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态度理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九章态度理论与管理10/31/20221共47页
1第一节态度的含义和特征一、态度概念态度是指个体对人对事所持有的一种具有持久而又一致的心理和行为倾向。10/31/20222共47页
2态度的构成因素认知(Cognition)情感(Affect)行为意向(Behavior)认知因素:对一类社会事物的真假好坏笼统的认识与理解,以及赞成或反对情感因素:对一类社会事物的情感体验。如尊敬与轻视,同情与挑剔,喜欢与厌恶行为因素:对一类社会事物的行为倾向。即定势作用,又称行为的准备状态,准备对态度对象作出某种反应态度的ABC模式10/31/20223共47页
3二、态度的特性1、社会性态度并非生而具有,是个体在长期生活中,通过与他人的相互作用,通过社会环境的不断影响而逐渐形成的。形成后,对外界事物,对他人发生反应。2、针对性态度是一个人针对某一对象,某一群体成果状态而产生的,因此具有主体与客体的对应关系。如对职工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3、协调性态度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因素组成。一个正常的人,对某人或某事所抱的态度,上面三种因素常常是协调一致的。e·g工人与车间主任:工人认为车间主任:任劳任怨、工作负责——产生尊敬。爱戴的感情(情感因素)——愿意接近,有事愿与他商量的行为倾向(行为因素)10/31/20224共47页
44、稳定性对客观事物的某种态度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当的一贯性、持续性和稳定性,形成后一段时间内不易改变,从而成为个体性格特征的一个组成部分。进行教育要在态度尚未形成前。5、间接性态度不等于行为本身,态度本身不能直接观察到只能从人们的言论、表情及行为中进行间接的分析和推理,才能了解。10/31/20225共47页
5三、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态度的形成与改变是同一发展过程不同的两个方面。态度的形成强调某一态度的发生发展,而态度的改变则强调由旧的态度改变为新的态度。态度的形成与改变受如下一些主客观因因素制约。(1)社会环境因素(2)团体因素(3)态度系统特征因素(4)个体人格因素10/31/20226共47页
6
7
8海德认为,人类普遍地有一种平衡、和谐的需要。一旦人们在认识上有了不平衡和不和谐性,就会在心理上产生紧张的焦虑,从而促使他们的认知结构向平衡及和谐的方向转化。显然,人们喜欢完美的平衡关系,而不喜欢不平衡的关系。平衡理论涉及到一个认知对象与二个态度对象之间的三角形关系。例如,用符号P来表示认知的主体,用符号O与X表示二个态度对象。O与X称为处于一个单元中的二个对象。认知主体P对构成一体的两对象O与X的评价是带有情绪性的,喜欢vs.厌恶;赞成vs.反对。10/31/20229共47页
9通常,认知主体对单元中两对象的态度是趋向一致的,如喜欢某人,则对某人的工作也很赞赏;不喜欢某人,则认为他的朋友也不是好东西。为此,当认知主体对一个单元内两对象看法一致时,其认知体系呈现平衡状态;当对两对象有相反看法时,就产生不平衡状态。例如,喜欢某人,但对他的工作表现不能赞同。不平衡的结果会引起内心的不愉快和紧张。消除不平衡状态的办法将是,赞同他的工作表现,或不再喜欢此人,这就产生了态度转变的问题。爱屋及乌、敬而远之10/31/202210共47页
10POX–––POX+–+POX–++POX++–POX+++POX–+–POX+––POX––+四种不平衡结构四种平衡结构“P—O—X”模型符号“+”表示正的关系;符号“-”表示负的关系判断三角关系是否平衡的依据:三边符号相乘为正,平衡的结构;三边符号相乘为负,不平衡的结构。10/31/202211共47页
11eg:认知主体P(女青年),态度对象为O(男青年,为P的男朋友),X(男青年O自愿当清洁工)。对此,可能存在三种情况:P对O与X皆持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P对O与X皆持不赞成态度,一种平衡状态;P对O持赞成态度,对X持不赞成态度,不平衡状态。在第三种情况下,P要达到平衡的解决办法为:P改变对O的看法,认为O很老实,肯干;P改变对X的看法,认为X(清洁工)也是工作的需要;P劝说O,不要去做清洁工。由此可见,不平衡状态会导致认知结构中的各种变化,所以,态度可以凭借这种不平衡的关系而形成和改变。10/31/202212共47页
12最小努力原则:人们倾向于以改变最少情感关系的方式来达到一个平衡系统。我们不喜欢一个人时所产生的平衡压力要比我们喜欢他时的平衡压力要小。10/31/202213共47页
13二、认知失调论10/31/202214共47页
141957年,费斯廷格《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基于这样一种观点:人类有机体试图在其意见、态度、知识和价值观之间建立内在的和谐和一致性。即个人的认知存在着一种协调的内驱力。”理论假设:认知要素之间可能会产生失调;认知失调的存在会引起减小这种失调或阻止失调的压力;减轻失调的压力的强度是现有的不协调程度的函数。10/31/202215共47页
15认知要素是指个体对于环境、人、人的行为以及人自身的某种认识、见解或观念。可分为:有关行为的和有关环境的。每个人的认知系统中都同时存在着许多认知要素,它们之间可能存在着三种不同的关系:不相关:一个认知要素与另一个之间没有逻辑关系或者说彼此毫不相干。不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的逻辑不相符。协调:指两个认知要素在逻辑上彼此相符,一个要素是另一个要素的结果。费斯廷格主要考察了后两种关系,尤其是失调关系。他提出:两个认知要素之间的不协调或协调的程度是由这两个要素的重要性决定的。但是,不协调的程度不可能无止境地增大,因为不协调一经产生,就会受到相反方向的阻力。10/31/202216共47页
16失调的后果:失调→心理上不舒适感→个体去减少失调、达到协调;当存在失调时,个体除了失调以外,还主动避开促进失调增大的情况和信息。减少失调的方式:改变认知结构中关于行为的认知要素。改变关于环境的认知要素。这同样也是观念的改造,即认知结构的重建。给认知结构中补充有助于减少失调的新的认知要素。10/31/202217共47页
17以戒烟为例,你很想戒掉你的烟瘾,但当你的好朋友给你香烟的时候你又抽了一支烟,这时候你戒烟的态度和你抽烟的行为产生了矛盾,引起了认知失调。(1)改变态度。我们可以改变态度使它与行为相一致。(我喜欢吸烟,我不想真正戒掉)。(2)增加新的认知。如果两个不一致的认知导致了失调,那么失调程度可由增加更多的协调认知来减少。(吸烟让我放松和保持体型,有利于我的健康)(3)改变认知的相对重要性。因为一致和不一致的认知必须根据其重要性来加权,因此可以通过改变认知的重要性来减少失调。(放松和保持体型比担心30年后患癌更重要)(4)减少选择感。让自己相信自己只所以做出与态度相矛盾的行为是因为自己没有选择。(生活中有如此多的压力,我只能靠吸烟来缓解,别无他法)(5)改变行为。认知失调也可通过改变行为来减少,但一般情况下,行为比态度更难改变。(我将再次戒烟,即使别人给也不再抽烟)减少认知失调的方法通常有5种:10/31/202218共47页
181.决策后的认知失调2.反态度行为3.轻微的威胁4.自由选择5.不能改变的承诺6.对后果的责任7.努力常见的认知失调:10/31/202219共47页
19三、凯尔曼(Kelmen)的态度变化阶段说1961年心理学家凯尔曼提出了态度变化过程的三阶段说,这三阶段是顺从、同化、内化。他认为满足人们的需要和期望,有利于态度的改变。顺从同化内化10/31/202220共47页
201、顺从阶段由于外因的驱动,个体从表面上转变自己的观点和态度,在这种情况下,个体表现出一些顺从的行为。即个体态度虽未完全改变,但由于群体态度、舆论和行为倾向比较明显,不能不采取与其他人一致的态度。这种顺从的行为往往是被动的,缺乏自觉性。Eg.刚进工厂的青工因为考虑到奖励和惩罚的利益关系,才在行为上表现出服从的样子。10/31/202221共47页
212、同化阶段为了与他人或一个群体形成友好关系,或维持友好关系而自愿地接受他人的观念、信念、态度和行为,并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人的态度相接近,即在认识上肯定群体中多数人的态度是正确的,于是和大家采取共同的态度。这种情况大多是自愿而非强迫,同时也是从众心理的表现。Eg.青工在组织和同志们的教育和帮助下,真正意识到作为一个青年工人,应该自觉地遵守纪律,因而他会同其他职工一样,把遵守劳动纪律当作是一种信念和观点。显然,同化这一阶段已不同于服从阶段,它不是在外界压力下转变态度,而是自愿地进行的。出国求学、定居,考研,下海等10/31/202222共47页
223、内化阶段真正从内心深处相信并接受他人的观点,从而彻底地转变了自己的态度。在这一阶段中真正使一个人相信了新的观点和新的思想,从而把这些新的思想和观点纳入了自己的价值体系之内,成为自己态度体系中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个革命者接受了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思想和信仰,这时就真正达到了内化阶段。无数革命先烈的思想成长的历程都可以充分说明这点。10/31/202223共47页
23四、参与改变理论心理学家勒温(Lewin)主张,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来谈改变态度的方法,他认为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有两种类型,即主动型和被动型。主动型:是指主动地介入群体活动参与制定政策及自觉遵守群体规范等。被动型:是指被动地介入群体活动,服从别人制定的政策,遵守群体规范等。主动参与集体活动的人,他们在讨论中。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因而态度的改变非常显著,速度也比较快。被动参与集体活动的人,态度很难改变。由此可见,个体态度的改变依赖于其参与群体活动的形式。10/31/202224共47页
24第三节态度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一、态度的转变态度的转变有两个方向:一是方向的转变另一为强度的转变10/31/202225共47页
25二、改变态度的方法改变职工态度的目的是使职工的态度与行为同组织目标相一致。1、影响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因素很多:(1)社会环境的影响:经济环境、社会环境、政治环境。主要是通过社会规范的要求和约束,各种思想观念的宣传和教育,风俗习惯的潜移默化以及文化的熏陶等方式实现的。Eg.环保意识(沙漠化),节水(南水北调),爱国爱党(三个代表思想宣传),地方习俗(农村婚丧嫁取),城乡观念等。10/31/202226共47页
26(2)群体的影响:个体从属于群体,社会环境通过群体对个体影响发生作用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并要求群体成员共同遵守,个人所持有的态度也必须与群体保持一致,否则他就会感受到群体的压力。因此,群体就是通过对个体的这种影响和约束作用实现对个体态度的影响的。(3)个体的需要:设置目标是否符合个人需要能满足个体欲望的对象或能有助于个体达到目标的对象,就自然而然地产生喜欢它,热爱它的态度;反之,阻碍的。就会产生厌恶的态度。(4)个体所具备的知识和经验态度的组成因素中含有认知因素,这就决定了知识是态度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知识能形成态度,也能改变态度。10/31/202227共47页
272、改变态度的方法(1)宣传新知识、新观点,影响态度的改变特别是新生事物出现以后(新技术采用,企业改制、改组并不是卖企业)(2)利用良好的人际关系,影响态度的改变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对宣传者产生亲近感,从而消除心理障碍,对立情绪削弱,批判力降低,这样有助于接受观点。(3)引导个体积极参加活动第一,通过接触和实践改变态度。“AIDS患者,白血病患者(同一首歌)”参观纪念馆、监狱第二,角色扮演法:是让每个人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地位上,设身处地多为别人着想而改变态度。护士扮演病人,职工扮演厂长10/31/202228共47页
28(4)利用团体规范影响个体的态度人们都处在一定的团体中,团体中的准则、规范化的规则都可以有效地改变个人的态度。一个工厂有厂规,有各种规章制度。一个班组中也有自己的行为准则。这样,一个纪律松散的青年进了工厂、班组之后,就要受到厂纪厂规、班组准则的约束,从而也就逐渐地改变了青年对于纪律和自由的态度。公民遵守宪法,学生遵守学生守则,职工遵守厂规等,同时也进行个别劝说。10/31/202229共47页
29(5)通过改变客观事实,改变态度态度是个体对人、对事的一种主观心理倾向,人或事一旦发生变化,自然会对态度有重大影响。Eg.提高管理者素质,改善其行为方式,无疑会有助于改变工人对管理者的态度;采用工作内容丰富化的措施,增加职工对工作的责任和兴趣就可以改变职工对工作的态度。10/31/202230共47页
30(6)通过满足或调节个体需要改变态度态度的形成与欲望、动机有密切关系。因而,通过了解个体真正的动机,解决个体的困难,满足个体的需要,态度也就能随之改变。Eg.农村中“养儿防老”此外,个体常常同时存在多种需要,通过对其需要的选择与调节,也能起到改变态度的作用。10/31/202231共47页
31三、劝导与态度改变的过程(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10/31/202232共47页
32(一)霍夫兰的劝导模型影响态度改变的外部刺激主要包括劝导者、劝导信息和情境,内部因素则主要是态度主体自身的特点。图16-1霍夫兰劝导模型10/31/202233共47页
33(二)佩蒂和卡斯泊的精加工似然模型1、中心路线2、边缘路线精加工似然模型10/31/202234共47页
34(三)态度改变的睡眠者效应由低可信性传递者造成的态度的改变量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明显增加的效应。信息源可信性的时间效应10/31/202235共47页
35四、态度理论在现代管理中的运用利用好态度这个因素,提高管理效率是个值得探讨的现实问题!!10/31/202236共47页
361、态度的形成和改变需要一个过程。在管理中,对职工的态度需要客观些,在态度发生改变的问题上要有耐心,不能一蹴而就。2、要研究形成态度的历史,有的放矢,改变其认识与情感,最终导致态度的改变。10/31/202237共47页
373、明确态度与工作效率的关系。4、善于把管理目标转化成为职工积极的态度对象。5、对于有碍于管理的人、物、制度、观念,要使职工形成消极的态度,从而促使这些阻碍因素得到改进。10/31/202238共47页
38讨论题:1、态度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2、影响态度改变的因素有哪些?3、人际关系对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影响4、情绪因素和理智因素对态度形成和改变的影响5、如何正确地实施劝导?10/31/202239共4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