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82331811
大小:24.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24-08-30
《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京剧脸谱”.doc》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大班美术活动说课稿“京剧脸谱” 一、教材分析: “京剧脸谱”是主题活动“中国娃”中一个内容。京剧是我国的国粹艺术,它有着悠久的历史,其内涵非常丰富,然而幼儿对京剧接触很好,充满了神秘感。所以我以中国传统艺术-------京剧脸谱作为欣赏对象,一方面以京剧脸谱精致、绚丽、独特的装饰风格来吸引孩子,引起创作兴趣,提高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能力,另一方面让京剧脸谱与其他内容相互渗透、推进,共同实现大主题所追求的价值目标。 二、教学目标定位: 根据教材内容及大班幼儿年龄特点,将教学目标定位为三点: 1、欣赏京剧脸谱,初步感受京剧脸谱的独特魅力 2、感受京剧脸谱鲜艳的色彩和夸张的形象,激发创作兴趣 3、乐于尝试用线条、色彩、对称的方法夸大表现脸谱特征 三、重点和难点: 鼓励幼儿用对称的方法来画京剧脸谱,并用夸张的线条,丰富的色彩等表现京剧脸谱的特征。是活动的重点和难点,也是目标三中要求幼儿掌握的知识点之一。 四、教法和学法: (一)教法: 在本次活动中我运用了观察法、启发提问法、游戏法,示范演示法,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改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以及教师一笔一笔教画的那种旧方式,“以幼儿为主体”,利用课件,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并穿插游戏活动,让孩子们在游戏中、快乐中获得知识,真正体验玩中学,学中乐。另外,活动的结构是递进的关系:兴趣——游戏——创造,通过课件创设情景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通过游戏让幼儿掌握脸谱左右对称的特征,最后让幼儿进行创造,体现了层层递进的特点。 (二)学法: 活动中,我引导幼儿运用的观察法、讨论法、游戏法、操作法来获取知识。幼儿是学习的主人,在本次活动中,我让幼儿能够用眼看、用嘴说、动脑思考、动手创造,从而全身心的积极头入到活动中。 五、活动准备: 根据教材的特点和设计内容,活动准备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幼儿生活经验和知识的准备。要求幼儿在课前收集有关中国京剧脸谱的资料,并在日常生活中,有意的引导幼儿多欣赏一些京剧片段。 教具及材料的准备。包括三个方面: 1、多媒体课件。 2、塑封好的半张脸谱若干 3、脸谱形状的纸人手一份、勾线笔、油画棒笔等作画工具。 六、活动过程: 第一环节播放幻灯片,引起幼儿对京剧的兴趣。 通过提问:刚才看到了的是什么?他们和我们有什么区别? 然后老师小结:京剧是我国特有的,它是我国的瑰宝,表演京剧的人都要在脸上涂上浓重、鲜艳的色彩,穿上特制的戏服。不但中国人喜欢,连外国人也喜欢。 第二环节是通过课件欣赏多彩的京剧脸谱。 京剧人物脸上化的妆也很特别,叫脸谱。脸谱有各种颜色、各种图案,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吧!(通过课件欣赏脸谱)边欣赏边提问: 1、你喜欢这些脸谱吗?为什么? 2、京剧脸谱为什么有不同的颜色?每种颜色都代表什么样的人呢?(欣赏四种颜色的脸谱) 通过本环节,让幼儿了解脸谱的特点:脸谱的色彩非常丰富,每个脸谱至少用了三种以上的颜色,色彩鲜艳、图案夸张,两边对称。红脸代表忠诚勇敢的人;黑脸代表正直、充满智慧;黄色表示凶狠、残暴;白色表示阴险狡猾的坏人。为幼儿后面的创作打好基础。 第三环节是通过游戏《找朋友》 本环节,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游戏,让幼儿再次感受脸谱的特征,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首先,教师出示半张的脸谱,请小朋友拿着半张脸谱去找它的另一半,找到后变成一个完整的脸谱。教师提问大家是根据什么特征找出? 最后教师再次小结:京剧脸谱两边的颜色、图案、位置是一样的,所以京剧脸谱的两边是对称的。 第四环节是幼儿创作环节,也是本节活动的重点、难点所在。我是通过以下几个环节解决难点的。 1、再次观看课件,进行提问,怎样来设计京剧脸谱?谁有好办法? 让幼儿通过观察,经验提升:最容易的一个办法是在眼睛中间找到中心点——就是鼻子。然后再画其他图案就很容易。 2、教师先提问、引导幼儿观察,然后示范操作。 眼部和嘴角的表情用夸张的线条表示,在脸上可装饰上不同的花纹,涂色时先涂小的色块,最后涂上你喜欢的颜色。 3、幼儿作画,师巡回指导。 鼓励幼儿大胆作画,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画出与众不同的脸谱。 帮助能力差的幼儿完成作品,体验成功的快乐! 在本环节,教师先提问,引导幼儿带着问题进行观察并思考,然后再进行示范讲解,体现了“幼儿才是活动的主体,教师应该成为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这一精神理念。 第五环节是展示幼儿作品,幼儿作品欣赏是每个美术活动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也是展示幼儿的大好时机。教师及时表扬和肯定幼儿的想法和创造,使每一个幼儿积极参与讲评作品的活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举报原因
联系方式
详细说明
内容无法转码请点击此处