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科学教方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一单元:植物的生长变化1.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一、教材简析:《植物新生命的开始》是三下第一单元第一课,有三部分内容:1、通过描述学生熟悉和喜爱的小猫小狗出生方式,以问题形式提出了本单元的研究任务即绿色开花植物是从哪里来的?它们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2、对不同种子外部形态特征的观察和对种子里面有什么结构的推测?3、布置种植凤仙花的学习任务,提示学生做好种植准备。二、教学背景:三年级上册的“植物”单元,已经开始引领学生有意识地关注植物的有关问题,并且通过对向日葵一生的介绍,注意到植物的一生中要发生变化。在过去的学习中,学生对变化的认识是间接的,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变化的认识也是零散的、模糊的。科学讲究实证,我们更希望学生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形成对事物的认识,这样的认识在学生的知识结构中将是最稳固的。本课内容的设计是要在学生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外部特征各不相同。2.种子有自己特殊的结构,在适宜的条件下可以萌发生长成一株植物。科学词汇:外部特征、内部结构、胚根、胚芽()过程与方法:1.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种子的外部形态特征。2.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认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科学方法:观察(看、闻、摸、捏)、实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引发关注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观察的兴趣,引发学生种植植物的欲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用感官和放大镜观察各种植物种子的特征。教学难点:根据植物生长的已有知识,预测植物种子的内部结构以及将来生长变化。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图片一包植物种子(黄豆、绿豆、玉米、花生、莲子、芝麻、葵花子、西瓜子、凤仙花子、蚕豆、另外准备好浸泡过的花生、绿豆、
1喇叭花子……)、放大镜、观察记录纸。蚕豆、黄豆种子。教学流程说说自己对植物生长变化的一些认识-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f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f拓展延伸,课后准备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说说自己对植物生长变化的一些认识1.教师出示一些植物的生长变化图让学生欣赏,问:这些绿色开花植物又是从哪里来的呢?2.学生思考后,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3、植物的一生都要经历出生、成长、繁殖、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它的一生发生了哪些变化呢?4、学生个别回答。5、请学生用图画和文字将植物一生的生长变化过程画下来和写下来。6、学生在P2页“我知道的植物生长过程”的画板里画图和写过程。7、学生展示自己见过的一种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的图画,并说说这样画的理由。8、教师再次出示先前一些植物的生长变化图,问:这些植物是不是都是由种子发芽后慢慢长大的?9、学生谈谈自己生活中见过的一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繁殖的例子。10、小结:我们熟悉的绿色开花植物几乎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但是也有些植物可以用根、茎、叶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这就是我们这节课研究的课题,板书课题:《植物新生命的开始》。二、观察种子的外形特征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些植物的种子,板书:种子。请看大屏幕,谁来说说这些是什么植物的种子?2,明确目的:这节课我们就来观察这些植物的种子。你们准备用什么方法来观察这些种子?追问:观察种子哪方面的特征?(引导学生学会运用感官观察种子的特征)
23、小结:我们可以用摸的方法,了解种子的光滑度;用闻的方法了解,了解种子的气味;用看的方法,了解植物的形状、大小、颜色等方面的特征,如果看不清楚,还可以请放大镜帮忙。(教师要对学生进行两种有效使用放大镜的观察方法的教学。)4、小组观察观察实验中要实验组长负责纪律和组员实验顺序。并要求每位学生填好种子观察记录表。5、小组交流(1)同学交流种子观察记录(2)观察这么多的种子,你们还有哪些新的发现?(要是有学生提出解剖种子进行内部观察,教师就及时让学生想象种子内部结构特点的教学,要是没有学生提出内部观察,那就在学生进行完种子外部特征观察实验后,由老师提出这个问题。)6、小结:不同植物的种子,它们的形状、大小、颜色等各不相同。那么这些种子的内部结构会是怎么样的?三、观察种子的内部构造1、学生猜测:种子里面有什么?2、怎样可以看到种子的里面呢?3、小结:你们讲得不错,为了让同学们比较容易看到种子的内部结构,老师把一些种子进行了浸泡。观察的时候我们可以先轻轻地剥掉外面的种皮,再把种子掰开观察。4、小组观察花生、绿豆、蚕豆、黄豆种子的内部结构5、小组交流:在种子里面,你们发现了什么?6、小结:种子内部都有胚根、胚芽、子叶。7、如果把这些种子放在土里,会出现怎样的变化?8、在任何环境里,种子都可以发芽吗?(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有适宜的温度、水分,种子才可以发芽。)9、种子发芽后,里面的胚根、胚芽会变成什么呢?子叶又会怎么样?10、预测:种子会怎样一步一步长成植物的?四、拓展延伸,课后准备。1、同学们能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推测植物的生长变化,这很好。但这毕竟是一种推测,你们想不想种颗凤仙花,亲自观察它的生长变化过程来验证自己的推测是否正确?2、那我们就得做好播种前的准备工作:
3•准备一些凤仙花的种子。(教师准备)•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学生课外查找)•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师生共同准备)3、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吗?(比如困难、决心、问题等等。)板书设计植物新生命的开始外部:形状、大小、颜色各不相同植物的种子内部:胚根、胚芽都一样课外活动1、查阅凤仙花的有关资料,了解凤仙花的栽培方法。2、准备播种所需要的材料和工具。生成预见教师在引领学生在对种子外部形态观察和对植物生长发育过程进行思考后,能让学生产生一些问题,能运用自己的经验对问题的可能答案进行推测,能想办法对自己的推测进行验证。本课主要目的是引领学生学习研究问题的科学思维过程。课堂评估学生能否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1.种植我们的植物一、教材简析:《种植我们的植物》是三下第一单元第二课,有二部分内容:1、文字帮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任务:种植凤仙花,同时提示学生播种要考虑季节。凤仙花等许多植物都适宜在春季播种,但也有植物适宜在秋季播种。2、引领学生做好长期观察前的准备工作。利用记录表记录、利用照片和文字记录、通过写观察日记的方式记录。二、教学背景:|本节课开始种植植物的活动,并要求学生做好栽培植物、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一系列准备工作。这节课是本单元后面几节课教学的基础。通过前一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认同了绿色开花植物都是从种子开始它们新的生命的,那么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活动就应该从“播种”开始。种下的种子会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从对三年级学生的调查情况看,大部分学生认为种子在土壤中萌发是先向上长出茎,发育成幼芽,再长根;有些学生甚至想不到种子会发育成根。那么种子在土壤中到底会发生哪些变化呢?基于三年级的学生年龄特点,教科书介绍了一种观察种子萌发过程的方法。种植植物的目的是为了观察植物的生长变化过程,研究植物生长变化规律。植物的生长
4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凤仙花的一个生命周期要经历五个月左右的时间。这样记录就显得至关重要。记什么?怎样记?“做观察记录”就是在引领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的准备工作,思考观察什么?用什么方法记录?记录什么?这一活动将直接决定着单元教学结束时学生是否能获得植物生长变化过程的有关认识。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过程与方法:1、学习掌握播种技能。2、在教师的指导下,设计适宜的实验,观察种子的萌发过程。3、根据研究植物生长变化的需要,确定观察、记录的内容和方法。4、根据对种子萌发状况的预测,确定本阶段观察的重点。(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用事实阐述观点的意识,即科学的实证思想。2、培养合作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播种的方法。教学难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小铲、花盆、泥土、凤仙花种子、透明塑料杯、吸水纸(或棉花)、观察记录纸。为了保证播种工作的顺利进行,播种工具和材料要多准备几套。教学流程学习播种方法f关注种子变化T记录生长日记一实地指导播种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学习播种方法1、师:“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播种的好季节。今天,我们来种植凤仙花。怎样种植凤仙花呢?2、师:请大家看P4页中的“播种方法”。
53、生:阅读P4页中的“播种方法”。4、师:指一名学生说说播种的方法。5、师:播种凤仙花的方法是选种、放土、下种、浇水。二、关注种子变化1、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做什么?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3、师:播种了凤仙花以后,我们要关注凤仙花种子的变化。请大家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4、生:阅读P5页顺数1〜10行内容。5、师:注意观察透明玻璃杯中的种子生长变化情况;注意观察花盆中的凤仙花生长变化情况。三、记录生长日记1、师:种植植物是一项长期研究的观察活动,要做好管理、观察和记录等工作。要随时观察记录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每周要测量一次凤仙花的植株高度、观察凤仙花叶的形状和数量。2、师:把你测量和观察的数据填写在P5页中表格中。3、师:期末,每个学生要写一篇“凤仙花生长变化的日记”。四、实地指导播种1、师:实地指导学生在花盆里种植凤仙花;在玻璃杯里种植凤仙花。2、师:督促学生养成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的好习惯。期末,对长时间坚持管理、观察和记录做得好的学生进行奖励。板书设计种植我们的植物记住播种方法:选种、放土、下种、浇水。关注种子生长:先长什么、再长什么、根向什么方向生长。课外活动1、在自己家的阳台上,种植凤仙花。生成预见教师在引领学生学习本堂课后,能让学生将播种方法较好地运用于实践;能让学生关注种子的萌发过程;能让学生做好观察记录的准备工作。课堂评估学生能否很好地掌握播种的方法。1.我们先看到了根一、教材简析:本课共两页,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教材从学生熟悉的现象入手,提出本课的研究任务:植物根的生长变化和作用。问题提出后接下来安排了量大主题的研究活动一、
6植物根的生长。这是一个交流活动,交流的内容是前一课中学生观察的种子内容。因此前一节课的活动教师必须要组织好,并且教师自己也要跟学生一起做实验。二、研究根的作用。教材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提供给学生思考植物根作用的路径。教师在组织学生研究根吸水的实验中要既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又能很好的结合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进行有效探究。二、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老师要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联系学生熟悉的植物的变化过程进行教学,从根的生长,根的作用两方面,引发学生对植物生长变化的思考、研究。教学中,通过让学生在观察、记录、预测、整理分析数据、相互交流学习活动中,体会观察和研究方法,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认识植物的“模型”,为学生认识和研究其他植物奠定基础。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树立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讲求实证的意识。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二)过程与方法:1.适宜的方法记录、交流所观察到的现象,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作出有依据的预测,并用观察、实验的方法验证推测。2.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根吸收水分的实验。(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观察植物生长变化的兴趣并能树立科学是讲求实证的意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观察植物根的生长变化;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难点:根吸收水分的实验。教学教具试管、水、食用油、一颗有根有叶的小植物(芹菜)。说明与提醒准备图片种植在玻璃杯里不同方向蚕豆的生长变化的照片。教师事先要做好不同方向蚕豆种子根生长情况的实验。教学流程导入f观察、交流植物根的生长一研究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一拓展延伸,课后准备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7一、了解情况,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今天大家都带来了自己种的蚕豆,并且也在这一个星期中对蚕豆的发芽情况作了仔细的观察记录,现在的蚕豆发生了变化吗?(生回答)师将发芽情况较好的几个试验全班交流。(出示种植在玻璃杯里的蚕豆)2.师:那大家说一说,这发生变化的蚕豆在发芽的时候,你先看到了什么?和你原先的猜测一致吗?3.师:揭示并板书课题:我们先看到了根二、观察、交流植物根的生长1.师:种之前的蚕豆和现在的蚕豆显然已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同学们在这几天的观察中,是不是收获很大呢?你愿意来交流一下吗?(学生根据自己的观察记录,实事求是地进行汇报,老师适时加以肯定或指导,对观察细致并能如实汇报的学生要加以肯定。)2.师:是呀,同学们对蚕豆的观察很仔细,并且收获不小,知道了种子在发芽的时候是先长根的。出示不同方向放置的四个蚕豆种子3.师:老师也和大家一起做了蚕豆种子的发芽实验,今天老师把它们带到了课堂,你们想观察吗?布置观察任务:仔细观察它们根,你有什么新的发现?4.学生观察,汇报自己的发现。5.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小结:通过观察,我们发现种子萌发先
8长根,再长茎和叶;植物的根向下的方向生长,根的生长速度快。三、研究植物的根有什么作用1.师:植物的根在发芽时,最先长出来,并且生长的速度非常快,那你认为根对植物的生长起到了什么作用呢?2.生: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说出固定在土壤中、吸收水分等作用,老师要对学生的回答做出合理的理答。)3.师:同学们可真能干,说出了这么多的想法。那么今天这节课中我们如果像来设计一个实验证明植物的根确实能吸收水分,你能行吗?小组讨论自己的想法。交流汇报大家的想法,完善想法。参看P8页书上的内容,教师边讲边操作。①选择一棵完整的芹菜植物装入有水的试管中。②将植物的根放入染过红色的水中。③在水面上滴一些植物油,试管口塞一些棉花,使试管中的水不会被蒸发到空气中去,并在水面处做好标记。④观察试管中的水量有什么变化。思考:(1)水为什么要染成红色?(2)水面上为什么要滴食用油?4.师:过几天,试管中的水量变化说明了什么?生:植物的根能吸收水分。5.师:(总结)植物的根有固定植物的作用;植物的根能从土壤中吸收水分和矿物质。四、拓展延伸同学们,植物的根可能不会在这么短的时间马上有变化,大家可以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做一做,为了便于观察清楚水可以染成红色,这样效果可能会更明显。板书设计3.我们先看到了根发芽顺序:根f茎f叶(向下)r固定植物[植物根的作用吸收水分课外参看P8页书,制作一个“植物的根有吸收水分的作用”的实验,并注意活动观察实验装置里水量的变化,建议试管中的水染成红色。
9生成预见本节课的科学概念共有三点:1.种子萌发先长根,再长茎和叶。2.植物的根总是向下生长的。3.植物的根能够吸收水分和矿物质,能将植物固定在土壤中。建议将前两点概念的教学放在课外。可让学生在种植凤仙花(蚕豆)之前,让学生带着两个问题1、种子萌发先什么,再长什么?2、根向什么方向生长?去种植植物。学生通过种植玻璃杯中的蚕豆,在亲历活动中就会发现,这样的效果远远比老师的直接告诉效果要好得多。对于植物根的作用学生应该在课中也能提及,但在根吸水的实验中老师要注意两个注意点:1。防止水面蒸发;2.试管水染色这样观察的效果会更好。课堂评估学生能结合自己的实验交流汇报植物发芽时先长根后长茎、叶的特点,并能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设计根吸水的实验。4.种子变成了幼苗一、教材简析:种子出土以后,子叶枯萎,茎逐渐变粗变高,叶子也越来越多,这时种子发育成了幼苗。本节课重点是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风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与“我们先看到了根”的编写思路相同,教科书首先安排了交流活动。一是交流前三周观察、记录到的风仙花生长变化现象,二是交流生长了四周的风仙花的样子。进行本节课教学时,植物的子叶已经脱落,并且长出了许多真叶,而且学生已经注意到植物在长高长大。人在生长的过程中是需要水分和食物的,这是每一位学生所具备的认识。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植物生长所需要的水分,是植物的根从土壤中吸收来的。但它们生活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呢?教科书将学生的交流和观察活动聚焦到对出土后植物茎的颜色的变化和植物叶的生长变化上,就是为了引领学生关注并解决植物所需“食物”的问题。二、教学背景:植物是利用叶子中的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制造植物生长发育所需养料的。但是要想通过观察、实验等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这样的认识,对小学生来说是十分困难的。通过收集和阅读分析资料对问题获得合理的解释,也是科学研究的方法之一。“叶为植物提供‘食物”,的教
10学内容,就是引领学生通过收集前人的研究资料来获得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的。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植物的绿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2.植物的叶在茎上分布有利于接受更多的阳光。(二)过程与方法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提出问题;2.通过查阅资料的方法收集信息、寻找问题的答案。(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到科学研究是艰辛的过程:2.激发学生像科学家那样从事研究科学的愿望。教学重难点重点:组织学生交流种子发育成幼苗后植物的生长变化,观察凤仙花幼苗的特征,研究植物叶的作用。难点:研究植物叶的作用。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刚出土的凤仙花照片;植物叶的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照片:植物光合作用示意图(多媒体课件);植物光合作用的相关资料。生长了四周的凤仙花;记录单;同时课前布置学生去查阅、收集植物光合作用等相关资料。学生对观察的全程记录不够,因此要随时指导检查。教学流程出土后幼苗的变化f我们的思考T叶为植物提供“食物”一总结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二T出工治幼苗的变化1、师:我们播种的凤仙花都已经变成了幼苗,这段时间,我们记录了它的生长变化,现在以小组为单位,让我们交流一下前一段时间凤仙花幼苗生长变化情况。2、交流:学生以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依据小组内交流凤仙花的生长变化。3、组织学生全班交流。(鼓励学生说出新发现、新问题)全面检查学生的观察记录,及时进行反馈,让他们以自己的观察记录为依据,不能凭印象、
11凭感觉说话;同时引领学生在以后的时间里坚持进行观察。4、指导学生观察实物凤仙花。5、指导学生测量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叶的分布情况。二、我们的思考1、师:通过刚才观察,你有什么疑问?2、学生思考,提出疑问。3、归纳问题(引导学生在交流、观察和课前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提出问题)A、为什么植物的叶子都是平展的,而且在植株上交叉生长?B、植物的叶子和幼小植物的茎为什么大部分是绿色的?C、听说绿叶是植物的“食品加工厂”,植物生长需要的食物是不是来自绿色的叶呢?植物的叶子还有什么作用?4、交流讨论问题。三、叶为植物提供“食物”1、师:植物生长所需要的食物是从哪里来的?2,学生讨论后说出自己的想法。3、师: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多数植物能自己制造“食物”-一养料。4、师:你收集到哪些关于植物叶的资料,展示一下。5、学生展示交流收集到的资料。6,(利用多媒体课件)指导学生学习科学书P11页上内容并观看光合作用视频。再通过让学生阅读光合作用的资料,建立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生长所需养料的认识。四、总结。1、师:种子变成了幼苗,它生长需要的养料从哪里来呢?板书揭题:4.种子变成了幼苗2、师:植物的光合作用不仅为植物制造养料,还为我们人类和动物制造养料和氧气。板书: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3、师:今天我们交流了自己的观察记录,以后还要继续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板书设计4.种子变成了幼苗阳光二氧化碳+水氧气+养料
12课外活动继续关注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尤其是茎的颜色、硬度、高度的变化。生成预见1、有可能学生对观察的全程记录不够,因此要随时关注和指导学生的观察记录,为本课做好准备。2、学生在课堂上对风仙花幼苗进行观察记录,教师要特别注意观察每个学生的行为表现,及时纠正他们在观察记录中暴露出的问题。3、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对凤仙花进行观察,便于观察到叶子的分布情况。课堂评估1、课前是否全程记录四周来凤仙花的生长变化情况。2、通过对凤仙花观察,学生是否能提出有价值的问题。3、学生是否真正理解了叶的作用和对植物光合作用的认识。4.茎越长越高一、教材简析:本课分两个部分: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和植物茎的作用。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是从交流活动开始的,与前面几节课的交流活动不同,前面的交流是在展示实际观察到的植物生长变化的事实层面上进行的。这次的交流活动“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是以整理观察记录结果为主要日的的,试图通过制作植物茎高度变化统计图表的方式,引领学生关注茎的高度生长变化规律。植物茎的作用关注了植物茎的生长变化现象,从中引发的思考会是茎有什么作用?“植物茎的作用”教学,从学生的问题出发,在学生对于茎的作用的原有经验基础上,组织学生用实验的方法加以证明。教科书只安排了认识茎运输水分作用的实验,这是从三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考虑的。二、教学背景:从凤仙花的生长看,植株在不断长高,并且越来越“枝繁叶茂”了。因此,这时植物茎的生长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关注。从学生的发展需要来看,他们知道了植物所需水分和“食物”的来源,但是根吸收的水分、叶制造的养料是怎样运输到身体的各个部分、满足植物生长发育和生存需要的呢?为了顺应学生的认知需求,本课顺理成章地就来引领学生重点关注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三、教学设计:教学目(一)科学概念1、植物茎在不同生长阶段外部形态不同,不同时期的茎生长速度也不同。2、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
13标()过程与方法1、运用统计图表整理观察记录的结果。2、在教师指导下根据统计图分析植物茎生长的规律。3、有依据地对植物茎的作用进行猜测。4、在教师指导下设计实验,研究植物茎的作用。5、用适宜的方式描述实验的结果。(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研究植物的兴趣。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凤仙花植物茎的生长变化和植物茎的作用。教学难点:探究植物茎的作用并亲身经历一个完整的探究过程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学生准备生长四周的凤仙花、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凤仙花生长变化记录单;每组一个装染红水的烧杯,一段新鲜的芹菜教学流程整理观察记录——制作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一经历探究植物茎作用的过程——继续观察凤仙花生长变化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整理有关茎的观察记录1、同学们已经知道,植物的根能从土壤里吸收水分和矿物质,绿色植物的叶可以制造植物生长所需要的养料。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有什么作用呢?我们先来看一看,在凤仙花植物生长的过程中,茎发生了哪些变化?2、学生整理幼芽出土以来,有关茎生长变化的观察记录。重点整理幼芽出土以后一周,凤仙花茎的颜色、硬度和高度。3、汇报交流4、利用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变化的数据,在教材第12页上画出凤仙花植株高度变化统计图。5、展示交流6、教师讲述柱状图。柱状统计图是科学研究中处理数据常用的方法。7、观察这株凤仙花高度变化图,我们发现了什么?8、你能推测在未来的几周内凤仙花植株的高度将如何变化吗?
14(二)植物茎的作用1、植物的茎总是把根和叶连在一起,那么,植物的茎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到底起什么作用呢?茎内是什么样的,能承担这样一些功能呢?2,学生用图文结合的方式将自己的想法记录下来。3、展示交流4、你们能想个办法验证一下自己的想法是否正确吗?四人小组讨论5、实验并观察6、交流7、刚才我们经历了一个科学探究的过程:提出问题(茎有什么作用?);对问题的可能答案作出假设(运输水分和养料);设计实验(运输水分的实验):实验验证(通过实验验证收集信息);8、观看植物光合作用的课件。9、小结:植物的茎具有支撑植物及运输水分和养料的作用。植物的茎能从下向上将根吸收的水分和矿物质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从上向下将绿叶制造的养料运输到植物体的各个部分。(三)1、提醒:推测凤仙花的花会长在植株的什么位置;推测植物开花前会有什么变化。2、继续测量植株高度的变化。3、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板书设计:5.茎越长越高科学探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设计实验、实验验证、得出结论课外活动继续测量植株高度的变化并且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生成预见1、会有学生平时未对植物的生长变化做跟踪记录2、教学中对科学探究过程的梳理不是很明确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根据高度变化数据完成统计图2、学生能否在老师指导下完成植物茎作用的探究4.开花了,结果了一、教材简析:本课的教学活动主要分成三部分来进行:“整理并交流我们的观察日记”、“研究花变果的过程”、“观察凤仙花的果实”。立足于凤仙花开花结果的现象,从事实的层
15面上帮助学生认识花变成果实的过程,也为四下“新的生命”单元中研究植物果实形成的生理机制积累感性经验。研究花变果的过程中,需要学生记录在动态过程中积累足够的信息,为我们在静态环境下观察研究花变成果实提供很好的素材。二、教学背景:课承接上一节课的内容,本课时以凤仙花生长发育的顺序为脉络组织教学内容中的植物开花结果的部分,通过前面几课时的观察探究,引领学生了解植物生长发育过程中各个器官的作用,初步构建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认识。主要对植物开花前有什么征兆?植物开花后又将发生什么变化?花于果实之间有什么关系?带着这样的疑问来进行本堂课的观察和探究。三、教学设计:教(一)科学概念:1、在植物生长过程中,花要经过花开花谢的过程,花凋谢后结果。2、花包括花萼、花瓣、雄蕊、雌蕊几部分。3、果实是由花的一部分发育而成的;4、果实中有种子。科学词汇:花开花谢、花萼、花瓣、雄蕊、雌蕊(二)、过程与方法学目标1、根据观察到的现象进行预测。2、用适宜的方式整理收集到得信息。3、通过分析观察到得现象获得结论。4、使用工具按照从外到内的顺序解剖花。科学方法:整理收集、从外到内、解剖(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对生命现象得研究兴趣。核心价值观:生命现象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研究从开花到结果实这个过程中花的各个部分的变化。难点:凤仙花花开花落及结果的过程。教学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16准备长有花朵和果实的凤仙花植株,长有花芽的凤仙花图。观察记录卡、锻子、放大镜、胶水也可增加一些生长过程中的恶图片或录像资料教学流程交流、整理观察记录一静态观察生长变化f花的构成f观察种子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活动引入看到大家兴奋地表情,我知道你们的凤仙花有己经盛开了,也开始慢慢地结出果实。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大家观察到得现象,让这份快乐与大家一起分享。二、交流与研讨1、展示交流请几个小组展示小组对凤仙花的观察记录并组织学生对观察记录进行评价。2、根据观察记录进行小组讨论交流可以根据以下几个问题进行探讨:(1)根据什么可以知道快要开花了?(2)开花期间植株高度有没有变化?(3)花在植株的什么位置上?(4)……3、全班讨论交流(1)凤仙花高度增长缓慢或停止增长的可能原因是什么?(2)说说在观察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新现象?出现了哪些新问题?(可让学生尝试着解决)4、你能画出凤仙花从花蕾到结果的生长变化过程。三、观察花变果实的过程1、凤仙花从花蕾,到开花,再到凋谢。凤仙花的花有着怎样的变化?(教师出示凤仙花植株的花蕾、花苞、花朵、凋谢的花的图片,或者学生自己画出的过程画,让学生观察并自由描述。)指名一至两名学生进行描述。2、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下凤仙花的结构吧。我们该按怎样地观察顺序进行?观察过程中该注意些什么呢?(注意:首先应找好采摘的目标,不能盲目乱摘。用镒子从外到内依次摘下花的各个部分,镒子夹在基部,要轻,并粘贴在记录本上。)
173、由同学自己做记录:凤仙花的花由几部分组成,每部分各有几片?轻轻挑开变干了的花,里面有果实吗?4、教师讲解每一部分的名称:花萼、花瓣、雄蕊、雌蕊。5、讨论交流:通过观察,花的各个部分和结果有什么联系?(反馈交流)四、观察凤仙花的果实1、刚才我们重点研究了花变果地过程,那么果实又是怎么样的呢?他的生长过程中又会发生什么变化呢?2、请大家大家比较一下,凤仙花的果实和尚未成熟的果实。(提示可以剥开果实进行观察)3、小组交流你们的观察结果。4、猜测一下果实还可能发生怎样的变化呢?五、教师小结:1、同学们,通过前一阶段的观察和这节课的研究你们有哪些收获呢?(可以借用板书进行总结回顾)2、请同学们接下来,我们依然要对凤仙花话的植株的生长变化和果实数量进行观察,并做好记录。板书设计.开花了,结果了花的构造:花萼、花瓣、雄蕊、雌蕊果实是由雌蕊发育而来的。果实里面有种子。课外活动继续对凤仙花的植株的生长变化进行观察,对于果实的数量,种子的数量进行记录生成预见通过学生前阶段对花到果变化过程的动态观察,以及课堂上静态环境中队花的观察。了解花的结构以及与结果又什么联系。教师要更加注重对学生前期观察方法的指导,为本课打下基础。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地记录对凤仙花生长的变化。2、学生能否坚持对一种植物观察、记录、比较。4.我们的大丰收一、教材简析:本课教学内容主要是从以下两个活动,引领学生体会丰收的喜悦,一是从收获种子的数目,二是发现植物生长变化的现象。在这两个活动中,教师需要渗透科学讲究实证的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用证据陈述观的意思,学生学习到使用观察记录的结果,并培养学生整理、分析信息资料的意识和能力。“我们的大丰收”有两个方面的寓意,一是我们播种了一粒,却
18收获了许多种子,二是指经历了这样一段时间的种植研究活动,我们收集了相关植物生长变化的许多证据。二、教学背景:通过上节课的研究,我们已经发现几个月前播下的一粒种子现在己经变成了许多粒种子,从播下一粒种子到形成多粒种子,凤仙花完成了一个生命周期。在整个过程中我们的收获不仅仅是一些种子,更为难得的我们学生也亲身经历了一个完整的种植观察活动。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一粒种子在适宜的环境下能发育成一株植物,并结出许多种子。2、绿色开花植物通过种子繁衍后代。3、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绿色开花植物的一生中会经历种子发芽期、幼苗期、营养生长旺盛期和开花结果期。4、植物的生长过程中,植物不断发生变化,会发育出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器官。5、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科学词汇:种子繁衍后代、生命周期、植物变化、器官、生长发育需要的条件(二)、过程与方法1、用估算、制作统计图表等数学方法研究科学问题。(5)通过整理观察记录,发现植物生长的规律。(6)用适宜的方法陈述自己的观点。科学方法:用数学研究科学问题、整理发现、陈述观点(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体会生命的神奇,激发研究生命现象得兴趣。3、体会资源共享的快乐,提高合作意识。4、树立用证据表达观点的意识。核心价值观:生命的神奇、资源共享、用证据表达教学重难点重点: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和开花结果期。难点:整理观察获得的信息,发现凤仙花生长的规律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几个重要生长阶段的凤仙花照片、一株硕果累累的凤仙花、带有格子的统计图白纸、、个人观察日记或记录教学流程
19谈话引入f正确估算收获种子数T整理、获得植物生长变化f总结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谈话引入:1、经过几个月的种植活动,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收获。今天,整理我们观察获得的信息,开个成果展示会吧。二、我们种子的收获:1、当初的一粒种子,现在的硕果累累,通过观察,大家知道一株凤仙花大约能收获多少种子呢?2、你有什么方法来进行统计?统计过程中可能有什么困难?3、学生小组讨论,交流。预设:(1)将所有的果实剥开,将种子的数量一粒一粒地数。(2)可以随机取几颗果实,然后计算出每颗果实里的种子数量,然后计算出大约多少粒种子。(3)如果有些种子不是很饱满,可能不能种植,能计算数量吗?(4)有些个别的果实还未完全成熟能不能计算果实颗数?(5)……4、通过刚才的交流,请各小组分别估算出一株凤仙花大约有多少种子吧。并完成表格,并交流。我们收获的种子果实数平均每颗果实里种子数我们一共收获的种子我现在的感受:一三、植物生长变化记录的整理、发现:1、我们经过种植、观察、记录,不仅仅是收获了许多凤仙花的种子,更为可贵的是获得了一份凤仙花生长的日记,这些记录都可以成为证明植物生长变化的证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整理,还能有什么新的发现?2,大家根据我们第5课的统计图,将各个阶段观察到的植株的高度用圆点标出,并用直线连接起来。完成以后自己观察讨论,通过这个统计图,你又有什么发现?(这里教师可以出示一个折线统计图的空表,边讲解,边演示,如何完成统计图)
203、分小组制作,讨论。反馈交流:其中一段时间植株的增高比较快,生长旺盛。这个阶段我们称它为:(板书)营养生长旺盛期。除此以外还有(板书):种子萌发、幼苗期、开花结果期。4、请大家根据原有的观察记录,整理出凤仙花从一个阶段到另一个阶段所需要的时间和植株的变化。5、分小组讨论,完成。凤仙花每个阶段出现的新器官(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播种发芽长出花蕾种子成熟一月一日f一月一日f一月一日f一月一日(天)f(天)一(天)种子萌芽营养生长旺盛期开花结果期你能将它填入相应的空格里面吗?6、各小组交流汇报,教师总结:植物生长过程中都陆续出现了各种新的器官,每种器官在植物的生命周期中都承担着重要的作用。7,我们在植物种植过程需要哪些条必要的条件来帮助生长。四、总结请课后阅读教科书中资料库里《凤仙花》和《多种多样的茎》两篇文章。了解凤仙花的有关知识;了解直立茎、缠绕茎、攀缘茎、匍匐茎。我们的大丰收植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板书绿色开花植物一生中会经历种子萌发、幼苗期、营养生长期设计和开花结果期植物的生长发育需要阳光、土壤、适宜的水分和温度课外2、课后继续查阅有关其他植物生长变化的资料。活动3、可以根据自己整个单元的观察记录,分小组对自己进行评价。生成预见学生根据观察记录的结果,使学生能过通过征集、分析信息资料,获得更过收获,提升学生对科学探究的水平5、能否对凤仙花种子数量进行正确估算。
21珠星评估6、通过对生长过程记录的分析,能否整理植物生长过程中各个阶段的特点和新的器官及作用。第二单元:动物的生命周期1.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一、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蚕卵”,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教学重点是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第一部分:观察蚕卵本课是单元的第1课,也是学习养蚕、认识蚕的生命周期的第1课。蚕的生命是从卵开始的,一个蚕卵就是一个生命。在学生们的眼里,生命的存在形式多数是动态的。那么静态的蚕卵是不是生命呢?相信学生们通过讨论,能把蚕卵和蚕联系起来,明白静态的蚕卵是生命存在的一种形式。对蚕卵的观察,重点要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和形状。第二部分: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这个活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二是课外观察蚕卵的变化;三是指导学习观察和记录的方法。二、教学背景:学生平时见过不少动物,他们养过蜗牛、金鱼等,对动物的生命周期是有自己感性认识的。教科书首先是引导学生回忆三年级上学期学过的相关内容,唤起学生的经验,激发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兴趣,了解学生对生命周期的初始认识。学生对于蚕认识了解较多,部分学生还曾饲养过蚕,但对于蚕卵却缺乏关注。蚕的生命孕育在蚕卵中,新的生命即将从蚕卵里出生。本课指导学生观察孕育着生命的蚕卵,让学生做好饲养小蚕的物质和思想准备,以及了解饲养、观察、记录小蚕的方法。
22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了解蚕卵的颜色、形态、大小等。2、蚕卵里孕育生命,新的小蚕将从蚕卵里孵出。3、在气温、湿度适合的时候,小蚕才会孵出,小蚕孵出后就要吃食物。科学词汇:蚕卵,生命,孵化(二)过程与方法1、饲养小蚕的方法,经历小蚕孵出及小蚕不断长大的过程。2、观察、描述和记录蚕卵孵化及小蚕生长过程中的变化。3、用放大镜对蚕卵进行仔细的观察,用测量的方法记录蚕的生长变化。科学方法:观察记录,讨论交流(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饲养、观察动物的兴趣。2、培养对动物的爱心及责任心,细心地照管小蚕。3、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坚持观察和记录。核心价值观:关爱生命,了解静态的蚕卵也是生命。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方法。难点:观察蚕卵及了解饲养、观察和记录的过程。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蚕卵、放大镜、养蚕用的小盒;桑叶、葛笋叶以及介绍养蚕方法的图片或课件。蚕卵,放大镜和养蚕用的小盒,毛笔1、课前收集准备蚕卵,按学生组数备足材料,保证观察和饲养所需。2、课前让学生准备养蚕用的小盒子,上课带来。教学流程谈话:回忆蜗牛的生长变化一_观察:蛋卵的大小、颜色和形状——讨论:如何饲养蚕,如何观察记录蛋的成长一实践:准备饲养盒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23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我们上学期饲养过蜗牛,那么蜗牛的一生是怎样生长变化的呢?它们的寿命有多长呢?2、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呢?3、你们观察过蚕吗?你知道他一生的生长变化和它们的寿命吗?从今天开始,我们将一起来饲养蚕,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二、观察蚕卵1、蚕的生命从哪儿开始?(蚕卵)你有观察过蚕卵吗?就让我们从观察蚕卵开始对蚕生命的了解。2、观察蚕卵(1)学生分组观察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说明:蚕卵近似圆形,看上去很像小米粒,宽约1毫米,厚约0.5毫米。刚产下的蚕卵是淡黄色或黄色的,经1一2天变成淡红、浅褐,再经3—4天变成灰绿或紫黑色,以后不再发生变化。学生观察的应该是滞留到第二年春天的卵,颜色应该是紫黑色的。)(2)让学生自己设计观察记录,把观察到的现象及时记录下来。(3)仔细观察,还有什么发现?(比如蚕卵的中心处是凹下去的等。学生也可能会发现有黄色的卵,那可能是未受精的卵,是不会孵出小蚕来的。如果是白色的,那是已经孵出小蚕的空卵壳,如果仔细观察,在空卵壳上还会发现有小孔。)3、汇报交流。三、从卵里出来的小生命1、哪些同学饲养过蚕?请介绍一下你的饲养方法和经验。小蚕什么时候从卵里出来,小蚕是怎样从卵里出来的,出来以后会干什么?2、小蚕就要出来了,我们要为它准备什么呢?(学生分组讨论,交流汇报)3,为什么要在盒盖上扎小孔呢?为什么要洒水?指导学生为小蚕准备好家,为蚕的出生做准备。在盒盖上扎些小孔,为了空气的流通,如果天气干燥,可以在蚕卵上洒一些水,保持蚕卵的湿润。
244、PPT演示讲解“养蚕注意事项”(1)蚕一出卵应及时用毛笔轻轻将它刷到桑叶上。(2)桑叶要新鲜并保持干燥,并切成碎片或条状。(3)经常清除蚕的粪便和吃剩的残叶,保持环境清洁。(4)放在空气流通的地方进行饲养,不要在养蚕的房间里喷洒杀虫剂。四、指导观察和记录的方法。观察记录蚕卵的变化;(指导学生课后继续观察蚕卵的变化。具体来说观察小蚕是怎样孵出的,刚孵出的小蚕是什么样的。)要求学生记录小蚕孵出的日期和气温,思考小蚕的孵化和什么条件有关。活动的是让学生明白蚕的孵化还需要另一个环境条件,即需要一定的温度。)观察蚁蚕的外形,找食,挑食,吃食的情况,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五、小结:小蚕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是需要一定生活条件的,我们要满足它的生活条件,它才会生长得好。希望这些蚕卵在同学们的精心呵护下,早日孵化成蚕宝宝。六、布置课外活动。孵化蚕卵,观察并记录蚕的生长情况。板书设计蚕卵里孵出的新生命颜色观察蚕卵大小形状课外活动1、观察蚕卵的变化。2、做好孵化蚕卵的准备工作,孵化蚕卵饲养蚕。生成预见1、学生在观察蚕卵时,会流于形式,应引导学生认识到静态的蚕卵也是生命,要从关爱生命的角度出发,去观察,去了解蚕卵的颜色、大小、形状等特征,并注意安静地观察,不惊扰卵里的生命。2、讨论交流养蚕方法,可以充分挖掘学生已有的经验,通过共享信息实现知识的掌握。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在观察蚕卵的活动中耐心、细致、安静地观察了解蚕卵的特征。2、学生能否通过广泛的交流,掌握孵化蚕卵、饲养蚕的方法。
251.蚕的生长变化一、教材简析:第一部分:交流蚕的生长变化学生从蚁蚕孵出开始,观察、测量蚕的生长变化情况,并记录下来。有的还采取拍照、画图、写观察日记、制作标本等方式记录蚕的生长变化。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本课首先是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课文提示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第二部分: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蚕长大了,对它的外形特点和行为也就容易观察清楚了。蚕的外形是指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行为是指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蚕是怎样吃桑叶的等。第三部分:蚕还会长成什么样这部分内容是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教学的重点是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二、教学背景:当蚕孵出2周多,蜕过3次皮,成了四龄蚕之后,可以开展此课教学了。此时的蚕不仅身体长大了不少,颜色也逐渐由黑色变成了白色。在这几周的养蚕过程中,学生已经有不少发现,也可能产生了许多问题.应该创造机会让他们交流和讨论。教师也需要对学生养蚕中出现的问题,以及下一阶段的观察给予指导,本课教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进行的。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蚕在生长的过程中,身长、体重、食量等方面都会不断发生变化。2、蜕皮是蚕生长过程中的显著特点,蚕每次蜕皮后身体都会发生变化。3、蚕的生长情况和环境条件密切相关。科学词汇:蜕皮,眠,口器,胸足,腹足,结茧(二)过程与方法1、学习给桑、除沙等养蚕的技能。2、用测量等科学的方法观测蚕身体的变化。
263,用文字和图画记录及描述蚕的生长变化。4、在观察中发现问题后,再进一步去观察。5、对蚕的生长变化进行预测。科学方法:测量,观察,画图记录(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发现生命的生长变化,领悟生命的可爱和可贵,懂得珍爱生命。2、认识到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坚持不懈地观察记录的重要性。核心价值观:珍爱生命,观察了解蚕的生长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以及指导学生帮助蚕顺利地吐丝结茧等。难点:要鼓励学生全面、细致和科学地观察,必要时应该数一数、量一量。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有关蚕的外形特征、行为,以及蜕皮的图片或多媒体资料。放大镜,直尺,学生自己饲养的蚕。1、课前了解学生饲养蚕的生长情况,根据情况安排此课教学,要求学生带来饲养的蚕。2、教师和学生一起饲养蚕,并将蚕的各阶段拍些照片,以备教学时讲解之用,也可从网上寻找相关图文资料。教学流程交流:蚕的生长变彳匕一_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预测:蚕还会如何变化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新课经过精心孵化,蚕卵里孵出了小蚕,经过这几星期的饲养,我们的蚕宝宝慢慢地长大了,同学们也通过画图、写日记等多种方式记录着小蚕的生长变化。同学们饲养是小蚕究竟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吧!二、交流蚕的生长变化1、我们的蚕出生已有2个多星期了,说说这两个多星期中,你是怎样照顾它们的?学生交流。2、在这两个多星期中,你发现蚕有了哪些变化?学生交流汇报前一段时期养蚕活动的发现和体会。(交流
27时,让学生出示自己的记录单、照片、图画、标本等。从体长、吃食情况、排便情况、活动情况、蜕皮情况等方面进行汇报和交流。)3、关于蜕皮学生一定有很多话要说,也有一些问题,希望与同学交流。了解什么叫“蜕皮”。①你发现蚕蜕了几次皮?②蜕一次皮用了多少时间?③蜕皮前蚕有什么反常的情况?④蜕皮前和蜕皮后的蚕有什么不一样?⑤你认为你的蚕还会蜕皮吗?⑥你认为蚕为什么要蜕皮呢?说说蚕蜕皮的过程。4,教师出示蚕各阶段的照片,让学生说说图中的蚕应是几天左右拍摄的?5、交流饲养过程中的其他发现。三、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1、观察蚕的外形。了解蚕身体的颜色、形状,以及它的头部、胸部、腹部、足等。2、观察蚕吃桑叶,了解蚕是怎样吃桑叶的,它的口器特征。3、观察蚕的运动,了解蚕用什么爬行,怎样爬行?4、讨论蚕的身体结构和它的生存有什么关系。边观察边记录,并画一条蚕。各组细致观察蚕宝宝的身体,先计划一下怎样观察,比比哪组的发现最多。将蚕放在展台上,各组汇报交流。根据学生汇报情况,尤其是学生忽视的方面再次指导观察。四、蚕还会长成什么样预测蚕将会怎样变化,并指导学生下一步进行观察和记录的内容及方法。1、怎样区别即将吐丝的蚕;2、怎样为它营造结茧的场所;播放一段蚕农为蚕上山结茧做准备的录像。
28五、布置课外活动内容1、指导学生课外为蚕结茧做好准备。2、记录蚕吐丝的过程。板书设计2蚕的生长变化蚕的外形:头,胸,腹,足蚕的运动:胸足,腹足蚕吃桑叶,口器课外活动1、补充完善前期对蚕的观察记录。2、继续饲养蚕,观察蚕的新变化。生成预见1、学生在交流时,可能更多关注点,而忽视面,汇报缺乏条理,不够完整,教师应引导学生有序、有条理地开展交流汇报。2、在观察活动中,学生往往不会去关注细节,观察的深度不够,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蚕的行动观察蚕的外形特征,思考某些器官的作用。课堂评估1、学生是否能有序,有条理地开展交流汇报活动。2、学生是否能够细致观察蚕的外形和行为,在原有基础上有新的收获。1.蚕变了新模样一、教材简析:第一部分:观察蚕蛹本课的活动是先观察蚕蛹,再观察蚕茧。茧在外面,蛹在里面,为什么要先观察蚕蛹呢?这是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设计的?因为外面的蚕茧学生已经看见,而里面的蚕蛹却看不见,这就更增加了学生对它的好奇。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使活动在学生的强烈求知欲中进行,所以先安排学生观察蚕蛹。另外,观察蚕蛹也是本课的重点活动。第二部分:观察蚕茧和蚕丝第一,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这个活动的日的意义在于对蚕茧有一定的认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
29第二,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拉蚕丝的活动,对学生来说,既感到新奇,又觉得有趣。方法并不难,“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养蚕、抽取蚕丝织成丝绸,是我国的伟大发明之一。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蚕丝的长度和质地,了解抽取蚕丝织成丝绸的可能性。二、教学背景: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蚕蛹和蚕茧,所以教学活动最好在蚕吐丝后几天进行。蚕结茧后经过2天一一3天,就会变成蛹。相信对于没有养过蚕的学生,在观察蚕吐丝结茧的过程中,一定会有很多激动人心的发现,需要和同学交流,也有很多问题急切地想要知道为什么。例如,蚕为什么要做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面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个时候,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发现,说出自己的疑问很有必要。同时,蛹是蚕的另一种形态,让学生观察蚕蛹是否还有生命,哪些地方和蚕的幼虫时期相似,哪些是新发育出来的部分,对下面的教学及认识蚕的一生具有重要意义。三、教学设计:(-)科学概念1、变蛹前的蚕是蚕生长发育过程中的幼虫,蛹是蚕生长发育过程的另一个形态。蛹的外形和幼虫区别很大。2、蚕蛹被茧包裹,茧能起到保护蛹的作用。3、蚕茧是由一根丝组成的,蚕丝可以织成丝绸或被加工成各种丝织品。教科学词汇:蚕茧,蚕蛹,抽丝,丝绸(二)过程与方法学1、观察、猜测和描述蚕蛹和蚕茧。2、估计蚕丝的长度和抽取蚕丝。目3、用画图、语言文字记录和交流观察结果。科学方法:观察比较,画图记录,解剖,测量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动物研究的兴趣。2、理解人类的生存依赖于自然环境,并可以通过技术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来改善自己的生活。3、对我国古代劳动人们的创造发明及对世界做出的贡献表示敬佩和自豪。核心价值观:关爱生命,了解丝绸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增强民族自豪感。
30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蛹是本课的重点活动。难点:对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进行观察,测量茧的长度的方法。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热水,小碗,竹签,丝绸制品蚕茧,放大镜,小剪刀,手电筒①小剪刀要选择尖头的,便于剪开蚕茧,剪蚕茧时刀尖应向外,以免伤害了蚕蛹。②抽取蚕丝,不便于课堂上开展,教师演示为主,学生在课外进行,或另安排课时开展活动。教学流程剪蚕茧——观察蚕蠕一观察蚕茧一指导抽丝活动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教学导入:我们养的蚕吐丝了,丝把蚕严严地包裹了起来。蚕为什么要做个茧把自己包起来?茧里的蚕变成什么样子了?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解开这些疑问。二、观察蚕蛹1、蚕吐丝把自己裹了起来,结茧后就看不见蚕了。如今,蚕变成了什么样呢?茧里面的蚕还活着吗?学生猜测。如何证明自己的猜测?2、用手电筒照照,行吗?能看到里面的蚕吗?3、解剖蚕茧教师讲解解剖方法:用尖头剪刀刺入,刀头朝外,避免刺伤蚕蛹,剪开半个蚕茧,取出蚕蛹。学生分组实践,取出蚕蛹。认识蚕的这种形态叫蛹。4、观察蚕蛹。(1)蛹的外形和蚕有什么不同?(2)还能找到眼睛和足吗?身上的环节还在吗?(3)蛹会动吗?它的身上长出了什么东西?(4)在剪开的茧里还发现了什么,它可能是什么?(5)其他发现。(指茧里还能发现蚕吐尽丝后化蛹之前蜕下的皮等情况。)
31(6)画一个蚕蛹。(7)想一想:蚕蛹和蚕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8)再观察一下蚕茧里面还有什么东西?5、推测:蛹还会变化吗?它会变成什么模样?三、观察蚕茧和蚕丝1、观察蚕茧的形状、颜色、大小。2、测量茧的长度。3、统计全班同学的蚕茧大小、颜色,挑出最大和最小的蚕茧,它们分别长多少,宽多少?思考:蚕茧有什么作用?蚕茧的大小和重量是衡量其质量的重要标准,蚕茧的大小和重量与蚕的生长发育有关。4、教师边演示边讲解抽取蚕丝的方法。5、介绍测量蚕丝长度的方法。6、课堂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学生分组尝试抽取蚕丝。四、指导学生进行拉蚕丝的活动.(“把蚕茧放在热水中泡一下吧”“用竹签把丝头挑出来,绕在纸板上”等。这个活动使他们对我国劳动人民的发明有更多的认识。)1、估计一条蚕吐的丝有多少长?2、教师通过多媒体介绍抽取蚕丝的方法。3、出示一些丝绸制品给学生欣赏。五、布置课外抽取蚕丝活动任务。板书设计3、蚕变了新模样蚕茧的形状大小颜色测量茧的长度课外活动开展抽取蚕丝的活动,并统计测量所抽蚕丝的长度。生成预见1、学生解剖蚕茧时,可能会质疑伤害了小动物,教师应加强引导,这是为了科学探究而做出的最小牺牲,是有价值的。可以一个小组解剖一个供观察蚕蛹之用,将这种伤害减到最小程度。2、观察蚕蛹,对比蚕,了解新变化。学生的观察如不够细致深入,需要加强引导。课堂1、学生能否细致开展蚕蛹的活动,了解蚕的生长变化。评估2、学生能否掌握正确的抽丝方法,课外开展抽丝活动。
321.蛹变成了什么一、教材简析:本课有三部分,其中“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是本课的重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是本课的难点。第一部分:交流我们的新发现“茧里钻出的蛾子就是蛹变的吧?”这只是一种推测,到底是不是呢?需要学生经过思考来回答。这个问题关系到蚕蛾是不是蚕的另一种生命形态,对认识蚕的一生很重要。第二部分: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教科书的安排是先观察蚕蛾的行为,再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这是按照儿童的心理特征设计的。三年级的学生肯定是先对动态的蚕蛾更感兴趣。对蚕蛾身体形态的观察,应该是一种有序的观察,先观察蚕蛾的身体有哪几部分组成,然后观察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在对蚕蛾形态观察的基础上,教科书还安排了对比观察蚕蛾与蚕蛹的活动,这是对本课开始提出的问题一茧里钻出的蛾子是蛹变的吧?所作解释的论证。这对学生认识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具有重要意义。第三部分:蚕蛾是什么活动的思路是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共同的地方。通过比较可以看出蚂蚁、蚕蛾、蜻蜓等昆虫,它们尽管外形差异很大,但都有共同的特征,即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头上有一对触角,胸部有三对足和翅。具有这种特征的就是昆虫。蚕蛾也具有这样的特征,所以蚕蛾也是昆虫。二、教学背景:蚕吐丝结茧后,经过大约10天一一15天,蚕蛾便从茧中钻出,蛹就变成蛾了,蚕又发育到另一种生命形态。本课的教学安排在这个时期进行,是要引导学生交流蚕蛾出茧的过程及蚕蛾出茧以后观察到的现象,描述蚕蛾的形态、行为和蚕蛾是怎样繁殖后代的。蚕蛾属于哪一类动物?也是这节课希望学生通过观察比较获取的知识。三、教学设计:
33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蚕蛹经过10天——15天,会变成蚕蛾。2、蚕蛾是蚕的成虫,分雌蛾和雄蛾。雌蛾和雄蛾交配后,雌蛾产卵繁殖后代。科学词汇:蚕蛾,交配,繁殖,昆虫(二)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描述蚕茧发生的变化和蚕蛾的形态、行为。2、在观察比较中认识昆虫的外部特征。科学方法:观察描述,对比认知(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领悟到生命的神奇。2、进一步培养观察动物的兴趣。核心价值观:了解蚕蛾和蚕蛹是蚕的不同生命形态,认识到生命的神奇。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难点:比较蛹和蚕蛾的形态,找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的哪一部分发育而来的。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蚕蛾蚕蛾教学流程交流:蚕茧的变化一观察:蚕蛾的形态一一观察:蚕蛾的行为——比较:蚕蛾和蚕蠕一一认识蚕蛾是昆虫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导入新课同学们,又一段时间过去了你们的蚕茧又发生了什么变化,蛹变成什么了呢?让我们一起来交流我们的新发现!一、交流我们的新发现1、交流:蚕茧发生了什么变化?2、了解:蚕的这种形态叫蛾。3、讨论:蛹到哪里去了?茧里钻出来的蛾子是蛹变的吗?茧里只有蛹,而我们又亲眼看见蚕蛾从茧里爬出来,不是蛹变的会是什么变的呢?蚕茧里现在还有什么?让我们剪开来观察一下。
344、小结:这个依据是我们的推理,我们还需要找更多的证据来证明。二、观察蚕蛾的形态特征和行为。1、观察蚕蛾的形态,注意有序地观察,思考并交流:(1)蚕蛾的身体由哪几部分组成?各部分是怎样的?有什么器官?(2)蚕蛾与蛹相比较,有哪些不同?(3)画一只蚕蛾和蚕蛹,观察比较,找一找蚕蛾身体的各部分分别是蚕蛹身体哪部分发育而成的?并将相关部分用线连接起来。(4)小结。蚕蛹、蚕蛾都是蚕发育过程中的不同阶段,蚕蛾是蛹发育而来,蚕蛾是蚕的成虫。2、观察蚕蛾的行为。(1)讨论:蚕蛾钻出蛹后,它在干什么?刚羽化的蚕蛾身体湿润,翅下垂,柔软皱缩,但很快便干燥展开:还有不少蚕蛾在震动翅等。(2)小结:交尾。3、如何区别蚕蛾的雌雄?4、观察蚕蛾怎样产卵,数一数一只雌蛾大约能产多少粒卵?刚产下的卵是什么颜色的?和我们观察过的卵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颜色会变吗?三、蚕蛾是什么1、回忆:昆虫的特征。2,比较蚂蚁、蚕蛾、蜻蜓的身体外形,看看有什么相同的地方。3、汇报交流。4,分析:蚕蛾是昆虫吗?为什么?四、布置作业。观察蚕蛾产卵,收集产卵。
35板书设计4,蛹变成了什么蚕蛾和蚕蛹的比较蚕蛾蚕蛹蚕生长阶段中的不同形态蚕蛾——昆虫课外活动1、继续观察蚕蛾交尾,产卵的过程。2、收集蚕卵,统计蚕卵的数量。生成预见1、学生对比观察蚕蛾和蚕蛹,寻找形态特征的相同之处。了解蚕蛾的各部分是蛹的哪个部分发育而成的,可能存在困难,需要教师引导帮助。2、雌蛾雄蛾的区分,学生往往只关注体型的胖瘦,其他的区别需要教师补充,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课堂评估学生是否能够通过细致观察,通过比较,了解蚕蛾和蚕蛹的形态特征:能否通过推理,通过论证,明确蚕蛾是蚕蛹变化而来的。1.蚕的生命周期一、教材简析:建议本课的教学在部分学生的蚕蛾产卵之后进行。本课内容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小结蚕的一生,可以让学生带来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小报等,对蚕的生长变化过程进行总结。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第二部分是蚕的生命周期,从蚕经历的几个时期,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第三部分回忆养蚕的过程,分析哪些因素影响了蚕的生命和变化,认识到环境因素对蚕生命周期的影响。第一部分:小结蚕的一生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第二部分:蚕的生命周期蚕的生命周期是下面两课认识其他动物和人的生命周期的基础。这个活动要帮助学生从蚕的一生为:卵、幼虫、蛹、成虫,上升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几个阶段,并且依据前面填写的表格把各阶段经历的时间统计出来。认识到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第三部分: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环境因素,比如气温、湿度、食物、病虫害、环境的污染等。
36这个活动分两步进行,首先让学生回忆养蚕过程中,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第二步是通过寻求同学们养蚕的成功和失败的原因进行验证。让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二、教学背景:学生们通过养蚕已经经历了对蚕生长发育全过程的观察,做了许多记录,对蚕的一生有了一定的认识。为了让学生们的经历变得更有意义,学习像科学家一样分析和看待事物,安排此课教学,让学生对自己积累的资料进行整理和总结。通过整理记录,发现蚕的一生所经历的不同阶段,以及不同阶段经历的时间,感受到坚持观察记录的价值,从数据中发现生命的存在与变化。本课的重点是整理观察记录,因此学生平时是否坚持记录和认真记录就显得很重要,教师在平时一定要督促学生填写观察记录,课前要检查课本上的观察记录表格是否都已填好,以保证本课教学的顺利进行。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蚕的一生要经历蚕卵蚕蛹蚕蛾四个阶段。2、蚕是蚕的生命周期中的幼虫,蚕蛾是蚕的成虫,蚕蛾交配繁殖后死亡。3、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蚕的生命周期。科学词汇:生命周期,形态,幼虫,成虫(-)过程与方法整理资料,归纳概括蚕的一生。科学方法:数据统计,分析整理,概括归纳(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对生命的珍爱之情。2、认识资料积累和整理的重要意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数据分析发现生命的存在和变化。教学重难点重点:整理观察记录,认识蚕的一生所经历的卵、幼虫、蛹、成虫几个阶段。难点:认识到蚕的一生分为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有关蚕的一生的图片、视频或课件。学生自己的观察记录、画的图和拍的照片、制作的标本和小报等资料课前应检查课本上的或学生自行统计的观察记录表是否已填写完毕,以保证本课教学的顺利开展。教学流程交流:小结蚕的一生——分析:了解蚕的生命周期——讨论:影响蚕生长的因索活动过程个性设计基础设计一、导入新课通过一个多月的饲养,我们的蚕变成了蚕蛾产下了蚕卵。
37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也有很多的发现和收获。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回顾我们的养蚕过程,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二、小结蚕的一生1、用投影仪展示学生的观察记录,进行汇报交流。2,讨论:蚕的一生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3、填写“蚕的一生”记录表,统计分析蚕各阶段的时间。4、画一画蚕的一生循环图。5、小结蚕的一生:外形特征行动食物时间(天)卵至蛹蚕蛾共计多少天小结蚕的一生,主要围绕经历了几个阶段,各个阶段的形态和行为有什么不同来进行。表格中“共计多少天”,指的是蚕从卵中孵出开始,到蚕蛾死亡结束的时间。蚕在蚕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是幼虫,蚕蛾是成虫。蚕的一生应为卵、幼虫、蛹、成虫,然后从卵开始又产生一个新的循环。三、蚕的生命周期1、讨论了解:蚕卵里孵出的蚁蚕是蚕生命的开始,蚕生长发育到一定的阶段就会变成蛹,从蛹里出来的蚕蛾交配产卵,蚕蛾的死亡是蚕生命的结束。2、认识蚕的一生中经历的四个阶段。3、分析数据,了解蚕的生命周期有多长?各阶段又经历了多少时间?4、了解新生命的开始,认识到生命的生生不息,循环往复。四、什么因素影响蚕的生命和变化
381、讨论交流:蚕健康生长需要什么条件,自己是怎么满足它的。2、小结:分析同学们养蚕成功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认识到生命和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五、布置作业,组织班级成果展示会。让学生把自己的记录表、制作的小报、标本、拍的照片、专题研究报告等资料都展示出来,大家互相参观、学习。也可以是学生就养蚕中印象最深刻的事,写成一篇心得体会。5蚕的生命周期了鸟类、昆虫、哺乳动物、鱼类。板书设计课外活动整理完善观察记录表格,制作小报,班级评比展览。1、如果学生的前期观察记录不详细不完整,会对本课的交流统计造成影响,教师生成应根据情况及时了解,有目的地请记录完整的学生代表发言交流,避免课堂冷场。预见2、学生在汇报中,不同学生饲养的蚕所经历的各阶段的时间并不相同,存在差异很正常,引导学生分析产生差异的原因,认识生命个体的差异性。课堂1、学生是否认真完整地记录了蚕的生长过程。评估2、学生能否从观察记录表中,通过分析,归纳蚕生长的各个阶段,认识蚕的生命周期。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一、教材简析:本课内容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周期。第一部分: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了解其他动物的一生要经历什么样的过程。教学的方式主要以查阅资料和交流讨论为主,了解的动物种类也比较有限。这些动物都是平时比较熟悉的,包括第二部分:不同的生命周期这部分教学内容主要是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通过对不同动物生命周期的比较,希望学生能总结出它们相同的地方是: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不同的是有的要经过变态,有的不经过变态:有的是卵生,有的是胎生。
39在上面教学的基础上,指导学生给动物分类。分类的标准就是是否经过变态,以及卵生还是胎生。二、教学背景: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们已经认识了蚕的生命周期。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其他动物也存在这样的生命周期吗?动物的生命周期长短、变化一样吗?本课将指导学生对一些常见动物的生命周期现象进行观察、交流和讨论,发现不同的动物,尽管各自的生命周期长短不同、变化不同,但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动物都有生命周期,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2、不同动物在生长过程中的形态、变化、繁殖方式各不相同,寿命的长短也不相同。科学词汇:变态,卵生,胎生(二)过程与方法1、查阅和交流资料,了解更多动物的生命过程。2、从多种动物的生命过程中发现共同的规律,提高分析、比较、综合、概括的能力。3、用流程图和循环图表示动物的生命周期。4、按卵生还是胎生、变态还是不变态给动物分类。科学方法:查阅资料,对比分析,归纳分类(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动物的生长发育都有自己的规律。2、培养研究生命奥秘的兴趣。核心价值观:不同的动物,有各自不同的生命周期。体会生命世界的丰富多彩。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难点:不同的生命周期。教学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40准备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资料和课件学生课前收集的一些有关动物生长发育过程的图片和资料寻找合适的图片,视频资料,能够丰富学生对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的认识,也是上好此课的基础,所以课前应尽力准备好相关资料。教学流程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对比分析:了解不同的生命周期特征——归纳整理:掌握动物分类方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新课1、复习:蚕的一生经历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2、其他动物的一生也要经历这样一个过程吗?这个过程的各个阶段是怎样的呢?让我们一起来观察了解。二、观察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1、让学生观察书中的图,了解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分小组选择其中一种动物,讨论这种动物一生中必须要经历哪些生命阶段,用流程图表示这种动物的生命周期,并查阅资料了解它的生命周期的时间(即寿命)。2,汇报交流。3、教师出示图片、视频,补充有关动物生命周期的内容,丰富学生的认知。三、不同的生命周期1、比较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它们有什么相同和不同。2、汇报交流。3、了解什么是变态的生长过程。4、指导学生分组讨论,依据是否经过变态给动物分类。5,指导学生依据卵生还是胎生给动物分类。6、举例,进一步丰富对动物分类,动物生命周期的认知。四、教师小结各种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包括出生、生长发育、繁殖和死亡。不同动物的生命周期所经历的阶段不一定相同,周
41期长短也不一定相同。虽然动物个体最终会死亡,但是通过繁殖使其物种不会随着个体的衰老死亡而灭绝,并得以不断延续。板书设计6其他动物的生命周期r变态动物一1不变态「卵生:从卵孵化而来动物«胎生:由母亲直接生下来课外活动观察生活中更多的动物,按分类标准,了解是变态动物还是不变态动物?是卵生动物还是胎生动物?生成预见学生对部分动物,尤其是变态类动物的生命周期了解不多,容易出错,需要教师多举实例,丰富学生认知,帮助其了解。课堂评估学生是否能通过对比观察动物的生命周期,发现动物经历的生命周期的差异,了解变态和不变态的生命周期。7.我们的生命周期一、教材简析:本课重点是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教学的主要方式是分析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数据和相关事实。根据分析研究的对象和相关事实的收集途径,教科书将本课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第一部分: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课文开始提出三个问题:我们是从哪里来的;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这三个问题都是研究自己身体变化的。最后“在我们的一生中,身体还将会发生什么变化?”这是一个推理活动,根据其他人的情况推测自己身体会发生的变化。这个活动的日的是为下一个活动做铺垫。第二部分:我们的一生“我们的一生”主要是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三年级的学生一般在8岁一一^9岁,对以后的身体变化,也就是对人的一生的身体的特点,只有通过对身边的人进行观察和了解,因此教科书安排学生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一、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二、弄清他们的年龄段;三、把他们归到不同的
42年龄组;四、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本课教学的最后,要指导学生总结出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二、教学背景: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本课指导学生通过分析自己生长变化的数据,以及对周围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的观察,知道人一生中身体要发生很多的变化,从呱呱坠地的婴儿到活泼可爱的儿童,再到精力充沛的青年和年富力强的中年,最后到步履蹒跚的老年。在每一个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都不相同。尽管这些变化具体到每一个人,会有些差异,但总的变化规律是一致的,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这就是人的生命周期。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很多的变化,今后还将发生变化。2、人在生命的不同年龄阶段,身体的特点各不相同。3、人也有生命周期,人的一生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4、人的寿命长短和是否健康生活有很大关系。科学词汇:儿童,青年,中年,老年(二)过程与方法1、收集并整理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生长变化的资料。2、预测今后的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3、调查不同年龄段人身体的特点。4、分析研究人一生中身体变化的规律,以及影响寿命的因素。科学方法:查阅资料,数据整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懂得珍爱生命、健康生活是十分重要的。2、认识到自然事物的变化是有规律的。核心价值观:了解人的生命周期,懂得健康生活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指导学生认识人的生命周期,知道人的生命周期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四个阶段。难点: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指导学生了解人一生的身体变化特点。教学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准备0岁一一9岁“我们的生长变化”班级大表,婴儿、幼儿园或小学儿童、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身体特点、活动能力的影像资料学生课前收集的有关自己从出生到现在每年的身高、体重、牙齿以及能力发展的变化课前布置学生收集有关自己生长变化的数据资料。教学流程
43交流:我的生长变化一预潴:身体还将如何变化一了解:一生各阶段的特点——讨论:如何健康成长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导入新课同学们所有的动物都有自己的生命周期,人的生命周期是怎样的呢?二、我们的出生与生长变化1、交流各自带来的照片,身高、体重变化表。2、讨论:(1)我们是从哪里来的;(2)我们刚出生时是什么样子的;(3)从出生到现在我们的身体发生了哪些变化。(说明以上这些都是学生所能收集到的数据和事实,在对数据和事实收集、整理时可以按下表的格式。因人的个体差异较大,表格中的内容是大致情况,不作为标准,仅供教师教学参考,教学时按学生汇报的情况填写。)3、汇报交流。4、思考:身体还将发生什么变化?三、我们的一生1、调查身边最熟悉的人,把握不同年龄段人的身体特点。活动分为四步:(1)找出身边最熟悉的人;(2)弄清他们的年龄段;(3)把他们归到不同的年龄组;(4)观察他们的身体特点。2、人可以按年龄划分不同的阶段,比如:儿童、青年、中年、老
44年。怎样划分呢?了解和比较他们的不同。(比如儿童组和青年组;青年组和中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然后再通过交流,对人一生的身体特点有较全面的把握。)3、在小组比较的基础上,最后全班汇报、交流、汇总。记录:教科书第37页大表中的内容要在各组比较的基础上填写,经过综合、概括得出各年龄段的特征。4、小结:人的生命周期和植物、动物一样,都要经历出生生长发育繁殖死亡,这样共同的四个阶段。(在讨论的基础上得出人也有生命周期。)5、健康生活的重要性。人的健康是建立在平时健康生活的基础上的,特别是儿童少年时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其健康情况会影响到人的一生,一定要注意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加强体育锻炼,关爱生命,珍惜健康。板书设计7、我们的生命周期婴儿——生长迅速,学会坐、爬、走儿童——生长较快,学习、锻炼青年——身体壮实,结婚生子中年——停止生长,精力体力衰退老年——行动不便,容易生病合理饮食,加强锻炼,健康成长课外活动1、继续观察身边的人,了解各年龄段人群的特征。2、为健康成长做准备。搜集资料,了解如何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生成预见1、关于人的出生,有的学生提到卵子与精子的结合,由受精卵发育而来,无须回避,让学生了解人类生命的形成这一科学过程。2、在讨论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特征时,学生家庭情况各异,辈份较乱,应视实际情况而定。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通过观察、分析,了解自己从出生到现在,身体所发生的变化。2、学生能否通过对比观察,分析整理,认识不同年龄段人群身体变化的特点。
45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1.温度和温度计一、教材简析:教材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比较水的冷热,通过课堂上再演生活中用手触摸冷水和热水时的感觉引出温度的概念一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然后通过进一步感觉比较四杯冷热不同的水引出如何准确测量物体温度的问题;第二部分:观察温度计,这部分的活动分两个层面,第一层面是以常见水温计为例,观察温度计的构造以及上面的刻度、标记和数字,第二层面是指导学生初步感知温度计制造原理和测量方法;第三部分:摄氏温度的读和写,旨在训练学生认读和记录摄氏温度,零下温度的读写是难点;第四部分:读出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指导学生如何准确地使用温度计,让学生认识到对观测温度的方法作出统一规定的重要性,并且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耍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
46二、教学背景:温度是用来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一个物理量,在我国通常使用摄氏温标来标识。对此学生也有一些经验,如对于一个物体的冷热情况,学生们都有用手触摸、身体感受的经验。但哪个物体热些,哪个物体冷些,只是一种相对的感觉,并无明确的标准,至于一个物体比另一个物体热多少或冷多少,我们就更无法做出比较准确的描述了,这就必须借助测量温度的工具一温度计来测量。本课的学习,重要的是要让学生们理解温度计是用来做什么的、它们是如何工作的,以及如何识读温度计。这一课的主体活动是:让学生使用一个真正的温度计,观察它是如何对周围物体的冷热程度作出反应的,并利用温度计模型识读刻度。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温度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物体的温度可以用温度计测量。(2)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2、过程与方法:(1)观察和研究作为测量工具的常用液体温度计的主要构造。(2)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3、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测量工具使用规定的意义,并愿意遵守这些规定。教学重难点重点:摄氏温度的读与写。难点:识读零下温度。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自制温度计模型体温计一支、气温计一支、水温计一支温度计模型可用于学生温度读数的训练教学流程体验温度f观察温度计结构一学会读写摄氏温度一掌握温度计的读数方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比较水的冷热,建立温度概念1、引入:同学们,在生活中用手触摸过冷水和热水吗?有什么感觉?2、出示冷热不同的两杯水,请学生用手触摸感知哪一杯热,哪一杯冷?师归纳:物体的冷热程度叫温度。(板书:温度)温度的单位通常用摄氏度(℃)来表示,我们可以通过皮肤等触觉器官感知、比较物体的冷热情况。3、引入:我们再来感知一下,每个小组的桌上有四杯水(1号杯内装的是凉水,2号、3
47号杯内装的是温水,4号杯内装的是热水)。大家一起安静的来完成下列活动: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4,汇报。(预设:4号杯的水热,1号杯的水冷;3号杯的水比2号杯的水冷。)5、师:我们再来一次,这次的要求是先把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2号杯和3号杯,比较它们的冷热,然后马上将左手手指、右手手指同时分别插入1号杯和4号杯,比较他们的冷热。(预设:2号和3号杯的水温度差不多,1号杯的水冷,4号杯的水热)6、师:同样的四杯水,由于实验顺序不同,手指获得的感觉是不同的,那有什么办法可以准确地知道物体的冷热程度呢?板书:温度计二、观察温度计,了解温度计结构。1、出示温度计,我们要正确使用温度计,首先必须要认识这个温度计,了解它有哪几个部分组成?2、分发温度计,提示:先想一想你准备怎么观察温度计,然后仔细观察。观察时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谨防破裂。3、学生观察温度计的构造、刻度、标记、数字等内容,教师巡视。4、汇报交流。出示:“使用温度计前需要看清楚的问题(教材上P43的3个)”,这三个问题你们都解决了吗?(根据学生汇报时的情况,教师适当补充讲完整:温度计主要有玻璃管、玻璃泡、刻度三部分组成)5、用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观察温度计产生的变化。放开手等一会儿再观察。汇报交流。(预设:手捂住温度计的玻璃泡,液面上升,放开后一会,液面下降。)三、观察温度计模型,学会读写摄氏温度。1、师:广播、电视中的天气预报员是怎样预报天气的?
48例"28摄氏度”怎么写?“零下8摄氏度”怎么写?学生读一读,写一写。师:我们再来试一下,出示:0C37℃—5℃—10℃(此部分教师可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适当调整。)2、出示自制模型温度计,然后教师设置温度,请同学读或者写,巩固。3、强调:零下温度自0C往下,数字越大,表示温度越低。四、读温度计指示的温度,掌握温度计的读数方法。1、现在请每个同学观察自己温度计上的液面,并记录。2,交流:结果是否一样?如果不一样,那什么会不同呢?(预设:可能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有这样几种:俯视、仰视;从嘴里呼出的热气。)师生讨论,并明白:观测温度时,视线与温度计液面应持平;要尽可能消除各种影响测定温度准确性的不利因素。3、拓展:课后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1则量水的温度。板书设计1、温度和温度计温度一一冷热程度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热胀冷缩性质制成的课外活动1、考虑一下如何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2、调查温度的种类。生成预见1、对于识读零下温度,这是本课的难点,一定加强这方面的训练。课堂评估1、能正确识读温度计(模型)刻度上的数字,并把刻度上的数字与更热或更冷的温度联系起来。2、认识到常用液体温度计是利用玻璃管内的液注随温度变化而上升和下降来测量温度的。2.测量水的温度一、教材简析:教材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测量水温的方法,旨在让学生学会选择合适的测温计来测量物体的温度,学习和理解测量水温的方法;第二部分:测量水的温度,这部分有两项
49活动,第一项活动是学习用水温计对四种不同温度的水进行测量,并记录测量数据,第二项活动:每隔2分钟,分别测量一次每杯水的温度,并把测量结果记录下来,活动的主要意义在于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第三部分:推测水温的变化,根据前面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引出科学概念: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最后作一项推测:如果要让水的温度低于周围空气的温度,可能吗?需要怎样做?教师要引导并带领学生把一些水放入冷冻箱内,为下节课《水结冰了》的教学和学习做准备。二、教学背景:《测量水的温度》是本单元的第2课,也是对前一课《温度和温度计》学习的继续。本课给学生更多的时间去实际练习测量物体温度和识读摄氏温标。学生在这一课将分别测量凉、温、热、烫4杯水的温度,并每隔2分钟连续测量10分钟内每杯水的温度。本课中每位学生都将有比较多的实践机会。因此,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是本课学习的重点。要让学生理解每一条规定的意义,并掌握每一步骤的操作规程,以保证后续测量数据的相对准确。在这一课的学习中,还期望学生能将物体温度的变化与热量的传递建立起联系来,为后续学习(如五年级的“热”单元)打下基础。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内能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内能增加。热量是描述内能转移的物理量,但内能这一概念对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是难以理解的,因此教材采用了小学生通常使用的热量的说法。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1)根据不同的测量范围和使用需要,人们设计制作了不同的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时要根据不同测量对象,选择合适的温度计。(2)对一个物体来说,物体失去热量,温度下降,物体获得热量,温度上升。通过测量一个物体的温度变化可以知道这个物体失去热量还是获得热量。2、过程与方法:(1)观察不同温度计的测量范围,选择合适的温度计(刻度范围在0℃〜100℃)用于测量水的温度。(2)间隔相同时间(2分钟)连续测量和记录4杯不同冷热的水的温度。3、情感、态度、价值观:(1)培养在观测、记录的过程中始终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2)进一步巩固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意识。教学重难点重点:测量水温的步骤、方法。难点:间隔相同时间连续测量水的温度。教学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
50准备教学PPT、各类温度计、烧杯等。4杯不同冷热的水、4支相同的水温计(测量范围在0~100℃),水温测量记录表(同课本三年级下册P47),毛巾。从热水瓶里的水要教师自己去分,这样可以确保实验安全。教学流程任务导入T尝试发现,学习窝・水温的方法-合作探究,测・水的温度f联想拓展,推测水温的变化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任务导入1.简单复习上节课对温度的认识与读写。2.师:猜猜看,今天老师为大家带来了什么?PPT演示,出示各种温度计。3.明确任务并导入: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要用温度计来测量水的温度。(板书:测量水的温度)二、尝试发现,学习测量水温的方法4.师:要测量水的温度,我们必须要有合适的温度计,该选择怎样?5.师:你准备选择哪种温度计来测量水温?(选择合适的温度计,主要是考虑温度计的测量值区间,选择时要让学生思考,水的温度值在什么范围内?)6.学生讨论交流后师小结:一般来说,液体水的温度会在0〜ioo℃之间,所以,要测量水的温度,需要选择测量值在o〜io(rc范围的温度计。7.师:有了合适的温度计之后,我们可以直接测了吗?我们要如何来测量水温呢?请大家一起来看大屏幕(提供正确操作的示意图,并用文字详例操作的方法及步骤。)8.学生阅读测量水温的方法。9.师生共同明确方法。教师边讲解边演示:(1)手拿温度计的上端。(2)将温度计下端浸入水中,不能碰到容器的底与壁。(3)视线与温度计液面持平。(4)在液注不再上升或下降时读数。(5)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的水。10讨论:为什么要这样操作,如果不按照这样的要求操作,会出现什么情况?8、交流!J勤:(1)上端比较好操作,拿中间会挡住刻度,拿玻璃泡会造成所测的不是水的温度。(2)(5)如果碰到容器或读数时离开液面,测量的就不是水的温度了。(3)俯视或仰视会造成读数偏大或偏小。(4)没有稳定时测出的温度不准。三、合作探究,测量水的温度(一)用温度计对1号杯(自来水)的温度的测量1.测量四杯冷热不同的水。
51强调注意:温度计要小心拿放,如有破裂,请立即告诉老师;热水烫手,注意安全。1.现在我们的任务是测量1号杯内的自来水的温度,听清楚了吗?水温的测量记录自来水的温度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3.学生测量并记录测量所得温度于表中。4.学生测量后汇报交流。(预设:通过交流能发现个别小组测量同一种水的温度有差异。)5.组织讨论,引导学生反思:这些差异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用温度计对不同温度的四杯水的连续测量1.师:现在要求同时对四杯水进行测量,每隔2分钟测量一次,把测量结果记录在P47“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内。连续测量10分钟内水温变化的记录表0分钟2分钟4分钟6分钟8分钟10分自来水的温度
52温水的温度烫手的热水的温度刚从热水瓶里倒出的热水的温度2.实验中引导思考:这些水的温度会有变化吗?估计会怎样变化?3.小组测量,教师指导。4.汇报交流所测得的数据,教师写在汇总表上。5.对数据进行分析。师:从这些数据中你有什么发现吗?(预设:随着时间的变化,2、3,4号杯里的温度都在下降,4号杯里的水温度下降的最快,1号杯里的温度变化不大。)(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整理分析,使学生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自来水的温度与周围空气的温度相同,所以,水温在短时间内几乎不发生变化。)6.引出科学概念(大屏幕PPT砺):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四、联想拓展,推测水温的变化1.师:如果这四杯水再过10分钟,水温有会发生怎么样的变化?过一天呢?温度还会变化吗?水的温度会无限下降吗?2.师:这只是我们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出来的,希望大家回家后去试验一下,看看是不是这样的。(老师演示:往冰箱自带的制冰槽内倒入自来水,放入冰箱冷冻柜内)板书设计1、测量水的温度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度下降得越快下降减少温度热量上升增加课外活动1、用温度计测量周围物体的温度。2、进行制冰实验,即往冰箱自带的制冰槽内倒入自来水,放入冰箱冷冻柜内。生成1、认识水在自然降温时的一般规律:温差越大,降温幅度越大;水温越高,温
53预见度下降得越快。2、认识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热量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热量增加。课堂评估1、能正确使用温度计测量水的温度。2、能在分析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解释水自然降温的一般规律。3.水结冰了一、教材简析:本节课内容是在学生已经认识了水的特点的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冰是水的一种存在形式,初步了解冰与水之间的变化关系。在三年级上册中,学生已经知道冰是由水变化而来的,通过这节课学习,要让学生对温度有一个更深的认识,明白温度的变化是与热量相关的,还可以为后续的集中探讨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奠定基础。二、教学背景:在外界环境改变的条件下,物质能够从一种状态变化为另一种状态。例如水,能变成气态或固态。这是怎样发生的呢?本课和后续的几课将集中探究水的状态变化与热量的关系。和所有的物质一样,水有三种状态一固态、液态和气态。如果水温下降到o℃,水就变成了冰。当外界提供的热量达到熔点的温度时,冰开始变成水;水还能够不断蒸发成为水蒸气……我们可以发现,一般情况下,当物体吸收或放出足够的热量时,物体就会发生状态的变化。通过观察上节课放人冰块托盘中的水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开始了本课的学习。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凝结成了冰。冰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物体,许多学生也有过接触冰块的经历。这节课,学生们将要观察水结成冰后有什么特点。例如冰是有固定形状、确定体积的。学生还可能会注意到水结冰以后体积增大了,在冰块托盘中占据了更多的空间……同时,他们还将观察到水的这种变化是怎样产生的,即水是怎样结成冰的。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科学词汇:液态凝固固态2、过程与方法:
54观察、记录冰的特征,并比较冰和水的相同与不同。观察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及其他变化。科学方法:科学比较3、情感、态度、价值观:乐于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初次感受、体现物质状态的变化。核心价值观: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观察冰的特点和水结冰过程中的温度变化难点:水为什么会结成冰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观察用冰块及盛放冰块的浅盘,保温杯1只、冰块1杯、试管1支、8毫升纯净水(或自来水)、水温计1支。1、提前两天准备一定要为学生准备冰块(或布置预习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冰块,)2、尽量使用纯净水,(水中杂质少,容易结冰)3、盛水的试管选择细而短,有利于热传递,4、冰块中加的盐,尽可能多些教学流程复习导入一►冰的观察一►比较水和冰一►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一►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测量水温的实验)对一个物体来说,温度下降,说明物体的()减少:温度上升,说明物体的()增加。2、如果把这些水放入冰箱的冷藏室内,水温会有什么变化?一天后水有什么变化?板书:水结冰了二、冰的观察1、同学们一定见过冰吧,能说一说冰是什么样子的吗?2,每个小组桌上放着冰,这是老师昨天把水在冰箱的冷冻槽中,今天取出来的一些冰,今天我们就来观察一下冰是怎么样的?3、小组内观察冰,并作好记录。4,学生观察后小组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板书)预设:冰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比较硬、很光滑、温度低、易融化、冰块会浮在水上面、水结冰后占据了更大的空间等。三、冰和水的比较
55水是我们上学期所探究过的,它的特点肯定还记得,我们把水和冰做一个比较,及时把结果记录在维恩图中。1、在小组内观察比较冰和水,并做好记录。2、学生比较后小组汇报板书、交流预设:水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会流动的、没有固定形状的液体等;水和冰的共同点:都是没有颜色的、没有气味的、透明的3、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个维恩图,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都展现在这里,水是液体,那么冰呢?(学生发表意见,并请他们阐述原因。)通过争论得出结论:(1)冰是固体,因为冰具有固体的特点。(2)水结成冰以后,形态发生了改变,从液体变成固体。四、水在什么温度时结冰1、我们知道了把冰放在冰箱冷冻槽内里水会结冰,但水到底是在什么温度的时候会结冰呢?我们一起来探究一下。2、指导学生阅读书P49,然后请学生讲讲这个实验应该怎么做?(1)在细而短的试管里加入大约8毫升左右的纯净水,用温度计测量并记录试管里水的温度。(2)拿一只塑料杯(在外面包裹一块干毛巾),在杯内装满碎冰,把试管插入碎冰中。用温度计观试管里的水温的变化。(3)在碎冰里加入很多食盐(加盐可制造更低的温度),保持几分钟持续观测试管里的水温。(4)如果观察到试管里的水开始结冰时,读出温度计的示数。3、清楚怎么做了吗?请组长来领器材,同时注意轻声交流,仔细观察。学生实验,教师巡视。4、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小结:1、现在你能回答水在什么温度时会结冰了吗?是什么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水在0℃时会结冰。温度的变化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5、能解释冰箱里的水为什么会结冰了吗?(冰箱中的低温使水向周围放热,温度降低,降到0℃时,使水的状态发生了变化,结成了固态的冰。)五、拓展1、液态的水变成固态的冰,说明物体形态的变化跟()有关。2、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什么感想?又产生了哪些新的问题?设计凝固水(液态)►冰(固态)课外冰在什么温度时会化为水?课后探究!活动
56生成预见通过学生的观察冰的特点:白色是错误的观察结论,可是学生手上拿的冰中间的确是白色的,可是学生手上拿的冰中间的确是白色的,只有周围一圈是无色的,冰中间有白色出现的原因是正常温度下水中溶解有空气,当水到零度以下时,空气便不再溶解在水分子中,看起来是白色,实际上是很微小的空气泡。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区分水和冰的特点。2、学生能否正确操作“水结冰”实验。3、学生能否正确解释水结冰是由物体温度变化引起的。3.冰融化了一、教材简析:学生听、说、操作、分工、合作等学习习惯的质量对本课能否顺利实施有直接影响。关注、有效并坚持培养学生学习的习惯,就是促进他们科学学习素养形成的重要部分。本课的实际操作难度较大,一些细节问题一定要处理到位,如器材的有效性、学生明确测量任务、掌握方法,会正确测量温度及技能的熟练程度等。本节课有两个重心:1是测量出冰融化时的4个相关数据;2是分析这些数据,形成认识.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重点确定为“正确测量得出冰融化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形成结论。”“热量”是贯穿本单元的重要概念,是解释水温度发生变化的关键词,而恰好又是学生的薄弱点,因此,我们将本课的难点定为“理解冰融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第一部分:观察冰的融化液态的水在00C以下就会凝固成冰,固体的冰能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变成水呢?教科书一开始就提出了关于冰会不会融化,什么条件下融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当然还必须让学生们再做一次细致的观察。因为,很少会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块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我们希望学生在课堂上经历这样一个观察过程。教科书在这部分也给出了比较详细的观察、记录的步骤和方法,学生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步骤和方法独立进行观察、记录活动。让学生测量记录冰、冰水混合物及水的温度时,还希望学生观测周围空气的温度,包括盛有冰块的烧杯内空气的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的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的空气温度。通过上述的观察、交流活动,相信学生们能比较容易地认识到: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C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0C,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第二部分:加快冰的融化
57教科书这部分内容首先向学生们提出了怎样加快冰融化速度的问题,学生有了前面冰融化过程的观察认识,他们应该能够想到,把冰块放在温度更高的地方、让冰块吸收更多的热量等方法能够加快冰融化的速度。教科书通过融化冰的比赛活动,促使学生们去思考和想出各种加快冰融化速度的方法以及其中的道理。为了实现尽可能快的融化冰块的要求,有些学生可能会在两手间来回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或轮换着将冰块捂在手心里;还有些学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如灯下、窗户附近或阳光下。当学生在现这一要求时,要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考。学生间的彼此竞争不是目的,比赛的目的是通过选择最快的融化冰块的方法,进一步强化(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重要因素的认识。这课全部的活动都是在进行冰块融化的观察,无论是自然状态下的观察,还是人为干预情况下的观察,我们希望学生在关注冰状态发生变化的同时,还能注意到状态变化过程中的其他现象。如:盛冰的玻璃杯、塑料袋外壁上湿挽挽、有水珠出现等现象。这是具有良好观察品质的学生应该能够观察到的,它也是后续探究活动的一个重要话题。二、教学背景:前一节课,学生们观察了水结冰的过程,结冰使液态的水变成了固态的水。这节课学生将经历对冰融化过程(从固态到液态)的观察。他们将先预测在室温下冰会发生什么变化,然后用温度计测量冰融化时的温度以及周围空气的温度。通过观测,他们会发现,冰融化时,周围的空气温度下降了,这说明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在此基础上,学生还将设计一个使冰块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融化的实验。学生可能会用两手摩擦冰块(冰块装在密封的塑料袋中),也可能会把冰块放在屋内温度较高的地方……通过这项活动,学生们将进一步认识到,促进冰块快速融化的重要因素是热量。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科学概念当环境温度高于00C,冰的温度升至00C时开始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会长时间保持在00C,直至完全融化成水。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科学词汇:融化热量2、过程与方法:观测并记录冰块融化过程中的温度和现象。观测并记录冰块周围空气的温度变化。设计、选择、应用一个快速融化冰块的方法。科学方法:科学比较3,情感、态度、价值观:
58养成在实验观察活动中保持认真、细致的态度,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初次感受、体验物质状态变化的可逆性。核心价值观: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正确测量得出冰融化的相关数据,通过分析数据,形成结论。难点:理解冰融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为每组准备:烧杯一只(内盛小半杯冰块),温度计4支,冰融化时温度记录表、冰融化时周围空气温度记录表各1份,可封口的小塑料袋1只、冰块1块(要求每组的塑料袋、冰块的形状、大小规格一样)。教学流程观察冰的附化—►探讨加快冰融化的方法—>融化冰的比赛—►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观察冰的融化1、上节课我们探究后得出了液态的水在0℃以下就会凝固成冰,那么固态的冰能够重新变成液态的水吗?在什么条件下能够变成水呢?2、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做出预测。3、你们亲眼看到过冰的这个融化过程吗?这节课让我们一起亲自来看一看。板书:冰融化了我们要怎么来观察呢?请大家一起看大屏幕。师出示幻灯片:分别出示学生测量冰块融化时温度、盛冰烧杯内空气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学生填写记录表的图片和学生小组分工合作的图片,在出示图片的过程中,教师相机提示学生在测量时、报数据、记录数据时应当注意的问题。(1)测量冰块融化温度时,要让温度计的玻璃泡充分与冰块接触。(2)测量杯内空气和紧靠杯外壁处空气温度时,提醒学生温度计一定不要接触到冰块和杯外壁,还要注意在后续的测量活动中,测量的位置不要移动,不然测得的数据就是不准确的。
59(3)在测量的过程中,要注意力集中,口腔不要对着温度计呼气,不要和小组同学说话,每一次测得的数据要按记录表上的顺序依次报数,记录员同学也要注意按顺序如实填写测到的相关数据。4、方法知道了之后,我们就来测量一下吧,同时记录冰块融化时的温度和周围空气的温度,每隔1分钟测一次,把数据记录在P50的表格中(可增加一个测量空气温度的表格)。冰块融化时的温度记录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温度冰融化时周围空气的温度记录表时间1分钟2分钟3分钟4分钟5分钟盛放烧杯内空气温度紧靠烧杯外壁空气温度远离冰块处空气温度5、汇报交流观察到的现象,然后根据这些现象总结。(预设可以得出的结论:在周围环境温度超过0℃时,就可促使冰融化;冰在融化过程中,温度始终保持在0℃,但紧靠冰块的空气温度下降了(冰块融化过程要不断从周围空气中吸收热量);待冰块完全融化成水后,温度还会继续上升。)二、加快冰的融化1、我们刚才观察了冰的融化过程,你有办法让冰融化的更快一点吗?2、学生预测方法。(预设:把冰块放到温度更高的地方;把冰块放在太阳、灯光等下面;用手把冰块焙热。……允许学生创造性的思维。)3、接下来我们就来一个融化冰的比赛,比一比哪个小组融化冰的水平最高,每个小组先讨论下你们打算用哪种方法。4、方法都讨论好了吧,老师给每个小组准备了一块大小一样的冰,放在同一种透明的塑料袋中,要求塑料袋的袋口一定要保持密封。一般只能改变一个变量,记录下冰完全融化的时间。在比赛的过程中各小组也可以相互观察和监督。
605、学生实验后汇报交流。(预设:在冰融化的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塑料袋的外壁上有很多小水珠。)6、通过刚才的观察,你能说说是什么使冰的状态发生了变化?(预设:热量是使物质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三、拓展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吗?2、在冰融化的过程中有什么新的问题出现吗?3,生活中见到过哪些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现象板书设计熔化冰(固态)►水(液态)课外活动课后实验让白糖物体从固态变为液态生成预见1、关于冰会不会融化,什么条件下融化的问题。这个问题,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应该能比较容易做出预测。当然还必须让学生们再做一次细致的观察。因为,很少会有学生观察过一块冰块融化的全过程,更不会去测量冰块融化过程中温度的变化。2、不能正确得出冰融化的相关数据。实践发现主要来自两个方面的原因:(1)、材料的自身的问题。如有的温度计准确性出现偏差、冰的量太少,导致周围空气温度下降不明显。(2)、学生在测量中产生的误差。有的组没有明确任务,有的操作不正确,测量间隔时间过短,长时间测量产生的疲劳等因素都会影响测量结果。针对这些情况,我们采取了这样一些解决方案:(1),关于材料,首先,教师亲自下水测试,选用无误差温度计。这项工作量也是比较大的,王老师就是在几十只温度计中才选了一些合适的;其次,改用大烧杯装大半杯冰,使冰在融化过程中的吸热效果更明显,达到不同处空气温度差异更显著的目的。为减少学生在测量中产生的误差,我们觉得还要做好以下三项工作:(1)、制作示范操作图片,使生明确各自任务,学习正确操作的方法,掌握要领。(2)、将测量间隔时间由1分钟延长为2分钟,保证学生观察的效果和记录的时间。(3)、降低要求,在学生感到疲劳的时候,说明只要不影响测量结果3、学生不理解“热量”在物体温度变化中的作用。
61可能的原因之一是:对“物体温度升高,热量增多;温度降低,热量减少”的认识不够,不会运用“热量”一词来解释实际生活中的相关现象。对策是:结合生活实际多举例,使学生理解,有利于建立冰融化过程中要吸收热量的认识。可能产生的原因之二是:对于周围空气温度的降低,学生的原始认识是冰散发的冷气造成的。学生的认识只限于此。我们的对策:a、以“雪融化了”为典型例子,与吸收热量联系起来分析。b、顺着学生的说法“冰的冷气使周围空气温度降低了”也就是把周围的空气的热量吸收了。课堂评估1、学生能否正确测量“冰融化实验”温度2、学生能否正确分析“冰融化了”实验数据。3、学生能否正确解释冰融化了是由物体温度变化引起的。3.水珠从哪里来一、教材简析:本课共分两部分,紧紧围绕以下两个核心问题进行探讨:1.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2.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第一部分: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通过给学生呈现“装满碎冰的玻璃杯外壁上会出现许多小水珠”这一现象,引出本课的第一个探究问题: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呢?其实,这个问题是上节课里就已形成了的,这里只是问题的再现。这一问题产生后,希望学生尽可能作出符合逻辑的各种解释或假设。继而引导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对各种解释进行分析和验证,排除不合理的解释。最后要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第二部分: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通过分析讨论,已经明确了: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自然而然就引出了第二个探究问题: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通过引领学生对比实验:一只杯里加满自来水,一只杯里什么也不加,静静地放在桌子上。隔几分钟时间后,观察两个玻璃杯的外壁上是否也会出现许多小水珠。实验现象:均无水珠出现,从而得出结论:与杯内的冰似乎是有关系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水,但是,与杯内的冰似乎又是有
62关系的。那么,小水珠到底是从哪里来的,是怎样形成的?学生重新作出新的假设,一些问题也在学生中产生了:空气中有水蒸气吗?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能变成水吗?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这些问题,就由学生们课外先去寻求答案,下节课则重点展开这方面的观察、研究活动。二、教学背景:在“冰融化了”这课中,学生们已观察了冰块的融化过程。他们不仅发现了固态的冰变成了液态的水,同时还发现了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也有许多小水珠。对于这些小水珠的来源,学生们一开始往往会有多种解释。这些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本课就是由这一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他们做出尽可能多的解释(或假设),并寻求证据以检验假设。学生们通过分析、检验假设的过程,将会获得更多新的证据,从而做出新的解释……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水蒸气遇冷会凝结成水。科学词汇:水蒸气、小水珠、融化(-)过程与方法:1.观察到盛有冰块的玻璃杯外壁有许多小水珠,思考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并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2.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分析、判断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来源。3.通过实验和分析,探究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4.根据经验和获得的新证据,对小水珠的成因做出更多新的解释。科学方法:假设、实验、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认识到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核心价值观:证据对验证假设的意义和价值教学重难点重点:对于小水珠从哪里来的,经历假设——实验分析——新假设的探究过程。难点:玻璃杯外壁上小水珠的形成与杯内冰块的关系。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1、玻璃杯、碎冰;2、多媒体课件3只玻璃杯(大小、形状一样)、清水、冰块、纸巾。1.常温下的水2.冰块碎些实验快教学流程提出问题T作出假设一分析假设-实验验证一作出新的假设
63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情景再现:1.出示装碎冰的玻璃杯:(1)看一看,摸一摸,有什么发现?(学生应该能马上回答上来:冰冰的、外面有许多小水珠)(2)是啊,在上节课我们就发现了这个小秘密。2.揭题:这些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呢?(板书:水珠从哪里来)二、探究:水珠是冰化成的水吗1.请猜测一下:杯子外壁的小水珠可能来自哪里。(板书:猜测)鼓励学生作出尽可能多的猜测,如:(1)可能是从杯壁渗出来的:(2)冰化成水后从杯口漫出来的;(3)有可能是加冰的时候,冰块碰到了杯沿化成水流下来了;……(根据学生的回答,把猜测一一罗列在幻灯片上)2.让我们用生活经验来分析一下这些解释是否合理。(1)师生共同分析这些假设的合理性,把公认不合理的从幻灯片上去除。(2)通过分析、讨论,还得让学生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三、探究: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1.过渡语:通过刚才的讨论、分析,认识到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不是杯内的冰融化形成的。那水珠的形成与冰有关系吗?(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2.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吗?(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巡视)3.学生汇报实验方案,师生一起点评,可行的都给予肯定。4.选择对比实验进行验证。(1)(多媒体)明确实验要求:a.三只同样的玻璃杯,分别装水、碎冰、空气。b.静静地放在桌上。C.先观察记录三只杯子外壁情况,隔几分钟后再观察记录。d.可以借用纸巾观察外壁水珠情况。(2)学生分组实验。5.你发现了什么现象?(学生汇报)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师生共同分析)
64引导得出:水珠的形成与冰是有关系的。(板书:与冰有关)四、重新假设:小水珠从哪里来?1.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与冰到底有什么关系?它又是怎么来的呢?请你说说自己的新猜测。(学生作出新的假设)2.预设:可能有学生会提到空气中来的,你可以追问:(1)空气中的什么变来的?(生:水蒸气)(2)空气中有水蒸气吗?(3)水蒸气是从哪里来的?(4)水蒸气能变成小水珠吗?(5)是什么使水蒸气的状态发生了变化?这些问题的探讨只是为下节课做铺垫,所以不需要在这节课给出正确答案。3.同学们的想法真不少!课后请查找一些资料,看能不能证实自己的猜测。板书设计水珠从哪里来猜测一对比实验一新猜测(与冰有关)课外活动查阅有关水珠是不是由水蒸气变成的相关资料生成预见1.水珠从哪里来的初始猜测,学生可能会作出一些不符合逻辑的解释,教师尽可能引导他们不胡乱的瞎猜。2.最后一个环节:重新假设“水珠从哪里来”时,有些知识面广的学生可能会直接说出是水蒸气凝结而来,这时教师可选择不予以肯定或者否定。课堂评估1.“水珠从哪里来的?”学生能否尝试做出自己的解释,并进行分析、判断。2.能否设计实验验证“水珠的形成与冰是否有关”。3.通过新证据,学生能否作出更合理的假设。6.水和水蒸气一、教材简析:本课共分三部分。
65第一部分:水到哪里去了教材安排了通过观察浅碟子里的水在太阳底下变少了,启发学生思考:水既没流出去,也没有渗人碟子中,它怎么会减少了呢?然后用漫画的方式,向学生说明了水变成了我们肉眼看不见的水蒸气进人到空气中去了。同时用文字告诉学生,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对“水洼里的水是怎样干掉的”做出自己的解释。第二部分:加热能加快水蒸发吗通过上一活动的探究,学生会提出:水在什么条件下会蒸发成水蒸气?什么情况下蒸发得更快些?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作出推测。在思考和推测的基础上,聚焦探究的问题:水蒸发得快慢与周围的温度有关吗?给水加热是否能加快水的蒸发?接着引导学生们通过对比实验认识到: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第三部分:空气中的水如果不断地蒸发,大海里的水不是要越来越少了?空气中容得下那么多水蒸气吗?学生们可能会有这样的担心或疑问。因此教材安排了“水蒸气会不会重新变回水”的观察活动:在桌面上放一只小杯子,里面加人一些热水,然后用一只大的玻璃杯,杯口朝下罩住盛水的小杯子。在这个实验中,学生们会观察到,罩着的大玻璃杯内壁上有许多小水珠。从而引出水蒸气变回水的过程叫凝结。由此,学生可以对上节课中盛冰的玻璃杯外壁上形成的小水珠做出“新”的解释了。二、教学背景:上节课学生们在讨论“水珠从哪里来”的问题时产生了一系列需要进一步探究思考的问题:空气中是否有水蒸气?水蒸气是从哪来的?水蒸气是否能变成水?水蒸气怎样才能变成水……本课就是循着上节课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展开水和水蒸气的观察研究活动的三、教学设计:
66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1、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蒸发,水蒸气变成水的过程叫凝结。2,加热能加快水的蒸发。科学词汇:水蒸气、蒸发、冷却、凝结(二)过程与方法:1、经历观察、分析和实验,认识蒸发和凝结的过程。2、通过亲历活动感受到水蒸气的存在。科学方法:观察、实验、分析(三)情感、态度、价值观:1、意识到细致的观察能获得更多的发现。2、感受、体验物质变化的可逆性。核心价值观:认识水和水蒸气变化的可逆性教学重难点重点:探究固态和气态的水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和加快水蒸发的方法。难点:根据生活中的现象探究水的液态和气态之间的相互转化。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烧杯(一大、一小)、热水浅碟子1只、清水、记号笔1支、汤勺2个、蜡烛2支、火柴1、碟子浅一些易蒸发2、汤勺上端最好是塑料柄教学流程谈话导入f探究水的蒸发T探究加熟能否加快水的蒸发f探究凝结一小结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
67一、谈话导入1、谈话:下雨后,地面上会有积水。天晴了,水很快就干了。这些水到哪里去了呢?(学生可能会说被泥土吸收了或者跑到空气中去了……)2、追问:你能设计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吗?二、探究:蒸发1、学生实验:浅碟子中加水,敞口放置在太阳底下,观察水的变化。要求:先做好记号,细心观察。2、有什么发现?(学生:水变少了)3、讨论:水既没有流出去,也没有渗进碟子中,怎么会少了呢?学生可能会回答: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去了。老师追问:变成水蒸气跑出去你看见了吗?4、指导学生阅读P54漫画和文字。板书:蒸发水>水蒸气揭题:水和水蒸气5、现在你能解释:水洼里的水是怎么变干的了吗?请把想法画下来。(交流汇报)三、探究:加热加快蒸发1、谈话:在一般情况下水的蒸发是很缓慢的,你有方法让水蒸发得更快些吗?2、学生分组讨论加快蒸发的方法,并汇报。3、选择验证:加热能否加快蒸发。怎么研究?交流实验方法和注意事项,后多媒体总结:(1)两只相同的汤勺都加入2/3勺水。(2)其中一只搁在桌面上,用书本垫起勺柄,使勺口呈水平摆放(使水不会流出);另一勺水则放在蜡烛(或者酒精灯)火焰上加热。(3)注意用火安全,避免被火和勺子烫伤、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4、学生实验。(教师巡视指导)5、汇报观察到的想象,引导得出结论:水蒸发的快慢与水吸收热的多少是有关系的,水在受热的情况下蒸发会加快。
68四、探究:凝结1、谈话:水蒸发了,大海里的水是不是越来越少,空气中的水蒸气越来越多呢?说说你的想法。(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可能会提到天会下雨,大海河流里的水会多起来。教师总结:你们的意思是水蒸气会变成水重新落回地面时吗?2、怎么证明自己的想法?(学生设计方案)3、教师演示验证:在热水上方倒扣一只干冷的烧杯。(学生观察,并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出现许多小水珠)4、请试着解释你观察到的现象。5、在学生解释的基础上引出:凝结一一水蒸气遇冷变成小水珠6、现在你能解释: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引导得出: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玻璃杯壁的冷凝结成的)板书:水水蒸气凝结五、小结拓展通过本单元的探究,请你说说你现在对水的认识。板书设计水和水蒸气蒸发(加热,能加快蒸发)水W»水蒸气凝结课外活动总结本单元有关水的研究情况生成预见1.本课第一部分观察水在阳光下自然蒸发的活动,盛水的器皿最好选用浅碟子,因为浅碟子一方面是水容易蒸发,另一方面,水位的变化也比较明显,易观察。2.给钢勺里的水加热时,一定要提醒学生注意用火安全,还要注意避免烫伤身体,远离水沸腾后产生的蒸汽。课堂评估1.学生是否理解蒸发、凝结这两类物态变化。2.知道蒸发快慢受很多因素影响,加热能加快蒸发。3.会解释“装满冰块的玻璃杯外壁上的小水珠是从哪里来的?”
697.水的三态变化一、教学背景:水的循环是自然界中的一个重要现象。每天,太阳提供的热量使一部分水成为水蒸气进人空气中,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又凝结成水滴或直接凝固成冰晶,当水滴、冰晶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则会变成雨或雪降落下来……水从液态到气态的这种变化需要大量的热,而从气态到液态或固态的变化则要放出大量的热。本课帮助学生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一云、雾、雨、露、霜、雪、冰……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使学生初步认识到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是可逆的。所以,本课是这一单元学习的小结和综述,对整个单元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科学知识进行梳理、加工,以形成知识结构,即对水的三态变化进行概括性的描述,并能应用于对自然事物和现象的解释。二教材触h教材分两大部分组织教学。第一部分:水的各种形态,这部分内容先让学生说说在自然界曾见过哪几种水的形态,分别在什么时候、什么地方见过?这里要让生明白,雾和露属于水的液体状态,霜和雪属于水的固体状态。那水的状态又是怎样发生变化的呢?教科书则希望学生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把水状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用表的方式呈现出来。第二部分:水的三态循环。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不难发现,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之间能互相转化吗?霜和雪是从水的什么状态变化而来的?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这些问题,也就自然而然地被提出来了。这就要检测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即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活动。我们可以做这样一个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混入大量的食盐(加盐可以制造更低的温度)。过几分钟,观察烧杯外壁上的现象产生。我们可以用眼睛看到或用手触摸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这一过程也就是水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的过程。那么,水会不会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呢?生活在北方的学生可能有这样的经验,寒冷的冬天,刚洗过的衣服晾在室外,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过段时间,衣服也能晾干(冻干)。衣服上的水从固体状态直接变成水蒸气到空气中去了。有了以上这些认识,教科书让学生对水在自然界的形态变化过程及变化原因作一个概括性的总结一“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并希望能用简单的图来表述。三、科学概念: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形态——云、雾、雨、露、霜、雪、冰、水蒸气……即水在自然界同时以液态、固态和气态存在。2、水在自然界不断经历着三种状态的循环变化,促进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是温
70学目标科学词汇:固态气态液态蒸发凝固水的三态循环过程与方法:1、回忆或观察水在自然界的各种形态,讨论它们之间变化的原因和条件。2、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证据,尝试自主设计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观察实验活动。3、分析水的各种状态之间变化的过程,整理概括水的三态变化规律。4、.思考有关自然界水的相关问题,并尝试用“水的三态循环”对这一现象做出解释。科学方法:自主探究寻求证据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观测数据(证据)对科学研究的意义和价值。2、初步认同物质是不断变化的。3、初步建立物质不灭的观点。核心价值观:对物质是不断变化的初步认识。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认识到水在自然界中的各种状态可以互相转变。教制点:对水的三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做出解释。教学准备教具学具云、雾、雨、露、霜、雪、冰等自然现象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讨论记录表,玻璃杯1只,冰块1杯,食盐教学流程了解水的各种形态f讨论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寻求水的气态和固态之间变化的教度的变化。证据一用简图表示水的形态的相互转化T探寻引起水的三态变化的原因。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引入课题1、在将近一个星期的学习以来,我们一直在学习水,谁来说说你有什么收获吗?2、刚才的交流中提到水在自然界中的水是以多种形态存在,那水有几种状态变化呢?(气态、液态和固态)3、水的这三种状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吗?今天,老师和同学们就一起来探究水的三态变化。(板书课题)二、新课教学(-)回忆水在自然界中存在的形态并讨论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
711、课件分别出示水的各种形态的图片,请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水形态变化的名称、状态和产生的季节或一天中的什么时候见到等问题,初步认识和了解水的各种形态。(设计意图:是为了突破本节课的重点,为学生解决水的各种形态变化的过程和发生的条件作铺垫)2、课件出示“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学生单独思考2分钟。(设计意图:让学生有思考余地,知道自己哪些问题能自己解决,哪些不能。使小组合作不流于形式,减少讨论的盲目性。)3、分发表格,学习温馨提示:四人小组注意分工,大家一起讨论,共同完成表格任务(2——3个水的形态),由组长派一代表记录,听到音乐声响就停止讨论。比一比哪些小组最棒,能最先完成这项挑战。(设计意图:每小组讨论完成2——3个水的形态变化和改变条件分析的目的是降低难度,既体现小组内的合作又体现组与组的合作。)4、学生讨论他们变化的过程及发生的条件,并把老师发给的表格填好。5、师生共同交流。完成课件中的表格。水形态变化的过程及发生变化的条件水的形态变化的过程变化的条件霜水蒸气(气体)f冰晶(固体)温度降到以下雪水蒸气f冰晶温度降到0℃以下冰水f冰温度降到以下露水蒸气f水温度下降0℃以上云水蒸气f水温度下降到O'C以上雾水蒸气一水温度下降0C以上(二)、水的三态循环1、通过学习,我们发现了液态的水能凝固成固态的冰,固态的冰会融化成液态的水,液态的水会蒸发成气态的水蒸气,气态的水蒸气又会凝结成液态的水。那么,固态的冰和气态的水蒸气能相互转化吗?2、设计实验:在一只干燥的玻璃烧杯里装满小冰块,并往碎冰里加入大量的食盐。3、几分钟后可以看看有什么现象产生?(仔细观察或用手轻轻触摸,可以发现玻璃杯外壁上有固态的冰晶出现。)4、请学生解释现象: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了冷的玻璃杯壁(低于0℃),从而凝华成了冰晶。5、水的形态是怎样相互转化的?看相关视频《水的三态变化》(共1分15秒)反馈,师生共同小结,完成水的三态循环图。
726、是什么原因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由于受冷、受热引起水的三态变化,受冷与受热是热量发生变化,热量的变化引起了水的三态变化。)(设计意图:水的三态变化图是本节课的难点,学生独立完成有一定难度,所以由师生共同小结认识,使他们对水的三态循环有初步的认识和理解。)7、思考并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吗?(水循环)学生交流后flash课件演示。三、课堂小结和课外拓展1、小结提问:学了这章,你有什么收获呢?然后课件出示小结内容2、阅读《资料库》中的相关资料。板书设计7、水的三态循环1>/KX受冷受热//固态螫◄课外活动课外探究:自然界中其他物质是否也象水一样有三态变化呢?同一种物质的三种状态能象水一样同时存在吗?作业设计一、精彩补白。1、水在自然界有各种不同的形态,有时是(),都提(),有时是()02、物质之所以存在三种形态,是因为构成他们的威力()不同。3、意大利科学家()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支温度计。二、学有所用。江河中的水日夜不停的流入海洋。海洋中的水却总也不会溢出来,江河里的水也一直流不完。这是什么原因?你能结合所学知识合理解释一下吗?生成预见在教学第一环节,学生通过对这些自然现象的讨论,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一个模糊的印象,这些条件也许很多学生想不到,特别是霜和雪,答不出来的也可以先不填,在学了下一个环节之后再回过来回答也可以。学生讨论、补充的过程是思维碰撞的过程,边“思”边“行”,“行”“思”结合,使学生对水的三态变化有了进一步了解。)课堂评估能解释为什么海洋中的总不会溢出,河流中的水一直流不完的原因。
73第四单元:磁铁1.我们知道的磁铁一、教材简析:这一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由两个活动组成,第一个活动是学生交流自己知道的关于磁铁的事情;第二个活动是引导学生从三方面整理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本课第一个活动是第二个活动的前提和基础,第二个活动是第一个活动的发展和深化。通过两个活动,让学生们充分地讲述并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事情,在交流中对已经知道的知识进行一定的梳理,最后提出想知道的问题。三年级的学生几乎都见过磁铁,多数学生都饶有兴趣地玩过磁铁,他们对磁铁能吸住一些物体,两个磁铁有时会吸在一起,有时会相互推开,感到非常奇怪。在玩的过程中,对磁现象有了一定的认识,也产生了一些疑惑。他们愿意表述自己的经历和体验,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磁铁的愿望。学生通过本课可以学习表达与交流,倾听与思考,整理和共享大家知道的关于磁铁的知识,从而激发学生进一步研究磁铁的兴趣。教师通过本课可以了解到学生对于磁铁已经知道了什么,还不知道什么,对磁铁的理解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学生们关注什么,没有注意到什么……这些,对结合学生实际组织好本单元的探究活动是十分必要的。二、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磁铁有多种形状:磁铁具有一些特殊的性质,被广泛地应用在许多方面。(二)过程与方法: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观察磁铁形状,根据形状给磁铁取名;能按照一定的方法整理知识。(三)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了解磁铁的用途,体会科学技术给人们带来的好处:乐于表达和交流,善于倾听;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教学重难点重点:描述和交流自己知道的有关磁铁的知识。难点:整理自己知道的关于磁铁的知识。教学准备盛半瓶水的平底烧瓶1只,钉子1枚,各种形状的磁铁若干,应用了磁铁的实物若干,年糕条1条,记录小纸条若干(做成椭圆形),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用的画有椭圆形的大网状图1张,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激趣导入。1.师出示一只盛半瓶水的平底烧瓶,烧瓶里沉有一枚铁钉,在不倒掉水的前提下,让学生想办法取出铁钉。指名学生上台试试,讲讲为什么会想到用吸铁石来完成这件事?2.师指着磁铁指出:刚才同学们都叫它吸铁石,这是我们在生活中的叫法,在科学上,它有一个学名叫“磁铁”。(板书:磁铁)3.揭题:板书完整课题
74二、交流磁铁的知识1.你能说出一条你已经知道的关于磁铁的知识吗?2.进行“我们知道的磁铁”小组交流会。教师课件提示:可以从已经知道的磁铁的形状,哪些物体上用到了磁铁,磁铁有哪些特殊的本领等方面来交流,并且及时做好记录,记录时,要用最简单的语言概括记录在小纸条中(教师范写),每一条知识写一张,不要重复,也可以用简单的图画来表示。3.学生分组交流。4.进行全班交流会(师播放课件,提示学生坐好)。指定3〜4个小组上台边在实物投影仪上摆放记录的椭圆纸片边介绍。教师提醒下面的学生仔细倾听,当发现同学介绍的和自己组一样时,在纸条上做上记号,轮到自己组介绍时不要再重复。三、整理磁铁的知识1.同学们,当我们遇到这么多的知识时,我们经常要把它们整理一下,我们一般把相似的知识归为一类,现在你能用这个方法来整理一下这些知识吗?2.指名学生上台整理,并讲讲为什么这么整理。3.师归纳并在网状图上做记号:“形状”(贴纸)。4.从磁铁的形状方面来整理,认识几种常见的磁铁。(1)认识环形磁铁。出示环形磁铁,让学生根据形状取名,教师用“五环”课件引导,并在椭圆纸条上记录后粘贴在网状图上。(2)认识蹄形磁铁。出示蹄形磁铁,让学生根据形状取名,教师用“马蹄铁”图片课件引导,并在椭圆纸条上记录后粘贴在网状图上。(3)认识条形磁铁。出示条形磁铁,让学生根据形状取名,教师用“
75”实物引导,并在椭圆纸条上记录后粘贴在网状图上。1.从磁铁的用途方面来整理。为什么要把磁铁做成这么多的形状?刚才我们整理出了很多有关磁铁作用的知识,我们也可以用另一个词语来表示“用途”(师帖纸,并用线连接起来)。2.从磁铁的性质方面来整理。剩下的知识都是指磁铁的什么?这些本领石头有吗?木头有吗?这些本领只有谁有?只有磁铁才有这些本领,我们就可以把它们称之为磁铁的“性质”(师贴纸,并用线把磁铁的性质连起来)。3.体会整理知识的好处。经过我们的整理,现在,我们知道的关于磁铁的知识就清楚多了,所以说,整理知识在我们的学习中有着很大的作用。现在,你能根据这张图,有条理的
76给大家介绍一下磁铁的知识吗?(三)课外延伸学了这节课后,你还想知道磁铁的什么知识呢?这些知识,将会在下面几课的学习中去探索,同学们在课外可以做些小实验或者找些资料先自我探究一卜,2.磁铁有磁性一、教材简析本课教学是在前一课《我们知道的磁铁》的学习基础上展开的更深一层次的探究活动。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首先,学生通过对有结构的、数量较多的材料的检测,让学生认识到磁铁可以吸引铁类的物体,不能吸引非铁类的物体。进而,让学生用磁铁去辨别一些物体,分辨出哪些是用铁材料制作的,哪些不是用铁材料制作的。这是从探究和应用两个方面帮助学生建立和加深磁性的科学概念。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铁能不能隔着物体吸铁,活动只安排学生研究隔着非铁质材料的物体。这是因为铁材料具有导磁性,可以改变磁场的大小和方向,由于铁材料的厚薄和形状不同,有时表现为把磁力“传递”到原来达不到的地方,有时表现为把磁力“阻挡”住了(磁屏蔽),这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不容易理解的,所以活动只对非铁质物体进行研究。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能吸引铁制的物体,这种性质叫磁性。2.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过程与方法]1.用实验方法研究磁铁能吸引什么,不能吸引什么。2.用磁铁识别物体是不是铁材料制作的。3.根据材料设计实验,研究磁铁隔着物体能不能吸铁。[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同认真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的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认识到磁铁具有吸引铁制品的性质。[难点]知道并理解用磁铁可以辨别出不易辨认的铁制品。
77教学准备1.为小组探究准备:铜钥匙、回形针、铝片、布条、纸片、木片、铁钉、弹簧、塑料尺、铜导线、玻璃珠等。2.为演示实验准备:两种1元的钢币、一枚5角的铜币和一枚钢芯镀黄铜5角硬币、1角铝币和钢币各一枚、一枚5分硬币、一枚2分硬币、铁锅、铝锅、圆珠笔、茶叶筒。3.其它:徽章、二个小磁铁、实验记录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同学们,老师这里有一枚神奇的徽章,后面没有别针,我直接就能把它挂在衣服上,你信吗?试一试。2.提问:果然挂上去了,为什么直接就能挂上去了呢?你能猜一猜吗?(因为老师的口袋里有一个磁铁,这个徽章后面有一片铁片。)3.磁铁能吸引铁吗?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一问题。(板书:磁铁能吸引铁吗?)二、自主探究、获取新知(-)磁铁能吸引什么物体1.我们一起来看看,老师都带来哪些物体。(课件出示)有:铜钥匙、回形针、铝片、布条、纸片、木片、铁钉、弹簧、塑料尺、铜导线、玻璃珠。2.猜猜这些物体哪些能被磁铁吸引,哪些不能被磁铁吸引?把你们认为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放在一边,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放在另一边。想一想,你组这样分的理由是什么。并请记录员及时把猜测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一中。下面就请每组组长打开桌上的材料袋,开始猜测并记录。3.汇报交流各小组预测的结果。4.为了检验我们的猜测是否正确,我们可以怎么办呢?(做实验)你们准备怎样做?(用磁铁去接近或者靠近物体,看看这些物体是否能被吸引)5.请每组组长上台来领材料,开始检测并作好记录。6.学生分组实验。7.小组交流汇报。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回答:实验结
78果与原来的猜测相同吗?观察一下,这些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点?磁铁可以吸引什么材料做的物体?8.教师小结。(二)辨认铁制品1.教师实物投影出示:各种硬币、铁锅、铝锅、茶叶筒、圆珠笔等。提问:这些物体中,哪些是铁材料做的?2.学生观察判断指名说。3.对于自己的判断有十足的把握吗?想想辨认铁制物体用什么方法可以更可靠呢?(用磁铁去吸)4.教师实验演示、检测。5.两次判断结果一样吗?哪一次判断更能使人信服呢?从中我们收获了什么呢?6.教师小结:科学家们把磁铁能吸引铁的性质叫磁性。我们今天研究的就是磁铁有磁性。(板书课题)(三)磁铁能隔着物体吸铁吗1.下面我们放松一下,来做一个游戏好不好?师出示一杯水,里面放一个回形针,在你不能接触水面的情况下,隔着水,你会用什么办法可以把回形针取出来?2.学生交流汇报后教师演示。3.师:这个实验说明什么?(磁铁隔着水也能吸铁)4.师:那么隔着别的物体行不行呢?实验要求:磁铁在上,隔着纸、布、塑料尺、木片、铝片等吸引回形针。并把实验结果填写在记录表中。5.学生分组实验,填写实验记录表。6.汇报交流。(课件出示:实验记录单)7.小结:通过实验,你们知道了什么?我们今天研究的这些物体都是非铁质物体,磁铁隔着铁质物体吸铁,情况比较复杂,今后你们会再研究的。师板书:所以说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而不是全部。(强调:一些)三、内化新知、总结提升今天的课,你有什么收获?关于磁铁你还想知道什么?板书:
79磁铁有磁性磁铁能吸引铁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附实验记录表:磁铁能吸引哪些物体的实验记录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不能被磁铁吸引的物体物体名称共同特点物体名称共同特点磁铁隔着物体去吸铁的实验记录隔开铁和磁铁的物体观察到的现象纸布塑料尺铝片薄木片2.磁铁的两极一、教材分析:本课在前两课学习的基础上,意在启发学生运用实验的方法检测磁铁各部分磁力的强弱,亲自感受磁铁磁极间的相互作用,建立磁极的概念。了解两个磁极相互靠近出现的吸引、排斥现象,激发探究的愿望和积极的思考。二、教学背景:学生在玩磁铁和做磁铁实验时,已经模糊地感觉到磁铁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他们自觉不自觉地在用磁极部位去吸引铁的物体。在此基础上,本课引导学生做实验收集数据,利用数据验证磁铁确实有两个地方磁力最强,这就是磁铁的两个磁极。有的学生曾把两个磁铁相互靠近,他们发现两个磁铁有时会往一块吸引,有时相互推开,并为此感到迷惑。本课让学
80生经历或者再经历这样的过程,并且尝试着寻找磁极相互作用的规律。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科学概念:磁铁上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两个磁极接近,有时相互排斥有时相互吸引,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二)过程和方法:在观察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对问题作出假设性解释。通过实验获取证据,用证据来检验推测。(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认真实验、细致观察的重要性。体验重复实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检测磁铁各部分磁力强弱,并能运用数据得出结论。难点:认真实验、细致观察。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方座支架、没有标识的大条形磁铁(或把标识用即时贴封住)、回形针,记录纸、水彩笔。教师准备:塑料板、条形大磁铁、蹄形、环形等不同形状的磁铁,若干吹塑纸(在黑板上直观记录条形磁铁相互作用的实验现象时使用)教学流程:情境导入引发问题T实验探究一:磁铁各部分磁力检测-实览探究二:磁铁两极的研究—拓展延伸实践应用教学过程基础设计个性化设计一、创设情境,引发问题1、出示背后附着条形磁铁的塑料板,在表面滑下回形针,塑料板面“粘住”了回形针。2、学生猜到磁铁,伺机复习“磁铁”、“磁性”等科学概念。3、继续滑下回形针,板面上会出现两个吸附区,请学生猜猜有几块磁铁,为什么?(通过猜测和出示磁铁,学生会将问题引到“磁铁两端的磁力特别强”。)二、做出假设,实验探究(-)磁铁什么地方的磁力大1、怎样证实我们的想法是否正确呢?(用实验的方法来验证)。
812、实验方法讨论先请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提出各种检验的方法。然后老师出示实验材料,请学生根据材料设计实验。(如果老师给同学们这两样东西:磁铁和回形针,你们会做这个实验吗?)实验方法讨论引导:如何判断磁力强弱?(根据吸引的回形针的数量)用哪里吸?怎么吸?(在磁铁一个面上的不同位置,将回形针小心地一枚枚挂上去。)3实验方法引领幻灯提示:实验方法:①磁铁上已经从左到右分成5个部分,每部分下边已吸上一个小螺帽和挂钩,如下图。12345②2位同学一组从两端的点开始,将尽量多的回形针挂到每个点的挂钩上。③每测试完一个点就要记录一个数据。④可重复几次,以便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记录表出示:12345)()()()(()里填回形针个数实验完成后请各小组把你们的数据填写到电脑上的汇总表中。其他同学请比较每组的数据,分析有什么规律?然后根据数据比较一下哪个位置的磁力强,哪个位置的磁力弱,然后用深浅不同的水彩笔表示不同部位磁力的强弱。完成后将磁力分布图张贴于黑板上。4、学生分组实验,老师巡视指导。5、交流研讨让学生根据数据和磁力分布图交流自己的结论。得出结论,磁铁磁力最强的部分叫磁极,磁铁有两个磁极。(板书课题:磁铁的两极)6、展示其它形状磁铁的磁极那么,其他形状的磁铁是否也是这样呢?教师演示将回形针均匀地撒在容器中,再将蹄形、环形磁铁轻轻放入后慢慢提起,让学生看到磁铁两极吸引的回形针数量更多。
82(设计意图:学生对数据的整理、分析,从而充分认清了磁铁两端的磁力确实比中间强得多,认识“磁极”也成为很自然的事。)(-)磁极的相互作用1、磁极的磁力特别强,如果将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磁力是不是会更强。(师手拿两块条形磁铁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学生会根据已有的经验说,两块磁铁的磁极互相靠近,有时会吸在一块儿,有时会推开去。教师引导:吸在一块儿我们就叫做互相吸引,可以用两个相对的箭头表示,推开去叫做互相排斥,可以用两个相反的箭头表示。2、什么情况下两个磁极互相吸引,什么情况下互相排斥学生在描述的过程中可能表达不清楚,老师可伺机引导学生想办法得出在磁极两端用字母标示的方法来帮助表达。然后用吹塑纸展示各种实验情况在黑板上。AR—►<—♦—►CDAB<——►DC—►—BACD—►—BADC用即时贴在磁铁两端标示字母,然后学生根据黑板上的提示做四组实验。将实验结果记录在记录纸上。(记录纸上的内容如黑板图示)4、交流反馈交流反馈:两个磁极会互相吸引或排斥。磁极的吸引或排斥究竟有没有规律呢?同学们在课后进行讨论或探究,这其中的原因与奥秘,我们也
83将在下一节科学课中继续揭晓。三、拓展延伸,实践应用让我们先用已经得到的知识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有两块条形金属物体,经过实验发现1和3互相吸引,1和4互相吸引,2和3互相吸引,2和4互相吸引。我们可以肯定()A、两块都是磁铁B、其中一块是磁铁,另一块是铁之类的Excel表格显示全班实验数据汇总表物体板书设计2.磁极的相互作用一、教材简析: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引导学生认识磁铁与方向的关系。通过悬挂(或支撑)磁铁,使其能在水平面上自由转动,学生会发现磁铁的一极总是指向南方,另一极总是指向北方,从而构建起磁铁的“南极”“北极”概念。进而利用磁铁能指南北方向的性质找到并标出本组磁铁的南极和北极。第二个活动是研究磁极到底是怎样相互作用的。有了统一、正确的南北极标志,研究这个问题就比较容易了,学生会容易地发现:S与S排斥:N与N排斥;S与N吸引;N与S吸引。再进一步归纳,学生就可以认识到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的规律了。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还会进一步加深认识磁极间的作用是相互的。二、教学背景:通过上一节课的研究,学生已经发现磁极相互作用可以呈现两种情况:吸引或排斥。也就是说,磁铁的两个磁极并不完全相同。学生虽然在磁铁上标注A、B、C、D进行了实验,但是由于各小组标注A、B、C、D的不统一性,全班的实验结果并不相同,因此也就难以得出实验结论。这就产生了进一步认识磁极还有什么不同和在相同磁极上标注相同符号的问题。倘若解决了这两个问题,研究磁铁两极如何相互作用就可以继续下去。本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继续展开对磁铁两极研究的。三、教学设计:
84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的磁极称南极,用“S”表示;指北的磁极称北极,用“N”表示。2、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二)过程与方法:学会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能通过实验找到磁铁的南极与北极,探究磁极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生活中的应用。(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有计划、有步骤进行实验的严谨态度。2、感受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在前一节课学习的基础上,能有计划地做实验,分类整理实验证据找出规律。教学难点:利用记录图对磁极间相互作用的四项实验结果整理归纳为“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简单表述为“同极相斥,异极相吸”。教具学具教学准备分组演示材料,课件,不同形状的磁铁等。磁铁,悬挂磁铁的支架(用木头凳子),前一节课使用的标有ABCD的磁铁(原小组的不变),其他形状的没有标识的磁铁,小组实验记录表等。教学流程导入f实验探究两极f探究磁极相互作用f归纳表述T应用拓展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承上启下回顾导入1、回顾导入:上节课我们把两块条形磁铁的磁极标记为A、B、C、D来研究磁极的相互作用,结果全班出现了不同的实验结果,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2、磁铁的两个磁极相互接近,应该会出现怎样的情况呢?这节课就让我们继续研究吧!(板书:磁极的相互作用)二、设计实验探究两极1、过渡:刚才我们对上节课不同的实验结果进行了推测,我们的推测正确吗?用什么方法进行验证呢?(实验)
852、演示:当我们把条形磁铁用线悬挂起来时,静止下来的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把一块条形磁铁用线横着悬挂起来,使它能在水平方向自由转动。)让我们一起来做。3、大屏幕出示实验要求:(1)条形磁铁要水平悬挂(两条磁铁用两张木头凳子做支架);(2)磁铁要挂在横梁的中间:(3)用手轻轻地转动条形磁铁;(4)为了减少对磁铁的影响,磁铁转动时请按小组离开座位站教室两边;(5)远距离观察磁铁静止下来的位置;4、学生分组实验,教师个别指导。5、学生汇报,你们发现了什么?(一端指南,一端指北,张贴磁铁指南北的卡片)6、教师小结:通过实验,我们知道磁铁能指南北方向,指南指北的磁极总是固定不变的。于是人们把指北的磁极叫北极,指南的磁极叫南极。“北方”的英文是"North”,“南方”的英文是“South",所以国际上通行磁铁指北的一极叫N极,指南的一极叫S极。(老师板书英文单词,标上南极、北极和N、S)7,上节课我们用字母A、B、C、D给磁铁的磁极做标记,现在我们可以怎么修改呢?学生返回座位,修改标记。(用“南”“北”或“S”“N”做标记)。学生分组先为上节课使用的磁铁添加新标记,同时添加上节课实验记录单上的标记,同桌相互检查。8,请一个小组报告一下修改后的记录单,仔细观察,你发现了什么?(发现同一个磁极标上了不同的字母,现在我们都统一标上了NS极)。三、探究磁极相互作用:1、(结合学生的报告和板书)提问:通过实验,现在我们已经给两块磁铁正确标记上了南(S)、北(N)极,让我们用标有南北极的两块磁铁重做磁铁两极相互作用的实验。把发现记录在实验记录单上。2,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回指导。3、通过刚才的实验,当两个磁铁的磁极相互靠近时,你们发现了什么?4、整理归纳,小组汇报交流。5、教师小结(1)各组的实验结果都相同吗?(2)我们把两个相同的磁极叫同极,不相同的磁极叫异极。我
86们可以进行更简单的表述,谁再来说说?(板书:“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四、反馈应用拓展延伸:1、小组讨论:有一块没有标记的条形磁铁,通过我们已学的知识,你还能想出什么办法来确定它的南极和北极吗?(大屏幕显示文字加图形)2、对于其他形状的磁铁,我们能找到它们的南极和北极吗?(大屏幕显示,不同形状的磁铁,环形的,马蹄形的)3、观看“磁悬浮列车”视频,然后制作一个悬浮磁铁。(用大屏幕播放视频,然后利用学具,学生用环形磁铁做一个磁悬浮游戏,想办法让小风轮悬浮转起来,比一比那个小组的小风轮悬浮的最高,想一想其中的奥秘)。板书设计北极N磁极的相互作用南极SNS--NSNS-SNSN一一NSSN——S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口N同极及引课外活动用环形磁铁做一个磁悬浮游戏,想办法让小风轮悬浮转起来,比一比那个小组的小风轮悬浮的最高,想一想其中的奥秘。生成预见通过实验认识磁铁的指向性:独立找出上节课使用的没有标志的磁铁的南北极;引导学生明确认识到两个磁极靠近,只有“S-S”“S-N”“N-S”“N-N”四种情况,我们找出了两个磁极接近的所有方式;表述磁铁的同极相互排斥,异极相互吸引。课堂评估学生能否通过实验认识磁铁的指向性,能否穷举两个磁极接近的所有情况,能否归纳表述两个磁极间的相互左右,探究是否有计划、有步骤。2.磁力大小会改变吗一、教材分析《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是教科版三下科学磁铁单元第5课。本单元主要由了解磁铁的性质和磁铁的应用两部分组成,本课《磁力的大小会变化吗》是在探究了解“磁力”、“磁极”、
87“磁极的相互作用”后展开的研究。主要引导学生研究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不会改变的问题,这是学生感兴趣的问题,许多学生在以前自己的生活或游戏经历中已有变这样的经验,两块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大一点,但他们不曾通过科学的方法来研究验证过。本课的科学问题,顺应了学生的兴趣指向,对发展儿童的科学思维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本课教材安排了两个主要的探究活动,第一个活动是: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学生在对问题作出猜测后,进行实验,获取数据。这个实验时间较长,需要耐心和细致。第二个活动是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这个活动建立在前一个活动的基础上,如果前一个活动中采集的数据不对,那么对数据的分析就更为重要了。实践证明,由于孩子的年龄特征、实验的操作难度,学生采集的数据与理论上存在较大差距,分析数据将是科学思维培养的一个重要阵地。教材最后,自然地引发出“把相互排斥的两个磁铁结合在一起,磁力大小又会怎样变化呢?”有了前面的研究作基础,这个问题学生可以在课外自己独立解决了.本课教学希望学生通过以上的研究活动进一步认识磁铁之间是相互作用的,相互影响的。在研究中,学生经历:理清问题,进行猜测;测量磁力,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完整过程,是培养科学探究能力的好题材。二、教学背景知识背景:第2课《磁铁有磁性》,知道磁铁具有磁性,磁铁隔着一些物体也能吸铁,第3课《磁铁的两极》,知道磁铁具有两极,两个磁极的磁性最强,第4课《磁极的相互作用》,知道磁极与磁极的相互作用,知道磁铁具有异极相互吸引,同极相互排斥的规律。过程与方法层面的背景:第3课《磁铁的两极》中已经历过问题一一猜想一一验证一一结论,只是没有本课这么明显地指出来。三、教学设计
88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变化。知道磁铁之间会相互影响,使磁力发生变化。过程与方法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理解根据数据得出结论的科学思想,试着对一些特殊的数据作出自己的推测和解释,学习初步的质疑。学习改变磁力大小的一些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细致、有序地进行实验操作的重要性。体会证据的重要性,学习用证据说话。教学重点经历提出问题,作出猜测,做实验获取数据,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探究过程,明白两个或多个磁铁吸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发生改变。教学难点根据实验独立采集并记录有效的数据,对采集的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教学准备小组准备:每组4个一样的环形磁铁、回形针、实验记录表。教师准备:学生分组实验材料一套、不同强弱、不同形状的磁铁、不同的回形针、用学生分组实验记录表、实验数据汇总表一份等。教学流程:提出问题,进行猜测f测・磁力,收集数据T分析数据,得出结论f拓展延伸教学过程基础设计个性化设计
89一、提出问题,进行猜测。1.什么是磁力?出示一块磁铁,教师直接实验演示一块磁铁吸引多少回形针。(磁铁能吸铁,磁铁能吸铁的力我们称他为磁力。这一设计既教学生实验操作方法,又为下面的问题作好了铺垫,一举两得。因此这儿的操作规范与否直接影响到后面实验的成功与否。在这儿,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规范的通过挂回形针数量的多少来体现一块磁铁磁力大小,挂的方法非常重要。)2.(再出示一块磁铁)如果在这一块上,再吸一块同样的磁铁,再去吸回形针,你觉得磁铁的磁力大小会变化吗?怎么变?如果继续加磁铁,(边说边演示),磁力还会怎么变?板书课题:《磁力大小会变化吗》3.学生猜测,为什么这样想?有不一样的想法吗?在学生猜测的基础上教师作简单统计并板书:两块、三块、四块……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增加。(—人)磁力不变。(_人)磁力会减小。(_人)二、测量磁力,收集数据1.要知道我们的猜测对不对,最好的方法是什么?2.在做这个实验时,我们应注意些什么?3.学生讨论方法在学生讨论交流的基础上教师总结并提示(1)比较磁铁磁力大小的办法,用所挂的回形针数量的多少来体现。(2)磁铁的合并及测量时注意,如红在下那么始终红在下,蓝的在下那么始终蓝的在下。(3)小组合作,一个人挂,一个人记,其余成员观察、数数。每次测试后都要及时真实地记录数据。(4)实验完成后,收拾好材料,把数据统记到黑板上的实验数据汇总表。4.学生分组实验。测量磁铁磁力大小的记录表组别记录员磁铁数量(块)1234吸回形针数量
90(个)我们的发现4.汇总实验数据。三、分析数据,得出结论。1.小组交流,说说你们的发现。为什么这么说?2.其他组还有不同的发现吗?3.集体分析,各组测得的数据,从纵向一列一列看,从数据中得出结论。(对比猜测,板书结论,根据前面板书打对错就行。)四、课堂小结,拓展延伸.1.两块磁铁在一起还有一种情况是相互排斥,如果我们把两块相斥的环形磁铁强行组合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变化吗?说说你的看法。2.磁铁还有很多形状,还有很多的组合方式,它们在一起磁力大小会变化吗?同学们课外可以选几种情况,去做进一步的研究,课后欢迎跟老师来交流。板书设计磁力大小会变化吗两块、三块、四块……磁铁吸在一起,磁力会增加(—人)V磁力不变。(—人)X磁力会减小。(—人)x实验数据汇总表6.指南针一、教材背景与内容分析:广义的指南针是指所有利用磁铁指向性来批示方向的仪器,包括称作“司南”“指南鱼”“罗盘”“指南针”等指方向的仪器。在人类近代历史上,人们对磁铁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应用就是用它制造了指示方向的仪器,特别是用于航海的磁罗盘,对促进当时世界贸易和交
91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指南针是我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由我国传到欧洲并传到世界各地,对人类进步和发展作出了贡献。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知道磁铁有指示南北方向的性质,但怎样应用在指南针这种仪器上并不清楚,几乎所有的学生并不能正确使用指南针判别方向。他们知道指导南针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但往往空泛而模糊,并不了解概况和意义。本课从科技史角度让学生了解指南针在我国发明、发展和应用的历史,能增强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祖国的情感。指导学生认识和使用指南针,能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本课的内容还为下一课制作指南针作了知识、技能和情感上的铺垫。本课有两个活动。第一个活动主要通过阅读资料、讨论和听老师讲解,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第二个活动是用指南针定方向,学习和练习用擅南针测定方向。同时体会以观察者定物体的方向,物体的方向就与观察者的位置有关。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指南针是利用磁铁能指南北的性质制成的指示方向的仪器。过程与方法: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情感态度价值观:1、感受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2、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热爱祖国的情感。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了解指南针的用途,知道指南针的历史,学会正确使用指南针,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教学难点:利用指南针确定方向,认识东、南、西、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等八个方向。教学准备教具学具说明与提醒有关指南针历史的影像资料(课件),不同样式的指南针等每人一个指南针。每一个实验用的指南针教师最好课前检查一下,是否准确。教学流程情景导入一►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利构造一>用指南针定方向一►总结延•伸基础设计个性设计一、情景引入:一艘大船在东海航行,海上一片令人心旷神怡的景象,突然天空变得阴暗
92起来眼看一场大雨要来临,怎么办?必须马上回到港口才会比较安全。可是茫茫大海该往哪儿回呢?小朋友们我们用什么办法来帮助船长确定方向啊?(指南针)二、了解指南针的历史、用途和构造:1,大家见过指南针吗?说说在哪儿见过?关于指南针都知道些什么?学生回答。2、大家知道的真不少,关于指南针还想了解它的哪些方面的知识?3、小朋友们头脑中有这么多问题,这需要我们自己来研究寻找答案。下面根据自己课外搜集的资料,以小组为单位,寻找答案吧!4、学生阅读讨论。5、交流汇报:下面就请小朋友们谈谈我们自己都解决了哪些问题?6、不错,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老的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四大发明是我国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中指南针就是四大发明之一。现在就请跟着老师来了解一下指南针的发展历程。(放课件、课件的内容是从最早古代人民利用太阳和北极星来辨别方向、司南、指南车、指南鱼、各种各样的罗盘及现在发明的各种各样的指南针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介绍书本知识三、用指南针定方向:1、通过刚才的阅读资料和观看影片,我们对指南针有了更深的了解。那么在生活中指南针到底为我们带来了哪些方便呢?它又是如何使用的呢?学生回答。2、观察教学用的指南针。(1)、才蹒针由几部分组成?(主要由磁针、支架、标明方向的底盘、盒子组成。)(2)、磁针的哪一端指北,哪一端指南?(3)、方位盘上的方向是怎么表示的?3、用指南针定方向。(1)大家会使用指南针吗?小组讨论研究怎样用指南针来判断方向。(2)交流指南针的使用方法。(3)用指南针来判断教室的各个方向。(4)走出教室,继续判断:学校大门和教室窗户的朝向;国旗与学校大门在我们的哪个方向。四、总结延伸:1、今天我们一起了解了指南针的历史,此时此刻大家最想说些什么?(希望学生能说出人类的伟大;应为劳动人民的创新精神所感动;指南针给人类带
93来了方便、我也想做一个指南针等。)2、我们用指南针还能做什么?五、课后延伸:1、我手上有一个磁铁,把它放进一个口袋,谁能用科学的办法知道磁铁在哪个口袋?需要什么器材来帮助?2、一块铁,一块磁铁,有本事测出来吗?想一想怎么来判断?怎样区别判断看到什么现象说明口袋里的是铁还是磁铁?经过这个实验,小朋友们有什么想法?特别是对大家在使用指南针的时候有什么启示?板书设计7.做一个指南针一、教材分析:《做一个指南针》属于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的“物质世界”“磁现象”中的范畴。本课安排了制作指南针的活动,通过这项活动,能够满足学生动手制作的愿望,培养他们动手制作的能力和创造意识。本课按照实践学习活动的顺序分成了三个步骤。第一步是做磁针,通过用磁铁摩擦的方法使钢针变成磁针,用已有的知识判别磁针的南北极。第二步是安装磁针,想办法使磁针能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转动,从而能指示南北方向。安装磁针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第三步是展示和交流制作好的指南针,给予学生积极的评价。二、教学建议:指导学生做指南针,不要采取带学徒式的方法,不要仿产品型指南针制作,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设计。制作不求形似而以神似为主,即以能指南北方向为标准,形状上鼓励创新,达到“神似形不似”的境界。教科书中和教师用书参考资料中介绍了多种制作方法,可用作指导的参考。指导学生制作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做磁针的钢针一般用大号的缝衣针。使用前要先处理针尖,用钳子折去针尖并磨一磨,使针尖粗钝一些,保证学生制作时的安全。一个班的学生制作后,对钢针进行敲打去磁处理,敲打时钢针最好顺着东西方向摆放。去磁后的钢针才好用在下一个班的教学中。如果容易找到毛线针更好,它本身就没有尖锐的针尖,比大号缝衣针短、粗,磁化后效果更好(教科书中自制指南针插图中的钢针就是用的毛线针)。
94(2)制作方法很多,本节课还是制作水浮式和悬挂式指南针为主,操作比较方便实际。(3)在制作水浮式指南针时,装水的容器要大一些,指南针放在水中央。因为水的表面张力的作用,承载磁针的吹塑纸片离容器边近了容易吸靠在边上,那样,指南针就转不动也不能指南北了。三、教学过程:教学目标[科学概念]:钢针经过磁铁摩擦后可以变成磁针,并能做成指南针。[过程与方法]: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合作设计制作指南针。[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以致用,培养动手制作的兴趣,激发创造精神。教学重难点重点:用磁铁摩擦钢针的方法做磁针,发现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难点:判断自制磁针的南北极。教具准备强力磁铁、钢针、泡沫、线、剪子、水槽(制作指南针的材料)盒式指南针(判断指南针的磁极)教学流程激发兴趣,渴求制作指南针一►探索指南针制作步骤一►磁化钢针一►制作指南针一►交流点评活动过程基础设计个性设计(-)谈话激趣,揭示课题1.指南针的作用很多,用途很广。你想拥有一枚指南针吗?有什么方法可以得到一枚指南针?2.以前都是买来的,但是今天老师打算让我们要自己来做一枚指南针,想不想?(板书:制作一个指南针)3.你认为作指南针必须满足哪些条件?为什么?(支架、坐标、一枚小磁针)4.你认为在这些材料中,哪个材料最难找到了?(磁针)(二)引导思考,学做磁针1.你认为有哪些方法可以得到一枚小磁针?2.探索小钢针被磁化的方法,可以让学生看课本P78的内容。3.看书后交流制作磁针的注意点:a.不能来回摩擦,要沿一个方向摩擦:b.重复做20-30次:c.小心操作,别让钢针扎手。4.分发磁铁和钢针,生磁化钢针。
955.交流测试钢针,你的钢针带磁了吗?用什么方法可以去判断?(去接近小铁针)6.但是你能分辨你的小钢针南北极吗?用什么方法可以鉴别?(用指南针去接近或者直接指示方向判别,但不能用磁铁去接近分辨,因为磁铁的磁性太强)7.给自己的小钢针做上南北极的记号。(可作记号,也可默记)(三)继续探索,安装磁针1.找能让磁针水平旋转的方法。(让学生设想,小组讨论后陈述理由,可以看课本80页内容。)2.阐述自己的方法,交流点评。(总结归纳有:支撑、悬挂、水浮式)3.教师出示材料:泡沫、线,剪子、小水槽,学生课内制作。(四)交流展示,互评指南针1.展示小组制作的指南针,相互点评并改进指南针。2.我们的指南针能否准确地指示方向?试一次能表明制作成功吗?我们需要反复的实验,才能提高准确性。3.自制的指南针辨认方向。(五)拓展延伸继续创作指南针1.朋友们的指南针已经制作成功,你们可以用自己制作的指南针去测定一下周围物体的方位,使自己能够更加熟练的使用。2.那么除了这种方法外,大家想一想还有别的方法可以制作指南针吗?试一试当发明家的感觉,继续设计的新的指南针,可以把样式画下来,更希望它做出来。(六)板书设计:做一个指南针小磁针(磁化南北极)支架坐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