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

ID:82635792

大小:238.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23-09-23

上传者:老李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2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3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4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5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6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7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8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9页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_第10页
资源描述:

《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上学期9月大联考历史Word版含解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9月大联考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和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的答案标号涂黑,如有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公元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倡议的“弭兵”会议在宋都城商丘召开,14国与会。会议决定“晋、楚之从交相见”,即让晋的盟国朝楚、楚的盟国朝晋,晋楚争霸结束。此次“弭兵”运动A.重新确定宋国霸主地位B.晋楚互分霸权形成均势C.进一步减轻了小国负担D.阻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2.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命令蒙恬修了一条由咸阳向北延伸的“直道”,经云阳、上郡直到九原(今内蒙古包头),全长900余公里。秦始皇此举A.直接导致农民起义亡秦B.提高了政权行政成本C.强化了长城的防御功能D.削弱了关中核心地位3.唐玄宗以后,诏令颁行程序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重要中央决策的“内命”由皇帝指令翰林学士起草,由禁中直接发出;属于一般决策的“外命”,仍由中书舍人起草后交门下省审查颁发。这反映当时A.中央决策系统内部多元化趋势B.中央政治的极端混乱C.专制皇权受到宰相的严重制约D.宰相权力的日益强化4.王安石在均输法中规定:总管六路财物调运的转运使,要根据各路产品情况和京师的实际需求情况,征收各地的产品。“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并统一运输调剂有无。此举A.体现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B.保障边疆物资供给C.增加了人民运输劳役之负担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5.明太祖说:“四方诸夷皆限山隔海,僻在一隅,得其地不足以供给,得其民不足以使令……无故兴兵,杀伤人命,切记不可……将不征诸国名列于后……”这反映出明太祖A.开始实行海禁B.维护朝贡贸易C.推行睦邻政策D.蔑视周边诸国

16.黄宗羲《明夷待访录》借表扬三代治世的清明政治,呼吁提倡普通士人的参政、议政,提出要“以天下为主,君为客”,立“天下之法”,废“一家之法”等口号。这表明黄宗羲A.倡导个性解放B.提出“工商皆本”C.呼吁反清复明D.阐发民本思想7.1860年后,随着湘军、淮军转战南北,各地的军政大权多落入湘淮系势力的手中。据统计,仅湘系集团,官至总督、巡抚、尚书、侍郎、提督者即有数十人之多。湘淮势力的崛起A.削弱了清朝中央集权B.提升了满洲贵族地位C.形成了内重外轻局面D.源自于镇压维新力量8.下面为1895-1903年间中国部分省份武备学堂办理情形统计表。据此可知,武备学堂学堂名称创办时间(年)课程设置江南陆师学堂1895内堂课业:兵法、绘图、舆地、地形、军器、历史、营垒、算学、测量工程、人伦道德、汉文、英文、德文、日文;外场课业:步操、打靶、炮操、体操、马操直隶武备学堂1896德文队:先习德文,次学武备,兼习汉文;炮队:测算、舆图、垒台、炮法、汉文各学;步队:行军、测算绘图、枪队攻守各法;马队:测绘、武备各学绥远城武备学堂1901湖南武备学堂1903普通兵学、步兵、骑、炮、工兵、辎重等科A.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B.重视培养新式陆军人才C.实现了晚清军事现代化D.课程设置体现全盘西化9.1913年3月,民国临时大总统袁世凯任命赵从蕃为江西民政长,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据此可知,该事件A.抵制了复辟帝制的丑行B.提高了地方自治的权力C.弱化了临时总统的权力D.彰显了民权与法治理念10.“在新文化潮流的冲击下……有的女生已经开始觉悟,她们抵制学校开设的‘烈女传’……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争取女性婚姻自由。”这种现象的出现说明新文化运动A.推动了中外文化的交融与碰撞B.动摇了传统礼教思想统治地位C.促进了科学文化的普及和繁荣D.出现了比较偏激的社会思潮11.英国学者赫伯特认为:“所谓文明就是人类集群定居在农田附近,拥有可长期居住的正式房屋、城郭,并且有集群内部的共同守则。”这反映出文明产生的主要原因是A.剩余产品的出现B.定居催生了文明C.农业催生了文明D.早期国家的形成

212.《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如果一个园丁没能完成这个田地的播种栽种,则其将负全责。”据此可知,《汉谟拉比法典》A.重视证据保全B.维护等级制度C.具有契约意识D.鼓励同态复仇13.古罗马被征服地区的奴隶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上的自由,平民也可通过角斗获得法律赋予贵族头衔或免税特权。竞技体育成为一种覆盖全国、各等级民众的休闲方式,竞技场也成为社交、谈论政治、表达诉求的重要场所。这反映了古罗马A.扩张激发国民的尚武精神B.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和发展C.体育成为了政治生活的核心D.角斗是奴隶特有的体育生活14.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取消了56个衰败选区,议席得到重新分配,增加了新兴大城市的代表名额;为城市工商业阶层与农村富裕农民规定了10英镑财产资格选举权,新增加的选民绝大多数为中等阶级。此举表明A.君主立宪制在英国得以最终确立B.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国开始形成C.议会上院的构成将产生重大变化D.议会改革适应工业时代发展要求15.下图为殖民扩张和收缩的两个长周期示意图(1500-1975年),其中两次殖民收缩期出现的共同原因是A.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B.殖民地人民的觉醒与独立运动C.两次大战削弱宗主国与苏联的成功实践D.启蒙思想的传播与拿破仑战争的影响16.随着新的重要经济体的崛起,国际舞台上既有G8+5,即八国集团与五个发展中大国非正式对话的形式,又有G20(二十国集团),即发达国家与新兴经济体国家之间平等协调机制。此外,以“金砖国家”为代表,新兴大国也在事关全球治理、维护发展中国家权益等问题上积极进行协商配合。这反映了A.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B.新兴大国主宰国际形势C.新型大国关系已经形成D.发达国家失去主导地位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宋代打破了唐时“工商之家不得预于仕”

3的规定,商人子弟读书应举已不在法令的禁止之列,到了英宗年间政府更是下诏:“工商杂类,有奇才异行、卓然不群者,亦许解送。”这等于说国家从法律上、制度上承认了商人的入仕权。到此,科举制度成为了普通民众实现向上流动的阶梯和重要管道。其中,富民阶层(平民地主和商人)成为了这一转变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可以利用手中掌握的大量财富为自身和下代子弟提供良好的教育,进而蟾宫折桂,成功实现整个商人家庭的社会流动。材料二郑樵在总结唐宋之际婚姻观念的历史变迁时说,隋唐以前“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而五代以来“婚姻不问阀阅”。宋代门阀世族政治的消亡反映在人们的婚俗观念出现了多元化的趋向:士庶不婚的陈规被打破,婚姻重科举进士,婚姻论财等社会现象在宋代普遍出现,特别是世人嫁娶尤重钱财成为一时之尚,宋代商人以财买婚,通过与官僚、宗族、士人联姻进而跻身上层的例子可谓比比皆是。——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冯芸《宋代商人的社会流动与社会结构变迁》(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代科举制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7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所学知识,指出与隋唐以前相比,宋时期婚姻观的变化,并做简要评析。(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袁世凯死后,出现了“府院之争”。府院双方都力图寻找外国作为靠山,这正好与美日的争夺结合起来。围绕中国对德作战问题,美日关系日趋紧张。1917年11月2日,美日两国经过多次谈判,签订《蓝辛—石井协定》,其主要内容是(1)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尤其在与日本属地接壤的部分享有特殊利益。(2)美日两国无意以任何方式侵犯中国的独立和领土完整,两国坚持在中国门户开放和工商业机会均等的原则。1941年4月,罗斯福签署了一项命令,同意美国军人辞职加入陈纳德的美国志愿航空队(俗称飞虎队)。8月1日,美国志愿航空队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空军部队的一个单位。这支航空队对于保卫中国西南的空防,对于为后来在缅甸作战的中国军队和其他盟国军队提供空中支援,对于夺回中国领空的制空权发挥了重要作用。1942年1月1日,关、中等26国签署的《联合国家宣言》发表,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中美两国终于成为共同抗日的盟国。——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材料二1978年12月16日上午10时,中共中央主席兼国务院总理华国锋和美国总统卡特在各自国家首都同时宣读了中美《建交公报》。公报说,两国商定自1979年1月1日起互相承认并建立外交关系,并将于1979年3月1日互派大使并建立大使馆。美国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在此范围内,美国人民将同台湾人民保持文化、商务和其他非官方关系。”美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摘编自陶文钊、何兴强《中美关系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蓝辛—石井协定》。指出中、美、日三国之间关系的变化并归纳产生这一变化的原因。(10分)

4(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美建交的意义。(5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我们过去完成了电气化,才有了以电力为基础的经济。而今天,我们只有完成了城市数字化,完成了数字转型,才能真正实现数字经济的飞跃。10年或20年以后,我们完成了城市数字化,真正的数字经济的时代就会到来……当年罗马把马引入城市,从而使人类社会进入了马力时代;后来,纽约把电引入城市,又使我们进入了电力时代;而未来,算力一定会成为一个城市发展最关键的要素。你消耗掉的每一个资源,都会被认真地计算过,这可能会改变我们对所有事情的认知。——摘编自王坚《城市数字化与城市大脑》阅读材料,从中提炼出一个主题,并结合相关知识进行论述。(要求:论题明确,逻辑清晰,史论结合,史实运用准确)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材料一西人所言化学、光学、重学,盖由格物而至于尽物之性也。惟古之圣人皆以人道为重,故曰圣人人伦之至也。自尧舜三代以来,吾人皆奉圣人之教以为教,专致力于人道,而于物或不屑措意焉,是以礼乐文章高出乎万国之上,而技巧则稍逊矣。——摘编自[清]俞樾材料二中学有中学之体用,西学有西学之体用,分之则并立,合之则两亡。议者必欲合之而以为一物,且一体而一用之,斯其文义违舛,固已名之不可言矣,乌望言之而可行乎?——摘编自严复《与〈外交报〉主人书》(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二人对中西方学说的态度。(4分)(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思想界对中西方学说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6分)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2023届高三9月大联考·历史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1.B本题考查春秋时期的弭兵运动。从材料可知,“晋、楚之从交相见”,说明晋楚等大国谁也不占绝对优势,实际上是牺牲了小国利益,相互瓜分了霸权,故选B项,公元前638年,宋襄公争霸失败;本次“弭兵”,结束了晋、楚间长期的战争,带来了中原较长时期的和平,宋国的积极倡导起了重要作用,但并非确立宋国霸主地位,一定程度反映了宋等中小国家厌战望和的心态,排除A项。中小国家周旋于晋楚两个霸主之间,负担更加沉重,排除C项。“弭兵”为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创造了安定的环境,为战国时期的统一战争作了物质上的充分准备,排除D项。2.C

5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九原郡是秦朝当时在北方的一个重要据点,与匈奴的距离最近,修筑直道可以有效地把物资和人力运送到对付匈奴的前线,为秦长城防线的巩固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战略意义非常重要,可见,秦长城与直道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故选C项。修筑直道,会消耗大量人力物力,加重人民负担,但结合所学知识,并不能直接得出修直道引发农民起义亡秦,排除A项。总体而言,直道有利于军队的迅速调动,以应付北方的突发事件,维护秦朝的安定和统一,降低了行政成本,提高了效率,排除B项。直道把长城沿线与统治中心关中有机地融合在一起,系巩固统一之举,不会削弱关中地位,排除D项。3.A本题考查唐中枢决策机构的变化。从材料可知,除中书、门下两省的决策机制外,翰林学士也成为中央决策系统的重要成员,诏令颁发程序的变化,是唐代中央决策系统内部多元化趋势的反映,故选A项。材料显示中央决策机制多元化,并非中央政治的极端混乱,排除B项。无论是中书、门下两省决策机制,还是翰林学士职权的扩大,都是皇权专制加强的产物,排除C项。翰林学士起草重要诏令,参与决策,居于禁中,直接对皇帝负责,实质上分割了宰相的权力,排除D项。4.A本题考查北宋王安石变法之均输法。均输法实际上就是王安石提出关于改革物资运输,调剂市场供求的措施。其中心思想是根据各地生产特点和京师物资的需求,对上交国家的税物和采购物资,采取因地制宜的转运方法,保障京师的正常供应和市场的稳定,体现了政府对市场的宏观调控,可以防止大商人乘机牟取暴利,故选A项。从材料可知,均输法是为了保障京师面不是边疆的物资供给,排除B项。“徙贵就贱,用近易远”即就近不就远,就低不就高,尽量在近处和价格便宜的地区进行,以节省资金和运费,减轻了人民的运输劳役负担,排除C项。加强中央集权并非材料主旨,此是理财之举。宋初转运使的设置,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D项。5.C本题考查明初对外政策。和平对外是朱元璋确定的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格调,从材料可知,明太祖确定不征之国,以德怀柔万国,奉行的是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主旨并非蔑视诸国,故选C项,排除D项。明太祖在位期间多次颁布禁海令,也秉承了历代王朝处理周边关系的基本朝贡模式,但这并非材料主旨,排除A、B项。6.D本题考查明清之际思想领域的变化。从材料可知,黄宗羲崇尚清明政治,提倡士人议政,“天下为主”,是对古代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实际上是对君主专制的抨击,是进步思潮,故选D项。明清之际的个性解放,重在冲破“天理”的教条束缚,尊崇自然合理的人性情欲,故排除A项。B.C两项与材料无关,排除。7.A本题考查湘淮系势力崛起对晚清政局的影响,湘淮势力控制地方权力,使晚清政治出现了内轻外重、督抚专政的局面,导致离心倾向加强,不利中央集权,A项正确,排除C项。湘淮系势力崛起,反映了汉族地主阶级在权力结构中地位的上升,透露出满汉势力此消彼长的历史信息,排除B项。湘淮系势力靠镇压太平天国运动起家,排除D项。8.B本题考查19世纪末20

6世纪初武备学堂的创办。甲午战争中北洋水师全军覆没,培养具有近代西方思想观念和军事能力的军官成为当务之急,清廷将军事重心移向陆军,军事学堂多重炮、步、骑等科,故选B项。从创设时间看,1895-1903年,正是甲午战争、清末新政期间,创办武备学堂的目的在于培养军事人才,维护君主专制统治,与促进民族资本主义无关,排除A项,创办武备学堂,有利于推动军事近代化,但由于封建专制制度的腐朽、经济的困境,传统观念的制约等因素,晚清军事现代化的程度是有限的,排除C项。在课程设置上,除军事各科外,也兼习汉文、历史、人伦道德等,排除D项。9.D本题考查民国初年的民权与法治。根据材料“江西地方议会以‘地方官制未经参议院通过,民政长一职,在法律上无委署之依据’为由予以抵制”可知,江西地方议会利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抵制袁世凯任命的官职,体现了民权与法治理念,故选D项;1915年袁世凯复辟,说明并未抵制复辟丑行,排除A项;该事件属于民权与法治事件,不属于地方自治的史实,排除B项;该事件无法弱化总统权力,《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了总统权力,排除C项。10.B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材料“以实际行动反抗旧礼教”说明封建伦理道德受到严重冲击,反映出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出现动摇,故选B项。A、C、D三项均与材料信息不符。11.C本题考查人类文明的产生,人类文明是从农业产生开始的,有了农业,人类才过上定居生活,故选C项。其他三项都与农业产生有关,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B、D三项。12.C本题考查《汉谟拉比法典》。从材料可知,园丁与主人之间实际上形成了某种契约关系,园丁应履行播种栽种的义务,故选C项。A、B、D三项并非本材料的主旨,故排除。13.A本题考查古罗马的竞技体育,奴隶和平民可通过角斗改变身份和命运,奴隶也可获得法律上的自由,这是罗马法律发展的一个表现,但法律体系亟需完善和发展并非材料的主旨,排除B项。从材料看,竞技场成为罗马人社交、谈论政治,表达诉求的重要场所,可见体育只是政治生活的一部分,排除C项。角斗是古罗马体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吸引了平民、贵族、骑士等的参与,并非奴隶特有,排除D项。从罗马频繁的战争,适应扩张的需要,对力量的崇拜等方面综合考虑,故选A项。14.D本题考查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从材料可知,此次改革调整了选区和重新分配各选区议员名额,降低了选民的财产资格限制,这些均对工业资产阶级有利,让他们获得了参加政权的机会,适应于工业革命以后已发生的社会变动,推动政治制度的革新,故选D项。1689年的《权利法案》已标志着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排除A项。代议制民主政治在英国形成已久,材料揭示的是资产阶级代议制民主政治的进一步发展,排除B项。1832年议会改革,是重新分配了下院议席,使工业资产阶级代表得以入选下院,下院的构成发生重大变化,排除C项。15.B本题考查亚非拉民族独立运动与殖民体系的崩溃。冷战的发展与多极力量的成长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的新变化,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冲击,排除A项。19世纪初和20世纪前期出现两次殖民收缩。19世纪初的殖民收缩期主要是因为启蒙思想的传播、拿破仑战争的影响,引发拉丁美洲的民族独立运动;20世纪前期的殖民收缩是因为两次世界大战削弱宗主国力量、社会主义运动发展和亚非拉民族民主运动的持续高涨,C、D

7两项并非共同原因,故排除。二者出现的共因与宗主国的削弱、殖民地经济的发展、民族意识的觉醒,引发民族独立运动持续斗争相关,故选B项。16.A本题考查多极化趋势的进一步加强。从综合实力来衡量,发达国家仍有优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极力维护世界霸权;新兴大国潜力巨大,话语权提升,但仍不能主宰国际形势;新型大国协调机制正在构建中,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国际关系民主化的大方向也没有改变,发展中国家大力争取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排除B、C、D三项。不同经济体之间的对话,建立平等协调机制的努力,恰恰显示了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力量,积极开展多边外交,共同推动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故选A项。17.(1)变化:宋代科举选拔范围扩大,商人准许参加科举。(1分)影响:扩大了统治基础;促进了社会阶层流动;推动社会读书风气的扩展。(6分)(2)变化:隋唐以前婚姻重门第,宋代婚姻重才能、财富,婚姻不问阀阅。(2分)评价:隋唐以前,世家大族掌握国家政权(门阀政治),门第观念盛行,等级严格,婚姻重视出身门第,这种婚姻观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家大族地位,但不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不利于选拔人才。(2分)北宋时期,统治者崇文抑武,科举制盛行,文官政治形成,门阀政治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商品经济发展,抑商观念淡化。(2分)这些情况反映到婚姻观中,门第观念淡化,更加重视财富。这种婚姻观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分)18.(1)简评:《蓝辛—石井协定》的签订,反映了“一战”时期,美日激烈争夺对中国的控制权。(2分)协定的第一项内容是实的,第二项是虚的。(2分)美国以牺牲中国利益向日本作出妥协,承认了日本在中国的特殊侵略权益,有利于日本扩大对中国的侵略,损害了中国人民的利益,必将激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义愤。(2分)变化:由美国承认日本在中国享有特殊利益变为美国援助中国、结盟抗日。(2分)原因:日本不断扩大对中国与太平洋地区的侵略,严重损害美国利益和破坏世界和平,美国逐步改变其中立政策;中国人民坚持抗战,沉重打击与牵制了日本法西斯主力。(2分)(2)意义:中美建交结束了两国关系长期的不正常状态,使两国关系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两国间的经济、文化、科技、军事等方面的交流和合作开辟了广阔的前景;有利于亚太地区乃至全世界的和平稳定;有利于中国在国际舞台发挥更积极的作用,为通过和平协商的方法解决国际争端树立了一个榜样;中美关系正常化对两岸关系也是一个促进。(1点2分,2点4分,3点5分。言之有理者酌情给分)19.示例一:论题: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的发展。(2分)论述:19世纪中期完成的第一次工业革命,以英国蒸汽机为代表的科技创新使人类进入蒸汽时代,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快速发展;而中国清王朝面对世界大潮,虽有改革,却坚持“中体西用”,不愿触动封建统治的根基,缺乏科技创新的土壤,使中国落后于世界的潮流。(3分)

820世纪初完成的第二次科技革命,以美国、德国为代表的国家敢于采用新技术,欧美资本主义工业再次出现飞跃,世界经济进入电气时代。中国未能抓住辛亥革命成功带来的战略机遇,反而陷入新的混乱,国无宁日,科技发展依然滞后。(3分)20世纪四五十年代开始的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等为代表的第三次科技革命,人类由工业化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抓住机遇,勇于推进科技改革,鼓励科技创新,在国际科技竞争中占有一定优势。近年,中国积极发展以数据为关键要素的数字经济和以数据为中心的云计算,推进了城市治理方式的变革。(3分)综上所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我们应积极贯彻新发展理念,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开启迈向科技强国的新征程,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1分)示例二:论题:科技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2分)论述:随着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以蒸汽机为代表的第一次技术革命,使工业生产逐渐向城市集中,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从农村向城市转移,城市近代化进程不断加快。机器制造业代替了工场手工业,蒸汽机代替了水力机,出现了以蒸汽机为动力的崭新的交通工具蒸汽机车和轮船。19世纪中期,英国成为当时世界上第一个城市人口超过总人口50%的国家,全国1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由1个增加到9个,5-10万人口的城市已经有18个,(3分)以电力和内燃机的发明与应用为代表的第二次技术革命,带动了石油化工、汽车制造、电力工业的发展,推动世界现代城市化步伐,并形成了世界市场。重工业的发展,也使城市的文明程度不断提升,美、德、英、法、日等国大力普及教育,创办技术学校和大学,培养专门人才。(3分)第三次科技革命推动世界进入信息经济时代,传统产业向信息化产业转化,信息产业的辅助设施以及相应的服务机构也应运而生,城市的规划和建设更加适应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城市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治理,城市化向更为精致、健康和安全的方向发展。(3分)城市的兴起是文明的象征,城市的发展是生产力的提高和文明进步的标志,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城市的文明程度在不断提高,人们生活的内容也在不断改变和丰富。综上所述,科技革命推动了人类社会城市化进程。(1分)示例三:论题:科技进步推动人类社会发展。(2分)论述: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纵观人类文明的发展史,科学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都会引起生产力的深刻变革和人类社会的巨大进步。18

9世纪中期开始的工业革命使得机械技术迎来大发展,蒸汽机的发明和应用带动了一系列机械化生产工具的产生,生产力出现了飞跃性提高,为社会生产的机械化提供了保障。(3分)19世纪电磁学和电气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发明,为人类进入电气化时代奠定了基础。20世纪随着人们对相对论和量子论的进一步研究和认识,微电子技术蓬勃发展,这直接带动了电子计算机的发明,进而实现生产过程的自动化控制。(3分)同时,科技的进步还会促进人类思想的解放。目前,数字人、元宇宙、互联网3.0等概念的提出,机器人、物联网等一系列技术的应用,我们在逐步推进城市数字化,实现城市数字化的转型,未来真正的数字经济时代一定会到来。(3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的变革。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得到了长足发展。可见,科技进步是社会进步的动力。(1分)20.(1)态度:俞樾认为在科技方面西方先进,而在思想文化方面(礼乐文章)中国较好;严复认为中西方学说有各自的“体”和“用”,“体”和“用”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不可随意分割。(4分)(2)原因:近代反侵略斗争的不断失败;洋务运动的破产;民族危机加深;近代知识分子对西方文化了解更加深入全面。(6分,答出三点即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