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专题分析:从中国改革政策,探索产业投资机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總經與投資策略專題分析FubonResearch從中國改革政策探索產業投資機會2017年10月5日焦點內容¢中國市場具吸引力改革將迎來投資機會……………………………………...02¢短期聚焦消費旺季與央企混改題材…………………………………………….03¢監控金融泡沫、放寬外資准入推進金融業中長期健康發展…………………04¢一般住宅與基建需求高、供給側改革改善產業秩序營造業仍具商機………07¢鼓勵民間投資與推動消費升級中長期推動關鍵領域發展……………………08本文概要圖片來源:網路圖片¢中國市場具吸引力改革將迎來投資機會MSCI中國指數(境外)2017年以來上漲42%,反應中國市
2、場成長前景仍舊吸引全球投資者。雖然2017年中國官方加大對金融泡沫風險管控,令市場一度採取觀望,但在熟悉與適應新規後,資本市場逐漸回升,並配合中長期產業政策開放民間投資及政策優惠等利多措施,引導資金「脫虛向實」,預期持續開放與改革、調整經濟結構政策方向不變,從中展望未來,提供投資機會指引。¢短期聚焦消費旺季與央企混改題材第四季是中國的消費旺季,隨著中國收入增長回升,消費信心增加,預期民生消費領域表現可期;另外,引入民間資本的央企混合制改革被要求在2017年底完成,預期年底前央企領域可望迎來改革行情。¢監控金融泡沫、放寬外資准入推進金融業中長期健康發展2017年中國加快對金融業改
3、革,除了透過加強監管以降低泡沫風險,更重要的是加快對外開放腳步,包括放寬金融業外資准入條件,以及推進資本市場的對外互聯互通機制,「滬港通」及「深港通」政策使中國A股終獲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透過管理與有序國際化進程,利於金融業中長期健康發展,吸引資金流入。¢一般住宅與基建長期需求高、供給側改革改善產業秩序營造相關仍具商機限制商品房投機炒作房價,擴大興建一般住宅,長期需求仍高;供給側改革促改善產能過剩產業的汰弱留強,兼顧環境保護,基礎建設及一帶一路建設等投資需求帶動,鋼鐵、水泥、營建、施工機械等營造相關行業可望受惠。¢鼓勵民間投資與推動消費升級中長期推動關鍵領域發展曾仁傑「中
4、國製造2025」及「服務創新發展大綱(2017-2025)」為中國兩大中長期產業政(886-2)2781-5995Ext.37037策規劃,2017年則積極透過鼓勵民間投資及消費升級取代短期補貼等作法推動。chris.tseng@fubon.com根據官方優先發展或成長需求較快,可先聚焦在先進製造、電商及醫養等領域。請參閱末頁之免責宣言1總經與投資策略專題分析¢中國市場具吸引力改革將迎來投資機會觀察MSCI主要地區指數表現,中國指數(境外)2017年以來上漲42%,漲幅優於MSCI的世界、新興市場或新興亞洲等指數表現,反應中國市場成長的前景展望仍吸引全球投資者;A股表現雖不如境
5、外掛牌中國企業佳,但隨著市場逐漸熟悉與適應相關金融監管措施,不確定性降低,今年下半年起,陸股量能回溫趨勢明顯,第三季滬深兩市融資餘額創今年新高,從6月低點8,600億回升,9月期間曾突破9,900億水準;上證指數也從5月低點3080回升,曾一度突破年內新高點3380。請參閱末頁之免責宣言2總經與投資策略專題分析圖表1:MSCI主要市場指數比較(2017/01-9/27)圖表2:中國股市指數與融資餘額01020304050億人民幣指數值中國指數(境外)41.810,1003,5009,9003,300新興亞洲29.59,7003,1009,5002,900新興市場25.19,30
6、02,700東協17.09,1002,5008,9002,300世界14.78,7002,100北美洲指數12.18,5001,9008,3001,700中國A股指數(境內)11.28,1001,50008/1611/1601/1704/1707/1709/17歐洲6.3單位:%滬深兩市融資餘額(左軸)上證指數(右軸)深證指數(右軸)資料來源:loomberg、Wind富邦投顧整理資料來源:Bloomberg富邦投顧整理∑中國降金融泡沫風險引導資金「脫虛向實」近年來中國產能過剩問題依然嚴重、民間投資動能仍然不足,而且資金環境寬鬆衍生出房地產價格泡沫、地方政府債務高築、影子銀行等
7、問題,不斷加大金融系統風險。2016年底的中央工作經濟會議強調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外,同時要把防控金融泡沫風險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故出台諸多具開放與監管性質的相關政策,核心邏輯是透過對資產管理領域的監管措施減少短期套利、高槓桿等投機性強的資金,並配合中長期產業政策開放民間投資及政策優惠等利多措施,加快引導資金「脫虛向實」。中國十九大將於2017/10/18召開,在這之前官方維穩為重,除了維持當前監管措施,也會持續釋放政策利多,預期持續開放與改革、調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