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356962
大小:29.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2-10-22
《3.7核能 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核能》教学设计一、教材及学情分析《核能》这一节选自浙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章《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第七节,教材采用通俗描述的方法给出核能的概念,介绍获得核能的两条途径——裂变和聚变,以及人工获得并利用核能的方法,从核电站对核能的和平利用中阐释目前人类开发和利用核能的技术,同时揭露核废料、核泄露等问题。九年级的学生在这之前已经学习过原子结构以及一些基本化学知识,且如今信息发达,学生对核能的利用以及利用过程中产生的一些事故有所了解。再利用学生处于青春期的好奇心、好胜心,整一个课堂在思维的碰撞中,既可以丰富课外知识,活跃课堂气氛,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渗透教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裂变和链式反应 ②知道聚变和热核反应 ③知道放射性及其应用 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阅读学习相关知识,养成学生关注高新科学技术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的习惯。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通过对核电站的了解使学生体会到科学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②通过搜集信息、阅读资料、交流辩论,形成辩证的科学观。三、教学重难点重点:知道原子核的裂变和聚变是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难点:让学生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培养辩证的科学观四、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播放短视频《广岛原子弹爆炸瞬间》,让学生感受原子弹爆炸的威力。(分析: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是名族的骄傲,在此美国核武器的利用让学生知道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当中的地位,同时原子弹爆发的威力也让学生感受到技术的两面性,为后续的辩论做好铺垫。)(二)新课新知1、回顾原子的结构,用已知的知识来展开新课内容。2、展示原子核模型(自制小球棍棒模型),提问学生改变这个原子核的方法(学生操作,教师指导)。由模型探究中的“拆”与“合”得出改变原子核的方法是分裂或者组合,由此对应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核聚变和核裂变。(分析:这里利用模型模拟改变原子核的两种方法,从而引出获得核能的两种方式,让原本学生不太能理解的裂变、聚变变得浅显易懂,更加容易理解)3、【裂变】探究小游戏:气球的连续爆炸。首先介绍气球爆炸实验,三个气球由导火索相连。提问第一个气球爆炸的契机?演示实验后提问:第二、三个气球爆炸的原因?-----提出连续反应这个概念展示核裂变模式图。与气球爆炸类比,火柴和导火索都相当于这里的中子,由此提出链式反应。一次裂变后产生的中子继续轰击其他铀核,就会导致越来越多的铀核不断地发生裂变。这种连锁式的铀核裂变反应称为链式反应。
1(分析:运用气球连续爆炸,让学生有一个连接作用和连续反应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讲解链式反应模式图,学生相类比,以已有的知识框架去建构新的知识体系,更能掌握理解)4、【聚变】(展示聚变反应示意图)(分析:此处主要以讲解法为主,主要由教师引导,带领学生进入未知的核能世界,通过讲解让学生知道什么是核能以及获得核能的两种途径,完成知识与技能当中的两个目标:①知道裂变和链式反应 ②知道聚变和热核反应 ,为展开小组辩论做好理论基础)(三)核电站介绍,开展辩论1、核电站的原理提问除了原子弹和氢弹的应用外其它对核能的应用方式------引出核电站。并提问核电站应用核能和原子弹有什么不同?(引导学生抓住“控制”)利用动画模拟核反应堆,讲解核反应堆的控制原理。现在人们能够按照需要控制链式反应的速度,使原子核的裂变反应持续而缓慢地进行,核能有控制地平稳释放,这个装置我们称为核反应堆。展示核电站核能利用示意图,讨论核电站是如何利用核能的。2、核电站的利与弊播放图片《核泄漏后的日本》展示核能利用过程中带来的问题。提出核电站的建造有利也有弊,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该不该建造核电站?把学生分成甲方(正方):利大于弊;乙方(反方)弊大于利,展开辩论。甲乙双方依据自己准备的材料进行辩论。猜测正方的观点应从能源、环境,经济,技术,安全等方面展开。首先最突出的一点应从为人类带来能量展开。而反方肯定会从:核泄漏、控制核聚变的方式还不成熟、放射性废料导致的环境问题等方面展开。根据反方的观点,适时插入知识点:放射性的讲解(分析:此环节主要为小组辩论,可以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并且在准备辩论的过程中加深对本课的认知。在辩论过程中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观,认识到科学技术的两面性,对科学对技术有一个更加完整正确的认识。此外,在此环节中还可以穿插最后一块“放射性”的内容,引导学生以辩证的眼光看待科学技术。从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知道我们要做的是在问题中寻找解决途径,研究更好的科学技术。同时也充分利用教材,讨论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将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结合起来,将知识性的内容升华到科学精神层面的内容。)(四)课堂小结课堂小辩论结束后,组织双方进行辩论总结,在对辩论的总结中提升对本堂课的认知,并由学生谈对此堂课的情感体会。五、教学反思此课堂设计关键是要从这节课培养学生正确的科学观。所以在设计中采取了讲解法,利用原子结构模型的拆合、气球连续爆炸探究小游戏,让学生能在游戏中,用类比的方法,掌握本课的内容。同时利用辩论,利用正反两方的资源,让学生认识到核电站的建造有利有弊,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培养学生辩证的科学观。通过实际课堂教学,我有如下几点感悟与反思:首先,此课设计的三个亮点第一:创设问题情境的重要性
2此课设计中几个重要环节开始之前都设计了问题情景。例如在气球连续爆炸游戏实验之前,首先讲解获得核能的方式之一核裂变的概念,从中提问在裂变中如何连续获得能量?从问题进入游戏,引起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达成课程目标打下基础,为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创造条件。第二,合理利用科学教学方法本课堂采用了模型利用、类比法、讨论法、讲解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采用多种教学方式,丰富课堂教学。原子结构模型的拆装、气球连续爆炸探究小游戏,这两个环节从课堂反应来看效果是很不错的。特别是气球连续爆炸游戏,通过爆炸声,学生第一体会到了爆炸的震撼力,第二也直观认识到了连续反应。教师这里再适时强调原子弹的威力与气球爆炸做对比,让学生再次惊叹原子弹的威力。同时也激发了学生了解其原理的好奇心。第三,渗透整个课堂的爱国主义教育和培养学生的辩证科学观。从课堂辩论看,部分同学的知识面还是很宽的,他们对原子弹的了解出乎我的意料,所以辩论的内容还是比较丰满的。在辩论的基础上,适时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看待科学技术,构建一个辩证的科学观。同时在对1945年日本投降和原子弹爆炸的事件中体现科学技术在综合国力中的地位,整个课堂中也不时渗透爱国主义教育,“落后就要挨打”引导学生学好科学,建设更美好的祖国。从学生的总结中,也反映出这一点在整课设计还是比较合理的。当然此课在设计过程中也存在着几点不完善的地方,最明显的一点就是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不够充分。现代教育技术下的课堂教学,合理利用多媒体教学无论是对学生的学还是教师的教都有很好的辅助作用,作为新老师更应该能熟练地在课堂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但是此课设计中除了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图片、展示PPT外,其它投影、互动方面运用太少,还需要改进加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