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52874
大小:3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03-13
《以社会交换论为研究工具污名解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以社会交换论为研究工具污名解读 [摘要]污名群体被贴上贬抑性、侮辱性的标签,受到主流社会的抗拒和排斥的同时,污名群体受到了更多的关怀与救助。在不可能完全祛除污名的前提下,以社会交换论为分析工具,通过对污名的施予群体及被污名群体在社会交换过程中的损益分析,解释污名群体以自身特征参与交换、获取资源,促进该群体发展的公平性、共赢性及合理性。[关键词]社会交换污名公平共赢[中图分类号]C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3)06-0011-02自1963年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在其《污名——受损身份管理札记》一书中把“污
2、名”界定为是个体的一种不被信任和不受欢迎的特征,这种特征使蒙受污名者的地位下降、价值受损。自从“污名”成为社会对某些个体或群体贬低性、侮辱性的标签以来,对污名的研究就没有间断。其中以社会心理学、社会工作专业的视角居多,主要有两个维度:一是对问题形成的原因、现状、后果的探索9(吴莹,2011;管健2006;张乐、童星,2010);二是对解决问题的途径进行的探索(杨心德、彭丽辉、黄莺,2009)。社会学的视角也有涉及,经常运用的是发展理论与功能论。大部分污名群体研究对象都是艾滋病患者、同性恋者、心理疾病患者,涉及其他污名群体的研究比较少。
3、本研究采用宏观的社会学视角——社会交换论,对污名现象给污名群体带来的利弊予以分析,以期对污名有更客观、全面、深入的认识与理解,同时建议以社会交换理论为工具,为污名群体争取更多资源。一、完全祛除污名的不可能性分析(一)污名现象的顽固性污名群体作为一个有着典型特征的弱势群体,他们的某些不受主流社会欢迎的特征是无法遮掩的。即使将污名替换成另外的听起来不具有侮辱性、威胁性的名字,也无法改变他们居于弱势地位、被大众抗拒的事实。就像把“服刑人员子女”称为“折翼的天使”,虽然名字很动人,但是这并不能改变他们在生活中的不幸遭遇,也不会阻止人们进一步了
4、解他们的真实身份。粉饰名称对改善其境遇,提高其地位是徒劳的。除此之外,祛除污名的出发点虽然是善意的,可是很有可能会给专门针对污名群体的救助、抚恤设置无法预料的障碍,给污名群体带来损失与伤害。(二)污名建构的功利性9一般情况下,污名群体会因为其他群体给他们贴上的贬抑性、侮辱性的标签而造成地位下降、名誉受损,并在一定程度上遭到社会主流的抗拒和排斥,这给被污名群体带来了巨大的伤害。但是“污名”依然被不断地构建、解读、争议,却无法被消解。这种现象的背后是有着功利性的考虑的。除了施加污名的群体通过对另外一个不受他们欢迎的群体强行贴上污名的标签来
5、获取一种安全感与优越感之外,被污名的群体可以通过承认甚至是争取污名来获得精神上的抚慰和物质上的补偿。如贫困群体,他们可能因为自身能力和资源的缺乏而导致生活状况贫困,如果被认定符合救助条件,便可获得生活保障金来改善生存状况。虽然穷人很多时候被认为是“懒惰的”“无能的”,但承受这个污名确实使该群体获得了利益,于是一些人便想方设法为自己争取条件承受污名。还有两类主体是不容忽略的。一类是凭借着自身的话语权、影响力去构建污名的专家、学者群体。他们从专业的角度对污名进行定义,对一个群体污名进行构建、强调、解读,并针对该现象建言献策等。这样便凸显了
6、本群体的重要性,同时拓展了本群体的职业空间。另一类是伴随着污名群体的出现应运而生的救助机构和组织。(三)社会交换的可利用性9如果我们不是一味关注污名群体的问题和病理,而是把污名群体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对该群体救助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就有利于我们从一种更加关注人的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出发来更好地解决问题。既然要对污名群体完全祛除污名是不可能的,那我们就换一个角度利用污名群体自身的特征,在社会交换中争取更多的利益与资源,为本群体的生存与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更优的环境。以河南省受艾滋病影响的“失依”儿童为例。从2003年底河南省各
7、级民政部门就积极地开展了对艾滋病致孤、致贫的特殊困难群体的救助工作。“建立了三个层次、三个标准的分类救助体系,形成由财政为主、社会力量为辅的资金支持渠道”(王君健,2011)。再如,对处于弱势地位的性服务工作者,社会以前是零容忍态度,现在出现了公益性的团体和组织对他们提供健康知识宣传和法律援助。这些都是国家和社会力量对污名群体做出的努力与关怀。而这些持久的、有效的尝试与努力也确实在回应污名群体的期望,满足着他们的部分需求。污名群体用自身特征参与交换来换取所需资源,并利用这些资源改善自身的生存境遇是一种现实的途径。二、社会交换论视角下的
8、污名分析社会交换论(socialexchangetheory):“主张从经济学中投入与产出的关系的视角研究社会行为。它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原则,人们在互动的过程中是理性的,会考虑到投入和产出的比较差,只有在收益大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