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伤---寒---论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伤寒论09级中医8班陈明
1第三章阳明病辨证论治一、阳明的概念●阳明,指足阳明胃与手阳明大肠而言,阳气盛、正气旺。●阳明病是外感病过程中邪入阳明,正邪相争剧烈,邪热盛极的阶段,其性质多属里、热、实证。
2概论二、阳明的生理1、阳气盛,正气旺,位置主里,又主燥金。●《中国医学大辞典》:“阳气之最盛者。”●《素问·血气形志篇》:“阳明常多气多血”。●《素问·阴阳离合论》:“阳明主合”。阳明位居三阳之里,阳气蓄于内,有“内行下达”作用。●从气化角度言,阳明主燥金。阳明一旦受邪发病,易表现出里、热、实的证候特点。
3概论2、脏腑:胃与大肠,与脾、肺相表里。●胃者,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水谷;大肠者传导之官,主传化糟粕。大肠以通为用,胃以降为顺。●与脾、肺相表里:阳明受邪发病,易于燥化成实,呈里热亢盛,腑气壅滞不通的特征。因腑气壅滞和胃热亢盛,每使肺之肃降和脾之转输功能受到影响,见到胸闷、气喘,或津液偏渗之证。
4概论3、经络:足阳明胃经、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挠侧商阳穴,循臂外侧前缘上肩,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其支者由锁骨上窝上行,经颈至面颊,挟口至鼻侧,交于足阳明胃经。●足阳明胃经起于鼻侧迎香穴,下循鼻外,入上齿中,还出挟口环唇,下交承浆,循颊车,经耳前,上发际至额颅;其支者,从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咙,入缺盆,下膈,属胃络脾;其直行者,从缺盆下循胸腹而至足。
5概论三、阳明病的病理与证治1、病性:里热实(主)、里虚寒。2、病因:一是它经传入,二是本经受邪。3、病机:胃家实。4、证类:见后。5、治疗:清、下。——阳明病以热、实证为主,治则总以祛邪为要,故清、下二法为主要治法。
6
7
8此条论阳明经腑有热尚未成实,治疗禁用汗下之法。此开头27字:是论热在里而未成实,此时可与白虎汤清热为上策。若误用发汗之法而伤津液,则其人体躁不安,心愦愦而烦乱使人谵语,一变而为承气之证;若误用烧针劫汗,则火邪内损心阴,故其人恐惧不安,而不得眠;若不发汗而误用下法,则徒使胃中空虚,引其经表之邪犯与胸膈,则其人心中懊农,舌上生苔而黄,治用栀子豉汤以清热烦。
9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农,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228)此条论阳明胸脘郁热不解的证治。夫身外有热,而又手足自温的,为阳明在经之邪犹未解。此时若不用药宣透邪热,而反逆其势以下之,则引邪入里,恐有结胸之变。若其人不作结胸,为热虽内陷,而不为深,故只留于胸膈见心中懊农,饥不能食;且无物相合成为虚烦而已。热上熏于头,故但头汗出而余处无汗,则胸中之热不能外越。治用栀子豉汤清热除烦。
10精析主治:热扰胸膈证●证候——虚烦不得眠,心中懊农,饥不能食,手足温,但头汗出,舌上苔(薄黄或黄白相兼苔)●病机——胃热留扰,胃气郁滞●治法——清热宣肺,和胃除烦●方药——栀子豉汤(栀子、豆豉)
11白虎汤阳明热盛,充斥表里证●证候——发热,汗出,口渴,甚则腹满,身重,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脉浮滑,大便通畅●病机——无形泄热●治法——辛寒清热●方药——白虎汤(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12●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二两(炙) 粳米六合●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方解:石膏:辛白大寒,色白入肺;辛凉透邪,清气分邪热,甘寒生津止渴知母:苦寒助泄热,质润助生津粳米、甘草:养胃生津,护胃调和诸药
13病机:里热炽盛,充斥内外。治法:辛寒清热保津伤寒,脉当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等;浮—热盛于外表有热滑—热炽于里里有热当见舌上干燥而烦,大渴饮不解等
14伤寒,脉浮滑,此表有热,里有寒,白虎汤主之。(176)本条历来争论最多,主要有:第一:表有热,里有寒无误,而白虎汤恐为白通汤之误,如《玉函经》、《千金翼方》;第二:白虎汤无误,而表有热和里有寒是表里俱热之误,如五版教材。第三:随文释义,牵强附会,如王三阳云:“经文‘寒’字当‘邪’字解,亦热也。”(引自《金鉴》)方有执更说,“里有寒者,里字非对表而称,以热之里言,盖伤寒之热本寒因也。故谓热里有寒,指热之所以然者言也。”第四:认为表里二字错简,即是里有热表有寒,如程郊倩等。总之,以上意见虽说不一,但都说明一个共同问题:白虎汤证是里有热,而非里有寒。
15白虎汤证(2)【原文】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219)“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属倒装文法,应接“遗尿”句后。如此文法,有强调、突出“自汗出”之意。“若自汗出者”,是运用白虎汤的关键。
16此为三阳热盛而治在阳明之法。腹满、难以转侧、口不仁、谵语,为阳明有热;面垢,谓“少阳病甚则面微尘”,是少阳有热;遗尿,为膀胱有热,属于太阳。本条虽冠以三阳合病,但其所述皆是阳明热盛,津气耗伤之象,故多数医家认为,本条证是阳明邪热独重,而太阳、少阳受到邪热所影响,故用白虎汤清泄阳明经热。
17临床使用须以辨证论治为准如1954年,石家庄市流行乙型脑炎,有人用白虎汤为主治疗取得显效后,曾一度在全国沿用,据统计,用白虎汤为主,或配合西医抢救与一般疗法,治疗乙脑470例,治愈率在80---100%之间,大大降低了本病公认的死亡率,提高了疗效,并由此总结出了治疗乙脑的几点经验:(1)中医治疗乙脑有五忌:忌发汗、忌泻下、忌利小便、忌辛辣刺激、忌安眠镇静和冰袋冷敷。
18(2)乙脑发病急骤,来势凶猛,传遍迅速,发病季节也比较集中,治疗应有“疫证”概念,其临床表现很少有单纯卫分证候,主症高热、昏迷、抽搐。高热一症是造成昏迷、抽搐的主要原因。故迅速退热是决定病情预后的关键。主张一经确诊,即投大剂白虎汤加味治疗。(3)用石膏要早期足量,方可收效。同时须佐粳米或生山药,服药后薄被保温,令其微汗,以发散药力。(4)乙脑病人出现昏迷不醒、四肢厥冷、脉博不见或微弱时,是“热深厥亦深”,切勿当作寒证而妄用姜、附等药,得出了“热证变寒万人无一”的经验。
19掌握使用该方的重要指征:阳明经热证概括为“四大证”: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但有人据自己的经验,认为渴、汗是用运白虎汤的重要体征(中医杂志6:29.1963)。他列举一高热病人,表现有高热,恶寒,口渴,脉洪数有力,但无汗出,投白虎汤效不显,认为“汗”是最主要的指征。
20(5)乙脑病人大多具有白虎汤证,但少数也有不具备者,临床不可滥用白虎汤,否则,可致表邪遏郁,高热持续不退,甚至迁延时日,产生不应有的后遗症,认为要严格遵守吴鞠通确定的白虎汤禁例。注:吴鞠通谓本方有四禁:“脉浮弦而细者不可与也;脉沉者不可与也;不渴者不可与也;汗由不出者不可与也。”但是该方并不能治疗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所有乙脑。如1955年,北京发生乙脑流行,沿用石家庄经验以白虎汤治疗而效果不佳,后经蒲辅周现场观察,发现北京之乙脑偏于湿热,故白虎汤无效,乃改用清热除湿,芳香化浊的治法,而收良效。这说明了中医辨证的重要性。
21白虎汤只能清热而不能除湿该方主要用于阳明里热炽盛而无湿邪,也无燥屎内结的证候,有些湿热内盛的病人亦可出现类似的白虎汤证,但用该方是无效的,值得注意。如前述石家庄和北京先后流行的乙脑,一是热邪独盛,一是湿热为患,故前者用之有效,而后者无效。
22白虎汤只能清热而不能除湿岳美中曾治1例“挟热下利”,白虎汤证具备,体温高达40.9摄氏度,连进白虎汤2剂而病情依然如故,仔细分析,观其舌虽黄而不燥,呕恶上逆,大便溏泄,是脾胃蕴有湿热,白虎汤凉润,故不生效,后改葛根芩连汤加味而愈。(新中医3:32,1973)
23白虎加人参汤证【原文】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70)【原文】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9)【原文】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168)【原文】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222)
24从26条“大汗出后”、168条“若吐若下后”的误治情况,及168条“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169条“口燥渴”、222条“渴欲饮水,口干舌燥”等症状来看,白虎加人参证比白虎汤证的津液亏损更重。169、168条“背微恶寒”和“时时恶风”,是此处的难点。其机理是汗出肌疏,特点为程度轻微,时间短暂,局部多见,断续而作
25白虎汤禁忌症170条第一段讲白虎汤的禁忌症。白虎汤是清热之重剂,适于阳明病里有大热者。表证误用白虎汤,每可冰伏邪气,徒伤中阳,并可发生阴寒内盛及邪气内陷等变证。要知阳明热盛证,忌用辛温发汗法;同样太阳表寒证,也忌用清泄里热剂。因为其性反也。启示我们,有其证,方能立其法,才能用其方,即辨证要精,用药需准
26白虎加人参汤证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绵裹) 甘草(炙)二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功用:清泄里热,益气生津。适用于里热炽盛,津气耗伤之证。
27临证参考白虎加人参汤证辨证要点:①比白虎汤证的“汗”、“渴”更剧。②无大热、大汗而以渴饮为主诉。③有白虎证,但脉虽洪大,反无滑数,或脉象无力,或虚数,或脉洪大而孔。④有白虎证,但年逾花甲,气血阴液亏虚,显出种种不足。符合任何一条,都可认为是白虎加人参汤证
28猪苓汤证【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原文】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24)本证病机主要是水气不利,次有阴虚有热,故方中以淡渗利水为主,仅有一味阿胶滋阴。因此,若阴伤较甚者,则非本方所宜。224条言猪苓汤的禁例,据文意当有小便不利。
29精析里热阴伤,水气不利证证治●证候——发热,口渴,小便不利,脉浮,或见下利,咳而呕,心烦不得眠●病机——阴伤有热,水气不利●治法——清热滋阴利水●方药——猪苓汤(猪苓、茯苓、泽泻、滑石、阿胶)
30猪苓汤猪苓(去皮)茯苓 泽泻阿胶滑石(碎)各一两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猪苓、茯苓、泽泻淡渗利水,滑石既清热、又利水,阿胶养阴。
31猪苓汤与五苓散证的鉴别
32发热汗出正确:实非三阳合病,治当清热保津。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不恶寒反恶热身重热证误治:发汗—躁,心愦愦反谵语温针—怵惕,烦躁不得眠下之1.心中懊农,舌上胎者—栀子豉汤证2.渴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证3.脉浮发热,渴饮水,小便不利—猪苓汤证脉浮而紧似表腹满而喘似实
33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