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354150
大小:308.38 KB
页数:6页
时间:2023-09-28
《第9课 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导学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课标要求】通过了解两宋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等方面的新变化。【素养目标】1.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联系唐朝后期和五代十国时期的社会动荡,理解北宋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及其产生的影响。2.了解北宋与辽、西夏的关系,从历史解释的角度正确看待北宋与辽、西夏的战与和。3.结合北宋初期的社会危机,从唯物史观的角度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必然性。【学习目标】1.知道北宋的建立,归纳北宋加强中央集权制的措施,理解认识宋朝重文轻武的特点2.概括北宋中期的政治改革,分析认识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3.梳理宋代同辽、西夏和金的关系,理解认识宋代民族关系的特点【重点难点】1.重点:北宋加强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措施2.难点:分析王安石变法的原因、内容及影响【本课要旨】1.北宋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解决了唐末以来的割据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却埋下了积贫积弱的隐患。2.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它却为王安石变法提供了借鉴和更广泛的社会基础。3.王安石变法是为了解决政府财政危机,缓和社会矛盾,是以维护统治阶级利益为出发点的。4.宋金之间有战有和,战是短暂的,和是民族关系的主流。【时空坐标】【知识体系】一、宋初中央集权的加强1.背景(1)北宋建立后,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2)鉴于唐后期以来军阀割据、政局动荡的历史教训。2.目的:强化中央集权、维护政权稳定。3.措施
1(1)加强对地方的控制①行政——削实权:中央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知州,节度使逐渐变为虚衔。②财政——制钱谷:设诸路转运司统管地方财政,保证各州赋税绝大部分上缴朝廷。③军事——收精兵:将地方精锐部队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换驻地。(2)分散机构权力在中央①枢密院专掌军政,三司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②枢密院与禁军管理机构“三衙”分权,前者有调兵权但并不统兵,后者统兵但无权调兵在地方①包括转运司在内,先后设立了平行的四个路级机构,合称“四监司”,从不同方面对各州进行监控②州一级增设通判,与知州共同签署文书,彼此制约(3)崇文抑武①罢免宿将兵权,用文官担任枢密院长官。②大力提倡文治,扩大科举规模,抬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4.评价(1)积极:有效地预防了内部动乱,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强化了中央集权。(2)消极:制度过于僵化,权力分割过细,影响了行政效率,助长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风气。[图示解史] 宋初分散相权,加强皇权[情境思考] 北方地方权力分配的特点观察教材“北宋地方权力分配示意图”。
2思考:北宋在地方同时设置知州和通判,体现了其机构设置的什么特点?提示:分散权力,相互制约。◆读教材P49《雪夜访普图》:[设问] 《雪夜访普图》展现的是宋太祖雪夜走访宰相赵普的情景。这反映了何种现象?[提示] 宋太祖礼贤下士,求策问计。◆读教材P50“史料阅读”:[设问] “本朝之法”指的是什么?是在怎样的形势下出台的?[提示] “本朝之法”:宋朝文官体制。形势:针对唐末五代以来藩镇拥兵自重、武将屡屡篡夺皇位的现象或者赵匡胤夺取政权后,为避免“陈桥兵变”的历史重演。二、边防压力1.宋辽关系(1)辽的兴起:早在北宋建立之前,契丹族建立的辽朝在北方草原崛起,占领了燕云十六州,对中原形成严重威胁。(2)宋辽战争:北宋统一后,两次发起夺回燕云十六州的北伐,均告惨败。(3)宋辽和议①内容:维持已有边界,辽宋皇帝以兄弟相称;北宋每年送给辽一笔钱物,称为“岁币”。②影响:北宋勉强获得了北部边防的安定。2.宋夏关系(1)宋夏战争:北宋又与西北党项族新建立的西夏发生战争,也是屡战屡败。(2)宋夏和议:西夏向北宋称臣,但实际上保持帝号;北宋每年送给西夏钱物,称为“岁赐”。三、财政危机1.原因(1)军队不断扩编,导致军费直线上升,占到国家财政开支的大半。(2)北宋政府机构设置重叠,官僚子弟入仕过滥,致使官僚队伍不断膨胀。2.后果:养兵和养官成为朝廷的沉重负担,财政状况日益恶化。[图示解史] 北宋三冗两积[思维点拨] “岁币”的积极意义(1)因为宋朝要缴纳大量岁币,必然设法增加税收,间接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海外贸易的繁荣。(2)维持了双方长期的和平,为宋朝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繁荣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环境。
3(3)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使周边少数民族加快了封建化的进程。(4)以议和的形式结束战争恢复和平,有利于双方政治经济的稳定,有利于双方人民生产生活的稳定和休养生息。四、庆历新政1.背景:北宋的政治风气因循保守,行政效率低下。2.过程:宋仁宗在位时,大臣范仲淹曾发起以整顿官僚机构为宗旨的改革,史称“庆历新政”。3.结果:新政明显触犯了官僚集团的既得利益,引发抵制,很快归于失败。五、王安石变法1.开始: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2.范围:变法涉及农业、商业、军事、科举、教育等诸多领域。3.原则: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4.目的:富国强兵。5.内容富国方面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强兵方面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6.结果(1)王安石变法达到了富国目的,增加了大笔收入。(2)强兵的效果并不明显,北宋与西夏开战,又以失败告终。(3)一些措施在执行过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也引起激烈争议。(4)统治集团内部的分裂日益严重,北宋逐渐走向衰亡。[思维点拨] 王安石变法的特点(1)变法内容广泛,涉及农业、商业、水利、赋税、基层管理、军事训练、科举教育等诸多方面。(2)以理财为核心措施,重视开源与节流,尤其是开源。(3)国家加强对多领域,尤其是经济领域的管理和控制。尤其重视调节国家、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农民之间的关系。(4)试图达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的目的。(5)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6)关注人才培养与变法的关系。六、南宋的偏安1.南宋建立(1)1127年,北宋被东北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攻灭,两位皇帝徽宗、钦宗被俘虏北去,史称“靖康之变”。(2)北宋康王赵构在应天府称皇帝,后定都临安,史称南宋。
42.绍兴和议(1)背景①南宋初年,宋军在与金军对抗中素质明显提高,形成几支较有战斗力的部队,尤以岳飞指挥的“岳家军”战绩卓著。②宋高宗和宰相秦桧视岳飞等为心腹之患,主动向金朝求和。(2)过程:1141年,南宋与金订立绍兴和议。(3)内容:以东起淮水、西至大散关一线划界,南宋对金称臣,每年向金朝缴纳一笔财物,称为“岁贡”。3.宋金对峙:此后,宋金之间又发生几次战争,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称臣,而是“世为侄国”,继续维持南北对峙的局面。[知识拓展] 宋代民族之间的“战”与“和”(1)宋代时期民族政权并存,各民族政权之间既有战争,又有和平,这是两宋民族关系的显著特点。(2)民族之间的“战”:战争是暂时的,但对于交战双方都是一种灾难,伤害了民族感情,加剧了民族仇恨,中断了正常的经济文化交流。[家国情怀] 人们尊崇和怀念岳飞的原因岳飞抗金,保卫了人民的生命财产,保卫了中原地区较高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符合广大人民的利益,是正义的,也符合社会发展趋势。◆读教材P52“学习聚焦”:[设问] 南宋偏安半壁的局面维持了较长时间的原因有哪些?[提示] 名将方面:有岳飞、韩世忠等将领;地理方面:有长江作天险,金军不善水战;义军方面:面对亡国之痛,各地义军突起;蒙古方面:成为金朝大患。【深化拓展】1、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重文轻武,文人治国这是吸取了唐末以来藩镇割据、武人乱政的教训,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分割权力,皇权高度集中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弱枝强干,守内虚外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有效地镇压了地方和农民阶级的反抗,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边疆战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2、王安石变法失败的原因根本原因王安石变法是依靠地主阶级、以加强和巩固地主阶级统治为根本目的实行的一些改良措施。对封建的土地所有制和封建的剥削制度不可能进行根本调整,社会的主要矛盾也就得不到根本的缓和。重要原因一是变法触犯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遭到了他们的阻挠和破坏。二是变法过程中由于用人不当,出现了一些危害百姓的现象。3、王安石变法的性质
5变法本身具有复杂的性质,既有进步的一面,也确有落后的一面。其进步性主要反映在推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发展,如行田水利法推动农业生产,以雇代役客观上顺应了当时人身依附关系普遍松弛的历史潮流,推动了雇佣关系和商品经济的发展。其落后主要表现在政治方面:行聚敛之术,企图恢复征兵制;行市易法,建立官营垄断体系;以经取士,禁锢思想自由等。如果将变法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加以观察,其进步性是主要的。4、宋朝完善科举制的措施宋太祖鉴于“向者登科名级,多为势家所取,致塞孤寒之路”,造成以黄巢为代表的落第士人起兵反叛的历史教训,对前朝的科举制度进行了改革,首先是取士不讲门第,凡是粗具文墨的士人,不问贫富和出身,皆可应举。其次是废除“公荐”,以剥夺大地主、大官僚攫取科名的特权。再次是实施殿试制度,使皇帝亲自掌握取士大权。太宗、真宗两朝,继续推进这项改革,主要是扩大科举取士,对进士出身者从授官到升迁,与以恩荫得官者比,都要优待得多,为了防止科场舞弊,实现公平取士,还严密科举条制,考官实行锁宿和回避制,试卷实行封弥和誉录制,士人在科举中的黜落与否,一切以程文为去留。5、对宋朝积贫积弱的再探析在《宋代经济史》一书中,漆侠重申宋代“积贫”“积弱”的特点:“在土地兼并、官私租增重和国家赋税剧增三者交织的侵袭之下,广大农民日益贫困从而造成了民困的严重局势。封建国家尽量扩大征税,但财政上依然是捉襟见肘,拮据不堪,也形成国穷这一局势。与此同时,宋虽然养了百万大军,对辽夏则卑躬屈节,纳币求和,而对国内方兴未艾的小股起义,也难以应付。外不足以抗击辽夏,内不足以镇压农民反抗,宋专制统治的积弱的局势也暴露出来了。经济上的国穷民困,政治上的积弱挨打,就是宋仁宗统治时期的总局势。”李裕民在《宋代“积贫积弱”说商榷》一文中则指出:“从现在的角度说,衡量国家强弱的标准,更主要的是看它的综合国力。倘若按综合实力分析,宋应当说是超过了辽、金的。如果从综合国力角度考虑,宋王朝不仅不能说弱,还应该说是相当强的。”“总之,以‘积贫积弱’概括宋代的特点是不准确的,它不能反映宋朝的本质,而且容易引起对宋史的误解,应予纠正。”【本课小结】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