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我的叔叔于勒原⽂及赏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我的叔叔于勒原⽂及赏析 《我的叔叔于勒》这篇⽂章虽然很短,但它反映出了社会的现实。下⾯是由店铺⼩编为⼤家整理的“我的叔叔于勒原⽂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我的叔叔于勒原⽂ 我⼩时候,家在哈佛尔,并不是有钱的⼈家,也就是刚刚够⽣活罢了。我⽗亲做着事,很晚才从办公室回来,挣的钱不多。我有两个姐姐。 我母亲对我们的拮据⽣活感到⾮常痛苦。那时家⾥样样都要节省,有⼈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买拍卖的底货;姐姐的长袍是⾃⼰做的,买15个铜⼦⼀⽶的花边,常常要在价钱上计较半天。 可是每星期⽇,我们都要⾐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那时候,只要⼀看见从远⽅回来的⼤海船进⼝来,⽗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多么惊喜呀!" ⽗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唯⼀的希望,在这以前则是全家的恐怖。 据说他当初⾏为不正,糟蹋钱。在穷⼈家,这是最⼤的罪恶。在有钱的⼈家,⼀个⼈好玩乐⽆⾮算作糊涂荒唐,⼤家笑嘻嘻地称他⼀声"花花公⼦"。在⽣活困难的⼈家,⼀个⼈要是逼得⽗母动⽼本,那就是坏蛋,就是流氓,就是⽆赖了。于勒叔叔把⾃⼰应得的部分遗产吃得⼀⼲⼆净之后,还⼤⼤占⽤了我⽗亲应得的那⼀部分。
1 ⼈们按照当时的惯例,把他送上从哈佛尔到纽约的商船,打发他到美洲去。 我这位于勒叔叔⼀到那⾥就做上了不知什么买卖,不久就写信来说,他赚了点钱,并且希望能够赔偿我⽗亲的损失。这封信使我们家⾥⼈深切感动。于勒,⼤家都认为分⽂不值的于勒,⼀下⼦成了正直的⼈,有良⼼的⼈。 有⼀位船长⼜告诉我们,说于勒已经租了⼀所⼤店铺,做着⼀桩很⼤的买卖。 两年后⼜接到第⼆封信,信上说:"亲爱的菲利普,我给你写这封信,免得你担⼼我的健康。我⾝体很好。买卖也好。明天我就动⾝到南美去作长期旅⾏。也许要好⼏年不给你写信。如果真不给你写信,你也不必担⼼。我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的。我希望为期不远,那时我们就可以⼀起快活地过⽇⼦了。" 这封信成了我们家⾥的福⾳书,有机会就要拿出来念,见⼈就拿出来给他看。 果然,10年之久,于勒叔叔没再来信。可是⽗亲的希望却与⽇俱增。母亲也常常说:"只要这个好⼼的于勒⼀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他可真算得⼀个有办法的⼈。" 于是每星期⽇,⼀看见⼤轮船喷着⿊烟从天边驶过来,⽗亲总是重复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 "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多么惊喜呀!" 那时候⼤家简直好象马上就会看见他挥着⼿帕喊着:"喂!菲利普!"
2 对于叔叔回国这桩⼗拿九稳的事,⼤家还拟定了上千种计划,甚⾄计划到要⽤这位叔叔的钱置⼀所别墅。我不敢肯定⽗亲对于这个计划是不是进⾏了商谈。 我⼤姐那时28岁,⼆姐26岁。她们⽼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分发愁的事。 终于有⼀个看中⼆姐的⼈上门来了。他是公务员,没有什么钱,但是诚实可靠。我总认为这个青年之所以不再迟疑⽽下决⼼求婚,是因为有⼀天晚上我们给他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我们家赶忙答应了他的请求,并且决定在举⾏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次。哲尔赛岛是穷⼈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这个⼩岛是属英国管的。路并不远,乘⼩轮船渡过海,便到了。因此,⼀个法国⼈只要航⾏两个⼩时,就可以到⼀个邻国,看看这个国家的民族,并且研究⼀下这个不列颠国旗覆盖着的岛上的风俗习惯。 哲尔赛的旅⾏成了我们的⼼事,成了我们时时刻刻的渴望和梦想。后来我们终于动⾝了。我们上了轮船,离开栈桥,在⼀⽚平静的好似绿⾊⼤理⽯桌⾯的海上驶向远处。正如那些不常旅⾏的⼈们⼀样,我们感到快活⽽骄傲。 ⽗亲忽然看见两位先⽣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个⾐服褴褛的年⽼⽔⼿拿⼩⼑⼀下撬开牡蛎,递给两位先⽣,再由他们递给两位太太。她们的吃法很⽂雅,⽤⼀⽅⼩巧的⼿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动,就把汁⽔吸进去,蛎壳扔到海⾥。 毫⽆疑义,⽗亲是被这种⾼贵的吃法打动了,⾛到我母亲和两个姐姐⾝边问:"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
3 母亲有点迟疑不决,她怕花钱;但是两个姐姐赞成。母亲于是很不痛快地说:"我怕伤胃,你只给孩⼦们买⼏个好了,可别太多,吃多了要⽣病的。"然后转过⾝对着我,⼜说:"⾄于若瑟夫,他⽤不着吃这种东西,别把男孩⼦惯坏了。" 我只好留在母亲⾝边,觉得这种不同的待遇⼗分不公道。我⼀直盯着⽗亲,看他郑重其事地带着两个⼥⼉和⼥婿向那个⾐服褴褛的年⽼⽔⼿⾛去。 我⽗亲突然好象不安起来,他向旁边⾛了⼏步,瞪着眼看了看挤在卖牡蛎的⾝边的⼥⼉⼥婿,就赶紧向我们⾛来,他的脸⾊⼗分苍⽩,两只眼也跟寻常不⼀样。他低声对我母亲说:"真奇怪!这个卖牡蛎的怎么这样像于勒?" 母亲有点莫名其妙,就问:"哪个于勒?" ⽗亲说:"就,就是我的弟弟呀。如果我不知道他现在是在美洲,有很好的地位,我真会以为就是他哩。" 我母亲也怕起来了,吞吞吐吐地说:"你疯了!既然你知道不是他,为什么这样胡说⼋道?" 可是⽗亲还是放不下⼼,他说:"克拉丽丝,你去看看吧!最好还是你去把事情弄个清楚,你亲眼去看看。" 母亲站起来去找她两个⼥⼉。我也端详了⼀下那个⼈。他⼜⽼⼜脏,满脸皱纹,眼光始终不离开他⼿⾥⼲的活⼉。 母亲回来了。我看出她在哆嗦。她很快地说:"我想就是他。去跟船长打听⼀下吧。可要多加⼩⼼,别叫这个⼩⼦⼜回来吃咱们!" ⽗亲赶紧⾛去。我这次可跟着他⾛了,⼼⾥异常紧张。⽗亲客客⽓⽓地和船长搭上话,⼀⾯恭维,⼀⾯打听有关他职业上的事情,例如哲尔赛是否重要,有
4何出产,⼈⼝多少,风俗习惯怎样,⼟地性质怎样等等。后来谈到我们搭乘的这只"特快号",随即谈到全船的船员。最后我⽗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个卖牡蛎船的船员。"最后我⽗亲终于说:"您船上有⼀个卖牡蛎的,那个⼈倒很有趣。您知道点⼉这个家伙的底细吗?" 船长本已不耐烦我⽗亲那番谈话,就冷冷地回答说:"他是个法国⽼流氓,去年我在美洲碰到他,就把他带回祖国。据说他在哈佛尔还有亲属,不过他不愿回到他们⾝边,因为他⽋了他们的钱。他叫于勒,姓达尔芒司,也不知还是达尔汪司,总之是跟这差不多的那么⼀个姓。听说他在那边阔绰过⼀个时期,可是您看他今天已经落到什么⽥地!" 我⽗亲脸⾊早已煞⽩,两眼呆直,哑着嗓⼦说:"啊!啊!原来如此,如此,我早就看出来了!谢谢您,船长。" 他回到我母亲⾝旁,是那么神⾊张皇。母亲赶紧对他说:"你先坐下吧!别叫他们看出来。" 他坐在长凳上,结结巴巴地说:"是他,真是他!"然后他就问:"咱们怎么办呢?"母亲马上回答道:"应该把孩⼦们领开。若瑟夫既然已经知道,就让他去把他们找回来。最要留⼼的是别叫咱们⼥婿起疑⼼。" ⽗亲突然很狼狈,低声嘟哝着:"出⼤乱⼦了!" 母亲突然很暴怒起来,说:"我就知道这个贼是不会有出息的,早晚会回来重新拖累我们的。现在把钱交给若瑟夫,叫他去把牡蛎钱付清。已经够倒楣的了,要是被那个讨饭的认出来,这船上可就热闹了。咱们到那头去,注意别叫那⼈挨近我们!"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个5法郎的银币,就⾛开了。我问那个卖牡蛎的⼈:"应该付您多少钱,先⽣?"
5 他答道:"2法郎50⽣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那是⼀只满是皱痕的⽔⼿的⼿。我⼜看了看他的脸,那是⼀张⼜⽼⼜穷苦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的⼩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 等我把2法郎交给⽗亲,母亲诧异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说:"我给了他10个铜⼦的⼩费。"我母亲吓了⼀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10个铜⼦给这个⼈,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亲指着⼥婿对她使了个眼⾊。 后来⼤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前,天边远处仿佛有⼀⽚紫⾊的阴影从海⾥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我们回来的时候改乘圣玛洛船,以免再遇见他。 我的叔叔于勒赏析 俗话说“⽂似看⼭不喜平”,对于⼀部短篇⼩说来说,情节的跌宕起伏尤为重要。莫泊桑深谙这⼀点,在⼩说情节的安排上疏密有致、详略得当、⼀波三折。在于勒出场前,作者先是通过⼏个细节描写表现了菲利普⼀家拮据的经济状况:“有⼈请吃饭是从来不敢答应的,以免回请”;“买⽇⽤品也是常常买减价的⽇⽤品”;“姐姐们⾃⼰做⾐服,买⼗五个铜⼦⼀⽶的花边,常常还要在价钱上讨论半天”。⽣
6活的窘迫使于勒成了他们家的救命稻草,他的来信成了家⾥的福⾳书,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句话是:“只要这个好⼼的于勒⼀回来,我们的境况就不同了。”于是⼀家⼈每个星期⽇都要⾐冠整齐地到海边去迎候于勒。 那么于勒有没有回来呢?作者故意留着这个悬念,转⽽叙述起于勒的⽣平来,故事发展的节奏舒缓了下来。然后⼜叙述起看似⽆关正题的⼆姐的婚事以及泽西岛的旅⾏来,正吊得读者的⼼开始痒痒的时候,终于⼜回到了故事的主线上。原来刚才的⼀切都是在为最后的⾼潮的到来做铺垫。于勒⾏为不端被送往美洲,赚了钱后写信回来说要补偿哥哥的损失,这封信⼜促成了⼆姐的婚事,⽽这桩婚事⼜为全家⼈到泽西岛旅⾏,最终碰到于勒埋下了伏笔。⼀张⼀弛当中,情节跌宕起伏,扣⼈⼼弦。 故事的⾼潮出现在船上,菲利普发现卖牡蛎的⽼头很像⾃⼰的弟弟于勒,这正如⼀颗⽯⼦投⼊了平静的湖⾯,⽴刻激起了阵阵涟漪,⽓氛随着菲利普夫妇的⼼情⼀起变得紧张起来。正所谓希望越⼤,失望也越⼤,谁也不曾想到,让全家⼈⽇夜期盼、朝思暮想的于勒⼜⼀次陷⼊了贫困的深渊,沦落到在船上卖牡蛎的地步。这个事实对菲利普夫妇来说⽆疑是⼀个致命的打击。⼗年的等待、美好的憧憬全都化作了泡影。害怕于勒像当年⼀样缠上他们,⽓急败坏的菲利普夫妇选择了逃避,回家时转搭了另外⼀条船。⼩说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但是作者却能在这么短的篇幅内,将它处理得曲折跌宕并且不露丝毫⼈为的痕迹,这确实是需要很⾼超的技巧的。 ⼩说的标题是《我的叔叔于勒》,但事实上于勒在⼩说中基本上处于不在场的位置,他没有⾃⼰的话语,我们所知道的关于他的⼀切,都是来⾃别⼈的叙述。在⼩说中,于勒只是作为⼀个符号出现,他是⾦钱的代名词。他在哥哥嫂嫂⼼⽬
7中的地位的⾼低变化完全取决于他财产的多寡。当初他挥霍⽆度,逼得⽗母动了⽼本⼉,被认为是“全家的祸害”;他在美洲做⽣意赚了钱后,则被尊为“全家唯⼀的希望”。在菲利普夫妇的眼⾥,于勒始终没有作为⼀个⼈存在过,他们对待于勒的前后态度的转变都是因为⾦钱,他们始终没有意识到于勒是⼀个⼈,是他们的亲⼈。从菲利普夫妇的⾝上我们可以看到⾦钱对⼈性的异化。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钱超越道德、超越亲情,成了衡量⼀切的标准。有钱时,于勒就是“正直的好⼈”、“有良⼼的⼈”、“有办法的⼈”,没钱了,就变成了“贼”、“讨饭的”、“⽆赖”,对于勒态度变化之快令⼈瞠⽬,真赶得上“变⾊龙”了。⼩说通篇没有⼀句对菲利普夫妇的正⾯评价,但是⼩说的每⼀⾏⽂字中却⼜分明透露着作者的价值判断。看完⼩说,我相信每⼀位读者都可以在⾃⼰的脑海⾥清晰地勾画出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资本主义⾦钱社会,菲利普夫妇这样的⼈绝不会是个别的。当整个社会都疯狂地崇拜和追逐着⾦钱的时候,⼈性的⼒量就变得脆弱⾄极。我们始终都⽣活在物质的社会中,⾦钱和⼈性的交锋从来没有停⽌过。在现代社会,⼈性在⾦钱⾯前是否依然脆弱得不堪⼀击?这是值得我们每⼀个⼈去思考和警惕的问题,这也是这篇⼩说到今天为⽌依然具有的现实意义。 《我的叔叔于勒》篇幅虽然短⼩,但是在艺术上却颇有成就。莫泊桑⾮常讲究⼩说的谋篇布局,他的⼩说往往看上去平淡⽆奇,事实上却蕴涵深意。这篇⼩说也是⼀样。⼩说⼀开始,叙述者“我”讲述了⾃⼰的朋友约瑟夫把⼀枚五法郎的银币给了⼀个乞丐,这件事令“我”⾮常惊奇。事实上,读者也⾮常惊奇,⾮常想知道是什么原因令约瑟夫如此慷慨。于是叙述者顺理成章地把叙述权交给了约瑟夫,这⼀个开头可以看作是⼩说的引⼦,⼩
8说的主体部分是约瑟夫的叙述。虽然讲述这个故事时,约瑟夫已经是⼀个成年⼈了,但是故事发⽣时,他还只是⼀个⼩男孩。 ⼀般来说,第⼀⼈称叙述有两种叙述视⾓,⼀种是站在现在的⾓度对往事进⾏回忆的回顾视⾓,另⼀种是站在故事发⽣时的⾓度进⾏叙述的经验视⾓。⼩说中的约瑟夫选择了他童年时的经验视⾓来讲述这个故事,这不能不说是莫泊桑的刻意安排。因为孩⼦是最天真⽆邪的,他还没有受经济社会、⾦钱关系的影响,只有他眼中的于勒才是“叔叔”于勒,只有他才是站在亲情的⾓度去理解⼈与⼈之间的关系的。当他知道眼前那个⾐衫褴褛的⽼⽔⼿就是⾃⼰的叔叔时,他的反应和⽗母的完全不同。他的⽗亲是“吓傻了”,母亲则是“突然⼤发雷霆”,像躲瘟疫似的躲着于勒,⽣怕于勒认出他们来。⽽约瑟夫则是仔细端详着于勒的脸,⼼⾥念着“这是我的叔叔,⽗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后来还想“再看⼀次我的叔叔于勒,想到他⾝边,对他说⼏句温暖的安慰话”。 只有他才是发⾃内⼼地同情于勒,真⼼地发出“这个可怜的⼈啊”的感叹。通过约瑟夫的眼睛,我们看到了于勒的外貌,“我看了看他的⼿,那是⼀只满是皱痕的⽔⼿的⼿,我⼜看了看他的脸,那是⼀张贫困衰⽼的脸,满⾯愁容,疲惫不堪”,这饱含深情的⽂字,和他⽗母对待于勒的态度,两相⽐较,怎能不令⼈动容?⽤孩⼦纯真的眼睛来揭露成⼈世界的丑恶更加具有⼀种震撼⼈⼼的⼒量。 ⼩说的细节描写也⾮常出⾊。通常只是淡淡的⼏笔,简单的线条勾勒,却能把⼈物的性格特征和⼼理状态完美地表现出来。如写到每个星期⽇去海边散步,⼀家⼈总要盛装打扮,“我的母亲打扮得五颜六⾊,好像节⽇悬万国旗的海船”;“可是到了最后⼀刻,总会在⼀家之主的礼服上发现⼀
9块忘记擦掉的污迹,于是赶快⽤旧布蘸了汽油来把它擦掉”,这⼀细节带着些许幽默的⾊彩,⽣动地表现了菲利普夫妇明明⽣活拮据,却⼜硬要充上等⼈的可悲⼜可笑的嘴脸。⼜如在船上,⽗亲想⽰范“⽂雅”的吃牡蛎的⽅法时,“他刚⼀试着模仿那两位太太,就⽴刻把牡蛎的汁⽔全溅在他的礼服上”,这⼀描写同样具有⾮常突出的喜剧效果,⽗亲的笨拙,说明他平常也并没机会品尝牡蛎,想表现“⽂雅”却弄巧成拙。类似的例⼦在⼩说中还有很多,就不⼀⼀列举了。 莫泊桑的⼩说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如果要⽤⼀句话来概括的话,就是“平淡之中绽放光彩”。 我的叔叔于勒课⽂分段 按照故事情节的发展,这篇⼩说可以分为三部分。 第⼀部分,从开头到第⼀次提到“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多么惊喜呀!”这⼀部分是故事的开端。作者⾸先交代了故事发⽣的地点,接着,⽤⾮常经济的笔墨,抓住⼏件琐细的⼩事,通过细节描写,渲染了菲利普艰难拮据的家境,初步揭⽰⼈物爱慕虚荣的性格特征,并点出了全⽂的主要⽭盾──菲利普⼀家迫不及待地盼望于勒早⽇归来。那么,于勒到底是怎样⼀个⼈,他回来与菲利普⼀家有着怎样的关系,于勒最后回来了没有,⼩说也就围绕着这些问题⼀步步地展开。 第⼆部分,从“⽗亲的弟弟于勒叔叔,那时候是全家惟⼀的希望”到“并且决定在举⾏婚礼之后全家到哲尔赛岛去游玩⼀次。”这⼀部分,插叙了于勒的过去和全家急切盼望他归来的原因,作为故事进⼀步发展的铺垫。于勒由于两封信的威⼒,神奇地改变了他在菲利普夫妇⼼⽬中的形象。于勒的第⼀封来信,说他
10“赚了钱”,并表⽰愿意赔偿菲利普过去的损失,此刻,在菲利普夫妇的⼼⽬中,于勒⼀下⼦从“流氓”“坏蛋”变为“正直的⼈”“有良⼼的⼈”;第⼆封来信,于勒更慷慨了,不仅表⽰愿意赔偿损失,⽽且愿意有福同享,“发了财就会回哈佛尔”,与哥嫂“⼀起快活地过⽇⼦”,这时,于勒在菲利普⼼⽬中的⾝价更提⾼了,由“正直的⼈”“有良⼼的⼈”变成了“福星”“惟⼀的希望”。当于勒的信产⽣了实际的妙⽤,促成他们“⽼找不着对象”的⼥⼉婚事时,于勒在菲利普夫妇⼼⽬中达到了可敬可爱的顶点。这⼀部分,作者⽤漫画式的夸张⼿法,⼀步步地扩⼤于勒在菲利普夫妇⼼⽬中的形象,为下⽂于勒跌⼊社会“底舱”,再变为“恐怖”,受到“诅咒”埋下伏笔,作好铺垫。 第三部分,从“哲尔赛岛是穷⼈们最理想的游玩的地⽅”到结束。这⼀部分,是⼩说的中⼼部分,包括故事的发展、⾼潮、结局和尾声。可分为四个层次。 第⼀个层次到“⼼⾥异常紧张”。这⼀层是故事的发展。先写菲利普⼀家选择哲尔赛岛作为游玩地点的原因,再以幽默讽刺的笔调,插写菲利普故做⾼雅,主动邀请⼥⼉、⼥婿去吃牡蛎的笑剧。这是菲利普摆架⼦的⾼峰,也是他不幸的开始。这些看来好像与情节发展⽆关,但是就在读者的轻松微笑之中,不知不觉但⼜很⾃然地把故事推向前进。菲利普突然发现卖牡蛎的⼈竟好像是他的弟弟于勒,朝思暮想了多年的“福星”,⼀下⼦可能成了眼前的穷光蛋。对菲利普夫妇来说,这是多么可怕的事实,⼜多么希望它不是事实。于是菲利普夫妇在惊疑之中决定向船长打听底细,弄清卖牡蛎的⼈到底是谁。故事情节急遽向前发展。 第⼆层到“她说完就站起来,给了我⼀个5法郎的银币,就⾛开了”。这⼀层是故事发展的⾼潮。故事在⾛向⾼潮之前,作者故意把紧张⽓氛舒缓⼀
11下,让菲利普与船长周旋⼀番,然后再证实这个卖牡蛎的⼈就是于勒。⾄此,菲利普夫妇⼀切美好的幻觉全部破灭了,不由爆发了⼼头的怒⽕,发出了谩骂与诅咒。情节发展出现了戏剧性的⾼潮。 第三层到“那就是哲尔赛岛了”。这是故事的结局。菲利普夫妇让⼩⼉⼦出⾯付钱,⾃⼰避开于勒,脱⾝⽽去。 第四层,最后⼀句,这是故事的尾声,好像绕梁余⾳,耐⼈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