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

ID:82999927

大小:2.08 MB

页数:30页

时间:2023-06-20

上传者:老李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陕西省宝鸡市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考试时长60分钟,总分100分第Ⅰ卷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读天体系统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A.银河系、太阳系B.河外星系、地月系C.太阳系、地月系D.总星系、太阳系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A.地球B.太阳C.金星D.月球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读“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3.“计划”利用太阳和木星加速逃离太阳系,不料地球推进至木星附近出了意外,在出意外之前,地球穿越了以下哪个行星轨道()A.金星B.火星C.水星D.土星4.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河外星系D.银河系5.“计划”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流浪2500年后,最终将进入4光年以外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卫星。地球最终进入易居轨道后,下列推测不可信的是()

1A.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B.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C.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圈,能防止星际物质撞击D.比邻星周围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6.观测发现,比邻星的耀斑爆发远比太阳耀斑爆发剧烈得多。地球进入比邻星轨道后,受强烈的耀斑爆发影响,以下可能发生的是()A.地球磁场受扰乱产生“磁暴”现象B.地球赤道附近多发极光现象C.地球上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干扰中断D.地球上水旱灾害有所减轻7.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下列关于该地下城所在地球圈层论述正确的是()A.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B.位于古登堡界面附近C.位于下地幔D.纵波可以在该圈层传播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下面小题。8.我国卫星发射试验一般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主要是为了避免()A.极光干扰航天器发射的观测B.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C.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D.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9.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时()A.与北京处于同一日的经度范围约为全球的三分之二B.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处于减慢时期C.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处于加快时期D.文昌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题。10.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绕转中心为太阳B.方向为自东向西

2C.周期为一年D.地轴空间指向不变11.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地球处于图中()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12.我们正在举行学情考试期间(4月21-22日),地球公转位置在()A.a、b之间B.b、c之间C.c、d之间D.d、a之间13.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A.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地方时的差异D.季节变化14.成都(北纬31°,东经104°)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白昼最长()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国务院印发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被写入其中,我国光伏农业(棚上发电,棚下种粮种菜)得到迅速发展。下图为2018年3月25日拍摄的安徽庐江县光伏农业示范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拍摄后一个月内( )A.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渐短B.图中光伏发电量达一年中最大值C.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提早D.图中光伏发电板正午影子变长16.大面积发展光伏农业可能会( )A.降低大气温度B.增强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17.下列可能属于制约光伏农业进一步推广的因素的是( )A技术难度大B.投资成本高

3C.农村劳动力不足D.市场需求小读图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18.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19.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B.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C.岩石圈包括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D.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地质历史时期,当水流携带大量含高浓度可溶SiO2的矿物质溶液进入古植物遗体内,在树木尚未腐烂之前就充填并对其进行交代,使其石化,并保留了树木原来的内部结构,称为硅化木。浙江新昌硅化木以数量众多、产地集中、保存完整著称,该硅化木属南洋杉属树木,现代南洋杉属树木都是高大的常绿乔木,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热带环境中。完成下面小题。20.形成硅化木的地质作用是()A.地震活动B.地壳运动C.岩浆活动D.外力作用21.硅化木形成过程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圈层是()A.大气圈B.生物圈C.水圈D.岩石圈22.据材料推断,新昌硅化木形成时的气候环境是()A.湿热B.干热C.湿冷D.干冷23.发现大量硅化木的地层岩性可能是()A.花岗岩B.砂页岩C.玄武岩D.大理岩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完成下面小题。

424.“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25.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26.下列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峨眉山、石林B.圣海伦火山、沙丘C.圣海伦火山、峨眉山D.石林、沙丘27.下图中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的是()A.B.

5C.D.某年12月7日,某地发生6.4级地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28.据地震发生地点判断,这次地震发生在()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D.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交界处29.据图可判断出()A.①地地壳稳定B.②海域面积将变小C.③海域面积将变大D.④地附近为消亡边界30.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读下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1.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

6A.①——大气吸收B.②——到地面的太阳辐射C.③——大气反射D.④——大气逆辐射32.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3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⑤D.⑥34.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A.到达地面的⑥减弱B.大气吸收的②减少C.射向地面的④减弱D.射向宇宙空间的①减少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5.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36.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降温37.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中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A.①气流比较湿润B.②为西南风C.A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③气流由于热力上升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8.图中P地对应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39.图中P地的气候特点是()A.温和湿润B.寒冷干燥C.高温多雨D.炎热干燥

740.PQ之间的风带是()A.东南信风B.东北信风C.盛行西南风D.盛行西北风第Ⅱ卷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4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节气是____,日期是____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最长的是____;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____;④地的昼长是____小时;该日③地的地方时是____,在②处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淤积较严重的是____(南、北)岸。(3)此时,宝鸡的昼夜情况是____,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向____(南、北)移动。42.下图为“某区域地貌及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岩石成因分类,图示岩石为____,在岩层中有可能找到____。(2)甲地的地质构造是____,其地貌类型是____,该地地貌形成的原因是____。(3)甲、丙两种地质构造中,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适合修建隧道的构造是____。(4)乙地河口附近往往形成____地貌,该地地貌由____作用形成。

843.读“等压面分布图”及“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1中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2)图1中甲、乙两地中,空气下沉的是____,气压低的是____,若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此时为____(白天或夜晚),吹____(海风或陆风)。(3)图1中若甲、乙之间的温差减少,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将____(增强或减弱);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风。(4)写出图2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A地区全年雨量充沛,其主要原因是____。渭滨中学2021——2022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年级地理试题考试时长60分钟,总分100分

9第Ⅰ卷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读天体系统的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1.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和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分别是A.银河系、太阳系B.河外星系、地月系C.太阳系、地月系D.总星系、太阳系2.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A.地球B.太阳C.金星D.月球【答案】1.D2.B【解析】【分析】考查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的等级,太阳系的中心天体。【1题详解】在包含太阳和地球的天体系统中,最高一级是总星系,最低一级的天体系统是太阳系,D对。银河系不是最高一级,A错。河外星系不包括太阳、地球,B错。地月系不包括太阳,C错。故选D。【2题详解】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太阳质量占整个太阳系的99.86﹪,B对。其它行星占太阳系质量百分比少,不是中心天体,A、C、D错。故选B。【点睛】天体系统是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的。图中反映了天体系统的包含关系,也反映出天体系统的等级关系,最高一级是总星系,最低一级是地月系。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主要是质量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比重极大。北京时间2019年2月5日(大年初一)零点,根据刘慈欣同名小说改编的电影《流浪地球》在内地上映,电影讲述了地球因太阳“氦闪”而被迫逃离太阳系寻找新家园的故事。“流浪地球计划分为三步:第一步,中止地球自转。第二步,将地球推入土星轨道,借助”土星引力,弹射出太阳系。第三步,地球经历2500年的星际流浪,抵达新家园。读“地球流浪过程示意图”(如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03.“计划”利用太阳和木星加速逃离太阳系,不料地球推进至木星附近出了意外,在出意外之前,地球穿越了以下哪个行星轨道()A.金星B.火星C.水星D.土星4.地球抵达新家园,所处的天体系统是()A.地月系B.太阳系C.河外星系D.银河系5.“计划”地球脱离轨道离开太阳系流浪2500年后,最终将进入4光年以外比邻星轨道,成为比邻星的卫星。地球最终进入易居轨道后,下列推测不可信的是()A.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B.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C.地球表面有坚硬的岩石圈,能防止星际物质撞击D.比邻星周围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6.观测发现,比邻星的耀斑爆发远比太阳耀斑爆发剧烈得多。地球进入比邻星轨道后,受强烈的耀斑爆发影响,以下可能发生的是()A.地球磁场受扰乱产生“磁暴”现象B.地球赤道附近多发极光现象C.地球上无线电长波通讯受干扰中断D.地球上水旱灾害有所减轻7.在《流浪地球》的设定中,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下列关于该地下城所在地球圈层论述正确的是()A.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B.位于古登堡界面附近C.位于下地幔D.纵波可以在该圈层传播【答案】3.B4.D5.C6.A7.D【解析】【分析】【3题详解】根据所学可知,太阳系八大行星由内向外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因此地球推进至木星附近出了意外,在出意外之前,地球穿越了火星轨道。B正确,ACD错误。故选B。

11【4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银河系的直径为10万光年,比邻距离地球4.2光年,可知地球抵达新家园时已经脱离了太阳系,可知AB错误;虽然脱离太阳系,但是未脱离银河系仍然处于银河系中,不属于河外星系,可知C错误,D正确,故选D。【5题详解】根据所学知识和材料可知,地球最终进入宜居轨道后,应是与比邻星距离适中,能保持适宜的温度;比邻星性质较为稳定,能提供稳定的光照条件;比邻星周围宇宙环境较为安全、稳定。这些都是地球上有生命的条件。因此地球最终进入宜居轨道后,也应具备这些条件。地球表面有厚厚的大气层,星际物质进入地球大气层后会与大气层摩擦,使星际物质燃烧,体积变小,甚至烧烬,来防止星际生物撞击,而不是因为坚硬的岩石圈的作用。C不可信。综上所述ABD与题意不符,C符合题意。故选C。【6题详解】地球进入比邻星轨道后,受强烈的耀斑爆发影响,地球磁场受扰乱产生磁暴现象,A正确;极光现象发生在两极附近,B错误;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干扰中断,C错误;地球上水旱灾害会频繁,D错误。故选A。【7题详解】由所学知识可知,人类居住在地下五千米深度左右的地下城,地壳平均厚度为17千米,洋壳厚度薄,平均6千米,陆壳厚度厚,平均33千米,因此此处位于地壳层,C错误;纵波可以在该圈层传播,D正确;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A错误;地壳下层是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位于地下2900千米的深处,B错误;故选D。【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1、扰乱地球大气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2、高能带电粒子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磁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3、当高能带电粒子流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层时,会产生极光现象。4、引发自然灾害,比如地震、水旱灾害等北京时间2020年11月24日4时30分,嫦娥五号在我国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成功将探月工程嫦娥五号探测器顺利送入预定轨道。完成下面小题。8.我国卫星发射试验一般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主要是为了避免()A.极光干扰航天器发射的观测B.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C.太阳风暴干扰发射场风速D.航天器与地面指挥系统通信不畅9.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时()A.与北京处于同一日的经度范围约为全球的三分之二B.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处于减慢时期

12C.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处于加快时期D.文昌的正午太阳高度将变大【答案】8.D9.C【解析】【分析】【8题详解】卫星发射过程中,地面控制系统通过电磁波信号指令控制航天器的运行,而太阳活动释放的强烈射电和高能带电粒子流会直接干扰电磁波信号,为了确保地面控制系统与航天器之间通畅的信息联系,因此我国卫星发射试验一般选择在太阳活动微弱时段进行,D符合题意;极光不会干扰航天器发射的观测,排除A;黑子和耀斑爆发带来降水异常,对短时间内的局部地区影响不明显,对卫星发射影响不大,排除B;太阳风暴不会直接干扰发射场风速,排除C。故选D。【9题详解】嫦娥五号成功发射时为北京时间(东八区)11月24日4:30,此时东四区为11月24日0:30,东四区以东至东十二区与北京处于同一日(24日),其经度范围约为全球的三分之一,A错误;11月24日离近日点日期(1月初)渐近,而地球在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因此地球绕日公转速度处于增速时期,B错误、C正确;11月24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且向南移动,太阳直射点与文昌的纬度差加大,因此当地正午太阳高度将缩小,D错误。故选C。【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当太阳黑子和耀斑增多时,其发射的电磁波进入地球大气层,会引起大气层扰动,使地球上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甚至出现短暂的中断;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会扰乱地球磁场,使地球突然出现“磁暴”现象,导致罗盘指针剧烈颤动、不能正确指示方向;如果太阳大气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高速冲进两极地区的高空大气,并与那里的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美丽的极光;近几十年的研究还表明,地球上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如地震、水旱灾害等。下图为地球绕日公转示意图(a、b、c、d为二分二至日地球所在位置),结合相关知识完成下列题。10.关于地球绕日公转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绕转中心为太阳

13B.方向为自东向西C.周期为一年D.地轴空间指向不变11.春分日(3月20日或21日),地球处于图中()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12.我们正在举行学情考试期间(4月21-22日),地球公转位置在()A.a、b之间B.b、c之间C.c、d之间D.d、a之间13.下列现象中,由地球公转产生的是()A.昼夜现象B.昼夜交替现象C.地方时的差异D.季节变化14.成都(北纬31°,东经104°)在图中哪一位置时白昼最长()A.a位置B.b位置C.c位置D.d位置【答案】10B11.B12.B13.D14.C【解析】【分析】【10题详解】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围绕着太阳不停地旋转,叫做地球的公转,地球公转的方向是自西向东,周期是一年,地球在公转时,地轴空间指向不变。故B错误,故选B。【11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a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冬至,此时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b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春分;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c时,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是北半球的夏至,此时北半球昼长夜短;图中地球公转的位置在d时,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是北半球的秋分。故B正确。【12题详解】根据题意可知,我校于4月21-22日举行学情考试,位于春分日至夏至日之间。根据上题分析可知,此时地球公转位置在b、c之间。故B正确。【13题详解】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是昼夜交替、日月星辰的东升西落和时间差异;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长短的变化、四季的变化、太阳直射点的变化、地球上五带的划分等,故选D。【14题详解】成都(北纬31°,东经104°)位于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的北温带,一年中只有夏至日这一天白昼时间最长,是在图中c位置时,故C正确。

14【点睛】本题考查地球公转及其产生的地理意义等相关内容。考查基础知识为主,解题要充分调动学习的基础知识进行解题。国务院印发的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实施农村新能源行动,推进光伏发电,逐步扩大农村电力、燃气和清洁型煤供给”被写入其中,我国光伏农业(棚上发电,棚下种粮种菜)得到迅速发展。下图为2018年3月25日拍摄的安徽庐江县光伏农业示范园。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拍摄后一个月内( )A.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渐短B.图中光伏发电量达一年中最大值C.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提早D.图中光伏发电板正午影子变长16.大面积发展光伏农业可能会( )A.降低大气温度B.增强太阳辐射C.增强大气逆辐射D.增强地面辐射17.下列可能属于制约光伏农业进一步推广的因素的是( )A.技术难度大B.投资成本高C.农村劳动力不足D.市场需求小【答案】15.C16.A17.B【解析】【15题详解】结合图示拍摄日期和题干中“拍摄后一个月内”可知,时间是3月26日—4月25日,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故北半球昼长夜短,昼渐长,天安门广场升旗时间提早,A错、C对;图中光伏农业示范园位于安徽,夏至日时光伏发电量达一年中最大值,B

15错;此时段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且向北移,安徽正午太阳高度增大,故光伏发电板正午影子变短,D错。【16题详解】大面积发展光伏农业,太阳辐射能被转化成电能,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减少,地面气温降低,导致地面辐射减弱,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也减少,可能会降低大气温度,故A对、D错。太阳辐射的强弱与太阳高度、天气状况、日照时间、海拔高低等有关,大面积发展光伏农业不可能增强太阳辐射,B错;大气逆辐射的强弱与云层厚度或大气中水汽含量有关,大面积发展光伏农业对其影响较小,C错。【17题详解】光伏农业需要建设光伏大棚等发电系统,前期投资成本相对较高,可能制约光伏农业的进一步推广,故选B;我国目前农业技术人员紧缺,不能满足农业发展的需求,制约了光伏农业的进一步发展,但说农村劳动力不足不准确,C错;我国光伏农业技术已经相对成熟,A错;我国电力需求大,光伏发电清洁无污染,D错。读图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回答下面小题。18.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①圈层B.②圈层C.③圈层D.④圈层19.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B.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C.岩石圈包括①的全部和②的顶部D.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答案】18.B19.C【解析】【分析】试题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18题详解】根据所学的知识,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上地幔,①圈层为地壳,②圈层为地幔,③圈层为外核,④圈层为内核,B正确。【19题详解】

16根据所学的知识,④为内核,地球核心区,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大;①圈层为地壳,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km,海洋较陆地薄;岩石圈是指地壳和上地幔顶部,①为地壳,②为地幔,C正确;②圈层主要是固体,横波和纵波都能通过。【点睛】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人们无法进入地球内部观察,只能依靠地震波传播速度的变化来推测。如图所示:地质历史时期,当水流携带大量含高浓度可溶SiO2的矿物质溶液进入古植物遗体内,在树木尚未腐烂之前就充填并对其进行交代,使其石化,并保留了树木原来的内部结构,称为硅化木。浙江新昌硅化木以数量众多、产地集中、保存完整著称,该硅化木属南洋杉属树木,现代南洋杉属树木都是高大的常绿乔木,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热带环境中。完成下面小题。20.形成硅化木的地质作用是()A.地震活动B.地壳运动C.岩浆活动D.外力作用21.硅化木形成过程中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圈层是()A.大气圈B.生物圈C.水圈D.岩石圈22.据材料推断,新昌硅化木形成时的气候环境是()A.湿热B.干热C.湿冷D.干冷23.发现大量硅化木的地层岩性可能是()A.花岗岩B.砂页岩C.玄武岩D.大理岩【答案】20.D21.C22.A23.B【解析】【分析】【20题详解】由材料“地质历史时期,当水流携带大量含高浓度可溶SiO2的矿物质溶液进入古植物遗体内,在树木尚未腐烂之前就充填并对其进行交代,使其石化,并保留了树木原来的内部结构,称为硅化木。”可知,硅化木中含有化石,且原来内部结构得以保留,没有发生变质,因此形成硅化木的地质作用是外力作用。D正确,ABC错误。故选D。

17【21题详解】由材料“地质历史时期,当水流携带大量含高浓度可溶SiO2的矿物质溶液进入古植物遗体内,在树木尚未腐烂之前就充填并对其进行交代,使其石化,并保留了树木原来的内部结构,称为硅化木。”可知,硅化木形成过程中,水流带来物质沉积作用而形成,因此发挥最关键作用的圈层是水圈,C正确,ABD错误。故选C。【22题详解】根据材料“浙江新昌硅化木以数量众多、产地集中、保存完整著称,该硅化木属南洋杉属树木,现代南洋杉属树木都是高大的常绿乔木,主要生长在湿润的热带环境中”可知,新昌硅化木形成时的气候环境是湿热环境。A正确,BCD错误。故选A。【2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硅化木是沉积岩,因此发现大量硅化木的地层岩性可能是砂页岩,B正确;花岗岩是岩浆侵入作用而成的侵入岩浆岩,A错误;玄武岩是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的喷出岩浆岩,C错误;大理岩是由石灰岩在高温高压作用下发生变质作用而形成的变质岩,D错误。故选B。【点睛】沉积岩的特征是:具有层理结构,常含有化石。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完成下面小题。24.“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A.风力侵蚀B.风化作用C.流水侵蚀D.冰川侵蚀25.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可能是()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B.风化和风蚀作用C.喀斯特作用D.海蚀作用【答案】24.C25.B

18【解析】【分析】【24题详解】黄土高原的形成主要是由风力堆积形成的,“千沟万壑、支离破碎”的地表形态是由流水的侵蚀形成的,C正确;风力侵蚀、风化作用、冰川侵蚀都不是该地区地表形态形成的原因,A、B、D错。所以选C。【25题详解】埃及是热带沙漠气候,全年高温少雨,昼夜温差大,受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小,受风化作用和风力作用强,狮身人面像缺损主要受风力侵蚀和物理风化作用形成,A错B对;该地无喀斯特地貌,C错;尼罗河畔位于内陆,不受海蚀作用影响,D错。所以选B。【点睛】不同地区的外力作用类型:①干旱、半干旱地区,昼夜温差大、降水少。外力作用主要表现为风化作用和风力侵蚀、搬运、沉积作用。②湿润地区,降水丰富、地表径流量大,主要表现为流水侵蚀、搬运、沉积作用。26.下列地貌景观中,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A.峨眉山、石林B.圣海伦火山、沙丘C.圣海伦火山、峨眉山D.石林、沙丘【答案】D【解析】【分析】

19【详解】峨眉山主要是地壳运动过程断裂上升形成,成因以内力作用为主,圣海伦火山是岩浆活动形成,成因以内力作用为主,沙丘属于风力沉积地貌,成因以外力作用为主,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属于流水侵蚀地貌,成因以外力作用为主。由此判断,图示地貌景观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沙丘和石林,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睛】27.下图中地表形态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是()A.B.C.D.【答案】A【解析】【分析】【详解】读图可知,A图为火山地貌,是岩浆喷发形成,岩浆喷发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因此图A中火山主要由内力作用形成,A符合题意;C图为风蚀蘑菇,主要由风力侵蚀作用形成,风力侵蚀属于外力作用,排除B;B图为冲积扇,主要由流水堆积作用形成,流水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排除C;图D为沙丘,主要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风力堆积作用属于外力作用,排除D。故选A。【点睛】某年12月7日,某地发生6.4级地震。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28.据地震发生地点判断,这次地震发生在()A.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交界处B.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C.太平洋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D.亚欧板块与大西洋板块的交界处29.据图可判断出()A.①地地壳稳定B.②海域面积将变小C.③海域面积将变大D.④地附近为消亡边界30.从地质作用方面分析,下列地质现象的成因与该次地震相似的是()A.云南路南石林的形成B.崇明岛的形成C.澳大利亚大堡礁的形成D.东非大裂谷的形成【答案】28.B29.D30.D【解析】【分析】【28题详解】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有的张裂拉伸,有的碰撞挤压,地壳比较活跃。由图中地震发生地点的位置及板块运动的方向判定,地震发生地点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处,B正确。故选B【29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的碰撞挤压边界,地壳运动活跃,A错误;②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张裂地带,海域面积将变大,B错误;③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海域面积将变小,C错误;④地位于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碰撞挤压消亡边界,D正确。故选D。【30题详解】地震是由于板块运动形成的,与D选项东非大裂谷的成因一致;A选项是由于流水侵蚀形成的;B

21选项是由于流水堆积形成的;C选项由于生物堆积作用形成的。故选D。【点睛】板块与板块交界地带,地壳活跃,多火山地震;地壳内部稳定。火山、地震带: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冰岛多火山活动;一些重要的地形的形成:地中海、阿尔卑斯山——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消亡边界);喜马拉雅山——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消亡边界);红海和死海——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生长边界);安第斯山脉——美洲板块与南极洲板块(消亡边界)读下图“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31.图中①②③④所表示的过程或作用,对应正确的是()A.①——大气吸收B.②——到地面的太阳辐射C.③——大气反射D.④——大气逆辐射32.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的是()A.①B.②C.③D.④33.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A.①B.②C.⑤D.⑥34.为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美国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这种做法的直接效果是()A.到达地面的⑥减弱B.大气吸收的②减少C.射向地面的④减弱D.射向宇宙空间的①减少【答案】31.D32.D33.B34.A【解析】【分析】【31题详解】①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A错误;②大气吸收地面阳辐射,B错误;③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C错误;④为大气逆辐射,D正确。故选D。

22【32题详解】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错误;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大气增温,B错误;③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C错误;④是大气逆辐射,是大气还热量给地面,在一定程度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保温作用,D正确。故选D。【33题详解】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吸收得很少,大部分的太阳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地面增温向外释放热量,形成地面辐射;对流层大气强烈吸收地面辐射而增温。因此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即②。故选B。【34题详解】美国科学家提出抽取海水向空中喷洒海盐颗粒、增加云量以降低大气温度的方法,增加了大气中的云量,使云层反射太阳辐射①增强,到达地面的⑥减弱,A正确,D错误;地面辐射减弱时,使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②减少,射向地面的④减弱,降低大气温度,但这不是云层增厚而达到降低大气温度的直接效果。CD不符合题意。故选A。【点睛】大气的受热过程: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①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②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③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读图,完成下面小题。35.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B.温度:A>B>C>DC.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D.气压:D>A>B>C36.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在②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23A.增温和增湿B.净化和增温C.净化和增湿D.减湿和降温37.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A.①气流比较湿润B.②为西南风C.A是副热带高气压带D.③气流由于热力上升【答案】35.A36.C37.C【解析】【分析】【35题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如果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引起热力环流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A正确;B地区气流上升,A地区气流下沉,根据热胀冷缩,热上升冷下沉的原理,以及气温垂直递减规律的原理,四地的温度应是B>A>C>D,B错误;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C错误;四地中,B地上升,近地面气压减小,高空气压增加;A地气流下沉,近地面气压增加,高空气压减小。再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的原理,因此四地的气压为A>B>C>D。D错误。故选A。36题详解】如果此图是“城市热岛环流侧视图”,根据城市热岛效应原理,城市比郊区要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到郊区下沉,再由近地面流回到城市。②为由郊区流向城市的风,在此处进行植树造林,对城市空气起到降温增湿净化的作用。C正确,ABD错误。故选C。【37题详解】若此图代表“三圈环流”中的中纬环流图,则正确的是①气流下沉干燥,A错误;②为中纬西风,如果是北半球则是西南风,如果是南半球则是西北风,B错误;A地盛行下沉气流,为副热带高气压带,C正确;③地气流上升的原因是暖而轻的中纬西风和冷而重的极地东风相遇后,形成极锋,中纬西风爬升所致。D错误。故选C。【点睛】热力环流的原理:近地面受热不均,导致垂直方向上的气流发生变化,从而造成水平方向上的气压差异,进而导致水平方向上的气流运动,形成热力环流。近地面受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近地面冷却空气收缩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从而形成热力环流。读“北半球大气环流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438.图中P地对应的气压带是()A.赤道低气压带B.副热带高气压带C.副极地低气压带D.极地高气压带39.图中P地的气候特点是()A.温和湿润B.寒冷干燥C.高温多雨D.炎热干燥40.PQ之间的风带是()A.东南信风B.东北信风C.盛行西南风D.盛行西北风【答案】38.B39.D40.C【解析】【分析】【38题详解】读图可知,图中P地位于30°N副热带地区,盛行下沉气流,近地面形成高压,因此为副热带高气压带,B正确;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A错误;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附近,C错误;极地高气压带位于90°N附近,D错误。故选B。【39题详解】图中P地位于副热带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盛行下沉气流,降水少,形成的气候特点是炎热干燥。D正确,ABC错误,故选D。【40题详解】PQ之间位于北半球中纬环流圈,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形成中纬西风带,盛行西南风,C正确;东北信风带和东南信风带位于低纬环流圈,盛行西北风位于南半球中纬西风带,ABD错误。故选C。

25【点睛】全球大气环流:1、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2、7个气压带是分别以0°,30°,60°,90°这几条纬线为中心,向南北大体延伸各5-10个纬度。从赤道向两极依次为赤道低气压带(1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南北各1个),副极地低气压带(南北各1个)和极地高气压带(南北各1个)。3、6个风带是信风带(北半球——东北信风带、南半球——东南信风带,位于赤道低气压带与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西风带(北半球——西南风带、南半球——西北风带,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极地东风带(北半球——东北风带、南半球——东南风带,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与极地高气压带之间)。4、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移动幅度为5-10个纬度。第Ⅱ卷二、综合题(共3小题,共40分)41.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1)图中表示的节气是____,日期是____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2)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最长的是____;正午太阳高度最大的是____;④地的昼长是____小时;该日③地的地方时是____,在②处自西向东流的河流淤积较严重的是____(南、北)岸。(3)此时,宝鸡的昼夜情况是____,全球的气压带风带向____(南、北)移动。【答案】(1)①.夏至②.6月22日③.23.5°N(或23°26’N)(2)①.①②.②③.0④.2时⑤.北(3)①.昼长夜短(或昼最长夜最短)②.北【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光照图的判断和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因此表示的节气是夏至日,日期是6月22日前后;此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23.5°N(或23°26’N)

26【小问2详解】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向北白昼越长,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昼长最长的是图中①(最北);正午太阳高度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位于北回归线,为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因此②地正午太阳高度最大;④地位于南极圈,此时出现极夜现象,因此昼长是0小时;该日③地位于夜半球中间线以东30°经度,因此地方时是2时,在②处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水流向右偏,右岸(南岸)受侵蚀,左岸(北岸)淤积较严重。【小问3详解】此时,太阳直射点在北半球,直射北回归线,因此宝鸡(北半球)的昼夜长短状况是昼长夜短(或昼最长夜最短),全球的气压带风带随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因此此时向北移。【点睛】42.下图为“某区域地貌及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1)按岩石成因分类,图示岩石为____,在岩层中有可能找到____。(2)甲地的地质构造是____,其地貌类型是____,该地地貌形成的原因是____。(3)甲、丙两种地质构造中,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____,适合修建隧道的构造是____。(4)乙地河口附近往往形成____地貌,该地地貌由____作用形成。【答案】(1)①.沉积岩②.化石(2)①.背斜②.谷地③.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破碎,易被侵蚀成谷地。(3)①.丙②.甲(4)①.三角洲②.流水沉积【解析】【分析】本题以地质构造和地貌形态图示为背景材料,考查岩石类型、地质构造地貌与应用,外力作用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27【小问1详解】读图可知,图中岩石具有层理结构,因此图示岩石为沉积岩,在岩层中可能找到化石。【小问2详解】甲地岩层向上弯曲,地质构造为背斜,其地貌类型是谷地。形成原因是,背斜是由于水平挤压作用下,岩层发生弯曲变形,在岩层两侧的水平挤压作用下,背斜顶部受张力,岩性破坏,容易受外力侵蚀,而形成谷地。【小问3详解】甲地为背斜构造,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沿岩层向两侧渗流,不利于储水;丙地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地下水沿岩层向构造底部渗流,在向斜底部形成储水层,因此有利于储存地下水的是丙;背斜由于岩层向上拱起,结构稳固,且不利于储水,因此适合修建隧道,所以适合修建隧道的构造是甲。【小问4详解】乙地位于河口附近,由于水流变缓,再加上海水的顶托作用下,泥沙在此处沉积,形成三角洲地貌,该地貌是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点睛】43.读“等压面分布图”及“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28(1)图1中①、②、③、④、⑤五地中,气压最高的是____,气压最低的是____。(2)图1中甲、乙两地中,空气下沉的是____,气压低的是____,若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此时为____(白天或夜晚),吹____(海风或陆风)。(3)图1中若甲、乙之间的温差减少,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将____(增强或减弱);若该地位于南半球,则甲、乙两地之间的风向为____风。(4)写出图2中气压带和风带的名称:A____;B____;C____;D____;E____。A地区全年雨量充沛,其主要原因是____。【答案】(1)①.④②.⑤(2)①.甲②.乙③.夜晚④.陆风(3)①.减弱②.西南(4)①.赤道低气压带②.东北信风带(低纬信风带)③.副热带高气压带④.中纬西风带(盛行西风带)⑤.副极地低气压带⑥.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解析】【分析】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和大气环流的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小问1详解】读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①②③位于同一等压面上,因此三地气压值相等。根据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可知,④比③海拔低,因此④比③气压高;⑤比①海拔高,因此⑤比①气压低。综上所述,五地中气压最高的是④,气压最低的是⑤。【小问2详解】

29图1中甲、乙两地中,甲垂直剖面上,高空气压低,是由气流下沉,高空大气密度减小所致,因此近地面的甲处大气密度增加,气压升高;乙地垂直剖面上,高空气压高,是由气流上升,高空大气密度增加所致,因此近地面的乙处大气密度减小,气压低。若甲为陆地、乙为海洋,则此时陆地气压高于海洋,说明陆地气温低于海洋,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的原因,则此时应是夜晚,陆地比海洋降温快所致。水平方向上气流由高压流向低压,因此风从甲吹向乙,即由陆地吹向海洋,吹陆风。【小问3详解】图1中若甲、乙之间的温差减少,则两地的气压差减小,因此该区域的热力环流将减弱;若该地位于南半球,由图中方向可知,甲、乙两地之间的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由西指向东,近地面气流受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影响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南半球向左偏,形成西南风。【小问4详解】由图2中各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可知,A地位于赤道附近,盛行上升气流,形成赤道低气压带;B为低纬环流圈中的近地面风带,为低纬信风带(或东北信风带);C地位于北纬30°附近,盛行下沉气流,形成副热带高气压带;D是位于中纬环流圈之间的中纬西风带(盛行西风带);E地位于北纬60°附近,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带,为副极地低气压带。A地区由于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所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因此全年雨量充沛。【点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