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疗学脉诊

中医诊疗学脉诊

ID:82518838

大小:3.14 MB

页数:176页

时间:2022-10-26

上传者:胜利的果实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1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2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3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4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5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6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7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8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9页
中医诊疗学脉诊_第10页
资源描述:

《中医诊疗学脉诊》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谈到中医,人们自然会联想到老中医神态安详地迷起眼睛,将三根手指搭在病人的手腕部位,停留片刻后,便告诉病人你患了什么病,应该如何进行治疗等等。病人听后,如果说得准确,便会连连称奇,信服有加。如果说得不准,便会认为医生的医疗水平差。脉诊成了某些病人衡量中医医生水平的一架天平。2022/10/6中医诊断学

1在临床上常遇到这样的病人,来就诊后只看着医生,把手伸过来不说话,似乎是在考验医生号脉准不准。当你说对了其症后,他们会喜形于色地开口大叫:“你太神啦!……”。而当你根据其脉象判断不准时,他们会背后说,诊断得根本不准,水平不高。脉诊真的有那么神奇吗?2022/10/6中医诊断学

2脉诊,其实是中医诊断中的一种最常见的手段,是望闻问切中的“切”诊。通过这种诊断,我们可以了解人体内部脏腑中的气血运行情况。它是通过脉搏的运动来判断人体内脏的情况,根据脉搏的速度、频率、力量、血管的形态等来判断人体的基本情况。2022/10/6中医诊断学

3对中医认识似是而非的人,脉诊似乎是他们最信任和叹服的。许多的医生也很在乎病人的这种心态,往往先不询问患者病情,不做任何体查而单凭脉诊而进行谴方用药。更令人不解的是,有许多的病人也故意不说出自己的病情,借此来“考验”医生能不能通过脉象看准自己的病情,真是荒唐又可怕!想想还是东坡先生明鉴:“吾求愈病而已,岂以困医为事哉?”对于这些陋习,古代的先贤早已深刻批判过。2022/10/6中医诊断学

4明代著名医学家李时珍认为:脉诊只是望问闻切四诊中的最后一诊,无非是一种诊断中比较巧妙的方法罢了,作为一个好医生如果想全面掌握患者的情况,必须要四诊合参,不能单凭这一项。2022/10/6中医诊断学

5随着时代生活的日新月异,人们的医疗条件逐渐改善,对于脉诊的看法更需要客观、辨证地对待。从目前的临床情况来看,现代生活状态中的中医脉诊比起古人来说,更难反映人体的真实客观情况。我们知道,一般凡是来门诊看中医的病人,有很大一部分是慢性病和疑难病患者。而这些病人中,有一大部分的患者是长年服药的,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病、高血压、糖尿病等患者,他们所服的很多药物会对人体的血液循环起到一定的干扰作用,这当然会直接影响到脉象的形态。2022/10/6中医诊断学

6如长期服用活血化瘀或扩张血管的药物等都可以明显影响心脏搏动的速度、力量。这样的话,便不能真正反映出人体中的各个脏腑的气血运行情况。因此,即便是一个高明的医生,也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通过患者的脉象充分了解到其体内的真实情况。对待脉诊,我们尚需要用一个公正客观的态度,既要肯定其诊断价值,也不应该盲目迷信。2022/10/6中医诊断学

7【目的要求】1.掌握脉诊的临床意义。2.熟悉脉象形成的原理。3.熟悉诊脉的部位与三种不同的诊脉方法。4.掌握寸口诊法,寸口诊脉的分部与所主脏腑。5.掌握诊脉的方法。6.掌握正常脉象及其生理变异。7.掌握常见病脉的脉象及其主病。8.了解真藏脉与各种怪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89.了解诊脉之要点与如何进行脉象的鉴别。10.熟悉诊妇女与小儿脉。11.熟悉相兼脉象主病。12.熟悉脉证宜忌及脉症从舍。13.了解按诊的方法。14.熟悉按诊的作用与按诊的内容。【学习时数】7学时2022/10/6中医诊断学

9【重点与疑难点】(一)重点:1.诊脉在诊断上的作用。2.寸口诊脉的理论依据、分部与所主脏腑。3.正常脉象的胃神根及其变化的原因。4.二十八种病脉的脉象与主病。5.相兼脉象的临床意义。6.脉症的顺逆及从舍。7.按诊的主要内容。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二)疑难点1.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2.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3.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4.外界因素、内在因素对正常脉象的影响。5.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6.理解按诊中,虚里动高的原因并非仅为宗气外泄。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第一节脉诊概述一、脉诊原理(一)心、脉是形成脉象的主要脏器:心脏搏动—脉象形成的动力脉管舒缩—脉搏形成的重要因素心阴心阳—维持正常脉搏的基本条件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二)气血是形成脉象的物质基础。气血充盈于脉道,以及气血的盛衰直接影响着脉象。(三)其他脏腑与脉象形成的关系。肺主气,司呼吸,朝百脉;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统血;肝藏血,贮血,调节血液,调畅气机;肾藏精,为元气之根,这些因素均与脉象的形成间接有关a:心主血脉——心与脉通,搏动行血肺朝百脉——宣发百脉,助心行血脾生血统血——营气养血,摄血于脉中肝藏血调血——供调血量肾藏精化血——精为化血之本,合营以生血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二、诊脉部位(一)三部九候诊法天(两颞动脉)—候头额、颞部上(头)人(耳前动脉)—候目、耳地(两颊动脉)—候口、齿天(手太阴肺经动脉处)—候肺气中(手)人(手少阴心经动脉处)—候心气地(手阳明大肠经动脉处)—候胸中之气天(足厥阴肝经动脉)——候肝气下(足)人(足太阴脾经动脉)——候脾、胃之气地(足少阴肾经动脉)——候肾气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二)人迎寸口诊法即通过诊人迎(颈总动脉)、寸口两部脉象并互相参照,进行分析的一种诊法,较之遍诊法简单。(三)仲景三部诊诊寸口脉——候脏腑多运用于寸口无脉诊趺阳脉——候胃气或危重病人。诊太蹊脉——候肾气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疑难点 遍诊法与三部诊法有无临床价值?〈分析〉作为古老的诊法,二者在临床上的运用虽远远不及寸口诊法普遍,但仍有其应用价值:如在寸口脉象微弱时,可通过趺阳脉搏动的有力与否来判断病人胃气尚存与否。2022/10/6中医诊断学

17(四)寸口诊法[含义]:寸口——手腕部桡骨茎突内侧的一段动脉(桡动脉),又称气口或脉口。寸口诊法——指单独切按桡骨茎突内侧一段桡动脉的搏动,根据其脉动形象,以推测人体生理病理状况的一种诊察方法。2022/10/6中医诊断学

181.寸口部位:通常是腕后高骨内侧为关,其前为寸,其后为尺。寸(浮、中、沉)关(浮、中、沉)三部九候尺(浮、中、沉)此与遍诊法的三部九候同名实异2022/10/6中医诊断学

192022/10/6中医诊断学

202.寸口脉诊病的原理:(1)寸口部位为脉之大会(2)寸口部位脉气最明显(3)可反映宗气的盛衰(4)寸口处部位固定且脉诊方便2022/10/6中医诊断学

213.寸口分候脏腑寸——心左手关——肝尺—肾(阴)寸——肺右手关——脾尺—肾(阳)2022/10/6中医诊断学

22疑难点  寸口六部所主脏腑的依据是什么?〈分析〉独取寸口的道理:一.是由于寸口位于手太阴肺经的原穴部位,是脉之大会,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所以,在寸口可以观察胃气的强弱;二.是脏腑气血皆通过百脉朝会于肺,所以脏腑的生理病理变化能反映于寸口脉象。2022/10/6中医诊断学

23三、诊脉方法(一)时间以清晨(平旦)未起床、未进食时最佳。(二)体位正坐、仰卧均可,心脏与寸口同水平,直腕仰掌。2022/10/6中医诊断学

24(三)指法:1、取脉:选指目——指端敏感处平贴脉脊指力垂直脉心2022/10/6中医诊断学

252、定位(定关布指、三指定(1)标准定位——同身寸法。(2)简便定位——高骨定关法掌后高骨定关前后等距布指2022/10/6中医诊断学

261.首先將中指置於關部2022/10/6中医诊断学

272.食指置於寸部,無名指置於尺部2022/10/6中医诊断学

283.三指指尖保持水平2022/10/6中医诊断学

294.手指做弓形彎曲,以指腹觸脈2022/10/6中医诊断学

302022/10/6中医诊断学

312022/10/6中医诊断学

323、运指(1)举按寻——手指的浅深运指定义:轻力上举谓之举,举至皮肤谓之浮取重力下按谓之按,按至筋骨谓之沉取微举微按委曲求之,谓之寻2022/10/6中医诊断学

33(2)上下循定义:手指的上下运指作用:体会脉形的长短,体会脉位的上下。(3)单总按定义:三指的整体与分部运指作用:总按——体察寸口总体特征和三步整体关系;单诊——体察三部局部特点。2022/10/6中医诊断学

34诊小儿脉可用“一指(拇指)定关法”,而不细分三部,因小儿寸口部短,不容三指定寸关尺,且易哭闹,不合作。2022/10/6中医诊断学

35(四)平息指诊脉时呼吸平静、调匀,以便以息计数;一指利于医生思想集中,专注指下,评辨脉象。(五)五十动诊脉时间不少于50次,脉跳时间,两手以3分钟左右为宜。2022/10/6中医诊断学

36四、脉象要素:(位、数、形、势)1、脉位——脉搏跳动显现部位的深浅,如浮/沉。2、至数——脉搏的频率,如迟/数。3、脉长——脉动应指轴向范围的长短,如长/短。4、脉宽——脉动应指径向范围的大小(粗细),如洪/细。2022/10/6中医诊断学

375、流利度——脉搏来势的流利程度,如滑/涩。6、紧张度——脉管的劲急或弛缓程度,如弦、紧/缓。7、脉力——脉搏的强弱,脉搏应指的力量,如虚/实。8、均匀度——①指脉动节律是否均匀。②指脉力是否均匀。2022/10/6中医诊断学

38第二节正常脉象一、正常脉象(平脉)的特点:(一)有胃:指脉象从容和缓流利,具体表现为:1、脉位居中,不浮不沉……(位)2、脉率调匀,不快不慢……(数)3、脉道适中,不大不小……(形)4、脉力充盈,不强不弱……(势)5、脉势和缓,从容流利。2022/10/6中医诊断学

39(二)有神指脉象有力柔和,节律整齐(势)。(三)有根指尺脉有力,沉取不绝,反映肾气之充足。尺脉候肾,一是尺脉有力,一是沉取不绝。2022/10/6中医诊断学

40(二)疑难点  正常脉象之有胃气、有神、有根的特点。〈分析〉有胃气表现在:从容和缓流利。脉位居中,不浮不沉;脉率调匀,不快不慢;脉力充盛,不强不弱;脉道适中,不大不小;脉势和缓,从容、流利。有神表现在:应指有力柔和;节律整齐有根则表现在:尺脉有力,沉取不绝。2022/10/6中医诊断学

41二、脉象的生理变异1、季节:春弦、夏洪(钩)、秋浮(毛)、冬沉(石)。2、情绪:激动时其脉必快(数),抑郁时其脉沉缓或迟……。3、年龄:儿童脉小数;青年脉平滑;老人多弦硬……。4、斜飞脉:寸口不见脉搏,而由尺部斜向手背。5、反关脉:脉象出现于寸口背侧。2022/10/6中医诊断学

42第三节常见脉象及临床意义脉象种类繁多,为便于掌握,历来都曾把它进行分类。《内经》、《伤寒论》分阴阳两类。《诊家枢要》以浮、沉、迟、数、滑、涩六脉统领诸脉。徐灵胎《回溪脉学》以浮沉、迟数、虚实为纲领,较为实用。而本教材则根据位、数、形、势四个方面和八个要素的变化和相兼,归类为八。2022/10/6中医诊断学

43现代常以浮脉、沉脉、迟脉、数脉、虚脉、实脉为六纲脉,然后再把其他脉象分属于六大类。2022/10/6中医诊断学

441、浮脉类:(浮脉与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以脉位表浅而相类,故均列入浮脉类)。2、沉脉类:(沉脉与伏脉、牢脉、弱脉以脉位在肌肉深层而相类,故均列入沉脉类)。2022/10/6中医诊断学

453、迟脉类:(迟脉与缓脉、涩脉、结脉以至数缓慢而相类,故均列入迟脉类)、4、数脉类:(数脉与疾脉、动脉、促脉以至数快速而相类,故均列入数脉类)2022/10/6中医诊断学

465、虚脉类:(虚脉与细脉、微脉、短脉、代脉以其脉动应指无力相类,故均列入虚脉类)。6、实脉类:(实脉与滑脉、长脉、弦脉、紧脉以其脉动应指有力相类,故均列入实脉类)。2022/10/6中医诊断学

47一、浮脉类(浮、洪、濡、散、芤、革)2022/10/6中医诊断学

48(一)浮脉:【脉象特征】轻取即得,重按稍减不空,举之有余,按之不足。理解:脉位浅表2022/10/6中医诊断学

492022/10/6中医诊断学

50临床意义:一般见于表证,(亦见于虚阳外越)3、脉理分析:邪袭肌表,卫阳抗之,脉气鼓搏于外,应指而浮。久病内伤,虚阳外越,则浮而无力。2022/10/6中医诊断学

51(二)洪脉:1、脉象特征脉形宽大,充实有力,来盛去衰,状若波涛汹涌。(理解:脉位偏浮,脉形宽大,脉力较强)2022/10/6中医诊断学

522022/10/6中医诊断学

53【临床意义】多见于阳明气分热盛,亦可见于孤阳外越,浮取洪大而沉取无根。【脉理分析】内热充斥,脉道扩张,气盛血涌,故见洪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54(三)濡脉:【脉象特征】浮细无力而软。理解:位浮、形细、张力低、脉力弱2022/10/6中医诊断学

552022/10/6中医诊断学

56【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或湿困。【脉理分析】精血不充则细弱无力,阴虚,阳气不潜则脉浮但软;湿遏阳气,亦可见濡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57(四)散脉【脉象特征】浮大无根,应指散漫,按之消失,伴节律不齐和脉力不匀,故曰“散似杨花无定踪2022/10/6中医诊断学

58【临床意义】为元气耗散,脏腑精气欲绝,病情危重的征象。孕妇临产时出现散脉,为即将分娩的征候;如未至产期,便为即将坠胎之征。2022/10/6中医诊断学

59(五)芤脉【脉象特征】浮大中空,按之如葱管,应指浮大而软,按之上下或两边实而中间空。2022/10/6中医诊断学

60【临床意义】为大失血,伤阴的主脉。多因突然失血过多,血量骤然减少,营血不足,无以充脉;或津液大伤,血液不得充养,阴血不能维系阳气,阳气浮散所致。在血崩、大咯血、外伤性大出血或严重吐泻时均可出现。2022/10/6中医诊断学

61(六)革脉【脉象特征】革脉浮,搏指弦,中空外坚如按鼓皮,切脉时手指感觉有一定的紧张度。脉形如弦,按之中空,与芤脉浮虚而软又有不同。2022/10/6中医诊断学

62【临床意义】精气不藏,正气不固,气无所恋而浮越于外的表现,所以多见于亡血、失精、半产、漏下等病症。2022/10/6中医诊断学

63附:相类脉比较1、相同点浮脉、洪脉、濡脉、散脉、芤脉、革脉六者,均有脉位表浅、轻取即得的特点。2、不同点浮脉轻取即得;洪脉浮大有力;濡脉浮而细软;散脉浮而散乱无根;芤脉浮大中空;革脉浮而空弦。2022/10/6中医诊断学

64二、沉脉类(沉脉、弱脉、伏脉、牢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65(一)沉脉【脉象特征】轻取不应,重按使得,举之不足,按之有余。理解:脉位较深)2022/10/6中医诊断学

662022/10/6中医诊断学

67【临床意义】多见于里证,有力为里实;无力为里虚。亦可见于正常脉。【脉理分析】邪实气血内困或阳虚气乏升举无力2022/10/6中医诊断学

68脉沉而无临床症状者,不一定是病,可见于正常人。如肥胖者肌肉丰厚,脉管深沉,故脉多沉;冬季气血收藏,脉象亦偏沉。    此外,有的人两手六部脉象都沉细,但无病候,称为六阴脉,亦属于正常生理现象。2022/10/6中医诊断学

69(二)弱脉【脉象特征】极软而沉细的脉称为弱脉。切脉时沉取方得,细而无力。2022/10/6中医诊断学

70【临床意义】主阳气虚衰或气血俱衰,血虚则脉道不充,阳气虚则脉搏无力,多见于久病虚弱之体。2022/10/6中医诊断学

71(三)伏脉【脉象特征】伏为深沉与伏匿之象,脉动部位比沉脉更深,需重按着骨始可应指,甚至伏而不现。2022/10/6中医诊断学

72【临床意义】常见于邪闭、厥证和痛极的病人。多因邪气内伏,脉气不得宣通所致。暴病出现伏脉为阴盛阳衰,或阴阳乖戾,常为厥脱证之先兆;久病见之为气血亏损,阴枯阳竭之证。2022/10/6中医诊断学

73《脉简补义》说:“久伏至脱”,指出伏脉是疾病深重或恶化的一种标志。危重病证的伏脉,往往两手寸口脉同时潜伏,甚或太溪和趺阳脉都不显现,与血管病变造成的无脉症不同。无脉症往往发生在肢体的某一局部,出现相应肢体无脉,但其他部位的脉象正常。2022/10/6中医诊断学

74(四)牢脉【脉象特征】脉形沉而实大弦长,轻取中取均不应,沉取始得坚着不移,亦称沉弦实脉。【临床意义】由阴寒内积,阳气沉潜所致,多见于阴寒内盛,疝气癥瘕之实证。2022/10/6中医诊断学

75附:相类脉比较1、相同点:沉脉、弱脉、伏脉、牢脉四者均有轻取不应,脉位较深之特点。2、不同点:沉脉重按始得;弱脉极软而沉细;伏脉更深于沉,紧贴于骨;牢脉沉取实大弦长,坚牢不移。2022/10/6中医诊断学

76三、迟脉类(迟、缓、涩、结)2022/10/6中医诊断学

77(一)迟脉【脉象特征】脉来缓慢,一息不足四至。理解:60次/分以下2022/10/6中医诊断学

78【临床意义】多见于寒证,迟而有力为实寒;迟而无力为虚寒。亦见于邪热结聚之实热证。【脉理分析】寒盛而阳失宣通或阳虚而失于温运,则脉来怠慢。然而热结而气机不通,脉亦见迟。2022/10/6中医诊断学

792022/10/6中医诊断学

80(二)涩脉【脉象特征】形细而行迟,往来艰涩不畅,脉势不匀理解:形细,流畅度低,脉形、脉律、脉力不匀2022/10/6中医诊断学

81【临床意义】多见于气滞、血瘀、痰食内停和精伤、血少。【脉理分析】精血衰少,脉失濡润,故脉气往来不利,见脉涩无力;气滞血瘀,痰食胶固,脉道不畅,血行受阻,见涩而无力。2022/10/6中医诊断学

822022/10/6中医诊断学

83(三)结脉【脉象特征】脉来缓慢,时有中止,止无定数。2022/10/6中医诊断学

84【临床意义】多见于阴寒气结、寒痰血瘀,亦可见于气血虚衰。【脉理分析】气血痰食,滞而不散,或寒邪过盛,心阳受阻,均可致脉气不通,故见迟缓中止。2022/10/6中医诊断学

852022/10/6中医诊断学

86(四)缓脉【脉象特征】缓脉有两种意义:一是脉来和缓,一息四至(每分钟60~70次),可见于正常人。亦称为平缓脉,是脉有胃气的一种表现。周学霆曰:“缓即为有神也”,即指平脉缓和之象。二是脉势纵缓,缓怠无力。王冰曰:"缓谓纵缓,非动之迟缓也。"2022/10/6中医诊断学

87【临床意义】多由脾虚,气血不足,血脉失充,鼓动无力,或为湿邪困阻,阳气受遏,血行缓怠所致。2022/10/6中医诊断学

882022/10/6中医诊断学

89附:相类脉比较1、相同点:迟脉、缓脉、涩脉、结脉四者脉率均小于一息五至。2、不同点:迟脉一息不足四至;缓脉一息四至(稍快于迟);涩脉脉势艰难,往来不利;结脉脉缓而有中止。2022/10/6中医诊断学

90四、数脉类(数脉、疾脉、促脉、动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91(一)数脉【脉象特征】脉来急促,一息五至以上而不满七至理解:90~130次/分2022/10/6中医诊断学

92【临床意义】多见于热证(有力为实热,无力为虚热),亦可见于里虚证。【脉理分析】邪热亢盛,或阴虚内热,均可使血流加速而见数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932022/10/6中医诊断学

94(二)促脉【脉象特征】脉来数而时一止,止无定数。理解:率快或快慢不定而有不规则的歇止2022/10/6中医诊断学

95【临床意义】多见于阳盛实热、气血痰食停滞;亦见于脏器衰竭。【脉理分析】阳邪亢盛,则脉来急数;津血衰少,或气血痰食阻滞,则脉有歇止。2022/10/6中医诊断学

962022/10/6中医诊断学

97(三)疾脉【脉象特征】一息七至以上为疾脉。【临床意义】疾而有力,多见于阳亢无制,真阴垂绝之候;疾而虚弱为阳气将绝之征。2022/10/6中医诊断学

98(四)动脉【脉象特征】动脉多见于关部,且有滑、数、短三种脉象的特征。《脉经》:“动脉见于关上,无头尾,大如豆,厥厥然动摇。”2022/10/6中医诊断学

99【临床意义】多见于惊恐、疼痛之症。惊则气乱,痛则气结,皆属阴阳相搏之候。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0附:相类脉比较1、相同点:数脉、促脉、疾脉、动脉四者,脉率均有快于正常脉象的感觉。2、不同点:数脉一息五至以上疾脉一息七至以上促脉数而时止动脉滑数而短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1五、虚脉类(虚、细、微、代、短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2(一)虚脉【脉象特征】三部脉举之无力,按之空豁,应指松软。亦是无力脉的总称。理解:脉力较弱,可分两类:一是宽大无力类如芤脉、散脉;二是细小无力类如濡脉、弱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3【临床意义】多见于虚证(多为气血两虚)。【脉理分析】气虚不足以鼓其脉,故脉来无力;血虚不足于充其脉,故按之空豁。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4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5(二)细脉【脉象特征】脉细如线,应指明显。理解:脉道狭小,指感清晰明显,按之不绝。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6【临床意义】多见于气血两虚、湿邪为病。【脉理分析】营血亏,无以充脉则细;气不足,无以鼓脉必软。湿遏脉道则细且缓。故细脉不得概言为虚。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7(三)代脉【脉象特征】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理解:歇止有规律,时间长,伴有脉形、脉力不匀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8【临床意义】见于脏气衰微、疼痛、惊恐,跌仆损伤等病证。【脉理分析】脏气衰微,或突然惊恐,或跌仆损伤,气滞血瘀,均可致脉气不续,而致脉有歇止。2022/10/6中医诊断学

109(四)微脉【脉象特征】极细极软,按之欲绝,若有若无【临床意义】多为阴阳气血虚甚,鼓动无力所致。久病见之为正气将绝,新病见之为阳气暴脱。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0(五)短脉【脉象特征】首尾俱短,不能满部。短脉是指脉来觉短于常度。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1【临床意义】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气虚不足,无力鼓励血行,故脉短而无力,所谓“短则气病”。也有因气郁血瘀,或痰滞食积,阻碍脉道,以致脉气不伸而见短脉,但短而有力,故短脉不可概作不足论,应注意脉之有力无力。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2附:相类脉比较1、相同点:虚脉、细脉、微脉、代脉、短脉五者,均以应指无力为特点。2、不同点:虚脉:搏之无力按之空豁;细脉:形小而应指明显,贵在言其形;微脉:极软极细,贵在言其力;代脉:歇止而有规则,其律、形、力均不一致。短脉:指脉来觉短于常度,首尾俱短,不能满部。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3六、实脉类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4(一)实脉【脉象特征】三部脉充实有力,来去俱盛,应指幅幅。亦为有力脉的总称理解:脉管宽大,搏动有力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5【临床意义】见于实证。亦见于常人。【脉理分析】邪气有余,正气不虚,正邪相搏,气血壅盛,脉道坚满,故应指有力。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6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7(二)滑脉【脉象特征】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理解:应指圆滑,起落较快,充实有力。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8【临床意义】多见于痰湿、食积和实热等病证。亦是青壮年的常脉,妇女的孕脉。【脉理分析】实邪内盛,波及血分,血行加速,脉动流畅。2022/10/6中医诊断学

119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0(三)弦脉【脉象特征】端直以长,如按琴弦。理解:脉体紧张度增高,端直而长,直起直落。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1【临床意义】多见于肝胆病(弦)、疼痛(弦紧)、痰饮(弦滑)等,或为胃气衰败者(坚搏)。亦见于老年健康者(弦硬)。【脉理分析】寒热、痰饮、情志、疼痛皆可致肝失条达,气机不畅,脉气束而不伸,故脉来强硬弦劲。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2(四)紧脉【脉象特征】脉来绷急,壮如牵绳转索,按之左右弹指。理解:其紧张度、力度均大于弦脉,脉位易动。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3【临床意义】多见于实寒证、疼痛和食积。【脉理分析】寒主收引,痛则不通,食积于中,皆可致气机失和,脉道受阻而致脉道绷急弹指。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4(五)长脉【脉象特征】脉动应指的范围超过寸、关、尺三部,脉体较长。向前超逾寸部至鱼际者称为溢脉,向后超逾尺部者又称履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5【临床意义】主阳证、实证、热证。多由邪气盛实,正气不衰,邪正搏击所致。脉长而洪数为阳毒内蕴;长而洪大为热深、癫狂;长而搏结为阳明热伏;长而弦为肝气上逆,气滞化火或肝火挟痰。细长而不鼓者为虚寒败证。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6长脉,亦见于常人,若长而柔和为强壮之象征,老年人两尺脉长而滑实多长寿。《素问.脉要精微论说:“长则气治”说明长脉亦是气血充盛,气机条畅的反映。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7附:相类脉比较1、相同点:实脉、滑脉、弦脉、紧脉、长脉、大脉六者,均有脉体宽大、充实有力的共同特点。2、不同点:实脉三部举按长大有力;滑脉往来流利,如盘走珠;弦脉端直以长,应指紧张;紧脉绷急有力,左右弹指;长脉首尾端直,超过本位;大脉脉体宽大,来去俱盛。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8二、脉象鉴别(一)比类法(参相类脉比较)(二)对举法:对举法就是把两种相反的脉象对比而加以鉴别的方法。(1)浮脉与沉脉:是脉位浅深相反的两种脉象。(2)迟脉和数脉:是脉率慢快相反的两种脉象。(3)虚脉与实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2022/10/6中医诊断学

129(4)滑脉与涩脉:是脉搏流利度相反的两种脉象。(5)洪脉与细脉:是脉体大小和气势强弱相反的两种脉象。(6)长脉与短脉:是脉位长短相反的两种脉象。(7)弦脉与紧脉:是因脉管性质有差异而脉势脉形有别的两种脉象。(8)紧脉与缓脉:是脉搏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9)散脉与牢脉:是脉位与气势相反的两种脉象。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0三、相兼脉(一)概念凡两种以上的单因素脉同时出现,复合构成的脉象,谓之相兼脉,又称复合脉。如:浮数(二合脉)、沉细而数脉(三合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1(二)主病为各种单因素脉象主病之综合。如:1、浮紧脉:主外感寒邪之表证,或风寒痹病疼痛。2、沉细数脉:多见于阴虚内热或血虚3、弦滑数脉:多见于肝火夹痰,肝胆湿热或肝阳上亢,肝火内蕴等病证………。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2疑难点:一脉主数病,在出现相兼脉时应如何判断?〈分析〉相兼脉的主病,多为组成该相兼脉的各单一脉主病的综合,如:浮为表,数为热,合而为表热;浮为表,迟为寒,合而为表寒;浮数而无力为表虚热,沉迟而有力为实寒。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3四、真脏脉真脏脉,又称“败脉”、“绝脉”、“死脉”、“怪脉”,是疾病垂危时出现的一种脉象。其特点是:无胃、无神、无根。如虾游脉、屋漏脉、弹石脉……等。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4根据真脏脉的主要形态特征,大致可以分成三类:1.无胃之脉:无胃的脉象以无冲和之意,应指坚搏为主要特征。偃刀脉:脉来弦急,如循刀刃。转豆脉:脉动短小而坚搏,如循薏苡子。弹石脉:急促而坚硬如弹石。临床提示邪盛正衰,胃气不能相从,心、肝、肾等脏气独现,是病情重危的征兆之一。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52.无根之脉:无根脉以虚大无根或微弱不应指为主要特征。釜沸脉:浮数之极,至数不清;如釜中沸水,浮泛无根,为三阳热极,阴液枯渴之候。鱼翔脉:脉在皮肤,头定而尾摇,似有似无,如鱼在水中游动。虾游脉:脉在皮肤,如虾游水,时而跃然而去,须臾又来,伴有急促躁动之象。均为三阴寒极,亡阳于外,虚阳浮越的征象。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63.无神之脉:无神之脉以脉率无序,脉形散乱为主要特征。雀啄脉:如脉在筋肉间连连数急,三五不调,止而复作,如雀啄食之状。屋漏脉:如屋漏残滴,良久一滴者。解索脉:脉来乍疏乍密,如解乱绳状。以上脉象主要由脾(胃)、肾阳气衰败所致,提示神气涣散,生命即将告终。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7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通过不断研究和临床实践,对真脏脉亦有了新的认识,其中有一部分是由于心脏器质性病变所造成的,但并非一定为无药可救的死证,应仔细观察,尽力救治。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8五、妇人脉与小儿脉(一)诊妇人脉妇人有经、孕、产育等特殊的生理活动和病变,有关这方面的脉诊简要叙述于下。1.诊月经脉:月经将至:妇人左关、尺脉忽洪大于右手,口不苦,身不热,腹不胀。月经不利:寸关脉调和而尺脉弱或细涩者。妇人闭经:尺脉虚细涩者,多为精血亏少的虚闭;尺脉弦涩者,多为气滞血瘀的实闭;脉象弦滑者,多为痰湿阻于胞宫。2022/10/6中医诊断学

1392.诊妊娠脉     已婚妇女平时月经正常,而突然停经,脉来滑数冲和,兼有饮食偏嗜等症状者,是妊娠的表现。即《素问·阴阳别论》说:“阴搏阳别,谓之有子。”《素问·平人气象论》说:“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指出妊娠脉象特点是少阴脉(神门及尺部)脉动加强,此为血聚养胎,胎气鼓动肾气所致。如果受孕后因母体气血亏损或胎元不固,或经产妇亦可见脉细软,或不滑利,应当引起重视。     凡孕妇之脉沉而涩,多提示精血不足,胎元已受影响;涩而无力是阳气虚衰,胞中死胎或为痞块。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03.诊临产脉     孕妇即将分娩的脉象特点,历代医家亦有不同的阐述。《诸病源候论》说:"孕妇诊其尺脉,急转如切绳转珠者,即产也。“又如《医存》说"妇人两中指顶节之两旁,非正产时则无脉,不可临盆,若此处脉跳,腹连腰痛,一阵紧一阵,乃正产时也。"这种中指指动脉的明显搏动亦称离经脉。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1(二)诊小儿脉:诊小儿脉与诊成人脉有所不同。小儿寸口部位狭小,难以区分寸、关、尺三部。小儿就诊时容易惊哭,惊则气乱,气乱则脉无序,故难以诊察。因此,小儿科诊病注重辨形色、审苗窍。后世医家有一指总候三部的方法,是诊小儿脉的主要方法。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21.一指定三关:一指总候三部的诊脉法简称。操作方法是:用左手握住小儿的手,对三岁以下的小儿,可用右手大拇指按于小儿掌后高骨部脉上,不分三部,以定至数为主。亦有用食指直压三关,或用食指拦度脉上而辗转以诊之。对四岁以上的小儿,则以高骨中线为关,以一指向两侧滚转寻察三部;七、八岁小儿,则可挪动拇指诊三部;九至十岁以上,可以次第下指,依寸、关、尺三部诊脉;十五岁以上,可按成人三部脉法进行辨析。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32.小儿脉象的特点:小儿脉象一般只诊浮沉、迟数、强弱、缓紧,以辨别阴阳、表里、寒热和邪正盛衰,不详求二十八脉。三岁以下的小儿,一息七、八至为平脉(每分钟100~120次);五、六岁小儿,一息六至为平脉(约每分钟100次),七至以上为数脉,四、五至为迟脉。数为热,迟为寒,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强弱可测虚实,缓紧可测邪正。沉滑为食积,浮滑为风痰。紧主寒,缓主湿,大小不齐多食滞。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4第四节脉诊的临床运用及意义一、脉诊的临床运用在脉诊临床运用中,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一)独异脉的诊断意义1、部位之异,即某种脉象仅见于某一部位。如:左关脉弦为肝郁,右寸脉弱为肺虚。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52、脏气之独,即某些脉常见于相应脏腑的病证。如:促、结、代脉多提示心之病变……3、脉体之独,指病中突出表现为某种脉象。如:紧脉主伤寒、疼证。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6(二)辨脉主病不可拘泥浮不可以概言表;沉不可以概言里;数不可以概言热;迟不可以概言寒。是因表与里、寒与热存在有逻辑辨证关系。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7(三)脉证顺逆与从舍1、顺逆顺:脉与症相应为顺,如证热脉数逆:脉与症不相应为逆,如证热脉迟2、从舍舍脉从症:应用于脉假症真者舍症从脉:应用于症假脉真者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8二、脉诊的意义:(一)辨别病证的部位如浮脉多主表证,沉脉多主里证……(二)判断病位的性质如数脉多主热,迟脉多主寒……2022/10/6中医诊断学

149(三)分辨邪正的盛衰如虚脉多为气血不足之虚证,实脉多为邪气亢盛之实证(四)推断病证的进退如由浮转沉提示病邪由表入里,久病脉缓提示胃气渐复,邪退病愈。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0脉诊小结本章重点讲述了三方面:①寸口脉诊的方法,②正常脉象的特征,③常见病脉的特征与临床意义等。尤其对相似脉象的比较应倍加重视。近代脉图研究较为活跃,应注意查阅资料,以科学的方法揭示深奥的脉理。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1浮脉类浮:轻取即得,重取稍弱而不空。主表证,亦主虚证。洪:指下极大如波涛汹涌,来盛气衰。主热邪亢盛。濡:浮而细软主虚,又主湿。散:浮散无根至数不齐。主元气离散,脏腑之气将绝。芤:浮大中空,如按葱管。主失血伤阴。革:弦急中空,如按鼓皮。主精血虚寒。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2沉脉类沉:轻取不应,重按始得。主里证。伏:重按推筋著骨始得。主邪闭,厥证,痛极。牢:沉按实大弦长。主阴寒内实,疝气,癥瘕。弱:柔细而沉。主气血不足。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3迟脉类迟: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主寒证缓:一息四至,脉来怠缓。主湿证,脾虚。涩:往来艰涩,如轻刀刮竹。主气滞血瘀,精伤血少。结:脉来缓慢,时见一歇,止无定数。主阴盛气结,寒痰血瘀。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4数脉类数一息五至以上。热证,亦主虚证。促脉来急数,时见一止,止无定数。主阳盛实热,气滞血瘀。疾一息七至以上,脉来急疾。主阳极阴竭,元气将脱。动脉短如豆,滑数有力。主痛,惊。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5虚脉类虚举之无力,按之空虚虚证,多为气血两虚微极细极软,似有似无,至数不明阴阳气血诸虚,阳虚危候细脉细如线,但应指明显气血两虚,诸虚劳损,主湿代脉来一止,止有定数,良久方来脏气衰微,跌扑损伤短首尾俱短,不及本位有力为气郁,无力为气损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6实脉类实举按均有力。主实证滑往来流利,应指圆滑,如盘走珠。主痰饮,食滞,实热紧紧张有力,如转绳索。主寒,痛,宿食。长首尾端直,超过本位阳气有余。主热证。弦端直以长,如按琴弦。主肝胆病,痛证,痰饮,疟疾。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7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82022/10/6中医诊断学

159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0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1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2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3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4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5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6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7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82022/10/6中医诊断学

1692022/10/6中医诊断学

1702022/10/6中医诊断学

1712022/10/6中医诊断学

1722022/10/6中医诊断学

1732022/10/6中医诊断学

174A型题1C  2E  3D  4E  5A 6A  7D  8C  9C  10D 11D 12B 13D 14D 15C16D 17C 18B 19C20D21B 22D 23A 24B 25E26B 27C 28E 29B 30B31C 32C 33C 34D 35E 36B 37C 38B39E 40C41E 42A 43C 44D 45D 46A 47D 48C 49D 50A51C 52B 53C 54B 55C 56A 57B 58C 59A 60B61D62E 63C 64B 65A 66A 67B 68D 69E70A71B72C73D74D 75C76A 77B78C79E80E81B82C83D 84A 85C 86D 87A 88E89C 90B 91D 92C 93E 94A 95B 96B 97C 98B 99D 100A2022/10/6中医诊断学

175B型题1B  2A  3E  4A  5B  6A  7D  8E  9B  10D 11E 12B 13C 14E 15B 16C 17D 18B 19A 20D21A 22C 23E 24B 25B 26C 27A 28B29B 30D31E 32A 33E 34B 35C 36D 37E 38D39E40A41D 42C 43B 44B 45DC型题1C2A 3A 4C 5D 6C 7B 8A 9D 10C 11C12AX型题1ABCE 2ABE 3ABD 4ABC 5BDE2022/10/6中医诊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