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消化系统alimentarysistem》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第一节消化系统概述一、组成消化管: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消化腺:肝、胰、唾液腺、管壁上小腺体。
1
2二、消化方式物理性消化:由大块→小块;由干→湿;通过咬切、磨碎、吞咽、胃肠蠕动运送下行→排出。化学性消化:复杂的大分子物质(消化)→简单的小分子物质。三、功能:消化食物、摄取营养、排除残渣及防御、内分泌等。
3第二节消化管一、口腔及附器
4
5
6
7二、咽三、食管四、胃(一)胃的位置、形态与分部1、位置:胃大部位于左季肋部、小部分位于腹上部。
82、形态:胃有上、下口,前、后壁,大、小弯,上口称贲门,接食管,下口称幽门,续十二指肠。前壁,朝向前上方。后壁,朝向后下方。胃小弯,前后壁在上方构成的弓状缘、凹向右上,靠右侧有角切迹。胃大弯,前、后壁在下方构成的弓状缘,凸向左下。
9
103、分部:贲门部胃底幽门部胃体
11(二)胃的结构特点1、粘膜层:①皱襞:内表面由粘膜层和粘膜下层组成的纵行皱襞,皱襞上布满不规则的胃小区,小区内又有针尖大小的凹陷,称胃小凹。
12②上皮层:单层柱状上皮,表面有一层上皮分泌的粘液。③固有膜:内有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小腺体。
13幽门腺、贲门腺:分别位于相应部位,分枝的管状腺,主要分泌粘液。胃底腺:位于胃底和胃体部,单管状腺和分枝的管状腺,由4种细胞组成,全长可分为三段:颈、体、底。
14a.盐酸细胞(壁细胞):腺的上半部较多,胞体大,呈三角形或圆球形,常有双核,电镜下观察:游离面胞膜凹陷向细胞质,形成迂曲的小管,这种小管称细胞内分泌小管,小管的细胞膜又向管腔内突出一些微绒毛,增加了壁细胞的表面积,管周围有许多管泡状的滑面内质网和粗面内质网。
15目前认为滑面内质网能传递血浆中CI—至细胞内小管的胞膜上,而壁细胞又有丰富的碳酸酐酶,能将代谢过程中产生的CO2与H2O结合成H2CO3(碳酸)碳酸解离成H+和HCO3—,H+通过细胞膜的细胞内小管与CI—结合成HCI(盐酸),HCI排到胃底腺的腺腔内。另壁细胞可产生一种内因子与B12结合促进回肠对B12的吸收。
16b.胃酶细胞(主细胞):位于体和底部,圆柱状,嗜碱性,质内有酶原颗粒,当分泌时,颗粒向细胞游离面移动,颗粒的膜与胞膜融合,将酶原排出。c.颈粘液细胞:位于颈部。d.未分化细胞:位颈部。
172、粘膜下层:3、肌层:发达,内斜,中环,外纵三层平滑肌,贲门和幽门部环行平滑肌增厚形成括约肌。4、外膜:浆膜。
18(三)功能1、消化食物:①物理性消化:②化学性消化:分泌胃液昼夜1000~1500ml,PH值0.9~1.6。胃蛋白酶原(酸)→胃蛋白酶→蛋白质(水解)→多肽。
192、吸收:水、酒精。3、暂时贮存食物。五、小肠:长5~7米,分为三部分。
20
21(一)小肠的分部:1、十二指肠:长25~30cm。呈“C”形弯曲,包绕胰头。分为:上部:有十二指肠球。降部:有十二指肠乳头。胆总管的开口。水平部:升部:十二指肠空肠曲与空肠分界。
222、空肠与回肠:空肠:上2/5,位左上腹部,腔大壁厚,血管多呈红色,运动快,内容物少。回肠:下3/5,右下腹部,腔小壁薄,血管少呈淡红色,运动慢,内容物多。
23(二)小肠的结构特点1、粘膜层:粘膜和粘膜下层形成半环状的皱襞,称环状襞。表面布满细而密的指状突起,称小肠绒毛。绒毛是上皮层和固有膜组成,上段多而密,下段稀而低。
24
25①上皮层:吸收细胞:有微绒毛,1~2亿个/mm2。杯状细胞:单细胞腺。②固有膜:伸入绒毛内,形成中轴,内有一条盲端的毛细淋巴管,称中央乳糜管。乳糜管周围有毛细血管网和纵行的平滑肌。
26③小肠腺:固有膜有大量的单管状腺,开口于绒毛底部之间。细胞成分有: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帕内特细胞(Panethcell)、未分化细胞、嗜银细胞。
272、粘膜下层:十二指肠有十二指肠腺,粘液腺。3、肌层:内环、外纵两层平滑肌。4、外膜:十二指肠为纤维性外膜,其余为浆膜。
28六、大肠:长1.5米,分为盲肠、结肠、直肠三部。(一)结构特点1、粘膜层无绒毛,大肠腺长而密,上皮层和肠腺中杯状细胞多。2、有结肠带和结肠袋。3、肠脂垂。
29(二)分部:1、盲肠和阑尾:盲肠是大肠起始部,下端游离,形态是盲囊袋状,位右髂窝内,内侧有回肠的开口。回肠的粘膜皱褶突入盲肠称回盲瓣,防止食糜回流。阑尾长7~9cm,在1~28cm之间。
302、结肠:成门字形,分为四部。①升结肠:由盲肠上升→肝曲(右曲)②横结肠:横行向左→脾曲(左曲)③降结肠:左曲下降→左髂嵴续④乙状结肠:左髂嵴→第三骶椎上缘处,乙字弯曲。3、直肠:12~15cm,上续乙状结肠,下开口于肛门。
31
32七、消化管壁的内分泌细胞与APUD系统:嗜银细胞为内分泌细胞。机体内广泛区域,消化管、腺,内分泌腺、呼吸管道、泌尿生殖管道等处,有些细胞具有共同的特性:细胞内含胺量高,具有摄取胺前体,并进行脱羧基反应产生肽类物质能力。凡具有这种特性的细胞称为胺与摄取胺前体脱羧细胞系,(amineprecursoruptakeanddecarboxylation)简称为APUD系统。能分泌多种激素和组胺及5—羟色胺。
33第三节消化腺一、唾液腺(三对)
34
35(一)腮腺:浆液性腺,位于耳的前下方,腮腺导管越咬肌表面(颧弓下一横指)开口于上颌第二磨牙对面的颊粘膜。
36(二)下颌下腺:混合腺,下颌骨体内面导管开口舌下阜。(三)舌下腺:混合腺,口腔底粘膜的深面,唾液湿润食物,并含唾液淀粉酶。
37二、肝:成人重1200~1500g。(一)位置:大部位于右季肋区和腹上区,小部位左季肋区。(二)体表投影:上界平右第五肋间隙,下界与右肋弓一致,剑突下3cm,七岁以下的儿童右肋弓以下2cm处可以摸到,此范围内可以叩诊听到浊音。
38(三)肝的形态与分叶
391、形态:楔形,上面膨隆,为膈肌复盖,又称膈面,下面凹陷,与脏器相邻,又称脏面,前缘锐利,后缘钝圆。
402、分叶:上面以镰状韧带为界,分为左、右两叶,下面有“H”的沟将肝分为四叶。右纵沟前方有胆囊窝,后有下腔V窝。左纵沟前方有肝圆韧带,后有静脉韧带。中间有横沟,称肝门,是肝管、肝固有动脉,门静脉、淋巴管和神经出入肝门之处,由H形的沟分为左叶、右叶、方叶和尾状叶。
41(四)肝的微细结构1、被膜:结缔组织膜(纤维囊)、浆膜。2、肝小叶:50~100万个,是肝的结构和功能单位,长2mm,宽1mm,多面梭柱状。
42
43①肝细胞:多角形腺细胞,1~2个核,位中央,质内含各种细胞器。②肝索肝板:由肝细胞分枝吻合而成,成索状,立体观肝索吻合成不规则的板状,称肝板。
44③肝血窦:肝动脉和门静脉分枝进入肝小叶共同形成的窦状毛细血管,一层内皮细胞组成。内皮有孔、无基膜,窦内有肝巨噬细胞(kupffercell),具有吞噬能力。肝窦的血液汇入中央V。
45④中央静脉:位于肝小叶的中央,与相邻的中央V合成小叶下V,继而合成了3~4条肝V,注入下腔V。⑤胆小管:又称毛细胆管,肝细胞之间的小管道,两细胞膜凹陷而成,肝细胞膜就是胆小管的壁,肝细胞合成的胆汁进入胆小管→小叶间胆管→肝管出肝。
46肝细胞有三个接触面:肝细胞与肝细胞肝细胞与肝血窦肝细胞与胆小管
473、门管区:又称汇管区,位于肝小叶与肝小叶之间,此区有小叶间A(肝的分支),小叶间V(门V的分支),小叶间胆管(胆小管汇集而成)和小叶间结缔组织组成。
48
49(五)肝的血液循环特点1、血供丰富2、两种血液来源机能血管:门V→肝叶V→小叶间V营养血管:肝A→肝叶A→小叶间A→肝窦→中央V→肝V→下腔V
50(六)肝的功能1、分泌胆汁:成人每日500~1000ml,主要成份是胆盐和胆色素。2、代谢功能:三大物质的合成与分解。3、贮存。4、防御解毒。5、造血。
51(七)胆囊与胆道1、胆囊:呈梨形的肌性囊袋,容量为40~60ml。功能是贮存和浓缩胆汁(20~30倍)。2、输胆管道:肝细胞分泌胆汁→胆小管→小叶间胆管→左右肝管→肝总管→胆总管→十二指肠。
52三、胰:分头、体、尾。(一)位置和形态头膨大被十二脂肠包绕,体位胃的后方,横位于腹后壁,尾邻接脾门,分为外分泌部和内分泌部两部分。
53
54(二)胰的组织结构1、外分泌部:复管泡状腺,有腺泡和导管,腺泡为纯浆液性腺泡,分泌胰液,内含胰蛋白酶,胰脂肪酶,胰淀粉酶。2、内分泌部:腺泡之间的细胞团,染色较淡,称胰岛。多者有十万~百万个,主要分布在胰尾。
55A细胞:占20%。体大,椭圆形,核圆位细胞一侧,质内有大的颗粒,分泌高血糖素。B细胞:占75%,较A细胞小,分泌胰岛素。C细胞:数量少,着色浅,认为是A、B细胞的前身,或是分泌后的状态。D细胞:占5%,分泌生长激素释放抑制因子,(简称抑素),作用是抑制A、B细胞的分泌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