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

ID:82443431

大小:37.62 KB

页数:11页

时间:2023-09-28

上传者:155****1689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1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2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3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4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5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6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7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8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9页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_第10页
资源描述:

《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2020年高考热点素材道德科技经济文化懂仁术,有仁心1买爆开市客,是机遇也是挑战2Costco开业引疯抢但保持热捧仍得靠本土化3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上海方案”4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4发展机器人产业,关键不能“缺人”5“知识付费”激情退去 获取知识没有捷径7因为用心所以国产剧精品多了8挖掘儿时童谣的时代价值9懂仁术,有仁心付千也2019年08月29日04:50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物】“百姓的好医生”吴合  【故事】生于1924年的吴合,一生致力于治病救人。1948年,她从上海医学院(现复旦大学医学部)毕业,1954年转至陕西省友谊医院并在该院创建了西北地区第一家变态反应科。1979年,55岁的吴合光荣离休,但她离不开工作、患者,主动要求“超期服役”,被医院返聘30多年。除了给人看病,她还热衷于公益事业,自1993年起给多个助学工程基金会及慈善机构捐资近7万元,资助贫困学生79人。从医71年,她多次获得“医德奖”“模范共产党员”等荣誉,2016年当选敬业奉献“中国好人”。对吴合来说,一生都在为医卫事业奋斗着,直到生命的最后。  【点评】  说起自己的姥姥,吴合的外孙女这样评价:“她根本闲不住,一辈子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病。”医乃仁术,所谓“爱好”正是救死扶伤的医者仁心。11

1  一直在为群众看病,70多年的从医生涯格外充实。开便宜好用的药,用简单有效的疗法,编写手册普及免疫知识,就算在家也要通过电话或邮件指导患者……治疗病患就是她的全部,也是医者为民的价值所在。在一生90多年的时间里,她不顾自己的身体状况、不惧高强度的工作节奏,医病人之所痛、急患者之所急,让更多人重获健康。用她自己的话说,看病救人是自己生活的最大意义。  医者,治的是病,开的是药,用的是情。退休后,吴合曾一度坚持坐诊工作,出于健康等因素考虑,连返聘她的医院领导都给她下了“通牒”,她却不在意,“不给钱没关系,只要让我看病就行”;因受伤无法在医院坐诊,她就在家里出诊,就是在生命的最后时刻,还躺在床上给慕名上门求医的患者看病。这份医者的真情实意,早已超越了诊疗技术,温暖并护佑着千万患者。可以说,用医术斗病魔,以真心换真心,才赢得了人们的评价,“她对病人更像关心家人一般,永生难忘”。  爱心可传递,仁心会发扬。吴合点燃自己、照亮他人的仁爱之心,深深影响了家人。她的一位外孙女是名护士,对姥姥的一点一滴都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她说,“正是这种对医学的热爱,对患者的关心,将我也带入了医学领域”。的确,拓展生命的宽度,关键在于成为什么样的人,就像吴合所说的,“我一直努力要求自己,做一个好人,当一个好医生”。无论时代怎么变,好医生的衡量标准不会变,就是懂仁术、有仁心。买爆开市客,是机遇也是挑战张炳剑2019年08月29日08:00  来源:钱江晚报  据本报报道,8月27日,美国零售超市巨头开市客(Costco)在上海开了中国大陆首家旗舰店,结果由于购物者爆满,开业仅半日,就被迫暂停营业。  据报道,超市刚开门,蜂拥而入的消费者迅速挤满了多处货架,开市客的明星产品烤鸡、迷你可颂、纸杯蛋糕等迅速告罄,茅台酒、大牌包包等高价商品也很快被抢空。开业一小时后,22个收银台已经全部排满顾客,等待时间至少30分钟。这一场面不仅超出了超市的意料,更让许多人觉得匪夷所思。  开业首日的人流爆棚,当然与超市当日的促销活动有很大的关系,这种现象在很多商家开业当天都会上演,似乎不足为奇。但这当中也有区别,最大的区别就是,进入开市客购物的消费者,必须是开市客的会员。也就是说,当天挤爆超市的,大部分都是已经花了199元购买了会员卡的会员。这说明,开市客的开业火爆,并非是单纯的促销噱头所致,而是有其庞大的消费群体存在的。  在传统商超饱受煎熬,家乐福、麦德龙中国业务步履艰难之际,开市客这个新亮相的巨头如此被追捧,背后隐藏的“消费密码”就值得深思。11

2  开市客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的顾客,最大的原因就是它特别便宜。超市内很多东西都比外面便宜,部分商品甚至比网络平台都便宜。一箱24瓶300ml装的可口可乐,现场售价44.9元,网上售价48元。此外,它之所以能吸引国内消费者的原因还在于,所提供的部分商品都是许多国内消费者热衷于在海淘上购买的境外商品,但价格比海淘便宜。  除了物廉价美,它的会员服务也是一大卖点。开市客的模式更像是落地的电商平台,它所提供的不是单纯的卖东西,而是一个带有服务性质的平台。它的会员,除了能享受到更便宜的商品价格外,依附于它上面的附加值也非常吸引人。比如,会员可以在超市内享受免费验光配眼镜,免费听力测试配助听器等诸多服务。  此外,作为开市客会员,甚至可以在任何时候申请无条件退会员卡并得到全额退款。这种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着用户是不是会毫不犹豫去购买某种产品,在建立忠诚度上,这种策略无疑是最佳的。  事实上,开市客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商超,而是能够让人重新走出家门,走进超市,享受一家人一起去购物的快乐的消费新模式,这种体验感是线上零售永远无法实现的,也是许多线下商超所不具备的优势。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发展流通促进商业消费的意见》,提出了20条旨在提振消费信心、激发国内消费潜力的政策措施。其中,第二条便是推动传统流通企业创新转型升级,里面提到支持线下经营实体加快新理念、新技术、新设计改造提升,向场景化、体验式、互动性、综合型消费场所转型。  从这个角度说,开市客无疑是值得去研究的,因为它的模式本身就是对现有传统商超模式的颠覆和革新。当然,它的模式不一定值得借鉴,更不可能照搬。但是,我们不妨将其视为一条“鲶鱼”,在它的搅动下,重新思考一下传统商超该如何通过创新转型升级,如何进一步吸引消费者走进商超,如何最大化地挖掘他们的消费潜力。开市客的到来,是机遇也是挑战。Costco开业引疯抢但保持热捧仍得靠本土化2019年08月29日08:07:16来源:新京报这两天,社交媒体上最热闹的新闻莫过于上海开市客(Costco)门店的开业,因为到访的消费者太多,以至于该门店不得不在下午停止接待会员。不仅仅知乎上出现了“如何看待上海闵行开市客Costco开业疯抢导致临时停业”的提问,还引发了很多国际媒体的关注。按道理来说,中国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民众,尤其是来自中国经济中心上海的民众见过了各种各样的零售形式,像开市客这样的会员制仓储式量贩店也有开业,比如,沃尔玛旗下的山姆会员店即是如此。为什么上海的消费者这次如此疯狂?11

3最主要的原因可能是便宜,但今后开市客能否持续火爆,恐怕还需要有其他的方式。比如,在一篇题为“开市客能否在中国打开局面”的文章中,就认为像开市客这种美式消费要在中国落地,必须回答疑问:中国消费者能否为了开市客改变购物习惯?通常来说,中国消费者是持续性购物,几乎每天都去超市,而美国消费者可能是一周甚至数周购买一次。因此,这种会员制仓储式能否真正受到用户的青睐?不过需要指出的是,消费习惯很多时候可能是会随外部条件而变的。此前山姆会员店刚在中国开业的时候也受到同样质疑,但这么多年来,已收获了一大群死忠粉,且业绩也不俗。为什么有些外资零售业水土不服,而有些门店确实业绩靓丽?我认为,最为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有些公司能发扬自身长处,根据中国的市场特点做出调整,从而获得了用户欢迎。而有些公司之所以早期在中国市场获利颇多,但后来逐渐被淘汰,很大的原因在于其并未根据市场的变化而调整战略和经营策略。此番开市客上海开店引发疯抢,算是创下了开门红,而如何将其延续下去,则需根据中国消费者的习惯调整自身经营策略,增加用户黏性。比如,“物美价廉”“大而全”是其特点,那么,如何通过本土化的供应链网络保持低价优势等,显然是其该思考的问题。事实上,这并不仅仅适用于洋零售,本土零售业也是如此。在受到新零售的冲击下,很多老店逐渐凋零,但很多网店却纷纷开了线下门店并获得用户的青睐。在某种程度上,这种线下网店和开市客,代表着零售业的两个极端:一个要求“快”,下单后半小时即可抵达用户处;一个则是要求“多”,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来一趟门店。从用户的角度而言,他们当然希望有各种各样的零售形式,因为这会给用户提供更多的选择。而在某种程度上,零售的竞争并不仅仅只是价格的竞争,而是不同业态的竞争。经济学家熊彼特曾说过:“真正的竞争不是来自同样商店数目的增加,而是来自百货商店、连锁店、邮寄购买店和超市……竞争压力激发了企业家用新的想法、新的产品、新的流程、新的组织来替代旧的东西。”对于我们来说,当然是乐见其成,而且以中国市场的体量,也能够容纳下不同业态的竞争。而未来,不同的业态能否实现共生,或者西风向东风靠拢,我们拭目以待。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贡献“上海方案”2019年08月29日08:05:42来源:澎湃新闻网文丨澎湃社论一场最具“国际范”的顶级“AI盛宴”——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就要在黄浦江畔开席。明天,世界顶尖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将汇聚一堂、共商大计,这场大会将代表中国和上海发出时代最强音。11

4一年前,首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成为上海迈向人工智能高地的新起点。一年后,上海泛人工智能企业超过3000家,人工智能企业从业人员约10万人。一场“速度与激情”式的智能革命,已在浦江两岸开启。人工智能,看似是一个高大上的科技概念。但事实上,它的发展与进步,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自动驾驶、5G+车路协同、自动泊车……未来的出行方式,将因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加入发生翻天覆地式的改变。在智慧楼宇里,清洁机器人将自动扫地、吸尘、喷水、除污,代替人类完成繁重的清洁工作。在智能服装店,顾客挥挥双手,就能通过AR试衣镜,体验任何一款服饰的虚拟试衣效果。可见,在不久的未来,人工智能必将渗入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变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存模式。对一个国家和一座城市的发展而言,更是如此。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人工智能全面赋能。保障城市安全高效运行,更需要人工智能精准助力。大力建设智能社会,已成为上海破解超大城市治理难题的必然选择。上海,为人工智能技术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但是,技术红利终有“天花板”,如何先行一步,积极探索未来的发展道路,正是摆在上海面前的重要课题。所以,2019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意义不仅在于商业的应用、技术的展示,更是问计于天下英才,群策群力,为中国和上海的创新发展积蓄能级。据统计,今年人工智能大会参展企业约300家,比去年增长50%以上。除微软、亚马逊、BAT、华为等行业领军企业,还新增了特斯拉、IBM、ABB、发那科、平安集团、国家电网等产业生态企业。在这个激荡着头脑风暴的大舞台上,将会孕育出怎样的未来,值得我们共同期待。“智联世界,无限可能”,这是本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的主题,也是所有人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憧憬。如何使人工智能发挥优势、规避风险,总需要有人勇挑重担、勇于当先。因此,代表中国参与这场新兴产业的全球竞争,上海责无旁贷。期待黄浦江畔的这场盛会,能为全球人工智能发展应用提供一份“上海方案”。人工智能,应有人文关怀喻思南2019年08月28日05:08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人工智能绝不是洪水猛兽,而且可以体现人文关怀,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怎么搭建科学的方法和机制    11

5  “打开空调。”话音刚落,只听“嘀”的一声,不一会儿房间里吹起了凉风。这是不久前,笔者到无障碍改造的房屋参观时看到的一幕。嵌入智能器件后的空调,除了能用声音控制开关,还能调节温度、选择模式。免去了找遥控器、按钮的麻烦,让视障人士的生活起居方便了不少。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触角不断延伸,残障人士也受益良多:语音识别,让声音和文字自由转换,听障外卖员打字就可以与手机另一头沟通,横亘其间的从业鸿沟消失了;讲课的内容及时在屏幕上呈现,有听觉障碍的学生能够和健全人同堂学习,融合教育的壁垒被打破了;借助人工智能手语翻译系统,手语能变成文字,聋哑人有了交流沟通的便捷桥梁;戴上拥有人工智能辅助视觉系统的头盔,机器会读出摄像头拍到的场景,盲人也能“看”见周遭事物。  万物互联正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有人预测,不久的将来,人工智能或将赋能万物,成为和空气、水一样的存在。你或许想不到,包括视障者在内的残障人群,对人工智能的渴望更为迫切。对他们而言,智能化的工具不仅意味着改善生活的可能,也是融入社会的重要渠道,更是实现自理自立、获得尊严的手段。信息时代,每一个人都不应被落下。如何让每个人平等、无障碍地享受智能生活,是人们的美好愿望,也是摆在眼前的现实课题。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我国有听力障碍人士、视觉障碍人士数千万。由于社交、出行等受限,不少人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而今,互联网,特别是人工智能,为他们打开了走向外界的一个通道,让他们的生活拥有了更多可能,同时,也使人工智能的红利覆盖到了更多人群。  与以往的新技术应用不同,人工智能系统的“拟主体性”,还可能引发更多变革。因此,应当未雨绸缪,有针对性地加强治理。比如,高效、聪明的人工智能并不完美;人工智能算法潜在的安全隐患、认知偏见、法律伦理冲突等,往往也是现实社会缺陷的反映。人工智能被用于改善残障人士生活的案例启示我们,人工智能绝不是洪水猛兽,而且可以体现人文关怀,关键在于我们怎么使用它,怎么搭建科学的方法和机制。  令人欣喜的是,从当前人工智能的应用情形看,有头脑、有灵魂的人类,正努力挖掘技术“善”的潜能,通过人的实践,赋予人工智能情感和温度。我们看到,越来越多的热心人士和科技公司,凭着对特殊群体的关爱,自觉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无障碍、包容共享的产品;凭着对社会公益的热心,发挥人脸识别快速敏捷、跨越年龄的特性,用于寻找失散的儿童和老人。在这里,人工智能不再是没有言语、冷冰冰的技术,而是我们寻求帮助时给予力量的朋友。  人工智能是有温度的,这温度是对人性向善的认同,是满足人类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信念。面向未来,我们有理由相信,在正确理念引导下,人工智能将给我们带来更多感动,与之而来的生活图景也将更加和谐。发展机器人产业,关键不能“缺人”11

6蒋菡2019年08月29日08:43  来源:工人日报制造并且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当这种工具由石头、纺纱机变为机器人,人类不仅要学会更好地使用它,还要学会更好地与其协作。未来已来。人机协同的工作场景,将催生大量对新兴人才的需求,很多新的岗位在向我们招手,重要的是——我们要足以胜任。眼下,机器人究竟有多火,从刚刚落下帷幕的2019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可见一斑——这场为期5天的大会吸引了近30万人次来现场参观,企业与项目签约近100亿元。另据日前发布的《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显示,2019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预计达294.1亿美元,2014年至2019年年平均增长率约为12.3%。而在我国,这两个数字分别为86.8亿美元和20.9%。机器人如此大的魅力,很大程度上源自于人们对这个特殊产品的好奇——人们想了解,它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甚至超越人类自身。作为科技发展前沿的一个领域,又是“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机器人是衡量一个国家创新能力和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火爆的机器人产业背后,是人才需求水涨船高。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人才需求将达750万,而人才缺口将达300万;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市场人才需求将达900万,人才缺口达450万。事实上,国家将发展机器人作为重点支持的方向,提供了不少利好的政策保障。但与高速增长的机器人产业相比,相关教育培训机构仍处在摸索阶段,对口专业的开设也刚刚起步,亟待深化产教融合,化解人才瓶颈。机器人行业需要的人才,既包括进行机器人安装调试、操作维护、远程监控的一线技工,又包括具备机械、电气、控制、软件等多方面专业知识的研发人才,加快关键零部件技术的突破,提升机器人产业的核心竞争力。此外,还需要更多跨学科的复合型人才,比如在特种机器人领域,就需要兼具机器人和应急专业知识与技术的人才。近年来,从工业机器人到服务机器人、特种机器人,从汽车制造、电子产业的广泛应用到医疗、养老、物流、航空等越来越多领域的试水,从单一功能的自动化设备到向人工智能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的触角不断延伸。正如一位专家所言,起初是让机器人做人不愿意做的工作,而现在机器人还能做人做不了的工作。从替代人的能力,到拓展人的能力,需要充足的高质量人才,来满足机器人产业日趋多元化、更加高精尖的需求。11

7一个有意思的悖论是,人类一方面在努力使机器人变得“更快更高更强”,另一方面也会有一丝隐忧:越来越聪明的机器人会不会抢了我们的饭碗?业内人士给出了一个数据,过去40年,机器人对人类劳动力的替代率不到1%,而未来5到10年,这一比例将增加到30%。当越来越多无人工厂、无人煤矿、无人配送的出现,是否意味着很多人将失去他们赖以谋生的岗位?专家预测,机器人可以替代一部分人工,但有些工作目前还替代不了。比如无人配送车可以送快递到对面大楼,但遇到胡同这种复杂场景就不灵了。比如保安可以随机解答问路,但尚未输入此指令的机器人就做不到。当然,假以时日,这些问题可能都会随着机器人的升级而迎刃而解——只是研发制造出更智能的机器人,无疑离不开人。正如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所说,作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制造业融合创新的重要载体,机器人仍然是推动新旧动能转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动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传感技术等快速发展,机器人将更趋智能化,具备自主学习、适应复杂环境等功能,而人机交互、人机共融将是大势所趋。制造并且使用工具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当这种工具由石头、纺纱机变为机器人,人类不仅要学会更好地使用它,还要学会更好地与其协作。未来已来。人机协同的工作场景,将催生大量对新兴人才的需求,很多新的岗位在向我们招手,重要的是——我们要足以胜任。“知识付费”激情退去 获取知识没有捷径杨鑫宇2019年08月29日07:52  来源:中国青年报  近日,据界面新闻报道,在朋友圈卖课的人越来越少了,而那些课程的用户也早已激情退去。有数据显示,2015年到2018年,知识付费用户规模增长率保持在100%上下,60%以上的人由此满足了专业需求。然而,就在人们以为这个行业可以一路“高歌猛进”之时,《2018-2019中国数字出版产业年度报告》却显示,用户对知识付费产品选择更加理性,未来情感类热度将逐渐削弱,专业化、实用性强的内容将成为市场主流。  当年,“罗辑思维”等知识付费产品风头正劲的时候,忙于工作,却充满“知识焦虑”的年轻人,似乎等来了一种为自己量身定制的“完美产品”。在他们看来,只要花一笔小钱,就能让别人帮助自己在难以充分利用的零碎时间里补充知识,实在太过“超值”。然而,尽管这类产品在之后几年一路推陈出新,愈发五花八门,但用户却渐渐发现,自己在冲动之下投入到知识付费业务里的金钱,未必能够让自己真的获得知识的增长,反而不时给人一种交“智商税”的感觉。也正因如此,这个行业才停下疯狂扩张的脚步,进入一个特殊的“冷静期”。11

8  公道地讲,对于一部分核心用户而言,知识付费确实有其独一无二的存在价值。有些人在阅读上存在一定障碍,也有些人实在太过忙碌,以至于根本挤不出整块学习与阅读——对这样的用户而言,知识付费业务提供的服务尽管只是一种“二手知识”,却也能满足部分用户的需求。但是,对于更多普通的年轻人而言,这样的“二手知识”并非“奢侈品”,也谈不上是什么“必需品”。只要有心,他们完全可以通过书本和正规的课程,自己去汲取“一手知识”。在一定意义上,知识付费业务的存在,与其说扩展了他们的视野,倒不如说是为他们提供了一条看似省力的“捷径”。遗憾的是,正如许多寓言所揭示的那样:贪图“捷径”者,往往为“捷径”所困,最终反而得不到真正有价值的东西。  许多曾经购买过知识付费产品的人,都不难发现一个现象——刚刚买下这些产品时,大家都充满了热情,每天抽时间看一看、听一听。然而,随着时间的流逝,热情会迅速衰退,听课的频率也会越来越低。很多人只有在续费交钱的时候,才会产生一种“我学习了”的成就感,如果真的要他去听他们自己购买的课程,他们反而会生发出“我都花钱买课了,怎么还能奢求让我花时间去听课”的质问。  从这个角度上看,与其说知识付费业务提供了一条通往智慧的“捷径”,毋宁说知识付费业务提供的是一条自我安慰的“捷径”。许多人购买的其实连“二手知识”都算不上,而干脆就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幻觉”。  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任何人想要获取知识,都离不开勤奋与努力,离不开在书本上下的苦功。或许不是每个人都有大量的时间去读书、学习,但如果一个人真的想要学到东西,总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尽量去做这些事。如果这个世界上,真的存在一种只要付钱就能收获知识的神奇产品,那么就算这个产品卖得再贵,也一定会有许多渴望知识的人愿意付钱。但遗憾的是,现实世界中的知识付费产品并不能提供这样的功能。这些产品能够提供的至多不过是一种辅助学习的功能,有时甚至只能提供幻觉,在这种情况下,有志于学习与自我提升的年轻人,还需回归学习这件事的本真,沉下心来去读书。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只要花钱就能省去学习的时间,看起来很美,实际上却是一个美丽的谎言。年轻人终究会认识到:在学习知识这件事上,从来没有那么多“捷径”可走,这应当是知识付费产业的沉浮起落教给我们的重要一课。因为用心所以国产剧精品多了李宁2019年08月29日08:38  来源:光明日报11

9每年暑期,剧集市场便会迎来一波热潮,尤其在互联网视听业不断崛起的当下,剧集从内容创新到排播方式创新都呈现出更丰富的探索可能性,差异化作品群雄逐鹿。今年夏天,《宸汐缘》《长安十二时辰》《小欢喜》等优秀剧集先后成为热点,话题度不断走高,且在台网两端各有亮眼表现。虽然今天的台网环境为国产剧的传播创造了更多可能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国产剧可以在“速食化”“碎片化”的网络环境中随波逐流。能够获得观众认可的始终是作品精工细作打磨的品质与匠心。例如,近期的剧集《宸汐缘》不仅在故事情节构造上有精巧设计,也在细节处见匠心,服化道方面都保持着入微的审美品质,拍摄细节严谨考究:角色的服装造型,伴随人物轨迹的变化和剧情的发展不断调整,道具设计细致,如因光影变化将石柱上的龙形浮雕刻至5厘米之深,进而保证每一帧画面的品质。再如,《小欢喜》聚焦现实教育议题,社交网络为这些“现实课题”的讨论和发散提供了理想的土壤,但热门的关注和不同声音的碰撞,还是源自于这部剧对社会现实的高度还原和启示,更丰富的传播手段始终是服务于好的内容本身。由此可见,在媒介融合时代,观众对影视作品在故事情节、主旨情感等方面的欣赏水平并不因媒体平台的迁移而改变,严谨的逻辑情节、精心雕琢的视觉艺术是优秀剧集能从海量作品中脱颖而出的前提,细节的极致追求才能锻造出更多真正的精品之作。除了在细微之处打磨品质,在视觉盛宴之下,传统文化元素开始成为更多国产剧挖掘深度、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的助力。基于互联网的广泛普及,这个新的传播阵地逐渐成为文化产品形成高效传播、便捷观赏、丰富审美的重要渠道。借助剧集在互联网的广泛传播和年轻化表达,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得到呈现和传承;国产剧则可以在渠道拓宽的反哺中,通过汲取传统文化的养分沉淀出更多文化意涵。《宸汐缘》的创作灵感很大程度上来自古籍《山海经》,而在场景设计中传统文化的线索随处可见,主人公生活的扶云殿以中国传统水墨画配色营造出空灵意境,而市井街巷则取材于著名的《清明上河图》等古画。《长安十二时辰》在场景设置中,精心严谨地复原了28种各种宴会、日常场景所需的唐朝点心,还将古法造纸和打铁花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巧妙融入。继承中国传统的美学元素,融入现代前沿的潮流元素,越来越“年轻态”的国产剧正在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融合统一探索值得参考的创作新方向,并不断以匠心实现流行性与文化深度的共赢。不仅如此,传统文化的融入还为众多剧集作品注入文化自信,拥有过硬细节推敲与中华文化积淀的作品,完全能够借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东风,拥有更加广阔的受众群体,在“讲好中国故事”的进程中担负起属于自身的现实观照。面对观众日渐提升的观赏标准、面对竞争日益激烈的国际影视环境,强化标准遴选精品、创新主题打磨细节、追求高品质的视听享受都是国产剧需要面对的课题,而在国产剧向精品化、多元化迈进的过程中,传统文化中博大精深的文化内容和美好丰富的精神内涵,也将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无限的精神力量。挖掘儿时童谣的时代价值11

10苑广阔2019年08月29日08:01  来源:北京青年报  两个年近八旬的成都老人,寻寻觅觅,从记忆深处,从同伴口中,从故纸堆中……历时两个月收集整理成都童谣百余首,从婴孩学语到饮食文化,从催眠儿歌到生活乐趣,“今天的孩子们知道这些吗?我们有义务说给他们听。历史和文化是应该传承的。”(8月28日《成都商报》)  对于80后、70后乃至年龄更大的人来说,童谣是童年记忆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那时候没有手机和电脑,也没有多么丰富的业余文化生活,孩子们一边做游戏一边唱童谣,几乎是城市乡间最为寻常的景象。而童谣的内容则是五花八门,有描述当地民风民俗的,有醒世警人、劝人向善的,也有没有太多实际内容和意义,就是为了哄孩子睡觉的。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变革,这些朗朗上口曾经被几代人耳熟能详的童谣,也慢慢湮没在岁月的光阴里,难以重见天日。是童谣不再适应社会与时代了?还是我们不再需要童谣了?应该说各个方面的原因都有,但是这并不能否定童谣本身所具备的价值,不能否定童谣在当今社会仍旧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成都市两位老人退休以后发挥余热,把当地的童谣进行搜集、整理,绝非是“个人爱好”那么简单,而是在给我们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和文化财富,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在老人劳动成果的基础之上,重新发掘儿时童谣的时代价值。  对于成年人来说,从这些被重新搜集、整理出来的童谣里,可以找到儿时的记忆,可以找到属于自己的乡愁。但是童谣终究还是属于孩子的,不是现在的孩子不需要童谣了,而是孩子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传唱童谣了。现在的孩子最缺乏的就是户外运动,而童谣恰恰是以前孩子进行各种户外运动、户外游戏时的“最佳伴侣”。80后、70后正是一边玩着各种游戏,进行着各种运动而反复哼唱各种童谣的。  童谣的搜集、整理和传承,仅仅依靠两位年近八旬的老人显然是做不到的,更别说还要普及、宣传和推广了。因此,我们希望能够有更多的力量参与进来,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发掘儿时童谣的意义做出贡献。比如出版机构可以把民间搜集整理的童谣给予出版;比如幼儿园可以主动向孩子教授适合他们的童谣等等。1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
最近更新
更多
大家都在看
近期热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