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

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

ID:8259576

大小:64.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03-14

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_第1页
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_第2页
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_第3页
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_第4页
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育学基础内容框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一)教育的概念定义:个体的社会化和社会的个性化一、教育的认识(二)教育的要素: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1、教育系统自身形式化的程度划分(三)教育的形态2、教育系统运行的空间特性划分第一章3、社会形态的变迁划分(一)教育的起源(代表人物及观点)教育与二、教育的历史神话起源说、生物起源、心理起源、劳动起源发展(二)教育的历史发展过程(各阶段教育的特征)教育学1、农业社会的教育;2、工业社会的教育;3、信息社会的教育(一)教育学的萌芽:《学记》三、教育学的(二)教育学的创立:培根、夸美纽斯、康德、赫尔巴特、洛克、卢梭、裴斯泰洛齐(代表作)产生与发展(三)教育学的发展:实验教育学、文化、实用

2、主义、马克思主义、批判主义(代表人物代表作)(四)教育学的当代走向(五个方面)四、教育学的价值:超越日常教育经验、科学解释教育问题、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1、含义: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P30第二章一、教育功能2、类型:作用的对象/作用的方向/呈现的形式/多维度的复的概述合分类(选择题常考)1、教育对个体发展的促进功能:个体社会化和个体个性化二、个体功能2、教育的个体谋生和享用功能3、教育对个体发展的负向功能教育1、改善人口质量、提高民族素质;2、促进文化延续和发展的功能功能三、社会功能3、促进经济发展功能(提高国民人力资本、通过生产科技)4、促进政治

3、民主化5、调解人与自然的关系6、对社会发展的负向功能1)教育功能价值取向的确立1、教育功能2)功能行动的发生的形成3)直接结果的产生四、功能的实现2、教育功能的释放:产品的输入;产品的利用。1、含义: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应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一、教育目的的2、基本类型:价值性操作性教育目的/终极性和发展性正式决策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类型及其功能3、功能:定向、调控、评价二、教育目的的1、确立的基本依据:社会和人的依据(人的身心发展需要)教育目的选择与确立2、基本价值取向1)人本位:卢梭,裴、马斯洛等(观点代表人物)2)社会本位:纳托普、凯兴斯

4、泰纳涂尔干3)价值取向众人与社会关系的基本确认3、教育目的价值取向应注意的问题1、我国的教育目的精神实质:P76、P77三、我国的2、我国教育目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教育目的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构成:德智体美正确领会和把握全面发展;4、教育目的实现的策略:树立全面发展教育观;正确处理各育的关系;防止教育目的实践性缺失。一、教育制度1、含义及其特点:客观性、取向性、历史性和强制性概述2、制约教育制度的社会因素:政治、经济、文化。3、教育制度的历史发展:1、含义:简称“学制”P90二、现代学校2、学制类型:双轨(纵向划分—西欧)、单轨(横向划分—美国)、教育制度分

5、支型(我国)教育3、现代学校1)从纵向学校系统分析:制度制度的变革双轨向分支型和单轨学制发展2)从横向学校阶段看:各阶段发生重大变化三、我国现行学校1、演变:我国最早颁布的学制:壬寅学制1902年教育制度我国最早实施的学制:癸卯学制1904年六三三制:壬戌学制1922年2、我国现行教育制度形态:(1)学前教育(2)初等教育(3)中等教育(4)高等教育3、学校制度改革:适度发展学前教育;普及义务教育调整中等教育;发展高等教育1、教师1)教师: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职业社会建设者、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一、教师2)社会地位与作用:社会作用、政治地位、经济待遇、职业权利

6、、第3)基本特征:专业性职业、以教书育人为职责2、教师个体的1)内涵/具体内容:专业理想、知识、能力、专业自我形五专业性发展2)途径:师范教育、入职辅导、在职培训、自我教育章3、教师职业1)角色:学习者传授者培育者、教学设计组织者、朋友榜样角色形象2)形象:道德形象、文化(核心)、人格形象教师1、学生本质特征: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主体性、有明显发展特征与二、学生2、学生地位:1959年儿童权益问题联合国《儿童权利宣言》学在教育过程中地位:学生既是认识的主体也是认识的客体生3、学生的发展1)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稳定性可变性、不均衡性、个别差异性、整体性2)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1、在教

7、育中的作用:重要条件、重要指标、重要内容2、类型:社会关系、教育关系、心理关系三、师生关系1)影响师生关系因素:老师、学生、环境3、理想师生关系2)理想师生关系特征的建立3)良好师生关系构建策略课程一、课程与1、课程的含义:1)经验主义课程论:杜威为代表课程理论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论2、课程理论流派3)社会改造主义课程论4)存在主义课程论5)后现代主义课程论1、课程目标:课程本身要实现的具体目标和意图二、课程2、课程内容:课程标准和教材的组织3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