生产方法中出现的中间产品,则是经济的社会资本。采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法,有两种同样性质和同等重要的后果。ー种后果是有利的:另ー种则是不利的。有利的后果,我们业已考察过了,即这种
7生产方法有较大的技术生产カ。花费ー样多的主要生产力量分是以这一命题为根据的。因此我必须指出下面两点来防止任何误解。首先,很可能在特殊的例子中,间接生产方式不仅更好而且更快。ー个人要从高树上采苹果,如果他先从别棵树上攀一根树枝,然后用它把苹果从
8树上打下来,这样做比爬上树去ー只一只地用手摘下来,能更快地达到他的目的。但这不是一条定律。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由于技术上的原因,我们采用迂迥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时,必须等待,有时要等待很长一段时期,才能得到最后产品。我不必再举己为大家所熟悉的例子了:我只要指出这一点: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经常带来的这种时间上的损失,是大家热烈讨论着和指责着的,工人对资本家的依赖的唯一根源。如果资本主义生产也像普通无技术的直接生产ー样,也可以做一天吃一天的话,那末没有东西可以阻止工人自始至终为他们自己进行这种迂迥式生产了。他们还是要依赖于地主,因为地主可以阻止他们利用他们所需要的土地,但是他们可以不依赖于资本家。只是由于工人们不能等到迂迥生产方式ーー它以获得原料和制造工具开始ーー生产出能供消费的产品,所以工人们就在经济上依赖于资本家,因为在这些人手里已经掌握着我们所称的“中间产品”。再者ーー虽然这点似乎是毋须指出的ーー当我们说资本主义生产需要时间时,如果有人说ー件具体资本,譬如一件工具,一旦到这里,我们已把资本主义生产作为ー个整体来考虑,且已把它同完全不同资本进行的生产作了对比。但是这里我们提出一点应注意之点,就是,在资本主义生产中是有阶段和程度的:正确地说,有着许多程度的“资本主义”。制造消费品可能采用的迂迥方式,其时间长短是非常不同的。我们可以制造中间产品,再用它们在ー个月内,一年内,十年内或ー百年内制成最终成品。现在的问题是:这样程度上的不同对产品有什么影响?大体上可以这样说:不仅最初几级的生产量更大些,而且生产过程越是延长,技术效果就越大:但当生产过程延长时,产量往往以较小的比率增长。这条定理也是根据经验,仅仅根据经验得来的。它必须作为生产技术上的ー个事实来接受。读者只要在心中想像一下消费品生产的每ー个步骤,就可以很容易地判断它是否正确。例如如果我们仅仅收集干树枝或折下树上的细枝,我们就可以直接获得炉用木材。利用一柄石斧使生产迂迥了一些。如果掘出矿石,准备燃料和工具,熔铁炼钢,最后造出钢斧,生产过程就更长了。再往前推上去,我们可以制造采矿机器、复杂的炼铁炉,制造切削钢斧用的特殊机器,再往前推,我们可以建立工场和机器来制造各种各样的设备等等。没有疑问,每增加一级,提高了全部过程的生产率:就是说,每获得ー个单位的成品,譬如ー立方尺本材,将用去较小比率的劳动量(直接的或间接的)。但是同样无疑的,是最初两种生产方式——用石斧或钢斧的两种生产方式ーー在伐本的生产率上要比后来的各种改革引起更大的变革。虽然以绝对数字看,后来各种改革所引起的生产率的增长也是很大的。如果必要,可以更容易地用数字来证明这一点。例如一个工人用双手ー天内可以伐木二立方尺,而用三天制成石斧能伐本十方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需的三天时间的报酬是一个人每天多八立方尺。现在把这种生产方式所需的时间加一倍ーー需要六天时间ーー所得的报酬也可能加一倍,即十六立方尺。但如果时间加二倍,报酬大致也会加二倍。如果把它增加一千倍ーー譬如先开矿,然后在几年之后制成斧头ーー报酬肯定不会增加一千倍。如果可能的话,那末一个工人一天之内将能伐本八千立方尺了:从某一点起ーー这一点不会离开起点很远ーー产量虽然仍旧有增加,但将以较生产时间为小的比率增长。
9当然在这种情况下,确定的数字是不可能规定下来的,不能肯定地说,
10究竟从哪一点起,生产率将随生产过程的延长而开始减低,或者一般地说,不能肯定生产过程延长后,产量增加的确切数字。这些数字由于备生产部门技术情况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也由于生产技术的发展阶段不同而有所不同。每次技术发明也会使这些数字发生改变。例如火药的发明一下子把狩猎的生产カ提高了的百分之五十,把采石的生产力增加了一百倍。我们可以很自信地把上面说过的那个定理重复一遍:生产方式的每一次延长(只要生产过程的延长会引起增产,而增产量到了某一点通常就要减退,这两点在我们学科中早已被注意到和认识到!大部分是在另ー种形式下即从生产率理论谑语那里借用来的那种形式下被认识到的。好多年以前屠能就用最客观的方式说出这些现象,并指出:资本逐渐增加时,最后加进去的资本确实能增加劳动的产品,但增加的比率是逐步减少的。在这个事实基础上,他自己提出了这个著名的学说:利率使自己适应于用在生产率最小的企业中的最后加进去资本的生产率;随着这个学说的出现,这些事实很广泛地被认识和接受了。但为了同当时的流行作法相一致,这些事实不得不采取特殊的表现形式和生产率理论的辞句;这样,最恼人的错误和混乱也随之混进去了。在进ー步讨论之前,我认为在这里用最简单的语句把事实重述一遍是有好处的。或许这一点是不需要证明的,即消费品的资本主义生产,虽然采用迂迥的和分级的方法进行,但并不因此而就不是ー种紧密关联着和统一的生产。生产中间产品的劳动ーー我们将根据洛贝尔图的继续。当然,今天的成品对于几世纪来的劳动的成果说来只是ー个极微小的部分ーー即使可能也不值得计算的部分ーー。因此,如果我们一定要根据从第一次投入劳动直到完成工作为止的这个绝对时期,来算出今天的成品的价值,将使我们对耗费在削手杖上的资本主义的程度产生一种非常错误的看法。更重要和更正确的,乃是看ー看从在各阶段工作中不断地支出原始生产力(劳动和土地的使用)起到制成的消费品的出现为止之间的平均时期有多长。生产的资本主义程度是大是小,要看原始生产力在各エ序中发挥作用的平均时期是长还是短。例如,一件商品的生产,需费ー百天的劳动ーー为了简便起见,我们不把共同起作用的土地的使用计算在内ーー,其中一天是在制成品出现之前十年用去的,另一天在九年之前,其余各天在ハ、七、六、五、四、三、二、及一年之前,而其余的九十天是在紧接着成品出现之前用去的。这样,第一天的劳动报酬是在十年之后偿付的,第二天的在九年之后,第三天的在八年之后,依此类推,而最后九十天的是即刻偿付的。计算法如下:10++十++十987654321=+十+55100100就是说,ー百天的劳动是平均在半年之内偿付的。假使说,另一件商品的生产,也需要费ー百天的劳动,这ー百天也是在十年之内用去的。但使用的先后是这样的:二十天是在十年之前用去的,另外二十天在九年之前,第八年到第一年之间每年用去五天,最后二十天是在紧接成品出现之前用去的,所
11得平均数就完全不同,且要大得多:ーー200+180+40+35+30十25+20+15十10+5560100100即超过五年半。此外,在上述两个例子中,很可能有若干天的劳动是在几世纪以前就用去了,但这个微小的数字不会影响平均数,因之在大多数场合下,
12可以不计。上面所说的迂迥生产方法的延长和资本主义的程度,必须在方才解释的意义上加以理解。过程的长短,或其延长或缩短不应当用从付出最初一点劳动到付出最后一点劳动之间的这段时期的绝对长度来衡量ーー否则,拿一把恰巧是用罗马时代开出的铁矿石制成的铁锤敲碎ー个栗子这样ー种劳动,也可以算作最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了。也不应当用生产过程中所包括的独立的中间产品的数量来衡量ーー否则,当ー个孩子用三种中间产品(树枝、石灰和粘鸟胶),在制造它们的同一天去捉鸟,他的捉鸟工作要比费几年的精力来开矿的矿エ的劳动更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了。这个时期应当以从不断地支出劳动、使用土地直到获得最后产品为止之间的平均时期来计算。只有在那些生产方式中,即这里原始生产カ的使用,平均分布在整个生产时期的场合下,生产过程的绝对长度才能正确衡量资本主义的程度。让我们把上面适用于ー个生产过程的说法,运用到整个社会中去。每年一个社会重新获得并运用一定数量的原始生产カーー以劳动和土地为代表的生产カ。社会的生产离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越远ーー当然,完全不用资本的生产是没有的ーー那么一年内为生产消费品而消耗的生产カ的比例也越大。生产越具有资本主义性质,一年内消耗的生产カ的比例也越小,而投入中间产品ーー它们只能在后来才能变成制成品ーー的比例将越大。再者,资本主义程度越高,这些中间产品变成制成品的时期也将越远。因之,一个做一天吃一天的社会,一年内生产力能生产多少,就消费多少。ー个资本主义社会只消费本年生产カ所生产的成果的ー小部分,而更多地消费从前各年中生产カ所产生的成果,同时它还有余力制造为将来服务的中同产品。资本主义程度越高,它能消耗更远以前年代的(平均地讲)生产カ所生产的成果,也能照顾到更远的将来年代的需要。现在,我相信,下面这种说法,它说出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主要方面,将不可能被错误地理解吧。人所生产的一切消费品,都是通过人力和自然力的结合オ出现的,而其中的自然力,一部分是要经济代价的,一部分则是没有代价的。依靠这些主要的生产カ,人可以直接地,或是通过称为资本的中间产品的媒介,来制造他所想望的消费品。后面的这种生产方法需要耗费时间,但在产品的产量方面有一定的优点,而且这个优点同迂迥生产方法的每一延长有关,虽然它也并随着时间的延长而成比例地递减。
13第三章资本在生产中的职能看了上章所说的之后,就不难指出资本在经济虫产中所起的作用。首先,资本有表征上的重要性。它就是有利的迂迥生产的表征。我故意说有利的生产方法的“表征”而不说它的“原因”或“条件”,因为,实际±,它是ー个结果而不是原因。人们今天用船和网来捕鱼,而不是在池塘旁边用手捉鱼,不能说他们是因为拥有船和网オ采用这种比较有效的方法的。很明显,由于他们采用了这种方法他们オ有船和网的。一般讲来,在利用这些东西之前,他们一定早已采用了这种迂迥的方式。但资本的重要性还不止于此。第二,这是资本的生产效率的主要方面ーー资本是完成这种有利的迂迥过程的有效的中间原因。每一笔资本,在某种程度上,是有用的天然能力的储存,这些能力起作用时帮助了迂迥过程的顺利进展,而资本就是在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我说“中间原因”而不说“原因”。资本不发出独立的推动力;他不过把根本的生产カ所发出的推动カ传达出去罢了,好像ー个台球弹子推动另ー个弹子ー样。的确,资本的职能曾被称为“自然力的禁闭”。这个名称很合式也很好。但不要忘记,这种特性是属于整个资本主义过程的,不但属于“下降部分”(一般叫做资本的使用)而且也属于“上升部分”(资本本身首先在这里被制造出来)。人们并不首先利用资本把自然力禁闭起来;资本本身是以前被禁闭着的自然力ーー能听从人们指使的原始的生产カーー的产物。总的说来,在经济学家给与资本的许多种特征中,在这方面最确切的ー个是“生产的工具”这个特征。但,第三,资本也是所采用的其他各种迂迥生产方法的间接原因ーー所谓其他各种,是指在生产过程中,除了资本本身形成的以外的各种。当人们掌握了许多资本的时候,他不但能顺利地完成这个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现有的资本形成了,但同时也能采用别种新的方法。因为目前有的资本存货(这些基本上不过是处于过渡状态的消费品的总和)每年贡献出其中的一部分,因为这部分已完成了过渡状态而变成制成品了,而这些成品留作本经济年度直接消费之用。这样,资本存货越大,那末过去的生产カ对目前消费的贡献也越大,因之,为目前需要而动用目前生产カ的数量也越小。这样,就有更多的目前生产力可以留下来为将来服务了,就是投资到更长久的生产过程中去。如果一个社会这样的穷,一年内,假定为1888年,从资本主义的中间产品所成熟过来的消费品,只有该年需要的"20,那末其余的19/20必须从1888年内的劳カ和土地的使用中得来,因之该年的生产力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剩下来发展为以后年代生产消费品的生产方法。反过来,如果,从前已经累积好了大量的中间产品ーー原料、工具、机器、エ厂、エ场等ーー它的数量这样的大以致逐渐成熟过来的消费品可以满足..1888年消费需要的..5/10,1889年消费需要的4/10,1890年消费需要的3/10,依次类推,那末1888年的生产力中只有一半将用来满足本年的需要,而另一半可毫不迟疑地全部用来生产在以后年代里可以转成消费品的中间产品了一ー后面各年的情况也可按比例依此类推。在这个意义上,也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可以正确地说,人最后,我们现在可以容易地和绝对地来回答这个有很多争执的问题了:资本本身是否具有任何种独立的生产カ:或者以通常的词句来说,资本是不是同劳动和自
14然相并立的,独立的,第三种“生产要素”?答案必然是个很明确的否定的答案。我想这是任何人可能得出的唯一的ー个答案,如果他对提出这个问题的意义何在有明确的认识,同时他认识到这问题必须提出,如果它值得提出的话。这个意义是ー个很值得强调的意义。下面这个譬喻可以使问题弄得很清楚。ー个人对另外一个人投了一块石头,杀死了他,是不是这块石头杀死他的呢?如果这问题是随便地提出来的,可以毫不迟疑地回答说:是的。但如果犯人在法院里申辩说,杀死这个人的不是他而是石头,那末怎么样呢?如果这样来理解这句话的意义,我们是不是还可以说石头杀死了这个人,而宣告犯人无罪呢?现在经济学家就是用这样的强调方式来探讨资本的独立生产カ的。这个问题是在我们探讨构成物质财货的各个因素的过程中出现的。正像化学家对复合物的分析感到兴趣,经济学家也有兴趣分析物质财货的各个过渡阶段,追究它们的根源,要把成千上万种生产工具或辅助物ーー它们直接或间接有助于这些财货的产生ーー分解成为万物得以产生的简单的、根本的能力。在这一点上,就产生了资本是不是一种独立的生产カ的怀疑。探讨的全部精神使这个问题只能有一个意义,而重点是很明显的。我们不是要问附属的中间原因,而要问最终的独立的因素。问题不是资本在获得生产后果的过程中起不起作用ーー正像石块对杀人起不起作用一样ーー而是,如果承认有生产结果的话,是否其中某一部分完全地或特殊地由于资本而得来的,而不能归功于其他两种公认的基本要素,自然和劳カ。现在这个问题能正面回答么?肯定是不能这样回答的。资本只不过是自然和劳动カ的一种中间产品。资本本身的起源、存在,和以后的作用,也不外乎是生产的真正要案ーー自然和劳动ーー连续活动中的ー些阶段。唯有自然和劳动自始至终从事消费品的生产。唯一的区别是,它们有时候立即生产出消费品来,有时候要分作几个阶段来完成。在后ー情况下,每ー阶段的完成,都是以生产出预制品和中间产品作为标志的,于是资本也就出现了。不过,如果产品不是立即生产出来,而是采用分期的方式,试问,它的创造者的工作量会不会有一些减少呢?如果今天我将自己的劳动同自然力结合起来,用黏土制造出前来;明天我又将自己的劳动同自然的赐予结会起来,从而得到了石灰:后天又制出了灰泥,于是建造了一道墙。能不能说,墙的某些部分,我同自然力都没有做工作呢?而且,在ー件需要很长时同才能完成的工作ーー比如说建造ー幢房屋ーー还没有全部完成以前,那就必然是在某ー时刻先完成四分之一,然后完成二分之一,然后又完成四分之三。人们能够将这些不可避免的阶段叫作房屋建造的各不相干的必要条件,并认为为了建造ー幢房屋,除了建筑材料和劳动而外,我们还需要一幢完成了四分之一的房屋,完成了二分之一的房屋和完成了四分之三的房屋吗?将工作进行中表面上具有资本形式的这些中间步骤,提高成为同自然和劳动并列的独立的生产因素,也许在形式上不那么使人注目,但它实际上是丝毫也不正确的。如果没有分エ,如果没有分工把生产消费品的整个过程分成若干明显地独立的生产活动,那末这个问题是决不会产生的。分エ使经济学家们忘掉把生产消费品的工作看作一个整体,使他们谦逊地把人类以前的活动所生产的不独立的中间产品看作一种独立的力量。即使这样,如果没有另ー个原因,理论家们还是不会产生这种混乱的。那就是一般人都公认生产要素和收入类别是对称的,同时经济学家如果不承认资本是ー种独立的生产要素,则在解
15释利息和把它合理化起来时就会感到为难。人们说,一切天然收入是基于参加了财货的生产。收入的各个类别不过是付给各种生产参与者的报酬的形式罢了。地租是付给自然要素的报酬,エ资是付给劳动要素的报酬,而利息呢ーー好罢,如果它不被解释为付给第三种,独立要素的报酬,就没有物质的基础了。在理论上它似乎没有被解释清楚,在实际上ーー这对理论家可能更为严重ーー它也没有被证明为合理的。这样就使许多学者钻入了牛角尖,宁愿不正视事实而不愿放弃资本是独立的生产カ的看法,以致也不愿放弃流行的利息理论的受人欢迎的基础。事实说得很明显。不可否认,按照要素这个词的原意来说,资本不是ー个要素,因为它本身是由自然和劳动的合作中产生出来的。不但这样,这点(由于命运的嘲弄)应当由那些把资本当作独立的生产カ的理论家们明确地加以证明ーー正像在他们之前曾由亚当•斯密加以证明那样。在他们的价格理论中,当必须指出ー切物价最后怎样分解为地租、工资和利息时,他们只得详尽地证明具体的资本不是ー个要素;譬如,铜与钢,两种制造表的资本,是由于天然矿石、矿エ以及以前的资本的合作而产生的,这些东西本身也是以同样方式产生出来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要把方オ被证明为不独立的中间产品,说成是独立的生产カ,他们不得不采取ー些非常独特的办法了。最常用的是暖昧和简略。不是老老实实地设法解决这个明显的矛盾,他们或者根本不指出可疑之点,或者即使指出了,却用ー些意简言赅的语句带过去了。ー连串作家毫不犹豫地在ー页上把资本解释为ー种“得自”自然和劳动的生产要素,而在另ー页上又把它解释为与自然和劳动并立的第三种独立的生产要素。穆勒屈服于事实的压カ,不得不承认资本本身是劳动的产物,所以它在生产中的功能实际上是劳动的间接形式。但ー转身他又保留了资本的独立性。他说“不必要特别把它分割开来。为生产这ー工作中所需耗费的资本而在以前投入的劳动和对这ー工作本身投入的劳动是同样重要的。”因之,由于在两个不同的生产阶段中,必须把劳动投入两次,所以必须承认还有劳动以外的另一样东西是独立的生产条件!当然有些作者处理这个问题比较严肃ー些。他们并不规避这个困难,只是设法去找出ー个真正的解决办法来。他们决不忽视这样ー个事实:资本首先是通过几种简单要素的结合而出现的。因此,他们正确地不说资本本身具有一种要素的特征;但他们还是需要一个支持利息的独立支柱。他们把资本分解成几个因素,因而发现除了自然和劳动之外,还有一种独立的因素:西尼尔称它为节制,赫尔曼称它为资本的使用。这些解决办法我在《资本和利息》ー书中曾详细地讨论过,并且认为是不很恰当的。特别是赫尔曼的解释,因为这样必须把资本所提供的“使用”说成比资本本身更为基本的东西ー好像先有鸡生出来的蛋,后有鸡似的!虽然如此,对于我们目前的问题讲来,这些理论都是很有启发性的。它们说明这样ー个问题:我们中最有远见的思想家宁愿以危险的人为的解释冀求问题的解决,而不愿同意流行的学说ーー即资本本身,虽然起源于自然和劳动的合作,仍然是一种同它们相并立的“独立的”生产要素!因此,我们可以很有把握地把资本从独立的生产力中除去,正如一部分英国学派在很久以前所作的那样,也正如社会党人近来所作的那样。然而我可以说,他们这样做的方式并不完全恰当。在资本的作用中,他们看到的只是在生产资本中消耗的劳动的作用,他们将资本解释为“预先储存的劳动”。
16这是不正确的。资本ーー保持同样的说法ーー固然是“储存的劳动”,但它却包括更多一些的内容,它也是储存的有价值的自然力。资本是ー种媒介,通过它,两种固有的生产カ可以发挥它的作用。就拿黄金的作用来讲,当它作为资本用于镀避雷针时,掘出金矿石并加以提炼的矿エ的劳动并不是唯一的有贡献的力量;在存贮这种有价值的矿脉或砂金方面,自然也有它的ー份贡献。那末,虽然我们把资本在生产中的作用归因于自然和劳动,资本本身是否有生产カ的呢?当然是有的,从生产性这个意义非常含糊的词彙的几种意义上说,它都是有生产力的。首先,资本是“有生产カ的”,因为它在财货生产中有自己的目标;其次,资本是有生产カ的,因为当迂迥而有利的生产方法的开始的时候,它就是完成这种方法的有效工具,最后,资本是有间接生产カ的,因为它使采用新的可以获利的生产方法成为可能。然而,在一点上它却没有生产カ,即按争论最重要部分关键所在的意义来讲,资本并非具有独立生产力的。老经济学家洛茨简明而扼要地说:“在资本中绝对不存在任何独立的劳动的问题”。
17第四章资本形成的理论关于资本的形成,在经济学里流行着三种见解。ー种认为它起源于储蓄,第二种认为它起源于生产,第三种认为它起源于储蓄与生产。其中第三种接受的人最多同时也是正确的ー种。但这个公式还必须略加扩张,并且应当以ー种比以前既更清楚又更近实际的形式表达出来。首先,用最简单易懂的词句把问题说出来。假定有一个隐土不用任何种资本工作着ーー像飘流在孤岛上的鲁宾逊,既无工具又无武器,由于没有资本,他最初必须以最原始的方法,像采集野莓之类来维持生命。在他能得到第一笔资本(像ー付弓箭)之前,将发生什么事呢?让我们来考验第一种理论。仅有储蓄就能够产生资本么?当然不能。只有一样物品ーー野果ーー我们的鲁宾逊可以随意储蓄一定的数量:他可以积存ー堆野毒ーー消费品ーー但这不能使他得到弓箭。很明显,这些是必须积极地加以生产的。那末,说资本是生产出来的,够不够呢?当然也是不够的。当然只要鲁宾逊有时间开始生产资本,资本可以说已经形成了。但是在他有时间生产资本之前,还有些事情必须去做,这些事是什么,决不是不言自明的。为了要使资本得以形成,生产カ必须解放,而只有通过错蓄,才能解放生产カ,这一点我们在以后会明白。我们的鲁宾逊每天能支配的原始生产カ等于ーー不计自然的赐物天的劳动,我们假定这ー天的劳动为十小时的劳动。现在假定在他茅屋四周的野莓很稀少,以致他劳动十小时所得到的ー个孤独个人的资本一样,国家的资本只能通过劳动而不是通过储蓄,才能产生和增长拉萨尔(《资本和劳动》第..64页);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第..2版,第..619页)。其他学派的近代一些作家边倾向于这一种见解;季德就很明确和坚决(《国民经济学原理》第..167页);克兰瓦赫特不太坚决(《桑伯格手册》,第..2版,第..213页);麦耶(《收入的本质》,1887年版,第..213页),瓦格纳更妥协些(《国民经济字原理》,第..2版,第..298节),而寇思则暗晦而含混些(《国民经济学原理》,1885年版,第..257节)。但是虽然把资本归因于劳动这个趋势正在发展着,把它归因于储蓄的这个见解依然为多数人所接纳。但持有后ー种见解的作家经常正确地指出ー些限制,并强调指出光是储蓄是不够的。必须也有“劳动”或“用之于生产目的”诸如此类ーー的确,这或许是许多老ー辈主张储蓄理论者的真实意义,不过他们认为太明显了,所以汉有明确地说出来。参阅劳(《国民经济学教程》第..8版,第..1卷,第133节),里卡ー萨勒诺(《资本理论》,第..4章,第..118页ーー“资本得源于勤劳和节约つ;科萨(《政治经济学原理》,第..8版,第..39常....约捌注.•矶喀骷业闹..鳌*仅足以维持他最低限度的生活,很明显,资本的形成是不可能的。劝他生产ー付弓箭也是无用的。生产需要时间和体力,而鲁宾逊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已用在维持生命这方面了。所以,如果没有别种东西,耍生产资本是很困难的;我们把上面例子中所假定的事实更动一下,就能立刻看出所谓别种东西究竟是什么。假定,野莓的供应量非常之多,采集九小时就可以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十小时的采集就可以使他非常健壮。那么很明显现在他有两条路可供选择了。或者他可以充分利用这样的机会,把十小时劳动的成果全部消费掉ー
18这样他显然将没有时间和精力制造弓箭了;或者,虽然在他手头上的生产カ足够使他生活得好些,但他满足于最低限度的生活,就是,只要采集九小时就够了;这时候,也只有在这时候,他有第十个小时空闲下来,可以利用它来制造武器为将来服务。换句话说,这就等于说:在资本真真能被形成之前,生产资本所需的生产力必须通过侵占目前的享受而储蓄起来。为了避免预料中很可能会产生的错误,必须明确地指出:这种对目前享受的侵占不必是彻底的匮乏。既有着更多的生产カ,鲁宾逊的选择不是像上面例子中的那样,最低限度的生活和比较宽裕的生活之同的选择;而是较宽裕的生活和极宽裕的生活之间的选择。问题不是这些对目前享受的侵占是否绝对不重要,而是这些侵占对那个数量之间的关系ーー我用“收入”这个最简短和最能为大家所理解的词来表达这个数量,但这个词不幸在科学使用中还没有确切的定义。最重要的事是目前的生产カ资源不应当全要注意,我说的是生产力的储存;因为储蓄的直接对象不是构成资本的财货,而是生产カ。这点很重要,必须特别加以强调,因为在目前太不受人注意了。人们储存消费品,他的享受物品;他就储存了生产カ,用这些他就能生产资本。只有在特殊情况下,资本本身オ是储蓄的直接对象;这只有在那种财货的情况下オ能发生:即那种财货,由于它的特性,既可以用作消费品,也可以用作生产资料ーー例如谷物。如果人们不把这些财货直接消费掉,他的储蓄直接奠定了资本的基础。当然,要在这个基础上进行建筑,还得在储蓄这个消极因素之上,再加上把储存下来的射货作为中间产品投入生产中去这个积极因素。不难指出:正像第一次资本的形成一样,以后每一次资本存货的增加都要受这种条件的限制。假定在ー个月之内,我们的鲁宾逊每天只消费掉他在九小时内所采集的野果,而用第十个小时来制造武器。三十小时的工作使他有了弓和箭,有了这些他有可能使他的生活过得更容易更丰盛些。自然,他的欲望增大了。他要好衣服,住房,以及一切使他舒适的物品了。但为此,他需要适用的中间产品ーー斧,钉、钳等等。现在我们进ー步要问:还有哪些条件满足后,才能使鲁宾逊得到这种新资本呢?这是很容易回答的。如果他利用弓箭所给他的优越条件来增加他的直接消费ーー就是说,他用他的全部时间来为目前服务,如打猎、采果,睡眠等,则他不但得不到新资本,而且还要丧失他的旧资本。弓和箭不能永久不坏。在ー个月内,我们可以说他的箭会用命题的形式来说:为了使资本继续保存下去,人们必须从本阶段的生产力中抽出一部分来弥补在本阶段内所消耗的以前的生产力的成果。或者换句话说,本阶段的消费量受限制于本阶段内出现的生产カ——包括现在的和以前的生产カ——所生产的产量。最后,如果有可能进ー步增加资本,那末很明显地,必须从目前消费中抽出更大数量的现有生产カ来为将来服务;鲁宾逊必须从他的十小时劳动中抽出ー小时来用于修理旧武器,而用不到九小时的时间来采果和打猎;如果他要制造新资本,就得利用其余的劳动时间。一般地说,他必须把本阶段的直接消费,减少到这样ー个程度,即它所消耗的只能不是本阶段内出现的全部生产カ(包括目前的和过去的生产カ)所生产出来的产品,简言之,必须节约生产カ。这些都很清楚而简单;的确,对我们的目的言,这甚至太简单了一些。如果目的只在于明确说明最简单的一般原理——提出一个经济过程的雏型ーー那末鲁宾逊这个例子以及原始情况的描述是很好的,ーー在这个程度上,
19我相信我们的鲁宾逊也已尽了他的ー份力量。但是当然这些例子不能代表特殊的、发展了的现代社会的真实情况。这里就有必要从实际生活中拿些例子和解释来充实这个抽象的公式。因此,我们就要离开这凄凉的鲁宾逊海岸,而来谈谈有着千百万人口的大国的工业管理。
20第五章社会中资本的形成假定有一个拥有一千万壮健人民的社会。为了不使问题复杂化,我们暂不把土地的使用计算在内,这个国家一年的资源ーー它的原始生产カー一就等于一千万年的劳カ。它的资本积存量我们假定为三千万年劳动的成果(以及适当数量的土地的使用),它们是以中间物品的形式在以前各经济年度里积存下来的。再仔细看看这些资本存货的内容。从本质看,每ー种资本是一群中间产品,它们的共同目标是逐渐成熟起来成为消费品,或享受品。它们通过不断的生产过程ーー它们本身也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出来的ーー达到这个目标。它们好像都在通向人类消费目标的大道上前进着。但它们必须走过的这条路的长短是不同的。这一方面是由于各生产部门所采取的迂迥方法,长短就有所不同:譬如采矿和铁路建筑的所采取的方法要比伐木所采取的迂迥而冗长得多。但一方面也由于构成社会资本的那些财货,在一定的时刻,都处在各自道路上的不同地点。有许多种中间产品还在迂迥道路的起点,像钻孔机,它的毕生工作是把钻杆打进矿里去。有些中间产品在半路上,另ー些,像准备做衣服的衣料,已经在它们各自生产过程的末端了。某ー时刻的资本存货代表着各种生产过程的截面,而生产过程有长有短,所处地位有先有后,正像国家人口统计代表着各人生活的横截面,把各人在不同生活阶段的情况记录了下来。根据各种中间产品离消费目标的远近,全部资本可以分成各种成熟年级或成熟阶段,可以很合适地用同心圆图来表示。第一图中的最外圈包括明年内就成熟为消费品的那些财货:第二圈包括后年内可成熟的那些财货:第三圈包括再下一年可成熟的财货,依此类推。在ー个生产尚未高度资本主义他的社会里,最里面的几个圈会很快地略去(第二图),因为在这种社会里,很长的迂迥生产方法ーー像好几年以后才能获得最后成品的生产方法ーー是很少的。而在ー个高度发展了的社会里,中间的圆圈就很多,而最里面的几圈,虽然比较小,但内容是相当丰富的。用同心圆来代表各成熟阶段是特别合适的,因为它也很好地表明了各阶段之间的数量关系,最外一圈面积最大,而里面各圈逐步小下去,正好说明第一级ーー在生产过程的末端ーー总是包括最大数量的资本,而以下各级包括越来越小数量的资本。这是由于两个理由。第一个理由是各生产部门一般都采用不同长度的生产过程ーー长度因各部门中技术情况而有所不同。许多部门在一年之内完成从头至尾的整个生产过程;许多部门需要二年、三年、四年,五年的时间;只有少数部门需要十年、二十年或三十年的时间。结果,在最高各级中ーー即在时间上离成品最远的各级中ーー只有不多几个生产部n;譬如,第十圈里的中间产品只能由那些至少有十年的生产时期的生产部门来提供。但是较低各圈不但可以由那些最后被指名的生产部门来满足(因为这种生产过程很长的中间产品也得通过ー个圈ー个圈而走到成熟),而且也可以由那些生产时期更短的生产部门来满足,因之越近第一级,所包括的中间产品也越多,而在第一级里每ー个生产部门都可以找到它自己的中间产品。
21但还有另ー种情况也在向同一方向发生作用。中间产品逐渐向消费品成熟需要不断加进目前的生产カ。在每ー个生产阶段必须把新劳动加到从上一阶段转移过来的中间产品上去,而这些中间产品又将以更成熟的形式转移到下ー个阶段去。在ー个阶段里,中间产品羊毛,加进了劳动,变成中间产品毛线;再在下ー个阶段里,再加进劳动变成中间产品呢绒,以此类推。结果是这样,在每ー个生产部门中,投资的数量随着阶段的前进,从一个圈到下ー个圈而增长着。也就是说,结果,下面的各个圈,正像以前说过的,不但同更多的生产部门有关,而且也包涵着更大的投资,这就使下面各级,由于两方面的影响,较上面各级中的数量要大些。在这个基础上,我们可以把我们的例子用数字来表达了,为了方便起见,我们假定一个社会的全部资本包括在十个年度圆圈内。如果总资本有三千万个劳动年(为简便计我还不把土地投资放进去),我们假定各圈的分布情况有如下表:6百万个劳动年5百万个劳动年4百万个劳动年3.5百万个劳动年3百万个劳动年2.5百万个劳动年2百万个劳动年第一圈包括中间产品..第二圈包括中间产品..第二圈包括中间产品..第四圈包括中间产品..第五圈包括中间产品..第六圈包括中间产品..第七圈包括中间产品..第八圈包括中间产品1.7百万个劳动年第九圈包括中间产品..1.3百万个劳动年第十圈包括中间产品..1百万个劳动年在正常情况下,最外面的ー圈,每个从资本中分裂出来而变成这些问题很容易回答。要保持现有的资本,这个社会在现时生产中消耗的劳动年不应当超过四百万个。有着其余的六百万个劳动年、由于第一年圈的分离而已减少的资本,必须在数量上和质量上予以补足。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必须加进劳动使其余九个年圈都向成熟前进ー步,而现在已消失了的第十级必须从新建立起来。这样做所需的劳动量可以确切地计算出来。以前的第二级,还只包涵着五百万个劳动年,为了使它的价值同原来的第一级完全相等,必须加进:1百万个劳动年第三级必须加进1百万个劳动年第四级必须加进0.5百万个劳动年第五级必须加进0.5百万个劳动年第六级必须加进0.5百万个劳动年第七级必须加进0.5百万个劳动年第ハ级必须加进0.3百万个劳动年第九级必须加进0.4百万个劳动年第十级必须加进0.3百万个劳动年建立一个新的第十级必须加进1百万个劳动年合计..6百万个劳动年
22必须指出,这六百万个劳动年究竟用在何处,即究竟用在哪ー圈里,这
23点不是完全没有关系的。如果这六百万个劳动年虽然用来制造中间产品,但不是按照上表的分配法ーー譬如它们全部被用来制造第一圈内中间产品,这些中间产品一年内就会成熟ーー则就会产生两种缺点:第一,后面各圈中的中间产品的生产就要停滞不前;第二,我们知道,较短的生产方式,生产率不髙。六百万个劳动年都用在ー个圈内,目前的确还可以把同样数量的生产カ转移到将来去,但是ーー这里归根结底是最重要的一点ーー这些生产カ,由于只有一年生产过程,只能提供小于本年度从以前各年得来的消费品数量,下一年度的生产就因之而减小,资本存货就不能保持在原来的水平上了。再者,如果要增加现有的资本存量,这个社会必须放弃享受它可以享受的一部分消费品ーー但同时仍使资本维持在原来的水平ーー它必须从为目前服务的生产カ中抽出一部分来:它必须把它们储存起来,为将来生产之用。生产カ可以用各种方法储存起来。(1)其他条件不变,目前生产力的较小的一部分ーー譬如不是四百万个劳动年而是三百万个ーー可以用在直接的“现时生产”。或者(2)对储蓄的准备已作了安排,把全部资本这样组织起来,使即将成熟的ー圈减少其资本总额,譬如不是六百万个劳动年,而是五百万个。那末由于现在只需要五百万个劳动年,而不是六百万个来作资本的补充,就剩下ー百万个劳动年可以用来形成新资本ーー假定像以前ー样,目前一千万个劳动年的目前生产カ资源中有四百万个是用在“现时生产”中。或者(3)可以想像,资本的结构也可以改变,把原来规定要流入最近成熟阶段的资本减少下来。大家知道,许多东西有许多种不同的用途,这样就可以把已经成熟了的,或快要成熟的财货推到后面的若干阶段去,例如谷物可以不作食物用而留作种籽,或用来酿酒;煤可以不作家庭烹饪用而用在熔铁炉中,铁可以不必用来制造公园铁栅而制造机器;诸如此类。如果采取这种改变用途的方法,成熟的资本从六百万个劳动年减到五百万个,再除去四百万个已用在“现时生产”中的,便将有一百万个劳动年省下来形成新资本了。所有这三种方法ーー在实际生活中,第二种最普通,而第一种最少见ー一有一点很重要的共同点:在当前年度内,只有九百万个劳动年的产品被消耗掉而出现的劳动年却有一千万个;换言之,就有一百万个劳动年被储存下来了。到这里为止,我们描写一个社会中资本的形成,好像这个社会是个在ー个机构领导之下的统一的经济。当然这是不对的。因之,我们进ー步看看在ー个有着分工而エ业由许多人领导的社会里,那些能使资本形成的生产カ是怎样被运用的,再进而追问这里是在ー个社会主义国家里,那里私人资本和私人企业是被禁止的,那里全部国民生产是由国家组织的,资本的形成以及在这个上面所需要的以前生产カ的储存,是由政府管理的。所采方法很简单,只要把全国工人的很大一部分转移到很长的生产过程中去,这样,资本ーー以中间产品的形式出现ーー的形成将是大量的,将来成熟的产品数量也将大大增加。许多工人ーー相对地说ーー将去开矿,造铁路,疏通河流,制造机器等等;较少工人将去酿酒,堞丝,制造花边,制啤酒,织布等等。因此,人民就不得不由于上面的压カ而去储蓄,因为由于国家这样经营一国的生产,一年之间将较少地生产直接供消费的财货ーー就是说,要比仅仅保持原有的资本的情况下少ー些。这样腾出来的生产カ,将投入漫长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去。比较复杂些,但是在理论上还是容易掌握的,是目前我们看到的个人主
24义社会组织的程序。首先,这里决定每年出现的生产カ应怎样来使用的是企
25业家,他们因此也就决定着国家的生产方向。但是他们不能随心所欲地作出决定:他们是以产品价格为指导的。那里需求活跃,价格有利,他们就在那里增加生产;而那里由于需求减退,货物滞销,价格落到低于支付水平,他们就减少那种货物的生产。供应的增加或缩减将继续下去,一直到该商品的生产和需要相适应为止。因此,归根结底不是这些企业家决定着国家生产的方向,而是消费者,“公众”,决定着它。一切决定于有效的需求——决定于他们通过他们的收入而发挥出来的有效需求。一国人民的总收入,在长期内,等于他们的生产的总利润。代表一年收入的那ー个圈大体上等于代表其生产力的一年的利润的那ー个圈。如果社会上每个人恰巧消耗掉相等于他的年收入的消费品,那末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增加:再通过物价就可使企业家调节他们的生产,使全年生产カ的利润都以消费品的形式出现。如果一国人民的一年资源是一千万个劳动年(以及相应的土地的使用),而他们愿意而且也确实消费了他们的以消费品形式出现的全部收入,那末整个一千万劳动年(以及相应的土地的使用)的产品必须每年都变成消费品。这样再也没有多余的生产カ来增加资本了,资本只能保持原状。反之,如果每个人平均只消耗他收入的四分之三而把其余储蓄起来,那末很明显,购买消费品的欲望或对消费品的需求也将下降。只有原来的四分之三的消费品可以卖掉。如果企业家在一个时期内仍按照原来的计划来生产,而提供ー千万个劳动年的消费品到市场上来,则超额供应很快就会使物价下降,商业就会亏本,而捐失的压カ将迫使企业家们调整生产使其适应改变了的需求情况。他们将设法使一年之内只有七百五十万个劳动年的产品变成消费品(不管他们是把第一级产品变成消费品还是增加“现时生因此,我们看到了这样ー个事实:储蓄与资本形成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如果没有人储蓄,全体人民就不能累积资本,因为对消费品的大量需要,通过物价的冲击,会迫使生产者把一年的生产カ转向消费品的生产中去,因之没有多余的生产カ来增加资本了。但如果人们从事储蓄,改变了的需求,同样通过物价的冲击,会迫使企业家们改变他们的生产方向;用于目前消费的生产カ将减少;而用于生产为将来服务的中间产品的生产カ将增加;换言之,目的在于增加将来的消费的经济,资本将会增加。现在还有第三种可能性。每个人的平均消耗量可以超过他们的收入;不但不储蓄反而用掉他们原有的财富,依照我们的理论,这样ー定会引起社会资本的减少,事实也是这样。经过的步骤是这样的。由于普逼的奢侈,对消费品的需求就会超过社会一年的收入,也就是超过一年生产カ的产品。生产受了物价的刺激会适应于需求。譬如,按照原来的安排,第一圈及共六百万个劳动年,将在本年内成熟,而构成本年度资源的ー千万个劳动年中,四百万个用于“现时生产”,其余的六百万个用于补充消耗掉了的资本。现在假定由于人民的奢侈,一年对消费品的需求增加到需要一千二百万个劳动年来生产它。企业家大致将这样来安排生产。或许计划的改变用这种方法最易达到,即资本从ー种用途转移到另ー种用途去。要以五百万个劳动年,而不是四百万个,投入现时生产中去,相应地,作为资本补充之用的,将从六百万个缩减到五百万个。这样才能满足上述ー百万个额外需要。同时用转移用途的方法,他们也许会把另外的ー百万个劳动年的产品从较远的一级转入第一级中去,这样也可增产本年的消费品。这样又可以满足第二个ー百万个劳动
26年的需要。该社会现在有了并消耗了它所需要的,即ー千二百万个劳动年所
27生产的消费品;脱离了接触,他们便开始不从事实真相出发、而从公式出发进行演绎,不知不觉中堕入了空洞的理论。我认为许多经济学家已犯了这个错误,所以我宁愿多费词句,而不愿冒诡辩之嫌。
28第六章可能的反对意见在上面的叙述之后,还应当简略地检查一下若干最重要的反对意见。其中两个特别值得注意。第一个反对意见是,认为构成资本的绝大多数财货,按其性质来说是不适宜于直接消费的。因之把它们从ー种它们决不能效劳的用途中抽出来,并没有什么损失。的确,说一部蒸汽机或土壤改良、或瓦片及金属杆等的“不消费”乃是ー种储蓄或节约,这是很可笑的。我看这对那些仅仅肤浅地或错误地表述储蓄理论的人,是ー种无价值,但依然很好的反对意见。但对该理论的实质,它并不能证明任何东西。如果有人这样愚蠢竟把储蓄解释为必须把制成的资本,具体的资本,“储蓄”起来,那末人们必然会反驳他说,人是不能吃铁的机器的。但这完全不是持这种理论的代表作家的意思。他们只是说,没有储蓄,资本就不能形成或增加:只是说储蓄像劳动ー样,是资本形成的不可缺少的ー个条件。这些在字面上都是正确的。机器本身不是储蓄起来的,而是制造出来的。但是要制造它们,人们必须在早些时候把生产カ从为目前服务的生产中抽出来;因之,人们不得不把它们储蓄起来。牺牲,节制或克制不必和储蓄联在ー起。这样说也许有助于平息争论。储蓄之中或许有牺牲,它也许是值得嘉许的,但完全不需要。收入小的人当然要感到ー些不便,要它放弃这些享受,需要高度的克制:但ー个收入十万镑的人,如果他满足于消费半数,不能因为他储蓄了另ー半作为资本而称他为节约模范。仅是错蓄这个事实乃是资本形成所不可少的东西;不管其中有没有牺牲或克制,结果是ー样的。从这里可以得出这样ー条理论性真理:“储蓄”是资本形成所必需的第一点,是不能用来在道德上或社会政治上,证明利息的合理性。这是利息作为一个理论问题和作为一个社会经济问题两者相混淆的又一个例子ーー我在别处认为这种混淆带来了许多害处。一方面,把资本的形成事前必先有储蓄这条理论和利息是应得的“节制的报酬”这一道徳观念相混淆起来了;另ー方面,虽然正确地认识到不能用这种笼统的话来论证利息的合理性,但由于这种混淆,不但否定了社会政治的错误结论,而且也否定了真正的理论前提。如果这些问题分清楚了,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双方各自的价值。对洛贝尔图和拉萨尔,我们可以同时承认储蓄不一定是道德的英雄主义,因之不是使利息合法化的充分的社会政治上的理由;但我们必须坚决承认这ー个理论真理,郎储蓄这个事实无论如何是资本形成所必需的。第二种反对意见强调这ー个事实:ー个人要积累资金,他的收入必须多于他的消费,因之得出这样ー个结论;资本形成的原因主要是劳动生产率ー一勤奋,而不是节制。所以洛贝尔图用了许多话说,如果在经济发展初期,一个“孤立的工人由于必须经常做一天吃一天,没有时间做工具”,这只得怪劳动生产力太低了。如果后来生产率增加了许多,譬如说ハ小时工作就能够维持一天的生活,那末“在他以前不得不全部用来维持生活的劳动时间中,现在已有一部分多余下来可用于其他劳动了,这就是他现在用来制造工具的剩余时间”。从这个非常正确的观察中,洛贝尔图却得出这样ー个结论:使首要资本的出现成为可能的只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而不是储蓄。克兰瓦赫特用了更简短而强调的词句说出了同样见解,他说:“把收入的一部分,譬如说一半,存入银行的人纯粹是勤奋的人。譬如说,他很可以用一天五小时的劳动赚得他的最低限度的生活,而下午则从事娱乐和游玩:但他不这样做,
29他却一天劳动十小时而经常把在下午挣得的收入存进银行”。我认为,这种反对意见是很容易对付的。认为资本的产生是由于人的“单纯的勤勉'那是不正确的。人既勤勉又能积蓄。如果人仅仅是勤勉,他就会每天将午后劳动的成果连同午前劳动的成果一起消费在即时的生活享受上。人所以不这样做,是由于他也是能积蓄的。我完全承认,愈是勤勉,就愈能得到超过生活必需的报酬,而且同样地,劳动生产カ愈高,也就愈有利于积蓄:正如我也承认,没有收入,积蓄和资本的形成都是不可能的ー样。不过,我也必须同样着重地指出下面的事实:如果没有从当前的使用中抽出收入的一部分,并把它“积蓄”起来的话,那末,即使是最大的收入,也不能导致资本的形成。生产和积蓄是资本形成的两个同样必要的条件:如果否认任何一方的合作,那就是ー种片面的说法ーー不幸的是,这种说法在资本学说中已经起了相当大的作用。但是,这是不是和我在上一章坚决主张的命题相矛盾呢?在上一章中我认为一切财货(因而也是一切资本)都是由两个因素ーー自然和劳动ーー产生出来的,其中并没有积蓄。当然不矛盾,因为我并不打算像西尼尔那样,将积蓄同自然和劳动放在一起,作为生产上的第三个要素。积蓄不能同这两个因素并列,而只能作它们的后援。积蓄不能这样地分担自然和劳动在生产活动中的任务,使生产活动的任何部分是单独由于它发生作用而来的:积蓄只能使无论在何种情况下必须完成全部生产活动的生产カ,即自然和劳动,直接用于生产资本的目的,而不是用于生产消费品的目的。总而言之,积蓄所处的地位,不是在生产手段之中,而是在生产动机ーー决定生产方向的动机ーー之中。因此,自然和劳动是仅有的真正生产カ这ー说法,和下面的较广泛的说法,是完全可以并行不悖的:这ー广泛的说法是,要生产资本,首先一定要有某些放弃本来可以直接消费的一部分消费品的明智安排:换句话说,首先一定要有“积蓄”。有人反对说,储蓄是ー种“不消费”种纯粹消极的东西:而纯粹的否定,不会产生出什么东西来。依我看来,这里面雄辩多于真理。储蓄纯粹是消极的东西,这样说是否正确呢?既然没有比“纯粹的无行动”更容易的了,那末为什么有那么多人感觉到储蓄是一件非常困难、非常不合人意的事呢?实际上,储蓄是种精神活动,时常,虽不是经常,是种煞费心机的精神活动,事前要作长期的考虑和各种敌对动机之间的斗争。当然,这不是ー种生产性行动,持有上述反对意见的代表作家们如果他们用这种意见来反对那些要把储蓄提高到这样高的地位,把它叫做第三种生产要素的那些理论家的话,那末它们是对的。但是,的确,虽然储蓄只是一种精神活动,它是足够在资本的形成中发挥它的作用ーー发挥ー种指导生产的作用的。至于它是不是ー个“纯粹的否定”,我们决不允许让雄辩的考虑来干涉重要的科学事实的确立。我们必须强调地指出,所争论最普通的回答,虽然由于笼统而是不够的,是这样的:在经济生活中,人们所企求的是财货的价值,这里我们遇到了一个不能三言两语来讲清的非常重要而困难的问题。为了给我们工作的最主要的部分ーー对利息的解释ーー打好基础,我们必须进而研究价值理论。因之,在现阶段我将暂时把资本形成的理论搁在ー边,直到最后一章,在那里,我们将给它下一个现在还不能下的结论。我不否认有人可能找到ー些例子,在那里,如果没有我们所说的储蓄,资本——特别是社会资本ーー
30也可以出现。但我坚持我的说法,就是在资本形成的大多数场
31合下,像我所指出的那一种储蓄是有它的地位的。
32第三篇价值第一章价值的两个概念但首要的是,我们要给这些由传统因袭下来的、不适当地被称为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东西,起一些正确的名称。这两类现象,人们一向都含混地称之为“价值”,而我们耍将它们区分为主观价值和客观价值。主观价值是ー种财货或ー类财货对于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在这一意义上,如果我认为我的福利同某ー特定财货有关,占有它就能满足某种需要,能给予我以ー种没有它就得不到的喜悦或愉快感,或者能使我免除ー种没有它就必须忍受的痛苦,那末,我将说这ー特定财货对我是有价值的。在这ー情况下,财货的存在意味着我在福利上的收益:没有它就意味着我的捐失:它对于我是ー个重要的东西,它对于我是有价值的。另一方面,客观价值指的是ー种财货获得某种客观成果的力量或能力。在这一意义上,有多少种和人有关的客观成果,就有多少种价值。食品有营养价值,木材和煤炭有发热价值,肥料有肥田价值,爆炸物有爆破价值等等。在任何这类表述中,价值这ー概念完全与物主的福利或捐失无关。如果我们认为掬木比松木具有较高的发热价值,我们仅仅是说明一种纯粹客观的、而且可以说是机可是上面用例证说明的各种客观价值,并不属于经济关系,而是属于单纯的技术关系。虽然它们在经济学教科书中经常被涉及到,但它们究竟不是属于政治经济学的。详细地说明木材的发热价值,并不是经济科学范围以内的事情。而且在说明其他经济现象时,也没有必要着重论远这种发热价值,正和没有必要着重论述任何其他物理的或技术的事实ー样。我提供这些例证只是作为例证,目的在于把上述客观价值和那类对政治经济学当然具有最最重要意义的客观价值ーー即财货的客观交换价值ーー的密切关联的性质说得更清楚ー些。我用客观交换价值这ー个辞句,意指财货在交换中的客观价值,换句话说,即用它来换得一定量其他经济财货的可能性,这个可能性被看作是前一财货的ー种力量或特性。在这一意义上,我们说一匹马值五十镑或一幢房屋值一千镑,如果我们能够用它们分别换得五十镑或ー千镑的话。还必须注意的是,在这里,正像在发热价值及其类似表达中一样,我们毫未谈到财货对任何物主的福利可能发生的影响:我们仅仅指出这样ー个客观关系:在交换中,某种射货可以换得一定量的其他财货。在这个场合中,上述的特有的现象再次出现了,“价值’这一名词能够很适当地用“力量”这一名词来替换,而在通俗语言中确实是这样替换的。除了“交换价值”这一名词外,英国经济学家毫无区别地使用“购买カ”这一名词,而我们德国人也开始以同样的方式,一般使用交换能力(德语原文为..Tauschkraft)这个名词。因此,价值的经济理论有双重任务,一方面要解释主观价值的规律,另一方面要解释客观交换价值的规律,后者从经济学的观点来衡量,是客观价值的最重要的一个部分。第一个任务,我们将在这ー篇中加以说明,第二个任务,将在下面讨论价格理论的ー篇中来说明。的确,“价格”和“交换价值”这两个名词的含义并不一样。交换价值是ー种财货在交换中取得一定量其他财货的能力,而价格就是那一定量的其他财货。但两者的规律是同一的。价格
33规律解释一种财货实际上取得某ー价格,并且说明为什么它取得这样ー个价格,它同时也说明这一射货是可能、以及为什么可能获得这个价格的。事实上,价格规律包括了交换价值规律。
34第二章主观价值的性质和根源一切财富ーー按“财货”这个词的真实意义来说ーー都对人类福利具有一定的关系。但这ー关系有着两种不同的等级。当ー种财货具有为人类利益服务的一般能力时,它属于较低的等级。另一方面,较高的等级要求一种财货应该不仅是满足人类需耍的因素,而且必须是人类福利的ー个不可缺少的条件ーー就是这样ー种条件:有了这种财货,某种满足オ能成立,否则就不能满足。在日常生活用语中,我们可以找到这两个等级的名称。较低级的称为用途,较高级的称为价值。已为普通语言所公认的这一区别,我们必须把它弄得很清楚,因为全部价值理论需要这样做。一个人居住在涌泉的旁边。他注满了一杯水,而泉源每分钟继续涌出足够注满另ー百杯的水。另ー个人在沙漠中旅行,在灼热沙地里走了一整天,他同最近的绿洲还相隔很远,而他只剩最后的一杯水。在两个例子中,一杯水对物主福利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我们一望可知,关系是十分不同的;但其差别在何处呢?差别不过是这样,在前ー场合中,我们只有称作较低级的福利关系,即用途的关系:在后ー场合中,我们还有较高ー级的关系。在满足需要的能力方面,在前ー场合和在后ー场合中一样,水的用途是ー样的而程度也是ー样的:因为显而易见,水的有用的性质ーー水的解渴能力所依据的性质,如清凉、味道等等,-没有丝毫被其他一杯水也有同样性质这一事实所削弱:而在后ー场合中,这些对人有用的性质,也不因附近没有水这ー偶然的环境而丝毫有所增加。但如果以第二级的关系来衡量,这两种场合就有很大的差别了。在前ー场合中,我们可以说,有了这一杯水不会使这个人取得更多的满足,而没有了这一杯水也不会使他的满足减少些。他有了这一杯水,他可以用来解渴:如果他没有这一杯水,他也能用每日每分钟泉源不断喷出来的水来解渴。因此,如果他喜欢的话,他可以把这杯水作为解渴的因素,这杯水不可能是他得到满足的ー个不可缺少的条件:对于他的福利来说,这杯水是可有可无的、无足轻重的。在后一场合中,那就完全不同了。在这里我们必须说,如果旅行者没有最后的那一杯水,他就不能解渴,他就必须忍受干渴的痛苦,甚至可能因之而死亡。因此,在这ー场合下,我们看到这杯永不单是人类满足需要的ー个因素,而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在这里,这一杯水是很重要的,甚至是必需的:它对物主的福利是非常重要的。那末,说这里所作出的这个区别是在我们科学的整个范围内最有成效和最基本的区别之一,并非夸大其辞。它的存在既不归功于显微镜的放大,也不归功于逻辑学家的无益的细分。在人类世界中它有它自己的生命,人们认识它,利用它,并把它用来作为他们对财货市堤共同态度的指导,这不仅涉及到对财货作智力上的估计,而且也涉及到财货的实际买卖。ー件财货如果仅仅有用,ー个实事求是的商人对它是不会注意和关心的。在理论上知道一件财货可能“有用”,如果他同时在其他方面也知道没有这件财货他的需要同样可以得到满足,那就不能使一个人对这种时货有任何实际的兴趣。对我们的福利来说,这种东西实际上等于没有价值,我们也是这样来对待它们的,当我们失去它们的时候,我们并不至受害,而且也不想去取得它们。谁会关心或设法阻止将一杯水倒入泉中,或让ー立方呎空气逃跑掉呢?另一方面,
35当ー个人以锐敏的眼光认识到某种特定财货与某种福利有关的时候,他的实际兴趣将转移到他认为是福利的条件的那种财货上去;我们从财货中观察到和衡量我们的福利,我们在它对我们的重要性中看出价值;最后,我们产生了和这个重要性成比例的、要取得和掌握这ー财货的渴求。因此,价值的正式定义是ー件财货或各种财货对物主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至于重要性的种类和理由,严格地说,都不必加到这一定义里去;因为财货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仅能在ー种情况下表现出来ーー即作为为人类福利所不可缺少的条件。可是由于在价值的其他定义中,它往往被译为“重要性”,而所谈及的重要性却错误地建立在单纯的效用能力之上,或者同样错误地建立在成本耗费的必要性上,等等。所以我们将毫不含糊地将它明确地界说为:财货或各种财货所具有的那种重要性,它是构成物主福利的ー种效用的公认的条件,而没有这些财货就不能得到这种效用。一切物品都有用途,但并不是一切物品都有价值。ー种物品要具有价值,必须既具有有用性,也具有稀缺性ーー不是绝对稀缺性,而是相对于特种物品需求而含的稀缺性。更确切地说;当物品的全部货源不足以保证满足需要时,或当没有某些物品,货源就将不足的时候,这种物品オ有价值。另一方面,当货源如此丰富,能满足适合于由它来满足的一切需要,此外还有剩余,这种剩余ー方面找不到其他用场,一方面它的数量如此之大,以致没有我们所重视的那些物品也不会影响任何ー种需要的满足时,这种物品就没有价值。在说明了价值的性质以后,就不难证明这些命题了。如物品供应不足,某些需要必然得不到满足,这很明显,只要有一种物品告缺,就会有一种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增加一种物品,就会有一种以前不能满足的需要得到满足。因此,十分明显,某些满足或福利决定于那种物品的有无。相反的,同样十分明显,如果任何种类物品都过剩了,那末一种物品的告缺就无足轻重了一一因为它可立即从过剩部分中取得替代;同样,如果增加另ー种这样的物品也不会取得任何效用ーー因为它不能被使用于任何有用的场会。例如,假定ー个农民每天只要十加仑水供一般需要——比方说,用来作他本人和家属仆役的饮料,用来洗衣服,以及供牲畜和牧塌之用等等ーー并假定附近唯一的水源每天仅能供应ハ加仑水。显而易见,要从他的水的供给量中,省出ー加仑水来,就不能不使他的需要和经济的目的蒙受或多或少的损害。在这种情况下,每ー加仑水就成为某种用途的条件。即使水源正好能供应十加仑,情况依旧是这样。但如果水源每天供应二十加仑,同样明显,损失ー加仑水,对农民不会有丝毫的损害。他只能有用地使用十加仑水,而必须让其他十加仑不加利用地流掉。如果ー加仑水泼翻了,它可从剩余部分中得到补充,其唯一的影响只是剩余的无用的水从十加仑减为九加仑罢了。货源不足或仅仅够用的物品オ是经济上要加以考虑的物品ーー即我们要“节约”或设法取得和保持的物品,ーー而那些货源充沛的物品是每一个人都能免费获得的。我们可以把上述命题简述如下;一切经济物品都具有价值,一切能免费获得的物品都没有价值。无论如何必须牢牢记住,唯有依靠数量的关系才能够决定某种物品究竟是仅仅能够有用,还是同时也是ー种效用的条
36件。
37第三章价值的大小谈到规定价值量的原则,我们便进入价值理论的主要任务所在的领域里来了,而同时最大的困难也在这里。这些困难是许多特殊情况巧合的结果。从某ー观点来讲,这条真正的原理几乎能自己说明自己。如果物品价值是其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而这ー“重要性”意味着我们的某些福利决定于我们是否占有这种物品,那就很明显,物品的价值量必须由决定于这一物品的福利的量来决定。如果这些物品给予我们的福利很大,那末,这些物品的价值就高,否则就低。但从另一点来看,经济界的某些事实,似乎同这ー简单而自然的解释有着矛盾。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每ー个人都知道宝石具有许多作者(《康拉德年鉴》,第..16卷,第..417、513页、尤其是第..424、430、551页)其中包括晚近的沙林(他说:要“节约”的和“有价值”的物品的显明标准是不易获得和必须花费劳动等等),他们只给定义提出了一个次要的理由,而没有提出ー个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和首要的理由。一般地说,唯有当我们由于物品供应不足因而不能满足或眈心不能满足我们的需要时,我们オ决定甘愿付出劳动等等,来取得这种物品。在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不是同时存在着另ー种情况或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理由:换句话说,如果不是那些难以取得的物品,同时也是供源不足的物品的话,劳动和辛苦本身是不能使物品具有经济的性质的。可是起决定性作用的是货源的不足,而不是获得该物品的困难,这ー点在下列各例子中活生生地表现出来(我承认,这些例子并不很普通)。在这些例子中,技术情况是属于这样ー种性质,即只有在克服了一切困难之后,才能取得物品,而困难ー经克服,物品就可以大量供应:譬如农民利用管子把水引到屋内取得良好的饮料,这也许使农民付出ー笔长时期的劳动和建造、保管以及管理的费用。但此举如果可以不断获得超过他需要的饮水,他就再也不会想到“节约”饮水的必要了,虽然他曾付出过一定数量的劳动。很高价值。每ー个人都了解没有空气和水我们就不能生存,面包和铁的用途也非常重要,而宝石的作用,不过是为了装饰,它对人类福利是不大重要的。因此,如果坚持物品的价值,是由其对人类福利的重要程度来决定的,那末宝石的价值应较低,面包和铁的价值高些,而水和日光的价值应最高。但事实恰巧与此相反。这ー异常的现象已经成为价值理论中一个真正的绊脚石。效用最大而价值却最小,这是ー个奇怪的矛盾。果然不错,由于混淆了用途和使用价值,经济学家们没有十分确切地理解和译述这ー情况。当他们错误地认为铁的“使用价值”高,而钻石只有低的“使用价值”时,两者的“交换价值”却完全相反,这是感到惊奇的唯一理由。但这只是变换对立面的名称,并没有减少其矛盾的任何尖锐性。曾经有许多企图,想用各种复杂的解释来调和这一致命的矛盾,但都失败了。因此,从亚当•斯密到现在,有无数理论家在寻找人类福利和价值的性质和标准之间的关系方面已经感到失望,甚至采用了完全无关和往往奇怪的解释,例如将价值解释为劳动和劳动时间、生产成本、自然对人的障碍等等。但是,他们不能排脱物品价值同效用及人类福利必有某些关系的这种想法,就认为物品的效用和价值之间缺乏协调,是ー个稀奇而不可理解的矛盾,是ー个经济矛盾,而漠然置之。在下面,我要证明以前的那个理论无需抛弃这种最自然的说明。衡量一
38个物品的效用的尺度在实际上无论何处也是衡量这一物品的价值尺度。要证明这一点,只需对下列问题进行冷静的、寻根究底的研究就行了:在一定情况下,一作物品对我们的福利有什么好处?我所以有意识地说:‘’寻根究底的”研究,是因为主观价值的整个理论无非是ー个决疑论的思想体系,它决定何时,在何种情况下,并达到何种程度,我们的福利依赖于ー件特殊的物品。值得注意的是:ー个普通人在日常生活中经常在作这种决疑区别,而作出了颇为准确的结论。他很少犯错误,而它在原则上从来不犯错误。如果他误认钻石为玻璃珠,当然,他会把它估价得很低。但是像没有水人便不能生存下去这样ー种理论性的考虑ーー它在这里毫无关系ーー决不会导致人们得到这样ー个决疑性结论,说从乡村水源里流出来的每ー加仑水都是无价之宝或都值成千金镑。因此,我们的任务是阐明人们在日常生活琐事中所作出的决疑性的区别,而有意识地将普通人本能地准确运用的那些规律清楚地表达出来。人类幸福所能从ー个物品中得到的东西,也就是从这一物品所得到的利益,在大多数情况下,表,甚至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也可有不同的分级表。但是,每ー个收入有限的人的心目中,总有一个相当明析的分级表,如果他愿意对各种需要加以选择的话。而理论家们也常常可以从公正的、科学的、“客观”立场出发,来制定这样ー份分级表。当我们谈到需要的分级或归类的时候,如果没有含混的话,那末一切就很简单而肯定了。所谓需要的分级,可以指需要种类的分级,也可指需要程度(即个人对需要的具体感觉)的分级,而这两者是有本质区别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如果我们按照需要对人类福利的重要性来分类,那末可以毫无疑问地说,饮食的需要将放在第一级,衣、住的需要稍差ー些,烟草、烈性酒和音乐等所满足的需要将放在更次要的地位,而装饰及其类似品所满足的需要。就要放在极不重要的ー级了。但是按对需要的具体感觉来分级就完全不同了。在同一种需要中,对需要的的感觉并不总是一致的,也不总是同样强烈的。每一次饥饿的感觉并不总是同样强烈的,每一次饥饿的满足也不是同样充分的。例如在“饮食需要”这ー级中,ー个八天没有吃一口食物的人的具体需要总比另ー个已经吃过两道菜,而正在考虑应否再吃第三道菜的人的具体需要迫切得多。在作具体需要的分级时,我们必须研究ー种完全不同的情况,和更多的各种变化。在需要种类分级表中,“饮食需要”远比烟、酒和饰物等等的需要重要。在具体需要的分级表中,属于极不相同种类的需要相互交错着。的确,即使在这里,最重要的那些需要类别中最重要的具体需要,仍旧处于分级表的上端:但是这些种类中次要的具体需要则常常居于很次要种类的具体需要之后ーー即高级种类的底层部分可能居于低级种类的顶端部分之后。这很像ー个地理学家在某一个时期是按照山脉的高度来排列阿尔卑斯山脉、比利牛斯山脉和哈尔茨山脉的,而在另ー时期却是按照它们的个别山峰来排列的。当然作为山脉来说,阿尔卑斯山脉居于比利牛斯山脉之前,而比利牛斯山脉又居于哈尔茨山脉之前。但当比较个别山峰的高度时,许多阿尔卑斯山脉的山峰,将列在比利牛斯某些山峰的后面,甚至某些山峰还要列在哈尔茨山脉的小山之后了。现在的问题是,当物品必须被评价时,我们将用哪ー个标准来衡量它们所能满足的需要的重要性呢?ーー是根据需要的种类呢?还是根据具体的需
39要呢?过去的理论在抉择时ーー这是这一理论犯错误的第一个机会ーー选择了错误的道路。它采用了种类的分级。在这一分级中,“饮食需要”这ー类占有最突出的ー个地位,而“饰物欲望”占有从属的地位。于是过去的理论认为一般地说,面包的“使用价值”高,而钻石的“使用价值”低;当他们看到事实上这两类物品的价值恰恰与此相反,自然就要十分惊异了。旧理论的结论是十分错误的。决疑论者一定会对自己说:如果我有一片面包,当饥饿时,我确实能遏止这ー或那ー饥饿的具体感觉,但我永远不能满足这类感觉的全部ーー现实的和可能的、目前的和将来的饥饿感觉,而这些感觉的总和,构成“饮食需要”这ー类别。因此,显而易见,根据这些感觉的总和具有或多或少重要性这一事实来衡量一片面包所能给我的效用,这是很不适当的。如果照这样做的话,就和这种行为无异了:有人问卡楞堡峰(阿尔卑斯山靠近维也纳的ー个微不足道的支脉)的高度,他却以阿尔卑斯山脉的高度来回答!实际上,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绝不会把我们所有的每片面包都评价为无限重要的宝物。当我们买到ー个面包时,我们绝不会每次都喜悦得好像救了一条人命似的;而当一个人无意中失落一片面包或抛给狗吃时,我们也不会责备他浪费。但当我们把生命所依赖的“饮食需要”这ー类的重要性转移到真正满足那种需要的具体物品时,我们就必须作出这种指责了。因此,这一点是够明白的了:我们对物品所估的价值,和需要种类的分级毫不相干,只同具体需要的分级有关。为了显示出这ー个结论中的全部内容起见,有必要将有关这个分级表的构成的某些观点说得更加清楚ー些,同时把全部论证建立在更加可靠的基础之上。我们的大多数需要是分得开的,就是说,可以零零碎碎地得到满足的。当饥饿的时候,我并不是不得不在完全满足我的饥饿感和完全得不到满足之间进行选择的。我可以适当地吃一些小餐来充充饥,预计可能在以后饱餐ー顿;或者我也可用半鲍来权充全饱。当然,ー个具体需要的部分满足较其全部满足,对我的福利具有另ー种较小的重要性,这一点本身在一定程度上,就足以引起对上述现象的注意,即在同一需要种类中,存在着不同重要性的许多具体需要(或需要的程度)但与此相关的,还有另ー个值得注意的事实。这是人类经常经历到的ー种经验:同一种享受,当它不断地被重复而超过了一定限度时,它所给予我们的满足会不断地递减,直到最后,享受转化成它的对立物。任何人都能够为自己证明这ー点:在ー餐中当吃到第四、第五道菜时,食欲远不如吃第一道菜时那样强烈了,如果茱数太多了,享受必将转为难受或厌恶。同样的情况在太长的音乐会、演讲、散步和游戏等等中也会遇到,一般地说,在大多数体力和智力的享受中都是这样。如果我们把这ー熟悉的事实的要旨用专门术语来说,我们得到下列命题:我们具体需要的程度(就是我们需要的感觉所能划分的程度)或是从同量物品取得的满足的各个程度通常具有十分不同的重要性ーー这一重要性实际上是逐步递减到零的。这就可以说明前面简单地说过的这ー连串命题。它首先说明如何在同一种类需要中,可以有不同迫切性的具体需要,或不同迫切性的需要程度。事实上,就以上所指的一切可
40以划分的满足来说ーー即在最大多数的场合中一ー这点不仅可能是,而且必然是这样的,这是十分正常的,因此可以说是根本性的。它也说明甚至在最重要的需要种类中,也存在着较低级的和最低极
41的重要性。正确地说,重要种类之所以区分于次要种类,仅仅是由于这样ー个事实:就是它的顶端超出其他各种类,而它的底部却和其他一切种类站在同一水平上。最后它还阐明,正如我刚オ所说的(整个来看)ー个较重要种类的具体需要,可能不及(整个来看)一个次要种类中的某ー个具体需要来得重要。而这种情况的发生,是ー种完全正常、普遍和根本的现象。例如,往往有无数的具体饮食需要,比之许多十分不重要种类的具体需要更微弱和更不急迫:这些不重要种类的具体需要,如对饰物的想望,对舞蹈的爱好,对烟草的贪求等等,往往比美食、暖衣的需要更强。如果我们试图用一个象征性的图表,来表示需要的分类,我们必须根据刚オ所说的原理,作成这样ー个图式:在这个图式中,罗马数字表示需要的各不同种类,其重要性由I递减到X。I表示最迫切的种类,如饮食需要:V表示一般重要的种类,如烈性酒的需要:而X则表示可以想像得到的最不重要的种类。阿拉伯数字10到1表示在不同种类的需要中出现的具体需要和需要的程度,它们的等极如下:数字10是指可以想像得到的最重要的需要,数字9是指次要的需要,余类推,最后ー个数字!则指可能发生的最微不足道的需要。这个图式现在为我们指出这样ー个事实:就是需要的种类越重要,其中的最重要的具体需要站得越高:但它同时也表明在每一种类中存在着从最大到最小重要性的全部等级。只有在!V类和ゆ类中出现ー些例外,在这里某些个别等级没有了。这些缺少的等级表明某些(比较稀少的)种类中,由于技术原因,通过局部行为而得到的连续满足,或者是不完备的,或者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不是得到全部满足,就是全部不得满足。举例来讲,厨房炉灶所满足的需要,可以一次满足,我们绝不需要第二只炉灶。最后,图式也表明,在最重要的第一类(I)中,也有重要性为最低数字的具体需要(1),而在其他次要的种类中,几乎都有重要性较高的具体需要(2)、(3)ー。
42第四章边际效用现在让我们回到前一章中提出的第二个问题上来,我们问:在若干或许多需要之中,哪ー个需要是真正依赖于某ー种物品的呢?如果经济生活的情况是如此简单,即个别的需要总是由一种个别物品来满足的话,那末这个问题完全不必提出来了。如果ー个物品只能满足ー个具体需要,而如果它同时又是这ー种类的唯一的一件物品(或者至少是这ー种类的唯一手头可以获得的商品),那末显而易见,个别需要的能否满足是由我们是否能支配这一物品来决定的。但是在现实生活中,问题不是简单到如此地步:相反的,它是经常从两个方面同时被复杂化起来的。首先,完全相同的物品时常被用来满足各种不同的具体需要,而这些需要又具有各种不同的重要性。其次,同一种类中经常存在着许多种物品,哪一件物品将被用来满足一个重要需要,而哪一件物品将被用来满足ー个不重要的需要,是很不确定的。试举ー个简单的例证。假设我在山中打猎已有几天了,由于某ー偶然事故,我失去了我的同伴。我距离任何房屋或村落甚远,而留给我和我的猎狗吃的食物,只有两卷完全相同的面包。显而易见,对我来说,我自己充饥比狗充饥更为重要;也很明显,这两卷面包中哪ー卷归我自己消费,哪ー卷给狗吃,完全由我来决定。现在问题产生了,这里两个需要中的哪ー个是依赖于这面包的呢?有人会这样回答:是面包实际上所满足的那个需要。不过很明显,这是ー个错误的结论。这等于说,用来满足重要性不同的两种需要的两卷面包,必定具有不同的价值;可是,在同样的条件下可以弄到的两件同样的物品其价值必定是完全相同的,这是没有怀疑余地的。这里,又是从容的反复的考虑给这个难题提出适当的解答。问题是:在若干需要之中哪ー个需要是依赖于这物品的呢?如果我们知道,要是没有这件物品,哪ー个需要将得不到满足;那末,这个问题就可以非常简单地解决,即:这个需要显然是依赖于这个物品的需要。现在不难指出,得不到满足的需要,不会是这作物品原来(偶然和任性地)被选定用来满足的那ー个需要,而总是一切需要中最不重要的那ー个需要,亦即在已往准备用这类物品的全部存货来满足的一切需要中最不重要的ー个需要。为自己的方便着想,显然是必要的,这使每ー个进行经济活动的有理性的人在满足他的需要方面,确定某种先后的次序。没有一个人会愚蠢得用尽自己所有的资源来满足微不足道的、可有可无的需要,从而使自己的必要需要反而得不到满足:相反的,每ー个人都会谨慎地使用他所有的资源,首先满足他最重要的需要,其次满足次要些的需要,再次满足第三级的需要,依此类推;ーー他总会这样来安排,即当所有高ー级的需要都已满足,而且还有一些剩余的时候,オ满足比较次要的需要。当我们的物品存量损失一部分的时候,我们也要按照同样明显而合理的原则来处理。当然,这将变更我们原来据以使用自己资源的计划。我们原已安排要满足的一切需要,现在未必能全部满足。所以满足的总体势必要有所缩减。不过,聪明人当然要把这种缩减转移到最不重要的方面去,这就是说,如果预定用来满足重要用途的物品有了损失,那末,他决不会放弃满足那些重要的需要,而顽固地坚持他的老计划,来满足次要的需要。我们可以肯定说,他必然先满足更重要的需要,而不再满足原计划规定要满足的全部需要中最不重要的部分。再用上面的那
43个例子来说:如果猎人损失了他预备自用的那ー卷面包,他不至于拿仅留的ー卷来喂给狗吃,而使自己遭受挨饿的危险。他一定突然变更他的计划,使留下的那卷面包起更重要的作用,而将损失转嫁到最不重要的喂狗的作用上面去。因此,事实是这样:比这个“最后”需要更为重要的ー些需要,决不会因物品的损失而受到影响,因为必要时它们的满足将通过代用品的代替照旧得到保证。而比“边际需要”更次要的那些需要也不致受到影响,因为无论有没有这件物品,它们总是不能得到满足的。唯一受到影响的需要,就是当物品不受损失时原会得到满足的那些需要中最后的ー个需耍。如果有这种物品,它就会得到满足;如果没有这种物品,它就得不到满足。因而,它就是我们所寻求的依赖于这伴物品的需要。这里就是我们目前的探讨的结果,我们可以这样说: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现有的同样的ー些物品所能满足的一切需要中、最不迫切的那一具体需要(或部分需要)的重要性来衡量的。因此,决定物品价值的不是它的最大效用,也不是它的平均效用,而是它的最小效用,即这件物品或类似它的ー件物品在具体经济情况下合理使用时可能产生的最小效用。为了避免重复这种详尽的说法ーー虽然这些说明必须详尽ー些才能正确ーー我们将仿照维塞尔把这种最小效用ーー处于经济上所容许的边际的这ー效用ーー叫做这物品的经济边际效用。因此,决定价值量的规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来表达:一件物品的价值是由它的边际效用量来决定的。这ー规律是我们价值理论的要旨。但不仅如此,依照我的看法,它是实事求是的人在物品问题上的行动指南。在最简单的情况下,正如在现代多变的经济生活中一样,我们发现人们是用物品ー个殖民地的农民,他的木屋孤立地处在原始森林中,距人们常到的热闹地方很远。他刚收获好五袋谷物。这些谷物要用到来年秋天。他是一个节俭的人,他安排了一个在一年之中使用这些谷物的计划。ー袋是他一年生活所绝对必需的。第二袋是在生活所绝对心需之外用来保持强壮和充沛的精力的。此外,他不想再要更多的谷物来为自己做面包和其他面食了。另ー方面,他却愿意有些肉食品,所以他留下第三袋谷物来饲养家禽。第四袋谷物他预定用来酿造酒类。现在假定他的各种个人需要已由这四袋谷物所满足了。对于第五袋他想不出更好的处理办法,除非用它来饲养ー些他喜爱的鹦鹉。当然,这些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如果用数字来简单地说明这一点,我们拟定一个具有十级重要性的分级表,不用说:这个农民对维持生活的重要性要给以最高数字10,对保持健康的给予数字8,然后往下降,他对增加肉即使人们的行动不是自私的,而是利他的,他们也有机会来考虑边际效用,即失去的物品在得到它的人看来所具有的边际效用。ー个人赠送礼品、捐款或类似的东西,这时,这些赠品的重要性用其边际效用来衡量时,对接受者的福利来说,比对馈赠者福利来说要高得多,而且几乎决不会有相反的情况。我很高兴地听说,在上述观点上,我同瓦尔拉这样ー个杰出的经济学家相一致。对于瓦尔拉在他的《货币论》的序言(第11页)中所说的,关于边际效用对于经济理论和经济生活的普遍重要性的话,我只能表示完全同意。类来改善他的菜肴的,可能给以数字6,对他从酒类得到的享受,给以数字4I最后,对饲养鹦鹉,他
44要给出最低可能的数字1»现在让我们自己站在农民的立场上来设想,我们试问,在这些情况下,对他的福利来说,ー袋谷物的重要性是什么呢?
45我们知道,这ー问题很容易解答,只要我们问ー下!如果ー袋谷物遭到损失,他将失去多少效用呢?我们再来详细地说明这问题。当然,这个农民不会削减他自己的消费,从而危及他的健康和生命,却照原来计划来酿酒和饲养鹦鹉。只要考虑一下,我们就可以看出只有一条可能采取的道路:他将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类需要,而放弃最后和最不重要的需要,即边际效用——在这里,即饲养鹦鹉。因此,他有没有第五袋谷物,对他的福利而言,唯一的差别仅是,有了这第五袋他可以容许自己得到饲养鹦鹉的快乐,没有了它,他就不能得到这种满足,从而他将正确地按照这ー不重要的效用,对他所有的每ー袋谷物作出评价。并且不仅对一袋谷物是这样,而且对每一袋谷物都是这样。因为,这些袋谷物都是完全相同的,农民无论失去甲袋或乙袋,对他将完全是ー样的,失去ー袋后,还有其他四袋能满足他更迫切的需要。把这个例证改变ー下,假定这个农民的需要保持不变,而他只有三袋谷物了。现在ー袋谷物对他的价值是什么呢?上述检验仍是可以应用的。如果他有三袋谷物,他能够并将供应最重要的三类需要。如果他只有两袋谷物的话,他将被迫只能满足两类最重要的需要,而放弃第三类需要,即肉食品的需要。因此,有了第三袋谷物ーー应当记住第三袋不是指定的一袋,而是三袋中的任何ー袋ーー他就能满足第三个最重要的需要;亦即在他所有的全部谷物所能满足的最后和最不重要的ー个需要。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应用边际效用外,任何其他的评价显然都是和事实相矛盾的,因而一定是很不正确的。最后,假定这个农民的需要保持不变,而他只有一袋谷物了。在这ー情况下,十分明显,谷物的其他用途都将置之不顾了。它将用于维持农民的生命上面ーー这是ー袋谷物刚巧能够执行的任务。同样明显的是,如果没有这最后的一袋谷物,这个农民将不再能维持自己的生命了。因此,他有这袋谷物就意味着能生存,失去了这袋谷物就意味着死亡;这ー袋谷物,对农民的福利具有可以想像的最大重要性。这一切是仍然符合我们的边际效用原理的。最大效用ーー维持生活ーー在这里是唯一的,也是最后的或边际的效用。根据边际效用来估价的说法不仅仅是“学院的”原理。没有人会怀疑这个农民在适当的时刻ーー譬如说,在有人向他购买谷物的时候ーー实际上将按照这一道理来采取行动。任何ー个人,处在他的地位,将按照第五袋的最小边际效用,便宜地出让五袋谷物中的任何ー袋;但他将对三袋谷物中的任何ー袋,索取大得多的价钱;但他决不会以任何价格,出让那不能替代的,具有最大边际效用的仅有的ー袋谷物。现在我们从独居在原始森林中的农民的例证,回到ー个高度组织的经济社会的闹市中来。这里,我们碰到ー个完全占统治地位的一条经验,即物品的数量和物品的价值成反比。市场上某ー类商品越多,在其他情况相同的条件下,这ー商品的价值就越小;反之亦然。每ー个人都知道经济理论曾利用这一条经验的命题ーー价格学说中最基本的一条ーー来证实“供求”规律,但这一命题保持其正确性,完全与交换和价格无关。例如,ー个收藏家对单独的一件标本的标价,比对一打同样标本中的任何ー个的评价不是高出很多吗?不难说明,像这些十分可靠的事实,是从我们的边际效用理论里引伸出来的。任何种类的物品越多,它能满足的需要就越能得到完全的满足,而最后得到满足的需要ーー这些需要如果物品数量减少就不能满足ー一就越不重要。换句话说,任何种类的物品越多,决定其价值的边际效用就越小。再则,
46如果某ー种物品的供应很多,多得使一切需要完全得到满足以外,仍然有剩余的物品不能找到有益的使用,那末,它的边际效用就等于零,这一种物品也就无价值。因此,对于原来使我们感到十分惊奇的这ー现象——即珍珠、钻石等比较“无用”的东西,具有很高的价值;更加’’有用”的东西如面包和铁等具有小得多的价值;而水和空气却毫无价值ーー我们在这里找到了十分自然的解释。珍珠、钻石数量很少,仅能满足有限的需要,因而达到满足的边际效用是相当地高。
47第五章复杂的现象迄今我们所考察的情况是比较容易解释的,然而现实经济生活却带来许多复杂现象。对待这些现象,经验丰富的人固可悠然自信,但经济理论家加以解释时不免要遇到相当大的困难。要了解这些现象,一切决定于我们对在一定情况下体现为边际效用的效用总量是否判断得正确。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下面所述的一切可作为解决价值理论中一切最困难问题的总钥匙。我们必须从两点着眼来考察给物品估价的人所处的经济地位。第一,我们必须设想,如果他的存货中加进了这件物品。这时有哪些较不重要的具体需要能进ー步得到满足。第二,我们必须设想,如果从他的存货内减去这件物品,这时哪些具体需要还能得到满足。当然在后ー情况下,这就显而易见,某ー阶层的具体需要,即最低阶层的需要,失去了它从前所得到的供应。这ー最低阶层指出决定评价的边际效用。第一个极明显而在理论上并非不重要的运用,使我们承认评价一件物品时,有时要考虑到某ー单独具体需要的重要性,有时要把许多具体需要综合起来一并考虑其重要性。那就是说,就事物性质言,依赖于我们正在评价的该物品的需要阶层,在范围和程度上是很不相同的,要看该物品的内容结构而定。如果它是ー组非耐久性物品中的个别物品,例如食物,其边际效用将至多包括ー个具体需要,甚至是部分的需要。如果是ー种耐久性物品,从而可以重复使用,或者如果它是作为ー个整体来考虑的若干物品,那就很自然,具体需要的整个总和ーー在一定情况下,ー个颇大的总和ーー可能包括在依靠这ー种物品来满足的需要阶层之中。例如,许多音乐享受是否能得到满足决定于是否有ー架钢琴,许多口福的享受,决定于ー桶酒的占有,而在评价这些物品时就必须把这些娱乐的重要性集合一起来考虑。现在我们来考察另一种影响深远的复杂情况。从前面的分析中,我们认识到决定物品价值的边际效用不是(或仅仅偶然是)和物品本身实际提供的效用相一致的。通常,任何物品的边际效用不是它固有的效用,而是可以拿来代替它的最后一件物品(或最后相同部分)的效用。在简单情况下,这种效用虽属另一物品的效用,它至少是同一种类物品的效用。在业已引用的例证中指出了,每单独ー袋的谷物价值ーー例如第一袋的价值ーー是由另ー袋,即最后ー袋谷物的效用(但是它总是一袋谷物的效用)来决定的。然而有组织的交换的存在可能在这里引起不少的复杂情况。如要使一种物品不失时机地交换另一种物品,总是要使一种物品所遭受的损失转嫁到另一种物品上去,如果一件物品损失后,我们不从用于次要用途的同一类物品中抽一件来弥补它,使后一用途空着,我们可以把用于另处的不同种类的物品调过来,用交换方式获得它,来弥补这个损失。当失去了一个..A类物品时,这里所遭受的损失实际上是从..B类取得的物品在别处所能提供的效用;当然,因为我们不应当从效用较高的,而应从效用最低的使用中取得代替品,这ー损失落在别种物品的边际效用上,这种物品就是从..B类转移到..A类去的。因此,在这里,一类物品的效用和价值是由另ー类物品的边际效用来估量的ーー由用来替代它的物品或物品的一部分来估量的。举例来说明。我的唯一的一件大衣被窃去了。由于我只有一伴,我不能用同样的另一件大衣来代替它,但我决不能对窃贼给我的损失置之不顾。因为现在我感受到的需要ーー对寒衣的需要ーー是十分迫切:如得不到满足,
48可能使我的健康受到严重的影响,甚至危及我的生命。因此,我将设法转嫁这ー损失于他种物品上。我将把原来要用在别处的物品出让出去,交换一伴新大衣。出让的物品的用途,当然是对我影响最小的。那就是说,我将让出对我仅有最小边际效用的物品。如果我的情况好,我或许将从我的钱匮里取出三镑,相当一件新大衣的价格,这样,我的资金减少了,只能少买一伴奢侈品。如果我的情况不好,但并不太穷,我将节约ー两个月的日用开支来弥补这ー损失。如果我是非常穷,手头没有余钱,又无法从每月收入中节省出ー些钱来的话,我将不得不把最不常用的某些家具出卖或质押。最后,如果我是如此极度的潦倒,以致只有最迫切的具体需要能得到满足,那末,我就不能把这ー损失转嫁到别种需要上去,我就必须不穿大衣过活。假设我们现在把自己置于大衣主人的地位上,试问,就他的幸福言,什么东西依赖于大衣的被窃与否上,我们将发现依赖的情况是这样:在第一种情况下,能否花钱购买某些奢侈品,在第二种情况下,要否节约家庭日用开支,在第三种情况下,要否质卖物品,从而抛弃其使用;在第四种情况下。能否实际保持健康。因此,只有在最后的情况下,大衣的价值,オ决定于它本身这ー种类的直接边际效用(由于这类物品现在只有这一件大衣,所以这里的边际效用恰巧和该件大衣的效用相一致):在其他情况下,它是由外来物品和外来需要的边际效用决定的。在交换是高度地组织起来的现代经济制度下,我们所述的ー个修正特别重要。我们几乎可以说,它包括对价值的主观评价的绝大部分。从我们所述的内容中我们可以很容易推出这一点来:我们对于不可或缺的物品,很少用它们的直接效用来评价,而几乎总是按照别种物品的“代替效用”来评价的。但是我应该强调地指出,即使在交换是极高度组织起来的场合下,我们也不一定总是使用这后一方法:只有在某些条件下(虽然这些条件是常常会有的)我们オ这样做。换句话说,只有当代替品的边际效用,小于原来的物品的边际效用时,我们オ使用“代替的”方法。说得更确切ー些,就是,当物品的价格以及各种需要的供应情况是这样:如果在ー种需要的内部遭到了损失,那末除非代替品的购买价格可由其他种类需要中抽出来,否则,比较重要些的需要就将得不到满足时,我们オ使用“代替的”方法。但是无论情况如何复杂,决定物品的真正边际效用和价值的,总是间接或直接依赖于这一物品的最小效用。和那些由交换产生的复杂情况相类似的实际复杂现象也可能由于用来替换的物品可以通过生产而迅速地得到这一事实所引起的。这ー类复杂现象,从它说明了生产成本影响价值这一点来说,在价值理论中也有值得注意之处。因此,就需要特别仔细加以讨论。但对这点和其他ー些决疑性复杂情况,放在后面来单独加以讨论,似乎更好些。目前我们且回到一条基本规律上去,它在某些方面还需要加以补充说明。第六章什么决定边际效用到目前为止,我们已经把物品的价值量,追溯到它们的边际效用量。但是,我们还可以进ー步探索决定价值的根源,并寻求这些边陈效用量本身是由什么情况来决定的。答案是:它是由需要(want)及其供应(provision)之间的关系决定的。需要和供应这两个因素影响边际效用量的途径,已经在以前的分析
49中屡次充分地谈过了;因此,我无需再加以解释。只要把这条规律简短地写出来就够了。这ー规律是:需要越广泛和越强烈,边际效用就越高:需要越少越不迫切,边际效用就越低。这就是说,一方面,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和越强烈,另ー方面,能满足该需要的物品量越少,则得不到满足的需要阶层就越重要,因而边际效用也越高。反之,需要越少和越不迫切,而能够用来满足它们的物品越多,则更下层的需要也可得到满足,因而边际效用和价值也就越低。也可以用一个近似而不太精确的方式来说;有用性和稀缺性是决定物品价值的最终因素。有用程度既然表示物品是否能对人类福利提供比较重要的服务,它同时也就表示(在极端情况下)边际效用可能达到的高度。而稀缺性则决定在具体情况下,边际效用实际上达到的那一点。边际效用的高度由需要和供应的关系决定,这一命题可以有很多的用处。现在我只强调两点,这两点是我们将要在客观交换价值理论中用到的。第一,由于个人与个人之间需要和供应的关系是非常地不同,所以完全相同的物品,对不同的人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主观价值ーー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确实很难看出为什么还能有货物的交换。因此,第二,在其他一切不变的情况下,同样数量的物品,对富人和穷人的价值就不同;它们对富人具有较小的价值;对穷人则有较大的价值。富人可以得到各种物品的充分供应,所以一般说来,他们的很不要紧的需要都可以得到满足,因此,多一些或少ー些由某种物品给他的满足是无足轻重的;反之,穷人一般只能供应他的最迫切的需要,因此,由每一件物品所给他的效用
50第七章可选择的用途在本篇的各章中,我们将继续讨论关于价值形成方面,在日常是怎样一种努力泥?是不是他自己来生产这件大衣时所需要的努力?当然不是的:他决不会自己来生产大衣,而总是去买大衣的。还是他如果生产他必须作为大衣的等价物而付出去的那些物品时必须作的努力呢?这也是不可能的。因为,他既已不做工作,他决不可能通过努力获得这个购买代价,而只能从他的定期收入中取得它。唯其如此,他当然一定要削减其他不太重要的需要的满足了。因此,买一件大衣不是使他省下ー些努力,而是使他失去ー些满足。这一损失的总量,正如我在同沙林争论的著作中所指出的,恰恰决定于这些物品所能满足的最终需要的重要性。损失了这种物品,也就损失了这些最终需要的满足。而最终需要的迫切程度,又由当前的需要和供应的关系所决定的。唯有在我在《康拉德年鉴》(同上书第..42页)中提到的那些稀有的情况下ーー不管沙林的说明(第..430页注..1)如何,我明白地说,这是超出常规的情况——努力量或劳动的痛苦可以成为价值的直接标准。——现在,我承认,沙林有时给了“努力”ー词ー个不同于痛苦的意义。然而,为了避免重复起见,我愿意稍后在价格理论中说明它所导致的后果。ーー最后,沙林以为他采用的例证显然驳倒了我的学说,可是这个例证并不能迷惑任何ー个能正确理解边际效用学说的人。如果从来只有过一个苹果的小孩,一旦被允许在邻居的花园中随意摘取苹果,我认为,他会立即降低他对叫做“苹果”的这种东西的评价。但为什么呢?并不是因为(像沙林所认为的那羊,可以看作是不解自明的)“他在吃水果方面的胃口和享受依然未变”。从吃仅有的ー个苹果起,直到吃饱苹果为止,他的享受可以逐步地下降;但十分明白,就仅有一个苹果的小孩来说,他所牺牲的是程度最高的享受:反过来,就“可从许多苹果中挑一个苹果来吃”的孩子来说,他所牺牲的只是ー个非常微小的享受。生活中所发生的各种复杂情况。为了下述两个理由,我们必须深入探讨这些复杂情况:第一,为了把我们的价值理论和实际生活现象的完全ー致,放在更牢靠的基础上,第二,因为现在所得出的结论,在以后讨论资本理论时,会找到重要的运用。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ー种物品可以有两种甚至若干种完全不同的用途。例如,木材可以用于燃烧或建筑:谷物可以用来作面包、作种子或制酒:盐可以用作调味品,也可以作为生产化工产品的辅助原料。因为物品在每ー不同的使用中满足不同的需要,而这些不同的需要当然具有不同程度的重要性:更因为在这些不同种类的需要中,需要和其供应的关系是常常不同的:最后,也因为物品即使有多种有用性,通常也不是在各个时期都有同样程度的有用性——由于这一切理由,不难看出,一件物品所引起的效用的增加,或者它所提供的边际效用,可能从一个用途到另ー种用途中急剧地改变。例如,ー堆木板用作建筑材料对物主的边际效用可用数字八来表示,然而同一堆木板用作燃料,它的边际效用只能用数字四来表示。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哪个是决定物品价值的真正的经济边际效用呢?解答这个问题相当容易,总是最高的边际效用决定物品价值。正如已经详细说明过的那样,任何物品的真正边际效用,同经济地使用它时所提供的最小效用是相一致的。因此,如果ー种物品有若干相互排斥的用途时,十分明显,在任何合理的经济组织中,最重要的用途一定占先;唯有它在经济上
51是可允许的;一切次要的用途都要被排斥掉;由于这种物品不能用在这些次要的用途上,它们就不能对该物品的价值有什么影响。用我们的具体例证来讲,但是现在所叙述的公式可能很容易产生一些错误,在进一步研讨之前,要适当地预先估计到这些方面。我刚オ所讲的好像和我在先前所说的有所矛盾。在几页以前我曾说过,如果一伴物品的直接边际效用(即同类物品中最后一件物品的效用)大于它的间接边际效用(即用作代替品另ー类物品的边际效用),那末较小的ー个边际效用是评价的标准。而现在却说,在具有不同的边际效用的几个不同的使用中,最高的边际效用是评价的标准。这种表面的矛盾是可以简单地说明的。在前面一种情况下,我们所讨论的区别是现有物品可能提供的若干种用途之间的区别,而现在我们讨论的区别则是这种物品不足时其两个或更多的用途之间的区别;正如在前一情况下已经说明了的,ー种物品所提供的几种用途中的最小的一个用途总是准确地和如果没有这种物品就不能提供的那些用途中最大的ー个用途相一致的。因此,在上述公式里,当我们谈到几种可选择的用途和可选择的边际效用时,必须承认,照字面来解释,这样的表达方法是不很正确的。因为,很自然地,在那些互相竞争的用途中,只有一个用途在经济意义上讲,是最后的,因此,只有一个是真正的“边际用途”——我们认为这就是边际效用ー一面其他一切用途在经济上都要被排斥掉。然面,由于它们是全体用途中的第一个或最特出的代表,这就更加要求我们注意。只要我们一想到后面这些用途,这些代表性的用途就首先迫使我们考虑,使我们在各种用途之间进行选择,好像我们对全部用途投票似的,例如刻木呢还是燃木,租出废马呢还是屠宰废马等等ーー这是上述公式很简明地指出的ー种实际心理过程。但是,在这里必须强调指出;我们在探讨过程中给予那些假象的边际效用的优先地位仅是形式上的优先地位,在我们经济的判断中;它们不能实实在在地享受任何优先地位。一般地说,ー种物品可以提供若干种不同用途,这一事实对我们计算价值实际上没有丝毫影响。正如我们不按照需要的种类来评价物品那样,我们不按照使用的部门来把它们分类。每一具体使用仅仅被看做是所有各部门中各种互相竞争的使用,按其重要性的等级来衡量的ー个可能的使用。因此,在遵循经济活动的原则上,我们总是采取同一条路线;我们把现有物品分配给在分级表上居最重要地位的具体用途,其中最后的一个用途就是决定该物品的边际效用和价值的。现在,当这样做的时候,经常要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只考虑了一种使用部门。当我们只有一件物品要处理的时候,这种情况是常有的。但是另ー种情况也是有的:属于某ー类的ー系列具体用途,在重要性上超过了属于另ー类的一系列具体用途,而同时这ー系列的用途很多,或者现有的物品太少,以致不敷供应次要的用途。例如,在任何工业部门中,某些物品有成百的使用场合,而每ー场合的重要性可以用数字八来标志,而在另一个工业部门中,其使用的重要性只能以数字六来标志;如果我们现有的物品只有五十件的话,当然,全部五十件物品都将用于第一类エ业中,而它们的价值将按照最髙效用八确定下来。但是,也经常有这种情况;不同使用部门的需要ーー比如,建筑方面需要的木材和燃烧方面需要的木材ーー同时要求得到满足;在这种情况下,使用场合和物品之间的比率,就将决定“最后的”使用将属于哪ー个需要部门;所谓“最后的”使用就是决定价值的这ー使用。假定在某ー使用部门中,有四个使用场合,分别标志其重要性为十,ハ,六,四;而
52在另一部门也有四个场合,标志为九,七,五,三:并假定一个人总共只有五件物品:则无疑的,这五件物品将被分配给十,九,八,七,六这五个场合,而最后的ー个数字(这个数字偶然属于第一类使用部门)是真正的边际效用,并决定商品的价值,而在第二部门中由数字五标志的其次一个使用,按照我们的公式一定会变成“假象的边际效用”。
53第八章主观交换价值现在我们可以来考虑前章所述内容的一个具体运用了,而这ー种运用是许许多多的现象的基础。迄今为止,我们所考虑的大多数情况是,ー种物品由于它特有的某种技术适应性,可以有各种不同的用途。但是,除了这特殊的假定外,在ー个有组织的交换制度下,每ー种物品都有第二类的用途ーー亦即用它来和其他物品相交换。通常把交换和其他各类用途对立起来。而把“使用”和“交换”之间的这种对立和价值论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之间的区别联系起来。在某一种意义上(我们在这里将坚持这一点)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二者都是主观价值。使用价值是一件物品当它直接用来增进人的福利时,对人的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同样的,交换价值是一件物品由于它有通过物物交换方法取得其他物品的能力,因而对人的福利所具有的重要性。按照我们业已了解的规则,使用价值量是由该物品被使用时给予物主的边际效用量来衡量的。另一方面,(主观)交换价值量显然是同在交换中得到的物品的使用价值量相一致的。当我用一件物品来做交换时,我为自己福利所取得的东西,正是我从交换得到的物品中取得的效用。因此,物品的主观交换价值量,是由它交换得来的物品的边际效用来衡量的。物品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对物主不是等量的,这点是很普通的。例如,对ー个学者来说,他的书籍的使用价值,通常大于它的交换价值,而对书商情况恰好相反。现在的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两个价值中哪ー个是真实的价值呢?这里我们只须讨论已往所谈的一般情况中的ー个特殊的情况。自己使用这一物品同用它来交换别种物品是两种不同的使用承认主观交换价值的存在以及承认它完全不同于经常所称的交换价值(即客观交换价值),是在价值现象中指导我们的基本重要点。因此,对这一问题略加讨论可能是适当的。上述学者的例证足以使我们相信,在物物交换的可能性之下,主观重要性所取的方向可能和物品的客观交换能力和价格所取的方向有所不同。因为价格虽保持不变,物品的主观交换价值可能提高。但是两种交换价值甚至可能同时向相反方向运动。举一个穷学生作例子,他的最后的和唯一的所有物ーー他能称为属于自己的唯一的东西ーー是ー个为纪念维多利亚女王即位五十年而发行的纪念金镑。毫无疑义,这ー金镑在满足他的需要方面将有一个很高的主观重要性;也无疑义,这ー重要性是一个交换价值,因为金镑没有使用价值。现在,假定这个学生意外地继承了一笔值ー万镑的财产,而同时由于发行额的限制,这个纪念金镑的价格从二十先令上涨到四十先令。现在这ー金镑的交换价值又是如何呢?在这里,两个观念的差别就很明显了。客观交换价值,即这个金镑的市价已从二十先令上升到四十先令;但对满足金镑主人需要而言,它所具有的重要性,即金镑的主观交换价值,由于学生的需要和他的资源间的关系起了变化,无疑地已下降了。昨天,这个学生如果失去这ー金镑,就会像失去了对饥饿和贫困的最后防御手段那样感到非常痛心;今天,也许他将毫不经心地把这个金镑赠与一位搜集钱币的友人。虽然,市价增长了,它对这一学生已微不足道了。交换价值的两种观念的这个基本的、真正的区别,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通常的区分看作整个价值现象的最终区分的主要理由。这样做,将会使有关系的东西拆开,而把那些不能找到共同定义的异质的东
54西混在ー起。显然,主观交换价值与主观使用价值之间的关系要比主观交换价值与客观交换价值之间的关系密切得多。如果我们要在那些与价值有关的现象中不迷失方向,应当依照我们所已做过的那样去做:把客观交换价值单独地放在ー边,而把主观价值放在另ー边,并在以后把主观价值划分为主观使用价值和主观交换价值。
55第九章补全物品的价值经常会碰到这样的情况,若干物品必须以某种方式结合起来才能取得一个经济效用,如果少了一个物品,效用即不能取得,或不能完全取得。凡用途相互补足的物品,我们可以仿照门格尔称它为补全物品。例如,纸、笔和墨水,针和线,车和马,弓和箭,左右手两只手套等等都是补全物品。这种补全特性,一般说来,在生产很容易看出,补全物品的亲密合作关系ーー它们提供这个效用的合作关系ーー将在它们的价值形成中得到反映。这将导致许多特性,虽然,这些特性都出现于边际效用普遍规律的界限之内。要说明它们,我们必须区分属于全组的价值和仅属于其中单个成分的价值。一般说来,全组补全物品的价值是和它作为ー个整体所能提供的边际效用相适应的。例如,如果三伴物品..A、B、C形成了一组补全物品,并且由于联合使用这三种物品而能在经济上得到的最小效用具有一百的价值,那末A、B、C三伴物品合在ー起就值ー百。这ー规则的唯一例外发生在以下场合中。根据我们已熟悉的原则,ー种物品的价值不是由它自己这ー类的直接边际效用而是由用来作为代替品的其他类物品的边际效用来衡量的。在这种特殊场合中,如果补全物品组的每ー单独成分,是可以用购买、生产或者甚至从其他孤立使用中取出的代替品来替换的,同时如果这些代替品在其他(孤立)使用中所具有的效用总和,比其综合使用时为少的话,就会发生这种例外情形。例如,假设综合使用的效用总和等于ー百,而其代替品的价值,即三个成分的价值分别为二十、三十和四十(总数为九十),那末,由三个成分共同决定的东西,不是取得综合使用一百ーー这ー综合效用无论如何要由代替品来保证ーー而只是取得较小的效用,即九十。这是当补全物品组的各成分全部被代替品所代替而失去综合作用时的表现。但是,因为在这种情况下,补全性质本来对价值形成没有任何影响,而价值仅仅是依照我们所熟知的通常规律决定的,对于这一点,我们无需另行探讨。因此,我们在下面将仅仅特别注意正常情况,在这种正常情况下,各物品在联合使用中所能取得的边际效用,同时就是真正的边际效用。如前所述,这个边际效用,首先决定全部补全物品的综合价值。但当总价值在补全物品的个别成分中分开时,很大的差别出现了,差别的大小依实际情况有所不同。首先,如果物品组中任一成分除了联合使用以外没有其他用途,同时,如果在联合使用中的各个成分,没有一个能够被替换的话,那末,其中一个成分就具有物品组的全部价值,而其他成分就完全没有价值。举个例子,假使我付五先令买ー付手套,五先合就是ー付的总值。如果我遗失一只手套,我就损失全部效用,并由此损失了一付手套的全部价值,而共余ー只手套也就没有价值。当然两只手套中的任何ー只都可以单独地加以评价,至于它们中间的哪ー只可以代表两只的全部价值,而哪ー只没有价值(要配成一付时ォ需要它,或者只是ー只单独的无用的手套),这只有具体情况才能决定,这种情况在现实生活中是比较罕见的。第二,更普遍的情况是,物品组中的个别成分在它们的联合使用之外,还能提供别的、虽然是较小的效用。在这里,这个成分的价值,不是介于全部价值和毫无价值之间,而是介于这个成分单独能够提供的边际效用量这ー
56最低限度,以及全部联合边际效用量减去其他成分的单独边际效用量的差数这ー最高限度之间。例如,三个物品..A、B和..C.结合起来提供边际效用量..100;A本身的边际效用为..10,B本身的边际效用为..20,C本身的为..30。那末,A的价值决定如下:100-(20+30)=50。A的价值处于..10和..50之间。如果ー个商人只有单独的..A这样ー个物品,他从它仅能取得孤立的边际效用..10,而物品的价值也相应地仅仅是..10。但是假使他具有全组物品,而别人出价要他从全组中出售或转让物品..A,他所必须考虑的是:有了物品A,他能取得边际效用..100:没有了它,则他只能取得物品..B和..C的较小的(孤立的)效用,即..20+30=50;因之,有没有物品..A,其间的差别是价值..50。A作为全组的补全部分,值..100-(20+30)=50i而作为孤立的物品,仅值..10o在这里,价值的差额虽不若在第一种情况下那样大,但依然是很大的。第三,更为普遍的情况是,物品组中的若干个别成分不仅可以用于其他用途,而且同时是可以由同一类的其他物品来代替的。例如,建筑基地、破头,横梁和劳动カ在建造ー幢房子上是补全物品。但如果准备用于建筑的几车豉头在运输途中走错了路,或者从事建筑工作的若干劳エ拒绝工作,在正常情况下这丝毫不会阻碍人们取得联合效用ーー把房屋建造好。劳工和材料只要由其他的人和物来替换好了。关于价值形成的结果如次:ーー1.可被替换的成分,即使它们作为补全品是需要的,也不能得到比‘’代替品的价值”更髙的价值ーー即代替品在那些别种使用部门中能提供的效用所给予的价值。途之间的重要性的差别就越小。这就是说,介于一件代替品可能在其他用途中提供的重要性这ー最高限度价值和一件多余的、孤立的物品可能在次一等用途中提供的重要性这ー最低限度价值之间的这ー差别也就越小。例如,包括在补全物品组中的物品..A,除了我们称之为A1的物品之外还有同类的..A2和..A3i再如果可能利用它们的场合(在补全组以外的场合)其重要性分别由数字..50、20、10等等来标志,而且,只有由50和..20标志的两项用途将由物品..A2和..A3来供应;如果现在把..A2、A3中的一个用来代替A1的话,那末由..20标志的这个效用将会损失掉。在另ー方面,如果补全组被拆散了,而物品A1将被迫寻找ー个孤立的、次等的使用场合,它唯一被利用的场合将是第三项,即数字..10所标志的这个场合。因此,它的价值将位于10(孤立的)和..20(补全的)之间。但是如果不是只有三件物品,而有一千件物品,有一千个使用它们的场合,介于第一千个使用场合(必要时从这里把代替品调出去的这个场合)和第一千另ー个使用场合(由于物品组被拆散而共中一个分子必须寻找的这个场合)之间的差别一定会降低到ー个微不足道的数量。当然,任何个人在他自己经济范围内不可能有一千件同一种类的物品和一千个不同使用它们的场合。但是,同样的,刚オ所叙述的结果的有效性一点儿也未取消,只有它们活动的场面从个人经济转变到市场经济来了,详细情况如下。个人购买他所需要的东西而在市场上出卖他所多余的东西。这里在整个市场所包括的一切种类的物品和一切使用它们的场合都汇合在ー起了。而现在ー一正如过去切依赖于在市场上的物品和使用它们的场合是否稀少。如果物品很少,不管我们是这件特殊物品的买主或卖主,在决定价格时将有着巨大的差别。例如,假使像过去那样,只有三件相同的物品而有三个买主,每人都希望得到这样一件物品,目的在于使用它产生五十、二十和十的效用,如果这些物品中的ー个从市场上被撤回去要作补全物品来使
57用,其余的两个物品将被买去作为效用五十和二十来使用,而ーー依照第四篇将说明的价格规律ーー购买价格一定被确定在十和二十之间,比方说在..15这个数字上。但是,如果补全使用没有了,而第三个物品也被抛到市场上了,它必定ーー如果它找到出售的机会ーー落到能够得到效用十的这个买主身上,结果是市场价格总是被确定在十的水平之下。因此,在这里价格ーー以及以它作为根据的主观交换价值ーー变动很大。在另一方面,如果有一千件同类物品供应市场,也有一千个买主需求它们,显而易见,无论出现第一千另ー个买主或一千另一个卖主,对市场价格都不会造成很大的差别:无论有没有补全使用,该物品将独立地得出它的价格和价值。因此,在现在提出的假设下,可代替的成分的价值总是固定在一定的水平上,和它们的具体补全使用无关。并且当我们将物品组的总价值分配给每ー个个别成分时,它们才具有这ー价值。因此这种分配是这样进行的:在联合使用的边际效用所决定的整个物品组的总价值中,这一固定价值是预先分配给可代替成分的,而其余的价值ーー它随着边际效用总量而变化ーー则算给不可代替的成分,作为它们的独立价值。再用老的例子来说明。假定联合边际效用总量等于ー百,而..A、B两个成分分别具有固定的“替换”价值十和二十,那末,七十必须算作不可代替的物品..C的单独价值:若物品组的边际效用总量等于ー百二十,则..C的单独价值将是九十。我们所已讨论的三种例证中,其最后一个在现实生活中最为如果联合收益增加了,任何人就不会把增加部分归属于可以代替的成分:而总认为土地或矿坑“增加了生产”。同样的,如果联合收益减少了,也没有人会把减少部分算在“成本”的账上:这种减少也将被认为完全由于土地或矿坑的生产カ的降低。这是完全合乎逻辑而且是正确的:任何时候,只有固定的替代价值是真正地依赖于可以代替的物品的:能得到的联合效用量的整个余额依赖于不能代替的物品。补全物品的价值理论乃是一把钥匙,它可以解决政治经济学中最重要、最困难的问题之在竞争比较自由、价格由自由契约决定的目前社会情况下,物品分配的问题。一切产品都是通过三种互相补全的“生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的合作而生产出来的。我们的理论既然能够说明联合产品有多少可以,在经济上归功于哪ー个要素,从而能够说明各个要素在总价值中所占的份额,那末,它就能够为决定各个要素所应得到的报酬量奠定最有决定意义的基础。因此,虽然我们知道,作为“生产要素”的资本和作为“收入来源”的资本并不完全相同,但是,它至少可以大致指出决定三种收入ーーエ资、地租和利息——的数量的方法。这点并不是直接地指出来的。工人所得到的份额和共同起作用的土地的主人所得到的另ー份额是直接和工资与地租相一致的。但是落到共同起作用的资本头上的份额并不是利息ー一正如,在分配理论中,经济学家们自从萨伊以来轻率地一再假定的那样。首先它是对资本的合作所付的总报酬:而利息是从这里面取出来的,好比核仁从壳中取出ー样,因为,从总报酬内减去消耗掉的资本的价值后,还有这么多的ー些剩余。要说明为何是这样的,这本身就是个问题。举ー个例子来说明它吧。假使有一伴由三个要素合作生产出来的商品值ー百镑。补全物品的规律可使我们知道这些;它使我们能够决定劳动(直接用于生产的劳动)的份额相当于,比仿说,二十镑,土地的份额为十镑,而资本的份额为七十镑。但这条规律并不告诉我们在这七十镑中,在
58减去资本折旧之后,作为利息的净剩余是什么和有什么。相反的,补全物品这条规律本身却使我们得到这样ー个结论,即没有剩余了。因为,按照这条规律,就自然会认为由于七十镑收益应归功于资本的合作,同时资本已在取得收益时被消费掉,所以资本已评得全部七十镑了;如果情况确是这样,那末资本的收益当然会被资本的折旧全部吸收去。但事实并不是这样的。这好比是一件内部的事情ーー是在补生物品规律所决定的资本总报酬内部起作用的一件事情,且是ー个独立的问题,即特殊的利息问题的对象。但在我们能够讨论利息问题之前,还有许多问题尚待解释。
59第十章生产性物品的价值。价值和成本物品的价值是由它们的生产成本规定的,这几乎是经济学中的口头禅了。这一学说在理论上很少被怀疑,但是,它的确实性经常受到列举的许多例外和插入的各种保留条款的严格限制。可对于资本合作的总份额(毛利息(Rohzius))和净利息两者的意义,一般经济文献中,普遍地存在着混淆的情况,对此,我已在拙著《资本和利息》中充分讨论过了(参阅对劳德代尔的批判,第146页:对凯雷的批判,第155页,对斯特拉斯伯格的批判,第175页;对萨伊的批判,第189页,等等)。在这里,把完整分配理论叙述一下似乎不是我的分内事。我故意避免作进ー步的探究,除非对我的特殊任务——利息理论的发挥ーー有所必要,就是在有必要叙述它的时候,也只是把规定资本所得总份额的范围ーー有别于同资本合作的劳动和土地使用所得的份额ーー这一原理,粗略地叙述一下就够了:我们的特殊任务是规定资本总份额的情况是什么,此外,我希望,对于各个要素所得份额这个问题(我只得很草率地讨论它),大家所热烈期待着的维塞尔的著作不久将清楚地加以阐明(维塞尔的《自然》(维也纳1889年版)出版时,本书正在付印中一一英译者注)。在前辈作家中,萨伊曾争论说(《政治经济学概论》第2卷,第9章,第7版,第是,在这个受到限制的范围内,这一学说几乎作为不容争辩的权威一直流传到我们的时代:它在现实经验中得到一定程度的证实,但最严重的问题是,它看起来似乎是和上面所阐明的价值理论相矛盾的。因为“生产成本”无非是消耗在物品制造中的生产性物品的总和ーー所消耗的具体资本,所耗费的劳动等等。现在,对于物品价值的根源和价值量的问题,我们的理论是这样回答的:价值依赖于物品所能提供的边际效用;就是说,它依赖于物品未来的使用。但是,其他的理论却回答说:物品的价值依赖于在其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生产性物品的价值;就是说,依赖于物品来源的条件。暂时把这个矛盾丢开,并忘记人们教导我们的关于成本的一切东西,让我们无偏见地问一问:我们合理地得出来的边际效用理论对生产性物品的价值和对“成本”应该怎样说呢?为了清楚起见,在进ー步追索以前,我们应当对我们目前要深究的对象,即生产性物品,下ー个更加确切的定义。和直接满足人类需耍的消费品相比,一切生产性物品具有这ー普遍的特征ーー它们只是间接地满足人类的需要。但是它们在间接的程度上,相互之间还有差别。譬如,烤面包的面粉,比生长小麦的田地,在某种程度上更接近于需要的最后满足。我们将利用门格尔将物品划分为若干等级的方法,ー级。我们把那些协助生产第一级物品的物品ーー在面包生产中联合使用的物品,例如面粉、烘炉和面包师的劳动等ーー放在第二级。我们把那些用于第二级物品生产的物品放在第三级,如磨面粉的小麦、用来磨粉的磨子、烘炉的建筑材料等等。我们把生产第三极物品的生产手段放在第四极,例如生长谷物的土地、耕作使用的农具、农民的劳动、磨坊的建筑材料等等。由此类推以至第五、六、七极,它们包括参与下ー极物品生产的那些物品。按照我们的价值概念,这一点是自明的,生产性物品,像其他物品ー样,只有当我们认识到它的有无同我们能否获得某ー效用和使某ー需要得到满足
60有关时,它对我们オ有价值。也很明显,当该物品可能满足的需要很重要时,它的价值将高些,而当它所能满足的需要不太重要时,它的价值将低些。唯一的差别是,直接消费的物品,它和满足之间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而生产性物品,和最后依赖于它们的满足之间,插入了一连串的中间成分,即它们的ー连串的产品。在这ー连串联系中,存在着使新的正常关系发展的ー些事实和机会,特别是介于生产手段的价值和它们的产品价值之间的关系。但是,价值基本规律既不会被这些关系所推翻,也不会受到它们的妨害。实际上正如类似的补全物品的情况ー样,它不过被ー些细节弄得好像模糊不清而已。而这些细节是在事态发展之中产生出来的。我们现在就来考察这些细节。为此目的,让我们举ー个典型的一系列生产过程作为例子。ー个直接消费品A,是从第二极生产性物品级C2制造出来的,G2是从第三级物品组G3生产出来的,而G3最后是从第四级物品组G4生产出来的。为了简单起见,首先假定这些生产性物品组中的每ー个不费时间地立即变成下ー级的产品;同时,假定这一物品只有目前的ー种用途,我们必须找出所述系列中的每一成分和物主福利之间的依存关系。我们已经知道,决定最后成分(即物品A)的价值的,就是它的边际效用。因此,我们的考察该从G2开始。假如我们没有G2.我们就没有它的产品A5这就是说,在A所属的物品种类中,我们将比应该有的少去ー个。但是我们知道,缺少ー个物品意味着缺少ー个满足,也就是这个物品在经济上所能提供的最小满足。换句话说,这就意味着失去了物品A的边际效用。因此,A的边际效用也依赖于G2,正如它依赖于产品A本身ー样。再考察下ー成分,我们发现,如果我们没有G3(我们不能有由它生产的G2.结果,我们将捐失A类中的一个物品,或它的边际效用。因此,就是上述的这个边际效用和对福利的重要性,也依赖于G3.正像它依赖于在生产过程中居于G3以后的各个成分ー样。同样的情况也可以推论到第四级物品组上去。倘若我们没有G4.我们当然要损失第三级物品组中的ー个物品(否则它是可以从第四级物品中生产出来的),我们进ー步也要损失
61G2物品中的一个,从而损失A物品种类中的ー个,而最后也要损失A物品的边际效用。这样,我们得到如下的一般结论:人类福利的增进,依赖于ー连串生产过程中所有的较近一级的生产手段:也就是依赖于最终产品的边际效用。没有一个人会对此结论感到惊异。ー系列生产过程只有通过最后产品,才能同我们的福利发生关系,除了这种最后产品所规定的效用似外,既不能导致别的效用,也不能规定别的效用。这是ー个不可避免的结果。在ー系列生产过程的每一个环节里,我们连续地掌握着这个最后效用的条件,有时是在较远的阶段,有时是在较近的阶段。我们可以从上述内容中引伸出关于生产手段价值的原理:第一,由于所有的各级生产手段都依赖于同一个效用,所以,所有各级物品组的价值,在实际上一定是相同的。第二,所有这些物品组的价值量,即它们的共同的价值量,最终是由它们的最后制成品的边际效用量所规定的。在这里应为强调“最终”这一点。因为,第三,每一物品组的价值是由它的下ー级产品的价值来衡量的。首先,生产手段的效用和功用,体现于并耗尽在共产品中:不用说,制成的产品对我们越重要和越有价值,这种效用和生产这ー效用的物品的重要性,也被估计得越高。上面第三条原理实际上全部被第二条原理所包括了,因为最终制成品的边际效用是反映在高ー级物品的价值上的。价值
62从这ー边际效用传递到作为生产手段的一切物品组上,但这ー传递好像是分级进行的。边际效用量,首先,也是直接地表现在最终制成品的价值上。这就成为产生这个制成品的物品组的价值标准。后者又成为第三级物品组的价值标准,而第三级物品组最终又成为最后物品组的价值标准,即第四级物品组的价值标准。价值决定要素的名称,逐级地变化,但名称虽不同,起作用的总是同样一件东西ーー最终制成品的边际效用。虽然上述第二条和第三条原理在实质上是一致的,但明白地阐明第三个原理,也还是必要的。它很重要,因为它是在日常生活中比主要公式更为常用的ー个方便的简化的公式。假使我们估计ー个生产手段能给我们多少福利,我们当然首先考察我们能从它那里取得的产品,然后,再进而考察这个产品所能为我们带来的福利。如果我们不了解这一点,我以为,我们必须仔细检查效用传递的整个过程,从一个成分到另ー个成分,最后直到我们达到了最后成分的边际效用,即最终制品的边际效用。但是这样做往往是不必要的。根据过去的考察或过去的经验,我们对产品的价值已经形成了某种意见,因而无需深入考察,即可以此作为我们对生产这些物品的生产手段的评价根据。例如一个木商为了做桶而买木料,不会费多长时间来考虑木料对他的价值。他估计从木料中能取得多少块桶板:他知道在当时市场情况下,桶板的价值是多少。除此之外,他就无需再作其他考虑了。到现在为止,我们纯粹根据理论阐明了关于生产手段价值的原理,在某种程度上,是作为经济学逻辑的假设而加以说明的。倘若现在,我们问经验对这些假设能否证实呢?我们将发现前者证实了后者。的确,我们能够求助于和边际效用理论如此相对立的那个“成本规律”来证实这些假设。经验表明许多物品的价值是等于它们的“成本”的。但“成本”无非是那些有价值的生产性物品的综合ーー在制造产品中必须耗费的劳动、具体资本、财富的使用等等。成本和价值的著名的一致性仅是一直在从这ー个变成另ー个的不同等级物品组的价值的一致性的另ー种表达形式而已。当然,我很明了,关于这个一致性的原因,那些采用成本规律的人经常用颠倒的方式来了解它。我们说生产手段的价值,因而也是成本的价值,是由它们的产品的价值所规定的,而这ー规律的一般的解释则说产品的价值是由它的成本的价值决定的ーー也就是由生产它们的生产手段的价值决定的。往后,我们将有机会彻底地来探索关于这种一致性的原因上的不同意见。这里我只企图来肯定这ー说法,即ー连串生产手段组的价值的一致性ーー不论其原因是什么——是经验中的一个真实事实。当然,这个一致性不是绝对的,而只是近似的:我们仅能说价值有趋于一致的倾向。从绝对一致性中产生出来的有两种分歧•部分是不规则的,一部分是正常的。这两种分歧都是由生产需要耗费时间这一事实产生出来的。第六级物品或第ハ级物品逐步地经过一切阶段的变化而变成最后消费品的漫长过程中,人和物都可能有变化。需要可能变化:需要和它的供应的关系可能变化:并且同样重要的,对这些关系的认识也可能变化。当然,随着这些变化,对处在到达制成品的道路上的各不同阶段的物品的评价也会变化。不难理解,由于这种原因而发生的波动有时可能大一些,有时小一些,有时向上,有时向下,它们是不规则的波动。但是,除此以外,还有一种脱离一致性的分歧,它是不变的,是正常的。可以看到,远ー级的物品组全组的价值多少小于它的产品的价值,并且有着一定的比率;而价值的差别的量
63是按照把生产手段组变成产品时所需要的时同的长短而分等次的。例如,如产品的价值是ー百镑,经验告诉我们,花费在生产中的劳动、土地使用,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总价值要比ー百镑少ー些ーー也许是九十五镑,如果生产过程长达一年的话;也许是九十七镑或九十八镑,如果只需要一半时间的话。这个价值差额仿佛是ー个躲藏利息的摺缝。它的解释本身就是ー个独立的课题,我们将在下面几章中详细来谈它。目前,我们不必把它和正在探讨的问题ーー生产手段的价值与它们的产品的价值之间的一般关系ーー纠缠在ー起:因此,目前我们将完全不顾这种特殊的价值差额的存在。直到这里,我们都是在ー个简单的假设之下ーー即生产手段中每ー个物品组只有一个完全固定的用途ーー来说明支配生产性物品价值的规律。但在现实生活中,这ー假设同事实符合的情况是极其有限的。事实上,生产性物品的特征是,它们比消费品有着更多的非常不同的用途。其中大部分都有若干种生产性的用途,而有许多种,像铁、煤,尤其是人类劳动,却有着成千上万的不同的用途。在理论探讨中,我们当然必须注意这些实际情况,看看是否需要对价值规律ーー即上一级的物品组的价值是由它的产品的价值来决定的ーー提出某些修正。因此,我们现在变更一下典型例子中的假设。ー个人有着大量第二级生产手段物品组(G2)。他能随意从任何这样ー组中,制造ー个A类、B类或C类的制成品。当然,他一定要协调地满足他的不同需要,因此,他将利用备组物品,按照各种需要的程度,同时生产A、B、c三类成品。在ー个真正协调的供应计划中,生产量将这样地被规定,使得在每ー种类中,同样重要的需要将依赖于这ー种类的最后一件物品,而每一件物品的边际效用将因此大致相等。虽然如此,边际效用的差别,甚至颇大的差别仍然会存在,因为,我们知道,在任何种类需要中具体需要的分级,并不是始终一致的,也不是连贯不断的。例如室内有一个壁炉对我有很大的效用ーー我可以用数字二百来代表它ーー而第二个壁炉对我将没有任何用途。很自然地,在满足我的需要方面,当我已有了一个壁炉及其二百边际效用之后,就不再需要第二只壁炉,即使在其他各类需要方面,供应的边际效用降至一百或ー百二十,也是如此。因此,要使我们的典型例证符合于实际,我们必须假定在A、B、c二类产品中一件物品具有不同的边际效用量ーー比方说,在A中是ー百,在B中是ー百二十,在C中是二百。现在问题是,在这样的情况下,G2的价值是什么呢?在我们作出类似的划分之后,我们能够毫不迟疑地回答这个问题ーー价值将等于ー百。因为,如果已有的物品组之一遭到了损失,物主当然会把这ー损失转移到感应最小的部分上去;他将既不会限制B类产品的生产,因为在这里他要损失ー百二十的边际效用;也不会限制C类产品的生产,因为在
64这里他要损失二百的边际效用。他将仅仅少生产ー个A类的产品,在这里,他的福利的损失只是ー百。一般来说;生产性单位的价值,是和该单位在经济上所能生产的一切产品中具有最小边际效用的那个产品的边际效用和价值相适应的。因此,在各级生产手段只有一种用途的这ー简单的假定下,所说的生产手段的价值和共产品价值之间的一切关系,也一般地适用于生产手段的价值和共价值最小的产品之间。那末,它和其余两类产品B和C的价值有什么关系呢?这个问题将我们引到’‘成本规律”的来源上面。
65在一切情况下,如果要决定这种产品在本身范围内可以达到的边际效用的话,则B种和C种物品的价值,既不同于A种物品的价值,也不同于其成本G2的价值。B种物品的价值将是ー百二十,C种物品的价值将是二百。不过,这是下面这些事例中的一个,即由于代替,ー种物品遭到的损失可转移到另ー种物品上去,因而后者的边际效用就变成前者的标准。这就是说,如C类物品中的一个遭到了损失,并不至于失去它能直接产生的边际效用二百,我们可以而且一定立即从生产性单位G2中取得另ー个C5我们将宁愿少生产ー个边际效用最小,亦即效用损失最小的那个物品。在我们的例证中,这就是A种物品。由于生产物品相互替代的可能,C类中的一个物品就不是按它本身的边际效用二百来评价的,而是按最小的同类产品A的边际效用ー百来评价的。这也适用于B种物品的评价,而且一般说来,也适用于评定ー切同A“在生产中属于同类”,而同时具有大于A种物品宜接边际效用的物品的价值。这就导致许多重要的结论。首先,在这种方式下,具有较高各别边际效用的物品价值,被放到和’‘边际产品”——即具有最小边际效用的产品ー的价值相同的水平上,因而也被放在和生产这二者的生产手段的价值相同的水平上;因此,价值和成本的理论上的同一性,在这种情况下也表现出来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价值和成本在这里的一致,与成本和边际产品之间的ー致在本质上是不同的。在后一场合下,同一性是由于生产手段的价值本身适应于产品价值而引起的:产品的价值是决定的因素,而生产手段的价值是被决定的因素。反之,在现在的场合下,产品的价值必须去适应别ー价值。当然,到了最后,它只是去适应和它在同一生产系列中的边际产品的价值。不过,在最初,它也同生产它的生产手段的价值相适应,而这种生产手段是为边际产品的替代关系联系起来的。在这里,价值的联系好像划出ー根断断续续的线。首先,它由边际产品出发到生产手段,再去决定生产手段的价值;然后,它又转到相反的方向,从生产手段出发,到生产手段可以生产的其他产品上面。因此,到最后,直接边际效用较高的产品,从其生产手段方面得到它的价值。将这一点从抽象公式改用实例来说明。如果我们估计ー个物品B或C(一般来说,即ー个具有效高直接边际效用的产品)对我们有什么价值,我们一定首先说:它的价值,恰巧和我们可以在任何时刻用来代替它的生产手段的价值相同。如果我们进一步研究生产手段本身究竟有多少价值,我们就回到边际产品A的边际效用上。不过实际上我们经常可以免于这种进ー步的研究,因为我们已经知道形成成本的各商品的价值,不必自第一级开始,再逐步推导上去;在所有这些场合下,我们都用ー个简略的方法个既准确又方便的方法ーー来估计物品的价值,即简单地根据它的成本。因此,在这里,我们拥有关于驰名的成本规律的全部真理。事实上,人们说成本规定价值,这是正确的。但必须认识到这ー“规律”所能适用的范
66围和它的理论根源。首先它仅是ー个特殊的规律。只有在恰当的时间内可随意通过生产而取得代替品的这ー范围内,它オ是有效的。如果没有代替的机会,每ー种产品的价值必须由它本种类内的直接边际效用来衡量,而它和边际产品的价值以及和中间生产手段之间的一致就要受到干扰。因此,就有了著名的从经验得来的命题,即成本规律只有在物品可以“随意仿造”或者“自由制造”的情况下オ有效,并且它仅是ー个近似的规律,它并不能使受它支配的产品的价值很严格地和成本相一致,而只是ーー按照当时的生产不敷需
67求或超过需求的情况ーー时而在这ー边波动,时而在另一边波动。其次,更需强调的是,甚至在成本规律有效的场合下,成本不是价值的最后的,而只是中间的原因。归根结底,成本并不把价值给予产品,而是从产品中取得价值。在只有一个用途的生产性物品上,这是很清楚的。匈牙利土凯葡萄酒并不是因为有了土凱葡萄园而有价值的,而是土凯葡萄园所以有价值,是因为土凯葡萄酒的价值高同样地,没有人会否认水银矿的价值取决于水银的价值,小麦田的价值取决于小麦的价值,破窖取决于前头的价值,而不是颠倒过来。只是由于大部分值钱的物品具有多方面的特性ーー即它们可以用于许多用途ーーオ产生了相反的现象,而只要略予思考就能知道,这不过是个表象罢了。正如月亮反射太阳光于地球上一样,多方面的成本把它们从边际产品那里取得的价值反映到它的其他产品上去。价值原理不在成本之中而在成本之外,在产品的边际效用之内。成本规律不是一条独立的价值规律:它仅在边际效用这ー真正的普遍规律之内形成一个偶然的事例。它不过是补全物品规律的ー个相反的东西。正如补全物品规律解开了并解释了暂时的因果配置所产生的价值关系ーー即若干物品同时作用于ー个共同有用的目的;成本规律也解开了并解释了那些临时有着先后顺序的各种物品ーー各种递随跟踪和彼此渗透而向同一目标前进的物品ーー之间的价值关系。如果我们把互相起作用的物品的价值关系当作一个紧密缠结着的网,那末我可以说,前一条规律在长度和广度方面理清了网丝,而后一条规律在深度上理清了它;但两者都属于包罗万象的边际效用规律之中,且不过是这ー规律对特殊问题的特殊运用罢了。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