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璇剧▼-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六章课程2022/10/181
1目录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第二节课程的组织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22/10/182
2一、课程的含义问题:在学生们的印象中,课程是什么?是教学科目?是教材?还是学习的进程?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六艺卷轴2022/10/183
3类型含义代表人物缺点课程即教学科目课程是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孔子亚里士多德只关注教学科目势必忽视学生的心智发展、情感陶冶和创造性表现等对学生成长有重大影响的维度。课程即学习经验课程是学生在学校通过各种活动所获得的学习和生活经验。杜威这种课程观虽具有吸引力,但是在实践中很难实行。课程即文化再生产学校教育的职责就是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是个体社会化的过程。金蒂斯鲍尔斯若教育者认为无需关注社会文化的变革,就会使现存的偏见永久化。课程即社会改造的过程课程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课程重点是当代社会的问题和弊端。弗雷尔学校组织并未强大到足以促使社会发生重大变革的地步,认为学校课程能够起到指导社会变革的作用就未免过于天真。各种课程定义的比较2022/10/184
4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课程是对育人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活动方式的规划和设计,是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和教材全部内容及其实施过程的总和。2022/10/185
5二、课程理论流派(一)经验主义课程论(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2022/10/186
6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一)经验主义课程论代表人物:杜威要点:一是课程以儿童(学习者)的活动为中心二是课程的组织应心理学化2022/10/187
7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二)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要点:注重构成自由教育的基本知识的掌握。分类:要素主义课程观和永恒主义课程观。要素主义(代表人物:巴格莱):课程的内容应该是人类文化的“共同要素”,学校的课程应该给学生提供分化的、有组织的经验,即知识。永恒主义(代表人物:赫钦斯):认为具有理智训练价值的传统的“永恒学科”的价值高于实用学科的价值,尤其注重名著的学习。缺陷:学业成绩成为重要的教育标志,忽视了学生自己的兴趣和身心特点及能力水平。2022/10/188
8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三)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要点:课程不应该帮助学生去适应社会,而是要建立一种新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文化。第一,学生要尽可能多的参与到社会中去,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第二,课程以广泛的社会问题为中心,学生要有对问题的批判意识。代表人物:布拉梅尔德缺陷:夸大了教育的作用,使教育负担过重。2022/10/189
9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四)存在主义课程论要点:教育的本质在于使学生实现“自我生成”。课程最终要由学生的需要来决定。代表人物:奈勒缺陷:建立在唯心主义、唯我主义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之上,自身的消极因素产生了消极影响。2022/10/1810
10第一节课程与课程理论(五)后现代主义课程论要点:以后现代主义理论为基础的一种开放的课程理论。4R:丰富性(richness)循环性(recursion)关联性(relations)严密性(rigor)代表人物:多尔(抨击泰勒的课程模式)2022/10/1811
11课程理论流派优点缺点经验主义课程论以学习的活动为中心,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社会实践能力过分强调学生的兴趣,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有利于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继承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容易使各门知识发生断裂现象,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忽视学生的兴趣,理论和实践相脱离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重视课程与社会的联系,有利于为社会需要服务缺乏系统的知识学习,夸大了教育的作用存在主义课程论注重学生的情感、责任和人生价值,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缺乏系统知识的传授和评价标准,学习评价流于主观后现代主义课程论将课程当作不断展开的动态过程,丰富了知识的内涵,重视学生的个体经验,有利于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多元化发展趋势,且批判远多于建设,在实践中较难操作主要课程流派的比较2022/10/1812
12第二节课程组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组织就是在一定的教育价值观指导下,将所选出的各种课程要素妥善地组织成课程结构,使各种课程要素在动态运行的课程结构系统中产生合力,以有效地实现课程目标。2022/10/1813
13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课程目标是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我国新课改提出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源:学生需要、社会生活需要和学科的发展。2022/10/1814
14第二节课程组织(一)课程目标的特征1.整体性2.阶段性3.持续性4.层次性5.递进性6.时间性2022/10/1815
15第二节课程组织教学目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教育目的课程目标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及各个学段应具体达到的教育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目标和意图处于教育目标的最低层次,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灵活性一般与特殊的关系培养目标是课程目标确立的依据课程目标是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的关系2022/10/1816
16第二节课程组织(二)确定课程目标的方法1.筛选法预定目标征求意见汇总初选确定2.参照法多个参照系考虑实际情况确定2022/10/1817
17第二节课程组织二、课程内容(一)课程标准课程标准是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写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结构:包括说明部分和本文部分。有的课程标准还列出教师参考用书、学生课外活动、教学仪器、直观教具和视听教材等。编排:研究本学科的发展水平和结构、体系;研究学生学习本学科的心理准备和心理特点。作用:课程标准是教师教学工作的指南以及编写教材和测评教学质量的标准。2022/10/1818
18课程标准与课程大纲比较项目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前言课程性质课程的性质和目标课程基本概念课程设计思路课程目标知识与技能教学目的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内容标准内容领域及行为目标实施建议教学建议教学建议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课时安排教学评价评价建议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教材的编写建议附录物理实验专题研究性学习课题示例物理专题研修《物理课程标准》与《物理教学大纲》框架结构对比新课改后,课程大纲都改为课程标准,并且依据新课改的三维目标,课程标准在编写过程中也发生了变化。2022/10/1819
19第二节课程组织(二)教材教材又称课本,它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通常按学年或学期分册,划分单元或章节。结构:教材通常由目录、课文、习题、实验、图表、注释和附录等部分构成,其中课文是主要部分。编排:教材编排形式要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符合卫生学、教育学、心理学和美学的要求,对内容、文字、篇幅进行规划。作用: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2022/10/1820
20三、课程类型(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第二节课程组织2022/10/1821
21第二节课程组织(一)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又称“分科课程”,它以有组织的学科内容作为课程组织的基础。特点:有严谨的逻辑结构、系统性、简约性。代表课程:中国古代的“六艺”和古希腊的“七艺”。优点:(1)强调每一学科的逻辑组织,有利于系统地学习知识;(2)系统地按逻辑结构顺序组织教材可以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3)容易组织教学和进行评价。缺点:(1)重知识记忆而轻理解;(2)重知识的传授而忽视学生的社会性发展和身心健康;(3)教学方法单一,不利于因材施教。2022/10/1822
22第二节课程组织2.活动课程活动课程是在进步主义教育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学习的经验和与之相关的社会生活过程为基础组织起来的一种课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计划》规定,综合实践活动是3-6年级、7-9年级的一门必修课程。特点:主张课程的内容要适合儿童的需要和接受能力,具有乡土性、综合性、主体性、经验性等特点。优点:把学生的直接经验置于课程的中心位置,消除了内容与过程、目标与手段的二元对立。缺点:忽略系统知识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2022/10/1823
23第二节课程组织比较项目学科课程活动课程目的向学生传递人类长期创造和积累起来的种族经验的精华让学生获得包括直接经验和直接感知的新信息在内的个体教育性经验编排方式重视学科知识逻辑的系统性强调各种有教育意义的学生活动的系统性教学方式以教师为主导去认识人类的种族经验以学生自主的实践交往为主导去获取直接经验评价方式强调终结性评价,侧重考察学生学习的结果重视过程评价,侧重考查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比较2022/10/1824
24第二节课程组织(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1.综合课程综合课程,又称“广域课程”“统合课程”或“合成课程”。它采取合并相关学科的办法,减少教学科目,把几门学科的教学内容组织在一门综合课程之中。特点:坚持知识统一性,认为科学是一个统一体,各种知识之间都存在着联系。代表课程:小学阶段的综合课程。2001年秋季,艺术、科学、历史与社会等综合课程首次进入实验区实验,全国大约有20个地区进行综合课程实验。优点:克服分科过细的缺点,让学生能概要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缺点:综合课程存在教材编写的困难和培养师资的困难。2022/10/1825
25第二节课程组织2.核心课程核心课程,指所有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部分学科或学科内容,也指对学生有直接意义的内容。特点:围绕一个核心来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优点:(1)强调内容的统一性、实用性和适用性;(2)课程内容来自周围的社会生活和人类不断出现的问题,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具有强烈的内在动机;(3)通过积极的方式认识社会和改造社会。缺点:(1)课程的范围和顺序没有明确的规定,学习内容可能是零乱的、琐碎的或肤浅的;(2)学习单元可能被搞得支离破碎,知识的逻辑性、系统性和统一性受到影响;(3)由于缺乏有组织的内容,文化遗产不可能得到充分体现,而且还可能背离家长对课程的期望和高校对课程的要求。2022/10/1826
26第二节课程组织(三)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是一个教育系统内或教育机构中用正式文件颁布而提供给学生学习,学生通过考核后可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表现为课程方案中明确列出和有专门要求的课程。2022/10/1827
27第二节课程组织隐性课程一词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一书中首先提出,也称潜在课程或隐蔽课程。隐性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内隐的、间接的方式呈现的课程,是学生在显性课程以外所获得的所有学校教育的经验,不作为获得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必备条件。隐性课程的主要表现形式:(1)观念性隐性课程(2)物质性隐性课程(3)制度性隐性课程(4)心理性隐性课程2022/10/1828
28第二节课程组织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是互动互补、相互作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其关系表现在:(1)隐性课程对于某一个或某几个课程主体来说总是内隐的、无意识的;显性课程则是以直接的、明显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它对课程的实施者与学习者来说都是有意识的。(2)显性课程的实施总是伴随着隐性课程,隐性课程也总是蕴藏在显性课程的实施和评价过程之中。(3)隐性课程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显性课程。2022/10/1829
29第二节课程组织(四)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又称“国家统一课程”,它是自上而下由政府负责编制、实施和评价的课程。特点:权威性、多样性、强制性。代表课程:国家统一使用的教材和“国家精品课程”。优点:有利于统一实施和统一评价。缺点:国家课程与地方教育需求、学校办学条件、学校师资力量、学科发展之间可能存在脱节,不能适应多样的、有差异的教育需求。2022/10/1830
30第二节课程组织2.校本课程校本课程,根据叶澜教授的观点,校本课程是以学校为课程编制主体,自主开发与实施的一种课程,是相对于国家课程与地方课程的一种课程。特点:乡土性、多元性、主体性。代表课程:各地方学校开发的课程优点:(1)具有地方办学特色,课程实施有弹性;(2)课程编制过程中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工作积极性;(3)提高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对校本课程的满意度。缺点:(1)拉大了学校之间的差距;(2)编制课程的师资水平有待提高;(3)加剧了学校的教育消费;(4)大量的流动教师会影响校本课程的质量和连续性。2022/10/1831
31第二节课程组织类型按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分:筛选已有的课程、改编已有的课程、开发全新的校本课程按学校教师参与校本课程的形式来分:个别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部分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全体教师参与的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校本课程开发操作流程成立团队环境分析方案拟定目标制定组织与实施评价与修订2022/10/1832
32四、课程实施课程实施是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第二节课程组织2022/10/1833
33第二节课程组织影响课程实施的因素课程计划本身的特征课程编制者与实施者的交流与合作课程实施的组织与领导教师的培训其他各种外部因素的支持教师在课程实施中扮演重要角色,因此课程实施过程中既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又要及时积极地听取教师的意见,实现良好的互动。2022/10/1834
34第二节课程组织五、课程评价(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2022/10/1835
35第二节课程组织(一)学生学业的评价与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和信息,运用专业知识,对课程产生的效果作出的价值判断。课程评价既包括学生学业的评价,又包括课程本身的评价。课程评价的功能:(1)诊断课程问题(2)调控课程设计(3)监督课程实施(4)推动课程建设2022/10/1836
36第二节课程组织(二)课程评价、学业评价和测量课程评价包含学生的学业评价测量是学业评价的一个手段外延:课程评价>学业评价>测量2022/10/1837
37第二节课程组织(三)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完成以后实施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就是指一门课程结束时或一个学年结束时进行的评价,如期末考试、毕业考试、升学考试。主要作用:为各种选拔、评优提供参考依据。形成性评价是在计划或产品还在发展或完善过程中实施的评价。在课程评价领域是指贯穿于校本课程各个阶段或整个过程的评价。主要作用:及时发现实施过程中的问题,使课程更加趋于合理。2022/10/1838
38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含义又称“传统评价观”,就是采用标准参照测试测量学生的学业,从而决定目标实现的程度。又称“新潮课程评价观”,其倡导者注重环境对课程的影响以及课程运行的整个过程,认为在评价过程中不能只考虑测试的结果,应该考虑多种因素。代表形式泰勒的行为目标模式斯克里文的“过程研究法”核心思想目标是课程评价的依据和出发点,通过测量目标的达到程度判断教学效果。自身评价和过程评价。弊端在课程实施后才开始实施评价;注重普遍性,忽视非典型性;局限于可以测量的目标,忽视难以测量的重要目标;采用某些与现实生活脱节的测量方法;消耗太多的时间和资源。以主观印象为主,客观性不强;难以归纳评价结果,评价结果难以实施;评价过程中,几乎不考虑量化方式;强调环境中非典型和非寻常的情况;评价对象不突出。(四)科学-实证主义课程评价观与人文-自然主义课程评价观2022/10/1839
39斯克里文的“过程研究法”1967年,斯克里文倡导采用“过程研究法”。他认为,与评价目标的实现程度相比,对目标本身进行评价更加重要。课程必须实现其预期目标,而预期目标首先应该是值得实现的目标。他区分了“自身评价”和“结果评价”之间的差别。“自身评价”是对目标、内容、教师态度、组织等的评价;“结果评价”是对课程效果(在学生身上产生的效果)的评价。他相信,在“自身评价”的标准和“结果评价”的标准之间取得平衡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第二节课程组织2022/10/1840
40当前新课程改革中对学生学业评价的新方式1.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进行全方位评价,全面考察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2.学生学业评价要实现“三个结合”:(1)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以形成性评价为主;(2)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相结合,以定性评价为主;(3)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以学生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为主。第二节课程组织2022/10/1841
41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影响课程变革的重要因素(一)政治因素与课程变革1.政治变革影响课程变革目标的厘定2.政治变革影响课程变革的内容选择3.政治变革制约课程的编制过程2022/10/1842
42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经济因素与课程变革1.经济领域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要求制约课程目标2.经济的地区差异性制约课程变革3.市场经济与课程变革(1)市场经济的发展影响课程价值取向的变化(2)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课程目标的综合性(3)市场经济的发展促使课程结构的优化2022/10/1843
43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文化因素与课程变革1.文化模式影响课程变革2.文化变迁影响课程变革3.文化多元影响课程变革2022/10/1844
44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四)科技革新与课程变革1.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2.科技革新推动课程结构的变革3.科技革新影响课程变革的速度2022/10/1845
45科技革新制约课程变革的目标20世纪以后,科学技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以自然科学特别是物理科学的一系列重大发现为基础,人类在电子、计算机、能源、生物工程、激光以及空间技术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学科分化与综合的趋势日益明显。正如《学会生存》里所说:“科学技术的时代意味着:知识正在不断变革,革新正在不断日新月异。所以大家一致同意:教育应该较少地致力于传递和储存知识,而应该更努力寻求获得知识的方法。”学生在学校里学得的知识十分有限,不能适应科技快速发展的步伐。因此,培养学生学会学习的能力问题成了课程改革的首要目标。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22/10/1846
46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五)学生发展与课程变革1.学生身心发展的特性影响课程变革2.学生需要影响课程变革3.课程变革着眼点:学生的最近发展区2022/10/1847
47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世界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一)课程政策的发展趋势大多数国家的课程政策强调社会协同、经济振兴和个人发展方面的目标。开发既确保核心内容的学习,又为选修学科提供更多机会的课程框架。确认了整体主义的课程取向。课程实施问题的决策制定则倾向于下移到地方和学校一级。2022/10/1848
48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课程结构的发展趋势课程结构从内容本位转向内容本位与能力本位的多样化结合。调整课程结构,吸纳新出现的学科领域。小学和初中阶段诸学科的连续性日益增加。2022/10/1849
49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课程实施的发展趋势课程实施的“忠实取向”正在被“相互适应取向”与“课程创生取向”所超越。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其职业生涯的有机组成部分。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教科书一般是由政府资助提供,而补充材料通常是由政府和私营机构共同开发和传播。政府下达的课程要求弹性日益增大,以便学校能够充分考虑地方的情况和需要。许多国家优先强调教师和学校从事持续进行的“校本评定”的能力。2022/10/1850
50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四)课程评价的发展趋势“目标取向的评价”正在被“过程取向的评价”和“主题取向的评价”所超越。对课程体系本身的评价成为课程变革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许多国家主张运用多种策略对所推行的课程体系进行多角度评价。对学生的发展评价是课程评价的有机组成部分。2022/10/1851
51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三、我国课程改革的未来发展(一)新世纪课程改革趋向总体目标课程政策课程内容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提升课程改革的理念水平和理论品味实现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实现学科知识与个人知识的内在整合更新课程种类,努力实现课程的综合化相互适应取向和课程创新取向相结合走向过程评价和主体取向的评价2022/10/1852
52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二)新课改的具体目标2001年6月,教育部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这些目标构成了这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总体框架。这标志着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启动。这是我国建国以来的第八次课程改革。六项具体目标内容如下。2022/10/1853
53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1.转变课程功能。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2.调整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2022/10/1854
543.改革课程内容。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4.改善课程实施。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22/10/1855
555.改革课程评价。改变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6.改革课程管理政策。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第三节课程改革的发展趋势2022/10/18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