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鸭病解剖图谱培训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目录鸭瘟小鹅瘟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鸭病毒性肝炎小鸭传染性浆膜炎大肠杆菌病鸭霍乱雏鸭副伤寒鸭葡萄球菌病
1鸭瘟又叫鸭病毒性肠炎,是鸭、鹅、天鹅、雁等水禽的一种急性、高度死亡率的传染病,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一种传染病,所以都把鸭瘟视为养鸭业的大敌。发病原因鸭瘟是由一种疱疹病毒引起的。各种年龄和品种的鸭均可感染,但以番鸭、麻鸭、绵鸭最易感染发病,北京鸭敏感性较差。在鸭瘟流行时,成年鸭发病与死亡较为严重,1月龄以下的小鸭发病较少,但人工感染时,小鸭较成年鸭易感,死亡率亦高。鹅虽然亦能感染发病,但很少广泛流行。鸭瘟的发生主要是购入病鸭或病鸭群中带毒的鸭,其排出病毒传染健康鸭群,或者是由于健康鸭群与病鸭群同群放牧,经感染的水源与食物而传染。亦可能由于使用被病鸭排泄物如粪便,污染的用具,运输工具,装过病鸭毛的口袋,与疫区或疫场人员的往来等都可能造成鸭瘟的传播。鸭子食入或饮入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经口感染,也可能经呼吸道吸入污染的空气感染发病。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春夏之交和秋季养鸭和运销旺季时易流行,尤其是水网地区。鸭瘟
2鸭瘟症状潜伏期一般为2—4天,病初体温急剧升高到43℃以上,这时病鸭表现精神不佳,头颈缩起,食欲减少或停食,但想喝水,喜卧不愿走动。病鸭不愿游水,漂浮水面并挣扎回岸。流泪、眼周围羽毛沾湿,甚至有脓性分泌物,将眼睑粘连。鼻腔亦有分泌物,部分鸭头颈部肿大,俗称“大头瘟”。病鸭下痢,呈绿色或灰白色稀粪。病后期体温下降,精神极度不好,一般病程为2—5天,慢性病例可拖至l周以上,消瘦,生长发育不良,体重轻飘。剖检解剖病死鸭,病变主要在消化道,即口腔咽喉头周围可能有坏死.灶,食道内有条纹状的溃疡(图),在泄殖腔粘漠(即肛门内侧)有出血或溃疡,小肠有出血环,这些都是鸭瘟的特征病变。此外,肝脏微肿胀,瘀血和出血斑点,心脏有出血点等(图)。
3防治不从鸭瘟疫区进鸭,如果必须引进时,一定要经过严格检疫,经隔离饲养两周以上证明健康后,方能与原来鸭群合群养。同时注意不要到鸭瘟疫区水域放牧。平时严格执行对鸭舍、运动场、管理用具、运鸭车辆和鸭笼等消毒。可用千分之3的过氧乙酸或2%的火碱水或用5%的漂白粉液消毒。对受鸭瘟威胁的鸭群,可注射鸭瘟弱毒苗,疫苗对20日龄的小鸭安全有效,免疫期可达6个月,成年鸭注射疫苗后,免疫期可达1年;免疫的母鸭可以通过蛋将抗体传给雏鸭,雏鸭到1—3日龄时,抗体大多消失,即无免疫力。雏鸭1日龄时注射疫苗,免疫期最多1个月。一个地区,一旦发生鸭瘟,必须对鸭群进行全面检疫,并采取严格封锁措施,进行隔离消毒和紧急预防接种,每只鸭注射l毫升疫苗。此时禁止病鸭外调或出售,停止放牧,病死鸭深埋或焚烧。粪便、羽毛、污水须经消毒,垫草宜烧掉,不再重复使用。
4病鸭肝脏有坏死
5腺胃和食道交界处有出血
6病鸭气管出血
7病鸭食管出血
8食道出血坏死
9食道出血坏死
10食道形成坏死假膜
11食道形成坏死假膜
12食道膨大部黏膜上黄色假膜
13小肠出血斑点
14小肠环状出血
15心内膜出血
16心外膜心冠脂肪出血
17直肠出血坏死
18直肠坏死假膜
19直肠环状、斑状出血
20直肠环状出血
21直肠假膜
22鸭瘟:病鹅眼结膜出血(鸭、天鹅、鹅对鸭瘟病毒易感)
23鸭瘟:病鹅口腔及咽部粘膜坏死,表面有黄色斑点或斑块状坏死性伪膜。
24鸭瘟:病鹅食道部粘膜坏死,表面有黄色斑点或斑块状坏死性伪膜。
25鸭瘟:病鹅食道部粘膜坏死,表面有黄色斑点或斑块状坏死性伪膜。
26鸭瘟:病鹅泄殖腔粘膜坏死,表面有灰黄色斑点或条纹状坏死性伪膜。
27鸭瘟:病鹅肝脏表面有灰黄色或灰白色坏死灶,中央可见有出血点。
28鸭瘟:病鸭肠道壁浆膜面可见多处呈椭圆形的暗红色出血性坏死病灶。
29肠内溃疡,表面有典型的条纹出血带.
30鸭瘟:病鸭肠道粘膜多处淋巴集合组织部位形成纽扣状黄白色的坏死灶,坏死灶表面的伪膜脱落后,可见出血灶。这些病灶深入粘膜下层、肌层甚至浆膜层,使浆膜面暗红色
31鸭瘟:病鸭肠系膜脂肪出血。
32鸭瘟:病鸭卵巢萎缩,卵子出血,变形或变性。
33鸭瘟:病鸭食道条纹状溃疡。
34鸭瘟:病鸭腺胃出血,小肠有出血环。
35鸭瘟:病鸭泄殖腔粘膜出血和溃疡。
36鸭瘟:病鸭肠道出血和溃疡。
37鸭瘟:病鸭肝脏肿胀,瘀血和出血斑点。
38小鹅瘟又称鹅细小病毒感染,是雏鹅的一种急性败血性传染病,病理变化特征是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本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的。目前本病呈世界性分布,常引起雏鹅大批死亡。[病原特点]小鹅瘟病毒属细小病毒科,呈正二十面体(正六角形),有空心和实心二种粒子,无囊膜,电镜下观察组织细胞中的病毒呈晶格状排列,无血凝性,但有试验认为该病毒能凝集黄牛精子。本病毒在体内主要分布于肠道、肝脏等组织中。抵抗力较强,能耐受56~C1小时。本病毒只有1个血清型,可以在鹅胚、鸭胚尿囊腔中增殖,导致胚体出血,死亡。[流行特点]小鹅瘟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死亡率可达90%,且发病日龄越小死亡率越高。病雏和隐性感染的成鹅是主要传染来源,可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并证明可经卵垂直传播。本病的发生无明显季节性。据报道,雏番鸭亦可感染小鹅瘟病毒,并有类似的临床表现。小鹅瘟
39小鹅瘟[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潜伏期3—5天。常见雏鹅于3—5日龄即开始发病,病雏沉郁,厌食,废食,流涕,下痢(粪中有时混有纤维素性絮片),迅速脱水、消瘦、死亡,病程为1—2天。病理变化表现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尤其是十二指肠膨大,浆膜失水、干酪化,黏膜脱落,露出光滑潮红的黏膜下层,肠内容物灰白色,呈柱状、条索状或管状。非典型病例仅见黏膜充血或出血,肠内容物混有较多的灰白色纤维素性絮片。[诊断]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内的雏鹅,病理变化特征为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等有助于临床诊断。确诊需进行病毒分离或血清学试验,如琼脂扩散试验可作出较准确的诊断。
40小鹅瘟[防制]严禁从疫区引进种苗和种蛋,尽量做到自繁自养,加强场地、孵坊的消毒,加强免疫预防。较常使用的疫苗是小鹅瘟鸭胚化弱毒疫苗,参考免疫程序为:种鹅产蛋前15—20天,经肌肉注射2头份/只产蛋中期加强免疫接种一次,2~4头份/只,可使小鹅出生后获得一定的特异性抵抗力(天然被动免疫力)。亦可使用小鹅瘟高免血清于雏鹅2~5日龄作预防注射。发病时,可应用小鹅瘟高免血清对病鹅进行肌肉注射治疗,用量为1—1.5毫升/只,同时适当投喂一些抗生素以控制消化道的细菌性继发感染。雏番鸭感染本病的防治,可参考上述方法。
41小鹅瘟:病小鹅精神沉郁,厌食,下痢。
42小肠内有纤维素性假膜的柱状栓子。
43小鹅瘟:病小鹅发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粘膜脱落,粘膜下层出血,肠内有灰褐色的表面被覆纤维素性假膜的柱状栓子。
44小鹅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粘膜脱落,粘膜下层潮红,肠内有灰白色的表面被覆纤维素性假膜的柱状内容物(图上部的柱状内容物表面被覆的纤维素较厚,下部柱状内容物表面被覆的纤维素较薄)
45小鹅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粘膜脱落,粘膜下层潮红,肠内有白色长索状的纤维素性凝固物。
46雏番鸭细小病毒病俗称“番鸭三周病”,是由细小病毒引起雏番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病理变化特征是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胰脏呈点状坏死。本病最早于1986年在中国福建发现,随后于1989年在广东也分离到致病毒株。在国外,如日本和法国等亦有报道,但多数文献未将本病与番鸭感染小鹅瘟病毒作明确区分。目前,本病已成为危害番鸭群的主要传染病,常引起雏番鸭的大批死亡。[病原特点]雏番鸭细小病毒病的病原在各种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上基本与小鹅瘟病毒相同,其不同点在于本病病毒初次分离更易适应鸭胚,尤其是番鸭胚,而小鹅瘟病毒在初次分离时更适应于鹅胚。雏番鸭细小病毒只引起雏番鸭发病,不能引起雏鹅发病,而小鹅瘟病毒既可引起小鹅发病,也可引起雏番鸭发病。另外,两者抗原性具有一定差异,核酸序列同源性在85%以上。雏番鸭细小病毒
47雏番鸭细小病毒[流行特点]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番鸭,成年番鸭隐性带毒,但近年发病的最大日龄有增大的趋向,临床见有30~40日龄番鸭群发病的情况。除番鸭以外的其他品种鸭未见有类似疾病。本病易与雏番鸭感染小鹅瘟合并发生,在临床上常难以区别。[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本病最早于3日龄开始发病,其症状是病鸭表现沉郁,废食,喘气,下痢,脱水,消瘦,衰竭,迅速死亡,病程1~2天,死亡率达到50%以上。耐过鸭成为僵鸭,发生骨钙沉着不良,长骨脆弱易折,羽毛易折断或脱落等后遗症。其病理变化是发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胰脏苍白、充血、出血及有点状坏死(表面及实质有粟粒大小灰白色坏死点)。有时还可见心包炎、气囊炎等。[诊断]根据发病日龄、特征症状与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需要区别雏番鸭感染雏番鸭细小病毒与感染小鹅瘟病毒时,必须对两种病毒作RFLPS—PCR分析或其他分子生物学试验。
48雏番鸭细小病毒[防制]加强育雏期的饲养管理与清洁消毒,注意保温,保持棚舍干爽清洁及合理进行免疫接种是控制本病的有效方法。目前,可供使用的疫苗及其应用方法为: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弱毒疫苗,主要用于雏番鸭,经皮下注射1—2头份/只;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二联油乳灭活苗,主要用于种鸭产蛋前和产蛋中期的免疫,以使其后代雏鸭获得天然被动免疫力,经肌肉注射1—1.5毫升/只。另外,对雏番鸭还可使用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高免卵黄抗体或雏番鸭细小病毒病——小鹅瘟高免血清进行被动免疫预防,或在发病时作治疗。另外,对发病雏鸭群,在注射高免卵黄抗体或高免血清的同时,适当使用一些抗生素控制某些细菌的合并感染或继发感染也是有益的。
49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病初精神沉郁,厌食。
50雏番鸭细小病毒:雏番鸭发病后迅速脱水消瘦,死后双脚干瘪,体重明显减轻。
51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发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的中后段膨大,触感硬实(上为正常对照)
52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发生纤维素性浮膜性肠炎,小肠粘膜脱落,黏膜下层出血,肠办容物呈灰白色柱状(由纤维素性渗出物,脱落的肠黏膜、肠道食物残渣等组成)
53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胰脏有灰白色粟米大小的坏死点
54雏番鸭细小病毒:病雏鸭胰脏充血,出血。
55鸭病毒性肝炎是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是发展养鸭业的大敌。我国从1958年以来,在一些省、市、地区曾有发生,危害严重,有的鸭场在小鸭群中发病后几乎死亡90%以上,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发病原因本病的病原是鸭肝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群,本病毒对环境因素抵抗力强,鸭场一旦污染,难以彻底消除,鸭场空很长时间后,病毒仍可存活。鸭肝炎病毒至少分三个血清型,我国常见血清1型。本病主要是通过病鸭粪便所污染的饲料和饮水而传染,但也可能经呼吸道感染。仅发生于5周龄以下的小鸭,特别是3周龄以下的雏鸭更易感染,且死亡率高。症状雏鸭初发病时表现精神萎靡、缩脖、翅下垂、不爱活动、行动发呆、常跟不上群、蹲卧、眼半闭、不爱吃食或不食。发病半天到一天即发生全身性抽风,病鸭多侧卧,头向后背,故有“背脖病”之称(图)。两脚痉挛性地反复蹬踏,有时在地上旋转。一般病鸭出现抽风后十几分钟即死亡。有的可持续5小时小鸭病毒性肝炎
56(接上)左右才死亡。病鸭的嘴和爪尖呈暗紫色,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或绿色稀粪。也有的雏鸭死亡之快是惊人的,一背脖、蹬腿就死了。看不到明显的症状。剖检主要病变在肝脏,肝肿大,质度发脆,易碎,颜色暗淡或发黄,尤其是l周龄以内的小雏鸭。肝脏表面见有大小不等的出血斑点(图),这是诊断本病的重要依据,但也有些病死鸭无任何肉眼可见的变化。防治爆发本病的鸭场多是由于从疫区或发病鸭场购入带病的雏鸭传染所致。此外,人员的流动如饲养员窜圈,外场人员参观,卫生检查人员的窜场走动,收购病残鸭的小贩等都可能成为传播本病的重要途径。车辆往来,用具和垫草不经消毒处理反复使用,在场内乱扔病死鸭等,也常是传播本病的重要方式。因此鸭场必须建立严格的防疫和消毒制度。如严禁从发病鸭场或孵房购买雏鸭,严禁场外人员不经消毒进场或窜圈,育雏室设消毒池,病死鸭要送兽医检验等。此外一项重要措施是注射疫苗,目前我国所用的疫苗是鸭肝炎鸡胚化弱毒疫苗,成年种鸭开产前皮下注射2次,每次l毫升,间隔2周,开产后3个月再强化免疫1次。
57经注射过疫苗的种鸭所产的蛋即含有抗体,所孵出的小雏鸭体内的抗体可维持2—3周,故可保护雏鸭在最易感染的时期避免感染鸭肝炎,但有时需要在3—4周龄时再注射1次疫苗直到出售。如果有的鸭场从未发生过鸭肝炎,种鸭根本没有接触过鸭肝炎病毒,或者种鸭未曾注射过鸭肝炎疫苗,则小鸭非常易感,这时可用弱毒疫苗免疫1日龄雏鸭,使小鸭获得主动免疫。一旦小鸭发生本病,则应迅速注射免疫母鸭或母鸡的蛋黄匀浆,每只鸭经皮下注射l毫升,可以降低死亡率和防止流行。注:免疫蛋黄匀浆的制备方法:取未发病鸭场的蛋(最好用近期免疫过鸭肝炎疫苗的种鸭所产的蛋),去掉蛋清,取出蛋黄,每个蛋黄加入80—100毫升灭菌生理盐水,搅拌成匀浆(用高速组织捣碎器),每毫升匀浆加入青霉素粉剂1000单位和链霉素1000单位即可。
58鸭病毒性肝炎:病鸭头向后背,脚痉挛性蹬踏——角弓反张。
59鸭病毒性肝炎:小鸭中枢神经紊乱,濒临死亡前频繁痉挛。
60鸭病毒性肝炎:小鸭死后保持角弓反张的死亡状态。
61鸭病毒性肝炎I型:病小鸭肝脏上有斑点状或刷状出血。
62鸭病毒性肝炎I型:以鸭肝炎病毒感染鸭胚,死亡鸭胚的胚体全身严重出血。(右为正常对照)
63鸭病毒性肝炎:(1周龄)病鸭肝肿大,色发黄,肝脏表面有多量出血点。
64小鸭肝脏肿大变黄,并有出血.
65心脏出血.
66
67肝脏变黄,并出血
68
69肝出血.
70
71病鸭肝脏出血
72病鸭肝脏出血
73小鸭传染性浆膜炎是危害养鸭业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之一。近年来在我国北京、广州等地陆续发现,据初步调查,很多大型鸭场,特别是在育雏环境卫生条件差的鸭场常有发生。发病率最高可达60%以上,死亡率在5%一20%,是养鸭场造成成活率低和体重减轻,废弃率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但个体户养少量雏鸭,很少发病。发病原因本病的病原叫鸭疫里氏杆菌(原称鸭疫巴氏杆菌)(图)。主要侵害2—8周龄的鸭,尤其是2—4周龄的鸭,成年鸭和l周龄以内的小鸭不发病。本病一年四季都可以发生。特别是秋末和冬春季节为甚,主要经呼吸道或经皮肤外伤感染。由于育雏室饲养密度过大,空气不流通、潮湿、卫生条件差,饲养粗放,饲料中缺乏维生素、微量元素及蛋白水平过低等均易造成疾病的发生和传播。地面育雏也可因垫草潮湿、不洁、反复使用而污染了细菌,当小鸭脚掌皮肤擦伤或刺伤后受到细菌感染而患病。本病除鸭子外,鹅、火鸡、鸡亦可感染,但很少见有发病者。小鸭传染性浆膜炎
74鸭传染性浆膜炎症状本病多呈急性发作,主要症状为嗜眠,缩脖或嘴触地面,腿发软,不愿走动或行走时打晃(图)。常见病鸭仰卧。双腿划动呈游泳状。不食或少食,眼有浆液或粘液性分泌物,眼周围的羽毛常被粘连,甚至脱落。鼻孔也有粘液。粪便稀薄呈绿色或黄绿色,部分小鸭出现腹部膨胀,临死前出现神经症状,如痉挛,摇头,摆尾,头向后背,两腿伸张,呈角弓反张姿式,不久即死亡。病程一般为l一3天,中鸭(4—7周龄)病程可延至l周或l周以上。少数病例呈慢性经过:主要表现头颈歪斜,遇有惊扰时,小鸭不断鸣叫,且颈部弯转90度左右,转圈或倒退(图),这样的慢性病例可以长期存活,但发育不良逐渐消瘦,有时易被其它健康鸭践踏或压死。
75剖检急性死亡的病例主要病变在心脏、肝脏或气囊;心包膜增厚混浊,肝脏表面有一层纤维素性薄膜,易剥离,气囊混浊增厚。少数病例有输卵管炎或关节炎(图)。防治预防本病,首先要改善育雏室的卫生条件,特别是注意通风换气,雏舍保持干燥,注意防寒以及改变饲养密度。最好能做到“全进全出”。育雏室经彻底消毒后再用。如果是网上育雏则于进雏前,用高压水笼头冲洗网子和地面、食槽或饲料盘、水槽等,后将室内关闭,用福尔马林熏蒸,常有良好的效果。地面育雏要勤换垫草。如果很难做到以上要求,则可于病初采用药物防治,即用氯霉素(500克/吨料)、盐酸林肯霉素(200克/吨料)或5%恩诺沙星液(每毫升加l公斤水)连用3—5天,亦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76鸭传染性浆膜炎:病死鸭肝脏涂片,荧光抗体染色。菌体呈现出环状黄绿色荧光(特异性、快速诊治)
77鸭疫里氏杆菌病:患鸭在病初表现为沉郁,厌食。
78病鸭有神经症状,有的打瞌睡.
79病鸭解剖后典型的斑驳脾.
80脾因白色的坏死灶而成花斑状.
81病鸭内脏器官与体壁形成粘连.
82病鸭脑有出血.有的充血.
83
84
85鸭传染性浆膜炎:病鸭精神沉郁,缩颈。
86鸭疫里氏杆菌病:病鸭共济失调,走路时表现为倒退、左右摇摆等神经症状。
87鸭疫里氏杆菌病:病鸭在后期常发生抽搐,痉挛等神经症状。
88鸭疫里氏杆菌病:鼻窦炎,病鸭两侧鼻窦高度肿大。
89斑马脾和纤维素性心包炎.
90
91
92鸭疫里氏杆菌病:病鸭纤维性肝周炎。肝脏表面覆盖着一层灰白色有一定韧性的半透明纤维素性伪膜。
93鸭疫里氏杆菌病:纤维素性心包炎,病鸭心脏外膜覆盖灰白色的渗出物。
94鸭疫里氏杆菌病:病鸭纤维素性气囊炎。气囊有混浊表现
95鸭疫里氏杆菌病:病鸭的脚蹼有伤痕。
96鸭疫里氏杆菌病:关节炎,病鸭跗关节肿胀,切开关节可见腔内有混浊的渗出物。
97鸭疫里氏杆菌病:病鸭的脑部淤血。
98鸭传染性浆膜炎:慢性病鸭头颈歪曲。
99鸭传染性浆膜炎:病鸭心包增厚,心外膜有纤维素渗出。肝脏微肿,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形成纤维素膜。
100鸭传染性浆膜炎:心包增厚,混浊,肝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
101鸭传染性浆膜炎:病鸭气囊增厚、混浊,色淡黄;肝肿胀,表面有纤维素薄膜。
102角弓反张呼吸困难
103肝周炎心包炎
104发病原因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又名鸭大肠杆菌病、新鸭病或鸭疫综合症等,是由大肠杆菌引起的,可侵害各种日龄的鸭,但以2—6周龄的小鸭或中鸭多发。发病鸭场常常是卫生条件差、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空气污浊。发病季节在北方以秋末和冬春多见。感染途径经人工感染试验证明,小鸭经皮肤创伤而感染的可能性最大,经消化道感染未成功。初生雏的感染系由于蛋被污染,如带菌的蛋或蛋壳被污染而细菌侵入蛋内,出壳后遇到不良环境的影响,如育雏室温度过低受寒等常易导致发病。成年鸭的感染途径不详。症状本病的发病率并不高,但是因各种日龄的鸭都可感染发病,因此在鸭场中时有发生。鸭胚感染可致胚胎死亡,造成种蛋孵化率降低,幼雏发生脐炎(图)。2—8周龄鸭感染后可发生大肠杆菌性败血症病,常突然发生,死亡率较高,其临床症状很像小鸭传染性浆膜炎病,即精神不好,不愿活动,食欲不佳或不食,喜睡眠。眼、鼻常有分泌物,有时见有下痢,但无神经症状。鸭大肠杆菌性败血症
105剖检特征是浆膜渗出性炎症,即主要在心包膜、肝和气囊的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浅黄绿色,呈网状,气囊变厚,混浊,脾脏肿大3—4倍(图)。种鸭发生输卵管炎和卵黄性腹膜炎。防治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环境卫生,采用“全进全出制度”,即整体进雏、整群转鸭,群内不留残以便于鸭舍彻底消毒与鸭的正常发育。药物防治可试用下列药物:呋喃唑酮(痢特灵),按0.02%一0.04%比例,加入混合饲料内,连用5—7天,可以单用,也可与其它药物交替应用。氯霉素在饲料中添加0.05%(即50公斤料中加25克药),或在饲料中拌入磺胺间二甲氧嘧啶(磺胺增效合剂)0.02—0.08%,或用恩诺沙星拌料或饮水,以上药物连用3—4天,可有效地预防该病,降低雏鸭的死亡率。
106鸭大肠肝菌病:病雏鸭脐部红肿,腹部膨大。
107鸭大肠肝菌病:病鸭因下痢造成严重脱水,双脚干瘪。
108鸭大肠杆菌病:病鸭心包膜增厚,混浊(心包炎);肝脏表面有絮状纤维素沉着(肝周炎);气囊显著增厚(气囊炎)
109肝周炎,有纤维素性渗出.
110
111心包炎.
112气管出血.
113
114鸭大肠肝菌病:病鸭外生殖器脱出,黏膜坏死形成伪膜。
115鸭大肠杆菌病:三周龄病鸭眼结膜炎;肝表面纤维素性渗出;泄殖腔周围有粪污。
116大肠杆菌病:三周龄病鸭心包膜增厚、混浊;肝脏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
117鸭大肠杆菌病:二周龄病鸭左:正常;中:轻度心包炎(心包膜微增厚、混浊);右:心包增厚、混浊。
118鸭霍乱又叫鸭出血性败血病、鸭出败,或鸭巴氏杆菌病,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败血性传染病。本病的特点是,主要以急性型为主,有时也可出现慢性型。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发病急、死亡快,且是鸡、鸭、鹅等多种禽类共患的传染病。症状鸭霍乱主要发生于成年鸭、种鸭,小鸭很少发生。一般发病和死亡很快,常是在头天晚上一切都很正常,而在第二天早上突然发现有大量死鸭,这种最急性型病例常是鸭霍乱在鸭群中爆发流行的先兆,养鸭者必须给予高度的重视。急性型病鸭,常见精神呆顿,离群独处,不愿下水游嬉,强行驱赶下水,则行动缓慢,常落于鸭群后面。病鸭羽毛粗乱、两翅下垂,缩脖,厌食、甚至废绝,嗉囊中积食不化,渴欲增加,体温升高,常从口和鼻中流出粘液,呼吸困难,为了将积在喉头的粘液排出,病鸭常常摇头,故本病的俗称又叫作“摇头瘟”。病鸭下痢较为严重,排出腥臭的灰白或铜绿色的稀粪,并可能混有血液。病鸭常常瘫痪,不能行走,在l一3天之内死亡,很少有康复的。鸭霍乱
119剖检肝脏肿大呈古铜色,质脆,表面有许多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灶(图),心冠脂肪、腹腔脂肪和浆膜等处有小点出血或形成出血班(图),脾呈大理石样变化,质脆(图)。十二指肠呈卡他性出血性肠炎,肺呈出血性实慢性病鸭较为少见,常逐渐消瘦、贫血、持续性腹泻;关节肿胀、行走受阻。病程常为几周甚至几个月。剖检可见到心包炎、肝周炎和气囊炎。产蛋鸭可能发生卵黄性腹膜炎。防治对于鸭霍乱的防治,在流行早期可及时用药,以减少损失。常用的药物有:磺胺喹恶啉在饲料中添加0.025%一0.05%,即10公斤饲料中加入2.5—5克药物,连续饲喂3—4天;链霉素每只鸭(按1.5—3公斤重计算)肌肉注射10万一15万单位,一天2次,连用2天;大群治疗本病时,还可用土霉素0.05%比例混在饲料中,即每10公斤饲料加入5克药,连用3—4天可以达到治疗的目的。喹乙醇对于本病也有很好的预防治疗价值,可在每100公斤饲料中加入5%喹乙醇预混剂50—70克连用3天来防治本病,效果颇佳,但在购药时认清是5%预混剂还是98%原料粉,切记不要误用,否则易发生药物中毒。要想预防鸭霍乱,做到防患于未然,养鸭者必须对鸭场进行严格的消毒卫生措施。常发病的鸭场,做好定期预防接种,由于目前使用的疫苗效果都不够理想,免疫时要结合疫苗特性而定,可应用禽霍乱油苗。对发病鸭群当使用药物治疗的同时,可试用鸭霍乱自场脏器苗(发病场急性病鸭肝脏研细、稀释,用甲醛灭能而成)常奏效,防制鸭霍乱的关键在于良好的饲养管理和环境卫生条件。禁止将不同品种和不同日龄的禽类混养,尽可能避免水源和饲料的污染。
120鸭霍乱:病鸭主动脉弓,心冠脂肪有出血点。
121鸭霍乱:病鸭心外膜出血斑;肝肿大,表面有许多白色针尖大小的坏死灶。
122鸭霍乱:脾肿大,有多量坏死灶。
123鸭霍乱:病鸭脑充血和出血。
124雏鸭副伤寒雏鸭副伤寒是一种主要侵害雏鸭的急性传染病,病原为多种血清型的沙门氏菌,所以又叫雏鸭沙门氏菌病或沙门氏菌感染。本病主要侵害l一3周龄雏鸭,可造成大批死亡;若养鸭者对其没有一个足够的认识,常可导致惨重的经济损失。据国内外的有关报道,本病的发病率很高,死亡率低于10%。发病原因引起雏鸭副伤寒的沙门氏菌有许多种,主要有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沙门氏菌和鸭沙门氏菌等。本病的传染来源主要是病鸭和带菌鸭的排菌,但污秽的蛋壳上常带这些细菌,养鸭者必须注意对种蛋进行严格的消毒。本病原主要经消化道(摄食污染的饲料或饮用污染的饮水)和呼吸道而感染;饲养管理人员也可传播,应予重视。
125雏鸭副伤寒症状雏鸭患了本病,主要呈急性败血症经过。若孵出后不久即感染或是鸭胚感染本病,常在数天内不出现任何临床症状而大批死亡,或出现我们常说的“弱雏”。这种“弱雏”的抵抗力很低,极易因其它原因而死亡,或生长受阻,降低饲料报酬。病鸭的症状包括:精神沉郁、不愿走动、腿软、常独居一处。食欲减退、口渴增加,下痢,粪便呈灰白色,开始时为稀粥状,以后即发展为水样。病程稍长,病鸭身体瘦弱,头部颤抖,眼结膜发炎、流泪、眼周围的羽毛湿润,鼻内流出分泌物。病鸭常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头部震颤和扭脖,几分钟后即死亡。病程一般为l一5天,耐过病鸭生长不良。剖检主要表现为肝脏肿大、边缘钝圆、表面色泽很不均匀,上散布有针尖大小的灰黄色坏死灶(图)。胆囊肿胀、充满胆汁。肠粘膜充血、出血。脾脏瘀血可能肿大。肾色灰白,有尿酸盐沉积。特征病变为盲肠膨大,内有干酪样肠栓子(图)。直肠粘膜发炎、肿胀,有灰白色液体。脑膜炎。
126防治由于环境条件状况对本病的发生有重要的影响,所以保持养鸭场的清洁卫生是非常必要的。引起本病的沙门氏菌抵抗力不强,一般的消毒措施可以预防本病,鸭舍及其周围可用生石灰、过氧乙酸等消毒;种蛋可用福尔马林熏蒸。应用药物预防和治疗本病也是有效的,常用呋喃唑酮、氯霉素、磺胺嘧啶等,若有可能,最好在当地兽医院(站)进行药敏试验,以确定最佳用药。呋喃唑酮的用药量是万分之二,即每5公斤饲料加入l克药,连喂7天;氯霉素的用药量是万分之四,即5公斤饲料中加入2克药,连喂3—5天。对于一些环境条件比较差的鸭场,可在小鸭孵出后用上述药物作为饲料添加剂使用,这样预防效果就会更好。由于引起雏鸭副伤寒的沙门氏菌常是人类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我们应对它的公共卫生意义有足够的认识。
127雏鸭副伤寒:肝表面有大量大小不等的坏死灶。
128雏鸭副伤寒:上:病鸭盲肠和小肠后段肿胀。下:正常
129雏鸭副伤寒:左:病鸭盲肠内有干酪样团块,粘膜绒毛消失。右:正常盲肠横截面。
130鸭葡萄球菌病是由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传染病。临床上有多种病型:腱鞘炎、创伤感染、败血症、脐炎、心内膜炎等。发病原因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鸭体表及周围环境的常在菌。当饲养管理不良,鸭体表皮肤破损,鸭抵抗力下降时可感染发病。鸭群过大,拥挤,通风不良,鸭舍空气污浊,饲料单一,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均可促进葡萄球菌病的发生和增大死亡率。症状急性败血症的病鸭,表现精神不振,食欲废绝,两翅下垂,缩颈,嗜眠,下痢,排出灰白色或黄绿色稀粪。典型症状为胸腹部以及大腿内侧皮下浮肿,血样流体渗出(图)。破溃后,流出紫红色液体,周围羽毛玷污。临床上,关节炎型也较多见,多发生在种鸭。病鸭站立时频频抬脚,驱赶时表现跛行或跳跃式步行,跖枕部流出大量血液和脓性分泌物。触摸局部有热痛感。跖趾、跗关节肿胀,破溃。若切开可见肿胀,块,由纤维组织—肉芽肿形成。跖趾关节变形,关节面粗糙,关节腔内积有淡黄色脓性分泌物,部分病鸭跗关节肿大,关节腔积液。死鸭有腹水,肝肿大,呈绿褐色,脾肿大,瘀血(图)。另外,金黄色葡萄球菌常可引起小鸭脐炎,表现脐部肿大,紫黑色;时间稍久,形成脓样干固坏死物。鸭葡萄球菌病
131防治鸭葡萄球菌病是一种环境性疾病。因此,做好鸭舍及鸭群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对减少环境中含菌量,降低感染机会,防止本病的发生有重要意义。尽量避免和消除使鸭发病外伤的诸多因素,如雏鸭网育的铁丝网结构合理,防铁丝等刺伤皮肤,种鸭运动场平整,排水好,防止雨水浸泡鸭体,加强饲养管理,喂给必要的营养物质,特别是供给足够的维生素制剂和矿物质,可以增强鸭的体质,提高抵抗力。本病的治疗应首先采集病料分离出病原菌,经药敏试验后,选择最敏感药物进行治疗。如用磺胺6—甲氧嘧啶,按饲料量0.5%混入饲料中喂服3天后改为0.25%,持续l周;也可用硫酸庆大霉素肌注,3000单位/公斤体重,每天3—4次,连用7天,效果较好。种鸭关节炎型病例,可结合局部消毒处理。
132鸭葡萄球菌病:运动场地面粗糙,易损伤家禽腿部,是诱发本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33病鸭关节肿胀,身体的某些部位有伤痕
134病鸭肝肿大,变脆,有坏死中.
135
136鸭葡萄球菌病:病鸭的跖、趾部肿大,肿胀部可见陈旧的原始创口。
137鸭葡萄球菌病:病鸭肝脏有大量黄色点状坏死灶。
138鸭葡萄球菌病:病鸭腹部皮下浮肿。
139鸭葡萄球菌病:病鸭右腿跖趾关节肿胀,肝脏肿胀。
140鸭葡萄球菌病:病鸭脾脏肿胀,肝脏肿胀。
141鸭葡萄球菌病:病鸭肝脏肿大,质脆。
142鸭葡萄球菌病:病鸭肝脏肿大、黄绿色,质脆;右侧跖趾关节肿胀,心外膜有出血点。
143鸭葡萄球菌病:病鸭腹腔有化脓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