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

ID:82939573

大小:2.83 MB

页数:54页

时间:2023-09-25

上传者:186****5381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1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2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3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4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5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6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7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8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9页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_第10页
资源描述:

《马克思——自考一考通题库全本大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绪论简答1、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对人类文明成果的继承与创新?(1)任何新的理论和学说,都必须批判地继承前人的思想成果,以前人的思想所达到的终点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2)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这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以及其他成果,为马克思、恩格斯揭示自然界的本质和发展规律以及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相互作用规律,从而为整个马克思主义的形成提供了坚实的自然科学基础(3)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既是在批判继承前人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创立的,又在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社会主义学说各个领域实现了革命变革。2、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1)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19世纪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2)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成果(3)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亚当·斯密和大卫·李嘉图等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使经济学发生了革命变革。(4)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研究了资本主义制度在内在矛盾和发展趋势,总结了高热惊厥斗争的实践经验,对未来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做了科学的预测和设想,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实现了社会主义理论的变革3、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1)马克思主义不是脱离实际的抽象的思辨体系,它永远面对现实世界,面对实际生活,关注和研究时代提出的最迫切的问题,总结新的实践经验,提出新的理论观点(2)马克思主义不是宗派主义体系,它能正确的对待各种非马克思主义、甚至反对马克思主义的学说,对它们进行批判的研究,剔除其中错误的观点,吸收其积极合理的内容(3)马克思主义不是固步自封的体系,它具有自我批评意识,它能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发现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不完善的地方,把自身提高到与时代和实践的需要更加适应的水平。事实上,在马克思主义产生160多年来的历史过程中,它的创始人和后继者总是根据变化了的实际情况,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使其获得新的生命,采取新的形态,从而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并持续向前的马克思主义发展史。可以说,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就存在于它的不断发展和创新的过程之中4、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首先在于它的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其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在他所研究的每一个领域,甚至在数学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这样的领域是很多的,而且其中任何一个领域他都不是浅尝辄止。再次,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5、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在实践基础上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都是以实践性为基础的。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马克思主义来源于实践,是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又反过

1来指导工人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为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离开了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马克思主义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就丧失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功能,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6、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1)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体现时代性要求我们高瞻远瞩,站在时代的前列,立足新的实践,把握时代的特点,充分反映时代的进步和历史发展的要求(3)把握规律性要求我们一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为指导,大力弘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精神,不断加深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为我们的一切实际工作提供规律性指导(4)富于创造性要求我们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积累新经验,增长新本领,提出新理论,开拓各项工作的新局面,把各项事业提高到新的水平7.简述树立科学的人生理想的意义?(1)理想是人生航程的灯塔(2)理想是人生前进的动力(3)理想是人生的精神支柱8、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而是行动的指南(1)是把马克思主义当做教条还是作行动的指南,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两种根本不同的态度(2)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它并不提供对一切问题的现成答案。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必须从客观存在的实际情况出发,而不能从马克思主义的一般原理出发(3)我国目前正处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期,有许多艰巨的任务等待我们去完成。在当代中国,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行动的指南,就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来研究和解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实际问题9、简述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1)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2)掌握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3)全面提高人的素质论述1、结合实际说明马克思主义在实践中不断发展(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经验的总结、科学成果的升华,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实践的扩展、科学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和发展其自身。(2)马克思、恩格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创立者,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者(3)马克思、恩格斯逝世以后,列宁在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的时代条件下,在领导俄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改造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在同第二国际修正主义的斗争中,继承、捍卫、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一个新的阶段,即列宁主义阶段(4)马克思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传入中国,在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毛泽东思想,形成了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2、试述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特征?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1)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不仅适用于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批判,也适用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自我反思、自我审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性,还表现在它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上。(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在于:1、它不带任何偏见,清除一切狭隘性和片面性的弊端,力求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如实地认识世界,揭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并根据对客观规律的认识去能动的改造世界。2、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还在于它的深刻性。3、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科学性,不仅仅在于它解释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而且还在于它经受了实践的检验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3)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和革命性是不可分割的,科学性根源于革命性的要求,并且通过革命性表现出来;革命性必须以科学性为前提和基础,并且靠科学性来保证。二者内在的结合在马克思主义的整个理论体系之中,并且通过一系列原理表现出来3、如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1)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实践的产物,所以它必然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当今,马克思主义既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又面临着极好的发展机遇(2)现今时代和实践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是多方面的,主要有:现实社会主义的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经济全球化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向马克思主义提出的研究课题,等的。马克思主义已经在回答这些课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发展,今后它还将在实践中不断获得发展。(3)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必须了解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已有基础,必须与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观点前后相继、一脉相承,而不是离开这个基础和血脉另立门户、另起炉灶。(4)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马克思主义,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理论创新,是十分严肃、十分艰巨的工作,要有毅力,要勇于探索,要持之以恒。做出理论创新,不是信手拈来,轻而易于的,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简单化、庸俗化。第一章简答1、简述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内容和掌握哲学基本问题的意义?(1)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物质和意识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世界能不能被认识的问题。(2)掌握哲学基本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如何正确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一方面,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如何回答哲学基本问题的第二个方面,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2、简述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它们的基本形态。(1)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坚持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观点。唯心主义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意识,坚持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观点(2)唯物主义在其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三种历史形态: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近代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现代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又两种基本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3、简述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局限性(1)机械性(2)形而上学性

3(3)直观性(4)不彻底性4、为什么说人和人类社会是客观的?(1)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是客观物质过程(2)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是客观的5、简述承认事物相对静止存在的意义?(1)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事物的多样性,区分不同的事物(2)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认识事物分化的条件和生命现象的产生(3)只有承认相对静止,才能理解绝对运动6、简述时间和空间的含义以及它们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顺序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和伸张性。时间和空间既是绝对的、无限的,又是相对的、有限的,是绝对和相对、有限和无限的统一(2)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是指整个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无始无终,在空间上无边无际。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务在时间上有始有终,在空间上有边有际(3)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与相对性、有限性是不可分割的,其绝对性、无限性存在于相对性、有限性之中,无数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有限性之总和,就构成时间和空间的绝对性、无限性。7、简述实践的含义及其基本特点和基本形式?(1)实践是主体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体的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2)实践具有以下三个基本特点:1、客观性;2、自觉能动性;3、社会历史性(3)实践有以下三种基本形式:1、物质生产实践;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3、科学实验8、简述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与人的实践相联系的物质世界。(1)人的实践活动与自然界的二重化(2)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3)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9、简要说明社会生活的本质上是实践的(1)劳动实践是人类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决定性环节。劳动改变了古猿的生理结构,创造了人的手和脑,产生了语言和意识,形成了各种社会关系,从而形成了人类和人类社会(2)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3)实践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实践的持续进行,使生产力不断发展。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使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得以解决,推动社会不断发展。科学实验的进行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各方面的发展10、为什么说社会历史是人们的实践活动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必须从事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为了有效地进行生产活动,人与人之间就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一定的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从而就形成复杂的社会关系体系。因此,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归根到底是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历史,是物质资料生产方式发展的历史。用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和生产方式的发展去说明社会历史的发展,也就是用物质的原因去说明社会历史,这才有了历史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的基础。

411、为什么说物质生产实践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是一切社会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人类要生存,社会要存在,就必须解决人们吃、穿、住、用的问题,为此就必须进行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如果体质生产,人类就不能生存,人类社会就会灭亡。生产活动是人们从事其他各种社会活动的基础。只有通过生产活动,解决了吃、穿、住、用的问题,人们才能从事政治的、法律的、科学的、艺术的、宗教的等各种活动,形成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12、简述联系的复杂多样性(1)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具体联系是复杂多样的。事物联系的主要形式有:直接联系与间接联系,内部联系与外部联系,本质联系与非本质联系,必然联系与偶然联系等等。不同的联系对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2)认识事物联系的复杂多样性,对于我们观察和处理问题具有重大意义。1、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2、必须抓住事物中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避免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13、简述认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的意义?(1)必须坚持全面的观点,尽可能地从各个方面来把握事物的各种联系,不要只看到某一部分、某一方面的联系,而忽视其他部分、其他方面的联系(2)必须抓住事物中的必然的、本质的联系。对事物的联系要具体分析,要从纷繁复杂的多种联系中找出决定事物的基本性质及其发展的基本趋向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避免出现对不同的联系不分主次甚至本末倒置的倾向14、简要说明为什么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1)新事物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而旧事物则不符合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丧失了其存在的必要性(2)新事物优越于旧事物(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事物是社会中先进的、富有创造力的人们创造性活动的产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要求,能够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15、简述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两种发展观的对立和根本分歧?(1)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对立(2)发展观点和精致观点的对立(3)承认事物内部矛盾和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对立16、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1)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斗争焦点和根本分歧17、简述矛盾的特殊性的含义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具体事务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2)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就是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另一方面,分析矛盾的特殊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18、简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及其方法论意义?(1)矛盾双方的力量是不平衡的,其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是:1、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是相互制约、

5相互作用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低位不是固定不变的。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低位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随着矛盾双方主次地位的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发生了变化。(3)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的方法论意义。我们在分析问题,特别是分析形势时,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抓住主流,正确认识事物的性质,同时也不能忽视支流,并且注意主流和支流的相互转化。19、简述度的含义及掌握事物的度的?(1)度是指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它体现着质和量的统一(2)掌握事物的度具有重要的意义。在认识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注意决定质的数量界限,才能准确地认识事物的质。在实践上,只有把握了事物的度,才能提出指导实践活动的正确准则,坚持适度原则,防止过或不及。当需要保持事物的相对稳定时,要设法使其量变不超过度的范围。20、简述量变和质变的含义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量变表现为微小的、不显著的变化,是在度的范围内的延续和渐进。人们经常看到的统一、相持、平衡或静止等,都是处在量变过程中的状态,它们体现了事物的连续性。质变是事物性质的变化,是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质变表现为根本的、显著的突变,是对原有度的突破,是事物连续性的中断。统一物的分解、相持、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就是质变过程中呈现的面貌。事物的变化是否超过度的范围,是区分量变和质变的根本标志。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是量变,超出度的范围的变化,属于质变。21、简述肯定和否定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1)肯定方面是指事物中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使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即肯定这一事物是它自身而不是他物的方面。否定方面是指事物中促使其灭亡的方面,即破坏现存事物使其转化为他物的方面(2)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内部两个相反的方面,它们又是辩证统一的。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依存,离开肯定就没有否定,离开否定也没有肯定。另一方面,肯定和否定相互渗透:肯定中包含着否定,否定中包含着肯定22、简述可能性和现实性的关系?(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二者密不可分,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3、简述规律的含义和特点?(1)规律就是物质运动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2)规律具有两个特点:1、客观性2普遍性24、为什么说社会发展是有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1)在社会领域,人们的自觉活动虽然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但人们的自觉活动相互作用、相互冲突,形成不以它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过程(2)支配人们自觉活动的思想动机是由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变化是有规律的。(3)人们的自觉活动受着客观物质条件的制约,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25、简述意识的发展过程自然界的长期演化和发展,产生了人的意识。意识的产生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发展过程,包括以下三个阶段:(1)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征到生物的刺激感应性(2)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6(3)从动物的感觉到心理到人类意识的产生26、简述意识是社会性劳动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在意识产生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劳动使猿脑变成人脑,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器官。劳动使人们获取的食物品种增加、质量提高,促进了脑髓的发展,使人脑日趋完善,从而使意识的产生具备了物质基础(2)劳动产生了语音,为意识的内容提供了物质外壳。劳动一开始就是社会性的活动,劳动者之间经常需要相互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总之,社会性劳动是意识的物质器官和物质外壳形成和完善的基础,是由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类意识的决定性力量。离开劳动,离开人类共同活动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就不可能产生27、简述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迎向,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社会的产物28、简述意识的客观性(1)尽管意识是主观映像而不是客观事物本身,但它们都是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其内容来源于客观事物(2)意识的感性形式、理性形式以及情感、意志尽管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但都是反映着客观事物的(3)个体意识具有差异性,但产生差异的原因是客观的(4)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客观世界中并不存在的事物的观念或形象,但这种创造是把客观世界中存在的事物在观念和表象中加以改造而形成的,它仍然来源于客观世界29、简述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二者关系问题上的错误?(1)物质和意识的关系是: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2)在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片面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虽然肯定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但它缺乏实践的观点,把意识仅仅看成是对物质世界被动的反映,忽视了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论述1、试述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内因和外因的辩证关系是:1、内因是事物发展的依据,是第一位的原因;2、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3、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外因对事物发展所起的作用,表现在对事物内部矛盾的影响上,外因的作用无论大小,都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2)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党制定和执行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以及对外开放方针的重要理论基础(3)我国的对外开放是以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为基础的,必须从我国的实际出发,积极的借鉴和吸收世界各国一切文明成果,为我所用,增强我国自力更生的能力,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2、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意义?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

7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只有大力发展生产力,才能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才能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国际的长治久安打下坚实的基础,才能为其他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创造有利的条件。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主义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打击犯罪等等。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3、试述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2)坚持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不忽略矛盾的次要方面。如果只看到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忽略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就会犯一点论的错误(3)坚持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要着重抓住主要矛盾;在研究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如果主次不分,不抓重点,平均使用力量,就会导致均衡论(4)两点论和重点论是互相包含、内在统一的。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就是看问题、办事情既要全面,又要善于抓重点。我国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认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形势要分清主流和支流,既要抓住主流,坚定信心,又不忽视支流,认真解决存在的问题,都是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的具体表现。4、试述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是: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以量变为前提和基础,没有一定的量变,就不会发生质变。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必然引起质变。3、量变和质变互相渗透(2)质量互变规律要求我们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把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同有步骤、分阶段地踏实苦干、稳步前进的精神结合起来,既要反对急躁冒进、急于求成,也要反对保守落后、裹足不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得到又好又快的发展5、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及坚持辩证否定观的意义?(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是:1、辩证的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即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对自身的否定,而不是单纯外力作用的结果。2、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否定是扬弃,是既克服又保留,新事物既克服旧事物中消极的东西,又保留旧事物中的积极成果。(2)坚持辩证的否定观,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分析的态度,反对不加分析地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要有批判的继承,剔除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既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对于外国文化,既不要全盘照搬,也不应一律排斥,而应立足于中国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吸纳其有益的合理的内容,抵制其腐朽的、没落的东西。6、试用否定之否定规律说明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1)否定之否定规律的基本内容是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8(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的具体道路是曲折的。(3)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是任何人也阻挡不住的历史发展的总趋势。社会主义事业已取得巨大胜利,我们必须对社会主义事业充满必胜信心。(4)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曾多次遇到较大的挫折。但这并不能改变社会发展的总趋势,我们不要因此而悲观失望。人民群众在挫折中经受锻炼,吸取经验教训,将使社会主义事业更健康的发展,取得更大的胜利。7.试述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事物发展到否定之否定阶段,克服了前两个阶段的局限性和片面性,保留了前两个阶段的积极因素,使事物得到充分发展和完善,因而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2)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1、否定之否定规律使事物的发展呈现出周期性,表现为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的过程;2、新事物战胜旧事物是一个反复斗争的过程,由于某些偶然原因的出现,事物的发展还可能有暂时的倒退。(3)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如果割裂二者的统一,会导致循环论或直线论(4)坚持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具有重要意义。1、要坚信社会主义的前途是光明的,对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要充满必胜的信心,不要因暂时的挫折而动摇。2、要准备走曲折的路,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艰巨性和复杂性要有充分的认识,保持清醒的头脑,准备克服各种困难,在曲折的斗争中开辟前进的道路。8、试述原因和结果统一关系的原理及其辩证关系的意义?(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是统一的,表现在:1、原因和结果相互依存。2、原因和结果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原因和结果相互作用。原因引起一定的结果,结果又反过来作用于原因并引起原因的变化。(2)掌握原因和结果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只有找出某一事物或现象产生的原因,才能认识其本质和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2、正确把握因果联系,有助于更好的总结经验教训,以便有效地指导今后的行动。9、试述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它们是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中两种不同的趋势,二者产生的原因不同,在事物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也是不同。必然性产生于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支配地位,决定事物发展的前途和方向。偶然性产生于事物的非根本矛盾和外部条件,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居于从属地位,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进程。(2)必然性和偶然性又是辩证统一的。1、必然性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由此为自己开辟道路,没有脱离偶然性的纯粹必然性。2、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必要补充,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并受其支配,没有脱离必然性的纯粹偶然性。3、必然性和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3)掌握必然性和偶然性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因为偶然性是受必然性支配的,必然性决定着事物发展的方向和前途,所以我们必须通过科学研究发现必然性,不要被偶然性现象所迷惑。2、因为必然性是通过大量偶然性表现出来的,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所以在科学研究中,要抓住偶然性提供的机遇,揭示偶然性背后隐藏的必然性。在实际工作中,也要注意利用一切有利的偶然性因素去推动工作,防止和消除不利的偶然因素的影响,做到有备无患,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10、试述内容和形式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

9(1)内容与形式是对立的统一。内容和形式是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两个不同的方面,二者是有区别的。同时,内容和形式有互相依存、密不可分。任何事物的内容都有一定的形式,任何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内容和形式可以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在某一种联系中是形式的东西,在另一种联系中可能成为内容,反过来也一样。(2)内容和形式是相互作用的。1、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依赖于内容;内容发生了变化,形式或迟或早总要发生相应的变化。2、形式对内容有巨大的反作用。党形式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党形式不适合于内容时,对内容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3、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形式和内容之间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本适合的不断循环的矛盾运动(3)内容与形式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是错综复杂的。1、内容决定形式是归根到底意义上的决定,而不是僵化的决定。在一定条件下,同一内容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同一形式也可以表现不同的内容。2、在一定条件下,新内容可以利用就形式,就内容也可以以新形式的面貌出现。(4)掌握内容和形式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所以我们要根据内容的需要创造新形式或利用就形式。在观察和处理问题时,首先要重要内容,反对忽略内容的形式主义;但也不能忽视形式对内容的反作用,反对抹煞形式的形式虚无主义。11、试述可能性和现实性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是有明显区别的。可能性是目前尚不存在的,他还不是现实性;现实性则是已经存在的,它不再是可能性。不要把二者等同。(2)可能性和现实性又是统一的。1、二者紧密相连、不可分割。2、可能性和现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客观世界的发展,就是在可能性和现实性的相互转化中实现的。(3)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12、试述本质和现象关系的原理及其意义?(1)本质和现象是相互区别的。1、现象是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暴露于事物外部,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和内在联系,只有通过理性思维才能把握。2、现象是个别的、具体的、多种多样的,本质则是同类现象中一般的、共同的东西。3、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相对平静的。(2)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1、本质不能脱离现象,任何事物的本质都要通过这样那样的现象表现出来,不表现为现象的纯粹本质是不存在的。2、现象不能脱离本质,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方面表现着本质,真相从正面直接地表现本质,假象从反面歪曲的表现本质。现象和本质之间并不是并列关系,本质决定现象,是现象存在的根据,现象的产生和变化归根到底是依赖于本质的。(3)掌握本质和现象辩证关系的原理具有重要意义。1、因为本质和现象是有区别的,认识了事物的现象不等于认识到事物的本质,必须通过科学研究揭示事物的本质,而不能停留在对事物表面现象的认识上。2、因为本质和现象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本质通过现象表现出来,现象表现着本质,所以我们要通过分析现象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决不能离开现象去凭空构想事物的本质。13、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统一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辩证统一的。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10(2)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我们必须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与科学的求实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充分发挥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只有这样,才能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第二章简答1、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即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通过这种改造,获得主体自身需要的满足。(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主客体在实践关系中,同时发生着认识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无论是实践关系还是认识关系,都不是主体或客体各自独立进行的,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过程。2、简述实践队认识的决定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3、简述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1)社会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2)社会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手段(3)社会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社会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4、简述认识主体的特点?(1)人作为认识主体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2)认识主体不仅具有自然的物质基础,而且具有社会历史性(3)认识主体具有能动性,这是认识主体的突出特点5、简述认识客体的含义、构成和性质?(1)认识客体的含义: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2)认识客体的构成:认识客体由自然客体、社会客体和精神客体构成(3)认识客体的性质:1、认识客体具有客观实在性。2、认识客体具有对象性。6、简述主体和客体的关系。(1)实践关系(2)认识关系(3)相互作用关系7、简述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1)唯物论的反映论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唯心论的认识论是从感觉到思想到物的认识路线,这是两天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2)唯物主义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基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认为人的认识归根到底是从外部世界得来的。(3)唯心主义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以这样或那样的方式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或者认为认识是人主观自生的。总之,都认为人的认识与外部世界没有关系8、简述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11(1)可知论和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2)唯物主义哲学都是可知论,认为人的思维能认识和正确认识现实世界,即认为现实世界是可知的。有些唯心主义哲学家,如黑格尔,也是可知论者,他认为客观世界是绝对精神的产物,精神认识世界就是精神认识自己和自己的产物。(3)不可知论是指那些认为世界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认识论(4)马克思主义把实践观引入认识论,认为人在实践中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实践的观点彻底驳倒了不可知论和哲学上的其他一切怪论9、说明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需要具备的条件?(1)必须有正确的思维方法(2)感性材料应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10、简要说明一个正确的认识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才能完成?(1)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是一个完整的认识过程(2)从客体方面来看:1、客观事物本身是多种矛盾构成的复杂统一体;2、事物的矛盾有个展开和发展的过程,事物的本质有个逐渐显露的过程;3、人的认识受到社会历史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3)从认识主体方面来看,人的认识受到主体的生理因素、知识水平、生活经验、认识能力及其立场、观点、方法的限制、11、简要说明整个人类的认识是有限与无限的统一?(1)认识的局限性是指每个时代的人每一次具体的认识是有限的,认识的无限性是指整个人类无止境的世代更替的认识是无限的(2)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是辩证统一的。整个人类认识的无限性,存在于每个时代的人的认识的有效性中,并通过无数有限性的认识而得以实现(3)认识的有限性和无限性的矛盾,只有在无限的前进过程中,在至少对我们来说实际上是无止境的时代更迭中才能得到解决。12、简述真理与谬误的含义及二者关系?(1)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主体正确地反映了客体,一种是主体歪曲地反映了客体。正确地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真理,歪曲的反映客体的认识就是谬误。真理与谬误是认识运动即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2)真理与谬误的对立表现在二者的相互排斥、相互否定上。二者的相互排斥是指在一定范围内真理与谬误的区分具有绝对意义:是真理就不能是谬误,是谬误就不能是真理,真理与谬误不能混淆。真理与谬误的相互否定是指,否定了真理必然导致谬误,否定谬误才可能达到真理。(3)真理与谬误的统一表现为它们之间的相互依存和相互转化。真理与谬误相互依存,是说真理与谬误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真理与谬误可以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13、简述真理的绝对性的含义?(1)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是与客观世界相符合、相一致的认识,任何真理总是包含着不依赖于主体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同承认真理的绝对性是一致的(2)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存在是绝对的,而人的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向着这个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14、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没有真理的绝对性,就无所谓真理的相对性,反

12之亦然。(2)真理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互相包含、互相渗透。一方面,如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人的认识是一个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过程,每一个真理性认识都是这个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真理的发展过程就是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客观世界的发展是无限的,人类的认识也是无限的,由相对真理走向绝对真理的过程永远不会完结。15、简述真理标准问题上的两种错误观点?(1)提出用伟人、圣人之言作为衡量真理的标准,这种观点是不正确的,因为:1、着所谓的标准没有客观实在性,因为伟人、圣人之言是主观的东西;2、伟人、圣人之言本身是否正确还需要通过实践进一步证明。如果伟人、圣人的言论本身就是不正确的,即使与之相符也不能说就是真理;3、伟人、圣人之言即使是真理,也不能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2)实用主义哲学提出的有用即真理:这种观点不正确的原因是:1、真理的检验是关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不是一致的问题,这与真理是不是具有效用是不同的两个问题;2、真理是有用的,但人们的经验表明:在现实生活中,有用的未必就是真理;3、在现实社会中,人都是具体的人,各人的立场、地位、经济状况等不同,对于什么是有用也就会各有不同的理解,这样就会使得真理的标准变得极为不确定,也就失去了标准的意义。16、简述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逻辑证明是指用已有的真理性认识作为前提,通过合乎逻辑规则的推理,去证实另一种认识。在人们探求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是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它为人们认识和证明真理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即使在实践检验真理的过程中,逻辑证明也是不可少的。不能把一种认识、一种科学假设贸然直接付诸实践,在付诸实践之前,常常先要经过逻辑证明对之进行筛选,对被逻辑证明以及证伪的认识、假设和理论,就不要付诸实践,这样可以减少损失。但逻辑证明的这种作用并不表明它是检验真理的标准,更不能用逻辑证明取代实践标准。17、简要说明逻辑证明与实践经验的关系?(1)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不否认逻辑证明在认识和探索真理中的作用(2)承认逻辑证明的作用,并不是说逻辑证明是检验真理的标准,不能用逻辑证明替代实践标准18、简述党的思想路线与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统一的表现。(1)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一切从实际出发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根本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路线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表现。(2)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始终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认识和实践的统一。(3)实事求是这四个大字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它充分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原则。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必须做到实事求是。只有实事求是,才能保证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性和科学性(4)党的思想路线坚持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认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9、简要说明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党的群众路线的一致性及坚持群众路线工作方法的重要意义?(1)我们党的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3从群众中来就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也就是实践——认识——实践不断循环往复的过程,这表明群众路线同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是完全一致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2)人心向背决定一切,我们要永远不脱离人民群众,和人民群众在一起。在新的历史时期,仍然要坚持党的群众路线,仍然要坚持从为人民群众谋利益这个根本前提出发,相信和依靠群众,实行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和领导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完成振兴中华的伟大历史任务。论述1、试述认识和认识论的关系?(1)就唯物主义哲学而言,认识是指人的认识器官——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而认识论的对象是人类认识,它的任务是揭示人类认识的本质和发展规律。(2)认识发展史同人类发展史、生产发展史、社会发展史一样长久;而认识论只是认识发展到一定水平才产生的。(3)认识是人脑对外部世界的反映,是人的意识同外部世界的一种关系;认识论是以认识为研究对象,是对认识过程和结果的再认识和反思,通过这种研究,揭示认识的本质、产生和发展规律(4)认识和认识论之间的区别是相对的。认识论既然以认识为研究对象,它就离不开认识,就不能脱离认识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就离不开主体与客体的关系2、试述认识的本质及掌握认识的本质的理论意义?(1)认识的真正本质是在实践中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对认识的本质的科学概括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2)这一概括揭示了唯物论的反映论与唯心论的认识论的对立。前者从存在第一性、思维第二性的根本原则出发,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后者从思维第一性、存在第二性的原则出发,主张人的认识是先于经验而获得的。(3)这一概括揭示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可知论与不可知论是由对思维能不能认识存在、能不能正确的认识现实世界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划分出来的。可知论认为思维能够认识、并能够正确认识现实世界;不可知论认为世界是不可认识或不能彻底认识的。(4)这一概括揭示了辩证唯物论的能动的反映论与旧唯物论的机械的反映论的对立。前者把实践观引进认识论,并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起来,把认识看做是祖逖能动地反映客体的过程;后者离开主体的社会性、实践性和能动性去考察主客体之间的关系,把认识理解为主体对客体的直观的照镜子式的反映。3、试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并说明割裂二者的统一在理论上和实际工作中会导致的错误。(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两个阶段,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感性认识是对事物表面的、直接的、具体的、个别特性的反映,因而是不深刻的、片面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事物本质的、全体的、间接地、概括的反映,因而是深刻的、全面的、相对稳定的认识(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4)在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不可分割的,如果将二者分割开来,就会犯经验论或唯理论的错误

14(5)在实际工作中,经验论和唯理论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认识论根源。经验主义夸大个别的、局部的经验的作用,否认科学理论的指导意义;教条主义夸大理论和书本知识的作用,轻视实际经验,把理论当做万古不变的教条,到处生搬硬套。4、什么时间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及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1、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认识与认识对象是否相一致、相符合。实践是人的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只有它能把主观认识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来确定认识是否与认识对象相一致、相符合,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2、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人们通过实践把思想、理论在现实中实现出来,并把这种实现出来的东西同原来的思想、理论相对照,从而判明其是否正确。一般来说,成功了的就是正确的,失败了的就是错误的。(2)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可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怎么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怎么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从而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不断取得胜利。如果不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固守过去的一切,就会落在时代后面。正是因为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才去的了举世瞩目的成就。5、试述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统一的原理及其理论意义?(1)实践标准既是确定的、绝对的,又是不确定的、相对的,是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2)实践标准的决定性、确定性:1、认识是否是真理,只有通过实践的检验,此外再无别的检验真理的办法。2、人的实践和人的认识都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实践能够对人类的一切认识做出检验,今天的实践未能证实或驳倒的认识,最终会被以后的实践所证实或驳倒(3)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1、任何实践总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具体的实践,都是有局限性的,它不可能完全证实或驳倒现有的一切认识。2、实践对真理的检验具有反复性。许多认识的真理性往往不是经过实践一次检验就能被证实或驳倒,而是经过多次反复检验,才能被证实或驳倒。实践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随着实践的扩展和深化,对认识的检验也不断的深化。(4)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是不可分的,任何夸大一方面而否认另一方面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可以防止把人的知识变成绝对不变的教条;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可以使人们同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的一切变种进行斗争6、试述真理与价值的对立和统一关系?(1)真理与价值的对立是真指真理和价值的不同。真理体现的是认识与认识对象的关系,是认识与对象相一致、相符合;而价值是指外物对人需要的满足,表示某物具有的对人有用或使人愉快的属性。由此不难看出,真理和价值是有区别的,不可混为一谈。(2)真理与价值又是不可分的,又有统一的一面,表现在:1、真理能够指导社会实践,人们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成功地改造世界,以这种实践的成果来满足人的需要,这就是真理所表现出来的价值属性。2、真理与正确的价值观相一致,正确的价值观是在真理指导下形成的。在现实社会中,人的需要是非常复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感到需要,追求满足需要的方式也会各异,于是便产生出这样或那样的价值观。尽管存在各种各样的价值观,但并不是所有的价值观都是正确的。我们主张与真理一致的价值观,即通过在真理指导下的实践活动区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从而使

15人的需要获得满足,这种满足对人的存在和方针具有积极意义。那种与真理相悖的价值取向,即使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也是我们应该加以反对的。因为这种需要的满足对人的生存和发展不具有积极意义,甚至起消极或损坏的作用。7、试述真理的价值的具体表现及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意义。(1)真理的价值具体表现在它的功能上。1、真理具有指导实践的功能。2、真理具有再认识的功能。3、真理具有教育和激励的功能。(2)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市场经济中,货币具有特殊的功能,它是交换的主要手段,只要有货币就能获得所需要的一切,极容易滋生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可以防止和抵制这些腐朽的东西对自己的侵蚀和毒害。第三章:简答1、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须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和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2.简述人口因素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社会物质生产的必要前提。(2)人口状况能加速或延缓社会的发展,与物质生产相适应的人口状况,最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3)人口因素不是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因为它不能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而且它受物质生产的制约,每一种生产方式下都有与其相适应的人口规律。2、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含义: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是特定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1、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2、生产方式或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3、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4、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3、简述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1、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2、社会意识随社会2存在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3、社会意识受反映着的立场、观点、方法的影响和制约,而意识主体的立场、观点、方法是由人们在社会存在中的低位决定的。(2)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先进的或正确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2、落后的或错误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4、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其表现?

16(1)社会意识的先对独立性是指社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它的发展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并不总是保持者一致和平衡。(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的非完全同步性;2、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补平衡性;3、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4、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5、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或称能动性。5、简述生产力的含义及现代生产力系统的要素。(1)生产力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生产力范畴反映的是人与自然界的关系。(2)现代生产力系统包括四类要素:1、独立的实体性因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2、运筹性的综合因素,包括分工协作、经济管理、预测决策等;3、渗透性因素,主要指自然科学;4、准备性因素,主要指教育6、简述生产关系的内容及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基础的原因?(1)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经济关系。它包括三项内容:1、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2、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3、产品的分配方式。(2)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是整个生产关系的基础。这是因为:1、它是生产劳动得以进行的前提;2、它决定整个生产关系的性质;3、它决定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及其相互关系;4、它决定产品的分配方式。7、简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的过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在生产发展的不同阶段具有不同的情况。在一种生产关系产生和确立起来后的一段时间内,它与生产力性质和方针要求是基本适合的,促进生产力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虽然这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也有矛盾,但却不会引起生产关系的根本变革。而当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原来的生产关系逐渐变得陈旧,它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变为基本不适合,从而阻碍生产力的发展时,就要求变革就的生产关系,建立新的生产关系。而新的生产关系一旦产生和确立起来,就又出现了生产关系与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之间在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新的矛盾运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性质与发展要求之间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提高到一个新的阶段8、简述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与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的关系?(1)五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生产关系的不同性质,把人类历史划分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一次更替的社会形态。三种社会形态划分法是指依据人的发展状况或宏观的经济运行形式,把人类历史划分为人的依赖性社会或自然经济社会、物的依赖性社会或商品经济社会、个人全面发展的社会或产品经济社会依次更替的三大社会形态(2)这两种社会形态划分法,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侧面说明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划分,共同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半规律(3)这两种划分法是内在统一的,而不是互相排斥的。9、如何理解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不矛盾的?(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纯粹的必然性只存在于逻辑中(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所揭示的社会过程之间的联系,不是单指对应的线性因果关系,而是多值的、或然的、非线性的因果联系,(3)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又会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

1710、简要说明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1)这里说的分工,指的是旧式分工或自发分工,即具有固定专业划分的分工(2)有了分工就必然有产品交换,而有了产品交换,就会加剧财产的集聚和集中,使财富日益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从而促进私有制的形成和发展。而有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就把社会成员分为占有生产资料的剥削阶级和不占有生产资料的被剥削阶级(3)分工的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分工与对立。由于这种分工,出现了只消费不生产、只享有不劳动的人。这些脱离生产劳动的人、专门从事生产的管理以及政务、司法等活动,成为剥削阶级的组成部分。11、简要说明从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是历史发展中的进步?(1)奴隶制保存了大量的劳动力,把奴隶用于劳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2)奴隶制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奴隶本身也是一种进步,因为作为奴隶来源的战俘,以前是被杀掉,有时甚至被吃掉,现在至少能保全性命了(3)社会有了阶级划分之后,使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分工固定下来并不断强化和发展,有一部分人专门从事科学、文化、教育事业,促进了古代科学文化的繁荣12、简述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产阶级社会的过渡13、简述社会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在阶级社会,只有通过社会革命,才能推翻或摧毁旧的国家政权,建立革命阶级的政治统治,消灭旧的生产关系,确立或建立新的生产关系,从而用较高的社会形态代替较低的社会形态,为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扫清道路(2)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创造历史的巨大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革命是被剥削者和被压迫者的盛大节目,人民群众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像在革命时期那样以新社会秩序的积极创造者的身份出现(3)革命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受到锻炼和改造,成为建设新社会的基础。革命不仅要破坏一个旧世界,而且要建设一个新世界。革命阶级只有在革命实践中,才能学会建设新社会的本领14、简述社会革命的类型?社会革命有多重类型。主要有:新兴封建主阶级推翻没落奴隶主阶级的革命;新兴资产阶级推翻没落封建主阶级的革命;无产阶级推翻资产阶级的革命;在奴隶社会,奴隶反对奴隶主阶级的革命;在封建社会,农民反对地主阶级的革命;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进行的民族民主革命,等等15、简述社会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改革可以巩固新生的社会制度或使原有的社会制度持续存在并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2)社会改革可以为新社会制度的诞生做量变和部分质变的准备(3)社会改革具有在一定程度上破除旧思想、旧观念、旧风俗、旧习惯,树立新思想、新观念、新风俗、新习惯的作用16、简述社会主义社会改革的特点?(1)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主动的、自觉地(2)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

18(3)社会主义社会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地得到解决17、简要说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对人的本质的界定,讲的不是人与动物的区别,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区别,既包括不同时代的人之间的区别,又包括同一时代处于不同社会地位的人之间的区别。所以,它讲的不是一切人所共有的本质,而是不同的人所具有的不同的本质,即认得具体本质(2)由于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即它是由社会关系决定的,所以它就不是先天的,而是后天的;不是抽象的,而是具体的;在阶级社会里不是超阶级的,而是有阶级性的。18、简述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社会紧密相连,不可分割,社会是人的社会,人生活在社会之中。人与社会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人的出现与社会的产生是一致的(2)人的活动与社会结构及其发展变化是一致的(3)社会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一致的,这种一致的基础是实践(4)个人的解放语社会的解放是一致的。19、历史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缺陷?(1)历史唯心主义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的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做这些关系的根源(2)历史唯心主义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不承认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20、为什么说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1)人民群众的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们从事精神活动提供的物质生活资料和其他物质条件,人们便不能进行社会的精神活动(2)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是一切精神财富创造的源泉。科学知识文化本身是人民群众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科学理论将群众的实践经验概括为系统的规律性的知识,文艺作品则以具体的、典型的形象表现人民的实际生活(3)在历史上的各个时代,都有许多知识分子,虽然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但按其所处的社会地位和所表现的社会作用,则应当归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之内。我国现在的知识分子,更是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许多精神财富成果,是人民群众直接创造的。21、简述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1)一般来说,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反映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的发展趋势,比同时代、同阶级的人站得高,看得远,能够提出社会发展的先进思想和主张。这些思想和主张,常常是社会发展的先导。他们在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起着倡导者和发起人的作用(2)先进阶级的政治代表人物,能够根据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主张,制定具体的纲领、路线、政策和战略、策略,并动员和组织本阶级成员与广大人民群众同阻碍社会进步的反动阶级、反动社会势力进行斗争。他们在斗争中起着核心和中流砥柱的作用。特别是在复杂的阶级斗争中,没有他们的组织和领导,不可能取得胜利(3)在历史发展的一定阶段上,某些统治地位的剥削阶级的代表人物,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可能成为开明的政治家,他们的一些主张和改革措施,也对社会发展起某些促进和推动作用(4)杰出的科学家、思想家、理论家、教育家、文学艺术家等等的创造性活动及其成果,

19对于人类科学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社会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水平的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推动了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论述1、运用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说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正确性?(1)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包括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根据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原理,如果一个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比较低,不同地区、不同经济部门发展又不平衡,存在多层次的生产力,就应该在此基础上建立多种性质的生产关系,特别是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不应该一开始就急于建立单一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公有制经济必须占主导地位(3)实践证明,实行这种经济制度,适合我国生产力的状况,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增强了综合国力,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因而是正确的。2、试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的规律及其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意义?在一个社会的上升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是基本适合的,这时虽然二者之间也有矛盾,但这种矛盾可以在这个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通过调整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部分加以解决。当这个社会发展到没落时期,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基本不适合了,这种矛盾就不能通过这种社会制度本身得以解决,需要通过先进经济的革命,消灭旧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建立或确立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才能从根本上加以解决,而新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一旦建立和确立起来,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指之间就达到了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开始了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新的矛盾运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之间的这种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是一个川流不息、万古常新的循环过程,而每一次这样的循环,都把人类社会推进到一个较高的阶段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方面的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说明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1)所谓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是说人类社会的发展也像自然界一样,是客观的、物质的、辩证的过程,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2)应该从以下三个方面说明为什么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性:1、每一代人在社会上开始生活时,所遇到的都是现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任何人都不能自由地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每一代人遇到什么样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而且这种既得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还预先规定了这一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活动方式;2、人们不能自由的选择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并不是说不可以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去改变原有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但是,人们按照自己的目的和需要所从事的社会活动将引起什么样的社会结果,自己是意识不到的(3)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的水平,就是认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作为社会的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4、试述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和选择性的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性是指历史决定论,社会历史发展的选择性是指主体选择的作用。承认历史决定论和承认主体选择的作用是一致的。人们对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揭示,正是为探寻人的选择活动开辟广阔的天地,使人们以日益合乎客观规

20律的活动,更加自觉地创造自己的历史(2)下面从三个方面说明社会形态发展的决定性与选择性的一致性及其现实意义。1.、在历史决定论看来,在现实生活中规律是非直接的,只是作为一种趋势、一种平均数而存在;2、在历史决定论看来,社会规律给人们的活动提供的并不是一种唯一的现实可能性,而往往是提供一个由多种现实可能性组成的可能性空间,何种可能性成为现实,取决于人的自觉活动和选择(3)每一种可能性又有多种多样的形式,即各种具体的模式和途径。人们对具体模式和途径的选择,可以表现出巨大的能动性。5、试述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的含义?(1)社会形态发展的统一性,是指各国历史发展过程所具有的共同性、普遍性。这种统一性表现在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以五种社会形态划分为例,社会形态发展的纵向统一性,是指各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按其自然历史过程,一般都应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五种社会形态。社会形态发展的横向统一性,是指处于同一社会形态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大致相同的生产关系体系,大致相同的上层建筑(2)社会形态发展的多样性,是指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历史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在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上都有自己民族的特色,各国的历史可以说是千差万别的。6、如何理解社会改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社会改革的普遍性是指社会改革不仅存在于社会主义社会中,而且存在于有史以来的各种社会制度中。社会改革的特殊性,是指不同时期、不同国家的改革具有自己的特点,特别是指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与阶级社会的改革相比较,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和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主动的、自觉的,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是被动的、自发的,统治阶级往往是在被统治阶级强烈反抗下,不得已而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行某些调整的。(2)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是从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出发,为了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要求而进行的,因而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有广阔而深厚的群众基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虽然也能满足群众的某些利益和要求,但从根本上说是从统治阶级的利益出发、为了统治阶级的统治地位而进行的,因而不能广泛地唤起民众,缺乏深厚的群众基础。(3)社会主义社会的改革,可以在社会主义制度本身的范围内,使各种矛盾不断得到解决;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改革,只能暂时缓和一下社会的矛盾,但不能在旧社会制度本身的范围内最后解决它的固有矛盾7、试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功能和作用?(1)它具有坚持和培育民族精神的功能。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振奋的精神和高尚的品格,就不可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2)它具有切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功能。在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在思想道德领域,必须建立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思想道德体系,引导人们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3)它具有大力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功能。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担负着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的重任,发挥着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作用,发货着弘扬科学精神和普及科学知识的作用。8、说明如何正确认识和评价杰出人物在历史上的作用?

21(1)杰出人物是一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要正确的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深入了解他们所处的历史条件,坚持历史主义原则(2)在阶级社会里,杰出人物,特别是政治家、思想家、理论家、军事家,总是一定阶级的代表,他们的历史主义同他们所代表的那个阶级的历史作用是分不开的。因此,要正确认识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必须对他们作阶级分析(3)杰出人物的出现及其历史作用都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辩证统一。因此,必须用必然性与偶然性辩证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杰出人物及其历史作用(4)任何杰出人物都有巨大的历史功绩,也必然会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和错误。对他们的历史作用要作全面的分析和评价,既不能肯定一切,又不能否定一切。第四章简答1、试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与阶级局限性?(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是在中产阶级反对封建主义的斗争中逐步萌芽和产生,并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建立而逐步发展形成的。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念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局限性: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上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以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其历史进步性。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2、简述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条件?(1)商品经济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才产生、发展和存在的。(2)商品经济的产生和存在需要两个基本经济条件。一、是社会分工的产生和存在。二、是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3、简述劳动二重性及其相互关系?(1)商品经济通过人的劳动产生出来的,因而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二因素也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的。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就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2)生产一定使用价值具有特定性质、目的和形式的劳动,就是具体劳动(3)生产商品的劳动,从另一方面来看又是抽象劳动。撇开一切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是抽象劳动。所以,生产商品的抽象劳动创造了商品的价值(4)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生产者的同一劳动过程中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它们在时间上和空间上是统一的,并不是各自独立存在的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商品生产者在从事具体劳动的同时,也就是支出了抽象劳动。具体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自然属性,抽象劳动是生产商品劳动的社会属性4、简述商品价值量的决定以及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的(2)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而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这是商品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基本关系5、为什么说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劳动生产率?

22决定商品价值量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取决于该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而不取决于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只要部门平均劳动生产率没有发生变化,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就不会发生变化。而当个别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时,由于单位商品的社会价值量不变,则随着该企业在同一时间内所生产的商品数量增多,其创造的社会价值总量也会相应增加,盈利随之上升。这就是个别企业总是力求提高其劳动生产率的原因6、为什么说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之所以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因为这一矛盾决定着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生产者的命运。商品生产者的私人劳动能否转化为社会劳动,或者私人劳动在多大程度上转化为社会劳动,决定着商品生产者在竞争中的地位,以及盈利或者亏损程度,从而决定着他们在两极分化中的命运。有的商品生产者生产的商品数量和品种符合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耗费较少的个别劳动却会发财致富。而有的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不符合或不完全市场需求,或者他们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高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耗费的私人劳动不能或者不能全部被社会所承认,他们就会发生亏损,甚至陷于破产。这种两极分化现象,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条件下是经常发生的。7、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和表现形式?(1)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和要求是: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为基础。这就意味着价值规律的内容包括两个互相联系的方面:1、价值量的决定,即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决定;2、实行等价交换,即不同的商品是按照其价值量的大小进行等价交换。这个规律体现着商品经济发展运动过程的必然趋势,它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必然存在和起作用,是商品经济的基本经济规律(2)价值规律作用的表现形式: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在商品交换中价格应该与价值相一致。但在商品经济条件下,经常存在着供求的不平衡,随着商品供求关系的变化,价格有时高于价值,有时低于价值,价格总是围绕着价值上下波动,这就是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8、简述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手段剥夺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强迫劳动者同生产资料相分离,使生产资料和货币财富在少数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起来,并使劳动者沦为出卖劳动力的雇佣工人。资本原始积累在历史上以英国最为典型9、简述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以及劳动力商品的特点?(1)劳动力商品的价值是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包括以下三部分价值:一是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而是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三是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2)劳动力的价值决定的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它包括历史和道德的因素。随着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必要生活资料的种类和数量也会增加,质量和结构会发生变化,劳动力价值的物质内容会不断扩大。但是,在一定国家的一定历史时期,必要生活资料是一个可以确定的量(3)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也具有重要的特点。劳动力的使用价值是进行生产劳动的能力,它的消费或使用就是劳动。而劳动凝结在商品中则形成价值。因此,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不仅能创造出价值,而且能够创造出比劳动力自身的价值更大的价值,从而能为它的购买者带来剩余价值

2310、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哪几部分?劳动力商品的价值包括以下三部分生活资料的价值:(1)维持劳动者自身生存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再生产他的劳动力(2)劳动者繁育后代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用以延续劳动力的供给(3)劳动者接受教育和训练所支出的费用,用以培训适合资本主义再生产所需要的劳动力11、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统一?(1)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过程是价值增值过程的手段(2)资本主义的劳动过程的特点:一是工人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二是劳动产品归资本家所有(3)剩余价值的产生是由于资本家把雇佣工人的劳动时间延长到补偿劳动力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以上,从而劳动力所创造的全部价值,超过了劳动力的价值,价值增值过程就实现了,这就是资本价值增值的秘密。所以,剩余价值就是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12、什么是剩余价值率?(1)剩余价值是可变资本产生的,为准确地表明资本家对个人的剥削程度,应该用剩余价值同可变资本相比。剩余价值率就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2)用m'表示剩余价值率,则m'=m/v。雇佣工人的工作日分为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两部分,剩余价值率因而也可以用另一种形式表示,即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3)用M代表剩余价值量,则M=m/v×v=m'×v。可见,资本家要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可以通过两条途径:1、提高剩余价值率,即提高对工人的剥削程度;2、增加可变资本总量,以雇佣更多工人,扩大剥削范围。13、怎样认识资本积累的实质、后果、历史作用和历史趋势?(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用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用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2)资本积累的后果是:1、导致资本的机构称的提高;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3、引起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3)资本主义的进步的历史作用,可以用两个简短的论点来概括: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和劳动的社会化(4)资本积累导致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深化,最终必将以生产资料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这就是资本积累的历史趋势14、简述资产阶级的政党的职能?(1)主导资产阶级议会和国家劳动人的选举,使选举结果有利于资产阶级或由本党所代表的某个资产阶级利益集团(2)由本党代表资产阶级控制议会和政府,执掌或参加国家政权(3)将某资产阶级政党的纲领和政见上升为议会制定的法律和政府的政策,并利用政权的力量加以推行15、什么是资本主义的三权分立制度?资本主义国家的三权分立制度,是资本主义国家权力机构体系进行组织和活动的一种制度,特别是在实行民主共和国的国家中,三权分立是其政权机构组织形式的显著特征。三权分立是将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权力分为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三部分权力,三者分别由不同的国家机构行使,一般来说,议会掌握立法权,政府掌握行政权,法院掌握司法权。

2416、简述资产阶级政府的职能?对内的基本职能:(1)对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实行专政,按照资产阶级统治的需要约束他们的行为(2)对社会实行管理,保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的运作和发展对外的基本职能:(1)保卫本国安全,防止和反对外来侵略(2)开展对外交往,甚至进行对外扩张和发动侵略17、简述三权分立制的实质?(1)资本主义国家的议会、政府、法院,一般来说,三者地位平等,各行其职,同时又彼此制约,三权互相制衡,这就是所谓的分权制衡原则。(2)实际上,所谓三权分立只是资产阶级内部的权力分立,而绝不是与劳动人民或其他阶层分享权力(3)资产阶级的国家权力,是体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权力整体,是为资产阶级总体利益服务,统一而不可分割。所以,所谓三权分立,实际上不过是资产阶级为了更好地实现其整体阶级利益,而采取的一种权力分工方式18、简述资产阶级的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1)人生观是人们对于人生目的和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它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社会关系的产物。在阶级社会里,人生观具有阶级性,各个阶级都有其自身的人生观(2)价值观是指对于人及其实践活动的价值进行评价的根本观点。价值观受人生观所影响和制约,在阶级社会中,价值观同样具有鲜明的阶级性(3)道德观是指有关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准则的观念体系。在阶级社会里,道德也是有阶级性的19、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是利己主义(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论述1、怎样理解货币的本质?货币具有哪些职能?(1)货币的产生和起源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通过货币产生的过程揭示出,货币的本质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它体现着商品经济条件下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2)货币的本质体现在它的职能上,货币的职能是指货币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作用。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货币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五种职能,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最基本的职能。1、价值尺度职能是指货币是衡量和计算一切商品价值量大小的社会尺度。商品的价值用货币来表现就是商品的价格。2、流通手段职能是指货币起着商品交换媒介的作用。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交换,就是商品流通。货币在商品流通中的不断运动,称为货币流通。3、贮藏手段职能,是指货币退出流通领域,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而被保存起来。4、支付手段职能,是指在商品赊购赊销过程中,当到期偿还货款时货币所执行的还款职能,以及用于清偿债务,支付赋税、租金、工资等所执行的职能。5、世界货币职能,这是货币越出一国的范围,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一般等价物的作用2、试述价值规律在私有制商品经济中的作用?(1)价值规律自身的作用,就是商品按照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价值进行交换的客观必然性的实现。这种必然性越是得到贯彻和实现,越是表明价值规律在有效地发

25挥作用,也就意味着商品经济得到正常顺利的发展(2)价值规律对社会经济的发展有以下三方面作用: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3、试述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基本方法?(1)资本家提高对个人剥削程度的方法多种多样,概括起来有两种基本方法: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2)在雇佣工人的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工作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绝对剩余价值。资本家除了用延长工作日的方法以外,还用提高劳动强度的方法加强对工人的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由于提高劳动强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也属于绝对剩余价值(3)在工作日既定的条件下,改变工作日中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的比例,可以增加剩余价值的生产。在工作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应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剩余价值,叫做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必须缩短必要劳动时间,这就要提高生活资料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由于与生活资料生产有关的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影响生活资料的价值,因此,也需要提高相关生产资料部门的劳动生产率。当上述生产部门的劳动生产率普遍提高即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后,单位商品价值便会下降,劳动力价值随之下降,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必要劳动时间便会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则相应延长,从而生产出相对剩余价值。由此可见,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以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为条件的4、试述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及其本质?(1)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就是资产阶级为实现其阶级专政而采取的统治方式和方法及各种相关制度的总和。它主要包括资本主义的国家制度、政党制度、选举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民主制度等等,其中国家制度是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核心(2)资本主义的国家是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实行阶级统治的工具。资本主义国家制度有国体和政体两个方面。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掌握基本生产资料的资产阶级占据统治地位,而广大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处于受剥削和被统治的地位,这种基本的阶级关系决定了资本主义国家的国体是资产阶级专政。资产阶级专政的实质是资产阶级凭借其所掌握的国家机器,包括政府、军队、警察、法院等,对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实行强力统治。无论哪个资本主义国家,其国体都是相同的,都是实行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国家的政体是指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政体是与国体相适应的,它为国体服务,体现资产阶级专政的要求。但是,各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经济发展状况、阶级力量对比、历史文化传统等许多因素的差异,因而其政权机构的构成形式不尽相同,主要有君主立宪制和民主共和制两种形式(3)在资本主义制度中,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为了维护其根本经济利益,必然要建立与其经济制度相适应、并为其服务的政治制度,实现资产阶级对整个社会的阶级统治和治理。资本主义的政治制度是为其经济基础服务,为资产阶级的统治服务的。5、如何认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历史进步性和阶级局限性?(1)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反对封建专制的斗争中,以及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与发展的上升时期,反映了社会进步的要求。早期的资产阶级启蒙学者和思想家,在政治、哲学、法律、经济、文化等方面,提出了许多富于进取精神的先进理念和观念,继承和发扬了人类优秀的思想文化成果,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解放,具有历史进步意义。马克思主义历来充分肯定资产阶级思想家的历史贡献,并对资产阶级学说中有

26科学价值的理论成果和实现观点加以继承和借鉴(2)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毕竟是建立在资本主义经济基础之上,是为资本主义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制度服务的,因而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本质是维护资本主义剥削制度的思想体系。即使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功能也是为资产阶级服务的。而当资产阶级掌握了政权,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以后,特别是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之后,随着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斗争的展开,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整体上逐渐丧失了其历史进步性,日益演变成公开为资本主义剥削制度辩护,竭力反对马克思主义,反对社会主义的理论思想体系,从而充分暴露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阶级本质和阶级局限性。第五章简答1、产业资本是如何实现资本循环和价值增值的?(1)产业资本在其现实循环运动过程中,依次经过三个阶段,即购买阶段、生产阶段、销售阶段;与这三个阶段相适应,产业资本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三种职能形式(2)产业资本的现实循环,包含了货币资本循环、生产资本循环、商品资本循环,它是这三种循环形式的有机统一(3)资本是自行增值的价值,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通过对资本循环运动的考察,揭示出资本是一种运动。剩余价值只有在资本的连续循环运动过程中才能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2、简述生产资本的构成?生产资本的构成是生产过程中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重要因素。生产资本的不同构成部分,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固定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机器、工具、厂房、设备等劳动资料上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的价值并非在一次生产过程中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而是按照它在每次生产过程中的使用磨损程度,其价值一部分一部分逐渐的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经过多次生产过程,才把它的价值全部转移完毕,而转移到新产品中去的价值,随着商品的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态一部分一部分逐渐地周转回产业资本家手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多次转移、多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固定资本。流动资本是指产业资本家用于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等劳动对象和用于劳动力的那部分生产资本。这部分资本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一次全部投入生产过程,并随着商品销售,又以货币资本的形式一次全部回到产业资本家手中。依据这部分资本价值周转方式是一次投入、一次收回的特点,把它称为流动资本。3、如何计算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1)计算一定时期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就是计算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的平均周转速度,也就是要把生产资本的各个组成部分都转化为同质的货币形式,将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各自在一年中周转的价值额合计起来,除以预付资本总额,这样就能算出预付总资本的平均周转速度。(2)具体的计算方法是,将一年中固定资本的周转总额加上流动资本的周转总额除以预付资本总额,即可得出预付资本的总周转速度4、简述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主要表现形式?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表现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另一种表现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当这个矛盾发展到尖锐程度时,市

27场上大量商品积压,社会资本再生产的实现条件遭到破坏,便会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6、简述资本主义的生产成本对资本家的作用和意义?(1)生产成本是资本家盈亏的界限。生产成本是商品销售价格的最低界限,资本家销售商品的价格,高于生产成本就能赚钱盈利,低于生产成本就要赔钱亏本。(2)生产成本的补偿是资本主义企业再生产的一个条件。只有通过商品销售把生产成本全部收回,才能重新购买生产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等各种生产要素,使再生产继续进行(3)生产成本的高低是决定资本家在竞争中胜败的关键。商品的销售价格只要高于生产成本就能盈利。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资本家,哪个资本家生产商品的生产成本越低,其商品的销售价格就可以相应降得越低,从而他在竞争中就越能处于有利地位。7、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1)二者表现不同的经济关系。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值程度。(2)二者数量不同。利润率是剩余价值和预付总资本的比率,而剩余价值率总是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的比率,因而利润率总是小于剩余价值率,它掩盖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3)剩余价值率清楚的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而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似乎剩余价值是由全部预付资本所生产出来的。8、简述影响利润率高低的主要因素?(1)剩余价值率的高低(2)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3)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4)不变资本节省的状况9、简述商业利润的形成和来源?(1)商业利润就是商业资本家从事商业经营活动所获得的利润,它的来源是产业部门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2)产业资本家之所以要把一部分剩余价值让渡给商业资本家,是因为商业资本家为产业资本家提供的服务,使产业资本家获得更多的剩余价值,因而产业资本家就必须、而且也愿意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资本家,这比他自己兼营商业更为有利。所以,产业资本家便按照低于市场价格的价格将商品出售给商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再按照市场价格销售商品,这样,商业资本家便获得产业资本家转让给他的那一部分剩余价值。10、简述借贷资本的形成?(1)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的运动中分离出来的特殊资本形式。在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手中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成为借贷资本的主要来源,这些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主要有:暂时闲置的固定资本折旧费、暂时闲置的流动资本、暂时闲置的用于资本积累的剩余价值。在资本主义再生产循环过程中,有的资本家需要补充货币资本,从而需要借入一定数量的货币资本,这就产生了借贷关系。因而,从职能资本的运动过程中暂时游离出来的货币资本,为获取利息而借贷初起时,就转化为借贷资本。11、简述资本主义银行及其职能?(1)在资本主义社会,货币资本的借贷主要是通过银行进行的。资本主义银行是专门经营货币资本的企业。银行有两个主要职能:一是吸收存款,即把社会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到银行;二是发放贷款,即把货币资本贷给自能资本家使用。所以,

28银行是充当货币资本的所有者和使用者即贷款人和接待人的信用中介,同时,银行还充当资本家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2)银行资本家向职能资本家提供贷款而形成的借贷关系,就是银行信用。银行的信用业务有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负债业务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是通过发放贷款贷出资金。12、股票价格是如何决定的?(1)股票没有价值,但是由于它能定期取得股息收入,所以成为一种特殊商品,具有价格。(2)股票价格实际上是股息收入的资本化。也就是说,股票价格等于这样一笔货币资本,把这笔货币资本存入银行所获得的利息,与凭这张股票取得的股息相等。因此,股票价格取决于股息和银行存款利息率这两个因素。股票价格与股息成正比变化,与存款利息率成反比变化,用公式表示为:股票价格=股息/存款利息率(3)股息和存款利息率是决定股票价格的基本因素,但是,还用其他一些因素影响股票价格,如市场上股票的供求状况、物价水平,以及政治、心理等因素。正因为股票价格受多种因素制约和影响,因而股票的市场价格会不断波动,股票价格往往与股票的票面额不一致13、什么是绝对地租?它在当代有何变化?(1)由于土地私有权的存在,租种任何土地,都必须缴纳地租,即绝对地租(2)当代形成绝对地租的条件发生了变化。绝对地租不再是由农产品的价值高于社会产生价格的超额利润所形成,而是将农业资本家的平均利润的一部分转化为绝对地租。在当代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以往由农业资本家租种土地经营的情况已经逐渐改变。主要经营形式已变为农业经营者同时也是土地所有者,不需要缴纳绝对地租论述1、试述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的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使资本主义再生产也具有了周期性。从一次危机的开始到下一次危机的开始,其间所经历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的周期。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一般来说包括危机、萧条、复苏、高涨四个阶段(1)危机阶段是再生产周期的决定性阶段。这个阶段的特点是,商品销售困难甚至被销毁,企业开工不足甚至倒闭,生产下降,工人大批失业,货币信用制度被破坏,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陷于瘫痪和混乱,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2)萧条阶段的特点是,生产不再下降,企业停止倒闭,失业人数不再增加,但商品销售仍很困难,信贷关系呆滞(3)复苏阶段的特点是,市场销售扩大,生产逐渐回升,企业利润增加,就业日益增多,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前的最高点时,便过渡到高涨阶段(4)高涨阶段的特点是,市场繁荣,生产上升,企业规模扩大就业人数明显增加。整个社会经济呈现一片繁荣景象2、生产价格形成后价值规律如何起作用?超额利润还会存在吗?(1)平均利润形成以前,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销售,商品的市场价格是以价值为基础。随着平均利润的形成,商品不再按价值销售,而是按生产价格销售,商品市场价格转而以生产价格为基础。生产价格是商品的生产成本和平均利润之和,它是价值的转化形式。(2)生产价格形成以后,商品交换是以生产价格为基础,市场价格的变动不再以价值为中心,而是以生产价格为中心,市场价格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正因为生产价格是价值的转化形式,生产价格的形成与变化都是由价值决定,所以,市场价格以生

29产价格为中心,围绕生产价格上下波动,知识价值规律作用的形式发生了变化,并没有违背和否定价值规律(3)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的形成,并不排斥个别企业的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这是因为,平均利润的形成是不同部门之间竞争的结果,而从一个部门内部的各个企业来看,它们的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不同,导致一个生产部门内部生产同类商品的各个企业的个别生产价格也不相同,而商品是按照部门平均生产条件所决定的社会生产价格销售的。因而,个别企业的生产条件比较优越,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其商品的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利润,即超额利润。超额利润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3、试述商业资本成为一种独立的资本形式的必要性及可能性?(1)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生产规模和市场范围不断扩大,产业资本家所经营的商品销售业务逐渐增加。产业资本家为了集中力量从事生产活动,减少流通资本数量,便要求由专门从事商品销售业务的商业资本家来为其销售商品服务。因而,随着商业资本的出现,商品资本的职能就逐渐从产业资本中分离出来,独立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2)可能性必须在两个方面:1、在产业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商品资本的职能本领就不同于产业资本即货币资本的职能。货币资本的职能是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生产资本的职能是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则是形式商品,实现价值和剩余价值。这种不同的职能,就为各种职能资本家之间的分工创造了条件。所以,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从产业资本的职能中独立出来,成为商业资本的职能。2、产业资本家为了源源不断的获得剩余价值,他的资本必须有一部分经常在流通过程中执行商品资本的职能。这就表明,商品资本职能本来就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因而商品资本的职能,就有可能转化为商业资本的职能4、试述利息率及其决定因素?(1)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贷给职能资本家在一定时期内使用,要按照事先确定的利息率收取利息。利息率是一定时期内的利息量与借贷资本总额的比率。利息的数量则由借贷资本总额和利息率两个因素所决定。(2)利息率的决定因素:1、利息率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发生变动。利息率变动的高低界限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即低于平均利润率高于零。一定时期利息率的高低,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平均利润率本身的高低;二是由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与企业利润的比例所决定。这个比例主要取决于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供给与需求双方的竞争,借贷资本供不应求,利息率就上升;反之,借贷资本供过于求,利息率就下降。2、在一定的平均利率水平和借贷资本的供求平衡时,利息率究竟多高,实际上是由一个国家的习惯和法律传统所决定的。此外,利息率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如预期价格变动率、国家的财政政策、借贷资本风险的大小等5、股份公司是如何产生和发展起来的?(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股份公司有多种形式,其典型和一般的形式是股份有限公司,它是通过发行股票筹集资本所设立的企业法人组织,企业以其经营的法人财务为限,股东以其投资额为限,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有限责任(2)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股份公司应运而生。1、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使得生产规模和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兴办大型企业需要巨额资本,仅仅依靠单个资本自身的资本积累难以办到的,因而要求通过发

30行股票集资的方式,把单个资本及社会上的闲散资本联合起来组成股份公司,从而在短期内集中大量资本,建立大型企业。2、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促进了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一方面,股份公司是以资本的所有权和使用权相分离为前提的,因而是信用这种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的形式,另一方面,股份公司的产生和发展,是与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发展密不可分的。6、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是否实现了资本民主化?(1)发行小额股票的原因。资本主义股份公司发行小额股票,有利于将分散于劳动者手中的少量积蓄集中起来,由大资本家支配和使用。股份公司实际上是大资本支配其他阶层货币收入的形式(2)劳动者购买小额股票不能改变其受剥削的地位。在资本主义的股份公司中,大股东和大资本家实际上是股份公司的真正所有者。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所需要的股票数量称作股票控制额。由于小额股票的分析,使股权分散化,大股东控制股份公司的股票控制额,往往只需占股票总额的30%或20%,甚至5%即可,这叫相对控股权。而众多持有小额股票的小股东,不可能形成与大股东相抗衡的力量。劳动者即使购买了小额股票,并不能使他们成为资产者,更不可能改变他们受剥削的经济地位。(3)资产阶级宣扬劳动者购买了小额股票,就实现了资本民主化,消灭了劳动与资本的界限,这完全是欺人之谈。7、试述极差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极差地租形成的条件就是土地肥沃程度、地理位置等生产条件的差别(2)形成极差地租的原因是对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1、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得经营优等和中等地的农业资本家都能获得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2、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使资本主义农业中可以长期稳定地获得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所以,经营优等和中等地所获得的超额利润,可以长期地和稳定的存在,成为一种固定的收入,因而这个超额利润便能稳定地形成极差地租(3)土地是一种自然资源,不能创造出任何价值和剩余价值,因而极差地租不是来源于土地本身。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是耕种优等土地和中等土地的农业雇佣工人所创造的超额剩余价值。这些农业雇佣工人的劳动是一种具有较高劳动生产率的劳动,它是作为加强的劳动起作用的,能够在一定的劳动时间内创造出较多的价值,从而可以创造出形成极差地租的超额利润8、试述绝对地租产生的条件、原因和源泉?(1)绝对地租形成的条件是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低于工业,或低于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2)在资本主义农业中,形成绝对地租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1、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2、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3)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第六章简答1、什么是金融资本?金融寡头怎样实现其在经济和政治上的统治?(1)金融资本是由垄断的工业资本和银行资本融合或混合生长构成的一种新的资本形式,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中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实际上的统治者(2)掌握了金融资本,操纵国民经济命脉,并在实际上控制国家政权的少数垄断资本家

31或垄断资本家集团成为金融寡头(3)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实行参与制实现的,参与制是通过控制一定数量的股票从而层层控制许多企业的经济上的统治方式。金融寡头在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个人联合的方式实现的。金融寡头还可以通过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等方式来对政府的政策施加影响,通过掌握舆论工具、新闻媒介来对社会生活施加影响,从而实现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统治2、简述垄断与竞争的关系?(1)垄断产生后竞争依然存在。1、竞争是商品经济存在和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核心机制,有商品经济就必然存在竞争。2、从垄断资本主义社会中现实的经济主体来看,虽然在某些部门存在着垄断组织,但也还存在未形成垄断的部门及大量的非垄断企业,这些经济主体之间必然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关系,即便是已经形成垄断的部门,也绝大部分是几个垄断企业并存,他们之间本质上依然是相互竞争的关系(2)垄断资本主义阶段不但存在着竞争,而且竞争的主体、形式、内容和激励程度,都较之自由竞争资本主义阶段有新的发展。从竞争的范围来说,大体有: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垄断与非垄断企业之间的竞争,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非垄断企业之间的自由竞争等(3)垄断阶段同自由竞争阶段竞争的不同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竞争的目的不同。2、竞争的手段有了新的变化。3、竞争的激烈程度和后果不同。4、竞争的范围不同3、简述垄断利润及其来源?垄断资本在经济乃至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经济利益驱使的,是为了获取高额垄断利润。垄断利润即垄断资本凭借其在生产和流通中的垄断地位所获得的大大超过平均利润的高额利润。垄断利润是垄断统治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垄断资本的形成及其在经济上的统治为的是获取高额垄断利润,而大量垄断利润的撷取,又进一步加强了垄断资本的实力及其统治力量。但垄断本身不能创造价值和剩余价值,垄断资本所获得的高额利润,归根到底来自于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所创造的剩余价值具体说来垄断利润的来源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1)来自对本国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剥削(2)由于垄断资本可以通过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来控制市场,使得它能获得一些其他企业,特别是非垄断企业的利润(3)通过加强对其他国家劳动人民的剥削和掠夺,获取的海外利润(4)通过资本主义国家政权进行有利于垄断资本的再分配,从而将劳动人民创造的国民收入的一部分变成垄断资本的收入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即资本主义国家政权与垄断资本相结合的资本主义(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的原因,归根结底仍然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和结果。一般垄断的产生,促进了生产社会化的发展,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社会化大生产本质上要求按照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规律,在全社会范围内组织、计划、协调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私人垄断资本不能适应这种要求。在这种条件下,必须由国家出面,利用政权的力量来协调各方面的关系,维持资本主义社会经济的运行。于是就出现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5、资本主义国家如何通过调节利率来干预经济?利率调节主要是通过利率高低和差别利率来实现某些宏观经济目标。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国家支持的产业或企业给予优惠的信贷条件,鼓励其发展,相反,对国家要控制的经济活动

32则用较苛刻的信贷条件来制约。在经济过热时,适当提高利率,给经济降温;相反,在需要刺激经济发展、走出萧条时,则适当降低利率来刺激投资于消费。6、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无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采取了哪些具体形式、进行何种宏观调控和微观管制,其实质都是为了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制度的存在和发展7、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1)资本主义最初的发展时期,代表着先进生产力,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形态代替封建社会经济形态,是人类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其历史必然性(2)生产的高度社会化,要求突破和否定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本质要求。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特别是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出现了许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自我扬弃的现象。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同时也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深化,它促成了垄断的产生和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它是资本社会化的更高形式,生产社会化、资本社会化和管理社会化达到了更高程度,为转向社会主义提高了更充分的条件。8、简述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的客观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的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矛盾的。无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如何调整,只要这种矛盾存在,就有导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客观要求和趋势论述1、试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宏观经济调控?(1)国家干预经济的必要性。早期资本主义经济理论认为,国家或政府不应过多的干预经济,但是现实的资本主义经济运行中,经济危机周期而至,并愈演愈烈,用于资本主义国家不得不出面干预经济生活(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任务、目标。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与手段。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这在整个经济调控中所占比重不大。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地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4)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当代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宏观经济的调控,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以及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实现的。2、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的宏观经济管理与调控?(1)按照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考察资本主义国家干预经济的问题,归根结底是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存在和发展的内在要求,使得资本主义国家必须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起管理与调节社会经济生活的任务。同时,从市场经

33济运行条件的角度来看,一些私有制市场经济主体所不愿或不能承担的社会经济任务,也必须由国家来完成(2)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总任务,是促进市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资本主义国家宏观经济管理与调节的主要目标,包括保持经济的稳定和一定程度的增长,保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实现充分就业,保持国际国内收支的大体平衡等(3)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方式,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直接调节、控制和介入,另一个是国家对国民经济的间接调节与控制,主要是运用经济手段,通过经济政策的制定、经济杠杆的运用,还可以通过计划的指导,间接的引导私人资本按照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是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控的主要方式(4)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手段,主要是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在个别时候,还可能出台某种行政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直接的干预。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节和控制的对象,既包括各个微观经济主体,也包括作为整体的国民经济宏观全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管理和调控目标的实现,主要是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这样一种经济调节机制实现的,这也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调控以经济手段为主的具体体现。发达市场经济中国家调节的主要是四大市场,即商品市场、资本市场、劳动力市场和外汇市场。国家主要通过调控者四大市场的总供求和相关的经济指标,并运用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经济政策手段进行干预,以求实现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经济的稳定和适度增长(5)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宏观经济调控的主要政策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并在一定程度上实行国民经济计划化3、试述垄断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展?(1)私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的统治在其国内不断发展,并积极向外扩张势力,对不发达国家和地区实行经济乃至政治、军事等多方面的侵略和扩张,剥削、奴役和掠夺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以实现垄断资本在国外的统治。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垄断资本在世界范围的扩展规模更大,形式更加多样,建立起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的世界经济政治体系(2)垄断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重要手段是资本输出,即把他们手中掌握和控制的大量资本输往国外,利用这些资本作武器,控制资本输入国的经济命脉,剥削、压迫这些国家的劳动人民,掠夺这些国家的自然资源和物质财富,最终为金融资本控制这些国家、形成金融资本的国际统治服务。资本输出的形式有多种,从资本形态上来看大体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借贷资本输出和生产资本输出。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外资本输出,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确立和巩固金融资本对世界统治的重要工具,是国际垄断的基础。资本输出成为垄断资本主义阶段的一个重要经济现象和特征,对资本输出国与输入国乃至整个世界经济格局,都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3)当资本主义的发展越出国界,在世界上扩展其势力范围时,需要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垄断组织,来保证其垄断统治和劳动利益(4)为了维持资本主义在世界上的统治,获取高额海外利益,除了在经济领域瓜分势力范围之外,帝国主义国家还采取政治、军事手段从领土上瓜分世界,把经济较为落后的国家变为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附属国。战后以来,老殖民主义体系以及瓦解,过去的殖民地、附属国纷纷独立,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对世界的统治也由旧殖民主义转为新殖民主义。4、试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原因?(1)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10世纪70年代以来的信息技术革命,不仅加

34快了信息传达的速度,也大大降低了信息传输的成本,打破了种种地域乃至国家的限制,把整个世界空前地联系在一起,推动了经济全球化的迅速发展(2)跨国公司的发展。跨国公司为经济全球化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大大的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3)各国经济统治的改革。20世纪90年代以来,传统的计划经济国家纷纷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转而向市场经济过度,这样就为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贸易的扩大提供了适宜的体制环境,促进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5、试述经济全球化的趋势及其主要内容?(1)经济全球化是在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国际化与资本的国际化不断发展的条件下的必然产物(2)经济全球化是指国际经济发展中的这样一种趋势,即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地区各国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一国和地区的范围并相互紧密的联系在一起(3)经济全球化内容包括很多方面,大体可从生产全球化、贸易全球化和资本全球化三方面来考察。1、生产全球化,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生产领域的国际分工和协作的加强,各国在生产上密切配合的趋势。2、贸易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活动虽然已有很长的历史,但它的全球化则是近几十年来在工业和科技革命推动下出现的。3、资本全球化,在垄断资本主义阶段,资本输出意味着资本国际化开始出现,近二、三十年来,在新科技革命的推动下,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加,形成了资本全球化趋势6、试述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原因及实质?原因(1)在生产力方面,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之所以能在一定程度上快速发展,主要是生产力自身发展规律,特别是科学技术自身发展规律作用的原因。(2)在生产关系方面,主要是在所有制关系上,资本主义国家在其自身范围内进行不断的调整,以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3)在分配方面,在不改变财富分配比例甚至提高资本家所占比例的前提下,资本主义国家进行了某些调整和再分配,缓和了社会矛盾(4)在上层建筑方面,当代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归根结底是经济基础发展变化所要求的实质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很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资本主义的自我调节和完善,都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所允许的范围之内进行的。资本主义国家的新变化,说明它在总的量变过程在,已经发生了某些阶级性的部分质变。当代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将会继续这种非爆发式质变过程。其内部自我否定的因素将不断积累,新社会因素也会逐步增多。做出这样的判断,并不是说资本主义的本质已经改变,它很快就会转变为社会主义。目前,它的根本性质尚未改变。同时,非爆发式质变形成往往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西方发达资本主义要完成这一转变,必然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7、试述垄断资本主义的历史过渡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决定了自身的历史过渡性,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历史必然性,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和资本主义的历史局限性决定的。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造就了社会化生产力,而这种生产力本身则是与资本主义的生产资料私人占有制相矛盾的。无论资产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的框架内如何调整,只要这种矛盾存在,就有导向更高社会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阶段的客观要求与趋势

35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曲折、长期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资本主义是一种自我调节能力较强的社会生产方式,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8、为什么说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消灭剥削制度。这就使得在一个国家内,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长期反复的较量和斗争。有其是在经济较为落后,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在少数社会主义国家和多数资本主义国家并存的情况下,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巩固也要经历复杂的斗争,并可能出现倒退和反复。这一切都决定了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第七章简答1、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是不同的,由此决定,不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发展道路具有不同的特点(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这是各国的发展道路不同的另一原因(3)在社会主义的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时代在前进,实践在发展,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因此而更具多样。2、简述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极其与空想社会主义的区别?(1)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工人运动的实践中,在总结、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2)空想社会主义者看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但因为他们没有正确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不能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经济根源和客观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理论则正好相反,它使社会主义从空想变成科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发展3、简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的发展?(1)1917年,社会主义革命在俄国胜利,在短短的几十年时间里,社会主义的苏联把一个经济文化较为落后的资本主义旧俄国变成世界上位居前列的经济政治军事强国,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得到充分体现。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社会主义事业从一国向多国发展壮大(2)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东欧诸国的共产党、工人党在苏联的支持下建立起新生的社会主义政权,也有些国家主要靠自己的力量反抗纳粹、获得解放,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3)中国则是走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获得全国政权的独特的社会主义成功之路。朝鲜、越南和蒙古等于我国的情况有同有异,都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另外,在地球的另一端,处于中美洲的古巴,也是在战后民族独立风起云涌的时代,在古巴共产党及其领袖卡斯特罗的领导下,独立的走上社会主义道路。4、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有哪些?(1)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

36会制度的演进(2)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了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帝国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的扩张(3)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者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4)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5、简述马列主义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1)马克思恩格斯在他们的著作中阐明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思想,列宁认为马克思主义在国家问题上一个最卓越的思想就是无产阶级专政。无产阶级专政的实质就是无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掌握国家政权。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的领导核心是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共产党,阶级基础是工农联盟,最终目标是消灭剥削、消灭阶级,进入无阶级社会(2)无产阶级要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夺取政权,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建立起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3)无产阶级专政,也即无产阶级的政治统治和社会主义民主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不但是镇压各种敌对势力的强有力的国家机器,更是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自己的真正民主的国家政权(4)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改造社会、发展生产、消灭剥削、消灭阶级,最终实现共产主义6、简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论述?(1)在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社会主义革命将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他们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特征是: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的公有制;根据社会的需要对社会生产的计划管理和调节;劳动者生产的社会总产品经过一定扣除后,对个人消费品实行按劳分配;商品经济消亡;阶级对立和阶级差别消失;国家开始消亡但尚未完全消亡(2)列宁根据十月革命后一段时期的实践,对社会主义社会的特征做了进一步的论述和概括:在所有制上是全民所有制经济与集体所有制合作经济并存;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渡时期,还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具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高的劳动生产率;建立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政权及其民主制度等7、简述经济文化落后的国家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的原因?(1)俄国、中国等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先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入社会主义,不是偶然的,有其历史必然性(2)这些国家已具备了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是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物质基础。以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最根本的物质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化要求改变束缚其发展的生产资料私有制。这些国家虽然比当时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生产力落后,但其国内的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社会化生产力。这些国家的旧制度严重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发生无产阶级革命,走上社会主义道路,是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要求(3)这些国家发生社会主义革命时的客观形势和条件,使得它们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够获得革命的成功。其社会历史背景是:社会矛盾极其尖锐,靠在就社会内部进行渐进式的改良,根本不可能解决当时的社会基本矛盾,靠这些国家发展不充分的资本主义也很难达到强国富民的目标,有其是在资本主义发展到垄断阶段,未进入发达国家行列的落后国家要想走上同发达国家同样的道路,用资本主义方式赶上乃至超过发达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在革命前,这些国家劳动人民遭受到多重的苦难

37和剥削、压迫,他们迫切要求进行彻底的社会变革,推翻压在头上的内外剥削阶级的反动统治。同时,这些国家的革命都是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指引和共产党领导下实现的。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率先进入社会主义,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客观现实,有其深刻的内外原因,并没有违反历史发展的规律8、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治,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的过程9、为什么说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是由其历史地位决定的?(1)工人阶级是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与先进的生产方式相联系,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有前途的阶级(2)工人阶级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被剥削、被压迫的阶级,他们与资产阶级直接对立,具有革命彻底性,只有他们能肩负起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任务(3)工人阶级会在斗争中不断成熟,从自在的经济走向自为的阶级论述1、试述社会主义从一国到多国发展的历史贡献与经验教训?(1)20世纪各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使社会主义理论在多国变成现实,是人类历史上的巨大飞跃。社会主义制度对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历史贡献(2)社会主义作为一种现实存在的社会制度出现在世界上,推动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和社会制度的演进。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用在战后恢复时期和大规模经济建设中尤为明显,社会主义国家的劳动生产率提高和国民经济增长普遍较快。在工人收入分配方面,由于实行公有制和按劳分配,社会主义国家的收入分配较资本主义国家更公平。同时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建设、思想道德文化建设也获得了巨大进展,向世界展示了社会主义制度蓬勃发展、积极向上的强大生命力(3)社会主义国家的存在改变世界格局,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本主义和霸权主义在世界上的扩张(4)社会主义力量坚定地支持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推动者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时代潮流(5)社会主义引导着世界人民的前进方向(6)社会主义的实践,有辉煌的成绩,也发生过曲折,特别是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严重挫折。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2、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认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最深刻的教训是:放弃了科学社会主义道路,放弃了共产党的有效领导,放弃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结果使得已经相当严重的经济、政治、社会、民族矛盾进一步激化,最终酿成制度巨变、国家解体的历史悲剧。邓小平指出:不坚持社会主义,不改革开放,不发展经济,不改善人民生活,只能是死路一条。一些国家出现严重曲折,社会主义好像被削弱了,但人民经受锻炼,从中吸取教训,将促使社会主义向着更加健康的方向发展。总写这些历史经验和教训使我们认识到:(1)要正视经济社会发展较为落后的国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进入社会主义的特殊性,要

38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各国的实践相结合,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不能拘泥于经典作家的个别论断,而要在理论和实践上都用于创新(2)社会主义的社会经济体制并非只有一种模式,尤其在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上,要解放思想、勇于探索(3)要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不断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既要抵制锅中资本主义思潮的侵袭,又不能搞一言堂甚至压制群众的要求和呼声,要形成一种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4)要善于吸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一切能为我所用的东西,学习人类发展中各方面的优秀成果,这样才会使社会主义利于不败之地3、如何才能更好地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1)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以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为标志,马克思主义公开问世到目前以后160多年了,一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才是符合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科学理论(2)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从本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结合起来。各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要敢于走自己的路,探索符合本国国情、适应时代要求的由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之路(3)探索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要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拒绝学习借鉴吸收人类各种文明成果。马克思和恩格斯是这方面的典范。当今世界,发达国家中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自然科学、工程技术,也包括社会科学理论的合理部分和具体的社会政治经济管理经验和方法,都应该吸收和借鉴,为我所用。当然这种吸收应是批判的继承、学习和借鉴,是取其精华、弃其糟粕5、试述社会主义在曲折中前进的客观性?(1)同一切新生事物一样,社会主义作为一种崭新的社会经济制度,其成长过程必然不会一帆风顺(2)认识社会主义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认识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共产党执政的规律,不可能一蹴而就(3)世界经济政治形势错综复杂的发展变化,国际经济政治秩序和格局的变动演化,也是决定社会主义曲折发展的一个影响因素6、试述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1)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革命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社会主义革命要有正确思想的指导,要作正确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开展广泛的思想动员,要用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武装群众,这些任务都要由马克思主义政党来承担。2、政治领导方面。当革命的形势到来时,制定正确的战略、策略和行动步骤。在革命形势发展迅速、变化错综复杂的情况下要能正确的判断形势,为工人阶级和劳动群众指出明确的方向。3、组织领导方面。马克思主义政党本身就是一个组织严密、有纪律、能战斗的新型政党。在革命中通过党组织把广大工人阶级和革命群众动员和组织起来,形成一支宏大的革命队伍,才能通资产阶级的统治进行有效的抗争(2)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主要体现在:1、思想领导方面。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需要不断探索,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本国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马克思主义政党要善于总结经验,探索创新,为社会主义事业指明方向。2、政治领导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马克思主义政党,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中,在对社会各项事业进行政治领导的实践中,党要起到政治领导核心的作用,保证社会主义建设沿着正确的方向前进。3、组织领导方面。社会

39主义建设是全体人民的共同事业,要作执政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系统、有管理、有序的进行。党领导人民,通过各种组织形式,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贯彻到社会实践的各个方面,以实现党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组织领导。7、如何改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1)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是实现工人阶级历史使命的根本保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各个时期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坚强领导。因此要在坚持党的领导核心地位的同时不断改进完善党的领导(2)坚持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首要内容。社会主义民主离不开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因为马克思主义政党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执政党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领导人民实现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权利。放弃党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和根本利益就无法保障,社会主义民主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政党的领导核心地位(3)经常党的领导必须不断改善党的领导。社会主义事业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崭新事业,人们在社会主义实践中不断探索,对层出不穷的新情况、新问题,要善于学习和总结经验,在发扬成绩、纠正错误中不断前进。对党的领导同样如此,要在实践中探索党在新形势下实现其思想、政治、组织领导的新形式、新方法(4)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先进性建设。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制度的本质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生命所系力量所在,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自身建设的根本任务和永恒课题。加强党的先进性,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保持党始终与时代发展同步伐;必须把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保持党始终与人民群众共命运;必须使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不断与时俱进,保证党的全部工作始终符合实际和社会发展规律;必须围绕党的中心任务来加强自身建设,保证党始终引领时代进步的作用;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保证党始终具有蓬勃生机和旺盛活力第八章简答1、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束缚下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2、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的生产力和物质基础?(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只有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立起共产主义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从而人类社会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所以,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根本条件和基础(2)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和人们的科技水平极大提高而实现的,从而创造出前所未有的高水平的劳动生产率,这就是共产主义社会制度具有巨大优越性的根本保证(3)共产主义社会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了社会财富的极大丰富,这就为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成员的物质和文化生活需求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证,无论是人们的物质生活,或是人们的精神生活,都能得到充分的满足。3、简述共产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特点?

40(1)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2)在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资料变为公共财产,全部生产资料由社会占有,全体社会成员成为生产资料的共同所有者,真正体现出人们在生产资料面前完全平等关系,从而彻底铲除以往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中阶级不平等的经济根源,同时也不再存在社会主义公有制条件下的多种公有制形式,公有制经济单位之间的利益差别也随之消除。共产主义社会中由全体社会成员组成的联合体,共同占有并使用生产资料,生产的成果也归全体社会成员共同所有,为满足他们的物质文化需要和全面发展服务4、简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原则?(1)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基础上,个人消费品实现按需分配原则(2)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显著特征,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伟大旗帜。这里的各尽所能,既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把向社会贡献自己的能力作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应尽的社会义务,又体现着每个社会成员都摆脱了旧式分工的束缚,而是成为人们生活的第一需要,从而都能充分地施展和全面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所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不只是一个个人消费品分配方式,而且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5、简述阶级消灭和国家消亡的条件?(1)消灭阶级,首先是指消灭剥削和被剥削阶级的差别和对立,同时也包括工人和农民作为阶级的差别。彻底消灭阶级,只能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2)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阶级的统治工具。在共产主义社会里,随着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的彻底消灭,全体社会成员都将融合成为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劳动者,因而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社会强制力量的国家机关也随之退出历史舞台而自行消亡。只有在阶级被彻底消灭的条件下,国家才能随着阶级的消失而失去其存在的必要,从而自然而然地自行消亡。在共产主义社会,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意味着实现了世界的和谐6、如何理解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1)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指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地尽量发挥,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地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2)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人们完全摆脱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阶级压迫的束缚、旧式分工的束缚劳动仅仅是谋生手段的束缚、接受教育和训练的限制(3)共产主义社会所实现的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使人自身个性的发展达到了一个极高的境界,人不仅完全摆脱了自然界的奴役,创造出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成为自然界的主人,而且成为社会的主人和自身的主人,实现了真正的自由发展。还应指出,共产主义社会中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发展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密不可分的7、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1)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3)经济落后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

418、简述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的基本条件?(1)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4)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就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6)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9、简述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本国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建设,就是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展市场经济,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多种分配方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建设,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在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依法治国,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就是一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就是要以解决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使经济成果更多体现到改善民生上论述1、试述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1)马克思主义依据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深刻分析,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经验,对共产主义社会做出了前瞻性的展望,科学地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人民展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美好前景(2)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社会形态,它的物质基础,是远远高于以往一切社会的高度发达的社会生产力(3)共产主义社会高度社会化的生产,要求由社会占有全部生产资料,实行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随着共产主义社会的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的极大丰富,以及共产主义社会公有制的建立,个人消费品相应的实行按需分配原则。各尽所能,按需分配是一个集中体现着共产主义社会主要特征和本质要求的原则标志(4)共产主义的社会生产中,将直接依据社会化大生产的客观要求和按比例分配社会劳动的必要性,合理分配社会资源,优化产业结构,将社会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有计划按比例地分配到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环节,对整个社会经济实行计划调节和管理(5)共产主义社会,随着阶级的消灭和国家的消亡,实现了世界的和谐(6)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都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人们的精神境界极大提高,完全超越了资产阶级权利的狭隘眼界(7)共产主义社会的展望,人得到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本质因素(8)共产主义社会是一个实现了全人类彻底解放的社会制度2、试述社会主义社会与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点与差别?(1)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同属于共产主义社会形态,并不是各自独立的两个社会形态,它们具有如下一些共同的基本特征:1、二者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作为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在公有制范围内的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都属劳动者共同所有,

42并为社会公共的利益服务和使用。2、二者的生产目的都是为了满足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实现劳动人民的共同富裕。3、二者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产品分配,都按照有利于社会发展和实现劳动人民利益的原则进行。4、二者都要消灭剥削制度,劳动人民成为社会的主人,他们之间的本质关系是平等和谐、互助合作的关系。5、二者都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以集体主义为意识形态的核心(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作为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二者之间又存在着重大差别:1、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虽有了较大发展,但生产力水平仍比较低,远未达到共产主义社会那样的生产力高度发展和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程度。2、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但公有制本身还存在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等多种形式,而且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公有制为主体地位条件下的非公有制经济形式。而共产主义社会则建立起单一的社会公有制。3、社会主义社会在公有制范围内的个人收入分配实行按劳分配原则,而在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还存在按劳分配为主体的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的多种分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则是按需分配原则。4、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存在商品经济,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价值规律仍起调节社会经济发展的作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商品经济归于消亡,劳动具有完全直接的社会性,社会经济的发展将由计划所调节。5、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劳动还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而在共产主义社会,旧式分工和三大差别已经消失,劳动成为生活的第一需要,人们将获得自由而全面的发展。6、社会主义社会要消灭剥削制度,但阶级和阶级差别在一定范围内还长期存在,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仍须存在。共产主义社会则消灭了一切阶级和阶级差别,国家将自行消亡。7、社会主义社会虽已建立了新型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和道德观念,但仍存在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思想影响,小资产阶级习惯势力也长期存在。而在共产主义社会,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境界和道德品质都将极大提高,建立起高度的精神文明,造就出一代共产主义新人3、为什么说人类社会历史必然发展到共产主义?(1)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矛盾运动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一定要被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社会所代替。由资本主义社会形态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形态的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2)依据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社会也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不断向前发展的。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不断调整和完善,推动着社会主义社会逐步向前发展。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为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广阔道路。在社会主义社会,生产规模日益扩大,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劳动生产率逐步提高,促使社会生产力迅速发展,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出坚实的物质条件。随着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不断增长和生产关系的不断发展,必然促使整个社会上层建筑发生相应的变化,逐步实现人们精神境界的极大提高,阶级和阶级差别的消灭,以及国家自行消亡,从而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也将发展为共产主义的上层建筑。因此,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必将推动者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4、试述从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过渡的特点?(1)以往不同性质的社会形态的过渡和更迭,不是通过旧社会形态内部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逐步调整和成熟中实现的,而是由新的、性质完全不同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取代旧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而实现的。伴随着这种

43过渡和更迭,必然是尖锐的矛盾和激烈的斗争,乃至通过武装斗争的形式来实现(2)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是同一种社会形态的两个成熟程度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都是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制度,二者之间不存在对抗性矛盾。因而从社会主义社会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只是从不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发展到成熟的共产主义社会,它表现为同一社会形态内部的过渡和变化。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1)共产主义事业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们所创立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础上,深刻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运动趋势,总结了国际工人运动的历史经验,批评地吸取了英法两国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合理因素,继承和发展了人类历史上一切进步思想的优秀成果,从而深刻地揭示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科学的预见了共产主义社会这一理想社会制度的基本特征,向全世界劳动群众展示了人类社会终将进入共产主义的美好社会前景。同时他们明确指出,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彻底解放全人类。这是根据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无产阶级的地位所得出的科学结论。这一科学结论,终于使人类对美好社会理想的追求,由空想变为科学。总之,共产主义之所以是人类最伟大的事业,就在于它是崇高理想与科学理想的统一,体现了人类对理想社会目标的追求与符合规律的科学社会实践的有机结合(2)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共产主义作为一种社会运动,自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多年前创立了科学共产主义学说以来,就已经在不断实践之中。共产主义运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制度。我们所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从事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事业,正是共产主义事业在现阶段的实践。所以,共产主义伟大事业的实践,早已存在于我国的现实生活中。6、试述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1)共产主义作为一个新手事物的成长道路,必然要在实践中经历长期的探索过程。因为,共产主义事业毕竟是人类历史上完全崭新的事业,无产阶级在争取解放、建设社会主义和实现共产主义的过程中,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循,不可能有事先设计好的完美蓝图,必须在实践中去探索和创新(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期性,决定了向共产主义过渡必然是一个长期的实践过程。必须经过发达社会主义的长期发展,逐步创造向共产主义过渡的主客观条件,在具备了这些条件的时候,才能逐步实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3)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要经过更长的社会主义发展阶段,才能将来实现共产主义(4)共产主义事业本质上是国际性的,只在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和多数的国家转变为社会主义制度以后,人类在将来才有可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社会主义在全世界范围内取代资本主义,进而在全世界实现共产主义,必然要经历一个长期、曲折、复杂的历史过程。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类历史上最美好和最理想的社会制度,但是,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和社会条件,只能在社会主义阶段的长期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形成。依据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阶段原理,人类社会的发展,只能从资本主义社会首先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而不能超越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必由之路。只有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在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基础上,随着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以及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才能使旧的社会痕迹逐步消失,从而为实现共产主义铺平道路

44(2)共产主义社会不会自行到来,必须通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大力进行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创造出一系列主观和客观条件的基础上,才能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全部发展过程,也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逐步创造条件的过程。实现共产主义所需具备的基本条件,概括地说就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实现共产主义创造物质技术基础;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建立起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造出体力和智力全面发展的新人;在全世界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作为阶级统治工具的国家自行消亡。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要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的努力奋斗才能创造出来。8、为什么要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结合起来?(1)共产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体现了社会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是人类最美好最崇高的社会制度,因而我们要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社会理想。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树立,可以为人们从事各种社会实践活动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柱和思想动力。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是我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和归宿,是凝聚一切进步社会力量、推动社会不断前进的精神航标(2)我国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国人民的历史使命和共同理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了我国我国社会主义发展的崭新道路,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的产物。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富强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以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为目标,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3)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1、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要立足当前,放眼未来。当前我们开创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就是朝着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迈进。2、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要经过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的长足发展,我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开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局面,就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增砖添瓦,是为迈向共产主义社会逐步创造条件。所以,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在我国的成功实践,必然为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奠定坚实的基础。高分冲刺1、简述意识的本质?(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3)意识是社会的产物,从起源上说,人类意识是社会性劳动创造的。在人类意识产生之后,个人只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生活,接受群体意识的影响,才能形成自己的意识。2、简述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1)任何真理都包含不依赖于主体、不依赖于人类的客观内容,或者说,真理的客观性就是主体的认识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相一致,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2)真理的客观性还指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一种感性的物质活动,它的主体、客体、手段、结果都是客观实在,都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和根源是什么?

45(1)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实质上是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这种过剩不是与劳动者实际需要相比的生产绝对过剩,而是与劳动者的支付能力的需求即货币购买力的相对过剩(2)经济危机产生的根源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当该矛盾达到十分尖锐的程度,就会引起经济危机的爆发(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有两种主要表现形式:一种是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另一种是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4、怎样认识资本的本质?简述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1)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体现在物上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即被物的外壳所掩盖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生产关系(2)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根据这两部分资本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区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1、进一步揭露了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2、它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依据5、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是走向共产主义的必由之路?(1)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低级阶段,是走向共产主义社会的必由之路(2)实现共产主义所必需具备的基本条件,如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全体社会成员文化教育的普及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等,只有在社会主义历史阶段经过长期奋斗才能创造出来。不经过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发展,不具备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条件,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6、试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1、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依存。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互包含、相互渗透。3、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2)把握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的原理,对于正确对待马克思主义有重要意义。马克思主义是真理,它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它正确的反映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具有绝对性一面。但是,它又没用穷尽一切事物及其规律,需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又具有相对性一面。因为它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它并以它作为我们的指导思想;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又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它,发展它。即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7、试述商品的价值量是如何决定的?(1)商品的价值量是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2)形成商品价值的劳动是以简单劳动为尺度的。复杂程度不同的领导所生产的各种商品,其价值量的确定,是通过把一定量的复杂劳动换算为多倍的简单劳动来实现的(3)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包含在该商品中的社会必要劳动量成正比,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1)资本主义的发展及其内在矛盾的尖锐化,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客观条件(2)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进行反对资本主义制度和资产阶级统治的斗争,则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准备了阶级基础(3)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是历史时代提出的一项伟大任务

462、如何理解人民群众范畴?简述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1)人民群众范畴既有量的规定性,指社会成员的大多数,又有质的规定性,指一切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社会力量。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在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内容。(2)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表现在三个方面: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3、简述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1)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的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它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最明显地表现在社会形态更替的过程中(3)阶级斗争推动社会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同意社会形态的量变过程中4、简述私人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1)垄断在经济生活中占统治地位(2)金融资本的形成与金融寡头的统治(3)资本输出在经济生活中占重要地位(4)国际垄断同盟在经济上瓜分世界(5)垄断资本主义列强瓜分和重新瓜分世界5、简述借贷资本的本质?借贷资本的本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暂时贷给职能资本家使用的货币资本。借贷资本是从职能资本运动中独立出来并服务于职能资本的特殊资本形式。借贷资本也要参加剩余价值的瓜分,利息就是产业资本在生产过程中所获取的雇佣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因而,借贷资本一方面体现着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关系,另一方面又体现着资本家之间共同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6、试述辩证否定观的内容,并用以说明应怎样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和外国文化?(1)辩证否定观的内容:1、辩证的否定是通过事物内部矛盾而进行的自我否定。2、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3、辩证的否定是扬弃,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克服、又保留。(2)对我国的传统文化要采取批判地继承的态度,批判和踢出其糟粕,吸取其精华。既要对反对全盘肯定传统文化的复古主义,又要反对全盘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3)对外国文化要采取有分析、有选择、有批判地借鉴和吸收的态度,大胆吸收外国文明中的一切优秀成果,又要批判和抵制其中腐朽的东西。对外国文化,既不应全盘照搬,也不应一概排斥7、试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原理,并说明中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意义?(1)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因为:1、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检验真理就是要判明主观对客观实际是否相一致。2、实践是人的主观之于客观的活动,它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使认识得到检验。一般来说,人们按照一定的认识去行动,如果取得了成功,就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如果遭到失败,就证明这种认识是错误的。(2)我国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的实质是要不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问题。只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才能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坚持被实践证明是正确的东西,放弃被实践证明是错误的东西,真正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就会亡党亡国。1、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与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的关系?马克思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是推翻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

47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二者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是辩证统一的关系(1)共同理想是实现最高理想的必经阶段和必要基础(2)实现共同理想,必须坚持以最高理想为根本方向2、简述政治上层建筑和观念上层建筑的关系?政治上层建筑与观念上层建筑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相互转化。(1)观念上层建筑决定政治上层建筑。政治上层建筑是在一定的思想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是统治阶级有意识行动的产物,它随观念上层建筑的变化而变化(2)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又会成为一种强大的、即成的物质力量,反过来影响观念上层建筑3、简述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1)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2)这个矛盾有两种表现:1.如果商品生产者的商品不符合社会需要,全部销售不出去,他的劳动不被社会所承认,私人劳动就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2、如果商品生产者所生产的商品只能部分销售出去,或者他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大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其私人劳动就只能有一部分转化为社会劳动,其余的部分则得不到社会承认,不能转化为社会劳动4、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1)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2)生产资本的构成,即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以及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自身的周转速度5、简述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取代的历史必然性和长期性(1)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这一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资本主义条件下生产社会化的全面发展,推动了资本关系的日益社会化,为向社会主义转变准备了日益完备的社会经济基础。这样,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条件也就日益成熟了(2)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一种新的社会制度取代旧的社会制度,往往要经历漫长的历史过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更是这样。资本主义社会不会自行灭亡。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不仅是一个逐步的渐进的长期过程,而且它会触及资产阶级的既得利益,必然会遭到阻挠和反抗,因而,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必然是一个复杂的、曲折的、长期的历史过程(3)资本主义各国之间经济政治的发展是不平衡的。因此,从世界范围来看,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必将是一个从个别国家逐步向更多国家扩展的相当长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制度取代资本主义制度,是用公有制代替私有制,从而消灭延续了几千年的剥削制度。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全面战胜资本主义,要经过反复的较量和斗争。这也决定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长期性。总之,资本主义在全世界被社会主义所取代将是一个相当长的历史过程。尽管这个过程可能出现这样那样的曲折,但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总趋势则是必然的历史走向6、试述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是:1、二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一方面,主要矛盾规定和影响着次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解决好,次要矛盾就可以比较顺利地得到解决。另一方面,次要矛盾对主要矛盾有制约作用,

48次要矛盾解决得如何,反过来影响主要矛盾的解决。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地位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的原理,对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我国现在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阶级斗争虽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但已经不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为了解决我国现阶段的主要矛盾,我们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集中力量发展生产力。我们在集中力量抓经济建设的同时,还必须注意解决好其他社会矛盾,坚持一系列两手抓的方针。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7、试述商业资本的职能与作用?(1)商业资本是从产业资本的商品资本职能中分离出来的独立化的职能资本形式,它是独立地在流通领域中发生作用的资本,它所执行的职能就是商品资本的职能,即销售商品,实现价值和使用价值(2)商业资本的作用:1、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产业资本家提高经济效益。2、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节省流通资本。3、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加速产业资本的周转。4、商业资本的活动可以缩短流通时间。5、商业资本的存在,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要能够起到有利作用的关键在于,在社会总资本中,商业资本所占的比例不超过社会必要的限度。1、简述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与时俱进的含义及意义?(1)关于与时俱进的含义:与时俱进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2)关于坚持与时俱进的意义。把与时俱进规定为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1、坚持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我们党坚持先进性和增强创造力的决定性因素。能否始终做到党的全部理论和改造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决定着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2、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3、实践基础上的与时俱进、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2、简述认识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辩证关系?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1)主体和客体的实践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主体作用于客体,就是对客体的改造,也就是实践(2)主体和客体的认识关系。它是指主体与客体之间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3)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具有改造和认识作用,这是主体能动性的表现;然而这种能动性受到客体的制约,表现为主体必须认识和遵循食物的客观规律,改造活动才能获得成功。一切实践只有在主体能动性和客体制约性统一的基础上,才是成功的实践。这个实践过程也是主体客体化和客体主体化的过程3、为什么说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1)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2)着两对矛盾制约和决定着其他各种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必然阶段和客观趋势,决定着社会形态由低级到高级的演进4、简述战后以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2)在一些大规模的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投机建设

49(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5、为什么说实现共产主义是一个不断实践的长期过程?(1)实现共产主义要在实践中长期探索(2)社会主义的充分发展和向共产主义的过渡要经历长期的实践过程(3)经济落后的国家实现共产主义需经更长的实践过程(4)共产主义在世界范围的实现是长期、曲折、复杂的过程6、试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关系原理及其现实意义?辩证关系原理:(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1、生产力的性质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2、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改变。(2)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1、社会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先进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2、不适合生产力性质和发展要求的落后的生产关系,阻碍生产力的发展。现实意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性质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就是以这一规律为理论依据的1、简要说明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之所以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首先是由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决定的,它来源于实践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其次,这是由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决定的,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目的全在于应用(2)所谓理论联系实际,就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社会实际、工作实际和思想实际(3)要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反对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两种倾向2、简述掌握可能性和现实性之间辩证关系的意义?(1)可能性不等于现实性,一切工作都要从现实出发,而不要从可能出发。(2)为了使好的可能性转化为现实,必须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自觉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有利条件,改变不利条件,争取使好的可能性变成现实,避免坏的可能性实现,从坏处着想,向好处努力。3、简述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基本特征?(1)邓小平把社会主义的本质概括为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是对社会主义根本性质的科学概括,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2)在社会主义实践中,特别是中国的改革开放实践中,人们关于社会主义基本特征的认识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创造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和比资本主义更高的劳动生产率。2、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生产资料公有制,逐步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3、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4、社会主义事业要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共产党的领导,建立起社会主义国家政权,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完善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5、以马克思主义指导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

507、试述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及其现实意义?(1)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也就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它们是辩证统一的。1、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联结的。一方面,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另一方面,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特殊性与普遍性相联系而存在。2、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互相区别的。3、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是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把科学社会主义的一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在实践中开辟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8、试述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及其现实意义?(1)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包括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三项内容(2)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制定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理论依据。正确理解和运用这个规律,对于我国正在进行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3)根据上层建筑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规律,当上层建筑存在不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的部分或环节、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时,就要对它进行改革(4)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前,上层建筑既有与经济基础相适应的一面,也有与经济基础不适应、不能很好的为经济基础服务的一面。所以需要进行政治体制改革,革除其中的弊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体制。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长远目标,是建立高度民主、法制完备、富有效率、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政治体制1、简述联系的含义及联系的客观性和普遍性?(1)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2)联系的客观性是指事物之间的联系是事物本身固有的,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3)联系的普遍性是指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的存在,都与周围的其他事物处于相互联系之中;每一事物内部各要素也不能孤立的存在,都是与其他要素相互联系的;整个世界不是各种孤立的事物的机械堆积,而是由无数相互联系的事物构成的统一整体2、说明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1)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2)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3、简要说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这对范畴,是高度概括、高度抽象的范畴,它们包括了人类社会的一切物质现象和精神现象(2)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标准(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也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的重大问题4、简述平均利润率及影响其高低的因素?(1)平均利润率是全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量与社会预付总资本的比率(2)平均利润率水平的高低取决于两个因素:1、各个生产部门利润率水平的高低。2、社会总资本在各个生产部门之间分配的比例,即投入各生产部门的资本在社会总资

51本中所占的比重5、垄断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大量输出资本?(1)过剩资本找到了出路,并由此获得大量来自海外的高额利润和利息(2)资本输出是出国控制输入国的重要手段(3)资本输出是输出国扩大商品出口的重要手段(4)资本输出使金融资本的银行网遍布全世界,从而强化了金融资本在世界经济、政治舞台上的统治地位6、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1)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的各类要素之中。当科学家还没有运用于生产过程时,它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当科学应用于生产过程,引起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变革,以及劳动者劳动技能的提高、管理者管理水平的提高,即渗透到生产力系统的其他要素中去时,便转化为直接的、现实的生产力(2)在现代化生产中,出现了科学——技术——生产的过程,使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其表现是:科学不再作为生产和技术的结果,跟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后面总结、概括实践经验,而是能够走在生产活动和技术活动的前面,为技术和生产的发展开辟新的途径,准备各种前提条件,引导技术和生产的发展(3)科学技术成为推动生产发展的重大杠杆。1、科学技术造成的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率越来越高。2、自然科学从理论突破到新产品试制成功的周期日益缩短。3、科学技术在生产上的广泛应用,使生产力的发展明显地呈现出加速度的趋势7、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1)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最高类型的民主,与以往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它的本质是人民当家作主(2)社会主义民主首先是社会主义的国家制度(3)社会主义民主是目的和手段的统一(4)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是我们的重要目标和任务,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社会主义民主的建设需要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在尊重客观规律和人民意愿的基础上,稳步推进。1、简述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重要意义?(1)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2)列宁的物质定义具有重要意义: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的客观实在,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它指出物质是可以被人们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它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即相区别,又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客观必然性?(1)资本积累的实质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52(2)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积累具有客观必然性,这是由两方面原因决定的。1、资本主义的生存目的决定了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追求是无止境的。2、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以便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增加竞争力。4、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5、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1)在这些国家大力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的艰苦过程6、用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说明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意义?(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促进社会向前发展;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发展起消极的阻碍作用,延缓社会的发展进程。(2)观念形态的文化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能够培育民族精神、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教育和科学的发展。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7、试述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影响?(1)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量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在一定时期内所能带来的剩余价值量的多少。由于全部预付资本中可变资本是剩余价值的源泉,所以一定时期内,可变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有影响作用。产业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影响到一定数量的预付资本的年剩余价值率的高低。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实际发挥作用的可变资本就越多,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也就越多,从而年剩余价值率也就越高1、简述运动和静止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1)运动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和过程的哲学范畴。静止和相对静止,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2)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运动是无条件下的、永恒的、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2、世界上的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2、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各自的特点?(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各个方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是具体的、丰富的、生动的,然而却是表面的、不深刻的(2)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它是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是抽象的、间接的、相对稳定的,它比感性认识深刻3、简述资本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的含义以及二者同资本周转速度的关系?(1)资本的周转时间,就是产业资本从预付一定形式的资本开始,经过资本的循环运动,实现价值的增值,然后重新回到原有资本形式所经历的时间

53(2)资本周转次数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资本价值所经历的周转次数。这个一定时间,通常以年为计算单位(3)资本的周转速度与资本的周转时间成反比,与资本的周转次数成正比4、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与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2)无产阶级革命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剥削和阶级统治的革命(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5、为什么说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社会革命是社会基本矛盾的必然产物。马克思指出: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便同它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生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友生产力的发展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也或慢或快地发生变革。这就是说,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就在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以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当生产关系成为生产力发展的桎梏时,生产力的发展就要求革命的进步的阶级消灭过时的旧生产关系,建立适合生产力发展的新生产关系,以解放被束缚的生产力。但旧的上层建筑,特别是国家政权,总是要维护旧的生产关系。要解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就必须首先解决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即改变旧的上层建筑,最主要的是消灭旧的国家政权,建立新的国家政权。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