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碳捕获与气候变化的未来气候变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气候变化报道媒体研修班:碳捕获与气候变化的未来气候变化时间:2009年6月17日上午地点:融金国际酒店24层大宴会厅贾鹤鹏:非常感谢大家来到这里,我是?科学新闻?杂志的贾鹤鹏,英国大使馆文化教育处和中国科技部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气候变化系列媒体活动是我们从两年多以前开始做的,今天是第九次针对媒体的气候变化研修班活动。关于气候变化大家都知道,这是二十一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最严重、最主要的话题,也是国际政治经济开展中最重要的领域。我们以前针对气候变化更多的是从气候变化的科学以及气候变化的影响讲,今年开始我们的重点将放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上。其中大家都知道碳捕获就是应对气候变化重要的行动,一会儿由专家做更精确的介绍,大概的理解就是将二氧化碳从电厂的排放中截留下来,让它不会进入大气造成气候变暖,有很多人也把碳捕获作为未来人类应对气候变化最最主要的方式,所以它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今天的活动仍然像往常一样,是由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与中国科学技术交流中心共同主办的,同时这次碳捕获与气候变化研修班及将要在上海、重庆、广州举办的同一主题的53
1研修班得到了挪威大使馆的支持。当然,因为我在这里代表的是气候变化报道俱乐部,我想在座的大家都应该知道我们这样一个组织,就是记者自发成立的,为了更好地促进,更精确、更负责地报道气候变化的民间组织,我们也算是参与其中。今天的活动我们非常荣幸地请到了绿色煤电的专家进行讲座,苏文斌博士由于临时有重要的公务,没方法过来,但是他们公司特别重视,特别委托煤电公司国际部林凯经理和刘宇博士代替苏博士给咱们做报告。一会儿会由林经理和刘博士共同为我们做第一阶段的报告。之后是圆桌论坛,圆桌论坛是大家获得知识之后,从报道、传播的角度,我们作为记者、传播者直接参与之中。今天下午还有来自英国伦敦帝国理工学院的JonGibbins给我们做报告。今天我们还非常荣幸请到了中国科普界非常资深的老专家、老前辈葛老师和北京科学传播中心的吴晨生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下面我们非常荣幸地请绿色煤电公司的林凯经理先做一个开场白,一会儿刘博士在技术上再给大家做介绍。林凯: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上午好!非常荣幸今天有时机在这里跟大家沟通交流我们中国的绿色煤电技术。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叫林凯,是绿色煤电公司生产科技国际部负责人,我们部门还来了刘宇博士和曹江博士,一会儿我们会一块儿给大家介绍。我先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中国的绿色煤电技术和绿色煤电公司,详细的情况一会儿请刘宇博士再给大家介绍。谈到我们的绿色煤电方案,我想先谈一下绿色煤电方案提出的背景。绿色煤电方案53
2提出的背景,主要是从中国的能源结构出发提出来的,大家知道,现在电力发电主要是以煤炭发电为主,因为我们一次能源石油、天然气储量也不多了,大概也就够我们用几十年,但是我们的煤炭储量可以供我们用二百年以上。所以,在未来二百年以内,中国的电力开展还是以燃煤发电为主。燃煤发电有两个很大的弊病,一个是效率不高,现在最好的超超临界机组效率才40%几,尤其是燃煤发电带来很大的环境污染问题,一个是燃煤发电会产生很多的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起很大的腐蚀作用。其次,会生成很多的二氧化碳,就是我们谈到的碳捕获与气候变化、温室气体效率,燃煤发电是产生二氧化碳的大户,中国的二氧化碳排量在全世界也是排在前列,现在中国面临气候变化的压力非常大。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也强调过要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能力,不要以牺牲我们的环境为代价来开展,要统筹协调开展。在这种背景下,华能集团在2004年就在国内率先提出了绿色煤电方案。就是要研发示范推广一种清洁、高效的燃煤发电技术,为我们燃煤发电的可持续开展提供有利的保障。提出这个方案以后,2005年底,华能集团就联合国内七家大型国有企业组建了绿色煤电公司,华能控股,其他几家大电力公司都参加,大唐、华电、国电、中电投、还有国开投、神华、中煤。当时我们公司成立的仪式也是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曾培炎会见了发起人,当时非常隆重。绿色煤电方案准备按三个阶段实施,第一阶段2006-202153
3年,准备建设一个25万千瓦级IGCC机组,开发2000万吨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炉。第二阶段主要是完善和研发。第三阶段,对我们的示范电厂进行放大,主要是建设400MW级绿色煤电示范电站。三个阶段大概用十年时间。我们的绿色煤电方案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大力的支持,尤其是我们第一个提出IGCC这个工程。国务院把我们涉及的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技术已纳入到即将发布的?新能源产业振兴规划?,发改委已经核准了我们的工程,并将积极争取有关电价的优惠政策。绿色煤电关键技术也被列入?国家中长期科技开展规划纲要?,IGCC工程被列为科技部“十一五〞“863”方案重大工程依托工程。我简要介绍一下第一个工程,就是我们第一阶段在天津要建的IGCC工程概况。我们的选址是在天津邻港工业区,在塘沽,我们采用气化炉的技术,就是两段式干煤粉技术,我们燃机使用西门子燃机。在工程同时,我们要建立一个小型的绿色实验室,其中有碳捕获、碳捕集,还有一个燃料电池氢燃机的技术,为第二阶段做准备。我们现在主设备招标完了,除了燃机进口,其他设备都是自主创新在国内采用,这也是我们的亮点。现在初步设计已经审查完毕,施工投入也全面展开。场地现在“五通一平〞已经完成,方案6月26号举行开工典礼,现在正在协调开工典礼仪式,2021年底投产发电。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的国际合作。我们绿色煤电公司成立以后,在国际上开展了很多合作,而且在美国、欧美也对我们公司非常关注,要跟我们合作一些工程。现在我们开展了一些工程,一个是中英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工程53
4NZEC,我是工作组组长,曹江同志刚从英国回来,已经跟他们合作一个多月。第二,参加了中欧碳捕集与封存合作工程。第三,与美国未来电力企业联盟保持经常性的业务往来。第四,西安热工院自主开发的气化炉已与美国公司签订出口协议。包括还有潜在合作,我们正在代表华能集团与澳大利亚政府发起的全球CCS研究有关工作,在国家发改委指导下,负责执行亚洲开发银行中国CCS能力工程的技援工程。〔见图〕这是我们天津IGCC工程的效果图。第一次讲挺紧张,有不好的地方请大家原谅。贾鹤鹏:下面请刘博士给我们介绍一下关于碳捕获的技术路线。刘宇:大家上午好!非常快乐今天有这样的时机来参加“气候酷派〞媒体系列研修班活动,首先要感谢英国使馆文化教育处和相关单位能够组织这次活动,能够让我们有时机同媒体界的专家和朋友一起交流、探讨一下碳捕集这项技术。我的材料准备比拟丰富,内容相比照拟多一些,有些地方可能讲得比拟细,在我讲的过程中大家有问题可以随时提出来。大家手头上都会有?挑战全球气候变化——二氧化碳捕集与封存?,这是我们公司2006年出版的带有科普性质的书,我讲的有些材料和这本书上的内容有些类似,大家也可以作为参考。我今天演讲的材料可以在会后发给大家。我的报告分为几局部53
5:全国气候变化、碳减排与CCS技术概述、二氧化碳的捕集、二氧化碳的运输、二氧化碳的利用与封存、存在风险及躲避措施、总结与展望。第一局部,全球气候变化。我也是今天到这儿来才了解到咱们这个活动已经举办很屡次了,大家对于气候变化这件事情可能也都非常了解了,这块我就稍微简要提一下。我们都能感觉到全球范围内的气温是明显上升的,而且近年来极端的气候事件也频繁出现,比方说飓风还有咱们国家出现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事件。根据IPCC报告,在20世纪20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6度。〔见图〕这几张图展示了全球气候变化的表象。20世纪1901-2000年,地表温度上升0.6摄氏度,在1906-2005年上升0.74摄氏度,所以最近几年上升是比拟快的。全球气候变暖导致了一些很明显的现象,比方说海平面上升,大家从第二张图上能看到海平面上升的速度是比拟快的,同时还会导致北半球冰川和冰盖的融化。〔见图〕气候变化如果按左边这张图上看的话,我们在距100年以后,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到达150ppm的话,全球的温度将会上升到比拟大的幅度。温度上升会导致当前供给全世界六分之一人口用水冰川融化的速度加快,从而威胁到相关地区人民生产和生活情况。这种情况在东亚和南亚人口比拟密集的地区将会非常明显。根据IPCC公开的报告显示,他们的说法是几乎可以确定主要是由于人类活动所导致的温室气体浓度升高引起的气候变暖。在温室气体的种类里,包括二氧化碳、甲烷等等其他一些话题,其中二氧化碳是全球变暖主要的奉献者,当然二氧化碳的来源主要是来自于化石燃料,包括煤、石油、天然气的使用。53
6〔见图〕这两张图展示的是近30年来温室气体和二氧化碳排放增长的情况。左边是二氧化碳排放的增长情况,从1970-2004年全球二氧化碳年排放量增长接近一倍的水平,而且在近几年增长的速度是非常快的。我们得出一个初步的结论,就是温室效应目前正在逐步强化,这也导致了全球气候变暖逐渐加剧。在1995-2005年间,全球温室气体中二氧化碳辐射强度增长20%,是过去200年中最快的。可以说二氧化碳是主要的温室气体,它所产生的温室效应占所有温室气体的70%以上。所以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对于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我们看一下减缓二氧化碳排放相关的技术。我们都知道咱们国家近几年来经济开展速度是非常快的,电力装机增长速度也是非常快的,尤其是近几年几乎到达了每年增长1亿千瓦的水平。到2021年底,我们国家电力装机容量到达接近8亿千瓦的水平。刚刚林经理也谈到了,作为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尤其是在电力行业,火电的装机容量占所有电力装机比例超过四分之三。同时,发电的过程也是一个主要的二氧化碳排放源。在中国来自于发电过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大约占到50%的比例,并且比例还是要逐渐增加的。所以说,对于中国来说目前面临的二氧化碳减排的形势是非常严峻的,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包括对中国当前的开展模式是一个挑战,对中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是一个挑战,同时对中国的能源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也是一个挑战。53
7相应的有哪些途径来应对二氧化碳减排的形势呢?第一,推行节能减排,就像我们把空调的温度调得高一点,尽可能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电、节水,通过这些途径。第二,调整能源结构,包括咱们国家正在大力提倡的开展可再生能源、开展核电,来增加低碳燃料使用的比例。第三,提早进行技术储藏,开展平安可靠的碳捕集与封存技术。作为电力行业来讲,同样我们可以通过调整燃料的结构来开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通过这种途径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二,提高发电的效率,通过减少单位发电量二氧化碳排放量来降低总体的二氧化碳排放。第三,开展平安高效的CCS技术。〔见图〕这张图给了我们一个CCS技术一个根本的概念。我们可以看到这是二氧化碳的碳源,碳源怎么来的,水泥、钢铁、电厂,在这些工厂通过二氧化碳捕获的途径把二氧化碳收集起来,通过工业利用以及最主要的封存等等方式,来实现二氧化碳的处理。CCS技术按它字面意义上理解分为碳捕集与封存,包括中间的运输三个环节。首先我们看一下二氧化碳的捕集。对于燃煤电站来讲,我们通常所说的二氧化碳捕集有三种主要的技术路线,一是燃烧后捕集,燃烧后捕集就是在常规的燃煤电厂后面加上二氧化碳别离的装置,通过化学吸收的方法把二氧化碳从锅炉排出的烟气中别离出来。燃烧捕集就是通过气化包括局部氧化的过程,把煤局部氧化成煤气,再对煤气进行处理,把其中的二氧化碳在煤气阶段就别离出来,煤气再去燃烧做工发电。还有就是富氧燃烧捕集,它可以基于传统的燃煤电站进行改造,在改造的过程中,我们都知道在传统的燃煤电站里送到锅炉里的氧化剂主要是空气,在富氧燃烧技术就是用相对纯洁53
8的氧气作为燃烧剂与煤炭发生反响,这样燃烧中空气中主要的成份就是二氧化碳,对他处理起来就相对容易一些。我们看一下基于IGCC的燃烧前捕集系统流程。首先是把煤送到气化炉,然后煤气,进行除灰等等净化的处理,然后把煤合成气送到水煤气变换的装置,在这个装置里发生一些变换的反响,这时候煤气里面很大一局部成份就是氢气和二氧化碳,再经过脱硫、脱碳的装置,把高浓度的二氧化碳捕集出来,最后剩下的合成气主要成份就是氢气,再利用氢气发电。基于燃烧前捕集采用纯氧气化的IGCC电站是非常适合燃烧捕集的,相比不进行捕集的常规IGCC电站,在这个过程中会参加水煤气变换的过程,这个过程的参加将会造成一些额外的投资和能耗。相比燃烧后捕集和富氧燃烧捕集,由于在燃烧前捕集过程中需要处理的气体压力比拟高,二氧化碳浓度也高,杂质相对来说也比拟少,所以总体所需的投资,包括运行费用和能耗的增量是比拟小的。绿色煤电方案刚刚已经提到了,我就不详细说了。我们方案分三个阶段完成,目前第一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建设25万千瓦IGCC示范电站,因为在中国目前还没有IGCC这项技术的使用。第二阶段,一方面是对IGCC相关的技术,包括我们所采用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气化炉的技术进行优化,同时基于第一阶段建成了绿色煤电实验室,要对绿色煤电局部关键技术进行一些研发,同时对第三阶段绿色煤电示范工程进行前期的准备。在第三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建设40万千瓦级能够实现煤质氢能发电和二氧化碳别离53
9的绿色排放试验。第一阶段,就是所谓常规的IGCC,没有二氧化碳捕集的IGCC流程,我们用的气化炉是用华能控股的西安热工院自主开发的两段式干煤粉加压气化技术,我们的燃气轮机是引进消化国外技术,国内制造,系统集成是由国内共同完成。〔见图〕这张图展示是绿色煤电方案第二阶段的路线,第二阶段的核心主要是在研发层面,因为我们目前国内对于制氢和H2和二氧化碳别离不是很成熟,我们要为今后的研发做准备。第三阶段类似于我刚刚提到的基于IGCC燃烧前捕集,在第三阶段我们要建燃烧前捕集的示范电站。〔见图〕这张图展示的是燃烧后的系统流程,锅炉、蒸汽轮机都是和现有的燃煤电站完全一样,从锅炉出来的烟气经过脱硝、除尘、脱硫,咱们国家环保要求是比拟严的,所以这些过程在咱们国家大局部的厂子已经安装了环保设施。经过脱硫以后,再把烟气送到二氧化碳别离的单元,把其中的二氧化碳大约15%左右的比例别离出来。最后脱掉所有的杂质,包括二氧化碳的烟气,它主要的成份是氮气和水蒸气,把这些烟气根本上没有任何污染排到大气中。这种技术是基于现有的燃煤发电技术,可以把现有燃煤电站进行改造,它的系统是在现有电站后面加上一个尾部处理的装置,所以整个这套系统相比照拟简单,运行起来也灵活一些,可靠性也高一些。但是它很大的缺点是由于在它处理中烟气里二氧化碳分压是比拟低的,只有15%,所以捕集过程的能耗是比拟53
10高的。同时,由于需要对他处理的量很大,导致捕集的设备是非常庞大的,相应占地和设备的用料非常多,也会导致它的造价相对高一些。北京高碑店电厂有几个非常高的烟囱,高碑店电厂建了一套3000吨/年二氧化碳捕集量燃烧后捕集的装置,它的捕集过程相对简单一些,主要是两个塔,吸收塔和再生塔,是用化学溶液把送进来烟气的二氧化碳吸收进来,到最后把富含二氧化碳的溶液再送到再生塔里再生,通过加热的方式再生,同时就会把相比照拟纯洁的二氧化碳别离出来进行后续的处理,再生之后的溶剂又可以返回到吸收塔里重新利用进行吸收。华能集团是与澳大利亚联邦科学工艺研究组织再2007年达成协议,合作开展燃烧后捕集的研究,北京高碑店电厂的工程也是列入了中澳两国洁净煤工作组工程之一。这个工程主要的任务是在北京高碑店热电厂建设捕集量3000吨/年的试验示范装置,主要二氧化碳吸收的技术是由西安热工院提供的。〔见图〕这个图片就是刚刚我所提到的两个塔,一个是吸收塔,一个是再生塔,由于处理的量相比照拟小,所以塔不是很大,但是如果把整个高碑店厂烟气中二氧化碳全部捕集出来的话,需要直径为5-6米左右量级的塔才能实现,占地还是非常大的。这套小型的试验装置是在08年7月北京奥运会之前建成投产,它也是我国第一个燃煤电厂二氧化碳捕集的工程,目前运行情况相对来说是比拟好的。它所采用的吸收剂是MEA,这也是在化工行业用得相比照拟多的技术。从这个装置里捕集出的二氧化碳,精制以后可以到达食品的程度,就是99.9%-99.99%的程度。贾鹤鹏:现在可乐里用的二氧化碳很多都是华能出的。53
11刘宇:纯度是非常高的,大家可以放心喝。〔见图〕这张图展示的是富氧和燃烧捕集系统流程,如果对电厂技术比拟熟悉的朋友能够看出来,这就是一个相比照拟常规的电厂的锅炉,锅炉里出来的烟气经过脱硝、除尘、脱硫处理以后,再经过初步枯燥的处理,把其中的一局部烟气返回到锅炉里。蓝色的线是从空气别离装置出来的氧气和煤一起送到锅炉里燃烧,同时返回的局部烟气起到稳定燃烧和降低火焰温度的作用,这就是一个富氧燃烧的流程。这样做有一个好处,就是在送到二氧化碳吸收处理的地方的烟气里面二氧化碳的浓度是比拟高的,远远高于常规燃烧后捕集里15%的纯度,相对来说处理起来的能耗和投资都会低很多。咱们国内对于富氧燃烧技术的研究还是处于实验室阶段,包括清华大学煤燃烧国家工程中心建了25KW级烟气循环富氧燃烧装置,烟气燃烧浓度到达82%,是国际上比拟领先的。针对三种捕集的技术路线,我们进行一下比拟。从技术开展水平来看,燃烧前捕集和燃烧后捕集处于示范的阶段,这是指在发电行业,比方说IGCC燃烧前捕集的技术,以及基于常规燃烧电站的技术。燃烧前捕集的技术还可以应用在化工行业,比方说煤化工,它本身就会有气化的装置,气化以后出来的合成气可以制甲醇和其他的化工产品。在化工行业,燃烧前捕集在特定的条件下在经济上是可行的。富氧燃烧技术目前只是处于实验室研究的阶段。〔见图〕这张表给了我们不同捕集方式经济型比拟的概况。我们可以重点看一下最下面两行数据,对于新建超超临界53
12燃煤电厂加上燃烧前系统和新建IGCC加燃烧前捕集。我们可以看到前者发电后增量在42%-66%,也就是说均值是57%左右。后者发电系统增量大约在33%左右。所以采用燃烧前捕集系统在本钱上的增量是要相对来说少一些的。同时它的二氧化碳捕集的本钱相对来说比燃烧后捕集低一些,一个是20美元/吨,一个是29美元/吨。下面再来看一下二氧化碳运输的过程。二氧化碳在常温常压下是液体,运输的状态可以是液体、气体,也可以是固体,但是从大规模运输的可行性来看,采用气体和液体的状态来运输二氧化碳是比拟可行的。目前已经实现过的二氧化碳运输的方式主要包括管道运输、轮船运输和罐车运输,这三种运输方式分别适合不同的场合和条件。管道运输比拟适合大容量、长距离、负荷稳定定向输送,就像西气东输天然气管道一样,量是非常大的,每年上百亿立方米。轮船运输适合大容量超远距离,靠近海洋。罐车运输适用于中短距离小容量运输,运输方式相比照拟灵活一些。目前在中国,采用罐车对二氧化碳运输的技术相对来说是比拟成熟的,中国也是具备了制造罐车和相关附属设备的技术能力。在刚刚我提到的高碑店电厂,包括我们调研过的天津大港油田和江苏的油田都是采用罐车运输。至于船舶运输,还没有大规模二氧化碳运输船投运,但是这种技术根本上是比拟成熟的,可以参考目前咱们国家进口LNG,包括LPG液化天然气和液化石油气轮船的设计来做,挪威和日本等国家目前正在设计大型二氧化碳运输的船。2002年,全球有2600公里二氧化碳运输管道,近年来又新建1000多公里,总的二氧化碳运输量是5000-7000万吨/年。〔见图〕53
13这张表展示了目前世界正在运输的二氧化碳管道,大局部二氧化碳运输管道都是集中在美国,长度一般都是在几百公里的长度,而且最早在一九八几年就投运了,所以这项技术是比拟成熟的技术。同运输相关的就是源汇匹配的问题,就是二氧化碳排放点和二氧化碳能够处理的点,就是封存点之间,在二氧化碳处理的量、二氧化碳处理的连续性以及二氧化碳运输的方式等等方面进行匹配的过程。从运输本钱来看,二氧化碳运输的距离越短越好,作为电厂来讲,一个电厂一年捕集的二氧化碳应该是100-200多万吨量级,容量是非常大的,所以最好采用管道或者轮船运输这两种方式。〔见图〕这张图是欧洲相关研究人员进行研究的结果。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随着运输规模的增大,采用管道或者轮船运输整体的本钱是降低的,相对来说如果距离比拟长的话,轮船运输比管道运输更具有优势。下面再看一下二氧化碳利用和封存技术的情况。〔见图〕这张图刚刚已经讲过了,二氧化碳去向,下边这几个箭头是二氧化碳的去向,主要有几种,第一类是二氧化碳的工业应对,还有二氧化碳的矿石碳化。第二类是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对于二氧化碳去向来讲还有其他的方式,比方说利用深海封存,还有利用陆地上一些植物的光和作用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碳的工业应用分几种形式,包括物理应用、化学应用和生物应用。物理应用比方53
14说二氧化碳可以用作焊接、保护、灭火,大家都知道干冰,它可以做冷却剂,可以实现低温和人工降雨,同时还可以用做饮料的添加,包括烟丝的膨胀,用途是比拟多的。化学应用主要是利用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利用它能够同其他的物质发生反响来合成一些有机的化学产品,比方说化成尿素,合成醇,合成酸等等。生物应用主要是用在生物行业,比方说用作植物气肥和果蔬保鲜剂。目前全球二氧化碳利用量,工业利用量大约是1-1.5亿吨/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二氧化碳生产国和消费国,生产能力是1000万吨/年。中国目前有二氧化碳生产企业大约100家左右,生产能力是200-250万吨/年。一个几十万千瓦的燃煤电厂一年所能够捕集出来的二氧化碳的量差不多也就是100-200多万吨,同目前中国所有企业所生产的二氧化碳的量是差不多的。总体来说二氧化碳工业应用的消费量是非常有限的。接下来看一下二氧化碳的地质封存。总体来说就是把二氧化碳存放到地层中自然的孔隙中,是目前最经济、最可靠的二氧化碳处理技术。地质封存这项技术有几点优势:一是自然界中二氧化碳气藏的存在证实了二氧化碳可以在地下长时间存储;二是在油气田开发过程中已经积累了二氧化碳埋存的专业技术经验;三是利用二氧化碳EOR和ECBM已经通过试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四是可以利用天然气勘探的成熟理论、经验、技术和设备来探讨二氧化碳地质封存的问题。通常所说的地质封存主要包括把二氧化碳封存在油藏储层、封存在煤层或者是深部的咸水层三种方式。当然,地质封存如果要实现真正的封存的话,对地质条件的要求也是比拟高的。首先是要求地区的地质构造要相对来说比拟稳定,否那么53
15存储的二氧化碳气体是有向大气泄漏的可能性。同时,要求地层的孔隙度和渗透率高,底层有一定的厚度,能够到达所需要的存储容量。再一个是埋存二氧化碳地层的上面有不透气的盖层。再有储存的压力要超过二氧化碳的临界值,储藏的深度在800米以下。最关键的是通过埋存以后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资源带来的负面影响要尽可能降到最小。再有最好与二氧化碳捕集点的距离近一些。下面看一下利用二氧化碳强化石油开采,就是通常所说的EOR技术的原理。EOR技术是三次采油技术的一种,所谓一次采油就是依靠天然能量的消耗来开采,通过这种模式采收率只能有5%-10%的水平,也就是说把油田打一个孔,利用地下的压力能够把油挤出来,通过这种方式只能把原油里面5%-10%的油采出来。这种方式不行的话,可以二次采油,就是通过人工注水或者注水蒸气的方式保持地层的压力,把油压出来,采收率到达30%-40%。30%-40%的油采出来以后就可以进行三次采油,EOR就是属于三次采油技术中的一种,它的机理比拟复杂,包括几点因素,包括降低原油黏度,增加流动能力,同时改善了油与水的流度比,扩大了涉及面积,还有使原油体积膨胀,增加液体内的动能,降低油水界面张力,降低参与油饱和度,提高注入井周围的渗透率,混相效应。EOR技术路线,包括混相驱、非混相驱、单井“吞吐〞53
16。混相驱将原油中的轻质烃萃取和汽化为气相,要求轻质组分C2-6含量高,可以打幅度降低原油黏度,采收率可高达90%以上,存在最小混相压力,与二氧化碳纯度、油藏温度和原油组分有关。第二种方式是非混相驱,主要基于降低原油黏度、使原油体积膨胀、降低界面张力等,可以用二氧化碳来恢复枯竭油藏的压力,驱油效果不如混相驱。第三种方式是单井吞吐,比方说在某个区域只有少数几口井,我们首先要把二氧化碳注进去,把井口封住,过一两个星期把井口翻开,这时候由于二氧化碳在地下的作用,比方说降低黏度等等,能够采出更多的原油出来。这种方式的投资是比拟低的,相对来说回报也比拟小一点。利用二氧化碳驱油的技术相对来说比拟成熟,2006年美国国内有74个工程运行,使用二氧化碳的量大约4500万吨,当然这些二氧化碳大局部是来自天然的气源,就是天然气开采过程中会有一些二氧化碳,而二氧化碳对于天然气来说是废物,所以我们可以利用一些吸收的方法,把它从天然气中吸收出来。采用二氧化碳吸油技术可以33万吨/天,占全部EOR产量增量的约31%,原油总产量约4%。在中国利用EOR技术是有很大潜力的,根据2003年数据显示,03年中国已探明原始地质储量63.2亿吨的低渗油藏,占全部已探明OOIP的28.1%。近几年新增储量中,低渗油藏占60%-70%,用常规一次、二次采油实现不了,这时候就要使用新的技术。在中国低渗透油藏里32亿吨适合用于二氧化碳驱油,占全部低渗透油藏的一半左右。〔见图〕从这张图上大家可以看到,是中石油组织相关单位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做的一个研究,最后写了这样一个报告,叫?中国陆上油田二次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和开展战略研究?,这个研究报告中提到在中国陆地上具有一类的注气EOR油田评价结果。一类油田是油田条件比拟好、技术上比拟可行、风险比拟53
17小,近期采用提高采收率技术可行性比拟大。具有一类注气EOR潜力地区,包括辽河和江苏两个油田,这两个油田报告中划出的非常适合注气混相驱,增量可以到达18%以上。下面看一下利用二氧化碳强化煤层气开采的技术,就是ECBM技术。这个技术的原理是利用二氧化碳在煤体外表被吸附的能力是甲烷两倍,既然二氧化碳对于煤来说被吸附的能力比甲烷强,自然而然把二氧化碳注到煤层里就可以把一局部煤层气净化出来,这样就可以通过到达提高煤层气采收率和提高二氧化碳埋藏。当然它的影响因素也是比拟多的,比方说煤层的厚度、煤变质成为、对盖层的封闭条件、一定的地质构造,同时对埋藏的深度也有一定的要求。美国伯灵顿公司在圣胡安盆地设置了4口注入井,目前正在进行出层模拟和经济评价。加拿大阿尔伯塔研究院于2002年完成了在本国实施的由5口井组成的二氧化碳ECBM先导性试验,并将其向国际推广,我国的中联煤层气公司通过与它合作。根据相关研究显示,我国300-1500米埋深内煤层的二氧化碳储存潜力在120.78亿吨,约为我国200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的2.53倍。从能够埋存二氧化碳煤层的分布来看,新疆地区的矿区普遍具有比拟高的二氧化碳埋藏潜力,局部矿区埋层潜力到达20亿吨,大局部矿区的埋存潜力都在1000万吨以下。同时对于一般规模具有不同碳减排率IGCC/多联产系统,寿命期内总二氧化碳埋存量是600-5000万吨的水平,埋存的潜力还需要进一步开掘。应重点选择新疆北部、陕北鄂尔多斯,或者多个地区联合做。53
18利用深部含盐水层埋藏二氧化碳。这种方式是通过钻孔把二氧化碳注入封闭构造内的含水层中。比拟理想的二氧化碳埋存地层深度在1200-1500米之间,并应与饮用水源隔离。这项技术是由挪威Statoil公司于96年在北海的Sleipner天然气田建成世界上第一个二氧化碳含盐水层埋存的试验平台。同时美孚公司联合印尼国家石油公司在南海等都建立类似埋存工程的方案。我国有关该方面研究仅处于起步阶段。一些研究说明,对于我国1000-3000米深部含盐水层的二氧化碳存储潜力在1435.05亿吨,约为我国2004年二氧化碳排放量30倍左右。柴达木、塔里木两个盆地二氧化碳埋存潜力最大,在100亿吨以上。鄂尔多斯盆地的埋存潜力也比拟大,煤炭资源也非常丰富,可以作为未来碳捕获和封存重点考察的地区。技术开展水平。二氧化碳的各种综合利用技术相比照拟成熟。在封存技术上来讲,EOR技术也是相对来说一项成熟的市场技术,但是当用于二氧化碳封存时,EOR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才可行,要满足平安性、可监测性等等要求,只有在特定的条件下是可行的。深部含盐水层埋存二氧化碳技术也较接近于市场应用,但由于应用的工程部多,仍需进一步的观察和了解。利用二氧化碳ECBM技术以及利用废弃物进行二氧化碳矿石碳化的技术被列入示范阶段,也有一定的开展潜力。〔见图〕这张表展示了截止到2005年世界上主要二氧化碳封存工程,包括刚刚提到的挪威Statoil公司盐水层工程,还有阿尔及利亚的工程,是把它作为储藏室一样把二氧化碳封进去。〔见图〕这张表展示的是二氧化碳几种不同封存方式的本钱53
19,地质埋存不管是它存储的局部还是监测的局部,把这两块加起来看的话,地质埋存总体的本钱比深海封存和矿石碳化低很多,所以利用地质结构封存二氧化碳是目前来看比拟现实可行的技术方向。二氧化碳封存的本钱主要包括注入井的投资、根底设施的投资以及日常管理的费用,包括内部管线费用等等几局部。对于EOR和ECBM技术,油气相关的附加设施会增加局部投资,油气公用的根底设施又会降低局部投资。二氧化碳封存运行的本钱主要包括人力费、维护费、燃料费等等,此外还有监测相关的本钱。总而言之,利用封存这项技术来埋存,它的本钱从这张表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也比拟奇怪,为什么变化的范围比拟广,因为这项技术同封存点它的属性是密切相关的,所以差异也是比拟大的。〔见图〕捕集、运输和封存这几项技术都讲完了,通过这张表可以看到,对于一个新建的电厂来讲,当把捕集、运输和封存这几种技术都加上的时候,这套系统总体的经济性是什么样的。从表上可以看到,当和油田采油的情景结合起来的时候,就是把二氧化碳捕集出来运输到油田,再利用油田EOR采油,采用这种情景的时候,对于新建的燃煤电厂的发电本钱大约是在40-81美元/千度电,对于新建的IGCC电厂,本钱相对来说低一些,比燃煤电厂加燃烧后捕集低一些,发电本钱的增加也是低一些,而且还有可能出现负值。为什么出现负值?主要是因为对于油田来讲当利用二氧化碳采出更多的油的时候,这个二氧化碳对于油田来讲就是一个原料,这时候对于电厂来说,就可以把二氧化碳作为产品卖给油田。所以说在某种特定的条件下,53
20比方说油价比拟高的情况下,还是有可能实现负的发电本钱的增量。最后再简单看一下CCS这项技术存在的风险和可能躲避的措施。对于CCS技术来说,目前主要存在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在全世界范围内都缺乏大型的CCS系统集成和运行的经验,也就是说缺乏大型的真正从燃煤电厂捕集的大量二氧化碳,通过运输实现封存的整个产业链的系统,目前在全世界还是没有的。同时,它的大规模推广又依赖于有大型示范工程经验的积累才能完成。基于这个问题,大家都是这方面新闻界的专家,如果关注这方面新闻的话应该都知道,G8会议提出来方案在2021年以前在全球范围内建设20个CCS示范工程,我想这个问题可能也只能通过建设大型的示范工程,通过工程经验的积累来解决经验缺乏的问题。再有刚刚我们几次提到本钱的问题,也就是说二氧化碳捕集会引起电站本钱增加,增量比拟多,对于这个问题可以通过技术开发推广相关设备的产业化,来降低整个捕集过程的能耗,降低能耗就意味着利用同样的煤能够发更多的电,同时通过降低能耗和降低造价来进一步推广,实现二氧化碳捕集这项技术所带来的本钱增加。还有一个问题是目前公众比拟关心的,就是二氧化碳如果封存到地下的话,是不是有可能会泄漏,从而造成环境污染,针对这方面的研究,目前国际上开展也是比拟多的。对于这个问题,我想可以在设计的时候就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选择构造良好的地层来进行封存。同时,选择铺设二氧化碳运输的区域应该远离人员密集的区域,同时在捕集和运输的过程中制定严格的操作规程和应急措施,不管是本钱53
21过高还是环境污染,可能最终都会依赖于大型示范工程的建设,在建设过程中有些问题才能进一步获得解决的经验。最后总结一下,气候变化是人类可持续开展所面临的重大挑战,二氧化碳也是全球变暖一个主要的奉献者,要防止不可逆转的灾难性的后果,就必须大幅度减少二氧化碳温室气体的排放。同时,二氧化碳主要是因为煤炭等化石燃料的利用,鉴于目前化石能源的地位,开展CCS这项技术是保证能源可持续供给和保护气候可行的也是必要的措施。对于火力发电厂来说,具有二氧化碳排放量大、排放集中等等特点,是未来CCS系统应用的阻碍。二氧化碳捕集有燃烧前、燃烧后、富氧三种工艺,在我国均有一定的实现,感到运输是最经济的大规模运输的方式,在国际上也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对于捕集出来的二氧化碳,可以采用工业利用、强化石油开采、强化煤层气开采或者其他地质方式等等来处理。CCS的过程目前来讲造价是比拟高的,本钱大约是在20-40美元一吨,中国每年大约排放几十亿吨,总体来说处理本钱是比拟高的。但是随着技术进步和产业化的推进,CCS工程的造价有望大幅度降低。当然,CCS本身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但是采取相应的措施是可以躲避这些风险的。总之,CCS这项技术的推广有赖于政府支持的大规模的CCS示范工程,通过工程实践积累经验,才能实现CCS这项技术的推广。刚刚也提到绿色煤电公司,包括华能集团都是致力于CCS示范工程的开发,我们绿色煤电方案第一阶段也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我的介绍就到这里。53
22贾鹤鹏:非常感谢刘博士这么精彩、全面的介绍,我算是在这方面接触过一些,但是今天还是学到了非常多的新的东西。我先给刘博士的讲话做一个点评,我觉得大家面临气候变化和碳捕获这样一个事情的时候,大家报道从什么视角着手呢?如果我们今天来了仅仅是学习一些新的东西,可能你报道出来的东西,读者也看不懂、编辑也看不懂,因为大家看不到与自己有什么联系。如果你找到某一个点,北京的可口可乐汽水里居然来自中国第一个碳捕获示范工程的二氧化碳,这可能就会找到一个切入点。这是一点大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另外一点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也是我本人的一个经历,去年在跟一个做煤制油工程老总谈,每当量产生的二氧化碳的排放要比直接用石油产生的排放高一倍,虽然说在当时油价那么高的情况下经济上是很核算的,这是不是对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很大的挑战?当时这个老总说我们将来有了碳捕获管它什么排放问题呢。所以这又从另外一个视角去启发我们,碳捕获确实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技术,也是应对气候变化非常重要的问题,但是并不意味着我们有了碳捕获就可以无视排放的行为、无视节能效率。也就是说谈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们要从多方面的角度去考虑、去思考。第三点,刘博士刚刚讲到了现在面临的技术和挑战,我们作为记者,我们的视角、我们的思考不能仅仅局限在就碳捕获论碳捕获,或者就CCS论CCS,它还包含着很多其他的角度,比方53
23说大家都说新能源汽车可能有一个对能源利用、对交通都有很好的好处,但是也有研究说明,新能源汽车在全生产流程中,虽然排放的碳少,但是消耗的水可能更多。现在相比新能源汽车的研究来讲,碳捕获在全方位的研究上还要少很多,特别是整个二氧化碳全流程的概念现在研究并不是很多。这是需要我们去关心和思考的问题,作为记者我们要思考,谈到碳捕获问题的时候,我们要谈碳捕获,但是要跳出谈碳捕获的角度,把它放在整个国家的开展上,包括应对新能源或者新的节能技术来应对气候变化,这都是一些很好的切入的视角。还有一点,今天之所以我们在这里讲碳捕获这样一个概念,从我们自己长期的报道中,碳捕获实际上是我们增加了一个全新的思考的角度,碳捕获实际上不是一个经典的节能概念。如何看待从节能到低碳到碳捕获,实际上有很多不同的方面让我们思考,我们说燃烧后的碳捕获要用一个纯的溶液吸附二氧化碳,但是它还会消耗额外的能源,不消耗额外能源二氧化碳怎么留住,将来这个额外的能源该怎么衡量,在额外能源的生产过程中、全流程过程中是不是也会产生其他的问题?我们作为记者不能得出确定的结论,但是都是我们去思考、切入的角度。而非常好的是,我们有了刘博士这样非常精彩的报告和资深的专家,我们有了这样的思考之后,可以不耻上问,下面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刘博士请教一下。记者:在您碳捕获和封存的研究过程中,中国的科学家有没有参与?参与主要是哪些方面?刘宇:针对CCS这项技术,在刚刚林经理的报告中提到有两个53
24工程,一个是中国和欧盟联合开展的工程,还有一个是中国和英国政府开展的工程,对于中国学术界来讲,这方面研究是比拟多的,科技部通过相应的国际工程以及“863〞方案都对CCS这项技术进行支持。对于中国来说,在CCS本身来讲研究层面开展的工作是比拟多的。环球时报记者:我有两个小问题,一个问题是您刚刚讲到咸水层里储藏量的问题,每年随着我们碳捕获的量越来越大,下面储藏的量会怎样?第二个问题,您讲到管道运输和轮船运输是本钱最低的运输,尤其是管道运输,因为我也去了挪威,讨论比拟多的是在管道运输里,实际上CCS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问题,有很多是国际政策问题,对于跨境管道运输科学界有没有比拟好的预案?刘宇:第一个问题是一个非常好的问题,如果稍微深入地思考一下的话,自然而然就想到,作为电厂来讲,每年捕集二氧化碳的量是很大的,对于中国来讲,有一局部电厂做捕集的话,中国的地下能不能容得下这么多二氧化碳?刚刚我提到1400多亿吨盐水层的数据,这是中国一个学者在一个论文上用了这个数。目前就我所知,中石油下面有一个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包括中国石油大学相关的专家也正在做这的研究,咱们有一个“973”工程就是针对中国目前在油田能够埋存多少二氧化碳,同时在咸水层能够埋存多少二氧化碳,重新做普查。相对来说这也是比拟困难的,作为油田来讲,在石油勘探的过程中对于一些数据是有积累的,所以来研究在油田里埋存多少二氧化碳比拟53
25容易一些。但是对于在咸水层埋藏多少二氧化碳,因为之前我们不去管它,所以需要一个过程和很大的投资。随着CCS这项技术在我们国家推进的程度,肯定有更多的相关地质工作者来做。第二个问题,这确实也是比拟关键、比拟敏感的问题,涉及到这项技术本身能不能够实现,据我了解,中科院搞政策的研究所和人民大学搞政策的研究专家也参与了科技部组织的研究,在里面有可能涉及到您所提到的管道运输跨国界的问题,等下次我再有时机跟他们交流的时候再向他们请教。贾鹤鹏:我补充一下。中科院科技政策研究所副所长王毅和人民大学环境学院副院长周济在做这方面的研究,你们可以直接和他们联系,联系方式网上都可以查到。中国网记者:刘博士,根据目前现有的碳捕获本钱,最终反映到电价上会使每度电增加多少钱?刘博士:三种路线采用碳捕获的时候,把这些二氧化碳送到油田驱油的时候,它的发电本钱这也是IPCC报告里估算的数据,大家可以拿这个数据作为参考。我在这儿只想强调一点,作为中国来讲,情况相对来说比拟特殊一些,因为中国的本钱相比照国外低一些,所以基于国际上通行的估算,在中国都要打一个折扣,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再进一步估算一下。在我们这本书上也会有相对更详细的介绍,里边会提到具体减排的本钱是怎么算的,包括减排以后的发电本钱是怎么算的,里面有更详细的介绍,但是肯定是要增加的,这是毫无疑问的。53
26中国电信网编辑:刚刚听到刘博士讲碳捕获以后我们再怎么来利用,如果能很好地利用,我想就没必要埋到地下了。但是刚刚讲了应用的方法,比方参加饮料中或者用萃取剂,比方植物精油。我有一个疑问,喝了饮料之后是不是二氧化碳又排放出来,并没有捕集起来,这样是不是不负责任?刘宇:这个问题不止一个人跟我提到,喝到肚子里肯定要排出来,这是毫无疑问的。葛老师说我们华能在高碑店做的工程,规模比拟小,目前3000吨的量级,里面有一局部参加到饮料中。这并不阻碍这项技术的推进,因为我们在电厂做这个工程的目的是从电厂的角度来讲,加上这项技术以后会产生哪些问题、研究哪些问题。目前在这个阶段并不需要承当减排的义务,同时在北京附近,这么小的量,种种因素还没有找到一个非常适宜的埋存的方式。还想提一点,华能在上海石洞口第二电厂正在做一个类似于高碑店电厂的工程,这个工程规模比拟大,每年普及10万吨二氧化碳,在这个工程中我们很有可能在上海周边或者江苏其他地方找中一些适宜埋存的地方,来做全流程的试验。当然,这个没有正式的对外公布,我只是在这里稍微提一下。凤凰周刊记者:我有两个问题,刚刚提到有一些风险我们可以躲避,但是没有具体讲有什么风险。我们做这件事的时候,把它埋存在地下,是不是会像一个定时炸弹。第二,这个工程53
27是由各大企业去做,到底以后会推广开来真正解决碳捕获问题,还是碳排放大户做的一些点缀性的事情。刘宇:针对第一个问题,风险肯定是很多方面的,但是作为公众来讲更关心的还是把二氧化碳埋到地下,是不是会埋了一颗地质定时炸弹,是不是这样?还要经过实践才能得出这个结论。但是我个人认为,应该不会出现这种情况,比方说在地下本身就封着很多天然气,四川是天然气储量相比照拟多的地区,去年地震,我好象没有听说有哪个地方由于地震导致天然气大量的释放和泄漏。有一种观点,目前地下已经埋藏了那么多的气体,我们把二氧化碳注入进去的话,如果措施得当的话,这项技术应该是非常平安的。第二个问题,我们的初衷肯定是要在中国研究和示范这项技术,因为如果没有人发起做的话,总归是停留在研究的层面,解决不了实际的问题。刚刚我提到几个解决风险的措施里,最重要的是要通过示范工程的实践探索,才能够探讨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包括可能会发现更多的我们现在没有意识到的问题。所以,我们主要的问题是通过示范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贾鹤鹏:非常感谢刘博士给我们做的精彩报告,现在休息10分钟。〔茶歇〕贾鹤鹏:下面一个时段是圆桌论坛,主要是互动交流的时间,53
28刚刚大家也有很多的问题要向刘博士请教,言犹未尽,从记者的角度我们也有一些资深的记者,从挪威碳捕获的现状可以做一些介绍,还有科学传播界的专家葛老师等,各路专家今天都会聚到这儿了,我们每一位记者也是具有慧眼专家能力的专家。现在先请民营经济报邱登科介绍一下挪威碳捕获的情况,他前不久刚刚在挪威进行了这方面的参观。一起参加这次活动的还包括中青报的周欣宇、科技日报的华凌,邱登科介绍完之后其他人可以补充。然后我们进入圆桌讨论。邱登科:感谢提供这么好的提供给我们,也感谢挪威政府邀请我们去参加这个活动。这个活动的背景是年底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变化大会之前一个专题的顶峰论坛,是关于CCS的顶峰论坛。这个论坛的举办地是在挪威的贝尔德,它在世界油气产业里比拟有重要地位的城市,它旁边有两个工程,其中一个是刚刚绿电专家屡次提到的Sleipner钻井平台。另外一个工程是在附近的一个小镇蒙格斯坦,那个地方的示范工程已经结束了,下一步要做一个220万吨/年储存量的大型工程。这两个工程我都非常幸运地到了现场,所以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主要介绍外场的情况,接下来的会场内的情况其他几位记者介绍。我先介绍一下我去的现场的情况。那个地方离岸坐直升飞机大概一个半小时,所以时机比拟难得,那次去了十多个记者,我去之前就做了一些功课,要看什么,到了现场以后要问些什么问题,由这些问题而引发一些什么思考,下一步我要准备怎么写这个话题。53
29我觉得作为一个记者,在专业问题上一方面对专业问题本身要做一些功课,另外一方面要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我想既然有时机去,我一定要把对这个问题自己的观察和疑问以及自己的疑惑在这个难得的采访时机里解决一局部。〔见图〕这是我去了以后拍到的一张照片,这里有一个问题,刚刚大家都提到了,就是对环境的影响。我去了以后问了他们的专家,他们是从1996年开始做,准备工作是从1990年开始的,很巧的是在这个平台开始之前在中国渤海那边建钻井平台,所以他们看到中国非常热情,他们从中国那个工程一撤马上就到了这个工程,就从1990年开始这个平台的准备工作,1996年正式二氧化碳注入地下。他们现在平均每年的量是100万吨,一天的量大概是3000吨。我们要关心几个问题,一个是这个工程对环境会不会造成影响?他们答复,这些探测仪器开展已经非常精密了,据他们观察,在储存二氧化碳岩层的外表进行探测有没有泄漏,到现在运行了13年,没有发生任何泄漏的现象。这个问题是公共也是业界非常关心的问题,所以我下面还会问到与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拍这个照片的意图是希望能够说明一局部,这种工程相比其他的工程来说,它没有对环境造成更多的伤害。53
30我们当时记者先去,后来各国政要后去,这里有13个国家部长级的干部,还有国际能源署的领导,还有他们国家的能源部长,各国的政要和专家到了现场,说明什么问题呢?说明这个问题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很主流的问题了,世界各国都在认为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这个问题重要到什么程度呢?当时我也采访了其中一位同IEA来的事务局长,他说分为三类,说应对气候变化有三个大问题,其中CCS可以跟其他两个大问题。这三个问题一个是CCS,第二个是核能和可再生能源,第三个是能源效率和节能,这三大问题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是并列,就说明这个问题已经非常主流。主流到什么程度?这个会议上他们提出一个议案,准备在年底的哥本哈根会议上把这个议案作为一个正式的政策推出。什么议案?就是对开展中国家要减缓二氧化碳的排放,必须由兴旺国家对开展中国家在CCS上进行支持,这种支持的做法可以把CCS纳入CDM这个系统中,实际上在此之前,CCS还没有纳入CDM。这样子给兴旺国家向开展中国家输出CCS技术造成了一定操作上的困难,如果纳入CDM机制以后,就会更方便快捷,尤其是在资金上给予支持。〔见图〕53
31作为一个记者,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他们国家不只在CCS在一个方面对于应对气候变化作出的努力。我了解到世界上第一台浮在海面上的风力发电机马上要运行了,我跟他们提出来要去看一下,他们后来让我们去看,后来我们去看了世界上第一台浮在海面上的发电机。以前离岸风电和陆地风电没有区别,直接打到岸上,固定式的方法。这个是浮在海上,钢缆漂在海底,这样意味着几乎在每一个海面上都可以修这样一个风机,有机气象学家对风流的掌握程度比陆地上深得多,把握大得多,对于海面风资料的情况了解多得多。这种风机的试运行和推广的效率会比其他风机高很多。所以,有特别的历史意义,我们当时去看了。6月9号他们给我发了一个邮件,我们去的时候建设平台还在,人已经撤掉了,准备开始转了,但还没有正式纳入运行,据说到今年年底会开始正式运行,运行两年以后就可以给出可行还是不可行的结论出来。所以,这个工程我们也顺便去看了。这是顺便提到的一个作为记者来说应该争取多方面去观察他们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现象。〔见图〕然后是到这个地方,这是世界上第二大油港,它的出油气量在世界上是最靠前的,这里炼油的能力和油气储运能力在欧洲是排在第二位的。在这里他们建了一个试验工程,是欧盟出资建设的,每年10万吨的试验工程,从04年开始运行,到今年他们仍没有把握把它扩大。他们下一步要建设一个每年储存220万吨二氧化碳的CCS工程,这个工程一旦建成以后就是全世界第一大的,从量到规模到投资额度都是最大的,去看了以后非常震撼。我当时问的问题是,这项技术他们专利的申报情况,有没有开展中国家跟他们分享这方面的技术成就?这位老兄答复很干脆,他说我们这项技术没有任何专利申请,没有任何特别深奥、特别原创的可以申请专利的技术,他认为这个技术完全是可以全球免费共享的。我想,在CCS这个问题上,技术并不是障碍。我下面还要说到一点,这是IEA事务局局长,一个日本人。我当时问他的问题是,刚刚绿能公司两位也提到,对CCS来说,公众所关心的有一个非常大的疑惑,就是二氧化碳埋到地下到底安不平安?我觉得这个东西可以和核能比拟,核能最大的担忧并不是在运输过程中的泄漏,而是埋存核废料以后会不会造成将来的遗祸?他答复53
32的是,说我们IEA也在考虑这个问题。我继续问他有没有正式的评估报告和结论?他说暂时还没有,但是他们会有一个专门的团队对CCS和核能的储存将来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将来可能发生地质构造变化,比方说大型地震造成的泄漏和核泄漏的比拟,包括现在核能已经非常经济了,就是发电的本钱和建设期,这方面来说已经是非常产业化的应对气候变化的一种方法了。但是,CCS来说现在还没有,说这个比拟还要持续一段时间。但是从他的判断来看,CCS给公众的可靠性和对未来的恐惧预期CCS要比核能强很多,他认为CCS将来的经济性,与CCS相结合的发电的经济性,产业化以后跟核能具有竞争力。我觉得这个结论对于将来开展CCS是非常可贵的。在采访以后我写了这篇报道,正好是世界环境日,这篇报道我摆在这里跟大家说的原因是,当时编辑说这个问题太深奥了,写得稍微通俗一点,我就拼命地把它通俗化,也问了一些专家怎么样表述更加准确,但始终有些表述不是很理想,有些是我所创的。但是这个报告还是不错,有些读者对报道的内容有些反响。我们作为记者要尽量用一些很通俗的、能够让大家接受的方式把我们看到的世界发生的新事物、大家所关心的事物表达出来。这篇报道结束不久,BERGEN宣言正式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协议,相当于我们说在哪里开了一个重要会议,有一个什么宣言,他们提了八点,第一点和我刚刚53
33说的一样,这个问题我也问了很多专家,就是唤起公共意识,构建民众信心。为什么这样?我觉得有几个原因,第一个是我认为公众的参与是非常重要的,西方国家选票掌握在民众手里,民众认识到这点,政府有这方面的政策,他们投你的票才有可能去执行,所以他们认为说服民众是很重要的,作为记者,我们要想尽方法让民众接受。还有一点很重要,作为一个记者来说,让民众知道,比方说在可再生能源的应用和节能方面,民众能够有意识的去做的话,整个应对气候变化会轻松很多。接下来他们一共提了八点,相当于走向哥本哈根重要步骤里他们认为有八点,刚刚绿能的两位博士大局部都提到了,认为在可持续开展的低碳经济中占有重要位置;认为必须要扩大规模,加大研发的投入,整个CCS关键性的问题比方说平安、健康、可靠性、经济性等,必须纳入整个框架考虑;储运过程潜在的负面影响应该在国际合作层面予以消除和防止;在商业化进程中民间资本的介入非常重要,号召私人公司参与其中,因为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数量上有限、时间上也有限;在开展中国家中的应用迫在眉睫,必须纳入CDM框架;世界各大组织与这个问题相关的,IEA、CSLF、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均在为将CCS纳入哥本哈根而努力。我个人认为我们作为记者需要持续关心的几个议题:一个是边界问题和法律问题,涉及到很多法律问题;资金、技术等开展瓶颈问题,尤其是资金,因为量一上来,投资的资金非常非常大,在中国一般公司是承受不了的;我们还需要关注世界各国的示范工程以及对中国的借鉴作用;如何向公共解读CCS,这一点非常重要。我先介绍这些,会场的情况由其他几位记者介绍一下。谢谢大家。53
34华凌:我代表这次挪威之行的记者谈一下会场情况。因为这次接到通知非常紧急,去到那里实际也就三四天的时间,也不是很长。我们在会场方面,因为一到那里就参加了一个紧急的媒体会议,介绍一下CCS的情况,那时候我们就跟当时的公共联络员说希望采访一下首相或者是相关比拟重量级的人物,因为当时去的记者是来自各国的记者,有几十号人,所以我们想争取时机强调一下。第二天的时候我们接到了,让我们利用中午饭的时间采访一下他们环境部助理,环境部的助理当时很认真地答复了我们的问题,我听到他反映的意思有几点:一点是他们认为挪威在CCS方面的技术还是非常领先的,尤其是在石油气捕捉二氧化碳方面,但是他们没有利用煤,他们国家也没有烧煤。我听他们的意思是,他们在技术试验方面考虑到了这个因素,比方说他们在测试从石油或者天然气方面捕捉二氧化碳的同时,比方说在这里面能捕捉3%的二氧化碳,把3%其中一局部又放回到试验炉中,模拟从煤当中捕获10%的额度,他就认为大致可以把这样的技术试验到那些烧煤的国家当中,他当时也推荐了一下,也希望中国能够采用类似这样的技术。后来进入到整个大会,大会之前他们召开了一个新闻记者发布会,把各国记者放在一起,有两个发言人,一个是首相,一个是IPCC主席。之后是记者问答,我们在这个环节中,当时只是给所有的记者五个问题,我们抢到了两个问题,一个问题是王文提出来的,另外一个是我提出的。我问的是CCS技术目前也是一个解决问题的方式,这样一个关键技术如何从兴旺国家能够转移到开展中国家,而且能够帮助开展中国家减排,而且本钱53
35能不能降下来。王文提的问题是问首相的,对于碳税问题的态度。我们感觉首相的意思是,他也很希望这个技术能够从兴旺国家转移到开展中国家,能够降低本钱,他希望能够通过合作的方式解决。对于碳税的问题,首相表示他们一直就很重视这个问题。会场是各国都去参加,来说明态度。我现在想说话几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我们一开始去的时候就放在心里,为什么挪威对CCS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投入这么大,而且在他们第二大城市召集了全世界首脑级、部长级、专家级的人去参加这个会,为什么他们对这个话题这么感兴趣?说老实话,在没有去之前,虽然在环境能源、气候变化方面做了很多报道,但是CCS对于我来说知道这个事情,但不是特别重视,去了之后发现兴旺国家非常重视这个方式来解决全球气候变暖的问题,通过这个会有了很深的感触。我感觉挪威有几点对CCS重要程度:第一,在气候变化方面他们确实有一定的前瞻性,因为两三年前我到这个国家采访过,环境部长跟我谈到,他们很早就注意到空气、水的质量,如果自己爬山的话,喝山里的水就可以了,后来几十年前发现上面的雪变了颜色,于是就追本溯源,德国建了很多园区,通过风漂过来的污染,于是他们知道了这不是一个国家的问题。我当时同样问他们驻华大使馆参赞,因为挪威是产油国家,他们的感觉是这个空间是可以盈利的,因为很多国家可以把二氧化碳运到他们那里,打到底下,空间很大。第三点,他们在CCS技术方面的尝试,不是说只是知道这个技术,或者只是知道这个概念,已经做了10-20年的尝试,并且有了示范工程,这个示范工程的意义是比方53
36说在卑尔根这样的城市,他们可以检测各种各样碳捕获的技术,并且这个示范工程的作用可以告诉他我这个技术在过程中没有发生人们担忧的问题,并且对那些提出异议的人解疑释惑,从实例证明我们已经做了已经考虑到不好的因素了,我们在技术上、科学上已经有所把握,并且还可以向全世界推广。下面我想说的是国际间的态度,我把它分成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两大阵营,他们的态度取决于他们所用的能源途径来决定他们对于CCS的态度。比方说法国,法国总统虽然这次没有参加会议,但是通过电视视频向大会表达了意愿,支持CCS,法国代表说我们是支持的,但实际上我们国家70%-80%用的是核能,我们没有更多的石油和烧煤的用能方式,我们更多的是取决于改变生活态度、生活习惯的问题应对气候变化。其他兴旺国家有的更多用的是石油或者天然气,他们对CCS的重视程度就比拟高,像加拿大代表说CCS是件好事儿,但它不是唯一的解决方法,但是现在二氧化碳的排放非常高,我们需要赶紧储存,这个事情是当务之急,所以我们还是要重视CCS这个技术,于是在他们国家也有一些示范工程。开展中国家我们能够感同身受,像我们国家既有煤、石油、天然气,有各种各样的能源,我们大力提倡用可再生能源,对于我们国家的任务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不仅要开展经济,同时还要消耗能源,消耗能源的同时还要减排,所以我们的任务、责任是非常大的。苏文斌主席也去做了报告,他也谈到了我们现在用的态度,当时发改委的政府官员也去了,他说明的态度大致是这样几点,他代表我们国家政府的态度,他说我们可以大规模地应用开发CCS技术,但首要是降低本钱,我们要向兴旺53
37国家类似像挪威这样有先进CCS技术的国家学习,因为他们毕竟在这方面已经应用了20多年。但是在我们应用这个技术的时候一定要考虑它的平安性,还要考虑解决相关的标准,对于我们国家来说,要探明可以储存CCS的地质、地貌的可能。当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因地制宜的技术,因为我们知道从煤厂方面捕获二氧化碳,再把它运输到别的地方储存,这方面的本钱会很高,如果能在当地储存的话也许是一个降低本钱的方式方法。最后他还提到,希望能够与国际间进行更多的合作。这是国家发改委当时发言的一个简短的综述。我想最后再补充一点,我们在采访他们环境部助理的时候提到技术本钱的问题,因为我们发现这也是所去的开展中国家记者比拟关心的一个话题,他当时是这样说的,主要是通过政府的引导来调节价格,因为政府可以去补贴,这样可以加速技术的推广和利用。这是他提出的一个策略,并且他也希望和中国政府合作。我后来还问了一下这个问题,CCS技术实际上已经是共享的阶段,不存在专业的问题,但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说,如果想更多的和兴旺国家缩小差距、进行更多的交流,我们在这方面花钱的局部是什么?得到的答案是我们这儿的专家要去那里是有培训费的,迄今为止我们国家也有专家去了,要交培训费,这个钱是要花的。我当时还问了苏文斌主席,模拟捕获煤的技术,你们会不会考虑用它,苏主席表示还是希望我们能够自主开发这个问题。贾鹤鹏:现在进入互动讨论时段。互动讨论之前先请嘉宾点评一下这个话题。53
38葛老师:我今天是来学习的,我是搞科普的,从1980年就开始在中国科技馆,我比拟关心这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这样的,气候变化变成到了群众参与的阶段,而且气候变化如果没有群众参与很难把它做好。科学世界有很多问题,有些问题需要大家都知道,不但要知道,而且有自己的责任,但有些问题只要知道就行,像碳储存的问题,对大多数群众来说知道就可以了,因为这个行动是政府和企业的责任。但是,群众也有一个作用,可以监督,所以在群众参与上是有层次的。我们搞科技传播也需要把问题分清,让群众知道为什么、知道怎么做,而且我们要创造条件让他们来做他们应该做的、能够做的。贾鹤鹏:谢谢葛老师。林凯:我有一个问题想补充说明一下。就是IGCC的技术路线,可能在座有些记者不是很了解,IGCC实际上是四个单词的缩写,意思就是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什么意思?它和常规的发电不一样,是煤在锅炉里高压情况下欠氧燃烧,就是给氧气非常少,它主要生成一氧化碳和氢气。一氧化碳和氢气是可燃气体,含了一些杂质、烟尘、硫化物、氮氧化物,我们通过化学方法把它处理,之后剩下纯洁53
39的一氧化碳和氢气,然后把它送到燃气轮机里燃烧发电,燃气轮机燃烧发电的排气温度有500多度,这个热量就不能浪费,所以运用一个锅炉,我们称为余热锅炉把热量吸收,吸收之后又产生蒸汽,又推动蒸汽轮机发电,所以是联合循环发电,燃气轮机也发电,煤气轮机也发电。除尘是在进入燃气轮机前就进行脱硫,本钱低、效率高,所以我们主要是走燃烧前脱硫除尘的路线。而且我们第二阶段也准备在燃烧前通过水煤气变化的方式实现碳捕集的技术。我就补充说明这些。科学新闻记者:谢谢刘博士和林主任的两个报告。我有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请问刘博士,说到深海含盐水层封存,把二氧化碳打到海水里,会不会对深海生物有影响,或者有没有这方面的研究?第二个问题请问林博士,我认为CCS是一个很花钱的工程,既然花钱就可以挣钱,是不是这个工程可以带动很多工作时机?刘宇:我先答复一下第一问题。深度含盐水层的封存和海洋的封存是两个概念,因为含盐水层的封存对地下本身是含有咸水的地层,这个地层根本上没有什么用途,做这方面普查性质的研究是比拟困难的,因为咱们缺乏这方面的数据。但是咸水层有很大的储存二氧化碳的潜力,所以我们未来还是有必要做这方面研究的。刚刚几位专家也提到到挪威去参加他们的论坛,可能参观过他们CCS的工程。挪威Sleipner这个工程53
40就是把二氧化碳埋存到深度的含咸水层里。至于海洋的封存通常有两种意义上的理解,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利用海底的地层封存,这种方式可能和陆上利用地层封存概念是类似的。还有一种方式是直接把二氧化碳经过某种处理以后形成一个羽状体的东西,通俗理解就是这么一块聚集了二氧化碳直接沉到海底,趴到海床上。对于后一种肯定是有一些危险的,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可能就会泛上来,肯定会对海洋的生态环境、生态系统会有影响,这方面国际上更多的研究是侧重于这个,但是在中国我还没有看到太多关于这方面研究的报道。科学新闻记者:我稍微补充问一下,像煤层用二氧化碳技术,这个工程上马的时候会不会有环境评估?刘宇:如果以后把它定义为碳封存的话,肯定会有配套的评估,包括未来泄漏的监测,但是目前还没有这样大型示范的工程在国内。目前虽然中石油利用了二氧化碳进行驱油,但是目的仅仅是利用二氧化碳驱油,并不是真正考虑到封存到地下,如果以后真正封存目的做的话,相关配套的措施肯定也会跟上。贾鹤鹏:我补充一下。因为我们这个杂志是国内唯一的气候变化专家,我们最近正好报道了9个国家科学家进行的天然气田里进行了天然气封存的研究。里面有一个科学家曾经在中国从事相关研究,是一位得到科学家,如果大家感兴趣的话可以先买我们的杂志找这篇文章。我想谈的问题是,无论是报道气候变化也好,报道碳封存一样,去读?Naturn?是一项最根本的工作,对根本的科学问题进行探索和对根本的科学逻辑进行掌握是非常重要的。我插一句,去年听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的姜克俊做过一个报告,IGCC加上CCS在2050年能成为中国最大的出口专利,能最大地53
41创造外汇,因为中国是二氧化碳最大的排放国。林凯:创业时机肯定会有的,因为CCS的开展前景非常广,在美国这方面的技术已经很成熟了,开展前景广的话,肯定创造的就业时机就多,这是肯定的。记者:我觉得这个工程很大程度上有公益性,我想了解一下这个工程花的资金,是不是获得政府方面的支持以及民间组织的支持?林凯:我在开始的时候已经介绍过了,没有政府的支持我们这个工程是上不去的,根本开不了工,国家发改委已经批了路条,核准了,而且我们的工程立了“863”工程,财政部也把我们列入亚行贷款三年的滚动方案。这个工程没有政府的支持肯定是上不去的,因为我们的困难是造价偏高,国外现在也建了很多IGCC电厂,都是有政府支持的,如果没有政府支持的话,这个工程是很难上去的。CCTV-4记者:世界上某一些新的技术从某种意义上看是人类下的一个套,比方说核电,大家都觉得核电非常好、非常环保,但中国核电第一批核废料已经面临着怎么处理的问题,大家可能很少听说,它实际上是运到了新疆或者甘肃一些区域进行掩埋,留下了很多问号。现在CCS这个技术我们听了接近完美,但是我们想更多的听一听反对的声音,最大的争议在什么地方?哪些人反对?王文:这个问题我来答复,我们听到53
42几个问题的争议点,那天我们印象最深刻的是有二三十个国家在上面,我总结了五个争议,媒体报道冲突、报道摩擦,我们环球时报不一定能报,可以供大家借鉴参考。第一个争议点是主权的争议,二氧化碳打到盐层,气体在下面流动,可能会到其他的大陆架。第二,大国责任和小国能力的争议,很多开展中国家提出来现在气候变暖是过去300年和200年工业化导致的,这时候就要我们买单,兴旺国家和开展中国家一块儿来买单,兴旺国家已经享受完了,限制开展中国家的经济开展,你必须要多买单甚至全部买单,等我们生活水平好了以后再买单。一个泰国的部长说我们每天考虑的是今天的吃饭问题,根本不考虑明天气候变暖。我跟老邱去采访一个部长,他非常狡猾,我说你们是做得少说得多,他说你们中国不是一样吗?我说我们中国没有钱。第三,价格本钱,我采访过很多专家,大家都认为CCS是一个无底洞,修一个CCS要超过100亿欧元,相当于1000亿人民币,还不包括运输、储藏,我不知道我这个数据是不是正确。还有一个是每吨的二氧化碳储存,外加运输、捕获这三项加起来,刚刚刘博士也谈了,初步统计每吨是60到几十欧元,这样折合到环保公司里,比方说要发电、要采集石油,实际上所有的采集和发电本钱都涨了很多,如果加上二氧化碳的本钱,就影响到这个国家的出口。如果不降低二氧化碳捕捉的本钱,我们的出口企业产品制造等等很多问题都会影响到经济开展。53
43第四,排放标准,开展中国家说我们的排放标准是按人均算,中国很委屈没表达看法,但实际上也是这么说的。我们按人均不行就按国家来,我们13亿人口一均的话就差很多。第五,商业利用和技术置疑,如果把它纯商业,挪威是开展经济,输送到开展中国家,是另一种技术转让。如果是公益的,你们现在投入那么多,转让给中国,价格是多少。还有埋藏能力、地质变化等等问题。贾鹤鹏:作为记者写稿子,如果写得天下太平就没人看了,必须有争议、有置疑,稿子才能写得生动。没事找事是作为记者的态度,我们提前预见到公众面临的问题。工作日报记者:碳捕获在中国现在的阻力有多大?或者说存在不存在阻力?或者说最大的困难点在什么地方?刘宇:我个人觉得这不是那么好答复的问题,因为刚刚几位记者朋友讨论都提到了,碳捕获和封存本身就会有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比方说本钱问题、平安性的问题,甚至于在某些具体技术上还有一些技术的成熟度的问题,如果放大到国家层面上,可能还涉及到一个政治的问题,所以这确实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我只能这么说,我理解如果这项技术要想进一步通过研究推广应用的话,更多的还是依赖于国家的态度。53
44邱登科:我补充一下,我觉得这个问题,你问中国的阻力在哪里还不如反过来问挪威和英国的动力在哪里。我最早深刻印象的是采访英国能源环境大臣的时候,提到一个问题他们准备在英国肯特城市旁边建一个非常大的燃煤电厂,这个燃煤电厂如果采用常规技术的话,大概建成以后一年排放的二氧化碳能够把英国承诺减排五年的二氧化碳全部排放出来,如果按照常规的话,达不到他们的承诺减排,所以必须采用CCS技术。一个大臣当时答复说这个电厂一定要采用CCS技术,这是我当时体会到英国的动力,它的动力就是这种压力,他对全世界承诺的事情必须要做到,做不到就完蛋。他不建这个煤电厂不行,它大概30年运行期的煤电厂慢慢要停产了,北海油田输送给它的煤油气也开始减少,它必须要保证自己国家的平安,所以从这个角度来讲问他们的动力比问中国的阻力在哪里更好。挪威是在1990年就开始征收碳税,它绿色的觉悟是比我们中国要超前。吴晨生:环境是一个公共物品,世界环境也是一个公共物品,公共物品在国内的时候,有一个政府可以控制。但是现在这个公共物品并不是属于哪个国家的,而是属于整个地球的,谁能承当?而且联合国能不能起到作用?第二,在这里对于环境和公众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环境面临的问题,一个是公众应该怎么做。贾鹤鹏53
45:我个人认为环境问题的公共性有不同的层次,当这个层次如果上升到人类未来200年,就是全人类的事情,最低的是我们每个人周边的环境。我们从报道中可以看到,淮河污染,如果大家没有住在淮河旁边可能就翻过去的,如果告诉你北京自来水厂的砷含量或者某个重金属含量增加100倍,你是不是立刻会寻找某一个信息,所以它的公共性是有不同层次的。我个人觉得从报道的角度来讲,只能是我们尽量的把相关的问题与我们自身的生活相结合。再一点,不知道大家感觉怎么样,我自己是越做环境报道、越做气候变化报道一方面有些悲哀,另一方面对自己真的是很大的浸染,比方说我自己现在不敢开车,打车都得想想我是不是可以不打车,不敢喝矿泉水,自己在考虑是不是增加了碳消耗。通过我们经年累月的报道也是可以产生一定的影响,这完全是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就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去补充。记者:这个问题我想我也答复不了。但是刚刚听了专家的介绍,这个技术除了能把二氧化碳封存起来这个好处,一个是减少污染,再一个是提高煤发电的能耗,就是发电率,比方按照普通的方法发电只有60%转化成电,但是这个方法能不能90%转化成电,是不是可以从这个角度介绍一下。刘宇:林经理刚刚特意又把整体煤气化循环这项技术的原理向大家介绍了一下,因为我们绿色煤电方案第一阶段,也就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工程,这个工程有一个最大的好处,不但能在将来实现燃烧前的二氧化碳捕集,当然做一些改造,而且在常规污染物排放上也是有很大的优势,它相比常规的燃煤电站来说,二氧化硫是常规燃煤电站排放的十分之一左右,而且灰也53
46可以实现综合利用,在脱硫的过程中回收硫可以制成硫黄,所以本身就是个循环经济的表达,目前IGCC有这样的优势,这也是我们觉得做这个事情比拟有意义的一点。再有这个问题是个效率的问题,效率对于绿色煤电方案来说,因为我们第三阶段是要实现煤制氢,利用氢能发电,如果能利用燃料电池技术的话,它对于整个燃煤电站发电的效率会有大幅度的提升,差不多提升三分之一左右。也就是说目前最好的超超临界电站能做到45%效率,如果能用上燃料电池的话,能实现60%的效率,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变化。葛老师:关于燃料电池,我们国家已经研究十几年了,到底进展怎么样?刘宇:目前研究比拟多的是车用燃料电池,用于发电的燃料电池还是有些区别,因为车用涉及到温度的问题,发电的话是用固体氧化物的燃料电池,跟车用有些区别,研究没有车用做得那么考究。葛老师:还没有到工业化阶段?刘宇:没有,目前全世界都没有到这个程度。贾鹤鹏53
47:我们作为记者,至少我们可以从刘博士讲的几点中有启示,IGCC可以实现更好的脱硫,并且可以把硫变成副产品销售,但是是不是电厂一定要配一个硫黄销售公司,如果销售不了,是不是要压到库房里。因此从记者报道的角度来讲,一定要从系统的角度去思考这样的问题。记者:CCS这个技术现在我看到的一局部资料,不知道是不是准确,它会让能源产生的效率降低10%,而并不是像刘博士说的,后续的产业能够形成的话确实能够提高能源,尤其是对中小发电厂效率会提高,但是如果我们真的把各局部产生的气体物质充分利用的话,对于造价的费用提高是相当高的。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对于他们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另外,这个问题的解决如果能从规那么制定考虑的话,可能能更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像水污染,国内公众更关注的问题,我们已经认识到谁产生、谁排放的问题,对于二氧化碳如果也能产生这样的认知,可能这个问题的解决会更加快速。因为国外的一些研究,像壳牌等等企业,它的研究一方面在于政府得到的整个全世界对于环境问题解决的压力非常大,像专家讲的到,英国承诺了,所以必须要做到,肯定要在下面的产业链上得到一定的解决。另外像壳牌,它用二氧化碳的技术CCS,可以让它的产油量提高,所以有人说一些大企业在应用新技术的同时也转移了人们对它对环境破坏的注意力。我个人的观点,一方面对于中小企业来说,另外一方面如果我们国内能够对相关的认知更高的话,对于二氧化碳的问题也是谁产生谁来解决的话,可能解决得会更快。贾鹤鹏:我觉得您刚刚53
48说的能源10%的问题,我不能肯定,但是一定要区分燃烧前捕获和燃烧后捕获,燃烧后捕获,要增加很多设施,总体本钱肯定会增加。葛老师:我们媒体在宣传的时候,刚刚都讲到了,我们一定要讲讲对于科学技术能够解决的问题、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解决了什么、还有什么没解决、到底怎么去解决,这恐怕是公众比拟关心的问题,因为科学最重要的不是知识本身,最重要的是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方法,而这些东西正表达了科学方法,所以我们在媒体传播科学事件的时候,一定要全面去讲,包括科学能解决的和不能解决的。比方说科学解释宗教的问题,科学不但不能解释宗教,谁想用科学解释宗教的话,一定是别有用心。科学能够解决什么、还有什么没有解决,像CCS也好,还有没解决的问题。还有它是怎么解决的也很重要,群众很关心怎么解决,怎么解决过程中表达了一些思想和方法。贾鹤鹏:葛老师说得非常好,我再补充一点,我们大家在写报道的时候,大家想一想怎么解决就是故事,新闻要想写得好,就要吸引人。葛老师:科普一定要讲科学背后的故事,我在讲科普跟大家讨论的时候讲,有两个事情值得我们搞科技传播的人研究,有两个电视节目,一个是当年在金字塔打一个洞,打完了以后什么没有,第二登53
49火星谁也看不见,最后落地了,嘭一声,计算机模拟。这个片子我说句坦白的话,平时在黄金时段放也不一定有多少人看,但是全球据统计3-4亿人在看,我们是白天,西半球是晚上,前半夜到后半夜,为什么那么多人看,他看什么,打一个洞里面什么也没有,第二天听播送就完了,干嘛从头看到尾?大家可以从这里去研究群众关心什么,科学在做什么。但更重要的是关心科学在怎么做,就好似球迷看球赛一样,半夜起来看世界杯,看出心脏病都要看,看什么呢?看这个过程中踢得好还是踢得坏。所以,我们搞科普、搞科技传播的人在这个过程中,就像刚刚贾鹤鹏讲的,要讲科学的故事,讲科学背后的故事。刘宇:提的问题都是非常专业的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效率的问题,我刚刚所说的并不是IGCC这项技术加上CCS以后,因为CCS所以效率提高了。CCS这个过程本身肯定是要对效率产生一些影响,无非是燃烧前、燃烧后对效率的影响程度是不一样的。我的意思是当我们应用燃料电池这项技术发电的话,就突破了卡诺效应,所以采用这项技术有可能大幅度提高效率。至于后面的问题确实值得大家思考,就像刚刚几位到挪威去参观过的朋友提到的,欧洲有些碳税、碳交易的机制,美国最近也在讨论碳排放交易的问题,类似于碳排放交易的机制,大家可以参照这些信息进一步思考一下。邱登科:刚刚53
50漏了一点,我必须要表达出来。CCS绝对不是万能的,我们采访过程中,如果CCS如果不应用到100万吨/年的话是产生不了效率。小规模发电厂采用CCS技术,单体采用的话是绝对不可行的,除非把一些小型的集中储运再打到地下。CCS并不是每个人都赞成的,不知道有没有绿色和平组织的人在这儿,他们就是反对CCS的,他们反对所有采用化石能源发电的。还有一种说法,当时有一种人提出来,如果是把生物质能发电和CCS结合起来的话这个事情就完美了,就是从它的来源到最后,整个是零排放的系统。这个想法也带一点梦想,因为到目前为止,生物质能的规模还是非常有限的,我预计将来生物质能也不能太大规模。贾鹤鹏:我沿着老邱的话题想说两句,因为很多环保组织是非常有热情的,我本人也参与了很多环保活动。但是作为记者在欣赏环保组织的时候,一定要采取严谨追求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这是非常重要的,还要遵循科学标准。上个星期我收到了绿合说转基因不是应对气候变化好的方法,对于这项研究我不做评论,但是这项研究引用了200多篇论文,应该说这项研究本身具有学术性工作,但是这项研究在发表之前先拿给记者,这是一个严重的错误。我们作为记者,涉及到这种非常敏感的问题,一定要去寻求科学证据、遵循科学标准,这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关键。检察日报记者:刚刚邱登科提到涉及到法律的问题,我想请问一下涉及到什么法律问题?邱登科:因为当时到场大局部53
51是科学家,他们对法律问题不是太有发言权,所以我当时没有得到很明确的答案。我大致感觉,在去挪威之前也采访过国内的专家,他们举了一个例子,我们中国南海油气田是非常大的油气田,发现油气田的发现人,他对这个问题是很有发言权的,他说当时我们中国跟南海油气田开采的时候跟几个主权国家有争端,菲律宾、印尼、越南,不光是上面油气田有争端,将来我们采用CCS技术打到地底下去更有争端,因为不知道到底流到哪个国家去,到底归谁,捕捉到的这局部二氧化碳开展中买单的话,这个钱应该支付给谁,我感觉主要是这块的问题比拟多。刚刚王文也提到,比方说跨区域储运涉及到二次污染和二次资源占用的问题,这局部到底归谁来买单。离挪威的钻井平台不远的地方也有一个英国的钻井平台,欧洲这些国家这个问题还好解决一些,但是一旦涉及到法律争端,这个问题就不好解决了。刘宇:我想补充一个技术转让的问题。因为技术转让也是开展中国家和兴旺国家谈得比拟多的,因为兴旺国家在当时承诺过向开展中国家转让一些能够碳减排的技术,包括一些技术转让的专家也找到我们想了解这方面的情况。对技术转让问题,我个人觉得是比拟复杂的问题,因为作为兴旺国家来讲,任何一个企业恐怕也很难以失去自身商业利益的前提下向开展中国家无偿或者进行一定程度的商业补偿来转让一些技术,我觉得涉及到知识产权技术转让可能有一些法律问题,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进一步研究一下。53
52王文:我想到一个法律问题,我们当时采访挪威总理的问题我问了一个问题,中国现在二氧化碳排放量那么大,是因为过去30年,兴旺国家大量把工厂迁移到中国,让中国来生产这些出口产品,出口然后由兴旺国家消费,等于是把大量的二氧化碳转移到中国来。这时候民间的人就说征收外资企业的碳税,就是你们的出口额要加进去,这时候兴旺国家就买单了。我问挪威总理是否支持中国对外资企业工厂收碳税?我的限制只说外资工厂的碳税问题。挪威总理非常狡猾,他是关于碳税的问题我完全支持,你们一定要收碳税。回来以后写了一篇稿子,结果领导没有发,为什么没有法?原因就在于法律争议问题,碳税的问题我们不能太民族主义,是这么解读的,虽然这里会有个小阴谋,欧洲对于中国来说没有更先进的东西,如果收碳税的话,就加大了中国的出口本钱,这是碳税牵涉到的法律问题。贾鹤鹏:今天上午的讨论就暂时告一段落。让我们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刘博士、林经理和在座的诸位专家所进行的讨论。5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