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

ID:82828553

大小:1.07 MB

页数:16页

时间:2022-11-09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1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2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3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4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5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6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7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8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9页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三十年代的散文创作概述

1一、散文创作的丰收期二、杂文1.二十年代的散文:现代散文的产生——散文文体的自觉——杂文、美文的成熟2.三十年代的散文:杂文繁荣——抒情散文艺术创新——报告文学兴起(一)现代杂文的演变轨迹1.“五四”文学革命时期:杂文兴起2.二十年代:杂文已臻成熟;大革命失败后,一度趋于沉寂3.三十年代:杂文繁荣鼎盛,进入高潮期

2(二)三十年代的杂文成就1.繁荣的杂文园地:刊物多——作者多——作品多2.杂文的“鲁迅风”:以鲁迅为典范的杂文创作潮流A鲁迅后期杂文B瞿秋白、茅盾等的杂文创作C师承鲁迅杂文的新秀创作:徐懋庸、唐弢、柯灵、巴人、聂绀弩等。3.杂文理论贡献:瞿秋白的《〈鲁迅杂感选集〉序言》

3(三)杂文新秀1.徐懋庸(1910——1977),原名徐茂荣,浙江上虞人。作家,翻译家。杂文集:《不惊人集》、《打杂集》、《街头文谈》2.唐弢(1913——1992),浙江镇海人。作家,评论家。杂文集:《推背集》、《海天集》、《投影集》、《短长书》

4三、小品文(一)“小品文的危机”1.“论语派”:30年代出现的一个散文流派,代表人物是林语堂,成员有陶亢德、潘光旦等。得名于1932年创办的《论语》半月刊,后又办《人间世》、《宇宙风》等刊物,以刊登小品文为主。提倡幽默文字,主张“性灵论”——“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2.左翼作家对“论语派”的批评A.对“论语派”的自由主义立场和态度的批评B.反对一味追求“纯文学”倾向,提倡战斗的小品文

5(二)林语堂1.“幽默大师”林语堂(1895-1976),原名和乐,福建龙溪人。1919年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1921年到德国莱比锡大学深造。1923年参加“语丝社”。1932年创办《论语》杂志,致力于“幽默文学”的倡导,被称为“幽默大师”。2.自由主义的小品文作家A.针砭时弊,抨击反动统治的黑暗腐败:《祝土匪》、《讨狗檄文》、《论政治病》、《谈言论自由》、《奉旨不哭不笑》等B.进行广泛的社会批评和文化批评:《半部韩非治天下》、《脸与法治》等C.对马克思主义和左翼文学的不满:《马克思风》、《今文八弊》等

63.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A.倡导“幽默文学”:拓宽现代散文的表现领域B.创造了“闲谈体”散文:笔调自由,形式多样,庄谐并重C.融合了中西方散文小品艺术:“幽默”、“闲适”、“性灵”三位一体

7四、抒情散文(一)现代“美文”的新拓展1.独立的“艺术制作”A.自觉的文体意识:新近作家对抒情散文的“独立的创作”B.独立的文体形式——“何其芳体”2.注重个人心灵的抒写A.内心情感的真实流露B.注重情调和氛围的创造3.对散文艺术美的追求A.精雕细琢的形式美B.融合现代派诗文和古典诗词的表现艺术

8

9

103.丽尼(1909——1968),原名郭安仁,湖北孝感人。作家,翻译家。散文集:《黄昏之献》、《鹰之歌》、《白夜》A.漂流者的感伤曲:《黄昏之献》B.希望和斗争的歌唱:《鹰之歌》C.散文诗体:色彩浓重,情思深致(四)随笔和游记1.丰之恺(1898——1975),浙江崇德人。随笔体散文集:《缘缘堂随笔》2.钟敬文(1903——),广东海丰人。游记集:《西湖漫拾》、《湖上散记》

11五、报告文学(一)自觉阶段的报告文学1.“左联”的贡献A.正式提出“报告文学”的名称B.大力提倡报告文学C.对外国报告文学作品和理论的译介2.报告文学的兴盛A.独立的文体意识:阿英选编的《上海事变与报告文学》,是我国最早以报告文学命名出版的报告文学集B.成熟的作家作品:夏衍的《包身工》,宋之的的《一九三六年春在太原》,范长江的《中国的西北角》等C.“文学效应”:1936年——“报告文学年”

12(二)报告文学力作:夏衍《包身工》1.聚焦“现代奴隶”A.调查殖民化都市中的“包身工现象”B.对30年代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剖析:包身工制度的历史、现状和本质C.对民族压迫、阶级压迫的批判2.“开创新记录”的艺术贡献A.典型化的手段:典型现象,典型问题,典型人物B.结构艺术的创新:点面结合的辐射式结构C.报告的文学化:多种文学手法的成功运用

13必读书目林语堂:《论小品文笔调》、《论幽默》 鲁 迅:《小品文的危机》 何其芳:《画梦录》 李广田:《山之子》 丽 尼:《鹰之歌》 陆 蠡:《囚绿记》 夏 衍:《包身工》 宋之的:《一九三六春在太原》习题1如何评价林语堂对中国现代散文的贡献? 2试析《画梦录》的艺术特点。 3为什么说《包身工》开创了中国报告文学的新记录?

14

15何其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